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18:19: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药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传统中医药产业领域与中药医药产业链延伸领域,包含九种行业,其常见企事业单位。见表1。
1.2实习岗位的类型与常见的具体实习岗位名称
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具体工作实习岗位的名称多样,按岗位工作内容的相似度可分为七种类型。实习岗位的类型与常见的具体实习岗位名称如表2。
1.3实习岗位的技能要求
调研结果表明: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习岗位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同类型但名称不同的实习岗位在主要技能要求的偏重上有所不同,但同一类型的岗位,其主要技能要求基本相同。七种不同类型实习岗位与其对应的主要岗位技能要求如下。
(1)药品生产工艺类:①了解药品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②熟悉原料药、中间品及成品的常用检验方法及分析技术;③正确进行制剂操作和设计;④熟悉药品生产工艺、制备方法及其主要特点;⑤熟悉制药设备,了解生产设备选型与维修;⑥熟悉GMP的相关法规与技术要求;⑦了解原材料的选购途径与处理方法;⑧熟悉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⑨熟悉所产药品的功效与适用范围。
(2)中药质量检测与分析类:①掌握常见药品的检验方法和操作技术规范;②熟悉常用药品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③掌握常用成药质量标准的制定程序和常用方法;④正确使用检验与分析测量仪器;⑤正确对不合格药品进行控制性管理;⑥了解药品质量档案与收集质量标准建立。
(3)药品研究与开发类:①掌握常用药品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技术;②掌握药品研究常用的药理、毒理学研究技术;③了解新药申报过程中申报、实施、注册、跟踪程序;④独立开展有一定深度的科研实验选题与设计,并撰写实验报告;⑤掌握常用分析、检测及实验仪器的使用操作方法;⑥熟悉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技术要求;⑦掌握药品生产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标准、稳定性试验、生物药剂学等技术。
(4)中药鉴定、炮制与养护类:①了解常用中药材资源的形成、分布及保护;②熟悉常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品种,能对其进行真、伪、优、劣鉴定;③熟悉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及疗效的影响;④掌握中药材(饮片)的炮制方法;⑤熟悉常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仓贮养护的常用方法;⑥熟悉GSP对药品仓储与配送的相关法规及验收标准。
(5)药品调剂类:①掌握GSP实施要求及药品分类管理办法;②掌握中成药(西药)的调配及中药饮片斗谱设计的规定;③熟悉各类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等,能判断处方的组成与应用是否合理;④熟练掌握药事管理相关知识及国家医药相关政策法规;⑤熟悉贵重药、毒性药、麻醉药等特殊药物的管理与调剂规定;⑥熟悉药房工作规律、医院药房的工作性质和内容。
(6)药品市场营销类:①掌握药品分类管理办法及GSP规范实施要求;②掌握医院购销药品(材)的规定;③熟悉药品的批发、零售、市场拓展、终端开发等业务知识;④熟悉药品流通渠道及商业常规;⑤熟悉产品的区域推广与反馈客户产品使用信息工作;⑥掌握药品市场调研与分析、营销策划与执行的方法。
(7)中药资源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类:①掌握中药品种鉴定、品质评价等知识和技能;②掌握道地药材的形成,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③按标准操作规程对药用动植物的生产过程进行文件管理;④掌握药用植物的采收、贮藏运输和保存方法;⑤熟悉中药材栽培与养殖技术;⑥了解环境对药用植物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和遗传特性等的影响;⑦熟悉GAP基本条例,掌握中药材的规范化种养及其质量控制的方法和要求。
1.4实习的考核内容
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习的考核主要是对毕业生在实习岗位实践过程中所掌握岗位技能的水平与实习生个人品质两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岗位技能考核的具体内容已如上述,个人品质评价的内容通常包含: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带教老师管理、关心他人与集体、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能吃苦耐劳、工作积极主动,有责任心、善于沟通合作、工作效率与质量等方面。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145-02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使“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近年来大学生人数屡创新高。为适应此变化,中医药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在坚持办好中医中药学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中医药相关并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医、理、工、管、经、文、教等多学科门类共同发展。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目前开设18个本科专业,其中医学学科门类专业10个,医学相关及交叉学科专业8个,医学专业学生人数约占48%,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约27%,非医药专业学生约25%。扩招导致就业人口规模逐年增加,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较大,达30%,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经济困难学生的签约单位总体上明显不如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签约时间也会有所滞后。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中医药院校就业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专业思想不牢固。中医药院校里医学专业最受学生追捧,其次为药学相关专业。近年来,由于大量学生被调剂到非医药专业,部分非医药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主流”专业,要求转到医药专业,在要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转变思想观念,产生厌学情绪,用心投入学习的时间不多,直接影响了自身能力培养。
2.经济所迫花费大量时间兼职。经济困难学生大多依靠助学贷款及助学金缴纳学费,为了日常生活和必需学习资料开销,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大学生兼职的种类虽然多样,但是内容却十分有限,以服务性行业居多,不一定都是与专业技能或者自身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相关的,这部分学生兼职占用太多时间后用于自身学习提升的时间相应减少。
3.重课本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说,学习动机更强烈,目标更明确,想通过读书改变贫穷的现状,以此为动力拼命顽强地学习,但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他们把考试拿高分作为衡量标准,往往埋头苦读,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参加其他活动,也很少担任学生干部,同时面对精彩纷呈的校园生活,由于经济拮据而有意无意地回避社交活动,从而造成人际交往、应变能力、语言表达、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对于只想顺利完成学业的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已经无暇顾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就业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地位。
4.就业期望值过高。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家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获得未来收益的一项重要投资,迫切希望通过找到好工作还清欠款,收入因素相应地成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考虑的首选。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能准确定位,盲目追求好的工作待遇、环境和发展,对工作的地区、性质、待遇要求较高,倾向于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倾向国有大医院的多,到民营、私企的少,不大愿意到西部、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去就业,不愿意回生源地工作,在升学与就业之间、就业与创业之间经济困难学生多半无奈地选择就业,考研和创业的人数比例很少。过高的择业期望值和不良心态使得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更容易丧失工作机会。
(二)客观因素
1.就业市场不正之风造成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是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成果,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现阶段,“公开、公平、公正”的人事招聘制度还不健全,“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招聘机制有待完善。“聘人唯熟”、“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在就业过程中明显存在。这样,导致了那些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和资源的经济困难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2.就业成本高,信息来源缺乏。大学生求职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比如求职简历和求职信的制作、服装费、异地求职的差旅费、通讯费等。据最新统计,2012年大学本科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超过1100元,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平均超过10份,这些费用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迫使有些经济困难的学生放弃了很多的求职机会。另外,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实践的不足,很多经济困难学生缺乏人脉关系,又不善于收集就业信息,以致信息资源落后和闭塞,也同样给这些学生造成就业机会的流失。
3.院校教育模式的缺陷造成中医学生培养质量不高。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实践脱节,临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有些学生一心考研,放弃毕业前一年临床实习的大好机会,专心复习考研,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硕士研究生。中医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中医经典医籍内容较多,西医课程课时偏少,中医院校毕业生西医基础理论水平低下,毕业后很难适应临床,结果连中医院也不愿接受中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扩招,中医院校师资也相应增加,虽然门槛提高,大多教师岗位要求博士毕业,但是这些医学博士大都是在现行中医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临床经验,造成目前的中医高等教育界出现了中医课教师不会看病的现象,其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与临床严重脱节,老师不会看病,只能是照本宣科,青年教师对专业缺乏自信和热情,学生厌学情绪与日俱增。
二、提升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探讨
(一)做好深入细致的心理帮扶工作
目前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主要体现在物质帮扶上,通过各种资助政策,帮助他们度过经济困境,但是对“精神扶贫”做得不够。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根源在于家庭经济困难,长期的思想禁锢使很多人缺少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高校辅导员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即给予关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正视困难,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注意挖掘、发挥他们自身的长处,鼓励他们融入集体,多参加各种学生活动,使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树立自信。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失衡的经济困难学生要及早通过专门心理辅导机构做好心理调试工作,彻底消除心理隐患。还要加强对非贫困生的引导教育,为经济困难学生创造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挖掘身贫志坚优秀在校大学生的典型,用他们奋发图强的成功经历鼓励、感染其他经济困难学生,也可以邀请有类似人生经历的校外成功人士来校开讲座,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二)加大力度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能力强但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能力弱的普遍现象,鼓励他们多参与班级、社团管理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一些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调研结果说明,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经济困难学生相对较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职位时间更早,平均薪酬更高,求职难度更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结果也反映这部分学生更受用人单位好评。
(三)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追踪档案,做好包括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在内的全程就业服务工作,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摆正思想位置,鼓励他们到广大的基层去建功立业。不单“引进来”还要“推出去”,就业指导部门除了多方联系用人单位来校召开招聘宣讲会外,还要积极为经济困难导致就业困难学生提供推荐,发挥好校企之间的桥梁作用。
总之,合理地解决中医药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现象,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学校合理的专业设置以及教学计划和方法、用人单位的公正公平招聘、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学生个人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掌握专业技能、端正就业观念,切实提升就业能力,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建浩.从就业上解决高校在读贫困生问题的途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77-78.
[2]宋艳,李曦,董杜斌.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2):49-50.
药事管理学是应用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药事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1]。它是一个学科整合的交叉学科群,是以解决公众用药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学科[2]。药事管理学是我院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学好该课程对提升本专业本科学生的药学实践能力、药事管理能力和进行医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医药研发与药事管理等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
通过对我院往届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毕业生就业于各大医院的药房,主要从事药事管理相关工作,据此,我院对药事管理学课程提出了更多面向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但笔者在自身教学过程及相关专业教师相互交流中却发现,我院学生在学习此课程时,往往出现积极性差,缺乏兴趣,甚至厌学情绪等问题。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该课程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学富五车却没有良好的表达和实践技能,无疑是对知识的一种浪费,也是自身综合能力缺乏的一种反映。因此,本文在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改革尝试同时,更加注重对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的实践技能和表达协作能力的研究,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开创新局面。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从知识层面上讲,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从学习能力上讲,需要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自身的有效学习方法。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体系的传授者,同时也应该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传授者,尤其是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新体系至关重要,是学生踏入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这也是学生适应能力的一种体现。
据了解,我院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预习和复习的时间很少,课后作业存在消极怠工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课堂上课时间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至关重要,如何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集中精力学习本课程内容,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是针对此目的的一种有效尝试。所谓自主学习,是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的主体―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自身状况,主动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活动[3]。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宏观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策略,还要在微观上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学习心态,使他们能独立地学习,能够在与他人地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根据自我需求和个性发展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因此,我院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让学生自主学习指定章节的内容,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题进行互动教学,而学生的互动越积极,学习热情会越高,参与意识也越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也就会越强。可见,努力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步,而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促进者、资源提供者,教师的地位不但没有被削弱,相反,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供更有利的保证。此外,教师还会挖
掘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设置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寻求适合于自身的学习策略,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总之,学生会不断的转变观念,从依赖教师讲授转变为自己独立自主地去学习,重新诠
二、培养学生表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我院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十八九,或二十岁的青年。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记忆力最强。在很多事情上一些学生已经能够表现出较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在比较注重应试的教育环境下,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在老师制订的教育计划之下进行机械学习,长此以往,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再独立思考问题,遇到问题就等着老师或其他的同学帮他解决,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造成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低下。但现代的学生兴趣广阔,活动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注意有效的引导,还是能够很好地培养他们独立思维后并很好表达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处理问题。
一池春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教师精彩的设问”,“学生睿智的回答”,在思想的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启和丰富学生智慧[4]。在我院药事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探索式的开展互动教学模式,精心创设情境,设置问题,采用对话、辩论、探究、调查研究等各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
1.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方式探索
药事管理学作为药学领域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与药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目标、宗旨是一致的,其核心是保证药品质量,促进社会健康目标的实现,但他与其他药学学科相比又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文字叙述多、政策性强、药品管理法规严谨、用语抽象枯燥、学生不易理解等。目前,大多数院校受到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授,因此学生对药事管理活动往往缺乏直观认识,这种没有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可见,课堂学习还是需要与实践紧紧相结合的,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实践能力上下工夫。
为了能更好、更有效地学以致用的将本课程知识运用到我们的药事管理实践中来,我院探索开展了“模拟课堂”,所谓模拟课堂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是由学生根据任课教师的指导,自行准备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教学形式[5]。而针对药事管理学,就是让学生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实践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表达、语言组织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对所学内容进行现场运用,通过“模拟课堂”营造一种现实场景,如药店、药房,提出一些现实问题,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处理和解决,从而让学生在不断进行练习和历练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运用药事管理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结合了分组互助学习方式,由学生选取课程中某些章节进行分组学习,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学习小组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学、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学习性情、学习成绩进行有机组合,建立学习小组,每组的成员数可视实践效果灵活调整,每个小组就该章节内容做好进行梳理,设计并完成模拟课堂的相关问题,并出相关解决报告。通过互动学习、讨论式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拟课堂”能够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药事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融合学习于实践中。
2.互动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教学方式探索
作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扮演建议者、评价和总结者的角色。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建议,对本课程的内容范围作宏观的把控,尊重学生自学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总结课程内容,纠正专业知识错误;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讨论式学习。因此,教师应掌控好在各种角色扮演情况下的时间、方式和深度,以寻求教师的最佳参与模式。
我院教师针对学生的互助学习和模拟课堂的效果,从学生互助学习效果、语言组织能力、课堂内容的理解能力、处理模拟课堂上的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考评结果以量化形式进行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该互助学习小组学习需要改进之处,以便学生能在不断的磨练中提高自己。进行评价时,横向比较同时结合学生个人能力差异,充分应用纵向发展比较,逐步建立学生对个人发展能力的自信心。此外,由于对学生而言,该专业课还是个新事物,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可能会导致对某些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是误解,因此我院教师还对各小组学生的问题解答和章节内容进行了深度剖析和总结,对课堂的内容范围作宏观的把握,并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作简要的回归和解读,尤其是在模拟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并作深度剖析和全面总结。
三、建立有效的互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改革的必要过程,2009 年2月6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面向全社会了第二轮 20个重大关键问题,问计于民,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制度[6],因此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药事管理学教学改革中,我院学生经历了主动学习、课堂参与、现场解决问题三个重要环节,因此在构建有效的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综合效果的评价体系时,重点研究了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课堂互动参与效果、教师在互动模式下的教学方式效果等多方面的评价方法,检验其是否和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同时,根据教学效果评价中的学生、领导、教师本人的三位主体的不同,分别制定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比如对于学生评价,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因而他们最了解教学的情况,在学生互动教学过程中,检验其是否通过对药事管理学的学习对从事专业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是否提高了在药事管理行业的实践技能、表达协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等能力。从而建立了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据此也会对互动教学方法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和补充,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互动学习的热情。
四、结论
针对教学模式中灌输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效率低下的特点,我院把药事管理学作为教学改革模式研究的切入点,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方式及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建立了有效的互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表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期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等不同类型的药学人才。而我院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与尝试,转变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同时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教助学,以学促教,才使得学生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锐利,白克华,张丽锋,等.药学实践杂志[J]. 2012(6):475-477.
[2]杨世民.药事管理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
[3]王新.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探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30-32.
[4] 江福松.积极开拓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9):141
[5]黄焱,徐国兴,郭健,等.模拟课堂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在眼科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基础医学教育,2013(2):162-164.
[6]杨金观,聂建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个在高校实际工作中被误解的概念[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1):15-20.
作者简介:
一、概述
职业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强调了技术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即将学生培养成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学生角色转换为企业员工,从事一种职业,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工作,完成若干任务项目。因此,高职学生为了更好的就业,如何进行角色转变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一个研究方向,科学的角色转变需要结合专业要求和职业生涯规划,这就决定了基于专业要求的高职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研究的必要性。本文拟从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的高职学生入手,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改革,初步建立以专业要求为基础的高职类药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体系,这不仅完善了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高职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而且丰富了高职教育的理论以及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及高职学生的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90后”年轻人的个性化转变,往往表现出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劲头不足、自我控制力和意志力较差,爱网络游戏,独立意识强烈但自理能力差、集体观念淡薄,在人际交往中易发冲突,价值观念多元化、取向功利化等特点。
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分析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根据个性特点,专业要求以及行业现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职业规划,为以后的实习就业和人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但就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常见问题有:
(一)轻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缺少职业发展意识
由于“90后”学生个性特点,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重视,导致一些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应急性、片面性和盲目性,如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的学生在实习中因为工作特点,往往把自己错误定位成操作工,从而实习态度不端正,消极怠工,造成对专业和学校很不满意。
(二)忽视专业教育,缺少行业了解,职业目标定位不准
高职学生习惯照本宣科的学习模式,忽视自学的学习模式,导致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脱轨,同时缺少与外界和行业的沟通,导致职业目标定位不准。最终表现出两个极端。比如,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的部分同学表现出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毕业后就应该是药师或工程师,职业目标过于理想;也有部分同学存在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对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在制药企业很难做到独挡一面,从而职业目标定位偏低,对自己的未来看不到希望。
(三)重理想,轻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不现实
高职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但是知道自己一毕业肯定能找一份好工作,事实上现实和理想悬殊很大,原因是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太理想化,忽视了自我认知,缺少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因为现实而感到失落甚至产生抱怨。
(四)课程教学过于模式,教材过于陈旧,缺少专业化,导致职业意识不强
高职学生都会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在课程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度不够,课程过于模式,教材过于陈旧,缺少专业的针对性,同时没有企业支持,教学方式仅限于理论授课,使得课程枯燥无味,不能正确引导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致高职学生缺少职业发展意识。
四、具体措施及现阶段取得的成效
目前,高职学生在择业和就业上面临种种焦虑和困惑,我院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总体思路是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专业要求和职业发展撰写适合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高职学生的教材,帮助学生强化职业意识,树立专业理念,学习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以后的实习就业、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坚持以我院的“3S”教育管理模式为核心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
“3S”教育管理模式中的“3S”是指Student(贴近学生)、Speciality(贴近专业)、Society(贴近社会),“3S”教育管理模式是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社会提高学生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我们对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改革,结合行业调研,专业研讨,教师走出去,专业请进来等方式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将“3S”教育管理模式融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培养,最后通过就业率,毕业生反馈,用人单位用人评价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科学引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就业,职业发展以及学校的社会认可度都有很大提高。
(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育,穿插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强化职业意识,树立专业理念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进大学前往往都是设想、憧憬,甚至想入非非;在大学中都是期盼、等待,甚至纠结,在大学毕业后往往出现怀疑、郁闷,甚至不敢面对现实。这种现象原因何在?这就是典型的职业生涯规划过于理想,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通过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育,结合专业和行业,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特点,正确定位,强化意识,树立理念,指导学生科学的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比如,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岗位群之一是制药企业,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穿插制药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如图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参照制药企业组织结构图,引导学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增强了职业目标的正确定位。
(三)增加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适应各种职业环境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在学生实习和工作中也是一样。学会保持良好心态,对学生以后的实习和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增加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适应各种职业环境,而且还可以为学生在以后人生中正确调整心态上有很大的帮助。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每一章节中增加案例分析,从案例分析中增加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并强调在实习和工作中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比如,我们常见的工作环境是制药企业,在实习和工作初期,往往是采用师徒式培养,在这期间学生特别需要带教师父的帮助和关怀,但偶尔出现有的师傅没有带徒经验,态度不好,对学生不理不问,甚至还会因为学生操作不当有责骂的现象,同时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学历比师傅高很多,因此产生对立心态,形成矛盾,最终学生对实习和工作产生埋怨,导致工作态度不端正。反过来想想,适当调整心态,在实习和工作过程中放下学历架子,尊重师傅,换位思考,以谦虚和微笑的方式待人,那么结果就截然不同了。
(四)注重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识别真假的就业信息
在实习和工作的双选会上,由于招聘单位和招聘职位有限,可能有部分同学找不到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实习和工作岗位,因此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瞬间万变,真真假假弥漫在整个社会,对于充满人生理想,刚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不会捕捉有效信息,往往会被一些虚假信息蒙住双眼,轻易地抛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自认为能力很强,有能力从事所谓的“高收入”工作,结果往往以后悔告终。所以,帮助学生识别真假的就业信息也是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要了解行业动态,行业一些基本信息,如全球排前20的制药企业有哪些?他们的拳头产品是什么?我们也要求学生要学会通过招聘网站,企业网站,报纸,现场招聘会等形式捕捉有效信息,我们还要求学生不要靠耳朵来看事情,而是要靠眼睛来看事情,也就是说不能单从听别人说就相信企业,而是要通过网络调查和实地了解来辨别真假信息。比如,在网络招聘中,小张本想找一份产品质检员的工作,却被一家“保健品销售公司”的高收入给说服了,没经调查兴高采烈的去,却被卷入了传销。
(五)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培训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职业目标
校企合作是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及教学资源,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验,利用校企合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赢模式”。因此,校企合作不仅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合作,而且在学生的职业发展上也需要合作,所以利用企业培训的平台,使学生了解企业,明确企业要求,体验企业文化,从而帮助学生对职业目标准确的定位。比如,我院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与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校企深度合作,除了传统的“专家进校园,教师进企业”的合作模式外,我们尝试了以冠名的形式共同培养一个班级,增加了学生在校期间进企业的机会,同时除了正常的学习以外,还增加了学生在企业进行企业培训,使学生拓展了专业和行业的视野,除了增强了学生专业化教育以外,还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职业目标,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校企合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在职业目标的定位上有明显的提高。
五、小结
近年来,高职院校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针对高职学生容易出现职业认识不清晰、自我认识比较缺乏和职业目标定位不准等现象,我们结合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强化专业,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树立职业理念,加强职业定位,尽早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后期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品质做铺垫,也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不仅是课程的改革,而是一个综合性改革。在尝试中,合理的改革不仅可以提高我院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方向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对学校的满意度,也可以提高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的认可度,还可以提高我院的社会知名度。改革的成效一举多得,这验证了结合专业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都丽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多角度分析[J].职教通讯,2015,(09):41-44.
[2]王庭宇.高职旅管专业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8):62-65.
[3]田路也,袁晓.“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7):240-241.
1优势学科建设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
学科是高校重大项目的承担者,是创新型成果的生产者,是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3]。地方高校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高水平特色学科,不断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发展。近年来,商洛学院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地方特色资源相结合,依托生物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商洛GAP科研工程中心”“中药学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和“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等研究平台,形成了地方植物资源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科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资源植物深加工、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和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获批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利用优势学科发展的导向,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与完成课题研究和实践,最终获得较强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统筹能力和表达能力,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通过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建设,使生物技术专业进一步确立了“依托生物技术、突出应用能力、面向行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结合区域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第一要务,培养能够在现代农业产业、中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以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服务、管理、营销工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本项目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有效的改革,探索出了能够实现该目标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一支能够胜任培养任务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修订了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整合了课程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构建了符合人才定位要求的功能完善的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出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训管理模式[4]。优势学科的建设导向把人才培养定位落到了实处,为商洛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区域性优势和应用性特色更加明显。
2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2.1重视专业建设规划
生物技术专业经过2006至今十几年的探索和积累,已经走上了稳步健康的发展道路。学校制定了2个五年建设规划,规划明确了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同时制定了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践教学规划。专业建设目标包括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的构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与商洛学院办学定位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体现专业的发展特点;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大纲建设、考试大纲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突出了课程建设的核心作用;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建设目标、建设方案等措施,突出了师资培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实践教学建设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突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商洛学院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核心,按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课程+行业技能”的思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在确保基础课程、巩固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比例。高年级学生将根据实际逐步选择课程,一批技术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如“植物细胞工程”资源生物学”“生物技术大实验”“发酵工程”“植物组织培养”进入专业课程体系。除在各门课程中加强学生技能训练以外,还进行综合专业技能训练,最后将所学知识、技能用于社会实践,使整个课程体系既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应用特色;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共性,又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既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又强调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经过先后三次修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体现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基本上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方面,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培养,通识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为81.3%;②注重课程之间的前修后续,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逻辑构建;③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设置了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方面的相应课程,以达到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④注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培养,在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选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⑤在专业课教学中,设置了专业方向,以拓展学生专业口径;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中,除设置一般性课程实验外,还单独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生物技术制药”课程论文(设计)和37周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制定了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训、实验和实习占总学分的29.4%,共46.5学分,实习和实训共37周。在实践教学队伍的组成方面,调动和利用院内外教学资源,专业实践教学队伍主要由实验教学人员、专业教师、校外实习基地技术人员等构成。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扎实落实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3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效果
3.1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毕业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调研、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等环节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近2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在论文选题方面,依托本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结合生物技术学科领域的发展,主要侧重于实践应用方面的选题,大部分选题结合教师科研或来自生产第一线,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或参考意义,有一定的创新性。本专业特别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教师结合个人科研项目吸收学生,带领学生完成科研课题,并且在全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争取到2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有多个项目在评奖中获得奖励。本专业通过连续7年参加院内每年举办1次的实验技能竞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进行科学探索和提高实验技能的热情,每年学生都积极报名参加,并获得多项奖励。学生在各类过关考试,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中的通过率较高。
3.2学生创业与就业情况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在商洛及陕西省周边地区有关生物企事业单位发展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67名学生考取了营养师、药剂师、食品检验、化学检验等相关专业技能证书。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良好,毕业生就业率高、考研率高。近三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89.5%,94.7%,95.6%;2017届、2018届和20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分别为11人、14人和17人,占毕业生比例为38.75%,40.67%和41.75%。约13%的就业学生考取公务员就业,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与生物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少部分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多数学生签约就业,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学院积极对接联系相关专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并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推荐毕业生就业,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创业热情较高,成效较为显著。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及就业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整体上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工作实绩也较满意。
4经验总结
4.1重视教学观念更新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必然落后。为了更新教学观念,本专业坚持组织教师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课程和教材分析、教学研讨,使教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些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本专业教研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制度。同时,为了开阔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视野和思路,吸收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本专业在建设中先后选派近2/3的教师参加了校外20多场的学术交流、教学研究、课程改革、团队建设和骨干教师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保证了教师的思想始终能够跟上专业改革的步伐和学科的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在教学改革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以项目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改革,以改革推动创新,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改革;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
4.2探索教学模式改革
在专业建设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果,重点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了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探究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大力推行小组讨论、案例教学、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方式。研究型教学首先在获得学校教改立项的“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开展,随后在其他专业课中逐步推广。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知识技能的系统训练,本专业在“细胞生物学”“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基因工程”等课程中还专门安排了课程论文和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提升开设实验质量
1.上课缺勤,作业抄袭,考试作弊。
经过三年紧张的高中生活和高考前的冲刺学习,大学生迈入大学后有了松懈思想。不少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有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学习精神。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或者不想上课就写病假、事假条逃避上课,自习时间下棋打牌、上网聊天,到交作业时则借他人作业抄袭了事。考试时则想方设法作弊,不惜“以身试法”。
2.在文体比赛中弄虚作假。
有的同学参加校园体育竞技活动时存在冒名顶替现象,参加校园文学、科技创作活动时由他人及存在其他一些弄虚作假现象。我们发现,在学校乃至自治区的竞赛中都会出现完全相同的文学作品。这不仅违背了竞赛的宗旨,使参赛学生本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极为尴尬,而且导致了不诚信风气的日益蔓延。
3.恶意欠费。
近几年,大学生欠费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呈愈来愈严重之态势。据了解,在校生一万四千多名的内蒙古医科大学,每年学生欠费就达一千多万元。这些欠费学生中,不排除一部分申请贷款的贫困生,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有钱不交”。他们把开学时父母带给的充足学费用于高档消费而不及时缴纳学费,只有在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的一再催促下,甚至直至毕业前夕才不得不补交求学期间的欠费。还有一些学生开取虚假困难证明进入贫困生数据库、伺机获取助学金。前年就有两名自称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校放开一定数量的二本和三本学生可以互转相同专业时,竟然转入了高收费的三本专业。
4.拖欠贷款。
国家设立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制度,本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但少数贷款学生诚信意识较差,他们相互攀比意识较强,用贷款购买智能手机、品牌电脑、高档服装等,还请客吃饭;还贷意识淡薄,违约现象严重。有的贷款学生到期不能还贷也不申请展期,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贷款数额和还款期限。
5.实习时期的欺骗行为。
医科学生实习时期,穿上白大褂,跟着老师学习实践经验。缺乏诚信的学生,在反映病人提供的病史时,马虎对待、敷衍了事、反映失实;在给病人体检时,超越范围、越位体检;还有的在跟班的时候,收取红包、吃拿回扣,帮助药商宣传;撰写毕业论文时,大段抄袭网上的文章进行加工。所有这些事实都反映了医科学生在实习时期的欺骗行为。
6.求职时虚构简历,伪造证书。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大学生为了能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虚构自己在校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甚至伪造荣誉证书。我们在帮助用人单位汇总求职简历时,发现在“任职情况”一栏中有多名学生填写同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或同一班级的班长,真是天下奇闻。
7.就业中随便违约。
前些年从事就业工作时,经常碰到毕业生违约情况。他们在同一家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后,在遇到更好的用人单位时,又与之签约,根本不考虑违约的后果。只有在用人单位和学校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时,他们才瞠目结舌。这种随便违约行为,不仅对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大打折扣,而且损害了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最佳招聘时机。
二、当代大学生失信原因分析
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及长久存在,都有其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同样,大学生诚信品格的缺失,既有传统教育体制、不良社会风气以及家庭成长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个人利益至上思想的干扰。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多年教育体制的负面影响。
传统教育体制下,人们信奉“学而优则仕”,似乎只有学业优秀,方可出人头地。虽然上世纪末以来,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但是传统观念一直在指挥着莘莘学子、望子成龙的家长乃至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刻意追求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教育。即便在整个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中,诚信教育的内容也被放在了选修课、零星的讲座甚至可有可无的位置。
2.社会腐败现象的侵袭和学校不良学术风气的影响。
当前的中国社会仍处于市场经济不断调整和完善时期。在这样一个并不完善的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社会还不能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公平和公正,如一定领域内的商业欺诈,人情关系、权钱交易、不正当竞争等,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的学历造假、学术掺假、论文剽窃、成果注水、学问浮躁、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诚信教育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
3.国家对失信者的约束体系不健全。
古人讲,人无信而不立。自古历来,我国是一个重视诚信的国家。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人权高于一切”、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极端思想的冲击下,使得一些个人和单位片面追逐部门和个人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个体利益而不择手段。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制约机制尚未完善并真正发挥作用,他们在不讲诚信规则下攫取的不当利益并未受到相应的处罚或者处罚力度很小。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判断,认为讲诚信是傻子,不讲信用又奈我何。
4.家庭在大学生成长中“保姆式”的越俎代庖。
当代大学生多位90后的独生子女可以说,从出生起,父母和亲人就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即便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父母,也宁可自己省吃俭用,而要满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需求。如此优越的家庭成长环境,使他们不仅淡漠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且渐渐养成了过度依赖的思想,认为一切都有父母提供,从而丧失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意志。以至于在上学期间庸庸碌碌、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
5.大学生个人利益至上思想的影响。
虽然在理论上大多数人都认同诚信的重要意义和可贵价值,但在现实生活别是在涉及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时,他们却未必愿意身体力行。数额越来越大、类别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对大学生形成了巨大的诱惑。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又使得他们敢于冒着被查处的危险而去伪造求职材料。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诚信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家庭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予以解决。
1.积极健康的品德教育不可或缺。
既然学生已经进入大学阶段,那么大学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就责无旁贷。大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育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宝贵品质;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此,中央和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国家在各类招聘和选拔人才的标准中,首先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已经显示了明显的导向作用。诚信作为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可试行将诚信教育纳入德育教学内容与课堂设置之中。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诚信的考核占有一定比例,将德育建设列为对学生考核的首要内容,尽快走出仅凭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误区。
2.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格局。
高校的教师一定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自己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严谨科学对学术道德以及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坚持客观真理、追求公平正义,在知行合一的教育过程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在这一点上,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加强。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同样肩负着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职能,他们的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在导师教育中要注重诚信,这对医学生尤为重要。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救死扶伤、捍卫健康的神圣职业,他们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将来从业的职业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关乎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大问题。
3.加大诚信宣传力度。
教育主管部门、宣传部门和学校应将诚信宣传纳入宣传教育总体规划之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微信平台、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橱窗等宣传阵地,通过举办主题教育、讲座研讨、校园活动等形式,大力开展有关诚信的正反面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都来做诚实守信的典范,坚决摈弃不诚信行为。
4.健全诚信监管机制。
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的诚信监督机制。首先是建立诚信档案,做好诚信记录。把学生的诚信表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以此作为评先评优和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的依据之一。其次是制定科学的诚信考评体系,学校和社会的信用评价体系应该相衔接、相一致。再次是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不仅要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而且要对教师的学术腐败予以曝光和惩治,以此引起大学生的高度警惕,深刻认识到不诚信的严重后果,尽早悬崖勒马,防止重蹈覆辙。只有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才会使试图失信者对由此将付出的高昂成本“望而却步”。在这一点上,学校和社会均应积极作为,且在惩戒机制上相互衔接。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提升,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增高,人们对关乎生命健康的医药行业更为重视,这是医药市场繁荣发展的经济基础;同时,政府大量投入,施行《“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等医疗改革方案,医保覆盖面的扩大以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者补助标准的持续提高,为医药市场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保证;CAR-T、CRISPR、CTDNA、单抗等生物技术创新领域在医疗市场的探索性使用,孕育出更大的医药市场前景。
根据IMS数据显示,中国是新兴医药市场的领头羊,医药市场占新兴医药市场的46%,而且在未来数年当中,中国也将贡献主要的医药市场增量。中商产业研究院的《2016-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高速发展,2020年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7919亿元。
一、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情况探讨的必要性
(一)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现阶段培养状况
经研究发现,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方向定位模糊,医药营销专业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不清,医药营销专业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1]。
医药营销专业相比较专业的医药研究人员,需要具备更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研究型人才可根据研究需要更多的使用实验等手段,而营销人员更多的具有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上,营销人员要与研究人员区分,医药市场营销是应用性学科,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更能适应市场的人才。
由于医药市场的特殊性,产品直接与人们的生命健康相关联,这就要求医药营销人员要具备专业的医药学知识。同时,作为营销医院必须具备有产品销售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市场调研分析能力等市场营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总的来说,复合型人才更受市场青睐[2]。培养复合型人才,就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仅有高校参与,更需要医药企业的参与,使高校毕业生能更快的融入工作环境。
经研究,现阶段很多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使用的教科书与教学手段均已慢于实际发展现状。主要开设的课程依旧是以基础理论为主的学科,如《药理学》、《药剂学》、《医药市场营销学》等。在学科设置配比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在实际应用方面有所欠缺,进而产生了不良后果:从业人员在进入工作环境后发现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没有产生太大作用。这也就偏离了高校开设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主旨[3]。
(二)医药企业人才缺口
1、高层营销管理人员
医药企业的特殊性质让高层管理人员需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市场、具有快速应变能力的,迅速决策的管理人才,擅长团队建设,对医药市场的变化趋势有敏锐感知,可以随着市场的迅速发展寻找到切入机会,扩大企业份额。高层管理人员管理团队的能力尤为重要,这种能力是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中难以获得的。
2、基层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员
基层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员是联系医药企业与用户的关键性一环,日常工作包括药品推介,市场的开发与推广,售后服务等环节。医药企业往往要求这个岗位的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营销效果的大小,也会直接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这些能力大多都是可以通过专业的培训获得和提升的。
二、培养方案浅谈
(一)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主导方为各大高校
高校充分应用网络平台大数据的资源,让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到行业相关信息,如医药前沿市场的发展现状、本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信息、相关领域发展预期等信息资料,增强在校生对本专业的理解,扩充知识面,让专业的培养产生作用,减少资源浪费。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医药企业的资料配合。
医药营销更多的是应用型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实际使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基础固然重要,在应用中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高校除灌输基本概念外,更应培养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断进步的能力。引入真实医药企业案例式教学,详细研究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构成,销售推广策略,课堂讨论分析,再对应学习这其中应用的原理理论,更有甚者,分析实例案例是否有更為合适的解决方案[4]。
医药市场营销是交叉型学科,更注重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包括不限于团队合作的能力、沟通与表达的能力、社交能力等。在对在校生的培养中,可穿插更多实训课程,如模拟谈判[5]、即兴演讲、辩论、团队训练等活动,或联合行业相关企业,举办参与性活动。
高校培养资料的汇编,发挥高校资源整合的能力,为医药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在岗培训提供更多的形式,在岗人员在职业发展中有疑问的时候,可以参照高校文字理论资料,开拓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在岗人员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二)医药企业积极参与
企业可以依据地域、培养方向、企业发展需求选择高校进行合作,参与行业信息收集整理,与高校共享行业发展信息。一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另外也是为企业储备人才,真正发挥高校人才库的作用。
医药企业可提供实际案例与经营方针作为高校实战案例,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工具,用以分析和理论提炼,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实际经验,也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为高校在校生提供一定基层岗位参与资格,比如短期实习机会,作为跟随者参与实际医药营销过程的机会。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吸纳优质人才储备的时机,也可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对在校生来说,是一个讲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更早的接触实际操作,能更早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医药企业需承担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后续培养的责任。对医药企业来说,市场规模的扩大、国际大规模医药企业对国内医药市场的关注、同质化竞争带来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让企业发展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拳头产品,也需要如阿里铁军一样精于营销的团队,从而在市场中占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医药行业有望在接下来持续繁荣的市场中出现诸如BAT这样的巨头企业,完善在职培训系统,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显然是有利于企业的。
(三)社会相关资源参与,持续学习提升能力
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与自我成长需要借助更多的渠道,利用知识付费、资源共享、网络课程培训、线下同行业会议等多种机会获取知识,提升个人能力。
复合型人才的成长不是单独的填鸭式教育或者旁观了解就可以的,而优质的人才资源往往是成长型的,对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也可以利用这一趋势。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在校时间,参与实际的医药市场营销工作后,不论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或者是基层市场营销人员,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对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可松懈。在这个阶段,行业前沿信息的获取,本行业发展趋势,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是需要了解学习和总结的。这就可以利用知识付费这一发展趋势,各高校或企业或个人可以有偿付出知识和经验,为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添一些助力。
参考文献:
[1]吴春英,朱庆华,刘平良,蒋苁,杨岩涛.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现状与展望[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
[2]司建平.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04
[3]季驊,高民.高等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改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0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001-02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病房、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临床实习对医学生的成长极其重要。实习医院是接触临床工作、将理论联系实践的第一个地方,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技能、树立医生良好职业道德的的实践场所,如何正确选择实习医院对医学生实习、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调查了解医学生关于实习医院的选择情况,对指导学校、医院做好医学生的实习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作者对2011年5月―2012年4月在某三甲医院实习的100名不同学校的大专及本科医学生于步入临床前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结果统计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某三甲医院实习的100名大专或本科的临床医学、护理学、影像学、药学专业学生,其中女72名,男28名;大专14名,本科86名;临床医学专业28名,护理学专业45名,影像学专业14名,药学专业13名。年龄在22―25岁之间。
1.2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本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2个部分:①参与问卷调查的医学生的一般资料;②医学生实习医院选择的情况:选择实习医院的首要依据、对将要前往的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心理、对实习医院的期望值(学生实践操作方面,带教老师学历、工作年限方面)、主要担忧的问题。其中问题为单项选择题。
1.2.2 调查方法 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在充分理解问卷内容的基础上自行填写。于医学生到达实习医院时开始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医学生关于实习医院选择情况见表1
3 分析
3.1关于选择实习医院的首要依据 调查显示:53%医学生是根据医院等级、名称来选择实习医院的、15%根据生源地,32%根据意向地点。医院等级、名称,尤其是医院等级,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该医院对实习生的教学能力,跟医学实习生比较相关的则是医院实习带教实力与就业前景。一般说来,医院等级越高,其规模大、带教师资力量强大且带教规范、招收实习生多,带给实习生就业机会相对增多。53%医学生选择实习医院首要根据医院等级、名称,说明很多学生意识到实习与就业的关系,就护理专业而言,近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将护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全面、深入了解和考察护生各方面能力、素质,挑选符合本单位用人标准的优秀人才,减少参加工作后的培训时间,而有的医院只在实习学生里招收护士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实践和教学环节及实践教学质量,有在高等级医院实习的经历,对学生在其他地方就业提供了一个好的背景[1]。由此可见在等级高的医院实习对就业的影响极大。无论是根据医院等级、名称选择,实习医院还是生源地、意向工作地点选择实习医院,都体现了医学生对实习与就业关系的认识,这与高校人才培养上的创新模式――“以实习带就业” [2]不谋而合。
3.2对将要前往的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 调查显示:5%医学生对实习医院很了解,44%基本了解,51%不了解。了解实习医院是医学生选择实习医院应做好的准备之一,对实习医院的了解,不仅是知道该医院的等级、地理位置,还应知道该院最强的学科领域、特色领域及在实习带教方面的水平等,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准确地选择实习医院,才能很有目的性的实习,才能更好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而调查表示,医学生对实习医院的了解还不够。
3.3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心理 调查显示:①56%医学生紧张、担心不能适应新的环境;②32%医学生激动、迫不及待;③12%医学生感觉没什么想法。56%学生表现的不自信心理及对其社会适应能力感到担心,而之所以会担心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其实是对实习的准备不够充分。32%医学生表示激动、迫不及待,可以看出医学生渴望将理论知识投用到临床实践中、渴望为患者服务,因积极性高,故医院在实习带教中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并注意防止因其过分的积极性而带来的差错、纠纷。12%医学生对进入临床实习表示无所谓,此类学生,多数是志不在医疗行业、想转行,如何做好就业指导是个大问题。
3.4对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的期望
3.4.1在让实习生实践操作方面:36%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手把手教,59%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者,5%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放手又放眼。
3.4.2在带教老师的学历方面:27%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学历在本科及本科以上,5%的学生大专学历,6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要经验丰富就行。
3.4.3带教老师工作年限问题:6%医学生希望带教老师工作3―5年,36%希望带教老师工作5―10年,58%表示无所谓、只要带教老师技术好就行。
3.4.3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是决定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3],带教老师是实习生模仿的榜样,带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在技能的培养上,还应包括在医德医风的影响上。临床带教老师是实习生接触专业实践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带教老师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双重任务[4]。了解医学生对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的期望值有重大意义。
3.5主要担忧的问题 调查显示85%医学生担心自身动手问题,12%担心与带教老师及其他医务人员的沟通问题,3%担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方面的问题。医学是一门很需要实践能力的学科,基本技能是学生立足本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担心自身动手能力表明了医学生对临床基本技能的重视;无论哪一行业,沟通都是不可缺少的,美国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开发了一个自愿的医疗事故报告系统,通过对十年搜集信息的分析发现,70%的案例与沟通不畅有关[5],而在医院,沟通主要是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患者的沟通,从调查可以看出,医学生更加担心的是与其他医务人员的沟通,对与患者的沟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4 对策
4.1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4.1.1关于实习医院的选择,学校可以开展介绍实习医院基本情况的讲座,如为医院的环境、重点科室、师资队伍、实习生生活条件等,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医院更多信息,增加其对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此外,还应为即将实习的医学生邀请实习结束返校的毕业生参与座谈会,由这些刚结束实习的医学生讲述临床一线工作的感受、引导建立正确的实习观、及实习医院、实习地点与工作的相关性,并向学生简述对实习医院的真实感受,以帮助学校圆满完成医学生实习前关于实习医院选择的指导工作。医学生个人也应积极主动地利用外部条件获取医院信息,如通过与其在医院工作的亲朋家属了解实习医院情况,通过加深对实习医院的了解程度以增强其实习目的性。
4.1.2针对依据生源地选择实习医院的医学生而言,此类学生多有回生源地医院工作的计划,要做好离校前的工作,如安全教育、实习积极性。的教育;根据意向工作地点选择实习医院,此类学生就业的目的性极强,学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对于那些不能前往理想实习医院的学生,学校要重点做好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告知其将要去的实习医院突出的一面,以消除其抵触心理,消除其负面情绪,以防其将负面情绪带入临床工作中,影响其实习生活。
4.1.3学生下临床实习和配合心理指导:调查显示医学生临床实习前紧张、担心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的心理占多数,反应了大多数医学生的实习心理及对实习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实习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指导其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培养心理素质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医疗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4.1.4调查显示实习前医学生所担心的主要问题中自身动手能力占85%。在校期间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即将下临床实习的学生开放实际操作训练室,并配备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同学们减轻自身动手能力的担忧。学校可以扩宽教学、实习途径,增加课间见习机会,鼓励学生在学习临床课程后假期自择医院进行社会实践,使其能及时的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并注意见习、社会实践后总结。
4.2医院应采取的措施
4.2.1向学校传递更多关于医院的资料,比如重点学科、师资队伍、实习生生活条件等,以协助学校更好的完成医学生实习医院的安排工作。另外,医院要与学校做好实习生实习医院选择情况的沟通,如了解哪些学生是来到非其所期待医院实习的学生,对此类学生要做好其思想工作,可以向其展示医院特别突出的一面,并且在实习轮转的安排上,将其第一个轮转科室安排在实习带教做得最为突出的科室,以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
4.2.2在医学生进入临床之初,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可以召开临床一线工作的带教老师与实习医学生的座谈会,减轻医学生的紧张情绪,并告知其必须遵守的相关医疗制度,如无菌制度等,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严格、规范的学会各项操作、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4.2.3考虑到大部分医学生担心自身实践能力问题,可以在岗前培训中加强临床技能的培训,并开放示教室,方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临床技能。另外,鉴于沟通的重要性,在岗前培训中还应强调沟通――与医务人员的沟通及与患者的沟通,良好的沟通利于患者的病情观察与减少差错的发生,调查显示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因此,在灌输医患沟通重要性的同时,要向医学生传授沟通的方法。
4.2.4在对实习医院的期望上,考虑到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是决定临床实习质量的关键,医院应创造符合实习生要求的师资条件,选择工作经验丰富、技术好、职业道德良好的医护人员做为医学生的带教老师,上好医学生医学生涯的第一课,以通过带教老师完成向实习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学,完成培养任务。
5结论
如何做好医学生的实习工作,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教育、管理问题,因此调查了解医学生关于实习医院的选择情况,面对实习的心理状态,并针对其进行分析,及时准确的作出理论辅导、操作指导及心理疏导,对学校、医院成功完成医学生实习工作及医学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玉生.在实习与就业互动模式下本科护理专业实习管理实践和探索[J].临床合理用药.2011.4(8B):165―166:1201―1202.
[2] 张中兴,赵琳杰,赵丽娜,等.抢抓机遇 占领市场 搭建良好就业平台[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33―16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44
中医教育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础,中医事业能否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中医人才素质的提高,研究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状况对当前教育改革和中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拔尖创新人才的提出
2005年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引发了国内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思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解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为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并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是成长为未来的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能够逐步地跻身于国际一流科学家的队伍。根据朱旭红[1]等人的研究,提出中医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为:在中医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或中医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国内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
2 中医拔尖创新人才现况
2.1 国医大师和名老中医
在中医界,“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目前全国首批名老中医数量约500人,按地域分布东中西部地区比例约为3.4:1.6:1。2009年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了首届“国医大师”的评选,全国共有30位名老中医入选,入选者均从医55年以上,年龄均已愈古稀,最小的年龄也76岁。
2.2 医学杰出人才
根据2005年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调查报告[2],将人才队伍主体按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分类,其中党政类以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为指标,企业管理类以中国富豪榜和深沪上市公司董事长、总裁或经理为指标,专业技术类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以及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的情况为指标,创新类以获高校“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为指标。其报告显示自1952年的50年期间,中医院校毕业生占杰出人才的0.3%,其中创新人才0.9%,企业管理人才0.32%,专业技术人才0.3%,党政人才为0。中医人才在各类杰出人才中可谓凤毛麟角。
2.3 高等教育
随着中医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中医高学历人才队伍初具规模,截止2011年,全国有273个开设有中医药专业的院校和机构,其中高等中医院校有46所,具有培养博士生资格的院校15所,硕士生资格的院校24所,每年培养输送中医人才近12万人,其中硕士以上人员9千多人[3]。
3 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况
3.1 培养模式的探索
中医教育模式主要有家传或师承教育、现代院校教育、西学中班等。
在家传和师承教育为主导的中医人才培养时期,中医人才的成长主要依靠师傅的学术传授水平和弟子个人的努力,培养出优秀杰出人才极其有限。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在解决中医高学历人才培养量的问题上同时也凸显了中医人才质的问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旨在探索培养中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探索。如:国家教育部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计划。2011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高端论坛,就中医院校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及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议题进行了总结交流。“十二五”又开展了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旨在进一步推进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改革。
在继续教育方面,有西学中模式、以继承为创新的研修模式等。如:2008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中医传承培养工作试点项目”——中医高级临床医师培训班“中医大师班”。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的名医工作室项目等等。
3.2 主要问题
3.2.1 大师级中医人才匮乏,优秀后备人才不足
如前所述,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等大师级人物大多年逾古稀,亟需发展后备人才。由于中医学科的特殊性,培养一名真正的优秀中医后备人才至少需要10-20年的周期[4]。而现代中医教育体系无法输送优秀的中医后备人才,中医后继乏人的现状令人堪忧。
3.2.2 中医院校教育急需改革,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如前述中医杰出人才现况可以看出,近50年来,从中医院校培养的杰出人才仅占0.31%。当前院校教育大多模仿西医学教育的“三段式”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中医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造成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脱节。在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上,中医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许多方面都单一僵化,研究生论文既不能很好地体现导师的学术思想,也无法体现学生个人独到的学术思想和才华,缺乏学术个性,丧失创新能力。
3.2.3 中医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
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医事业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政府财政投入远少于西医院;二是从事中医收入也相对较低,中医诊断价值没有体现;三是在医疗纠纷处理中,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诊断不能作为法律依据,依赖现代仪器检查越来越强,削弱了中医思维能力;四是中医行业内部也存在对中医缺乏信心的现象。种种原因影响了青年人从事中医的动力,根据有关调查显示,28%的高年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表示不将中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3.2.4 中医继续教育政策体系不完善,不利于中医人才的成长
继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是学历教育基础上的提高与升华,现行的中医执业资格认定、职称晋升条件、继续教育学分的使用价值未能完全符合中医发展的需求,既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中医药为主的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与质量。
4 思考与对策
任何事业的兴衰都取决于人才,惟有立足人才培养,才能致力事业发展。高层次中医人才的匮乏是当前中医事业发展的瓶颈,针对目前中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大中医院校教育改革力度
当前中医院校教育模式的弊端已毋庸置疑,中医人才的培养除了在培养模式上要不断改革,在专业布局上也要扩大中医专业在一流学校的设置面。让一些优秀青年有机会接触中医专业,为中医事业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建议一些有条件的综合性院校积极开设中医专业。
4.2 加大对中医院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医院是中医事业发展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的重要基地,政府在扶持医院发展时,要考虑中医院与西医院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政策上保证经费投入一致,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院的相关政策一致,同时增设中医诊断收费项目,以体现中医思维的价值。
4.3 做好中医继承,不断完善中医继续教育模式
中医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名老中医是中医优秀人才的代表,应积极做好中医继承工作,在“十五”“十一五”之后,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研究列为持续科技攻关项目,每五年确定一个阶段目标,逐步提高,逐步扩大范围。
参考文献:
[1]朱旭红,刘建民.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6(3):339-341.
[2]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状况调查报告[DB/OL].http://,2013-5-1.
[3]2011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DB/OL].http://,2013-5-1.
[4]郝东明.创新与中医教育[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41-42.
关键词 :柔性管理中职学生班主任思考运用
中职学校的班主任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实在难管,一个班级学生差异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笔者刚带班时,非常崇拜那些手段强硬的班主任,因为学生在他们严厉的目光下变得很听话。因此很长一段时间,笔者坚持以“制度为标准,纪律为保障,奖罚为手段”来治理班级,成效确实不错,也曾一度认为刚性是最有效的管理风格,柔性则意味着犹豫和软弱。但随着笔者带班年限越来越长,渐渐感觉到刚性管理也不是最理想的,因为“强硬”常常代表着“高压”,“听话”往往是表面的“屈服”而不是真正的“心服”。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莫过于水,但水又是至刚之物,它既可以柔软到无形,又可以刚强到穿山破岭,水的柔是可以克刚的。在中职学生管理中,“刚性”虽不可少,但“柔性”更需要。
下面结合笔者20多年工作经验,从班主任角度谈谈“柔性”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一些思考和运用。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和本质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管理,强调遵守与服从。柔性管理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采用非强制方式,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行为。
这个概念的主题词是“规律”“非强制”“潜在”和“自觉”。其体现了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四个基本方面:依据是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方法是非强制性的,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最终目标是让人自觉行动。柔性管理的本质既体现了一般管理的本质——控制,以及管理的核心——协调,又体现了柔性管理的本质特征——“柔”原则与“软”控制,而且是在顺应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柔性管理的几个特点
1.模糊性和开放性
在质的方面,柔性管理表现为模糊性。此时,二值逻辑失效,非此即彼被视为柔性管理的对立物。因为我们面对的管理对象是人,人的内心深处的东西本来是模糊的,在处理人的问题(诸如分析、评价、批评、表扬)中,应该立足于多种选择。坚持开放性,就能尽可能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决策时可能会慢一些。但是,经过这样一个广泛的比较和整合过程,可能使结果趋向更为完善。
2.感应性和信任性
在方法上,柔性管理强调感应性。此时,权力影响失效,师生之间的等级观念被淡化。柔性管理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心灵沟通、感情认可,从而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发挥人们潜在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必须通过坦诚、关注、理解和尊重等来赢得学生的信任。有了信任,学生才会真正尊其师,信其道。在柔性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没有畏惧无奈的应付,有的是老师与学生双方的信任和感应。
3.滞后性和持久性
在效果上,柔性管理表现为滞后性。滞后性是指从开始工作到发挥作用,在时间上出现的落差。在刚性管理中,规章制度一经颁布便立即生效,它不允许因为不理解而拒不执行,更不允许以不理解为借口而公开对抗,其作用的发挥没有滞后性。在刚性管理中虽然对制度的执行也希望自觉,但决不以自觉为前提,它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有序统一。柔性管理则不然,它要求人们对事物要理解、行为要自觉。显然,在完成“外在规定—内在接受—自觉行动”的转化过程中是需要时间的,这就是滞后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因而,认清了这一规律后,对柔性管理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就不能急于求成。
三、中职学生实施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1.贯彻“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
中职学生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纪律性薄弱,加上正处于青春期,心智尚未成熟,对老师的训诫有抵触情绪,对常规的约束性条例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个人主体意识在增强,他们越来越关注自我兴趣和爱好、尊重和理解等精神需要。他们反感居高临下、简单强制的管理方式,更期待民主、和谐、宽松、柔性的学习生活环境。
2.更好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
当前,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宗旨,决定了中职学校要在学生学习、就业要求、社会需求几方面中寻找平衡点,努力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这样原有简单的、刚性的教育教学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新需求。
在社会发展的牵引下,中职学生个体对管理的“柔性”需求和社会对服务型人才的客观需求促使教育方式的改革,因此与之相应的学生管理模式也不得不由刚性管理转向柔性管理。
四、柔性管理下班级变化的规律
在柔性管理的理论指导下,笔者在班级管理具体实施中已坚持了2届6年,渐渐总结出这种管理模式下班级的变化。
高一,少部分学生由于感受不到强制和高压,似乎还有点不适应。甚至有个别学生和家长感觉班主任的管理偏软弱,担心会压不住学生。班级看上去有点散,班级评分(如教室卫生、住宿纪律)总体偏低。
高二,绝大部分学生认可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温和绝不是软弱,而是包容,其中还透露出自信和坚韧。班级走上正轨,渐渐形成平和稍带热情的班级气氛。班级评分开始挤进中等。
高三,大部分学生喜欢上这个班集体,对班主任既尊重又亲近。学生犯了错,会主动来承认,而且还会提出解决或弥补的方案。任课老师对这个班的感受是“学生善良、亲切,学习氛围好”。班级评分提升到中等偏上。
毕业生返校看望班主任时,他们的反馈常常有:
“高中三年,感觉很温暖”。
“犹豫时,会问自己:内心的选择到底是什么?”
“改变了一些想法:如,轻声有时比大声更有威力,说话态度比内容更重要。”
“ 什么是内心的力量,现在有一点点明白。”
在这些变化和反馈中,笔者感受到柔性管理的美好和影响的深远。但在实施过程中,笔者也真切感受到坚持的不容易。要实施柔性管理,除了理论指导,对班主任个体的性格、信念等还有一定的要求。
五、实施柔性管理,对班主任的几点要求
1.积极的学生观
积极的学生观是实施柔性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的态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基础。
班主任要坚持相信学生内心始终渴望“向上”和“向善”的。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着眼点要放到学生自身优势和资源上,积极给予开发和利用,弱化、淡化他们身上不良品行,帮助学生利用自身优势,重塑自我。
2.懂一些心理学并拥有较好的共情能力
“带人如带兵,带兵要带心”。作为一名班主任,“爱学生”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爱”。新时代的中职班主任更需要琢磨:
“怎么说,学生才会听?”
“怎么听,学生才会说?”
“我给的是不是学生想要的?”
要真正把握这些,就要求班主任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要求自身拥有较好的共情能力,感受学生的感受,体会学生情绪背后的真实需要。
3.以身作则,营造柔性氛围
在柔性管理中,有一项原则: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能否言行统一,起好身教模范作用,对学生是一种强大而潜在的影响。这类以身作则,在刚性管理中也是一直提倡的,但刚性管理更多的是指在执行制度中的榜样,如时间观念、纪律性强等先进典型。在柔性管理中提的身教更多的是指营造柔性文化氛围,如班主任自身那种平和、尊重、坚韧、好学等品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强大内心,看淡分数,静待花开
在具体实施中,尽管对柔性管理效果的滞后性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当班主任精心实施了一段时间,班级却没有什么起色,那时内心难免会急躁甚至是沮丧。有的中职学校还把各项制度执行情况以分数的形式给班级评出ABC不同等级,偏低的分数可能还会受到同行或领导的质疑,那时,内心可能会动摇甚至想放弃。
实施柔性管理的班主任,对自己需要强大的自信,对学生需要足够的耐心,对教育需要坚定的信念,对分数和名利还需看淡或放弃。
笔者怀着对柔性管理的美好期待和不懈的坚持,在多年的实施过程中累积了一些经验和措施。
六、柔性管理在中职班级中的具体实施
1.教室的“柔性”布置,增加期待感
班主任要想实现对班级的柔性管理,需要一个和谐班级文化作支撑。新接手一个班级后,在学生进校门前,首先要注重打造教室的“柔性”文化。如教室的布置除了净化美化外,更要突出班级的文化特色。如笔者所带的药学专业班,教室布置主要突出二个主题:一是带班思想“制度遵守,内心自由”;二是专业特色;一面墙全部布置为相关药学标本和药学专业各阶段目标和要求。这样新生一进入教室就会感受到与初中阶段完全不同的强烈冲击感,他的内心不知不觉就会有一种好奇和期待,为接下来的柔性管理做好铺垫。
2.文学阅读,营造班级文化氛围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喜欢阅读,那他肯定坏不到哪里去”。阅读能够愉悦性情,净化内心,拓展视野。
班主任的教育除了教授知识,还有见识。要增长见识,可以行万里路,还有读万卷书。笔者所在学校建造了市区一流的图书馆,而且全部向学生开放。为了给学生更好更系统的引领,笔者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个专题“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进行一系列的文字阅读介绍。
旅游篇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走近最初的自己》……
心理篇:《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我很重要》……
人文篇:……
爱情篇:……
一开始开展这项活动,学生很奇怪,他们会说:“老师,你怎么变成语文老师了?”渐渐地,他们会追问:“老师,接下来,会给我们介绍什么书呀?”
慢慢地,笔者发现课余时间学生进图书馆的多了,打闹的现象少了;学生课桌内零食少了,课外书多了。
3.感受学生的感受,肯定重于否定
肯定是柔性管理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当然柔性管理不排斥否定,但肯定重于否定。在刚性管理中,更注重的是规范的制约和执行的统一,班主任教育学生时,运用更多的是“禁止、不允许”。但现实中,一个学生做一件事时,不会刚好是完全符合哪个标准。就人的心理趋向来看,人的心与言、言与行常常会表现出不一致性,但人心趋于美好,希望个人的表现得到承认。尤其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更加渴望得到肯定和赏识。他们内心深处并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违反制度。那种心与行的不统一,他们常常意识不到或是一时控制不了。
如何把握肯定和否定,不单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管理艺术的问题。这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班主任有较好的共情感受能力,不仅要充分肯定学生积极的、正确的、阳光的一面,更要看到学生消极的、错误的、甚至阴暗的那一面所隐含的东西,去感受它真正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4.以退为进,攻破管理难点
一个班中,总有几位学生是比较棘手、难搞定的,他们对班级的负面影响很大,但他们讲义气,愿意替别人出头,在同学中威信较高。降服这几位学生,是管理好整个班级的关键。对这些学生,刚性的号召,制度的制约肯定是很难奏效的。比如,某位男生经常旷课出去打篮球,如果硬对硬按制度办事,学生一般就甩你这样的话:“大不了处分,退学也无所谓”。这时候班主任除了理解尊重外,在具体的面对面“较量”中还要讲究策略,比如“示弱”“妥协”,这时的“妥协”并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以退为进,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等待目标结果的出现。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反叛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喜欢挑战权威,渴望得到肯定,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柔性管理中的“柔”原则、“软”控制更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身发展。尤其是中职学生,中考的失利对他们的内心有较大影响,他们更需要温和的、渐进的管理方式。
笔者一直认为,班主任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引导学生去寻找适合自身学习发展的模式和途径,让学生真正明白“外在的形式遵守是为了内心更多的自由”。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班主任要坚信学生心中都有一颗积极、阳光、美好的种子。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缺风吹雨打,他们更需要阳光雨露。总有一天,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郑其绪.柔性管理[M].青岛: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