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研究范文

时间:2022-03-20 05:59: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思想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思想研究

篇1

(一)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前提和财富源泉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方能进行。”因此,“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即是说,任何生产力都是以一定的自然条件即环境为前提的,离开了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里,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前提的思想是清晰明确的。

与此同时,通过劳动过程的精准描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 自然界和劳动一起构成财富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表现”恩格斯更加明确地指出:“劳动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物料,劳动把物料转变为财富。”

(二)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人类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只有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可以减少和避免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指出:“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耗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马克思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在于说明自然界同人本身的联系,在于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否定自然界更不能独立于自然而存在。因此,马克思把自然界当作是人的身体的延伸,这是极富有见地的理论,在价值取向上就是说自然界对人来说就是人的身体的结构的一部分,不容忽视,不容损害。人类保护自然界和顺应自然规律正确利用自然界,就是保障人的生存,就是在积极生产人自己的活动的机能。显然,马克思关于自然界就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观点,包含了生态学的哲学思考,极具意义。

(三)“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思想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揭示的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质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人道主义”。由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要将自己的实践活动根植于自然系统中。马克思、恩格斯反对那种将自然界看作敌人,而采取一味斗争的态度,与自然界“和解”的态度,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从而使各种环境问题就能得以缓解。

二、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误区

生态经济强调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 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 又是生产要素, 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经济强调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 在利用时抓环境保护, 力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保护在发展中动态平衡。总之, 生态经济是生态和经济并重、双赢的经济形式, 而不仅仅以其中之一为目标。我国一些地方却不是这样来看待生态经济的, 归纳起来有两类错误的行为, 以生态换经济的行为和以经济换生态的行为。

一类是许多地方本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山清水秀, 空气清洁, 树木繁茂, 资源丰富, 但是在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的政策下, 资源被过度开发, 空气和水被污染, 人为的痕迹破坏了自然的风光。

另一类则是该地方本来没有可以作为旅游的生态环境, 但是地方出于某种考虑, 而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生态旅游景点。对这类行为, 我们应该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如果发展生态旅游的投入能够以收益的形式回收, 那么我们不妨将这种行为看作一种投资, 该投资以产业的形式存在, 并且是盈利的, 那么我们可以支持这种投资。如果非但没有盈利反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则应该寻找更好的经济、环境双赢的经济活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支撑点, 并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综合考虑, 实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全民生态经济教育,更好为和谐社会服务

生态经济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掌握生态环境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 和经济系统的性质及规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关系,认识生态环境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克服对生态环境冷漠无知的态度,确认与自然协调发展新观念的教育活动。

1.协调的自然观。全球都市化正在改变人类的物质和社会生活环境,加快全球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诸如,人均耕地面积的锐减,水资源的日益紧张等问题使人们感到了资源所带来的压力。人类应确认生物和环境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权利和地位,从而自觉地善待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最主要的是改变自己的主体性立场。必须把人类自身的利益看作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放弃孤立地、主观地对待人类权利的态度。

2.适度的消费观。在当今,一些人把所消费掉的东西多少,消费水平的高低,看成是事业成败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人变成了消费机器。而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极其不正确的。人类应该树立“全面的需求”与“适可而止的消费”的观念,在维持和延续环境资源的前提下有节制地消费。在生活方式方面要走生态道路;树立生态消费的新思路;包括在能源消耗、交通方式的选择、日常生活消费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要避免浪费。

3.持续的发展观。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浪潮。但在后期,这种发展观及其实践模式受到来自经济发展自身的严峻挑战。从70年代起,社会发展的概念进入一个新阶段,“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深刻,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三点: 一是整体发展,即把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矛盾或利益加以整合,使之协调发展;二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保子孙后代的发展;三是公平发展,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公平。

篇2

严复(1854-1921),福建人,近代伟大的思想启蒙家,翻译家,他是将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经济理论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其译著《原富》,即我们通常见到的译本《国富论》,这是英国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严复深受斯密思想影响,但他并没有全盘接受斯密的理论,有所肯定,也有所批评,他最为肯定的是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他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原富》的按语中。

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国内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出口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2013年9月29日上海设立自贸试验区。此后,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试验区逐渐设立。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探索进一步开放的试验田,对“倒逼”国内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严复《原富》按语中的主要经济思想

1.生产自由思想

《原富》按语中到处体现着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严复反对中官商垄断,主张给民族资产阶级充分自由。“盖财者民力之所出,欲其力所出之至多,必使廓然自由,悉绝束缚拘滞而后可。”只有解除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束缚,才能发挥其积极性,使他们更多地生产。他主张以一种契约的形式来规范社会生产关系,减少经济发展的阻力,“一切上之所应享,下之所宜贡者,则定之以公约,如此则上下相安而以富”。他主张市场调节机制和自由竞争,听任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业的民办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并指出正是英国长期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经济社会才会保持了长久发展。对于自由主义之理念,他甚至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与现代经济当中自由主义观念结合起来,在《原富》按语中写出:“乐其事,若水之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耶?”

2.贸易自由思想

在按语中,严复深刻批评闭关锁国的谬论:“今之忧贫者日求国富,而恶为其通,此何异医者日进填补之剂,而塞病人之二溲。”他提倡自由,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自由贸易非他,尽其国地利民力二者出货之能,悠贾商之公平为竞,以使物产极于至廉而已”;另外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工业落后,所以不得不出口原料,进口工业品,这样的贸易方式对中国十分不利,因此他主张运用自由的经济思想理念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改变不利的贸易地位;而且他还提倡发挥传统产品的优势,大力加强薄弱环节,这有这样才能在对外贸易中取得成功;他并不认为引进外资毫无弊病,例如在《为张燕谋草奏》中,他说弊病有两条:“契约不明,任其侵欺,委弃利权,喧宾夺主,一也;见好外人,官为所用,强称官产,欺压股东,二也”。

3.金融发展思想

严复的金融思想集中体现在“译事例言”和“按语”中,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应该符合客观发展的需要。他肯定了银行的贷款制度,认为这种制度方便了人民,有利于生产,但点名了银行贷款的宗旨是借给缺钱的人作为资本,用于发展生产而不是用于消费,他反对大规模向国民借债和以款作抵押,认为只有在商业和制造业已发展到高水平时才能这样,否则国家会遭到覆灭的灾难。另外,他反对滥发钱币,指出弊病,提出整顿币制,强调政府应该在稳定币值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法制手段建立完善、稳定的币值以结束币值混乱的局面,将经济推上正常的发展轨道。在银行建设领域,他竭力主张商民自办银行,他认为银行兴办可以疏通滞财,鼓励节约,辅民善治,帮助民间投资,发展生产,增加积累,满足消费,因而是求富、务富之道。严复还主张以流通刺激农业生产、举办保险业、统一度量衡。

二、严复经济思想对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1.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一百多年前,严复已经提出自由竞争和经济由市场调节,减少垄断和政府干预,这种思想对于自贸试验区改善投资环境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繁杂的行政审批制度和行政干预阻碍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民营企业不能在一个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因此,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应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减少行政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束缚,实现产业更加自由,发展更加便利。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应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推进事后事中的监管体制,加强司法建设,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推进负面清单制度建设,扩大对外贸易

在按语中,严复批评闭关锁国的谬论,提倡自由,反对贸易保护,主张扩大贸易。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国内产能过剩,产业创新力还远远不够。推动贸易自由化,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对于倒逼改革,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推进负面清单制度,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实现自由竞争十分必要。一方面我们应对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实行备案制,扩大对外项目,目前我国大部分自贸试验区已经开始着手推进;另一方面我们应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提高海关行政效率,努力实现关检合作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资源共享,为货主节约成本,提高码头场地的使用效率以及创造出中外企业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

3.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开放创新

在“译事例言”和“按语”中,严复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应该符合客观发展的需要,主张商民自办银行和币值稳定。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我们依然要发挥好银行的作用,加快金融制度创新以服务实体经济,实行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开放的战略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贸易和融资便利化。严复竭力主张的商民自办银行对进一步探索私有制银行或股份制银行的发展道路,放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使其发挥好的为社会服务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进程中,一方面我们应逐步尝试加大社会资本准入,另一方应正视金融国际化带来的风险,在“一线放开”和金融逐渐开放的过程中,审慎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保障币值稳定。

三、结语

一百多年前,严复将西方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引进中国,表达了他对国家“求强”“致富”的强烈愿望,其翻译的《原富》及按语中所体现的关于经济、外贸等思想对今天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研究严复的经济思想,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世昌.从《原富》按语看严复的经济思想[J].经济研究,1980(07).

[2]严复.《原富》按语[C]//王蛑鞅.严复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286.

篇3

统计学是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从统计出来的数据内发现事物的规律。统计方法中蕴含着丰富的统计思想,只有对思想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的运用统计方法。统计学的命脉是它与学科之间有着必要联系,如果这种联系不复存在,那么统计学就会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统计学的应用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万能工具”,它对人类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人类发展探究中,都离不开统计学的参与。同样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也少不了统计学这个“万能工具”。统计学的具体实施,第一步应用解决的就是研究的目标和对象。经济学作为当今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位愈来愈高。想要在经济学中有效的利用y计方法,那就要充分的理解认识统计思想。

一、经济学的性质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人和社会如何将稀缺资源运用到各类商品中,并使这些商品供人们消费之用,正是这些资源的稀少和人的欲望,经济学应运而生。经济学的出现,使人们用最少的资源来满足人类的需求。经济现象包含了许多的变量因子,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使得对经济学的探索难上加难,所以要利用更多的方式方法来完成对经济学的探索。

二、统计思想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与统计学都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数学的利用可以发现定性和定量之间的经济模型;对于统计学的利用可以在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减少经验性分析的不准确性。经济系统中的不确定性使我们没有一个精准的方式来进行研究。所以统计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居高不下。在经济学中,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能建造出一个数学模型,从而对经济关系进行分析。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们,都是通过利用统计思想来完成他们对经济学做出的杰出贡献的。可见统计思想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如果用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那么就必须涉及统计学的应用,因为统计学主要的功能就是收集数据和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所以在经济学实际理论中,用到统计方法是毋庸置疑的,统计思想可以将经济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准备数据阶段,这其中包括收集与整理;第二阶段是分析数据阶段,利用统计方法的多样性,来进行数据分析。

三、经济学中的统计思想

(一)数据收集的统计思想

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共同组成了经济数据。其中宏观数据大多数是又政府部门进行收集和,而宏观数据只有利用现有的数据,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宏观数据主要是二手数据。微观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统计,所以只要涉及到微观数据的经济研究就要对数据重新进行整理,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经济学原始数据的收集往往是采用抽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就是从众多的数据中,随机挑取几个数据,通过少量的数据反映总体数据的特征。可见抽样调查法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统计思想。

(二)数据预处理的统计思想

无论是一手数据还是二手数据,都可能数据不能满足分析要求的情况,所以就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工作,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数据缺少的情况,而影响正常的分析工作。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其中包含着很多统计思想,其中信息分析是监测数据的可信度,效度检验是通过数据来反映研究主题是否有实际意义。插补方法是对数据进行补充,从而完成全局性思想。数据转换是在不对数据进行改动的情况下,用另一种方式来进行数据变换,展现出灵活性的思维模式。宏观数据平衡是使指标之间达到平衡,来从中找到数据的准确性,将平衡协调的思想发挥到极致。

四、经济学实证分析的统计思想

(一)经济现象描述出的统计思想

描述性方法是将统计指标、统计表、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加工融合,来分析出这些数据特征。统计指标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可以将大数据转换成容易理解的模式,用简单的数字来展现数据的重要特征,帮助总体想法的形成。统计表能替代较长的文字描述,通过更直观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对比。统计图更能生动的表达数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述统计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经验思维,通过分析个体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来对事实进行整理、归纳,并归纳出一定的发展趋势。显而易见,描述统计方法属于推理性逻辑,不具备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计量经济分析出的统计思想

经济学研究如果只是对数据研究,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数据的总体进行推断是有必要性的,从中体现推断性统计思想的重要性。推断统计是以样本观测数据作为基础来对总体特征做出的估计,其中包含了区间参数和总体参数两部分内容,从中可以展现出估计与检验的统计思想。参数估计是通过样本中的数据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其中的准确率较低,其结果大概就是区间内的概率。样本推断总体是在认识方法中将同类事物进行推断。只有样本和总体的性质相同,得出的数据才能代表总体。但是其中的样本可能带有偶然性,在估计理论中在样本的数据是非常严谨的。经济学的统计思想还包括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体现在对社会经济学的认识,理论模型是必然经济规律的呈现,在理论模型转化为计量模型时,必须将随机性的因素考虑进去。经济预测中对必然性的要求很高,但是预测中都含有一些不确定性,因为并不是每个预测数据都是准确的。只有对偶然性充分正确的认识,才能为必然性打下夯实的基础。在计量模型估计参数的方法思想中,都是平均的在统计资料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消除偶然性,获取必然性。在统计预测中会发现,大部分的规律都存在概率特征,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只能给予适当的区间限定,从而体现出或然性统计思想。

五、分析经济学中的统计思想

(一)经济学和统计学的不同

经济学和统计学中最大的不同就是逻辑形式的不同,经济学偏重于演绎逻辑,是在理论的指导下收集数据,从分析结果中找出事前提出的假设,最终得出结论。经济学研究的思路往往是:首先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在构建假设的数理模型,从假设的模型中得出数据,最后形成一个二手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而统计学大多数是利用归纳逻辑,以数据作为研究中心,通过描述碜龀鲎畛踅崧郏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推断出总体特征。统计学研究的思路往往是:针对于经济学中的问题,先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相应结论,最后根据统计方法制定最后的结果。

(二)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统计规律是人们在一些杂乱无章的状态下,去寻找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统计方法是在具有一定数据的基础上去研究问题,找出一些可能存在的规律。统计方法是研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单纯的从数量关系上去寻找规律难免会产生误导的问题。而统计学是教会人们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结论的解释。在一个好的经济学实证分析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实证搞的过于复杂,把时间精力浪费在研究实证的正确性上,要从一开始就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六、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学的研究离不开统计思想的参与,所以要正确的认知统计思想,在经济学的实际运用中,使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白经济学和统计学在逻辑推理方面存在着怎样的不同,不要一概而论。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的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要注意正确的运用统计方法,避免一些统计方法的误用造成的恶果。

参考文献:

[1]龚友运.概率与统计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6,02(10):131-132.

[2]李原,何锦义.经济统计学的现状和出路[J].统计研究,2016,05(11):19-22.

[3]王璐.经济学理论的另一种声音――著名经济学家柳欣教授学术思想回顾[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12(03):196-223.

篇4

统计学是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从统计出来的数据内发现事物的规律。统计方法中蕴含着丰富的统计思想,只有对思想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的运用统计方法。统计学的命脉是它与学科之间有着必要联系,如果这种联系不复存在,那么统计学就会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统计学的应用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万能工具”,它对人类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人类发展探究中,都离不开统计学的参与。同样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也少不了统计学这个“万能工具”。统计学的具体实施,第一步应用解决的就是研究的目标和对象。经济学作为当今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位愈来愈高。想要在经济学中有效的利用统计方法,那就要充分的理解认识统计思想。

一、经济学的性质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人和社会如何将稀缺资源运用到各类商品中,并使这些商品供人们消费之用,正是这些资源的稀少和人的欲望,经济学应运而生。经济学的出现,使人们用最少的资源来满足人类的需求。经济现象包含了许多的变量因子,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使得对经济学的探索难上加难,所以要利用更多的方式方法来完成对经济学的探索。

二、统计思想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与统计学都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数学的利用可以发现定性和定量之间的经济模型;对于统计学的利用可以在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减少经验性分析的不准确性。经济系统中的不确定性使我们没有一个精准的方式来进行研究。所以统计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居高不下。在经济学中,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能建造出一个数学模型,从而对经济关系进行分析。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们,都是通过利用统计思想来完成他们对经济学做出的杰出贡献的。可见统计思想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如果用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那么就必须涉及统计学的应用,因为统计学主要的功能就是收集数据和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所以在经济学实际理论中,用到统计方法是毋庸置疑的,统计思想可以将经济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准备数据阶段,这其中包括收集与整理;第二阶段是分析数据阶段,利用统计方法的多样性,来进行数据分析。

三、经济学中的统计思想

(一)数据收集的统计思想

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共同组成了经济数据。其中宏观数据大多数是又政府部门进行收集和,而宏观数据只有利用现有的数据,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宏观数据主要是二手数据。微观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统计,所以只要涉及到微观数据的经济研究就要对数据重新进行整理,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经济学原始数据的收集往往是采用抽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就是从众多的数据中,随机挑取几个数据,通过少量的数据反映总体数据的特征。可见抽样调查法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统计思想。

(二)数据预处理的统计思想

无论是一手数据还是二手数据,都可能数据不能满足分析要求的情况,所以就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工作,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数据缺少的情况,而影响正常的分析工作。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其中包含着很多统计思想,其中信息分析是监测数据的可信度,效度检验是通过数据来反映研究主题是否有实际意义。插补方法是对数据进行补充,从而完成全局性思想。数据转换是在不对数据进行改动的情况下,用另一种方式来进行数据变换,展现出灵活性的思维模式。宏观数据平衡是使指标之间达到平衡,来从中找到数据的准确性,将平衡协调的思想发挥到极致。

四、经济学实证分析的统计思想

(一)经济现象描述出的统计思想

描述性方法是将统计指标、统计表、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加工融合,来分析出这些数据特征。统计指标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可以将大数据转换成容易理解的模式,用简单的数字来展现数据的重要特征,帮助总体想法的形成。统计表能替代较长的文字描述,通过更直观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对比。统计图更能生动的表达数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述统计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经验思维,通过分析个体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来对事实进行整理、归纳,并归纳出一定的发展趋势。显而易见,描述统计方法属于推理性逻辑,不具备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计量经济分析出的统计思想

经济学研究如果只是对数据研究,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数据的总体进行推断是有必要性的,从中体现推断性统计思想的重要性。推断统计是以样本观测数据作为基础来对总体特征做出的估计,其中包含了区间参数和总体参数两部分内容,从中可以展现出估计与检验的统计思想。参数估计是通过样本中的数据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其中的准确率较低,其结果大概就是区间内的概率。样本推断总体是在认识方法中将同类事物进行推断。只有样本和总体的性质相同,得出的数据才能代表总体。但是其中的样本可能带有偶然性,在估计理论中在样本的数据是非常严谨的。经济学的统计思想还包括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体现在对社会经济学的认识,理论模型是必然经济规律的呈现,在理论模型转化为计量模型时,必须将随机性的因素考虑进去。经济预测中对必然性的要求很高,但是预测中都含有一些不确定性,因为并不是每个预测数据都是准确的。只有对偶然性充分正确的认识,才能为必然性打下夯实的基础。在计量模型估计参数的方法思想中,都是平均的在统计资料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消除偶然性,获取必然性。在统计预测中会发现,大部分的规律都存在概率特征,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只能给予适当的区间限定,从而体现出或然性统计思想。

五、分析经济学中的统计思想

(一)经济学和统计学的不同

经济学和统计学中最大的不同就是逻辑形式的不同,经济学偏重于演绎逻辑,是在理论的指导下收集数据,从分析结果中找出事前提出的假设,最终得出结论。经济学研究的思路往往是:首先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在构建假设的数理模型,从假设的模型中得出数据,最后形成一个二手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而统计学大多数是利用归纳逻辑,以数据作为研究中心,通过描述来做出最初结论,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推断出总体特征。统计学研究的思路往往是:针对于经济学中的问题,先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相应结论,最后根据统计方法制定最后的结果。

(二)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统计规律是人们在一些杂乱无章的状态下,去寻找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统计方法是在具有一定数据的基础上去研究问题,找出一些可能存在的规律。统计方法是研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单纯的从数量关系上去寻找规律难免会产生误导的问题。而统计学是教会人们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结论的解释。在一个好的经济学实证分析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实证搞的过于复杂,把时间精力浪费在研究实证的正确性上,要从一开始就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六、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学的研究离不开统计思想的参与,所以要正确的认知统计思想,在经济学的实际运用中,使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白经济学和统计学在逻辑推理方面存在着怎样的不同,不要一概而论。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的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要注意正确的运用统计方法,避免一些统计方法的误用造成的恶果。

参考文献:

[1]龚友运.概率与统计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6,02(10):131-132.

[2]李原,何锦义.经济统计学的现状和出路[J].统计研究,2016,05(11):19-22.

[3]王璐.经济学理论的另一种声音——著名经济学家柳欣教授学术思想回顾[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12(03):196-223.

篇5

关键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传统西方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

伴随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伴随人类物质财富总量的急剧增长,西方经济学(尤其是传统西方经济学)所面对的问题却一点也没有减少,而且与经济危机相伴而生的是经济学所遭遇的理论“困境”,以及“困境”过后并无多少明显改进的理论“创新”。

一、老子道家学说的经济思想

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大世纪难题。是持续发展还是停滞不前?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严竣的挑战。鉴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理念随即横空出世。该理念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自己走过的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摒弃,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今后选择的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可持续发展理念刚一问世,马上得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文明背景国家的普遍认同,并日渐风靡于国际社会。

可持续发展被权威的UNCED(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该理念从理论上阐明了发展经济同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因果互动关系。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另一方面,该理念也无可掩饰地反映出以人类为中心和“人类中心主义”以利益为本位的价值取向。究其实,可持续发展观还是一种不全面的发展观,仍然没有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势必将人类发展再次带入困境而难以自拔。

流行于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先哲老子“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相比,在思想境界上稍逊一筹。老子认为,大自然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不停地运动着的,有其自身存在的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谓自然是万物之自然,是万物按其本性成就自己的客观规律。在老子的哲学语境里,人和自然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和谐统一的整体,即所谓天人合一宇宙秩序的奥秘,就在于道不干预万物,万物自然造化而和谐相处。人类只有遵循万物之自然,为无为,事无事,才能无为而治。这就是道法自然的智慧和奥妙。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求,无疑是博大精深和独具慧眼的。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人类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改造自然。如果人为的因素超过自然生态所能忍耐的极限,自然规律就必然会对人类进行无情的报复。

二、西方传统经济学的缺陷

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带给人们的困惑根源于它的逻辑路径。西方经济学以“稀缺性”作为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把经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作为目的和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的科学”(莱昂内尔・罗宾斯,1932),认为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无不是也理应是为了弥合有限资源同无限欲望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稀缺性”概念的实质。其次,西方经济学提出有名的“经济人”假定,包括“理性人遵循成本最小化原理行事”的“效率原则”和“理性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原则”两层含义,而“拥有完全信息和具备完全理性”是该项假定的核心。由此,传统经济学得出的结论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根本途径在于鼓励经济人按照“利已以利他”的原则活动一既然资源是稀缺的,人们就应当加紧索取和利用。如此一来,绝大多数的国家或地区今天都面临着发展经济同保护生态之间的尖锐矛盾,本应平衡和谐的天人关系近一个世纪以来被显著打破而嬗变为一种天人对抗或人地冲突。而且,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掠夺性的资源大开发所带来的“吃不完”的问题似乎比从前的“吃不饱”更为棘手,这种由“稀缺性”假设出发到“过剩性”矛盾结束的状况同样使众多的学者感到迷惑。因此,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和生产过剩问题,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可以说是始料未及的。另一方面,对于什么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这一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传统西方经济学在完全偏好假定下所作出的回答一个体效用最大化一也越来越与客观现实相矛盾。“效用”一词被定义为“物对于人的有用性”,它内在地包含了物质利益最大化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这一价值取向,作为测量人们心理满足程度的数量指标,其曝露无疑的“精确化”数理倾向本身就是对经济学固有的人文精神的一种背离。

从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理论,到凯恩斯主张的随机而动的政府干预政策,再到新自由主义者把市场经济理论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经济背景下各派学说总会轮流拥有一批自己的信徒和随从,但“现实的市场经济”同“理想的市场经济”之间似乎始终横亘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以至于宏观经济不稳定、微观经济无效率、社会不公平成为西方经济学家自己也承认的市场失灵的三大表征。

20世纪70年代末,萨缪尔森就指出“(市场经济)现在反复地闹滞胀病,有利于滞胀中的‘滞’的部分的政策导致‘胀’的部分恶化,而有利于‘胀’的部分的政策导致‘滞’的部分恶化,只是经济始终处于进退维谷之中”。

市场失灵所产生的“马太效应",与大哲老子对人性贪婪的洞察惊人地吻合。市场经济是非常神奇的,它在短短二百多年内所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以往一切时代社会财富的总和。然而,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它的嗜利的本性,使它在公平领域失去了往日的灵光。市场失灵的表征之一,就是社会分配不公。

三、结束语: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从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史来看,以人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亦可归属不同的层级:自然境界中的经济行为以满足人的温饱为意旨,可名为“短缺经济”;功利境界中的经济行为除了满足衣食之欲以外更追求自我之名与自我之利,所谓“成本最小”和“收益最大”的权衡构成该境界的本征;道德境界中的经济行为虽不拒斥自足自利,但无论“义利之辩”抑或“群己之争”均以前者为百行之先;而进入天地境界之后的经济行为则已实现知天、事人、利群、悦己的相容相合,其达于“天人合一”超然之境的意念是人类可持续永恒发展的最高追求。通过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深入学习和认真反思,尤其是“天人合一”自然哲学思想的重温,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人生天地境界的领悟,更有利于生活在在时代的我们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明白如何在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服务社会的职能,以及明白如何通过“两手抓”来推动两个文明的协调进步和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的反思,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搞所谓的“全盘西化”既不应该也是不必要的。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化,将基本原理同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主动从中国古代浩繁广博的思想宝库中汲取精神养料,才能把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盛洪.现代经济学的中国渊源[J].读书,1994,12:p.109---115.

[2]蒋自强,史晋川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p.390.

篇6

高开发、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匮乏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约束的问题,中国为了寻求一条长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走上节约型的发展之路,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循环经济观念应运而生,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1循环经济简析

传统经济的生产观念中重点考虑的是对自然的最高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最高限度的创造财富,以及最高限度的获取利润,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则被完全忽略掉。循环是指事物在一定系统内周而复始的运动或变化过程,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刘东型经济,是一个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三个要素共同组成并相互关联的一个大系统。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观念要求人们在生产和消费的时候不能将自己置身世外,而是把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个重要要素,去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人和自然相关联时,不能再像传统工业经济中那样将自然看为“取料场”和“垃圾收容站”,也不能把自然看为可利用的源源不断的资源,而是要将他看作是人类生命的根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个需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人和科学技术关联时,不能仅仅研究怎样利用科学技术去源源不断的发自然,还要考虑到怎样运用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修复,使其成为有益于环境良性发展的技术;同样,人们在考虑自身发展的时候,也不能仅仅考虑人怎样征服自然,怎样研究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而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以此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且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仍在继续。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绝不能走传统经济的老路,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道路。因此,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为重要、迫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循环经济在中国的良性发展,需要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人们知道什么是循环经济,需要人们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思想教育在我国势在必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思想教育,我们要从娃娃做起,要从国家以后的栋梁之才做起。

2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灌输的难点

我所在的学校为职业院校,学生为初中起点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来自县区或者是农村。他们从小生活在自然资源丰富,科学技术落后并且没有任何约束的环境中,造成了他们对于物品的使用没有任何的节制,没有任何爱护的观念。并且学生从行为和思想认知上几乎没有循环利用这一概念,更不知何为循环经济,因此在班级里面经常会出现浪费的现象。比如说,每学期初,学校就会发放一学期所使用的书本,但往往到学期中间就出现缺失的现象;比如说,喝剩的饮料瓶随处乱扔,而不收集起来集中变卖;再比如说,东西坏了,就随意丢弃,而不想法二次利用,发挥物品更大的价值等等。面对当前学生这些现象,加强他们的循环经济思想教育还是有一定的难处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循环经济的概念不清

学生对于循环一词没有什么过多的理解,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不存在循环再利用的意识,更有甚者,对于环境的保护,物品的爱护等这些基本观念也不存在。不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不明白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循环经济对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概念的不清晰,导致了他们平时浪费行为、破坏行为非常之多。因此,循环经济概念不清是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首要难点。

2.2不良习惯的长期养成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县区或者是农村。现在中国农村对于孩子的教育尤其是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多采取粗放式的教育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农民迫于生计,需要外出打工,或者承接更多的工作来养活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孩子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而且农村资源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丰富,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资源使用过度、物品的无端破坏、物品的随意丢弃、不注重资源的再次利用、不注重环境保护等等。基于此,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循环经济思想教育中主要解决的问题。

2.3思想意识的难以转变

长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已形成他们对于事物观点的固定化。环境的保护、物品的爱护并非我一人之事等思想已经在学生观念之中长期养成。而且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仍然多为独生子女或者娇生惯养的一代,从小没有吃过什么苦,在观念之中不知道什么叫作珍惜。《锄禾》也只是变成了老师布置的硬性任务而去背诵,很少有学生真正去理解《锄禾》的含义以及去践行。转变思想观念,是进行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难题。

2.4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还需大力发展经济。尤其近几年,重工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加上资源的无节制浪费,导致中国环境的不断恶化。政府对于这一问题的治理比较滞后。滥砍滥伐、占用耕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已经成为常见的现象。在这种环境下,对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如何加强循环经济思想教育

3.1概念的明确形式是多样的

加强循环经济思想的教育,首先要从让学生明确概念出发,要让学生弄明白到底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好处。让学生明确涵义,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学、主题班会的开展等,深层次的理解循环经济的含义;可以通过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环保活动的举行等,从而明确循环经济现在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有多大。

3.2习惯的改变方式必须强有效

长期养成的习惯如果要加以改变,必须要通过强有效的方式。比如,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定,要求学生遵守,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从而改变学生原有的习惯,正可谓重棒底下出状元;除了制定相关的规定之外,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例如:如果破坏了公物,该怎么样进行处理;如果破坏了班级卫生,应该怎么样处理;如果规整班级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获得一定利润,应该怎么奖励等。通过这样一些强有效的方式来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习惯,从而使循环经济思想得到进一步灌输。

3.3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教育

正确习惯的养成,准确观念的树立不是一时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依靠长期的理念灌输、教育来改变学生对于循环经济观念的认知。正确观念的树立,指导着正确行为的体现;正确的行为又促进了观念意识的进一步转变。

3.4环境的变化需要政策的制定

循环经济思想的灌输,为了改变周边的大环境,作为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经济、财政等手段,来保障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建立、发展循环经济,除了要结合我国实际,还应该积极汲取和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和科学做法,不断完善法制建设,研究完善和制订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公众积极参与,大力倡导绿色需求和可持续消费,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进行宣传。循环经济这一理念对于发展中的中国非常重要,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非常的重要,必须不断加强人们的循环经济思想教育,引起全民的注意,才能使循环经济在我国得以长期有效的发展。在班级管理中推广循环经济思想,从基础抓起,从点抓起,从而更强有力的保障了循环经济思想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宋锡辉.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2]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3.

[3]段伟伟,焦嘉程.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3.

篇7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选择。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推进,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断提升。但是,人民群众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仍很局限,只是对基本概念的简单了解。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要依靠全民的参与,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全民性的循环经济思想教育。

1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就随着提高。然而中学生消费容易受虚荣、攀比心理的影响,尤其是一部分中学生消费看广告、跟名牌,盲目地攀比,而且许多商品买来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没有被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和主要消费力量,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是否正确,对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学校进行循环经济思想教育,改变中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提高对再生产品的认可度,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绿色消费、科学消费。必须把循环经济思想渗透到日常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通过学校教育,让“循环经济”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付诸于学生的行动,引导广大学生节约资源,遵守社会公德,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现状

对中学生进行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研究,必须首先了解中学生的循环经济意识。为此,从淄博市临淄中学抽取高二级部12个班做了问卷调查,调查从2015年4月开始,5月结束。共发放问卷613份,回收有效问卷585份。其中,男生274人,女生311人。调查问卷从循环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中学循环经济理念教育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侧重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状况。通过调查,初步了解中学生对循环经济理念的认知情况,在取得实际信息的基础上,直面存在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开展。循环经济知识、理念获取渠道方面调查显示,对于循环经济一词有50.9%的学生听说过,有49.1%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在这50.9%听过的学生中,又有72.6%学生是从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渠道获得了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息,有24.2%的学生是从学校其他各门课程中零星获得,仅有3.3%的学生是从专门的有关循环经济的专门课程中获悉。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教育是关键。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下,从课堂上获得的有关循环经济的知识远远不够。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循环经济知识的学习并不系统,只是零星地掌握了一些知识,甚至连循环经济这个词都有一半的人没有听说过,而听说过的人又大部分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等渠道获得的。这说明对于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和循环经济理念的培养还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调查显示,淄博市临淄中学学生全部都上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详细地介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但在随后对各个班级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规范,由于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问题,活动课只是根据各种教材中所自带的要求,间接地开展了本课程(各学科教材在每一个单元之后,都会提供与本专业内容相关的活动课题,以供教师及学生探讨);有的把开班会组织学生讨论等活动也看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方面对于废旧物品的看法,可以直接反映出目前中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循环经济观念。对于废旧矿泉水瓶的归类问题,有4.1%的学生认为属于垃圾,60%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来兑换一点儿钱,25.1%的学生认为还具有其他的使用价值(如作为饮水瓶或制作工艺品等),10.8%的学生认为可以作为生产原料。由此看出,在实际生活中能把生活现象与循环经济理论联系起来的学生相对较少,观念仍停留在一般的生活习惯中,认为废旧物品只能用来换钱或进行简单的再利用。85.1%的学生虽然知道废旧物品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这些价值体现在哪里并不清楚,还没上升到把这些废旧物品作为生产资料再利用的理念上。在垃圾分类方面,83.4%的学生做不到,15.1%的学生偶尔做到,1.5%的学生从来不进行垃圾分类。损坏物品进行维修再利用方面,46.7%的学生能做到,23.5%的学生偶尔为之,29.8%的学生从来不进行维修,都是直接换新的。75.6%的学生会因为写错几个字而撕掉整张纸,20.8%的学生偶尔会这样,仅有3.6%的学生从来不这样。12.3%的学生购物会自带购物袋,30.9%的学生偶尔会,56.8%的学生做不到。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很难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3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途径

2014年《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普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创设循环经济教育校园文化环境创设循环经济教育校园文化环境,让师生置身其中,真切感受、体会,引导师生自觉践行循环经济理念。合理规划校园的各种设施设备、草坪和水源、宣传栏等,控制校内污染,让校内资源循环起来,保持校内环境的干净、整洁,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增强循环经济教育的效果。学校宣传部门必须充分发挥传播校园文化的主渠道作用,用多种形式来宣传与推广循环经济理念。设置宣传专栏,展示有关循环经济理念的文章;在校园网站开设专题,组织学生进行循环经济大讨论。教科书的循环利用学校应鼓励学生循环使用教科书,引导学生保持教科书的整洁,方便学弟学妹重复使用。开设跳蚤市场,引导学生将自己用不到的图书资料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销售”,让其循环利用,发挥最大效用。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又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开展循环经济教育讲座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循环经济教育讲座,主讲人可以是学校相关专业教师,也可以聘请相关专家,结合本地区践行循环经济的实践,让学生了解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了解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成绩,对发展循环经济充满信心。同时也要认识到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不足之处,提出相关对策,坚定地走循环经济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铺平道路。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体验教育2011年,我国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正式展开。通过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搭建循环经济的宣传、交流平台和教育培训基地,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循环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要广泛开展循环经济教育,扩大公众参与度。只有消费者愿意选择循环经济产品,才能形成绿色消费市场,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为此,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要加强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使广大消费者树立资源节约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养成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王保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途径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2):1-4.

篇8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一、努力查找、积极正视煤炭企业职工存在的思想问题

一是面对严峻经济形势,大部分煤炭企业效益下降,甚至面临亏损,导致干部职工收入减少、待遇降低,矿区民生改善也不如以前多了,一些干部职工心理预期得不到满足,思想更加活跃,可能会出现抱怨多、困惑多、疑虑多的情况。

二是煤炭行业黄金十年使部分干部职工盲目乐观、沾沾自喜,缺乏危机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改革意识,求稳怕乱、安于现状,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够关注,缺乏大局观念。

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生需求的多元与激荡,利益格局、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等的调整与磨合,部分职工思想和精神状态发生一些变化,经济意识强了,政治意识弱了;守摊意识强了,进取意识弱了;自我意识强了,敬业意识弱了;个人意识强了,责任意识弱了;物质意识强了,道德意识弱了;功利意识强了,奉献意识弱了;求富意识强了,艰苦奋斗意识弱了,缺乏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

四是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当前作风建设及严峻经济形势的要求还不适应、不符合。有的理想信念淡薄,道德观念缺失,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放弃原则,以小团体利益为重,人情至上;有的不敢管、不愿管、怕得罪人,出了问题推卸责任,工作应付、走样,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有的作风漂浮,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有的在工资、收入上弄虚作假,与职工群众争利。

这些情况表明,在经济转型深刻影响、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的大环境下,进一步引导干部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

二、积极宣教、大力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事业大发展必须以思想大解放为前提。为此,必须突破旧有的、不合时宜的思维习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做到“五破除五树立”。

一是破除得过且过、等靠依赖的旧思想,树立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新观念。坚决防止凡事等靠要、行动慢半拍,树立“效率效益至上,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观念,努力解决干部职工进取意识不强,工作不积极、不主动的问题,使碌碌无为的职工受惩罚,混天聊日的思想没市场,在企业进一步形成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二是破除盲目乐观、自我满足的旧思想,树立居安思危、自我加压的新观念。解放思想首先就要清醒地看到差距、看到危机,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看不到危机是最大的危机。要坚决防止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安于现状,努力解决看不清严峻经济形势、看不清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在新一轮发展中,自觉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忧患意识,振奋精神,把握机遇。

三是破除消极畏难、怕担责任的旧思想,树立敢闯敢干、恪尽职守的新观念。坚决防止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问题往上推的畏难情绪,牢固树立守土有责、勇于拼搏的意识。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办事情不可能没有困难,要敢于面对现实,勇于知难而上,积极探索实现逆势突破的新方法,寻求破解难题的新途径,争取更大作为,谋求更大发展。

四是破除形式主义、坐而论道的旧思想,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新观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坚决防止说一套做一套、只有唱功没有做工,在企业上下树立干事创业的思想,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抨击空谈者,鼓舞实干者,惩治无为者,使干部职工敢于抓问题、善于出实招、勤于抓落实,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五是破除固执己见、关门发展的旧思想,树立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新观念。坚决防止顽固保守、视野狭隘、因循守旧,树立强烈的兼容开放思想,以对标管理为手段,在比较中找差距,在学习中促提高。

三、着手建立、着重强化干部职工思想解放的路径措施

篇9

中图分类号:D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064-0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企业思想工作已经远远落后,现在对于企业职工的思想要求是树立强有力的市场竞争意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完成思想变革,培养积极适应各种竞争环境的优秀团队。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

一、法律经济视角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意义作用和要求

现阶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而临的一个基本宏观背景是法制化的市场经济,其总体基本框架是建立在对于经济活动起指导和约束作用的各级各层次法律法规体系并最终主要通过价格杠杆的市场经济原则而调整调节其中的主要领域模块和关键问题,简而言之即法律和或价格两种机制规定了新时期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导向和相关运行机制的筹划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制化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和相关行为准绳,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出发点和目的归宿,很大程度上决定制约并最终检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

二、基于法律经济视角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1、认识模糊,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清楚

有些人认为,既然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体制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没有必要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企业经营为中心,围绕经营开展企业的一切工作。这样的认识,必然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制度很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缺乏刚性指标,缺少明确的责任制和基本的运作制度及考核办法,不能像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那样,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措施,与这些问题并存的是,缺乏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制度。

2、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建设不够完善

主要由于企业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的。很多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使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没有足够人力、物力、财力,思想政治工作无疑是难以进行的。

3、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形式单一、陈旧

当前,部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形式单一,难有创新。管理层布置思想政治工作时,要么主题乏善可陈,鲜有与时俱进的工作针对性,要么夸夸其谈,不考虑下面基层执行的可行性。而到基层开展时,更是以敷衍了事、草草应付检查为目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无法形成新颖、深刻的思想认识,焕发企业的工作活力,反而容易形成广大职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无用、累赘的负面错误认识。

4、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针对性欠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发展进步很快,管理机构、运营模式、规章制度各方面向国际看齐,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不够,开展易沿袭以往的思路,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满足新意识形态下的思想需要。新常态下,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人员流动迭代加快,对于企业中的新生力量,特别是八零后,九零后,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以往已大不相同,沿用老套的思路、方式、价值体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获得其认同,引起共鸣。比如,八零后、九零后的家庭观念、个人意识加重,按照以前的牺牲家庭、个人,奉献企业这种观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容易适得其反。

三、法律经济视角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对策

1、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结合

从法律经济的视角出发,将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合理的调整、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及l展战略规划,达到企业理想的匹配程度,更好地服务于以经济法律为基础的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让企业能够在法制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进步。

2、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权衡并协调思想政治工作、市场经济机制和经济利益原则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及时的对相关工作进行调整,调动相关主体积极性,切实的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将三者之间进行完美的结合。

3、统一战线,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大力支持企业政工部门的相关工作,针对企业内部员工的结构层次不一进行合理调整,多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培训。加深部门之间的联系,统一员工的思想,让企业与员工的思想理念相一致,让各部门工作立足于战略角度,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4、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政工干部不仅要能够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合理的加强企业政工的实力,将思想政治工作务实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身上。同时,大胆吸收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让企业在法律经济视角下,将自己的发展战略长久有效并且可持续的进行下去。

5、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管理规范化

(1)建立健全上层组织制度与法规,增强监督。加强对上层领导的法制教育,确保企业自上而下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确保上层定期下达法律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加强上层实际执行力的有关监督。(2)建立健全员工学习制度。组织员工定期参加法律知识培训与学习,加强对与企业发展相关的重点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得法制宣传得以全面深入。(3)建立健全职工工作考核制度,将法律观念纳入考核范围。企业要重新制定相关的考核准则与标准,注重对全体员工包括高层领导者、培训实习人员、普通职工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使得员工学有所用,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顾问制。企业需要以国家的相关规定为标准,大力加强顾问队伍建设,使法律顾问明确自身的职责,又能够服务于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结语

市场经济价格机制下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基础之上的法制经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法律经济的视野和角度来解读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在分析了其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的基础上,并提出建议和对策。希望本文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廓清基于法律经济视角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程.浅论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与对策[J].实践与探索,2012,28,246.

篇10

中图分类号: D92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对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就要摒弃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带来的历史局限性,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模式。

一、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从服从型向服务型转变

党的以前,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我们的社会发展目标不是关注生产力的状况,而是关注生产关系的改造与完善,首先强调生产的性质是姓“社”还是姓“资”。这种现实反映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目标上,就是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统帅”和“生命线”。其基本职能是把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都认同到现存的政治秩序上,使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服从和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把变成图解现存政治的教条去到处套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把既定的生产关系性质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强调教育、科技文化工作的任务是为无产阶级生活服务等等。

党的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取得了不少成效,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政治服从型的旧模式,没能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的实践主体的能动性的统一中去探索和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体系。结果是,人们都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对不上号,政工人员面对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也往往产生被冲击的失落感。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要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真正实现在总体目标上由服从型向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型转变。思想政治工作在实施这一总体目标的过程中,要依照市场经济高度社会性的特点,打破思想政治工作仅限于政治氛围的小循环,自觉将其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社会大系统中来。从市场经济运行的普遍联系中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规律,抽象概括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内容与基本原则,摒弃简单地以姓“社”姓“资”来判定思想政治工作是非的“左”的倾向,积极探索和建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从趋同型向求异型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原有的价值取向是单向趋同型的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引导全部社会生活向惟政治化单向趋同。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如经济、政治,文化、伦理、家庭等,按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就是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统统纳入政治的氛围,使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打上政治烙印,服从政治的需要。二是它引导一切实践活动向上级指令单向趋同。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目的、计划的指导,但实践过程并不是与先定的目的、计划绝对同一的,而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创造性地改造客体,取得直接现实性的成果。而以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总是要求下级组织工作和实践主体的思想与上级指令等同,强调贯彻落实“红头文件”不走样。做到这一点,无功可以受“禄”,相反,建功立业也可能受罚。

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性的特点,使其价值取向由多维求异型转变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目标上来。思想政治工作要冲破惟政治化的氛围,自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伦理、家庭各领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殊效应来为市场经济这个中心服务。在实际工作中要打破政治工作孤军作战的局面,形成以党委为主,全员化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取得多元效应。在工作内容上要由注重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而进行的单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入研究实践主体。对改革中出现的利益分化、自我发展等方面相对不合理而产生的大量思想问题,有针对性的、实事求是地开展日常的周密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鼓励社会生活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的自主、开拓、竞争,尤其是企业和各基层单位的自要扩大。与此相适应,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个性,增强自主性,变微观控制为宏观指导。要鼓励各基层单位革除与上级指令趋同的条条框框,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敢为人先、敢闯新路、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要发展市场经济的内驱力,促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扩大大众传播媒介,普及信息量,增强时效性和透明度,必须依照实践活动的具体性和主体行为的选择性,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实践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

三、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务虚型向务实型转变

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内容,长期固守“文件传达、形势教育、政治学习”一类的务虚型模式,这种务虚模式框定了指导思想。即把马列主义,思想当成教条,不是看作开放发展的科学体系,在解决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时,首先框定“经典作家”是否有言在先,有结论的可以办,找不到答案的不能办。二是端正所谓实践方向,即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是为经济建设的全部社会生活“把关定向”,因而把主要精力都耗费在具体实践之前的姓“社”姓“资”的争议上。三是育内容。即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把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条件的实践活动,把党内外、领导群众、专家文盲等不同的实践主体“一刀切”地统一到上传下达的某个“红头文件”、领导干部的某次重要讲话、正在开展的某次政治活动的要求上。四是“创造”工作形式,即不干实事,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摒弃只管“理论务虚”的旧模式,建构起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新模式,要实现四个方面的突破:

1.指导思想的突破。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把当作僵化的教条,不敢越雷池一步。要自觉地将其纳入世界性和历史性的时空,来显现其社会价值。既总结自身的实践经验,又吸取和借鉴外国的文明成果,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工作中丰富和发展。

2.工作重心的突破。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只管把住姓“社”姓“资”的关口,而是要引导全党始终不渝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专心致志地搞经济建设,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向前进。

篇11

1.1 认识:思维的载体

人的认识活动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的关于事物表面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随着实践活动的继续和深入,人们会对感性材料通过大脑反复的加工制作,最本文由收集整理后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而思维就是人们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即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过程。

1.2 思维:抽象客观的规律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一切客观的事物及其运动都有自己的规律,思维作为一种客观现象,自然也有规律。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在1980年发表的《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一文中对思维做了如下的划分:抽象思维(也称之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或称之为直感思维)和灵感思维(亦称之为顿悟思维)。

后来在1993年8月8号钱学森与夏军教授在书信往来中提到除了上述三种思维之外的另一种:梦。梦境属于心理学而不是逻辑学的研究领域。但是作为思维形式的完整形式,我个人认为应该划分为四种。只不过和该课程有关系的只有三种而已。

1.3 逻辑:研究思维的工具

上述提到思维是有规律的。而逻辑就是旨在研究关于思维形态的结构和规律。主要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的基本规律和思维的简单逻辑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会有各自的语言,如同代码之于计算机;图形之于几何学,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有能反映其特色的语言。逻辑学的语言就是论证。包括命题、断言等以及如何辨别其真伪等内容。

2.逻辑学中“命题”的思想

命题从范围上来讲主要分为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全称相当于整体,或者说是宏观角度。特称就相当与部分或者说是微观角度。这样的话,分析问题就会有两条思路:一是从全称到特称,即从整体到部分、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它注重的是微观、局部与细节;另一种就是从特称到全称,即从部分到整体、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他注重的是宏观、整体与系统。

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到:注重细节与微观会将客观事物的局部理解的更为深刻,但是反过来,局部的深刻理解不代表整体的明确把握。对部分有效的结论,不能说对整体也是有效的。

3.逻辑命题思想在技术经济学科研究方法的指导

3.1 还原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3.1.1 还原论的原理

对于自然科学,100多年来,笛卡尔、伽利略、牛顿和莱布尼茨所创立的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和观念——还原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还原论简单地说就是从整体向下分解,研究的越来越细。因此还原论相当于是全称到特称的过程。按照这个方法,生物学对生命的研究到达了基因层次,物理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已经到达了夸克的层次。也就是说,还原论方法由整体往下分解成部分并且研究部分,如果部分还研究不清楚就继续分解,直到研究清楚为止。

这种从全称到特称,从整体到部分、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注重了微观、局部与细节,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新的学科、新的领域不断出现。人们一直认为这就是认识客观世界最有效的途径。

3.1.2 还原论的局限性

直到一位科学家的出现逐渐开始打破数百年来传统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这种观点。(当然,“打破”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

分子生物学家彼塔朗菲指出当生物学的研究已经发展到分子生物学的时候,对生物在分子层次的了解越多,对生物整体反而认识得越模糊。

所以,现实的情况却是:就算研究透了基因也不等于就明白了整个生命的一切,即使认识了基本粒子也不能保证完全可以解释大物质构造。不能否认还原论使得自然科学的研究得以深入到人类曾经无法想象到的程度,这是它的优势方面。但是,这种方法由下往上是回不去的。还原论并不能回答高层次和整体性的问题。

因为注重细节与微观会将客观事物的局部理解的更为深刻,但是反过来,局部的深刻理解不代表整体的明确把握。对部分有效的结论,不能说对整体也是有效的。

3.2 系统论: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

3.2.1 综合学科的特点

如今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学科林立,(在还原论的指导下)虽然分工越来越细,新领域不断产生;但是另一方面是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之间相互交叉结合,向综合性整体化的方向发展。技术经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一门学科。它是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所以也有很多人称之为“工程师的经济学”。

这种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常常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它是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能反映事物这个特征最基本的重要概念就是系统。因此,对于技术经济与管理这样的学科,仅仅采用由上而下的还原论方法去研究局部与细节是远不能达到这门学科的要求,与此同时,必须还要以由下而上的整体与系统的方法来研究它。将其定义为系统论方法。

3.2.2 系统论在综合学科总的应用

在本文的开篇,提到了对思维的界定: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人脑思维一种是逻辑思维,它是定量、微观处理信息的方法;形象思维是定性、宏观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人的创造性主要来自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可以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也就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这是人脑创造性的源泉。

篇12

随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我国的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无论是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影响日益密切,因此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信仰等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外界各种人所的所产生的影响。针对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将其提高到一定的位置,对该项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以不断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实践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首先,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是很多的,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的体系;其次,课程设置经过多次调整也开始逐渐趋于优化,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再次,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大力支持的格局基本形成。

 

当然,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变化巨大,自然也给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整个教育队伍知识结构相对比较老化,在专业性方面还比较欠缺,从教学过程来分析,虽然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正在不断完善与更新,但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冲击,无论是教育观念、方式,亦或是手段等都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涨;教学以及评价方式还相对单一。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

 

首先,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逐年增长,正因为经济措施的得力证明了理论具有巨大的活力,并且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以及感染力,这对于就爱拟定当代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也使各国的国门打开,给我们来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提供了便利条件。西方国家在教育形式上更加灵活、途径上也更加广阔,灌输、强制的痕迹美誉,对于教育内容在渗透性上更为重视,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

 

再次,全球经济一体化也给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在当今网络时代里,网络的高度发达使得知识的更新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各种新的教学手段更是层出不穷,而这些都可以让教育变得更加生动。这样一来,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更高了,使得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必须要掌握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以及各项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社会这种迅速的发展。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首先,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之下来进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表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时代背景方面,亦或是在内外部环境方面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使得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人们的交往也更为便捷。毋庸置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也开放了,文化、信息等环境也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要发生根本的变化。当然,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在整体还是在文化方面都具有迥然的差异,中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接受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会受到其一定的冲击,因而该项工作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引整个社会群体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我们有效地来防止西方一些错误思想以及价值的武器,因此比如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并且要在实践中践行,从而促进研究生知行统一。

 

其次,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给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不断发展,加之高校校园网建设地不断进步,无论是给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教育和学习条件,每个人在学习方式上也不断变化,这就是新的基于与挑战。在网络世界中,人们的身份是虚拟的,不但不知道对方的工作、年龄,甚至连性别都无从辨认。而在网络交流中,特别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网络生活容易导致研究生群体将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淡化,长此以往会使其更加依赖网络而逃避现实。

 

再次,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于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方法上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无论是处在哪一个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来反映具体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时才会被整个社会所认可和接受,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并且要不断进行创新。研究生群体在知识的结构上是在不断提高的,思想教育自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

 

(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家庭以及社会的任务,因此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完善育人机制,三方密切配合,各自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那么对于高校而言,也要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各部门密切配合,心理咨询、校内外活动都积极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好务,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充分挖掘我国的教育资源,还应该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作为教师,必须要通过自己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作为一名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对思想,必须要根据时代背景的变化来转变自己的观念,树立以人文本的思想,并且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充分尊重所有的学生,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学习者的学习不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他们的知识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尤其是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如果教师还在墨守成规,依然以传统讲授的方式来进行授课,那么学生自然是不感兴趣的。所以,作为教师要通过这些手段和方法,使得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鲜活,让学生的精神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激发他们的兴趣。

 

(三)更新高校教育方式方法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必须要准确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进行整体规划,形成一定的科学体系。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地不断加快,使得跟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全新的挑战在做难免。作为年轻一代,他们年富力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够及时接受新事物,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更新教育方式以及方法,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被社会淘汰。除了课堂授课之外,教师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网上论坛,就学习内容展开激烈地辩论;积极倡导广大学生来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生动鲜活的多媒体技术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注意对该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冲击,部分研究生的功利性比较严重,往往注重眼前利益,强调个人所得,而缺乏集体意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极大地危害。所以只有见他们的个人利益和国家以及集体的利益进行紧密结合,才能够最终实现我的梦中国梦。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了解他们的需求,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用“中国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他们,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来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让研究生们能够切实将个人理想与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紧密结合,这样一来,他们的人生才会活得更加精彩。

 

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