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2-05-14 23:22: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企业信息化

篇1

2.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如前所述,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3.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1)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②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内部的关联性很强,错综复杂。③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2

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对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资金使用、信息共享、账目处理方式等方面仍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加强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改进农业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特征概述

 

农业企业主要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等相关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自主经营以及核算管理的独立法人经济组织。会计信息化则主要是指将会计工作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通过会计信息化系统实现农业企业内部相关会计信息数据录入、处理、分析、传递、使用等会计工作环节,进而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多样性

 

农业企业会计工作早已向管理会计延伸,因而财务会计信息不仅仅是财务会计的专业信息内容,而且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也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财务会计信息化属于动态管理过程

 

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具体应用过程中,财务会计信息数据的输入是动态的过程,经济业务发生后,相关的业务信息数据及时录入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汇总分析处理,通过动态的信息数据录入确保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的实际业务经营情况。

 

财务信息化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作为农业企业而言,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象主要是农产品,因此农业企业在采购、销售等业务方面的各个环节季节性都比较强,这也决定了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与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对财务会计人员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财务会计工作人员除了必须全面的掌握相关的会计信息化技术、会计专业实务技能以外,还必须熟悉相关的国家经济、农业等政策要求等。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基础条件相对较为薄弱

 

我国的一些农业企业,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中,往往是将精力集中到了企业的业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财务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重视程度不足,对于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整体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以及配套软件水平不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也缺少专业化的业务培训,影响了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内控管理不到位

 

确保实现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规范高效安全,必须有相对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内控建设较为薄弱,对于财务会计人员的授权、信息系统技术程序的控制、会计信息标准化等方面,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也是制约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制度不健全

 

由于很多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发展水平不高,因而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方面也存在较多的漏洞,尤其是在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安全、安全管理、信息管理、授权管理等方面,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导致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开展缺少相应的指导遵循。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改进研究

 

加强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农业企业的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积极地增加财务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相关投入。除了配备必要的基础硬件设施以外,重点还应该加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平台与应用系统的建设,通过局域网或者是互联网等实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互通,为数据收集、传递、分析、存储等提供平台,并结合农业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财务软件,开展各项财务会计处理业务。其次,应该注重加强对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除了最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会计理论知识以外,重点还应该围绕最新的农业产业政策、EPR理论知识等方面,不断提高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注重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内控安全管理

 

对于农业企业而言,由于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大量的信息数据处理处于集中化、自动化、关联化、流程化的阶段,中间环节数据出现错误很有可能造成整个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失真,因此在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融入内部控制管理。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重点是明确农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要求,并通过嵌入式地引入信息系统之中,特别是诸如农业企业的资金使用、财务报销等关键会计业务环节,整体式的嵌入到企业的信息化流程之中。通过对这些关键点的控制,依靠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自动审查,进而确保内部控制管理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完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

 

确保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体系有效运作,必须制定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首先,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上,应该将数据安全置于首位,尤其是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完善相应的授权管理制度、密钥制度、授权制度等相关的信息制度。其次,应该完善相应的信息管理制度,将农业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为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等相关业务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不断提高农业企业会计信息体系的标准化水平

 

在管理会计标准化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地探索改进完善,特别是将“互联网+”的理念应用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新的管理思维及管理模式,拓展财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实现封闭的财务会计向流动的管理会计转型。例如,在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可以在企业内部构建财务会计共享服务中心,并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对于报销、登记帐等相关的业务,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等方式,直接将业务数据传递至后台进行审核处理,彻底改变传统的手工填单模式,不仅可以大幅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缓解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对于防范各类财务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语

 

篇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期广西国有农场企业文化现状及原因

广西农垦国有农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农场文化建设中,侧重追求文化建设的形式,对企业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却多有忽略。只有在农场发展和创新过程中通过整合、教育,形成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价值体系,并利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表现出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文化推动力;其次,农场文化的建设脱离了农场的经营管理实践。农场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企业凝聚力的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固然重要,但这种影响应该渗透在企业的经营策略、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中,不能脱离于企业管理。最后,农场企业文化建设忽略了个性化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可以标准,但是侧重点和价值内涵互不相同,而且文化的强度和类型也不同,如此才能保证农场文化的个性和持久;另外,农场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长久的资金投入。很多农场存在着企业办文化、企业办社会的情况,在文化事业建设上缺乏有效长期的资金投入。

新时期广西国有农场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如上的问题,与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是分不开的:

1.1 农场具有独特的内涵

国有农场既有一般企业的文化内涵,又不同于农村的独特文化。首先,农场的文化群体比较复杂,有50年代的乡镇农民,也有60年代的复转军人,还有70年代插队的城市知青及库区移民等这些不同的群体具有的文化背景不同;其次,农场具有特别的农垦氛围,在文化建设中,离不开“农”的因素。

1.2 农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首先,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不同,50年代以农场拓荒为文化主题,60年代为知青文化;其次,不同阶段的构成方式不同。八九十年代,一些农场先后安装了闭路电视,一些现代装备在文化建设中逐渐运用。

1.3 农场形式多样

首先,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主旋律逐渐为农业科技,多种新的农艺农技有了广泛的运用;其次,带有农场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了员工生活的主旋律,农场舞蹈队、篮球队等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场企业文化的发展。

2 新时期国有农场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2.1 挖掘农场文化内涵,培养农场独特的文化精神

农场企业文化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先进的农场管理思想,是农场在经营运作和生产组织中为了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进行的软化管理。同时,农场文化是农场发展更高层次的推动力和要求。农场在现有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条件下,将科学的管理思想作为指导,通过细致扎实的工作,利用多种规章制度和周密合理的策划宣传,引导员工不断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目的、道德标准、管理理念和行为规范等,促使员工的价值观和信念和农场文化相适应,互相作用,共同进步。同时,应该注重农场优良的文化精神的培养。对现实中的文化精神要正确评价和认识,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农场创业历程息息相关。应该注重现代企业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结合,将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用发展的观念看待农场文化建设。另外,对于未来的农场文化精神,也要用发展的目光展望。企业文化精神的确定应该与企业的发展趋势相符合,现代农场企业是开放而复杂的系统,外部的文化、经济、科技和整治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内部的人、物、财等管理因素,都会对企业的文化精神形成制约和影响。因此在确定农场文化精神时,应该统筹兼顾,合理分析农场的未来发展,立足现实,客观评价,制定出与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相符的文化精神。

2.2 创新管理理念,拓展农场文化内涵

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可以说是农场优秀文化的反应。农场经营的根本原则是经营理念,能规范农场的活动方向。农场经营管理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农场企业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从管理层面看,农场文化是一种较高级别的管理策略,其基础是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应该完善农场管理制度,使得员工参与到农场管理中的要求得到满足,这也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不管是企业的职代会制度、岗位责任制还是按劳分配制度,都是企业文化某一层面的体现;其次,应该优化农场管理机制,使得员工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得到满足。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满足他们的归属感,农场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目标应该明确,还应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群众文体活动。在组织机制上,可以形成感情留人、事业招人、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职工帮扶方面,农场党委和工会可以组织困难职工调查,建立困难档案,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帮助困难职工,解决他们的困难。同时在社区开展一些职业道德、法制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等活动,通过“家”的气氛的营造来培养农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接着,构建企业文化的学习平台,使员工的求职需要得到满足。新时期农场的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拥有更多高端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农场企业可以经常组织员工学习,举办多种公民道德、法制讲座和岗位技能培训班,鼓励员工自学,不断进步。最后,构建农场文化娱乐平台,使得员工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在农场文化建设范围中加入娱乐文化建设,通过图书馆、足球场、篮球场、活动室、阅览室、俱乐部和排球场的修建,丰富企业员工的文化生活,促进农场企业文化的建设。

2.3 把握农场文化内涵,提升农场形象

农场形象是农场文化的外部反映和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在发展中社会公众对其总的评价和印象。企业形象的好坏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得到赞同和认可、形成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农场企业文化应该建立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之上。首先,农场应该打造品牌,展现自身形象。对于生产的农产品,农场应选取优秀的产品,形成品牌,以品牌带动其他产品的发展;其次,应该加强农场的诚信服务,展现农场形象。农场的服务意识和诚信精神是企业形象塑造的有效载体。无论在产品开发与定位,还是产品的包装上,都应该精心考虑,体现出农场的特色,在产品中渗透企业文化,使得产品具备文化韵味;最后,应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提升农场形象。任何企业都无法独立的经营和存在,都要在社会中不断融入。适当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仅是农场企业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从另一种程度上,积极回报社会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捷径。在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能够将经营者的经营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体现出来,即追求利润并不是企业唯一的目标,如此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大量支持,增加信誉。

3 结语

新时期农场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本文首先对新时期广西农垦国有农场企业文化的特点、现状以及出现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文化内涵、经营理念和企业形象3方面阐述了新时期农场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对于促进农场发展、提高农场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郑慧平,孙仕秀,王润余,等.文化兴盛业 温馨在农场[J].中国农垦,2008(5).

篇4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18

1 我国农业档案管理现状

数字化背景下,人们越发开始接受和应用信息技术,而该技术也逐渐快速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向各领域拓展。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比国外要晚很长时间,而我国各领域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则要追溯到2006年后。涉及管理农业档案方面,从当前情况来看,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整体来讲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仍不完善、不成熟。我国农业档案的管理现状主要表现为:

信息化程度不高。近些年来伴随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档案数量与门类也在相应增多,档案的载体类型也快速变化,从原先单一纸质档案渐渐向光盘、磁盘等形式档案过渡。现如今,农业机构里面虽然也大量应用信息化技术与设备,但真正用于管理方面的却少之又少。针对农业档案的管理还是以纸笔记录为主,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纸笔记录档案数据和资料。但是从当前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长此以往对保存资料来说是不利的,另外这样的管理模式毁损或丢失资料的情况也是比较容易发生的。

信息管理模式不够重视。农业档案管理是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是当前在农业领域不论是企业或是管理机构,还有实际管理人员方面,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都没有足够重视,同时部分机构除去信息设备短缺外,很多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临时招聘过来的。这些人员没有专业管理技能与相关知识,在应用相关信息技术方面也是没有掌握正确方法。甚至专职管理人员,因为并没有从认识上加强重视,也使得管理有效性无法得到提高。

2 新时期我国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法

2.1 明确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想要确保农业档案的管理工作向着信息化方向前进,先决条件便是要从理念上加以转变。各个农业企业及农业部门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都应该明确经营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档案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农业档案重要性并不于农业经营。而且早日实现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对资源管理和应用会提供更大的便利,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1]。所以,对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予以重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要给予相应资金辅助,及时购置先进设备等。

2.2 全员参与实现信息化农业档案建设

不单要了解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重要作用,同时所有人员也应该积极加入进来。档案管理本质并不是某个科室及部门单独的事,这是需要企业或相关部门全员需要共同参与的事,要靠每个人积极配合一起将工作做好。换句话来说,农业产业运行每一天都有大量农业资料产生,而且这些资料是在不同科室和部门中零散分布的,整体数量可以说是惊人的。假如大量农业资料都移交给管理人员输入在电脑上的话,不单是使他们工作负荷增加,另外对农业资料精准度和充分性也都是具有消极作用的。原因在于档案管理者就算有专业的农业知识但是把科室全部相关知识悉数掌握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把科室每天农业资料予以信息化的形式进行录入和整合[2]。再定期比如一个礼拜或半个月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然后再将整理以后资料交由管理人员。如此信息化农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也就正式开始。

2.3 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

想要科学完成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工作,也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素养与能力。具体内容如下:提升管理人员的招聘标准。在具体人才招聘时或选拔内部人员时对相关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予以考核。把信息技术实践技能当作选拔金标准。进一步借助该方法给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保驾护航;要给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座谈或讲堂,培训的内容可考虑档案录入和保存等诸多方面;评估培训结果。对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管理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对其他人起到带头作用。进一步通过以上方法促进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道路上的良好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是十分有利的,随着现今新型科学技术不断研发以及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农业产业中就需要对信息技术予以全面应用,除了要应用于日常农业经营中,还需要在农业档案实际管理中进行良好应用,因为只有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农业档案实际管理才能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才能真正的促进农业管理迈向新时期发展道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