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6 08:45: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子产品方案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电子产品造型设计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目前在我国一部分电子企业采用低成本的开发策略,常常选用降格低廉的非环保型材料,甚至有刺激性气味,而且材质易碎,起不到保护产品的作用。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设计团队,对于设计大多模仿或者抄袭高销量的电子产品的设计理念,并应用到本企业的电子产品设计上,进行生产、销售。这种做法虽然降低了投资成本,但是对于电子产品的造型,没有创新和突破,久而久之,市场上的电子产品会出现雷同,造型大同小异,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降低人们对电子产品的购买兴趣,这样会扼制电子产品的发展速度。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比较快,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设计团队,对电子产品的造型进行设计,体现出企业独有的特色,设计要创新,紧随社会发展的需求,使用亮丽的色彩,来增加电子产品的活力,使用无毒无害无气味的环保型材料,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伤害,材质需要结实耐磨,起到保护电子产品内在结构的作用,形状大小也可以寻求突破,大胆地对电子产品的传统造型进行改革,使其更富有时代特色。
三电子产品的造型变化
电子产品从发明到现在,好多都经历了各种造型的变化,现在的电子产品越来越人性化,造型设计也是随着人们的需求而改变的,就手机而言做出具体分析如下:
1手机的瘦身
早期的移动通讯电话,体积庞大,携带极其不方便,重量达到三公斤,使用者要像背包那样背着它行走,被称为肩背电话。1973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工程师发明了可携带的电话,中国人俗称“大哥大”,又叫手提电话,“大哥大”虽然可以被拿在手中,但是由于体积大,重量重,它又被称为砖头电话,从那以后手机发展越来越迅速,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逐步迈向小型化、轻型化,轻薄的设计使手机更加便于携带。
2手机外形的变化
最早的手机款式相当简单,外表四四方方,只能成为可移动算不上便携,外观不仅笨拙而且不美观。随着发展,手机的外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手机分为折叠式、直立式、滑盖式、旋转式等几大类。折叠手机是指手机为翻盖式的,翻盖手机又有单屏和双屏的区分,直立式是指手机屏幕和按键在同一平面,不同的外形,作用也不相同。
3手机颜色的变化
早期的手机颜色单一,以黑色为主,再后来增加了白色,直到现在手机的颜色千变万化,五颜六色,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使手机更富有活力,色彩跳跃,不死板,也是年轻人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电子产品的造型是随着潮流的变化而改变的,一些时尚的人群会追随潮流的脚步,不断地更换电子产品,不仅是因为电子产品的功能,更是因为电子产品的造型也在变化,从形状、颜色、大小等,几乎每一代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感观、触感等多方面,吸引着人们,从而增加人们对造型新颖的电子产品的购买欲。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订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保各种培养措施的正确实施,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就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两个问题,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课程配置等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点,我们按照以下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围绕企业需求和职业面向确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企业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就业岗位群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使高职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职业方向性和岗位针对性。同时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还要考虑岗位适应性,既要确定直接就业目标还要确定岗位发展目标,体现高职教育的基本岗位操作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统一。
2.围绕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能力体系。在明确了就业岗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后,要进行职业岗位分析,通过对各岗位的具体工作范围、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分析,总结典型工作任务,明确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定位准确、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能力体系。
3.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进行课程配置。在能力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分解,明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为出发点,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配置。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培养目标。我们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网上调研等多种方式,针对专业的就业需求、职业面向、就业岗位任职条件等问题进行调研,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及职业技术能力与素质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体系。
根据以上的分析,最终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装备制造业、电子装备制造业配套的电子企业及电子产品制造类企业中的电子产品生产、检修和研发领域,从事电子产品装配、检测、调试、工艺管理、产品维修、产品辅助设计等工作,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生产线装配工、产品在线质检员、生产线工艺员、电子产品维修员、PCB板设计助理工程师、电路设计助理工程师等。简而言之,即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能力分解,设计课程体系。实际工作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对本专业的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层次要求。一般高职学生在企业的首岗主要是生产线操作工,经过1〜3年后约50%的人员会转岗到管理岗位,如设备维护、售后服务、运行管理、质量检测与监督、工艺管理、线段负责人等,在小型电子企业还有10%左右的人员会转岗从事电子产品开发与设计工作。
因此,我们确定本专业的首岗为生产一线装配工。目标岗位—是生产线工艺员、质检员、现场管理者、产品售后服务人员,能从事相应技术应用与服务工作;二是中小型电子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人员,能自主完成一般小型电子产品、协助完成中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过3〜5年的工作实践后,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我们对能力体系进行了层次上和内容上的分解,确定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为基础,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为重点,提高专业拓展能力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行三阶段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融合,在人才培养的初期、中期和后期设置了电工技能实训、电子产品制作实训、电子电路设计实训、电子产品维修实训课程,分别侧重培养学生的电子产品装配、设计和维修等专业核心能力。在实践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真实电子产品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电子产品的设计、装配、调试维修全过程,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选取的产品载体逐级增加难度和复杂程度,实现学生能力的递进培养。
三、关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管理方式
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与企业的自身发展形象密切相关,电子产品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领域,人们对电子产品的质量也具有更高的要求。而电子产品质量与生产工艺也脱离不开关系,无论是受人文因素还是客观因素的影响,要保障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都需要在生产期间对其严格管理,这样才能促进生产过程的高效化。
1电子产品的工作程序
在现有的发展阶段,企业对电子产品生产期间利用的生产工艺都是对生产的时间、方法、速度、程序等进行总结,并对整个生产的环境、质量、人为因素以及产生的生产消耗实施管理[1]。一般情况下,对电子产品进行研究与生产期间,主要为4个发展历程。分别包括对生产方案的论证、对工程的研究、对设计的定性以及对生产的定型。在这4个发展阶段中,要根据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有效实施。对于方案论证来说,相关人员在方案设计期间,首先要收集相关的技术资料,并对使用的技术手段进行调查与分析。然后,有效编制方案,以促进方案研究的更为有效。最后,对整个方案的实施与确立进行计算分析,从而促进方案论证工作的科学进行。对于工程研究,根据论证方案的初步设计,制定出合理的参考任务书,并按照相关的程序与标准对电子产品的性能、技术等要素进行研究。接着,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其计算、设计,以形成样机和设计技术。对于定性设计,相关人员在对其实施期间,要对现场情况进行检验、辨别,然后根据技术任务书的说明对其编写、设计,促进设计文件应用的合理性。同时,还要严格审查生产工艺方案和生产文件,并在最后开展相应的定型会议对其优化。对于生产定型,要加强工艺文件的有效编制和完善性,并根据生产方案的制定对生产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与操作训练,保证在大批量产品工艺生产期间,能够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2]。
2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种类
目前,我国生产的电子产品种类比较多,生产工艺也存在较多种类。一般情况下,常见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几种。
(1)物理加工工艺,该工艺能够制作一些铭牌,并利用电镀、刷漆等方式来形成。该工艺对产品的表面实施物理加工模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电子产品的表面抗腐蚀性。
(2)化学处理工艺,该工艺也是一种表面处理办法,主要利用焊接、灌注的方式来实现,具有抗氧化功能。在电子产品产生期间,利用该工艺不仅能提高其表面的抗腐蚀性,还能使电子产品更加美观。
(3)连接工艺,在对电子产品进行制造期间,该工艺主要通过压接、胶结的方式来完成,在使用过程中,一般存在手工焊接以及机械焊接两种方法。
(4)总装工艺,在电子产品生产期间,利用该工艺主要实现的是预加工、调试以及包装等工作。
(5)机械加工工艺,该工艺在实施期间能够导致一些材料外形发生改变,保证产品在生产期间满足一定的使用需求。
6)塑料工艺,该工艺主要通过注塑、吹塑以及压塑的方式来完成,在电子产品生产期间也发挥其较为有利的作用[3]。
3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影响因素
在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下,电子产品得到更为成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在发展期间也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的存在不仅会影响电子产品的质量,还会抑制企业的积极进步和发展。其中,人为因素影响着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正确使用,在影响要素中形成的效果更为突出。因为企业中的各个工作人员是电子产品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和接触者,在保障电子产品生产质量工作中发挥其较大作用。特别对于一线的工作人员,每个员工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还要形成高度的敬业意识[4]。所以,在对电子产品生产期间,他们要不断学习先进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中以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为标准,促进工作行为的规范性。并且,其中的生产设备也是影响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施的重要因素,在对电子产品进行制造期间,其中的模具是根据市场需要对其定位的,只有提高模具的精度,才能保证电子产品生产质量的有效提高。除此以外,根据相关的调查与分析,很多企业中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比较落后,各个环节存在不同的破损,从而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实际的生产效率,影响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所以,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与管理将发挥其较大作用,对存在的因素进行分析不仅能解决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还能促进生产方法的有效性和实施的合理性,这样才能在电子产品事业获得较大进步和发展[5]。
4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管理
在电子产品生产期间,为了能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与控制,不仅要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还要提高更多生产环节的实施质量,以保证管理工作的积极完善。要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主要加大对生产技术的研究,这样才能使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有效完成。在另一方面,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还能提升整个生产过程的实施水平,而生产水平又是人员生产状态的集中体现,更是技术化升级的基础条件。因此,在电子产品生产期间,要保障其质量,就要根据生产工艺的具体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并对各个生产环节严格控制,这样才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
4.1对生产线人员进行培训
对电子产品生产线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能够为整体生产流程提供保障。目前,各个行业在不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都是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作为基础,所以,在电子产品生产期间,也要本着该原则对其发展。生产线上的工作人员是整个生产工艺实施的主体对象,他们不仅要发挥其主观性,还要积极保证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6]。因此,必须要提高生产线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在实际的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由于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员工容易在生产期间产生一些情绪,从而影响着工作的正常实施。基于这种情况,在实施生产前期,就要对生产线人员进行培训,使员工认识到产品质量发挥的重要性。期间,可以制定激励机制,保证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在这种发展条件下,不仅能促进电子产品生产与设计工作的积极实施,还能保障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
4.2增加对升级工艺的重视
电子产品在实际生产期间,由于受到精度问题的影响,将会降低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针对这种问题,相关人员应认识到该问题产生的主要条件,因为一些特殊的电子产品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利用不同精度的模具也会产生不一样质量的产品。所以,在对这些特殊产品引进与生产前期,就要委派一些专门的工作人员的对其进行考察、研究,并加大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还要制定出与技术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使一些专业人员能够针对不同的生产情况对其积极引导,从而保证各个工序的生产质量都能得到充分的控制[7]。
4.3提高对生产过程的监管
在电子产品生产期间,还要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有利的监督与指导。因为电子产品生产期间存在的技术性问题较多,人们在生活中对其应用也更为广泛。所以,加大对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有效监督与管理,能够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并且,电子产品的生产期间,还要利用合适的监督技术为其提供保证,从而提高实际的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这样才能使电子产品生产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对其监督与控制期间,要对其中的生产材料进行监控,以使产品质量得到保障。还要对各个实施工艺进行监督,以使工艺生产能够符合一定的制造标准与流程。其次,还要对周边的生产环境进行监督,从而避免生产期间存在安全隐患。所以说,该监督控制过程的实施不仅能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还能对实际的生产状况积极优化并改进。
5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产品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能够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也能提高电子事业的发展地位。根据实践性的综合分析,要将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就要对其严格管理,这样才能使电子产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郑惠群,陈桂兰,张莹,等.高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90-193.
[2]韩宝如,黄果,梁帅,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48-149.
[3]李振国,高敏.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与企业,2013,(16):267-267.
[4]陈媛媛.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实现过程[J].电子制作,2013,(10):241-241,240.
[5]张琳.浅谈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过程[J].江西建材,2016,(4):269-270.
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与企业的自身发展形象密切相关,电子产品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领域,人们对电子产品的质量也具有更高的要求。而电子产品质量与生产工艺也脱离不开关系,无论是受人文因素还是客观因素的影响,要保障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都需要在生产期间对其严格管理,这样才能促进生产过程的高效化。
1电子产品的工作程序
在现有的发展阶段,企业对电子产品生产期间利用的生产工艺都是对生产的时间、方法、速度、程序等进行总结,并对整个生产的环境、质量、人为因素以及产生的生产消耗实施管理[1]。一般情况下,对电子产品进行研究与生产期间,主要为4个发展历程。分别包括对生产方案的论证、对工程的研究、对设计的定性以及对生产的定型。在这4个发展阶段中,要根据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有效实施。对于方案论证来说,相关人员在方案设计期间,首先要收集相关的技术资料,并对使用的技术手段进行调查与分析。然后,有效编制方案,以促进方案研究的更为有效。最后,对整个方案的实施与确立进行计算分析,从而促进方案论证工作的科学进行。对于工程研究,根据论证方案的初步设计,制定出合理的参考任务书,并按照相关的程序与标准对电子产品的性能、技术等要素进行研究。接着,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其计算、设计,以形成样机和设计技术。对于定性设计,相关人员在对其实施期间,要对现场情况进行检验、辨别,然后根据技术任务书的说明对其编写、设计,促进设计文件应用的合理性。同时,还要严格审查生产工艺方案和生产文件,并在最后开展相应的定型会议对其优化。对于生产定型,要加强工艺文件的有效编制和完善性,并根据生产方案的制定对生产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与操作训练,保证在大批量产品工艺生产期间,能够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2]。
2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种类
目前,我国生产的电子产品种类比较多,生产工艺也存在较多种类。一般情况下,常见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加工工艺,该工艺能够制作一些铭牌,并利用电镀、刷漆等方式来形成。该工艺对产品的表面实施物理加工模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电子产品的表面抗腐蚀性。(2)化学处理工艺,该工艺也是一种表面处理办法,主要利用焊接、灌注的方式来实现,具有抗氧化功能。在电子产品产生期间,利用该工艺不仅能提高其表面的抗腐蚀性,还能使电子产品更加美观。(3)连接工艺,在对电子产品进行制造期间,该工艺主要通过压接、胶结的方式来完成,在使用过程中,一般存在手工焊接以及机械焊接两种方法。(4)总装工艺,在电子产品生产期间,利用该工艺主要实现的是预加工、调试以及包装等工作。(5)机械加工工艺,该工艺在实施期间能够导致一些材料外形发生改变,保证产品在生产期间满足一定的使用需求。(6)塑料工艺,该工艺主要通过注塑、吹塑以及压塑的方式来完成,在电子产品生产期间也发挥其较为有利的作用[3]。
3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影响因素
在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下,电子产品得到更为成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在发展期间也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的存在不仅会影响电子产品的质量,还会抑制企业的积极进步和发展。其中,人为因素影响着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正确使用,在影响要素中形成的效果更为突出。因为企业中的各个工作人员是电子产品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和接触者,在保障电子产品生产质量工作中发挥其较大作用。特别对于一线的工作人员,每个员工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还要形成高度的敬业意识[4]。所以,在对电子产品生产期间,他们要不断学习先进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中以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为标准,促进工作行为的规范性。并且,其中的生产设备也是影响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施的重要因素,在对电子产品进行制造期间,其中的模具是根据市场需要对其定位的,只有提高模具的精度,才能保证电子产品生产质量的有效提高。除此以外,根据相关的调查与分析,很多企业中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比较落后,各个环节存在不同的破损,从而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实际的生产效率,影响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所以,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与管理将发挥其较大作用,对存在的因素进行分析不仅能解决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还能促进生产方法的有效性和实施的合理性,这样才能在电子产品事业获得较大进步和发展[5]。
4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管理
在电子产品生产期间,为了能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与控制,不仅要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还要提高更多生产环节的实施质量,以保证管理工作的积极完善。要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主要加大对生产技术的研究,这样才能使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有效完成。在另一方面,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还能提升整个生产过程的实施水平,而生产水平又是人员生产状态的集中体现,更是技术化升级的基础条件。因此,在电子产品生产期间,要保障其质量,就要根据生产工艺的具体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并对各个生产环节严格控制,这样才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
4.1对生产线人员进行培训
对电子产品生产线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能够为整体生产流程提供保障。目前,各个行业在不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都是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作为基础,所以,在电子产品生产期间,也要本着该原则对其发展。生产线上的工作人员是整个生产工艺实施的主体对象,他们不仅要发挥其主观性,还要积极保证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6]。因此,必须要提高生产线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在实际的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由于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员工容易在生产期间产生一些情绪,从而影响着工作的正常实施。基于这种情况,在实施生产前期,就要对生产线人员进行培训,使员工认识到产品质量发挥的重要性。期间,可以制定激励机制,保证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在这种发展条件下,不仅能促进电子产品生产与设计工作的积极实施,还能保障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
4.2增加对升级工艺的重视
电子产品在实际生产期间,由于受到精度问题的影响,将会降低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针对这种问题,相关人员应认识到该问题产生的主要条件,因为一些特殊的电子产品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利用不同精度的模具也会产生不一样质量的产品。所以,在对这些特殊产品引进与生产前期,就要委派一些专门的工作人员的对其进行考察、研究,并加大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还要制定出与技术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使一些专业人员能够针对不同的生产情况对其积极引导,从而保证各个工序的生产质量都能得到充分的控制[7]。
4.3提高对生产过程的监管
在电子产品生产期间,还要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有利的监督与指导。因为电子产品生产期间存在的技术性问题较多,人们在生活中对其应用也更为广泛。所以,加大对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有效监督与管理,能够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并且,电子产品的生产期间,还要利用合适的监督技术为其提供保证,从而提高实际的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这样才能使电子产品生产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对其监督与控制期间,要对其中的生产材料进行监控,以使产品质量得到保障。还要对各个实施工艺进行监督,以使工艺生产能够符合一定的制造标准与流程。其次,还要对周边的生产环境进行监督,从而避免生产期间存在安全隐患。所以说,该监督控制过程的实施不仅能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还能对实际的生产状况积极优化并改进。
5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产品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能够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也能提高电子事业的发展地位。根据实践性的综合分析,要将提高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就要对其严格管理,这样才能使电子产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郑惠群,陈桂兰,张莹,等.高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90-193.
[2]韩宝如,黄果,梁帅,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48-149.
[3]李振国,高敏.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与企业,2013,(16):267-267.
[4]陈媛媛.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实现过程[J].电子制作,2013,(10):241-241,240.
[5]张琳.浅谈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过程[J].江西建材,2016,(4):269-270.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是两种功能互补的课程形态,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其相对独立性,而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和联系性,因而综合课程的实施方式不能和分科课程相等同。
《电子产品设计综合课程》糅合电气自动化、检测技术、网络技术、人文精神等多门学科课程的知识。以主题或解决问题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具备分科课程无法取代的优越性,项目及学时分配表见表1。
4个项目之间层层递进,相互依托,每个项目的实施均按照方案设计、电路仿真、抗干扰设计、安装与调试、外壳设计、技术文件编写等6个方面展开,使学生在熟悉电子产品设计流程的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尤其是产品外壳设计,以项目一为例,如图1所示,将AutoCAD、机械制图、电子产品结构、工艺课程相融入,使学生在灵活应用旧知识的同时,补充新知识。
电子工艺学是一门发展迅速、充满生机的技术学科。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工艺方法促进了电子工艺学的发展。“电子产品装配工艺”是电子产品生产中不断积累的操作经验和技术能力,不仅针对电子产品原材料加工或生产的操作,还包括从设计到出厂的每一个制造环节。我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电子技术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就我院学生几年来就业情况来看,学生的毕业岗位有许多是从事生产线操作工、质量检验、产品维护、生产线管理等。本课程是电子类的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方面的焊接、装配、调试技能,就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学、书本的知识为目标。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在课程安排和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课相结合,利用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更清楚了解电子产品装配的工艺要求及实施方法、技巧。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一门应用型知识,同时也掌握了一项职业技能。在实施项目式教学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电子产品装配工艺”项目教学策略设计
项目课程的核心之一是知识负载。在本课程中将知识均匀地分配到各个项目中去,以项目为单位分解原来的知识体系;打破思维定势,不要求学生即刻掌握一个项目所需的所有知识,而是可以在项目逐个完成过程中来掌握。这在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是最难把握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项目提出、基本理论知识融入、技能要求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研究,同时经过一年实施调整,确定了本课程目前的教学策略。
(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的组织按照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顺序分为六大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一至三个项目来驱动任务,从入门到技能掌握到整机装配的教学过程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本课程的特色。[3]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
采用项目化教学后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讲授方法,把课堂理论教学、视频教学、实验室项目实训、项目产品设计、顶岗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整合在一起。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视频教学主要采用学生观看视频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掌握生产流水线上的自动化设备以及电子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及流水线作业相关知识。
实验室项目实训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任务要求,实际进行元器件的判别与检测、焊接、电子线路的调试、整机组装等技能的学习,锻炼学生排查故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项目产品设计主要通过任务驱动、课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采用问题研讨的方法教学,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讨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研究思想、设计方法、实验技巧等。顶岗实习是通过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的经历,让学生体会课程在企业应用中的重要性,缩短了学生学习内容与今后实际工作内容的距离。
四、课程考核的设计
该课程的考核采取过程考评和理论知识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子项目和项目学习后都进行考评,成绩积累,综合评价,具体办法如下:
(1)每个子项目和项目完成后,都对学生进行考评,考评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5~6人一组,共同提高。
(2)考评项目分为出勤率、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消耗材料、基本知识技能水平、方案设计能力、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完成情况演示等。
(3)理论知识的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4)全部项目完成后,总成绩根据各项目考核的结果综合评出。
考核方案:
(1)出勤、工作态度、团队合作、项目完成质量,占总分的50%。
1.电子产品外观设计的主要特点
目前,电子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基于各类电子产品设计的新颖创意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功能要求的日益提升以及大众审美观念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产品的要求已不满足于其实用性及可靠性等方面,人们更多地是对于产品外观、材质、工艺乃至色彩感觉、富于个性等方面的多样化要求,在这些需求的催动下,越来越高的审美要求成为电子产品的内在特征之一。在电子产品外观设计中,令人喜爱的外观一定对于产品营销推广是非常有益的,随着绿色、环保、低碳理念的不断普及,基于仿生学原理的外观设计更能在审美情趣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形象、逼真、有趣、生动、简捷、美观等多种作用。同时,在电子设计产品外观时,其外型的尺寸、色彩、指示视觉系统要给人们明确易懂的操作感受,满足人们在选择电子产品时更多的对外形的大小,色彩的冷暖明暗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突出电子产品与人的亲合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低碳环保以及绿色经济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消费理念与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现代电子产品的外观设计也是愈加趋向个性化与绿色化。纵观以前的产品,主要是以实现其基本功能为目的,而忽略了外观对用户购买所产生的影响,提供给用户选择的款式较少,单调而显得古板。现在除了基本功能配置选择外,还有多种性格倾向选择,结合了色彩学和心理学在外观方向对用户的购买倾向进行了拓宽,使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丰富的外观造型变化能适应不同职业、不同人群的审美喜好。电子产品外观设计需要展现的主要内涵是人体工学的因素和产品的美学含义。电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满足大众不同需求的现代信息技术产品,作为产品外观造型设计则必须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电子产品外观设计不是简单的借鉴与模仿,而是需要用理性的逻辑思维来引导感性的形象思维,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需要也愈加难以琢磨和难以满足,对电子产品的外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及生产具有时尚化、个性化、人性化和娱乐化的电子产品,在丰富娱乐生活的同时其功能和外观上能达到平衡和统一,是人们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电子产品设计者与使用者是互动的,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电子产品设计者对使用者起着理念传播及引导的作用,而电子产品使用者的艺术修养及审美情趣,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设计者向更高更新更时尚的方向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设计的内容与形式在艺术层面上得到完美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这种背景下设计会越来越有文化品位,也会越来越人性化。
1.1外观形态与功能的一致性及协调性的统一
电子产品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一门艺术。浮华的外观设计并不能带来好的用户体验,反而会起到反效果,理想的电子产品的外观设计要给使用者带来愉悦的身心体验。电子产品的外观设计是为了能让用户体验变得更美好的初衷,应当建立在使用户身心愉悦的基础上。电子产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要实现科学合理的外观设计,就需要在创造令人舒适的产品外观方面不断地努力与探索,力求为人们创造更为舒适与更为美好的工作与生活的人性化设计,并协调好产品外观的新颖性与技术性以及电子产品功能的关系,追求外观特征与功能协调统一的目标。总之,电子产品外观设计还应当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客观需要。
1.2产品外观人性化与艺术性的统一
现如今人们对于产品功能和性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顺应和满足用户需求,将人性化的设计应用到了电子产品开发中。人性化重要表现特征是个性化,电子产品研发与设计人员应针对不同的使用人群、不同的使用环境以及电子产品的定位,进行多要素的精细化分类,不断创新出方便用户的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外观设计应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人性化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与和谐统一。电子产品形态自由度空前广阔,电子市场竞争也推动了电子产品外观的创新程度,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使用者的特定需求或是唤起用户对电子产品功能的联想,或是方便使用者的使用,或是引发使用者的亲切感,由于每个使用者都是特殊的个体,人性化与艺术化的最终体现应包含对个体需求的满足。
1.3产品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实用性作为外观设计的首要原则,反映设计师对产品外观设计的把握程度,首先要满足方便、高效、安全的要求,实现其功能是电子产品外观设计的主导思想,决定着电子产品实用性与先进性的方向。同时,还必须符合广大使用者健康的审美观和习俗爱好,过于夸张个性的外形或者浮夸的色彩搭配反而会造成用户的反感。不能使电子产品成为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产物,也不能只是单纯地看重实用功能而忽略掉其他的方面。缺乏实用性只注重外观设计,与电子产品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而华而不实的设计除了会增大产品的生产成本外,同时还会给市场营销造成负面效应。因此,电子产品在追求当今社会对外观的需求的一般性理念背景下,同时还必须充分保留电子产品的现实用途。
1.4产品时尚性与时代感的统一
产品外观的创新最主要是立足时尚信息的同时并符合当代社会审美的需求,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产品,除了为生产者赢得更多的市场外,还能够带动电子产品领域的创新性变革。电子产品设计的外观新颖、完美、健康、和谐,才能促使使用者在感受到美感的同时欣赏到美好的设计。目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外观上也要求不断地更新来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发展。企业需要加快产品外观设计创新的速度,使产品体现时尚性与时代感的完美统一,才可能满足和带动使用者不断变化的需求。电子产品风格是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体现,是社会化生产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也是历史文化与人文地理特征的重要体现。创新出有着本国审美取向和文化特点的电子产品以及加强产品创新和追求风格体验是未来电子产品发展的方向。
2.电子产品外观美学设计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电子产品的外观设计需要设计师对当代的外观趋势有准确的把握,从大众电子产品的外观形态创造出新颖的外观,基于美学理念,把产品功能信息、文化历史信息、人文审美情趣及生产工艺水平等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合理科学的电子产品外观形态。事实上,基于各类信息及外观数据,设计者就可以进行3D建模,通过整体外观设计,拆分零部件,每个子零件的结构设计等过程,实现总体电子产品的创新性外观设计。在具体的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中,人们从各类众多的产品中梳理总结出了多种方法,其中元素化设计法、功能化设计法,以及集成化设计法等是常用的电子产品设计方法。特别要提及的元素化设计法是将客观需求作为电子产品功能构思、元件设计、线路规划、动作控制等依据,并重点从电子产品开发的宏观理念到微观过程,根据功能特征,将客观需求信息有效地转换为电子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技术目标和操作规程的方法。现在的电子产品设计和以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传统的设计逐渐的被新技术所取代。具体而言,电子产品设计者把整个电子产品设计视为由若干个元素组成的系统,每个元素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将所有的元素进行整合也就是局部到整体的过程,最终通过各元素的协同与耦合,从而实现设计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化设计方法是运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对电子产品的特征的进行描述,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制,再利用已储存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制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现实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CAD和3Dmax等相关软件来实现,建立知识库即根据功能将电器元件进行分类,并利用代码描述功能和元件类别。随着技术的发展,把3D打印的理念融合其中,更能符合未来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的创新思路。
3.主要结论
3.1合理科学的外形设计是电子产品使用的客观要求
现代电子产品类型多样,为了迎合用户对新颖外观追求的需要,现在的电子市场不乏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外观产品。把握电子产品设计的原则,不能凭空臆造,同时产品的外观要有内涵,其外型的尺寸、色彩、指示视觉系统要让人明确易懂。操作界面要简单明了,操作方式简便易懂而且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突出与人的亲合力。
3.2美学原理与功能协调原理是电子产品设计的重要基础
在电子产品设计中,产品外观设计的美学特征与功能是协调统一的,电子产品结构造型及外观比例、色彩设置等诸多要素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电子产品的内涵特征,它们贯穿于电子外观设计的整体过程中。
引言
电子产品的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及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它是电子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产品是否适应预定的环境和满足可靠性指标,必须通过可靠性试验进行鉴定和考核。
1、试验目的
为了评价分析电子产品可靠性而进行的试验称为可靠性试验。可靠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1.发现产品在设计、材料和工艺方面的各种缺陷,评价产品可靠性达到预定指标的情况。2.为改善产品的完好性、提高任务成功的可能性、减少维修费用及保障费用提供信息。3.对定型产品进行可靠性鉴定或验收。4.暴露和分析产品在不同环境和应力条件下的失效规律及有关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5.为改进产品可靠性,制定和改进可靠性试验方案,为用户选用产品提供依据。
2、电子设备产品的可靠性试验
2.1可靠性试验的特点和分类
电子设备产品的可靠性指标是一些综合性、统计性的指标,与质量性能指标完全不同,不可能用仪表、仪器或其它手段得到结果,而是要通过试验,从试验的过程中取得必要的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处理才能得到可靠性指标的统计量。可靠性指标的实现主要依靠现场试验或模拟现场条件试验,所以可靠性试验不同于一般设备的性能试验。从广义上讲,为了了解、评价、分析和提高电子设备产品的可靠性水平而进行的试验,可以用来确定电子设备产品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工作或贮存的可靠性的特征量。一般说电子设备产品的可靠性试验可以分为研制阶段的试验,可靠性验收试验,可靠性增长试验,元器件老炼试验,极限试验,负荷及过负荷试验,过载能力试验等,这类试验的目的是了解设计是否满足了可靠性指标的要求,找出或排除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缺限和不足,证明设计可靠性能否实现,因而可靠性试验可以根据设备研制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要求进行各种不同的试验。
2.2寿命试验
这是研究产品寿命特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在实验室模拟各种使用条件来进行。寿命试验是可靠性试验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项目之一,它是将产品放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考察其失效(损坏)随时间变化规律。通过寿命试验,可以了解产品的寿命特征、失效规律、失效率、平均寿命以及在寿命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失效模式。如结合失效分析,可进一步弄清导致产品失效的主要失效机理,作为可靠性设计、可靠性预测、改进新产品质量和确定合理的筛选、例行试验条件等的依据。如果为了缩短试验时间可在不改变失效机理的条件下用加大应力的方法进行试验,这就是加速寿命试验。通过寿命试验可以对产品的可靠性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质量反馈来提高新产品可靠性水平。
2.3筛选试验
这是一种对产品进行全数检验的非破坏性试验。其目的是为选择具有一定特性的产品或剔除早期失效的产品,以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由于材料的缺陷,或由于工艺失控,使部分产品出现所谓早期缺陷或故障,这些缺陷或故障若能及早剔除,就可以保证在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水平。可靠性筛选试验的特点是:(l)这种试验不是抽样的,而是100%试验;(2)该试验可以提高合格品的总的可靠性水平,但不能提高产品的固有可靠性,即不能提高每个产品的寿命;(3)不能简单地以筛选淘汰率的高低来评价筛选效果。淘汰率高,有可能是产品本身的设计、元件、工艺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但也有可能是筛选应力强度太高。淘汰率低,有可能产品缺陷少,但也可能是筛选应力的强度和试验时间不足造成的。
2.4可靠性增长试验
可靠性增长试验也称为环境试验,即在一个规定的环境应力下,为暴露产品薄弱环节,并证明改进措施能防止薄弱环节再现而进行的试验,所规定的环境应力可以是实际环境应力、模拟环境应力或加速变化的环境应力。这种试验一般分为现场使用试验、天然暴露试验和人工模拟试验等三类,是一种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产品所承受多大应力的试验,不同于考核时间因素的寿命试验。现场使用试验就是将产品放在实际使用条件下,以评价其环境适应性的试验。产品在现场使用期内,将承受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比单一或组合试验更能暴露产品存在的问题。自然暴露试验就是将样本放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暴露试验,以评价其环境适应性,样本可分为工作负荷状态和储存状态两种。通过定期测量检查.可以了解到样本在天然气候条件下的电性能、机械性能等变化的情况。自然暴露试验的试验条件不能控制,影响试验的再现性,并且耗费时间。人工模拟试验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试验,可以是单项应力试验,也可以是多种应力组合的多项试验,如低温一低气压一振动等。人工模拟环境试验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观察产品所能承受应力大小的试验,一般包括低温试验、高温试验、潮热试验、低气压试验、盐雾试验、振动试验、冲击试验、离心试验等。
3、总结
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试验是为评价产品的可靠性而进行的试验,企业适时开展可靠性试验,有利于不断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水平,一方面可以掌握产品的固有可靠性水平,为产品设计提供可靠性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对产品在试验中所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暴露产品在设计、原材料、工艺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纠正措施。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D5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与内涵建设转变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主旋律[1]。因此,在高职教育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和推进质量提升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巫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但是由于每个高职院校都具有自己不同的办学特点,招生的学生的层次和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人才培养方式构建时,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及专业设置情况,在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中加入具有创新性的内容,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
因此,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此领域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有利于推动适用于对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适用于创新型国家和市场经济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职业竞争力(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是,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的研究就比较少。研究者大多从自己本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探讨了如何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而如何构建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的研究非常少,而且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特征和策略研究鲜有涉及,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思路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研究及考核体系的建设。各方面的内容将在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1、开展人才需求及岗位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行业产业的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产生和成长的基点,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动力和基本依据。为了使课题研究的成果更科学、更切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更具针对性。从社会调研入手,了解行业背景、人才需求、企业生产状况(工作流程) 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了解职业岗位资格标准,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就业岗位群。同时,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分析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2]。在进行大量、细致的社会、行业、岗位调研基础上,确定本专业培养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电子产品制造、集成、服务等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分析岗位群分布特点,通过专家、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共同座谈、探讨,明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五大核心能力:小型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能力、电子测量及实施能力、微型智能产品控制能力、电子产品工艺、生产管理能力和电子产品服务能力。
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确定以培养具有电子产品制造、集成、服务等技能的人才为主线,达到“会设计、熟维修、强生产”的人才培养定位。
2、构建“以岗定课、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核心和关键,根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研讨论证,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为基础,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为重点,提高专业拓展能力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群和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以下几步:①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②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设计;③学习内容及证书的确定。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将职业技能认证要求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职业资格证以及学校毕业证结合,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学生可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及个人职业生涯定位,从无线电调试中级、高级职业技术证书,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证书,电子设计与开发证书,电子组装与调试中级、高级证书等电子专门人才证书中选择考证,提高工作竞争力。
3、构建“寓教于赛、寓赛于教”的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我们遵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挖掘学生的潜能、彰显学生的个性、转变学术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探索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寓教于赛、寓赛于教”的教学模式使技能竞赛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载体,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舞台,使学生在其中得到教育、获得提高。
“寓教于赛、寓赛于教”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是在系统化设计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力层次要求相适应的学习与工作任务基础上,依托国赛、省(部)赛、市(校)赛三级项目竞赛平台,精选竞赛项目,一年级主要开展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硬件设计与制作为主的校级竞赛,训练生手学习与工作的基本方法能力;二年级主要开展电子产品PCB制作与组装、产品故障检测与维修为主的校级竞赛项目,促进以订单或合同为导向的综合性学习和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熟手的能力要求,三年级主要开展以信号接收与发射电路应用为主的无线电测向技能竞赛、以电路板设计、制作、调试、检测与维修,新技术应用为主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 工信部举办的“天华杯”电子设计、组装调试等国赛、省赛项目,重在通过项目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继续发展、巩固及深化综合化的职业行动能力,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反思,从而汲取经验并扩大隐形知识,让学生有机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学习及工作过程的设计,并学会共同承担责任,成为技术的能手。
4、制定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仅仅考核学生“知道什么”是不够的,更应该考核“怎样干”和“怎样学” [3]。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探索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的考核模式(包括设计、答辩、讨论、调研、创新制作等),增加技能性考核,以能力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特别是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学院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工信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认证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电子类、计算机类、管理类等百余个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认证项目的培训、考试。世界500强的纬创资通集团与学院共建纬创学院,进行实质性校企合作;另外学院与德昌电机、伟创力集团、美的、格力等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知名企业也进行了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交替”、“双证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四、结束语
在研究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探索出培养“具有现代电子产品生产组装、检测调试、产品设计等职业能力,为系统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能力,满足受教育者的自我实现和持续发展,具有职业竞争力(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为根本目标,以探索高职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益为总目标,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高职教育技能本位的特色,符合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旨。
参考文献:
[1]金潇明等.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45-48
[2]于桂华等.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8(23):50-53.
[3]张建平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7-88
Construction of High Level Technical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Scheme for Applied Electronic Technology Specialty
Zeng Xiao-lingZHANG Jian-ping JIA Jun-xia
(Chongqing Cre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Chongqing,402160,China)
EDA技术的基本特征是采用高级语言描述,具有系统级仿真和综合能力。具体而言,设计人员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对整个系统进行方案设计和功能划分,然后采用VHDL、Verilog-HDL、ABEL等硬件描述语言对高层次和系统行为进行设计,并通过逻辑综合优化工具生成目标文件,最后系统的电路由CPLD、FPGA或ASIC(专用集成电路)来实现。EDA技术的发展至今已有30年的历程,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阶段,人们用计算机辅助进行电路原理图编辑、PCB布局布线,这极大的促进了当时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开发和应用,使人们得以从繁杂的机械图的版图设计工作中解脱出来,这是第一代EDA技术。80年代,出现了以计算机仿真和自动布线为核心技术的第二代EDA技术,即计算机辅助工程阶段(CAE),其主要功能:原理图输入、逻辑仿真、电路分析、自动布局布线、PCB后分析,称之为“电路级设计”。90年代后,出现了以高级语言描述、系统级仿真和综合技术为特征的第三代EDA技术。它采用的是一种“自顶向下”的全新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首先从系统设计入手,在顶层进行功能方框图的划分和结构设计,在方框图一级进行仿真、纠错,并用硬件描述语言对高层次的系统和行为进行描述,在系统一级进行验证,然后用综合优化工具生成具体门电路的网络表,其对应的物理实现级可以用ASIC来完成。由于设计的主要仿真和调试过程是在高层次上完成的,也就有利于早期发现结构设计上的错误,避免了设计工作的浪费,极大地提高了系统设计效率,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
2EDA技术的基本设计思路
2.1EDA技术的电路级设计
电路级设计工作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设计人员首先确定设计方案,并选择能实现该方案的合适元器件,然后根据元器件设计电路原理图,接着进行第一次仿真,其中包括数字电路的逻辑模拟、故障分析等,其作用是在元件模型库的支持下检验设计方案在功能方面的正确性。仿真通过后,根据原理图产生的电气连接网络表进行PCB板的自动布局布线。在制作PCB之前,还可以进行PCB后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回电路图,进行第二次仿真,称之为后仿真。其作用是检验PCB板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可行性。综上所述,EDA技术的电路级设计可以使设计人员在实际的电子系统产生以前,就“已经”全面了解系统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从而将开发风险消灭在设计阶段,缩短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
2.2EDA技术的系统级设计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产品的复杂程度得到了大幅增加,以前鉴于电路级设计的EDA技术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必须有一种高层次的设计方法,即“系统级设计”。其设计流程图如图2所示。基于系统级的EDA设计方法其主要思路是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使开发者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产品生产周期的诸多方面,包括质量成本、开发周期等因素。第一步从系统方案设计入手,在顶层进行系统功能划分和结构设计,第二步用VHDL、Verilog-HDL等硬件描述语言对高层次的系统行为进行描述;第三步通过编译器形成标准的VHDL文件,并在系统级验证系统功能的设计正确性;第四步用逻辑综合优化工具生成具体的门级逻辑电路的网络表,这是将高层次的描述转化为硬件电路的关键;第五步将利用产生的网络表进行适配前的时序仿真;最后系统的物理实现级,它可以是CPLD、FPGA或ASIC。
3EDA技术在现代数字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3.1设计要求
设计一个四位二进制同步计数器。同步计数器是指在时钟脉冲(CP)的控制下,构成计数器的各触发器状态能够同时发生变化。该计数器带异步复位,计数允许,四位二进制同步计数器电路,如图3所示,其真值表如表1。
3.2用VHDL(VeryHighSpeedIntegratedCircuitHardwareDescriptionLanguage)来设计
其设计代码如下:LIBRARYIEEE;USEIEEE.STD_LOGIC_1164.ALL;ENTITYcountAISPORT(cp,clr,en:INSTD_LOGIC;Qa,,qb,qc,qd:OUTSTD_LOGIC);ENDcountAARCHITECTUREcountAOFcountAISSIGNALcount_4:STD_LOGIC_VETOR(3DOWNTO0);BEGINQa<=count_4(0);Qb<=count_4(1);Qc<=count_4(2);Qd<=count_4(3);PROCESS(cp,clr)BEGINIF(clr=1)THENCount_4<=“0000”;ELSEIF(CP‘EVENTANDCP=1)THENIF(en=1)THENIF(count_4=“1011”)THENcount_4=“0000”;ELSEcount_4=count__4+1;ENDIF;ENDIF;ENDIF;ENDPROCESS;ENDexample;
3.3系统功能仿真
即验证系统设计模块的逻辑功能。设计人员可以利用EDA工具,运用测试平台的方法来进行验证。测试平台可以实现自动地对被测试单元输入信号测试矢量,并且通过波形输出,文件记录输出或与测试平台中的设定输出矢量相比较,验证仿真结果。本系统输入CP,CLR,EN三个信号,可以得到其输出波形。经验证,系统逻辑功能正确。(注:一般较简单的系统也可忽略这一步)。
3.4逻辑综合与优化
所谓逻辑综合,即是将较高抽象层次的描述自动地转换到较低抽象层次描述的一种方法,目前的EDA工具提供了良好的逻辑综合与优化功能。它利用综合器对VHDL源代码进行综合,优化处理,并将设计人员设计的逻辑电路图自动转化为门级电路,并生成相应的网络表文件。一般的逻辑综合过程如图4所示。
3.5系统时序仿真
关键词: 精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岗位分析;知识结构;教学质量
Key words: quality specialty construction;talent training;job analysis;knowledge structure;teaching quality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53-03
0 引言
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精品专业从2011年开始建设,秉承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团队全体成员深入企业生产现场,结合学院“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完成了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改及编写,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了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取得了显著效果。
1 精品专业建设的意义
专业建设是一个专业的调研、设置、开发、实施以及监控和评价的全过程,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学院的办学特色。专业建设应满足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系统实施、多元合作、科研引领、产业适应、动态发展、精品目标的原则。精品专业建设是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对具有一定基础、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与企业直接对接的重点专业进行的建设。建设后的专业,对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确定都应具有前瞻性,要与现代化企业紧密衔接。
2 精品专业建设目标
用二年的时间,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功能完备、设施先进、机制体制健全、教学质量优良、满足辽宁地区产业集群对高技能电子人才需求的培养要求,在省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精品专业。并打造出一个年龄结构合理、技术过硬、能适应现代化教学需求的专业团队。
2.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根据现在企业用人需求,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合作,共同探索当前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资源,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化,使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到企业后能够直接上岗,节省企业对接收的毕业生需要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
2.2 强化实践育人,推动实训设备现代化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引进一些新型的实训设备,建立模拟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校内实训就能够尽可能的接触到企业真实生产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企业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在企业中工作一段时间,了解并认识企业,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其毕业后顺利就业,快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真正实现校企的零对接。
2.3 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课程教学模式,实施学做一体培养;开展学生技能竞赛,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传送到课堂,实现校企联合教学,节约成本,增强效果。
2.4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制度,有计划、有针对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促使专业教师了解企业,积累企业工作经历,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同时,邀请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到作兼职教师,到校承担部分专业课以及实训课、实习课的教学任务。加强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学校知识密集优势,使本专业能够成为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服务实体。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3 精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以及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前提,也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文件编制的基本依据,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精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浓缩了专业建设的精华,具有榜样的作用。因此,精品专业的建设,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学文件、一支优秀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一个品牌专业的带头人、一个高效运转和务实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的企业合作伙伴、丰富的科研课题及成果、先进齐全的实训设备及环境、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满意的教学质量。针对《电子技术应用》精品专业的建设目标,课题组深入走访国有、民营企业中相关的行业部门、生产现场,深入了解企业在生产、维护、运营等方面的工作情况,掌握企业对员工所学知识的需求以及对用工的需求信息,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3.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就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与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使学生具备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须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更加准确地定义培养目标,团队成员经过与相关企业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召开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座谈会,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召开往届毕业生座谈会,了解他们在企业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体会,设计问卷调查表,由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认真填写,加强双方之间的相互了解,架起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联合办学、互利共赢的桥梁,最终确定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电子及相关行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电子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先进的工业电子设备和相关仪器,具备熟练的操作、调试、维修等实践技能,能够从事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验和维修等技术工作;电子产品与电子元器件的采购、销售、服务和管理工作,以及电子产品开发和系统工程安装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2 岗位分析 根据辽宁地区及周边电子行业企业及其他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结合前期所做的市场调研,经过汇总得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如下:①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线的工艺技术指导、生产一线的管理及产品检验工作;生产线仪器设备的安装、操作、维护、维修和计量工作。②电器销售维修企业:从事电器产品推销、安装、调试、维护等售后服务工作。③部分素质高的毕业生能够参与企业电子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④电子行业以外企业电器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工作。
3.3 知识结构 具有本专业必备的文化素质,具有本专业所需的电路理论、仪器仪表测量、单片机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家电原理与维修、电子设备原理与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3.4 能力结构 针对本专业的岗位目标定位,职业能力应包括:①相关能力: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择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英文资料的能力;有一定外语阅读、会话能力。②专业能力:元器件识别与测试、电子装配、焊接与调试、常用电子仪器仪表测量使用能力;安排生产流程,制定工艺文件,指导电子产品批量生产及质量管理的能力;对电子设备电路图的识图分析能力;常用电子产品的设计、改造能力;熟练地运用电路辅助设计软件的能力;对常用音像、通讯、制冷、制热设备的配置、安装、调试、故障检测和维修能力;大型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及维护能力;电气控制与运行能力;PLC应用能力等。
4 教学方案设计
4.1 课程体系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采用的课程体系是通过对企业岗位的分析、筛选,确立出主体岗位群,再通过对主体岗位群的分析找出专业能力及要求,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式建立适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一至两门精品课程。
4.2 课程结构 采用了“逐级提升”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底层专业基础模块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本能力;然后,通过中层各专业模块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最后,通过高层各专业模块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岗位能力。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的课程结构,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3 专业知识 瞄准主体岗位群的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专业知识的传授内容要瞄准专业核心能力,要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支撑作用。以往的专业教育,强调学生具有知识面宽且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十分薄弱,没有自己的特色,路子越走越窄,这段历史的教训应引起我们深思。
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构成专业核心能力的两个要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每一项技能需要相应的知识点来支撑,而知识只有“活化”在技能中,才能用得上,记得牢,并在不断的应用中得以深化。所以,专业理论知识要瞄准专业核心技能,必须找准支撑专业技能的知识点。这一点,在培养目标分析中体现的比较充分。特别是在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生产、质量管理,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技能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分析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这样就彻底摆脱了“学科体系”思维定势的羁绊,为采用比较先进的课程模式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本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引入能力梯次递进理念,如图2所示。
4.4 专业基础与技能 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之一。专业基础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支点,只有支点达到必要的数量,并且扎实牢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要实现扎实的专业基础,主要把握三点:一是扎实的元件识别与检测基础;二是扎实的基础操作技能;三是扎实的工艺准备基础。以上三点在培养目标分析中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对关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最基础、最简单知识技能开始,通过反复讲解、训练,达到扎实牢固的目的。
5 教学质量监控
贯彻“坚持科学管理,强化技能培养,持续质量改进,追求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引入ISO9001-2008质量标准,全面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务管理、教师工作规范、顾客满意度测量等一系列内容保证专业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7):5-8.
一、CIPP评价模式及项目化教学评价适用性
CIPP模式是由学者斯塔弗尔比姆(D.L. Stufflebeam)
在1966提出并创立的一种评价模式。该模式是在泰勒行为目标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1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个评价因子构成的完整评价模式,简称为CIPP评价。CIPP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只是评价因子之一,注重目标的完成过程评价,以及关注实施过程的背景条件评估和实施方案合理性的评价。
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部分组成,四个部分前后递进,构成一个完整立体的教学评价体系。
背景评价是CIPP的第一阶段,对教学目标实施背景评估,确定教学对象的现有需求(自我需求、社会需求)与教学设定目标的一致性,评价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有效性,提出改进信息。背景评价是动态性评价,在教学活动进行中,根据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的发展关系,不断调节教学评价,完善教学计划目标。
输入评价是CIPP的第二阶段,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依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服务的教学对象,对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过程以及教学资源等教学输入资料进行评价,评估教学目标完成方案的可行性和客观性。从教学活动的实际环境判断输入教学资料是否有用有效,从教学实施的逻辑上判断输入性资料能否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评估,明确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实施方案和资源组织,并提供实施决策信息。
过程评价是CIPP的第三阶段,是对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形成教学过程评价。该阶段监督教学实施进度,检查是否按照计划进行,确定教学资源的应用有效性,关注阶段性实施结果。根据监督和检查情况,评估教学方案的执行力,提出完善和改进信息。过程评价伴随教学活动全过程,通过提供评价信息,供教学方案制定者和执行者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
结果评价是CIPP的第四阶段,是对教学结束阶段所形成相关成果的观测、分析、解释,判断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分析教学方案所产生的预期和非预期效果,形成教学实施成果的评价结果,是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过程的综合评估。
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阶段是一个紧密的有机体,能够对教学活动从目标设置、方案制定、实施过程、教学结果等方面进行完整的评价,相对于传统意义上以教学结果为主要评价参考物的教学评价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使课程教学评价更全面、更系统,也更适合用于注重过程教学的高职项目化教学活动。
高职项目化教学设计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基于对应的学习对象,注重过程考核评价与项目完成考核结合,这些特征与CIPP评价模式的全方位评价相一致。
二、跨课程项目的教学设计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是将知识技能按照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维护等四个生命周期顺序进行编排教学,设计多个较大的电子产品项目案例,将项目案例的实施过程分散到关联的有序排列的专业课程中。每门课程项目化教学就是对该项目案例的部分开发实施,前一门课程完成后,后续课程接着以此未完成的项目继续开展符合本课程知识技能的应用,直到预定的最后一门关联课程结束后,该项目也完成设计、生产、销售、维护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学生在系列课程学习结束后,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项目,并基于项目实施过程了解和掌握对应的岗位技能需求。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项目的构建和课程间教学组织的有序衔接。一个设计合理有效的项目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边做边学,学完即做完,获取显著的学习成就感,将技能学习与教育的人文关怀因素很好地融合;而课程间的教学组织和紧密衔接则是考量了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督及对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的有效调整。
跨n程的项目与地方产业典型产品融合,则能够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产业的认知。以纺织电子产品染料加注控制模块为例,讲解跨课程项目的教学设计。纺织染料加注控制模块是绍兴地区印染企业用平机印染设备中的一个常用模块,完成对印染的染料加注控制。将该模块作为教学项目载体,能够涵盖电子技术实训、电子CAD制图、电子产品综合设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产品市场营销、电子产品维修等多门课程的教学知识点。
跨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特点是将多个大项目案例并列覆盖多门课程,课程有序组织,课程内项目分解实施和课程间的教学过程环环连接。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项目教学总体目标的设定需根据学生群体进行调整,教学项目的选择需考虑难易程度和知识点覆盖广度与深度,教学实施过程的监督和评价直接影响到前后课程的衔接,受到项目关联的课程群整体教学成效评价难以用传统的单一目标结果考核来完成。
三、基于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CIPP评价模式构建
按照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u价因子划分,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可分为项目教学目标设置、项目构建与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实施与监督、教学成果评估四个方面,每个方面与CIPP评价因子的对应关系可表述如下。
一是背景评价。考察跨课程项目教学目的是否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受教学生群体学习基础是否支持该教学活动开展,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和配合项目活动的实施,教学成果能否达到社会、企业对人才职业技能的需求等。
二是输入评价。项目构建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分析,项目对知识技能点的覆盖面,项目库所含技能与岗位需求的结合度;项目实施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情况;课程内的项目分解是否合理,课程群在该项目实施的衔接;项目实施的资源是否齐备,企业参与项目实施和教学的力度,教学场地与教学时间(含课外)是否充裕等。
三是过程评价。课程内的教学过程及课程间的教学衔接是否顺利,项目实施进度是否符合预期,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师在项目实施中的引导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增量改进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及时调整。
四是结果评价。评估项目完成情况,课程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基于项目完成度,分析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深度;调查教师的教学反馈,考察教学设计对教师的工作压力;观测学生对跨课程项目的认可度,观测项目实施全过程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结合度;结合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在现有教学资源、师资团队、学生群体下,对该教学设计的教学成效性进行评估。
基于上述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CIPP评价模式分解,制定教学评价体系,包含教学背景评估表、教学输入评估表、教学实施过程评估表、教学结果评估表。教学背景评估表由跨课程教学制定者进行教学活动前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输入评估表由制定者与授课老师共同评定,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项目库教学项目,安排课程教学衔接关系,组织教学资源;教学实施过程评估表由制定者、授课教师、参与学生分别完成评定,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结果评估表由制定者、授课老师评定,关注教学目标完成度和学生增量性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获取对跨课程教学实践的教学成效评价。
四、CIPP评价模式应用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