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成长经历范文

时间:2023-02-22 13:23: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我的大学成长经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的大学成长经历

篇1

摘 要:本文全面回顾我的成长经历,主要分析我怎样成为了现在的我,我的成长经历和人生体验怎样影响了我的处事态度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格特征。我与心理咨询师职业的匹配度的分析,阐明了自己将成为一名合格心理咨询师的特质和有待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 :成长经历 自我分析 心理咨询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我们如这世间的客旅,来这世界走一遭,体验这漫漫旅程的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在这高速如快速列车前进的时代,需要等等我们的心,让我们的灵魂跟上脚步,停下来,回头看一看,提醒自己的最初的梦想,不偏离心的轨道,警醒自己要去的方向。

1.成长分析

我1989年出生于湖北崇阳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我在家排行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妹妹,农村普通的多子女家庭生活比较艰辛,虽然我们家境贫穷,但是我的父母非常注重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让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责任感,也让我体会了对生活的艰辛和感恩。

在我求学的路上,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学开学那件事。我所生长的农村那个时候还没有幼儿园和学前班,我那时七岁了,到了我们当地规定入学的年龄。快开学了,我特别高兴,就和哥哥一起把准备好的桌椅太刀学校去,那时候学校是没有桌椅的,需要学生自己准备桌椅,很庆幸我们借到了桌椅。第二天晚上爸妈从天地干活回来给我们说家里没有钱,

再等一年,我就哭得很伤心,要妈妈第二天带我上学,到了第二天,妈妈看着别的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搬着桌椅去上学,右看看我期盼的眼神,也搬着桌椅,领着我去了学校。妈妈找到了校长,请求校长让我入学,学费先欠着。校长同意了,我非常高兴我入学了,妈妈非常感激,正式开学的第一天,妈妈和我提着一箩筐橘子到学校办公室,把橘子分给老师们吃,以表示对学校的感。就这样我就带着欣喜和感激还有一点点恐惧,开始了我的求学之路。

我的整个小学的生活是非常快乐,有很多的玩伴玩耍,有老师对我的关爱,除了因为家里拿不出学费,学校每次收费的时候就很紧张。小学的程老师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我的数学成绩一直比较糟糕,有一次做作业做的比较好,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鼓励我,“其实揭康丽还是很聪明,只要女里一点点就有这么大进步......”还有六年级的甘老师表扬我的作文写的很好,老师们对我肯定评价一直激励这我,就算有时候我遇到了挫折也不会轻看自己。这样在我自己的生活中,也时常用这样肯定的语言去鼓励他人,初中和高中的生活主要是学习。我学的是理科,学的非常吃力,我若想没有老师的鼓励和父母给的支持我是过的非常艰难的。

2008年我考上湖北的长江大学,为了大学毕业能有份稳定赚钱的工作,希望早点能回报父母,我自己选择了食品科学专业,但真正接触这个专业学习后我又后悔了。高中三年的理科学习让我非常吃力了,接着幼师理科知识的学习,我觉得自己的大学几年都处于懵懂状态,一知半解,而且学的很痛苦,对未来失去了信心,这几乎是我人生的低谷。也在这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已是一个成人,以后自己的路上还是要自己去走。开始内省,思考我的三观问题,我想知道我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而我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百姓也想知道我的一生怎么度过呢?虽然没有大志说要立德立功的三不朽来一次说明自己的价值,我也不想自己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一生。大学学业的困难让我低落了很久,同时也成长了很多,收获很多。我不断思考我自己到底是怎样的存在,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什么导致了我的现状,我要拿什么引领我最初的梦想,拿什么证明我的青春。大三的时候,学校的图书馆的是我常去的地方,希望能寻找到答案。直到阅读到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自学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课程,比如情绪管理、教育心理学。我慢慢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调节我自己的生活,我知道我现在的努力决定着我的未来,积极阳光的生活是我想要的,我也慢慢从以前在意他人眼光到不再被动接收别人直接丢给我的评价和反馈。

大学毕业后,因为家庭经济的缘故,我选择了就业,我只身来到了成都。在一家儿童情商教育机构工作。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工作期间,给家长做家长课堂,给孩子上情商教育的课程。另外我自学了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自己也暗暗下决心,只要条件允许,我一定会重返校园学习心理学。虽然已经离开学校,但仍对知识有如饥似渴的追求,我也明白了我想要的是怎样的生活,同时我开始关注怎样使我周围的人过的幸福。

2.职业行为分析

人来到这世间,风霜雨雪,劳累饥渴或日日忧虑,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个体在生活中会经历各样的事情,他们会激发我们各种情绪,愤怒,悲哀,兴奋,沮丧,忧愁等情绪。我问的情绪由外部事情诱发,看起来由不得人的自主选择,然而在生活中去察觉自己的情绪,正确的方式的角度理解自己的情绪,认识到自己里面的一些不合理非理性信念。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审视自己的经历就会发现,过去所有遇到那些美好的事情都是生活给我的祝福,那些难过的处境更是化妆的祝福,在岁月中就将这些祝福慢慢显现出来,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都有上天的美意,让我更深的体会和明白生活中那些善良真诚和平正义的价值,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盼望、感恩和热爱,一路走来,我的个人成长的每段路程都为我以后的职业带来了丰富的人生体验。

为什么要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呢,为什么想当心理咨询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第一因着自己喜欢心理学,也愿意在这方面有更深入的学习。第二,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是我非常向往的职业,也让我心生敬畏,在一个相对安全隐秘的地方,来访者将自己的软弱和黑暗的一面呈现给咨询师,两个完全陌生的人,咨询师来访者组成同盟,一起跨过黑暗,咨询师陪伴来访者走出心理的困境,也是其他职业不可能达到的,来访者对咨询师的这种信任和咨询师所付出的忍耐和爱非常感动我。第三,成为心理咨询师,不仅是帮助他人,也是帮助我自己成长。自我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给来访者的做咨询时候,也是让来访者的生命故事走进我的生命中,有更多的机会反省自己的生命成长,第四点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咨询师。在这一个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物欲横流、浮躁遍地的世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不断增加。面对工作的压力、情感的危机、婚姻的困境.......很多人身心疲累、心灵失去安息,很多人身处孤独迷惘、痛苦压抑中不能自拔,抑郁症、焦虑症等各类心理疾病患者也是直线上升,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这不但给患者家庭带来痛苦和伤害,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因着对心理学的热爱,对心理咨询师的敬畏,对自我成长的渴望,更是对这个时代有心理问题的人们的负担,就在各方面装备自己。我努力学习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让这些我头脑中的知识真实的成为我自己的生活体验,让我自己经历成长,比如我有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恐惧,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而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试着去分析自己的一些症状,使受压抑的潜意识进入到意识层面,自己就会意识到自己在成长经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这些问题浮出水面的时候就可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和合理情绪理论,使自己去除不合理非理性的信念和行为模式,从而建立合理的认知模式。咨询师是一个面对大量负面信息的工作,咨询师需要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扶持来访者走出心理的困境。所以咨询师挖掘自我和分析自我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稳定的人格。

对于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我的优势是有比较完善的人格品质,有对人性中的光辉抱有极大的盼望,同时也对人性中的软弱抱有深深的同情,有较强的洞察世事体察人心的能力,有真诚共情能力。热情助人的价值取向、研究生期间专修心理专业。而最重要的是我有愿意学习和真诚的心,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能力,让我能去不断学习,掌握咨询理论和方法,很好的和来访者建立咨访关系。然而这也是我的劣势,我的阅历还不够丰富,对来访者的影响不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是生活中细心的观察者,积累经验,丰富实践经验和知识。相信生活会给我们好的回馈的,所遇到的朋友和家人总是在其中给我无限的忍耐和支持,也相信我会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由于先前我在儿童情商教育机构工作的经历,还有我自己的专业方向,我会更加关注父母孩子的心理健康,我将自己的职业方向定位是家庭婚姻的心理辅导工作上,因为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是与其他重要他人的关系模式中塑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业余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重要的关联。我会继续朝这个方面努力学习研究的。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超越的职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而透过学习我们也是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更加接纳自己,更加理解和接纳感恩生活所给我的酸甜苦辣,给我的眼泪和欢笑。今后的我会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和工作,微笑对待每一天的生活,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在不断的自我探索和分析中建立清晰的自我同一性,获得自我成长,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人们走出心理疾病,走出抑郁、焦虑的阴霾,重新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恢复长长健康的生活,这是我们的最大的喜乐。

参考文献:

[1]郭念锋等编著《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012年7月修订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篇2

大家下午好,今天的这个发言感觉压力很大。作为一位年轻教师,作为一位才毕业一年的新手,我深知没资格在这里班门弄斧,所以我就谈谈我的一些个成长经历吧。

“爱心浇灌希望,教育成就辉煌”,带着这样的座右铭我踏入了东华之门,并在自己的教学当中时刻以这个来提醒自己。从去年一年的教学过程来看,我的一些经历主要如下:

一、摒弃“面子”,用真心去打动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那种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对老师总会或多或少存有畏惧心理,师生之间有着一道无形的鸿沟。老师也总是在学生面前装,不会轻易的将自己全部暴露。而我,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老师就傻傻的在学生面前湿了一次眼框,可恰恰就是这一次的真情坦白让学生们心里产生了一种力量,一种维护我的力量,那是在第一次化学周测出成绩后,我发现332班的成绩相对而言差一点,第二天,我结合自己小时候的家庭情况给他们讲了我的求学经历是如何的坎坷与不平,讲着自己的眼眶忍不住湿了,这时我发现下面的学生个个表情沉重,可也就是在这一番讲话之后我发现一个现象:班上的大部分学生开始鄙视那些不刻苦学习化学的人,并主动积极的将班级存在的问题告诉我,还给我提了很多关于抓后进生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深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想到的、是在老教师那里学不到的、更加有效的策略,从那以后整个班化学课基本上让人省心。

篇3

一、改变观念

敬业精神与科学的教学法相结合,必定是成功的保障。而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会说工作忙、杂事多,常抱怨学校教学条件差,学生的基础差,是乐盲,没有专门的教室以及合唱用的站台等,于是工作中总是一副得过且过的思想状态,总想着教不好学生不是我的能力问题,而是许多的客观原因造成的。通过此次学习,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寄生虫”思想,使我明白了好的条件不是等着我去用,而是需要自己去创造、去挖掘,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也同样能做出不平凡的壮举,同样也能培养出出色的学生。

二、以名师为榜样,以城市孩子的素养为培养目标

有幸参加了这次“国培”,在李存、魏萍、张礼慧等及其他专家传授理论方法的同时,还顺势播放了一些全国名师音乐大赛的课堂教学视频,那些名师们扎实的基本功,行云流水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师之所以能让家喻户晓,这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孩子们的优秀与教师的引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努力实践,力创特色

这次培训,我找到了适用于中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方法—用最简单的方法学会最难的知识,在教育行为上是将语言、动作、音乐三元素融为一体,以节奏为核心要素。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创编新颖的游戏,这些方式来源于生活,取材于大自然,学生当然会感兴趣,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国培行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断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也有保质期”,因此,知识更新是必要的,我要抽出课余时间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资源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一桶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断学习,成为长流水。

二、自我反思。

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找出“得”与“失”,转“败”为“胜”,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吃一堑,长一智,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三、相互交流。

虚心同同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虚心听取同事们直言不讳的真言,久而久之,一定会大有进步和发展的。

篇4

一、改变观念

敬业精神与科学的教学法相结合,必定是成功的保障。而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会说工作忙、杂事多,常抱怨学校教学条件差,学生的基础差,是乐盲,没有专门的教室以及合唱用的站台等,于是工作中总是一副得过且过的思想状态,总想着教不好学生不是我的能力问题,而是许多的客观原因造成的。通过此次学习,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寄生虫”思想,使我明白了好的条件不是等着我去用,而是需要自己去创造、去挖掘,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也同样能做出不平凡的壮举,同样也能培养出出色的学生。

二、以名师为榜样,以城市孩子的素养为培养目标

有幸参加了这次“国培”,在李存、魏萍、张礼慧等及其他专家传授理论方法的同时,还顺势播放了一些全国名师音乐大赛的课堂教学视频,那些名师们扎实的基本功,行云流水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师之所以能让家喻户晓,这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孩子们的优秀与教师的引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努力实践,力创特色

这次培训,我找到了适用于中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方法—用最简单的方法学会最难的知识,在教育行为上是将语言、动作、音乐三元素融为一体,以节奏为核心要素。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创编新颖的游戏,这些方式来源于生活,取材于大自然,学生当然会感兴趣,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国培行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断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也有保质期”,因此,知识更新是必要的,我要抽出课余时间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资源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一桶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断学习,成为长流水。

二、自我反思。

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找出“得”与“失”,转“败”为“胜”,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吃一堑,长一智,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三、相互交流。

虚心同同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虚心听取同事们直言不讳的真言,久而久之,一定会大有进步和发展的。

篇5

玛雅·安吉罗在她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中唱出了她在绝境中奋起抗争的歌。这是一部以家庭生活为主要背景的小说,生活中的一系列经历组成了一位黑人女青年既独特又颇具普遍性的成长故事。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由多个突出的人生经历组成,这一次次的经历建构了主人公整个的成长历程。玛格丽特在与社会的接触与碰撞中,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人生,学会了生存,这是一部典型的描写黑人女性成长的小说,具备“发现”与“确认”的一切必要因素,同时在内容和情节结构的构建上也体现了成长小说的典型特征。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成长小说最早出现在德国,它是描写某个青少年成长历程的一种文学形式。简单地说,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通过对一个人或几个人成长经历的叙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自主走向社会,从无知走向完善的变化过程。更确切的说,成长小说应该限制在主人公从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状态进人知之状态的叙事。成长小说大都含有自传的要素,多数是作者的第一或第二部作品,通过某一特定的个人,作者把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有意识地、艺术地再现出来。《我知道笼巾的鸟为何歌唱》就足根据玛雅·安吉罗白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位黑人女孩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辛成长历程。当玛雅·安吉罗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全家迁往加州。三岁时父母离异,她和哥哥回到阿肯色州斯丹普的奶奶家。七岁半时遭她母亲的男友,之后拒绝开口说话长达五年之久。小说《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巾的主人公玛格丽特四岁时与哥哥一起被离异的父母像寄包裹一样寄往南方的祖母家。在玛格丽特的童年里没有父母的呵护,只有奶奶的关爱。当八岁时被爸爸接到妈妈家时,由于父爱的缺失,她喜欢被母亲男友弗里曼搂在怀里的感觉,喜欢嗅他的气息,听他的心跳,甚至当弗里曼在第一次亲呢之后,她还期待着以后更多亲密的动作。但后来弗里曼失去了控制,奸污了她,并威胁她不要告诉任何人,包括她最亲近的哥哥,否则就杀死他。这对一个仅仅八岁的小女孩来说,极为恐怖,她病倒了,秘密也随之暴露了。然后,玛格丽特被传唤出庭作证,当法官问她是否被弗里曼抚摸过时,她说了谎,弗里曼当天就被保释出来,几天之后被杀了。玛格丽特从得知弗里曼死亡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不再讲话了,除了对亲爱的哥哥。这次生活经历,是她第一次涉人成人世界的生活体验,结果她躲进了自己的躯壳,封闭了自己,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然而这段时问也正是她脱胎换骨的转变。她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快乐和天真,沉浸在孤独和郁闷当中。这也是玛格丽特成长的心路历程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契机,从天真的童年世界坠人对人生的迷茫,对复杂的成人世界的迷茫。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一些人的影响,这些人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着主人公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认知,影响着青少年成长的轨迹,这些人是青少年成道路上的引路人。玛格丽特的成长道路上有两个重要的引路人。玛格耐特在经历童年的不幸后,又回到了奶奶的身边。在非裔美国文学的作品,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位老人或一位长者,或者老人根本不出现在故事,但老人的话语却时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子孙们。拉尔夫的《看不见的人》,主人公的爷爷在弥幽之际的话语就像足一道咒语无时无刻都萦绕在他的周围,提醒着他。老人是智者、先人、历史的象征,警示过去也预示着未来。玛格丽特的奶奶是整个黑人社区的骄傲,也足黑人自立自强的象征。她拥有自己的商店,而且还很盈利,拥有着一些穷白人也没有的生活,她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对待前来买东西的黑人总是很慷慨,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她赢得了黑人的尊敬,甚至足白人都称她为“夫人”。玛格丽特在奶奶那里得到了关爱和呵护,也是在这儿开始理解黑人和白人的不平等,奶奶的商店就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每天都会迎来形形的人群,观察这些人的言行和话语,使玛格丽特认识到在这个白人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黑人的生存是多么的艰难。一次,玛格丽特的牙疼得特别厉害,奶奶只好带她去看牙医,这是一个白人牙医,奶奶在他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相信这位白人医生会给自己的孙女看病的。

但当她们到达医院的时候,那个牙医不但不给看病,而且还用刻薄的语言侮辱奶奶。“安妮,你知道我不给黑鬼、有色人看病。”不管奶奶怎么和他辩解,牙医始终坚持他不给有色人看病的原则,“安妮,我的原则是我宁愿把手伸到狗嘴里也不愿伸到黑鬼手里。”这些话噎得奶奶几分钟都没说出话来,此时的玛格丽特什么都忘了,“只记得她那几乎让我感到陌生的脸”接着“她一只手把那愚蠢的护士推到一边,昂首阔步地走进牙医的办公室。…‘看见女士要站起来,你这傲慢的家伙。”“我不想让你当着玛格丽特的面道歉,因为我不想让她知道我的力量……”激烈的争执后,牙医害怕了“是,夫人,感谢你不杀之恩,谢谢你,亨德逊夫人。”这一切发生后,我的牙疼已经减轻,化作庄严的痛苦。之后去看黑人牙医的旅行,我就坐在她身边,做她的孙女我感到非常的自豪,我相信她的魔力肯定有一些已经传给了我。

篇6

Q老师是历史学科省级特级教师,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在本校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从大学毕业到现在,Q老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近16个年头。“我觉得如果把我作为一个个案的话,前5年更有价值,后面的话很多就是一种惯性。”我们发现其他几位老师谈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存在类似的情况。H老师是我们学校优秀的化学教师,从教近10个年头,一直在本校工作,也是土生土长的。X老师和Z老师分别任教物理和语文学科,教龄分别为10年和13年。进入本校前都有外校工作的经历,可以说是从外校引进的优秀教师,他们谈的成长关键事件中主要场所不在本校,这更为我们提供不同环境下成长的比较,或许更有启发作用。

一、四位优秀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关键活动及其特征

上公开课是四位教师共同提到的关键活动,这也是学校培养教师最重要的校本研修活动。两位文科老师都有长期阅读的习惯,并把阅读作为专业成长的关键活动。两位理科老师的关键活动是听课。Z老师还提到老教师营造的环境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但其影响更多体现在动力唤起上。

(一)公开课的准备过程及其特征

公开课在四位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都是浓重的一笔。笔者也发现,四位教师在详细描述公开课活动时,其对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准备过程中。为了比较的方便,我们把公开课分为备课和磨课两个阶段。备课是指拿出初稿的独立备课阶段,磨课是指与其他教师交流后的教学设计修改阶段。

比较四位教师的公开课准备过程,我们会发现非常类似。在备课阶段,他们都会找大量的资料进行阅读,以借助于别人的思考来提升自己的思考水平。在教案初稿拿出来之后,在Q老师和H老师的描述中,还有专门对教案进行研讨的阶段。这个过程通过同事的思考来进一步提升教案设计的水平。在磨课阶段,他们针对实践的效果进行信息反馈和研讨修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评课教师的点评非常敞开。而这些外在的智力支持,最后需要上课教师自己消化、吸收,并经过实践的检验进行修改。

概括来讲,这个过程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自己的深入思考,并借助于阅读资料和同事的研讨,提升思考的水平;第二,这种思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贯彻在实践的全过程中,理论知识经过实践转化,而实践中的问题又经历了理论上的研讨改进。理论和实践在这里达到了最好的融合。

(二)听课――反思性模仿

H老师和X老师着重谈了他们听课的做法。我们发现,这两位老师的做法上也基本相同。作为向师傅学习的他们,听课次数多,但课后的评课交流倒是不多。这种缺乏课后交流的听课是怎么促进他们提高教学水平的呢?

H老师在入职后的前3年,基本上是听一节课上一节课。

“我自己事先有准备的,而且我觉得自己准备得很充分。也就是说,哪怕我不去听课,我自己也能去教室直接上课……我会把师傅讲课的过程,尽可能详细地写在我的听课本上,回来后再看自己写的教案,尽可能逐个知识点、逐个时间段地去对照……有时候,我呈现得好,就会保留自己的。”

X老师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听课过程的:

“听课就是先自己备课,备好以后再去听,听了以后再回来改,改了以后再去上,上了以后确实也发现一些问题,和自己预计的不一样,回来还有一个简单的教学反思在里面。这些年,我基本上是坚持下来了。特别是第一年,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也会听其他老师的课,可以做一个对照。”

梳理他们的听课过程,我们发现有五个鲜明的阶段:(1)自己独立备课的阶段;(2)进课堂听课;(3)对照反思的阶段;(4)融入自己的课堂实践;(5)简单的反思体悟。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与公开课基本类同的特征:第一,独立思考的阶段,以师傅的课作为参照点,提升思考水平。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阶段,便容易被动接受别人的想法。换句话说,只有自己先思考过了,在听课后,才能碰撞出新的思考。第二,这种思考是融入课堂实践的,是有行为上的跟进的,而且这个过程有时候会循环出现,达到理论认识的实践转化和实践检验后的反思体悟。

那这种带有模仿性的听课会不会复制师傅的教学风格呢?两位老师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如H老师说:“后来我对照我们俩的课,我发现我们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但是师傅课堂上那些精彩呈现的部分将会一直影响我的教学。”而X老师则进一步说到了个人性格对于教学风格的影响。

(三)阅读――提高思考的参照点

两位文科老师都有长期阅读的习惯,两位理科老师都没有把阅读作为关键活动进行阐述。阅读是否带有文理科的分别,考虑到数据上的缺陷,我们这里忽略这个问题,主要分析阅读对于文科老师Q和Z教学能力的影响。

相对于公开课和听课的活动,阅读相对来说是更加个人化的事情,更加“软性”。Q老师由于是教育学出身,并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其阅读的主要内容是历史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能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的内容,而且他有良好的阅读和记笔记积累的习惯。Z老师形容自己的阅读内容很杂,而且特别提到自己不看教育类的著作,看的东西比较“文艺”。Z老师对教材内容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其中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对其学科素养的提高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四位优秀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动力来源

这四位优秀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公开课的能手。Q老师在工作后的第二年便获得县优质课评比第一名;H老师在入职后的第一个月年轻教师汇报课上便得到了极大的肯定;X老师在入职第一年由于偶然的机会得到了高级别赛课的机会,并在团队的帮助下赢得一等奖;Z老师在入职后的第三年获得县内教学比赛的二等奖,且老教师告诉他其实有一等奖的实力。这种在公开课中获得同行认可的成就感,或许是所有动力中最关键的。

除了内在成就感的推动,对自己发展的“逼迫”也是普遍现象。Q老师形容自己的专业成长是“被推着走的”,且重要的“推手”是县教研员。Z老师由于课上得好,常被“逼着去开课”。X老师更是重复强调“一定要逼自己”,并认为参加比赛和活动是逼迫自己成长的契机,觉得自己平时的教学太公式化,很难去发现一些新意。

清晰的工作定位为努力指明方向,也是一个动力来源。Q老师重复提到定位的重要性,并且要有清晰的发展路径。H老师对教学工作中的几块内容及其关系有清晰的定位:“从我的常规教学工作来看,可以将教学分为两块:一块是备课,还有一块就是作业的批改。这是两块显性的教学工作,那隐性的是什么呢?就是与学生的交流,这其实也是你的工作之一,是你的辅助教学。备课对于我来讲,是最为重要的,它会占据我百分之七八十的工作量。因为只有把课备好,课才会上得精彩。那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在作业反馈里就会省事很多。”这也就为他们在哪些地方需要花费多大精力有更具体的指导性。

此外,一个好的环境,特别是一个好的团队,对于教师工作动力上的唤起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环境的感召带来的动力也是非常大的。Z老师谈到当时与老教师的交往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不是标准化的技术性指导,而是一种精神气场的潜移默化。H老师提到了团队的支撑力量及其相互间交流的坦诚相对。

从我们四位优秀教师的动力来源来看,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内在的成就感,外在的强制性推动,以及外在的环境对教师发展动力的感召和唤起。那么,这些动力来源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Q老师描述自己的经历时,首先是外在的强制推动。“刚开始是被邢老师(县历史教研员)推着走,特别是第一年、第二年的时候。邢老师不断地来听课,逼迫着我不断地改进。”此后,随着教学能力上的提高,内在的成就感驱动也越来越明显。“真正有一个非常清晰、良好的规划,并且按照这个规划一步一步走下去的人是凤毛麟角的,绝大部分人是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特长、发现自己的成就,然后一步一步脱颖而出的,这是我的观点。”

人都是有一定的惰性的,作为教学专业能力上已经受到同行认同的X老师,提到了自己有时候会变得懒散,这时候会感到很迷茫。所以,“当自己感觉到自己不努力的时候要经常能够把自己拉回来,经常拉一拉自己”。而且作为在专业上已经很有成就感的老师,还是非常强调外在动力的推动,“我觉得学东西学得最快的还是参加比赛,因为平时的教学太按部就班了,公式化地去做一些事情,所以你很难发现一些新意。因为只有有了一个契机你才会很认真地去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才知道我哪些地方还不行,我哪些地方是好的,你才会很主动地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很难简单地讲,外在的动力来源和内在的动力来源哪个具有优先性。这些动力来源实际上是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最可靠的是自身的成就感驱动,但这种成就感驱动是需要前期努力积淀能力的结果,而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三、讨论与启示

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开展形式可以多元化,但是不能离开教师自己的思考和行为跟进。而参与这些活动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促使我们重视动力来源的重要性。

(一)激发思考要有参照点,思考成果要有行为跟进

在我们上文提到的四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中,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参照点”。公开课过程中的“找资料”阅读,同事的交流研讨,听课后的信息反馈和讨论,都在帮助他们从另外一个视角提供信息。同样,听课活动和阅读文献也是提供信息的另一个视角。

实际上,教师实践性知识常常蕴含在行为中没有明确的显现,需要通过这些参照点,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而要使这些活动成为提升你自己思考的参照点,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实践性知识,并与这些来自其他视角的信息进行对话。鞠玉翠在对多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详细的叙事研究后,认为“要转变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要求,将其视为开阔视野,深化认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和促进自己反思的工具,而不是高高在上必须服从的教条”。[1]这应该成为我们对待外在理论(来自其他老师或者书本)的原有态度。

这样看来,教师的思考不能只停留在认识层面,需要行为跟进把思考的成果实践化。这个过程也在检验思考的成果,如果没有取得行为上的理想状态,就需要不断地改进思考的成果。我们发现,四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都伴有行为跟进的过程。

因此,在构建校本研修活动时,不仅是追求活动形式的新颖,而要更注重活动的内在作用机制。激发教师思考要提供有力的参照点,同时思考成果要有行为跟进,这应该是最核心的机制。

(二)动力来源: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相互作用

教师的专业发展既需要付出意志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动力刺激。目前,理论界对于利用外部奖惩和激发内在需求两种手段存在争议,但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刺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才能有更持续的影响力”。[2]从四位优秀教师的发展动力上看,内在的成就感可以说是他们最牢固和最具共性的动力来源,但是这种动力来源本身就需要意志努力的支撑,而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四位教师的案例研究显示,外部动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职初阶段,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价值还只停留在从他人或书本中而来的认识阶段,没有切身的深入体验。且不可否认的是,受自身经验和视野的限制,教师对于专业发展活动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甚至其专业水平发展到了受同行认同的阶段,还会出现放松和迷茫的时候,要经常“拉一拉自己”。除了带强制性的外部动力来源外,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体发展的文化氛围,是唤起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Z老师和H老师都提到团队的环境所带来的感召力量,这种软性的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动力。

不言而喻,这些外部的动力来源,只有帮助教师得到更多的成就体验,其内在的发展需求才有更长久的持续性,但也不能仅仅简单地理解为哪个重要、哪个次要。教师发展动力的生成是失衡与平衡的博弈,体现为“平衡―失衡―新的平衡”循环往复与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3]这种失衡状态,便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而解决专业困境的动力,需要挖掘和引导内外两种动力来源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发挥正能量。

参考文献:

篇7

序言

材料作为绘画语言的一部分对艺术创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当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大量丰富的新型材料被应用到创作当中。与此同时材料也顺利的完成了由绘画载体向绘画主体的转变并逐渐确立了其在艺术创作当中的地位。

材料的探索与应用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为艺术作品带来了新的价值同时也让人们在审美上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可见材料与艺术创作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从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自身创作的发展过程。从自身复杂矛盾的内心出发揭示了由于生活地点的不断变化和城市的变迁造成的对城市生活浮躁的逃避对宁静空间的渴望,由此背景逐渐形成了关于城市题材的创作。为了能用更加贴切的绘画语言表达创作思想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发现了变色颜料这一特殊的新型材料。

它从出现到发展至今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应用范围有限,多数用于涂料及防伪标识等。主要分为热敏变色①(可逆、不可逆),光敏变色②(可逆、不可逆),水溶变色③等。类型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主要成分是纳米级塑料颗粒中包裹的色粉通过光或温度的变化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达到变色的效果。迄今为止深圳的一家公司对此项技术的研究已趋于成熟,有一套色谱和温度光线变化对照表。

变色材料在绘画领域的应用当属首次,这是一种全新的大胆的尝试,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已经对材料颜色变化的特点和相互融合之间的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其应用于画面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特殊视觉效果,当然这种效果不仅仅表现在画面的视觉新鲜感上,更重要的是利用这种变色效果和画面背后的主题思想相结可以来表现带有时间感和年代感题材的创作,诸如城市变迁、四季变化等具象表现的宏伟题材,或者是时间流逝、空间变幻的抽象表现题材。此次创作正是借用变色材料的这一特点展现了城市变迁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然而任何材料都有其弊端,变色材料也不例外那就是它变色次数是有限的,这是由于变色材料本身的化学成分所决定的,大家都知道变化的东西是不稳定的,当然这并不是材料致命的问题,通过正确有效的保存和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变色寿命。相信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探索,变色材料与绘画的结合即将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成为绘画和影视的过渡产物,同时也期待变色材料可以拓展到装置、设计、建筑等更为宽泛的艺术领域。

一、 简要介绍城市题材创作形成的原因和背景

(一) 环境因素对创作初期的影响

绘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肯定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只有亲身经历过这种感悟才会更加真实。我对城市题材的关注追根溯源首先要从家庭的影响谈起。自幼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封建礼仪背景下的家庭,严厉的家教让我做任何事都过于谨慎,时间久了变得不愿与人沟通喜欢安静的独处。但是出于本性和对身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又不断驱使我要从这样的孤独中走出去,释放那份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二) 城市间奔走漂泊的求学感悟

随着思想的成熟逐渐发现绘画成为了最适合表达自己内心的方式,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考取艺术院校的道路,这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奔走在城市间的艺考,那时候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孩子来说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一下子扑面而来,好奇的同时也昏了头脑不知所措。此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油然而生,总觉得在那里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知识、金钱、机遇物质的精神的应有尽有。现在回想起来正是由于当初成千上万和自己有着同样理想目标的人造就了当代中国城市的变迁。

(三) 由城市变迁产生的心理活动最终影响并确立了创作方向

虽然经常来往于城乡之间,但对于城市变迁的感悟大多还停留在许多记忆的片段中,一直苦于没有一个较为具体系统的认识和总结。读研之后在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对自己内心性格和成长经历的具体分析让我明白了单纯的生活经历和内向的性格造成了如今安静又焦躁的矛盾内心。而城市变迁这一题材正好与复杂的内心相吻合,今天的城市已经远不止满足人们居住需要那么简单,它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承载了太多东西。城市有它安静的一面也有它热闹的一面,当你登上楼顶俯瞰时一座座毫无生命水泥般冰冷的建筑时它安静的可怕。而当你目光转移到车水马龙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它又瞬间充满了活力。城市的瞬息万变更像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也都成为了变化的一部分。

二、城市题材绘画语言的探索到变色颜料的确立

(一)绘画内容和形式语言的探索

最初对城市的关注是现实的,城市在一天中由于天气和光线的原因可以产生许多丰富奇妙的变化,这些变化逐渐吸引我对城市的关注程度,记录变化中安静的瞬间成为我城市创作主题的一个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现实的记录只能涉及内心安静的部分对于表达矛盾复杂的内心还有所不足,从这之后我的关注点慢慢转变为反应城市精神的一些东西。

在绘画语言上为了更好的表达城市精神,我从水纹和蒸腾的空气中找到了灵感并试着加入书法的抽象用笔随性的勾勒出城市的轮廓,此时的画面似乎更加符合既安静又躁动的内心了。

(二)新材料的发现及应用是偶然中的必然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还是觉得视觉上没有想象的那么强烈,这驱使我继续寻找更贴切的表达方式,查阅了大量关于材料的书籍,开始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让材料融入创作使城市有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厚重感。后来偶然间在网上找到了变色材料这种新兴的特殊材料,在初步了解属性后发现它的材质基本和丙烯相似,所以决定通过实验将其应用于城市题材创作当中去。

三、 从创作主题出发看变色材料如何表达城市变迁背后的问题

(一) 城市的本质和商品化经济利益的关系

当代中国城市变迁的速度超乎想象,造成变迁的原因也错综复杂。其中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和复杂的市场环境是主要原因之一。我的家乡对于这种变迁的体会尤为深刻,身处城乡交界处每天见到的都是大片的农田被圈起纳入规划,接着一座座高楼大厦瞬间拔地而起,短短几年时间里甚至来不及回忆儿时的家乡就从这片土地上消失了。消费时代商品化经济的强大动力让任何难以想象的事情变成了现实,时间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像出膛的子弹时刻牵动着城市的改变。身为八零后的一代我们有幸亲身尽力了这种改变也从中体会到了变化后的优势,然而我们在看到可喜成果的同时是否思考过城市变迁背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呢?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加快追赶世界的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也给中国带来了无形的巨大压力。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许多东西都超出了预计的发展进程,有些甚至被省略直接过渡到成果阶段,城市的发展也不例外。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过程实质上体现为社会经济的全方位变迁过程。在变革、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城市所经历的变迁更加显现出其深刻性和独特性。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城市社会的过渡是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房地产经纪投资的各种因素导致了东西部城市发展的差异和比较严重的城乡两级分化。这些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到不管是特殊形式下国家经济体制优惠政策的倾斜,还是市场监管机制下的疏忽造成的,诸如房地产泡沫、“城中村”、“空心村”、大城市人口过渡饱和、以及中小城市发展不健全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城市发展过快造成的。回归城市的本质,城市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居住生存的需要,城市的发展经历了自然到工业的转化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今后也应向着更加健康自由的方向发展,不要让欲望扰乱了城市的脚步使城市变成无味的装饰,也不要让规矩束缚住城市的脚步让城市变为冰冷的工具。当代中国在城市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八零后的我们已经逐渐参与并承担起国家发展建设的重任,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艺术创作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城市发展问题的思考与见解传达给公众。

(二) 城市变迁与变色颜料结合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城市变迁与经济息息相关,而数据变化又是经济好坏的直接体现。如果我们关注经济便不难发现,许多和经济相关的报道中都少不了数据的统计,那些图表中的数据就像跳动的音符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改变。当我们面对这些改变的同时必须警醒的意识到人类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很容易会犯下的错误。此刻在那些贪婪的开发商和投资者眼中城市已不再是我们之前所居住的那个安静祥和的城市,而变成了一张张错综复杂的规划图纸,城市变迁就会变钱,欲望交织下的城市逐渐变得扭曲、拉伸、萧条,俨然像被贴上了标签的商品一般。

天安门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历史遗迹有着极强的研究价值和象征意义。为今天我们研究那个时期中国古典建筑和城市发展变迁提供了宝贵的现实依据。封建社会它是政治权利的象征,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变迁它与背后的现代化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建国初期许多人为是否保留传统建筑的城市建设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天安门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有幸得以保存,这是东西方文化发展相互交融妥协的结果。在创作中为天安门戏剧化的贴上城市的标签,让其成为商品化经济中的一部分展现给大家将会引发一系列深刻的反思。

(三) 载体向主体的转化变色材料在创作中的作用

变色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材料在创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对其充分了解后才能更好的应用于创作。要了解变色材料首先还需要简单的了解一下材料的发展历程。大家都知道造型、色彩、材料是构成绘画语言的三大要素,在传统绘画中,材料作为造型和色彩的载体,一直处于从属位置和技法层面,发挥着间接的技术和媒介作用。进入20世纪后,材料语言本身的直接性凸显出来,成为演绎情感与观念的主体语言。绘画语言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整个演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再到文化的思维发展过程,它们共同构成了材料语言表现的三个层面。因此分析和研究材料作为绘画语言所涵盖的基本属性即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文化属性,是我们解读和进入这类绘画创作的主要途径。

从最初发现变色材料到经过大量实验了解其特点属性再到最后应用于画面参与表达创作思想的过程期间,变色颜料的自身地位也发生了改变。从绘画载体方面来看变色颜料的物质属性丰富了形式语言的表达方式,拓展了视觉思维空间;而作为创作的一部分变色颜料同时也参与了绘画主题思想即画面时间性的表达,这是变色颜料精神属性的体现;再者变色材料引领了材料在绘画中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动力充分的体现了它的文化属性。

四、 从城市变迁反观变色颜料发展前景

(一)城市的本质属性决定城市发展兴衰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何维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的一举一动决定了城市发展变迁的命运,从古至今多少宏伟辉煌的城池都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走向衰落,只留得断壁残垣。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要使城市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把我当下更要着眼于未来,物质上我们要合理规划利用城市资源;精神上要树立良好文明的社会风气提高居民素质,让大家都知道城市发展建设作为我们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二)分析变色颜料作为艺术品出现在市场被大众接受的可能性

1、 视觉新鲜感

新鲜事物往往能够抓住人们的好奇心,一副好的艺术品也是如此,要么它具备经典永恒的东西,要么就具备新颖奇特的东西,变色颜料正是抓住了后者的特点,通过和绘画、影印、雕塑等创作手段相结合,在艺术视觉上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2、 消费社会快速的更新换代削弱了变色颜料自身缺陷

变色材料可以同工艺品、生活用品、儿童玩具这些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产品相结合,也可以同家装、公共设施、城市建设等大型生产项目相结合。而如今社会大众的消费理念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对于变色材料产品的发展前景来看是一种优势。

3、变色颜料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变色颜料作为新型材料的出现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艺术家的主观运用,当它应用到艺术创作中去的时候更多的参与了艺术思想的表达突出了精神性,发挥了其艺术价值;当它应用到工艺品生产中去的时候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突出了观赏性,从而得到了市场价值。

结语:本文以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为线索,对不同阶段的创作思想进行分析总结。从不断探索到最终完成了城市变迁与新材料的完美结合,使材料在绘画领域的应用中又迈进了崭新的一步,丰富了画面视觉空间,为拓展艺术家创作思路开辟了新的道路。(作者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注释:

①热敏变色:材料随温度的升高降低而变化,目前温度范围可在控制在-5℃~75℃之间。拿蓝色35℃举例说明,当温度达到35℃时蓝色逐渐变成无色透明,当温度回落到35℃之下无色又恢复成蓝色。反之也可以由无色变蓝色,蓝色恢复为无色的热敏颜料。

②光敏变色:材料因光线照射造成内部晶体化学反应吸收释不同波长的光线发生变化。

③水溶变色:材料遇水发生化学反应达到变色效果,待水分蒸发又还原为之前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变色材料都是在一个时间区间内实现缓慢变化的而不是特定的一个时间点瞬间变化。

参考文献:

[1]张元.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上、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篇8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老师能够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

参加工作第三年,他就勇挑重担,担任了高三历史教学任务。他留意研究和把握高考改革动向,注重进步课堂教学效率,加强习题练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他总结发明了高三历史“一遍清教学法”。即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讲授新知识时力求深而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习题练习保证质量,力求少而精,突出能力培养。跟传统的历史三轮温习教学法相比较,这一教学方法既大大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又使他们终于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实践证实,这一教学方法是成功的,符合高考选拔的要求,也符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1*年他所带班级的历史高考成绩为分,超过市重点均匀分3分;年为分,超过市重点均匀分分;年为分,超过市重点均匀分分。

洋泾中学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对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在这一方面,*老师也一直走在学校前列。*老师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努力进步计算机应用能力,一方面认真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逐渐探索出富有特色的“高中历史网络教学模式”。年5月,在洋泾中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开放自主教学模式”全市范围的教学展示活动中,*老师执教的历史课《》,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题目上网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既体现了以建构主义的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又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上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因而受到市里电化教育专家的一致肯定。本节课的课件也在市里评选中获得了二等奖。*年月,*老师《》一节课代表*市参加全国历史教学课评选活动。在充分体现“高中历史网络教学模式”优越性的同时,他又引导学生在网上对的历史地位题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而将研究性学习和“高中历史网络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因而在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2*2年月,在洋泾中学“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研究性学习和基础课程相整合”公然展示活动中,*老师的《历史人物的评价》一节课充分体现了洋泾中学和史地教研组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探索和思考,得到市里专家的好评。为了将网络教学推广到日常教学,2*年,*老师又创建了颇受学生欢迎的中学历史学习网站。

二、关心学天生长,善于引导指南

王某某是一个性格外向的男生,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很受老师喜欢,但是社会交往却比较复杂。而且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每次考试总在班级倒数三名之内。第二个学期初,在周记里他写道:“别人都在为了前途而奋斗。我已经不用奋斗了,我的前途很明确,那就是“家里蹲大学”。在大家看来,他是属于“无药可救”了,从策略上讲可以放弃了。但是*老师始终以为他的本质还是好的,能不能考进大学,继续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中学习成长,甚至对他的一生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张老师多次和王某某促膝谈心,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他重新树立信心。(在高中时,张老师的数学十分薄弱,也曾经灰心失看。但是经过努力拼搏,数学成绩大幅度进步,终极考进北京师范大学继续学习)同时张老师又通过多次家访,帮助家长重拾信心。工夫不负有心人,王某某最后以骄人的成绩考进了*师范大学,学的是自己最喜欢的电子计算机专业。每每讲到这些事情,*老师总会说:“我是他们的班主任,我要对我的每一个学生负责。”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老师力求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他十分留意发挥班委和团支部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十分留意班级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年月,他所带的高三()班荣获*新区先进班集体和*市先进班集体的光荣称号。在*年的高考中,高三()班高考升学率达到%,所有同学全部考进大学。

三、争做优秀党员,乐于吃苦奉献

篇9

校史档案是一种文化财富,档案是校史文化传承的桥梁,校史文化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代又一代校友的努力之下,独立学院经过10多年的发展,校史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在班级建设中运用校史档案可以培养学生对学校历史的自豪感和对校史文化的认同感。校史档案实质上是将一个高校的校史文化进行提炼、沉淀和内化,最后形成高校的灵魂。在班级建设中运用校史档案可以极大地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得大学精神得到拓展和延伸。独立学院校史档案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独立学院校史档案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一)校史馆是班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基地

校史馆中校史部分记载着独立学院光辉发展历程、校友成长经历及成就,这些无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和培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校史馆展示独立学院保存的文献、实物模型、照片、图片、专著、译著、教材、讲义、笔记、日记、社会活动的重要信函、奖状、证书、聘书、任命书、师生在国内外重要活动的剪报等有关材料及征集来的相关材料,这些材料的内容体现独立学院机构变革、院系发展、科研学术、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发展与成就。校史馆就是设在校内的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班级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了解独立学院过去,并对学校产生归依感,从而认同独立学院教育理念,不知不觉中受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校史馆是班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

利用校史馆对学生进行教育,既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直观的教育材料,又是有别于传统书本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利用校史馆对学生进行教育,无疑是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创新。校史馆展出的有关教学科研成果、办学成就的档案材料,这些素材往往闪烁着先人的思想和智慧,给后人以启迪和鼓舞。一方面可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它所蕴涵的创新思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为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了借鉴,锻炼了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校史馆是班级对学生开展身心教育的重要平台

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大学教授、知名校友等为代表的学校名人成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模仿对象。独立学院校史馆展出大学名人典范,供学生学习和模仿,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递正能量。一些反映学校教育事业逐步发展的典籍和史料,名人手稿、照片、书法手?E,上级领导来校视察的录像、照片、题词等珍贵的实物资料,能起到净化人的心灵、熏陶和美化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师生高尚情操的作用。校史馆通过校歌、校训、校徽的展示,表达学校要弘扬的精神、前进的方向和学生努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师生共同努力建设学校、培养社会有用之才。

三、独立学院校史档案管理与班级建设对策

(一)建立校史馆荣誉陈列室对班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荣誉陈列室,陈列班级在各项评比、达标、验收活动中获得的证书、锦旗、奖匾、奖杯、奖牌等等,这些源于普通班级的原始档案,客观、真实地记载了过去的某些班级所取得的成就,可以勉励和引领班级在大学的发展和建设。

(二)利用校史档案创新新生班级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方式

篇10

一、贫困生发展状况现状

1.贫困生构成

在接受调查的贫困生中,90.5%的学生来自农村,其中贫困生所在家庭的月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的占29.5%,1000至2000元的占60%,2000元以上的占9.5%。造成家庭经济贫困的原因中,75.8%因为家庭遭遇突然变故陷入困境,此外,家庭所在地区遭受自然灾害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贫困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贫困生学费支付与消费开支状况

(1)学费来源。学费支付情况统计数据见图1。

由此可见,贫困生的学费等主要是依靠其家庭收入及亲友的借助,国家绿色通道贷款或者学校补助以及减免对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2)消费开支状况。贫困生月消费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占75.7%,同时500元以下的占到23%。对于他们的消费开支用途,由图2可知,主要用于日常开销和购买学习资料,与朋友聚餐等高消费活动仅有3%。

3.贫困生的学业发展状况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大学期间的首要任务,但是有75.7%的贫困生表示在进入大学后最担心的是经济上的问题。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难题,94.8%的贫困生做过兼职,其中学习期间一直都在做的占到17%。而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行调查中,在班内排名处于中等的占53.7%,名列前茅的占32.6%,也有13.7%的同学成绩处于靠后位置。

由此可见,经济条件较差的贫困学生不得不花费较多时间去筹措经费,只有较少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完成水平。

4.贫困生的业余生活状况

贫困生在学校担任班干部或者团学组织干部的占到28.8%,而他们在课余时间参加活动情况见图3。

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往往会自卑怯弱,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差也影响到他们在团学组织的面试或班干部的竞选。

二、贫困生就业价值观取向

1.关于就业观念

在对待毕业后的打算上,54.3%的同学选择了“直接就业”,16.5%的同学有“自主创业意向”,而“继续深造学习”和“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分别占到14.2%和15%。而关于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问题上,63%的同学表示“工作应该与专业对口”,24.2%的同学表示“能找到工作就行,不考虑专业和兴趣”,此外也有10.5%的同学“只考虑兴趣”,2.3%的同学表示“没考虑过,多数是父母的意愿”。

可见,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于选择直接工作,以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而且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2.关于择业地点和单位的选择

调查表明,51.6%的同学对于工作地点没有明确要求,只要能找到工作就行;但也有24.2%的同学只接受在本省就业;同时另有24.2的同学表示就业地点可包含全国一线、二线沿海城市。在对单位选择上,65.3%的同学希望能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员工,20%的同学希望成为行政事业单位职员,11.6%的同学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同时也有3.1%的同学对单位性质表示无所谓。

从数据来看,大多数贫困生因迫于生计,以及人脉的缺乏,淡化了对工作地点的要求。但在对于单位性质选择上,大部分同学还是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和短见性,他们不愿意到民营企业担任相对辛苦的工作。

3.关于简历造假

在这一问题上,81%的同学持不认可态度,9.5%的同学表示“为了找到工作,逼不得已”,此外也有9.5%的同学不置可否。应该说,在对待诚信问题上,贫困生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当然也还有少部分同学需要今后对其进行不断教育。

三、促进贫困生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建议

1.要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当前,部分贫困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贫困,被经济困难吓倒、自暴自弃,或者弄虚作假,甘愿躺在资助平台上。因此,对贫困生除了进行物质资助以外,还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教育他们把贫困当作一种人生的历练,进而转化为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也应该指出在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真正的贫困在于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经济上的贫困只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要真正做到“人穷志不穷”。

2.要树立“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的资助理念

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相结合,以贫困生的经济解困为资助的基础,以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为资助的最终目标。建立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生工作部(处)为负责单位,学校相关部门(如教务处、校团委、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财务处、各院系、学生社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在学校统一规划下,从经济资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能力培训、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资助和教育工作,从而建立包括经济解困和成才辅导的资助体系。同时,在各项资助政策中贯彻育人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受助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要求接受资助的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从事公益事业,努力回报社会,提高学生对资助工作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

3.要拓展勤工助学的渠道和方式

高校应该在学校内部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尽快全面开放校内实验室、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扩大以学生取代临时工的解决特困生经济困难的助学模式。同时,应加强对贫困学生帮助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用补助或有偿报酬资助贫困生。

4.要提升贫困生的技能和基本素质

高校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增加贫困生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做到真正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而针对贫困生缺乏自信的问题,可以邀请有过贫困经历的成功人士做成才报告,组织学校优秀贫困生做成长经历报告会等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实践证明,一些在校期间努力进取、注重“加速度”发展的贫困生因实践能力强、独立进取的精神尤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篇11

一、长期、扎实的实践

实干是基础

所有优秀教师的成功,无一例外来自长期、扎实的教育实践。被瑶胞称为“圣女”的全国模范教师盘振玉,16岁就走上讲台,在艰苦的瑶山一干就是20多年,不但没有一个失学儿童,而且教学成绩一直在全乡名列前茅。成功的后面是扎实的工作,她不但要用双语(汉语普通话和瑶家语)教复式班,而且还要为学生做饭、洗衣服,晚上还要招呼学生起来大小便。

苦中能有乐

优秀教师和所有教师一样都承担着艰苦、繁重的工作任务,所不同的是他们能够做到苦中有乐。他们真是累着,但是快乐着,体验着一种神圣的幸福感。

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说:“一上讲台,就融入了学生世界,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学之中,把其他的一切都忘记了。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打动了,学习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所深深吸引。”

青年优秀教师、浙江杭州临平一小蒋军晶说:“我不但没有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而且我目前还把这种工作的幸福状态延伸到我的和别人的生活当中。我和几个年轻的朋友组织了一个民间教学研究工作室――五汉工作室(在现在这种男小学语文教师特稀缺的情况下,能找到这么5个人,还真挺不容易的)”。

二、顽强、自觉的学习

优秀教师的学习都是自觉自的。在繁重的工作同时,能够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是优秀教师另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顽强、自觉的学习有时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例如有的是“……十几年来,阅读了上千万字的著作”(龚春燕);有的“几年来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有的工资不高,但是“那几年买了近40000元的书”(蒋军晶)“在最初的几年,我阅读了50多部理论书籍和2000多本教育期刊,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笔记”(特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徐斌)。

他们“随时随地寻找‘教你’的师傅”(蒋军晶);有的“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善于学习,家庭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家庭”;“几种学习方式:1 向同行学习; 2 向学生学习;3 向报刊书籍学习;4 进修学习;5 课题学习;6 学术学习;7 追踪学习;8 阶段有重点地学习(按系统学习,精一再博,分层次学习一一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9 网上学习;10 传播学习;11 实践学习;12 参观学习”(特级教师、厦门第一中学校长任勇)。

三、联系实际的思考

优秀教师在顽强、自觉学习的基础上,普遍地又十分重视思考,显著地具有爱思考的品质,对各种教育现象充满了敏感性。正像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我们的教育需要理性,需要在教育范围内进行教育发展,别让一些非本质因素过多地打扰了教育,比如商业、权威、权力、习惯等――这些已过多地干扰了课堂的方向。理性状态是对教育最好的救助”。

而优秀教师的思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是思考紧密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

优秀教师的思考很少大而无当,无病,故作深沉。

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说:“我深信,教育的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因而我始终没有离开讲台。我的许多新方法、新思想,都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萌发出来的。”苏景泰教授评价道:“邱学华在从事教学实践时,从未停止过教学理论研究,同样,他在进行理论探讨时,从未离开过教学实践岗位。”蒋军晶认为“语文学科是积淀了太多历史经验的学科,是负载教育教学任务最多的学科,是教学流派、教学思潮最多的学科,是专业化程度最高然而又是最低的学科。”他提出应该“多作本源性思考,多作两难性思考,多作现实性思考”。

二是通过思考他们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特级教师、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副校长李镇西视教育为“心灵的艺术”。他提出“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模范教师、西安市八十三中王西文指出“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只有触及到人的灵魂,并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特级教师、浙江省慈溪中学黄孟轲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人;语文教育的核心是立足树人,培养思维,注重审美;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结点应该是唤醒:唤醒教师自身精神与人格魅力,唤醒文学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唤醒文本中的生命内涵,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作文立人,首先要让学生的作文形成自己的个性,老师要给他们提供张扬个性的环境……”;特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钱守旺,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他主张“课堂上我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加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

三是重视反思自己

特级教师于永正:“保持教育理性状态的前提是群体具有反思能力。而名师就是处于反思的‘多震地带’。他们在反思宏观的教育,也在反思教育的细节;他们在反思历史,也在反思现在,尤其总在反思自己。名师是我们教育界反思状态的发动机――他们启发了我们。这便是名师的价值”。

徐斌副校长:“我的确愿意做一个思考的行者,在实践的土壤里,在审视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任勇校长:“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础和根本;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优秀教师永不满足的目标”。

四、充满个性的创新

优秀教师在实践基础上刻苦的学习与积极的反思,最终出现充满个性的创新是他们共有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独特的个性

蒋军晶提出“学习(听课)是为了寻找自己还是寻找偶像”的质疑,表明了自己反对盲目模

仿,推崇弘扬个性的观点;窦桂梅更加鲜明地指出:“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不断地创新

优秀教师都善于把日常繁琐的工作和科研、创新融为一体。广州市名教师、黄浦区教育局教研室、科研办副主任曲天立首先提出“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创见。

李镇西“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作为思考、研究、倾听、感受和欣赏的对象”;任勇的座右铭是“教育恒久远,创新每一天”;窦桂梅大胆探索“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辨证的思考

世界是发展的,生活是辨证的,因此充满智慧的辨证思想,就会源源不断从那些深入生活、善于独立思考的优秀教师头脑里涌现出来。全国优秀教师浙江新昌中学黄林提出“用熟悉的眼光看待陌生的事物,用陌生的眼光看待熟悉的事物”;劳动模范、湖塘桥实验小学校长庞瑞荣的治校方针是“严格而自由”;曲天立主张“从评选好学校转向评选差学校”;窦桂梅提出“优点使人可敬,缺点使人可爱”……

从优秀教师那里经常会听到这样充满智慧的辨证思考。

五、和其他老师密切地联系

得到基层老师最高赞颂的是那些始终和其他老师保持联系的优秀教师。例如老师们把特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钱守旺称为“有才华,有水平,没架子的特级教师”。

为了认真研究,服务教师,从北京最边远的山区到祖国的大西北,吴正宪一次次“走乡串户”给老师、学生们上示范课。她把每一次外出上示范课都当作学习调研的机会,课后总忘不了和老师、学生交流,积累素材。为了提供高水平的指导,她依然学习最前沿的知识,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为了优质的教学服务,一位普通老师的一个闪光点也会被她注意到,最终博取百家之长来填充自己的“职业资本”。两年来,北京市的19个区县都留下了吴老师的足迹。

窦桂梅在清华附小两年中,她和教师们一起大胆实践,勇于尝试,每一次听课后都给教师评课,努力做到“优点说透,缺点不漏,策略给够”。到年底听了500多节课后,给76位一线教师,每人写了一封长信……她认为:“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

六、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以上优秀教师的五个重要的基础,实际上是建立在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上。他们的追求可以用“平凡中的伟大”来概括。

优秀教师的追求往往是十分朴实的。特级教师、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孙蒲远说:“学生的进步是我最大的幸福。当我看到胆子小的孩子变得开朗了,攻击性强的孩子变得文质彬彬了,不爱学习的孩子知道主动写作业了,情感淡漠的孩子变得热情了……都会从内心产生由衷的喜悦。”

窦桂梅的切身体会是:“我明白,自己一辈子从事的是教师职业,这意味着我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在课堂度过,也意味着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自身的发展要在课堂实现。”

吴正宪认为“教师工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付出、奉献:我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收获。我收获了孩子们的那份真诚;收获了老师们的那份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我也获取了自身成长中成功的喜悦,获取了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

篇12

收藏人物:大家一定都想知道,一个敢于用画王做艺名的人,一定是有深刻社会体验的艺术家,并且培养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儿,特殊教育动机是什么?

画王:“仿佛是命中注定,我从第一次看到别人画画就注定了我一生的追求。从少年宫的正式学习到美术学院的专业提高,从大学毕业后的彷徨到经历后的成熟,坎坎坷坷、痴心不改,并用人生中最宝贵的二十年,培养了一个令人骄傲的女儿,我确实有可以骄傲的自信。因为我深刻理解艺术的本质,寻求超越是内在的动机。”

西茜:“我是一个成长于画室的孩子,看父亲画画是一种自然而然。三、四岁时,我画的速写已经有模有样,父亲感觉我的基因里蕴藏了绘画天赋而感到欣慰。四岁时正式向父亲行了拜师礼,我对那天跪拜磕头的瞬间记忆犹新。因为从那时起,他不仅是慈父,更是严师。专业的学习,便不再是儿戏,学画过程中的苦与乐数不胜数。

收藏人物:你们的性格,如何评价自己,朋友如何评价,总体上来讲你们是平静的人还是内心冲突特别大的人?

画王:“我的性格很双重,诚实与机灵的结合体。因为自我道德束缚严重,生活中的表现有点迂腐。灵感很多但执行力差,书生义气、与世无争,平静的外表下内心的冲突很激烈。一直痴迷于画画让父母、亲属很无奈,不善交友、相对自闭。”

西茜:“清高的古典和淡淡的沉郁是很多人对我性格的评价,而熟悉我的人则会发现我幽默乐观的一面,哈哈……原来我的内心如此清澈阳光。不过,我觉得自己是个外柔内刚的人,外表温和、内心执着。我心中的自己是一个勇猛无畏的斗士,我相信梦想的力量,能够无坚不摧,百战百胜。面对艺术时,既不理性也不感性,而是摇曳在冷静与激情之间,高度掌控思维转化成作品时的过程。”

收藏人物:天才可以培养吗?不上学的西茜,文化知识这一部分,是如何自学的?

画王:“模仿力只能支撑一时,真正的艺术学习需要的是一种思想力。我是寓教于乐的实践者,从不逼迫孩子学习。而是将大学生才学的哲学,在西茜小时候就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启发式教育。天才也不过是没有被所谓知识压迫的灵性,我不让西茜上学就是要保护那个对于艺术创造最需要的灵性。而所谓的知识就在书本上,自学可以自由把握与选择……”

西茜:“从小到大的二十年,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父亲画画,所谓的艺术其实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这种潜能的积累有多少。反正是达到了父亲的希望,每一次测试都能感受到父亲的激动,并经常称我为天才画家。其实父亲是拿我与别人比,而我只是画出了父亲的理想。这几年我才能理解到,生活拮据的我在艺术学习上确实很奢侈。”

收藏人物:不在学校学习,是否感到孤独?

西茜:“我承认会感到孤独,好在我天生好静喜欢独处,每天上午画画,然后去书城度过午后时光……我的阅读范围自由而广泛,小小的身影闪躲在书城的各个角落。有时会怕人问起,为什么没上学啊?”

收藏人物: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呢,父亲的教育严厉吗?

西茜:“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当然是我的父亲了……他对我要求极严格,但绝不强迫我画画,而是苦心引导,灵智启发。绘画技法实际上是由无数个道理组成的,因此我们每天都讨论各种事理,我学的不仅是画,更是思维。到现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内容依旧是谈理论道。他是个特别清高淡泊的人,主张将艺术本身当成人生的全部乐趣,蔑视势力与浮华……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把内心淡泊宁静当成人生的准则。”

油画民族化 发明全新油画表现手法

收藏人物:有篇文章里提到您16岁时曾抱着自己的作品去画廊推销,能不能讲讲这件事。

西茜:“我第一次卖画确实是在16岁的时候,之后我也做了一个小小的店面,但是一年就结束了,我不愿意为卖画而画。因为只有创作性的作品画起来才有意义,所以我在17岁才正式开启了真正的艺术创作,荷花是一直的主题。近年来,我已经不再考虑卖画的事,因为求购者很多,偶尔让出一幅就相当于几年的创作资本,这就足够了,我绝不追求那种奢侈浮华的生活。现在正在静心画画,努力积攒更多好作品。”

收藏人物:用油画表达水墨美感,你是如何做到的?

西茜:“油画的民族化一直是个备受瞩目的学术话题,然而在形式上往往流于表面。绘画手法上的突破却远不及大家讨论的那么强盛,我从来不喜欢和界内同行进行无意义的争论,而是潜心的实践着自己的想法,反反复复的发现着,突破着。抛开先前已有的形式,感受中国传统水墨的美感细节,发明全新的油画表现手法。”

收藏人物:《香魂》是你的代表作,还能不能提供一个创作背后的故事?

西茜:“其实每一幅重要作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心灵故事。《香魂》的前身是《涅之恋》,(这幅画至今尚未公开发表)当时我父亲有一张旧画,画到快崩溃了,就让我大胆改造。(在当时,我们连画布都很紧缺。)我利用原画上的人体,大胆的将其画成了一个破碎了的人体雕塑,并且凭借想象画出写实的感觉。当我父亲看到这幅画时十分震惊,从此对我刮目相看,不再干预我的创作,给了我完全的思想自由。后来,为了奠定我的这一创新成果,我画了《香魂》。《香魂》是一幅将超写实与超现实完美结合,表现女性主义艺术的画作,这在全世界都是首创!尽管后来也遭遇到抄袭状况,但对艺术家来说,创新便是真正的大喜悦,真正的满足。”

收藏人物:您的作品仿佛都有宗教的寓意,那么您是否有呢?

西茜:“受父亲的影响,从小也接触过一些道家思想,所以我比较顺其自然。”

收藏人物:随着荣誉和名气的增加,生活是否有了不同?如何调适?

西茜:“我的生活方式依旧很简单,每天除了创作和品味爱好外,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平淡而满足。唯一的不同,是父亲对我远比以前严厉的多,外界越是赞誉,父亲就越加严格要求我,我需要比以前更加谦虚严谨。随着经验的积累,在创作上确实会比以前更加自信从容,也多了些博爱之心。创造的目的本来是给人带来美的启示,但当人们用心去思悟我的作品时,我没有一丝丝的骄傲,有的只是谦卑与感恩。”

收藏人物:为三星手机代言的事。他们是如何找到您的?以后这样的商业活动会越来越多,您如何看待?如何与您的创作保持平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