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08 10:17: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效率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效率管理论文

篇1

目前,对于复习课开头的10分钟,大多数教师推崇的做法都是归纳成条文或罗列成图表来概括这一节课要复习的知识点。例如,一位教师复习“比和比例”这个知识点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比和比例”这一章节,知识点提要是:

1.比的意义(略。下同),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求比值;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4.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5.按比例分配;

6.正、反比例的判断;

7.正、反比例的应用;

……

然后告诫学生:这里要弄懂,那里应记清;这里要留意,那里要当心。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教师津津乐道,学生则犹如在听一场乏味的“报告”,漫不经心,昏昏欲睡,使之对知识点的复习显得枯燥、机械、呆板。如若顺应学生心理需要,就可以采用“小题”训练。上课伊始,教师可出示一组预先编拟好了的覆盖知识点的一组“小题”:

(一)正确、迅速地解答下列各题(10分钟完成)。

①8÷4=():4=():1=16/()=()。

②16:12的比值是(),化成最简比是()。

③如果5a=3b,那么b:a=():()。

④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比是2:3:4,它是()三角形。

⑤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比例;比的后项一定,前项和比值成()比例。

⑥加工一批零件,4小时加工了这批零件的4/7,再加工()小时可以完成任务。

(二)范例解析。

……

出示“小题”后,要求学生迅速给出解答,由于各题有具体的“题情”,加之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大家便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这样就为本堂复习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有人担心,这是不是以解题取代复习?非也!实际上“小题”中第①题覆盖了提要中的1~3;第②题再次覆盖了提要中的1、2;第③~⑤题覆盖了提要中的4~6;第⑥题覆盖了提要7。这不是寓复习于“小题”训练之中吗?

另一方面,数学考试最终都将落实在解题上。正如有位数学家所言:“学数学的最好办法是‘做数学’。”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学数学不解题,就像入宝山而空返。”《大纲》对运算能力的要求是应能“正确、熟练、合理、灵活”地解题。这就充分说明了学生解题训练的必要性。复习课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活动,而“小题”的训练则好像剧烈运动前的关节活动,是为课内后30分钟做好铺垫的准备活动,也是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

二、“小题”的特点——短、平、快。

短——题型较小,容量小,解题耗费时间少。

平——梯度、难度平平,简单易解。

快——解题速度快,信息反馈快。

三、关于“小题”训练的若干问题。

1.出示“小题”的时刻。

为了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发挥其最佳效益,“小题”宜在上课前写在预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上课铃响过,引入课题。出示“小题”后,要求学生迅速摸清“题情”,进入“角色”。

2.“小题”训练的要求。

出示“小题”后,要求学生正确、迅速地进行解答。必须指出:“小题”训练一定要限时限量,一般要求10分钟解5~7道小题。每节复习课前10分钟让学生解答一组“小题”,逐渐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检索、组合、提取和运用能力,以达到敏捷的要求。

3.“小题”训练后的讲评。

学生在解答“小题”时,教师要及时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在学生完成“小题”后,教师应抓住学生知识的薄弱点、教学缺漏处,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讲评,把课堂教学推向。讲评时应侧重如下“三讲”:

(1)讲清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例如:

①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附图{图})

②正、反比例的意义。

(附图{图})

(2)讲清做习题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仅要讲清本次“小题”训练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还要讲清学生以往学习这方面知识时所出现的问题。例如,上述的第②题中求比值与化简比容易混淆,将概念“张冠李戴”,出现诸如“1(1/3)表示化简比”等意义理解不确切的问题。因此,应给学生讲清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而化简化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比。

(3)讲清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在解“小题”时,对同一道题,有的学生只会机械套用课本上的解题方法;有的学生解法合理,运算简便;有的学生解法别具一格。这些差异反映出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度和运用知识灵活性的不同,在讲评时,要从不同角度评价各种解法的优劣。例如:讲评上述中的第⑥题时学生们得出了如下四种解法:

解法1:1÷(4/7÷4)-4=3(小时)

解法3:4÷4/7-4=3(小时)

解法4:设再加工x小时可以完成任务。

4/71-4/7

──=────

4x

x=3

解法1由“4小时加工了这批零件的4/7”求得工作效率,再按“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一数量关系求出完成这批零件所需的时间,最后求出加工剩下零件还要的时间。解法2是用归一法解的,把这批零件看作7份,加工4份用了4小时,先求加工1份需几小时,再求加工(7-4)份需几小时。解法3最简捷,先求加工这批零件一共需几小时,再求加工剩下零件还需几小时。解法4用比例解,因为

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一定),所以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工作时间

通过这样的分析讲评,使学生弄清了一题多解中各种解法的内在联系,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4)讲清“小题”的变化。在讲“小题”时,不能只看结果,轻过程,教师除指导学生讲清习题的知识联系外,还可以将习题进行变化,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计算36×11-36时,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后,原题可变形求解为:36×11-36=36×(11-1)=36×10=360。同理,36×11-72=36×(11-2)=36×9=324。

(5)讲清“小题”的复习内容。讲评“小题”时,教师应向学生讲清该题的复习内容。

例如,计算811400÷390=2080……200。

(附图{图})

这道题知识点较多,复习了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中的“几次试商、商中间有0、商末尾有0、余数末尾有0、简便计算及余数的处理”等问题。

篇2

首先是重视教学中的引导。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否是衡量一节课成败与否的标志之一。因为,学生的大脑是一部精密的信号接收器,它在课堂上不断捕捉各种信号,即使是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信号也会引起他的注意。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也就是要强化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心理上自行排除其他干扰,自觉的集中注意力听好课,完成好课堂教学任务,以学有所得。为此,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讲的质量上下工夫,既要讲得精,又要让自己讲的内容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具体做法是:在每讲一个内容之前,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渴望得到新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对教师要讲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使教师发出的“引导”信号与学生的大脑接受系统产生共振,成为学生思维的主体,排除其他信号的干扰,形成最佳的教学状态。例如:我在指导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时,我是先用自己的话引入:“相信大家早已听过白蛇娘娘的故事,究竟造成白蛇娘娘命运如此悲苦的那个和尚法海下场如何呢?白娘娘可否能重见天日?课文里还有哪些情节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不妨来读一次课文,看看谁最快回答出这些问题。”学生听完引入之后,热情高涨,迅速阅读课文,希望能探究出一个个的疑问。又如教《哨子》这一课,我又先作这样的引入:“哨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用品,球场上、运动场上无不见它的影子,可以说它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东西,那么,我们这篇课文里的哨子是指这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哨子呢,还是另有所指,另有更深的意味?”学生听完我的话后,头脑中首先会出现生活用品哨子的影像,至于更深层含义,就需要从课文中去探求了,所以,学生很快就开始了专心的阅读。从以上两个例子来看,学生接收到教师的信号后,很自然就带着兴趣去读课文,希望自己能尽快地解开心中一个个疑团。有了这样的基础,课堂教学就能顺顺利利地进行,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3

二、本事显在课堂上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则是战术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就是指挥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指挥员,把授课内容当做作战地图,紧紧抓住攻击重点,确定指挥方法,从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运筹指挥艺术,从战术上重视每个细小的环节,思考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保证每战必胜。就初中化学内容来说,课型很多,有绪言课、概念课、理论课、化学用语课、元素化合物课、习题课、计算课、实验课、复习课,教法各有不同,每节课确定用什么方法呢?这就是课堂指挥员——我们教师的指挥艺术了。

1.不断进修,提高课堂艺术。电化教学你知道多少,电子计算机会操作吗?投影仪、幻灯机会使用吗?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会应用,如何能赶上教育出现的新形势、新局面,只有不断学习,广闻博览,有目的地阅读科普资料,摘其要点,不断丰富自己,才能较快步入合格教师行列。

2.展示目标,体现课堂艺术。教学是一种有目的双边活动。明确目标,展示目标是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前提。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目标,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积极参加的热情。从学生心理上讲,学习者知道学习结果时,才能产生学习兴趣。

3.语言生动,丰富课堂艺术。教师的作用是很大的,有时一个眼神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一个手势可以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勇气,一句激昂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可以激起学生攻克知识难点的信心和决心。若教师讲起课来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就能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4.练好板书,点缀课堂艺术。板书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授课时恰当的运用板书,既会弥补教师口头语言的不足,又可使教学目的更明确,条理更清楚,重点更突出。

三、改革放在学法上

学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学法促教法,以教法指导学法,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会学”。寓学法于教学过程中,以学法为目标改革教法。把教学的效果,体现在学生学习结果之中。

1.阅读法。阅读法是指通过阅读化学教材或有关资料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自学阅读。通过自学阅读,使记忆的目标自学达到。

2.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进行意见交流的学习方法。常在章节复习和总复习课时应用。

3.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概念、理论、结果,都是通过化学实验总结得来的。同时,化学实验具有直观、形象可信的特点,有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沉淀生成、发热、发光、燃烧、爆炸等鲜明的现象,易引起学生兴趣。

4.听讲法。课堂专心听讲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它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述,自己的感知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习效果的取得,除教师外因外,还决定学生内因是否愿意听、会听、会思考、会记录等。从我们的学生现状看,绝大多数学生课堂听讲是专心的,教师讲课语言生动、比喻恰当、妙趣横生,学生专心听讲的多。

5.示范解题法。此法常用在新课前目标诊测,课后作业的纠错,章节测验的讲评,以及扩大学生视野的习题课。解题法是学生通过独立解答问题,运用知识,巩固知识,获得知识的手段。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常有不少学生解题方法步骤不会,影响学生成绩不高。这就要求教师随时选择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有目的作以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做示范题引导学生,使学生学有榜样。

篇4

工具性与综合性

语文是学习、工作的工具学科,大纲对此写得很明白。同时语文学科又包罗万象,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企及的综合性特点。当强调工具性特点时,课堂上便字词句章反复讲解、重复练习,语文的综合性内容便被忽视或削弱;当强调综合性特点时,课堂上又出现离开字词句章的架空分析、随意发挥的偏向。这两种片面倾向,建国以来直至今天,曾几度摇摆,几度反复。时期政治思想凌架一切之上,语文课变成蹩脚的政治课,语文基础水平普通下降。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及广大教师对这种损文害文的现象无不痛心疾首,却怒不敢言。后,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语文课上咬文嚼字之风又吹回来了,这是拨乱反正的必然结果,也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八十年代这段时期,语文课的工具性、综合性的相互关系的处理,无论是理论寻向还是课堂实际操作,都能结合得比较好,课堂教学出现生气勃勃的景象,语文教学质量也有显著提高。可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更准确一点说是八十年代未)对语文课工具性与综合性关系的处理上又出现了忽左忽右的状况,语文课的效率又低下来了,中考语文成绩特别是高考语文成绩普遍偏低的事实就是最有力的说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诫我们:什么时候能把语文课的工具性与综合性的两者关系恰当而又紧密的结合起来,语文课的效率就高,如果对工具性与综合性的关系处理不当,语文课的效率就会降低。由此可见,在制约语文课效率高低的诸多因素中,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工具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这实在是不可轻视而又必须用心处理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这涉及到对语文课的性质及其特点的认识和操作问题。

教为考与教为用

语文课应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读写听说能力,让他们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这本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在升学竞争空前激烈、考试决定教师优劣得失的今天,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语文课却被上成机械的应试课: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怎么考就怎么教,语文课唯考是从;考得好就是教得好,考得不好就是教得差,考试成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教师好坏优劣的试金石。在教为考的课堂上,课本知识失去完整的体系,教师只拣着要考的内容教;教学中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训练过程中断了,教师只能对准试卷上的各种题型搞题海战术;学生成了应试机器,他们只得些为着应试的零零碎碎的知识。他们当中可能有些人会得高分,但仅是个高分低能儿;而教为用的课堂上,教师全面系统传授语文知识,全面训练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两种教学取向,两种教学效果,对比何其鲜明!当然,教了总归要考试,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从实质上说,为考而教扭曲了语文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最终把语文课引向狭窄的死胡同,酿成语文课教学质量的全面下滑。因此,必须迅速改变为考而教唯考是从的惜误观念和教法,代之以为用而教的正确观念和教法,使语文课从狭小的胡同里摆脱出来,实现语文课从为升学而教到为提高学生素质而教的真正转变。只有实现这样的转变,才会有语文课的广阔天地和它的真正全面的高效率。

主导性与主动性

语文课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能否有机协调的发挥作用,这也是制约语文课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从对众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考察可知,仅仅四十五分种的语文课堂,全部让老师的读、讲、写占据了,老师的主导成了老师“主讲”、老师“主宰”,学生主动成了学生“被动”、学生“不动”。

课堂上只有教师对知识的单向信息的传递,没有学生接受、理解、运用知识的信息的反馈;教师的主导性失去针对性、目的性、有效性和协调性。教学论表明,教与学、师与生始终是在课堂上起主体作用的。教师教的主导性是以学生学的主动性为前提条件的,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最终不需要再教。光有教的主导性、积极性,而无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教的主导性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的主导性首先表现为对学的浓厚兴趣的激发,表现为对学生自身求知、探知、用知能动性的依赖与激发,表现为对学生求知、探知、用知全程的关键处不失时机的巧妙点拨,表现为采用各种方法手段,大胆放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知,给学生质疑探疑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学生的主动性,也从来不是自发的、随意的驱动,它总是在教师的有目的、有效度的主导下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里的关键是教师的主导性是否有目的、有效的。那种目的性、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的主导性,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而会压抑甚至阻滞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人们如果希望这样的语文课有高的效率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所以,国内外的教学论、心理学研究和实验的趋势告诉我们,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与探讨,始终是关系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热门而又重要的课题。现在多数语文课对这个重要因素的处理都不够理解,在剖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原因时,人们也从来没有忘记它应负的责任。反之,凡效率高的语文课,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都有协调有效的生动表演,这也是清楚不过的事实。

填鸭式与启发式

语文课上使用填鸭式还是启发式孰劣孰优的答案是早就肯定下来了。可是,时至今日的语文课上为什么仍有绝大部分的老师热衷于填鸭式而置启发式于不顾呢?个中原因并非简单:教学内容多、赶进度、提前复习迎考者(高三、初三年级为最)靠用填鸭式,苦干钻研教材和吃透学生情况,只按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者要用填鸭式,认为学生水平差,启而不发、启而耽误教学时间者就用填鸭式,只相信自己能讲、缺少教学民主、眼中没有学生者喜用填鸭式,课堂教学墨守陈规,不思变革着最恋填鸭式。语文课上的填鸭式,只凭一本书,一张嘴巴说说读读,不问学生听与不听和懂与不懂,学生成为简单的接收器。试间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什么高效率可言呢?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得花气力:分析教材的难易之处,找出重点、难点,分析学生的基础水平及学习能力,设计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训练形式。这些工夫的实现都倾注着教师的高度的教学责任心和智慧经验,而得到的必将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填鸭式与启发式绝非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简单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责任心支配着的。

传统法与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界有不少人全盘否认语文课传统教学法,认为那是过时陈腐的东西,早该扔进垃圾堆了。他们主张语文课要全面实现现代化,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先进技术来武装语文课,要引进外国的语文教学法来改造中国语文课的落后现状,并且声称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出路。笔者对上述看法和主张从未敢苟同过。中国语文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其不容抹煞的今天仍可惜用的精华:知识系统的严密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伪原则,对语言文字的反复诵读与感悟,启发思考、举一反三,广泛涉猎注重积累,读写结合等等。这些可贵的精华部分不正是我们今天的语文课所缺少而要学习和借用的吗?

试问又有什么理由要把这些抛弃呢?至于语文课堂教学现代化问题,这当然是新鲜而又必须解决的课题。曾有一度时期,期刊文章大量介绍了欧美国俄德的语文教学法,这是及时而又必要的。一时间提倡这个法那个法的文章连篇累犊,真让人眼光缭乱,目不暇接。在这股“教学法”风的吹拂下,语文课堂曾经着实热闹过一阵子。它对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沉闷之气起过催化剂的作用。但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我们细细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又怎样呢?牛羊”有没有见出来呢?现实的状况就是最好的答复。语文课教学的现代化,既不以全盘否认传统教学法为能事,而是应当学习和借用精华的部分,使它们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效能,也不以全部搬用外国教学法为条件,而是应当结合中国汉语语文的教学实际和特点,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教学法为我所用。接着这样的思路去做,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大有希望的。

课内授给与课外练就

课堂上授给的仅是语文课本上的有限知识和方法,却是必不可少的、精要的“举一”的知识和方法,它是向课外拓展、延伸的起点和条件。所谓课外练就,那就是要在课外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课内授给的知识和方法能够运用起来,在运用中练就语文的实际能力。反过来,学生再把从课外练就的语文能力发挥于课内学习之中,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更实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就是人们一贯提倡的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提高语文课的整体效益。

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但是,现在的教学实际是课内授给知识不到位、不得法,而语文课外活动园地又多是荒芜的;应该或能够举办的活动几乎是等于零。面对这种状况,语文教师只能无可奈何。

一碗水与一桶水

篇5

1.1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效率观念意识。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很浓的行政色彩,深受行政事业单位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时会产生工作积极性不强、创新意识不高,普遍缺乏效益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管理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其很少能够针对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改进,而是在出现问题并且产生后果后才会做出调整;二是高校管理者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益不重视。由于高校管理者的身份体制按照行政事业编制人员的管理方法实施,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他们将工作重心放在行政工作的稳定性方面,而不愿意也害怕因行政管理工作创新而导致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1.2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行,某些高校在具体的招生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其为了满足扩招的需求,就会采取扩大高校规模,增加教师团队人数的方式,但是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却没有与高校的发展相适应,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将教师资源引入到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将教师当做一种人力成本而不是当做人力资源看待,导致教师的工作效率不高;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用人机制呆板。行政管理人员从事的工作繁杂,基于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要求工作人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同时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激励措施,导致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感;三是行政管理改革实施不彻底。我国高校对”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人事改革推行力度不大。

1.3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当前高校对行政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一是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二是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接受再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升;三是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没有将服务师生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工作中。

2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2.1转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的现状,高校要想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工作就必须要从转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入手,转变工作人员传统的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落后模式,树立效率意识;其次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意识到行政管理工作性质,行政管理工作不是对高校教育活动的约束,而是要积极主动地为高校教育活动提供服务,通过提供完善的服务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2制定完善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

基于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普遍建立了院校二级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管理模式造成高校的行政管理权过分集中在校级,造成行政管理工作的呆板、滞后,为有效解决此问题需要高校将行政管理权向二级院校下放,以此提高基础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创新;对高校的行政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合理划分职责权限,提高行政管理效益;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比如建立学术委员会制度、教授治学制度,以此保证学生、专家参与到学术事务决策中,实现高校的民主管理。

篇6

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具体做法是:

一、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对教学内容分层

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因此,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三、指导学习方法

“班内分层教学”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情况随时调控。这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就不再是主要靠听,而是靠解题。一方面凭借已有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用已获得的认知结构去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扩充原来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龋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指导学生适应这样的教学。

班内分层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班内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显然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内分层教学是通过题组,把本节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显然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地变教师津津乐道地讲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篇7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六、基本训练序列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学质量就高;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应注意如下问题:①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②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③习题的编排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④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选编习题。例如:为引人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题、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以上六项基本要求,体现了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集中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实施这六条基本要求,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提高数学记忆效果十法

许多数学知识,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更要让学生记住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效果呢?下面介绍十种方法。

(一)归类记忆法

就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分类,以便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学完计量单位后,可以把学过的所有内容归纳为五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前四类包括公、市制和换算,第五类包括世纪、年、月、日、分、秒及其进率。这样归类,能够把纷纭复杂的事物系统化、条理化,易于记忆。

(二)谐音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即是利用某些识记材料的谐音来进行记忆,使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三)比较记忆法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是很容易混淆的,可以应用一些概念的对立关系,抓住概念中关键地方进行比较,便可帮助学生区别和记忆。

(四)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识记分数乘、除法法则,就可编出这样四句歌诀:“分数相乘很分明,分子分母各相乘,分数除法不一样,除数颠倒再相乘。”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容易记,而且记得牢。

(五)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一种有效的最基本的记忆方法,丰富的数学知识,靠死记硬背是容易忘记的,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记牢。因此,对概念、性质的概括、法则的得出、公式的推导等过程都必须一清二楚。比如,各种面积公式,其中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最基本的,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出来。学生理解了推导的过程和关系,就容易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了。

(六)规律记忆法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公制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现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进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七)列表记忆法

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识记材料列成表格,达到记忆之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明显性、直观性和对比性。比如,要识记质数、质因数、互质数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就可列成表来帮助学生记忆。

(八)重点记忆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多,学生要想全面记住,既浪费时间且记忆效果不佳。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记忆重点内容,学生在记住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推导、联想等方法便可记住其他内容了。比如,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者关系中只要记住了第一个数量关系,后面两个数量关系就可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来。这样去记,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九)联想记忆法

篇8

在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史中,出现了4种经典的人性假设,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企业中的员工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获取归属感的强烈需要;“自我实现人”则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复杂人”假设理论则指出员工在不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需要。除这四种经典人性假设之外,还出现了其他不同视角下的人性假设,例如“道德人”假设[2]、“文化人”假设[3]、“自我管理人”假设[4]。不难看出,管理科学领域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是不断进步的,尤其是“复杂人”假设更是突出了人们所追求目标的多样化和动态化。但以往对人性的不同假设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假设都强调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特定需求,而“复杂人”假设则把人的内心需要过于复杂化和神秘化,没有指出人内心深处的本质需要。

2.人性的本质解读:快乐人管理的核心是人,而对人性的认知改变也将为新的思想和理论诞生敲开尘封多年的管理智慧之门。

深入剖析以往的人性假设理论,不难发现,不管是以经济利益至上的“经济人”,追求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人”,还是追求自我价值提升的“自我实现人”以及不断变换追求目标的“复杂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追求内心快乐,做一个内心快乐的人。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从事的任何事情,追求的任何事物,其本质都是在追求人内心的快乐,正像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指出的“本我”那样:每个人都会遵循快乐原则,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于在特定社会状态下的酒店中工作的人们,他们一直努力追求的本质其实就是获得内心愉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幸福感。所以,可以将管理科学中的人性假设归结为:在企业中工作的个体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感为准则,“快乐人”是人性的最终追求和对人性的本质解读(图1)。对酒店中的员工而言,其内心的本质追求都是获取快乐,即幸福。内心的快乐可以通过对财富的占有、归属感、自我发展、成就感等具体方面来实现。每个人都期望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换取自己所期望的快乐感。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就是在为员工带来直接经济回报外,带来更多的非经济回报,例如友情、成就感、自我发展等,最终使员工成为能够获取更多快乐的人。酒店往往凭借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来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但在酒店中工作的是人,每个人在内心都有对快乐的追求。也许有一些员工,例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出于对金钱的急切渴望,会放弃一时的身心快乐,在那些工资待遇较高的酒店不开心地工作。但这也不能说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人不追求快乐,只不过他们把自己的快乐暂时转移到对金钱的获取上。

二、佐证:酒店管理实践中效率与人性的失衡

在酒店管理实践中,有的企业过于注重科学,强调效率,进而采用经济利益至上的“制度化”、“刚性”管理模式,也就是一味地以经济效益、制度等硬性指标来衡量员工,衡量企业效益。例如,青岛某星级酒店采用制度化、科学化管理为基本出发点的“刚性”管理方式,直接促进了企业高效运作。而有的酒店则截然相反,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准则,采用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模式,以企业内的和谐氛围来衡量企业的成败。其实酒店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可能导致酒店最终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刚提到的青岛某星级酒店以制度化管理而著名,一切以制度说话,员工之间只是职务和工作关系。虽然也多次取得了较好业绩,但是员工对管理者和酒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最终致使大量优秀人才外流,并且出现了基层员工在酒店外报复管理者的极端事件。这种结果其实是由该酒店过于强调效率,缺乏“人情味”造成的。当然,一味追求人性化也会导致难以规范管理的处境。尤其是在家族企业中,由于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常常导致制度失效,企业效率低下。

三、诉求:效率与人性追求在酒店内的合理均衡

在酒店管理实践中,酒店运营的高效和员工的快乐对酒店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以严格的制度化管理模式追求酒店高效率,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取得经济上的良好收益。但这种成功是以缺乏人情味的企业氛围为代价的,会使员工内心产生强烈的“打工仔”心理,会对酒店缺乏责任感,没有主人翁意识。从长远看,这并不是优秀的管理模式,酒店也难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一味无原则地追求和谐的人性化氛围,可能会直接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比制度化管理模式更难于获得成功。所以综合来看,科学的酒店管理应追求高效率和人性化达到合理均衡。这里说的均衡并不是追求中庸之道的绝对化平均。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都是采用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刚柔并济管理策略,但具体的管理手段却各有不同。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属性和具体情况,在工业制造型企业中,技术和生产效率对企业发展起着更大作用,而在服务型企业中,员工的心情和服务态度则更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在制造型企业中,人的情感、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相对于服务型企业来说比较小。所以制造型企业应更加强调硬指标,制度化管理成分多于人性化管理成分。而在服务型企业中,工作效率更多地依赖于人的情感和心情,这就需要关注人性的成分多一些。在管理实践中,酒店对效率和人性的同等关注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管理模式。由于酒店是典型的服务型企业,实际上更需要人性化管理成分多于制度化管理成分。具体来说,每个酒店又各有差异,酒店对效率和人性的追求是在动态变化的。前文提到的倾向于制度化管理模式的青岛某星级酒店几乎达到了人性化管理氛围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而有些家族式酒店则可能走向另外一个过于宽松的人际氛围。其实,每个酒店的企业发展阶段、员工的技术与心理成熟程度等这一系列因素都会有所不同,每个酒店在具体把握制度化和人性化管理的尺度时,都应考虑自己应该将管理风格与方式定位在何种位置。

四、实现路径:推进高效率与人性化的合理均衡

(一)破除制度万能论或人情万能论

过于迷信制度而一味追求高效率,或者过于相信人性化而不讲制度,这都是不可取的管理思想。制度不是万能的,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人情也未必一定能塑造员工的忠诚和高效,但它确实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中国这样注重“人情味”的文化背景下,在酒店业中,一味依赖制度追求高效必然会造成优秀员工的流失;而一切错误都网开一面的做法则会使企业丧失原则,成为一盘散沙。所以必须在讲究人情味的基础上确立制度,对于违背原则的错误不能姑息。以制度管理员工的基本原则是让员工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制度的制裁。这样人性化的制度化管理,不但能实现高效运作,还能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

篇9

1.1绿化校园管理工作有利于净化师生心灵和缓解精神压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校园学习的优质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搞好校园绿化建设管理工作,提高校园绿化效果,可以进一步帮助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亲近自然,愉悦心情,缓解学习所带来的思想精神压力,有益于师生们的身体健康。

1.2绿化校园管理工作有利于发挥校园的绿化功能

众所周知,合理科学的校园绿化具有保护和改善学校环境的作用,而校园环境具有净化广大师生心灵、陶冶师生情操的特殊功能,同时,还具有促进学校文明建设等特殊意义。学校在充分发挥这些特殊功能和作用的同时,离不开学校后勤绿化工作者的科学管理和精心养护。相反,如绿化校园管理缺乏科学性,一味坚持传统的养护管理方式,学校绿化建设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反而浪费了资源,影响了学校形象。

1.3绿化校园管理工作有利于推动校园低碳建设的发展

节能减排、低碳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绿化校园管理工作应积极顺应时代要求,在校园绿化工作中大力开发低碳型空间、种植低碳植物、建设低碳景观、灌输低碳理念,打造具有创新型、低碳型的特色学校园林,体现低碳校园的人文性和自然性。

2绿化校园管理的特点

2.1绿化校园管理具有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绿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使草木生长旺盛,除了消除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人为破坏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外,还必须经过长期的精心养护和科学的管理,做到“三分种,七分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绿地的特殊功能和作用,达到校园绿化建设的最佳效果。因此,校园绿化工作具有长期性。

2.2绿化校园管理具有技术性

绿化校园管理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就是要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立地条件、生长时期、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采取科学的、专业的技术管理,不是简单的浇水、施肥就能做好绿化工作的。

2.3绿化校园管理具有时滞性

绿化校园管理的时滞性与长期性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植物的生长是一段长时间的过程,所以,绿化管理和护养工作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绿化管理的失误,比如对植物的护理不到位,或是对绿地的破坏,也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的,具有隐蔽性和时滞性。

2.4绿化校园管理具有不确定性

绿化校园管理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影响绿化效果的因素较多,如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另外,一些植物的生长和环境的适应性也存在差别。因此,在这种不确定的因素下,更要求绿化校园管理者们要充分发挥管理工作中的技术性和科学性,因地制宜地做好预防措施,量体裁衣地做好护理工作。通过科学的管理,抵御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损失。

3绿化校园管理存在的问题

最近,笔者在对部分高校的走访和调研中发现,各高校老校区的植物缺少专业的护理,绿化管理人员对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要求缺乏相应的科学认识。虽然植物生长在老校区中已基本成型,但失于管理,无法有效地发挥出特殊的功能。在物种选配上单一,导致绿化效果不明显。总之,校园生态系统脆弱,绿地零散,面积大小失衡,造成绿化管理工作困难,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形象。

3.1绿化规划设计与绿化管理缺乏科学的指导

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学校在绿化规划上缺少专业设计,在管理上缺乏标准,在技术上缺乏科学指导,在实施上缺乏制度标准,导致学校绿化管理效果不佳。

3.2绿化校园管理“先天”条件不足

在老校区校园绿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绿地比较零散、分散,绿地分布遍及校园各处,面积大小不一,植物种类单一。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又没有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把校园绿化仅仅看成是修枝除草、浇水施肥等简单低级的工作,从而造成了绿化校园管理的“先天”不足。

“三分种植,七分管理”已经成为绿化校园管理的标准。然而,在学校绿化建设的过程中,有的学校对设计看得比较重,对管理方面却只字不提;有的学校在设计和施工上舍得投入资金,而在养护管理上却显得小气,没有设置固定的专业队伍来养护和管理绿地,仅依靠传统的种植方法进行简单的护养管理,致使学校绿化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

4提升绿化校园管理的具体措施

4.1提升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提高绿化校园管理工作的水平,学校应当提高相关人员对绿化管理的认识水平,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学习相关文件,不定期外出参观、交流学习,吸取其他单位绿化管理的好经验和作法。同时,要加强对绿化管理工作的领导,选派有责任心的干部来负责绿化管理。

4.2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高校应适度招聘一些有绿化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人员担任绿化校园管理和建设工作。同时,还要不定期地聘请专家来校传授绿化管理、设计、护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指导绿化建设和管理队伍的业务工作,打造一支有专业素养的校园绿化建设和管理队伍。要广泛动员学校师生,定期组织开展环保教育的学习活动,增强环保意识,使广大师生也成为学校绿化管理队伍中的一分子,做到校园环境维护人人有责,从而保护好校园绿地。

4.3实施目标管理,科学管理

管理是一门科学,绿化护养管理也是一门科学。为了做到科学管理,绿化管理部门要制定好各种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岗位实际操作规范,使绿化管理更加科学,绿化护养工作更加合理,更加有章可循。

4.4强化管理机制,责任到人

众所周知,栽一些树,种一片草很容易,但是要使栽下的树成林,种下的草能成活,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为此,学校应制定绿化校园管理条例,实行专业化的、科学性的团队管理。管理部门要各司其职,充分加强监督管理,实施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要奖罚分明,对学校绿化管理贡献突出者应予以物质奖励,特别要鼓励养护中的高技术含量作业,以促进学校绿化总体水平的提高。

篇10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进行整体优化并保证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理论课辅助型训练

构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注重理论课辅助型训练,它是将抽象的课程实践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理论教学。既能完成理论课程的讲授,也能够进行课程实践教学。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程时,要分清学生的逻辑思维误区,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点,通过模拟情景教学和实验教学让学生分清重点,进行示范式教学。

2.实践课模拟型训练

进行实践课模拟型训练就是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真实性,了解开设模拟实验场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实践课模拟训练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对于旅游的应用文写作、旅游专业术语的培训、社会人际交流等。当然,这其中肯定也涉及一些专业技能的培训,例如针对酒店管理的模拟训练,以及旅行过程中突发事件的模拟处理等。新时期背景下,网络上流行虚拟实验,也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动态过程,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虚拟空间,并进行实时的操作,能够在真实环境中感受到最佳的效果。网络实践能够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借鉴。

3.校外实习综合型训练

高校学生通过加入到旅游企业内部而开展实践教学就是所谓的“校外实习综合型训练”,通过这个练习能够让教学和岗位培训进行有效的链接。此外,校外实习综合型训练也包含认知实习,就是通过对旅游企业进行考察,并增加对旅游行业的理性认知。再者,顶岗实习也是校外实习综合型训练的一部分,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技能操作训练,既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为之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4.课程设计研究型训练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在理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可以将管理经营的经验操控到实际问题之中。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有研究型的教育模式,需要进行创新。通过对旅游规划课程进行全新的设计与开发,加入数据库等相关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科研能力。

5.课余组织的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打造学生的实践技能,例如参与到大型的旅游服务活动之中,此外还包括社会调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都能够和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有所关联。通过对学校和社会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可以让学生有更加专业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优化实践课程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纲领就是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优化实践课程。为了完成最终的优化,在制定计划时需要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设定的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增加一些实践性的实验来辅助教学,是否需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贯穿插入实践教学,是否能够在时间和功能上完善实践体系,是否可以按照认知练习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只有将这些问题进行完善,才能有效实施一体化实践教学,才能根据实际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往往分为几个阶段,分别为认知阶段、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素养的锻炼等,需要不断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保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的教学中尽量将理论和实际相关联,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保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过程。

2.加强校内实训基地,支撑实践教学

校内实训基地就是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场所,它不仅仅灵活小巧,还功能齐全,可与旅游企业具有很高的仿真度。要将现如今的旅游行业作为先进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格局,构建全新的旅游业务。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技术实现科学化的教学场所,让学生能够容易接受教学实践内容。校内实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准备:导游模拟的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的构建以及旅游信息管理模式的培训等,采用最为先进的技术,借鉴国内外“前店后校”的格局发展模式,将校内实训建设成为旅游业务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并不会受到实验室仪器以及相关材料的限制,保证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实践教学的魅力,并能够通过实践模拟操作,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合作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还需要校企合作来添砖加瓦,可以通过和高校签订协议进而提供一些实习岗位工作。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有稳定的客源,还具有规范的管理、一流的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性的实习场地,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进行学习,进而不断成长、成才。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可以推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未来发展壮大的进程,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校企合作的构建模式不仅仅需要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还需要政府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充分的政策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享有足够的权利,不会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而受到一些不合理的对待。在企业专业人士的培养之下,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来,既可以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还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心理准备,进一步增强工作能力,为之后的就业提高竞争力。

4.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实践质量

一体化实践教学需要有最为基本的师资培养,虽然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界限在不断地淡化,但是专业水平和理论实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能够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将教师作为桥梁,通过培养、实践、引进等多种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教师,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让实践教学更具有魅力。培养出更加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实操性团队所必需的,这也将关系到一体化实践教学能否取得成功。不同途径能够让更多的教师得到自身素养的提升,可以到优秀的企业寻找管理人才,还可以让服务人员加入到实践教学之中。经验和理论都具备的教师可以在实习指导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让学生能够获益匪浅。“双师型”教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而言,可以让实践质量有本质的提升,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践的魅力。

篇11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职院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高校毕业的旅游专业大学生,多数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他们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实践教学的主要做法

1.改革卷面考试为现场技能考核。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对教学模式的初步改革,可以在教学组织上采用以“任务单”的形式组织教学,将教学模块分成若干个任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完成工作任务。在课程考试模式中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实践考核。如《导游业务与技巧》、《旅游服务礼仪》及《中西餐知识》等课程可以分别进行考试改革,针对这几门课程技能操作性强的特点,从以往传统的卷面考试为现场技能考核,强化对学生的技能培养。2.转换课堂教学的地点。改革以往的纯理论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践教学多元化,以职业为标准精心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形式。采用从课堂到实训室、从校内到校外、从模拟到仿真到顶岗实战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形式,达到既培养操作技能,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的目的。如《导游业务与技巧》课程可以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以往单纯的室内教学,带领学生到景区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校外实践课程,模拟导游员服务流程,训练导游员讲解技能,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3.校内模拟训练。即通过校内实训室,如导游实训室、餐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使学生对老师讲述的理论课程和服务操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能进行必要的操作练习。通过实训室操作,使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规程,并掌握操作技能。4.学生评估多样化。评估的多样化要求课程设置合理,评估包括对学生理论课程、实践能力、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的评估,评估应该采取考试、考察、平时成绩评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全面的考查学生的能力。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理论课程考试与课程实践评估成绩相结合,实践课程评估采取实践操作与工作态度评定相结合等方式。

作者:郭思妤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篇12

随着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旅游市场人才的需求显现出新的特征:一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倍受青睐。无论是旅行社、景点、还是酒店,缺乏的正是掌握工作技能的一线人员。此类人才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熟练的进行基本服务操作,拥有较强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服务意识。二是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抢手。现阶段对旅游从业者知识的综合性和技能的娴熟性提出较高要求,从业人员要“一专多能”。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现阶段,出现了“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求才难”并存的现状。虽然每年旅游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并不少,但旅游相关行业仍出现人才短缺的局面。尤其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和能力强、富于经验的高端人才紧缺。“就业难”和“求才难”并存的状况表明,当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理论型、研究型人才比例过大,而技术技能型人才比例过小。

二、旅游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旅游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指具有扎实的旅游业务理论知识,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技能的人才。其内涵主要包括:在旅游服务各领域的岗位一线,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具备精湛的实际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性和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许多应用型高校也朝着学术性研究型的方向发展,其发展重点放在硕士点,甚至是博士点的建设上。然而,根据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分析,社会对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有一定比例的,大致是1∶4。也就是说,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比学术型人才多得多的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部分应用型本科对于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单纯是理论化的全才教育,缺乏针对性。

(二)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我们国家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适用于哑铃型的职工结构。一面是研发人员,中间是生产一线,后面是销售服务人员。这种职工结构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的一线员工,而我们的教育和现在这种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比方说,企业存在人才极大缺口的岗位都是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经验,但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术研究能力不强、操作技能不会、只是懂些旅游基本知识,从而造成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低,流动率较高。

(三)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对未来的迷茫性

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忙着考级考证,打工兼职,没有去深入了解旅游行业需求,更有学生给自己定位为未来的旅游管理者,思想上对旅游服务一线的岗位技能不重视,却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行业特性,没有足够的基础岗位的锻炼是无法胜任管理岗位的。

(四)教师专业技能欠缺,实践教学设备不足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没有旅游行业从业的实践经验,对旅游行业具体情况不太熟悉,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偏重理论讲授。例如讲餐巾折花,老师对着幻灯片讲理论,并没有拿着餐巾做示范讲解和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造成了学生毕业后进入酒店后连简单的餐巾折花都还重头再来学。还有些学校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在学生技能训练方面只是配备几张餐桌几张床而已,其种类、规模、功能等都远远不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的要求。在实习环节方面也往往流于形式,让学生分散实习,缺乏必要的实习指导和监督,服务技能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走上工作岗位后短期内很难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以就业为导向,紧随旅游行业动态设置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改变之前僵化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合理的理论课、实践课及实习课之间的比例。还要加强﹑深化与企业的联系,广泛调研旅游行业人才市场需求,建立合理的技能教学环节,从而有利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旅游院校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还应时刻把握旅游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并以此为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重点发展方向。确保培养的学生有特色,满足旅游企业的需求。例如时下缺乏的休闲旅游人才等。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不断产生新的行业需求和标准,学校应根据行业最新市场需求,及时地调整课程模块,在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上都要参照旅游行业最新相关标准。只有与市场相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合旅游行业的需求。德国、瑞士和美国有很多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强调跟企业的生产一线学习,把研发中心放到学校,把学校的培养放到企业。我们可以借鉴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我们的院系主任可以到旅游企业做人力资源部的部长,我们的校长可以到企业做CEO。这样教师的技能技术得到了提高,也为学生技能实训提供了平台,体现了教学成果的应用价值。

(三)积极引导,转变学生思想观念

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技能培养比纯粹的理论学习更加重要,降低学生对就业过高的期望值,让学生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分清形势,找准位置;帮助学生认识到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旅游服务行业的管理人员都必须懂得基层业务工作,并只有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才能搞好管理工作。只有学生观念转变了,认识到位了,才能变被动的技能训练为主动的强化学习。

(四)强化专业教师的技术技能,完善技能培训硬件设备

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将教师送到旅游行业挂职锻炼;到相关的技能培训机构进行短期培训;聘任具有旅游行业管理经验的专家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等途径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还需提供特定的场所为学生做技术技能的训练。学校可以建立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和沙盘实验室等,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从中积累对客服务经验,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学校还可与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签订长期实习协议,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设计合理的实习模式,选派有经验的实习指导老师,规范实习环节,从实习内容、类型、层次、规模、时间等方面加强综合管理,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专业技能,更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真实的环境、压力和文化,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快速地融入企业,真正实现学习与工作在时间、空间和心理上的“零距离”转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