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6 17:18: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勤工俭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1)相关立法不够完善.1995年劳动部出台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95《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作为特别法,《意见》专门否认了大学生的劳动者地位,使得大学生勤工俭学不能适用劳动法,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对此也没做明确规定.(2)大学生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不强.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很少有意识要签订合同,就算签订合同,基本对合同内容也无法提出保护己方权利的有力条款.调查显示:一旦出现纠纷,权益受到侵害后采取司法救济的只占18%?.另据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的一项调查,大学生维权比例只占10%旧1.(3)公权部门缺位导致保护缺失.与劳动维权相关的公权部门主要包括劳动部门和工商部门.劳动部门的职能局限在保护、调整正式用工关系中的劳动者身上,缺乏足够的精力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加以保护;而工商部门的职权则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工商部门自身的法定职能并不涉及对大学生劳动纠纷的解决.工商部门对劳动用工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注册登记、营业执照的办理、违法经营内容的查处上,与大学生的权益维护没有太大的相关性.(4)高校相关就业指导部门缺乏适当的指导与帮助.目前,各高校一般都设有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权益维护部门.前者基本上是为毕业生服务的机构,而后者则为学生校内自治组织,很难在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纠纷中起到实质性作用.
二、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分类及适用劳动法之法律依据
为了在法律上厘清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到底能否适用劳动合同法,有必要首先搞清常见的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有哪些类别.由于大学生勤工俭学主要为课外兼职,时问有限及经验缺乏使其常常局限为几种:家教、产品促销、餐饮服务、散发广告宣传单等.以上行为从法律关系的角度基本可以分为两类:(1)介于大学生与雇主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表现为家教,大学生受雇于自然人雇主,以提供一定的智力劳动为内容而与雇主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一般认为不属于受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而是属于合同法调整的雇佣合同关系.(2)介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如前文所述之散发广告宣传单、产品促销等.在这种法律关系中,一方为大学生,另一方为单位而非自然人.一般认为其合乎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关系的相关表述,因而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合同关系.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适用劳动法之法律依据问题,我们认为:
(一)《劳动合同法》并未排除适用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该条可以被理解为关于订立劳动关系的主体的规定.结合第二款之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可以看出,《劳动合同法》并没有限制大学生的劳动关系主体身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中也无相关禁止性规定论文.
劳动法理论上一般认为,适格劳动者应当符合四个标准,即年龄标准、体力标准、智力标准、行为自由标准‘“.大学生劳动者无论提供家教服务还是促销服务均符合这里的四项标准,理应具备劳动法主体资格.《劳动合同法》第三节关于非全日制用工之规定,解决了大学生勤工俭学适用劳动法之类别对接上的困境.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
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第六十九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第七十一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从上述两条规定来看,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性质是非全日制用工,实践中大学生双重法律关系的建立也有了法律依据.大学生可以与多家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即建立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并且双方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拿上述几种勤工俭学的典型行为即家教、产品促销、餐饮服务、散发广告宣传单等来分析,均可能存在多重劳动关系并存在随时终止用工之现象,其与法律之规定恰好对接. (二)劳动部95(意见》并未否认大学生劳动者身份劳动部95(意见》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问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论文.
首先,其出台有特定之背景.1995年前后,国家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态度是保护学生的就业权.当时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情况开始出现.该条文重点在强调“不视为就业”.因为当时的大学生仍由国家包分配,如果把这种打工视为就业的话,学校就无需为学生分配工作了,实际上就会造成对勤工俭学者就业权利的不公.劳动部的这个意见有明确的立法取向,就是要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对大学生的这种规定不是要限制和损害大’≯生的合法权益,而是旨在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其次,“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是一个选择性条款,可以不签,也可以签.如果大学生不是劳动主体,怎么还能签订劳动合同呢?因此,有学者指出该条款不仅不能证明大学生是没有劳动者主体资格的,而且恰恰证明了大学生是有劳动者主体资格的.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是法律授权产生的,不能因为人的选择而改变.资格要么有,要么就没有.
最后,同是该部法律,95{意见》明确规定了几种不适用劳动法的主体,第一种是国家公务员;第二种是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工作人员,即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第三种是农村劳动者;第四种是现役军人;第五种是家庭保姆.这五类人员根据95《意见》第4条之规定,被严格限定为不受《劳动法》规范,而在校大学生并未被包含在内.随后在2003年的时候,劳动部又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发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意见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5小时,累计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30小时的用工形式.”劳动部的此项规定,也只是提到“劳动者”,而并没有进行区分,没有将大学生兼职排除在外,就是说凡是在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不超过5小时累计的,都属于《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之适用范围.既然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下位法未作排除性规定即应视为对劳动者劳动权利的肯定.
(三)大学生勤工俭学适用劳动法符合劳动法立法之宗旨《劳动合同法》开宗明义,第一条规定: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一言蔽之,其立法宗旨乃在于“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实践中将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排除在劳动法适用范围之外,恰恰有违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用工关系中,学生一方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将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符合一般法理关于保护弱者的基本原则.
把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赋予兼职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对违反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之法律责任具体化,并规定双方的救济途径和程序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事前减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侵权的可能性.一旦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相应地大学生就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会给合同双方当事人特别是给用人单位一种威慑力,从而有利于减少侵犯大学生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第二,可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救济途径.和司法救济相比,劳动仲裁在解决劳动纠纷方面具有快速、经济等特点.一旦用人单位发生拖欠、克扣工资等侵权行为,大学生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而不至于被劳动仲裁委员会以大学生勤工俭学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加以拒绝.第三,有利于相关部门对保护大学生劳动权益的重视.作为处理劳动纠纷的劳动监察部门和劳动仲裁委员会,由于大学生的劳动侵权纠纷成为其工作范围以内的事情,其自身必会更加重视.这有利于最终解决各类侵权事件.与此同时,还应加快职业中介组织立法的进程,加强对中介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如此,才能净化职业中介机构的服务环境,提升其服务水平,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三、雇佣关系中的勤工俭学对劳动法的适用及例外论文
实务及理论上均有人质疑雇佣关系是否适用劳动法,对此,笔者认为:雇佣关系在性质上与劳动关系的相似度高于与合同关系的相似度,因而,在劳动法中规范雇佣关系似乎更合乎法理及逻辑.毋庸置疑,雇佣关系中包含人身性质与财产性质的内容;同时其平等性与隶属性兼具,劳动力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特征,均与劳动关系相似.而合同关系中一般并不存在主体间的隶属,人身性质的内容也很少见.鉴于民事诉讼法关于劳动合同纠纷的诉讼采用特殊的举证责任倒置的做法,出于保护弱势群体的目的,将雇佣关系中的大学生勤工俭学纳入劳动法管辖范围更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及实现劳动法保护弱者的立法宗旨.
关于例外,华东政法大学的董保华教授认为:大学生勤工俭学不能适用劳动法的最低工资规定.理由有二:其一,大学生不是劳动者,因为大学生的主要职责在学习而非劳动;其二,最低工资标准包含了根据赡养系数计算的赡养花费‘“.对此,笔者不能苟同.首先,如前所述,大学生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理当担负自我供养的责任,其父母已无法律上的抚养之责.同理,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也理当担负赡养之责.现行教育法上关于学分制的规定,关于休学创业的规定等保证了大学生行使劳动权的可行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合法性.
“十二五”期间,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第四次全教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入落实教育部勤工俭学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市域“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努力把勤工俭学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校园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勤工俭学工作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强化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继续丰富勤工俭学工作的内涵,不断扩大工作外延,突出加强以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以关注师生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以提高师生生活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设,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和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十二五”勤工俭学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积极推进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大力强化勤工俭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建设并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对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农村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业的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城区中小学要按照劳动实践教育课程标准,组织学生开展适宜的社会和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功能的发挥,建成1个以上市级综合性多项目、多功能社会综合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建成每县2个以上、每区1个以上的县区级学生综合实践教育示范基地,满足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
2.稳步实施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规范教育内部市场的管理和服务。根据国家、省有关实施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最新精神,借鉴沧州、承德、唐山等已经启动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城市的经验做法,组织开展专项调研,适时出台指导性意见,慎重启动并分步推进我市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培育、发展和规范全市中小学教育市场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力争使条件适宜的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纳入全市统一的教育内部市场服务系统。
3.依法完善校园安全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全力维护学校和师生的正当权益。要指导和督促学校建立和完善勤工俭学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促使师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全面提高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水平和质量。各中小学要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做好学校风险分散和转移工作,加大协调力度,继续抓好学生学平险管理和组织工作,积极建设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努力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校园风险防范服务系统将更加完善,风险分散和转移工作将更有实效。
4.不断扩大校办第三产业服务领域,努力创造校办产业发展的新辉煌。紧紧围绕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生活,大力发展既面向教育内部市场,又面向社会公众的校办第三产业和社会服务项目。市县两级要科学规划,指导协调各中小学举办更多的适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服务项目。
二、“十二五”勤工俭学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对新时期勤工俭学的认识。勤工俭学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条件保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对勤工俭学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市县两级勤工俭学管理部门要围绕教育发展大局,找准定位,加强协调,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切实发挥好“规划、协调、指导、服务、监督”的职能作用,加快勤工俭学事业发展步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服务。
2.加强领导,不断加大对勤工俭学工作支持的力度。各县区教育局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对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支持,在土地划拨、资金投入、技术引进等方面争取最大限度的优惠,为勤工俭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中小学勤工俭学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证。市继续实施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专项奖励扶持政策,适时增加专项扶持奖励资金数额。各县区要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大对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和配套奖励。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02-03
一、印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深度较浅,专业技能较弱
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专业课程一般放置在后两年,由于专业课程较多,过于集中,每门课的学时分配较少,教学深度有限。学生短时间的学习所掌握的技能有限,操作能力达不到预期目标。学生开始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时,由于对专业情况了解较少,整个学习过程处于被动状态,学校安排哪些课程,就学习这些课程,甚至还抱着混学分、混待毕业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很难将专业知识学到一定深度。
(二)难于因材施教
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一样需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专业特长不一样,专业兴趣点也不一样,实践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爱好进行。目前的实践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统一的,很难结合学生的特长、爱好进行。对于印刷技术专业,专业宽度较广,有印前图文信息处理、印刷操作、印后加工操作等专业方向,不同的学生所适合的专业方向不同。
(三)学生岗位目标不明确,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不够深度,因此对自己的岗位目标定位不明确,不清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技能的学习也就没有目标性。进行实习实训时,没有岗位的选择性,听从学校的实习岗位安排。实训过程中,企业也看不到学生的专业技能特长,只能安排低技能要求的普通岗位,实习实训效果自然不理想。
二、基于“学生社团”的实践教学模式
社团根据专业方向或者就业方向设置小组,新生入学就可以加入社团,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应的小组,通过社团的活动及社员的交流了解专业的情况,自主学习专业知识,深入钻研所选的专业方向,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社团提供学习平台,组织社员相互学习交流,开展内部培训,邀请学长、专业教师、企业技师举行专业知识讲座。社团直接由学生负责,按照社团运行机制运行,由专业老师提供指导。
三、“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解决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短的问题
大一新生就可以参加专业社团,通过社团活动了解专业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学习功底好,精力充足的学生,可以利用社团平台提前学习专业知识,解决专业课程学习时间过短的问题。同时也消除学生等待学习的心理,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有利于学生术业专攻
社团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课后学习平台。课程开课学时较少时,学生可利用社团的丰富教学资源,选择性地补充学习,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有利于学生确定正确的岗位目标
新生入学后就通过社团的活动,提前接触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的情况。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时,完全可以发现自己的专业特长,找到自己喜爱的专业方向,确定自己的岗位和职业目标。
(四)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和效率
社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后,学习积极性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提升。同时,学习的方式多样化,有讨论、培训、讲座等方式,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
(五)解决实训效果不好问题
学生通过在社团的专业学习,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岗位目标,另一方面,学习到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实训时,可根据自己的岗位目标选择实训岗位,专业对口,提升实训效果。另外,由于具有一定的岗位技能水平,深受实习单位喜欢,实习过程可直接进行该岗位的核心技术操作。
(六)提升技能大赛参赛水平
社团专业学习激发学生参加行业技能竞赛兴趣。“社团”就像体育赛事的“俱乐部”,通过社团培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后,技能水平提高,可充分应对行业的技能大赛,提升参赛水平。
(七)勤工俭学,服务社会
社团可以组织社员勤工俭学,服务社会。当社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后,可从事专业相关的勤工俭学工作。一方面学生可以赚取部分生活费,另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实践项目提升专业技能。同时服务于社会。
(八)提升就业能力
目前,行业岗位细化,对人才的要求更注重于“精”。学生进入社团自主学习,可对某一专业技术点精耕细作,深入钻研,掌握前沿技术,其专业水平可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缩短就业试用期。学生就业质量高,工作稳定。
(九)奠定自主创业基础
通过社团的勤工俭学活动,积累了专业技能和经验,可以确定以后创业的目标,减少创业的盲目性。同时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树立团队意识,提高职业素养,为自主创业做好准备,大幅度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四、“印艺社团”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一)建立“印艺社团”
建立“印艺社团”,招收的社员为印刷、包装、出版、设计、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印艺社团直接由学生负责,由校团委管理,按照学校社团机制运行。印艺社团下有7个兴趣小组:图文信息处理小组、印刷小组、防伪设计小组等。小组长由专业技能较强的高年级的社员担当。社员可同时加入多个小组。每兴趣小组选定拥有该专业特长的专业教师作为学习指导老师。
(二)社团的技能培养目标与学习内容
通过“印艺社团”平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印刷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首先确定每个小组的岗位目标、技能要求、学习内容,如表1所示。
(三)社团学习的方式
1.每个小组的指导老师制定技能培养目标和学习指导书,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如参考书目、文献资料、教学视频、软件等。
2.社员自主学习专业技术资料。社员根据技能培养目标和学习指导书,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并通过查阅期刊文献,浏览行业论坛,以及查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技术文档、产品说明书,钻研软件等方式,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3.社团建立论坛或者QQ群,相互交流学习。社员之间交流学习心得,相互帮助。组织社员进行技术讨论、研究,协同解决技术难题。
4.由社团组织培训和讲座。组织高水平的老社员对新社员进行培训。邀请具有相关知识特长的老师、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座。以社团的名义,向学校申请实验设备、实验耗材、场地等,开展专业学习。
5.以社团的形式组织课外兼职。比如印艺社团的印刷小组,可选择印刷企业的相关岗位兼职。专业对口,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企业来说,也愿意选用拥有一定技术功底的专业学生兼职。
6.利用专业技能,承接相关的社会业务,开展勤工俭学,通过实践操作提高技能水平。比如,防伪设计小组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为客户开发、设计防伪版纹。
(四)实践教学效果收益
开展“印艺社团”实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明显。
1.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大部分社员通过自主学习,能在某一专业小分支上深入研究,技能水平达到企业的水平。“印艺社团”社员参加全国包装设计大赛,获奖多项,专业水平突出。
2.优秀毕业论文增多,社员将自己深入研究的专业知识点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部分毕业论文选题来自社团的勤工俭学项目,应用性强,实用意义大。
3.创新能力提升。掌握了很强的自主学习方法与技能,表现在专业文献的查找,学习方法的改进等。创新能力大大加强。培养出技术创新型人才。社团成员申报新型外观专利一项。
4.勤工俭学效益提升。社团成员的勤工俭学比例高,而且专业对口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与普通的勤工俭学项目相比,一方面获得较高的报酬,另一方面,工作经验价值大,通过项目提升专业技能,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也非常有利。
5.社团成员毕业就业平均工资提高。社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要高,深受用人单位喜欢,试用期短,薪资水平高。因为专业对口度高,毕业生工作岗位稳定,跳槽率非常低。
6.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增加。印艺社团数码印刷小组的一个社员,在校时一直从事数码快印的勤工俭学业务,毕业后直接开办一家图文店,无缝过渡,开业就进入盈利期。
7.有利于学生考研深造。部分学员,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研究水平提升,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
(五)“印艺社团”教学模式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基于“印艺社团”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因为“印艺社团”是一个学生社团,按照学生社团模式运行,不会因为指导老师、社团负责人的更换而终止。作为学生社团,可获得学校一定的经费资助,同时可开展勤工俭学,承接社会业务进行创收,为社团运行提供经济保障。印刷技术应用性很强,勤工俭学的机会非常多。图像处理、图文排版、防伪设计、数码印刷、丝网印刷等,这些都是适合勤工俭学的项目,只要有技术,就可以获得业务。
(六)“印艺社团”教学模式的改进
1.前期资源的缺乏。社团成立初期,积累的教学资源较少,特别缺乏具有指性的专业核心实践教学资源。可学习的内容多为理论教材、参考文献,这些资料技术深度相对较浅,对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帮助较小。比如防伪设计专业资料,相关的知识介绍较少,后来找到了专业防伪软件以及操作教学视频,才可以深入学习,通过实操练习达到高层次的防伪设计水平。另外,高水平的社员缺乏,缺少领军人物,很难找到勤工俭学项目,需要指导老师投入较多的精力,提供较多的指导、培训,帮助寻找教学资源和业务项目。
2.对小组的实时调整。“印艺社团”各个小组的发展不平衡,有的社员人数多,教学资源丰富、勤工俭学项目多,发展又快又好,有的则相反。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行业的发展前景、就业形式、教学资源等因素,对社团的小组进行调整,或取消、或合并、或新建。
3.实践教学资源的改善。对于印刷小组、印刷实验设备少,实验条件有限,需要开拓校外学习资源。社团积极联系印刷企业,采取双休日到印刷生产车间兼职的方式来丰富实践教学。
4.减少老师对社团的干预,增加引导。社团活动是一个自主学习过程,是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指导老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印艺社团成立前期,老师对社团的活动做主较多,社团发展速度较慢,后来变决策为引导。让“印艺社团”完全按照社团模式运行,社团进入良性循环,快速发展。
五、总结
将学生社团模式应用到专业实践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社团”教学模式拉长实践教学的跨度,拓宽实践教学的广度,提升实践教学的深度,增加实践教学的准度;将被动式大众教育变为主动式精英教育,为学生技能学习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为以后的技能创新奠定基础,为自主创业做好前期铺路,是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有力补充。“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模式在印刷专业教学上的成功,对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娜,李小东.印刷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创新探索[J].广东印刷,2013,(04).
[2]牛一帆.印刷专业人才全新培养模式探索[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2,(03).
Research on Practice Teaching of Printing Major Based on "Student Association" Mode
XIA Zi-you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56-01
勤工俭学是一边上学,一边工作、劳动。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相对家境贫寒的学生,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自觉找兼职维持生活,也有一部分家境较好的学生,他们找兼职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丰富阅历。而在学校众多的勤工俭学岗位中,图书馆又以其独有的文化魅力备受学生的青睐,笔者发现,图书馆几乎是各高校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共同部门,而且是一个需求量相当大的用人单位。随着学校扩大规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图书馆藏书的也不断增加,图书馆除了延长开放时间.还增加了大量其他工作,而工作人员基本上很少增加。因此众多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既为图书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帮助,也对图书馆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1 学校学生勤工俭学的普遍性与必要性
图书馆勤工俭学不是一项单纯意义上的经济行为,图书馆之所以成为勤工助学的“基地”,这对于学生和图书馆双方直接需求有关。勤工俭学学生的出现,缓解了图书馆人手紧张和工作量日益加大之间的矛盾。图书馆提供的岗位虽然报酬不高,但是因为在学校内部,安全省时,很受学生青睐。同时由于办学经费的短缺,图书馆越来越显得人手不足,以我校为例,学校藏书由二万多增加到现在的快二十万,学生从一千多发展到现在的六千多,图书馆工作人员没增加一个。学校一直是靠聘用学生来馆管理,减轻图书馆事务性工作负担。正是因为善于利用勤工助学的学生,才使得我们图书馆能正常运行。
2 图书馆勤工俭学学生的培养
学生到图书馆勤工俭学,就有了怎样培养、管理好这些学生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高校实行并轨制后收费标准的大幅度提高,高校的贫困生、特困生大比例增加。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珍惜这次勤工俭学的机会,尽职尽责做好工作,协助图书馆老师把学院的图书管理工作做好。学校为实现“只要分数够,决不让你辍学”的承诺,首先是素质的培养,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有的学生做事缺乏条理性;有的学生沟通能力差;有的学生知识面窄;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差;有的学生不愿干脏活、累活。所以在学生的挑选上尽可能要挑选热爱图书馆工作,有奉献精神,能吃苦耐劳,能团结同学,能热忱为读者服务,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办事认真负责,普通话标准,表达能力强,成绩好,并遵纪守法,关心集体,有合作精神的学生,让这样的学生优先录用。通过参加各种劳动和实践,在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接受事物的能力和自立能力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另外还能增强团结协作精神、积极参与精神和乐于奉献精神,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他们认为,图书馆的环境十分安静,在那里可以边工作边看书学习,根本感觉不到郁闷。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对充实自己的生活、提高自身修养、锻炼独立自主和管理能力非常有好处。
其次是业务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岗前培训工作。各校的勤工俭学中心,一般为设在学生处或团委的下属职能部门,并制订有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基本素质培训着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工作热情以及责任感的培养,使他们热爱图书馆工作,遵守劳动纪律,树立敬业爱岗的良好品质。
3 图书馆勤工俭学学生的管理
勤工俭学学生流动性大,学生到一定阶段就要出去实习,准备毕业考试,毕业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出去找工作,参加一些招聘考试,这时就不再适合从事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工作,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是长期的,需要稳定的流程,人员流动性太大,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正常工作。因此图书馆几乎每个新学年都有新老勤工俭学学生的更替,特别需要有一个健全的机制来管理好他们。
3.1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关键
要使学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图书馆工作需要认真、细心、耐心同时具备一定计算机水平的学生,特别是电子阅览室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学生处安排的学生很大部分是无法满足这个要求的,这也给学生到图书馆后的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岗位责任制度的制定由各部负责,根据各部室的工作要求,具体到每个岗位、每个班次、每个人员,只有责任到人、任务明确,不至于因分工不明而贻误工作。图书馆在制定奖惩制度时,一般以奖励为主,比如工作表现好、热心图书馆工作、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学生.不但在每月的工作总结会上口头表扬,同时还作为留任的重要条件;但对表现不好或违反纪律的学生,及时指出,但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一错再错者予以解聘。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使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3.2 交流管理
勤工俭学学生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他们在图书馆工作,了解图书馆文献的管理方式和检索利用,也真切地了解图书馆工作人员所付出的劳动。读者对图书馆有什么意见或误会都可以通过他们得到及时的解释。他们又生活在读者群中,最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最能代表读者的呼声,为图书馆开辟了一条最直接、最方便的搜集读者意见和建议的渠道,从而有目的地完善馆藏资源,提高馆藏质量。因此他们在同学们中的宣传和言论更具说服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图书馆对他们的对外言辞要进行有效管理。
3.3 心态管理
勤工俭学学生大都家境贫寒,有些自卑,但又特别自尊,特别敏感。高职校学习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观形成的转折期。图书馆的每一位管理者同时也都是教育者,对勤工俭学同学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将对他们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勤工俭学学生的学生在图书馆不仅仅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还多了一项立足社会的技能,更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勤工助学学生在工作中图书馆老师要随时进行激励、关爱和引导。耐心向他们传授业务技能和工作经验,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他们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生工作主管部门,作为学生的实践测评;在工作期间对表现优良的学生进行表扬,在工作期满后为他们颁发荣誉奖状等等。这样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工作热情,使图书馆工作更快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何建荣.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聘用在校大学生馆员的必要性及效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6).
图书馆的工作是以读者为轴心,一旦离开了读者,图书馆的书刊资料就失去了利用价值。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者要强化员工素质、做好导读工作、主动解难释疑、构建师生和谐氛围、在为读者服务时主动热情、以优秀的品质,周到的服务,熟悉的业务呈献给读者。
1、做好读者导读咨询
图书馆要主动做好读者导读工作,有步骤、有系统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导读服务。在新生入学后,要教育学生学会使用书刊资料检索工具,使他们能够在浩瀚的书海中迅速准确地查阅所需文献。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导读的重点是基础理论方面的书籍,帮助他们理解、消化、吸收课堂教育内容。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要围绕“文献情报检索”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培训,提供实习场地,让他们有场所练习,使他们在校期间能运用文检知识帮助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特别是进入实习期的学生,向他们推荐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资料,使他们增加信息、开阔眼界。图书馆还要利用网络资源和检索工具,围绕读者的科研课题、毕业论文等提供相应的服务。
2、帮助读者解难释疑
解难释疑是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工的必备要求,无论对哪类咨询疑问,其释疑程度的高低均取决于工作人员个人能力的高低和所拥有知识的渊博程度。广大员工必须熟悉本部门所在岗位的图书馆业务知识,熟悉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信息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在解难释疑中才能令读者满意。图书馆的每一位员工都有对读者解难释疑的义务,向读者解答所提疑问。要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利用现代化工具,为读者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解难释疑服务。读者来馆借阅书刊、查找资料,遇到的问题形形,包罗万象,小至一种书的查找方法、一本期刊的排架位置、一种输入法的使用、U盘的使用等等,大至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计算机二级考试前VFP练习中出现的疑惑,都来一一咨询,要求帮助释疑。
3、强化员工内涵素质
强化员工内涵素质,这是做好读者服务的前提。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在政治思想方面:图书馆工作者要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热爱图书馆事业,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以良好的职业形象、文明礼貌的语言、主动热情的态度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在业务技能方面:管理者要有过硬的图书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图书馆管理技能,精通印刷型资料和数字化资料的综合加工和管理能力。
图书馆进入了现代信息服务领域,实现了现代化服务方式,它的服务手段也向综合化、数控化、网络化和多媒体转变。它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强化员工内涵素质,把自己培养成符合现代化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能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高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为师生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工不断学习,使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宽和提高,完善知识结构,更好地发挥网络资源作用,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4、构建师生和谐氛围
图书馆由于人员编制不足,各服务窗口都添加了学生协助,来维持图书馆工作的正常运行。大学生走勤工俭学之路,参与部门工作,即解决了他们的经济所迫,增加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又帮助了图书馆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勤工俭学者在图书馆有着双重的身份,他们即是读者,也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大学生行动敏捷,思维活跃,对问题的看法往往有独到之处,常常能使工作人员受到启发。要做好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还应与来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学生助理搞好关系,共同构建师生的和谐氛围。我们的管理人员不应以老师之尊而居高临下,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看到他们的优点,关心照顾他们,在感情上与勤工俭学者平等交流,随时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开展一种积极的协调交流关系,增进相互间的感情,让勤工俭学的学生意识到“我自己就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该爱岗爱馆,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
5、当好读者知心朋友
主动与读者交谈,可以及时地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和阅读动态。读者和工作人员之间有一道天然的心理屏障,在对读者服务的过程中,主动地跟读者套近呼,一句热情友好的问候,一句亲切温柔的话语,一个温馨友好的微笑,它能一下子缩短图书馆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相互间的亲密度和亲切感,给学生一个和谐的空间,给读者创造一种身心愉快的阅览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让他们在图书馆就好像是在“家”里学习,有一种在“家”的感觉。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观察,了解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倾向,做图书馆事业的有心人,就会有所收获。与读者交谈,这就需要我们熟悉读者,了解读者,根据读者群体的教学进度、学习情况、阅读兴趣、为他们的服务做到有的放矢。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不仅对他们所学的专业技能进行深入调查,还要对他们所学专业以外的知识也进行热情服务。在与读者交谈的过程中,读者往往会对图书馆的服务项目,馆藏补充、书目推荐、借书期限、规章制度、以及开馆时间等等进行畅所欲言,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从而促进和推动了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通过与读者进行交谈,做读者的知心朋友,我们可以及时地了解信息,做到图书服务,心中有数。
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已分别在南京、广州成功举办了两届。第三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的主题是围绕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研究实验室内涵发展与提升、研究探索书香校园智能化发展、探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努力使教育装备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化发展。
本次大会在报告质量上严格把关,主论坛、信息化建设分论坛以及实验教学分论坛均呈现出了多份精彩的报告。值得一提的是,在主论坛上乔玉全处长作了题为《新形势 新机遇 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报告,从总揽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学校教育装备配置的要求。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张庆所长作了题为《统筹联动:成都教育装备现代化的路径思考》的报告,为大家展示了2015年成都教育在中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本位思考,勾勒出成都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要求下装备工作的轮廓与路线图。另外,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发言也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李校长以轻松、幽默的演讲风格,为教育装备工作者解答了学校装备的焦点与热点问题。
本届论坛的2个分论坛也同样精彩,报告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来自教育装备职能部门的管理性方针指导,又有来自学校方面的特色化装备配置汇报,还有来自企业方面对于教育装备研发和试用推广的案例。广州市教育装备中心龙树基主任在实验教学分论坛上作了题为《试论学前教育装备工作的建设和发展》的报告。龙主任通过枚举广州市的部分特色幼儿园案例为与会嘉宾勾勒出广州市学前教育在教育装备方面的发展蓝图。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技术科宋涛科长在信息化建设分论坛上为大家带来了题为《重视细节规划 成就技术之美》的报告,以翔实的数据和具体案例图片阐述了信息化装备配置在工程施工和后勤应用管理过程中,应重视细节规划来实现信息化装备技术之美的观点。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教育政策。1994年,我国开始试点高等教育收费(双轨),1997年全面并轨,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建立。收费制度的改革必须要有配套的学生资助制度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国际上通行的学生资助模式和方法很多,但每一种资助都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实效。我国自1999年以来建立和推行以“奖、助、贷、勤、补”为主的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试图在高等教育的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求平衡。为了保证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权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也发出了“决不让一个贫困子弟不能上学”的号召,并为此颁布了有关制度和方法,以及种种资助项目,虽然已有一定的成效,但离公平的理想和现实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研究样本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湖南长沙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分年级、系科、专业进行分层抽样。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回收率为91%。
在正式调查前,用重测法对量表的信度进行预测检验,两次测查间隔为两个星期,重测人数为40人,得出r=0.85,说明本调查量表的信度较高。
本次调查主要从“你认为当前高校收费情况如何”、“你在校的主要资助来源”、“你希望选择的资助方式是什么”三个维度,对大学生的资助情况进行调查。所得到的数据采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高校学生对当前高等教育收费情况的态度倾向
高校收费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是否应当收取学费,在目前已没有较大的争执。为了了解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之一即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倾向,设计了“你对当前收费的看法”一题。在调查的学生中85%的学生认为高校收取一定的学费是应该的,学费的收取有利于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维护教育的公正性。但对于目前的学费标准,91%的同学认为目前高校收费太高,有8%的同学认为收费合理,认为收费偏低的只有1%。此调查结果和国家统计局2001年10月初颁布的数据基本吻合:54.3%的居民认为目前各类教育向学生收取的费用增长速度过快,26.6%的居民认为基本合适,只有13.3%的居民认为慢了。
2.高校学生的主要资助来源
学生的资助来源是指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经费的获取方式和渠道,包括家庭资助、亲友资助、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勤工俭学等。
根据调查结果,高校学生主要资助来源由高到低排列是:家庭资助、亲友资助、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贷款、其他。其中家庭资助是高校学生最主要的资助来源,92%的学生报告他们教育资助的第一来源是家庭,不足部分则通过其他渠道解决。在家庭资助之外的其他渠道中,最主要的是亲友的资助,约有84%的学生获得过亲友资助。而学生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和勤工俭学等学生资助渠道获得的资助,相对于家庭及亲友资助而言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高校学生主要依赖家庭和亲友资助来完成学业。而高校目前的学生资助体系在帮助学生解决高等教育支出需求方面是有限的。在关于学校学生资助是否发挥了作用时,43%的学生回答“没有”,36%学生回答“不确定”,只有21%的学生认为发挥了作用。通过助学金、贷款、勤工俭学等方式提供的学生资助不足以支持低收入水平家庭学生继续其学业。高校在奖学金的发放上金额比例较高,但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获得助学金的机会高,获得奖学金的可能性较低。助学金的水平较低,它并没有有效提高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获得公共资助的水平。这说明现行的学生资助措施不仅存在数量问题,而且在结构上也不尽合理,没有实现公共资助分配的公平。
3.高校学生对助学贷款的需求程度和对不同贷款偿还方式的支持程度
从调查情况看,高校学生对利用贷款来支付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成本的需求是非常明显的。76%的学生表示如果可以通过贷款来支付高等教育成本,他们愿意采用这种方式。并且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高收入家庭有更高的比例表示愿意通过贷款支付接受高等教育,助学贷款需求更强烈。
但目前助学贷款的发放比例还比较小,与学生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除了需要加大助学贷款的发放比例之外,提供助学贷款的方式也是值得考虑的。在所调查学生中只有2%的学生选择毕业后一次还清;有98%的学生选择的还款时间是毕业以后,其中66%的学生选择“毕业后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偿还贷款,直至还清”,32%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在一定期限内还清,在此期间每月定额还款”。新的助学贷款政策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在建立政府担保或准政府担保上前进了一大步,风险补偿金由高校承担50%。将高校纳入准政府级别的再担保体系,实际上是把以前银行承担风险的一部分转移到高校。这客观上使高校加强了助学贷款审批和管理制度,有利于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但由于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还款的拖欠问题非常难解决,为避免风险,高校参加贷款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并且往往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偿还贷款,事实上没有真正起到让学生利用毕业后的收入来延期支付高等教育成本的作用。这样会影响学生贷款的愿望。
4.高校学生对勤工俭学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在所有调查的学生中,41%的学生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在希望能选择支付高等教育成本的方式中,有97%的学生选择勤工俭学作为支付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44%的学生把勤工俭学排在第一位,说明高校学生对勤工俭学的需求量很大。但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的岗位较少,工作与学业在时间上有冲突,在社会上找到的工作对学生同工不同酬,使很多大学生有勤工俭学愿望但没有机会实现。大多数学生的勤工俭学机会主要来自于自我推荐、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朋友介绍。因此重视勤工俭学在学生资助中的意义,在勤工俭学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强学校和社会的合作,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应成为高校学生资助的一个重点。
5.高校学生对高校学生资助情况的建议和看法
高校学生对学生资助的关注点主要是资助对象情况的真实性。在开放性问题“你对高校学生资助有什么建议和看法”中,80%的学生对是否将资助经费发放到真正需要的学生身上表示怀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收入报税系统不完善,很难鉴别学生的经济地位和家庭收入水平,在缺乏精确的收入数据的条件下,确定能够有资格享受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以及勤工俭学等资助的学生,在实践上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如此高校还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指标,核实学生的生活支出情况,从而将有限的公共资助经费落实到达到学业标准但缺乏付费能力的贫困学生。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和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压力逐渐增强,我国目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中还存在各种资助配比不合理、贷学金资助未达到预期规模、贷学金资助办法还不健全等宏观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目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有以下具体问题。
(一)“学费减免”不宜作为主要资助手段
在高等教育收费阶段,高等学校办学经费不再由国家全部承担,学费是高校主要的资金来源,如果平均每人减免一半学费,学校就将少收入12.5%;减免1/4的学费,学校也将少收入6%之多,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开支。因此,靠减免学费来解决贫困生问题不是根本办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减免学费作为无偿资助只能是一种应急措施,针对极少数的特困生;对于大面积的贫困生,我国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有偿资助上,加大助学贷款资金投入量、健全和完善助学贷款的相关制度和具体的操作方式。
(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规范性不强
我国现行的学生贷款制度主要用于弥补学生生活费用之不足,但是,随着收费制度的深化改革,现行贷款制度的不足与缺陷越来越明显,其资助面和资助力度远远达不到贫困学生的要求。最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使贫困生们看到了希望,社会各界把它看成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法宝,但是国家助学贷款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很大的进展,有的省份拿到贷款的学生仅占申请贷款学生总数的3%。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不配套。现在的银行大多都属于风险自负的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也是一种长期的无担保信用贷款,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地,银行担心无法收回贷款,担心出现呆坏账,不但收不回利息,甚至本金都难以收回。因此银行采取了表面上热情,实际上冷漠的态度,导致了助学贷款进展缓慢的局面。
(三)勤工助学岗位少,且对贫困生的学习造成影响
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好办法,早在20世纪20年代,革命先辈们就有过“留学法国勤工俭学”的举措,现在我们仍然把勤工助学当作贫困生自救的最佳途径来提倡。但是,勤工助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园内能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很少,助教、助研、文秘、图书馆这些文职岗位几乎饱和,后勤所能提供的有限的体力劳动岗位不但少,满足不了贫困生的要求,而且有的贫困生出于自尊方面的考虑不愿意去做。二是校外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也并不多。据统计,90%以上是从事家教,但从事这份工作的多是性格开朗、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不少贫困生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被学生家长看重。其他勤工助学岗位由于同样的原因使贫困生所占的份额也很小,所以,贫困生从事勤工助学的机会要比其他同学少得多。第三,勤工助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一些学生因为勤工助学,成绩一直上不去,尤其是从事商品经营的学生,进货、销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勤工助学变成了“勤工误学”。
(四)奖学金不具备助困的特点
各高校都规定了比较高额的奖学金,用以奖励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贫困生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奖学金,将是学业和经济的双丰收,因此,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奖学金被放在了首位。实际情况是,能拿到高额奖学金的贫困生虽然也有,但比例很小。据湖南师范大学1998~1999学年对获得一、二等奖学金的学生的统计,全校共发放一、二等奖学金47人,获得一等奖学金的特困生1人,获得二等奖学金的特困生3人;1999~2000学年共发放一、二等奖学金89人,获一等奖学金的特困生2人,获三等奖学金的特困生9人。这倒不是因为贫困生学习不努力,而是因为与城市学生和经济发达地区学生相比,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培养不同,在很多方面都相对处于弱势,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追赶过程。贫困生经过刻苦努力,虽然也有一部分脱颖而出,成为班上的拔尖者,拿到了高额奖学金,但绝大多数与高额奖学金无缘。
三、构建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个完整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应是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学业援助为补充,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人性化援助系统。构建这一完整的系统,需要完善经济资助,增设学业援助,创建和谐环境。
(一)完善经济援助
经济援助是整个贫困大学生援助体系的基础,因此应不断完善经济援助的策略、渠道和管理控制。
首先,要强化激励性资助,减少补贴性资助牌低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额度,用于奖学金。改革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实施办法,缩小额度和比例,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奖贷资金中,使其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并引导学生养成责任意识。在目前奖学金的基础上,增设困难学生奖学金,单独评比,专门用于奖励刻苦学习的贫困生,使奖学金机制更加完善,真正起到助学作用。保证勤工助学资金到位,加强勤工助学的实施,进一步开发助学岗位,尤其是技术性岗位,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劳动报酬比直接发给补助的办法要好得多。
其次,要加强信用管理,发挥助学贷款作用。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国家的资助方式,对解决贫困学生的求学问题起到了根本作用,必将是未来经济援助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无抵押的个人信用贷款,因此我国大学生缺乏还贷信用便成了这一有效方法的最大障碍。因此强化信用管理,推进全社会信用法制建设是完善经济援助的保障。
再次,要规范援助中介,形成社会援助合力。所谓援助中介,是指一些社会团体,如慈善机构、基金会、援助中心等。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现在已成为全社会的行为,一些大型企业、外资企业、海外工商巨子、文化科技名流、慈善机构甚至普通公民,都在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学业与成长。但我国相关的机构组织还不完善,这部分资金的流向渠道还不十分顺畅,因此应建立相关的公益机构,健全有关机制,通过法制的手段,对这些援助中介的职责、受赠渠道、资金管理、援助范围、援助标准进行规范,使这部分资金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同时,应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真实地向社会反映贫困学子的艰难处境,唤起更多的个人、社会团体的爱心,切实地帮助这部分学生。
(二)增设学业援助
所谓学业援助是指在课程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的援助。由于贫困生大多来自于老、少、边、穷地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技能、工作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如果不进行一定的帮助,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感到技不如人,缺乏自信,进而导致学习、就业的各种困难。而这些问题靠经济援助、心理援助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在整个援助体系中应对贫困学生的学业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对贫困生弱势课程的学习提供援助。
同时,对贫困生薄弱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应提供援助。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有丰富的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锻炼各种能力的大平台,贫困生也深知锻炼这些能力的重要性,然而许多活动的参与都要一定经费作保证,正因为经济拮据,一些贫困生尽可能少参加各种活动,有的只好无奈放弃,以致失去提高各种能力的机会。这是高校贫困生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学校应当予以应有的重视,并尽可能为这个“特殊群体”创造条件,不因经济困难而影响能力的培养。
地点:桥口区汉正街饰品大楼内
组长:周佳里奥
小组成员:王丽莎、周佳里奥、赵夕漫、黄安琪、毛滢斐
过程:
这一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小组最终选定以在服务业等小型企业参加勤工俭学活动。
在开始活动之前,黄安琪为我们制定了一个完善的计划,根据计划表,小组成员再一次商量。最后我们还是将目光放投掷到了离我们学校不远的饰品大楼,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那里的商户基本上不接收短期的工作人员,于是我们一致决定在那里义务帮助商户销售产品,到了下午,小组成员开始行动起来,黄安琪和赵夕漫俩人开始到饰品大楼内和其商户进行深入的交谈,而当那些商户们了解了我们的情况后,也十分配合的答应了我们的请求,这一次活动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于是我们便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暑期实践活动终于紧锣密鼓的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大家都十分卖力,然而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在有一定规模的饰品商店内,我们并不能准确无误的记忆清楚每一件商品的单价和批发价格,以致常常出错,而我们所在的那家店的老板也十分宽容,还为我们每个人制定了一份我们各自出售范围的商品的单价及批发价格一览表。我们十分感激,于是到第二天的时候,基本上我们都能够背诵出饰品的基本价格了。
在那里,我们虽然拿不到工资,可是我们却能够被提供基本的伙食,所以不用淋着瓢泼大雨亦或是顶着烈日骄阳地四处觅食。可以说,我们是幸运的。
当然,有些时候我们还是能够帮上大忙的,令我记忆犹心的是,当一个外国男人独自走进我们店内时,我们全都傻了眼,时间停顿了片刻后,周佳里奥和毛滢斐立马做出了反应,主动上前和那个客人交谈起来,虽然在交谈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小的问题出现,可是交易却进行的十分顺利,这令老板欣喜万分,而我们也有说不出的愉悦之感。
通过‘百度’搜索得知,见习通常是指试用期间的员工,试用期通常为一至两个月。因此,笔者将“顶岗见习”界定为:指在一至两个月时间内,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在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岗位上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学活动。
二、“顶岗见习”企业遴选
考虑到专业对口,在电子商务企业“顶岗见习”是不错的选择,在认真调研了所处城市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情况后,没有发现适合的企业能够一举吸纳多达三个班的“顶岗见习”要求。参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下发到我校的有关文件,五年一贯制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具有与本专业岗位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电子商务知识与职业技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商务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运营、客户服务与管理、网站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010 年前,我校电子商务专业部将注意力集中在连锁超市与连锁家电销售企业身上,在列举了连锁超市与连锁家电销售企业各自的特点后,确定连锁超市为“顶岗见习”企业,主要考虑到连锁超市中有客服、收银、理货、仓管、企划或综合业务分析等岗位。具体到实际操作中,高职学生曾经分别到苏果超市有限公司和沃尔玛超市集团下辖的多家超市见习过。
时间进入 2011 年,随着学校实训部门大力拓展“校企合作”办学,与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电子商务专业部开展“顶岗见习”可选企业数得到了增长,企业性质也有所变化,增加了连锁服装销售企业。2011 年的学生“顶岗见习”就放在了真维斯服饰 ( 中国 ) 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多家门店。虽然专业对口度有所降低,但从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上效果是一致的。
三、“顶岗见习”时间的确定
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学生在二年级至四年级的三年中,每学期有一周的时间为专业课程实践周,三年总计 6 周。2010 年前,通过与学校教务处交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要,电子商务专业部决定将 6 周时间统一安排,在三年级的某一时间(通常为 9-10 月)安排企业顶岗实践,正好赶上超市每年“十一”销售旺季,见习企业很满意这样的安排,学生由于已经达到三年级,在生理和心理上具备了完成见习的条件。
2011 年,因为真维斯服饰 ( 中国 ) 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企业需要,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协议的约束下,临时性的需要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见习”,此时由于高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顶岗见习”完毕,在学校实训部门与电子商务专业部协商后,尝试性的将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安排去企业“顶岗见习”,最终也比较圆满的完成了“顶岗见习”。
虽然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没有高职三年级的学生成熟,但是总体上都超过了 16 周岁,基本达到了在企业工作的要求。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用工是灵活的,学校为了实现与企业双赢,在不影响学生总体学习进程的前提下,在二年级至四年级的在校学习时间中,灵活安排“顶岗见习”时间是可行的。
四、“顶岗见习”中的问题
1、“顶岗见习”企业与学校的衔接问题
由于普遍存在的社会用工难,促使很多企业将目光盯向了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协议的形式为自己企业预留好一定的用工人员。企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对待见习学生完全是按照企业的手段,命令的语气与经济惩罚的措施并存,忽视了学校对待学生错误是以教育为主,企业与学校在对待见习学生上出现了衔接问题。
2、学生“顶岗见习”中的自身问题
由于是初次进入社会,高职学生对“顶岗见习”很感兴趣,前一、两周表现不错。可是由于不能很快转变学生身份为企业员工,后几周的表现就差强人意。具体表现为 :对于工作缺乏足够的敬业精神,怕吃苦、怕吃亏,态度不够端正,欠缺沟通技巧,主动意识差,对工作中的批评不能正确对待,加上工作辛苦带来的身体疲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出现诸如无故旷工、自由离职的现象,给企业和学校带来很多管理压力。
五、“顶岗见习”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与企业的协调
“顶岗见习”前,专业部与学校实训部门领导先期与企业联系。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学校与企业的权利、义务,落实学生的工作待遇、工作时间、劳动安全等,保障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邀请企业人事管理人员到校宣讲,明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要求企业在我校学生到达企业之初,必须对学生进行上岗前的制度、安全培训,希望企业在“顶岗见习”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能与学校、班主任及时沟通,不要单方面处罚。
2、对学生跟踪到位
班主任对学生熟悉,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融洽,因此学校要求班主任全程管理,对各班级的学生,以走访、电话、QQ、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学校实训部门领导不定期对学生的“顶岗见习”进行抽查,主动与企业联系,掌握学生动态,了解“顶岗见习”状况。避免出现诸如无故旷工、自由离职的现象。
六、“顶岗见习”带来的益处
1、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
由于普遍存在的社会用工难,对于一些季节性用工特点特别明显的企业来说,几十名乃至上百名的“顶岗见习”学生对于企业如同“雪中送炭”。2、帮助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在不断变化,为了使学生就业更加顺利,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不断修订,“顶岗见习”中的各种信息反馈,对于正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有重要作用。
3、帮助学生开展勤工俭学
我校不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工俭学减轻家庭生活压力,但又苦于没有门路,通过“顶岗见习”,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和技能,使勤工俭学成为可能。
申请表交上去之后,寝室里的姐妹也就没再关心这个事。直到某天学院公告栏里贴了一张大红榜公布上一学年的奖学金获得者,大家凑上去仔细搜寻,名单中,小C获得了学习优秀二等奖学金,小Y是学习优秀三等奖学金。这是学校统一的奖学金,按照学习成绩依次排名,不需要申请。而她们写了很多申请书的那些个“XX奖学金”、“XXX奖学金”在红榜里离她们的名字好远好远。
转眼大二也一晃而过。大三开学,发成绩单的时候班长很兴奋地告诉小Y,她上个学期考得很好,在系里都能排进前三,还说她肯定能获那一年的“松梅奖学金”。“松梅奖学金”是他们学院名额最少的一个奖学金,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按历年的情况看,无一不是颁给成绩最好的几个学生。正当全班同学都认为小Y会获得“松梅奖学金”时,公布的结果却让大家大跌眼镜,得到这个奖学金的是隔壁班一个成绩远不如小Y的同学。小Y心里一落千丈,很不是滋味,她忿忿地去问学生处的老师。老师看了她一眼,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奖学金不是只看成绩,还要看其他方面。小Y问,其他方面怎么看?有没有明确的评分标准。老师愣了一下,含糊地说道,这个评选老师知道。
大三结束后,小C开始忙保研的事情,小Y开始找工作,两个人暑假都没有回家,经常在一起互相帮忙修改简历,互相指点面试的注意点。在一次一次的总结中,她们发现保研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和学术能力,所以小C梳理了自己这三年来参加过的学术活动、竞赛,协助老师做过的项目,写的论文,充分在简历中展示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而找工作更看重待人做事的能力,所以小Y整理了自己大学期间为班级做过的服务,在社团组织过的活动,勤工俭学的经历等等,在简历和面试中展示出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和技巧。大四上学期,小C成功地保送到她理想的学校和感兴趣的专业,小Y也顺利地进入一家大型外企实习。她们忽然发现,大一时曾以为很重要的奖学金,在简历、申请书以及后续的学习工作中,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一笔而已。不管是保研还是找工作的过程中,很少有面试官会提到奖学金这件事。
本科毕业后,虽然这对好朋友都还在北京,但因为城市太大,各自的学业工作太忙,俩人也不常见面。有一次同学聚会,买单时小Y 很客气地要付钱,大家推辞不过就由着她结账了。
“那就算是当年你没请的那顿了。”小C说。
“什么时候欠你们一顿饭了?”小Y 不解地问。
“就是大家都以为你会获松梅奖学金那次啊,不是说好了你拿到奖学金后请大家吃饭的吗,结果后来……”小C顿了顿。
目前,国内日语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在国内院校进行为期四年的单方培养;另一种是与日本的大专院校进行合作培养。合作培养基本为“2+2”模式或“3+1”模式。笔者通过对辽宁省部分高等学校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发现“2+2”模式更容易被中日双方学校和广大师生接受,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时间的周期性适宜,是毕业实习的一种尝试性途径。[1]本研究对沈阳大学2007级日语专业的7名赴日留学生在日本圣托马斯大学的两年学习生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跟踪和记录,对中日合作办学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性调研。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外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五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根据教学计划,本科生要在国内学习四年,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方可毕业。也就是说,这五种基本技能主要是在国内进行培养和训练的。其中,读、写、译技能基本可以在国内院校得到提高,但即使有日籍教师的授课,听、说技能也是薄弱环节。[2]
为了提高学生听、说等应用能力水平,目前全国各高校日语专业都已经与日本的相关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其中尤以合作办学为主,最受校方和学生的欢迎。据调查,东北大学先后与日本京都大学、长滨生物工程大学、大阪国际大学、相爱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大连外国语学院先后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北陆大学、长崎外国语大学、武藏野大学、长野大学、亚细亚大学、福冈国际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辽宁大学先后与日本富山大学、关西大学、九州国际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沈阳师范大学先后与日本福井大学和北海道教育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与日本广岛工业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中日合作办学主要采取“2+2”或“3+1”模式。在学生完全通过了中方大学和日方大学规定的学分之后,可以同时获得双方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在日本学习的一两年内,由于全部采用日语授课,可以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与此同时,读、写、译的能力也会得到长足进步,几乎全部通过国际日语能力一级测试。更主要的是对日本社会和文化有了基本认识,这是在国内靠书本学习不到的。而且同时拥有国内和日本大学的两个文凭就意味着取得了就业的优先权。[3]
沈阳大学于2008年11月与日本圣托马斯大学(原英知大学)达成了共识,签订了校际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了“2+2”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长期的、旧的培养模式弊端,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通过自愿选拔的方式选出的7名学生已于2009年3月赴日本圣托马斯大学学习。他们在日的学习、生活情况良好,表现突出,受到了校方的一致好评,并且已经顺利圆满地完成了在日的两年学业,取得了双方的本科毕业证书。
二、研究方案和内容
在过去的两年内,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密集式学习管理制度巩固了“2+2”办学模式取得的成果。首先,要对留日学生进行密集式管理,其中侧重学习成绩的管理。努力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系统的学习管理制度,定期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抽查,要求其完成必要的研究学分和通过国际日语能力一级测试等。“2+2”模式的优点在于在日学习时间较长,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习管理制度的建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学生容易散沙一盘。而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需要中方院校、日方院校、家长和学生四方面的共同协作,缺一不可。具体应包括:日方院校的管理、中方院校的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
三、实施及完成情况
密集式学习管理制度实施首先要着眼于综合的协作机制的建立。[4]这种机制应该建立在相互信赖和依存的基础之上。在整个学习管理制度的运行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中间的联络环节。由于学生不在国内,就更加大了联络难度。因此,要采取即省时又省力的方式,如电话、电子邮件、电子照片、国际邮件等形式,定期相互通告。同时编制出一些相关的文件做相应的记录,以收集第一手资料。从构成上看,大部分为对留日学生学习方面的管理,因为这是留学的核心内容。其余为对学生的生活管理,主要采取通告和汇报的方式进行。
在日本学习,日方的管理比较积极到位,尤其在出缺勤、学业、教师的学业督导和生活督导等方面成果显著。例如中方大学会收到每位学生的成绩单(甚至是每个学年的成绩分析单)、日方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评价单、勤工俭学单位的评价单。所有这些评价内容都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对7名学生在日本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了评价,尤其是《圣托马斯大学综合评价单》和《勤工俭学单位评价单》。留日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也做得较好,例如七名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在日本留学期间与日本大学的学业指导教师共同探讨和研究完成的,并且查阅和收集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并且,七人全部通过了国际日语能力一级测试。
四、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在与日方大学商谈具体事宜的过程中,本着让学生学习好、生活好、减轻压力的原则,经过多轮商榷,中方终于获得几项对于日方大学来讲前所未有的优惠条件。第一,免除了学生的入学费(计2:24万元人民币);第二,减免第一学年学费的30%(约合2万元人民币);第三,对顺利完成第一学年全部科目并升入第二学年的学生,减免其第二学年学费的30%(约合2万元人民币);第四,每学年为首批七名学生提供一到两个名额的学习奖励金(每年度约合4万元人民币);第五,日方大学为学生担保集体承租公寓;第六,日方大学为学生推荐勤工俭学单位;第七,根据协议,学生在日本完成全部学分后,于第八学期(2011年3月)返回沈阳大学完成毕业论文。这样一来,总计能为每位学生节约留学资金约10万元人民币,这更有利于中方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管理,以防滞留不归现象的发生。
为了继续加强与圣托马斯大学的校际合作,具体了解七名学生在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沈阳大学与圣托马斯大学举行了正式会谈,会谈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两校间的继续合作交流。会后还参观了大学校园和学生宿舍,并与学生交流了学习和留日感想。
五、研究的成果
在日两年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完全适应了全日语授课,特别在听力和会话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通过反馈得知,他们已经能用日语按要求书写研究报告,同时也对日本的社会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七人全部通过了国际日语一级能力测试,通过率为100%。回国后,他们主要进行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工作。其中四篇有一定难度,这说明学生在日期间接受了导师的认真指导并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信息检索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七名学生的论文答辩都比较精彩,对答如流,博得了答辩委员会教师的一致好评。其中张鑫同学的毕业论文《複合語の構成と意味について―「N+Nタイプを中心に―》还获得了沈阳大学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同时我们又对七名学生在日留学生活情况进行了综合调研,并撰写了调查报告《2007级日语“2+2”情况调查表》,此表对他们两年的留学生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数据统计,为今后学生的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另外,这七名学生中的六名已经成功在沈阳和大连找到了适合的工作,剩余一人正在准备考研。
长期努力取得的成果说明,“2+2”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有广阔的实施前景。实践证明大学日语专业如果不改革现有的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会错失发展机遇,丧失大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乐燕子.日本文科大学职业实习制度的考察—以M大学的职业实习制度为事例[J].日本学研究,2007:17:14-29.
[2]马卫红.俄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116-118.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094-02
社会兼职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通过兼职活动,大学生不仅可以减轻经济压力,改善生活质量,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兼职还发挥着协助高校实践育人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然而,由于保障大学生兼职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许多兼职大学生在遭遇侵权问题时常常陷入政府、学校两不管的局面,导致他们不能及时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大学生对于兼职的热情度。
本文试图通过对上海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本科生兼职情况的调查,考察大学生兼职的现状,探讨大学生在兼职中权益易受侵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为研究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障问题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兼职大学生遭遇侵权的现状调研
本次调查对象为上海市松江大学城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七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基于研究问题的现实需要,我们采取了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6.3%。其中,从年级分布看:大一79人,大二77人,大三86人,大四47人。从性别看:女性137人,男性152人。
从“你做过兼职吗”这个问题的调研数据看(图一),71.28%的同学做过兼职,28.72%的同学没有做过兼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没有做过兼职的同学中有31.33%的人是担心兼职市场混乱,害怕受骗,21.69%的同学是找不到可靠的兼职途径,仅有42.17%的人认为没必要兼职。这意味着如果给大学生兼职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兼职环境,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希望从事兼职工作的,这不仅充分反映了大学生兼职活动的普遍性,还表示出大学生对兼职存在极高的热情度。
但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调查也发现,随着大学生兼职数量的日渐增加,其中的兼职侵权问题也日益突出。调查显示大学生兼职期间,有35.29%的人表示遇到过被侵权的行为,另外有13.49%的人表示不知道是否被侵权(图二),这不仅反映出大学生兼职的环境有待改善,也反映了兼职大学生自身的维权意识有待提高。
有关侵权类型的调查数据显示(图三),56.75%的是工作时间被延长,37.71%是被克扣或拖欠工资,32.18%是曾被骗取钱财,另有16.26%的被侵权学生表示在兼职期间曾发生过被侵犯人身安全的事件。可见,大学生兼职被侵权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兼职遭遇侵权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是党一直主张的教育方针,也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和必须加强的环节。兼职有着助推实践教学的作用,原本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然而频繁发生的兼职侵权事件却使得许多本想做兼职的大学生驻足不前,同时使那些正在做兼职的大学生时常处于被侵权的担惊受怕中。
二、兼职大学生遭遇侵权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兼职侵权问题日益严重,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兼职大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兼职环境显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任务。而要解决大学生兼职侵权问题,保障大学生兼职健康有序发展,首先要求我们了解当今兼职大学生为什么容易被侵权,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为此,本文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兼职大学生自身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均比较薄弱。首先,当下大学生多为90后的青年,多数时间生活在父母和学校的保护圈下,不懂人情世故,缺乏足够阅历,容易上当受骗。其次,根据受访同学的表述,校外兼职时没有人对他们进行过兼职指导和培训,他们并不知道用人单位在招聘兼职时需要哪些程序和费用,也不知道自身在兼职期间享有哪些法律保护和公司福利。再者,兼职大学生普遍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维权观念不够明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从事兼职的大学生中71.36%没有签署过劳动合同,其中42.28%的学生表示双方仅有口头协议,更有39.6%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想过应该签订劳动合同。最后,大学生自身的维权能力较弱。一方面受传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的影响,遭到侵权后他们往往直接放弃了维权,转向采取消极退缩和自认倒霉的态度来回应侵权事件。另一方面即使有些兼职大学生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但过高的维权成本、烦琐的维权手续和有限的维权能力使得他们最终不得不放弃维权。这无形中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致使大学生的兼职环境越发的不容乐观。
第二,互联网的虚拟性增加了兼职信息的复杂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以往兼职要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路边看招聘广告或亲自上门询问的局面,用人单位可以更方便地借助互联网工具在网络上向需要兼职的大学生招聘信息。调查数据显示,兼职大学生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得到兼职的有57.28%,通过百姓网、兼职猫等相关兼职APP软件得到兼职工作的占31.07%,而通过学校老师推荐和亲朋好友介绍的分别各占37.86%和35.44%,上门询问的仅有17.98%,由此可见互联网已成为当下大学生获取兼职信息的主要渠道。另外,互联网也增加了众多的新型兼职工作,如网络客服、打字员、微商等等。由于这些工作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可操作性高,又能直接网上上班,避免了学业与兼职上的时间冲突,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在校大学生从事网络兼职。“网络是把双刃剑”,虽然利用互联网找兼职具有省时省力省费用的优势,但也必须看到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这使得兼职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和机构借助互联网工具和大学生急于兼职的心理在网上四处虚假兼职信息,谋取大学生的钱财,肆意侵害兼职大学生的权益。
第三,用人单位的责任缺失和学校管理的不到位使得大学生兼职雪上加霜。由于用人单位与兼职大学生地位的不平等,用人单位诚信的严重缺失,使得大学生在兼职中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数据调查显示56.75%的兼职大学生的工作时间被延长,37.71%的兼职大学生被克扣或拖欠工资,另有接受访问的同学表示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经常违反当初定下的协议,比如有些企业没有给在法定节假日加班的兼职生相应的工资补贴等情形。
大学校园里虽然设有勤工俭学的职位,但由于其职位有限、申请条件有限及工资低等原因,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在校勤工俭学。这导致多数的大学生不得不选择校外兼职。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对校外兼职的同学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当向学校勤工俭学部门问及是否知道同学们在校外兼职的情况时,他们表示并不知情,不知学生所在公司的单位名称、地址,也不知道单位联系方式。甚至一些学校表示,大学生在校外工作发生任何事故都不归学校管理,需要自行负责。用人单位的诚信缺失和学校管理不到位导致兼职大学生在校外权益受损时处于有苦不能诉、有冤不得告的状态,最后只得不了了之或者自己用武力报复用人单位,但无论哪种途径都不能保障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四,大学生兼职的法律保护空白是兼职权益被侵害的根本原因。1995年《劳动法》第12条明确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劳动法》将在校大学生的兼职排除在外。尽管随着大学生兼职队伍的壮大,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大学生兼职是否应受法律保护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但政府仍然没有出台一个明确的法律文件来保障大学生兼职的权益,换而言之,大学生兼职在法律保障上仍处于空白状态。没有相关法律的制约,用人单位招收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规避应当承担的责任成为常态,大学生在遭到权益侵害时,即使极力相争,但由于没有相关明确的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保护,兼职大学生只能选择妥协退让。长此以往,不仅助长了不法分子和黑心单位的侵权气焰,更使兼职大学生遭遇侵权问题日益严重。
三、总结
大学生兼职侵权事件频发,归根到底是我国至今仍没有明确出台保障大学生兼职权益的法律法规。而高校管理的不到位、兼职市场的复杂性、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用人单位社会诚信不足等也是大学生兼职侵权事件频发的主要诱因。对此,我们认为:保障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劳动法,使大学生兼职有法可依,而政府也应整顿兼职市场的混杂信息,建立相关的制度和部门维护大学生兼职的权益,高校也应该将对兼职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重视起来,担负起协助大学生维权的责任。当然,大学生兼职要有良性环境,还需要企业将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与坚守道德底线统一起来,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大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