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6-13 02:27: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室内设计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室内设计学习计划

篇1

一、“互联网+”对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设计基础类课程、设计软件类课程、设计方案与表现类课程和综合实训类课程构成,无论哪一类课程,都已借助多媒体演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信息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而互联网平台均能提供对应甚至优于教材的素材资源,同时借助信息通信技术能将对应的教学视频、微课、素材图片等资源通过“人找资源”(学生进入资源库搜索)或者“资源找人”(教师将资源信息推送给学生)的方式,让学习过程不在遵循传统的学习活动序列,学习内容也不固定在指定的教材,能做到实时通过互联网终端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活动。由此可见“互联网+”对于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信息

化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第一,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根深蒂固。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因长时间的实践积累,绝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一定地秩序性,易于教学开展和管理,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无法提起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考核方式更多的还是以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考核结果较为单一,无法体现学生真实能力水平;最后,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需付出大量工作,因此许多教师仍旧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接受程度不高。第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不足。随着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普及,大部分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都更新了相应的教学设备,但教学模式未改变的情况下,只是教学工具发生了改变,其作用仅仅起到图片或文字的演示,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教材,这与室内设计专业对资源的丰富性要求相差甚远;其次,高职院校缺乏相关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和专业资源库建设,部分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教学积累,已经制作并整理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课程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大多存于教师自己的电脑中或个人网络空间中,仅在教学过程中将资源信息推送给学生的“资源找人”方式进行传递,无法借助校园网络和教学平台实现实时资源共享。第三,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待提高。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高职院校均配备了相应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由于硬件、软件和管理维护问题,许多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配备的如一体化机房限制移动存储器和互联网的接入,在实际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限,加之校园网络、无线网络和信息化教学场地建设不完善,许多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实际使用率较低。

三、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室内设计

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第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作为学生和信息知识之间的主要媒介,需要适应“互联网+”环境的要求,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为“教学相长的引导者”。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应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水平,利用在线开放课程(MOOC)辅助信息化教学,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对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进行监控和记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加强室内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对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要求非常高,目前互联网中各类室内设计的学习资源、操作视频、相关素材等非常丰富,但分布非常广泛,这就需要将这些海量学习资源有效聚合、转移和流通,并依据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教案、教辅素材、微课、设计作品、课外项目、考核题库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资源库,通过校园信息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团队定期对资源库进行更新与维护,保持教学资源库资源的时效性。第三,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互联网和资源库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及无线网建设,创建具有运行稳定的校园网络,构建信息技术使用的硬件环境;其次,高职学院应加强室内设计专业信息教学平台建设,改造室内设计信息化教学及实训场地,满足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需求;最后,应提供配套信息服务,积极引导并鼓励师生在教学环节中更多的借助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不在限制于电脑、投影仪等固定多媒体设备,未来移动互联网终端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高等职业院校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将是推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的过程实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师生信息化教与学的水平、信息化软硬件条件、信息化教学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的提升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是时间探索,但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来开展信息化教学是时展需要,也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篇2

一、课程存在问题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教学内容各部分内容差别很大,连续性差,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将各个章节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此外,各部分内容又相对独立,若讲授时一视同仁,不分主次,往往给学生造成是在重温旧知识的感觉,甚至搞不懂学习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系统设计思想,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刻意创新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电有机结合的理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规律及基本方法,具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能力。仅靠传统的课堂授课是无法实现这个任务目标的,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作出改革。

二、教学内容改革

1.以系统设计思想为主线。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产品或系统的附加价值,即多功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省材料、省能源,并使产品结构向轻、薄、短、小化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们生活的多样化和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方法不能只是简单拼凑,应该从系统设计方案开始到各元部件选择到系统最终成形的全过程都要贯彻系统设计的思想。首先是从整体角度及可行性方面对系统进行多种整体方案设计;然后对其机械机构、执行元件、微机控制系统、检测传感装置等组成部分及相关接口进行细节设计;最后对系统性价比进行衡量,得出优化设计方案,选择原则是在保证目的功能要求与适当寿命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以上三个环节相互影响,一般在绪论里讲第一个环节,在此环节让学生了解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整体上的五大功能构成和五大功能要素,在进行系统整体方案设计时可能有多种选择,需要结合系统的功能要求、技术指标和成本控制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优化出最佳的方案。以设计精密数控机床为例,从总体上对其五大功能和功能要素进行分解,分解的结果可以用功能矩阵来表示[4],最终设计方案的选择取决于能否提高产品或系统的附加价值。第二个环节分别讲述构成机电一体化的功能要素,尽管每一功能要素在内容上相对独立,但它们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组成部分,通过广义接口联系在一起,彼此相互影响,学生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思想。还以设计精密数控机床为例,为了达到高精度,可以选用精密机械,但这势必造成系统成本的增加,而且,成本有可能随着精度要求的提高成几何倍数增加。另一个可行的方法是采用软件补偿来提高精度,但这会对微机控制系统和传感检测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第三个环节是对系统性能的综合评价,评价的结果不符合要求时还有可能需要对整体方案或各个功能要素重新选择,直至满足要求为止。在课程讲述过程中,仅仅介绍系统设计思想,既抽象又枯燥,若能结合实际案例,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领略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的精髓。一般教材在后面的章节中都会给出很多的案例,建议这些案例不要都放在最后讲,找出一个或几个典型案例,在讲授每一部分内容时都结合该案例,并将系统设计方法融于其中,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便于学生分析和设计其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2.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导向。高等学校培养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即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并能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且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综合性较高,知识点量多面广,并且内容抽象,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全掌握;而对于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讲,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导向。为此,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广泛积累素材以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将抽象的道理通俗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有时教材上只介绍某些元部件的工作原理,学生即使明白其工作原理了,但对其长什么样却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怎么用了。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下载很多产品样本,产品样本主要是推销产品用,一般会详细介绍产品的外形和应用,将教材和样本二者结合在一起讲述,无形中就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了。此外,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加强演示验证内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的知识应用性较强,理论比较抽象,很难通过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但通过实验或者观看视频等,立刻就拨开云雾见晴天了。如在讲光电编码器时提到,光电编码器的输出信号可以经过2倍频或4倍频以提高检测分辨率,用语言描述时学生不容易理解,把光电编码器信号引出来,用示波器一看,一目了然。当然也可以通过《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让学生利用所学亲自参与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技术调研、设计加工、组装调试等可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所谓一体化,涵盖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课程的一体化,即整合室内设计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将这两门课程的理论环节、设计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其二是指室内设计课程自身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即采用理论与实践交叉教学方式。所谓多元化则是指室内设计课程自身教学内容与手段的多元化,包括题目选择、教学手段以及组织方式的多元化。

一、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整合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构建建筑--室内一体化教学体系。即通过一定方式将建筑设计课程与室内设计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打破传统授课中课程之间的严格"界限",将这两门课程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方式如下:

1.调整理论环节。以此前学生掌握的建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空间"概念,加强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理论联系。"空间"概念是联系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笔者在讲授"室内设计"理论课时,首先抓住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这两门课程共同且最重要的知识点--"空间"这一概念,引导学生寻求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契合点,实现两者知识的融合。但是,室内设计毕竟不同于建筑设计,两者在空间的处理、尺度的把握、设计的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初始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此前积累的建筑基础知识为基础,强化学生对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联系与区别的理解,掌握室内基础知识。

以某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为例。该专业学生在二年级进行过别墅的建筑设计,已经积累了住宅设计的相关知识。以上述训练为基础,在讲授室内设计"方法"的理论之前,先进行住宅平面的室内布置练习:给定一个简单的矩形平面,限定功能为"住宅",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使用对象和人数,在课堂限定的2小时内进行室内布置。通过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使学生发现自身室内设计知识的不足,从而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课,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短时间内的构思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对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2.改革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室内设计课程最重要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设定设计题目,学生实践来完成,包括住宅设计培训和公共建筑设计培训两部分内容。题目设定依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即从设计内容简单的、规模小的到设计内容复杂的、规模大的,小规模住宅室内设计是实践培训的起步。

第一,采用交叉循环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传统设计教学,包括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先讲授理论后进行实践环节。实施室内设计教改后,可把理论与实践环节打散,采用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循环教学模式。在10学时的基础理论课讲授完成之后,配合相应的实践环节,讲授室内立面设计、室内天花设计、室内灯光和色彩设计的相关知识,并在实践环节之后开展讨论课,让学生针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通过思考、发言与交流,产生思维互动,加深对室内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理解,为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第二,强化设计环节之间的联系。通过课程设计的调整与改革,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体验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的全过程,强化二者之间设计环节的联系。公共建筑设计培训部分是以"空间"为主题的室内设计,把"空间"作为设计对象,教师可将几种类型公共建筑项目进行多元化设置,由学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选择。在此过程中通过实际调研、课内辅导、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其建筑设计作品中的室内设计,让学生重点体会同一设计项目如何实现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继续及深化的过程。

二、室内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的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室内设计教学的多元化包括题目设定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教学组织方式的多元化。

1. 题目设定的多元化。教师根据学生室内设计学习的不同阶段,设定由易到难的设计题目;针对学生室内设计学习的同一阶段,提供丰富多样的设计题目。建筑学专业学生室内设计的实践培训可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在最初接触室内设计时,只给定一个简单矩形平面,让其自己定义使用对象及人数进行平面布置;随着学生对室内设计的进一步了解,理论课的讲授及相应的调研完成,题目的难度相应增加,进行住宅整套室内设计;在住宅设计训练完成之后,要求学生进行更为复杂的公共空间室内设计,题目锁定在学生已经完成的"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学生可以在自己完成的建筑设计作品中自由选择"公共空间"部分进行设计。这一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参与设计的题目多样化,而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教学手段的多元化。除采用板书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以及教师对学生个别辅导的传统教学方法之外,在教学改革中要坚持突出因材施教,大力加强研讨课的力度,形成教学手段的多元化。特别是重视研讨课在教学中的恰当应用。如,在布置室内设计题目之前以及题目设计的各个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随机安排研讨课,一般2-3周进行一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或自由组合进行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在课堂展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边讨论边观摩,交流调研心得以及设计构思,能够极大地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教师在研讨课中扮演总导演的角色,把握课堂研讨内容,对一些争论激烈的问题提出参考意见,及时纠正错误观念,并对所讨论的内容作概括总结。

3.教学组织方式的多元化。在室内设计教学改革中,可以采用独立设计与团队设计相结合等组织方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如课堂作业---矩形住宅平面布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两种户型的住宅室内设计及以"空间"主题的公建室内设计中,则要求学生2人一组展开设计,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交流能力课外调研以4-6人为一组进行,便于学生在团队中学习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的诞生,往往要经过众多设计师智慧的浇灌与努力的付出,培养学生未来职业设计师的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室内设计课的教学改革,应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出发,整合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知识点,采用理论、实践、讨论的交叉循环教学方式,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一体化与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这些改革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

篇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4-02

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了一个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的蓬勃发展也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微时代”带来的改变。当然教育也是随着社会而发展的,在目前的远程教育领域中,也出现了微视频、微课程、微学习这样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利用这些智能学习终端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下零散时间来进行碎片化学习,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也为学生增加了许多学习机会,学生在碎片化的学习中,也让传统的学习资源变的微型化、视频化。

一、在碎片化学习背景下微视频课程的特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将视频作为课堂的主要载体,将教师向学生所教授的课程内外某一教学环节或者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记录,这就被称之为视频课程教学[1]。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也为信息化教育提供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而在微视频课程中,需要教学设计、练习自测、素材资源、学习反馈以及教师点评这几个部分的组成,这也是它和其他单一的教学资源加以区分的重要特征。不仅如此,微视频课程不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一般要控制在10分钟上下,这样学生才能将碎片时间加以灵活的运用。当然,精彩的教学设计也是微视频课程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利用任务的引导以及驱动、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在课程中尽量多使用操作性实验,尽量让教学过程精彩、完整又简短。除此之外,课程还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针对性,要将微视频课程与普通课程相区别,做到主题突出、目标明确以及问题聚集,每一节课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专注于某一技能点和知识点的学习。

二、在碎片化学习背景下微视频课程内容的设计策略分析

1.将教学交流加强,不断优化课程内容

在进行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时,如果教师与技术人员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那最后呈现的视频效果就很容易变的形式化、广泛化,进而影响课程的教学效率。所以,在进行微视频的制作时与开发时,课程的制作技术人员应该主动与教师进行协商和沟通,而在沟通中,主要注意三个方面:①本节课程的知识点设计核心是什么?②教师对设计内容有什么特殊的理念和要求;③制作人员要适当提醒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否达到标准,比如着装或者教学行为。这些都是要经过双方反复沟通才能完成的,一定要在每次的微视频课程中,让学生能有所收获。

另外,在对微视频课程进行内容设计时,也要注意几个方面:①必须有一个良好有效的开场,让学生们能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被课程内容所吸引。②学习的内容尽可能的贴近生活和实际,要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知识能够贴合实际,那就能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起来,学生自主完成了任务,自然而言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进行微视频的课程内容时,要经常为学生们展示一些具有相关性的故事和案例,让学生能够走入教学情境中,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

2.融入多种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在进行课程的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学模式可以拿来参考,比如,练习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启发法、问答法以及讲授法[2]等等。在进行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中,就可以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这些方法相结合,这需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的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遇到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那教师在进行微视频课程的教学时就要通过案例演示,利用摄像机拍摄下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对知识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对学习的主体进行确定,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想课程内容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目前我国的微视频课程还存在一些盲目性,没有将学生的层次与类型考虑到教学中去。

所以,在进行微视频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和课程的类型来制定内容的安排和设计,这样微视频的课程教学才具有实效性[3]。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碎片化学习时代的背景下,微视频课程教学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单一以及线性约束的缺点,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和便捷。可是,在课程的具体实施利用中,要时刻注意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调整,不能形而上学。这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将微视频课程的不足之处逐渐完善,相信一定会为以后的教学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世梅.贺成立.走向整体:基于微培训“碎片化”的反思――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师培训为例[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 31(8):85-88.

[2]李冬霞.张德会.基于知识点量化分析的微课程设计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4(7):160-162.

[3]李平.微时代:满足碎片化学习需要的微课设计与创作--以“李平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 2014(2):13-19.

课题1: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题目:MOOC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SPOC教学实践研究

编号:Hnjg2016-67

篇5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82-03

一、引言

泛在学习,就是一种适合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方便的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进行学习的方式[1]。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发展,为泛在学习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途径。腾讯公司自2011年1月21日微信到目前,注册的活跃用户量超过6.5亿,微信提供的微信公众平台,为泛在学习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技术支撑平台。学习者可以利用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功能,随时在各种场所学习,实现学习场所和空间的无缝融合,做到无缝学习。利用泛在学习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有机融合。虽然微信公众号提供了众多的功能,但是用于学习的内容资源也必须经过精心设计才能到公众号,供学习者学习。

二、泛在学习研究现状

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各国的科技发展和教育管理体制也有所差异,因而国外泛在学习的开展及其学习平台的开发也各有特色。美国哈佛大学以学习就像玩游戏一样为目的,为学习者开发泛在学习环境[2]。MIT的“重温革命”项目和“没有围墙的图书馆”项目,研究的目的都是创设支持泛在学习的资源和环境[3]。日本开发的U-Japan泛在学习平台是以“利用ICT建设随时、随地、任何设备、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4]为目标的。日本德岛大学开发的情境感知语言学习支持系统JAMIOLAS,可以在个人计算机上使用,促进了语言的泛在学习[5]。日本东京大学开发了一个基于FRIDs技术的泛在学习系统,人们可以方便的学习各种已被植入标签的食物、机器和景点等。加拿大亚大巴斯卡大学开发了自适应和个性化学习的泛在学习系统[6]。欧洲Learning in Process项目开发了适合知识密集型组织按需及时学习的在线学习系统,系统中还融入了情境[7]。

国内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相对较晚。自2006年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上把泛在计算和移动通讯与“无所不在的教育”实践作为“学习环境设计与开发”部分会议专题以来,国内的学者和专家们也开始对泛在学习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与发展。研究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不断涌现,如移动学习与普适学习研究,泛在学习(U-Learning)模式及其应用研究,泛在文化、泛在时代和泛在网络研究,泛在学习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泛在学习研究关注的主要内容维度、基本概念框架,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的关系研究,情境感知的泛在学习环境、无缝学习等。

三、微信公众号的特点

微信公众号有两种,服务号和订阅号。服务号和订阅号都能够申请自定义菜单。虽然服务号提供了用户自定义接口,订阅号没有提供,但是服务号每个月只能发送4条群发消息,而订阅号每天能发送1条群发消息。认证的订阅号提供了更高的权限,能够推送单条或是专题等更漂亮的图文信息。相比较而言,订阅号更适合用于推送泛在学习资源。

微信公众号管理平台可以将文字、图片、语音、音乐、视频等多种信息加以融合,根据要表达与传播的内容需要,选择和使用不同的信息呈现形式,使信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传播形态更加立体、生动。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具有高可靠性特点。平台推送的信息都是由公众号的管理者利用素材组织创建并群发推送的。管理者要对信息素材来源的可靠性和信息素材内容本身的科学性进行审核,因此能保证信息的高可靠性。

消息推送与用户接收的选择性比较大。消息下发的渠道有群发消息、自定义回复和自动回复,用户可以按照需要查看消息。微信订阅号中的群发消息,是直接推送到微信消息的订阅号目录中,不会像微信消息一样及时提醒,用户在空闲时,打开微信订阅号目录,就可以查看关注的订阅号是否有新消息,选择打开查看新消息或历史消息。如果订阅号管理设置了自定义回复或自动回复,用户进入订阅号将会显示自定义回复提示,根据自己的需要回复就可以推送相应的消息。

消息传播途径广泛、速度飞快。用户查看订阅号推送的消息时,可以进行二次传播,传播途径有转发给特定的好友、微信聊天群,分享到朋友圈。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任何一个人,只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将消息传递给所有人。也就是说,一条消息,只要有六个人接力转发到聊天群或分享到朋友圈,就有机会让所有微信用户看到。

四、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的内容设计

学习资源是泛在学习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资源设计是泛在学习的基础,泛在学习资源应具有生成性、开放性、适应性、智能性和连通性[8]。泛在学习系统中需要重点关注学习资源的本体描述和学习对象之间的语义联系[9]。一个泛在学习系统还应该支持学习过程信息采集和学习认知网络共享,学习资源应具有可重用特性,可实现自我进化发展的微型化、智能性[10]。泛在学习内容设计应该考虑学习对象、学习环境、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1.学习对象分析

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平台的主要学习对象是中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很有兴趣了解区域历史文化,因而学习动机也会比较强。通过不完全调查发现,64.97%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所有家长都允许中学阶段的孩子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

2.学习环境分析

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平台是以微信订阅号为主进行创建。在微信公众平台创建微信订阅号,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为订阅号上传素材、创建消息,设置关键词回复和自动回复。用户关注微信订阅号,浏览订阅号推送的消息。关注微信订阅号的用户可以加入特定的微信学习群,浏览订阅号中的消息时,可以转发到微信群,让学习者及时收到消息进行学习。

3.学习内容分析

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平台设计的目标是方便该区域的中小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了解该区域的的历史变迁,内容纷繁复杂。考虑到微信订阅号的功能特点,将提供的内容资源分为了三个大类,即大同纵览、旅游景点和名人民俗。采用与现实生活更加接近的内容和方式介绍大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变迁,学习者会对学习内容更感兴趣。

4.学习内容设计

大同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平台以“区域文化泛在学习”订阅号为基础,将需要学习的内容分成大同纵览、旅游景点和名人民俗三个模块,分别对应订阅号中的三个一级菜单。

(1)大同纵览

从大同文化纵览、古都文化、军旅文化、宗教文化、长城文化、边贸文化、民族融合文化、煤炭文化七个方面总体介绍大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变迁。

(2)旅游景点

以图、文、声、像的形式介绍和展示大同古城的旅游景点。大同旅游景点虽然不多,但比较有名气,如2001年获批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对各大景点已经破损、难以修复的部分,利用数字媒体新技术加以修复和还原,为学习者展示各个景点在每个朝代的样貌,学习者可以更加直观的认识景点的历史文化。在平台中体现为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善化寺、上下华严寺、古城墙、九龙壁及其它景点。

(3)名人民俗

大同的名人民俗包括好多方面,平台选择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子模块,分别为文化名人、传统节日、生活习俗、特色美食、当地特产。各个子模块的内容如下:

文化名人:介绍对大同文化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人,如杨门女将佘太君、晋署重庆总兵仁举、河神大王栗毓美、特级战斗英雄王福、作家王祥夫等。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及其它,这个模块主要介绍关于大同人民传统节日的风俗。

生活习俗:婚姻、生育、葬礼、寿诞以及禁忌。这个模块主要介绍关于大同的一些生活习俗,包括嫁娶之类的,都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快被淡忘了,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它们传承下去。

特色美食:刀削面、铜火锅、凉粉、羊杂及其它。该模块主要介绍一些大同当地的美食,大同有很多美食闻名中外。

当地特产:大同煤雕、云冈绢人、阳高杏脯、大同白酒及其它。该模块主要介绍一些蕴含大同文化的地方特产,通过游客对亲朋好友的馈赠使大同文化得以宣传。

五、结束语

微信公众号功能强大,使用方便,用户基数庞大,将微信公众号用于区域文化泛在学习平台建设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但是,区域文化纷繁复杂,需要对涉及到的学习内容资源进行甄选和精心设计与组织。文章以大同市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平台建设为例,对大同市的历史文化学习内容资源分成了大同纵览、旅游景点和名人民俗三大类,以适应微信公众平台自定义菜单三个一级菜单上限的限制。在三个一级菜单下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内容资料,所有关注此公众号的学习者都可以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还可以分专题一些有关大同历史文化发展的动态信息和新近发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杨孝堂.泛在学习:理论、模式与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11(6):69-73.

[2]MIT.Hand held Augmented Reality Simulations[DB/OL].http://education.mit.edu/drupal/ar.

[3]Doyle,A..Museum without walls.2006 [EB/OL]. http://museum.mit.edu/mwow/overview1 [2006-05-04].

[4]张海,李馨.日本移动学习实践研究前沿――对话东京大学教育技术首席专家山内v平副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09(9):1-6.

[5]李舒愫,顾凤佳,顾小清.U-learning 国际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9(1):98-104.

[6]Graf,S. and Kinshuk(2008). “Adaptivity and Personalization in Ubiquitous Learning Systems.” Hci and Usability for Education and Work,Proceedings 5298:331-338.

[7]M.Lytras&A.Naeve.Ubiquitous and pervasive knowledge and learning man-agement: semantics, social networking and new media to their full potential[C].Hershey,PA:Idea Group,lnc:2007.198-215.

篇6

1.课程计划

目前,我国高中教学课程计划主要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等,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履行公民义务等,由此可见,在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展教学工作,否则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2.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的途径,目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主要由必修和选修组成,其中必修课程内容有四个,选修课程内容有六个,大体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与思想政治有关的内容。但基于政治社会化视角来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过于依赖教材,无法抓住思想政治课教学重点,使得整个教学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基于政治社会化视角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发展

1.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既然是基于政治社会化视角来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发展,那么一定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化教学素养,才能使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得到新的改善,教师最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正因如此,若加深教师的政治态度,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政治思想,那么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7

1 项目教学法的定义及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课堂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起着建议与协助的作用。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总的来说均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基础,以真实的或模拟的职业工作任务为课程资源。教师将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和处理项目中所遇到的困难。共同达成“项目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中的教学设计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室内设计人才,从事设计、制图、业务联络、施工管理等工作。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进校后会从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开始学习,他们的学习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制图课程、设计课程、工程管理课程。这几类课程的学习基本集中在前两年,其目的是为顺利完成大三的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三年的课程中以完成全套室内设计项目为总目标进行学习,其中始终贯穿着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前两年的课程中,将项目拆分成为若干个子项目,选取相应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践。大三的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则要求学生能完成整套的室内设计,这是对三年来学习成果的总体体现,使学生其毕业后能顺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2.1 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项目任务

确立与课程内容相符又切实可行的项目作为师生的共同目标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也是成功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以CAD室内装饰制图课程为例,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室内制图规范和室内设计基础知识后,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如何运用CAD软件,来表达设计意图,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到设计工作中。因此,在课程开始老师会给学生布置本课程具体的项目任务:根据给出的一套家装原始平面框架图,要求学生进行设计,并完成从平面布置图开始到天棚图、立面图、详图的绘制,最终要求学生完成一整套规范的室内装饰图纸。

2.2 成立小组,组织分工

在有的课程学习中,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根据课程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能力,3~4人为一组,并选定小组负责人。组员间相互协调,辅助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小组项目计划、分配任务,并在计划内逐步完成项目。在学习的同时,可锻炼学生的沟通、组织、团队合作和执行能力。

2.3 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是决定项目教学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教师要督促学生或者小组负责人逐步按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并且及时恰当地对项目的进程进行指导,以避免错误和困难影响任务的完成。同时小组项目负责人,按照制定好的项目计划有条不紊地组织学员开展项目实践,随时向教师反映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2.4 项目评估与总结

对项目的完成进行总结,这一阶段可以有几种形式,例如,学生间相互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教师评估。应以学生和小组间相互评估为主,首先由老师根据本项目教学目的与要求,向学生明确项目具体评估内容以及评估标准。这样的评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教师的评估是对学生表现、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是对学生和小组相互评估的补充,应建立在前两种评估的基础之上,重点在于是否达到项目目标,且应强调学生能力、强调实践过程。

3 项目教学法对室内设计专业的价值

项目教学法不再将教授现成的知识技能作为追求目标,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去寻找得出这一结果的途径,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由此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项目教学中老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具有90%的积极性,因此,能充分培养学生研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项目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学习计划、组织学习行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个体学习向组织学习方式的转变,个人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有时属于小组、团队计划和目标的一部分,要依靠组员的共同协作来实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存在于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十分有利。

篇8

职业美术教学对应着诸多专业,如室内外设计,动漫设计,平面广告设计,造型设计等等。作为诸多专业的基本功美术基础部分,可通过大量的基础训练为这些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耐力,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基础训练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那效果会大不一样。

实用是我们职业美术教育的命脉,在基本功的基础上掌握各专业的技能,将基本功与技能有机结合无疑对职业美术教育是个新突破。

学生在初始阶段对美术基础部分缺乏认识,目标也不明确,容易引起乏味情绪,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对应的专业,比如:室内设计专业,为了使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学习美术基本功的意义,将最典型的室内设计一个造型例举出来,一个方木组成的玄关或是吊棚,要解决他们的视觉合理性就要进行以方体为主要课题的基础训练,了解了这一目标后学生会自主的制定学习计划,按照教学要求和进度完成作业,他们会主动热情地完成这一项任务,因为可以为制作玄关或吊棚打个基础。

在注重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选择能力前提下,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将所学专业巧妙地容入在其中,即加快了学习进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针对动漫专业的学生将电脑动画需要的人物和动物以及场景在美术基础课上分别完成,学生之间也可互换题材,分组进行团队手绘练习,最后将一个团队的完成的多个稿用在动画设计课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成绩突飞猛进。

课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机动性。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室内外写生训练。如:装潢设计专业带领学生到装修好的居民房屋内或公共服务设施内进行考察写生,拍摄一些相关资料。动漫设计专业带领学生野外(农村,风景区,繁华街道)写生体验生活,写生的内容广泛到人物、动物、风景、建筑等。

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思想,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职业教育特色。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掌握对口专业的专业特性,推进了专业课的学习进程,提高了学习效率。

具体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对应专业为基准,阐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突出基本能力点的训练,以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需要出发,做到理论、实际一体化,使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和技能。

(3)不断更新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感知、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篇9

    我们学习部作为学生会中的一个部门,其主要落实的工作是:早、晚自习的纪律情况检查以及每周常规检查汇总的分数记录。检查人员共有20人(包括2名干事),早、晚自习各10人,分为单周、双周,具体人员安排如下表:

早自习人员名单

单周

楼层

姓名

班级

 

双周

楼层

姓名

班级

 

1

张峰

02电大

204

1

范海青

01电大

203

2

沈明达(干事)

03气运

110

2

孙小亮

02服工

309

3

刘美芳

02商务日语

506

3

张颖

03工业电子(1)

403

4

肖丽珍

02服管

105

4

顾唤华

03服管

511

5

顾婷婷

03苏大

302

6

陈丽丽

03工业电子(2)

404

 

晚自习人员名单

单周

楼层

姓名

班级

 

双周

楼层

姓名

班级

 

1

钦丽红

02电子技术(1)

303

1

陈彦伶

03室内设计

505

2

吴汇波(干事)

02苏大

301

2

陆俊

02苏大

301

3

孙小波

03单招

510

3

洪志龙

03工业电子(2)

404

4

汤洁

02服管

105

4

潘瑜

03电大

205

5

张蕾

02苏大

301

5

冯兰

03工业电子(3)

405

 

    总结以往的工作情况来看,效率不是很高,为了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决定于1月22日(周日夜自修)19:00在行政楼接待室召开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各检查人员自我检讨。

    2.核算平均分的标准。

    3.检查表及时收交。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培养同学们各方面的才能,学生会每学期都会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支持和参与。本学期我们学习部计划在3月份开展一个“书法比赛”活动。

地点:阶梯教室

活动安排:1.海报宣传(写明报名处)

          2.报名者自带笔墨(写在统一纸上)

          3.由校方进行评比

          4.给予奖励(海报公布,橱窗展示)

    考虑到此活动参加人数定少,现有以下几个活动可供参考:

篇10

不可否认,逗号女是都市里的时尚引领者,她们独立、自信,在别人眼里,似乎总是优越而愉快的。但是当看到有些女人依靠家族势力、依靠婚姻,甚至依靠美色,轻易获取“逗号女”们辛苦努力也未必就能得到的“幸福”时,她们也难免彷徨和迷茫,很可能开始怀疑继续“逗”下去的必要。

其实,生活都是自己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模式可以被完整地复制。况且,幸福与否在于内心的感受,“逗号女”们自强、自立、自由的状态,才更符合现实社会的普世价值,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得来的东西才不容易失去,才是真正属于女人自己的幸福。

当然“逗”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方式,它还是一种生存态度,只有乐在其中才能逗得随性、逗得惬意,进而才能逗出成效。在我看来,逗的领域也不仅仅局限于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发挥逗之精神。

比如说婚姻,绝不是领了红本办了酒宴就画上句号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需要两个人不断地注入“逗动力”,才能常新常爱。学做新的菜式、纪念日送上惊喜、主动关心对方父母,就连改换一下散步的线路,也都算是小小的逗动力。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要达到不牵强不造作的境界,也是需要一颗有追求、有热情的心灵才行的。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07-02

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是近些年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讨论的热门课题。实际上,工作室制教学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世纪的法国,就流行着一种画家工作室教学模式,法文称“ateliers”。在当时,法国有很多杰出的画家和雕塑家都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设计史上一些著名的设计师就是通过工作室学习而有所成就的,比如格罗披乌斯、米斯和柯布西埃就都曾在贝伦斯的工作室学习过,他们后来都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工业设计师。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成立以后,把这种教学形式进一步发展,把原来艺术家或设计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变成了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开展工作室制教学。当今,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下设各系专业设置就是通过系列的教授工作室体现的;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艺术专业大部分的课程也是以进入教授工作室来完成的。在国内,伴随着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深化,很多院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上至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下至各地的地方高校、职业院校都在尝试实行工作室形式开展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室制教学,是设计类专业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形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的统筹安排的封闭课堂式教学,转换为以教授导师工作室为教学单位的开放式教学。每个工作室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学生在专业基础教育完成之后,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自由选择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直至在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工作室教学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一般由1名导师负全责,由多名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工作室的教学工作。学生在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生产设计课题的方式完成相应专业设计知识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工作室具有设计公司的一些基本特征,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实践能力综合训练。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它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以整合的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在参加承接和完成实际设计项目过程中接受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

工作室制的教学是灵活、开放的,在工作室内,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导师是一个项目的具体负责人,领导着一个团队进行项目设计,学生是教师的员工,在具体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导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和建议或学习问题,可以向导师主动提出,导师予以针对性的指导。

二、目前国内高校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积累设计经验方面有着班级制课堂式教学不具有的优势。但由于国内各个高校管理方式、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多有不同,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推行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

1.由于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较大,师生比不合理,学生多、专业老师少。更主要的是,在导师资源上存在着严重不足,高素质和有丰富教学与设计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老师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还有一些是从美术师资队伍中转过来的,在这样背景下建立起的工作室教学框架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由于工作室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开放,与其他专业冲突明显,增加了高校教学管理上的难度,对非传统类艺术设计院校来说推行起来比较困难。

3.实际设计项目不足,项目课程流于形式,工作室常面临无真实项目可做的困境。

4.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被一定程度压缩,专业知识学习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难以得到保障。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由于学校实施统一管理的问题,严格意义上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一般综合性的工科院校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2010年以来,我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课外“工作室”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一)工作室组织形式

按照现有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组建了产品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景观与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一名设计理论知识、科研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为负责人,其余导师由2-3名具有研究生学历且设计实践经验相对较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共同组成工作室导师团队。每个工作室都有1-2个具体的设计研究方向,例如,产品设计工作室设置有交通工具设计研究方向、家用电器设计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工作室设置有服装造型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服装材料与结构工艺研究方向等。工作室主要面向3、4年级同学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工作室学习,学生进入哪个工作室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工作室人数一般控制在10-15人。

(二)工作室教学活动内容

我们所设置的工作室并非是打乱班级制课堂教学式的严格意义上的工作室,而是作为第二课堂存在的旨在强化设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特长”而设置的课外工作室,学生在工作室内的学习主要为课余时间,是对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进行的有益补充。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导师的纵向科研课题研究、横向生产项目设计,以及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参加国际、国内专业设计比赛等。通过这些内容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强化了第一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培养和提高了综合性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累实际设计经验,而且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做到了“学有专攻”,培养了“专业特长”,为将来毕业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在工作室内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导师将给出成绩评定,记录在学校规定的课外8学分中进行成绩管理。

工作室导师除进行专业设计实践指导外,还兼有其他指导任务。如指导学生制订每学期的个人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引导学生规划将来职业生涯,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选课,教导专业学习方法,引荐专业阅读书目,甚至指导学生考研学习等。

通过近几年课外“工作室”教学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弥补了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使学生有效地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了设计创新能力,积累了设计经验。近几年,学生参加国际国内设计竞赛屡屡获奖,累计获奖人次达50多人次,其中不乏一些设计大奖,参赛获奖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课外“工作室”式的学习与设计实践活动也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楼玮,何征.初探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和现实意义[J].包装世界,2013(4):66-67.

篇12

引言: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外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初,欧美各国先后建立了工业设计教育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1919年成立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全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正式在京成立,这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规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设计教育的水平和设计师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特别是企业对创新设计人才需求的增长,工业设计专业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更具国际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前沿性。

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有了六批毕业生,下面本人根据对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一次更为详细的总结,并对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学生管理、就业等方面提出一点建议,以供参考。

1.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重点,与学生的就业也有着必然的联系。目前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机械工程师。

学生的就业目前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企业或工厂管理人员、产品技术人员、室内或平面设计师、营销人员。

从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企业逐渐对工业设计专业开始关注和接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大。而对于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将不仅仅是懂得一点艺术和机械方面的知识就足够,我们不能在市场已经成熟了之后再改革我们的教学,而是要领先一步占领先机。

工业设计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设计类型,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工业设计涉及的行业有: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产品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传播设计等等;狭义的工业设计单指产品造型设计,但是产品设计涉及的方面还是很广,可以说小到一颗图钉大到航天飞机都在其范围内,因此在就业方面来说还可以细分:家具设计、家电设计、汽车设计、玩具设计、灯具设计等等。

作为一个合格的工业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思维,还要具备相关的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建议修改和提高专业培养目标为:具有较高机械制造和模具设计能力的工业产品设计师。就业方向确定为:产品造型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包括环境和展示)、产品技术人员、企业或工厂管理人员、产品销售人员等。(本观点仅供参考)

2.教学与课程

由于工业设计专业就业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方面较为繁杂,这也是学生提出意见最多的一个方面。但是就行业所需知识来说,我们的课程还远远不够。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一直困扰着我。自从做了一年2006工业设计的班主任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其实不是我们的课程安排得太多太杂而学得不精,而是我们没有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就业的需要有所侧重地、有所选择地进行学习。

诚然,在课程的安排上也的确有不太合理的方面。这种不合理性,体现在前两届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上。从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里,我们发现有如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很少用UG,而是用Pro/E。

(2)学生对产品的内部构造原理理解得不够。

(3)设计类的学生电脑操作不够熟练。

(4)需要加强手绘表达能力。

(5)学生设计思维能力不够。

(6)没有实践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大一第一个学期没有专业课。

(2)一些基础课如设计素描、构成、效果图技法等,学生不重视认为是没有用的,而真正工作的时候才发现欠缺。

(3)计算机课课时还是不够,学生只能每个软件都是初步入门,不能精通。

(4)一些课程有重复内容,可以合并。如包装设计、CIS、广告设计均可合并为平面设计课。但是有些课程应该分开上,比如平面设计不等同于Photoshop和CorelDraw。

(5)有些必须的课程竟然没有开设,如一年级应开设设计概论,让学生了解设计发展史和设计究竟是什么;又如应开设产品设计课,并分为两个学期,分别讲授不同类型产品的设计。

(6)一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另外选修课不要限制专业和学期,如每学年的上学期均开设CorelDraw选修课,学生可以在大一上学期选择,也可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选择。

(7)需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把每门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整理明确,防止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重复或疏漏的现象。

(8)增加一些模具方面的课程,建议根据专业特点把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基础进行整理,如有可能合并或有所侧重(仅供参考)。如条件允许建议取消开设数学课。

3. 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的作用是比较重要的,但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权限目前没有明确,有很多和辅导员重复的职责。在我看来,班主任的首要职责是指导学生的学习规划,解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扰,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密切配合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是有益的。

现就我一年来班主任的经验作一个小的总结。

首先是入学教育方面,新生刚步入大学校园,对学习和生活都是陌生的,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学生感到很迷茫。班主任应该在入学教学期间向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情况等,并为学生制定好一套基本的学习计划(如大一上学期应该通过英语B级),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不会产生迷茫。另外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班级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其次在平时多注意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困难,及时解决。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职业需求指导学生学习各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还要向学生推荐该职业的其他知识进行自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设立专业设计室,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设计活动,由学生自己管理,可进行模拟或真实的设计任务,各设计小组竞标。还可以作为部分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毕业班学生实习场所。更希望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

4. 其他相关专业的拓展

由于工业设计涉及范围广泛,也可考虑增设如广告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工业设计是门综合的、交叉的学科,因此工业设计教育的特点应该是多元化及交叉性的,多学科整合发展的出现将成为现代设计教育新的培育方式。

结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应当是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完善、均衡、协调的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必须进行改革,这一点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共识。而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既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参考,又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效仿,只能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深入探索、锐意创新、大胆实践,构建出一个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本文仅以工业设计专业改革为例进行探讨,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方面和同行商榷征得专家的批评指正,另一方面希望广大职教工作者就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广西水电学院.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大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