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4 23:22: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如前所述,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3.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1)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②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内部的关联性很强,错综复杂。③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对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资金使用、信息共享、账目处理方式等方面仍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加强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改进农业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特征概述
农业企业主要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等相关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自主经营以及核算管理的独立法人经济组织。会计信息化则主要是指将会计工作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通过会计信息化系统实现农业企业内部相关会计信息数据录入、处理、分析、传递、使用等会计工作环节,进而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多样性
农业企业会计工作早已向管理会计延伸,因而财务会计信息不仅仅是财务会计的专业信息内容,而且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也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财务会计信息化属于动态管理过程
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具体应用过程中,财务会计信息数据的输入是动态的过程,经济业务发生后,相关的业务信息数据及时录入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汇总分析处理,通过动态的信息数据录入确保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的实际业务经营情况。
财务信息化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作为农业企业而言,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象主要是农产品,因此农业企业在采购、销售等业务方面的各个环节季节性都比较强,这也决定了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与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对财务会计人员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财务会计工作人员除了必须全面的掌握相关的会计信息化技术、会计专业实务技能以外,还必须熟悉相关的国家经济、农业等政策要求等。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基础条件相对较为薄弱
我国的一些农业企业,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中,往往是将精力集中到了企业的业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财务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重视程度不足,对于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整体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以及配套软件水平不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也缺少专业化的业务培训,影响了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内控管理不到位
确保实现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规范高效安全,必须有相对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内控建设较为薄弱,对于财务会计人员的授权、信息系统技术程序的控制、会计信息标准化等方面,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也是制约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制度不健全
由于很多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发展水平不高,因而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方面也存在较多的漏洞,尤其是在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安全、安全管理、信息管理、授权管理等方面,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导致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开展缺少相应的指导遵循。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改进研究
加强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农业企业的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积极地增加财务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相关投入。除了配备必要的基础硬件设施以外,重点还应该加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平台与应用系统的建设,通过局域网或者是互联网等实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互通,为数据收集、传递、分析、存储等提供平台,并结合农业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财务软件,开展各项财务会计处理业务。其次,应该注重加强对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除了最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会计理论知识以外,重点还应该围绕最新的农业产业政策、EPR理论知识等方面,不断提高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注重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内控安全管理
对于农业企业而言,由于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大量的信息数据处理处于集中化、自动化、关联化、流程化的阶段,中间环节数据出现错误很有可能造成整个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失真,因此在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融入内部控制管理。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重点是明确农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要求,并通过嵌入式地引入信息系统之中,特别是诸如农业企业的资金使用、财务报销等关键会计业务环节,整体式的嵌入到企业的信息化流程之中。通过对这些关键点的控制,依靠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自动审查,进而确保内部控制管理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完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
确保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体系有效运作,必须制定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首先,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上,应该将数据安全置于首位,尤其是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完善相应的授权管理制度、密钥制度、授权制度等相关的信息制度。其次,应该完善相应的信息管理制度,将农业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为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等相关业务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不断提高农业企业会计信息体系的标准化水平
在管理会计标准化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地探索改进完善,特别是将“互联网+”的理念应用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新的管理思维及管理模式,拓展财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实现封闭的财务会计向流动的管理会计转型。例如,在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可以在企业内部构建财务会计共享服务中心,并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对于报销、登记帐等相关的业务,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等方式,直接将业务数据传递至后台进行审核处理,彻底改变传统的手工填单模式,不仅可以大幅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缓解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对于防范各类财务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语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期广西国有农场企业文化现状及原因
广西农垦国有农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农场文化建设中,侧重追求文化建设的形式,对企业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却多有忽略。只有在农场发展和创新过程中通过整合、教育,形成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价值体系,并利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表现出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文化推动力;其次,农场文化的建设脱离了农场的经营管理实践。农场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企业凝聚力的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固然重要,但这种影响应该渗透在企业的经营策略、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中,不能脱离于企业管理。最后,农场企业文化建设忽略了个性化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可以标准,但是侧重点和价值内涵互不相同,而且文化的强度和类型也不同,如此才能保证农场文化的个性和持久;另外,农场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长久的资金投入。很多农场存在着企业办文化、企业办社会的情况,在文化事业建设上缺乏有效长期的资金投入。
新时期广西国有农场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如上的问题,与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是分不开的:
1.1 农场具有独特的内涵
国有农场既有一般企业的文化内涵,又不同于农村的独特文化。首先,农场的文化群体比较复杂,有50年代的乡镇农民,也有60年代的复转军人,还有70年代插队的城市知青及库区移民等这些不同的群体具有的文化背景不同;其次,农场具有特别的农垦氛围,在文化建设中,离不开“农”的因素。
1.2 农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首先,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不同,50年代以农场拓荒为文化主题,60年代为知青文化;其次,不同阶段的构成方式不同。八九十年代,一些农场先后安装了闭路电视,一些现代装备在文化建设中逐渐运用。
1.3 农场形式多样
首先,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主旋律逐渐为农业科技,多种新的农艺农技有了广泛的运用;其次,带有农场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了员工生活的主旋律,农场舞蹈队、篮球队等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场企业文化的发展。
2 新时期国有农场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2.1 挖掘农场文化内涵,培养农场独特的文化精神
农场企业文化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先进的农场管理思想,是农场在经营运作和生产组织中为了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进行的软化管理。同时,农场文化是农场发展更高层次的推动力和要求。农场在现有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条件下,将科学的管理思想作为指导,通过细致扎实的工作,利用多种规章制度和周密合理的策划宣传,引导员工不断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目的、道德标准、管理理念和行为规范等,促使员工的价值观和信念和农场文化相适应,互相作用,共同进步。同时,应该注重农场优良的文化精神的培养。对现实中的文化精神要正确评价和认识,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农场创业历程息息相关。应该注重现代企业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结合,将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用发展的观念看待农场文化建设。另外,对于未来的农场文化精神,也要用发展的目光展望。企业文化精神的确定应该与企业的发展趋势相符合,现代农场企业是开放而复杂的系统,外部的文化、经济、科技和整治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内部的人、物、财等管理因素,都会对企业的文化精神形成制约和影响。因此在确定农场文化精神时,应该统筹兼顾,合理分析农场的未来发展,立足现实,客观评价,制定出与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相符的文化精神。
2.2 创新管理理念,拓展农场文化内涵
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可以说是农场优秀文化的反应。农场经营的根本原则是经营理念,能规范农场的活动方向。农场经营管理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农场企业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从管理层面看,农场文化是一种较高级别的管理策略,其基础是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应该完善农场管理制度,使得员工参与到农场管理中的要求得到满足,这也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不管是企业的职代会制度、岗位责任制还是按劳分配制度,都是企业文化某一层面的体现;其次,应该优化农场管理机制,使得员工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得到满足。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满足他们的归属感,农场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目标应该明确,还应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群众文体活动。在组织机制上,可以形成感情留人、事业招人、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职工帮扶方面,农场党委和工会可以组织困难职工调查,建立困难档案,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帮助困难职工,解决他们的困难。同时在社区开展一些职业道德、法制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等活动,通过“家”的气氛的营造来培养农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接着,构建企业文化的学习平台,使员工的求职需要得到满足。新时期农场的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拥有更多高端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农场企业可以经常组织员工学习,举办多种公民道德、法制讲座和岗位技能培训班,鼓励员工自学,不断进步。最后,构建农场文化娱乐平台,使得员工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在农场文化建设范围中加入娱乐文化建设,通过图书馆、足球场、篮球场、活动室、阅览室、俱乐部和排球场的修建,丰富企业员工的文化生活,促进农场企业文化的建设。
2.3 把握农场文化内涵,提升农场形象
农场形象是农场文化的外部反映和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在发展中社会公众对其总的评价和印象。企业形象的好坏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得到赞同和认可、形成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农场企业文化应该建立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之上。首先,农场应该打造品牌,展现自身形象。对于生产的农产品,农场应选取优秀的产品,形成品牌,以品牌带动其他产品的发展;其次,应该加强农场的诚信服务,展现农场形象。农场的服务意识和诚信精神是企业形象塑造的有效载体。无论在产品开发与定位,还是产品的包装上,都应该精心考虑,体现出农场的特色,在产品中渗透企业文化,使得产品具备文化韵味;最后,应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提升农场形象。任何企业都无法独立的经营和存在,都要在社会中不断融入。适当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仅是农场企业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从另一种程度上,积极回报社会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捷径。在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能够将经营者的经营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体现出来,即追求利润并不是企业唯一的目标,如此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大量支持,增加信誉。
3 结语
新时期农场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本文首先对新时期广西农垦国有农场企业文化的特点、现状以及出现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文化内涵、经营理念和企业形象3方面阐述了新时期农场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对于促进农场发展、提高农场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郑慧平,孙仕秀,王润余,等.文化兴盛业 温馨在农场[J].中国农垦,2008(5).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18
1 我国农业档案管理现状
数字化背景下,人们越发开始接受和应用信息技术,而该技术也逐渐快速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向各领域拓展。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比国外要晚很长时间,而我国各领域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则要追溯到2006年后。涉及管理农业档案方面,从当前情况来看,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整体来讲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仍不完善、不成熟。我国农业档案的管理现状主要表现为:
信息化程度不高。近些年来伴随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档案数量与门类也在相应增多,档案的载体类型也快速变化,从原先单一纸质档案渐渐向光盘、磁盘等形式档案过渡。现如今,农业机构里面虽然也大量应用信息化技术与设备,但真正用于管理方面的却少之又少。针对农业档案的管理还是以纸笔记录为主,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纸笔记录档案数据和资料。但是从当前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长此以往对保存资料来说是不利的,另外这样的管理模式毁损或丢失资料的情况也是比较容易发生的。
信息管理模式不够重视。农业档案管理是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是当前在农业领域不论是企业或是管理机构,还有实际管理人员方面,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都没有足够重视,同时部分机构除去信息设备短缺外,很多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临时招聘过来的。这些人员没有专业管理技能与相关知识,在应用相关信息技术方面也是没有掌握正确方法。甚至专职管理人员,因为并没有从认识上加强重视,也使得管理有效性无法得到提高。
2 新时期我国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法
2.1 明确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想要确保农业档案的管理工作向着信息化方向前进,先决条件便是要从理念上加以转变。各个农业企业及农业部门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都应该明确经营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档案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农业档案重要性并不于农业经营。而且早日实现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对资源管理和应用会提供更大的便利,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1]。所以,对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予以重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要给予相应资金辅助,及时购置先进设备等。
2.2 全员参与实现信息化农业档案建设
不单要了解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重要作用,同时所有人员也应该积极加入进来。档案管理本质并不是某个科室及部门单独的事,这是需要企业或相关部门全员需要共同参与的事,要靠每个人积极配合一起将工作做好。换句话来说,农业产业运行每一天都有大量农业资料产生,而且这些资料是在不同科室和部门中零散分布的,整体数量可以说是惊人的。假如大量农业资料都移交给管理人员输入在电脑上的话,不单是使他们工作负荷增加,另外对农业资料精准度和充分性也都是具有消极作用的。原因在于档案管理者就算有专业的农业知识但是把科室全部相关知识悉数掌握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把科室每天农业资料予以信息化的形式进行录入和整合[2]。再定期比如一个礼拜或半个月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然后再将整理以后资料交由管理人员。如此信息化农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也就正式开始。
2.3 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
想要科学完成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工作,也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素养与能力。具体内容如下:提升管理人员的招聘标准。在具体人才招聘时或选拔内部人员时对相关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予以考核。把信息技术实践技能当作选拔金标准。进一步借助该方法给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保驾护航;要给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座谈或讲堂,培训的内容可考虑档案录入和保存等诸多方面;评估培训结果。对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管理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对其他人起到带头作用。进一步通过以上方法促进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道路上的良好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是十分有利的,随着现今新型科学技术不断研发以及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农业产业中就需要对信息技术予以全面应用,除了要应用于日常农业经营中,还需要在农业档案实际管理中进行良好应用,因为只有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农业档案实际管理才能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才能真正的促进农业管理迈向新时期发展道路。
一直以来,文化建设是农信社发展的重要课题,是推动农信社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企业形象等的总和。临清市农村信用社多次组织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举办业务培训与技能培训,着重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水平,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成绩永远只意味着过去,农信社面向的是未来,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市场对金融业提出的新要求,还要再接再厉做好文化建设工作。
一、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随着我省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金融需求由单层次变为多元化、多层次,这就对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深度融合不够。企业文化建设的归属点在于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业务经营进行深度融合。当前,农信社还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致使企业文化建设起点低,难以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缺乏时代鲜明性、系统性、扩散辐射性及实践可塑性。
2.偏重形式忽略内涵。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只停留在表层文化建设的问题。企业文化的内涵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层面。精神文化包括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共同愿景等;制度文化包括各项规章制度;行为文化包括企业外观、内部环境、员工行为模式及品牌形象等。一些单位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着重追求形象识别,只注重企业的外部形象包装,投入巨资宣传企业形象,却忽略企业文化管理方面的内涵。
3.品牌特色创新不足。企业文化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侧重点应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近年来大部分农信社纷纷以多种形式推出了企业文化口号、银行价值观、形象标识等。然而,结合本社工作、具有本社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较少,往往是大同小异,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风格,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
二、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支持农信社商行改制。量身打造信用社企业文化,对于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势在必行。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建议:
1.以学习教育提高文化感知。文化建设应与员工行为、工作作风有机结合,农信社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员工参与文化建设。临清联社一方面利用节假日期间,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培训,改变了以往应急性为主的培训方式,转而以系统性、定向性培训为主,对不同的培训目的与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促进全体员工的思想、文化、技能等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和有利条件进行教育、宣传,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来充分展现信用社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精神。利用绩效考评,增强员工的积极性,鼓动全员各尽其所,发挥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共同参与文化活动策划。通过不断地塑造文化精神,进行教育培训,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提高全员的文化感知,让文化建设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养成工程。
2.以健全制度构筑文化保障。文化建设既要靠学习教育的软约束,也要靠制度政策的硬约束。以健全制度构筑文化保障,就是要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以正确的政绩观和全新人才观为指导,营造重知识、重人才、重业绩的用人环境,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二是要根据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制度文化宣讲,督促员工把执行制度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把制度转化为文化,转化为员工自觉的内心需求。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在重塑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做到:从制度到文化,再建新制度,再倡导新文化,二者交互上升。企业管理正是在这种交互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臻于完美。
3.以文体活动营造“家园文化”。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全体员工相互间有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当企业文化与相应的人际关系结合的时候,才能把企业的信念转化为员工的信念,为共同的理想齐心协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营造“家园文化”行之有效的极好手段。通过文体活动的开展,员工不仅在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得快乐,而且能够增进同志间的接触、交往和了解,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使企业文化不断在活动中得到灌输和强化;能够打破部门之间的界线,产生亲合力和凝聚力,使农信社的价值观、服务宗旨,在无形中得到认同和转化;能够在制度不能涉及的地方、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表现出“以社为家”的自觉行为,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维护农信社的声誉和形象,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农信社的兴衰成败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不把文体活动看成是一种娱乐,而将它作为我们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长期不懈的坚持下去。
4.以“内建外宣”优化文化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共享企业文化的基础。内建,就是通过农信社文化设施的改善、文化橱窗的建立、文化场景的不断更换、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营造出积极地企业文化氛围。外宣,就是社会、公众对农信社的认可和信任,对农信社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大力宣传企业文化,不断地将农信社的经营理念、员工的良好行为、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等传播给社会广大公众。加强农信社与社会的沟通,在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的关系,把农信社的产品或信息与文化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给社会公众留下美好的印象,在公众感受农信社独特文化的同时,对农信社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信任感,从而为农信社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林洁.对当前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33-34.
[2]金昭华.浅谈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J].时代金融,2014,20:122.
目前,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市场环境、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经贸环境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人了一个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我国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盆、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迫切需要加快其信息化建设.完善其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其政务信息、商务信息和企业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增强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推进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成功在于企业能否快速应变,能否对市场信息的准确、及时的反应。企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与冲击。一方面,产品、产业结构甚至企业所在行业的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信息部门运用各种市场信息调查与评估手段,准确预测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来自强大对手的威胁,要求企业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能只停留在信息的浏览和简单收集,还要收集竞争的信息技术应用情报,如竞争对手使用的信息系统、性能、型号、数据库能力、网络通讯能力等。只有对竞争对手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进行分析后才能做出战略决策。因此,推进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就是推进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管理现代化,增强其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发展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外市场。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互联技术为推动的跨越时空界限的商业领域的革命。它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商务交易方式,以其高效、低成本、高收益、全球化等特点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电子商务作为新的战略发展目标。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手段、基础和保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企业就不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就不能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际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措施
1.选择适合企业的通用管理软件。目前市场上相对成熟的管理类软件大都是为大中型企业设计的,其系统模块的复杂度较高,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的产品。因此针对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管具有快速实施的特点产品。同时要考虑到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资金相对有限,因此他们在IT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上相对其他企业较慢,所以一方面要求针对他们的产品要在价格上更具合理性,同时在技术上要更着重考虑选择标准化的方向。无锡奔达密封件厂曾是一家镇办的养奶牛厂,亏损近百万。1994年,奔达与中国汽车工业三大集团之一的一汽挂上了钩,定点配套生产车用密封件。2003年年初,奔达开始在市场上寻求适合自己的ERP产品。他们选择了金蝶k/3ERP,开始逐步实现农村成长型中小企业信息化。在财务、销售、物料和生产四个环节开始运行ERP系统后,奔达实现了产品研发周期缩短.采购营销成本降低,整体竞争力提高的目标。现在它发展成为“一汽”集团的成员企业,是东风汽车、“一汽”无锡柴油机厂、扬州柴油机厂、柳发股份、云内动力、全椒集油机总厂、洋马农机大中型企业的配套定点厂,跻身于行业领先者之列。
1.2特征 网络化。各种形式的局域网和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的广域网用户正在迅速增加。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使得人们能以更便捷、先进的手段和低廉的价格获得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市场信息,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综合化。既有数据库、网络、计算机模型、知识库、多媒体、实时处理与控制等多项信息技术的结合,又有信息技术与生物、核、激光、遥感等现代科技,特别是农业科技的结合,从而使得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经营过程日益现代和高效;全程全网化。信息技术不断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已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并和整个社会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使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得以改善,使发达国家农业在世界农业中的优势得以更充分地发挥,极大地增强了发达国家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1.3发展趋势 集成化。目前,数据库、系统模拟、3S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但单项技术的应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集成技术的要求。因此,多项技术的集成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技术应用全程化,多学科专家系统协同,多项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的发展趋势正在形成;专业化。即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某一种具体作物、农艺流程或经营环节等的日益专业化。专业化的管理和应用软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能经济、高效地确保农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农业生产正从规模生产向专业化产品的规模生产转变,农业运营环节正从产业链式运营向经营环节的专业化运营转变;网络化。通过积极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和服务创新,建设集众多农业信息子网和数据库于一体的全球农业信息网络,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不仅能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技术和市场问题,使得农业市场相关主体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并满足客户需求,也使农业自身获得应有的收益、成长和发展;多媒体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农业多媒体数据库和农业多媒体产品应运而生,因其具有形象逼真、易学易懂、易于操作等优点,已成为农业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农业数据库系统正向多元化、全球化、商品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复杂化。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和应用软件的实用性决定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生命力和开发推广价值。同时,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生物相关性、地域性、季节性特质,决定了农业信息技术开发的复杂性。因此,只有经过多部门多领域专家协同攻关,才能确保农业信息技术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应性和实用性。这也是农业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必然归宿。
2.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共性成功经验
2.1均和本国的国情相适应,重视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主导和扶持 美国、澳大利亚等是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均注重大型农机具的信息化,而日本、德国等国土面积相对较小的国家,则均注重小型农机具的信息化和高度自动化。印度的“邮车网络”、信息亭的建设、为农民提供的低价易用的计算机等信息化举措,和其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支付能力息息相关。印度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和其民众英语水平相对较高不无密切关联。发达国家在各自的农业信息化实践中,均首先从政策上保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明确投资主体并确保基本投入。这是农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领导、组织、协调、经费支持等各个方面确保对农业信息化的强力支持,这是农业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关键。
2.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精确农业 德国在农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自动化控制、作物模拟模型、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遥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成功并应用后,正在努力将几项或多项技术集成在一起,以提高智能化,实现高度的自动化。澳大利亚初步实现了应用信息技术对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象性和生物性灾害、农作物种植和产量的估测进行相当精确的动态监测和实时预报。一些大型农场在备耕拖拉机上安装卫星定位系统(GPS),通过卫星导航自动无人驾驶,实现精确定位和实现精准农作,既提高了农业耕作效率,又使油耗降低15%以上。一些养牛场采用电子标签技术,在牛耳上安装电子标签,使牛的产地、养殖、加工、销售等信息都通过电子标签进行管理,便于对牛肉生产过程跟踪和出现疫情的控制。
2.3对市场信息的质量、时效性和信息安全非常重视 美、法、德等国对信息员的任职资格均有严格要求,同时对提供虚假农业信息的,均有相应的法律处罚规定,以确保信息的质量。同时,消费者对农业生产与食品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大,农业追踪系统就是适应这一需求产生并迅速发展的。在法国,已经设计出了跟踪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完备的系统。其中部分已处于商业化过程中,并且有农业追踪系统的专业网站。在德国、美国等国家,也对市场信息的时效性非常重视,以便让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做出正确决策。为确保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澳大利亚通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保护澳大利亚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改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安全文化;促进信息安全的研究和开发,分析信息安全威胁和弱点,提高信息安全能力;开发和实施国家电子认证体系架构,并覆盖到所有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使用。
2.4信息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与信息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农业产业的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和农业产品的消费者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动态化特征,这在客观上需要提供不同服务内容,满足不同信息服务需求;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也必然要求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这已被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实践所证明。为了满足农业生产者以及经营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经过多年发展,法国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共存的局面。目前主要有:国家农业部、农业商会、研究教学系统、各类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民间信息媒体、各种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社。法国信息服务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宣传方式上,有面向全社会直接而广泛的宣传,有面向订户的宣传,有面向本组织及其成员的宣传,有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宣传,有产学研一体化的宣传,有寓信息服务于经营的宣传(如财务税务事务所、经营管理事务所、农业保险公司等)。在传播媒介方面,包括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电话、传真、计算机及其网络,也有同时使用两种或几种传播媒介的。如农业商会既有刊物发行,也建有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在信息费用方面,官方的信息服务为财政支持,不收费。行业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的信息服务,属于其成员的自助、自我服务性质,一般只收取成本费。营利性机构的信息服务,通常是在生产者价格和社会平均利润的范围内收费。
3.国外农业信息化对中国的启示
3.1关于国家和政府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多部门、多领域、多行业、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在农业信息化的政策引导、规划、立法、投资、监管等方面,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公益性投资、基础性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的生产和管理等领域和方面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应由政府部门来组织,这样,才能保证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这样做,既能使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大循环中受益,又惠及广大消费者。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制建设,依法保证信息网络的高效畅通和涉农信息的真实、有效和安全,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3.2关于农业信息化主体的多元化和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这在客观上需要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内容。通过国家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政策引导、支持和内外环境建设与保障,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整合社会各类优势资源,聚力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共建共享共赢。针对具有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和私人产品等不同特性的信息产品,分别采用政府主导和投资、准市场机制、俱乐部形式和市场机制,以及与之匹配的丰富的、个性化的服务措施和多样化的服务形式来实现。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1-0085-02
1、引言
农业信息化是指通过采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手段的高新技术,能够更加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对田间管理采取变异的手段。而传统的农业作业模式下,都是采用人工均一的施肥时间与施肥量。李民赞[1]提出了按照传统均一的田间作业方式存在几种弊害:第一,浪费资源;第二,这些过量施用的农药、肥料会流入地表水和地下水,引起环境污染。第三,所有操作均需要机器来完成。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引入到精细农业的生产管理中,有效地利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大范围、实时、连续性强的特点,高效获取农田信息,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2、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2.1 网络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由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传播介质及用户接收装置所组成。传感器节点通过人工部署或者飞行器撒播等方式撒落在监测区域内,节点具有独立路由的功能,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自组多跳路由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到汇聚节点,汇聚节点通过数据处理后将探测到的有用数据传送给用户,数据传送过程为汇聚节点通过无线方式与基站或互联网PC相相连,实现任务管理节点与传感器之间的通信。
2.2 传感器节点构成
传感器节点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构成单元,其典型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包含数据采集单元(传感器及数模转换器)、数据处理单元(微处理器及存储器)、通信单元(无线发送模块、无线接收模块)、供电单元(电源、转换器)4部分。
数据采集单元中的传感器具有感知、获取外界信息的功能,将外界的物理量通过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数据采集单元具有采集和转换监测区域内信息的功能。数据处理单元控制着整个传感器节点的运行,微处理器负责各个节点的协同工作,负责数据的存储与处理,一般选用嵌入式操作系统。通信模块负责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具有无线收发模块,具备自组多跳路由的功能。电源模块负责整个节点的供电,在实际应用中一般要求低功耗、生命周期长。
2.3 通信协议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模块主要有ZigBee协议、Wi-Fi协议、蓝牙标准协议、射频识别协议以及红外协议、声波协议等[2]。其中ZigBee协议的最大通信距离达到70m,具有低成本、可靠、高效的优点,主要应用于小规模的控制网络中,成为零星节点短距离无线通信时应用最广泛的通信协议。
3、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3.1 在温室种植管理中的应用
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成温室测量控制区,用以测量土壤的光照强度、PH值、温度、湿度等物理量来获得作物生长的信息,使温室中传感器、执行机构标准化、数据化,利用网关实现控制装置的网络化。孙超等[3]提出了在温室环境监测中采用小规模网络的分簇自适应路由协议LEACH,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融合后再发送,减少数据通信量。任丰原等[4]提出了在温室监测中基于CSMA的随机访问比较适合传感器网络,节点采用侦听与睡眠相互交替的无线信道侦听机制,在传感器节点没有任务时,节点能够自动关闭无线通信模块,大大减少能量的消耗。Sourabi K[5]提出了MAC层用于建立可靠的点对点或点到多点通信链路,能量消耗主要表现在空闲侦听、接收不必要数据和碰撞重传等。郭文川等[6]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甜瓜示范基地采用ZigBee通信技术、ARM9微处理器、WinCE5.0嵌入式系统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温室环境信息的嵌入式监测系统进行了测试,传感器节点每隔10min进行一次采样,能够对温室环境因子进行实时采集、传输、监测,完成数据采集、发送之后,自动进入休眠状态,直至下一个采样周期唤醒。
3.2 在农作物生长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通过在农作物生长环境中投放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节点将接收到的农田环境因子通过“多跳”路由方式将融合后得到的数据传送到汇聚节点,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区域内感知对象的信息采集、量化、处理融合和传输应用。相比于传统的环境监测手段,具有快速感知、降低成本、网络感知、提高抗毁性的优势。Intel公司率先于2002年在俄勒冈州建立了无线葡萄园的环境监测系统,将传感器节点分布于葡萄园中,定时监测葡萄园中土壤的温度、湿度以及其他影响葡萄生长的农业信息,对葡萄的增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李海建等[7]提出了在农田信息采集中对LEACH算法的改进,一为使每轮的收发时间间隔变短;二为当簇头被破坏后,备用簇头被唤醒,接收非簇头的数据包,发送数据到基站。通过采集地下水含量、土壤温度、空气的湿度及空气温度信息,再由改进LEACH路由协议将该数据传送给汇聚节点并将数据传送到簇头,并且一个采样周期结束后,各传感器节点立即进入休眠状态,以节约能量,直到下一个周期到来时再激活。
3.3 在节水滴管技术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滴管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依靠人工经验进行操作,灌溉节水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利用大量土壤墒情无线传感器构成的节水滴灌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土壤进行实时监测并向灌溉控制设备发送控制信息,可将田间控制信息通过网关发送至互联网,实现精细农业中节水灌溉的准确性、智能性与灵活性。典型案例为:巴西监测1500公顷大面积农田灌溉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中央远程控制与监测系统。张荣标等[8]提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节水滴管技术的研究,设计了将采集土壤湿度、土壤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温度的传感器构成无线网络的节点,将农田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节点自成一蔟,节点采用无需测距的自身定位算法确定位置,通信上采用一种功耗自适用性聚类路由算法PEGASIS路由协议,网络上的节点可根据位置选择其所在的蔟,蔟头按照位置关系优化出汇聚节点的最佳链路。每个节点都能以最小功率发送数据分组,并完成必要的数据融合,大大减小数据流量,实现网络功耗的最小化。何龙等[9]提出了由土壤和环境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检测系统和滴灌自动控制系统所组成的精准滴灌技术研究,实现快速检测土壤的水分、温度、养分信息和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通过计算机对传感器的信号进行预处理,利用上位机控制程序计算出相应的灌溉数据,自动控制电磁感应阀的开关,实现对作物生长需求的定点定量精准灌水,实现了节水、增产、生态的目标。
3.4 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利用大范围、实时、连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对畜牧业、家禽养殖上的个体或者群体进行疾病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预防和有效控制其存在的健康问题,提高畜禽养殖的产量与质量。广东温氏集团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的定位饲养模式下母猪监测及饲喂智能化系统;农业生产中为研究动物疫情溯源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动物运输与运动实时跟踪监测系统[10];澳大利亚的CSRIOICTCenter把无线传感器节点安置在动物身体上对动物的生理状况(脉搏、血压等)和外界环境进行监测,研制成完善的草地放牧与动物模型[11];Nadim等[12]提出采用无线旋转角度传感器与运动速度传感器测量奶牛颈部旋转和运动状况,并利用分类树区分牛的病类症状。Steve Warren[13]设计了安装在牛身上的无线心电图传感器来自动测量牛的心率,用以监测牛的心率状态。Wark等[14]讨论应用无线传感器节点部署在环境敏感地区,构建虚拟栏栅,用以监控奶牛的行为。尹令,刘财兴,洪添胜等[15]设计的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收集奶牛的脉搏、体温、呼吸频率,运动加速度等信息,用以监测奶牛的健康和状态,设计了封装小、功耗低、采集频率高、抗干扰的节点,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奶牛的体态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将Sink网关嵌入GPRS模块,将接收到的节点信息通过GPRS网络传送回监控中心,以此建立对奶牛健康的长期监测。
4、结语
信息化技术要求无线传感器的发展更应该朝着高新技术、低成本、高效率设备的方向入手。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仍存在很多关键性的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如成本降低、能耗优化、协议创新等,其应该突破单一监测的局限,与现代控制技术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监测控制系统。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有效的将农业信息与互联网互联互通,突破分布式异构资源的瓶颈,有效的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农业应用,对于推进农业信息时代化、普适化与协同化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懋华.精细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李震,洪添胜,Ning WANG.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5):576-580.
[3]孙超,张世庆,张西良.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温室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9):194-195.
[4]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14(2):1148-1157.
[5]Sourabi K,Gao J,Ailawadni VetalProtocols for self-organization of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J].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2000,7(5):16-27.
[6]郭文川,程寒杰,李瑞明 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温室环境信息监测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10,41(7):181-185.
[7]李海建,王民,王德怀 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田信息采集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8,3(3):197-189.
[8]冯友兵,张荣标,沈敏.面向精确灌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构建[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1):56-59.
[9]闻珍霞,何龙,杨海清 等.发展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加快节约型农业建设[J].农业装备技术,2010,36(3):22 -24.
[10]庞超,何东健,力长悦 等.基于RFID与WSN的奶牛养殖溯源信息采集与传输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9):147-151.
[11]Rebecca N Handcock,Dave L Swain,Greg J,et al.Monitoring animal behaviour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us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GPS collars and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J].Sensors,2009,9(5):3586 -3603.
[12]nadimi E S,Sogaard H T,Bak T. ZigBee-based wirelesssensor networks for classifying the behaviour of a herd ofanimals using classification trees[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8,100(2):167-176.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权益难以保障
由于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长期受到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多数农业转移人口从事的是技术含量低、危险系数高的行业,而大部分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在不发生重大施工事故的前提下,会减少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安全防范措施,农业转移人口的人身安全受不到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农业转移人口流动较为频繁,而养老保险金缴费门槛较高,因此,农业转移人口参保的比例很低。同时,农业转移人口至今没有被纳入城镇医疗救助的范围,这导致农业转移人口无法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医疗服务待遇,社会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二)人口市民化成本高
长期以来,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人口之间的不平等福利制度,都是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因此对于农业转移人口而言,户籍制度成为了他们市民化的重要障碍,限制了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步伐。
(三)城市定居户籍门槛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住房问题,但是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并没有被纳入城市住房保障系统的长效机制中。这使得城市内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都不对农业转移人口开放,再加之城市的房价普遍偏高,大部分的农业转移人口都无法承担高额的购房成本。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业人口长期游离在城市边缘。
(四)农业人口文化素质及技术偏低
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多数以小学、初中毕业为主,素质普遍较差。缺乏就业和转业能力,在城市中难以生存。同时,由于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城市没有归属感,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对策
(一)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1.深化就业制度改革
有关部门要完善《劳动法》及相关的劳动法规,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和城市人口享受同样的就业权利和工作待遇。同时,政府要开放劳动市场,取消各种不平等的就业规定,逐渐建立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从而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合法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效率。
2.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想要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府必须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的保障政策,维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具体措施如下:政府首先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工伤保险制度,确保农村转移人口的人身安全,从而减少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隐患,降低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其次,政府还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养老保险制度,将拥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房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养老体系的范围内,消除养老制度带来的社会不公平,实现城乡人口权益一致化,从而达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目的。
(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要对农村和城市人口一视同仁,将农业转移人口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提供给农业转移人口应有的教育、医疗、安全等公共服务。同时,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上学问题,有关部门要将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城市教育的规划中,降低教育门槛,扩大教育规模,使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享受到公办学校的教育。
(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弱化户籍与社会待遇之间的联系,提供给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人口相同的社会福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二是推进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政府要建立以居住地为所在户口为基本内容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对农业转移人口办理城市户籍的限制,只要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住所,就可以前往相关部门办理户籍手续。同时,政府要设置专门的窗口,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统一的户口登记、户籍办理,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人口的管理范围。
三是调整户籍迁移制度。原先的户籍迁移制度类目繁琐,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迁移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有关部门要积极调整户籍迁移制度,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的进行迁移。同时,政府要有条件的对农村人口进行鼓励性的人口迁移方针,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四)加强对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
【关键词】计算智能 农业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科学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在生产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约束性、规模大、复杂性、非线性等特点,传统的人工智能在联想、感知、学习、理解及形象思维等方面遇到了严重困难,目前计算机计算速度和容量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使得智能模拟方法计算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由诸多模拟方法组成的计算智能技术,是一种借鉴自然现象和生物的原理和机理而开发具有适应环境的计算方法。农业信息化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其表现是服务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事业性工作。就我国而言,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行政式的农业信息体系被打破,多元化的农业信息系统体系逐渐建立。胡景涛同志关于“三农政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理论的提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受到重视,众多学者开始研究农业信息化问题,本文探讨了计算智能及其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应用。
2国内外农业信息化进展现状
2.1美国农业信息化进展
近年美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以政府为主体,形成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通过政府巨额投入、优惠和税收政策、政府担保等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为信息化创造发展环境,推动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直接增加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实施一系列加强政府和企业合作的计划,让农业公司,专业协会,合作社和农场等都普遍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农业信息化得到普及。
2.2日本农业信息化进展
日本的农业信息化模式是日本的农业电子商务,建立了专门从事农业网上农产品商店和综合性网上超市,农产品电子交易所交易的市场,政府投资建设了农业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主要由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系统和“日本农协“两个系统组成,在国内每个县设有分中心,尤其地方农协在信息通讯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农户可及时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凭借这两个系统工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农户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每种农产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有比较准确和全面的了解,由此调整种植的产业结构。
2.3德国农业信息化进展
德国作为欧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龙头国家,其农业信息技术不断推广普及,在农业生产、科研、教学领域大多数操作通过计算智能来完成。政府一直坚持对农业信息化在资金方面和政策的支持。所以德国在应用计算智能在其遥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和农机管理自动化等方面都与美国有并驾齐驱之势。
2.4中国农业信息化进展
中国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实施了多项“金“字工程,其中在召开的国家农业信息化联席会议上提出的”金农“工程,为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金农工程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中心,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97%的城市和80%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
近10年来,国内优秀科研人员在各种专家系统、作物系统、病虫害管理系统、智能信息系统和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中心利用计算智能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他们整合农业科学数据库,通过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网站向全社会提供公益,利用计算智能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决策中提供农业科学数据信息资源的支撑和保障。
3 计算智能
3.1计算智能CI-仿生命的软计算
在自然界,从原始动物的本能,到人类高等智慧的无限创造力,都来源于生物神经网络(系统)即计算智能活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人类一直试图模仿神经网络的认知功能,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科学工作者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门德尔-摩根遗传学说的启示下,先后分别提出演化程序设计,演化策略(evolutionary strategy ‘ES’)、遗传算法的模仿生物进化规律的独特方法,用以解决复杂、优化的规划问题,是模仿自然界“物竞天择”的物种优化机制以达到优化的目的。
其中演化计算可以抽象表示为生态学仿生模型,用计算机来模拟时,组成生物群体的个体或种群或染色体,可以用符号或数值的编码串来表示,并赋予每一个编码串以一个按约束条件或优化目标算出的拟合度函数(fitness function)值;按“优胜略汰”的优生原则,通过繁殖/变异而选择、形成新一代群体,如此一代接一代的演化下去,总体上后代的拟合度函数平均值将逐渐逼近目标值,最后,从其中选出拟合度函数平均值将最逼近目标值的编码串作为解,显然可得出的解不止一个,上述模拟计算用以下计算公式表述:
A(EC):
P:=Po{ri∣i=1..n}
Evaluate{Φ(ρ) ∣ρ∈P}
While ∀ρ[Γ(ρ)- Φ(ρ)]> do
Until ∀ρparent(
Ρoffspring:= rep raduce{ρparent(s) ∣ρparent(s) ∈P.crossover/mutation.h}
Evaluate {Φ(ρoffspring)}
P:=P∪ρoffspring
For ∀ρj(ρj∈P)do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对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低碳经济在最近几年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经济发展的热语。对于低碳经济,一般来说,就是以技术、制度和思维创新和变革为途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趋向,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借此确保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简单地说,低碳经济就是在尽量减少污染的情况下实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以便既能为当今人类提供比较充分的生存保证,也能给后代人留下青山绿水。提起低碳经济,一般人会想到烟筒高高的工业企业,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制造业、造纸业、化工业,对于农业企业往往认为问题不大,进而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对于农场型现代化企业而言,低碳经济提出的挑战或揭示的问题更为严峻及急迫,下面从必要性和严重性两个角度论述:
1.从必要性方面来看。目前的农业是以机械化和化学为主要特征的石油农业,尤其是在机械化水平比较高的农场型现代企业中,无论是小麦、水稻的种植还是鱼、猪的养殖,都对机器设备、农药、电力设备等工业品投入有相当大的依赖性,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工业品,现代农业企业无法发展。而这些工业品的存在及其应用又不可避免地消耗大量化石能源,进而对水体、空气甚至土壤都造成严重污染,形势严峻,这为农场型现代化企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了不容无视的现实基础。
2.从严重性方面来看。虽然工业企业在改革开放期间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较大,但对于低碳化发展而言,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农业企业涉及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农产品,与工业产品及服务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化及可选择性不同,农产品的需求一方面是硬性的,是不可短缺的,粮食、蔬菜、鱼肉等在根本上制约了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不具有替代性,尤其是水稻和小麦这样的主粮,任何其他物品是无法取代的。二是范围广阔的农村。在工业企业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因为有广阔的农村作为稀释污染程度的纵深,人类依旧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如果广阔的农村也普遍被污染了,人类就面临着没有退路的危险。可见,农产品和农村对于人类生存而言的意义是根本性的,而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偏偏涉及这两个方面,这决定了其低碳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对农场型现代化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意义
基于如上所言的迫切性及严重性,农场型现代企业除了低碳化发展外没有第二选择。农场型现代企业低碳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对自身产生的碳排放及相对应经济效益量度的测量,对此从单个农场型现代企业角度来看,最佳路径是推行低碳财务管理,其行为要素之一是彻底、准确而科学地推进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所谓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在《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给出的定义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① 通俗地说,环境成本就是特定企业为了缓解正常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所需要的费用,是企业组织关注环境问题最直接的表现。
对于农场型现代企业而言,环境成本信息主动、及时而真实地披露是对于其低碳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农场型现代企业力行低碳化发展的标志。农场型现代企业的低碳化发展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标语及文件中,而应该落实到实践中。对此,最关键的表现莫过于敢于并主动在预算中为治理污染减少碳排放安排转型资金,并据此支撑形成体系化的措施,确保预算执行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定期向外界主动披露相关预算执行情况和环境成本信息,确保低碳化发展名至实归。其次,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农场型现代企业力行低碳化发展的保证。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也是相关部门及民众监督企业是否彻底落实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着眼点之一,更是环境审计项目的核心内容。外界可以通过评判、监督、审计其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真实性、充分性及合规性来审视该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情况,防止某些企业弄虚作假。在这种倒逼的压力下,企业管理层将会充分考虑企业信誉风险及政府部门相关处罚带来的资金损失甚至被关闭停止运营的风险,会更自觉而主动地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确保其低碳化发展措施得到落实。
三、低碳经济观下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
对于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条目,可以借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7年通过的《环境信息公开的办法》①的相关规定,结合农畜业的特色及特定企业的具体情况设置。对于农场型现代企业来说,一般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为避免、缓解污染而产生的费用支出,比如在规模化畜禽养殖过程中基于环境要求整改畜禽舍结构及设施、对养殖区进行消毒杀菌、通过沼气厌氧发酵等技术处理粪便等措施产生的费用、物力及人力成本。
二是企业委托给社会公共管理负责部门处理相关污染问题产生的成本,比如每年付出的水资源费、猪场排污费、绿化费等,该成本主要以费用为主。
三是企业运转造成的资源消耗、污染损失。任何企业都会产生适当的资源消耗甚至污染损失。前者一般由相关部门通过碳足迹核算解决,后者一般由因此造成的政府环保违规罚款等损失来衡量。
四是环保机构设置产生的成本。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普及,大多数企业均设置了一定机构或者专门岗位负责环保问题,会产生一定额度的管理、薪金及所负责环保设计的购置、折旧费用。
五是企业承担相关社会责任产生的费用。农场型现代企业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在特定农村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作为典型企业公民会主动协同地方政府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会产生捐款、捐物、技术支持、排污咨询等方面的成本。
六是因企业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产生的企业发展成本。类似情况会使其面临信誉风险,地方相关部门可能会依法作出有关惩罚,这从根本上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带来的预期成本。
七是因企业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产生的社会成本,包括周边被污染地域的民众在健康、饮食等方面损失及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治理相关问题付出的代价。
八是企业在用材林、生态林等方面的支出,包括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每年的更新和维护支出。
四、低碳经济观下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模式及其选择
对于如上成本的披露模式,目前国内外没有定论,一般而言包括两种: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即在常规财务报告中增加相关信息,这种模式比较简练灵活,重点显示关键信息,不过缺乏全面性。二是独立报告模式,这种模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比较全面而系统,不过不利于受众快速把握核心内容。应该说,如上两种模式没有太多出奇之处,甚至都谈不上绝对完美而合适。其实,对于特定农场型现代企业而言,在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模式及频率选择方面应该在充分考虑如下几种方面的基础上灵活动态把握。
一要考虑企业规模因素。一般而言,规模大的公司在治理、管理及财务运行等方面比较复杂,涉及的利益分歧比较大,往往也是的重点,对监督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高,宜于在常规财务报告补充报告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独立报告的频率。
二要考虑所在地域因素。在不同的地方,环境基础、承受污染的程度、民众及政府关注度不同,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经营的企业对监督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高,宜于在常规财务报告补充报告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独立报告的频率。
三要考虑股权情况因素。在股权方面起作用的有两点:一是股权结构的复杂程度,股权相对单一的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要求低,反之则要求高;二是国有股所占比例的高低,国有股基于国有经济的特殊性,需要在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方面起带头作用,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详细程度、标准额度等方面的要求高。
四要考虑企业能力因素。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需要一定的企业能力为基础,否则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里所涉及的企业能力主要有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其他部门的配合能力,其中前两者是决定企业披露企业环境成本信息频率和水平的根本因素,后者通过影响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具体质量制约具体披露模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肖淑芳,胡伟.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J]. 会计研究, 2005(3).
[2] 许家林,王昌锐. 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 2006(1).
[3] 伍飞英,罗虹. 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 知识经济, 2009(13).
[4] 杨桦. 我国环境会计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林业经济, 2010(2) .
[5]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6] 王小红,高民芳,宋玉. 低碳经济下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以陕西省上市公司为例[J]. 会计之友, 2011(20).
[7] 李晓花. 低碳时代的环境信息披露浅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2).
[8] 李.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德国既是全球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国家,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范。概括而言,德国农业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发展水平现代化。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整个农业迅速步入现代科技发展轨道,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含量高。国家建成许多重点实验室,且科研作风严谨,注重原始创新,特别是在新品种选育和种苗技术、栽培新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不仅为德国农业生产,也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从播种到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而且机械性能好,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农业生产;农民专业化程度高。德国的农民基本实现了专业化,具备了职业化素养。农民教育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正规大学或大专院校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另一种是通过职业培训和进修达到国家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另外,农民成人教育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主要包括农学、家庭经济学、普通教育、社会政策以及文化方面的课程。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培训,德国农民具备了专业化、职业化素质,一定程度上说,德国农民是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全才。二是农业功能多样化。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农业已从简单的保障食品供给向供应多样化(优质食物和饲料)、生态环保和生物能源(沼气发电、玉米生产燃料)等高级功能方向转变。德国农业的战略定位是除了提供食物外,更赋予其保护自然资源,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休养的场所。德国各级政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放在更为广义、更为重要的位置,通过法律与经济的措施来保护农业,发展农村。三是生产经营组织化。早在19世纪德国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经过130多年的发展,合作社现已遍布各地农村,全方位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信贷、农资供应、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服务网。合作社制定统一的生产和质量标准,负责产品销售,共同采购化肥、植物保护剂等生产资料,也从事市场调查与咨询,很多合作社还推出了自主品牌。农民参加合作社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享受农产品加工增值利益、共同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享受诸如良种供应、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机械维修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各项服务。目前,全德国有各种联合体1079个,各类合作社1万多个,覆盖了大部分农产品及销售、加工企业。大多数农业合作社又走上联合发展之路,许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区性合作社联盟、专业性合作社联盟和全国性合作社联盟,这些联盟在互通情报、控制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四是生产过程高效化。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升。据联邦统计局统计,1950年,德国每个农业劳动力仅能养活10个人,1996年已可养活108个人,2002年达到124个人,目前可养活140个人,平均每个农业劳力贡献的净产值在2万欧元以上。德国农产品的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谷类、马铃薯、食糖和牛肉自给有余,还能大量出口;牛奶和猪肉基本自给,禽肉需少量进口,禽蛋的进口量在30%左右;水果、蔬菜自给过半。五是信息服务专业化。为农业服务的组织多种多样,包括联邦、州农业部门、各类涉农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等,可为农业企业提供包括科技、信息、机械、产品销售和农资供应等专业化服务。六是农村家居人文化。德国政府严格实施《土地整治法》,明确了相关村镇规划,划定自然保护区,改善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农民十分重视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塑造了由多彩田野、美丽村庄、碧绿草地、茂密森林交织(30%森林覆盖率)的充满人文氛围的乡村风光。农村湛蓝如洗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田野,悠闲自在的牛羊令人赏心悦目,成为居住和休闲旅游的宜人场所。
总体看,今日德国农业普遍实现了结构合理化、农业企业化、农民专业化、耕作机械化、发展持续化。反观我国农业发展实际,还面临着诸如结构调整尚在探索,农民多且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企业规模小且经营分散,发展持续化形势严峻等制约因素。破解这些难题,必须立足国情,借鉴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大胆探索,逐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