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7 00:15: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德育副校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校德育工作述职报告1
在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处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人为本,不断开拓德育新思路,发挥德育途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果。结合我校实际,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动空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再提高,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实现了本学期德育目标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学期个人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做好德育工作计划,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增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并能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带领全员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注意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好“四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一次班主任会议;每学期2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期1次家长会。多年来坚持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让班主任在实践中互学互进,共同提高,由于长期开展这项活动,使我校班会课质量得以较大的提高。
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通过学习有关经验文章、经验介绍等方式,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并组织班主任参加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教育报主办的“班主任话细节”征文;对于一些初当班主任的,学校则采用“帮、扶、带”的方式,以使他们尽快胜任班主任工作。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对墙报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在把好舆论导向的同时,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2、规范教室布置。各班教室的布置体现了各班的特点,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
1、丰富德育活动促进养成教育。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新店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同时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等。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我们要求班主任积极思考,加强班级制度建设、班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开展三评活动,争创“文明班级”。各班的学习园地布置精美,中队角规范实用,富有教育性,各班的中队活动、好人好事都有记录。
四、做好德育教学工作计划,拓宽德育渠道
1、办好家长学校,增进家校联系。我们坚持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听讲座、随堂听课等形式,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同时,坚持通过电话联系、家访、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推进家校联系,提高了家教水平。
2、我校一直注重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开展了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定期观看教育片;开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氛围。
五、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学生教育理念有待更新,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工作仍需加强。
2、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六、今后工作设想
1、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突出全员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真正做到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观。
2、加强德育科研,探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去。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结合我校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学校德育工作述职报告2
我们又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一个学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忙下,我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自我应当做的各项工作。回顾自我一学年的工作,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愧疚。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努力培养合格的中学生。
为了配合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工作,我在课堂期间进取开展了许多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例如,“青少年学生应当怎样以实际行动热爱祖国”、“青少年学生应当树立远大的梦想和报负”等。同时,我也经常利用科目信息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帮忙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我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有关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二、配合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努力培养“严格、活跃、奋进”的班团体。
初一年级是学生的世界观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还面临着将来要升学等实际问题,随着课时和知识复杂程度的加重,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有的学生甚至会感到迷惘,对前途失去信心,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和重要。在这一年里,一方面,我主要加大了对学生自治自理本事培养的力度,经过各种方式,既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逐渐构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品质;又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本事,放手让他们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把教育和娱乐融入一体。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本事,让学生学会规划、料理、调空自我,使自我在团体中成为班团体的建设者,而不是“包袱”。另一方面,课中开展一些专题性的活动,例如,学习经验交流会,意志教育,如何做时间的主人,习惯养成教育等,这些活动大大地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的构成。再一方面,我自我也以身作责,努力做学生的榜样,管理方法得力,班风正、学风浓。各项管理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班级管理工作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进取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努力使后进生以失败者来,以胜利者走。
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历来是德育工作的难点,却又是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方面,我作为科任教师首先做到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做到了因材施教,对他们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最可信赖的朋友。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忙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他们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同时,我还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
四、做好和家长联系的工作。
期中考试之后,根据学校安排,我还参加了初一班的家长会,一方面宣传了学校,一方面沟通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家长了解了学生在校的情景。同时教师对学生在家的情景、学生的家庭情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此举也获得了家长的好评,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五、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安全工作例来都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工作,它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尤其是组建以后,许多学生离家较远,所以交通安全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六、进取开展好文体活动,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七、进取主动地和其他学科教师联系,协调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发挥好纽带作用。
在与其他任课教师的交往中,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视为自我的良伴、知己。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能够慎重地处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关系,在处理师生矛盾时,尽量避免了激化矛盾,在这方面,我平时注意到多教育学生,让学生懂礼貌,尊重教师的劳动,树立教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
总之,在这一学年里,我经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在配合管理班级工作中有了较大起色,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不断的提高。这届学生的初中生涯还只走了三分之一,面临着升学等实际问题,以后的担子还很重,工作还将更复杂,所以,这就需要我不断的努力、刻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学校德育工作述职报告3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通过政治学习、24小时值班等制度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每月一次的班主任工作汇报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班主任培训方案,参加__市班主任培训班,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各学科教师能进一步挖掘本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有机渗透和有效整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二、规范养成教育。
认真学习新的《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修订)》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争创流动红旗为载体,加强班级管理,进行日常行为评分,建立统一的扣分标准,重视值日岗队伍建设,将小学生日常规范教育抓细、抓严、抓实,基本做到“五有”: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后进生有进步。
三、开展良好班集体创建活动。
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各班能认识班集体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班主任为主,其他任课教师积极参与的创建机制,营造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不断激发了广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人人有方向,班班有目标,促进学生良好的常规。本学期评出六年级和m2、职技班为校级良好班集体。
四、注重三结合教育。
一是整合德育人力资源,发挥学校关工委组织、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作用。二是组织校园开放日活动,开设手语讲座、开放课堂等活动,密切家校联系,增强家庭教育的功能。三是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区服务,使学校德育“小课堂”与社会生活“大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
五、开展德育主题教育。
德育活动系列化、主题化、规范化,以“四抓”为原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学习习惯,形成规范的校风、班风和学风。
常规教育创新化,专题教育特色化,针对各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
六、主要活动:
1、第二届春季校运会暨__市第二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
2、深化“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宣传《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和《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二是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积极做好事前的防范工作;三是加强教师的值日制度,避免因管理不力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四是严格门卫管理,建立来客登记制度,严防社会闲杂人员、不法分子进入校园,滋扰学校;五是加强住宿生的一日常规训练,严格规范住宿生的管理制度;六是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定期检查校舍、教育装备和活动设施,防患于未然。七是通过板报、专栏、讲座等途径,积极开展健康行为和卫生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八、签订岗位安全责任书。
3、努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及兄弟学校的同仁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马家小学的刘小爽。在彰显精品文化的首都北京,在云集顶级专家的教育殿堂,一周的学习生活即将落下帷幕,能够代表全体学员在这里表达心声,倍感荣幸。本次学习,与“三”结缘,与“三”相约,下面,跟大家交流三点感受:
一、感动与温暖
11月24日, 在新区教育局领导的殷切期望中,在德育研究中心领导精心的组织下,我们一行95位德育副校长,怀着对本次培训的渴望,踏上了进京的列车,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修行之旅。此时此刻,太多的感动萦绕心头,温暖了北京的冬天。首先感谢局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认识;感谢所有的专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大餐和文化盛宴;感谢德育研究中心为我们精心安排课程内容、严密组织学习活动、贴心安排生活起居;感谢所有的同伴,彼此了解,相互关照,加强交流,让我们收获了友谊。尤其让我们感动的是,宫局长百忙之中全程陪同我们学习、高局长风尘仆仆赶来看望我们并寄予厚望,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爱,都将留在我们北京之行的美好记忆里,激励着我们用心学习、真心取经,勇于实践,开拓创新。
二、责任与使命
几天来,我们聆听了多位专家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的报告和讲座,分享了他们的先进理念和独特见解,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方向。高局长的讲话中已经明确指出:今后新区的德育工作要与学生的成长实际相结合,要与各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要与师德建设相结合,要全面加强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三位一体的德育渗透。高局长颇具前瞻性的解读又让我们重新审视当下,感到压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动力。面对鲜活而又极具个性的受教育群体,面对新区德育工作的新举措、新轨迹,面对“立德树人”的大环境大背景和时代要求,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唯有学习,唯有思考,唯有实践。几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思想,也收获了一份对责任的反思和对使命的担当,我们将幸福的满载而归。
三、憧憬与期待
什刹海书院里两天的学习,不仅让我们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感同于现代元素的巧妙结合,让我们对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的发展满怀憧憬与期待;
教科院里两天的学习,不仅让我们触摸到教育最前沿的信息,又感受到德育工作的丰厚内涵,让我们对文化驱动、管理创新的德育理念指导下的德育实践满怀憧憬与期待;
我们对新区德育纲要、好习惯三三三的研讨,掀起了求真务实的头脑风暴,让我们对新区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与实施满怀憧憬与期待!
总之,拥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才会拥有“仰望星空”的美好境界。相信在教育局、德育研究中心的领导下,在全体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共同开创金州新区德育工作的崭新天地。
现将我任职德育副校长一年来的工作、学习、管理等情况作如下述职,请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进行评议。
过去的一年我协助*校长,主要分管德育工作、初一年级部以及寄宿部工作。回顾这一年来的工作,我在县局领导、校领导及各位同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立足岗位,扎实工作,潜心教育教学,不断创新,不管在工作、学习和管理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分管的各项工作。下面我的述职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工作汇报,二是工作反思。
首先是工作汇报。一年来政教处在**主任牵头下、**副主任协助下,高效运转,开拓创新,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成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和例会;(2)迎接各类验收,打造学校品牌。一年内,学校三度受到省级表彰,先后被评为“省绿色学校”、“省先进体育学校”、“省文明单位”;(3)建立德育长效机制,注重活动育人。先后举行校第三届艺术节、第六届校体育运动会,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迎接了县“四个一”验收并获一等奖,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成效显著,举行元旦文娱晚会,多次召开家长会,宣传学校品牌;(4)狠抓学生常规管理,养成良好习惯。中午静校、桌椅归位、三禁止等活动有声有色;(5)成功组织初一新生军训和初三新生军训,为学生奠定了学习和生活基础。初一年级在xx主任、xxx主任的管理下,教学秩序稳定、教师培训和考核到位,无论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管理都有条不紊,开创地开展了学生小型体育竞赛活动,使管理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且成效显著,两次期中考试、两次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获得均分4次第一,英语1次第一,3次第二;寄宿部在xx主任的管理下,狠抓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合理调整生活老师上班时段,开创了寄宿工作的新局面。本人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深入课堂一学期听课xx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大学生这样一个先进的群体当中,针对服饰的购买早已不是停留在之前的暖和、合身这一层面上,学生需要以服装来对帮助自己来彰显个性。笔者认为,在当代大学生服装选购的过程之中,其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时尚的追求,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先进的一个群体,并且有着极强的事物接受能力。因此,品牌效应在大学生消费心理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追求时尚,大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会追求自己喜欢的品牌,而笔者仅从运动类服饰品牌的观察上来看,大学生往往热衷于购买如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品牌,这些品牌的共同特点便是服装设计理念先进,图案样式能够很好的对大学生的个性进行彰显。并且因为所学专业的不同,大学生在进行服装选购过程中,风格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艺术类专业学生会相对的轻视品牌,而重视服装给自己带来的视觉体验。而理科类学生则会在服装选择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服装的功能性和个性之间的平衡。
再有就是,在当代大学生之中,一般喜欢以自己所在的寝室或者学习小组作为一个群体单位,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大学生都比较喜欢以集体的方式开展活动,而在进行服装购买的过程当中,这样一种群体性活动就很有可能衍生出大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的心理。而针对所购买的服装,大学生们在群体当中就会对价格、样式、实用性、款式等诸多方面对自己购买的和同学购买的进行对比或者炫耀。同时,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生活模式又让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如彼此关系良好的寝室可能会发生对服装等产品的购买模仿现象。这便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最后,因为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较为轻松自由,并且现代大学生都是从原来较为紧张的高中生活走向现在的大学生活,因此在心理会对自由产生极度的向往,所以大学生在进行服装购买时,同高中生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学生并不会对服装的产品品牌过度留恋,只要该服装能够彰显大学生的个性,那么这件服装便值得进行购买。即在大学生群体当中,针对服装进行选购时,个性因素是要远远高于品牌效应。而在个性的彰显中,不同专业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例如在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会喜欢色彩对比较为强烈,图案能够显著彰显艺术精神的服饰。而在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当中,个性远不如艺术类大学学生张扬,因此较多的会选择较为大众化潮流的服装。
二、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服装市场的销售策略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服装市场,蕴含着无限的商机,但是需要依靠经销商对于市场潮流有敏锐的嗅觉,并及时捕捉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服装购买思想,才能够从中挖掘到无限的财富。
1.创造适合大学生的品牌,并培养大学生对于该品牌的忠诚度
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往往刚刚脱离父母的监护,因此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呈现出较为自由的状态。并且在此阶段,大学生需要面临走向社会这一人生必经历程,所以针对服装销售商来讲,正确的对大学生的服装购买进行指导,并让大学生对所创立的品牌产生好感便是其中的关键。营销商不能单纯的重视眼前的利益,而需要增加针对市场调研进行的投入,聆听大学生对于服装购买的需求,并及时地对好的意见进行接受和采纳,第一时间设计出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的服装,迎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今后针对大学生人群的服装销售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不断针对产品创新
同志说:教师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职业。社会在不断发展,不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作为一名校级领导和德育工作者,必须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德育工作更要求紧跟社会形势的发展。因此,我坚持做到每天看新闻和阅读一小时的书,提高自己对政治的敏锐性,提高对教育的认识和个人品德修养,提高管理能力。在这一年里,我先后阅读了《德育文集》、《成功学校内部管理全书》、《教育管理》等各类书籍,这些为我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加快德育创新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一)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古人云“直而影正,以己以正而为人之标”,作为一名校级干部,在很多方面都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否则就没有进步,就不能为人之标,就没有能力去管理别人。作为校级领导成员、党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当今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膨胀的知识信息和日趋多元性的社会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常常使我有一种危机感,因此,我必须不断努力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了“凡事为先”的工作要求,只有自己身体力行,严以责己,严以律己才能在师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使工作更好地开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全校师生。
(二)健全德育领导机构,重视班主任工作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成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和例会;(2)迎接各类验收,打造学校品牌。一年内,学校三度受到省级表彰,先后被评为“省绿色学校”、“省先进体育学校”、“省文明单位”;(3)建立德育长效机制,注重活动育人。先后举行校第六届艺术节、第六届校体育运动会,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迎接了省“四个一”验收并获一等奖,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成效显著,举行元旦文娱晚会,多次召开家长会,宣传学校品牌;(4)狠抓学生常规管理,养成良好习惯。中午静校、桌椅归位、三禁止等活动有声有色;(5)成功组织高一新生军训,为学生奠定了学习和生活基础。三个年级在班主任的管理下,教学秩序稳定、教师培训和考核到位,无论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管理都有条不紊,开创地开展了学生小型体育竞赛活动,使管理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且成效显著。
一是健全德育领导机构。成立了由。。校长、书记、我、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我们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德育工作,由我负责具体落实执行。
二是建立德育工作网络。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了由政教处、年级组、团委、学生会、班主任、家长委员会组成的德育工作网络,覆盖了学校的各个层面。
三是重视班主任工作。学期初,我和政教处的全体同志都要精心挑选班主任,并对班主任及后备班主任进行了2次为期3天的岗位培训。组织召开全校班主任老师工作总结暨经验交流会。在学校阅览室为班主任老师订阅了《班主任之友》、《中国德育》和《德育报》。通过经验交流,岗位培训、教育管理理论学习,提高了全体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艺术水平,为我校德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建立有效的德育机制,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规划机制。学校所有规划都体现德育为首,都有德育内容。
1、在我的组织下,政教处编印了《德育工作手册》,收录了我校多年来德育工作的规定及一年来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下发到全体教师及学生手中,作为德育工作的导向。
2、学期初我负责制定德育工作规划和政教处工作计划。
(二)是管理机制。德育工作重在管理,重在落实。
目标责任制。我按德育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层层签定责任状,学期末总评兑现。
一年来,我和政教处的同志一起以经验交流、学习材料、请专家做讲座等各种形式对班主任和年级组长进行培训,同时,也通过加强日常工作情况的检查和细化考核内容,来提高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和工作责任心,鼓励班主任、年级组长发现问题,大胆创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各类学习活动,丰富了班主任、年级组长的工作理论和经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水平,大大推进了德育工作的进程。作为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我尽量仔细、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抓住细微的工作亮点去看待其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经常和教师探讨研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实效。同时,我建立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每周一与政教处成员召开德育工作例会,商讨学校近期工作,研究学生发展状况。
(三)是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最重要的是培养一支有敬业精神、能力强,工作有特色,团结互助的以班主任和年级组长为主的德育队伍。加强班主任和年级组长队伍的建设,首先是加强学习,其次是挖掘典型,鼓励创新。
2)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几年德育工作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完善的制度能使管理工作游刃有余;明确各项制度,能正确引导教师开展工作。今年,我和政教处的几位同志,通过研究和探讨,调整了各项考核内容,细化了考核依据,使班级考核和班主任考核既有机结合,又有所区别,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主任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班主任工作目标更明确、更具体。同时,在管理制度上,充分利用网络管理,发挥年级组的作用,大胆放心地发动年级组长承担起组长的职责。各个年级组长根据本年级的情况,在开学初和某些重要活动中制定了具体详细的工作计划,使家长会、学生会议、教师会议和师生活动等各类活动顺利开展。各个年级组在自主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个体作用和主动性,积极开展工作,形成了各个年级的工作特色。
3)构建全员德育机制。拓宽育人渠道,拓展育人队伍,构建“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机制,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长期目标。在校内,我着重加强了德育团建设和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学生通过自主管理委员会,能基本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德育团”工作使教师人人都成为了德育工作者,使家长、学生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可能。在家庭,我着重加强了家校合作途径的建设,通过数次的家委会会议,完善了《学学生家庭行为准则》和《学生家长行为准则》,并付诸于实施,使学生、家长的行为都有了明确的目标。这一项工作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这一系列的工作,使我校的德育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4)加强安全管理,完善管理机制。
校园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始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居安思危,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在校长和学校总务部门的支持下,我通过落实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系统管理,做到:人员进出严格把关;学校24小时有人值班;每月对学校的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学校各项管理措施严格到位;学校安全知识宣传长期坚持。同时加强与校外力量的合作,与派出所、消防站和区综合治理办建立了长久的辅导和合作关系,基本形成了学校安全管理上的“内外合力管理模式”,确保了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服装市场营销》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本课程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服装市场营销的研究对象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即,在特定的服装市场营销环境中,企业以市场调研分析为基础,为满足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所实施的以产品(Product)、定价(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为主要决策内容的服装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及其客观规律性。服装市场营销的研究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
结合学科建设,我们对《服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对于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文,并针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目前《服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不完备
目前讲授《服装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师偏少,且部分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当老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好,但缺乏实践经验。与实际的市场营销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甚至有的教师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营销业务环节。这种纯理论的教授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服装企业实践的需要。
2.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服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生缺少体验服装产品营销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服装市场营销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由于很多服装企业一般只是对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安排工作,而对于一般的学生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打杂的工作,实习效果不理想,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3.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缺乏创新
当前许多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多以课堂授课的方式,更多地强调知识点,案例教学、启发性教学方式应用较少。这样使得学生的掌握水平很可能只会停留在简单的服装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层面上,而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服装市场营销》课程是在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较高基础上的考核,如果将对学生的考核集中在某一次考试上,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投机行为,阻碍了知识的传达和技能的培养。
二、《服装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我们一直把“人才强系”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长远大计,将“大服装”的人才理念贯穿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以全新的视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鼓励年轻教师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年轻教师走出去,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鼓励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于服装企业兼职,直接参与服装企业业务实际操作的方法,既可使专业教师有机会将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锻炼了自身的业务能力;聘请服装企业的有关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服装市场营销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案例的课堂展示
教师设计两次案例的课堂分析。一次是教师给定背景材料回答问题,另一次,教师给出近期营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同学自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重点是长处和不足。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对营销界的现状有一定认识。让同学自行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案例讨论通常要收集各种不同的资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这既利于分工协作,又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教师应在每节案例讨论课中留出一定时间对案例和同学发言进行点评。通过点评环节,指出同学分析问题的差错面,并补充分析不够之处。这往往也是同学较为关心和期待的环节,否则他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分析讨论的结果到底是否正确,是否全面。
(2)市场营销的模拟实习
模拟实习环节分两部分组成。一是课外实际服装企业的模拟实习,可以安排在假期进行。学校组织或同学自行联系服装企业的营销部门进行实习,由教师布置或同学自行确定主题,教师进行指导;二是利用营销实践模拟平台的软件,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际,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积极组织和鼓励同学参加二课堂活动,组织服装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大赛以服装市场营销知识为基础,以服装企业营销策划方案设计为中心,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形式。竞赛的计划、组织和实施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动员、策划,指导学生收集、分析、整合资料以及营销策划方案的制作。同时为学生做针对比赛的讲座。由教师初评并给出入围作品的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组织决赛答辩。组成由教师和企业营销专家组成的评委进行评议,最终产生冠军。学生可以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营销企划方案的设计能力,锻炼增强组织管理的能力。
3.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课程性质,在教学模式上,我们积极探索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如课堂讨论法、及时接轨法、案例教学法等。
课堂讨论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一系列课堂讨论题目,将讨论题目提前一两个星期下发给学生,同时告诉他们需要哪些知识储备,并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课堂讨论宜分组进行,一般以8人~10人为一组。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需要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也要对学生的知识认知作适时适度的点评。实践证明,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相互交流意见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及时接轨法:是指教师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及时将最新的服装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进行介绍讲解。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收集中国及其他国家市场营销方面的最新信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教师除了对新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概括之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授时应着眼于原理与应用的结合点,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完成教材配套的练习题外,还要提供一些有实际应用背景的案例进行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为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的有利条件,可通过引入优秀成熟或专业教师自我研发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案例教学,能达到加深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作用。
4.建立合理高效的考核体系
因为服装市场营销课程的特殊性,所以考试时不应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更多应该采用灵活方式,主要有两种:
(1)实际情景训练
教师可以给一个规定产品给学生,让其在规定的对象中推销,谁的推销业绩好,成绩也就比较高,当然在这过程中要完善的监督机制。如果考虑到学生安全情况,我们也可以采用模拟的方式,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中,找一些社会人员,然后学生利用所学推销技巧向这些人员推销,老师在旁边打分。
(2)专题策划
对于市场调查、公共关系、广告、营销策划、电子商务等课程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在课程一开始就让学生选择一个主题,然后结合课程的进度进行跟进,在期末课程结束时递交上做好的策划案。
参考文献:
上学期,通过竞选我担任了咱们班的纪律班长,得到了大家许多的信任,支持、关心和帮助,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为我们的班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积累了担任班干部的经验,锻炼了管理能力。在这里,我要真诚地向大家说一声:“谢谢”。
在上学期担任班干部的过程中,我一直努力,但是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要求自己不够严格,督促和管理同学还不够主动等等,留下了许多的遗憾,所以,这学期我希望再次竞选班干部,努力做得更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55-02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商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交易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同时逐渐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成为人们依托的一种商业交易形式,为更多的人群带来了商业经营机遇。中职教育要积极迎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融入大的商业环境,其中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可以尝试引进微商经营模式,以微商为依托来有效开拓中职服装市场营销模式,为中职服装市场营销课程注入全新的活力。
一、微商的内涵
微商是基于微信网络平台所开启的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是基于微信生态的社会化分销模式。微商最大的好处在于沉淀用户,事实上,微信的原点是社交而非营销工具,这就决定了微商比传统电商更能精准找到用户群和互联网大数据,从而大幅提升企业服务和订单量。
将 N 种渠道所接触的客户通通汇聚起来,形成一个属于企业自己的大数据库,从而实现个性推荐、精准营销。而微信是一个绝佳的客艄芾砥教ǎ将各渠道的客户汇聚进来后便能实现畅通无阻的通道模式,直接消除了一切中间障碍,商家在公众号上就能和消费者接触。
总体来看,微商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形式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势必要成为市场营销的代表性模式,会逐渐纳入市场营销方法体系。
二、微商对中职服装市场营销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中职营销教学现代化。微商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化网络营销模式,微商具有先进的现代化功能和意义,因为当今时代是网络新时代,以手机为工具的网络系统铺天盖地被使用,人们借助于手机中的网络系统,利用微信、QQ 等聊天工具以及其他信息传输工具来传输重要信息,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备设施,借助这些工具人们逐步实现了网络经营,电子商务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微商作为现代化的营销模式得到了大众的支持和认可,也正在更多的现代人群中普及开来,特别是以服装、化妆品等为代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倍受微商青睐,利用微商形式来辅助中职服装市场营销教学具有非凡的意义,能够有效融入市场环境,推动并促进服装市场营销的现代化发展,使得中职教学也紧随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体现出中职教学的意义。
(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营销实践积极性。中职教育最关键是要赢得学生的配合,因为只有学生积极配合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自身必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工作能力等,使得他们能够胜任职业工作,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真正实现中职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微信是现代学生最常用的网络通信平台,也是各个层次人群最普及的交流通讯方式。微商则是借助微信这一通讯平台来进行商业信息的传播、交易与交流,这不仅符合现代中职学生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也能够被广大中职学生所认同接受。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借助微信平台来自行做微商交易。基于此有必要将微商纳入中职服装市场营销教学中,让学生以自己最熟悉、最精通的方式来学习,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则能够深化他们对服务营销策略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基于微商的中职服装市场营销实践性教学策略
(一)组好团队,搭建微商平台
中职服装市场营销微商教学首当其冲是要构建起一个服装微商平台,并设置专门的电子商务营销团队来负责支撑这一平台的运营,再以平台为基础来执行各项经营、服务、交易、交流等任务,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
1.组建服装微商团队。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再以组为单位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服务微商平台,分组要有科学的依据,可以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平时测试成绩、日常课堂表现等来形成优、良、弱三类学生均匀分布的小组,而且各小组人数相同,这样各个小组的实力也就大致相当。分组结束后,每个小组都由本小组成员命名,各小组名称要独具特色,一些学生别出心裁地为自己小组命名,例如:李嘉诚队、俞敏洪队、创业者等。各小组学生都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无比的热情参与其中,颇有蓄势待发、剑拔弩张之势,要爆发式学习。
2.搭建服装微商平台。有了团队后,则应该要求各个团队小组搭建属于自己的服装微商平台,为了彰显自身的特色,可以采用专卖店模式,也就是每个小组都有自己专营的服装项目,例如:童装、男装、女裤、女毛衫等,可以让各小组以抽签方式来选出自身将要经营的项目。各小组根据自身所选项目搭建微商平台,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它不仅考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心理分析能力,还考验学生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网络搜索与运用等综合能力。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提供指导,认真聆听与分享各个小组的想法和意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建议的方向主要涉及服装微商平台的真实度、顾客接受度、产品的新颖程度、信息是否周全等,并从这些方面考虑为各小组提出评价,同时也可以调动小组间的力量,让小组人员相互评论各自所设计的服装样品和网页设计质量、产品的宣传水平等,不断地优化并完善微商平台。
(二)分好角色,小组训练营销能力
有了特定的微商团队和微商公众平台,接下来则要开始利用微信平台来锻炼团队的营销能力,因为营销能力是市场营销课程学习的核心,也是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目标。为了深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服装在线营销能力,可以尝试通过小组内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执行,也就是各小组内部成员分别扮演:在线商家、客户(2-3 名)、客服人员、微商平台维护人员等。客户观赏浏览由商家提供的服装图,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商品,这其中伴随着商家、客户、客服之间的交流对接;商家负责商品页面的设计、广告信息的编辑、图片的展示与完善等,其中涉及多重营销手段与方法的运用;客服人员则负责回答来自于客户的诸多咨询性信息,是对客服人员营销能力、耐心等的训练,其中伴随着讨价还价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全仿真的微商交易环境。在这一真实环境下,同一个小组内也要注重角色的互换,也就是各个成员实行轮岗,这样经历了从商家到客户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商家更加了解客户的心理,间接地提升营销能力,提升服装营销业绩。 (三)组间互动,营造营销竞争氛围
当小组内部营销互动性训练结束后,则要将目光转向小组间,小组内部互动性训练使小组成T的商业意识、营销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培养,能够针对自身产品,灵活利用微商工具来巧妙营销,掌握了更深层次的营销能力。这样则可以形成小组间的互动,也就是小组间穿插式地借助微信平台来向对方购买服装产品,作为商家的小组则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商品服务、信息服务等。而且各个小组之间要形成营销业绩竞争态势,最终比拼哪个小组的销售额最高,可以实行营销单人责任制,也就是在微商平台上哪名学生所下的订单最多、营业额最高则会有对应的奖励,同时,也形成小组间的营业额竞争,最终选出优胜小组。通过这种小组间互动、竞争的模式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各小组都会千方百计地利用营销方式、手段和方法等来提升各自的营业额;同时,也将最大程度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微信技术等来充实与完善自身的服装商品页面,并积极提高客服质量,将会不自觉地在小组间形成一种竞争态势、互动关系,从而调动各小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小组互评,做好微商营销总结
经过小组内部微商营销、小组间的微商营销竞争后,则应该针对营销过程中的体会来做好记录,要求每个小组都总结出作为商家、客服等的深刻体会,其中要包括营销经验、微商营销的收获等。同时,也要实行小组间互评制度,也就是各小组要对与之交易的小组的产品质量、产品网页制作水平、客服水平等都给出细致到位的评价,其中应该包括优缺点等,以此来让各个小组都能有所收获和改进。教师也要针对各小组在实际活动中的表现给出科学的评价,充分赞赏各小组学生别出心裁的想象力、创造力等,要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优势,从而产生更加浓厚的参与微商的热情。
微商是现代化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是电子商务的更新与发展,中职教育教学要善于利用这一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将其运用于服装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为其提供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校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志愿性社会服务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文品格,也有利于推进高校的德育建设,对大学生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国家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的新要求新形势下,要想使高校志愿服务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就需要充分认识高校志愿服务的意义,正视和解决当前高校志愿服务面临的一些问题,在德育视角下构建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一、构建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高校志愿服务以奉献、友爱和进步为核心理念,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高校志愿服务之所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有效元素,是因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人群作为社会群体中最有活力和生机的代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力和影响力,非常有助于形成和谐、友爱的良好社会氛围。这种活力和影响力,主要体现在高校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也缘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广泛性。高校志愿服务将社会发展中应具有的共同理念集于自身,以服务社会、帮助别人、完善自己为精神动力,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把自我的志愿精神与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相互统一,有利于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和影响他人,传递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有利于德育工作取得更好效果
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要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把德育的精神和理念贯穿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过程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以德育规范自身的行为。所以,高校志愿服务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志愿服务理念的倡导下,大学生为社会奉献自己,开展一系列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既锻炼了自己融入社会、服务他人的实践能力,又使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提升了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换言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取决于在课堂中学习知识,还需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奉献精神和高尚人格。高校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形式,是德育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促进了德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又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志愿服务的教育实践意义。
二、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识不完善
当前,一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识还不完善,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少误区。如有些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应当不计报酬,应该完全服从组织的安排,这样理想化的想法对高校志愿服务缺少现实性的思考。因为高校志愿服务如果没有基本的经济支撑,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就会受困,志愿服务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也无法发挥。过于理想化的志愿服务理念与志愿服务的实际情况产生较大错位,挫伤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削弱了志愿服务的效果和作用。再如,有些大学生是带着很强的功利目的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或者把参与志愿服务作为给自己加分的一种形式,以积累评优评先的条件和资本,这就完全违背了志愿服务的理念。这样的想法和认识,改变了志愿服务自身的性质,脱离了志愿服务应有的意义与价值,导致不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产生思想困惑和矛盾。究其根本,是对高校志愿服务的理念认识不清使然。
(二)缺少对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的系统专业培训
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是有效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实践普遍存在着缺乏科学性的现象。大学生在参与高校志愿服务前缺少系统和专业的培训,缺少对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的把握,导致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下降。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缺少长期有效的培训,使得大学生在组织志愿服务时只能单纯依靠个人的经验来组织,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缺少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基本而必要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影响着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志愿服务缺少必要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对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因为没有意识到激励和保障机制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但是却缺少对参加志愿服务学生的激励和保障,或者是不少高校只注重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精神激励,但缺少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必要物质保障。通常在大学生完成志愿服务后,学校会颁发荣誉证书或者加分,却没有对志愿服务团队的经济支持。更有甚者,有些高校的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需要自己承担相关费用。长此以往,高校志愿服务的前景堪忧。
三、构建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途径
(一)培养志愿服务意识
高校德育管理作为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特定的德育理论作指导。为此,高校要把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到德育管理的内容中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第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的志愿服务观念。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应当引领大学生在五个维度上来落实,即自愿性、公益性、无偿性、服务学习性和效率性。以这五个维度来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克服自身的弱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地引导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完成自身的德育实践,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品格,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第二,要引导大学生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高校德育工作的内涵之一就是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贯穿志愿服务的精神理念,引导大学生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其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观能动性,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唯有如此,大学生志愿者才能树立起承担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的清醒意识,深入领会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和内涵,进而用自己的实践行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二)规范高校志愿服务培训工作
面对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亟需完善和强化高校志愿服务培训工作,以推动高校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要做好这项工作,宜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完善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的培训机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需要自身的综合素养,还需要具有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知识和能力,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也就是说,这种专业培训一定要结合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和独有特性,并与大学生志愿者的实际情况相契合。高校相关部门在对大学生具体志愿服务项目进行专业化培训的同时,还应该建立每个志愿者个人的培训档案,将其作为大学生综合素养考评的重要依据。在培训内容方面,要确保全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统一性,高校可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编写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教材,强化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技能性和专业化的指导。其次,要形成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志愿服务两者的合力。国外高校已多把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程体系当中,并建立起相应的评估机制。在这方面,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共识。因此,高校应善于借鉴国外一些大学的优秀经验,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层次和水准。最后,要实现志愿服务与择业就业的互惠。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校企联合、校地联合的优势作用,加强大学生与企业之间、与地方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通过搭建志愿服务与择业就业相融合的平台,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志愿服务经验作为增强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促进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
(三)建立高校志愿服务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在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应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创设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以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评价反馈作为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和评价标准。除了要给予大学生志愿者必要的精神奖励外,也要重视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经济和物质奖励。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主要体现为志愿服务的物质保障和经费保障。在志愿服务的经费上,高校要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经费投入。同时也须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此调动企业与各类团体的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起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必要费用。唯此,才能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顺利、有效、持久地展开。总而言之,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创新形式,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必须要提高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加以大力支持,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报效国家与服务社会的高尚精神品格。
作者:马一冰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参考文献:
[1]张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品牌化、项目化创建研究———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9):144-145.
[2]李明,周玉成,孙净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科技视界,2013(31):17+6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国发生着巨大的社会变迁,这使得处于学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面临许多冲击和适应问题,如果缺乏适当的支持、引导和培育,非常容易引绪障碍、性格异常或行为偏差,甚至酿成严重后果。学校是预防及处理青少年问题的重要防线,可是现有的学校教育没有办法完全地解决这些问题或满足青少年需要。学校教育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学生的问题不能被搁置和忽视,必须得到良好的解决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在学校教育者和团体辅导者的共同努力下,近些年逐渐将团体辅导工作方法引入校园,他们运用专业理念与方法开展工作,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可是,实践中团体辅导效果并不像理论效果那么理想。为了探究这种阻力引发的原因以及作用机制,本研究使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结合实际经验,分析成因,寻找根源。
二、场域――惯习理论视角的引入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在布迪厄看来,场域可以被看作是机构的东西,但不等于机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是一个由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场域中充满了竞争和斗争。在提出场域概念的同时,布迪厄还提出与之密切联系的又一概念“惯习”,并将其解释为如下几层含义。第一,惯习是持久、稳定但仍可变化的具有倾向性的系统。第二,惯习是与客观结构紧密联系的主观性。第三,惯习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或者是生物性的个体中)。[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三、理论解读
(一)学校场域与辅导场域之间:空间斗争与资源争夺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可以将学校看作是一种场域,这个场域是在教育制度下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在学校场域内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他人员之间的关系就构成的该场域的客观关系系统。虽然这些关系系统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稳定,但同时又充满了竞争和斗争。比如,教师和学生之间永不停息的博弈,就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之间而展开的。学校场域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场域,但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也是与其他场域有着相互关联的,这种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随着二者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发生着变化。就像在学校中开展团体辅导,这时辅导场域就可以被看作是学校场域的一个子场域,作为子场域的辅导场域的力量必然要比学校场域的力量微弱许多。它要与主场域斗争,争夺资源,获得权力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同时,学校场域为了保存自身的力量和地位,是不会轻易允许辅导场域“肆意”发展的。因此,“寄生”于学校场域下的辅导场域想要发展,势必会受到学校场域的制约。但是,当团体辅导脱离学校环境开展时,那么就可以将辅导场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场域,这时它的力量就要强大许多。
总之,就像布迪厄所认为的,场域的发展、演变是通过各种冲突、矛盾和斗争来实现的,冲突是整个场域的动力源泉,冲突的产生源于场域中各种权力和利益的争夺。这也正是学校场域与辅导场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斗争和作用的根源。
(二)学校惯习与辅导惯习之间:相互独立与彼此影响
“惯习”是布迪厄提出的与场域相对应的概念,并且认为在任何场域中都存在着与之密切联系相吻合的惯习。也就是说,不论是在学校场域,还是在辅导场域,都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惯习。布迪厄认为惯习是持久、稳定但仍可变化的具有倾向性的系统。惯习是每个人根据自身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历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化为自身的系统。这种内化可以逐渐改变,但由于其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个体的生命中,个体对于改变是非常抗拒的。就像学校场域经过多年的形成和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趋于完善的惯习,这种惯习具有非常强大的制度性力量,即使是可变化的,但因其根深蒂固,却也难以撼动。惯习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或者是生物性的个体中)。[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可以说,惯习既与相关的场域有关联,又与存在于场域中的个人有关系。因此在学校场域中的惯习,虽源于学校制度,但也深刻影响着学校场域中的人,这就使得学校场域中的个体具有了符合学校要求的惯习,这表现在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
辅导场域虽然时而是学校场域下的一个子场域,时而是独立存在的场域,但它都具有与辅导场域相匹配的惯习。当学生进入辅导场域时,就必然受其影响,并且要根据情况来调整甚至改变自己原有的惯习来适应辅导场域的惯习,使之达到“吻合”。但这种适应和改变,必然对原有惯习产生影响,即是对学校场域的一种挑战。而这种“挑战”的难度高低,会随着辅导场域与学校场域之间的关系变化而不同。因此,直接反映出来的就是辅导效果的不同。
四、解决方法:正视学校场域不足,促进辅导效果持续
(一)团体与个案的结合
我们期望利用团体辅导方法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但随着辅导的深入,往往会有学生出现与团体目标不同的个人需求,这些问题没有办法在团体中获得解决。置之不理,是对当事学生的忽略与伤害。当下处理,会造成对多数学生的冷落与误导。为此,我们采取团体辅导与个案辅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将团体中无法解决的个体问题进行单独个案辅导,同时保持团体辅导与个案辅导的平行推进。这种团体与个案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团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保证对个别需要的及时关注与回应。
(二)面谈与网络的结合
青少年工作者要积极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服务青少年。面谈是辅导工作的传统方法,有很多优点,如清晰、明确、便于回应。但也存在着许多局限,如时间、地点的协调;路途上的安全;时空要求的限制等。这些面谈的困境可以通过网络来弥补,网络具有及时、高速、跨时空等特点,学生遇到棘手问题、特殊需求时,可以通过邮件、MSN、QQ、短信平台等途径,及时与导师沟通,不必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贻误时机。但网络毕竟是虚拟空间,网络接触不能取代面谈。将面谈辅导的准确、丰富、生动与网路辅导的及时、高效有机结合,是当代学校社会工作的可为之举。
(三)解决困难与丰富生活的结合
辅导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作为陪伴者,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学业压力极大的特殊阶段、在他们有困难有需要的人生拐点,协助他们学会面对、学会解决问题、学会理智选择、学会独立承担、学会主动成长,是学校辅导更为重要的主题。此外,在青少年平淡无奇、单调枯燥的学业生活中添加情趣,注入活力,通过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激活他们的梦想,为他们填充动力,让他们更有能力走向美好的明天。
(四)规定契约与自立规范的结合
规范是辅导场域惯习的具体体现形式,强调规范是强化辅导惯习的有力保证。因此,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小组规范,深化组员对于辅导场域惯习的体验。这样有助于新惯习的形成和内化。传统的制订规范的方法,是不同小组有不同的契约,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讨论来确立小组契约。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现有的发展程度还无法自己确定出一个良好的规范。而团体辅导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指引性和方向性的。所以,根据以上情况,在现实辅导中,在自立规范前,团体领导者先给出所有成员一个普遍的规范,然后基于这个规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再依据自身的需求制订更细致、明确的契约。
五、结语
团体辅导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学习途径之一。我们认为:团体辅导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极具份量的工作方法。实践亦证明,这种工作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和发展,使其能够发挥最优效用。我们建议:团体辅导者要大胆地去尝试更多新鲜手法,在前人做过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和研究,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与学生情况相匹配,为推动学校团体辅导在学校的开展和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Bourdieu,Pierre, and Loic J.D.Wacquant.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形式,具有很多的优势,如:有专门的体育场馆、体育器材,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体育教师等。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完善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对体育场馆进行有偿性对外开放,不但可以解决教职工的福利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体育场馆自身的维护费用。当今,国家把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和设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学校的体育场馆条件不断改善,如果这些规范的场馆、良好的设备仅仅用于体育教学,那么它们的利用率就太低,是对资源的浪费,优良的体育设施应服务于全体民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一、国内外关于社区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研究
(一)国外社区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研究
日本三好乔教授编著的《现代社区体育论》一书对社区体育的定义、构成要素等进行了研究,认为社区体育是指:居民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了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和作用,产生和巩固社区感情而利用那里的生活环境和设施进行的体育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总称。为了提高学校体育设施的使用率,为市民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便利条件,日本政府要求,公立学校的体育设施在晚上和节假日向公众开放。美国的家长普遍关心体育,每到节假日经常自愿到体育中心当义务工。日本在1976年颁布了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的法令,现有97.7%的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很好地解决了社会体育对体育场馆的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法国在《体育法》中明文规定“所有学校体育设施,应充分利用,向各类使用者开放。”在英国,1973年兴建的巴克州美地安娜中学不仅将餐厅、运动场向大众开放,甚至将大量教室开放,形成数理、科学、戏剧、语言等若干中心,方便附近居民学习。英国政府1982年制定的“社区使用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开放教育机构的体育设施,要求在学生放假或放学回家后,必须向社区开放,最大限度地使用体育设施。美国1927年就有32个州通过法律规定“社区可使用学校的建筑作为社区中心”。为了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政府与校方联合制定了计划,使学校设施尽可能多地向社区居民开放。
(二)国内社区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研究
1 国内社区体育的发展及研究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经历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管理和发展性研究三个阶段。第一,社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阶段(1990―1995)。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为代表的学术团体。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中科院的社会学研究所为首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社区体育作为城市文化与战略措施成为研究对象,从而揭开了社会体育研究的序幕,但真正独立地对社区体育开展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0年我国学者编著的第一本《体育社会学》专著问世。1991年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社区体育工作研讨会”其主要内容是对社区体育概念做讨论。1993年11月举办首届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征集了7篇有关社区体育方面的论文,此后社区体育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994年6月中国社会学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福州正式成立。1995年《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对社区体育性质、功能的研究有所加强。1996年底的首届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将社区体育作为发展和体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动了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发展。1997年体育社会学开始纳入国家社科专项研究,是体育界众多学术组织中的第1个。1998年,卢元镇的《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吕树庭等人的《体育社会测量方法》出版。2000年12月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上群众体育专题报告会上,有关社区体育的论文占50%,从而形成社区体育的研究热潮。第二,应用性研究阶段。主要包括社区体育管理,居民需求研究等。此外,研究多结合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为社区体育政策提供了大量参考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与体育管理学、体育哲学、体育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更是十分频繁,尤其与体育经济学相结合来讨论中国体育社会现象更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另外一些原来从事其他领域研究的学者转而研究体育社会学,还常常带有原来学科的痕迹,跨学科研究的现象也十分突出。第三,管理和发展性研究阶段。随着我国社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成熟及在社区体育中的应用,社区体育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热情不断增长促进了社区的管理问题的研究。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经济水平的制约,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与人民日益高涨的健身热情的矛盾,使我们不得不寻找解决社区体育设施的最佳的发展方向。
2 国内学校体育场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体育场馆设施分布情况如下;体育系统的场地占有量仅为全部场地的2.34%,而学校系统的占有量为67.17%,工矿、铁路、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占有量为16.5%,而中国有70.76%的城乡居民还是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群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的迫切需求与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能合理地开发学校资源,特别是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将会有利缓解这一供需矛盾,更加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校的这些场地设施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之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即使是平时上课期间,有些学校的场地设施也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白耀东在《体育预测学》中指出,我国未来体育将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相互交融互为依存。当终身体育成为现实时,学校、家庭、社会,体育融为一体互为开放,为人们创造更为有利的体育条件,社会体育将依靠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来发展,学校体育设施全天向人们开放,形成与社会体育设施共有、共用、相互开放,相百补充的局面。
二、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
(一)社区体育的现实状况
尽管我国基层社区体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管理系统尚未形成一个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协调有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推动整个系统运转的运行机制。随着各类基层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标志着社区体育管理自主化程度的提高和组织基础的初步形成。虽然旧的“单位制”基层社区体育管理模式已打破,而新型的体制尚未得以确立,
使得各类基层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权限不甚明确,管理职能难以协调,管理手段不甚合理,特别是缺乏横向联系与合作,尚不具备独立运作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我发展的无序性。致使其在场地、经费、管理人员、指导者和较大规模活动的组织上,不得不依赖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帮助与支持。在调查中发现社区的管理者基本就没有和学校领导者进行过接触,缺乏沟通联系,导致彼此之间的独立发展。
(二)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拥有体育馆的数量比例很少,拥有的场馆设施的数量比较多。特别是在调查中发现每个学校都有田径场和篮球场,而且大多数的学校的田径场地又多是塑胶为主。而位居城市居民体育活动之首的是散步、跑步,这为学校场地的开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学校体育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基础资源,是社区体育开展活动、培训、辅导最为理想的依托。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养护资金的来源,大多数都是国家拨款而且数量有限,根本不足以维持设施养护的最低支出。有些场馆由于年久失修,许多功能已基本丧失,国有资产被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又必须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道路。合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对社会有偿开放,并把收入款项再投入体育场馆设施养护中,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也会有效缓解资金来源困难的局面。
三、结语
(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具备补充周边社区体育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 体育运动学校 中长跑运动员 恢复训练
一、运动性疲劳
自1880年莫索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冠上了不同概念。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定义的特点是:(1)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2)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和输出功率等。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的综合反映过程。
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活,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
身体疲劳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身体疲劳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身体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加重了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运动性疲劳处理不当,将引起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运动能力和运动训练的连贯性。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是运动负荷,但运动负荷是由多因素组成,如:次数、距离、时间、重量等。不同的组合将形成不同的刺激信号,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将发生不同变休,这需要根据训练目的选择不同的刺激信号。因此,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然而该概念在实际运用中造成混乱,却只要某一运动性刺激信号刺激身体,引起机体疲劳,机体将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各种症状,致使选择判断运动性疲劳标准缺乏专门性,最终导致恢复手段缺乏针对性。
(一) 肌体的疲劳
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疲劳是由于肌肉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二) 神经系统的疲劳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是大脑皮质,传入的各种信息(包括肢体运动信息)在此做最后的分析与综合,并产生相应的感觉,由骨骼肌收缩实现的人体运动在其调节之下完成。当肌肉运动加强时,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消耗也加强。虽然,在工作过程中恢复仍不断进行,但依然抵不过消耗量,当消耗达到一定限度时,皮质细胞的代谢过程就发生障碍而出现疲劳,疲劳又引起抑制加深,从而制止神经细胞的过度消耗,当局部或大部分皮质细胞因训练负荷负担过重或时间过长,而消耗神经能量到一定限度时,细胞内部的代谢变化就引起抑制过程的发展,这样皮质细胞的工作强度将减弱,避免神经能量过度消耗。
二、体育运动学校学生与中长跑项目特点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3-17岁之间,在体育运动学校主要是发觉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运动能力过程,向高一级体育运动队输送队员或向高校输送专业队员。
中长跑属于体能类项目,归属耐力项群。一名中长跑运动员成功与数百种因素有关,但与以下三种因素关系最为密切,即心血管系统(含血液指标)、下肢支撑器官、意志品质。竞技体育对三者提出极限要求。“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桶水的容积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木板,而是决定于最短的一块。这三要素是任何中长跑教练员都不能回避的,是训练成功的关键,任何训练方法的运用都依据于这三要素是否处于良性状态。马俊仁能在中长跑项目上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一条重要原因是消除疲劳手段较好,较好的疲劳消除手段能有效地提高训练效果,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
三、恢复训练
(一)恢复训练的内容
恢复训练的内容是以恢复训练与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比赛做好充分准备作为主要目的和任务。系统的恢复训练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一为基础训练,指在运动员疲劳后的基本恢复过程。其二为心理恢复训练,指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耐力跑时出现心理疲劳后的心理恢复过程。其三为针对性恢复训练,指中长跑运动员进行某项素质训练使身体局部疲劳后的恢复过程。基础、心理和针对性的恢复训练包括具体的内容见表1。
系统的恢复训练已成为当前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和运动员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国内外一些高水平的教练员已经将恢复训练作为高水平运动员科学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运动训练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使现代运动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恢复训练、体能训练与技战术、心理训练的关系
体育运动学校中长跑运动员的系统恢复训练与体能及技战术和心理训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现代运动训练完整的科学体系。充沛的体力和饱满的精神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和提高技、战术水平,同时也是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如有人把中长跑训练比作骡子拉磨,一圈一圈不见终点,既单调枯燥,能量等消耗又大,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的角度来说,疲劳都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中长跑运动员、教练员必须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合理地安排练习量和强度,把各种练习有机合理的组合与搭配,并且经常改变训练的环境,这样才能提高训练质量,延缓疲劳的出现,是促进机体恢复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三)中长跑运动员恢复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恢复过程存在于整个运动训练过程,这里主要论述训练课后的恢复过程。从疲劳产生的原因来看,在恢复过程中主要解决好两个题;一是在运动时被消耗掉能源物质在运动后得到恢复,而且是良好的恢复。二是在运动时体内环境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协调平衡被破坏,在恢复期中应尽快、尽好地得以恢复,从而提高调节能力。
由于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时间长、耗能大、内容单调,导致了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极易产生疲劳现象。因此,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计划时就应把恢复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安排在每次训练课中。例如,在进行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时,把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反复训练法、法特莱克训练法、高原训练法合理地安排在训练课中,并不断变换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同时组织队员到野外进行训练。而对运动员训练后一些肌肉的局部疲劳,采用相互按摩和自我按摩、电动按摩等手段效果好。相反,对于大运动量训练后出现的全身疲劳,则结合热冷水浴和中西营养药物等手段效果甚佳。同时,根据运动训练负荷的性质、量和强度。可用综合性恢复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在训练中,如果是全身大负荷主要由一部分肌肉群承担,就采用起局部作用的手段,如听优美的音乐、热冷水浴和中西营养药物相组合。通过以上这些恢复手段和方法,运动员就能在下次训练之前得到完全恢复。
1.营养手段
营养是运动后被消耗物质恢复的物质基础,营养疗法既是一种恢复方法又是一种训练手段。其中主要途径是高糖膳食和肌糖恢复,补充适量的动物性蛋白质,定时定量的服用维生素C,此外,每天还需补充适量的脂类、矿物质等。
2.物理手段
主要是利用光、电、温度、压力等物理刺激,以加速体内微循环进而达到活血化淤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按摩、理疗、热水浴、高温疗法、桑拿、蒸汽浴、吸氧疗法等。这些物理手段有利于中长跑运动员的恢复。
3.中医药学手段
采用中医补益药进行食补调节机能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经验,补益药物有助于加速激素和免疫调节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4.心理教育手段
常用的教育手段有:一是严格的作息制度;二是积极性休息;心理手段有:心理诱导,生物反馈训练、呼吸调整、神经肌肉心理训练等。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恢复必须在专门人员指导下进行。
四、结语
科学训练是当今竞技体育的必要手段,机能评定是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成分。本文从疲劳的界定、发生及恢复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做了综合的介绍,其目的在于使中长跑运动员,在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同时,能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科学的机能评定和恢复方法,最终达到提高训练水平的目的。
由此可见,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合理安排练习的量和强度,不断改变训练环境,采用综合恢复过程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全面地营养恢复手段,已成为当今运动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普拉托诺夫.现代运动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95-196.
[2] 华北区医学院校体育研究会编著.体育保健与健康医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3] 肖洪凡.浅析田径短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手段及方法[J].运动训练与竞赛.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