时间:2022-12-17 16:15: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幼儿手工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通过观察折纸示意图和教师的示范讲解,借助图示和相互学习从而掌握狗头的折法。
3、喜欢折纸活动体验折纸活动的兴趣活动重点:看懂示意图。
活动难点:看着示意图进行折纸。
活动准备:正方形纸人手一张,图纸示意图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的方式导入
1、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猜一猜:粽子头,梅花脚,屁股挂把弯镰刀,黑白灰黄花皮袄,坐着反比站着高。((幼儿回答)师:谜底就是它——狗。(出示纸着狗头)
2、你们想学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种新的折纸方法,请小朋友看步骤图来折
二、带领幼儿看步骤图折纸
1、请幼儿看动画图示,让幼儿仔细观察第一步,请幼儿讲述。(正方形变成 “倒三角形”)。
2、幼儿看第二、第三步骤图,请幼儿说一说,并请三名幼儿上台将第一、二、三步骤折出来。(师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讲解改正)
3、观看第四、第五步骤示意图,请幼儿讲解并示范折。
三、出示第一至第五示意图,请幼儿回忆并排好。
1、老师把折纸的每一步都画成了图画,请你将他们按照顺序排好。
2、再次观看动画。
四、幼儿练习,师个别指导给每张桌子上提供一套示意图,请幼儿相互学习折狗。
五、评价幼儿能在实物步骤图的引导下,折出完整的狗头。注意边和边整齐、折线平整。
活动目标:
1、掌握双三角的折法。
2、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能较均匀地将左右两个角向同一方向折叠。
活动准备:
活动前带幼儿观察青蛙外形,大范例一个,正方形纸若干,布置成池溏的展板一块,青蛙跳音乐片段。
活动过程:
1、启发引导幼儿总结青蛙外形特点。
师:青蛙的头和身体象一个什么形状?
幼:三角形。
师:青蛙有几条腿。
幼:青蛙有四条腿。
师:青蛙的四条腿都是在身体两侧的,两条在前,两条在后。
师:它们分别是前腿和后腿,小朋友看看青蛙的前腿和后腿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幼:前腿向前伸,后腿向后伸展。
2、出示大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范例中前后腿的折法。
师:老师观察青蛙后,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了一个纸青蛙,你们看看老师的纸青蛙和你们观察的一样吗?它们的前、后腿是怎么折的?
幼:用上面一层向前折前腿,后腿是用第二层向下折出来的。
3、教师分步示范折叠方法,重点讲解双三角的折法。
A:引导幼儿先进行两次对边折。
B:将大正方形纸变为小正方形,然后用左手将上面一层的正方形撑开,右手扶住上面半开口边折痕向底层的中线压折。
C:背面同样。
D:将上层两个小角向两个斜边的上方拉折,形成前腿。
E、掀开上层将下层的两个小角向三角形底边拉折,形成后腿。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重点,体验成功感。
4、游戏《青蛙赛跑》
A、 将青蛙头向前,用嘴在尾部吹气,使青蛙向前移动。
B、 引导幼儿找身边的同伴进行比赛。
5、引导幼儿将“青蛙”放在“池塘里”
小青蛙玩累了,它该到池塘里喝水,休息了。咱们把它们放到池塘里,让它们休息。小朋友也要向青蛙一样,该喝水,休息了。
6、喝水环节中,教师口头帮助幼儿复习青蛙的折法,盥洗后再引导幼儿进行讲评。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因此,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设问、辩论等灵活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手工制作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教师在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手工制作的教学时,可以先带领学生一起“剖析”手工制作的优秀作品,通过对优秀手工制作作品的共同欣赏、分析、思考、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对于手工制作的学习内容加强认识,并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教师在利用“示范演示法” 开展手工制作的教学时,应一边将手工制作的具体步骤向学生一一地进行直观的演示,一边提示学生认真地思考,使得学生在学习手工制作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准确地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与一般规律,既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为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为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还可以采取更多的灵活的教学手段,如“自主探究法”“主题创作法”“集体创作法”“转换创作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策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学习主动性,从而为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提供前提。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手工制作教学过程中应非常注重情感的培养,因为情感是每一个人的内在催化剂,良好的情感反应可以打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行为的互动,还要强调情感的互动,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纽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兴趣,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可以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鉴于此,教师在手工制作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案,使得学生能够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成长。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同学们的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点,分别组织以布艺、泥艺、纸艺、材料画、废旧材料再运用等为侧重点的手工制作兴趣小组,鼓励同学们利用所学习的手工制作知识,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与同学们一起制作玩具、教具等,还可以引导同学们集体创作“微型幼儿园”, 促使同学们“群策群力”,以富有趣味的创作性行为进行幼儿园环境布置的“创作实践”,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同学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手工制作的学习。教师在手工制作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内容,能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起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在设计并且实施这些方案的时候,学生们可以有一种主人公的心态,他们会觉得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是自我发展的主人.所以说双模拟教学不单单是利用了在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这一资源,还很好的使用了媒体资源、环境资源以及教师资源.操作步骤:储备知识经验.要开展这个活动,要求在校学员们必须贮备一定的直接经验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等等.理论知识就是指一些课本学到的东西,就例如说《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等等,直接经验则是指一些相应的技能技巧等,就比如说《幼儿舞蹈》、《幼儿钢琴》、《幼儿美术》等等这些东西,再或者就是幼儿园见实习的经验等.设计课时方案.课时方案的角色分两种,一种是主角,还有一种是配角.这一点要求在训练之前学生们必须依据教师的指导方案还有既定的课程计划,然后主角设计教室环境以及试讲方案,配角主要设计配合的方案.实施课时方案.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引,依据设计好的课程方案开始进行模拟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任务则是控制好整个过程,然后做好笔记,随时对他们的活动进行评价,并且制定改正方案.学生们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随机的自由发挥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行为.交流与评价.在课时方案结束之后,同学跟同学之间要相互进行探讨、交流、互评、反思,然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写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在对其进行点评并且总结.为了使高职院校训练职业技能的水平更加到位,得到更好的效果,在操作模拟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点问题:对职业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活动的主人公是学生,但是学生是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的.学生们在完成角色转换的过程当中,必须有教师对其进行引导,从而更好的控制模拟情景;教师对于学生们设计好的方案也要严格把关;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所以,综上所述,模拟教学的进展应该尽量是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接受职业技能训练的学生必须要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直接经验储备.接受这一专业教育的学生在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的时候,指导教师应该指引学生们复习以往所学的书面知识,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行为举止.并且带领学生们去实地参观学习,从而获得更直接的感性经验.模拟教学应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由于学生专业能力以及性格特点不同,所以在进行模拟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学生,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模拟教学实践的机会.提供全方位的模拟教学支持.要想让学生有更好的教学服务,就要大力支持教学设备、场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制造一件模拟教室,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完善评价和反思模式.总得来说,在训练他们的专业技能时使用模拟教学模式是非常好的,他是将学校的人才直接转变为社会人才的一个很好的连接点.
2人才培养模式
图1是课程建设规划,依据“强能力、高素质、优个性”的要求,完善了“111”培养模式,即“职业能力训练、专业知识学习、人文素质拓展”,顶岗学习、订单培养增加了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建立了幼教机构接收学员顶岗实习的长远计划.表1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的规划.重点改善核心课程,完善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标准、电子教案、实验实训指导细则、试题库等,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学前教育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学前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管理和教育、心理科研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学、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论、钢琴、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练耳,幼儿园实用美术、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论、中外幼儿教育史、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评价.此外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完善《学前卫生学》、《幼儿手工》、《学前教育学》、《幼儿舞蹈》、《幼儿园班级管理》等.这一设计较为全面的满足了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54-02
幼儿教学中的图画是指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形象,包括培养幼儿进行绘画的过程。在幼儿教育中,图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笔者将这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实施称之为幼儿图画教学。研究表明,幼儿图画教学是幼儿形象思维产生和发展极其重要的途径,其有效实施可为幼儿未来整个人生的思维奠定坚实基础。可以说,幼儿阶段形象思维的基础如何,决定其将来的思维程度如何。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基本上是形象思维,而图画教学是靠形象思维和幼儿视觉冲击进行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常常对幼儿大脑及其活动特性产生没有充分认识,从而没有自觉地采取图画教学这一积极的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形象思维,从而促进孩子思维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说,3~6岁幼儿模仿能力极强,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能用各种已经认识的图形图像并通过创造图形图像的活动来进行思维。虽然幼儿这些内在的思维活动还远远构不成思维定式或模型,但是图像通过他们的视觉神经进行传输,从而进入大脑进行组合,最终使其思维显现出了创意性和随意性这样的形象思维特征。对此,有研究者已经指出,幼儿的创意思维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美术教育的重大研究课题”[1]157。从外部看,这些创意性和随意性似乎天马行空,且表现出个性化的特征,然而这正是幼儿形象思维发展的标志。可见,图画教学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科学认识已为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2]充分反映。仔细研究《指南》,可以发现其中的五大领域都含有图画教学的内容,以下选择较为明显的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为例进行阐述。
一、艺术领域中图画教学的作用
幼儿图画教学在艺术领域中的作用很广泛,美术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所以笔者以美术为例进行讨论。近年来,国家重视素质教育,家长望子成龙,学校对特长生倍加关照,在此背景,幼儿美术教育纷繁芜杂,各种培训班粉墨登场。对此现象,研究者们的看法各说不一。有的人认为,让孩子从小学画画,可以打下扎实的绘画功底,提升艺术修养;有的人却担心,中国式绘画教学重技法重临摹,这不利于幼儿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展。那么,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方式来对待幼儿的美术创意活动及其思维呢?对此,《指南》的科学态度是鲜明的,教学实践要求是实际的。例如,它根据幼儿教学实践,从科学的高度,对有关幼儿美术教育的图画教学内容提出了要求,“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艺术教学目标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该教学目标要求,幼儿在3~4岁时要能用笔涂涂画画,4~5岁时能沿边较直地画出简单图形,能沿轮廓线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且边线吻合,5~6岁时能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线条基本平滑,能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等。此外,相关的要求还体现于“表现与创造”这一艺术培养目标中,它要求幼儿应该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具体就是:3~4岁的幼儿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4~5岁的幼儿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5~6岁的幼儿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可见,《指南》是重视幼儿思维发生规律,重视有利于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内容和手段的。
并且,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和要求,《指南》在教育建议中,要求整个教学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的灵活协调性。例如,要为幼儿提供画笔、剪刀、纸张、泥团等工具和材料,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让幼儿进行画、剪、折、粘等美工活动。其实,《指南》这方面的教学目标和途径是很详细,也是很科学的。幼儿图画教学就是要充分运用好美术教育这一平台,融入各种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内容。概括起来,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以美术为代表的图画教学活动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通过形象活动,激发、维持和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幼儿最初的探究活动中,在信息整理和处理方面,其大脑往往是主动的。此时,他们的思维是极为集中而富有创意的,这就是为什么图画、符号、剪贴等美术活动常常作为幼儿所使用的记录手段的原因。而且,科学表明,幼儿这一认识过程主要发生于右脑,“三岁幼儿脑细胞组织形成约70%左右,左脑还未定型,而所有的认识活动都主要以右脑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为主,即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3]111这就是幼儿图画教学的脑科学依据。根据幼儿这一思维发生规律,就可以科学地制定相应的图画教学内容了。例如,让幼儿用线条记录各种植物的生长变化,用符号记录天气变化。此时,虽然他们画出的图像可能很简单,但却能生动地描绘所观察的景象,而不断重复和训练这些内容,就能从根本上激发和强化幼儿不断观察和不断探索的右脑思维。
第二,生动有趣的图画教学活动,能让幼儿把握更为灵活的学习方法,最终塑造一种自己学习、自我实现的思维能力。从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图画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它或者能把枯燥、深奥的知识变成具体生动的、富有情趣的创作活动,或者使很难理解和说清的经验现象,变成幼儿感兴趣的美术创作,从而使幼儿头脑中的感性知识得以积淀。例如,某幼儿园大班在一个名为《大树爷爷换新衣》的主题活动中,首先组织幼儿到户外认识各种大树,收集许多不同大树的图片、照片,然后让幼儿根据各种大树形态的差异,以及树干的粗细大小,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喜爱的大树的衣服。其次,让幼儿进行创作,把撕碎的各种彩纸想象成大树不同的美丽的衣服,粘贴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由于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符合图画教学的规律,因而其教学效果较为显著,常常被许多幼儿园广泛使用。从思维的角度看,这些活动是符合幼儿形成自己学习、自我实现的科学规律的,即: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感性材料,并以绘画等形式激发头脑中的思维神经,这些脑神经又传递着孩子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最后通过各种表情神态或语言表达出脑活动的结果。当然,这个过程还常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愉悦或惊奇的情绪。
总之,图画教学方式不但能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能让孩子将内在的灵感用外在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有力地激发和促进幼儿形象思维的发生和发展。
二、科学领域中图画教学的作用
在《指南》中,科学领域的图画教学内容不少。例如,“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教学建议。该建议提出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为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幼儿的探索与发现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训练幼儿能够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等活动。《指南》之所以做出这样详细的建议,其内在的根据就是基于幼儿形象思维发展的规律,即:在这样的图画教学中,当不断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方法进行观察记录时,其实就是在通过图画式的记录帮助幼儿进行经验性观察,以便在他们的大脑中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归纳起来,科学领域图画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将图画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为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奠定科学基础。所谓的科学性,如让幼儿观察常见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的形象,如颜色、形状、形态等。所谓艺术性,如教师要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从而使幼儿乐于观看绘画,泥塑或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等。《指南》中的科学领域有着如此丰富的图画教学内容,一些人不太理解,常常认为图画教学仅存在于艺术教学活动中,与科学无关。这一误解的原因在于,在艺术领域的教学活动中,科学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出现的,所以它不太容易被幼儿教育工作者们注意,也就不太注意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但事实上,图画教学活动常常是两者结合的活动。例如,在给孩子们组织《拉手风琴》这一美工活动时,首先,孩子是被这个奇怪的箱子吸引的,然后老师告诉孩子说“这是手风琴”。这里,老师的“告诉”,属于科学知识的内容。其次,当老师一拉一合进行演示时,由于产生气流,于是琴键就发出了声音,从而让孩子们欢呼雀跃起来。这里,当教师进一步展示出拉、合的优美动作时,孩子们被有节奏的、优美的动作所吸引,产生好奇心,觉得很神奇,大脑活跃起来了,于是欢呼起来了。这一的教学活动其实是顺应了孩子们的形象思维,是将科学与艺术也结合起来了。这样,孩子头脑中的形象潜移默化地融入了知识,这无疑为孩子未来的科学理性思维打下了基础。
第二,激发幼儿对形象的心理情趣,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美国的艾略特・W・艾斯纳在《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中指出的,“美术能为人类教育作的贡献恰恰是别的学科所不能做的。因而,任何一项将艺术首先作为其他目的服务工具的教育计划会冲淡美术的意义。”[4]331这话当然有其局限性,但它亦表明了一点,在幼儿教学中,当把美术与科学进行整合时,应当以美术为主线,把科学知识融于艺术中。换句话说,要以科学的探究来丰富美术活动内容,以艺术的表达方式增添科学活动的趣味性。例如,某一幼儿园在策划一个叫《有趣的竹子》的教案时,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一规律。首先,它很好地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定位,即引导幼儿根据竹子、竹叶的造型特点展开联想,设计出别具风格的美术作品。其次,明确竹子的特征和形态以及竹叶的变化作为教学内容,策划熊猫吃竹子的情景,让这种情景再现于幼儿的头脑中,从而激发幼儿创造美的情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总之,在科学领域中,也可以运用图画教学,即:以美术活动为依托,以美术表达为手段,把幼儿对观察对象的认识进行艺术再现,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形象思维内容。
三、幼儿图画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上述以《指南》中的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为例,旨在阐明幼儿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孩子们去观察、认识、体会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形象事物,通过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以及认识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达到激发和促进幼儿形象思维发展的目的,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对此,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第一,要把握图画教学的宗旨,即一切为了孩子形象思维的发展。这包括三个原则:一是,着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这是培养和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基础;二是,对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要尽可能的支持和保护,要积极评价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力;三是,要积极引导幼儿的志趣,尽量满足幼儿表现的需要,并且提供宽松的作画环境,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潜能。
第二,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认识到图画教学的重要作用,对图画教学活动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图画不但能让课堂简单有序,而且可以作为教学游戏内容的材料,能创造良好而多彩的幼儿学习环境。不过,此方面还要注意的是,要正确选择图画教学内容,且图画应当新颖别致。二是,综合应用多领域的教学内容,尤其是科学与艺术要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语言活动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幼儿对生活常见的标识、符号感兴趣,让他们能够看懂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三是,因材施教,分段教学,即根据幼儿的年龄段采取相应的图画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根据《指南》,在语言领域进行“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的教学实践时,对于3~4岁幼儿,只要他们能喜欢用涂涂画画表达一定的意思就可以了;对于4~5岁的幼儿,则是要培养他们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对于5~6岁的幼儿,则是要达到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
参考文献:
[1]汤丹.论创意思维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前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