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4 11:24: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在敢于担当上严守纪。扶贫工作要有效率,必须要将纪律挺在前面。我们牢固树立鲜明的主体责任意识,始终把脱贫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我们将工作队驻地设在村里条件简陋的小电站,建立了会议纪要、工作简报、制度纪律、扶贫规划、工作考勤等8本台账和一本《扶贫日志》,使工作处处留痕;并推出工作纪实、去向审批、任务推送等工作纪律,不定期将工作以任务单形式向队员推送,明确办理时限;每位队员每周要写出工作记实,记录过去一周的工作实绩,对下一周工作去向事先报告,备案审批。进村以来,工作队员平均驻村50多天、外出协调工作25天。
三、在立足!实情上谋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们结合咸水村山大人稀、自然条件差异大的实际,制定了村、区、组的四级脱贫规划,明确了基础条件、环境改善、产业发展、扶智扶知四个扶贫重点,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域一业、一组一特、一户一样的格局;努力建设“四个乡村,即通过180户危房改造、建10处垃圾清运站、每户张灯贴联等,建设“美丽乡村”;通过提炼村核心文化理念、建文化墙、文化广场、成立红白理事会等,建设“文化乡村”;通过形成品牌产业、产品和文化,建设“品牌乡村”;通过提升村民幸福感,建设“幸福乡村”。同时,着力打造四类农村人才,即以村两委班子为主体的“脱贫引路人”;以15个种养示范户为代表的“致富小能人”;以外聘的2名专家和内培的土专家相结合的“农技责任人”;以农村合作社等为载体的擅长农产品营销、公关的“农业经纪人”,目前初步确定人选3名;重点打造咸水村四大产业,即以时蔬、药材、核桃、苦荞、食用、土猪、中蜂为代表的“特色种养业”;以花卉种植、乡土超市、庭院采摘、户外穿越等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业”;以打造咸水商标品牌“太皇山”为主体的“农特加工业”;以我们驻村后建立的农民工劳务信息服务点为主要载体的“劳务输出业”,目前信息点共提供劳务信息40余条;积极探索四种农产品营销方式,即“电商方式”,通过电商平台,包装销售产品;“农超对接方式”,与3家大型超市签订协议销售农产品;“委托包销方式”,委托村民种植、养殖农产品,按约定收购成品,目前委托农户养殖猪羊近50头;“产品直供方式”,将村民种植的蔬菜等农产品直接向大型餐饮企业、城区食堂直供,该方式已实现年销售70万元。
四、在赢得公信上聚合力。扶贫工作必须赢得村民的公信。首先是真情相融,我们工作队驻村后提出了两句口号:“把贫困农民当成亲人真付出,当成平等主体真尊重”,通过访农户、拉家常、嘘寒问暖、交心谈心,拉近与村民距离,驻村以来走访农户150多家,行程近200公里。其次是尊重民意,我们通过召开“致富金点子 ”征集会等方式,吸纳村民广泛参与,征集“金点子”20余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三是过程透明,我们对选出的贫困户,不仅召开小组村民大会、全村张榜公示,还与320户贫困户签订《诚信承诺书》。此外我们还在村设立了“扶贫法律工作室”,重点之一就是处理村民在识别方面的反映与诉求,从而使大家感受到过程公平。
当前,申请扶贫助学金的主要理由至少必须符合以下11个条件中的一条:1.父母双亡,无任何经济来源;2.父母双残或单残,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3.父母中有弱智或精神不正常,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4.学生本人残疾,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5.家庭经济困难的烈士子女和少数民族学生;6.父母(或监护人)持有当地政府部门出具的低保证明材料(系农村特困群众和城市低保户子女);7.父母一方已故或单亲家庭,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8.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9.家庭成员久病无能力医治,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10.人口较多,劳动力少导致家庭经济困难;11.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是界定难。有些申请条件是很含糊的,如“特别困难”一词的界定,是以家庭人均年收入多少来衡量,还是由当地政府部门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统一的标准;再如第10条“人口较多”“劳动力少”怎么定义,家庭多少人口才算多,劳动力怎么样才算少,是否有当地标准。第11条的“其他原因”可否有具体的解释,在具体操作上缺乏必要的标准支撑,在界定中难免主观。第二是证明材料的不确定性。由于在申请条件界定上存在的模糊,学生在找证明材料时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对于哪方出具的证明方为有效、证明材料需要多少、怎样才是规范的证明材料、如何证明自己的家庭收入属于困难或特别困难、因违背计划生育政策而致人口多劳动力少也算贫困吗,等等。
基于此,国家、各地方政府部门能否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组织专门的人员制定本地的标准,将贫困生申请条件逐条解释、具体细化,使之规范、完善。各省要拿出贫困生申请“框架式”办法,其内容包括政策、要求、条件、标准等;各市要依据省里文件,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形成“实用式”的申报细则;各县、校要结合上级文件,因地制宜形成“可操作性”细则。其间要召开专门会议,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如网络直通车等广泛征集各相关方意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广开言路,听取广大一线扶贫助学工作者和贫困生的意见和建议。
二、关于助学金的审批与监督
目前,助学金在学校出现“比谁更惨”的“打擂台”现象,这不仅对学生的教育有不利影响,而且也导致“贫困生”造假事件的发生;还有“指标化”现象,因为有些地方往往根据去年甚至以往这个学校一贯是多少助学金指标而划拨新指标,为了“稳住”指标数,有的学校就放宽标准,以保证获得更多的助学金指标,使扶贫助学工作监控的难度加大。
因此,既要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加强对学校等相关部门的监控力度,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踪调查、公示制度,又要学校方面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更要充分发挥工会、纪检的监督职能,加强对一线扶贫助学工作的监督工作。对于违规操作、营私舞弊等行为,要及时在全县(市)通报批评,并视其情节考虑责任者的任用问题。建立校长总负责、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广大一线扶贫助学工作者具体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使监管工作落实到人。
三、各部门在审核中的有效沟通
在学生申报贫困生资助时,各单位、部门间可能会出现缺乏有效沟通现象。特别是一些学生数众多的大学校,是很难做到对所有上报者一一进行走访、核实的,因失察而顺利过关的现象常有发生。如,此次我所带的2014届高一(16)班班上就有3人全家除老人在家外,家庭成员中其余人员均在广东打工,而这些学生也申请贫困生,且顺利在村委会盖上了公章,村委会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这不得不让人揪心,但此时如果班主任不调查摸底,马虎了事就上报至学校,校方以为班主任核实过了,加上有村委会或居委会的证明材料,那就很有可能只看是否有证明材料――即公章证明就上报至上级主管部门,结果层层见公章就通过,就会出现占用贫困生名额虚假上报而通过的事件。
另外,如若在申报环节上缺乏沟通,也易导致重复给的现象发生。由于当前有国家、社会团体、学校自身、个人等多方资助,很有可能出现重复给贫困补助的现象。一方面学校等组织在第一时间注意到特困生,另一方面是一些以时间仓促、资助面小为特点的新资助马上就要落实到人、落实到位,对方又要求特别贫困的学生优先,校方在不想错过更不想放弃任何一次对贫困生资助的机会时,只能选择贫困等级排在前面的特别贫困的学生,因而导致这种重复给的现象发生。
再者,当年该生家中确实是贫困而现今家境却有所好转,但该生却仍在继续享受贫困生补助的现象也屡有发生。这都是因为在具体环节上的失察,缺乏有效沟通而导致的。如第8条之当年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致特别贫困,但现今有所好转的情况;第9条之家庭成员久病无能力医治而现今却因多方筹助已医好、家境有好转的情况;第10条之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现今这些人口的成长已经转化为劳动力多的优势,却还在继续享受贫困补助。
所以,应建立审批环节上的有效沟通机制,切实防止以上现象的发生,根据本人多年担任扶贫助学专干工作的经历,我认为应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村委会或居委会应切实把好申报审核证明工作的第一关
切实加强对该辖区范围内贫困村民或居民的摸底调查,按贫困等级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健全贫困户的档案库,让确实有困难的村民或居民子女享受到国家、社会、个人给予他们的资助,把好贫困生申报审核证明工作的第一关,并依据人口多少、地域大小等实际情况来设立相应数量的扶贫专干,并在学生的贫困证明材料上注明该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号码。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不管是否真符合申报条件都来打贫困证明的村民或居民不分青红皂白给予加盖公章等随意现象的发生,因为在此之前已经做好了相关的贫困户调查摸底和归档工作,也就更有心理和实际的准备,通过查底写出真实的证明材料来,便于校方进一步审核。留下村委会或居委会扶贫专干的电话号码,既有约束、监督作用,也方便学校审核时联系,实现有效沟通。
(二)完善校方内外沟通机制
1.强化班主任工作的责任。班主任在扶贫助学工作中下联系到学生本人、村委会扶贫专干,上联系到学校、县教育局下设的扶贫助学理事会,在内外沟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班主任应在平时多留心注意观察并关心学生的生活,建立好家长联系方式,做好家访工作,既及时发现身边的贫困生,也要对现有贫困生进行再摸底(看其是否家境有所好转或有其他情况,进而确定其是否能继续享受资助)、再核实,做到心中有情况、手中有档案。根据贫困生申报条件及相关细则对学生进行审核,在审核中多与学生所在村委会或居委会扶贫专干联系,进行更加详细的跟踪核实调查,继而进行贫困等级的分类归档上报工作,让真正贫困的学生名录进入省学生资助中心办公系统的贫困生档案库。
2.成立学校扶贫助学理事会。由分管政教和团委工作的副校长兼任理事会理事长,政教主任和团委书记担任副理事长,选派精干力量担任校级扶贫专干,与由各年级选派的有扶贫助学工作经验且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年级扶贫专干一起为理事会成员。通过将责任分工细化,形成成文的规章制度,在具体工作中及时有效地掌握好各年级、班级、学生的相关信息,及时沟通、反馈、协调。这样,既可以防止因失察而顺利过关现象的发生,也可以防止重复给的现象发生,从而把学校内的扶贫助学审核工作做得更加有效。
3.经常与县局的扶贫助学理事会联系,加强沟通。县教育局设的扶贫助学理事会,是整个县域范围内分管扶贫助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连接校方与资助方的重要而有效的机构。因此,作为学校方面应经常与县扶贫助学理事会联系,在新生入学时除了对学生中贫困生进行摸底调查外,还可在县扶贫助学理事会查找翻阅原资助生名单及相应原始档案,做好原受助生因升学、转学等原因而进入新学校需要继续受助的交接工作。还可以通过前期举行资助金发放仪式、中期给资助方写感谢信、后期进行一阶段小结汇报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与县扶贫助学理事会联系,通过其桥梁作用,直接邀请原资助方等热心单位、人士来县、校进行实地走访慰问,倾听受助学生、受助家长的感言,了解学校的扶贫助学工作,增进资助方、校方、受助方三方的理解、沟通,建立三方沟通的长效机制。
4.定期召开沟通协调会。会议由上一级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仅仅是上传下达指示、指标,而是及时碰面沟通协调;不是简单的通报,而重在交流协商。通过沟通协调会议,完善集体商议、审议制度,这不仅使贫困生的审批工作更加顺畅而有效,还可以达到经验交流与推广的目的和效果,宏观调控整个贫困生受助审批工作。
一、保护方略
(一)以合理的保护机制为前提
1.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不是环县县委县政府对“国家要求”②的简单政策回应,而是自始至终落实在保护工作中的自觉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提供资金保障。环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是一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县财政年收入仅三千多万元。但自“试点”以来,政府在有限收入之内,高度重视"试点"工作资金保障,经多方努力、争取,至2007年底,已累计筹集皮影保护专项资金近千万元,从根本上保证了皮影普查、古旧皮影收购、皮影艺术博物馆建设及部分传承人生活补助等基础工作的全面开展。
第二,设立专门保护机构。“试点”起始,环县县委、
县政府即成立了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又专门成立10人编制的科级事业单位――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下设道情音乐研究室、皮影艺术研究室、道情剧目研究室和档案资料室,全面负责道情皮影的保护工作。
第三,制订保护政策。自“试点”审批之后,县委县政府在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前提下,多次赴省进京,请教专家,咨询主管单位,首先制订出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下,当地政府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西北民族大学郝苏民和西北师范大学张君仁等教授作学术指导,相继出台了《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方案》、《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手册》、《普查范本》、《环县道情皮影普查内业整理方案》等。2005年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和《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暂行规定》不仅为保护工作提供规范化、程序化操作,更重要的是使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在财政、政策、方式等方面有了行政保障,从而使环县道情皮影保护逐步进入了规范轨道。
2.学者参与
在2006年环县县委县政府的试点经验汇报中,他们自己的总结是:“做好保护试点工作,必须要有专家学者的参与指导。”③
保护需要系统研究的理性成果作指导,研究需要在保护过程中不断深化,自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之初,就因学者的广泛参与而使研究与保护相伴而行。2003年秋,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教授带领中国音乐学院几名硕士博士到环县实地考察,他们为保护伊始的环县道情皮影带去了专业化的发展建议,使保护工作有了良好的起点。2003年末,“试点”审批之后,环县县委、县政府即刻成立了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成立了包括郝苏民、乔建中、乔晓光教授等音乐、美术、民俗、戏剧、文学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皮影艺人共同组成的专家组(22人),以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指导。这些专家、学者多年来从不同角度对环县道情皮影的保护献计献策,使保护工作始终在理性的轨道上前行。2005年,成立中国环县道情皮影研究会,形成涵盖音乐、文学、民俗、美术四个方向各一位学者支持的常规机制。此外,目前已有四所大学在环县设立教学研究基地,以环县道情皮影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章已有二十余篇。这些论文不仅是学者参与的学术成果,同时也为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提供了较为坚实的资料基础和理论依据。
(二)以坚实的普查为基础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为何保护”已有基本认同,但在“保护什么”的问题上,多以保护者(大多为政府官员或学者)的权威话语先验命定,而非在实际调查中先“摸清家底”,后确定保护内容。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之初,就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方案》中,所列“主要任务”第一条就是“对环县道情皮影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民间音乐、戏剧及民间美术传统等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普查,建立全面反映环县道情皮影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准确掌握环县道情皮影的家底。”④如果“试点方案”中“第一要务”只是操作层面的安排,那在普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方案》之“目的意义”中则是非常清醒的观念表达:“普查是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试点工作的基础。”⑤为此,从普查人员培训,相关表格设计,普查内容选择,后期数据处理等方面均有周详安排。
1.专家培训普查工作人员
为确保普查工作有效、深入,县里特聘请西北师范大学张君仁教授对抽调的普查工作人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作了全面培训。理论包括普查原则、道情皮影基础知识、设备使用、访谈技巧、普查道德等;实践部分是跟随普查队员在试验性普查中进行现场示范、指导。最后以“环县道情皮影普查人员基础理论知识”闭卷考试和设备操作技能实践测试检验每位工作人员,确保普查人员拥有相对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2.科学设计普查提纲及相关表格
“调查提纲是调查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调查形式和内容的总体规划,它引导调查人员按步骤、依次序、成系统、有针对性地去开展工作。”⑥环县道情皮影普查前设计有九份提纲,涵盖艺人、戏班、剧目、影件、民俗、音乐、表演等所有相关内容,并细化为十五份表格。这些“条条框框”如一份详尽“地图”,保证了普查“按步骤、依次序、成系统、有针对性”。
3.展开全面详尽普查
自2004年3月起,17名普查工作人员分为道情音乐、剧目、民俗美术三个组,以文字、录音、摄像、摄影、实物、测绘、拓片等方式全面记录影人、影件、影戏、影俗、影史的历史与现状。整个普查地跨19个乡镇,42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410多个农户,累计行程万余公里。普查期间还前往甘肃省兰州、西峰,陕西省定边、临潼,宁夏盐池、银川,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等地核查相关内容。共完成47家戏班和282名艺人、知情人普查任务,填写艺人、戏班、音乐、皮影等调查表格及传承报告16120份,拍照15570张,录制MD光盘65盘,磁带82盘,拍摄本戏和折子戏47部,收集复印剧本124本,征集手抄剧目20本⑦。历时10个月之久的普查在2005年元月结束,因行程、历时、成果之“壮举”,调查人员都戏称此次普查是皮影保护的“”。
4.数字化方式整理普查资料
普查结束后,保护中心迅速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着手开发《环县道情皮影数字化管理系统》电脑查询软件,以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科学存取、高效应用提供数字平台。此软件包括六个模块,目前已录入大部分普查资料,使音、像、图、文能够以全息化数字方式原貌永久保存,为多维角度的全面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阅读、检索、归类、统计的方便,使无论对管理者还是研究者,“环县道情皮影数字化管理系统”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工作助手。
(三)以传承为保护的关枢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强调的是“代代相传”⑧,记谱、实物、录像、录音、图片等方式只是在静态保存已逝的过去,面对活态的现时,选择保护道情皮影的承载者――传承人和戏班,就成为保护之关枢,于此,才有可能延续道情皮影之未来。
1.用规章保护传承人和戏班
《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是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地方规章,共有十一项条目:(1)工作体制。(2)传承人认定。(3)“艺术家”命名。(4)艺术传人培养。(5)传承人生活补助。(6)规范戏班的基本条件。(7)颁发证书。(8)戏班补助。(9)表彰奖励。(10)道情皮影资料出版发行管理。(11)经费管理和使用⑨。
从以上标目即可看见,“实施细则”是以道情皮影的行为主体――艺人和行为单位――戏班为中心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以传承人和戏班为中心的“暂行规定”是环县政府的保护决心,也是皮影艺人的福音!
2.培养观众与潜在传承人
“政府主导”固然有力,但如果完全依靠政府长年持续努力,而没有艺人的自觉传承与观众的积极参与,道情皮影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博物馆”式静态储存。任何一名艺人都是从普通观众开始的,所以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就应当得到保护者的高度重视。鉴于此,“暂行规定”明确提出“道情皮影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并落实为“道情皮影进课堂计划”。2005年秋季,《道情音乐欣赏》与《皮影欣赏与制作》两本乡土教材及配套光盘下发到全县各中小学,同时由教育局与文化局联合签发《环县道情皮影知识乡土教材进课堂实施办法》来保障计划的有效执行。
环县洪德乡三十里铺小学是道情皮影进课堂的一个典范,目前本校五年级学生已能够演唱七八个板路与曲牌。这种普及性的影响,使道情皮影演出现场多了一些儿童“知音”,这些“知音”让我们升起了“重整山河待后生”的憧憬。
(四)在发展中保护
“发展是硬道理”,针对经济是如此,针对活态文化也有其道理。自2001年起草《环县皮影艺术开发方案》始,环县就将皮影发展问题摆在了重要位置。近年通过拓展演出空间,开发皮影产品,增强了道情皮影面对工业文明的自身调适力,在创新中保证了其可持续发展。
1.适当拓展演出空间
环县道情皮影的生存基础是仪式性活动中的有偿演出,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乡民敬神祈福意识的淡化及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景气,导致道情皮影的主要演出――庙会演出大大缩减。据箱主谷天鹏向笔者介绍,谷家班在上世纪80年代每年能演出三百多场,而2007年只演唱了206场戏。鉴于此,县委县政府提倡各戏班春节期间进县城或到其它地区给各单位演出,以拓展演出空间,保护自主生存能力。自2002年以来,进城演出的戏班已从三四家增至去年(2007年)的19家,平均每家戏班演出十余场。如敬登坤戏班去年共演175场戏,其中85场戏是在环县、陕北、宁夏及甘肃平凉等地各单位演出⑩。而2003年环县道情皮影赴北京演出,2007年赴欧洲四国演出,则属政府拓展演出空间的更大“壮举”。
2.积极开发皮影产品
从政府层面来看,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开发则能更多发挥道情皮影自身的经济价值。2001年,县文化馆就意识到开发对保护的重要性而起草了《环县皮影艺术开发方案》。2005年,又制订了系统开发皮影产品的“八个一工程”计划,形成保护与开发相互促进、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目前环县龙影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实现了以皮影为基础、多样化产品开发为特色的产业布局,开发出包括挂历、桌历、皮影戏光碟、磁带、画册、扑克、口杯、工艺地毯、书签等8大系列60多种产品。年加工销售皮影10万件,年产值120余万元。当地艺人们深感“演皮影不如卖皮影”正是对开发工作最通俗的注解和认可。
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近年来随着政府提倡艺人进城演出后,皮影演唱空间得到拓展,单位娱乐性演出和堂会演出增加,艺人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各单位演出费支付能力与戏班数量之间,传统表演形态与城市观众观念之间,皮影演唱习惯、剧目内容与城市观众欣赏心理之间都存在诸多根本性的“不兼容”。所以,政府对这种演出空间只能倡导并“适当拓展”。另一方面,皮影进城演出,在增加艺人收入的同时,却渐渐远离了道情皮影负载的诸多传统价值观念,而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当是环县道情皮影的灵魂所在。
其二,笔者在环县曾采访了将皮影演唱、皮影雕刻、阴阳先生、秦腔演唱等技艺集于一身的一位箱主,他早年主要唱秦腔,后来做阴阳先生(皮影庙会演出中的念经是他的主要阴阳活动)。但近年皮影保护如火如荼,他又自购戏箱,以皮影戏箱主作为主业。因为“切片”式保护的导向,在一个个体身上就已经出现“挑肥拣瘦”式的主业转换。如果从整体皮影文化生态来看,“切片”式保护也必将促成“皮影孤岛”,隔断皮影与原生态背景的联系。皮影演唱,民众敬神、看戏,阴阳先生念经,商贸交易等多种因素编织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景观,任何人为分割后的文化“切片”都会因缺乏生态背景而窒息。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讨论中,无论是刘魁立先生提出的“整体性”原则{11},还是陈勤建先生论及的“综合性”问题{12},都在强调生态背景保护的重要性,环县道情皮影的突出特点也正在其综合性(文学、音乐、美术、民俗、宗教、戏剧等)和整体性(皮影演唱与仪式过程、信众敬神与日常娱乐、商品交易与情感交流等)。所以,在下一步的保护工作中,希望能看到环县道情皮影的文化形态与生存背景皆能得到重视,价值观念与物质载体同样得到关注,如此而行,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定会展现出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陈华文《民间世界:理论与存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3]甘肃省环县道情皮影志编纂委员会《环县道情皮影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4]甘肃省环县《环县道情皮影》编委会《环县道情皮影》,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5]环县县委县政府文件《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实施方案》、《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
[6]张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7]北京市文化局社文处、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纵横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级研讨班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①周和平《总结经验,相互借鉴,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张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代序”第5页。
②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2004)中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明确要求。
③甘肃省环县县委、环县人民政府《求实创新,积极探索,全力推进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张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④环县人民政府《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环县道情皮影试点保护方案》,环政发[2003]83号。
⑤环县人民政府《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方案》,2003年11月28日。
⑥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⑦环县道情皮影试点领导办公室:《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信息》,第四期,2005年2月1日。
⑧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北京市文化局社文处、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纵横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级研讨班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⑨环县人民政府《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环政办发[2005]88号,第2页。
⑩据笔者2008年2月采访笔记。
一是紧密结合预防犯罪开展普法宣传。
把开展职务犯罪预防作为普法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预防调查、以案释法、法治宣讲和警示教育,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近年来,深入市直机关单位举办法制讲座X多场次,组织国家工作人员和基层村居干部到全国检察机关“百家优秀教育基地”——市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参观教育X批X万多人次,举办“法治与责任”等大型普法图片展览X场次,开展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专项预防X个,组织参加“粤港澳青少年反腐倡廉动漫创作比赛”“全省廉洁微电影比赛”等大型赛事X场。我们还分别开展服务保障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和市、县(区)、镇换届选举专项预防,通过选前法制宣传、选中介入监督、选后廉政教育,为选举工作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二是紧密结合执法办案开展普法宣传。
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要求干警通过询问、公诉出庭等执法办案工作,认真释法说理,促使被告人认罪服法,让旁听群众深受教育启发。建立健全申诉案件公开审查听证、检察文书说理等制度,使办案的过程成为普法的过程;健全完善法律顾问制度,聘请了X名法学专家、知名律师担任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咨询员,定期邀请他们对一些缠诉缠访案件进行审查监督和普法宣传;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制定出台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工作机制等制度规定,注重在办案过程中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制教育,全市检察机关有X个单位被命名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三是紧密结合“阳光检务”开展普法宣传。
建设“一站式”检务公开大厅、网上便民服务大厅,全面推进案件程序性信息、重要案件信息、终结性法律文书网上公开,在保障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同时,有效提高群众的法律素养。建立完善“检察开放日”制度,每年都集中时间统一开展检务公开活动,让社会各界参与法治实践,感受法治力量,增强法治观念。适应“互联网+”新形势,全市两级院均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率先在全市实现系统内“两微一端”全覆盖,构建起检察新媒体普法宣传网阵。充分运用各种媒体资源,认真组织开展“聚焦司法公正”、“公正司法为人民”等集中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普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