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课件范文

时间:2022-08-29 10:17: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教学课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语文教学课件

篇1

【制作原则】

紧密联系教材内容,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重点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功能】

用于课堂教学中。

【内容构成】

背景音乐、图片、模拟声音、视频、文字等。

【使用步骤和效果】

1、背景音乐,大自然的声音《清晨》。

导语入题,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自己长出了一对美丽的翅膀,飞出教室,飞向大森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2、情境园:《比尾巴》。

当学生睁开双眼时,看到美丽的森林,绿绿的草坪,一群可爱的动物。让他们说说前来参赛的都有哪些动物,初步观察其尾巴的特点,创设情境,进入角色,学生就会以小评委的身份来观察、评论。

3、课文中六种动物的图片和相应的名称(带音节的词),并配有动物的叫声。

学生初读课文后,依次出示“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看图读词,读准音,初步记住字形,并听听动物的叫声。这样,既了解了动物尾巴的特点,还了解了动物叫声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能帮助识记生字,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认字。

4、配乐朗读,文字动画。

在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后,欣赏配乐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读好问句。

5、自选图片、相关文字配有动物叫声(燕子、金鱼、大象、马、猫)。

了解课文中六种动物的尾巴特点、学习了问句和答句后,进行拓展训练,观察其它动物的尾巴特点,并练习说话,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关键是学会提问。

6、背景音乐。

听大自然的音乐《清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朗读。

7、《情境园》。

回到情境园,总结课文。

篇2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同时借助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文中的难点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了解许多知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网络技术的配合,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网络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小学语文由于小学生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网络技术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网络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有哪些呢?

(一)情景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导入过程十分重要,导入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导入的设计需要教师充分考虑课文的特点,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观潮》这篇课文主要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壮丽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这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钱塘江大潮的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江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钱塘江的壮丽。“同学们有没有见过钱塘江来潮时的景象?”每一年农历的八月是把这一天,钱塘江就会涌现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参观钱塘江的大潮,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和壮丽。“有没有同学见过呢?同学们想不想感受一下呢?”接着老师通过多媒体放一段录像,学生静静地感受。通过视频的播放和钱塘江大潮声音的震撼,学生一下子就会被钱塘江大潮的其实所吸引,所震撼。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导入,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学习课文,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但是学生只能根据语文科文中的语言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只能通过语言来了解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或者人物的形象。但是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描绘,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在《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主要是要学生理解文章描写“潮来时”的句子,感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这篇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来理解和想象潮来时的场面。钱塘江大潮的雄壮其实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想象,但是仅仅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来理解,学生难免会完全理解,这是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提高视频和音频资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使学生感受钱塘江来潮时的磅礴气势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本文关于钱塘江的描写。作者通过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作者又按照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如此壮观雄伟的奇观。

(三)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对于语文的学习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更好地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中人物的形象。对于《观潮》这一课来说,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魅力,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对于文章中对于钱塘江大潮的描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学生会通过发挥想象力来想象钱塘江大潮的画面,但是如果加上声音和图片的辅助,学生对于钱塘江大潮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在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之后放一段大潮来临时的声音激发学生的灵感,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在《观潮》这篇课文将要结束的时候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产生一种敬畏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是人们的生活更加现代化。网络技术也可以应用与教学领域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方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备课

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可以很好的辅助教师备课,网络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综合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为自己所用。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上的优秀公开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加教学经验。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案的编写和优化,为学生提高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同时制作精细的教学课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语言和情景,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三)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54-0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拓宽了教师与学生获取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的途径,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充分进行备课,集思广益,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素质,进行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目前,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合理地结合,是一个仍在进行中的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实践,来找到契合点。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

1、华而不实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没有进行充足的备课工作,不了解预设教学目标,不清楚本次课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及难点,盲目地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有关教材课文的文字、图片、音视频堆砌叠加。

当然,这样吸引眼球的课堂必定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能记住也是这些相当绚烂的多媒体,而不是教材或课文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极容易分散,教师必须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不能将课堂讲解作为一次教师制作课件技能的展示,而是实事求是,以学生知识的掌握量为纲开展教学。

2、主次不分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育教学辅助工具的引进,为减轻教师课堂教学的工作创造了可能,教师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堂板书。课堂板书作为一种教师教学技能的展示,是传统教学课堂必备的一项工作之一。但是矫枉过正,也是不科学的,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甚至很少进行课堂板书了,一堂课下来,学生和教师只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显示屏,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无法对教材中的有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语文的学习是教师、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的体现,必须有交流,才会有体会,才能有更深的感悟。

3、舍本逐末

学好语文,必须注重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使多媒体教学资源物尽其用,不想弃之可惜,所以也会将语文的考评过程以多媒体方式呈现,根本无法达到给学生纠正知识错误,提出有效建议的目的。如此,一来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二来无法帮助学生纠错获新知的目的。

二、发挥多媒体优越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充分学习与实践多媒体技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

教师作为长者,在语文知识、经验水平上,学生远远无法超越,而教师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导航灯,应以正确的方向指引学生。教师应该认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学会制作多样化的多媒体课件,并用之配合教学。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是相当好的教学辅助工具,与教师精彩、详尽的课堂讲解合理配合,定能演绎一次有内容、有意思的课堂。

例如:教师可以到网络上下载一些软件的教学视频,自学视频制作软件比如绘声绘影,演示文稿程序如PPT,制作一些教学视频和课件,用于辅助课堂讲解。

2、教师应整合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了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互联网,作为人们进行交流的一个虚拟平台,已获得很多人的亲睐。因为有了互联网,资源共享才能更加便利。人们可以将各种各样的资源放在网络上,以便于需要它们的人们下载。因此,教师需与互联网打交道,从网络资源中筛选适用于教学的资源,并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制作出契合课文主题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与一体,能够给学生较为立体的感受,相对教师45分钟滔滔不绝的平铺直叙,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则不会显得太枯燥乏味,也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如此生动的呈现方式,学生必然会比较欣喜,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加,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教授《牛郎织女》这一课的内容前,应利用互联网,搜集关于《牛郎织女》的有图片、视频,并插在教学课件中播放,如温兆伦、郭羡妮主演的《牛郎织女》。教师可适当截取一些视频中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片段:牛郎织女相遇的过程等,帮助学生将课文具体化,形象化。小学生好奇心旺盛,也喜欢一些突破视觉的东西。有声的课堂往往能紧抓他们的注意力,如此就能为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准备了前提。

3、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课外拓展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应把眼光放在课堂之外。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与资源丰富自己的视野,扩充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他们拥有更好的条件进行学习。小学生可以征求家长的意见后,合理使用电脑等互联网终端,进行网上学习,并动手实践。

例如:教师在教授《负荆请罪》这一门课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能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讲述这篇课文,呈现的方式不限。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到网络上搜集资源,了解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提点及事迹,并了解当时的国家形势,以解答为什么会有负荆请罪。当学生们在课后搜集资料后,组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比如PPT,并在课堂上演示,各小组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就可对《负荆请罪》及课文中的人物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锻炼了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是较为可行的。语文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性的课程,更是生活化的课程。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网络资源,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因人制宜,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参与课堂,师生共同配合,将课堂教学演绎成有趣的知识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77-02

新课程改革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新课程改革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不断地抄写来完成对课文以及生字词的学习,教师传统的灌输模式让教学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而在经历新课程改革后,教学模式从传统的老师灌输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气氛较为活跃,并且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展开自学,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1.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现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方,因此得到了广泛关注。虽然在当前新程改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

1.1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理解出现偏差。新课程改革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中要求将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两者的把握有偏差,有些教师将学科的工具性作为重点忽视语文学科真正的思想价值,也有一部分教师恰好相反。上述两种情况都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或不能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词语含义。思想性过重,让语文课容易向思政课发展,工具性太强,让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精髓和奥妙。

1.2教师不明确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不像数学或其他逻辑学科思路明晰且题目的最终答案只有一个,其更讲究开放性的回答,也正因如此,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切入。[2]而一部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下,没有考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知水平,授课内容让学生难以消化,学生不理解其表达的真正意义,思维极易在教师的带领下僵化。

1.3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下语文实践性教学离不开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而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检验中把互动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但很大部分是事先的沟通而不是当堂课中交流合作所得出的结论。互动交流的学习形式流于表面,学生的参与性因此大大降低,达不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在新课改方向的实践性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学以致用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在学习中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出现不理解或疑惑的情况,教师就应根据之前学习的同一类型的知识点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点中的不解进行自主解决。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来帮助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践中消化知识、解决困惑。

小学语文在新课改方向的实践性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实践教学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主张通过反思去创造性实践从而建构人生认知体系。当代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特性和自主性的群体,而知识方法的教学并不是教师传授什么就是什么,而是需要学生在基础知识之上的自我思辨。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于对知识运用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来建构出新的意义。学生应跳出教师传授知识的桎梏,了解知识在不同情境下不同的含义,在二次创造和自我理解中将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中。

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对于树立正确的素质观有着积极作用。当前不少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重视的是理论知识的教导,实践能力往往很少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主动合作和探究式学习。[3]语文知识的学习也讲究实践,实践将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传统的以考试为唯一标准的考核体系转变为将实践与考试相结合的评价,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发展。

3.提高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方法

3.1情景教学,激发兴趣。学科的实践性要求越高,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高。小学生学习的一大部分动力来自于自身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利用教学课件提前将教学内容融入进去并创设相关的动画情境,有利于课程的导入。同时情境的创设也能很好地将小学生带入学习的内容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2合作探究,互帮互助。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原来的传道授业者变为引导者,根据学生在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教师可以先根据课堂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在课程开始前组织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时间比较短,可能会出现讨论问题逐渐失去重点、跑题等问题,教师应当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最后通过课堂以学生讲出小组内刚刚探讨问题的结果的方式,让知识信息共享,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课程有了一定的认知。

3.3开展活动,培养技能。"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口语表达安排一个专门的时间,口语内容可以是学生可对课程内容的看法,也可以是叙述最近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4]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板书的设计的词组的书写,例如教师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就可以提出在雪地上你会画下什么东西呢等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写词语或是画画的方式表达。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

4.结束语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理解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使小学语文教育有了明显的成效且实践性的教学也在不断地深入。在此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性教学研讨是时代和社会的共同要求。只有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比重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改革服务,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金玲.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三点思考[J]. 学周刊,2015,14:55.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难点,开展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语文课堂教学难点突破当然就成为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但课堂教学需要机智的选择,尤其是教学难点确立的适当、教学难点突破适时、教学方法运用的适合,这些无不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素养,值得所有语文老师琢磨研究。

二、教学难点的含义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成为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就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三、语文教学中突破难点的一些方法

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不同的体裁、不同题材,由于难点的落脚点不同,所以采取的化解措施,也要因文而异。我自从教以来,对如何突破课文中教学难点这个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经过总结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使我们的课堂更加行之有效。

1、首先根据学情突破难点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分析这个落差,搭建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以及难点是不一样的,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以及难点,既不拔高又不降低,需要教师深入走进文本,又要能浅出文本。

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的重难点都在第3—4自然段,就是“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这个设问。我查阅了教学用书和我手里的星级教案,两者的共同之处都是用表格突破重难点。我上网查了其他的教学设计,都没有发现更好的办法,所以最后就确定用表格。

用表格,这样条理多清晰呀!但是这些教学设计没有一个体现“生本课堂”这个教学理念的,这倒是给了我一个挑战,让我兴奋不已。我信心百倍地花了2天的时间在头脑中勾勒教学框架(这是额外的任务,正常的教学工作还是要进行的),又花了2天的时间梳理教学思路,书写教学流程,又用了1天的时间,对照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又用了半天的时间,对着电脑课件演练教学过程。当时的感觉就是此教学设计是我的教学智慧,是独一无二的,那简直就跟中了头彩一样。

这一走班上课才发现,为突破难点而准备的表格,却成为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四年级学生一见傻眼了,不会填,这真是我所没料到的,看来备学生这个环节,我没有做到呀!指导他们填表所用的时间,占用了一节课的大部分,根本没有时间去讲别的了。试了两个班都是这样,到底该怎么办?我又针对表格中“其中的猎食性恐龙”这一内容,预留了一个方案,设计了填空。这样就降低学生填表的难度,我又在网上搜了些相关的图片,帮助理解,这样才算是把难点问题解决了。

2、抓住课题,感悟难点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耳目,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3、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突破难点。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文字相比,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美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帮助突破难点。

4、抓中心词、中心句设置中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突破难点。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虽小,却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户,透过窗户可窥见到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以文眼为突破口设置中心问题,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突破难点。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晏子使楚》的教学难点是“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

1、简介背景,揭题

(1)、导入引出“晏子”(板书),对“子”的拓展理解。

(2)这一次晏子被派遣出使楚国,板书:使楚,对“使”的理解。

2、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检查预习情况

(2)初步分析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质疑。

师: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一个国家的代表,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一却让晏子受到了一次次难堪,你能找到吗?

请大家自读课文找出答案,板书:钻狗洞、下等人、强盗国

师:楚一一次一次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指读

4)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尊重 不敢不(不得不)

3、提出中心问题: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文最后一句话,也就是课文的中心句在本文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对这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的质疑,使学生开始去很好地思考这句话中的“奥秘”:楚王尊重其貌不扬的晏子,楚王不敢不(不得不)尊重其貌不扬的使者晏子了。无疑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擦亮自己的思维火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突破重难点。

5、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教学是根据信息传播理论和教学过程的规律而设计、实施、评价教育过程的系统方法,它通过形声媒体、软件的运用和调控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无法理解和接受,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官获得多重刺激,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可以使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顺利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篇6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爱新鲜的事物,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适当结合,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声音、图片、影像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地提高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

2.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才能使学生主动深入了解语文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影像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所描绘的情感,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当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3.激发学生学习美感。

多媒体技术中含有大量的媒体功能,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声音、动画等来展现一些实际意义较强的文章背景,如,大海、草原、高山、流水等,教师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就能主动地去感受文章中的自然美,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

4.拓展学生知识层面。

小学语文教学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掌握语文教学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课外知识,这样就能达到拓展学生知识层面的目的。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根据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开展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本就是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准备教学素材,掌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

篇7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门最基础的教学科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融入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由此可见在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一、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快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由于多媒体技术属于一种新型技术,而且小学生通常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学生更加关注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的语文知识。二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加生动、真实地为学生的创设出具体情境,因此学生能够产生“语文知识十分有趣”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节省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语文课堂授课效率。四是有助于小学语文与时代的与时俱进,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增强学生、教师、学校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教学随时展而发展。

二、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小学语文教学课件。传统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会借助黑板加粉笔的模式为学生书写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但是数学板书会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在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小学语文教学课件,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喜欢新鲜色彩的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件中融入一些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鲜明色彩等元素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紧跟教师课件中所呈现出来的思路学习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在为小学生讲授《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教师可以积极地在多媒体课件中融入树木、森林、小兴安岭等图片,使学生能够被多媒体课件所吸引,从容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保证其学习效率。2.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具体的语文教学情境。不同的语文课文呈现着不同的语文情境,由于很多教学情境无法利用实物为学生展示出来,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为学生放映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为学生创设出与该篇文章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更深入地理解到该篇文章所讲述的内容[2]。通过创设具体的语文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巨人的花园》一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播放一个与花园有关的视频,从而为学生创设出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降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难度,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篇文章的记忆。3.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更多的语文知识。虽然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主要应该依据教材为学生讲知识,但是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是有限的。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呈现出更多的语文知识[3]。通过为学生展示更多的语文知识,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含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但是由于小学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更多语文知识时,应该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年龄,从而为学生引入更多真正能够促进其发展的知识。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日月潭》一课时,教师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更多描写日月潭的文章,使学生不仅能了解日月潭,还能学习到分析文章的技巧,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希望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并为学生呈现出更多语文知识,让学生在开阔自己视野的同时,提高自身语文学习水平。

作者:李凡香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银滩路小学

参考文献:

[1]许海艳.试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7):195.

篇8

一、前言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给学生基本信息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口、手、眼等多种感官来强化这一过程。我们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信息的传递,就要改变和强化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把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引入到教学课堂中来,有利于丰富教学课堂,提高小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小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点。因此,如何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于提高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不得当,就会出现知识注重形式,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往往出现偏离教学需要的目的,使得多媒体变成了摆设,反而不能够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分析

1.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知识重点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引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教师对语文知识重点内容的把握,有利于小学生认识语文知识的重点,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缺乏教学环境的障碍,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是很难得到保障的,但是,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借助自身的动画、声音、视频等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让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教学知识点变成较易接受的内容,能够让小学生融入教学内容中,接受大量的语文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辅助,一些难点很容易接受和掌握,从而达到轻松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

2.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小学生只有较高的兴趣才能去主动的理解教学知识点,有了兴趣作为铺垫就能够强化自己去学习。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来,能够改变以往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的现象。教师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知识点,根据学生实际感兴趣的题材,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3.巧用多媒体,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进行创新,创新思维是我们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来。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熟知教材的知识点,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多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提高创新精神,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课件中,教师在结合语文知识,做到图文并茂,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多动脑,启发性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可以观察到学生的个性需要,这样在准备课件中,教师也能够较为正确的设计多媒体课件。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应注意的几点

1.更新观念, 重新认识教育目的

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必须进行创新,对知识目标进行重新认识,需要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与语文课本知识点相结合。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件制作上有针对性,结合学生的个性需要,把教材中重点和难点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 这样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课堂的活跃程度,吸引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认真思考问题的能力。

2.正确处理与传统媒体间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引进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对教法上进行一次很好地创新,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计算机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与发展,做到相互促进。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传统技术所不能达到的,能给为学生增加生动动画、视频、图片等。但是,传统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优点,在一些语文知识只点上,必须进行板书教学,不能完全进行多媒体教学,所以多媒体智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如果长期不进行板书,教师不领读课文,会使得学生思维变的懒惰,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所以,我们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3.注重实效, 保证使用的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过程中,要结合书本知识点,不能脱离教材内容,生搬硬套。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在设计上要注重小学生的生长结构需要,做到辅助的作用。既要能体现教学知识点的难点和重点,又要能够有利于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多媒体课件,要做到直观性、简约性,让小学生很容易接受所体现的知识点。所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做到科学性、有效性,做到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 1997,(03) .

篇9

1.网络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导入环节对保证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在充分考虑课文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设计出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情境导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一般情况下,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以形象性为主,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相对复杂的情感时,往往会使学生迷茫,最终使情感教学成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难点。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则能够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相结合的手段,形象展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为学生的深化理解创造条件。

3.能够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化和拓展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拓展学生思维能够促使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文字表述展开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文中语言,进而在头脑中构建典型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的构建策略

1.引进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形式的特色和优势,图文兼备,声情并茂的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点,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讲授《月光》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适当选取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导入教学内容,在舒缓的旋律中向学生展示月光之下平静的大海,以及大海随着音乐不断变换的场景。在欣赏完视频后,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月光》钢琴曲与画面、课文的关系,进而分析贝多芬在《月光》上表现出的创作思想。这样,利用网络资源对课堂教学内容加以丰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2.拓展课外内容,加强课内外知识的整合

课内外知识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都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学生在保证课内知识点学习的基础上,还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搜集与课内教学相关的知识点,最终实现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加深学生对相关语文思想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讲解《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在可在在课前可以将学生随机分成两个组别,要求一组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与北京春节相关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以及诗词歌赋等;另一组学生则搜集本省春节较为典型的风俗习惯、诗词歌赋等,并要求将自己搜集到的内容抄写下来,在课堂上讲解,再组织学生讨论本省与北京市春节风俗的异同,最终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把握《北京的春节》思想内涵,完成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利用网络技术拓展课外学习内容,还丰富了自身知识储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设计精品视频教学课件,提升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精品视频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在同样的课程教学中被重复使用,不仅可以显著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通过师生之间的课件共享,为学生创造反复学习的机会,进而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重复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例如,一位教师针对《藏戏》一课设计了精品教学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本校其他教师在对这一课文进行讲解过程中,就可以适当的借鉴该教师的教学课件,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也促使其他教师学习该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为其执教能力的提升创造相应的条件。而教师将这一精品课件与学生分享,也能够让课堂听课效果不理想的学生在课后时间段内重复课程学习,逐步提升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

篇10

处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其生理和心理大都未发育成熟,具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产生疲惫感、抽象思维能力差等特性。加之他们本身的知识阅历少、缺乏社会经验,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依照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讲解,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囫囵吞枣的现象,导致他们对教师所授内容不能充分地理解和掌握,因而学习效率和质量不能提高。反之,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但能利用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充分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其能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直观形象的优势,让学生体会直观感受的同时,加深对教师所授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例如,教师在教授《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课程时,虽然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的文字描述领略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采,但多数学生没有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过,因而对某些细节的描述不能产生同感或者根本无法理解,进而就无法产生心理共鸣。如果教师针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制作了视频影像的教学课件,使其壮丽的景象在学生面前直观地展现,他们就犹如身临其境,加之丰富视觉形象的指引,更容易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采取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生动的讲解,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头脑中进行知识的构建。此方式很难集中学生注意力,会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感到索然无味。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多媒体教学课件具备动画、声音、图片等优势,而这些优势恰恰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此外,多媒体课件还能将教材上静态、抽象,复杂的文字变得更为直观并便于学生掌握。例如,教师在教学《欢庆》时,假如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恐怕学生对教材内容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反之,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些庆祝节日的视频,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学生就会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细致的理解,进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而言之,我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虽然已经收获了不小的成绩,但要实现多媒体技术的高效应用,还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自身计算机能力的不断提高,进而才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课题环境,以此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步入现代化的轨

篇11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巧妙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 G 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早已被批贬屏弃,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巩固记忆,那么老师就要巧设问题来引导点拨学生。在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所设计的课堂提问,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抓住题眼,激发兴趣

大部分学生开始时对课文学习并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透彻了解教材,抓住课文的突破口,从课文题眼入手,有意识地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在学生为回答问题,进行思索、探究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很容易把握课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题眼往往是在题目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语,它不仅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还体现了题目的特殊性。让学生抓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内容。如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教师出示课题后,就可以启发学生寻找题眼的亮点,抓住 “美丽”一词,设置提问:“丹顶鹤美丽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丹顶鹤美丽的歌声是什么样的?”“丹顶鹤是否也有着同样美好的心灵呢?”等。教师利用题眼进行提问,学生也就自然产生了读书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

二、把握时机,注重启发

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如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当学生明白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时,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植物妈妈有哪些办法?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翅膀,学生开始认真地看书,寻找答案。紧接着,老师又话锋一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这时,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说,椰子:靠水来传播,椰子成熟以后,椰果落到海里便随海水漂到远方。有的说,睡莲:睡莲的果实成熟后沉入水底。果皮腐烂后,包有海绵状外种皮的种子就会浮起来,漂到其它地方。有的说,樱桃、野葡萄、野山参:靠小鸟或其他动物把种子吃进肚子,由于消化不掉,便随粪便排出来传播到四面八方。还有的说,凤仙花:凤仙花的果实会弹裂,把种子弹向四方。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水到渠成”。

篇12

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努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环境

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2.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例如在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的情景,内涵丰富。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们荡舟漓江去是怎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游览的情景。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例如《长城》第三段写“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但古代劳动人民如何修筑的呢?课文没有叙述。教师可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学生从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开想象,深切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修筑长城的艰辛。

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文,蕴含着创造思维培养的许多因素和良机,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