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07-22 22:33: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

篇1

[摘要] 通过基础调查研究,建立了一套科研工作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将反映学校科研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即科技项目和反映学校科研产出能力的主要指标即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获奖成果、授权专利、科技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作为学校科研工作量计算的评价指标,同时还考虑了项目类别、项目级别、著作类别、论文类别、获奖级别、专利类别等因素,使计算办法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最后,以福州大学2012 年科研工作量计算为例,计算结果与学校各单位现实发展状况较为吻合,证明了该计算办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

关键词] 福州大学;科研工作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办法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157?05

一、引言

高等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作任务,按其性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教学工作,二是科研工作。在教师和科研人员工作量的计算中,应对二者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前,教学工作一般都有一些明确的定量指标和折算课时数的办法进行量化[1],因此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在各校都较为成熟。然而,科研工作的量化涉及面大,量化指标复杂,难于确定,因此在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中,如何对教职工的工作量进行科学量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科研工作量不仅是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业绩的重要体现,更关系到高等院校科研资源的配置导向问题。不科学的科研工作量计算方法会导致教师和科研人员收入分配不公平、挫伤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忽视一些具有做出中长期有价值成果潜质的研究人员等不良后果。反之,能活跃校园学术科研气氛,有效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从而提高高等院校师资队伍水平和办学质量。

针对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一些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段尧卿[2]等人给出高等院校科研量化管理的优先级评价方法,给出优先级评价模型;刘开源[3]等人给出了高校科研量化管理体系的原则,使科研量化管理体系的量化范围明确化,并设计一种量化计分方法;王凌峰[4]对高校科研量化评价中赋分标准进行了研究,提出难度系数的概念,对三种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形式的分级与量化赋分以及彼此之间统一转换问题进行讨论,为确定统一的科研量化考核方案提出一种新方法。王建阳[5]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学术论文量化评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学术论文评估的指标因素与权重,并提出了量化评估的数学模型。李兰平[6]将灰色综合评价法应用到高校教师科研工作量的考评中。由以上的文献可知,尽管对高等院校科研量化评估的方法研究较多,但是有的考评指标考虑得过于简单,有的过于繁琐不易操作,这些评价方法不能完全适用我校的科研工作实际情况。为此,建立适合我校的科研工作量评价体系,增强科研管理规范化,实现科研资源的最有效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我校所用的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只以项目经费和项目持续年限为变量,根据项目类别和级别确定相关系数,按照相应公式计算科研工作量。我校传统的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只考虑科研投入,没有考虑科研产出,是不合理的。为了改进我校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使其更加科学化,我们做了大量基础调查研究,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科研工作量评价体系。把反映学校科研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科技项目,反映学校科研产出能力的主要指标—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获奖成果、授权专利、科技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作为学校科研工作量计算的指标体系,并考虑了项目类别、项目级别、著作类别、论文类别、获奖级别、专利类别等因素,使计算办法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高校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应设立4 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平台和学术交流,在一级指标体系基础上设立了6 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科技项目、科技论著、获奖成果、知识产权、平台建设、学术会议。按照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1:1设立权重系数。

(一)指标分析

1. 科技项目

科技项目是高校科研工作的核心,科技项目的项目数和经费总量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科研经费为各类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环境基础,一般科研经费大的项目难度高、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更加迫切。科研项目的项目数可以反映学校在承担研究项目方面能力的全面性和竞争力。本体系按科技项目的类别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项目主要考虑项目的级别和类别,为了简便计算,项目级别设立了国家级和省部级及以下两个级别,对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以示对国家级项目的重视并加以导向;项目类别按照项目的学科类别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再按照项目的性质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考虑到社会科学及基础研究经费相对较少,给予较高的权重系数以便学科之间的平衡。横向项目规模以到校经费数从10 万元—60 万元以上按不同学科不同取值范围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有效整合科研资源,联合科研攻关,以争取重大项目、提高项目资助经费作为科研工作的发展目标。

2. 科技成果

(1)论著。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著作和论文是高校基础科研成果产出的主要形式之一。著作主要是指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著作一般分为专著、编著、译著,考虑到学术价值性,本体系选取专著和译著作为评价指标,赋予不同权重,以著作字数计量分值。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科研影响力和科研竞争力。本体系将论文分为五个级别,每个级别赋予不同权重系数,引导各单位出高水平论文。sciENCE、NATURE、CELL是代表世界顶尖学术水平的三大知名期刊,也是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标志性指标,所以本体系赋予其较高的分值,和国家奖二等奖的含金量相当。其他论文指标项都是根据分区、被引频次等因素划分的。

(2)获奖成果。高校科研成果获得科技奖励的数量多少、等级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是衡量高校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集中反映学校科研综合实力、科技活跃程度、整体科研水平。成果获奖级别和等级是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量化评价的具体体现。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作为科研工作量计算的指标,并按照奖励级别和等级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标准分值。级别越高分值差距越大,激励科研人员提高成果奖励竞争能力,从而获得高等级的奖励出标志性成果。

(3)知识产权。高校知识产权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有的学科、人才、信息、学术环境等优势,使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成为我国知识成果的重要发源地和辐射地。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专利的拥有量是一所高校科技实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将授权专利作为科研工作量指标,并根据专利的种类给予不同的分值。由于国外专利申请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难度系数比较大且各高校的国外专利授权量较少,所以国外专利的分值明显高于国内专利。发明专利是经过初审和实质审查后才授予专利权比起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只经过初审就授予专利权,其过程复杂和难度系数大,故发明专利的标准分值大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以此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申请发明专利和国外专利,以提升高校专利申请质量。

3. 科技平台建设

科技平台是高校在科研成果、人才等资源在长期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发能力、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科研平台是领军人物、顶尖人才的聚集地,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整合学校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打造一流的创新团队,从而为高效的科技活动创造优质的科研环境,助推人才的成长。因此选择科技平台建设的指标,并对不同级别平台赋予不同分值,鼓励科研机构发展成更高级别的平台,争取更大的科技活动与发展空间。

4.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学校科研成果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通过行内人士共同交流,分享科研成果,可以促进科研工作者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为未来的科研创新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承办全国性以上学术会议对于增强学校国际国内影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可以有效活跃学术气氛,提高科研水平,扩大对外影响,便于我校科研人员了解国际前沿领域。尤其是国际性会议,可以拓宽科研工作者的视野,和国际顶尖高手同台进行知识学习与交流,对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影响力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术交流水平是学校科研实力的反映,这既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展示的平台,还是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我们能够更好地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学术联系,对未来的学术交流、学术合作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承办会议对学院学科的发展、学术的研究、人才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指标体系

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如表1 所示。

(三)指标说明

1. 科技项目

(1)科技项目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新立项目(校级项目除外)。

(2)自然基础类是指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自然应用类是指纵向自然类项目除自然基础类外的其他项目。

(4)社科基础类是指国家软科学、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教育部、教育厅重点项目的纵向社科项目。

(5)社科应用类是指纵向社科类项目除社科基础类外的其他项目。

(6)q 是指实际到校经费。(单位:万元)(7)国家级项目是指我校为主持单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项目,等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青年基金项目分值不足270 分的以270分计,一年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值不足140分的以140 分计。(若各类项目到校经费达200.0 万元(含)(工科)、50 万元(含)(文科)以上可参照执行)。

(8)省部级及以下项目除国家级项目以外的其他各类纵向项目。

2. 科技成果

(1)著作指学院前一年度由出版部门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

(2)著作字数是指由我校执笔撰写的字数。

(3)在Nature、Science、cell 上以福州大学署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以我校作为主要署名单位且主要作者(单位和个人排名为前3 名以内) ,按一区论文计分。

(4)三大检索论文是指我校委托中信所检索的SCI、SCIE、EI 收录的期刊论文,重复收录以就高原则只计算一次。每篇论文JCR 分区以当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为准。

(5)国家一级刊物是指国家一级学会、中科院直属所主办的学报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6)社科权威刊物是指社科处认定的93种刊物。

(7)获奖成果是指学院前一年度获得的国家、省部级科学奖励。国家奖:若我校为第二完成单位,其分值按相应奖项减半计算。若我校为第三完成单位按30%计分。省部级奖只计到第二完成单位,其他不计。

(8)授权专利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授权的职务专利。

(9)软件登记是指学院前一年度向国家版权局登记的软件。

(10)集成电路设计是指学院前一年度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的设计。

3. 科技平台建设

(1)科技平台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新批准立项建设的平台。

(2)国家级是指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平台。

(3)部级是指除发改委和科技部外等部委批准建立的平台,央企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指我校和中央企业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平台。

(4)省级是指省科技厅、省发改委批准建立的平台,地方企业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指我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平台。

(5)厅级是指除科技厅、发改委外各厅局批准建立的平台。

4.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承办的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

(四)各单位科研工作量计算

(1)计算各单位的各项指标分值Xi。

(2)计算各单位各项指标分值总量ΣXi。

(3)计算各单位科研工作量占全校研技工作量比例数Pi

三、实证分析

篇2

在当前新常态与新形势背景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一直扮演着大学生成长指导者和领路人的重要角色,但现阶段,部分高校辅导员却出现的情况是辅导员角色边缘化、工作边缘化,状态游离,严重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凝聚力,岗位流动频繁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呢?

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背景与定义

2013年以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学校全体辅导员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经统计分析,导致以上情况发生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大部分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仍然是经验式讲授或保姆式服务,未形成系统的工作体系,因而导致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时好时坏。二是辅导员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不太通畅,特别是晋升中级职称之后,要晋升副高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时与专职教师比较相对困难。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 24号令)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特别是教育部在2014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化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了明确的规定,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搭建了平台;

所谓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指将辅导员日常开展的专项工作或常规工作用课程形式进行整合,借助学分和教分,让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教材,工作方式进课堂,工作安排进课表,工作时间算课时,形成明确规范的工作体系。

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意义

一是很多高校辅导员工作未形成系统的工作体系,因而导致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时好时坏。课程化体系建设,对于辅导员特别是年青辅导员在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方面具有特别的意义,能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岗位,增强职业幸福感和凝聚力。

二是经调查,全国大部分地区政府或高校在辅导员队伍职称、职务晋升方面尚未出台科学有效的政策,由于多数高校未将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或事务工作量进行课时认定,直接导致辅导员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时和教师比较出现因课时不足而影响评定,职称晋升受阻。

三是高校非常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养。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探索辅导员序列职称晋升的相关途径,这些探索为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专业平台。

三、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体系实施途径

1.以教研室为核心开展课程设计

学校学工部下设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校园文明与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与学习能力四个新教研室,全体专职辅导员划入以上四个教研室,担任授课教师,教研室备课、教研活动等,将具体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供全校专兼职辅导员参考使用。

以教研室为核心建立“十模块”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化实施方案和课程模块设计,由教研室牵头进行课程开发,最终形成科学化、全程化的《辅导员工作指导教程》和课件素材库,其中必修课程由教研室负责集中或分散授课,其余班会、讲座、活动等专项特色课程由相应教研室提供课件,由全校专兼职辅导员完成授课。

2. 以自然年为周期建立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方案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方案》将以课程模块设计为主线,把辅导员从事的具体工作整合为必修课程和专项特色课程两大类,对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周次、教学学时或学分做具体的规定,其中必修类课程纳入集中授课安排。课程模块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和学生工作规律以自然年为周期分年级、分类别、分专业具体实施。

3.以辅导员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为依托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以辅导员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为依托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建立主要涉及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三个维度。评价指标主要以辅导员工作课程模块为依据设置;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学工部、院系、学生、辅导员自身是重要的四类评价主体,具体权重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比例关系,原则上是学生评价权重最大,辅导员自身评价权重最小。

由学校学工部负责对辅导员履行课程化职责情况进行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将由学校认定评价合格后的课时(学时),由学工部统一核算,作为辅导员学期、学年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晋级的重要课时依据;同时评价结果还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挂钩,根据课时核发相应课程的相应学分。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

长期以来,高校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1]。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之一,是评鉴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刚性条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适度开展必要的科研工作,有利于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快速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开始重视科研工作,规范科研管理势在必行。

一、规范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学校科研工作有序运行的保障。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管理、服务等任务都很繁重。规范的科研管理,能从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的角度出发,为科研人员能够释放最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实现科研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优质的服务,让他们能合理安排各项工作,有时间、有精力、有计划地立足工作搞科研,搞好科研促工作,使学校的科研工作从“点”到“面”有序运行。

(二)是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的保障。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有些高职院校在短期内科研和技术攻关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科研工作的开展,要客观分析自身的科研能力,量力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准确把握科研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积极稳妥地展开科研工作,在相对“低投入”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实现“高产出”、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等浪费。

(三)是促进学校质量工程工作不断完善的保障。高职教育教学与科研本质上存在着内在联系,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教学必须依靠科研工作的支持,把新技术不断丰富到教学内容中去,成为教学进步最重要的驱动力。科研活动也为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训练的条件和机会,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四)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保障。高校科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可以从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出发,选择一定的社会服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能,因地制宜开展科研工作;可针对地方行业和企业生产需求,从实际需求中寻找课题;可选择适当的企业作为技术合作伙伴,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改造、技术推广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服务中寻找科研内容,在生产中寻找科研课题;可围绕区域经济相关理论、实践问题和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鉴于规范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易于操作的执行标准,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驶入标准化轨道。科研管理标准化建设意义重大。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思路追溯

(一)国内、外标准化建设发展历程概述中国标准化建设有着悠久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秦代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弛道、统一货币、统一兵器”、唐代《唐令》、宋代《军器法式》、清朝《工程作法则例》等都是我国标准化建设的基础。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15世纪后,中国标准化事业被西方赶超。工业革命开启了近代标准化发展的新纪元。1911年,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标准化管理,从那个时期开始,标准化管理正式成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为科学管理提供了目标和依据。其后,全球标准化建设事业日益发展,如目前遍布我国各行各业的ISO质量认证体系、QB执行标准等。标准化工作是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工作,它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相适应{2}。

(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借鉴标准化管理是指符合外部标准(法律、法规或其它相关规则)和内部标准(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为基础的管理体系[3]。我国科研管理部门众多,而各个部门往往都有一套自己专用的管理要求和流程,给相关工作的沟通协调带来一定障碍,同时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也疲于应付不同的管理要求,最终对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高职院校内部也存在类似情况,本来科研能力、水平、经验都有欠缺,再加上没有相对统一标准,项目的申报、研究工作的开展、研究成果的认定等工作,让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们看不清目标、找不到依据。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也无从下手,相关工作杂乱无章。鉴于这种现状,笔者从单位科研管理职能部门的角度总结经验、充分调研,以中观的学校工作标准化建设层面为切入点,采用“思辨与实证相结合”、“学理与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上级部门政策要求和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标准,拓展了《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倡导的“过程控制”的应用,在单位内部依据此标准实施科研管理。

三、通过过程控制实施科研管理标准化

科研管理主要包括课题管理、人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等三个方面。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主要针对课题管理,常态工作是过程控制,就是在课题研究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通过制订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标准,依照标准审核、跟踪、认证、评价相关工作和成果,确保研究工作按预期目标、计划推进和完成。课题管理的过程控制按时间推进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部分。

(一)课题管理的前期控制即申报或立项期控制。科研课题申报期是课题管理过程控制的起始阶段,在此期间,对课题研究目标和工作计划的确定、研究工作的开展及后续成果鉴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课题管理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科研课题立项阶段,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首先年度课题立项文件,然后依据学校出台的《课题申报评审标准》,按照个人申报、部门推荐、职能部门初审、校学术委员会评审等程序,组织相关人员从选题、课题设计、完成课题研究的基础等几个方面开展课题申报评审工作。对课题拟定的研究目标、研究条件、课题组成人员配备、经费使用情况等各因素,从社会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两个层次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分析和论证,进行可行性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就各个环节制订出详细的预期目标和工作计划,最后择优立项,确保课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立项期控制的目的在于优化配置,明确责任,确定、规范科研课题各个阶段的进展与质量要求,落实科研课题责任制,使课题组人员明确科研课题研究中的责任和工作要求,保证科研课题保质按时完成。

(二)即实施期控制在研究时间过半时,科研管理部门要求相关课题组填报《课题中期检查报告书》,并对其中信息进行检查、核实、跟踪检查课题研究工作的实际进展情况,对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反馈,将实际发生状况与预定目标和计划进行比较,适时掌握研究工作是否偏离了预期方向及其成因,提醒课题组制订纠正措施并做出调整、同时督促课题研究工作按计划进行,否则将按《学校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警告或撤销立项处理。课题实施阶段是课题立项后到课题结题前的全过程,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不定期抽查。对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有必要进行年度检查,确保课题研究在整体良性循环状态下运行。

(三)课题管理的后期控制即结题期控制。主要工作是检查、验收课题研究是否取得预期成果并对课题成果质量进行评价。课题成果既是课题研究工作的最终体现,也是衡量课题研究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成果形式主要有获奖、论文、著作、专利、研究报告、转让证明等。科研管理部门依据《学校课题结题验收标准》开展结题验收工作,同时依据《学校学术成果认定标准》进行成果认定,保证学校的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的精力投入终有回报,确保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中健康发展,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

总而言之,近年来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也不断增多,但不少科研课题质量不能满足要求,这些问题必须引起科研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通过过程控制的办法加以纠正,以确保课题研究按期完成并保证课题研究质量,达到预期效果。高校科研工作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科研工作必须依赖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才能维护科研秩序,促进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促进高校科研健康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19日

篇4

(一)科研管理工作投入不足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对高校的科研管理经费投入不断加强,然而在高等艺术院校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仍然存在着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导致很多高等艺术院校有心无力,有的甚至直接忽略了科研管理工作,有的则把重点放在创作表演及其他教学上,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高,导致科研管理工作相对落后,这几乎已经成了当前高等艺术院校的一个普遍现象,提高重视是当前高等艺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科研管理队伍尚未建成

现在科研发展,已由单一学科研究提升到多学科合作,研究队伍也由单一作战发展到多学科大兵团合作。而艺术院校科研队伍的发展却相对落后,在整个师资队伍当中,搞教学和管理的居多,但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却屈指可数,而且在这仅有的少数科研人员当中,又呈现出老同志居多,年轻人极少的不平衡局面。各学科专业学科之间科研水平差距大,作曲、音乐学理论等创作专业科研水平和基础相对于演唱、乐器舞台等专业相对高;各专业教研室未发挥团队优势,单打独奏,未发挥团队意识;各专业之间学科交叉发展模式未建立。这就导致现有的艺术院校科研队伍结构不成熟,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一个高水准的科研队伍。

(三)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艺术院校科研成果的多样性有别于一般的科研成果,除书籍、论文、研究报告等文字性的成果形式外,更多的会以舞台剧、演唱会、作品、展览音像制品、CD、DVD等方式呈现。艺术院校科研成果主要为学术创建性和文化传承性两大类型。而从具体的转化渠道大体上看,传统的成果发展已经凸显出了速度慢、效益差等发展劣势;从宏观上说,艺术院校创设艺术产业科研流程对设计产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拉动意义,通过高等院校中音乐、艺术等相关专业的设计,能够为本地区的产业实体提供丰富的素材。但是,艺术院校的专业性较强,很难将艺术技能转化为商业服务,难以把社会性和经济型有机结合在一起。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效益难以实现,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自主积极性。

(四)无科学的科研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很多高等艺术院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评价的依据依然是的多少,出版的专著有多少,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多少,并且据此给予教师相应的职称评定和一些奖励。事实证明,这种一味地以各项硬性指标的数量作为评价教师科研水平的标准显然是错误的,也不符合艺术院校实际情况,它通常一味地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造成许多教师为了评职称而搞科研,科研与教学脱离,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助长了艺术院校教师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形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二、高等艺术院校教师科研心理分析

艺术院校教师科研心理是指,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心理状态,包括:性格、动机、心理问题等。从艺术院校教师性格特点,参与科研工作的原因和参与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导致科研协作、学科交叉发展缓慢的教师心理原因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艺术院校科研教师性格特点

艺术院校教师相对感性,易于接受更为直观的信息,对于繁杂的制度和教条性的理论缺乏耐心。科研工作中的项目申报,项目研究,经费使用,成果鉴定等工作是一系列严谨流程,这对于艺术院校教师具有挑战性。艺术院校教师也有自身的优势:创新性强,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强,在科研工作中有更多思维新亮点,有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科研动机

在高校科研工作中,教师是主导人群,科研成果实现离不开高校教师辛勤的劳动。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展开,科研动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高层次、年龄较长的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相对更注重学术地位,注重对科学的钻研,追求来自社会认可;而中层教师如副教授,讲师他们的教学、演出任务重,有时担任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更多的渴望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提升自己,渴望地位的提升;初级、刚参加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渴望视野开阔,渴望得到更多的教学机会,更多的学习机会,他们渴望创新,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但同时,在科研中,教师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整个教师队伍中,30一45岁年龄段的教师(尤其是担当了课题的教师或专业带头人的教师)心理问题较多,其主要心理问题是焦虑、躯体化、强迫症状女性骨干教师较男性骨干教师心理问题多,其主要心理问题是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等。科研立项,教师急于完成科研任务;科研经费报账程序繁琐,使用经费也成了一门功课;科研成果出来了,参加评奖以证明科研的质量。这一系列具象的目标,让教师的科研脱离了最终的科研的本质,使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疲于应付,缺乏创新。

(三)科研队伍建设的难点

科研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基本的相互信任和沟通。由于教师心理的不健康状态导致高校教师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嫉妒、敌意因子、人格障碍、人际敏感等情绪使相互之间无法进行协作。缺乏艺术各专业复合人才,学科研究单一,对其他专业缺乏了解和钻研,西洋乐器演奏者和民族乐器演奏者缺乏了解合作,西洋乐器之间也没有深入的沟通。但现在,数字化、互联网对音乐产业带来巨大冲击,社会的发展需要各学科发展融合到文化产业建设中,文化产业建设融入到科技、旅游、制造中,相对于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科研队伍的建设远远落后。

三、调整高等艺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

对于高等艺术院校而言,自身的科研管理工作成败由思想观念决定。如果不根据教师科研需求和科研心理,就无法真正将科研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更新科研管理工作的思想观念

高等艺术院校要时刻关注并按照科学研究发展的规律开展一切科研管理工作,切忌追求政绩或短期效益。要给予科研项目更大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指导,想尽一切办法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学院重视宣传科研重要性,院、系科研负责人带头,树立学院科研教师科研责任心,提高科研凝聚力。根据艺术院校教师特点,调整制度宣传方式,比如用图表的方式解释科研工作流程,经费使用流程,提高教师对于严谨的科研管理的理解。就艺术院校学科特点,调整科研项目结题成果形式,由单一的专著、论文、研究报告与多形式的成果形式相结合,使科研理论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要进一步促进各大高校科研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不断更新和拓宽自身科研人员的思维,继而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创新。除此之外,高等艺术院校也要树立起科研管理的效益观念,保障科研的选题和市场需求具有紧密联系。

(二)建立科研团队,制定科研工作计划

针对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目前科研队伍较为松散、科研力量十分薄弱、科研队伍单一等问题,笔者认为目前高等艺术院校的工作重心应当转移到队伍的建设上来。那么,如何进行自身科研队伍的建设呢?

第一,要调整自身的科研队伍人才,招聘或引进更多优秀的、年轻的科研人才;第二,培养模范性的单一学科科研团队和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发挥典范带有效果,让教师了解到科研团队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以调动更多教师和培养更多的科研团队;第三,对于不同阶层的科研人员委任不同的科研任务,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第四,以年度或学期制定科研工作计划,开展科研工作总结,把科研工作以常态化融入到艺术院校教师工作中;第五,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留住科研队伍中的原有人才,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第六,要加强与其他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整合相关的科研资源,使所有科研资源达到共享。同时,要更加重视跨学科科研基地、科研中心、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形成联合攻关科研机制。

(三)建立艺术院校科研评价体制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很多高等艺术院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评价的依据依然是根据量量,出版的专著数,科研项目的研究量,获奖情况,并且以此为依据给予教师相应的职称评定和一些奖励。应当根据艺术院校科研现实状况,建立合理、有引导性科研评价体制和科研奖励机制。推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文化产业建设的融合。奖励机制即不能一味的选择物质激励,也不能只选择精神激励,有机的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鼓励高校教师积极主动的投入科研工作当中。只有在科学有效的评价体制下,高校教师才能够最大程度挖掘出科研潜能。

高校科研工作应当重视满足教师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需求,将教师的需求导向国家、社会层面,改变较多关注自身利益,而较少关心国家、社会的长远利益的现状。我们的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则提倡教师需求满足与社会需求满足有机结合,提倡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精神,倡导学校、个人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国家、社会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高校如果能够利用高校独有的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优势,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人本管理之路,投身到文化产业建设中。

(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效益

艺术院校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是实现科研价值的有效途径,是巩固教师科研信心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动性的最有效方式,是实现科研者、科研管理部门、社会三者良性循环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使艺术院校科研工作高效、稳速发展的有效砝码。

艺术院校可从以下方面转化科研成果:第一培育特色学科,结合市场需求,以教研室、研究基地为依托建立交响乐团,民族演出团队,数字音乐制作团队,使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使教师的科研成果从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使最新的科研理念通过实践渗透到学生思维中,带到今后的工作中。参与城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强化与社会文艺团体,与省市宣传部、文化厅等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参与艺术创作签约工程,融入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工程,投身文化服务、配送和帮扶工程,使艺术院校成为文化产业建设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篇5

当前高校对教师的科研业绩一般采用量化考核的办法,各自规定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评价方案。尽管各有差异,但基本思路大体上都是根据教师在各级别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在各级出版社出版了多少字数的学术著作,承担了各级别的多少课题,获得了多少科研经费等,把这些论文、著作、课题、经费等按一定的方法折算成科研工作量。然后进行考核、评定。这种评核方法与单纯的定性考核相比,有效排除了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产生的内部矛盾较少,评价结果也比较客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高校科研的发展。但就评价制度、评价体系以及具体评价指标来说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1.刊物、出版社和课题的级别并不能完全代表科研成果和科研活动的质量。例如,一份刊物整体水平较高并不能保证其发表的每篇文章都好于其他刊物,这种以刊代文的评价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对文章的具体评议。单用出版社和课题级别来评价也同样如此。这一缺陷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2.对科研业绩的评价与教学脱节。高校科研固然担负着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但主要职能是通过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来为教学服务,然而从当前各高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来看,基本上都忽略了这一点。当然,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从整体上来看是一致的,但是二者在实际运行中又是存在矛盾的,若评价教师的科研业绩完全不考虑其主业――教学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教学与科研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在当前对教学质量评价还没有找到像科研这样较易量化的“硬指标”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3.教师科研业绩量化指标存在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现象。指标过于复杂会加大统计工作的难度,降低可操作性;指标过于简单又容易造成评价工作的片面性。因此很难在量化指标的全面性与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4,由于学科特点不同、科研条件不同,在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文科与理科之间用统一的量化指标体系去衡量,势必造成量化的不公平性。

二、量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高校教师科研业绩量化指标体系应遵循下列原则:

1.系统性与科学性原则。高校的科研涉及到学校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用有限的指标来量化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必须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构建量化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要能体现出各类科学研究活动的不同特点,应有利于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发挥,做到科学合理、界定准确。

2.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高校教学与科研客观上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高等学校一方面通过教学为科技事业培养大批高层次创造型英才,提供最主要的人才资源,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科学研究以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丰富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成为教学进步最重要的驱动力。因此,高校在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应坚持科研与教学有机统一的原则。

3.多层次与多模式相结合原则。由于各个高校办学层次不同,对科研规模和水平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别,层次越高对科研依赖程度越大,同时高校的科研实力与条件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层次的高校,环境不同,发展状况也不平衡,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应多层次、多模式地开展科研工作,科研业绩量化指标设计也要客观反映高校的实际运行情况,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

4.稳定性与发展性原则。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相对稳定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说指标应具有连续性。如果一个指标在今后若干年里,可能时有时无,这样的指标就不能保证量化的科学性,应予以剔除。发展性原则,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等领域的发展,相应地做出调整和改变,以利于教师科研业绩量化效果的最优。

5.定量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为了减小教师科研业绩量化结果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应尽可能多使用定量指标。同时,整个体系的量化方法和相应的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简便、科学,易于操作。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量化结果的有效性。

三、对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

篇6

二、主要工作

(一)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科研方向引

1.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更多深入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在做好常规调研的同时,积极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本学期专题调研拟定为二期课改中教师在操作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2.根据《上海市十一五课题指南》,结合嘉定区教育发展实际,制定《*8年嘉定区教育科研课题指南》。

3.做好基层学校选题的指导工作。

(二)加强科研方法指导,努力提高研究水平

4.深入学校,通过讲座、课题指导、解答问题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科研方法。在重视质性研究指导的同时,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量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5.继续开展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系列专题讲座,供不同水平的教师选择学习。

6.结合具体的课题,开展研究方法适切性案例分析,帮助教师有效地掌握研究方法。

(三)探究有效科研途径,切实提高研究活动实效

7.指导基层学校和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实际,合理地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研究真问题,运用真方法,形成真成果,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8.指导科研片和基层学校做好课题过程管理中的开题论证、中期汇报,结题验收等方面过程操作工作。拟分学段开展开题论证观摩与培训活动。

9.策划和组织好各项科研活动,指导科研片和学校开展好科研活动,增强科研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实效性。拟建立科研活动计划书制度。

(四)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10.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常规管理制度,制订区级课题结题验收工作细则,并付诸实施。

11.规范管理行为,重视过程管理。完成对*7年立项的30项区重点课题中的29项(有1项上学期已开题)的开题论证,完成对*6年立项的尚未进行中期检查的区重点课题的中期检查,及时完成对申请结题的区重点课题的结题验收工作,并做好过程评价与指导。

(五)创新科研工作机制,努力提高科研绩效

12.进一步完善“研训教一体化”科研工作模式,并形成案例,努力提高科研工作成效,提升科研品质。

13.进一步加强科研与教研、德研、信息技术等部门的协作,积极探究多方协作开展教育科研的方式,努力提高协作效果。

14.建立“专家—科研员——教师”协同的科研方式。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人才优势,加强和兄弟区县的联系,努力形成资源联盟,通过和专家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提升我区研究水平。

15.加强联片协作,增强科研活力。

(1)进一步健全联片组织,明确工作职责,制订工作制度,为正常有效的联片科研活动提供保障。

(2)加强对“校际互助型”联片科研工作计划的审核和指导,促进校际联动,丰富群众性科研活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成果共享,整体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提高联片活动的计划性和实效性。

(3)做好“课题协作型”科研联合体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真正发挥相近研究内容课题之间的协助合作,深化课题研究,促进成果的形成。

(4)指导各片联系本片科研工作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科研活动;帮助各片总结联片工作经验,并创造条件向面上推广。

16.加强和基地、蹲点学校的联系与配合,努力出经验和成果。

(1)做好学校的参谋,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和学校发展实际,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协助学校制定和完善好科研工作规划,形成能引领学校发展的龙头课题。

(2)和基地、蹲点学校教师一道,开展以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为背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校本科研,协助基地学校探索校本科研的有效方法。

(3)帮助学校总结科研工作经验,梳理和提炼研究成果,并协助做好成果的推广工作。

17.落实好“32111”工程,抓重点带动一般

继续落实好“32111”工程,即每个科研员在做好常规工作同时,每年重点做好:“3”——抓好三个区重点课题,一抓三年,滚动发展;“2”——组织好二项科研活动(其中必须有一项是科研成果推广活动);“1”——自己正在承担一项研究课题;“1”——蹲点一所学校,帮助学校提高科研水平;“1”——指导基层学校开发一项有研究价值的课题。通过此项工程,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提高工作绩效,并发挥示范作用,促进全区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成果转化。

18.进一步加强区级刊物《进修与研究》编辑工作,为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推介科研成果搭好平台,并发挥其在教学研究中的导向作用,更好地服务与教育教学,努力提高办刊质量。

(六)积极推介科研成果,努力促进成果转化

19.组织召开嘉定区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会,编辑获奖成果集,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获奖成果展示与推广活动。

(七)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积极培育骨干力量

20.聘任新一届兼职科研员,建立一支业务素质好,研究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德才兼备的专、兼相结合的科研骨干队伍。

21.加强科研室自身建设

(1)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为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典范。本学期科研室将坚持室内集中业务学习制度,并不断丰富学习内容。

(2)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处理好宏观和微观、重点和一般、常规工作与科研创新、点上和线面之间的关系,加强科研工作的方向性、计划性、整体性、前瞻性和实效性,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为教育的宏观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3)坚持“以人为本”,为每个科研员的可持续发展创设舞台,充分发挥科研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共同的愿景,构建和谐、进取团队。

篇7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正式启动了高校对口支援工作。2005年4月,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实施了“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新疆所有高等院校(包括兵团高校)都纳入了对口支援计划。从2007年起至今,对口支援的重心下移到学院层面,这使得对口支援工作有了更大的进展,对口支援形式更加趋于灵活,内容更加贴近基层需要,支援与受援双方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支援的层面也越来越广。应该说,这一举措标志着对口支援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在提升受援高校办学水平、健全学科体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对口支援工作重心下移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使对口支援更加富有成效。

一、对口支援下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不足。

对口支援工作重心下移到学院后,出现了经费紧张问题,阻碍了该工作的深入开展。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财务情况。目前,面对本科生规模逐步缩小、成人教育严重萎缩、科研竞争日趋激烈、办学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许多学院的财政情况不容乐观,每一项经费支出都要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因此,考虑到学院的长远发展大计和国内高校间的竞争力,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的相关学院在资金使用方面比较谨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支援学校政治方面的正收益最大,学术方面只有很小的正收益或零收益甚至负收益,而经济方面则完全是负收益,不能弥补所付成本。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支援学校完全处于经济负收益即纯支出状况的行为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可长久的”。①受援学院本身就很困难,如果再承担相关的差旅费、招待费、对方交流人员的额外补助费、讲课费、考察费等经费支出,则无异于雪上加霜,不仅不能实现对口支援的目的,反而会加重受援学院的负担。据了解,受援高校有许多学院正为支出较多的对口支援经费而暗自叫苦,而有些教师也对此颇有微词。

(二)支援人员难派。

对口支援是以政治任务的形式启动的,是在双方的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之外进行的。支援方要从教学人员安排中抽调教师或者管理人员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这势必影响学院的工作安排和支援者的教学科研工作。此外,受援学院急需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在支援学院恰恰也是紧俏的,在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会选择放弃支援,一旦政治任务压下来就只好退而求其次。由于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相隔遥远,受援学校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各地习俗、生活习惯、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都有较大差异,支援者在报名前会经过数度权衡和思想斗争。因此,如果没有很强的激励因素,则恐怕很难吸引优秀的支援者。

(三)计划执行不力。

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的要求,各个学院都制订了相应的较为详细的对口支援计划,但是,由于学院事务繁杂,对口支援工作毕竟不是本职工作和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学院里的其他工作随时可以临时取代它。目前,既没有一个指导对口支援重心下移的文件或规章制度,又没有任何奖惩办法,对口支援工作抓得太松,使学院失去了约束和动力,以致出现了上级检查时临时抱佛脚做工作应付差事的情况。同时,在对口支援工作中,有些支援高校为了完成教育部下达的任务而草率敷衍,选派的支援人员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不能真正起到支援和带动学科发展的作用。

(四)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对口支援重心下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受援高校的学科发展和建设。但是,对口支援第一阶段形成的北京大学“文化西援”模式、清华大学的教授团模式、浙江大学的联合科研模式、西南交通大学的重点学科突破模式、上海交通大学的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模式却没有形成规模,以致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支援高校派出的学科带头人往往因种种条件限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术带动作用,工作还没开展起来就到了返回原单位的期限,导致支援工作的半途而废或成为“尾巴工程”。

除此之外,个别支援人员没有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受援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给对口支援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解决对策及建议

根据教育部提出实施对口支援计划“要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的要求,在对口支援重心下移时应统筹兼顾,着力解决好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真正发挥出对口支援工作的应有作用。

(一)制定政策,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

西部地区缺乏高级专门人才,努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西部高校科研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西部高校的振兴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几代人的努力。国家相关部门应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到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中,使之制度化、常规化,保证该项工作长期、高效开展。

建议教育部加大对口支援资金支持力度,彻底解决对口支援中的经费短缺问题。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在划拨给高校的教育经费中也要单列对口支援经费,专款专用,以供支援高校开展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同时,扩大资金投入渠道,借助社会力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企业、个人及其他社会团体捐助或资助对口支援工作。

(二)制定激励政策,定期进行交流。

在对口支援资金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时,应全盘考虑,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积极认真参与对口支援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予以重点培养、优先提拔、优先晋级,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对申报校际、院际联合课题的,国家要优先照顾,鼓励支援一方在受援学院兼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对以受援学院名义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要予以支持和资助。

在制定激励政策的同时,各学院要制订长期的规划,轮流安排人员,把各项工作落实到每个人,责任明确,确保每年都有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支援者来到西部相对落后的高校支教。同时,受援高校的各个学院也要制定长远规划,选拔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轮流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参与支援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学习支援高校重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造就一支充满活力的学术梯队,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配套的监督、检查和协调机制。

为保证对口支援工作的扎实、有效,要杜绝对口支援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的做法,必须建立配套的监督、检查和协调机制。对口支援的上级管理部门和各个学校的对口支援办公室要对照各学院制订的工作计划,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各学院的对口支援工作进行检查,如实反映对口支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认真研究对策,促进对口支援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工作中应付差事,敷衍塞责,不认真执行上级要求和学院工作计划的单位,要查清原因,追究责任,切实把对口支援工作落到实处。

负责对口支援工作的相关部门要做好各学校、各学院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关系协调工作,使对口支援工作在良好、融洽、真诚、务实的环境中不断向前发展。

(四)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把对口支援工作推向深入。

实践证明,我国高校的对口支援工作成效非常显著,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经验和运行模式,在提升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建立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不断把对口支援工作推向深入,就成为今后对口支援工作的努力方向。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曾说:“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100年不动摇。”②就是着眼于长远,做好了将此项工作长期进行下去的打算。在对口支援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和创新对口支援的运行模式,整合相关政策,调整实施重点,由点及面,调动全国重点高校在各个学科领域全面铺开对口支援工作,使科学的教育和科研理念、技术、方法得以在西部欠发展的高校广泛应用,使东西部高校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同时,受援高校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积极的态度改善支援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注意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为对口支援提供物质和后勤保障。

当然,随着对口支援工作不断走向深入,我们的经验和做法会越来越成熟,成果会越来越丰硕,东西差距会越来越小,校际、院际之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密切,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会有一个整体性的提高,资源的优势组合也将极大地提升双方在国内和国际高校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都是我们所期盼的,一定会实现。

注释:

①康凯.对口支援成效及推动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发展的经济学模型[J].医学教育探索,2004,(01):6.

②闫卫华.关于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01):82.

参考文献:

[1]李延成.对口支援:对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安排[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2]陈国珠,徐剑.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

[3]康凯.对口支援成效及推动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发展的经济学模型[J].医学教育探索,2004,(01).

篇8

当前,许多高校实行了校院级教学及科研管理体制,随着管理中心的下移,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工作挑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如何深入体会自身职责并提高工作效率成为现阶段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

一、深入认清高校办公室工作职能

高校办公室是高校综合办事机构。主要负责高校教务和考务工作的相关综合内容,并保证教师正常教学及参与教研和科研工作的完成,还涉及与各学校部门及各学院间的综合协调、督查督办、公文处理、组织会议和接待学生处理、信息调研、档案管理、年鉴汇编、对外联络、组织重要活动、综合管理服务等工作。工作人员具体职责包括综合协调全校各部门工作;安排教学各环节中出现的教务及考务内容;督促落实学校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安排和领导交办事项;负责学校公文处理,及时签收、登记、交办、督办。做好保密工作和档案管理;组织起草全校性重要材料,参与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全局性改革方案。审核各部门以学校名义拟定的各类文稿,印发各类公文;负责学校信息调研工作,及时编写、上报信息宣传稿件,编撰教育年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谋服务;组织安排全校性重要会议、活动和工作。负责学校公务接待和校内外的联络工作;管理和使用学校印章,处理接待来信、来访;完成学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等。工作内容琐碎并繁杂,需要办公室人员具备充分的耐心和处理综合性事务的能力。

二、提升教学工作执行力

所谓高校教学工作执行力,是指贯彻教学工作中心意图,完成预定教学及管理目标的操作能力。执行力相对个人而言就是办公室人员的综合办事能力,相对教学单位及团队而言就是教学整体的质量完成和发展力。好的执行力可以保证个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保证教学团队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体的战略教学目标。再好的制度和计划,没有好的执行力,也没有竞争力,也会失去意义。

提升办公室工作执行力有许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加强沟通是前提,有好的理解力和沟通力,才会有好的执行力;善于协调是手段,要组织协调好各项内部及外部资源;坚定的决心是基石,要具备迎难而上,处理复杂事务的信心和决心;听取反馈是保障,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完善的责任是关键,落实责任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考核,才不会使执行力成为无用功。

高校办公室的执行力保证着高校是否能切实贯彻制定好的战略目标,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按照自身教学和治学的理念,科学地组织和调配学校及各部门各种力量,推进教学改革与教学和科研发展。办公室人员应保证科学顺畅的办公流程,按时承办并呈报各项工作任务,使各项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利用科学的用人和管理制度,责任明确化,工作高效化,保证各项制度的执行和各类工作的运行。

三、提升高校办公室人员工作效率

高校办公室是一个综合性的机构和部门,发挥的是服务性作用。高校办公室主要负责保障和管理日常教学流程,协调学校各部门及各教学单位间的合作,进行教学单位与其他教辅部门和教学实践单位的事务联系,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活动能否顺畅进行,为了实现较高的办公室工作效率,必须不断探索实现高效运行的途径和办法,提升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高校办公室的工作涉及多项教务、考务及教辅工作,并维持着学院正常运行的各项日常事务,保证着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比较复杂和琐碎,但是地位相当重要,是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的顺畅与否。只有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状态才能体现出良好的教学风貌。

提升高校办公室人员工作效率,首先要对各项工作做好计划。办公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计划的制定。所谓计划,也就是对自己接下来进行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高校办公室的工作要分清主次,主要保证重要的教学环节顺利进行,保证重要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开展,了解在什么时间具体做什么事情,防止手忙脚乱现象的发生。具体工作内容可能发生诸多变化,只有提前做好预测,才能应对一些临时发生的、极为被动的情况,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要具有全局思想,能够顾全大局,要从教学管理的全局出发,合理进行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分清主次。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较好地实现协调,促进各教学部门间、领导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的意见交流。

总的说来,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想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必须认清自身工作性质和职责,正确处理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性部署,做到办事缜密周到,尽量避免错误,减少矛盾的发生。要发挥理性思维的作用,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工作要有始有终。提升工作的执行力,将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培养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管理能力,保持积极心态和认真严谨的态度,保障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篇9

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心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转变观念、注重实效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以质量为生命线,在规范中求发展的发展策略,用心推进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以实施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抓手,扎实开展教导处工作,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反思才会提高,总结才会提高,现对本学期教导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规范课程设置,推进课程改革

严格执行教学法规,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做到学科安排不走样,确保高质量完成各科教育教学任务。

二、狠抓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1、加强常规检查的力度,搞好教学常规反馈工作。本学期教导处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检查评价制度,建立“备、批、听”检查制度和教学常规反馈制度。同时加强了听课的力度,本学期,开展了课堂活动月活动,并且对教师的课堂效率、教学水平、教学手段等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2、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坚持向课堂要效益,努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在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体要求如下:

⑴精细备课,让每一节课充实。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方案,所以要求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教材,进行充分备课,用心参加网络群众备课,教案的整体设计要美观大方,书写工整。

⑵严实上课,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每个教师都应严格要求自我,充分利用45分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3、掌握教学基本功。本学期教师大练基本功,每周两张钢笔字,一张简笔画,一张毛笔字,一块小黑板,努力提高自我的基本功。五十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培训。透过这两项活动,教师语言准确、规范、简练生动;板书正确工整,清楚精练,课堂组织潜力进一步增强。

4、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切实提高教干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利用暑假期间,参加了“教师通识培训”、“班主任管理培训”等培训工作。透过观看魏书生学校管理讲座,语数英三科课标解读、任小艾班级管理艺术等视频资料,充实了广大教干的管理思想,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

5、加大了外出学习力度,学校透过多种渠道,加强教师的培训,其中派张斌教师到泰安学习,派张成凤、王波、李丽、赵庆贺等教师到兰山、罗庄等地学习,用心派教师参加中心校及高新区组织的高效课堂听课活动,加强外出人员学习的消化吸收,要求外派人员撰写外出体会,上移植课,示范课。

教研工作总结5篇教研工作总结5篇

三、夯实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1、本学期我们将教研工作抓实抓细,努力使教研工作辐射到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渗透到每一位教师及教学的基本环节。

2、做好“青蓝工程”,带给外出学习的机会

我们重视优秀教师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发挥他们的帮带作用,进一步培养年轻教师,促进教师整体的发展,在师徒互动中,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时我们抓住外出学习的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充电,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透过中心校及本校一系列的培训与指导,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新教师们的工作职责心很强,教学思路明确。在12月3日中心校组织的新岗教师展示课评选活动中,我校两名教师获得了一等奖。

四、重视教师业务学习、提高师德修养

教导处要求所有教师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一学期读两本好书,认真写好学习《给教师的推荐一百条》的心得体会。教师除了具有教学潜力外,还务必具有职业道德素养。教导处倡导教师用心撰写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和方式,并按中心校统一要求把反思上传至个人博客,做好教师学习交流。教师以学校网站为平台,给了每一位教师自我反思、发表见解观点、交流体会的空间,真正的关注了教师的成长。

五、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潜力。本学期我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朗读比赛、演讲比赛、钢笔字比赛、古诗文背诵比赛、数学计算潜力竞赛、小学生习作征文,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培养自我的潜力。

六、工作中问题的反思

本学期教导处工作有了必须的改善,必须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益,促进了教育教学发展,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仍需要进一步转变

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个过程,要付出更多的的努力。

2、加强教学常规检查结果的评价

在本学期的教学检查中仍然发现个别教师为完成任务而补教案、抄补听课记录的现象,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总之,在过去一学期,整体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更面临许多的困惑,如果构成良性的竞争环境,抓住每一项制度的落实,工作会做得更好。

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2

依据集团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及20××年工作目标,以课题研究为基础,突出科研为各生产厂的服务功能,在技术中心组织和各单位的配合下,20××年科研工作在项目申报立项、过程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进取开展工作,现总结如下。

20××年主要完成的工作

一、加强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工作

20××年技术中心重点突出科研为各生产厂的服务功能,进取引导各生产厂参与科研项目,今年共组织申报集团科研项目12项,1月22日,组织召开了20××年科研项目立项专家评审会,评审专家针对立项背景、国内外技术水平、主要研究资料、关键技术、创新点、工艺路线、目标进度以及经费预算等方面等方面进行评审,提出了10项立项提议。其中技术中心2项、信息系统管理部2项、机焦厂1项、冶炼厂2项、炼钢厂3项,与20××年相比集团自立项增加5项。经过评审的10项科研项目以安控总字【20××】第011号下达了年度科研项目计划。

另外,技术中心申报的《H800mm及以上规格H型钢产品研发》项目被山西省科技厅列入了20××年度省科技攻关项目计划,并获得省财政15万元资金支持。

二、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过程规范管理

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今年加大了对集团课题研究、结题的指导与监督力度。加强了对所有在研课题进行跟踪服务,了解研究情景,督促研究进度,供给服务咨询。

4月19日,组织召开20××年度立项的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及阶段检查专家评审会,分别从项目的研究进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公司经营的支撑作用、存在的问题、科研经费使用情景、下阶段研究计划等方面进行了检查,经过评审,《炼焦配煤工艺研究》、《褐铁矿烧结性能研究》、《SWRCH8A(ML08Al)冷镦钢盘条开发》等3个项目经过结题验收、准予结题;《345MPa级1000×300系列H型钢工艺优化研究》、《10。9级ML40Cr盘条开发》等2个项目经过阶段检查。

10月10、11日,组织召开20××年立项的科研项目阶段检查专家评审会。经过专家评审,11个科研项目中有10项有效地开展了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检查结果评价为“良好”,1项由于受到设备改造进度的影响,没有到达项目职责书的要求。

三、加强科研项目成果转化

20××年,技术中心进取推动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工作。截止目前,科研项目共实现增效510万元,5篇,其中《10。9级高强度螺栓ML20MnTiB热轧盘条的开发》、《大规格H型钢轧制技术要领》被《轧钢》收录;《微量硼对碳素结构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低合金高强度大规格H型钢性能研究与改善》被《理化检验物理分册》收录;《高线ML40Cr控冷控轧关键技术研究》被《热加工工艺》杂志收录。

申报发明专利3项:《一种含硼钒低温冲击韧性优良的热轧H型钢及其制备方法》、《一种优质高强度冷镦钢的生产方法》和《一种含钛和硼热轧低硬度的高强度紧固件用钢的生产工艺方法》均已接到中国知识产权局的受理通知书。

四、加大科研投入和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

20××年加大了科研投入,鼓励各单位进取申报集团科研项目,参与科研和新产品开发工作,对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或降本增效显著的项目按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给予适当奖励。20××年,科研项目总投资98万,比20××年增加41.69万元,其中:资金本36.2万元,制造费61.8万元。4月份和10月份,根据科研项目阶段检查结果,对进度完成好、取得成果多的项目进行奖励5.1万元,比20××年增加3.78万元,极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五、加强集团内外交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20××年,技术中心进取做好对内技术交流和对外沟通联络工作。

一是深入各单位进行技术交流和调研活动,为激发员工的科研兴趣,培养员工的科研本事,技术中心多次召开了科研项目沟通交流会议,与项目申报者开展应对面的交流、座谈、指导和咨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对各生产厂进行专利申报及Minitab软件培训,并邀请市科技局来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申报”培训,并对申报的专利进行现场评审。

二是加强了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20××年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开展《4#高炉炉底炉缸侵蚀模型技术开发与应用》科研项目研究,经过炉缸炉底三维非稳态温度场、侵蚀、结厚在线监测诊断系统软件成功开发,及在线安装和应用,实现了高炉生产状况实时监测,为高炉安全高效生产供给了有力的依据。

三是进取走出去与有关政府部门沟通联络。鉴于科研管理工作的特性所需,一年来,我部门进取和介休市及晋中市科技局、经贸委、省科研厅、省经信委等部门的沟通联系,使他们更加了解我公司、理解我公司、帮忙我公司,为我公司的科研工作开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0××年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20××年,技术中心经过努力,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

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集团整体攻关本事较弱,高技术含量的课题缺少,国家级的科研成果奖未能突破。

二、科研项目进展较为顺利,但特色还不明显、运行管理还不够规范、投入不足。研究现实问题本事有待加强,服务各生产厂的本事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集团技术创新氛围还不够浓厚,技术交流层次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0××年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

20××年工作目标:力争集团立项科研项目8~10项,申报省级科研项目1~2项,5篇以上,申报发明专利3项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继续加强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工作

广拓渠道,广泛动员,整合力量,以较高级别项目为重点,以降低增效为目的,为公司的新产品开发作技术支撑,切实抓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工作。认真组织公司各单位申报集团及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并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提高申报质量,争取在立项上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我公司科研项目的档次。20××年计划将有必须难度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和机焦厂增加焦炉煤气产气量、冶炼厂降低焦粉消耗和炉渣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列入到科研项目中,力争集团科研项目立项8~10项,申报省级科研项目1~2项。

二、继续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规范管理

加强对集团课题立项、研究、结题的指导与监督。加强对立项课题研究的指导管理,督促做好研究工作。继续开展课题研究中期检查,

定期对研究课题的进展、人员组成变化和经费合理使用等执行情景进行有效的跟踪服务,确保研究课题的如期完成,使课题研究工作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三、继续组织集团自立项目的结题验收与成果申报

树立成果意识,督促课题组按期结题,及时组织鉴定,申请成果登记,构成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20××年计划组织7项项目结题验收、鉴定工作。进取组织科研成果的申报,努力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争取5篇以上,申报发明专利3项以上。

四、加强公司内、外部技术交流,开展产学研合作

为提高公司科研项目的质量与技术水平,20××年加强公司内、外部科研项目立项、检查等工作经验交流,邀请同行专家就科研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对话、深度会谈或专题研讨,实现信息交流、经验共享。经过不定期组织交流会,不断总结经验,促进科研项目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了解同行业中最新的科学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提高我公司的技术水平。

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外部资源的作用,对公司不具备试验条件的项目,经过产学研联合的形式,引进外部资源,完成部分研究工作。20××年拟与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3

本年度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我校教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和学校工作思路为指导,认真落实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潜力与水平,改革教研模式,推进学校校本教研的发展,提高新课程教学的实施水平,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做好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提高新课程培训针对性。相关学科透过各种方式继续做好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培训工作,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对《上好课――有效技能》和《有效上课》两本书认真钻研,细致讨论,并把讨论成果用反思的形式写下来。另外,还派了多名教师参加县级、镇级的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回来后要求每位教师写了汇报材料,并向全体教师做了学习汇报使每位教师都能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总之,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在教师,学校把教师的业务培训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扎实有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强化常规教研活动专题性。抓好常规管理是办好学校的基础。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是顺利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开学初,要求每位教师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期末,对到达目标的教师进行奖励,树立了教学榜样,增强了教师间的竞争意识。每期要求教师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全期有学生成绩记载和试卷分析。学校分别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了专题教研,每次教导处都精心安排,合理规划。上课前教师们都踊跃报名,用心准备,大家出谋划策,查漏补缺,再修改教案,课后评课再交流经验,总结成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到达示范课的示范作用。

2、坚持校本教研、校际交流的有机结合。为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学校专门编排了教研活动一览表,把每位教师的教研活动或群众备课的资料具体到周、具体到资料,使讲课教师能及时准备,本学期我校共讲了九节教研课或示范课,每次听完课后每位听课教师都能用心在一齐评课,找出优点或需改善的地方。在群众备课也进行的有条不紊。从而有效促进了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地提高。

3、在备、讲、辅、批、改、评、考各教学环节上对教师的要求及监督检查,都作了明确并且具体的规定,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主动自觉地遵照执行,使每个教师认真做到教学纪律严明,教学行为严谨,教学秩序严格。促使学校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认真组织考评。

三、狠抓教学过程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

1、坚持教学周签月查制度。我们采取教研月查制,每月底由教研组全面检查。主要查教师的备、教、批、辅、考、研。对于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学反思、是否是导学案、作业中是否有激励性的评语、学生是否有错题纠正本等)重点检查。检查结束后,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和教师应对面的总结成绩、指出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督促教师整改。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用心性。

2、学校认真组织了月考、期中、期末教学检测,每次检测结束后,学校要求教师写好质量分析报告,并召开质量调研反馈会,同时学校对每次考试的成绩进行了全面统计,对教学成绩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教学改革意见。

四、在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中交流、总结与提高。

本学期我校教师用心参加县里或是中心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如电教论文,学科论文,儿童书画展,读书赛,作文大比拼,教师下水作文等,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书画赛和作文比赛都拿了多个县级一、二、三等奖。

成绩的取得只属过去,展望来年,我校的教研工作任重道远,还有很多需改善的地方,如: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综合潜力参差不齐,教师资源的分配不尽合理,个别班个别科的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电子备课还未很好落实,少数教师教学理念还未很好转变。这些都需要来年的教研工作强化力度,力争使我校的教研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山区教育事业谱写出新的篇章!

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4

学校工作在教育,教育工作在教学,教学工作的好坏也能够从教研教改方面体现出来。在本学期中,我组遵从教学规律,遵照国家的教学方针,用心致力于教研教改工作,经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圆满的完成了学校安排给我组教研教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必须的成绩,此刻总结如下:

一、拟好教研教改计划、明确工作任务。

在学校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学初制订各项工作计划,写出工作要点,每位教师制订自已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人人做到心中有教学工作,心中有教研工作,做到从上到下都重视教研工作。

二、加强思想认识,培养工作职责心。

随着教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教法在各个学校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运用。在社会经济的冲击下,每位教师都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交流,大家都在抓教学质量和教研教改工作。为此,在本学期调整教学思路,加强教育教学工作,使每位教师认识到教学质量对学校生存的重要性,使每个教师都有高度的职责感,都充分认识到新课改新教法的必要性。在多次的讨论中,各学科培训中每位教师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教育。经过每位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工作职责心得到加强。

三、加强教研教改日常工作的组织管理。

学校由教务处专抓教研教改工作,教师们认真依据各个学科教学特点,制定本学期的各科计划。制定好教研教改工作计划,教务处根据教研教改计划开展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学校的教研工作计划的实施及方案的落实实行定期、定项的督导检查与评价。

在本学期中我们进行了常规教研活动10次以上。在教研活动中我校主张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杜绝走形式不合学校实际状况的活动。按照教务处要求,抓好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在检查工作中要检查教师的教案、测验、作业批改、作业分析、听课记录、学生对教师上课状况评价等,在检查中务必做到认真检查记录并总结反馈。年轻教师或者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课后授课教师作了说课,听课教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状况作了全面的评课。教师们还用心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设备进行网络教学和资源的利用,在公开课中安排了7节多媒体教学课,展示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魅力。同时还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推广开”的教学办法,透过相互交流和派遣教师到其他学校听课教师们在亲身体验和应对面的直接学习中得到了启示和锻炼,这些很好的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用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教改活动。

在本学期为了使教师全身心用心投入教学活动中来,教务处在开学计划中拟定了各种各样的教研教改活动。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活动,9―12月组织本校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合计到达了10多节次。组织开展校内传帮带活动,组织教师进行专业业务学习等。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教师们的教学热情,也丰富了我校教学活动。

三、发挥学校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

一个学校的发展与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教学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为了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结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先派遣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到外面学习,然后再叫他们在学校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进行传帮带学习。平时学校教务处还组织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上多媒体示范课以带动其他教师。总之这些骨干教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我们的教师都得到了新的锻炼,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我们此刻才刚刚接触新课改,很多教师还不适应,他们都还受着传统教育的束缚,要在短时光内很快的提高我校的教学水平还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可是我们相信我们有潜力把我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5

本学期我校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和要求,在阳光教育理念下,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不断开拓教研思路,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强化校本教研,努力提高教科研质量,取得了必须的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步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对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进取的影响。

一、科研工作目标

学校科研工作有特色,教科研有品牌,创立科研工作开展的先进学校。

二、科研工作开展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科研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1、本学期继续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努力探讨校本培训的多种形式,经过不一样形式的理论培训和实践研讨,使指导教师的课程指导和实施水平不断提升,努力实现高效课堂。

2、教师自学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同时学校定期向教师推荐有关教育科研方面的文章,促进教师自我提高。

3、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邀请相关的专家到校进行科研培训、科研讲座;同时组织教师走出去,进取参加各级各学科的教研活动。

4、经过多种课型,比如推门课、考核课,公开课等鼓励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反思,提高教师反思质量,促进教师深层次思考,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专家型教师。

5、建立科研骨干培养机制,继续培养校级科研骨干教师,以我校小课题科研团队为核心,以点带面,带动全校教师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

(二)加强课题研究,抓好课题管理

本学期坚持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把教科研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努力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我校科研课题管理工作,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健全科研管理档案,对部分小课题做好结题工作。

(三)提炼科研成果,深化优质科研工作

本学期我校鼓励发动教师进取撰写课题研究经验,课题研究论文、教育教学案例等,并及时进行评比、交流,认真帮忙及热情鼓励教师向各级教育教学

刊物投稿,其中优秀的文章参加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征集和评选活动。多名教师的研究论文获奖。

(四)奖励鼓动,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

本学期我校继续施行课题研究奖励制度。课题研究的教师撰写的课题研究方案或实施计划、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课题研究过程资料、课题研究成果资料等都能够申报获奖,学校给予了适当的奖励。

三、开展的活动

1、开学初的一个半月时间,学校进行了“聚焦阳光课堂提升教研水平”的课堂教学考核课。把课堂教学凸显的一些共性问题以及亟待要解决的教学困惑、教学疑难,进行全面汇总,并分年段、教研组座谈交流,使教师们直面问题,从根本上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最大化的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办法,进而不断提升自我的课堂教学水平。

2、10月11日,学校开展了教师小课题阶段成果交流活动,我校葛金玉教师和李秀娟教师从小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资料、课题研究的措施、研究的成果以及下一步设想等方面为全校教师做了细致鲜明的引航指导。

3、10月30日上午,金汤小学召开了以“深化教育科研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科研开放周活动。本次科研开放周,金汤小学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准备,本着“日常工作正常开展各种活动真实展现”的原则,向与会领导、教师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金汤。

开放周活动分为四大板块:

1、观看学校“十二五”以来教育科研工作专题片及课题档案资料;

2、四年五班战英教师执教一节语文课《白鹅》;

3、四学年教师结合《白鹅》一课展开课堂教学与小课题相结合的小课题专题研讨;

4、活动小结及征求与会领导、教师对本次活动的意见和提议。

此次活动以科研团队的形式向与会领导、教师展示了课堂教学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小课题专题研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10月30日,金汤小学迎来省、市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校评估检查团一行4人对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工作的评估检查。

5、11月15日上午,金汤小学开展了以“落实‘四基’教学,培养数学素养”为主题的数学观摩课展示研讨活动。经过此次活动,全体班主任对各自学

段怎样上好数学课,如何以生为本,各学段重点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训练有了明确而系统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6、11月25日,经过精心、细致的筹备,我校迎来了丹东市中小学“银杏杯”大赛——学校德育、校本科研工作的评委。我校庞校长、孟校长针对学校校本科研、德育品牌创立工作进行了详细汇报,市教育局、进修学院的领导认真倾听了汇报并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检查、评估,给予了指导性的意见。同时学校选派了5名教师参加“银杏杯”大赛的个人项目评比。

7、11月27日“丹东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会”(元宝区分会场)在金汤小学召开。金汤小学姜莹莹教师执教的四年级《确定位置》获得好评。

8、11月我校共上交辽宁省教育学会论文、教学实录、教学设计7篇。。

9、丹东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实践性作业的策略研究》、《小学实施“阳光教育”实践的研究》完成课题实验任务,相关结题材料已经上交市区科研室。

篇10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对科研的经费

投入,科研经费占国家或者地区GDP的比重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

“大科学” (big science)是美国科学家温伯格(A.Weinberg)在195O年提出的,就科学研究的特点来看,重大科研项目具有研究意义重大、目标宏大、投资规模巨大、 学科交叉多、内容涉及广、研究周期长等特点,其组织与管理更具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对科学技术研究前所未有的重视,经费投入不断加大。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985、211高校已经成为重大科研项目的主力军,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高技术科学研究、 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科研项目,如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从近年来审计、检查的情况看,也有少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已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

针对当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明确经济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教育部、财政部和科技部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教财〔2011〕12号)和《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要求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建立研究生助研津贴制度,加强科研经费转拨管理和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加强科研合同管理,逐步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工作。因此,作为高校履行监督职能的内部审计部门,责无旁贷要担负起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的重任,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重大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审计。

二、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必要性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是指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机构或受托的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程序的合法性,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决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资金到位、专款专用、内部控制执行、使用合规合法、项目绩效等情况进行的审计监督、审核和评价。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通常是国家急需解决的科学研究领域里重大问题,在国家科学研究和国计民生中意义重大,管理和组织好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十分重要,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显得更为必要。

(一)有利于确保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监管机制落实到位

以前,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监管主要是高校外部和高校内部二个方面的事后监管。在高校外部一般有国家主管机构监管,国家审计机构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的事后监管。在高校内部的监管,一般有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纪检监察、审计等进行的监管。这些监管往往注重的是事后监管,对事中尤其是事前监管缺失或不到位。而实施全过程审计,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将审计关口前移,健全内控制度,及时避免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合理、违纪违法现象,确保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监管机制落实到位。

(二)有利于积极促进科研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大都采用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式的 “课题制”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多是学术型人才,缺乏对科研项目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科研资金的相关知识,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就能让高校重大科研项目执行整个过程中都有各个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科研管理部门实施项目管理,财务部门负责项目经费动态核算管理,审计监察部门对项目的全过程实行监督,最大可能地发挥科研资金的效益,减少浪费。

(三)有利于有效解决预算执行偏离问题

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的审计人员会普遍发现一个特别头疼又难于解决的顽疾,那就是科研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偏差大,严重地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有预算编制阶段缺少充分调研、项目执行过程不按预算执行偏移预算、缺乏全局观念挤占挪用经费、部门间协调差等多种因素影响所致,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对有效解决科研经费执行偏离预算不失为一剂良药。

三、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主要内容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科研立项、 预算编制、 经费使用及核算和项目决算及评估,其审计内容涵盖高校重大科研项目从始至终的全过程。

(一)项目立项审计

审计人员参加有关立项的论证及申报会议,对立项申请报告进行审签。项目立项审计的重点是检查项目立项程序是否合规、合法,立项资料是否完整。

(二)项目预算编制审计

项目组编制的项目预算,经所在二级单位、高校科研主管部门、计划财务部门审查后,交审计部门审核,审核的重点是审查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准确、合法、合规。

(三)项目执行审计

跟踪审计人员不定期对项目进行经常性检查。检查的重点是:

(1)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项目预算书和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2)项目经费是否按计划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截留、挪用资金。

(3)招待费、外协费、仪器设备费、劳务费、助研费、咨询费支出是否真实、合规。

(4)资产购置是否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组织采购,是否按批复购置设备的预算执行;购置设备是否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需办理权属登记的资产是否登记等。

(四)项目决算审计

项目组编制的项目决算,报经所在二级单位、高校科研主管部门、计划财务部门审查后,交审计部门审计。决算审计的重点是:

(1)财政资金是否按计划及时足额拨付,配套资金是否足额筹集。

(2)科研经费(含配套经费)是否按项目进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3)各项支出是否按批复的预算执行;实际支出与预算比较是否超出规定范围、比例或金额;购置设备是否与预算清单一致。

(4)项目经费预算变更、研制时间延长等是否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5)经费支出中涉及的各项合同、协议等是否真实、合法。

(6)支出凭证是否真实、完整、有效,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审批手续。

(7)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发生,是否与项目相关,支出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有无截留、挤占、挪用等情况。

(8)往来款项是否真实。

(9)结余资金的处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10)报表相关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

(五)项目绩效审计

项目组提交项目绩效报告,经所在二级单位、高校科研主管部门、人事部门审查后,交审计部门审计。审计的重点是项目绩效的真实性,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产出的效果性等。

四、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程序及方法

(一)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程序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程序,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审计的工作程序,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一般要经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三个必要程序。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起点,此阶段审计人员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了解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科研项目组人员构成、现有科研基础条件和相关法规等,初步评价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系统,分析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审计风险以及编制进行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审计工作计划,若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则要按程序或招标委托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等。

2、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重点,此阶段审

计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施现场审计。审计人员收集该重大科研项目相关审计资料和证据,包括技术资料,对该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内控测评,审查该重大科研项目的会计决算资料,对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查等。

3、 终结阶段

终结阶段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终点,此阶段审计人

员主要是对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和评价,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有必要的还可以对该重大科研项目提出审计建议书,以便加强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管理等。

(二)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方法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技术方法:

1、审阅法

是审计方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审计技术方法,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离不开审阅法,不仅包括对重大科研项目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审阅,还包括对该重大科研项目的预算、计划、合同以及相关专业技术资料、专用材料、专用设备等资料的审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审阅是有技巧的,审计人员要从科研项目数据增减变动、账户对应和时间上发现问题。如对某一高校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审计,发现其在项目结束时大量购买专用材料,这就很值得审计人员关注。

2、核对法

也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将重大科研项目会计记录及其与该项目相关资料中两处以上的同一数值或相关数据相互对照,用以验明其内容是否一致,计算是否正确的审计方法。

3、观察法

是审计人员在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时,通过察看项目组有关人员正在执行的活动和工作流程程序,取得审计人员所需要的审计证据。

4、盘点法

是审计人员用来检查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实物资产和账户余额是否相符,以证实账户余额是否真实和准确的方法。不少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均要采购大量的专用设备、专用材料等,盘点法的应用是检查这些有形资产存在、真实的重要手段,是审计人员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不可少的方法。

5、分析法

是审计人员在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中对项目开支中重要的比例或趋势与预算数额、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对,查清重大科研项目异常变动的因素,分析执行与预算偏离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对策获取审计证据。

五、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须切实加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项目组、纪检监察等多部门的沟通协调。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的重大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工作;财务部门把好经费审批财务报销手续,严格执行经费开支范围和内容,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项目组在负责项目经费预决算的编制,并按规定使用经费的同时,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规定及时办理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指导相关责任部门按规定完成项目立项任务、执行合同约定,遵守法规、政策等。各部门既应分工负责,还要密切沟通,协调配合,只有这样,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须坚持有利于调动科研工

作者积极性的原则。高校科技工作者是推动高校科技工作发展的主动力,特别是重大科研项目往往与重大基础研究、重点科技攻关或者是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科研项目息息相关,因此,在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本着充分激励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研工作者主观能动性,坚持实事求是,既严格坚持执行国家有关科研法规政策,又坚持为科研项目排忧解难,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上新的台阶。

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须从本单位部门工作实际

出发,灵活采取多种审计方法,确保审计效果。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要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更要采取多种审计方法,调查分析,摸清情况,提高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利用现代审计手段,注重审计实效,通过边审边改、集中整改等方式,达到审计促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9-0071-02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也逐步扩大,高校外事工作既是高等院校对外合作的桥梁,也是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以及提高高等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振兴民族的重要途径。

内陆中等城市的高校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高校而言,在地理环境、资金保障等方面相对处于不利地位,教育国际化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实现扬长避短、长远发展,值得我们外事工作人员思考。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内陆普通高校外事工作科学发展进行简单阐述。

一、把握外事工作关键点,推动高校外事工作科学发展

普通高校外事工作主要包括:引进、派出、留学生招生和管理、外事接待以及国际培训班,要从这几个主要方面抓住关键点,推动学校外事工作科学发展,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长远发展服务。

(一)积极引进国外智力,推动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

高校引智工作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一。要服从和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3]。引智工作要从学校的发展出发,既要着眼学校的薄弱环节,通过引进国外智力,弥补教学和科研的短板,解决本校老师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课题,促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又要分析学校的长项和优势,关注国外的发展趋势,把握国际潮流,通过引智促进高校优势项目更上层楼,做到国内顶尖,乃至国际领先。对于长短期专家的聘请和管理,聘请是关键,管理出效益。在具体工作中,要最大限度的引进急需人才,在成本控制范围内引进最好的人才,避免良莠不分,盲目引进。在管理上,要让外籍教师融入本国教师队伍,一方面提高外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让本国教师充分享受到引进“外脑”的好处,提升教师能力及教学和科研水平,将国外的优势进行消化,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利支持[1]。

(二)有计划倾斜派出,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教师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水平,教师的出国学习培训、进修与合作科研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提高高校师资力量有重要促进作用。派出工作要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派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本校的发展规划,做到派出有目的,学习有收获,回国有成果。派出项目的合作要深入,让派出人员融入外校的科研一线和优势学科,带着课题出国,学习知识借鉴经验,回来要有成果奉献。通过派出,为高校储备人才,培养人才,跟踪和搜集世界前沿科研信息,将我国的优秀教师推向国际舞台,提高本国高等教育水平,并充分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成果。同时,应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是派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极为有效的交流途径之一,可以在一个专业方向和领域内集中中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使教师们接触和了解本学科在国际上最新的发展动态,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国际同行宣传和推介本校,提高本校的国际知名度。

(三)拓展来华留学生工作,促进高校国际化进程

留学生工作的开展是高等教育发展国际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同时,留学生工作的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国际化进程。招收外国留学生是建设世界先进水平大学的又一衡量标准。按照惯例,世界许多知名大学的留学生所占的比例均不少于10%。根据1999年的统计,伦敦经济学院的留学生约占在校生的10%,耶鲁大学占14%,剑桥大学占15%,哈佛大学占16.7%,巴黎政治学院占20%,牛津大学占25%。而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比例不足5%,差距很大[2]。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加强,国际地位也得到不断提高,中文的影响日趋广泛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我国高校学习,这就使高校留学生工作担负并承载了更多的责任和意义。发展留学生教育,必须以增强高校整体实力为基础,以扩大高校国际知名度为手段,着眼于高校的特色和实力,以优质的教学、过硬的师资管理队伍、顺应社会需求的教育发展战略吸引各国留学生前来学习。通过留学生工作树立我国高校教育品牌,努力建设面向国际、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世界一流高校,推动我国高校国际化进程。

(四)周密安排接待工作,稳定开展高校对外合作

高校接待工作应该在遵守我国涉外政策的前提下,按照高校发展规划,规范有序的开展。在来访前要做好周密的准备和安排,特别是要注重细节之处,尤其注意语言、文化、背景等差异,并要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接待过程中,要按照计划热情接待,合理安排行程,按照项目的内容和目的,充分展示高校特色,全面展现我国改革开放后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风貌,使来访者认同并尊重高校的发展成绩,以便建立长期联系。接待工作后要及时总结得失,为下一次的接待积累经验,同时,注意信息回访,听取多方的意见和建议,保持联系。高校接待工作不仅是任务,更是机会,要通过出色的接待工作努力寻求高校对外合作契机,拓宽高校对外合作渠道,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五)充分利用国际培训班,提升高校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如湖南农业大学利用茶学这个优势专业,成功申报了科技部“茶叶深加工理论与技术国际培训班”,该项目主要目的在于推动发展中国家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学员国茶制品的科技含水量与附加值,扩大茶叶消费;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一批从事茶叶深加工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从根本上保证茶叶深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让中国的技术优势与学员国的一些资源优势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茶叶深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让的国际化。该项目已成功执行数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培训班学员来自朝鲜、菲律宾、泰国、蒙古、黑山等20余个国家,培训班的影响力不仅在茶学领域,同时还提高了我校国际知名度,扩大了我校与发展中国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了友好校际交流学校。培训班学员回国之后还可以起到宣传、广告的作用,吸引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来我校留学。

(六)建立健全外事工作档案,并实现外事档案信息化管理

外事活动的内容较为广泛,外事档案应包括各种外事文件、计划安排、总结汇报、会议纪要、合作协议、来往信函等内容,我们应该对每一项内容都做详尽的记录,并定期整理,装订造册,分类、分别保管。这些详尽的外事档案是外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高校外事工作的记录,更是外事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备查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外事工作经验,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外事无小事,决不能忽略了对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管理高校的外事档案,可实现快捷、时效、准确、可靠、便利、多方位的信息服务,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外事工作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满足国内高校与国际高校间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交流的需要。

二、建立有利于高校外事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保持高校外事工作的稳定开展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有利于高校外事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各院系积极参与,学校外事部门宏观调控的管理机制

高校外事工作归根到底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所有的工作不管是引智还是派出,或是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留学生的培养,最终都要依靠院系这些一线的教学科研单位来落实。院系和教师不能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仅仅当作学校外事行政部门的任务,自己只是被动服从或配合;要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要从教师职称评选、学科专业建设、学院领导考核等多方面引入外事考核指标。各部门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际,提需求,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预计工作实效,汇总到外事部门,由外事部门按高校发展计划及需求统一规划,编制方案,有步骤加以实施。这样既能发挥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职能作用,也能够把握教育和科研一线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其他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外事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掘高校外事发展潜力,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共同发展。

(二)建立交流培训机制,建设高素质外事队伍

为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外事快速发展的趋势,应加强外事干部队伍建设。扩大编制,增设岗位,增加专职后勤服务人员处理外专、留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 高校应该针对外事工作人员制定培训计划,加大对外事工作人员的进修、学习和出国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学习外事发展方向、我国涉外政策、外事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定期开展外事研讨活动,开展外事部门内部或校际间的交流,切磋外事技能,借鉴有益经验,探讨高校外事发展方向。强化对外语、涉外法规与政策以及跨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形成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较高、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外事管理干部队伍。

(三)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扩大经费来源

外事是高投入的部门,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要加快外事发展,更好地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就要增加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外事工作环境。如高校要做好长远规划,“筑巢引凤”,如建设外国专家楼、留学生楼,为外事部门配备接待室、会议室等办公用房,解决外事发展瓶颈问题。同时,要尽可能地扩大资金的来源,突破外事经费完全依靠学校经费条块划拨的局限。争取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力度;加强同国内外大企业、教育机构、国际组织、民间团体、慈善机构等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更多的资金或捐赠。

参考文献:

篇12

高等职业院要实现良性发展,其教学与科研工作必须双管齐下,但许多学校至今未能做到,有思想认识、观念上没有领悟其中的缘由与道理的原因,也有高职院校办学的人、财、物等方面的原因,仍旧用一条腿走路,只重视教学而忽视科研,这大大限制了学校的跨越性发展。为了能更深入了解广西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科研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科研发展的新思路,课题组选取较具代表性的8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展开了实地调研。调查发现,近年来,广西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亟待多方合力解决。

一、广西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科研的困境所在:

1、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党政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的主要制定者与参与者,因此,他们的意志和决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重心。课题组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对教育科研工作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由于职业教育的复杂性,教学任务的艰巨性等原因,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办学的核心思想还是局限于“以教学为中心”,这反过来又限制了教学工作本身的进步。受学校办学重心向教学偏移的决策影响,普通教师也将科研工作放在次要位置。这种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

(1)将教学质量视为硬任务,教育科研水平当作软指标。许多高职院校均能牢牢抓住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这是因为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培养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就业率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望,而良好的声望在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将会给学校来年招生、学科建设、经费申请等带来一系列积极的连锁效应(如图1)。与此同时,科研工作给学校带来的优势并不像教学工作那样立即显现,因此学校没有把科研水平看作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础和衡量学校水平的重要指标。调研中,我们发现,在人才引进上,从事教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有着两种待遇:某校同时引进了一名专任教师和一名科研人员,他们在学历、年龄、能力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是专任教师马上获得编制和一台笔记本电脑,而科研人员仅拿聘用的待遇。重教学轻科研的思想可见一斑。

(2)有的教师囿于“所采用理论”而不自知,对科研持应付乃至抵触的情绪。教师的教学生活最容易引发思考,是获取科研论题的前沿,而教研成果又可进一步指导教学,可以说,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许多教师囿于“所采用理论”[ 注:“所采用的理论”是指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受自身教学习惯和知识储备的制约,没能在课堂中及课后意识到教法、教学内容等有待挖掘之处,很难推陈出新,也不能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因此,这类教师的教学工作没能有效指导科研,他们在遇到课题申报和准备职称评定成果时,往往不知如何选题,只能拼凑材料,应付了事。

(3)教师参加科研工作的功利性较强。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在调研的教师中35.63%的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出于对评职称和经济的需要,31.90%的教师是为了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19.84%的教师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问题,9.33%的教师是由于领导要求、服从学校的安排,3.67%的教师不明其中的意义,只是为了与大家保持一致。这一现象说明,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大多是为了自身职业的顺利发展,为了评职称,功利性较强。为科研而科研的情况较严重,没有从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管理的角度来对待科研工作。

2、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高职院校由于教师科研成果不足、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较少、优质专业和精品课程数量匮乏、优势难以显现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在教育科研项目申报上的竞争力不足,即使项目得以成功申报,有的课题仍是自筹经费,这需要学校拨出专项经费予以支持。但许多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支持较为乏力,表现在:

实验室、实训室建设进度缓慢,导致科研不能有序开展。

科研所需文献资料不能得到保证。

(3)学校没有专项经费支持科研,即使配备了经费,也经常被挪作他用。

教师接受教育科研培训的机会少且渠道单一。

在问卷“您接受过哪些层次的培训”一题中,29%的教师反映没有接受过培训,37%的教师接受过校级培训,仅有34%的教师接受过县(市、区)级以上的培训;在“您校是否组织召开过教育研究研讨会”一题中,14%的学校定期召开,16%的学校经常组织,52%的学校偶尔召开,18%的学校没有召开;在谈到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难时,26%的教师均反映“学习培训机会少”,高于“没有经费”(20%)、“没有时间”(17%)、自身科研能力不强(13% ),文献资料不全(9%) “领导不重视”(4%)等。从调查情况上看,教师对科研培训的渴望是很强烈的。

3、教师迫于教学任务繁重,难以肩负科研工作。

目前,广西的公办高职院校已开始探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此项制度实行后,教师的薪酬待遇与职称、工作量的关联度更高,其中工作量又包括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顾名思义,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除了在职称评定中占据优势之外,还能凭借科研工作量饱满而使自己的工资级别提升,这使得许多教师开始关注科研工作。但是,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除了完成理论讲授外,还得带学生下车间参加实训,课后还要进行作业批改、备课等工作,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则还得经常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连串的工作,使教师分身乏术,根本无暇顾及科研,故很难有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发表,这也就很难跻身一年一度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获奖行列。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建议

1、加大宣传,更新观念,建立科研目标责任制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高职院校真正认识到教育科研工作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教育行政部门负有统筹规划及指导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职能,对于高职院校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要及时介入、加强宣传,通过树立典型,让其切实认识到科研同样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乃至学校声望的硬性指标;科技成果转化率、产学研结合的效果等因素已被当成衡量学校开展社会服务水平的标志,同样能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的后劲。

在促使学校上下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的同时,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科研目标责任制。所谓科研目标责任制,就是明确各个部门的科研职责与任务,并以量化的方式固定下来。建立由学院领导、科研处、系部领导组成的三级科研组织机构,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统筹规划学院的科研工作,制定学院教学、科研工作考核条例,及时组织教师申报国家和自治区级的科研项目并指导实施;为了更好的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系主任要教学、科研一起抓,制定系部的科研工作计划,可在系部设科研秘书。科研秘书负责具体的科研工作,其职责是:①协助主管领导做好组织系部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及各类评奖的申报工作。做好本单位各年度科研项目、经费、各类成果、获奖和学术活动的统计、上报工作。②掌握本单位科研项目的基本情况,向系领导和科研处报告进展及有关重要动向,填写有关报表,协助做好科研成果的鉴定和评审工作。③负责系部教师每年科研成果分类统计、完成年终科研工作量的计算工作 ,为教职工申报职称做好材料准备工作,方便年终考对科研工作量的定量考核。将科研工作的情况与分配、评优等挂钩,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千方百计筹集增加科研经费,改善科研条件

充足的科研经费、便利的科研条件能激发教师们主动投身于科研,这毋庸置疑。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并将增加科研经费列入学校领导的议事议程中。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学校的投资,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中,将合作经费抽取适当比例用作科研基金。

(2)利用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做基础,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科研项目,提高命中率,争取经费支持。

(3)努力申报横向课题,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及经费支持。

(4)在学校的创收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科研经费。[ 马细珍等.湖南省专科学校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3、广西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可利用自身优势,多渠道、多层次、高质量地开展培训。

培训机会少、培训效果不理想是许多高职教师教育科研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原因,而广西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肩负着制定广西高校师资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协调广西高校师资培训工作,承担广西高等院校教师培训的大部分任务和自治区教育厅委托的有关师资培训任务等职责[ gxttc.gxnu.edu.cn/about.asp?owen1=中心简介&owen2=中心历史],因此,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多渠道、多层次、高质量的在职或脱产培训就成了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不同的培训需求,高师培训中心可依托广西师范大学的办学条件以及区内重点高校的师资和学术方面的优势,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进校讲学、开展专题研究、协助教师开展行动研究。

培训内容可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的需求设计一系列专题: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方法、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的方法与技巧等。通过多渠道、深层次的研习,要求教师们不但能掌握教育科研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资料搜集、实地调研、数据收集与分析、结果论证等的方法,还能提高教师和科研技能,让教师通过培训,知道怎样在教学中找课题,怎样申请课题、怎样做课题、怎样结课题,更重要的是如何使教师的教育科研与自身的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教学服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方式上可采取分段集中培训和在岗研修相结合的形式。可聘用本科院校教育科研能力强的老师作为导师,采取面对面的指导,可大大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4、在新形势下,重新论证教师岗位设置与聘任方案。

为了凸显科研工作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摒弃以前完全以教学为中心的做法,可考虑重新论证教师岗位设置与聘任方案。教师岗位类型可分为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两种,前者要求教学工作量占总工作量比例较大,对科研成果量的要求较低,后者要求教学与科研各占一定比例,科研工作量和抵消一定课时数。在第二种岗位类型中,由于科研能与教学任务相抵,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使其能抽出时间精力潜心搞科研,也为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创造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 教育科研方法 [ M]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

[2]黄磊.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现状分析与原因探究[J] .华章,2009(01):79.

[3]陆璐.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对策与有效途径[J] .华章,2009(01):68-69.

[4] 徐建中,徐琼霞.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地位与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8教育文化版:70-7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