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2-10-27 19:20: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艺美术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艺美术师论文

篇1

她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曾祖父王大凡先生系民间时期颇具影响力的“珠山八友”创造人之一。祖父王锡良先生(一九七九年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5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王静自幼跟随王锡良先生学习陶瓷绘画,她擅长粉彩人物、山水绘画,画风清新淡雅,色彩简洁明快,即具有气势雄浑、风格豪迈的大江大河之名,也有精工细绘、空灵俊秀,如涓涓细流之作,其作品立意新,注重装饰效果。

近几年来,她的不少作品被刊登《瓷都风情》、《景德镇邮刊》等杂志书刊上,在2008年景德镇首届山水花鸟画展中,荣获一等奖。同年在“金式旺”杯全国陶艺大赛中获得铜奖。在2008年11月份,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获得创新艺术金奖。2009年上海“贺新春迎世博”中华瓷艺交流展中釉上粉彩《风情水乡》获得银奖。在2010年上海世博文化周作品获得金奖。

芦永方 中国工艺美术师,陶瓷工艺美术师。自由陶艺家。1970年生于景德镇。自幼酷爱绘画。199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2000年创办“听松阁”陶艺工作室。精通釉上粉彩、青花、雕刻等多种综合装饰。其作品以抓实的传统功底与现代陶瓷艺术工艺相结合,创造出自然古朴、意味深远的意境,一直深受国内外知名人士的青睐,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况毅 江西省高级技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绘画花鸟、人物等装饰技法,其作品构图简洁独特、文雅意深、耐人寻味。

作品《长眉罗汉》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秋韵》获得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鸟来花果香》、《国色天香》被江西省博物馆永久收藏;作品《醉爱》获得中国(深圳)第五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作品《云江晓泛》获第四十三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金奖”;作品《三友图》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作品《秋趣》获二零一二迎春美展“金奖”;作品《清莲》在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百花杯”金奖;作品《清气满乾坤》在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百花杯”金奖。

方毅 1975年生于江西乐平,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本科学历。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先生。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特聘画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曾获全国、省、市级奖三十余项。作品被中国人民纪念馆、江西省工艺美术馆等馆藏机构收藏,论文在《景德镇陶瓷》《江西画报》发表数篇。

熊国华 1978年生于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本科。97年创办工作室“华艺堂”。国家一级陶瓷技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高岭陶瓷研究所研究员、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学会常任理事。

熊国华擅长釉上粉彩、新彩、釉下青花、山水、花鸟翎毛,其创作的陶瓷山水画,独具风格,既有现代气息,又有鲜明的传统民族特色。借助陶瓷这个载体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陶瓷文化。

2009年作品《绿树织春》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传统艺术金奖。2009年作品山水界画《月令图》荣获第七届陶瓷艺术百花奖“唐英杯”优秀作品奖。2009年作品《世外桃园》荣获中国景德镇首届“陶瓷杯”艺术金奖。2010作品《峻岭雄风》荣获首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花盆艺术节“银奖”,被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2012年作品《》为祝贺香港保钓协会诸勇士登岛成功、赠予香港保钓协会永久收藏。2012年作品《凯旋》为庆祝中国第一艘帆船“厦门号”环球航海成功、并被厦门泉州商会收藏。

郭晋 江西赣州人,国画世家,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学士学位,就职于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绘画研究,江西省陶瓷研究所重点培养人才。江西省助理工艺美术师,江西省二级技师,江西省高级陶瓷美术师,景德镇陶瓷学会会员,景德镇文艺协会会员。作品主要特点以颜色釉风景综合装饰为主,作品曾参加:

2010年——由文联举办山东博览会,作品《春醒》获奖并编入《第五届山东淄博工艺品博览会》作品集。

2010年——由江西省政府举办“生态中国,绿色江西”,作品《鄱阳群仙沐浴图》编入《首届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作品集,并在各省会展出。

2010年——多件作品刊登于《中国瓷都景德镇美术家》、《瓷典》、《景德镇陶瓷》、《陶瓷研究》、《中国陶瓷》、《广播电视报》、《时空快讯》等等。

2011年

其作品被山东省威海电视台做专题报道。

2011年——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相依》瓷板被江西工艺美术馆收藏。

2011年——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梦驼铃》瓷瓶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

2011年——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醉秋山林》荣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十三届大师创新评比博览会金奖。

2012年——广东卫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本人及作品。

篇2

基于工作室制的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实践性,项目化工作实验场地的构建,对于真实工作环境的模拟极其有利。通过各种设计元素的辅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当中不仅能够有效巩固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有着积极的影响[3]。在此过程中,应当确保教师能够具有相应的实践技能,才能使其教学能力满足民族工艺美术的设计需求。

2、积极承揽相关专业的市场项目

项目的市场化开展是决定工作室制的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对此,教师应当在工艺美术市场中积极寻找合作项目。比如通过与装饰公司的合作,来掌握民族工艺美术设计最为前沿的动态,更好地发现问题以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当前的工艺设计市场有着最直接的了解,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来拓展设计思路,提升综合能力。

3、完善考核评价标准

基于工作室制教学项目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一切工作进行及时的监督指导。与此同时要保证做到将考核评价标准最大程度予以完善。工作室制教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其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考核评价标准也应当脱离传统模式的束缚,以启发性为主,最大程度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创新教学模式

民族工艺美术专业的就业能力重在设计能力,不仅需要制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标准,同时还应当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多多采用激励竞技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比如在进行《设计创意与表达》课程教学时,可以借助工作室所承接的简单工艺设计订单项目,开展计时考核,全程对学生的操作步骤、设计细节等等进行记录,并在项目结束时征询客户对于每款设计成果的满意度,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篇3

【论文关键词】美学;公共艺术;西方美学;中国传统美学

【论文摘要】本文以传统美学理念为切入点,论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中西方传统关学观念的传承,强调西方羡学观念的核在于形式论,而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说、格调说和气韵说占主导。

1.传统美学观念

1.1表理论

美是一种直觉,直觉就是表现,纯粹的直觉获得纯粹的表现,直觉是具有特殊的目标知觉,是一般意志的实践转化为道德活动。因此,美既不是有用的,也不是愉悦的或者真善的。

1.2朦胧论

认为美是一种朦胧的清晰、模糊的明确、似是而非、不似之似、似而不似的直觉感受。美的理论是凭直觉中的感受,美中含有一定成份的真与善,但是美的事物特别是形式美,当美达到相对的审美标准时,具有一定虚假和丑恶成份的事物仍然觉得美。

1.3幻觉论

美是“观念的外观”("dasscheienederidee")。这一定义,部分是形而上学的,部分是实在主义的。美,依赖于这些第二性的质的组合,因此,美不能存在于外在世界真实的物理对象之中。

1.4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freud)及其许多门徒初创并发展了精神分析美学的基本原则。133229.CoM

基本原理的主要定义是怎样从永恒的“冲突”的观念出发,再进一步,这一压抑的行为又是怎样在无意识当中创造出一个观念相冲动的体系。这一体系,从人格的其他部分孤立出来,术语上称“情结”(complex)。

1.5体验论

近代科学美学创立者费希纳,把关于美的科学当作普通心理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他所开创科研理论,是把实验的方法介绍到美学中来,就是一种“从下而上”("vonunten")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他用这一方法来代替旧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即“从上而下”("vonunten")的哲学方法。

1.6移情论

对于这一特别生动的美感经验—近年来多数哲学家都称之为移情(einfuhlung)—所作的还不够成功的解释,不是在《小宇宙》中找到的,而是在《德国美学史》中找到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批评了赫尔德的极其类似的看法。在赫尔德方面,曾经以炽烈的想象的热情维护过内在生命的自由而又完整的表现。作者告诉我们,这一过程是建立在观念多样化的联想或回忆上面的。

1.7现象学论

只从事于现象("phanomene")的描述,只关心显现在知觉中的对象,而完全不管对它们在因果上的说明。它抓住对象本质的内在特性。“所采用的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中抓住每一个对象的一般特性。象这样所显示出来的事物的内在基本特征。

1.8完形心理学美学论

完形心理学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他通过对音乐曲调的研究,认为音乐绝非仅仅是曲调音响的总和,音乐中的曲调旋律除了一系列的音响外还有别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格式塔特质”。

2.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西方传统美学观的传承

2.1模仿说

古希腊美学家认为:艺术就是模仿自然。准确地说,就是艺术是模仿自然、社会和现实。依据模仿论的美学观,艺术品的审美判断标准就直接取决于模仿的真实与否,这样艺术家的创造力就大大削弱。

如今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很多设计作品就是这种对生活和现实的再现,特别体现的城市雕塑上。

2.2表现说

艺术表现论认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艺术的本质也在于情感的表现。

所谓艺术的表现论,主要指:艺术家作为个体感情的存在,强调艺术的目的仅仅只是表现个体独特的、微妙的、难以言说和不可重复的感性体验。而产生与人类心灵之中的情感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冲动,只能借助外在的形式把感情表达出来,成为可以观照,可以感受的东西。

2.3形式说

形式之于艺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艺术而言,反映现实生活也好,表现主观感情也好,都必须纳人一定的审美形式,才能成其为艺术。“艺术的形式性”就是认为形式构成了艺术之最根本的特征。

对形式的认识,后来逐渐发展为“有意味的形式”。

具体显现为:对称与均衡;反复与节奏;多样与统一。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通过对交通的组织、用地功能的分区、各种公共设施的配套、绿色环境的开发、街景形象的塑造、特色环境的创造、城市天际线的表现,把城市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从形态、功能、人的行为心理等各个方面,使景观组群由无序变为有序,使城市的景观环境得以发展和完善。

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创作中必须把握好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在制约中寻找自我,使设计师更客观地对待创作的客体,进人无模式的境界之中,再自由地走出来。这样创作出来的客体不会与其他的城市公共设计雷同,不会是随便从别处抄来,也不能随便搬到他处,而是“特定”环境中的特殊表现。

3.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美学观的传承

3.1意境说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意,指创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主观思想感情。

境,指创作者对客观形态的描绘与刻画。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写实,不是自然主义的描绘对象具体的形态,要求达到内在精神的神思,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现代画家齐白石说:“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象用在似与不似之内”。

当今,许多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继承了意境说美学特点,尤其是雕塑作品。

3.2格调说

中国传统美学往往强调“虚实相生”、“以简就繁”、“计白当黑,妙在无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城市公共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的对象是构成人类生存的空间,而产品设计创造的是空间中的要素。这就需要设计师对其进行总体的综合的规划与设计,首先要注意协调各对象之间的关系,协调各要素之间的虚与实,简与繁的关系。

3.3气韵说

气,本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指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韵,本指和谐的声音。气构成事物,韵则决定事物的雅与俗,高与低,美与丑。气韵,就是说,具有高雅气质的人才能做出高雅的艺术品。

中国古代美学重神而轻形,这种美学理念直接影响当代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雕塑和城市水体设计时,往往追求一种意境。如由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等单位合力完成的奥林匹克公园,主要创意是整个设计像荷花在荷塘中繁茂生长一样。运动员、裁判员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好比被荷叶呵护的水中和水面上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中央的步行区域和必要的交通设施是关键。整个设计弱化了具体形态的描绘,极力营造出一种荷塘意境。

4.小结

本文重点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传承进行概述:

篇4

一、前言

在充斥着欧美日韩风格的今天,如何从民族发掘设计灵感发展出中国特色的设计是非常迫切的问题。笔者也参加过很多讲座,每当提及中国设计的时候总会引起激烈的讨论,从学生到职业设计师都一直在探寻中国设计的出路。笔者认为,一种设计风格大抵上可以称为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欲发展中国特色设计需承前启后地了解历史,探讨将来。

了解历史绝非简单认识和记忆文物的形状和图案,而是一种风格、一种技艺存在并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尝试在细致了解学习了岭南的历史、风土民情和工艺美术的基础上思考其对现代设计的意义和启示。

二、岭南独特的历史背景

岭南是指五岭以南地区。五岭指的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位于湖南、江西南部和广西、广东北部交界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发五十万军民平定南蛮(即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统一了岭南,设南海、桂林和象郡三个郡来管治,增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岭南的发展。其中,南海郡就在现在的广东省境内,郡所在番禺(即当今的广州市)。

仰仗天然的屏障,岭南得以保留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WWW.133229.Com由于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广州还是最早的贸易港口。同时,历代君王皆把岭南作为流放之地,使得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皆在会集于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并赋予其开放、兼容、多元化和开拓性的特点。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见证了岭南文化的深厚;海上丝绸促进了与波斯、天竺、阿拉伯以及南洋各国的商务和文化交流,充分反映了岭南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图1 南越王博物馆

三、岭南主要工艺美术的现代思考

岭南艺术与岭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形式、艺术精神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地域性、时代性相辅相成。可以说,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岭南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无不是社会、文化和商业共同促成的结果。

(一)广绣和广彩繁荣背后的商业意义

广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因其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

广彩相对历史较短,其始创于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解除广州海禁,对外贸易遂逐渐增多,外国对中国瓷器的需求亦随之增加从而促使了广彩瓷器的产生和发展。在初期无论是师傅、颜料、素瓷都是从景德镇来,或依景德镇彩瓷纹样,或来样加工,岁无定样,故的特色不太显著。

图2 广彩瓷器图3 广绣作品

广绣比广彩的历史更为悠久,技艺也较广彩成熟。然两种工艺的发展繁荣无不与海外贸易息息相关,其中广彩制品更是大部分出口海外,只有小部分留在民间使用,可算是中国最早的odm产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工艺亦在清代中晚期走向成熟和繁荣,在贸易进一步发展及需求多样化的推动下,两种工艺亦经历了显著的技术进步。外来图样、能工巧匠及文人画家的参与也使其艺术风格逐渐发展成熟。

广彩与广绣的繁荣虽已成为过去,然而仔细研究两种工艺的发展历程却可以为当今中国的设计发展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两种工艺中尤以广彩的发展较为典型。广彩的旦生缘起于外国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遂形成将景德镇素瓷运至广州加工并出售的商业行为,此时广彩尚未形成。随着商业的兴盛,本地艺人更多地参与到瓷器的制作中,使制品的纹样和图案渐显岭南风情。同时,欧美文化及技艺亦进一步影响着广彩制品的色调和式样,最终使广彩成为岭南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

由此可见,一种设计风格的成熟离不开商业的推动与技术的进步,亦离不开本土文化的介入。由于我国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技法大都由欧美引进,致使许多设计师难以从传统文化及技法中吸取精华应用于现代设计,从而使中国设计流于表面。广绣和广彩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切合商业利益、具备本地文化气息及使用恰当技术制作才有可能做出成功的中国设计。

(二)佛山剪纸艺术形式的启示

佛山剪纸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和南海区的部分乡镇,是我国三大剪纸流派中南方派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工艺及浓郁的岭南特色而著称,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国其它的民间艺术一样,佛山剪纸深刻反映了地区生活习俗和特色,在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早在宋、元年间佛山剪纸已出现商业化的动作模式,至20世纪早期更是达到3000从业手工艺人的规模。

佛山剪纸是岭南文化中的一块瑰玉。它最集中地最全面地概括了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理念和手法,既不是西方传统的明暗体系也不是西方现代从形体结构到夸张变形的表现体系,而是以表达自己观念为主的主观意象表现风格[2]。也就是说,剪纸作品中所表达的事物来源于客观世界但其形式却是超越客观的限制。在艺术造型上佛山剪纸作品也体现了、美满、美观、美好、和谐的艺术内在本质,这是中国人艺术思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代的角度思考佛山剪纸艺术,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特色取材

佛山剪纸艺术来源于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而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因而其取材大都有吉祥之意,如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松树象征常青不老、花瓶中插如意象征平安如意。还有谐音寓意,如莲花和鲤鱼寓意“连年有余”等。这些取材都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无论寓意或谐音均来源于我们的文化信仰及语言。

符号是实现信息贮存和记忆的工具,又是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手段[3]。传统剪纸艺术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中,大部分的传统艺术形象已形成了一种通用的视觉符号。其取材及寓意可以很好地应用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如vi、广告等。因为这些图像寓意已,使传统题材能更好地传达信息的思想意境。在这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例如银行的标志、一些房地产海报等。

2.简练和抽象和艺术表现形式

佛山剪纸极具简练的特色,因为剪纸是产生并流行了民间的艺术,其生产制作者也是普通民众,因而没有娇柔做作的装饰而是简练而抽象的表达手法。此外,在农村地区受制作工具的制作材料的限制,只能使用最简单的方式刻画物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高度概括和高度简练的艺术特点,其中的花鸟鱼虫等形象都是简练的线条概括表现特征(如图3所示)。

3.勾连的艺术手法

佛山剪纸也分为阳刻剪纸和阴刻剪纸。阳刻剪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去除轮廓外空白的地方,每一根线条都是相互连接的,牵一根而动全身。阴刻剪纸和阳刻剪纸刚好相反,就是去除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地方,它的特征是每一根线条不一定是互联的,而作品的个体是块状的。

这种勾连的艺术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及古典味道,在设计制作中可根据主题结合现代设计方法把勾连融入作品中,如能配以色彩和传统图像元素的正确选用可制作中极具民族感的作品,如下图中国联通的标志。

图4 佛山剪纸

图5 中国联通标志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及工艺美术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及创作手法。一个设计工作者不仅要学会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更应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如此才能承前启后发展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本文对三种主要岭南工艺的思考或许不尽全面,但愿为此类研究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篇5

(二)民间艺术开发缺乏整合力度民间艺术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分布零散。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缺乏整体性的规划,众多的资源品类尚未形成集约发展,散点式的开发造成了资金分散、各自为战、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等混乱局面,文化产业的依附性、渗透性、复合性和广泛性难以发挥。有些区域文化资源观念淡漠,认识不到文化资源的重要性,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有些区域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仅仅从当地的利益出发,相互之间争夺资源,资源的完整性受到损害;还有的区域急功近利,对文化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开发,使资源的生态性受到损害。

(三)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人才缺乏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断代消失。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人才的瓶颈表现为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断代消失和民间艺术创意与经营人才的短缺。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要依靠掌握技艺的专业人员才能生存和发展。高层次创意人才要具有对民间艺术的包装与创新能力,依托民间艺术资源,创新研发出更具广泛受众和文化内涵的新产品。民间艺术创新或经营人才的缺乏。民间艺术的创新或经营人才,应具有相应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是民间艺术的行家里手。经营人才则要把技术与市场结合起来,使民间艺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二、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开发机遇

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政策,相对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助推力,使民间艺术产业开发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国家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国家战略。党和国家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正在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进。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在体制机制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上也明显提速。

(二)宽松的产业环境当前各地都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文化产业人才规划,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优先发展十大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内容产业、新兴产业、民俗产业。以优势产业积聚文化人才,以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人才,以良好机制激励文化遗产。建立灵活多样的文化投融资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这些都为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提供了积极的产业政策环境。大力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的融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

三、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发展措施

(一)准确定位市场产品是市场营销组合首要和基本的要素,企业与市场联系的重要载体,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当代社会高科技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企业的成败越来越与企业能否生产出能够切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相联系,产品营销已成为企业营销的基础。相对于高科技产品而言,消费者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更新速度需求要缓和些,因为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大多消费者眼里是一种怀旧的回归乡土的象征。然而求新求异是人的心理需求本能,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消失,就说明了刚改革开放后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现在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又重在市面上出现,

篇6

1.2美术的专业人才仍然紧缺,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事美术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美术领域仍然不是一个主流领域,仍然十分缺少专业人才。这使得文化馆在美术领域难以朝正确的方向前行,缺乏专业人才指引方向,引导群众。还会发生诸如专业的美术人才不愿意进行公益培训和愿意进行公益培训的人才在美术方面不够专业的矛盾。

1.3经费的紧缺,文化馆的建设不属于政府建设的主流方向,财政在文化馆上建设的拨款通常占财政收入的较小部分。所以,通常文化馆的建设经费紧缺,从而许多省市文化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配备的设置不够全面,后期的维护跟不上,导致了文化馆建设方面虎头蛇尾,最终难以实现文化馆的最初目的。文化馆想要做好公益美术培训,其中所花费的资金必然需要财政和捐赠承担。

1.4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现今各级政府的建设主要还集中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作为文化建设方面文化馆仍属于较冷门的一个方面。财政拨款少是文化馆推进公益美术培训的首要难题。

1.5管理混乱,文化馆在进行公益美术培训时还需要文化馆的行政,运行方面的管理人才。文化馆的运行方式与许多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不同,着手于文化,并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在管理方面一般的管理人员很难踏上文化馆管理节奏。管理层难以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公益资金,促进公益美术培训发展,导致文化馆容易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浪费。

二、如何突破文化馆做好公益美术培训的难点

2.1突破各省市宣传不够的难点。文化馆在进行公益美术培训时,不仅要在文化馆内贴发关于公益美术培训的培训单,还可以在各大机构贴出广告,告诉群众,让群众知道文化馆在进行公益美术培训,或者政府出资在全市的各类公众交通上贴出宣传广告,例如公交车侧面的广告位,公交车和出租车上的车载电视,。此外,除了在线下的贴发宣传信息,还可以进行线上宣传,例如:在网上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定期宣传信息,在微博,微信号发展成熟之后,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手机app,让文化馆的文化宣传活动紧密贴合群众的生活,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快,传播广的特点,将文化馆关于公益美术培训的内容宣传出去。

2.2突破文化馆中关于公益美术人才不够的难点。来自社会中的公益性质的美术人才是目前文化馆中人才的主要来源,文化馆想要做好公益美术培训,仅仅依靠这些人才进行公益美术文化培训是不够的。文化馆除了从社会中吸纳人才还可以自主的培养公益美术方面的人才,还可以组织现有的人才集体到美术院或者创意园地培训参观。

此外还可以走进校园,招聘各类关于自主公益的美术方面的讲师在节假日,双休日作为客座老师指导文化馆内的群众,或者组织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参见公益美术活动,成为公益美术培训中的一名志愿者。

我们不难看出文化馆的公益美术培训以面授为主,而没有渗入到群众的生活中。除了以上的面授课程,文化馆还可以,自主拍摄关于美术培训的公益宣传片,公益片让更多有天赋却不知道这个艺术门类的人走进工艺美术的殿堂。或者在网易公开课,微博,微信公众号,豆瓣上开设公开课,让一些想要学习美术却没有时间参加文化馆文化活动,文化展览的人也能看到,这样的公开课比起面授的成本要小,还具有更大的推广性,十是一种分适合文化馆进行公益美术培训的形式。这样就能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实现文化馆公益美术培训的开设目的,而不是流于形式。

篇7

紫砂壶市场泡沫正在破除

近年来,紫砂壶文化艺术行业涌现出一大批的专家、大师,紫砂壶收藏爱好者队伍也日益庞大,加之紫砂壶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使得紫砂壶收藏市场格外繁荣,甚至演绎出一个泥土与黄金等价的神话。个别名家名壶的价格飙升,一些当代紫砂艺人的作品价格,甚至超过了很多明清时期的老壶。

越来越多的人将紫砂壶称为“紫砂艺术”,无论是大师还是新秀,在介绍其作品时,无不称为“某某的紫砂艺术”。而市场上似乎也对此称谓欣然接受,价位也似乎在迫不及待地证明紫砂壶就是艺术,动辄几百万元的价位屡见不鲜。不少自称为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做的壶部分是代工壶,他自己不做,叫子女、徒弟做,做完之后拿他的印盖上去,就当自己的作品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用灌浆法、用模具法去做。这两个因素伤了收藏者的心,很多收藏紫砂壶的人收藏的积极性减弱了。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张剑先生认为,在经历市场泡沫期和净化调整期的阵痛以后,紫砂壶收藏市场又出现了上升的势头。紫砂壶市场价值偏离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问题正逐步修正,泡沫破除后,紫砂壶行情也逐步回归理性这是行业内的共识。

1990年,张剑先生从江苏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师从紫砂工艺厂高级技师谈碧云(师承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其紫砂壶艺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深受其父《江苏省陶瓷志》总纂张志泉先生思想的影响,在传承和创新的同时,平和、谦逊的张剑先生一直潜心钻研技艺,其风格造型奇正、内涵丰富、极具文人气质,其作品屡屡获奖:作品《渴望》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广场舞组壶》获“江苏省陶协陶艺作品创新评比”优秀奖;《守望》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涅》获“中国陶协第七届中陶奖”最佳创意奖;作品《春江水暖》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协“第六届大地奖”金奖;作品《支点》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国艺杯”金奖。

张剑先生是少有的学者型紫砂艺术实践者,对当代紫砂艺术的现状及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并提出了诸多中肯的评论。他陆续发表了多篇关于紫砂壶文化艺术的论文,诸如:《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浅谈紫砂壶光器的几何构成》、《浅谈紫砂壶艺的继承和创新》等。张剑先生对紫砂文化的发展演变也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上对紫砂文化作了大量思索与总结,编撰完稿有《紫砂壶筋纹器》、《紫砂壶花塑器》、《宜兴蜀山窑发展史》等。

人文价值是紫砂文化之魂

紫砂壶自古就有“泡茶不走味、储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常用会包浆”的特点。紫砂壶泡茶独特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喝茶用紫砂壶所带来的感受也是独特而美妙的。“实用为根,艺术为魂!”这里所言美妙,不仅仅包括紫砂泡茶的韵味充足,还有紫砂壶所表现出来的文人品味。

张剑先生告诉记者:“有一种审美形式是没有意味、没有表达的,犹如一个停止了思想、没有了精神而只有肉体生命迹象的植物人,尽管也会有玲珑的曲线、白皙的肌肤,甚至可以美得让你发抖,你却无法与其交流沟通,她维持生命的唯一意义,就是让你感觉到她存在,寄托你的感情和希望。这样的审美形式就是工艺美术”。

在张剑先生看来,工艺美术是利用一些特殊的材料,通过一系列设计,采用一些特殊的工艺,塑造某种形式,以激发起人类心中对美的感受,但是却并不打算揭示什么。它既不表达人生状态,也不进行哲理探索,它甚至杜绝任何不美的东西,它所强调的是设计的合理性、协调感,呈现的是材质美和工艺美。并且,绝大部分的工艺美术品还具有实用功能。

宜兴紫砂壶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其造型特别丰富。紫砂壶应宋、明茶道的发展而生,其初创便着眼于实用,发挥紫砂泥优良的发茶性。其色泽古朴,极符合明时文人的审美,因此而深受文人喜爱,自然,其造型设计也受文人影响而极具文人气质。由于古时科技落后,制壶主要依靠全手工成型工艺,往往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会有一些瑕疵,显得较为随意,而使得工艺上不到位。然而恰恰是这些瑕疵和不到位,却真实地反映出制壶者的秉性、气度、修养,使紫砂壶拥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具备较高的人文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而判定其就是艺术品。

张剑认为,市场上能称之为艺术品的紫砂壶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多。由于市场上对紫砂壶普遍的鉴赏能力偏低,先行致富的一些“大师”们因为历史的原因,文化程度较低,艺术素养略显粗鄙,致使对紫砂壶的鉴赏始终停留于“料、形、工、款”的低等级层次,片面地追求工艺的精益求精。在设计上东拼西凑、乏善可陈。

市场需要有意味的紫砂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水平的提高,加之人民对生活品味的追求,市场对具有艺术价值的高水平制作的紫砂壶的需求量在不断上升,只要是好的东西,就不愁没市场。而有意味的紫砂壶正是市场所需要的。

篇8

一、工艺美术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现状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许多职校积极根据市场需求、区域特色和就业途径,相继开办了服装、财会、市场营销、电子、机电、数控等专业。工艺美术专业也在这股发展浪潮中脱颖而出,并且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地具有一定应用与操作能力的职业人才,为社会需求提供了保障。但是当前不容乐观的是,许多职校工艺美术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关系上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许多经过培养的专业人才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减少,有的中职学校由于学生就业难,索性把工艺美术专业改成了高考升学班,背离了职业教育所倡导的“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向导”的办学宗旨。以我校为例,工艺美术专业在校人数由2007 年的200 多人缩小到2010 年50 多人,工艺美术专业的生源人数在逐渐地减少,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职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问题。有的学校不能安置学生对口就业,有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所学知识不适宜就业岗位的需求,有的学校学生对就业岗位满意率较低,所有这些问题制约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现状,工艺美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上要转变思想观念,重新进行教育目标的定位,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拓宽就业渠道,使工艺美术专业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站得稳、立得牢,健康发展。

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中,班级上课制、师徒制一直是历年来沿袭不变的教学模式。有的学校教学资源匮乏,实验实训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课程的要求,课程设置单一或繁杂,教学内容陈旧,导致了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实用空间,有的中职学校甚至在既无师资又无实训设施的条件下,盲目开设此类专业,致使该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向其他专业分流,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优化培养模式的几种做法

1、优化课程设置

关于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目前,国外最典型的课程设置有德国模式和加拿大cbe 课程设置模式。其中德国模式较为突出,它的课程设置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类)、专业知识(美术设计类)合理的组成一个技术知识体系,普通理论(美术理论)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不过多地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同时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提高了学生掌握工艺美术技能的熟练程度,便于其迅速就业。

2、改革教学内容

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以培养技能为根本,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训比例,改革一些俗套、老化、不适应就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应积极适用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课程与教材,积极研究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电脑技术及校内外课程资源等,更好地促进教学。

3、三强化实践训练

在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讲授是让学生掌握美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示范与观摩是让学生对绘画、工艺的表现方法有直观的了解,但实践训练才是技能获得的主要途径。

4、增强创新能力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根据一面极其破旧墙壁上斑驳的印迹,找出可视的动物形象;让学生为我校设计学校标志;让学生运用废旧材料进行旧物改造等等。这些训练活动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就业岗位,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5、参加企业实践

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是工艺美术专业学生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能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企业实践,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并能在企业实践中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

篇9

最深刻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

理念是行动的方向。

基于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现状背景,在全面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基础上,面对学院发展的现状,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办学者们提出了如下理念:

学生的成才是办学的逻辑起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办学的原则;

毕业生的就业率、起薪点、专业对口率是评价办学质量的标准;

学生作业的总体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尺;

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国际化办学之路……

这些新理念、新思路的提出,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廓清了前行的方向,使全体教职员工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和学院建设的任务、目标、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

最宝贵的变化:教学改革取得多方面突破

理念创新是事业成功的前提。然而,理念只有得到模式、方法、路径的有力支撑,才能与实践有效对接。

短短两年时间,学院七个重点建设专业全部参照职业岗位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以“项目包为引领、工作室化教学、职业岗位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显著,在实现“学习内容项目化、学习环境岗位化、学习过程职业化、学习成果社会化”目标方面,走在了全国同类高职院校的前列。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精髓在于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学院业已迈出坚实的步伐――

“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涵盖“国外设计师”、“国内工艺师”、“校内教师”、“民间特艺”四大类60余个工作室;

“上海市数码艺术公共实训基地”具备全国同类院校中领先的专业教学条件,形成一支全国同类院校中获得国际专业认证资质最多的教学团队,建立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与苹果、水晶石等知名公司合作建立教学工作室,全面参与项目进程,提升技术能力,成果喜人;

“中国黄金创意产业中心”利用中国黄金集团给予的黄金原材料,设计及制作出300余件黄金饰品,获得市场认可;

“云丽莎艺术设计中心”采取以企业真实设计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成为名副其实的“校中厂”,使“做中学,学中做”得到有效贯彻。

“产品造型工作室”按照完整的设计流程展开教学,课程之间采用项目引领,形成相互链接的整体,每个项目都是设计思考、2D沟通、3D执行、模型塑造四大核心能力的整合,学生学业以作品为基础采用项目发表的形式进行考核。

学院与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水晶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数十个大中型企业共建教学基地,形成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最大程度地实现融合。

学院建立了一批民间特艺工作室,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工艺水平。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院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设涵盖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交流、虚拟实训、企业信息、就业资讯、作品展示,能够满足职业教育、企业培训、继续教育、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开放式高职教育资源平台。

最明显的变化: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改善

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大师不是散兵游勇似的单独个体,而是对学校办学理念高度认同的组织团队。

学院打破人才引进的坚冰,制定了符合艺术类高职教育的人才管理办法,外引内送,从制度层面积极突破发展瓶颈――

引进美国强森首饰公司首席设计师沈成、美国爵凡尼首饰公司首席设计师卢蕙卿,作为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带头人,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专业”的建设目标。

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有丰富艺术设计经验的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尤羚浩任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引进美国梅西百货公司洛杉矶分部艺术总监徐侃任展示设计专业主任,引进台湾油泥造型设计师王谷天任产品造型专业首席教师。这些专家的引进,改善了学院的人才结构,为设计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鲜的理念。

学院从教学团队的国际化视野目标出发,选送一批又一批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德国、瑞典、日本等国家进行培训,学习了解国际先进职业教育和艺术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水平。65名教师获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

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为目标,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发挥名师(专家)和行业专家在新教师培养、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逐步建成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稳定、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最可喜的变化: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作为教学成果重要标准的毕业生就业率、岗位对口率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7%。各大类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2.3%。

教学科研硕果累累。

学院获得国家规划项目6项,市级科研项目21项,获省市级以上的课件、艺术作品、课题论文、各种技能大赛奖57项,开发并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79项。数码艺术学院师生获2009大中华区VR盟主挑战赛“佳作奖”和“最佳技术奖”,成为本次大赛中唯一一所入围并获得殊荣的高职院校;在“第六届上海国际图形图像大赛”上,由该系教师指导的学生习作获“最佳交互媒体奖”、“最佳创意奖”、“二维动画二等奖”。在2010年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指委第四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暨“优秀毕业设计奖”、“优秀指导教师奖”、青年教师“金教鞭奖”、“精品教材奖”评选中,师生共获得13个奖项。服务世博获得好评。

学院设计了三大类20余种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被授予“上海市迎世博优秀创意贡献奖”。其中,尤羚浩创意设计的“世博•中国馆同道印”获“中国恒好•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特等奖,学院与上海世博会企业联合馆、未来馆、城市实验区、虚拟展馆(汽车馆环保绿色汽车)、中国国家馆(青海馆)、电力馆开展项目合作,承担芬兰国家馆内装饰绘画和亚美欧尼亚国家馆多媒体演示内容制作项目,完成世博会志愿者电子交互读本的制作任务,充分体现了项目引领、工学融合的成果。学院教师万芾、韩松参与创作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景画卷》,在中国馆显著位置陈列。

最具挑战性的变化: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

高职教育改革中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者当属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

2010年,在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验收之后,学院领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投入到创建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的宏伟工程之中,以此作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重要实践。这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具有巨大现实与历史意义的创举。

通过试验区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将努力突破高职教育的常规思维定势和办学模式,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和设计院校开展深度合作,集聚一批国内外设计大师、优秀设计公司,在推动学院发展的同时,促进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

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角度见证了中国职业教育的世纪发展。

五十年中,学院经历了上世纪60至80年代传统工艺美术的大发展,体验了80至90年代现代艺术设计的辉煌,又积极融入21世纪数码艺术的异军突起,逐渐形成了“继承传统、创造当代、拓展未来”的发展思路和专业布局结构。

民族工艺美术精华要传承,现代艺术设计的特质要恪守。唯有两者在基于全球化背景本土化经济文化底色上的互渗互融,才能演绎出更加美好的春光;而体制机制的改革是否深刻周到,则直接关乎明天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走向。

篇10

40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

“玉堂富贵”、“财源滚滚”、“麒麟送子”、“四季平安”……前不久,在南通市首届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中,王建华的彩锦绣《南通传统年画图案系列》,以鲜明的南通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精湛的制作技艺,跻身“十佳作品奖”。作品将南通民间年画与彩锦绣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雅俗共赏,画面运用红、绿、金等明快的颜色,充满喜庆色彩,十分夺人眼球。

“这组作品共分为6幅小件,都是32cm32cm,便捷小巧,易于携带,融民族性、地方性、商品性于一体,适合做旅游纪念品。”王建华透露,不久,这组作品还将赴新加坡展出,进行文化交流。“能够获奖,我一点也不意外,这份自信正是源于我对彩锦绣这门艺术多年来的执著坚守。”57岁的她这样说。

1972年,中学毕业后,王建华进入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组学习,“我还记得研究所的地点就是现在的少年宫,当时大伙都在车间里学习刺绣。”但令王建华意外的是,在她学习刺绣的第8天,就被领导看重,让她单独跟随老艺人张元芳学习,并共同完成彩锦绣《蕉香季节》。

对于刺绣,王建华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我真的是干一行,爱一行,从事刺绣艺术,这是我的幸运。”她坦言,自己的经历很简单,从18岁接触彩锦绣,她就一直与这门艺术不离不弃。目前,她继续从事彩锦绣艺术研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刺绣技艺教授给一批学生。

南通彩锦绣充满着丰富的刺绣针法语言,与传统平绣相比,具有更强的装饰性和表现力。“彩锦绣艺术源于传统民间刺绣艺术,有其深厚传统文化的背景,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王建华坦言,彩锦绣艺术的装饰性,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回归,是对刺绣艺术本体语言的强化。在大型刺绣壁画、室内装饰壁挂、腰带、绣衣等方面的成功运用,说明彩锦绣有较宽的表现力。

在王建华看来,除了眼力好、耐心细致外,良好的审美眼光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工作外,王建华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个有心人,她总是热切关注着人们的服装、饰品,遇到别致的图案,她总在考虑能否运用到彩锦绣创作中来。颈椎病、远视500度、腰酸背痛……尽管常年被刺绣“职业病”所困扰,但王建华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针线,不为名,不为利,为的只是内心深处那份对刺绣艺术割舍不下的情怀。

“刺绣,总能带给我平和的心境,只要我一坐下来刺绣,彷佛什么烦恼都消失了。”如今的王建华,每天的生活再简单不过,她不在家里,就在工作室里,那些细细的针线,对她永远充满着不可抵挡的魔力。

夫妻同心,合力弘扬通绣

丈夫设计画稿,妻子完成绣制,如此和谐地完成一幅幅彩锦绣作品,成为夫妇二人精神交流的完美载体。

王建华和丈夫黄培中交流最多的话题,永远离不开彩锦绣。黄培中长期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和艺术创作,其设计风格注重传统装饰语言和现代构成形式的融汇,蔚为大观且饶有意境。多年来,他们夫妇两人共同创作完成了大型彩锦绣双面屏风《神龙腾九州》、《海市蜃楼》,彩锦绣双面立屏《秦淮灯火》等多件精品力作。如今,黄培中大师工作室落户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王建华也成为工作室的彩锦绣研究人员,和丈夫一同在校园里,弘扬刺绣技艺。

翻开王建华的履历表,一项项荣誉证书成为她多年情系彩锦绣艺术的见证:双面屏风《秦淮胜景图》被评为省工艺美术“艺博杯”大奖赛金奖,并入选中国刺绣艺术馆2007年度至2011年度迎春精品展;双面屏风《海市蜃楼》获得江苏省第三届轻工美术设计展评二等奖,并赴法国巴黎参加“2003年中法文化交流”锦绣江苏――中国江苏工艺美术精品展;《水乡》等4件彩锦绣作品入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江苏省民间工艺作品博览会”;参与制作的《长城万里图》、《九龙壁》、《高原胜景图》等大型彩锦绣作品参加首届全国壁画大展……

其中,双面彩锦绣屏风《海市蜃楼》继承了传统刺绣中戳纱工艺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运用丝线,调动了戳纱工艺的表现能力,塑造出近乎仙境的古建筑群,收到了梦幻般的视觉效果。“眼下,我正在和学生一起创作一幅新的《海市蜃楼》,由6块小屏风组合而成,同样是双面绣,但在针法和技艺上将大大超越旧作。”王建华透露,这几年,她潜心研究创新了大量纳锦针法,大大增强了彩锦绣的表现力。

而被江苏省政府收藏的彩锦绣作品《秦淮胜景图》则采用了40多种针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南京夫子庙的繁荣景象,“这是一次对画稿的再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彩锦绣不是对画稿的单纯模仿,而是用刺绣自身的本体语言展示画面。”王建华如是说。

努力行走在传承的路上

去年11月27日,在纺院的黄培中工作室内,《郑和宝船》、《忍冬凤鸟》、《秦淮胜景图》……一幅幅由王建华创作的精美彩锦绣作品布置在工作室的各个角落。而女徒弟葛话晴正在她的指导下,一针一线地创作一幅新的彩锦绣作品。“前阵子,我还专门将师傅这次在全市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借到学校展览了,很受学生欢迎呢!”身为市三中的美术老师葛话晴介绍,自去年她拜师学艺后,在师傅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她还将南通彩锦绣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了中学校园,在广大中学生中传播和弘扬这门艺术。如今,市三中还专门成立了彩锦绣工作室,并将之作为学校美育教育的一大课题,目前,已有近10名中学生跟随葛话晴学习彩锦绣制作技艺,为这项“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下一步,王建华还将亲自为这批中学生辅导,将传统文化的火种撒向更多年轻一代。

前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也特邀王建华前往开设刺绣专业课程,在宁授课半个月内,手把手指点南艺设计学院染织专业的30名大学生学习南通彩锦绣。前年11月、去年8月,该校的学生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再次来通,跟随王建华学习完成了彩锦绣的大量针法练习。目前,南艺已经将“南通彩锦绣的学习与传承”确立为染织专业的一项长期教学及科研项目,并先后收藏了王建华的两幅彩锦绣作品――《花房》、《苏州园林》。

篇11

1.丰厚的陶瓷文化积淀。德化是中国陶瓷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三大瓷都。德化陶瓷有三大特色:一是瓷质洁白纯净。据科学测定,明代的德化白瓷白度已达到84.54-92.5℃,被欧洲人誉为“中国白”。其釉面纯净无瑕,光泽莹润无比,使我国白瓷制作工艺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二是瓷塑技艺高超。明代德化瓷塑艺术大师何朝宗享誉国际瓷坛,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他的作品共49件。数百年来,德化瓷塑一直代表中国瓷塑的最高水平。三是陶瓷远销全球。德化瓷外销历史之久、品种之多、数量之大位居全国首位。宋代以来,德化瓷大量从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附舶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品。2000年10月从南中国海清代沉船“的星号”打捞出来的35万件瓷器,绝大部分为德化青花瓷,当年的盛况可见一斑。

2.陶瓷成为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的陶瓷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德化陶瓷大举进军欧美市场,成为福建省的出口创汇大户。德化因此被国务院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全县现有陶瓷企业1200多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的集团公司就有20余家。2001年全县陶瓷产值38.02亿元,80%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1996年起,德化陶瓷生产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陶瓷业已成为德化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德化县也因为陶瓷经济的迅猛发展,连续四年跻身“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县(市、区)第十三名。

3.陶瓷业发展呼唤智力和人才支持。陶瓷产业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瓷土的配方、样品的设计、坯体的制作、产品的装饰、产品的烧成、产品的包装,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的外贸营销,长长的产业链上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全县共有陶瓷从业人员80000余人,仅福建佳美集团一家企业,便有8000多名员工。作为外向型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的艺术含量、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始终是一个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发人力资源的最佳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此,县委、县政府在陶瓷企业家的强烈呼吁下,投资5000余万元为我校建设占地面积252亩、建筑面积42000余平方米的现代气息浓郁的新校园。陶瓷企业家与社会各界捐资达648万元。

(二)主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赢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先机

1.专业设置与陶瓷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职业学校逐渐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的人才需求是职业学校存在的必要前提。我校主动适应和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专业设置切合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陶瓷业发展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才,我校就设置相应的专业。我校从1981年创办开始就设置陶瓷工艺专业,随后相继开设了幼教、建筑、家电维修、财会、水电、服装裁剪、公关与文秘、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但这些专业都相继停办。20世纪90年代后,我校意识到开设专业不能盲目向别人学习,应该了解人才市场的发展态势,科学预测人才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要切实把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办学宗旨。根据德化乃至泉州市陶瓷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先后开设了陶瓷雕塑、陶瓷装饰、陶瓷电脑美术设计、陶瓷营销、工艺美术和职业经理、财会电算化等专业,今年将开设陶瓷外贸与英语、陶瓷配方等新专业。专业设置保持适度超前,如陶瓷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培养运用计算机设计陶瓷样品三维图片与国内、外客商进行网上交易的专业人才,为德化陶瓷业未来进行网上交易培养人才。由于专业设置与陶瓷业发展相配套,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对口就业率高达95%。

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围绕陶瓷市场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专业课程设置,不断更新学科教学内容。以拳头专业----陶瓷雕塑专业为例,80年代初期,由于陶瓷业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传统瓷塑为辅,该专业开设素描、国画、色彩、书法、陶瓷工艺学、传统瓷塑(佛像塑造)、日用陶瓷造型、瓷彩、打模、烧成等主干课程;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陶瓷业逐渐以生产销往欧美的小工艺品为主,该专业开设素描、速写、陶瓷工艺学、西洋人物雕塑、动物雕塑、浮雕、创作设计等主干课程;90年代中期开始,陶瓷企业逐渐增加树脂工艺和蜡工艺,且比重连年提高,该专业适时增加树脂雕塑与创作等主干课程。同样是素描,早期是为传统瓷塑服务,故强调明暗;后期是为西洋人物塑造服务,故注重结构。同样是陶瓷工艺学,早期策重为日用陶瓷服务;后期则策重为工艺陶瓷服务。总之,每一课程的开设与停开,每一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变化,都是以不同时期陶瓷企业对具体岗位技术人才的规格要求为依据,并保持适度超前。

3.与陶瓷企业联合办学。所有专业均与陶瓷企业联办,建立契约关系。陶瓷企业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现状与预测,提供学生见习、实习和假期勤工俭学的方便,择优录用毕业生。如泉州冠福陶瓷集团,委托学校开办职业经理和财会电算化二个专业,为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培养分公司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企业在招生前以契约形式承诺录用全部毕业生,参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制订,监督教学计划的实施。学校开学时就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企业有重大活动就邀请学生参加,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还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客座教师,莅校介绍企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为适应企业对高层次陶瓷雕塑人才的需求,从1998年起,我校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联办陶瓷雕塑研修班,从毕业生中择优入学,由清华美院的教授、博士到校授课,该班已为企业培养120余名高级样品设计人才,深受陶瓷企业的欢迎。

二、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一)以人为本,通过竞争培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要把学校办成名牌学校,就要有名牌专业;要有名牌专业,就要有名牌教师。名牌教师必须在竞争产生。为了培养名牌教师,我校多管齐下,努力营造产生名牌教师的竞争氛围。

1.全面实行教职工竞争上岗制度。具体做法是:①公开岗位设置。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和上级编制、教师工作量的有关规定,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按需设岗,因事设岗。②公开岗位条件。学校按照教育教学的总目标,确定每个岗位的条件,包括学历、年龄、教龄、品德、能力和身体健康状况等。③公开报名情况。制定竞争上岗的程序和操作方法,教师填报岗位的结果全部公开。④公开发表演说。学校对参加竞争上岗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确认符合条件后,由竞争者在竞岗大会上公开发表竞岗演说,提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目标及措施。⑤公开进行民主测评。竞岗演说结束后,评议组或全体教师,根据竞争者德才表现和竞岗职位的工作设想,进行公开测评、民主推荐。⑥公开课堂教学。学校抽调骨干教师成立课堂教学评审机构,制定课堂教学评比办法和评分标准,评定教师课堂教学的成绩。⑦公开择优聘任。以竞争者的工作设想、课堂教学和民主测评结果及德能勤绩为主要依据,以学历、资历、教师职务任职资格为参考,优秀者优先聘任,不合格者不予聘任。⑧实行上岗前公示。对拟由学校聘用的竞岗者在校务公开栏进行公布,允许教职工提意见,反映情况,对公布对象在规定的期间内,教职工没有异议的,由校长正式聘任。2.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①公布机构设置和领导职数、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及报名期限。②公开报名竞聘岗位。竞聘者向学校提交书面申请,填写竞聘岗位,也可由教职工民主推荐,每个岗位至少应有2人以上竞聘。③公开发表竞聘演讲。根据报名情况,经过民主推荐产生岗位候选人,参加竞聘演讲。通过抽签确定竞聘演讲的顺序,在全体教职工会议或教代会上对竞聘条件、理由及任职设想等进行竞聘演讲,进行现场答辩和民意测评,并公布测评结果。④严格进行考核。由学校组成的中层干部聘任领导小组组织对竞聘者进行综合素质审查考核,根据任职要求可进行相关知识的考试,依据考核的综合成绩进行排列,确定初步候选人。⑤上岗前的公示。学校确定聘任人选,向全体教职工公布,接受教职工的咨询,时间至少7天以上。公示期满后,召开全体教职工或教代会,公布公示期间内收集的意见,进行审议和表决,确定聘任对象。⑥正式聘任。校长向受聘者颁发聘书,并签订聘任合同,确定任职期。1999年首次实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原有的10名中层干部有4名落选。

3.职称评定与各项评比全面量化。凡是符合职称晋升条件的均可申报。学校制订了量化考核标准,包括师德、学历、任职年限、教案、作业批改、教学成果、公开教学、教研教改成果、指导学生、论文、受表彰、继续教育等。申报者由学校推荐小组给予评定分数,公示一周后,由高分到低分推荐。学校优秀班主任评比、优秀教研组长评比、教学能手评选、先进教育工作者评选等,均按学校制订的量化评分标准评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4.全面启动名师工程。邀请全国知名的陶瓷雕塑家莅校讲学,从1998至2001年有十几位教授、副教授、博士到校作专题讲座20余场;推行专业教师"下水"制度,每个专业教师课前必须自制范作方可进入课堂,每个星期举行一次专业教师范作展览,进行师生同展;大力支持专业教师面向社会举办个人作品展,场租、布置、媒体宣传、请柬等费用全部由学校负责,学校还给予2000元奖励;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每人至少挂钩一家企业,主动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既让教师了解市场、服务教学,又提高教师知名度;充分利用《泉州晚报》、《德化报》、《德化文艺》报纸以及自办报纸《摇篮》,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介绍有一定成果的专业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参评工艺美术系列职称,现我校已有中高级工艺美术师以上职称48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高级工艺美术师3人;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陶瓷艺术作品展览与评奖,已有100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县陶瓷艺术展评会上获奖或报刊发表;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团体与学术交流,学校已成为德化县陶瓷文化研究会、书法美术协会、现代陶艺协会的大本营。

(二)全面推行后勤管理社会化。

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校是封闭的。各所学校内部都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而全”或“大而全”的“小社会”,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后勤服务系统。学校包办后勤时代,校长要是多面手,常常“不务正业”。为了改变这种学校办社会的状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把有限的人力和财力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刀刃上,我校大刀阔斧地进行后勤管理改革,把后勤工作全面推向社会。为确保后勤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我校聘请德化戴云律师事务所二名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为改革保驾护航。

1.后勤服务机构面向社会承包经营。学校后勤工作市场化、社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学校后勤工作的必然要求。我校顺应这种要求和变化趋势,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大变革,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超级市场、食堂、文印中心、休闲阅览厅、理发厅、乒乓球厅、摄影部、医疗室等后勤服务工作全部面向社会招标,由社会行家承包经营,每年可增加收入近25万元,节约人员经费支出约50万元。校办陶瓷工艺厂和陶瓷研究所也面向社会招标,实行经营承包。

2.物品采购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学校的教学、办公、生活用品采购,数额3000元以下的一般面向社会询价购买;3000元以上的,有的通过政府采购,有的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或竞争性谈判,有的面向社会询价购买。所有采购,均事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分发采购须知,邀请监察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派人参加,严格按招标程序进行,物品聘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验收。从1996年秋季至2001年秋季,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石膏教具、课桌椅、雕塑架、画架、电脑、多媒体、铁床、图书与课本、办公家俱、书架、厨房用具等等,至少节约100万元资金。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我校致力于树立学生“求新求异、开拓开放”的观念,并将此作为校训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之中。不因循守旧,不雷同抄习,不停滞不前,不自我封闭,这是一个职专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一)构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我校教学内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而不断改进,从技能的传授过渡到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陶瓷雕塑专业文化课以“够用”为原则,根据该专业技能操作性强的特点和学生文化素质低的现状,只开设政治、应用文、英语等课程;基础课以“服务”为原则,只学习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以“实用”为原则,学习陶瓷样品设计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全部为技能操作课,企业样品设计人员做什么,学生就学什么。97年开始推行“两证”制度,即学生须取得职业资格鉴定中级证书,方发给毕业证书。学校先后建立了“福建省陶瓷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专门为陶瓷类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资格鉴定,确保毕业生与人才市场接轨。

(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德化的外向型陶瓷企业,都是通过春季、秋季广州国际商品交易会,与外商签订购销合同,以销定产。企业提供的样品是否得到外商的认可,是关系到企业是否能生存与发展。因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陶瓷样品设计人员必备的素质与能力。我校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外,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各种专业展览和参加各级专业制作竞赛;以“创新”为主题,经常举行全校性专业技能现场大比武,并对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给予重奖。在校期间现场大比武总成绩居年段前30名的陶瓷雕塑专业学生(每个年段共11个班近500人),除授予"优秀毕业生"称号外,免试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德化陶瓷雕塑研修班学习,学费上给予至少1300元以上的优惠;每学期举办一次全校性陶瓷艺术设计创新展评会,并在德化县图书馆一楼大厅面向社会展出。

篇12

中图分类号:TS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75-02

一、服装余料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服装产业的发展也愈来愈快,随即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服装产业在成品制作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余料和边角料产生,这些余料通常情况下被作为服装废料丢弃,只有少量余料被重新利用,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服装余料的主要问题及再利用价值

(一)主要问题。第一,在服装行业中,从业人士至今没有形成很好的余料回收意识。一方面,在不回收或回收环节中,服装余料和边角料没有得到分类整理,造成了余料回收再利用的困难。另一方面,虽然服装余料数量巨大,但是余料的面积一般来说相对较小,形状不一,色彩不一,材质不一,这也为再利用的设计增加了难度。

第二,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服装余料和边角料高达2600万吨,产量十分巨大,如果不加以回收,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第三,我国目前对于这些余布废料的利用率还比较低,产生的价值有限,科学技术还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多为降级转换,大大降低价值。若经过艺术或技术处理,转变为新产品或重新加工成新原料,即使以1000元/吨的最低价来计算,也能产生260亿元的年收入。

(二)再利用价值。目前中国的服装余料产量巨大,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回收再利用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可观的,理念转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余料再利用和价值重购的前提和保障。

服装的余料使用,不仅可以保护环境,展示传统的现代技艺,以及设计个性化服装,也为服装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服装余料可以与旅游行业相结合,开发出一些首饰或一些旅游纪念品,使大批量的废弃余料再利用,发掘余料本身蕴含的材质肌理美、形式美,重拾手工艺的珍贵品质,增加产品的人文关怀和设计艺术。

三、服装余料再利用的措施

(一)余料二次设计使用。余料二次设计使用可以运用到服装与服饰的各个方面,如童装、包袋、帽子等。经过设计,将不同的面料进行合理拼接,形成粗犷与现代、细腻与古典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对比,以新颖独特的款式和拼接的效果吸引消费者的青睐,逐步开发市场。在专门的拼布艺术设计过程中,小块布料经过创意发挥,再结合精湛的手工艺,形成色彩丰富、色调协调、艺术感明显、视觉冲击力强的拼布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为生活增添艺术感,也可成为具有特殊观赏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左图为许丽拼布作品;右图为梁春凤拼布作品)。

(二)余料的二次改造。余料可以通过立体褶皱、刺绣、绗缝、破坏等方式进二次改造,重新使用。例如,著名品牌Dior的前设计师加里亚诺在设计新产品时,就将废弃的皮革进行了镂空处理,以达到蕾丝的效果,给人惊艳的感觉。ZARA是余料再利用的典型代表,其作为快时尚品牌,对于服装成本与设计非常重视,每年ZARA的时装会上出现的很多新品,都是很好利用了服装余料和角料,让其更突显品牌设计特色与品牌风格。

(三)余料分类再造。建立和强化服装余料回收意识,在回收环节中对服装余料和边角料做好分回收,方便余料回收再利用,降低难度和成本。例如,全棉、麻、粘胶碎布可再生纤维素纤维、再次纺纱织布;尼龙等合成纤维碎布可分类回收,化学处理,再次纺丝,再次织布利用。

(四)余料的二次印染。可以用传统或现代的印染工艺,浅色可再染深,如扎染、蜡染、拔染、丝网印、转移印花,以及数码印花和手绘等,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变换多种风格。个性化、多样化风格也可以破坏其固有特性,将其做旧,产生不规则的粗狂感,从而形成一种另类面料。

根据不同面料材质的特点,将其转化和结合,创造出新的面貌,打破了传统工艺上的局限,不仅降低了工厂化生产的成本,也实现了废弃余料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五)余料的其他回收措施。大量余料还可以作为家庭自用、DIY、艺术院校师生艺术实践的材料等,如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工艺设计训练、教师上课的工艺设计示范;组成余料专门市场,如桂林的乐群面料市场主要是广东服装厂余料集中地。

尽管这些废弃的边角余料可以进行再开发利用,但是也有无法利用的部分,如闲杂碎片等,这些并不是没有价值,可以将它们打散做成絮毯,运用到各种货物运输中,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将废弃边角料打碎作为填充物使用。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服装产业大量的余料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更新理念,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分类收集、整理,二次设计,二次印染、纤维再造、絮毡化等),可以让服装余料资源得到更好的回收利用,避免这些资源的浪费,减少余料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其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都是可观的。运用传统与现代工艺把余料运用于服装设计中,从而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新产品,对服装余料进行回收再利用的同时,也丰富了服装产品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罗洁,张戳.皮草边角料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探析[D].广州大学,2015.

[2]胡秀琴.论服装面料的外观再设计[D].苏州大学,2004.

[3]陈建辉,李沛.服装面料的二次设计[J].东华大学学报,2009(1).

作者简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