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

时间:2022-11-06 05:20: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毕业音乐会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毕业音乐会总结

篇1

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的。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篇2

2013年6月14日,中国音乐学院应届毕业生马潇涵的个人音乐会《一首桃花》在学校国音堂音乐厅举行,为盛夏的中国音乐学院增添了一份热烈的气氛。此次音乐会得到了中国歌舞剧院的大力支持,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全程担任伴奏,为观众奉上一场视听盛宴,在毕业音乐会扎堆的季节,这一举动着实吸引人的目光。音乐会以歌曲《一首桃花》拉开帷幕,歌曲选自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是由林徽因作词、周雪石作曲的经典名曲,属于小咏叹调,词句略显晦涩,对演唱者的要求十分严格。选择如此高难度的歌曲作为开场曲,甚至将音乐会的名字也命名为《一首桃花》,可见马潇涵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她说:“这首歌对我来说有很重大的意义,《一首桃花》是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林徽因对着桃花想起他而唱的,从开始单纯的演唱到慢慢理解,我对这首歌的感触特别深,好几次都唱流泪了,因此这是我不能放弃的一首歌。”演唱中,马潇涵寄情于声,丝丝入扣,在唯美灵动之中,将词作者对生命的惊喜与惊叹完美的表现了出来。除这首作品外,马潇涵还演唱了《映山红》、《长鼓敲起来》、《想亲亲》等经典作品,甜美的声音,浓郁的民族风格,让现场观众都陶醉在动人的乐曲声中。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团长田彦、著名原生态歌王高保利、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歌唱家王志昕这样重量级的嘉宾特邀到场献唱,为马潇涵加油打气,三位歌坛前辈纷纷将自己的经典曲目奉献给现场观众,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也将音乐会的气氛一次次推向。

刚刚大学毕业的马潇涵,2008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郭祥义教授学习声乐。国音堂音乐会前,作为地道山东人的她已经在家乡山东师范大学开了首场独唱音乐会,演唱了12首歌曲。那边刚刚落幕,她便马不停蹄的开始备战北京的音乐会,虽然她用“一时兴起”来形容自己开音乐会的想法,但在准备上却丝毫不马虎,“一开始觉得钢琴伴奏、在阶梯教室就行了,可后来觉得从来没有尝试过交响乐伴奏的我,一定要与交响乐合作”。下定决心后,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两场音乐会间隔时间仅一个月,北京音乐会只保留了山东音乐会中的两首歌曲,其余都要现背。第一次尝试与交响乐和伴奏,完全不得要领,所有人都很着急,她自己看着别人演出的录像去揣摩,“以前用钢琴伴奏时,都是钢琴跟着我,但与交响乐合作,一定要严丝合缝”。音乐会现场,马潇涵与乐队完美配合,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但所有人都想不到,排练和伴奏的时间仅有短短的两个半天。

作为本科毕业生,选择在研究生毕业音乐会扎堆的时候开音乐会,马潇涵也觉得“压力山大”,老师郭祥义虽然对爱徒的演唱水平百分百的肯定,也不禁为她捏一把汗。可当马潇涵站上舞台,看到上下两层的观众席坐满了观众时,她一下子放下了所有的紧张与担心,甚至轻松的与台下的观众互动,气氛十分热烈,不少观众形容她是“唯一把音乐会开成了演唱会的人。”如今音乐会已结束了一段时间,追求完美的她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与不足,她表示自己对音乐会仍有不满意的地方,对歌曲的处理不够细腻,但也通过这两场音乐会学到了很多。对马潇涵来说,这是一场里程碑式的音乐会,收获的不仅是掌声,更多的是满满的感动和前进的动力。

历甘苦璞玉成器 结硕果饮水思源

坚持是什么?也许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同,有些人说,坚持是努力加上一点点的好运气;有些人说,坚持是一分耕耘总会有一分收获。对于马潇涵来说,坚持是对音乐的笃定,是一直走下去的信念。

儿时与音乐结缘,对于马潇涵来说好像是一件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小时候的她喜欢唱歌,但就是单纯的喜欢,没想过系统的去学习。小学的时候妈妈为了让女儿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给她报名参加了一次歌唱比赛,正式比赛的时候小潇涵没有发挥好,高音没唱上去,还哭的很伤心,可就是这个比赛,让马潇涵被少年宫的老师看中,开始了她的音乐之旅。跟着少年宫的老师学了几年后,让她真正的爱上了音乐,也想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因此妈妈带着她来到山东艺术学院,打算正式拜师学艺。可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在眼前,山艺的老师说,因为唱童声太久,改不过来,不能收她为徒。虽然老师的话给了马潇涵很大的打击,但她和父母都没有想过放弃,2007年几经辗转她来到北京找到了郭祥义教授,一个星期的等待,充满了忐忑与期待,最终郭老师听了她的声音后说“慢慢改吧。”简单的四个字,让马潇涵和父母都放下心来。2008年,为了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音乐,马潇涵准备报考中国音乐学院,为了考试,她从山东来到北京学习,自己一个人租房子,上课复习,终于她成功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成为郭祥义教授的学生,当梦想成真的那一刻,马潇涵觉得一切的付出与努力都是值得的。

从2007年开始,马潇涵一直跟随郭祥义教授学习,每每谈到自己的恩师,她都滔滔不绝:“能跟郭老师学习我觉得很幸运,老师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对我的要求特别严格,骂的最多的也是我。但是上课的时候郭老师的脾气特别好,跟随老师学习6年的时间,每次上课老师都很有耐心,唱不好就一遍一遍的给我们纠正。而在生活中我把老师当成自己家人一样,有什么事情都去老师家里跟老师唠叨。”这一次的音乐会,郭教授给予了马潇涵大力的支持,亲自抓曲目,一些小细节也不放过。都说严师出高徒,马潇涵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能够十分到位地用声音呈现作品,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马潇涵却十分到位地做到了,并得到了众多同行艺术家的认可。郭祥义教授谈到自己的爱徒时,言语间也毫不吝啬的透漏出对马潇涵的褒奖与疼爱:“执教30年来,像马萧涵这种悟性和接受能力如此强的学生,并不多见。这些与生俱来的天分让她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难度较大的作品。因为她天资聪慧,接受能力又很强,我对她的要求也就更多一些,总是希望她能够再用功一些、更用功一些,再扎实一些,更扎实一些。”

谈未来 任重而道远

篇3

12月2日晚,“幸福・梦想”――刘永倩硕士独唱音乐会在中国农业大学曾宪梓会堂举行。从来京求学到如今研究生毕业,刘永倩来北京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北京成为她梦想开始的起点。她以优美酣畅的歌声表达自己在追寻音乐的梦想之旅中的幸福与快乐,也以歌抒怀,述说一路走来的汗水与艰辛,这场独唱音乐会开启了刘永倩向民族歌坛进发的脚步。

精美的舞台,华美的灯光,搭配刘永倩时而清新婉转,时而大气酣畅的歌声,让到场的嘉宾都听得如痴如醉。在音乐会中,刘永倩演唱了自己的新歌《我和幸福有个约会》,同时也为大家奉献了包括电视剧乔家大院主题曲《远情》、《在水一方》、《月满西楼》等十余首经典曲目。在演唱歌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时,她的声音清新温婉,透着幸福温馨的甜美,而在演唱歌曲《报答》时,又显得庄重而大气,淋漓尽致的演唱深深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大家都沉浸在歌声里,感受着她一路走来的幸福与泪水。她清新的演唱风格和悠扬婉转的声音,也博得了到场嘉宾和观众热烈的掌声。整场音乐会,由中央电视台2套《为您服务》栏目外景主持人程圆圆担任主持,中国人民第二炮兵政治文工团歌队艺术指导邓担任钢琴伴奏。此外,抒情男高音池浩东以及由五位青年演奏家组成的组合“闪亮水晶乐坊”作为表演嘉宾登场,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表演,为音乐会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最后,在全场观众热情的掌声中,刘永倩返场为大家演唱了歌曲《越走路越宽》,为此次音乐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

在音乐会的准备阶段,刘永倩丝毫没有感到紧张,反而觉得挺兴奋的,因为之前都在学习,现在是释放的时候了。作为毕业音乐会的首场演出,将“感悟幸福・放飞梦想”定为音乐会的主题,她表示:“这场音乐会,既是对自己多年学习生涯的总结,也是自己追逐梦想、传递幸福的新起点。”

心声心曲 约定幸福

在刘永倩的首场独唱音乐会上,她演唱的歌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风格清新,旋律朗朗上口,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刘永倩介绍,歌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由著名作曲家戚建波亲自操刀,为刘永倩量身打造的。每当谈到自己的这首新歌,原本话不多的她一下子变得滔滔不绝,谈到兴起,她还兴奋的为我们清唱了起来,她甜美的嗓音,沉醉在歌声里的神情,让我们仿佛也沉浸在歌曲所描绘的幸福之中。

“我和幸福今天有个约会,锦绣山水携手为我做媒,前行路上,一片春光明媚,和谐家园绽放祝福花蕊。”亲切而简单的歌词,充满着幸福而甜美的味道,刘永倩说:“一听到这首歌,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心底温柔的情绪,也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首歌。”在学习的过程中,刘永倩一直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歌曲,也尝试过很多不同的风格,与歌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之间的缘分,她觉得多了些幸福的意味。在此之前,她与戚建波老师已经有过合作,随着了解的深入和不断的磨合,戚老师开始慢慢了解什么样的歌曲更加适合她,所以当戚老师创作完歌曲后,立刻觉得这首风格清新,充满甜美幸福味道的歌曲与刘永倩十分贴合,并直言这就是她的歌。歌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歌词亲切唯美,将简单的生活与幸福深刻的融合在一起;歌曲旋律抒情委婉,朗朗上口,情深意切,通俗和谐的音乐给人十足的享受。

对这首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第一首歌曲,刘永倩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反复与老师进行沟通,多次进录音棚录制,力求达到最完美的效果。“歌曲的创作一完成我就去录歌了,戚建波老师亲自监棚,听到完成的歌曲后,觉得感觉特别好。”刘永倩如是说,她还表示要将这首歌曲拍摄成MV播出,让更多的人听到歌曲,传递幸福。

缘定,在音乐的海洋徜徉

篇4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71-03

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钢琴演奏的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技术操作与实践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理论不足、实践缺乏是目前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只有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是在相同教学资源的前提下,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目的,以模式革新的方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有机分解、重组、叠加,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

“讲座音乐会”既是成果汇报会,也是钢琴艺术硕士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探索,它将“学术讲座”与“钢琴演奏音乐会”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即在舞台上把对作品的研究通过演讲的方式向观众讲解,再结合音乐表演的方式展示作品的复合形式。因此建立在“讲座音乐会”之上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就是通过对相关理论与钢琴演奏等学科的有机整合,运用音乐史学理念、音乐音响暗示性的抽象概念、美术具象画面、钢琴演奏实践指导理论等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结合,更科学地提升钢琴学科的发展。因此,本文试以广西艺术学院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为例,对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一、“讲座音乐会”的立体呈现

2013年6月6日晚,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这既是一场成果汇报会,也是一次大胆的教学实践探索。学生在讲座音乐会共同展示了莫扎特的作品,从整个音乐会的筹备到现场演出,收获颇大;台下观众皆反映本次音乐会形式新颖,是一次从形式到内容上的视觉盛宴。本次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的主角是2011级、2012级的5位钢琴艺术硕士研究生,他们不仅以团队的形式,共同研究莫扎特音乐作品,还针对各自不同体裁和作品表现样式,分别与7位双排键、声乐、弦乐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合作。经过5个月的策划、准备、训练,最终以立体形象的方式将莫扎特的代表作品搬上舞台。在内容上,涉猎领域丰富,体裁多样化。包括经典歌剧选段、钢琴三重奏、双钢琴演奏、协奏曲,变奏曲、幻想曲等,囊括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出莫扎特对不同体裁、风格音乐的轻松自如掌控的创作才华。在形式上,用语言文字解析、相应画面诠释、作品表演呈现,立体地展示了莫扎特作品的音乐风格与内涵,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以下是对讲座音乐会主要组成部分的逐一介绍:

(一)讲解部分

讲座音乐会的特色在于“讲座”部分,它是研究生对钢琴相关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展示与实践的平台。

1.在整场音乐会的开场之时对整场音乐会进行概括介绍,包括节目构思、音乐作品类型、演出人员、演出目的等,对莫扎特的总体创作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简短阐释,对了解“讲座”的意义和莫扎特其人、其作品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

2.在表演每一个作品之前,钢琴演奏者都分别从钢琴在作品中的角度、作用,对作品的创作内容和表演形式进行讲解,内容涉及作品创作年代、创作背景、作者心理活动、乐曲地位、教学重难点、作品本体分析、弹奏技巧等,弥补了以往对乐曲介绍的空白,不仅展示了演奏者对作品的研究成果,还具有引领观众的理解作品的教育和提示功能。

(二)画面部分

在舞台的左侧采用屏幕投影展示PPT图片,目的是展示作品的研究成果,体现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给音乐会的音响听觉以视觉补充、联想拓展。具体方法包括:第一,作曲家的照片拉近间距。如在音乐会的概括讲解之时配合莫扎特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片,提升了观众对作曲家的感性认知。第二,图片背景诠释作品基调。如c小调幻想曲K475的图片背景为繁星蓝色夜空,直接带来浮想联翩的浪漫色彩。第三,文字展示讲解作品的标题内容,增加理解作品的框架概念。第四,曲式结构图和主题谱例,使演奏的音响与乐谱符号相互对应诠释。第五,对应画面给音乐音响的抽象性与画面的具象性联觉。观众从视觉到听觉对作品有指向性的了解。如“歌剧”协奏曲《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配上欧洲歌剧舞台的油画,画面宽敞的空间感指向作品旋律声音的通畅明亮,气息绵长;画面鲜活的人物塑造与暖色的色彩指向作品情绪的热烈,表现了莫扎特以音乐去赞美人性,追求光明和幸福的音乐内涵。

(三)演奏部分

演奏部分是钢琴艺术硕士展示专业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与以往多为独奏单一形式的钢琴音乐会有很大差异,本次音乐会增加了钢琴合作的多样性,尽可能的涉及莫扎特创作的各个领域,不同形式的作品展现使音乐会更具魅力,增添听众的新鲜感。从独奏到双钢琴演奏、钢琴协奏、钢琴三重奏,展示钢琴从单一乐器独舞到共舞、与担任乐队角色的两台双排键电子琴的竞奏、与小提琴、大提琴不同乐器间的相互共欢;从器乐合作到与歌剧演唱合作,展示纯乐器音响合作的特色到引领、陪衬、配合歌唱演员在舞台从表情、声音到动作的全情演出。不仅体现了钢琴艺术硕士的钢琴不同角色的应用技能,还能多角度的展示莫扎特作品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从讲解、画面、演奏等三个部分,观众能够从听觉到视觉形成联觉享受,从感性到理性得到全方位的感知,三部分穿插并进,相互补充,共同诠释,形成立体多彩的音乐会形态。

二、“讲座音乐会”新型教学模式的架构

讲座音乐会是教学、演奏、成果汇报的一个平台,它从琴房个别教学延伸到音乐厅,完善了钢琴教学模式,体现出综合性与新颖的特质。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历经近半年时间筹备的音乐会在短短1个多小时进行完毕,它要求展现学生对于西方钢琴文化知识架构、审美能力、钢琴演奏的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相关学科整合能力等综合素质,全过程需要学生厚积薄发,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更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完备的、可操作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科相对孤立、能动性不足的缺陷,将理论学习、审美赏析、实践操作三方面结合在一起,不拘泥于只能接受自己导师的“专业门第”观念,创新了教学形式和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钢琴技能的应用能力与音乐综合素质。

现将包括讲座音乐会在内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一)理论学习

讲座音乐会要求进行教案的编写,要求学生研究作品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主动研究钢琴文献、与钢琴艺术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风格、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资料,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以及钢琴教育理论、钢琴教学法等学科知识。讲座音乐会还要求对同一作品进行三位钢琴演奏家演奏版本的研究对比,学生通过研究钢琴演奏家的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将各种乐谱版本资料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构建客观准确的音响,科学合理的操作技能去演绎作品。如此主动的理论学习,不仅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大,也更直观形象,学生会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点,完善知识结构。

(二)审美赏析

审美赏析能力培养的主要是视听能力、联觉能力、立体思维观等三方面。

1.视听能力,即在钢琴演奏学习过程中对演奏操作技术的协调性认知与演绎作品音响听觉的灵敏度,通过观摩名家的演奏视频和接触、储存不同器乐的音色与演奏特色,加上教师在感官上的视听引导,形成条件反射般的视听审美能力。

2.联觉能力,是各感官之间形成的相互沟通的心理现象,在课堂和讲座音乐会的准备中,利用现代多媒体音响与画面课件设计手段与讲授法、示范法,强调使用同时期美术绘画作品的重要性,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语言特点相对应、相比较,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在学生心中形成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互通的整体感官体验,因此也对西方钢琴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在拓展艺术视野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赏析能力。

3.立体思维观,即将艺术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钢琴音乐只是其中一部分,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某一个视角对艺术整体进行研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与教学方式的立体化、多样化,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开放式的、立体式的思维观,使学生突破传统钢琴学习过程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为其研究方向寻找切入点。

(三)实践操作

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演奏技能的掌握程度成为衡量教学的重要指标。演奏技能的掌握必须经过大量的技术、技巧、作品的连贯完整的练习,这个学科特点对于长期从事钢琴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讲早已认可适应,但在研究生阶段,通过研究钢琴的演奏、教学、作品内涵等相关理论,进行实践操作练习的教学模式确是需要调整适应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把乐曲的色彩、性格、情境等内心的感受形成具体的形象,在脑海中反复勾勒描绘;对乐谱进行研读、分析,探索适当的演奏窍门,在实践操作练习中不断听辨、调整、修正,再听辨……而提升自己的音乐赏析能力。这种提升音乐赏析能力的实践操作一定是事倍功半的。

(四)讲座音乐会

讲座音乐会的筹备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往往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教案与讲稿写作,包括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对此曲的风格特点、曲式结构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在大量地阅读有关莫扎特书籍和论文的基础上,扩展了古典时期音乐艺术知识背景,形成的教案和讲稿也经过反复琢磨和修改,经导师的指导并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有助于培养研究生钢琴教学能力。

二是演奏练习与配合训练过程,涉及2人或2人以上需要相互配合的双钢琴、钢琴三重演奏、协奏、歌剧演唱等内容时,不停地磨合沟通与同步训练,不断调整演奏方式,弥补缺陷,培养研究生钢琴协作能力。

三是由于演奏作品有不同专业的合作,可经过多位导师的指导,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突破导师个人的专业学科知识的局限,例如C大调钢琴三重奏Kv548,钢琴与小提琴、大提琴的配合作品,在大提琴导师的指导下,钢琴的旋律演奏方面得到弦乐横向拉弦奏法的提示,提升了对室内乐认知。

四是练习与演出场地的变换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与调整键盘控制能力。小琴房、排演教室、音乐厅等不同的场地,空间感与声学要求也不同,都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听觉,及时研究调整弹奏方式,把声音传递出去。

五是后台布置与准备,培养研究生组织钢琴演出活动能力。在演出之前需有调理地将舞台场地、乐器器材、电子设备、演出服装、背景幕布、PPT教案、邀请函、座位排序等一堆零碎繁杂的准备活动筹备妥当。

六是在音乐会后的总结。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演奏与教学实践的文字总结汇报,在与导师、同学间交流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与钢琴应用能力。

三、“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的优势与难点

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经实践证明,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优势即难点,因此同时也较大地考验教师的知识背景和讲授能力,在可复制性上还需要注意理论联系的尺度把握,关注教学的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下转第176页)

(上接第172页)

其一,从学科整合来看:理论与实践结合,多维度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及演奏方式。传统教学往往给学生的印象是:钢琴作为技术学科以练习为本,容易出现理论学科与技术实践学科学习分离的现象。讲座音乐会的教学模式打破理论与实践的藩篱,在讲座音乐会汇报中通过演奏者对知识背景的讲解分析和实际弹奏的立体呈现,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活学活用,避免了死读书现象,能全面而系统地深入音乐艺术研究,加强了学术能力。

学科整合的难点在于教师必须具备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勇于创新,与相关导师合作,合理设置课程,保持与学生高频率的沟通。

其二,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来看:钢琴教学能力与钢琴演奏能力共同培养,赢得应用型人才的优势。钢琴艺术硕士毕业后主要流向学校,培养教师队伍人才,钢琴讲授教学能力便作为教师专业素质之一,讲座音乐会要求学生对曲式内容进行讲解,能够强化学生的讲授能力。从教案编写、弹奏练习、协调配合、后台准备、总结经验等步骤,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增强,更能胜任教师、演奏者、学术研究者等多种职业角色

讲座音乐会要求导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精力,且必须具备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拼搏精神。难点在于:第一,在整台节目的选择上,要保持选曲的整体性,从莫扎特众多作品中抽选既有代表性的作品,又要适合每个学生的演奏能力与演奏特点,需要细致的准备工作。第二,学生除研究自己的作品外,还需研究莫扎特的总体风格,了解其他同学演奏的作品,这样才能增强音乐会的整体效果。

其三,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来看:提升了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整合书面、口头、画面、弹奏的各种审美表达过程中不断悉心揣摩,仔细感受和体会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信息,提升了审美素质;音乐会上要求达到轻松自如的舞台效果,就需要在平时训练中不断强化舞台练习,锻炼台前讲解的胆量,特别是演奏中维持内心平静与兼顾表演情绪的传达,提高了舞台心理素质;钢琴如何与不同乐器合作?对钢琴不同角色的把握?与合作者如何形成默契配合?这不仅掌握了钢琴的专业应用能力,也训练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综合性音乐人才,讲座音乐会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体系更加立体、系统,更适合新一代钢琴艺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其具有的可复制性,可以延伸到音乐专业的其他学科,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篇5

声乐学习讲究循序渐进,学生大学4年的专业学习曲目,可依演唱技巧划分为简单基础的练声曲、艺术歌曲、咏叹调,根据语言风格划分为较易吐字的意大利语歌曲和德语、法语、英语、中文作品,根据音乐作品时期划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近现代作品。

选择的曲目除了讲究音乐作品体裁的不同,在作品所属时期和语言等方面也有要求,还要找到不同时期相应作曲家不同体裁的作品(歌曲、歌剧、清唱剧等等)。最后,应注意放在一起的3至4首作品的速度、调性、歌曲情绪的搭配,这需要演唱者自己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本文以女高音声乐作品为例略作探讨。

近些年对声音的分类越来越细致,有些专家甚至将女高音声部从传统的3类细分为6种,分别为:抒情花腔女高音、戏剧花腔女高音、轻型抒情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抒情女高音和戏剧女高音。笔者更赞同这种细致的声部划分,因为声音的类别不同,它所呈现的声音个性也有所不同。现将每一个声部在传统声乐教材中的部分选曲列举如下:

抒情花腔女高音(Lyric coloratura soprano):阿米娜的咏叹调《啊,花已凋零》(选自歌剧《梦游女》),拉克美的咏叹调《印度银铃之歌》(选自歌剧《拉克美》),吉尔达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选自歌剧《弄臣》)。

戏剧花腔女高音(Dramatic coloratura soprano):塞密拉米德的咏叹调《美丽可爱的光》(选自歌剧《塞密拉米德》),夜后的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燃烧》(选自歌剧《魔笛》),琳达的咏叹调《这心灵的阳光》(选自歌剧《夏莫尼的琳达》)。

轻型抒情女高音(Soubrette Soprano):阿黛拉的咏叹调《侯爵请听》(选自歌剧《蝙蝠》,采琳娜的咏叹调《鞭打我吧,英俊的马赛托》(选自歌剧《唐・璜》),苏珊娜的咏叹调《美妙的时刻将来临》(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抒情女高音(Lyric Soprano):柳儿的咏叹调《主人,请听我说》(选自歌剧《图兰多特》),伯爵夫人的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咏叹调《人们叫我》(选自歌剧《艺术家的生涯》)。

戏剧抒情女高音(Spinto Soprano):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选自歌剧《托斯卡》),里奥诺拉的咏叹调《我的上帝!赐给我安宁》(选自歌剧《命运的力量》),玛侬・莱斯科的咏叹调《在这镶嵌花边的幔帐里》(选自歌剧《玛侬・莱斯科》)。

戏剧女高音(Dramatic Soprano):薇奥列塔的咏叹调《永别了过去》(选自歌剧《茶花女》),阿依达的咏叹调《归来吧胜利者》(选自歌剧《阿依达》),伊丽莎白的咏叹调《你这崇高的殿堂》(选自歌剧《唐豪瑟》)。

这些选曲均为各个女高音声部最经典的咏叹调作品,这些作品多半出现在学院的考试、观摩或者是歌剧的演出中,但是在一般性质的音乐会演出中,频频上演的曲目却屈指可数。原因在于:这些曲目难度相当大,一般需要接受正统的声乐训练3年以上的演唱者,才可以驾驭它们和胜任表演,在舞台演出中由于演唱者的紧张等因素导致的状态变化,会使此类作品的表演大打折扣,所以常常被声乐老师选择作为学生学习的必备曲目而并非演出和比赛时的首选。

对比分析之后会发现,国外的音乐会多半以专题为主,例如艺术歌曲音乐会、歌剧选段音乐会或者清唱剧音乐会,而国内的艺术院校在音乐会上的选曲多以刚才提到的类型综合组合而成,除此之外,还会适当地添加中国艺术歌曲。需要注明的是这里提到的音乐会主要指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举办的学术性的音乐会。

现在的舞台实践作品中,更多的是一些经典的且比较容易感染观众的作品。需要提到的是,它们的难度指数也并非越高越好,更多的决定因素是以舞台的实际演出效果为主。甚至现在更多的音乐会穿插近现代或者是较煽情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够更好地迎合观众,容易引起共鸣。例如:韩国籍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曹秀美的音乐会演唱作品中也涉及此类作品。她为韩剧《明成王后》配唱的主题曲“If I leave”,居然是一派流行歌手的唱腔用嗓,吟咏之间,隐隐有芭芭拉・史翠珊的风致,使我们对这位古典音乐艺术家刮目相看。又如:上海音乐学院的方琼教授主攻民族声乐,但她的2009年独唱音乐会曲目中,除了传统的民族声乐精品之作,还涉及黑人灵歌、歌剧咏叹调、男女二重唱等,显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现在声乐专业教学在大一大二多数是小组课,大三以后才可能每周安排一节声乐课,统一练声和唱歌达不到个别课预期的效果外,学生的程度也受到限制,课时量不足直接造成声乐学习进度慢。所以大四毕业音乐会时,学生往往没有能力胜任经典作品和角色。

篇6

数字环境下音乐课程改革创新实践的基本框架是:以音乐舞蹈为主干,发挥与美术学、舞台美术、戏剧学、数字媒体艺术、灯光音响、化妆造型等相关学科交叉优势,凝聚学科群合力,立足陕西,面向西部,努力建设具有特色、优势、高水平的音乐舞蹈学科群,促进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及创新人才培养。艺术实践活动是高等院校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大学生艺术实践又包含很多的内容和运行环节,努力做好高校艺术实践研究,主要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数字化艺术实践活动的策划;二是大学生数字化艺术实践活动的运行与完成;三是大学生数字化艺术实践活动中的信息反馈与专项研究。第一方面加强数字化艺术实践活动团队建设,加强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方案的策划。第二方面,立足陕西,注重西部艺术教育特色优势,考察了解艺术实践基地及地方艺术相关部门的联络。第三方面总结数字艺术活动策划经验,为广泛开展艺术实践奠定基础,为与更多的省内外以及国际间的友好交流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更多更广阔的机会。从舞台实践出发,旨在培养“教”、“演”、“研”相结合的复合创新型艺术人才,去研究艺术的表演和呈现,去发现和创造新的艺术作品,同时,又从生活现实出发,从历史风土人情出发,去探究艺术品的根源和本真,为舞台实践中的表演艺术与原创性艺术作品的研究提供依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

第一,注重实践技能,增加艺术实践课程比重。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基本课型。理论课一般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普通文化课;实践课主要包括艺术实践、技术实习、技能实训等课程。理论课程的学习目的旨在加强人文素养、较好地掌握全面素质和文化素养;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际舞蹈表演能力,以及培养职业应用技能。两类课程互为补充,各司其职,共同为培养音乐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服务。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普遍较弱,造成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比较差。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强化了实践课程建设,形成了包括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制度在内的的实践课程新体系。在做好基础课程教育的同时加强实践课程的巩固。现今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无限的,如能在讲完理论课程后穿插些能为理解理论课程制定的专题项目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中体会乐趣,在乐趣中体会学习。

第二,创新课程体系。“学科专业课程”模块,根据精炼、精简、严谨、创新的原则,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该类课程设置反映本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增设必修课程“创业基础”。“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突破开设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科教学论“老三门”课程,增加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中小学教育比较” “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教育政策法规”、“中学班主任工作”等课程,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通过教学见习、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社会调查,音乐采风等环节实施。教育见习课程安排于1-6学期,每学期1周,教师职业见习主要是到实习基地见习,包括观摩教学环境,见习班主任工作,见习教学工作等。教育实习延长为1学期,包括: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暑期调查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中学音乐教育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从而完成“零距离”对接,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中学教师职业角色的历练中。教师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以第7学期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采取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

第三,积极搭建试讲试教与舞台表演平台,确立多样化“师范性”实践机制。基础推进平台以“周末音乐会”、专业学习汇报演出与年级音乐会为主要形式。音乐舞蹈学院自成立以来,每年均要举办专业学习汇报音乐会、毕业音乐会与年级音乐会,已经形成常态管理机制。通过以校内外专业竞赛搭建风采展现平台。学院定期举办各类竞赛活动,如原创作品大赛、教学技能大赛、“三笔字”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等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建立更为有效的社会评价机制,就各专业包括音乐学专业师范生就业情况展开广泛调研,充分掌握我校音乐学(师范)毕业生在中学教学的基本情况,听取中学用人单位及学生家长的意见,及时反馈、总结来自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评价。建立长期有效的反馈、评价、更新改进的程序和机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我校音乐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篇7

一、工作目标

1、贯彻构建和谐社会、建爱心校园的学校领导的治学方针、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师生教学风气、进而提高工作质量、并且狠抓教学制度管理的执行、积极配合学校安排好教学检查工作。

2、抓好专业课教学、要求教师努力的做好教学计划、备课和课堂教学,同时要抓好学生的舞台艺术实践,通过实践的反馈、总结和改进教学。

3、室内乐课和管弦乐队课仍为教学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科安排专人负责教学安排和过程的跟踪,要达到初一以上的学生每人都受到室内乐的训练,通过六年的学习在其音乐素养上根本改变,提升我校管弦科的毕业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4、艺术实践十分重要,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常规的教学工作,做到常抓不懈。并由专人负责排出年度每期演奏会的行事历,并负责做好每期音乐会各项具体工作,包括节目单、场次的日期、时间、钢琴伴奏等,每个学生必须达到学科艺术实践标准。

5、学术交流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安排专人负责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的工作。管弦科的师生也将参加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出访交流的活动。

6、今年的高考已经在进行中,我科将积极展开工作、力争今年的管弦毕业生高考超越历史,达到:(1)100%升学率;(2)80%重点升学率。

7、抓好年度招生工作。

8、依照上级文化局对我校成立实验艺术团和艺术精品生产基地的指示精神,我科计划在20*年底之前推出两场高水准的精品音乐会,第一场内容以大型管弦乐队为主,充分展示管弦科师生的群体风貌和成果;第二场以典雅、高品位的室内乐重奏和独奏为主。从个体和高素养的视角、透视出管弦科的教学成果。

9、在20*年10月下旬,举行首届深圳艺术学校管弦乐器演奏比赛,比赛分两轮进行,决出优胜者若干人。比赛的目的其一是促进交流、加强教学;其二是为举行更大型比赛积累经验;其三从获奖学生中产生年底精品音乐会的独奏者。

二、工作措施

1、在每月一次的教研室会议上学习结合和谐社会的文件、文章,讨论和谐校园和爱心教育、教书育人、努力工作。学习学校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每个教师要明确学科的工作目标、并以此落实各自的教学计划。

2、科工作目标的2-5条是管弦科教学的常规性工作,也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必须不懈的抓紧抓好,由于我校管弦科独自的教学理念和具体做法,充分显示了群体的智慧和团队式的合作精神,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能力在学科整体流程中发挥着有效的作用,同时学科抓好项目负责人的工作、充分展示改革后的学科教学的流程程序的方式、不断带来的教学水平的提升。

3、对高三毕业班的学生进行充满爱心的考前辅导,从心理到生活给予细致的关怀、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为实现理想而勇于进取的风范、使他们如愿的达到各自的目标。

篇8

档案记实量化评价方式要求评价的指标和方法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因此,应先设计一份《小学发展性音乐评价手册》(简称《乐评》),用它来记录学生们整个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情况。通过相对真实的信息和数据,为教师提供因材施教的依据,同时保证学生音乐成绩的公平、公正与合理。

经过实践总结,我们根据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进行《乐评》的格式设计。每位学生每学期为一小行,每学年(两个学期)为两小行,每一大行可记录两个学年,即四个学期。每个班级各一页,小学阶段,每班学生最多3页。每学期成绩的总和,就是毕业时的总成绩。《乐评》共有八项内容组成(如表1),每项内容可视教学内容进行增与删、重与轻的选择,每学期或每学年不一定标准一样。其中“舞台”主要指音乐实践活动,“态度”指学习态度,具体包括学具、出勤率及课堂常规等。由于在“特长”栏记录了部分学生的专业特长,它对临时性的排练、演出安排人选等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乐评》既记录每位学生的一切音乐活动情况,又可作为一所学校的音乐档案;既可作为教育部门督导时的参考依据,又是音乐教师“桃李满天下”的名册录,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过程,使学生在体验成功、享受进步中得到激励。

二、考核形式演出式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来代替期末音乐考试,既是一种艺术实践,又是一种艺术创新。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也有利于减轻他们的期末学业负担;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有利于教师调整、审视个别学生的平时成绩。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期末的测评主要通过类似“迎新音乐会”、“迎春音乐会”、“小百灵音乐屋”、“动物音乐会”等学生喜爱的班级音乐会形式来完成,并可邀请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参加,如果条件许可,还可邀请家长参与。

二是期末班级音乐会可提前或在新学期开始时就让学生在课外准备,自定内容、自行组织、自行编排。音乐会主持人低段年级可先由音乐教师、班主任或师生共同担当,中高年级由学生自己来担当。

三是遵循分层评价和鼓励的原则。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以金、银、铜奖或优、良、及格等定性评价来评定记载学生在音乐会上的表现,要以正面鼓励为主,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吹拉弹唱特长式

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从音乐本身来看,音乐有四个要素组成,即音高、音量、音值和音色。人的遗传基因不同,决定了每个人音乐四要素的差异。学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不同的发展情况、兴趣爱好而推出了特长制,尽可能让学生的拿手好戏、看家本领、兴趣爱好等在音乐会上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音乐会的节目内容可吹、拉、弹、唱、舞、赏、说、诵等,鼓励百花齐放,形式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双人的、小组的,鼓励人人参与。学校对音乐会演出的节目质量在开始时不作过高要求,提倡重在参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要求也逐步提高。

四、成绩评价强项式

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作选项考核,采取强项则优的原则,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尽可能以学生的强项作为评价的依据,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并尽量以动态的综合性评价替代静止的一次性评价,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条件,在各个领域内有充分施展、发掘才能的广阔空间。

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而不是约束和惩罚,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评价者要尊重学生,对学生要满怀期望,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有点滴进步,就给予鼓励。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表现,确定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发展目标,提供发展条件和机会。看基础、看进步、看发展,把音乐评价看成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发展为本,面向未来,给学生创设一条音乐学习的绿色通道。

五、音乐成绩等级式

音乐成绩采用平时、期末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课内成绩,也要课外活动成绩。除《乐评》中的“乐理”一栏内容可采用百分制填写外,其余项目均按等级标准填写。为平时能及时方便地记载《乐评》,成绩可全部用数字记录,即“5”表示“优”,“4”表示“良”,“3”表示“合格”,“2”表示“期待”(即期待合格),结果性成绩一律实行优秀、合格与期待三个等级,或优秀、良好、合格与待评四个等级,并将相应项目的百分制成绩换成等级制。必要时,以各项指标为依据,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性评价,文字多以鼓励性为主。

六、评价过程公开式

篇9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力推原创民族管弦乐作品,这个话题已是老生常谈。从2005年乐团推音乐季之初,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就在业界率先打出了重视与国内当代作曲家合作的旗号,就像该团艺术总监彭家鹏说的那样“中国民族音乐的作品不够丰富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作品始终是广播民族乐团的重要砝码。目前中国作曲家创作民族交响乐的手法已经与西洋音乐同步了,这就对乐团演奏水准和乐器改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不同作品的排练演出,乐团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几年来,从刘文金、关乃忠到郭文景、谭盾等等,乐团始终力求与更多的国内优秀作曲家合作。

虽然这次的演出表面上看依旧是在力推原创新作,但演出背后却暗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有人这样总结过音乐与美术的极大区别:“音乐不像画画,画好了展出便是成功;但音乐不同,音乐家作曲后还需要人演唱、演奏,才能真正流传下去”。话虽说得明白,但实际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在演出院团苦于鲜有新作品演出的同时,一些新出炉的作品却“养在深闺人未知”。不少作品迷失甚至消耗在了演出之前。

原因何在?除了经费、人情等客观因素之外,更多的障碍来自沟通。一方面,乐团对于新作期许已久却又苦于不能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撞”作品;另一方面,作曲家在期待把自己新作搬上舞台的同时,又怕由于手头资金不足在演出单位门口“碰一鼻子灰”。“两头怕”的结果只有一个――恶性循环,新作难与观众见面。

篇10

德国钢琴家阿努夫・冯・阿尔明,他上课具备了德国人特有的品质和智慧,严谨又略带幽默,少讲多示范,心授多于口授,是偏重演奏家形的教学法,抓住一个作品开始的一部分,对发力方法、音色和音乐的要求都很高,达不到满意他决不罢休。

美国的钢琴家、教育家托马斯・舒马赫,他偏重教育家式的特点,是讲得多、弹得少,注重作品的全面指导,能合理的划分课时结构。

美籍匈牙利钢琴家、教育家托马斯・翁格,他的教学特点是讲练结合,既有精彩的示范,又有注重作品的分析讲解,特别善于用有趣的比喻来启发学生的音乐表现。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活动的总策划,周广仁先生。她的课不但层次分明比喻生动,而且善于把难的问题精练简单化,深入浅出,让不同程度的学员都能听的明白。令人感动的是周先生以78岁的高龄还不停的讲大师课个别课,除此之外还坚持和学员们一起听外国专家讲课,认真记录,这是何等的求知精神。更令人难忘的是在个别课上,给排不上课、来自偏远地区的西昌的几位小学员义务加课,不计回报,令人叹服不已、敬佩之至。

话题二:三益・贝希斯坦钢琴协奏曲比赛

此次报名参赛的选手经过严格筛选,最终进入比赛的选手共有14位,他们在比赛中精彩的演奏,展现了国际国内专业院校的高水平,不时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比赛经过7位评委的严格评判,有9位选手进入了半决赛,复赛及半决赛的十余部作品的双钢琴协奏,是由中央音乐学院的傅强、张信及于泽南三位同学担任。在经过半决赛激烈的角逐,最终有3名选手进入了决赛,这3名选手由青岛交响乐团协奏,在青岛人民会堂举行决赛选拔。最终的结果是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附中、留学美国基督教大学的元杰摘取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由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年仅12岁的张楚晗和星海音乐学院的于萍夺取。另外,深圳艺校的余天鹏虽未能杀进决赛,但出手不凡,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

话题三:精彩的音乐会演奏

在青岛人民会堂,冠名为“贝希斯坦之夜”的德国钢琴大师阿努夫・冯・阿尔明的钢琴独奏音乐会,使我们领略到了来自音乐圣地、德国母语文化、原汁原味的钢琴音乐的无穷魅力和大师的风采。

美籍华人钢琴家,目前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的孙韵师生音乐会上,两首斯卡拉蒂奏鸣曲、一首肖邦奏鸣曲也是一鸣惊人,不但技巧娴熟,而且音乐功力深厚。她还与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钢琴家黎颂文一直担任活动的翻译工作。

来自日本的女钢琴家滨中敦子的音乐会中,两首莫扎特《奏鸣曲》和一首李斯特《安魂曲》体现了特有的演奏风格,让人回味无穷。另外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室内乐演奏家施佳佳和大提琴演奏家孙晓琪联袂演奏的音乐会也很精彩,可圈可点。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夜晚。

话题四:内容实在的教师培训

本次活动中的教师培训共有三次。首先是由日本铃木教学法的专家、留美钢琴教育家陈达先生,讲授了钢琴优美音色科学的发力方法和基础教学相关的内容。陈达先生讲课,语言生动,表情丰富,让人在非常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丰富的教学知识。其次是美籍华人钢琴教育家李惠莉,讲解了音乐中有关节奏、手指训练及手腕运用的重要性,并简略介绍了美国孩子学琴的情况,还耐心细致地一一回答了学员所提出的问题。另外是美国著名钢琴家、教育家托马斯・翁格先生总结评价了这次参赛选手和学员上课的情况,并介绍了美国目前钢琴教学、演奏、比赛等多方面的情况,使大家拓展了思路并提高了认知水平。

话题五:少年组趣味钢琴比赛及其他

篇11

通过琴声,我们可以感受一位音乐家的心情起伏;通过琴声,我们可以感悟一位柔弱女孩的执着力量;通过琴声,我们可以相信乐器和演奏者绝对能够心灵相通。

当晚音乐会以莫里兹・莫什科夫斯基的《西班牙随想曲》开场,紧随其后的是巴拉基列夫的《云雀》,钢琴模仿云雀清脆的啼鸣、旋律中音的出现增添了作品的色彩和魅力。

今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举办各类的演出,以纪念这位钢琴大师,杨珊珊当晚以她自己的独特而隆重的方式奏响肖邦《平静的行板与光辉的大波兰舞曲》,这首作品标志着杨珊珊音乐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000年,杨珊珊参加了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演奏曲目正是这首《西班牙随想曲》,随后,她远赴比利时,展开了一段异乡求学的生活。对家乡的思念,对未来的憧憬,都在这首乐曲中,静静流淌。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并被每一位学习过钢琴的人所熟知。而杨珊珊在其演绎风格中所流露出的典雅和轻盈,无疑是对钢琴诗人肖邦的完美追随。

此次音乐会,杨珊珊还特别邀请了钢琴家蒂莫西・杜科维奇与她共同演奏双钢琴作品,莫里斯・拉威尔的《大圆舞曲》。《大圆舞曲》于1920年写成,这首乐曲的模式与传统的华尔兹有很大分别。作者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痛后,将在战事中看到的哭诉、甚至骷髅写进了乐曲当中。拉威尔把华尔兹的三拍子模式拉得非常长,速度变化非常快,最后感觉好像有一些妖魔鬼怪在跳舞一样。

钢琴源自西方世界,但它并不只属于那里,它所传达的,是来自世界任何地方的美妙旋律。在上半场的西方作品之后,音乐会下半场一开场,杨珊珊便将一首中国著名的钢琴曲――《浏阳河》奉献给观众。当晚观众不仅有幸聆听中国作品,更是听到了中国歌唱家的演唱。当晚,杨珊珊的丈夫王宏伟作为特别嘉宾登台。在杨珊珊的伴奏下,王宏伟演唱了《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天路》,现场掌声雷动,久久不肯放王宏伟下台,王宏伟只好现场清唱一首陕北信天游《这么好的妹子见不上面》。

丈夫的助阵,让音乐会现场气氛格外温馨。王宏伟演唱之后,杨珊珊再次登台,带来一首美国作曲家萨缪尔・巴伯的《奏鸣曲》。很多人说美国只有一部钢琴作品,那就是这首曲子。该作品分为四个乐章,很具有戏剧性,手法极端,演绎分裂情绪,一般很少有人会选择在音乐会上演奏。杨珊珊选择它有两个原因:一是能体现演奏家的水平;二是因为它是美国作品。

当晚,杨珊珊用自己深爱的钢琴,诉说了一路走来的所感所想。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下,杨珊珊返场演奏了肖邦的前奏曲《雨滴》以及中国作品《翻身的日子》。古典音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场音乐会并不是一次对人生的总结,而是对过往岁月的一个阶段回首。杨珊珊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有机会再来美国,为这里的朋友们演出。J012

媒体声音

杨珊珊在此次独奏会上,表演了肖邦的《平静的行板与光辉的大波兰舞曲》、《浏阳河》及《翻山的日子》等曲目。她表示,此次演出并不是对自己钢琴人生的总结,只是一次阶段性汇报演出。悠扬琴音从她指尖流淌而出,恍惚听来,若云中雀鸣,又似望月轻吟…… ――美国洛杉矶《多维时报》

青年钢琴家杨珊珊和中国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夫妇于10月24日晚7时30分在帕莎迪娜歌剧院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

杨珊珊是中央音乐学院年轻的钢琴教师,曾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深造,获得钢琴硕士学位。2008年和她的先生、歌唱家王宏伟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音乐会。

杨珊珊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在美国开音乐会,非常兴奋。虽然中美有不同的语言,但希望可以用音乐跨越语言障碍,向大家呈现中国音乐家的风采。

――《世界日报》

杨珊珊表示,她十分重视这次演出,从暑假开始就一直在练习。同时她早就选好了要表演的曲目,包括肖邦的《平静的行板与光辉的大波兰舞曲》和塞缪尔・巴伯的《奏鸣曲》。杨珊珊说,这些曲目代表了18世纪的古典和20世纪的经典音乐曲目。这次演出,她还专门邀请了美国钢琴演奏家杜科维奇一起,用双钢琴为大家表演。

杨珊珊除了演奏西方古典乐曲外,还弹奏了中国民歌《浏阳河》、《翻身的日子》,王宏伟作为嘉宾,高歌了《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

据了解,杨珊珊出生在江苏南京,5岁开始学习钢琴。大学毕业之后,她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继续深造。从2003年起在国际钢琴比赛中多次获奖。――《侨报》

对话杨珊珊

在杨珊珊“如此珊琴”美国独奏音乐会结束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越洋连线杨珊珊,对她进行了采访。此时电话另一端的杨珊珊声音高亢,难掩兴奋与激动。

对于此次在美国举办“如此珊琴”个人独奏音乐会,杨珊珊9月24日曾在北京音乐厅进行了预演。虽然时空变化,但杨珊珊坦言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适应场地和环境,杨珊珊提前抵达美国。在这段时间,杨珊珊每天背着琴谱包练琴、排练,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从古典时期的作品到浪漫派作品再到现代作品,这犹如从小学琴的历程,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快乐如同放电影般在脑海中闪现。杨珊珊告诉记者:这场音乐会,她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自己对作品、对钢琴、对音乐的想法。

这位出生于江苏南京的80后钢琴家,从小习琴,获奖无数。无拘无束的开朗性格让她几乎没有烦心事,但对待音乐有时却又很较真儿。自称单线条的杨珊珊习惯把喜怒哀乐统统写在脸上。

杨珊珊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钢琴主课老师。谈起回国任教的经历,杨珊珊直呼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年,她的老师吴迎教授劝她回国开场音乐会,当时已经申请博士学位的杨珊珊没有任何回国的计划。但举行完音乐会后,老师和家人都极力劝说她留下。就这样,杨珊珊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回到国内当起了一名教书匠。起初,回国的生活让杨珊珊一时难以适应,一边是讲台,一边是舞台,杨珊珊觉得自己仿佛离舞台越来越远。“起初我也困惑不能再登台演奏,但后来发现,只要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其实并不冲突。教学和演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还有一个让我坚持下来的原因是我骨子里还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我乐意开辟一个新天地。于是,我鼓励自己再坚持一下。”

在教学任务极其繁重的情况下,杨珊珊仍旧坚持练琴,有时白天没时间,只有等到深夜才能练琴。尤其是准备美国独奏音乐会这段时间,杨珊珊直呼自己是在挑战极限。但走过之后,回头看看取得的成绩,杨珊珊表示很欣慰,“音乐会结束后,刹那间我感慨自己真是太不容易了,我为自己感到高兴。”

篇12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因此,重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主要立足于高职声乐教育,探讨高职声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第一,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实践课程,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从课程设置来看,高职声乐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两大课群,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授课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模式局限性较大。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开放性,导致声乐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高职声乐专业学生应具有演唱、教学、组织策划和歌曲创编的能力。为了解决目前课程设置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需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拓展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每个教学模块中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增加教学计划内的实践课时比例;同时要重点开发多种类型的创新实践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在声乐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理论课群选修部分,设置中外歌剧赏析、声乐节目鉴赏与创编、音乐美学等课程,注重学生声乐鉴赏能力与创编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根据学生就业方向的不同,在培养方案的专业技能课群选修部分设置正音、声乐表演舞台训练、重唱、合唱与指挥、数码音乐制作、教育学等课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又兼顾了就业需求。另外,还可以根据地方人文、地理、旅游资源,将民俗文化、地方民歌、戏曲表演等纳入声乐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特色教育,实现基础教学到综合培养,再到教学研究的良性循环。

第二,建立舞台化的声乐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与舞台一体化。声乐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继而上升为理论知识,再去指导实践的一个无限反复的过程。声乐演唱技巧的掌握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演唱者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声情并茂地演出。尝试建立舞台化的声乐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变成舞台,实现课堂与舞台一体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具体做法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重视场地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在琴房中安置小舞台或选择综合排练场地作为授课教室;其次,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学中,过度强调声乐演唱技术细节和具体知识点的方式;最后,通过教师舞台化的授课,在注重声乐教学细节的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对作品整体性的把握,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综合理解和把握能力。二是重视伴奏在演唱中的作用。以往声乐教学中过于重视声乐作品的旋律,没有充分认识到伴奏与演唱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两者融为一体,才能提高表演的效果。因此,在舞台化教学中要加入声乐指导的内容,除了声乐专业教师之外,还应配备一名专业伴奏教师进行艺术指导。三是重视多种类型排练课的作用。除了声乐、钢琴演奏之外,还应增加重唱、男女声小合唱、原生态唱法组合、声乐与舞蹈组合等课程,以丰富演出形式,增强学生在舞台上的试听感受。四是重视演出平台和名家授课的作用。以项目为牵引,组织独唱、重唱、合唱、歌舞、歌剧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类演出平台,聘请名家授课,使学生在排练与演出中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水平。五是重视融入声乐舞台情景表演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也可以借助实物烘托现场气氛,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图片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舞台情景,使学生自然地融入舞台表演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构建“三课堂联动”的声乐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声乐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三课堂联动”的第一课堂是指本专业课程内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创建校内便于学生参与的创新实践活动,包括各类校内音乐会等;第三课堂是指构建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基地等校外平台。声乐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为学生搭建“三课堂联动”平台,通过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的校内基地实践,再拓展到校外基地实习,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统一,以进一步完善与构建声乐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主要通过学校或指导教师自建平台,校外实践平台有政府资助搭建平台、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平台,以及专业赛事平台等。为了提高高职学生声乐实践技能,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平台,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各类活动。具体做法分五方面:一是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声乐学习的主动性。聘请专家教授到校讲学,开拓学生视野,通过与大师的对话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舞台表演的欲望。二是鼓励学生积极举办“周末音乐会”“师生音乐会”“班级音乐会”“独唱音乐会”“优秀学生汇报音乐会”“节日音乐会”“毕业音乐会”等形式的活动,活跃第二课堂,开展自主实践。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各项专业赛事,开阔眼界,找出自身演唱中存在的不足,并努力弥补。四是承接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演出任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组成重唱小组、合唱团,承担校内外演出与比赛任务,并将演出任务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后开展实践教学,真正实现校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协调统一,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愿望,又提高了实践演出能力与水平。五是积极筹建校外声乐表演实习、实训基地,与演艺团体、社会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单位合作演出,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总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技能人才,也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以能力为本位”,这也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声乐教学应紧紧围绕这一定位与核心,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构建声乐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出更多的声乐人才而努力。

作者:冯秋佳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