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13:21: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语文观课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行
性
报
告
立项单位:温州市瓯宝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单位地点:
电话:
传真:
前言
当前,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的一个共同话题就是绿色和环保;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在生活富裕了的同时,也强烈地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意义,因为温州的环境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此,市政府花大力气对温州的环境进行治理,仅在治理温瑞塘河一项上,就耗资数亿元。然而治标必治本,因为温瑞塘河的沿岸仍存在大量工业、农业及生活再污染的威胁。就农业这个角度来讲,温州市生猪、奶牛等存栏近70万头,鸡、鸭存栏近400万羽。据我们初步考察,这些畜禽所产生的废弃物尚未得到有效处理,相当部分的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江河,加上大田里的农药、化肥等残留物质都在给江河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治理塘河的根本得从治理污染源入手。
我公司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指导下,聘请了具有几十年实践经验的农业生物专家,在本市建立了首家生物菌种研制中心。经过两年多的先导性试验,我们开发的生物有机肥,在龙湾区、瓯海区、和文成县、乐清县、泰顺县等实验基地已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我们已制定了企业标准并取得了省农业厅有机肥料生产许可证,技术准备工作已臻完善,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处理农业(包括部分工业和生活)污染源正是我公司的宗旨。微生物发酵技术和工艺,不仅能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回收动物等废弃物使之变为高质量的生物有机肥,同时还能处理牧场随之产生的污水,使之达标排放。
我公司曾随市农业局考察团对杭州、上海等地的畜牧场进行考察,将其对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及出资方式进行调研、考证后,并依据我公司已经成功制成(生产出)生物有机肥料(对猪、鸡粪进行生物发酵处理)的技术经验的前提下,决定筹建(成立)温州市瓯宝动物废弃物处理中心。该“中心”沿袭温州传统的经营模式,由政府牵头,企业运作。“中心”的成立,将使我市畜牧场所产生的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化害为宝,既能为我市的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肥源,又为环境污染的治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另外,由于大量推广使用生物有机专用肥料后,能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品质,是今后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作物的必备肥料,是完全符合温州市畜牧业污染整治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治理方针的,发展前景十分喜人,因而建立“瓯宝动物废弃物处理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我公司几年来试验的结果,对成立废弃物处理中心的操作
方案建议如下:
一、“中心”选址:
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的趋势及规模,温州市政府在瓯海潘桥镇建
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为了更有效、快捷和农业高新园区并轨,我公司决定将“处理中心”设立在农业高新技术园区附近——瓯海区潘桥镇焦下村山地。
二、“中心”规模:
为使企业能长效、稳步发展的原则,我公司将对“中心”分两期进行投资和建设:
第一期:
根据年处理1万吨弃物的生产需要,须用地20亩左右,采取两种处理方式对废弃物进行处理:
一、采用槽式有氧通气发酵的生产方式对猪、牛粪进行生物发酵处理。因此必须建成8个发酵池,每个发酵池的发酵量为100吨,发酵周期为30-40天,这样每月可处理猪、牛粪800吨,年处理能力将达到9600吨,每个发酵池的面积为6米×100米,8个发酵池需用地约10亩:专用复合肥生产用地3亩,仓储用地3亩,办公及生活用地2亩,中心厂区道路及绿化用地2亩。所以“处理中心”的第一期建设需用地20亩。
二、在“中心”拟建一个年处理万吨鲜料的生物发酵塔(附图,资料取自湖北):
该塔占地约2000平方米,以发酵塔为核心,配置复混造料设施、仓储及一活、办公区等。
发酵塔的主要技术参数:六层翻板式结构,发酵周期5-7天,鲜料处理能力为15000吨/年,配套电机耗电量为5-8度/吨,耗煤量为15-20公斤/吨,进料含水率为55%,出料含水率为20-30%(可控),自动、连续进料和出料,除臭期1-2天。
工艺流程如下:
生物有机肥料发酵工艺
流程及分类产品
有机原料预酵料仓预发酵温度调整拌和接种
生物发酵塔快速发酵粉碎分筛
生物有机原肥干燥包装生物有机肥料成品
有机无机复混配料造粒干燥冷却分筛包装生物有机复合专用肥
加小包功能菌种生物有机菌肥精成品
第二期:
我公司将根据“中心”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的运行状况及我市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对“中心”进行二期扩建和投资。“中心”二期扩建预计将需要建设用地30亩。第二期工程建成后,整个“处理中心”的年处理废弃物的能力将达到2-3万吨。到那时,将根本上解决和改善我市畜牧业生产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问题。
三、生产方式:
由于整个畜牧园区目前和今后发展的生猪存栏数将达到5万头,这样每年所产生的猪粪便将达到2.5万多吨,鉴于“中心”一期工程的处理能力,我公司决定采取分散处理集中生产的方式进行处理。
废弃物处理中心建成后,对各畜牧场将配置固液分离机,将冲洗下来的少部分湿粪进行固液分离处理,把干粪保存下来,液体部分进入三级水池进行生物处理,在cod、bod、氨、氮达标情况下排入河流,达到环保要求;干粪集中起来在发酵池里进行生物发酵、除臭、除湿,发酵成熟后集中在处理中心进行生物有机肥生产加工,然后投放市场。
四、诚然,要成立这个“处理中心”单靠我们企业是根本没有办法完成的,因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离不开经济效益,因此,“中心”的成立有许多地方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中心”的选址问题:
由于该“中心”的成立要牵涉到土地使用问题,所以希望能得到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使中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建成并投入运行。
2、有机肥的销售问题:
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实效低下、不受学生欢迎的弊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过于强调初中语文的独立性。把初中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割裂开来,从而形成封闭化、程序化、死板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实际上.在初中各学科中,初中语文学科的感彩最强烈,教学的艺术因素最丰富,我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艺术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依赖特定的教学情景而形成,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情境艺术。要创设初中语文良好的课堂情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1.1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语文教学中的艺术因素,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和感染力。
语文教师要努力探究教材本身的艺术因素。做到美文美教。传统的课文分析模式会把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毫无乐趣可言,尽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激情四射,但学生的反映却极其冷淡。记得在讲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串讲了一遍,结果学生一个个毫无反应。后来我深刻分析了讲课失败的原因,这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优美,有动听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因此高质量的诵读至关重要。我按照这样的教学设想重新讲了一遍。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我满怀深情地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春》时,整个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所有学生都沉浸在我的朗读之中。我的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朱自清所描述的那个美丽的艺术世界,使他们真正品味到了散文的艺术之美。
要注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美态。课堂教学是一项示范性非常强的活动,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给初学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才有可能在一言一行之间自然流露出教师的优雅和情趣,流露出教师的慈爱和睿智,使每一名初中生都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学会语文,学好语文。
1.2 营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堂成功的初中语文课,学生的思维应该是有效地朝着课堂教学目标流动的。要使课堂教学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营造使学生思维朝着这一既定目标流动的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以具有的特定的心理特征而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的心理表象。因为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一般都能反映社会生活。它们都有较强的思想性、生动性和情感性,对这些抽象内容的理解,最好的方式是多联想、多想象和多感悟。诸多教学实践证明:求知欲、学习兴趣、学习情感等心理现象,是配合这一思维有效流动的良好因子。
一堂语文课能否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取决于教学方法。因为初中生学习的动机源于他们自身内部的力量,而自身内部的力量往往决定于需求的满足。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的需求有所了解。
2 让课堂综合化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9Y语文无处不在,元时不有。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以研究提升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因此,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做一些专项研究活动,如针对我们沈家门地处海岛的特点,我们曾经组织学生进行了“渔文化”的研究活动,走出家门,走上社会,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体察、了解。学生采访渔民,走访海鲜夜排档,收集跟“鱼”有关的资料、摄影、制作,撰写调查报告……汇报课上,有小组专门介绍鱼的外形,出示了各种鱼的照片;有的小组收集了很多跟鱼的形状有关的物品,如发卡、七巧板“鱼”、“鱼”书法作品,展示鱼的邮票;有的小组讲述了鱼的故事,演唱渔民谣;还有的小组介绍了鱼的价值,甚至还有小组写出了《东海海洋文化城》的投资方案……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此外,还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灌输所不能达到的。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保护母亲港”的系列专题实践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检验的机会。卢梭在《爱弥尔》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让语文课堂情境化、生活化、综合化、活动化和实践化以研究、提升并优化教学,引起学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用全人类文化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人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让语文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
在宏观上不局限于语文课的内容,而还从心理、品德、法律等方面进行扩展,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在微观上就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还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如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挖掘,结合现实生活,谈对游戏的看法,对责任感的看法;教学黄蓓佳的《心声》时,引导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及整个教育现状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语文课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结论。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结语:
课堂是不断变化的,它充满创造性。教学是一门艺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有效,需要所有的语文老师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为培养学生不同的语文能力,教师应采用相应的教法,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趣,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赵青关于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的一些思考[期刊论文]-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2(3)
[2 ]张玉梅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初探[期刊论文]-文理导航(下旬) 2010(9)
翻转课堂,又翻译为“反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走进教室,教师授课,学生听讲,放学后学生在家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完作业后抽时间评讲,过一段时间再测验。而翻转课堂则是将主要的学习放在家里,教师利用简短的教学视频在课下向学生传递新知识,课堂时间则用来开展协助学习、实践练习等主题学习活动。其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顺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种能够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的方式。发达的网络让我了解到“翻转课堂”的非凡功效,一线授课的多次实践,让我尝到了语文“翻转课堂”的不少甜头,收获了一些实践经验,在此和各位同仁分享。
1、以微课为依托,促进有效预习
“预习微课”以先学后教的形式,用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学微课的制作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和制作微课时,要根据教学需要,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的结构和学生需要的信息。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或暂停,直到看懂为止。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或提出质疑,带着问题进入下一步学习。同时,学生运用教师提供或自己搜集到的学习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更高层次的问题,留待课堂交流解决。最后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练习,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课堂交流解决。例如:学习《范进中举》时,可以先观看范进发疯时的视频,并思考布置的问题“范进的疯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范进的命运是什么样的?”,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语文的学习更有趣味。学生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进行思考,提高了预习的效率。语文课中,通过微课引导学生预习,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科学重构教学,提升课堂实效
重构教学是翻转课堂的灵魂。知识学习在课外,生成部分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这是深化知识的关键,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翻转课堂的作用也体现了学习思维的前瞻性、科学性、实效性。重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堂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合作互助学习,从而解决问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进行合理的教学结构设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例如:学习《蒹葭》这一课时,先为学生播放意境图片和《水在一方》的旋律,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激发。接下来再让学生进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点和诗人情感寄托的讨论。语文的课堂是鲜活的,教师唯有为学生创建适合他们学习的环境,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才能促进他们主动探究,那么课堂重构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习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并学会创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翻转课堂也是教师通过重构语文教学,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和互动交流的学习模式。
3、精心布置作业,优化课外复习
课堂是为教学服务的,但是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将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统一起来。学生的课外学习需要以课堂为铺垫,是以课堂为基础的学习。在翻转课堂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空间更为广阔。课堂学习之后,要进行知识巩固和升华,精心设计作业,从而优化课外复习。例如:学习《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制作的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卷积云、积雨云”等一些常见的云的作用和观察方法。是不是这样这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呢?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对书本中的知识还没有真正的验证。这时教师就可以布置一项任务――调查报告,让学生观察今后一个月的天气和云的变化,看看是否与自己学习的知识一致,又有什么发现等。让学生进行观察,撰写调查报告,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消化新知,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调查报告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让学生留心观察,布置合理的作业,正是翻转课堂所提倡的,它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外与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扎实,学会创新。
一、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变迁和作用
我国初中语文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有个不断变革的过程,在解放初期,所选作品以苏联为主;在时期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则以批判性质为主,所选择的都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作品,像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项链》以及契科夫的《变色龙》,还有一部分是反映外国革命者的作品,如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尼契的《牛虻》选段,这些文学作品都具有政治含义,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是片面的,仿佛外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了解外国历史文化没有多大帮助。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初中语文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改变了泛政治化倾向,更加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播。增加了很多富有哲理性和励志方面的作品。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国人对外国文学了解的渠道也多,外国文学作品引进中国的也越来越多,初中语文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也做了相应调整,不仅有古代和当代作品,还有不同国家的作品。在体裁上,有小说、诗歌、演讲、剧本等多种形式,内容上也不仅仅是文学,还有哲学、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和我国语文教学中要求的提高人文素养有密切联系。
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和文化,当前,世界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目标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就是为了早日和世界同步,因此学习外国先进文化,是为将来对外交流打下雄厚基础,因为外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往往就在文学作品中体现。
二、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字词句的理解、使用,忽视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性。对中国文学作品如此,外国作品也不例外。所选择的外国文学也有思想道德教育(像都德的《最后一课》)、生命教育(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和文学知识以及历史知识等分类。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学习语文就达不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是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当前,尽管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实行唯分数论,语文教师的精力都用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面,没有精力来进行自我充实。教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师应该有较强的文学修养,要熟悉外国历史,熟悉不同时代的外国文学流派,这样才能教好外国文学。而当前的语文教师,有的连中国名著都不熟悉,遑论国外?
第三个问题是语文教学没有和历史教学形成一致。初中也有历史课,但学习历史却是先学中国古代史,再学中国近代史;到初三才开始学习外国历史,如果在初一和初二学习古希腊时期的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以及旧俄时代的文学作品,教师要费很多时间来解释背景。
三、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上,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改变语文教学方式
这里所说的语文教方式,指的是那种只注重字词句的解析以及文章写作方式的语文教学。在教学中要以掌握人文精神为主,像学习《最后一课》,不要只重视文章中的好句子,而是要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以及对国土沦丧的痛苦。在学习《威尼斯商人》时,对于吝啬鬼夏洛克应该批判,但作品中还含有强烈的殖民倾向,以及对犹太人的歧视,这一点也要掌握。
(二)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包括文学素养、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在初中外国文学作品中,不仅有文学历史,还有涉及自然科学的《昆虫记》,涉及到美术的《梵高传》以及地理知识的《鲁滨逊漂流记》,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很难在课堂上将这些内容诠释清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广读书才能储备自己的那“一桶水”。
(三)将语文和历史挂钩
世界历史学起来也使学生头疼,因为要记忆的太多了,如果将语文和历史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这样学历史的兴趣就会大增。具体方式就是在编排初中语文时,在初一初二,尽量编排现当代外国文学,学习外国古代史时,语文也同步编排古代文学;学习近代史时,语文相应地编排一些近代文学作品,这样教师讲解时可以涉及到历史,就会加深历史印象。
(四)利用新媒体工具教学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外国文学作品,难以掌握的还是文学背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看国外电影电视来了解。像很多外国名著都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威尼斯商人》、《简爱》、《音乐之声》等,另外一些文学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改编为影视剧,但可以通过同时代的影视剧来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背景。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便于掌握外国文学知识。
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对于学好语文总是有益无害的。
四、结语
无论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外国文学作品,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死记硬背,以分数为目标是学不好的。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教学也要采取多元化方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阅读课 课程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培养学习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特别是我们语文阅读课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阅读课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相整合,只有这样,“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才会开得更加娇艳。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阅读课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阅读课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阅读课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阅读课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阅读课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阅读课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课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阅读课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课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阅读课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①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②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有效的交流方式;
③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④可为语文阅读课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相整合
传统语文阅读课教学偏重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阅读课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阅读课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课程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阅读课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心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阅读课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设想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分别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读网页。
我们相信,“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在塑造学生人格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和优势。它可以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情操陶冶和道德培养于一体,采用相应的理论灌输、情感感染、耐心疏导和榜样树立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获取了相应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 在初中语文思想教育中鼓励学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初中生的语文素质通常情况下包括三方面:即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三个方面会从不同程度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多语文课文就具有比较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政治性,这些都是政治教材所无法替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利用语文教育独有的情感性、形象性、生动性等,在自然的状态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例如,在教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时候,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留取丹青照汗青”,并体会其高尚的民族气节;又如,《冯婉贞》率领众人痛击法国联军的场面,可以有效激起学生们的民族豪情;再如,《最后一课》更能激励学生学好母语,文中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之情。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赞美党和革命事业的内容,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进而更加热爱党和革命事业。例如,学习《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为了保存火种而牺牲自己的时候,学生就会充分体会到在党和国家的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二 在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中陶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动之以情”的审美教育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的审美陶冶能力主要体现在除了语文知识能力之外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力和个性心理等。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就为教师进行相应的审美教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陶冶作用,有效引导学生体会相应作品的感情、语言、形象,进而培养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为了有效发挥语文的审美陶冶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最好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地描述相应的场景和情感,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而体会文中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再现文中的美好意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笔者首先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父亲,以及同父亲之间的故事,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并受到感动,纷纷讲述自己的父亲是如何爱自己的故事,整个教室沉浸在一片温馨和感动之中,甚至有几个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此时,笔者再仔细讲解《背影》,让同学们更加感受到不同父亲对孩子同样有深沉的父爱,孝心也自然而然地在同学们心中扎根。学生们对于美好的情感都有追求,教师则要恰当地引导学生追求一种天地间的人性之美。教材中很多叙事性的文章都是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题材。
三 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所吸收的完善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一种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稳定的性格。在新的教学大纲中,相关内容也明确表示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组织课外活动,这样才能为学生充分提供人格实践的机会。通常情况下,在过教师节的时候,学校都会鼓励学生向教师献爱心,送一些自己动手制作的小礼物。而 2011 年的教师节笔者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演讲比赛,为了写好演讲稿,就在课余时间对各位教师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磨炼了意志,锻炼了思维和写作能力,更增进了同各位教师之间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尊师重道的内涵。
结束语
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根本,而语文教育则除了教授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之外,更具有人格塑造的作用。初中生处于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格追求。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做塑造学生人格的导师,通过讲解相应的课文,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增加与学生们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早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徐爱香.探讨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渗透[J].学园,2011(16)
[2]张保庆.初探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2(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75-02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单调,课程设置存在缺陷,许多学生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学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优化课程结构,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是留住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的重要途径。鉴于少数地区民族师资不足,活动课程设置由各任课教师实施。本文就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活动课设置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活动课设置的意义
活动课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健全人格。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而言,语文活动课的设置有一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语文活动课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少数民族地区较为贫困,学生流失较严重,但造成学生流失的原因并非因为学生家庭贫困。据调查,厌学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流失最主要的因素。从教育学角度看,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了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或冷淡、漠视态度。设置活动课,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设置多样化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校园生活。
第二,语文活动课的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语文学科的传统看法是认为该学科只需在课堂内讲授语文基础知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与综合性。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内与课外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并行不悖的教学途径。在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是当前语文教学的趋势。语文活动课的设置正是体现了语文实践性的特点,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三,语文活动课的设置能够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入21世纪,我国逐步形成全面的现代化社会,为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就要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语文活动课的设置通过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模式。
二、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活动课的设计
1.阅读活动的设计。语文能力强弱的评价标准是阅读能力的高低,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多读好书。但少数民族地区受条件的限制,缺乏课外阅读书籍。教师可多为学生提供资料,要求学生积存零用钱购买报刊杂志,帮助学生在班上建立图书角等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有书可读并不意味着会读书,教师还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在实践中可通过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引出我国的名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精读经典文学作品并做好读书笔记。而对于诗歌散文,则鼓励学生抄录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并进行朗读和背诵。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另外,教师还可组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读书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或者是知识抢答大赛等,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
2.写作课的设置。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体现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语文活动课可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自办手抄报让学生自主选择刊载内容并动手抄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且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组织学生办墙报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活动之一,让学生自主安排墙报的布局和主体,如自己撰写墙报的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培养动手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写作能力。另外,可组织学生办一份校园刊物,每一个月出版一次或两次,由语文教师和爱好写作且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编辑人员,从各班选出几名小记者,组织学生投稿、采访等,广泛发动每个学生的参与。
3.听说活动课的设计。口头表达是语文重要的学科内容,开展语文活动课,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闻或思想感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讲故事,鼓励学生收集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大胆走向讲台与同学分享,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和勇于表达的能力。演讲,是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教师可组织演讲比赛,要求各选手在一定的时间内登台发表演说,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体态语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表达能力。另外,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活动课设置的因素
语文活动课设置要取得良好成绩是离不开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的,其中学校领导和语文教师的观念和作为是关键因素。语文活动课是一门新型的活动课程,它的设置意味着改变过去的办学方向,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素质教育,提高整体素质的。而学校领导掌握着办学方向的制定,尤其是校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语文活动课的设置要取得成功离不开学校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学校领导的支持首先表现在表率作用,亲自宣传和实施语文活动课程,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授予教师开发活动课程的自;提供活动开展必要的经费;制定相关措施辅助活动课程的展开等。总之,学校应尽其所能,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排除障碍。
除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外,语文活动课的成功设置还受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以及自身认识水平的影响。语文活动课程是遵循语文学习规律而设立的,是再造“新人”的活动,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主动开展语文活动课。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会自觉更新认识,进而通过行动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程。同时,教师自身要有奉献、不懈追求的精神,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由于其地理条件、物质条件的限制,易形成职业惰性,即使有老师怀有满腔热情,也容易被现实浇灭。惰性是活动课程实施的障碍,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教师就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感,吃苦耐劳,做到精益求精,乐于奉献,不懈追求。
四、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34-02
作者简介:钟兰馥(197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南京市六合区龙池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综合性学习实践操作的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及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略谈浅见,以期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应有功能。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措施及方法
(一)在听、说、读、写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为听、说创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通过圈定阅读内容,指明阅读方向,让学生在读中拓展思考的空间,在写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可以说,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考虑到学生们刚步入初中,刚翻开人生新的一页,笔者因此把这次活动的中心内容定位为自我介绍。活动设计如下:1.以“名字的故事”为主题,说说自己名字的含义、由来;2.我的童年:安排学生当一回小记者,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其他家人,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然后选择一两件有趣或有意义的事记下来;3.你说我说:说说我眼中的自己以及一两个同学,了解一下同学眼中的自己;4.请为我鼓掌: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包括唱歌、舞蹈或作品等;5.欣赏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我的未来不是梦》,并设想自己未来的初中生活应该怎样度过。开展上述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相互了解,还能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认识自己,也把听、说、读、写整体融于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综合性学习就是要给学生展现个性、实现自我的机会,在交流合作、共同探究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从而促进个人创造潜能与集体智慧的融会贯通。
例如“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考虑到文学作品中对莲的描述不胜枚举,笔者因此选择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搜集、整理莲的各种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围绕共同话题进行讨论,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合作的态度与意识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了解莲与文学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进而掌握探究事物的方法。
(三)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社会实践是国家规定的在教学时间内安排的必修课。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到处都有语文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应抓住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契机,使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生活空间里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例如“让世界充满爱”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让学生留心自己身边、社区及社会上那些需要关爱的人或主动关爱他人的人,并通过讲故事、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形式表达出来。有的学生通过对街头墙角那些摆摊、捡破烂的人进行观察、思考后,写下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在班上与同学讨论;有的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就媒体上报道的那些迫切需要帮助、需要关爱的人的事例进行交流,提出了“人人都献出一份爱”的口号。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关爱普通人,尤其是弱者,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
《课程标准》中指明应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让学生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悄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信息库。因此,教师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完善自我、敢于创新、与时代同行的思想与能力。
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笔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为了拓展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笔者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普法战争以及作者资料等相关的背景资料,然后共享资源,让他们读完文章之后谈谈自己的独特看法、心得体会或者提出疑问,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自主性。有的学生说:“小弗郎士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通过对课文中人物认识的升华,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展现了他们的个性,更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语文为核心。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语文为核心,立足学科知识,找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点。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学习获得;《看云识天气》中根据云的变化较为准确地判断天气状况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地理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奇妙的克隆》又把语文和生物学连在了一起。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体现阶段性。综合性学习应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在比重、目标要求等方面体现阶段性。如七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以体验为主,因此主题不宜太大,时间不宜太长,应以简单、容易的活动为主。八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应以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调查、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主,可在单元教学中同步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而九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可以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专题探究活动。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丰富多样。综合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不仅要有合作交流、作文评比、演讲、朗诵等较为传统的语文学习活动,还要开展如设计广告、知识竞赛、结合学校门通综合整治而开展的“做文明小市民”系列宣传活动等创造性活动和实地考察、调查报告会、义务服务等实践性活动。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教师应以语文本身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为出发点,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应有功能,使其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阅读课教学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乎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课堂教学方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诸如,知识授受的教学观念仍根深蒂固,阅读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语文课堂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把语文看作是纯工具性的学科,重各种阅读技能的操练,轻情感熏陶和审美享受,彻底失落了根本的人文关怀等。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是阅读课教学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至少要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注重师生互动。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活动,因此,语文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对话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书本,学生和书本三个层次的活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与互动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要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真正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教师和书本之间的对话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上,教师对教材课本的把握是阅读课取得好的效果的前提条件,科学合理的课堂设计则是阅读课最优化的助推器。学生和书本之间的交流是学生阅读课堂的根基,学生从课本上汲取营养,获得灵感,书本是学生的武器,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内容大胆地提出内心的疑问。小组讨论能实现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实现三者之间的对话,那么将会使学生、教师不同程度地开拓思维与视野,可谓各有收获,相得益彰,教学相长。
其次,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时间是短暂的,仅仅指望在45分钟的课堂上要完成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里也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新课标里的课外阅读要求是,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七至九年级学段的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无疑是一个巨大任务量,因此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有自己明显的特点: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他关注的是文章内容而非形式,阅读的过程便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大量的阅读练习中习得的,仅有教师的指导是不够的。实践证明,凡是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都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大幅度增加课外阅读量。当然课外阅读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教师可以指定一定的课外读物,并定期以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及时给予正确指点。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才会真正提高。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提出:“教育部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意见》的出台,代表核心素养培养这一课题正式列入国家教育计划。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分别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
2003年,联合国经合组织《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研究报告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报告认为核心素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个人生活的成功有赖于核心素养发挥能动作用;第二,社会运行的健全有赖于核心素养发挥能动作用。根据联合国经合组织的报告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如下定义:核心素养是一个人过上自己想要生活和实现社会秩序运行的必备素养。无论是联合国经合组织还是教科文组织,它们对核心素养的相关阐述都是宏大抽象的概念。语文课程研制专家认为:将核心素养概念代入到语文学科,应当将其定义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必须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二、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三个着眼点
1.着眼于语言层面素养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是语言积累与运用,运用能力是语文最关键的能力,积累是语言运用的前提和保障。具体而言,语言积累与运用即是学生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一定语言经验,从而获得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方面的信息,提高交际情境中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目前关于初中生语言积累与运用层面素养具体有五个方面要求:
(1)主动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实践经验,努力提高语感。
(2)根据语言实践经验对所积累的大量语言材料进行有机联系,并以体系化的语言结构系统呈现出来。
(3)高质量地完成语言交际活动,理解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4)与不同身份、地位、职业、性别、年龄语言对象沟通交流时,能根据交际场合适当选用相应口头语言和书面表达语言。
(5)通过大量的语言交际活动,尝试将自己获得的语言经验转化为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并在今后的语言实践中加以运用。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加强对语言积累与运用方面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层面素养。
在P者的语文课上,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记录本,记录本要美观大方,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我的语文世界”。每上完一节课,我都要求学生将本次课所感所想记录在册,积累好词好句。课内积累还不够,我会定期给学生推荐拓展读物,将语言材料的积累延伸至课外。以七年级上册《春》一课教学为例,很多学生摘抄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类的句子,兴致勃勃地在晨读课上朗读。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语言材料积累经验,我还给他们推荐了张晓风《春之怀古》、周作人《北平的春天》、老舍《大明湖之春》这三篇佳作,请学生对照鉴赏。第二周的写作课上,我布置了“拥抱春天”这一命题作文,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眼中的春天。通过这样的方式,语言积累的目的顺利达成,学生也进行了有效的运用。
2.着眼于思维层面素养
思维是语言内在的存在,一切语言积累与运用活动的开展都有赖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言与思维之间是外与内、表与里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第二个关键问题。目前关于初中生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同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1)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语言背后所描绘的文学形象进行鉴赏。
(2)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系列活动,提高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认识,有条有理、文从字顺地发表个性化见解。
(3)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人际交往,掌握基本逻辑规则分析方法和一定判别语言。
(4)学会运用辩证统一的批判性思维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力求使用发展、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语言现象和分析文学形象。
(5)有意识地反思个人语言活动,逐渐提高语言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
回顾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所谓思维提升与发展层面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这与长期应试教育思想和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泛滥脱不了干系。出于全面贯彻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课题这一目的的考虑,教师应当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抓住课堂每一个有效时机,渗透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教育。
例如,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教学中,很多同学纷纷感叹于元方的诚实守信、能言善辩,但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元方捍卫自己父亲的尊严固然值得赞许,但是从为人处世角度而言,“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却“入门不顾”这种行为,在长幼有序的东汉是否不太礼貌?笔者没有否定这位同学的看法,而是请全班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友人失信于前,怎能再用礼法要求年幼的元方?还有学生认为:虽然友人失约,但是元方以长者口吻训诫,事后更是闭门不见,实在有失风度,反而显得有些小气。围绕同一个问题,两派学生展开激烈讨论,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使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而不是全然相信教材,长此以往,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不在话下。
3.着眼于文化层面素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初中语文教育应当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用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语文学科的必备品格。目前关于初中生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层面的素养有如下两个方面要求:
(1)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主动承当起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责任。
(2)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不同民族语言文化,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语言文化,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接收外来文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遵循这两方面要求,笔者所在班级积极开展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鉴赏会”“唐宋元明清,文化我来说”“从文学作品,窥见时代文化”等活动,学生兴致颇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全体语文人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意见》明确指出:“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为了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课题,初中语文教学还应当加强对考试评价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确保核心素养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二oo八年可谓多事之秋。撮其大者来说,我们咀嚼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苦涩,品尝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喜悦。沧海横流,否去泰来,或悲或喜,使我们对国、对家、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有了新的认识,加深了“形而上”的思考。二0一0年也是业务工作繁忙充实的一年。围绕教育厅的中心工作,,教科所要做的工作很多.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以及教育部有关课改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增强了服务意识,要时刻想着基层学校的广大师生,切实为他们做一点实事。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用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提高教育教学的研究水平。要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满足已有的一点成绩,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争取再创佳绩。
业务工作完成较好。一二三月份修订会考纲要,编制、校对各年级期末考试题、全省高考诊断试题,四月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走进课堂”调研活动,听课、评课,为期一周。并参加了城关区骨干教师的评选工作。五六月份中考会考命题审题,同时到云南昆明考察,提交了《云南省普通高中发展战略研究》调研报告,并完成了教育厅基教处交付的《XX年年冬季全省会考语文试卷评阅质量报告》。五月随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讲师团到庆阳市镇原县讲学。做了《课程改革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若干问题》的报告,六月参加高考阅卷质量监控,七八九月份举办了语文学科优秀论文、优秀案例的评比等等。今年十月份,参加中英项目培训初中语文教师的活动,为期一周,担任讲授和辅导工作。十一月参加全省会考语文试卷命题。十二月份,举办了全省初中语文语文优质课课评比活动、并担任评委,听了十几节课,并做了评课总结报告,受到欢迎和好评。
二oo八年共2篇。它们是:《高考优秀作文解读分析》《2010年高考试题与考生答卷分析》等,分别发表在《教育革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其中《高考优秀作文解读分析》被国家级刊物《课堂内外》全文转载。今年除担任《甘肃省高中会考复习指导纲要》和《甘肃省初中毕业会考指导纲要》两本书的主编外,同时还主编龙门书局《三点一测丛书·九年级语文上下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
平时能按时上班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尽职尽责;维护团结,维护大局。由于年事渐高,事业心、进取心渐趋平淡,总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低调做人的想法,今后要注意克服这一类消极情绪。还是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得好:真正的学者(我仅是学习者)是不可能“退休”的,况且我离退休还有几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啊!
语文教学要突出美
小组合作课堂高效
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效益
让初中文言文课堂“活起来”
基于E化管理模式下的学校管理
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模式初探
论山区薄弱学校后进生的教育对策
如何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考英语全国卷“书面表达”考核刍议
高校学术不端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研究
肇庆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我国自然景区品牌的建立与发展研究
论婚姻登记信息公示制度的建构
高考地理广东卷与全国卷差异分析
中考语文复习课如何做到“少教多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刍议
由《“不信谁”的教育》所想到的
珠三角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研究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移动信息平台对企事业发展影响研究
腾讯公司O2O商务模式发展研究
中资企业在非洲的投资环境研究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企业实施财务预警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研究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影响学生的心理动向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家教如何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互动合作的化学微课程案例设计
肇庆学院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大班幼儿音乐教育中的歌唱教学调查与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初中语文的价值
提高瑶族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策略探究
对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状况的评价
中学班级精细化管理与学生品格发展研究
关于普宁市4所小学音乐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问题女生”的问题表现及其教育探略
ESP视阈下的《历史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结合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