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17 09:09: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内科技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内科技论文

篇1

科技期刊的封面首先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谐地标出必要的项目和信息。《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规定科技期刊封面应该标明刊名、卷期、出版年月、责任者、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期刊条码等项目。因此,在进行封面设计时,这些项目和信息必须做到没有遗漏、简洁清晰。同时,在期刊卷号、期号表达上尽量采用国际通行做法。总体而言,规范化标示封面信息是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封面的认识功能。

(二)稳定性

科技期刊具有无限期连续出版的特性。如果刊物要保持区别于其他刊物的辨识度,并树立品牌形象,封面设计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进行有规律和细微地调整,使期刊封面能始终延续一种稳定的风格,最终在读者心中形成独树一帜的期刊整体形象。因此,可以精心设计一种能产生深刻影响力的封面元素,让这种元素成为贯穿各期封面设计的一条线索,由此积淀成为期刊的标志。总之,期刊的封面设计要注意连续性和稳定性,即使有变化,也是有规律的、细微的变化,以此发挥封面的认知功能和形成刊物的品牌特色。

(三)专业性

每种科技期刊都会涉及一种或多种学科和专业,每种学科和专业都有专属的研究对象和特色。这些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特色能很好地传达科技期刊的专业范围和专业内容,因此在进行封面设计时,可以注意从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特色中寻找设计灵感,寻找独特封面设计的切入点,通过色彩、布局、构图等封面设计勾勒出刊物的专业特色,突出刊物应有的个性,使科技期刊的封面成为其学科和专业服务方向的指示器。

(四)艺术性

优秀的科技期刊总是能同时驾驭好科学性与艺术性这两个维度,而不仅仅是一种严肃、庄重的学术传播载体。科技期刊通过封面上的图形、色彩等刺激读者的感官,进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使读者产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这就是封面设计艺术的魅力所在。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封面设计更宜“以少胜多”,以简洁、精练的线条,通过抽象象征的艺术手法表现期刊的专业范围或者内容特色,具体而言就是采用明快简洁的几何构图、象征性图案或者刊徽之类来展示刊物的内容,同时要注意线条、色彩、图片的完美结合,形成简约大方、优美精致的艺术风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当下国内科技类期刊封面设计的现状

笔者对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规范性、稳定性、专业性和艺术性这4个方面作了抽样调查。笔者登录知网,进入出版物检索页面,随机查阅近3年来50种基础科学类刊物的封面和50种工程科技A类刊物的封面。调查发现,这100种科技期刊在封面设计的规范性、稳定性方面都做得比较好。规范化是科技期刊质量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封面设计的规范化则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100种科技期刊都在封面完整、规范地标注了必要的信息项目。同时,为了形成刊物的品牌特色和提高辨识度,这100种科技期刊在封面要素布局、色调和刊名字体字号方面也非常注意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其中约80%的科技期刊除了变更出版年月、卷、期号等信息之外,近3年基本使用同一种封面设计,稳定性比较强。另有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虽有变化,但注意平稳过渡。如《地球学报》的封面每年都会呈现细微、有规律的变化,但整体格局始终如一。但是,这100种科技期刊在专业性和艺术性方面则明显不足。其中只有50%左右的科技期刊能通过封面设计传达其专业特点和办刊特色。而富有艺术美感、能产生视觉冲击的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则更少,在这100种科技期刊中约占10%。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国内科技期刊封面的专业性和艺术性还不够,在办刊实践中尚需重点从这两个方面去改善。

三、科技类期刊封面设计的可行性路径

(一)以封面故事来凸显期刊的专业性

封面故事中刊载的图片内容往往与刊物本身密切相关,因而采用封面故事突显科技期刊的专业特色、宣传相关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是一个有效的办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刊物,始终以推动生命科学发展为宗旨,现已发展成为被SCI、CA、俄罗斯文摘等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的优秀科技期刊。登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的网站,可以看到该刊物采用封面故事的形式来加强对该领域创新型科研成果的宣传,刊物在每期封面选登当期发表的优秀论文中的制作精良的图片,图片一经选用,该论文即被作为刊物的封面论文,以封面故事的形式简介论文的研究内容,并附上作者、文题和文章所在页码。《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的惟一科技期刊,该刊物每期都选用“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成果或中国地质科学院科研团队的重要创新成果作为封面照片,同时在封面刊载与之对应的封面故事。这样可以有效展示《地球学报》的办刊特色和水平、宣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二)以封面固定图案设计来凸显期刊的专业特色

封面中最有视觉冲击力的当属图片,因此在封面设计时,采用最能反映科技期刊专业特色的图片,形成固定的图案设计,能充分标示刊物的专业特色。《机电工程》是以机械为主,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电工技术为辅的跨学科类科技期刊。该刊物的封面将一幅齿轮的图片和一段波形图进行组合,来代表传统的机械行业和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传统机械行业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期刊内涵。同时,在设计时采用写意的图片,图案线条简洁明晰,跨学科的科技期刊内容特色清晰明了,从而简洁又形象地传递了刊物的专业范围,并将这种图案固定贯穿在《机电工程》的各期封面中,突出了期刊封面的认识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三)以背景色彩及整体布局设计来增强视觉美感

科技期刊在背景色彩及整体布局上讲究均衡或对称、分散与呼应、尺度与比例等,符合视觉审美原则,能够增强封面的美感。例如,《机电工程》封面采用雅致的横向条纹图案,背景色采用单一色彩,比较符合学术研究严谨的氛围,但单一色本身又采用渐变式蓝色,使严肃、庄重的封面风格中又透出活泼清新的气息,同时刊名的色彩在背景色的映衬之下又具有较强的辨识度。对读者调查表明,这样的封面美观大方、艺术性较强,增强了视觉传播效果。

(四)以个性化表达方式来衬托独特的艺术品格

科技期刊通常在封面设计上强调庄重、严谨的风格,因此容易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式,封面往往严肃有余,生动、活泼不足,更难以谈得上艺术创作设计的灵动与创新。《建筑节能》2010年4月与国际知名建材企业奥地利堡密特(Bau-mie)公司进行一次广告设计合作。在封面设计中采用艺术化的绿色树叶这个元素,将人的眼睛作为“绿叶”布图的基本构思,表达了刊物和广告产品共同的追求———绿色环保。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图面由双人组成,借此呈现出人、家、自然这3个元素和谐共生的主题。这种个性化表达方式冲破了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拘谨和呆板,使《建筑节能》封面呈现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进一步提升期刊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分子生物学会(TheMolecularBiologySocietyofJapan)发行的《GenestoCells》的封面图片将细胞中的种种过程与极具日本传统风格的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闻名于世的独特风格。每一期都是浮世绘风格流溢的素雅画作,各色封面中暗藏种种玄机,擅长将日本特色的物件和场景与细胞生物学模型融合得不漏痕迹。如2014年的第1期封面,祝福新的一年繁荣兴旺。两匹骏马牵着象征F-肌动蛋白的红白旋索在奔跑。地面的透明流浆让我们想起了原生动物的伪足———它们利用G-肌动蛋白聚合产生的能量而不断生长。

篇2

一、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发展情况

(一)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特色与经验

1.美国著名的大学科技园

吴小玉的研究(2006)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在国际高技术竞争、各国相继出台大型高科技计划、创新计划及地区发展计划的背景下,加强大学与工业联系的一种空间形式。美国是这一形式的创始者和主要推动者。在美国科技园成功的激励下,世界各国纷纷建立科技园区。20世纪70年代末期,科技园区开始在全世界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据统计,到1990年,美、英、日、德、法等九个最发达国家已建立了220个科技园,其中有189个是在大学直接参与下发展起来的,占86%。

美国是大学科技园的诞生地。1951年在副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的推动下,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内创办了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ResearchPark),研究园由于顺应高科技产业化发展规律,最终外延和演化为今天举世瞩目的“硅谷”。斯坦福大学创办园区起始动因,是以土地租金补贴学校经费,但客观上达到了如下效果:(1)孕育了相当数量的高科技企业,如惠普公司、思科公司、硅谷图文和生阳公司等。(2)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企业家,推动了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创新。(3)开创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产品与直接生产力。(4)探索出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途径,开创了大学科学园建设的先河。

庄宁、杨小鹏研究(2005)的案例分析论述,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认为,大学不应只是进行学习和科研的“象牙塔”,更应该是学以致用的研发中心。因此,特曼积极投身于把研发成果向产业扩散、加强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当中。他认为,(1)斯坦福大学必须强大起来,在研发实力方面显著提高,成为一所真正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全国研究型大学,发挥地区科技中心的辐射作用。因此,斯坦福积极吸引富有潜力的工程学教职工,同时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以使斯坦福的工学院跻身全美的最佳行列。(2)大学与当地公司必须进行实质性合作,建立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相互依赖关系。斯坦福大学向当地公司开放大学课堂,鼓励电子公司的工程师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研究生课程学习,同时也鼓励教工和学生到企业界实践,了解市场需求。(3)也是最重要的创举,特曼协助并大力推进了斯坦福研究园的创立与发展。

斯坦福研究园创建后,1959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创建了以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为“地域顶点”的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

2.英国著名的大学科学园

自1997—2006年间,牛津大学发出专利许可约160项,以大学的专利成果为基础,成立了五十多家高科技公司。仅2005年就有4家新公司进入科技园,其资金支持大多在100万英镑~1000万英镑之间。近几年,尽管在全球经济不十分景气的情况下,牛津科技园仍保持着没有一个公司失败的记录,远高于全英科技园平均不足50%的成功率。

到2006年底,牛津大学周边区域已形成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分别是:大型的“MiltonPark”,中型的“MagdalenSciencePark”和小型的“BegbrokeSciencePark”(即牛津科技园)。这些园区和附近大学科技产业紧密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了生机勃勃的产业带。其中,牛津科技园作为新的经济簇群,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时,牛津科技园的建立不但为牛津大学提供了教学和科研的实践基地,还把部分收益返回投资到学校的各项建设上,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牛津大学产学研结合,形成了互动多赢,综合发展的新格局。

牛津科技园的定位和管理运作模式有四个特点:(1)促进大学专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2)具有规范、高效的风险投资运作模式;(3)强化孵化器功能,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政策支持,以及优质化的配套服务;(4)创立“高校创业基金”,首创“工业和商业研究员”职位。

牛津科技园有不少成功之处,有三点比较关键:一是国家支持力度大;二是具有通晓高科技产业化的领军人才;三是依托大学资源和人才优势。

3.德国的大学科技园

德国经济总能力位居世界第四位,其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重视高新技术应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大学科技园在其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国大学科技园的迅速发展,主要起因于美国和英国的挑战。与美英两国相比,德国虽然起步较晚,1983年才建立第一个科学园区——西柏林革新与创新中心,但后期发展速度很快,是西欧科学工业园发展最快的国家。到2007年,全德国共有三百多个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其中参加德国科技园和孵化器联合会ADT的有181家。根据ADT对其成员的统计材料,现在园内企业共有7500多家,工作人员总计56万多人,入园企业平均规模是75人,入园企业孵化成功率超过90%(李洪伟,2006)。其中,1984年创建的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是德国最为重要的鼓励高科技创业发展的科技园区。

世界名校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理工大学等都为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这些学校的教学研究机构与科技工业园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又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德国大学科技园有五方面的特点:(1)政府直接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德国政府为促进科技园区的迅速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为高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开发,特别是在机械、电子和家用电器以及电子产业化方面,德国政府不断加强机构建设,提高科技园区的管理水平。(2)以孵化创新企业和提高就业率为目的。科技园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孵化企业。据统计,德国入园企业孵化平均成功率超过90%;而一些尖端、有市场前景的研究成果则最受入园企业的关注,成功率更高些。(3)依托一流大学。张婕的研究(2001)认为,世界上的著名大学科技园都依托于著名大学,拥有一流科技园也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德国300多所高等院校大多参与了各类科技园、孵化器或成果推广中心的工作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同时也是高科技公司的骨干力量。(4)科技园服务体系完善。德国大学科技园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推动了企业创新,也为企业创新解除了后顾之忧。如海德堡科技园作为地区性孵化平台,为企业提供办公房屋、会议室、财务、管理、营销、网络、实验设备、法律甚至幼儿园等方面的服务。(5)风险投资增长迅猛,风险基金退出多元化。德国政府采取了优惠的投融资政策、优惠的资本市场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及吸引外来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由此,德国的风险投资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新兴工业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实践和借鉴

1.印度的班加罗尔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虽然现在和中国、巴西和俄罗斯一同被称为世界“金砖四国”;但它的信息产业基础设施薄弱,人均GDP低于中国,综合国力也不强。

由于抓住了启动时机,高度重视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致使软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自1993年以来,软件业年均增长速度为50%左右,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和出口国。

如今的班加罗尔科技园被称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1991—1992年该园软件出口仅为150万美元,2000—2001年出口猛增至16.3亿美元,十年内飙升了108倍;占印度全国软件出口总额62亿美元的26.3%。

班加罗尔科技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周围有印度理工大学、班加罗尔大学、农业科学大学、航空学院等12所综合大学和70家技术学院的输血滋养,每年培养出1.8万名电脑工程师,使班加罗尔的软件业发展有了技术和人才的依托与支撑。另外,政府的全力支持,更使科技园如虎添翼,企业趋之若骛。

班加罗尔科技园是典型的“大学科技园”,发展特点主要有五方面:(1)合理的园区选址。首先,这里是印度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集中地。有7所以理工科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为主的班加罗尔大学、印度管理学院、拉吉夫·甘地医科大学等,有292所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有28所印度国家和邦一级的科研机构。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大量的人才聚集使班加罗尔具备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以出口为导向的高科技城市条件。(2)完善的内部规范体系。在班加罗尔科技园内部,除了各项硬性的和强制性的规范制度外,诚信守约是各个软件企业间相互合作、共同开发软件项目所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游戏规则,“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也成为一个基本的工作原则。(3)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印度政府开始重视对科技园的投入和扶持,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6年印度政府颁布《计算机软件出口、发展和培训政策》,广泛鼓励各种形式的合作与软件职业培训,直接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合资、合作与各种联盟,尤其是在知识密集的班加罗尔,更是不惜大力投入高新技术人才和资金。(4)产学研合作紧密。印度的高校都设有董事会,董事会里有很多大公司的成员反映企业要求,教师队伍中也有不少来自第一线的专家,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和实践联系十分密切。与此同时,班加罗尔地区的大学也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师生到该科技园中从事创新、创业活动。(5)注重交流与合作。首先,这体现在班加罗尔科技园与“IT金三角”中其他两个科技园的合作,这对印度软件业的发展起到了滚雪球的效应,不仅带动了周边经济园区和其他科技园的发展,也对整个印度经济的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其次,是与全球知名企业或软件强国合作。

2.爱尔兰国家软件园

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06)资料显示,爱尔兰国土面积仅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仅370万,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爱尔兰还是一个农牧业占相当比重的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属于“欧洲第三世界”。近二十多年来,爱尔兰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尤其在软件设计与开发等领域形成了突出优势。自1996年以来,软件产业中的“黑马”——爱尔兰接连创造世界IT业的“神话”。根据2000年3月经合组织(OECD)公布的数据,1998年,爱尔兰的软件出口额即超过了美国和印度,居世界第一位。

爱尔兰国家科技园始建于1984年,它使教育及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起密切联系的纽带,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中介、孵化服务。目前,该园已有九十多家科研开发和生产的高技术企业。爱尔兰国家科技园一直把软件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支柱看待。通过对专业应用人才的培训、为欲设立企业的软件人才提供支持、协助软件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工作、爱尔兰驻海外机构积极为软件公司开拓国外市场,四个方面体现出对软件一贯支持的政策。

爱尔兰软件产业的最大特点是软件本地化。其国家科技园基础设施非常发达,电讯四通八达,加上爱尔兰以英语为母语及爱尔兰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受过良好教育的软件专门人才,这就吸引了大量公司来爱尔兰寻求发展,同时促成了爱尔兰软件本地化的发展。概括地讲就是,国家科技园吸引跨国公司入驻爱尔兰,利用本地人才进行本地化,促成爱尔兰本土公司的建立和发展。

3.台湾地区的新竹科学工业园

裴硕秋博士综合中国学者王缉慈、钟坚、吴林海、彭纪生等的研究,得出新竹科工园是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科技园区成功案例。

新竹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1)政府的支持。政府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构设置、发展规划制定和融资体系建立等方面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2)知识资源的动力。新竹科技园区附近有台湾地区的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这些校所科研力量雄厚,其研究领域与园区产业方向有很强的联系,为园区的创新提供知识源泉。(3)制度保障。新竹科技园区内支持创新活动的制度不仅包括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支持措施,还包括企业内部的一些激励制度,如员工持股制度等,同时也包括有关知识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4)良好的社会资本。新竹科技园区有良好的创业精神,有很好的创新观念和风气,同时浓厚的业会文化也促进创新单元之间的沟通交流。(5)与硅谷地区的紧密联系。新竹科技园区的很多员工来自硅谷,他们不仅带来了硅谷的技术和信息,还带来了硅谷地区创新创业的精神,这是新竹地区发展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关于中国典型的大学科技园情况

1.中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大科学园

1989年由东北大学创建的东大科学园,是中国最早大学科技园园区建设的实践。当时东北大学校领导顶住校内外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舆论压力,抓住沈阳市兴建高新开发区的有利时机,创造性地设立了东大科学园建设委员会和办公室,认真制定了园区三年发展规划。将计算机软件等科研成果作为东大科学园的四个起步项目,在校园东部划出80亩地进行孵化。二十多年过去了,经园区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企业100多家。这些企业的龙头——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和遭遇四川汶川大地震其成都软件园严重受损的情况下,2010年3月2009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业绩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1.66亿元,增长12.3%,净利润6.41亿元,增长30.5%。现在东软集团市值已达200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超过1.7万人。

2.中国其他大学科技园

在东北大学进行了最早的创建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争相兴办大学科技园,其中许多园区是大学和各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联手设立的。比如武汉东湖高新区划出建设用地及投入相应资金,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共建东湖大学科技园。至今中国建有8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并且还没有将全国省市创办的地方大学科技园统计在内;这些园区的作用意义逐渐被社会认同并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

篇3

近几年来,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尤其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而新兴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并没有相应地发展。这使得许多高科技企业不得不放慢脚步,有的甚至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国家有关领导观部门已将在国内开通二板市场提上了议事日程。笔者认为这是可转换债券在中国迅速发展的一个契机。在高科技企业迅速发展、二板市场推出在即的情况下,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主体应该逐步转向以高科技企业,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为主要的发行主体。

二、为什么在当前环境不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主体可以以农科技企业为中心

这可以从分析可转换债券的本质特征入手。所谓可转换债券就是发行后一定时间可转换成同一发行者发行的普通股票的公司债券。从定义可以看出,转债非常适合于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藉以进行融资。这主要源于其特殊的性质:可转换性。对于我国绝大部分处于成长阶段的高科技企业来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必须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并将新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这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它们的资金需求却很难从现有的融资渠道中得到满足。

企业目前最为常见的筹集资金方式是发行债券。银行贷款、增发新股及配股,前两种都属于纯债务性融资,后面两种属于纯权益性融资。从统债务性融资来说,发行债券或银行贷款都对企业规模、业绩及其他财务指标有相当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对于成长期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即使得到一部分银行贷款,也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从纯权益性融资来说,在企业发展的萌芽期和成长期,因为发展前景尚不明朗,股权投资风险比较大,一般投资者也不敢轻易介入,所以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前期很难进行大规模股权筹资。即使是在二板市场融资,一段时期内只能安排一定数量的企业上市,其融资能力也有限,难以满足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总之,目前常见的筹资方式与我国绝大部分新兴高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可转换债券的可转换性能较好地协调这种矛盾。

一方面,它最终可以转换成权益性投资,所以融资规模不会受到企业现有规模的很大影响,因为投资者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成长性,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性是比较突出的。另一方面,它具有债券的低风险性。它仅是给了参与债务性融资的投资者一种可转换的选择权,不是一定要求转换。如果到了转换班,投资者认为不值得投资该公司,他可以放弃转换权,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早期介入的风险。对于已上市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筹资也比配股或增发新股更有利。所以允许二板市场的上市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能更好地缓解资金需求压力。

综上所述,可转换债券的本质特征(可转换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作为融资工具。也就是说,可转换债券在本质上是适合目前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的。对于高科技企业,尤其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来说,利用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是具有比较明显优势的。

三、可转换债券的优势分析

1.维护现有股东权益,集中企业控制权。

现在非常流行的高科技企业融资方式是引入风险投资。诚然,风险投资可以在吸取资金的同时引入一套相对成熟的管理体制,帮助企业较快走上正轨。但是,它们的资金投入要占有企业一定的股权,因为企业自身规模较小,投入资金产生的股权稀释作用是非常大的,这是许多民营高科技企业业主不愿意这样的。可转换债券则能相对较好地延缓和减轻这种股权稀释的影响。相对于发行新股和配股而言,可转换债券也具有同样的优势。

可转换债券通常要在发行一定时期以后,其转换权才能生效。许多投资者又都会选择在靠近失效期的时间来行使转换权。这样就给了企业一个准备期。待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国有资本较多时,同样数量的股权投资产生的稀释影响要小得多。这就能更好地维护现有股东权益,有利于现有股东控制企业的管理权。这也是业主希望达到的。

2.较低的筹资成本。

可转换债券蕴含着债券转化为股票的选择权,也就是说它赋予投资者获得股权收益的权利。一般来说,股权持有收益率要高于债券收益取正因为可转换债券蕴含着这种潜在的高收益率。使得企业利用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时,初期的融资成本要较纯债务性融资的融资成本为低。所以,利用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可以让企业在其急需大量资金时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相对较大规模的资金,这对成长中的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四、可转换债券发行主体转变的可行性

篇4

论文全文数据库是我国现阶段文献资源最完整,同时在动态更新方面最为优秀的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荟萃我国各学科领域重要创新成果与高层次创新人才信息的科学文化资源宝库,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推进科技工作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平台。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了国家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部委、高校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及国家性会议论文全文。覆盖学科广、文献量大、收录质量高、全文收录、每日更新、使用方式灵活等特点,是我国最具权威的论文全文数据库。数据库信息存贮量太,检索速度快,为科技查新提供了文献保障,在科技查新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概况简介

(一)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收录了从1999年到现在为止我国357家具有博士培养资质单位的博士学位论文,累积博士学位论文文献7.3万多篇。由相应的数据库服务中心实行每日更新。学科范围包含并且涉及基础科学、农业科技、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工程科技(Ⅰ,Ⅱ)、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学(Ⅰ,Ⅱ)、哲学与人文科学等学科。

(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是我国现阶段资源最完整,质同时连续更新最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文献。学科包含了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Ⅱ)、信息科技、医药卫生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社会科学(Ⅰ,Ⅱ)、哲学与人文科学等学科,它收录了自1999年至2007年12月31日所累积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54万多篇,这些文献都来自于全国460家具有硕士培养资质单位的硕士学位论文。在更新频率上:CNKI中心网站及数据库交换服务中心每日更新。

(三)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DMD)(清华同方),收录了1999-2006年全国300家具有博士培养资质单位所刊发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近22万篇。这些论文的收录范围包括理工A,B,C、文哲史、经济政治与法律、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等学科。

(四)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CNKI)收录了我国2000至今以来国家二级以上学会、协会、研究会、科研院所、高校、政府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献92万余篇。收录范围涉及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信息科技、农业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等学科。

二、不同数据库作用分析

(一)获取论文全文的作用

1.获取论文原文:撰写新论文的关键是要首先寻找并且阅读相关文献,然后将要所攥写论文的文献数据和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对比并且分析。并且用表格、图形或文字方式将文献的结论、成果、工艺等和查新课题进行比较,提到和查新课题创新有关的数据。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独特性的结论,而只找出相关的题录或文摘作结论是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的。

2.通过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DBFT)进行学科主题浏览、个性化检索、组合检索等方式,然后再进行二次链接(可以查到同一关键词以及同一作者的所有论文)。在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到相关的论文题目,点击所要找的论文,可以得到论文的全文信息。

3.通过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DMD)进行简单检索、高级检索等检索方式,可以在检索结果中发现论文题目、学位授予单位、提交日期等相关信息。

(二)同类数据库联合使用

任何一种数据库或者刊物均不可能收录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全部文献,在项目查新咨询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只有将多种同类数据库联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从而避免出现漏检现象。现就上述论文全文数据库在科技项目查新咨询中的作用作一论述。

1.学位论文作为特种文献之一,它的数量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增加。学位论文本身和常规文献-- 图书、期刊等有着各自不同的信息价值,同时也受到了教学、研究、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

2.科技查新和一般的文献检索的目的不同,它不是以寻找相关文献目录为目的。而是以数据库的高水平检索手段为基础,然后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其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的,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在在查准的基础上达到查全,避免出现漏检的现象。将多种数据库的联合应用起来,可以有效的达到这样的作用,特别是在做一些边缘学科或者交叉科学的项目时,可以发挥其良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科技项目查新中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同时也提高了内容的准确性、扩展性、全面性等。

篇5

发展现状也显示,虽然我国国际体育科研从论文总量和被引总量来看与欧美主要国家还存有较大差距,但国际合作比例则一直处于该学科领域较高水平,16年来国际合作论文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0%以上,说明国际合作一直是我国国际体育科研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以外,我国的国际合作覆盖面不断扩大,从最初的6个国家扩展到54个国家。而我国国际体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合作范围虽广,但布局过于集中,与美、英、澳、加4国的合作论文量占到了72%。另外一个问题是表现出单向合作倾向,与主要合作国的合作深度不够,合作论文量占被合作国论文总量的比例过低。面对这一合作局面,我国应继续加大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扩增合作国家的同时,加强与现有主要合作国的合作深度,开拓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项目,并且努力提升同一科研项目下的科研产出,丰富国际合作的实际成果。

2 以国际合作推动我国体育科研的国际影响力    

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统计分析和绩效评价均发现,在许多学科领域,国际合作论文比非国际合作论文具有更高的平均被引率。其主要原因是国际合作促进了资源和技术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了各国学者的自身优势,科研成果水平的优越性自然引起国际同行更多的关注。其次,相关研究也发现,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作者数量明显多于非国际合作论文,出现10人以上大群体作者的概率高,借助于这些作者群体的科研影响力也导致科研成果影响面大于非国际合作论文。    

本研究中,与大多数国家合作的期刊影响因子高于非国际合作的期刊影响因子,说明国际合作更多地瞄准高水平体育期刊平台,这些发表在国际期刊的论文对提高我国体育科研成果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产生的实际影响力方面,我国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高于无国际合作论文1.7次,且大部分国际合作论文得到了高于发表期刊平均水平的被引率,表明我国国际合作论文确实引起了更多同行的关注,而且是超平均水平的表现。此外,国际合作论文的作者群体更加庞大,3一7位作者成为主流,而无国际合作论文的作者数量大多低于4位。国际合作为更多国内学者提供了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也为未来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打下了基础。

3 以国际合作带动我国国内体育科研实力的提升    

国际合作的目的除了增加对外交流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改善国内科研环境和氛围,培养国内科研人才,提升自身科研实力通过国际合作我国学者可以学习到国外先进的科研方法和理论知识,接触到先进的科研资源,包括科研设备、数据资源等。尤其是可以借鉴国外开展科研的思路和合作的方式等经验,用于改善国内科研现状,提升我国科研软实力。有学者对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作用、做法和问题进行过总结,其中建设良好的国内科研环境和科研机制,培养一批高水平科研人才是国际合作的最终目的。除科研能力外,国际合作还培养了我国学者熟练使用英语学术语言的能力,为交流和展示更多的国内优秀体育科研成果提供了便利。    

本研究分析了国际合作带动我国国内科研实力的现状。我国国际体育科研论文中无国际合作论文的比例近几年在小幅增加,2015年接近60%的论文属于国内学者独立完成,而高被引论文中这一比例的增加幅度更加明显。国际合作论文中我国学者的通信作者比例也已经超过了40%。国际合作的带动效应已经体现出来,我国体育学者的自主科研成果正逐步被国际期刊平台接受,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增。国内科研成果虽然没有国际学者的实际参与,但知识点不应局限在国内领域,通过增加与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分析讨论也可以拓展实际影响力。尤其在引用行为方面,我国学者需要增加对国际学术规则的熟悉和运用,加大对自身科研成果的肯定,以及与国际学术核心成果的链接,这些都是提升领域内影响力的合理途径。

篇6

(一)本人从事临床肿瘤内科工作17年,每年从事临床工作40周以上、参加临床一线值夜班每年42次以上,每年进行专科肿瘤内科查房12次。(二)开展了肿瘤内科工作模式,熟练掌握输液港植入术、肿瘤射频消融术、肿瘤穿刺活检术、深静脉穿刺术置管术、心肺复苏术、心电监护技术等。住院总医师期间曾多次组织参与急危重症(如失血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输液反应、多发性复合性重型外伤等)的抢救。(三)本人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任职期间以第一负责人从事主持20%甘露醇注射液在提高晚期癌症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2012年度顺德区医学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及专业核心论文2篇。以主要负责人身份从事支持性照顾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2014佛山市科技局攻关项目)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以第一负责人从事主持索拉非尼联合三氧化二砷在肝癌表面耐药蛋白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及疗效观察(2017年佛山市医学科研立项课题)科题研究,目前阶段研究中。任现职以来先后在国家或省级发表专业论文(核心期刊2篇、普刊3篇,均为第一作者)。参与全院疑难病例会诊32人次,帮助解决较复杂疑难医疗技术问题。(四)根据病人需求及专业发展,将国内外最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如:肿瘤消融术,超声引导下浅表淋巴结活检术、输液港置入术、超声引导下肝脏肿瘤活检术及无水酒精瘤内注射、超声引导下肾造瘘术等技术,于2016年做为科室骨干协助科室顺利通过广东省癌症“无痛“病房创建,得到患者和院领导的肯定和赞赏。(五)每年带教实习生20余人次,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对下级医师进行核心能力培训,每年专题授课5次。 二、业绩成果:(一)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曾被评为顺德区团员。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带教老师、年度先进个人。(二)主持2017年佛山市卫计局科研立项,本人为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项目进展顺利并按计划进行。主持2015年佛山市科技局科研立项,本人为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三),项目进展顺利现已结题。主持2012年佛山市顺德区卫计局科研立项,本人为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项目进展顺利已结题。本人任现职以来以第一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5篇。

开拓创新,为专科建设创造价值。本人自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后,从肿瘤治疗方面得到一次跃的发展,学习到各肿瘤学CNNC指南正规治疗,从疑难疾病少见病的掌握及分析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发表各核心杂志论文多篇,发表有关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及并发症上有独特创新理念。

篇7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065-03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学术出版成为期刊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而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如何开展科技期刊在网络化环境下的增值服务也受到期刊界的重视[1-5],但是目前这些研究还主要立足于开展服务层面。数字化、网络化使得科技期刊的内涵和外延均在无限扩大,其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纸媒期刊本身。本文希望从科技期刊作为特殊商品这一自身的特殊性出发,首先分析科技期刊的价值与增值的内涵,然后从学术价值、使用价值、销售收入三个方面,介绍在增值方面国外科技期刊的做法、国内科技期刊的经验,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如何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开展多样化运作,增加自身价值,各种价值相互促进,从而提升“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一、科技期刊的价值与增值

科技期刊的价值,是科技论文在评审、编辑、出版、传播、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中所形成的创造性劳动,主要包括学术价值、使用价值、销售收入等。“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增值是指科技期刊顺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从自身特点出发,以内容为基础,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比传统纸媒期刊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获取更便捷的信息资源,从而满足作者和读者更多方面、更具差异的个性化需求,使科技期刊的价值得以提升、影响力得以扩大。

国外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普遍开展早,理念先进,技术手段领先,我国科技期刊虽然近几年也开始重视数字出版,但是普遍尚未掌握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缺少政策、人才、资金的支撑,因此大多数科技期刊还仅局限于将纸媒期刊的内容数字化后搬到网络上,网站上的信息普遍内容较简单、形式较单调,未能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挖掘和发挥出科技期刊更大的价值,实现增值运作。

二、学术价值的增值运作

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是由它所刊载的内容来体现的,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不再是其登载的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的简单加和,而是远远超出论文本身,延伸到可由其论文所能挖掘的内容、承载其论文的期刊网站所刊载的内容等无限广大的范围,其学术价值也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有无限运作的空间。

(一)内容的挖掘与关联

对内容进行挖掘与关联,指对论文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挖掘和丰富论文的内涵,实现相关的知识和文章的轻松链接,提升论文的附加值,即实现所谓的语义出版。国外一些知名的期刊出版集团如爱思唯尔(Elsevier)、斯普林格(Springer)等,利用XML等技术对论文进行结构化的描述与深度加工,达到了论文内容与形式的分离,完成了对数据的处理与整合,实现了知识点间的关联与链接,使期刊不再局限于纸媒期刊的内容,信息量得以成倍扩大,学术价值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目前普遍采用方正、Word等软件进行排版,受语言、出版软件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在知识挖掘方面起步较晚。目前已经有一些科技期刊如中国科学院的部分期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Frontiers系列期刊等开始采用XML排版,尝试对内容进行挖掘和整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已经开始进行语义出版方面的研究。传统科技期刊应关注相关进展,在现有基础上开展相关尝试,实现自身学术价值的提升。

(二)网站的改进

网站作为科技期刊信息和展示的平台,能够提供纸媒期刊所无法承载的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展现形式,科技期刊利用自身的网站,提供文字、音频、视频、多媒体资源,增强互动内容和环节,能够增强科技期刊的凝聚力,提升科技期刊自身的学术价值。网站建设越来越受到科技期刊的普遍重视。《科学》(Science)的网站提供科学播客(Science Podcast),展示编辑对作者的采访,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研究内容和科研成果[6];《英国医学会杂志》(BMJ)在网站上提供实验方法、实验数据和审稿意见等论文之外的许多内容;《自然》(Nature)、《细胞》(Cell)、《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等都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了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探讨平台,引导读者开展学术研究[7]。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已连续评选了三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宣传优秀网站的成功经验,促进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建设;《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转化神经医学》(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and Clinics)在网站上提供论文有关的视频文件等。但是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的网站还普遍比较简单,不像国外知名期刊的网站内容那么丰富,视频和音频文件较少,使科技期刊增值的内容不多,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较大。

三、使用价值的增值运作

科技期刊的使用价值是指科技期刊供作者、读者使用所带来的价值,“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使科技期刊更好用,用起来更便捷,用处更广泛,读者可以在纸媒期刊出版前便阅读到优先出版的期刊,不花钱便免费获取期刊,通过期刊网站获得更多专业信息、专业资源,科技期刊的使用价值具有巨大的增值空间,能够吸引更多作者和读者的关注,进而促进其学术价值的提高。

(一)优先数字出版

优先数字出版(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是指在印刷版出版之前,将期刊的内容以数字出版的形式提前在网络、移动媒体上,读者可以对优先出版的论文进行阅读和引用,从而缩短论文面世的时间,有利于提高论文的显示度和被引用率、提高期刊的影响力[8]。优先数字出版增加了期刊的使用价值,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已成为国际科技期刊出版的大趋势,为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所采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都采取了优先数字出版,如Nature的优先在线出版(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AOP)、Science的快递(Express)、Springer的在线抢先阅读(Online First)、Elsevier的即将出版(In Press)。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的期刊论文经过同行评审被录用后,通过制作在正式编辑发表之前便在线发表,通常从接收到初次在线发表学术论文仅需 60 天,短篇评论文章只需45 天[9]。中国知网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了中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目前为学术期刊提供单篇和整期的优先数字出版,实现了互联网出版、电子出版、手机出版等形式的优先出版,得到国内科技期刊的积极响应。

(二)开放获取(OA)

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出版模式的传播形式,它的理念和做法已被科技界、期刊界、图书馆界普遍接受。传统纸媒期刊普遍采取在期刊出版的同时或一段时间后上网供读者免费检索、阅读、下载、复制、传播,使读者可以更便捷地获取论文,有利于提高期刊的传播效果。不同的期刊在阅读权、再使用权、版权等方面开放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国外一些知名的期刊均采取了开放获取的形式,如《细胞》(Cell)的系列期刊在出版12个月后可以免费获取,《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出版6个月后可免费获取[10]。欧盟要求欧盟研发框架计划(PP7和“地平线2020”)资助的项目,其研发成果实施开放获取,鼓励各成员国一致采取开放获取政策,加强对科研成果开放获取的资助。2014年5月15日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宣布开放获取政策,规定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的论文,在发表后1年全部向读者免费公开。《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在2008年创刊时采取全部开放获取,以便读者阅读下载,提高期刊影响力和显示度,并收到良好效果,2013年其影响因子已达7.392。近年来,世界知名的出版公司纷纷推出了OA期刊,如《自然交流》(Nature Communication)、《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细胞报告》(Cell Report)等,我国也有《光:科学与应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等OA期刊问世[11]。开放获取有利于科技期刊扩大读者群,增强了科技期刊的使用价值,促进了科技期刊学术价值的提升,因此成为科技期刊增值运作的手段之一。

(三)期刊群的建设

为了加强学科与出版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提升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期刊群、期刊联盟应运而生。加入期刊群对于规模较小、影响力较弱的个刊无疑是加入到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提高个刊的显示度,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吸收高水平的稿件,吸引更多作者和读者的关注,实现自身发展,提升自身使用价值,因此期刊群的建设日益受到科技期刊界的重视。国外有Springer、Elsevier、英国皇家化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等刊群。如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出版化学、生物学、材料、医学和物理学等专业的40余种期刊,同专业的期刊间共享审稿专家,可以互转稿件,避免了重复审稿,缩短了论文刊发时间;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旗下有约110种期刊,其平台具有协同采编、跨库检索、文献评价、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研究等功能[12]。我国目前有20多个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刊群、期刊联盟,如中华医学会刊群、中国光学期刊网、材料期刊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网等,以及中国航空学会期刊联盟等。其中中国光学期刊网(http://opticsjournal. net/)[13]截至2016年3月6日汇集了52种光学期刊,投稿专区汇集了47个期刊的作者投稿系统或投稿邮箱,资讯栏目有会议资讯、行业动态、招聘信息等,社区栏目有博客、我的博客、学习小组等,为光学专业人士和企业提供了日常关心和关注的专业信息,为专业人士投稿提供了方便,也避免其受到虚假网站的欺骗;当然,由于期刊的主办单位不同、期刊的性质不同,期刊群内的期刊还只是松散的结合,若能够共享审稿专家、互转稿件等将能够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使期刊群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四、销售收入的增值运作

科技期刊的销售收入是指通过销售期刊所获得的收入,“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的销售收入不再只是来源于销售纸媒期刊,还包括数字期刊的使用、版权的使用所带来的盈利收入。

(一)销售网络版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纸媒期刊销售量越来越少,而加入知名的数据库和检索平台是越来越受到科技期刊重视的,获得电子版、网络版销售收入的方法。Springer和Elsevier是世界知名的两大期刊出版机构,加入其平台,是科技期刊提高影响力、获得销售收入的举措之一。如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的《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加入Elsevier的ScienceDirect平台,每年获得稳定的销售收入。中文的科技期刊选择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出版,获得销售收入。

(二)加入美国版权结算中心(CCC)

美国版权结算中心(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 CCC)是一家全球版权经纪公司。科技期刊编辑部只需提交期刊的名称、刊号、出版单位、出版时间、语种等基本信息,即可完成授权和许可。科技期刊加入版权结算中心后,有国内外读者要使用科技期刊上的论文、图表时,只要付费给版权结算中心后即可直接合理使用,编辑部从中可以获得版权收益[14]。国外知名的出版集团如Springer、Elsevier、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等均加入了版权结算中心。目前国内的《浙江大学学报(A辑:应用物理和工程)》(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等已与版权结算中心签约,并且已有期刊开始获得版权收益。数字化时代,检索、获取、使用论文变得越来越便捷,版权的保护和开发日益受到科技期刊的重视,与版权结算中心合作可以保护自己的版权,提高期刊的国际国内显示度,获得版权收益,因此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加入版权结算中心,加入版权结算中心也成为科技期刊增加销售收入的方法和手段。

(三)按需印刷、出版抽印本

数字化、网络化为传统纸媒科技期刊实现按需印刷、满足作者和读者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可能。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的纸质版印刷量在不断缩水,取而代之的是在线阅读的大量增长。作者出于留念、上缴、保存等目的可能需要自己论文的抽印本、豪华版,科技期刊按照作者需要完成按需印刷,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和提升科技期刊销售收入,更能扩大宣传,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而且操作简便、容易实现,因而越来越受到科技期刊的重视。如Nature在论文录用后,会随论文录用通知,给作者发去论文抽印本的订购单,作者可以另外付费购买其论文的抽印本;《中华内科杂志》将特色栏目“临床病理讨论”中的126篇论文汇编成《内科疑难病例讨论选编》,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不仅扩大了期刊的知名度,而且还为编辑部带来不菲的销售收入[15]。随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科技期刊开始关注经营、效益的问题,按需印刷、出版抽印本是科技期刊开展经营、增加销售收入的重要手段。

五、结 语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为传统科技期刊带来了巨大的增值空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科技期刊顺应时代和技术发展,通过多样化运作,增加自身的学术价值、使用价值、销售收入,提升学术影响力,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需要做,必须做。

参考文献:

[1] 张维,吴培红,冷怀明.数字化环境中国内外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的发展现状[J].编辑学报,2014,26(2):156-158.

[2] 张静.科技期刊借助数字化手段提供增值服务探析[J].编辑学报,2013,25(2):105-108.

[3] 冯玲.我国科技期刊信息增值服务路径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3(6):141-143.

[4] 孙守增,杨琦.学术性科技期刊的价值构成及其特点[J].编辑学报,2001,13(1):6-8.

[5] 杨志华.学术期刊价值链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645-649.

[6] Science Podcast:2 November 2012 [EB/OL].(2012-11-08)[2016- 03-10].http://.

[7] 肖宏,马彪.“互联网+ ”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46-1053.

[8] 付雅静,钱俊龙.数字出版时代提高科技期刊显示度途径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62-1266.

[9] 出版问答[EB/OL].[2016-03-12].http://.cn.

[10] 吕小红.试论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经营策略[J].中国出版,2013(310):34-36.

[11] 齐国翠,石应江,李哲.开放获取――学术期刊低成本高显示度的重要出版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05-709.

[12] 迟秀丽,侯春梅,贺郝钰.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网络出版平台研究[J].编辑学报,2015,27(2):182-185.

篇8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14-02

学术期刊是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虽然当今自媒体高度发展,但它依然是科研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我国是世界科研大国之一,每年的科研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位,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2]。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已成为科研论文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众多[3-6],但其中能够成为精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数量不多,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科研的发展。优秀科研论文稿源的严重流失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因,但问题深层次的根源是国内对科技期刊评价主要依赖于CSCI、EI、 SCI等评价体系。为了摆脱国内学术期刊评价的这种窘境,国家于2012年立项,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与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成立的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承担和建立“中国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7-8],对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以解决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瓶颈问题。然而,对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而言,这仅是万里的第一步,这个评价体系的成功还取决于其评价方法的完善程度、推介力度和相关政策的支持[9-12]。

一、“评价体系”尚需完善

(一)评价方法有待改进

“评价体系”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客观公正评价及实现“走出去”战略提供一个很好平台,但在科技期刊评价以SCI等为主体的今天,我们自己的“评价体系”要获得普遍认可,必须尽快自我完善。目前,“评价体系”的指标只有一个,即国际影响力指数,它是基于“科技期刊办刊又大又好”这一思路,对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两个指标归一化后进行向量平权计算。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影响因子只能说明期刊近两年的影响力,反映不了其他年份的影响;总被引频次与办刊年限、刊文数量等密切相关,办刊年限和/或刊文数量少的期刊不占优势,即使用期刊量效指数对遴选结果进行修正,这些因素的影响依然没有摆脱,毕竟归一化所用的最大和最小值是组内数据的最大和最小值,这两个值与特定期刊的办刊年限、刊文数量无关。因此,“评价体系”至少在方法上还需改善。此外,对于学术期刊质量的优劣,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的读作者,因为他们是最了解当前科研发展动态及相关期刊与之的契合度;而数字化的评价只能说明期刊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的情况,不能反映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因此期刊学术影响的评价应该有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参与,毕竟学术期刊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最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期刊。

(二)TOP期刊遴选比例的调整

“评价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从国际角度全面评价中国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中国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根据2016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13],依据CI值排名,我国学术期刊中选取前TOP5%和TOP5%~10%分别作为最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虽然从2012年到2015年,TOP期刊都有调整,但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根据“二八定律”,20%的学术期刊将占80%的影响。我国学术期刊目前有6000多种,其中科技期刊数量以及学术论文的产量已排到世界第2位。相对于学术期刊和论文的数量,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升空间很大。虽然我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还比较弱,但这是文种、国内评价导向、高质量论文流失等因素长期综合影响的结果。“评价体系”应该在对内对外同步宣传推介的同时,根据我国期刊和科研发展状况,适当增加TOP期刊遴选的比例,扩大具有国际影响力期刊的规模,以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整体提高。从2016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统计结果[13]看,分学科遴选的TOP期刊结果存在很大出入,这至少说明划分学科与否对TOP期刊遴选影响很大,可能为了照顾某些学科,而将其他影响力好的期刊挤出TOP。虽然分学科遴选是为了各学科期刊均衡发展,但不利于期刊的市场化经营和管理。此外,2011~2015年的统计表明[13-14],我国学术期刊总被引频次呈非常明显增长态势,与2011年相比,2015年科技期刊和社科期刊的他引总被引频次分别增加了52.47%和167.16%,累计总被引频次50%所需的最少期刊比例,分别从2011年的3.42%和7.64%上升到2015年的4.77%和10.24%,因此未来TOP期刊比例可随这种变化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评价体系”需要大力推介

“评价体系”推介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国际学术期刊影响的评价是以SCI、CSCI等收录为主要依据。要实现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评价体系”建立后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推介它。国外的评价体系已发展很多年了,而且影响程度、范围都很大,国内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也都非常重视SCI、EI、CSCI等收录情况,并将其作为科研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国内外都认可“评价体系”非常不容易,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实现的。这就需要积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大力宣传和推广“评价体系”成果,让更多的人和单位了解和支持中国学术期刊,逐渐扩大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认知度,以吸引优质稿源和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地位。

三、建 议

(一)建立科学、开放式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已建立了5年(2012~2016),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评价方法依然主要采用CI排序。什么样的期刊最好,刊载的内容能最充分反映学科发展,最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有用信息,这些只有它的消费者即广大作者(读者)最清楚,因此评价方法不能局限于简单地数字分析,而应大量吸纳广大作者(读者)的评价。这就需要提高“评价体系”的开放度,这种开放不仅仅要对国内,而且要对国外,只有广泛征求学术人的意见和评价,才能了解科研界对优秀学术期刊的需求情况,才能遴选出“真正”高影响力的期刊。

(二)评价体系推介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和政策支持

“评价体系”的建立目的是全面调查分析和公开公正评价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以期引导我国优秀成果回流和吸引国际优秀稿源,强化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国家有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和给予政策支持。2012年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启动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随后几年,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也参与支持。“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国家实施学术期刊“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指导依据,但这仅限于国家层面。要引导国内科研成果回流,就必须让科研单位和人员充分认识到“评价体系”的客观、公正公平性及其战略意义,同时通过一些行政措施规定和提升其在国内科学研究评价中的作用和主要地位,鼓励和确保国内大部分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在自己的期刊上,否则“评价体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只能流于形式,无法突破SCI、EI等在国内科研界的影响,也谈不上国内优质稿源回流和吸引国际优秀稿源,更别说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固本很重要。

(三)加快期刊市场化步伐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市场体制改革尚处于试验阶段,期刊经营体制依然是计划经济模式。我国学术期刊借助“评价体系”向外推介国际影响力的同时,还要面对国际同类期刊的市场化竞争,包括优秀稿源和出版发行两个方面。因此,我国学术期刊市场化步伐应该加快,转变期刊管理模式,p少行政管理对期刊经营的过多干预,给予期刊更多的经营自,促进其积极应对国内外期刊发展环境,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参与市场化竞争,逐步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样也才能将“评价体系”的成果落到实处,并实现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伯海.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出版发行研究,2002(9):70-73.

[2] 贺德方.我国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整体提升[EB/OL].[2013-03 -04].http:///htmlnews /2013/3/275225.shtm.

[3] 袁桂清,游苏宁,包务业,苏青,王晓彬.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050-1055.

[4] 史红,包务业,游苏宁.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探讨[J]. 编辑学报,2005,17(5):313-316.

[5] 赵雁,赵宇,隋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瓶颈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20-622.

[6] 游苏宁.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08(6): 348-351.

[7] 伍军红,肖红,张艳,孙秀坤,张义川.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指标研究[J].编辑学报,2015,27(3):214-218.

[8] 苏楠.35家科技期刊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支持[R].中国科技产业(报),2012(12).

[9] 温晓平,郭柏寿.2013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科技学术期刊的现状及思考[J].编辑学报,2014,26(6):612-616.

[10] 孙丰成,崔护社.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及思考[J].编辑之友,2013 (4):32-34.

[11] 颜帅,张昕.科技期刊如何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科技期刊的“三步走”[J].科技与出版,2014(1) : 22-25.

篇9

吴江医生简介:吴江医生现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委、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委员会主委、长春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委、东北三省神经病学学术交流协会副主委。吴江主任1978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她擅长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尤其在诊治脑血管病、颅内静脉系统血栓、老年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吴江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并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吴阶平医学研究三等奖等多种奖项。

杨弋医生简介:杨弋医生现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全国中青年专家、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青年委员会主委、吉林省中西医结合青年委员会主委、东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交流协会副主委、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杨弋院长200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曾赴加拿大萨省大学进修,回国后一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头晕、头痛及各类脑血管疾病,尤其在诊治脑出血、脑动脉狭窄、进展性卒中等脑血管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杨弋院长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大学医疗成果二等奖、吉林省青年科技奖等多种奖项及吉林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技术人才、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等光荣称号。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前身是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国家卫生部直属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医院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经开区仙台大街126号,占地面积为24.29万平方米,共开放住院床位3178张。近年来,该医院多次获得“白求恩杯竞赛最佳单位”、“首批长春市职业道德建设示范单位”、“吉林省文明服务单位”、“长春市创建文明城市最佳单位”等光荣称号。目前,该医院共设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骨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显微整形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肿瘤血液内科、放射治疗科、感染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等48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国家卫生部重点学科,是长春市乃至吉林省最好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之一。该科室创建于1962年,拥有包括多功能纤维鼻咽喉镜、鼻内窥镜、多功能微波治疗仪、超声雾化仪、纯音及阻抗测听仪、中耳分析仪、脑干电位仪及多功能射频治疗仪在内的国内一流诊疗设备。近年来,该科室开展了以喉癌、鼻神经外科疾病为重点的头颈肿瘤外科诊疗服务,每年收治省内外住院患者近千人,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医疗成果奖,在省内外均具有极高的声誉。

朱冬冬医生简介:朱冬冬医生现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吉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主委。朱冬冬主任199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此后一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喉癌、下咽癌、腮腺颌下腺肿瘤、上颌窦癌、舌癌、口底癌,擅长进行小儿扁桃体腺样体的手术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治疗。他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了鼻内窥镜下视神经管减压、脑垂体瘤摘除、嗅母细胞瘤切除及颅底修复等微创手术的研究工作,是目前吉林省唯一能开展此类手术的专家。

董震医生简介:董震医生现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学位委员会主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变态反应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副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擅长诊治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始建于1936年11月,其前身是新京特别市立医院(新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1978年12月定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00年6月与吉林大学和白求恩医科大学等五校合并,正式更名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医院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自强街218号,占地面积为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万平方米。该医院拥有精良的医疗设备,包括飞利浦256排CT、西门子1.5T核磁仪、数字平板减影血管造影机、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全飞秒激光治疗仪、锐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等高精尖仪器设备300余台。同时,该医院还不断加大投资,用于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在日益激烈的医疗行业竞争中,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以雄厚的实力、齐全的设施、一流的服务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成为一所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近年来,该医院多次荣获“全国爱婴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目前,该医院共设有43个临床科室,6个医技科室,其中心血管内科为吉林省临床重点专科,是长春市最好的心血管内科之一。该科室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该科室现已成为长春市最大的心内科诊疗中心,拥有包括惠普CCU中央监护系统、Marquette运动平板系统、心脏监测仪、EP-Workmate多导生理记录仪、心脏除颤器、Medtronic心脏起搏器、呼吸机、心导管室、数字减影机(DSA)、射频消融仪、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仪、倾斜试验机、高压注射器等国际一流的诊疗设备。目前,该科室拥有医护人员百余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1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

李淑梅医生简介:李淑梅医生现为吉林省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心主任、吉林大学心脏病诊疗中心主任、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委、吉林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委、吉林省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委员会主委、长春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委、长春市医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淑梅主任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擅长心律失常、心衰、心脏骤停及冠心病的诊治。近年来,李淑梅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荣获吉林省卫生厅新技术一等奖、吉林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科委医疗成果奖等多种奖项。

杨东辉医生简介:杨东辉医生现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起搏学组成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青年委员。杨东辉主任199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英语医疗专业,曾赴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心脏研究所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和缓慢心律失常的诊治,擅长做有创和无创心脏电生理检查、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及起搏器植入手术。近年来,杨东辉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并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多种奖项。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篇10

[DOI]10.13939/ki.zgsc.2016.22.110

科技期刊是重要的科研成果载体,它反映了国家及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和实力,而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则是指某一阶段内科技期刊在相应的科研领域内的科研活动影响范围及深度。下面就从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现状展开综合性分析研究,以便于更好地提升科技期刊质量,提升其学术影响力。

1 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无论是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我国目前的科技期刊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能够满足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科技期刊体系建设需求。由于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科研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持续增加,学术论文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也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不断拉近与世界先进学术差距的重要标志,但我国科技期刊想要取得国际影响力要走的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有不断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高科研技术水平,推动科技期刊科学发展。虽然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学术影响力和实施力度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科技期刊学术缺乏更高层次的布局和决策。

2 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途径

2.1 增加我国科研投入

虽然我国在科技研发工作当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我国科研实力及水平仍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科研基础实力总体水平较低,科研底蕴有限,期刊影响力不高,致使一些高水平论文流向国外期刊。若想要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应从其根本原因入手,增强我国基础科技实力,提升科研论文综合水平、提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构建科学有效的科研管理体系,尊重科技规律,切忌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风,杜绝学术不端,落实科技研究工作,努力提升基础科技实力。

2.2 注重政策引导和扶持

电影、电视、影音文化等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受到了有关政策的保护,国家通过这些办法来保护民族文化,而科技期刊保护却一直未被列为文化保护行列,而一些国外出版集团又趁着我国明确的外商限制的同时,大赚出版费用,占领中国刊物市场。我国期刊有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学术自信,强调国外权威数据库,造成大量稿源外流。因此,我国政府应尽快建立良好的政策扶植环境,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

开展分级管理,创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期刊。我国科技期刊应面向世界,抢占国际地位,采取国际化战略,加快科技期刊国家建设,使我国科技期刊更快地跻身于世界先进科技期刊行业。首先,集中多方面资源和力量,整合我国国内科技期刊市场,实施科技期刊分级管理,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国家应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政策和经费上的帮助,提高其行业竞争力,增强刊物吸引力,吸引国际科学领域中有代表性和杰出论文,争取尽快培养出国内顶尖科技期刊,更好地展示我国科研创新成果,全面反映我国科研水平。其次,鼓励科技期刊发展,满足教育和科研需求,更好地服务于高水平人才及科研成果,建立奖优降劣机制,实现科技期刊动态管理,对于各个层次的期刊,采取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加快我国科技期刊行业更快发展。

近年来,大量高水平科技稿件外流让我们深感忧虑,这不仅是我们科研成果的流失,同时也是我国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流失,科研人员在花费了大量资金在国外发表文章之后,我国科研机构和图书馆还要以高昂的价格购回论文,对国外期刊依赖性较大,造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例如爱思唯尔数据库全面提价,而我国却只能被动接受,这也是极为无奈的一种表现,这不仅是文学上的流失,也对我国科技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今天爱思唯尔仅仅是涨价,若是有一天实施文化封锁,是不是我们连自己的科研成果都不能看到,这样无疑是可悲的。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积极实行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不断壮大我国科技期刊,尽快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建立科学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遏制科研成果外流的不良状况。科技期刊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科研成果,它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行业,只有国家政策引导,将国内刊物作为科研人员和研究人员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学术自信,倡导国内刊物,不妄自尊大、盲目自卑,创建国内科技刊物宽松、公平发展环境,才能够不断拉近我国科技期刊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水平。

开展文化交流,利用国际优质资源,改进我国科技期刊水平,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维护科技资源安全。鉴于网络期刊领域属于新兴领域,我国和国外处于同一水平,我们不需要掌握这一发展机遇,创建开放式网络平台,增加期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注重国家引导和企业引导,搭建其具有自主知识澶群的国内期刊数据网络平台,奠定扎实的科技期刊发展基础。

妥善处理市场化和公益化关系。受市场经济影响,出版体制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我们应当从基本国情出发,分析科技期刊发展现状,正确定位,减少盲目性和国际盲从性。科技期刊是非营利的文化事业,它能够促进科技交流和传播,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等的重要条件,但其非完全的公益化,它有着特定的市场受众,没有纯公益非排他性特点。因此科技期刊应当是市场化和公益化结合的产物,市场决定其产量,政府的政策扶持能够给予科技期刊一定的维护和供给。科技期刊情况较为复杂,我们不能够片面判断其市场化或是公益化,应当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发展,提升自我生存发展能力,使我国科技期刊能够具有扎实的国内市场根基,面向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开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多样化经营。调整期刊产业结构,优化行业布局。新闻出版总署根据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实施了宏观政策引导,鼓励期刊间的强强联合、品牌扩张和资源重组等,不断推动科技期刊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多样化经营模式发展,努力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提高经营效益,打造多元化期刊经营发展局面。

提高办刊队伍整体素质。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保证办刊人员素质是科技期刊长期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学者型编辑队伍,选择业内精英和专业进行审稿,提升期刊办刊水平。重视期刊经营型人才培养,瞄准科研领域市场,积极组织高质量、具有前瞻性的稿源,增强刊物吸引力。紧跟时展步伐,更新办刊理念,掌握最新出版技能,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编辑出版加工手段,提升刊物编辑能力和素质,使我国科技期刊能够放眼世界、放眼未来。

3 结 论

科技期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更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和实力,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应积极采取政策扶持,努力提升国内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完善期刊改革发展,科学、客观地分析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科技期刊生存与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篇11

 

目前,党和国家对科普工作极其重视,促使各地科技馆建设如火如荼。我国国内科技类场馆很多,而且各地还在不断地兴建各类科技馆、博物馆。但这些场馆都存在一个经营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对科技馆当前及今后的管理运营和创新发展有了如下的思考。论文参考网。

1.我国国内科技场馆与国外科技场馆相比,在管理运营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国外一些国家,例如英国,在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做得很到位,非常先进,尤其在科技馆、博物馆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给自足、入能敷出是国外科技场馆的一个特点、一个优势。论文参考网。

我国科技类场馆和国外的科技类场馆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科技类场馆既是向公众开展科技活动的场所,又是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的主要社会力量。科技的教育、传播,是全面提升公众科技素质的基本手段。大众除了在学校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外,科技馆在传播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馆在管理和运营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场馆的建设、改造和日常运营中,片面追求大而全。

2)其功能主要以展览、展示为主,缺乏与观众的互动、交流。

3)缺乏科技馆的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

4)经费不足,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备。

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运营能力是科技馆创新和发展面临的首要的问题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馆事业发展的制约条件在于经费、管理,理念,还在于它履行社会教育职能、教育责任的方式和程度。

1)借鉴国外展馆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成功的运营模式,多与国外展馆沟通、交流、协作。

2)更新展品设计、制作理念,增加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举办

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展览教育。在创意和理念方面实现突破、跨越和提升,激发每个人对科学技术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提高创新度,令人耳目一新。传统的科技馆,以陈列展品、展示为主,对观众的基本要求是“请勿动手”,而现在我们提倡和引领观众亲自动手参与到活动当中,用“请你参与体验”的方式,使观众从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汲取知识。

3)加入地方特色元素,避免陷入雷同。大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弘扬本土文化精髓。对当地地理、人文、历史等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体现当地特色。

4) 提供优质服务,为观众提供便利。主动引导,向不同年龄、不

同知识层次的观众推荐适合他们参观、参与的项目等。论文参考网。同时开辟停车场,特殊人群服务区等以方便观众。

5)争取当地政府的最大支持,除了政府投资外,尽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从社会、企业得到更多的赞助。

3.长远规划,确定科技馆的总体经营方案,包括战略目标、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市场推广、游客服务等。编制科技馆日常经营的各种管理制度并有效地执行

1)制定一个关于未来的计划或规划,体现未来三至五年的短期目标,甚至五到十年的长期目标。

2)加强科技馆的自身管理,不断增强科技馆发展的活力和服务人员的创新能力,对服务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服务培训,建立积极向上的科技馆馆内文化。

3)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来科技馆参观,走多渠道、多样化的科普宣传道路。并留住回头客,使回头客成为科技馆最好的宣传使者。在农村或偏远地区设立科技宣传点,定期开展科技活动,普及科技知识。

4)解决经费问题,第一可以通过筹集资金的方式,而且不能依赖一个投资者,要从不同渠道获取资助;第二可以创办科普产业,制作和销售科技书刊,航海航空模型,科普小玩具等;第三可以适当地引进外资,共同管理。

科技馆的管理运营与发展创新,是一项巨大而特别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积极探索。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现代化科技场馆的管理运营模式、经营理念都是重大的课题。我们要借鉴和吸收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科技馆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推动科技馆的发展进步,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闫荒亚. 展品创新中的几点思考. 科协论坛, 2007.

[2]钟燕凌. 创新与教育——新世纪科技馆的发展方向. 海峡科学,2008.

[3]王晓帆. 现代科技馆与主题文化. 科技馆, 2009

[4]朱卫国,曾勇. 科技馆展品更新的探索与实践. 科技馆, 2009.

篇12

为充分发挥期刊的资源优势,提高刊物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形成办刊特色,为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服务,构建以国家科技发展研究、行业系列政策和发展现状为主的专业研究平台,本刊特增加了“科技创新报告”栏目,现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进行广泛征稿。凡符合此栏目刊发标准的文章,我刊将免费刊发!

征稿标准

征稿对象

凡是国内科技领域从事科技研究的工作者,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及其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以及专业从事科研报告调研及撰写的人员均可向本栏目进行投稿。

征稿范围

该栏目主要征集以下内容的论文:

企业百家科技创新报告(企业);

科学百科科技创业报告(科学家、院所);

百家院所创新发展报告(科研院所);

百家院校创新发展报告(高等院校);

百家行业创新发展报告(院所、协会学会);

全球创新发展报告(国际研究组织);

中国创新发展报告(中科院、中信所);

科技创新调研报告(行业或政府部门);

科技创新研究、调研、项目等报告。

征稿要求

论文应包括题目、作者、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及注释、参考文献等要素。

论文字数不低于5000字。其中,标题一般不超过25个字,摘要400字左右。

来稿文章为Word排版,宋体小四号书写,正文内尽量不添加其他格式。

来稿文章必须提供详细的联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志社对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备底稿。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西里金海商富中心402号楼A座503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