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物理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2-06-27 17:47: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培物理研修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培物理研修总结

篇1

2015年秋,我县启动“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旨在为乡村教师提供教学示范和专业支持,提高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前几年,在推进课改过程中,我们也曾经组织过送教下乡,国培项目启动之后,我们通过研读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感到我们以往的送教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参训面不够宽。以往送教,多是针对边远乡村学校的薄弱学科进行,参训教师多数是承办学校及其周边学校的部分教师。国培送教要求在项目周期内,实现主要学科全覆盖、乡村学校全覆盖、乡村教师全覆盖。

二是主题不够明确。以往送教,虽然也聚焦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上,但主题泛化,缺乏对课堂教学有针对性的研究。国培送教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开展主题式送教,主题宜“小、微、实”。

三是环节不够完善。以往送教,主要环节是教学示范、观课议课,往往是“一锤子买卖”,缺乏跟踪管理。国培送教规定了“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责任主体,强调实现送教到校与校本研修的有机整合。

四是实施主体单一。以往送教,是县级研训机构或乡镇研训站组织实施,而国培送教由省级统筹指导,强调县级研训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协同实施。

随着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研训一体制度的推进,上述问题已逐步得到解决。下面以初中物理送教下乡培训的“诊断示范”阶段为例,介绍我们的做法。

第一步,进行前置诊断,明确“为何送”。“需求即送教原因”,送教前,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参与校本研修,查找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站在教师的角度,读懂教师的真实需求,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确定送教主题。通过调研,当前我县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于是,确定了“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这一送培主题。

第二步,研磨课堂讲座,明确“送什么”。“主题即送教内容”,主题一经确定,也就确定了送教的基本目的和内容。接下来,组织县级学科培训团队,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方法改进”等核心教学能力,修改教学设计,进行试教,准备示范课和相应的专题讲座,力求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现出来。同时,注重“价值引领”,把优秀教师的职业精神、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传递给每一位教师,改变教师的心智模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思想深处开展浇根式浸润式培训。

第三步,按照流程实施,落实“如何送”。在诊断示范阶段的集中送培环节,我们以“主题导引+教学实践+互动研讨+专业引领+跟进改善”课例研修为主要送教方式,重在促进教师素能改进和教学行为改善。按照这个思路,在送教主题的导引下,实施了以下流程。

课堂实践。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由培训团队成员上示范课,参训教师上展示课,可以采用同课异构,从相同中找不同,在比较中拓展思路;也可以异课同构,从不同找相同,研究一类类课型共性的教学策略。

课堂观察。课堂观察与课堂实践同步进行,对课例开展合作性研究。事先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如记录提问与学生发言的量表,记录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量表等。上课前,将参训教师分成多个观课小组,每个小组确定部分成员为抽样观察者,其余组员自主选择观察点进行观察,为下一步研课做准备。

互动研讨。围绕所展示的课例进行议课,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分组讨论,授课教师进行反思性说课,每位教师参与讨论,在互动研讨中引发新的思考,并把个人观点汇集成小组意见;其次是集中议课,由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培训团队进行集中点评。互动研讨是依靠参训教师自身的力量提升培训品质的重要手段,要用好用足。

专业引领。专业引领的方式要多样化,可以围绕主题,根据本区域教学实际进行微讲座、教学论坛、经验分享、专题讲座等。例如,在物理集中送培中,我选取两位教师,分别就教学难点突破和智能手机辅助教学进行了案例分享。在举行专题讲座时,我们要改变灌输及接受式培训,多采用案例分析、视频观摩、实验体验、互动讨论等方式,提升参训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形成愉快、积极的学习氛围。

跟进改善。为了避免培训听着激动、听完冲动、回去不动的现象,需要对培训进行跟踪管理,让培训与教师的实际教学生活建立联系,促进教师学以致用。我们的主要方法一是教师个人制订训后行动计划,并对执行计划的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二是任务驱动,在集中送教之后,布置校本研修任务,开展研课磨课活动。

通过送教实践,有以下三点初步认识:

1. 要以参训教师为主体。送教要根据教师的需求来确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培我所无,训我所需”。培训内容要贴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重点指向课程核心理念的矫正、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形式影响着培训效果,要依据培训内容确定教师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多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培训,专题讲座要理论联系实际。培训者要树立“教师即培训资源”的思想,发掘教师的先进经验,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真正把参训教师“卷入”到培训过程中。

2. 培训团队建设是基础。培训团队在送教下乡、校本研修培训中起着研发、组织、指导和引领作用,为打造乡村教师培训团队,以择优组建为基础,以高校为阵地开展持续提升研修,为进一步发挥作用积蓄了专业能量,从而形成高校、县研训中心、片区研修中心、校本研修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3. 校本研修要贯穿始终。集中送培之后,怎样巩固培训成果?无疑,校本研修应是最佳方式,要用校本研修把送教培训的各个阶段串联起来。在校本研修中,要注重发挥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作用,把教师的自主发展、合作发展、引领发展结合起来。为促进校本研修的落实,我县制定了国培项目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考评办法,每学期末ρ行耷榭鼋行自评和学校评价。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群体之中,如果一个人与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自己,并注入更新的生机。”教师教育也是如此,有效的教师培训必然要将教师个体带入群体,使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更明朗充实的教师专业生活融为一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充满新的生机与活力。

篇2

(二)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各位知名专家、学者从自己的研究方向方面的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有独到的视野和经验出发,畅谈了他们对新课程的改革以及高中物理教学技术等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他们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畅谈中国物理教育的过去、现在的同时,给我们展示未来中国教育的远景和物理教育各家之长。我认识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为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优质课堂指明了实践的方向。

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各学校的新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

(三)、不断进取,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学习期间,我仔细浏览了我国现行的高中物理“沪科”版、“人教”版、“鲁科”版、“教科”版、“粤教” 版五套教材的电子课本,在这次培训的师资中,有几位就是教材的编写者,通过他们详细的讲解,明确了五种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熟悉了各个知识点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体现和各自的特点。也明确了新课程标准对各版本的要求。

本次培训学习的时间非常紧张,也很扎实。经过学习和到各所学校听课,初始的懵懂困惑迷茫也渐渐开朗,了解了自己的双重角色:学习者和培训者,清楚了自己的双重任务,那就是学习课程内容和掌握辅导方法。专家的理论讲座为我的头脑增添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让我收获了一份快乐心情。每位专家教授的讲座和专家的互动应该说是我们最快乐也是最紧张的时候,各位专家用自己的自信、率真、真实、真诚和热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位大师的风采,让我明白了一个真人的快乐。

篇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体系为支撑,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制度机制,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大培训”格局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实施原则

1.提升素质,服务学生。坚持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服务于学生有效学习,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宗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综合素养,着力解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2.加强统筹,分级负责。坚持市级统筹,以培训规划、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业务指导,健全管理网络。高中教师培训以市为主,初中和小学教师培训以县(区)为主,完善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体系。

3.按需施训,注重实效。坚持需求导向,加强需求调研,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逐步实行教师自主选学,创新培训模式方法,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送培送教、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推进混合学习,促进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和行动研究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创新机制,提高质量。坚持质量为重,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监管机制,提升培训内涵、实施能力、管理和保障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和“大培训”格局建设,促进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聚焦“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分类分层分岗按需施训,使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与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进一步更新,实践与应用能力进一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训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进一步创新,培训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包括“国培计划”、省级培训、全员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四种类型。

(一)“国培计划”

根据教育部部署,组织实施“国培计划”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培训及其他国家级教师培训。

(二)省级培训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

1.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培训项目。有计划组织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英语、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2.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全面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进一步落实“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训时间不少于48学时。

4.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以提高教师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高质量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能力水平为目标,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和省外研修等多种途径,对教师培训团队进行专业培训。每年研修时间不少于72学时。

(三)全员培训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从师德与素养、知识与技能、实践与体验三个方面,采取混合学习模式,组织实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1.新任教师岗前培训

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常规和学生管理规范为重点内容的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2.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以提高在职教师师德素养和“以学促教”的教学实施能力为目标,师德教育与业务培训双线并进,师德教育列为第一模块。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分年度实施专题培训。

(1)师德教育

模块一: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重点提高教师职业理想和践行师德能力;

模块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教师法制素养和依法履行职责水平;

模块三:学校安全教育。提高教师安全意识和保护学生安全技能;

模块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身心健康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能力。

(2)业务培训

专题一:有效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现代知识观与学生能力培养、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修订版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要点、修订版教材分析与学科教学知识(PCK)构建、学科学习内容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

专题二:有效学习指导。主要包括现代学习理论与因材施教、学习心理与学生学习特点、学习设计与学习方式、学科学习策略与有效学习指导、学科学法指导问题诊断与解决。

专题三:有效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现代教学理论与学生为本、有效教学与教学模式选择、以学定教与“先学后教”模式应用、以教导学与“先教后学”模式运用、学科教学模式有效应用典型案例研修。

专题四:有效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学习质量观与学生全面发展、学习评价理论与应用、发展性评价与学习评价工具、课堂学习与过程评价技能、学科学习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

专题五:有效教学研究。主要包括学生有效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指导与叙事研究、学科课堂学习与课例研究、学习评价与行动研究、校本教学研修问题与指导。

3.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以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学生学习发展与评价、修订版学科课程标准与有效教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设计与实施为重点内容,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四)学历提高培训

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重点鼓励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重点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以下初中教师开展学历提高培训,到2015年,基本实现小学教师专科化,积极推进初中教师本科化。

五、培训模式

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名师讲学、省外进修和境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逐步形成多渠道、开放式、符合省情、富有实效的培训模式。

优化整合多种培训方式,将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培训研修与“送培到县”、“送教下乡”相结合。

远程培训采用分校(中心校)、分学段、分学科组建网络班级的方法,教师平时在线学习。采取课程学习、在线答疑、互动交流和资源服务等方式,进行培训专题的自主学习和在线研讨活动。

集中培训采用小班教学,集中在寒暑假或分散在双休日进行。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专题的重点内容指导、远程学习的方法辅导和校本研修的操作指导。

校本研修在学校(中心校)的组织下,分学段、分学科,以学科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培训教材研读、网下集中研讨、技能训练和岗位实践等研修活动。

采用基于学科、巡回送教的方式,组织培训讲师团“送培到县”、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开展集中答疑、示范教学、课例研修和交流研讨等活动。

六、培训考核

(一)考核方式

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实行训前、训中、训后“三段式”考核。训前以问题和案例提交为重点、训中以过程参与效度为重点由承办单位进行考核;训后以岗位实践研修为重点由参训教师所在学校(中心校)进行考核。参训教师各阶段考核全部合格,由所在县(区)或市教师培训机构认定培训合格。考核结果报同级师训管理部门审核。

(二)学时认定

本周期继续教育总学时为360学时,每学年度学时数不少于72学时。

新任教师在试用期(第一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20学时的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免于参加当年度其他类别培训。

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周期内年度培训为72学时,其中校本研修40学时、集中培训8学时、远程培训24学时。

教师参加“国培计划”或省级专项培训项目,超过72学时,免于参加当年其它类别培训。不足72学时,需参加当年的校本研修。

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获得毕业证书当年按72学时予以认定。

中小学教师参加本《意见》规定的培训类型之外的,非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培训,一律不予认定学时。

七、培训实施

(一)机构遴选

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资质的培训机构,方可实施教师培训。

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国培计划”、省级专项培训、远程培训任务等。

(二)组织实施

1.“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项目

在省教育厅指导下,由招标遴选出的培训院校或机构组织实施。

2.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1)远程培训和远程资源服务:高中教师远程培训,由省教育厅从省内外遴选具有“国培”资质的培训机构,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市教育局负责统筹协调。城市初中和小学教师远程资源服务,由省教育厅招标遴选推荐具有资质的远程培训机构,各市教育局从中选择培训机构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鼓励县镇和有条件的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推进集中、远程和校本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2)集中培训:高中教师集中培训,由市教育局遴选培训院校或机构采取集中答疑、送培到县等方式组织实施。初中和小学教师集中培训,在市教育局指导下,由县(区)教育局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

(3)送培送教:在市教育局指导下,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协助县(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培训讲师团“送培到县”(初中)和区域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小学)活动。

(4)校本研修:由教师所在学校负责实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业务指导和服务支持,县(区)教育局负责检查验收。

八、加强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教育厅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指导、管理和评估,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负责远程培训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师训管理部门负责培训实施与业务指导。

市、县、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均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培训业务指导团队。

(二)健全管理制度

坚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训管理部门、教师培训任务承担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

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应纳入教育督导、市教育局年度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中小学办学评估等考核工作中,并与“第一责任人”考核挂钩。

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中小学教师在五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其完成的培训学分(学时)和参加培训考核情况,是晋职、晋级、续聘、竞聘、考核评优及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的重要依据,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九、保障措施

(一)增强机构功能

以“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为契机,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基地承担“国培计划”项目和省级教师培训项目。

按照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合格评估和示范创建为抓手,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专业机构的整合和联合,有效实现优质资源整合,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增强培训主体功能,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师培训师资准入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培训者队伍。

建立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在省教育厅领导下,负责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专项调研、项目规划、招标评审、实施指导、绩效评估和课题研究,以及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等工作。

建立教师培训教学专家库。省教育厅遴选高水平专家和特级教师组成省级培训讲师团,开展“送培到县”、“送教下乡”活动。各市教育局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使用,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组建区域名师讲学团,支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省级及以上教师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每期(班)培训团队中,省外培训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优秀中小学教师(教研员)不少于40%。

加强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实施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计划,采取政府购买、组织开发、引进等方式,积极开发本土培训教材,重点开发一批网络培训课程资源,努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贴近教育教学实际、体现不同类别、层次教师需求的优质课程资源库,为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

完善优质课程资源评审与推荐制度。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组织评审的培训课程资源,方可在本省范围推荐使用。地方课程要逐步实行省级备案制度。

加强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建设。按照网络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共性要求,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具备学习管理、资源管理、实施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等功能的远程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及支持服务系统;实现参训教师的在线课程学习、互动交流、共享资源和接受培训专家远程指导等功能。

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依托优质中小学校,建立一批教师培训教学实践基地,落实教师培训实践环节。探索和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示范校,加强校本网络研修资源平台和实践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师范院校与具有示范作用中小学广泛合作,引领校本研修、安排学生实习,促进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专业发展。

(三)提供经费保障

切实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有关继续教育经费的政策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经费由本级财政安排,经费标准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1.5%,并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附加费中按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分项目落实。

切实落实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资料费、伙食补助费、住宿费等开支。

篇4

培训方式灵活多样。远程教师培训运用混合学习方式,即培训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集体研讨(包括在线研讨)、与学科专家面对面交流、在岗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的。根据广大教师需要,培训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整合和开发优质的培训资源,同时注重组建高水平的专家导学团队,进行远程培训的教学指导、答疑解惑、线上交流、学习评价和校本研修等工作。安徽省根据“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探索实践的“骨干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在线学习与在岗实践相结合,远程培训与联片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和管理机制,收到良好效果。

评价机制初步形成。远程教师培训的评价考核机制初步形成,比如,采用表现性评价和校本评价相结合、平时作业和阶段检测相结合、过程性学习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合格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网络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对学员培训绩效进行综合考核、评估、总结,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健康推进。

互动交流形式多样。远程教师培训的网络平台,具有课程优化、资源优质、师资优秀、学习便捷、交流顺畅、信息灵通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参培教师的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心得分享,彰显了独有的优势和作用。例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资源既有在线课程、精品课程展示,也有经验交流、教师论坛、教师博客、合作伙伴等。参培教师能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专家答疑研讨、小组学习研讨、专题在线研讨、QQ群研讨、班级沙龙研讨、作业互评互学等,方便了教师在远程培训中开展学习、交流、表达、分享等活动,也提供了便捷、多样、及时的教学指导和跟进式网络研修服务。

远程培训的基本现状

教师远程培训是指通过音频、视频、课件等形式,运用实时和非实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远程课程培训传输到受训教师那里的一种全新教育形式,真正体现了网络资源共享、快速便捷和跨越时空的优势。发展教师远程培训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战略抉择,是时展的迫切需要。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和瑞士等,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的教师远程培训也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教师远程培训已经成为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国际潮流。通过几年的实践,远程教师培训呈现出明显优势。一是技术优势。借助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因特网(internet)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师远程培训,能够提高教师培训资源的传播速度和继续教育的服务效能,为参培教师提供多种手段和途径的学习支持服务,促进教师继续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促进参培教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活力。二是便捷优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坚持为基础教育和课改服务的理念,注重问题驱动、案例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和研讨式交流,以网络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为基本模式,综合视音频技术、实时与非实时互动技术,运用网络、电视、光盘、手机、电话等不同的传播媒介,为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多种学习途径。这样,方便了教师共享优质资源,方便了与导学专家的请教交流,便捷了参训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远程教师培训的特色和优势还表现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交互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管理自动化等方面。如河南师大探索总结了“LEPP”培训模式,即引领、体验、实践、平台。这样,教师理论讲授、学员研修交流、教师现场解答、专家指导点评、学员网站平台自学等,通过网络平台形成了方便快捷、衔接紧密的培训形式。三是资源优势。教师远程培训可以实现优质培训资源的共享和教师培训的均衡发展,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我国目前有1000多万名中小学在职教师需要培训,由于人多、量大、面广,高水平培训师资和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增加了教师培训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远程培训通过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轻松享用优质培训资源,便于开展量大面广的培训,具有较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四是共享优势。远程教师培训具有网络经济的高边际收益特点,可以通过规模办学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降低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与时间成本。1000多万的中小学在职教师需要进行5年一个周期的轮训。如果采取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需要大笔的差旅、食宿及场地等费用投入,耗时又费力。据实施远程教育的国外高等学校初步估计,这种教育方式可使学生多学习30%的课程,学习效率提高80%,节省40%-50%的费用。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不少的问题,应该引起关注。一是网络平台的服务支持问题。在培训过程中不时出现网络的拥堵和不畅通等问题,影响了参培教师网上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少数地方远程培训平台的学习监控和过程管理等不够科学合理,教师参与平台的学习缺少适时监督,研修计划和考核方案缺少前瞻性和稳定性,也影响了教师们网上学习的内驱力和持久力。二是课程资源整合共享问题。一些地方开发的资源,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提炼,影响教师的使用,不能实现共享。三是参培教师的观念转变问题。远程培训方式不同于以前的集中面授培训,具有分散性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强调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对远程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理念有待转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极少数农村教师有消极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四是学校对远程培训的重视问题。部分学校因客观原因所限,没有把教师培训纳入到学校管理日程,因而在相应的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不能及时跟进,在计算机的配置、网络的畅通、绩效的评价考核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远程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助力推进的基本策略

1.树立先进培训理念。远程教育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领导者、管理者和参训者都应转变观念,坚定信念,增强运用远程培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新培训理念是提升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首要选择。从理论上讲,培训可实现三种需求: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和改善行为。教师培训的终极目的是改善行为,是把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让潜能转化为显能,发挥培训对知识所起的“解调器”和“放大镜”作用。远程培训还可以培养教师的现代意识及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媒体的多种能力,培养和树立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学习行为、教学行为以及生活方式。

2.优化网络培训平台。教师远程培训的首要条件,就是科学搭建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创建良好的远程学习环境,保证培训过程中的网络畅通和运行稳定,为广大参培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服务。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是网络。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网络支持平台不仅方便信息交流,而且营造一个特殊的氛围,鼓励更多的受训教师创造性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为了保证受训教师与导学教师之间的顺利交互及资源获取,需要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及管理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管理,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导学教师工作区和受训教师工作区进行专门的设计。近年来,教育部推进的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积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已经形成由全国教师网络联盟成员高校、优秀网络培训平台和有关省级优秀远程培训机构组成的教师远程培训骨干力量,远程教师非学历培训规模每年超过百万人次。安徽省创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网是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的门户网。平台拥有强大的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学术研讨、作品展示、考核评价、在线通信和学情统计等功能,有较完善的支持服务和学习监督系统,是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专业化平台。自2006年网站开办以来,教师远程培训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覆盖全省16个市,共培训中小学教师30多万人次,开设课程500多门,涵盖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36个学科,促进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开创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局面。

篇5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4—0089—05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任务[1]。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达到了空前重要的新高度,多种教师教育培训形式纷纷涌现。研究者认为最好的学习是通过积极的参与和思考才能达到目的[2]。教师专业发展得以成功实现的必要前提就是教师作为学习者和研究者积极地在实践中参与反思性学习和发展活动,不断改善实践取向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行为。

混合式校本研修是“混合式培训(Blended Training)”与“校本研修”的有机整合,是集中式面授培训与教师远程校本研修的有机整合。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团队主持的教育部“国培计划(2011)——高中数学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率先提出集中培训与远程校本研修一体化试点项目解决方案,将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优质的教学资源、教育专家进行了无缝连接,通过专家团队的专业引领和助学者团队的学习支持服务,对100名种子教师进行了集中面授培训,并且指导“种子教师”带领近1000名拓展教师进行远程校本研修培训,改善了教师专业学习的方式,提高了教师网络研修质量,促使教师聚焦课堂实践,进行针对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和教学实践行为的学习和改进。

混合式校本研修培训中的助学者是面授培训与网络研修活动的促进者与指导者。在混合式校本研修教师和培训者的永久性分离现状面前,教师并不都是理性、成熟、独立的学习对象,他们需要助学者及时提供合理、有效的情感关怀、技术支持以及个性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与服务,使之尽快适应混合式校本研修环境,提高网络研修质量,促进教师研修团队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和研修活动。因此,可以说助学者是混合式校本研修培训不可或缺的质量保证。但同时笔者在项目实践中也发现有部分助学者团队指导的校本研修团队的研修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文章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利用数据深入分析助学者的支持服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及效果,得出助学支持服务的改进方向,为今后混合式校本研修了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提供实证基础和依据。

二、文献探讨

(一)助学者的定义及其相关研究

助学者,又称为网络辅导教师、Online Instructor、e-facilitator等。早在1989年,Carlson就曾提出助学者帮助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回馈、归纳意见、编织多种意见、打开僵局、处理脱轨行为、注入新题材、鼓励动机及检讨改进教学等工 作[3]; Mason 指出助学者作为指导教师的角色正在转变为学习系统和学习支持系统的创造者, 网络的连通性及教师对个性化专业学习支持服务的需求,正在使助学者成为一个学习机会的指导者、导航者、推动者和设计者[4]。王陆教授(2010)认为在线助学者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中的特殊角色,是一种从具有专家特征向学习者传递知识、从教导者向“站在舞台边缘进行指导”的“教练”角色的转变[5],并且成为专业的学习领导者(Kempe,2001[6];Choden,2000[7])。

混合式校本研修中的助学者以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为根本目的,扮演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虚拟教师、学习伙伴、研究者、管理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具有网络学习环境中必须的知识与技术,具有一些特殊的助学技能和策略,并且在助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主动的、个性化的、全方位的助学支持服务。

(二)学习支持服务的定义及其相关研究

1. 学习支持服务的定义

学习支持服务的思想是在英国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大卫·西沃特(Sewart)在2000年对学习支持的内容做了界定,认为学习支持系统的构成要素几乎是无限的:在学习中心的集体教学;在学习中心或其他地方的个别辅导;学习或自助小组;社会活动;在学习中心的咨询答疑;辅导教师和顾问人员的通信指导;通过通信手段的集体辅导等[8]。国内外学者对学习支持服务的定义各有不同,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能概括它所有的内涵。但无论怎样,学习支持服务的核心都是师生或生生之间借助网络媒体和技术手段进行双向通信交流,旨在指导、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提高混合式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2. 学习支持服务的类型

奥蒙德·辛普森将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学术性支持 (academic support)和非学术性支持(non-academic support)。学术性支持可以看做是与学科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支持服务,主要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支持,包括课程学习前的导学服务、学习资讯与辅导服务和学习评价服务等[9];非学术性支持则与学科课程无直接关系,但仍然与学习者的学习密切相关,并能够帮助、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支持服务,比如情感支持等。本文将学习支持服务划分为三类,即情感与人际支持、认知支持和学术支持。

(1)情感与人际支持

在混合式校本研修中参与培训的教师除了学习之外往往还有很多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并且对这种新型的学习研修模式较为陌生,往往无法快速进入学习并坚持到底。因此在网络研修环境中,助学者要主动地与研修教师进行亲切、友好的人际沟通,鼓励、安抚研修教师,并帮助他们迅速掌握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研修并与他人进行专业交流。研修教师可以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从友善、公开、互助的研修环境中体会到归属感,从而增加克服困难、投入学习的动力。

(2)认知支持

助学者与研修教师之间的交互活动会对彼此之间的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例如运用总结、联结等助学策略,通过帮助研修教师探究话题的更深的意义来推动教师的专业学习;抛出问题引发思考或者发表一些有趣的小评论或设计其他活跃的活动等[10]。

(3)学术支持

助学者可以是专家教授、同行教师或具有丰富助学经验的研究学者等,他们在与研修教师互动中发挥学术性支持作用,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引领。例如通过恰当的提问、倾听和反馈技巧对研修教师进行知识传递,引导其进行学术对话。

3. 学习支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采用杨卉教授等人(2012)对于助学支持服务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该指标体系构建采用德尔斐(Delphi)方法,经过两轮专家意见收集和改进后,最终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组成。三级指标详细描述了各对应维度下常见的助学支持服务形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源于“国培技术(2011)——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高中数学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其中一部分是来自河北省、河南省、辽宁省和安徽省的86所高级中学近千名研修教师组成的校本研修团队教师群体;另一部分是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的科研助学团队组成的助学者群体,包括8名教师(其中教授、副教授共6名;博士2名)、18名硕士研究生,以及一些优秀本科生和企业助学者。

(二)数据收集方案

在教师群体维度上,收集了校本研修团队及个人作业、教学设计、课堂视频案例、平台贴、教师成长PPT故事及研修总结等定性与定量数据;在助学者维度上收集了助学者设计的活动支持工具、平台帖、作业批改评语以及助学者感言等定性与定量数据。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视频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详见表2。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在混合式校本研修项目中,一个助学者团队同时负责4-5个校本研修团队的助学服务工作,故将86个校本研修团队按照助学者团队的负责范围分为18组。笔者依据教师实践性知识评价指标体系和助学支持服务指标体系,对每组校本研修团队及其对应助学者的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视频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

(一)对研修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影响

首先,笔者对每组校本研修团队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反思知识共五种实践性知识综合分数进行分别计算。

教师教育信念综合得分P=[k=14j=1mi=1nP(i)] (公式-1)

其中m为每组校本研修团队个数;n为内容分析所得出的编码个数,即笔者根据教师实践性知识编码体系对收集的教学设计、校本研修阶段性团队作业、校本研修团队会议记录等文本资料分别进行实践性知识的编码;P(i)为i编码所对应的特征函数,反映样本校本研修团队的实践性知识得分;4代表了校本研修活动的四个阶段。

接下来,笔者分别计算出不同助学者在情感与人际支持、认知支持及学术支持三个维度的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综合分数。

助学者情感与人际支持服务质量综合得分P=[j=14i=1nP(i)] (公式-2)

其中n为内容分析所得出的编码个数,即笔者根据学习支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收集的聊天记录、平台答疑帖、研修工具及资源、作业评判等文本资料分别进行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编码;P(i)为i编码所对应的特征函数,反映助学者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得分;4代表了校本研修活动的四个阶段。

笔者选择以校本研修团队的五种实践性知识分别为因变量Y,以学习支持服务的情感与人际支持、认知支持、学术支持为自变量X1、X2、X3,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即四者之间的因果模型,以研究助学者的学习支持服务对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影响。

因变量分别为五种实践性知识: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反思知识。表3的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自变量PA1 情感和人际支持、PA2 认知支持、PA3 学术性支持均被引入回归方程。

表4是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F 检验统计量的观察值分别为41.598、48.554、31.326、41.855、31.326,相应的概率 p 值均为 0.000,小于0.05, 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为零”成立的概率等于0.00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显著,故可以认为变量Y与X1、X2、X3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反思知识分别与助学者的情感支持,认知支持和学术支持存在线性关系。

表5的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五种实践性知识分别作为因变量时,情感支持和认知支持维度的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相伴概率p(Sig.)均小于0.05,表明用t统计计量检验假设“回归系数等于零的概率为0.000”,同样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然而学术支持的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相伴概率p(Sig.)均大于0.05,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综上可见,助学者的情感与人际支持和认知支持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效果显著,而学术支持的作用不明显。

(二)对研修教师教学实践行为改进的影响

本研究中笔者将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聚焦于课堂对话方面。笔者通过对18组校本研修团队在具体经验获取阶段、反思性观察阶段和积极实践阶段三个阶段的教学录像运用视频案例分析法中的记号体系分析法进行分析,采用(公式-3)对其教学实践行为改进程度进行分别计算。

教学实践行为改进度C=[j=13i=1mn] (公式-3)

其中m为每位助学者对应组内的校本研修团队个数;n为各种教学行为比例大于平均值的个数;3代表了校本研修活动中开展教学实践的三个阶段。

笔者将教学实践行为该进度作为因变量Y,以学习支持服务的情感与人际支持、认知支持、学术支持为自变量X1、X2、X3,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即四者之间的因果模型,以研究助学者的学习支持服务对教学实践行为改进的影响。

表6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自变量PA1 情感和人际支持、PA2 认知支持、PA3 学术性支持均被引入回归方程。

表7是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F 检验统计量的观察值分别为28.744,相应的概率 p 值均为 0.000,小于0.05, 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为零”成立的概率等于0.00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显著,故可以认为变量Y与X1、X2、X3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与助学者的情感支持,认知支持和学术支持存在线性关系。

表8的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教学实践行为改进度作为因变量时,情感支持和认知支持维度的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相伴概率p(Sig.)均小于0.05,表明用t统计计量检验假设“回归系数等于零的概率为0.000”,同样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然而学术支持的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相伴概率p(Sig.)大于0.05,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综上可见,助学者的情感与人际支持和认知支持对教学实践行为改进的影响效果显著,而学术支持的作用不明显。

五、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一)不断加强情感与人际支持,与其他助学支持服务融合使用

混合式校本研修中的情感与人际支持对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和人际知识有着显著支持作用,对策略性知识、反思知识和教学行为的改进同样渗透着间接的促进作用。助学者通过热情主动地与教师互动沟通,捕捉教师的需求,增强其归属感和团队感,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人际知识;助学者通过表扬策略和激励策略,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教师自我知识,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大胆实践。情感与人际支持往往与认知支持和学术支持相互融合,助学者应具备这一助学技能,并将多种助学支持有机结合,以起到助学的最大效果。

(二)认知支持是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研究发现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缺乏交流沟通,而有意义的学习正是发生在基于问题解决的同伴协作与专业对话基础上的[13]。混合式校本研修中的认知支持通过聚焦教师专业学习、同伴合作与反思性对话等特征,帮助教师发现校本难题,明确研修目标,促进教师之间的深度专业对话,引导团队共同建构知识,利用课堂观察、教学反思、课堂关键事件叙事等多种方法与技术指导团队教师进行高质高效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反思性知识,改善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

篇6

2015年,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南京市雨花台区专注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打造有品质的区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在优化管理中提高教学质量

2015年,雨花教育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雨花台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升工作意见》,将“抓质量提升”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局长办公会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核心议题;区教师发展中心多措并举,常规中求创新;各学校通过教学工作例会,不断总结反思学校阶段性教学工作。这些科学的谋划与决策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雨花台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实践,优化过程管理,追求有品质的教育。在区教育局的统一规划与领导下,区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了质量检测中心。该中心由教研室主任领衔,学科教研员担任负责人,学科中心组成员担任组员,制定学科质量目标,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发展性评价。质量调研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问卷、对话等调研形式精准有效。质量检测中心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细致分析调研数据,客观全面地反馈教学质量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全区教学工作。

2015年,雨花台区各类教育的教学质量呈现齐头并进的提升势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高考成绩再创佳绩。雨花台中学连续十一年获得南京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性评估综合奖,同时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和学校教学管理奖,并连续第二次荣获教学质量突出奖。板桥中学第三次荣获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性评估综合奖,并再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梅山高中参加上海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荣获特别奖。全区中考成绩继续位居全市中上水平。

二是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是民众最朴素的诉求。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优质、适合的教育,是区域教育的重要使命。2014年省学业质量测试报告显示,我区小学生学科成绩离散程度低于本市、苏南、全省平均水平,这表明了我区小学教学质量总体均衡。3至6年级教学质量调研数据表明,我区小学教学质量校际差距有所缩小,一些相对边远地区的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明显。

三是职业教育形成品牌。中华中等专业学校职教品牌效应显著,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创建单位;学校再次荣获南京市职业学校质量管理考核综合奖;成功申报五年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并如期开办;学校还获得青奥组委会颁发的“文化教育活动突出贡献奖”。

二、在队伍建设中夯实教学基础

我区积极实施教师研修培训“三项工程”(启航工程、引航工程、远行工程),初见成效。在全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与展示活动中,我区职初教师笔试成绩位居全市第一。2015年5月,历时半年的小学教务主任专题研修圆满结束,形成项目成果《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手册》。全区9个“名师工作室”和“项目工作室”,自2014年10月中旬正式挂牌以来,共开展了53次专题研训活动,一批省市级的学科名师与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同课异构、课堂观察等方式,积淀教育理论,淬炼课堂教学,推广教学成果,扩大专业影响。

我区高度重视学科教研团队建设。2015年,区教师发展中心以市级先进教研组创建为工作抓手,深入基层学校,指导学校备课组、学科教研组和师徒结对组的工作,着力打造学习型、科研型和反思型的优秀教研团队,取得了显著成绩。2015年,我区共有15个学科教研组被评为南京市第八届先进教研组,通过率在全市名列第一。

近年来,在“两个持续提升”(持续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教科研训发展水平)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我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省市教学竞赛活动中,我区教师屡获佳绩。其中,在市级以上教学竞赛中,有149人获奖,其等奖3人,一等奖46人。小行小学数学教研团队荣获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竞赛一等奖,雨花台中学美术学科先后获得南京市和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一等奖,板桥中学语文、数学学科获得南京市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一等奖。

三、在课改实践中构建品质课堂

2015年,我区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校本,从课堂教学与校本课程两个维度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践。

1.校本课程建设异彩纷呈

校本课程改革一直是新课改的重点内容,我区各中小学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雨花台中学以建设“雨花石文化课程基地”为平台,推出了5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多元素养;共青团路中学校本教材《身边的环境》获得市一等奖,“蝴蝶监测――雨花台地区环境考察”项目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板桥小学积极推进“做中学”项目,深入开展“小小水博士在成长”系列综合实践研究;区实验小学开发的趣味数学课程,有效解决了教学的真问题,活跃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

区教育局制定并落实体育、艺术“1+X”计划,出台《雨花台区加强体育艺术工作意见》《雨花台区推进校园足球工作方案》,举行了首届“区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确定我区为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区教育局荣获2014―2015学年南京市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节总决赛团体一等奖。

2.课堂教学改革百花齐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主要途径。区教育局启动“雨花新课堂”研究,推进“质量提升工程”,引领各校课堂教学改革。雨花外国语小学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苹果讲坛”活动;金地自在城小学打造“共享式课堂”,出台共享式课堂的十大标准;岱山实验小学开设泛读课教学,追求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以及阅读速度,学生的年课外阅读量达100万字;雨花台中学数学、英语、物理等多门学科积极参与南京市“基于课标分解的深度研课”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深度备课、研课活动,探索教师高效教学和个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014年10月,我区举办了第六届“雨花杯”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全区74个单位共415名教师参赛,是“雨花杯”创立以来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一次教学盛会,全面总结了“十二五”以来我区教学改革的成果。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各学科教研员精心编撰了《第六届“雨花杯”教学基本功大赛学科总结反思》和《第六届“雨花杯”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教学设计》成果册。

3.校本教学研修扎实开展

2015年,我区各校的校本研修扎实有效。雨花外国语小学的岗前培训,包括新教师教学常规培训、教科研常规方法培训、班主任日常工作培训等,组织新教师开学第一课试讲、第一次家长会试讲,手把手地帮助新教师迈好教育生涯的第一步。景明佳园小学注重以读书学习促进教师精神生长,为所有教师订阅学科研究杂志,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或教研杂志,并评选出优秀读者,给予奖励。区实验小学西校区推出了《课外阅读考级方案》,组织教师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为每一本指定阅读书籍都撰写了阅读课教案,并打造了阅读考级系统。梅山一小开展教师辩论赛,展示一学期读书活动成果,提高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春江分校小学部确立“展示一处亮点、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点改进”的“三个一”评课维度,并将专题反思上传到校园网,以供学习借鉴,推动校本教学研究。雨花台中学积极建设青研会、高研班,开展暑期研训系列活动,如读书随笔评比、教学基本功考核、读书心得交流沙龙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在教科研训中淬炼教育智慧

一年来,区教师发展中心初步形成“以培为主,教培结合,四位一体,共同提高”的研训模式,增强中小学教科研指导和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扎实开展一系列教科研训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全体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品质,全区的教育科研和教师研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2015年全区共有71项省市级立项课题,由区教师发展中心承担的“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策略的研究”深入推进,已经形成研究成果;区实验小学“生命化德育课程”研究课题在南京市德育建设评比中获一等奖;雨花台中学“基于个性化成长的‘教师发展地图’的校本建构研究”作为南京市教育局“五工程”重点项目,被选为省级培育课题。区教师发展中心确立了8项区级精品培育课题,并为课题承担学校搭建了成果展示平台。在省、市级规划课题研究中期评估中,我区各类课题合格率达100%。全区有个人课题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7.6%,在全市名列前茅。

篇7

消息一:

3月7日,在铜梁县初中生物学科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巴川中学况丹老师技压群雄,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消息二:

3月9日上午,重庆市教育学会评价专委会工作研讨会在巴川中学召开。

消息三:

3月13日,由铜梁县教科所组织的铜梁县2014年初中英语教师优质课大赛在铜梁巴中落下帷幕,我校张黎老师以精巧的教学设计、灵活机智的课堂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名。

消息四:

3月24日,铜梁县教委首批授牌的名师工作室“李永红名师工作室”邀请江苏名师徐杰作客巴川中学,开展“精细化阅读教学”的主题教研活动。

消息五:

3月27―28日,铜梁县地理优质课比赛落幕。巴川中学梁艳、周颖老师双双荣获大赛一等奖。梁艳以饱满的精神、阳光的笑容带领学生、评委和现场听课的老师开启了一次美妙的台湾之旅。她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新颖,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出优秀的个人素养与教学智慧,从参赛的优秀教师中脱颖而出,喜获一等奖的第一名。

消息五:

3月,彭水县全部初中学校的117名行政干部赴巴川中学开始为期一周的影子研修;3月16日,第一期影子研修班举行开班典礼;3月23日,第二期影子研修班举行开班典礼;3月30日,第三期影子研修班举行开班典礼。

消息六:

3月31日,黑龙江北安教育局、重庆白市驿一中、万州中学、观音桥中学、铜梁永嘉中学、东城中学等单位到我校听课交流学习。

……

校园万千,为何巴川一花独艳?引众人竞相来参观;教研每个学校有诸多经验,巴川中学学科组建设究竟有何秘诀?我们不妨采访几个人问问原因。下面请看――

新闻采访

采访一:

采访对象:2014年县初中英语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张黎

采访记要:

问:请问张老师,今年是你到巴川的第几年?

答:这是第四的一年。

问:你在第四年就取得了这么优异的成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是学校集体优秀,为我的学习和借鉴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其次是我们的学科组团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本次我能获奖,是我校教师在各级赛课斩获大奖的缩影,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英语学科组践行“一师一课一团队”的最好体现。

采访二:

采访对象:铜梁县教委首批授牌 “李永红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李永红

采访记要:

问:请问李老师,你觉得在全县四个名师工作室中哪一个最能彰显名师引领作用?

答:我个人觉得应该是我这一个。

问: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是我们学校语文教师群体很大,三个年级加上小班有80来名老师;其次,这些老师大多很优秀,学科组研究气氛浓厚,在赛课、论文获奖、文章发表以及中考成绩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加之每年新加盟的年轻老师又多,学校开展的活动又多,我们彰显名师引领作用既有平台又有人气;只要我们一组织活动,应者云集。

采访三:

采访对象:彭水县高谷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何松涛(彭水县学校干部赴巴川中学影子研修班第三期学员)

采访记要:

问:请问何校长,一周下来,巴川中学哪一个方面让你最有收获?

答:有很多收获,他们的“三定三段式主题教研活动”有很大的学习借鉴作用,我回去后一定会在学校推行。

问:你认为“三定三段式主题教研”最值得借鉴的价值何在?

答:首先,是学校各个学科的教研活动有了系列规划,学科教研开展不盲目;其次,每一个教师都有主题发言,态度和水平如何,大家有公论;第三,每次教研活动有专题,这样的学科组教研活动才能体现专业研讨性,避免了学科教研活动沦为事务布置,这样,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有保证。

……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学科组建设又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学科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枢纽,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卓越课堂的核心抓手,是学校校本研修的主阵地。

学科组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也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学科组的水平质量,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巴川中学在学科组建设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做法?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学校在学科组建设方面的几个――

典型经验

练内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武学之道,内功是根本,蹲马步,丹田吐纳,一招一式看似平常,却是一切卓越武功的基础。我们学校一直倡导要培养老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我们把培养老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着力点就放在微型课题的研究上,我们把这个比喻为老师立足教坛武林的练内功。

为何把微型课题研究提到这么高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或问题进行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其成为一个课题,为此展开扎实的研究,并致力于寻找困难与问题的解决;它的研究指向是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或问题,研究的目的是直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微型课题研究的起点较低,要求不很高,参与的面广,参与的教师多,可以让绝大多数的老师在研究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

学校在微型课题研究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科组要有80%以上的老师要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一般以一个学年度为一个周期,其中课题结题率要达到50%。基本流程是:学科教师提出研究的课题――教科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梳理调整,开出学年度每个学科的微型课题研究菜单――研究教师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并按要求写出基本的课题申报表――研究教师――研究教师收集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写出结题报告――教科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结题评审――学校对优秀课题进行表彰奖励,并纳入“名师评价”。

我们在微型课题研究中倡导“一师一课题,一年一课题;课题磨砺人,课题造名师”。

定形式――“三定三段式主题教研”

鲜花需要颜色衬托,佛像需要黄金装扮。从哲学意义上讲,形式是内容之体现,是事物内在属性的外部表现。在强调内容重要的前提下,绝不能忽略形式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学科组教研活动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三定三段式主题教研”。

“三定三段式”主题教研是指具有巴川特色的学科组教研活动,“三定”,指定时间、定地点、定活动主题和中心发言人;联招考试学科的教研会每周召开一次,时间不少于两节课,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个学科定在周一至周四的晚上,化学、政治、历史、体育放在周一至周四的上午一、二节课;非联招考试学科的教研会间周召开一次,时间不少于两节课,一般都放在周一至周四的上午一、二节课。

“三段式”,指一次教研活动分三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为“读书分享”,由责任人找来与近段时间教学密切相关的经验文章读给大家分享,可以读原文,可以读要点,更要说自己选择的理由,从中得到的教学的启示。第二时段为“专题研究”,由责任人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对学科某个教学重点或者难点的深入研究的体会,实际教学中的操作策略等;“读书分享”和“专题研究”原则上在开学之初就做好规划,明确每次专题研究的责任人。第三时段为“日常事务”,具体的事务有:教材分析,集体备课,评课、议课,考试研究,试题评析,日杂事务布置。

“主题教研”,指在“专题研究”这一环节中,一次教研会一个主题,这样使得主题集中,中心明确。譬如语文学科“如何上好材料作文课?”,数学学科“中考24题的命题方向与解题策略”等。

“三定三段式主题教研”,任务明确,要求细致,研究氛围浓,可操作性强,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把学科教研会开成事务会。

抓命脉――扎实做好教师培训

命脉者,比喻生死相关的事物也。就学校而言,学校的昌盛与衰落,教师是关键,而教师培训就是命脉。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提出的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于中学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教师培训,形式多样,有扎根高校的研究生学历提高培训,有借力主管部门的国培、市培,更看重的是立足校本的“教师职业规划”、“蓝结对师带徒”,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课会友”、“同课异构”等形式扎实做好教师培训。

数学学科组对新教师的培训措施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因课指导

听课:新入职的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5节,原则上听一节上一节;

视导:指导教师每周至少听指导对象1节课,并及时进行点评;

同课异构:每周的教研课均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新、老教师上同一内容,上课前反复磨课,让执教者在磨课中成长。

试题研究

每一个数学老师在做完学生集体使用的同步课辅书外,还需另准备并同步做完《培优竞赛新方法》,再加每两周做一套中考题,并写出做题感悟。

针对数学学科特点,除对“赛课”之外,学科组举行 “赛题”比赛, 30岁以下和未教过毕业班的老师参加“做题大赛”,对大赛优秀者进行单独颁奖,其结果作为“名师评价”的校级物化成果。

专题培训

规划教师专题培训,从全校数学组中遴选优秀教师作专题讲座。

强化例(习)题教学研究

每周一各年级备课组选取试题、指定教师,并将试题制成电子文档和ppt,上交到教务处,然后由教务处统筹印制给数学老师。周二教研会时,负责讲题的老师就讲所选试题进行讲解,然后集中对讲题者进行点评;

破关键――着实抓好命题工作。

有人这样形容过:教学围绕考试转,考试围绕试题转,试题就是教学的指挥棒。基于此,我们在抓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抓好命题工作。

首先,成立两级命题小组

学校命题小组有两级,分校级和年级组级,学校教务处负责校级命题小组的工作,年级组负责年级组级命题小组的工作;成员的构成:先在学科组发动,由教师个人申报,然后学校、年级组根据报名情况择优组建。

其次,提出具体的命题要求

检测内容:除初三复习阶段外,其余考试命题一律以课标要求为准,在命题过程中坚持“教什么,考什么”的原则;

难度系数:按7:2:1的比例系数命题,控制好两端人数,即控制不及格人数和高分段人数,平均分控制在总分的80%左右;

命题过程:命题人和审题人一起开展研讨,依据命题双向细目表,梳理知识考点,确定题量题型,确定难度系数;命题人执笔独立命题;审题人独立做题,然后依据命题双向细目表进行审核修订;试题使用后在学科组内进行评议和评价。

试卷结构:七、八、九年级的周周清小检测试题均按A、B卷设置,阶段性考试试题一般按中考卷样命制。

第三,明确管理层级和程序

篇8

一、高中生物学不可逆性问题之反应方向不可逆

(一)物质跨膜运输方向不可逆性问题

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生物膜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其自身的选择透过性能运输小分子和无机盐离子。主要的跨膜运输分为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三种。第一,当运输形式是被动运输时,物质会从高浓度一端转移向低浓度一端,借助浓度差完成运输[1]。第二,当运输形式是自由扩散时,不需要借助载体,也不需要借助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但是在协助扩散进行中,尽管不用能量协助,也需要载体蛋白完成跨膜运输。第三,当运输形式是主动运输时,分子的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有效消耗细胞代谢能,例如钾离子、钙离子、钠离子以及氨基酸等物质,这种运输是不可逆的。特别要注意的是,动植物细胞在跨膜运输过程中,若是外溶液低于内溶液浓度,则细胞处于吸水状态;若是外溶液高于内溶液浓度,则细胞处于失水状态。

(二)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不可逆性问题

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称为神经元,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兴奋就是借助突触在神经元之间进行有效传递的,而神经递质存储在突触囊泡中。在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经由突触前膜释放后,借助突出间隙直接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形成电位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且不可逆的,而正是基于此,反射弧上传递的神经信号也是单向不可逆的[2]。

二、高中生物学不可逆性问题之反应顺序不可逆

(一)双缩脲试剂反应顺序不可逆性问题

在研究蛋白质特性时,双缩脲反应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当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产生紫色络合物。该反应在碱性环境下进行,由于硫酸铜会与2个或者是2个以上的肽键反应,在络合物形成后,整个溶液呈现出紫色。在这个实验中,最重要的操作就是硫酸铜和双缩脲试剂的添加顺序。若是首先加入硫酸铜溶液,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基会导致碱性环境被破坏,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因此,要保证实验中先添加双缩脲试剂,再添加氢氧化钠创设碱性环境,待两种溶剂混合后,向混合溶液中滴加3到4滴硫酸铜溶液。

(二)细胞分类间期和分裂期顺序不可逆性问题

细胞周期的分类期一直是高考重点,在学习分裂期细胞形态的同时,也要注意分裂期的顺序。细胞完整分裂周期主要分为细胞分裂间期和细胞分裂期。细胞分裂间期是为细胞分裂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行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以及蛋白质合成。因此说,分裂间期对于分裂期的物质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个顺序也是不可逆的[3]。

三、高中生物学不可逆性问题之转化结构不可逆

(一)三磷酸腺苷和二磷酸腺苷转化能量不可逆性问题

三磷酸腺苷和二磷酸腺苷的转化问题也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尽管这个反应是可逆的,但是在实际转化过程中,能量、酶以及反应场所等参数都存在很大差异,并不是单纯的可逆性反应。其一,

三磷酸腺苷水解需要的是水解酶,并且释放的能量来源是三磷酸腺苷中的高能磷酸键。其二,二磷酸腺苷合成三磷酸腺苷的过程是在细胞质的线粒体等部位进行的,需要的是合成酶,并且需要的能量来源是化学能或者是太阳光能,因此,这两种反应具有不可逆性[4]。

(二)蛋白质变性不可逆性问题

在学习有机物时,要对蛋白质变性进行分析,主要是指蛋白质在物理条件或者是化学因素下空间构象的改变,一般这种催化因素包括强酸、强碱、高温或者是重金属盐等。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构象破坏是永久性的失活,也就是不可逆性失活。而与其进行着重区分的就是在变性条件并不十分剧烈时,蛋白质内部结构变化较小,能实现蛋白质复性。例如,身体内的胃蛋白酶在温度提高至80摄氏度到90摄氏度时,会丧失溶解性能,无法消化胃内蛋白质。但是若是将温度减低回37摄氏,则其性质能得以恢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学习高中物理时,要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反复夯实,确保认知结构的完整度,并且要及时针对模糊概念询问老师。在高中生物中还有很多的不可逆性问题,内环境成分转化不可逆、光学显微镜使用顺序不可逆、细胞分化不可逆等,也需要同学们对其给予一定重视。

参考文献:

[1] 许波,唐湘华,王重力等.高师"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高中生物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4,15(12):91-92.

篇9

    一、中学英才教育数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创办,是我国当代英才教育起步的标志性事件,之后全国各地中学在英才教育方面纷纷作出实践探索.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介绍了各自学校在数学英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及心得体会,其中提到我国中学阶段的三种英才教育形式.

    (一)设立特殊班级

    一种是不缩短学制,组建在课程实施进度、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区别于其他班级学生的特殊班级,这是英才教育的常见形式.目前,已经有学校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进行了走班制的实践探索.例如,北京十一学校的枣林村书院的做法是:改革班级授课制,取消行政班级的划分,采取学科分层走班的模式;改变学科的课程结构,自主编写教材,增设大学选修课;根据学生专业发展需要,为学生量身设计课程,选择教师,学生可参与到课程设计当中;专业课采取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公共课则是十人以下的小班教学,以辩论、案例讨论、聊天、实际操作等为主要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用随班上课.还有一种是将学制缩短.例如,北京八中与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市教科所联合创办了中学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简称“少儿班”):学制为四年,招收具有四年级以上知识水平,年龄在十岁左右的智力超常儿童,经过四五年(弹性学制)的培养,使他们完成普通学生八年完成的学业,达到优秀高中毕业生的水平,与正常的高中毕业生一同参加高考.

    (二)实施培养项目

    21世纪以来,北京、上海等地创办并实施了一些培养人才的项目计划,打破中学内部独立培养英才的局限,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资源培养数学英才.例如,200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起的“翱翔计划”,让优秀高中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指导教师、基地申报校指导教师、生源校指导教师的“三导师制”,共同实现对翱翔学员的培养.2010年上海地区也实行了“上海中学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通过名家讲座、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指导他们进行课题研究.此外还有陕西省教育厅开展的“春笋计划”、天津市科协与教委联合启动的“朝阳计划”等,都是特定项目计划,采取中学与大学联合的方式培养英才.

    (三)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实施有助于英才教育的校本课程

    大多与会代表认为,多年以来,我国的数学课程在升学选拔标准的指挥下,很难突破固有的课程结构,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一些中学已经开始探索建构新的数学课程体系.与会代表介绍了一些做法.

    1.丰富和改革课程标准规定的“选修课”

    北京四中数学课程的设置包括必修课、小组课以及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学习内容,小组课专为在数学学习领域处于“两极”的学生,即学优生与学困生设置.可操作空间最大的为选修课.数学选修课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大学数学专业课程、数学知识与方法、数学思想与理论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不同层面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英才教育,为这类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有学校在选修课程中融入了AP国际课程,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AP微积分内容代替数学选修2-2的学习,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2.构建个性化校本课程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构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为英才成长提供足够的课程支撑.该校打破了国家材的体系和结构,自主编写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其课程结构为:核心基础课程、模块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学校特色课程、个性特长课程)、专题研修课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在选修课及校本课程上也作了有益探讨.该校数学组设置的选修课包括两大模块,模块一是国家选修,模块二是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中,主要包括数学竞赛、大学先修、课题学习以及早培研修四类.对属于数学英才教育的早培班学生(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对英才进行培养),在课程设计上更加体现校本化课程的特色,包括数学兴趣课程系列;数学应用课程系列以及数学高级课程系列.其中的特色课程有“数学物理理论与实验”“博弈论与趣味经济学”“从几何到拓扑”以及“走进SAT”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得数学学科内的课程结构更加多样化,为在数学学习上有天赋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为了构建适合数学英才的校本课程,有的学校还开发了新教材,并聘请数学家授课.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编写的《初等数论初步》,成为北师大版的新课标正式教材;北京景山学校编制了九年一贯的数学课程教材以适应学校的弹性学制;北京十一学校教师对教材传统的编排格局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变,将传统内容、大学先修内容、中学和大学都没有出现的内容,如二元一次方程组与行列式矩阵、集合间的关系过渡到代数结构等融入高中的教材之中.师资方面,以北京地区为例,王昆扬、张英伯、冯克勤、郇中丹等数学家都走进了中学,成为 部分中学生的导师,并在培养数学英才的数学课程中承担一定教学工作.

    二、中学英才教育数学课程面临的问题

    虽然国内部分中学在英才教育的课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会专家学者也指出,我国英才教育的课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的设计与制度保障

    我国并没有从国家层面对英才教育加以规划与设计,相关教育法规也未对中学英才教育作出明确的规定.没有国家制度保证,学校在课程研发与改革方面的权利也受到限制,造成部分数学英才潜能受到遏止.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原校长王本中在会上提出,教育过程公平应该是因材施教,教育结果的公平应该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英才教育无论从过程上还是结果上,与教育公平都是不违背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要求不一样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准备同样的考试,在史宁中等学者看来是对学生的不公平,更是对英才生的不公平.中国教育体制里面太过分强调普及,对英才教育的关注不够,数学英才有时因为公平问题而埋没.

    (二)缺乏英才培养的课程资源和学术研究

    “中国目前没有英才教育的环境,功利的教育目标与英才教育相违背;没有英才教育的机制;没有英才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以竞赛数学代替英才教育教材的现象很普遍;没有鉴别英才的方法;等等.归根到底,我们的教育体系不是开放的,没有给英才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渠道.”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原主任章建跃对我国英才教育的总结,简短的发言道出了我国英才培养的诸多症结.

    首先,缺乏完整的英才教育课程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基础教育实践落实得并不好,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与该理念配套的课程方案.京沪两地一些重点中学虽然在英才课程建设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但不能掩盖全国在英才教育方面的问题.另外,在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未必是中学英才所需要的理想课程资源.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郇中丹建议,在高中讲授一些大学先修内容,不是把大学课程“放录像”似的直接搬到高中,而要结合中学情况予以重新创建.

    其次,课程标准与教材无法满足学生需要.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李克正在发言中指出,现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存在“避难就易”倾向.这一观点也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同.在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项调查中也指出,课程标准中“数学知识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必须具有大众性和实用性”的提法具有相当的片面性,因为它不仅忽视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而且把大众性和实用性等同于大多数学生的要求.[1]这样的结果就是:课程设计单纯强调面向大众,面向生活,并相应降低教学要求;数学课程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性、生活性,而忽略英才学生对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的诉求.

    最后,对数学英才及其培养的学术研究存在欠缺,在英才培养方面往往基于经验或者简单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既然数学教育研究认同以生为本,那当然也要以数学英才为本,但关于数学英才的研究很不够.如基于数学英才学习的心理特征的心理学研究,就存在严重不足:数学英才的心理机制、元认知、学习策略、非智力因素和数学学习素养等心理特征研究还较少,如何基于心理特征鉴别和界定数学英才,数学英才的心理特征需要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关于数学英才的心理特征对于数学课程研制有什么特殊要求等心理研究更是不足.

    (三)英才培养的趋同化、功利化

    在国际数学竞赛中,中国的金牌数、奖牌数总是领先,这充分说明我们不缺乏数学英才,但是我们却缺乏一流的人才.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国家用培养奥林匹克运动员的方式来强化训练参加奥数的学生,数学竞赛越来越多的功利性使我们偏离了英才教育.[2]同时,许多地方的高中实践中对英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导致了人才培养的趋同化、标准化.许多学生从进了高一实验班开始,就参加竞赛课程,以期通过获奖,赢得高考中保送、加分的机会,导致一些英才功利目的实现后,后续学习动力不足,尤其是研究动力不足.英才成为人才是兴趣使然的结果,缺乏兴趣驱动的功利化教育难以造就一流的人才.英才是多元化的,但有些学校简单地将数学应试成绩优秀生和数学英才画等号,将数学英才培养与参加数学竞赛培训画等号,使得一些有创新潜能的数学英才没有被发现和培养.

    三、建立英才教育的培养系统

    社会舆论对公平教育理解片面,往往认为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是公平合理的,而满足英才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则是违反公平合理原则的.[3]宋乃庆也在会上指出,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讲,数学英才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对这些超智儿童需要特殊的课程和培养环境.实施英才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振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英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我国迫在眉睫的是建立英才教育的培养系统.

    第一,推动立法与政策制定,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制度保证.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给予英才教育以全面的制度保障是世界各国英才教育共同的特点.[4]借鉴各国在英才教育政策与立法方面的经验,从政府管理、财政支持、英才甄选程序、课程开发、教师培训、项目评估等各个方面,对我国英才教育政策作出整体的规划,是英才教育课程实施的政策保证.同时,还要推进制度方面的改革.史宁中在会上提出,数学英才教育要想达到培养目标,首先要改革考试制度,把学生从应付考试的训练中解放出来.

篇10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拥有鹰的眼神,我是一名非常严苛的教师。”在采访过程中,李海英几次提到自己“严”字当头的教育态度。李老师看事情的犀利敏锐、高度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总是带给学生相当的震撼。在李老师面前,容不得对待工作一点一滴的马虎、对待学习一丝一毫的懒惰、对待生活一时一刻的放任。任凭谁眼神中流露出的任何负面情绪,都会被李老师捕捉到并加以解决。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学校安排李海英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李海英刚毕业,个子小小的,长着一张娃娃脸,甚至闹出了这样的笑话:一天中午到校经过学校大门时,被两个其他年级执勤的学生拦下来,要求她佩戴校徽!当时的李海英哭笑不得,她开始思考自己这个娃娃脸教师该如何树立“高大光辉”的教师形象。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成为她的不二之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压之下学生果真怕了她,李海英老师的话不敢不听,李海英老师的作业不能不做,李海英老师交代的事情必须按时完成,李老师的眼里容不得沙子。成绩再不理想的学生,在她的教授下一定会有提升,纪律散漫的学生,在她的谆谆教导下也一定会严格自律。

虽然凡事“严”字当头,然而走过十几年教师生涯,李海英也渐渐体会到了自己严苛教育的变化:“我所用的严苛是师生两点之间的直线,它是最省时有效的教育,能使学生沿正确的方向走最长的距离。我选择的严苛是用爱心包裹着的严苛,是对学生冷静、理性的关爱。我容忍学生犯他作为孩子的天性上的错误,对于他犯的可能导致他人生灾难的错误,哪怕是小小的,我有时甚至会不宽容得有些夸张。我不会经常对学生笑脸相迎,但不见得走不进学生的心灵,我始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身边的学生。”

小乐明在李海英老师的严苛管理下,英语成绩就没有从年级第一名上掉下来过。但他是个极其内向的孩子,几乎从不和任何教师交流,出色的成绩搭建不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没想到中考时,小乐明竟然送给李老师一瓶饮料,李海英几次拒绝都不成功。此时的李海英感受到小乐明的心是可以被严苛给“捂”热的,他能深深体会到李老师的厚望,李海英呆呆地看着那瓶饮料很久,傻笑着,一直没舍得喝,她知道这是小乐明无言的感谢。

李海英教过的学生在校时总想着逃离她的严苛管理,但毕业以后又非常想念李老师,感动于李老师曾经不计回报的良苦用心,感怀于李老师严苛中的爱,是李老师的严苛教育督促他们加倍地努力,考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小宁头脑聪明,学习成绩优异。他进入了物理、数学和化学竞赛的复赛,物理复赛时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没办法陪他去市里参加比赛,为了让他能轻松应考,此时的李海英展现了她温情的一面,动员丈夫开车送小宁去市里参加考试,她还犒劳了小宁一顿美美的大餐!无私的帮助与付出换来了小宁极突出的竞赛成绩:数、理、化三科都取得了天津市一等奖!他被天津一中录取了!每次回家,小宁都要路过学校来和他尊敬的李海英老师见见面、聊聊天,他们就像是一家人。

让学生懂得责任与担当

从教多年,李海英作为班主任接手每一届毕业班时的第一课都是德育唱主角,同时,秉持宁河镇中学“以德立校,育才创新”的校风,李海英一定会做好思想上的教育指导。如,班里制定的一系列班规,都是她和学生们逐条分析、修正、制定的。制定一条班规,李海英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李海英老师班内别具特色的“听证会”。“每一条班规只有被全班学生都认可了,才能更好地在班内推行,即使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遵守规定,但是学生清楚这些规定是大家共同讨论通过的。认错不是教育的终点,我认同的是以理服人,让学生懂得自律。”李海英老师解释说。

李海英接手新班,从来不着急确定班干部,开学第一周,李老师坚持用她鹰一样犀利的眼神进行“渗透”教法。“哪位同学功夫高深,能把暖气管子踩漏水了,让咱们班集体水上漂啊?”“哪位同学中午把班里满满的垃圾桶清理干净了?老师代表全班同学对你表示感谢。”……现象指出来了,李海英并不急于弄清是谁的责任、谁的功劳。她需要的是学生们的自省和责任感。接下来进行班干部民主选举,学生们会有一双明亮的慧眼进行正确的判断,选出自己认可的班干部。

现在很多学生的校服小了、破了都穿在了爸妈的身上,一双运动鞋动辄几百块钱,软磨硬泡也要爸妈买,从来不会考虑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学生自己追求品牌,穿得非常光鲜,全然不顾父母穿着旧衣服和鞋去劳作,很多学生过于追求外表而忽视了内在。针对这种现象,李海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每位同学回家看看爸爸妈妈的双手。学生回校后在作文中写道:“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观察过爸爸妈妈那双辛苦操劳的双手,因为长期的劳作,爸妈的双手都是茧子,干裂粗糙。”因为这次很有意义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观察过后感受到心灵上巨大的震撼。以前他们总认为家长的付出理所当然,对老师们的付出更是不以为然,满不在乎。通过活动,学生懂得了体谅家长的辛苦,孝顺父母,多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更有人格魅力。

初中学生因为处于成长期,叛逆而不服管,所以对学生的教育李海英从来不用否定句,不会生硬地说不可以做这个不可以干那个,因为学生身上都像刺猬一样带着刺,需要教师温和而有技巧地进行教育。学生转变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有个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转变。毕业班的学生,情绪变化多,在这个重要的人生关口,要让学生明白父母细心的培育、教师精心的教育是为了什么,要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的进步

对于毕业班学生的学习,李海英每天都会协调好各科的家庭作业量,并经常与科任教师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教学、学习上的困难。有一年,李海英所带的毕业班物理成绩一直不理想,她心里很着急,长此以往,到中考时很多学生一定会因为物理欠佳而影响总成绩,这一定要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不能让他们偏科。一天早晨,李海英走上讲台很“隆重”地向学生宣布:“现在我作为班主任宣布一个任命,李海英老师自荐做我们班的物理学科副课代表,直接由课代表领导,每天负责收物理作业!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鼓励并支持我的工作!”李海英并不是说说而已,从此她每天准时收齐物理作业。班主任亲自监督,容不得学生偷懒拖延,学生们很快真正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成绩提高了,物理不再成为许多学生的薄弱学科。

很多学生到了毕业班,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会有一种畏难情绪和抗拒心理,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师生展开了阶段性的拉锯战。李海英一直坚信慢工出细活,基础打牢才能让接下来的学习变得顺畅。在给学生制定目标之前,李海英分析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设定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她不会给学生制定不合理的目标,钻牛角尖。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擅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不吝啬对他们的表扬。每次考试后她会用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总结分析每一科丢分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再去找解决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作为一所普通的初中校,经常会有很多英语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的学生英语成绩甚至只有十几分,一个班的平均成绩三四十分也时有所见。针对这种情况,李海英在毕业班一整年的英语教学中始终坚持分层教学,不同水平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难易程度、课后要完成的作业内容都是不同的,会各有侧重,让每个学生明白英语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以接近,只要沿着李老师为每个人度身铺就的学习道路前行,都能不断地看到自己在英语学习上的进步。小佳楠八年级升九年级时,其他学科都很好,唯独英语只有40多分,经过李老师在九年级一年的指导训练,中考时取得了105分的成绩,考入理想的高中。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让李海英的英语教学在普通校收获了不普通的成绩。她担任学校英语学科组组长,带领着组里教师精心备课,潜心教研,悉心教学,使宁河镇中学的中考英语单科成绩历年位于全县前三名之列,镇上的许多英语教师都被县教研室的教研员带到宁河镇中学来听李海英的课,学习她丰富的教学经验。

篇11

这几天,乾县一中校园里到处呈现着空前浓厚的学术气氛,到处闪现着师生们忙碌的身影。马永清校长等校领导如数家珍一样,向业界同仁介绍“三步教学”的内核,数十名老师争先恐后地准备好自己的拿手课,个个都想在第一时间,把自己如何运用“梳理――探究――训练”三步法的“乾县一中”模式进行教学的成果充分展示给专家们。

这边,青年教师宋龙斌正在给高三级一个班的学生(课堂上分为6个小组)上历史复习课,咸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张立凯,基教科主任刘君旺认真聆听,仔细记着笔记;那边,咸阳市教研室主任曹建业带领部分专家早早坐在了化学课堂上。市教育局领导和前来取经的同志一道认真听完每一节示范课。

一堂课下来,讲课教师中有的年轻人不免还有些小紧张。他们简要汇报了自己的课程革新思想,大家分别“评头论足”,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接着,与会同志现场观摩了乾县一中的文化体育成果,实地感受了素质教育在该校的普遍体现,就连外校的一些科任教师也大老远赶来了,分享着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可喜成绩,不少同志感慨万千。曹建业认为教改首先是课堂改革,乾县一中实施课堂改革抓住了牛鼻子,突出了实效、高效。该校分层次有梯度循序渐进,分别根据学科,年级段以及教师队伍现状的实际,统筹安排与分布实施,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极富创新精神,他们研究探索出“梳理――探究――训练”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但又不唯模式,这就是科学建模,多模并存,给全市全面推进高中课堂改革树立了标杆。咸阳市教育局局长张存深有感慨,面向全体与会同志发表讲话。他激动地说:“乾县一中实施高效课堂改革后,这几年高考成绩稳步攀升,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充分给大家一例证:教改是成功的,它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希望大家结合本校实际,深化改革,全面推进高校课堂。”

从此,有条不紊推进高中高效课堂改革的“乾县一中现象”犹如轩然大波引起强烈反响,全咸阳市近百所普通高中稳步推进高效课堂改革在这里吹起了集结号。

可贵的起步:

把课堂彻底还给学生

近年来,打破长此以往“满堂灌”式的沉闷课堂教学秩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实行新的课程改革,咸阳市在全国教育行业走在了前头,教育局领导带着校长,各学校校长带上教师先后南下北上在全国课改示范学校取经的例子数不胜数。学习别人,比照自己,大规模的有效教学活动在咸阳市各学校广泛开展起来。

高中能不能大面积实行课改,改革的阻力与焦点在哪里,能否抓住牛鼻子奋勇前行,这是考验一个教育局长特别是一个高中校长的关键所在。

一个拥有7000名莘莘学子和近300名园丁的学校,敢不敢啃下这块硬骨头,同时考验着人到中年的马永清和近十名校园的“常委班子”。

向教学一线倾斜、全面推进校园民主管理、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改革已经在乾县一中实施了多年。这些都与该校拥有一个团结向上、敢作敢为的校领导班子分不开。

这一次实施高校课堂改革,同样在乾县一中的教师与领导中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想斗争。不改不行,早改早主动,首先在校领导的思想深处达成共识。

2008年的暑假,马永清带上几名校领导分别前往省内外的几所教改示范学校实地取经学习。回到学校后又组织大家反复讨论,带头形成了课堂改革的第一方案。

乾县一中近300名教师中,绝大多数为中青年,因而学校就把课堂改革的重担首先担在这群骨干的身上。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温儒敏说道:“我深感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推进改革就比想象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往往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把课堂彻底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老师是主角,而要转过来让学生当主角,弯子还真不好转呢?

先从哪里改?校领导班子决定先从人们最关心的焦点、最能担当的高三入手。召集各科骨干分析研究,反复商讨,多次实践后得出一个基本模式,即“梳理――探究――训练”三步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始终贯穿着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潜能,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实现提高学习效率的最终效果与教改目的。

课堂教学新模式:

“梳理――探究――训练”

这一新模式突出“四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

具体时间分配为:梳理知识,构建体系为10分钟,探究问题,思维建模为20分钟,课堂训练掌握规律需要10分钟。

通过实践,通常是,首先,老师提出案例或者话题引发问题,让学生思考,把知识变成问题,使学生通过回顾知识进行讨论,梳理知识结构;其次,让学生提出或者教师设计需要探讨什么问题,师生再共同探究,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最后,通过设计新情境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讨论后得出的方法,拓展训练如何去解决问题。

这种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一中教师与学生思维方式大变革。

对此,校长马永清深有感慨地说“新模式的应运而生,全体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更加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更加注重学习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突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改变了被动的学习方式,因而达到了实现最优化教学的教改目的”。

该模式的实施,使老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最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过程,因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 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

乾县一中推行的“探索――梳理 ――训练”教学模式,实践了这一重要教育观点。

师生设身说课改

这样教学,能否形成一个定势,会不会形成一个思维模式,大家的反映如何呢?关于高校课堂改革,乾县一中的师生们如何认为,以下是记者采访他们的实录。

张龙涛(高二年级部主任,在本校工作21年):构建高效课堂,核心是更多的关注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前提是学校预设了学案,有的放矢,确保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带着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愿望,增强了求知欲望,加上合作探究,开阔了思路,提高了学习效率。前期好多人在模式上领会有偏差,课前预设内容太多,学生感到时间不够用,老师上课拖堂,就是跳不出模式,现在慢慢地改变了,教师们经过了由简到繁,在由繁琐到精炼的过程。

任志恒(高中物理教师,教务处主任):我认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上要求老师更加吃透学生实际。特别是在编制学案上多花费精力。哪些知识学生已掌握了,哪些关键点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哪些是学生达不到的,需要老师讲得透彻一些。学案要突出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合作、老师点拨与精讲多练结合起来,有层次性。“功夫在课外”这个环节占到教学设计的80%左右,因而很重要,高效课堂成败亦在此。

董君娥(高三语文教师,从教20多年):我校先在高三年级实施新课改,接着在高二高一进行。当时,老师有顾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接受传统的教学法,加上现在高中课业负担太重,有人担心“新课改是不是又要给师生增添负担了”。后来经过校领导多次理论上引导与开展主题突出的校本教研活动。大家提高了认识,新课改是大势所趋,构建高效课堂,不会增添师生的负担,搞好了,只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效课堂旨意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合作意识。学生过去大多是被动式学习,现在掌握了学习的方式方法,变得主动了,效率就自然提高了。

通过课改,老师也变成了学习者,从中学了不少东西。我的最大感受是角色变了,由一个指挥人,知识传播者变为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

葛亚妹(高中历史学科组长,人到中年):咱学校的“三步”法教学模式,一直被灵活运用。对九个学科来说,各有侧重。高效课堂的目的引来了课堂教学自主管理,即小组化建设。每个班学生分为10~12个不等的学习小组,我通常将预设的学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各组组长分管着五六个人,组员之间在学科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健全评价体系,发挥小组管理作用,同时也实现了高效管理。每个小组长都有自己的小组学习提升目标,其中包括训练了多少选题等等。一个月一小评,每学期一总评,起到了以好带差,总体提高的作用。

自习课上,常常看到许多同学上了讲台在讲题,有文科的,也有理科的,台下的在不断发问:“这一步是咋来的?”相互提问,合作探究风气正浓。

彭晨光(高二五班学生):高效课堂,增强了我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合作探究,增进友谊,开阔了视野,掌握了不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王熙凤是真关心还是假关心”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有的认为是真的,有的说是假的,总之,所有学习中的问题都在探究中得到解决。

陈方圆(高二五班学生):以前,老师上课只是唱独角戏,我们学得不够主动,效率不高。现在不一样了,随时将自己与集体合作探究的结果予以表现,及时得到老师的评判,加深了我们对课程的印象,不但学习了知识,也掌握了方法。

据悉,去年以来,乾县一中根据实施新教学模式的进展情况,不断强调构建模式只是引发教师教育观念改变,要根据课程、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处理好运用操作模式与复杂的教育教学现实关系。模式的呈现体现出学科特点和课型的不同而变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