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范文

时间:2022-07-19 22:49: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系统消费扶贫总结

篇1

一、履职尽责,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1.认真落实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按年度工作计划完成了对前河沿等27所学校回头看,督促学校落实意见建议126条,对全市各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档案资料进行了多次检查指导,统一规范了档案目录和标签。参与对市督导室评估合格的27所标准化学校接受州级复查验收。并及时博客文章进行了反馈。积极配合州教育督导室做好了____市2015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评估的枹罕中学、学区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评)等学校等9所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复核工作,并进行了挂牌。并及时博客文章进行了反馈。

2.在责任区深入学校了解学校情况,开展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档案资料工作督查; 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重点督足指导学校抓好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各功能室建设和教育教学设备、教学俱的使用及登记备案;二是修定完善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是学校特色定位和推进特色发展;四是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五是校本课程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六是标准化学校档案资料建设;开展对重点工作和热点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和随机督导检查。

3.参加了____市教育系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推进会,自我总结了一年来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从15个方面做了准备。为起草了____市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和____市教育系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方案积极建言献策。深入学校,查漏补缺,完善了学校及市级标准化建设档案资料。

4.围绕全市教育重点工作进行专项督导和督导回访。开展了对全市教育重点工作和热点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和随机督导检查;陪同州市领导对23学校提出的意见建议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督导回访,促进学校自主发展,更好地推动全市教育重点工作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参加了____市教育系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推进会,总结了自己一年来对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督促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切合自己的要求。

5.认真落实《关于____市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的通知》精神,做实督学责任区内的八所学校的工作。经常深入学校了解学校情况,履行督学职责,完成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督导评估的自查与档案资料建设;学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的指导;和谐校园特色校建设的指导;春秋季学校开学工作督促指导;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督导;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发展。

6. 对全市各中小学的控辍保学工作进行了督查,按要求上报了近三年来我市在控辍保学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控辍保学的自查报告和各中小学控辍保学情况统计表,小学六年巩固率为99.6,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8.3。

7. 完成了____市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工作。

8.参加了第一期甘肃省____市督学能力提升培训学习。

9.积极主动的完成了____村贫困户海永清的联村联户扶贫工作;多次深入村、贫困户了解情况,积极研讨脱贫计划、措施、办法,温暖了贫困户的心,有限的解决了燃眉之急,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0.配合市上工作,对全市42所公、民办幼儿园及学校的办学行为、课程设置等进行了督查。

11.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学校不同时段的工作要求,通过自己的博客给学校及时沟通和温馨建议。如:防溺水安全教育、中小学生食品安全教育、督导检查工作记录、坚决禁止宗教活动进校园、春秋季开学工作检查、如何对待问题学生等。

二、克己奉公,充分发挥党员先进带头作用。

依据2016年度____市科级领导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考核测评表;2016年度____市科级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测评表的要求

1.自评档次:优秀。

篇2

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进程,在南海、顺德通过省教育强区验收后,市政府于去年11月召开了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提出了2005年把我市建成教育强市的目标。各级党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先后召开了建设教育强区、强镇工作会议,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建设教育强区、强镇的热潮,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到今年7月止,全市已有2区24个镇(街)通过了省督导验收。我市建设教育强区、强镇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建设教育强市的基础更为坚实。

为进一步加大教育强市建设力度,我局9月底组成由市教育局领导,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两个调研组,对各区对照《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意见》的目标和任务的要求,落实教育强市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二天的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区在推进教育强区、强镇建设进程中,成绩是突出的,全市建设教育强市的进展势头良好,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㈠强化政府行为,全面铺开教育强区、强镇建设

⒈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都给予高度重视,真正做到思想统一、目标明确、行动迅速,切实强化政府行为,切实把创建工作摆上政府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按照市的要求,结合当地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提出创建强区、强镇策略,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分工,落实工作责任,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广泛参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有的区还提出了“分步推进,以点带面,重点帮扶”的工作策略,有力地推进创建工作的开展。

⒉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政真正做到教育工作“六个优先”: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育困难优先解决,教师待遇优先落实。各区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并形成了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镇级教育投入比例更大,村一级办学积极性也很高,形成了“党政重教、部门支教、全民兴教”的良好氛围,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和机制,保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㈡“硬件”、“软件”一齐抓,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创建教育强区、强镇过程中,各区、镇紧紧扣住一个“强”字,在“强”字上做文章,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硬件”、“软件”一齐抓,力争“硬件”上档次,“软件”上层次,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⒈扎实抓好教育“硬件”建设,为教育现代化夯实基础。近两年来,各区按照《佛山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推进等级学校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等级学校是建设教育强区、强镇的基础工程。目前,全市区一级以上学校已有503所,其中省一级87所,市一级217所,区一级199所,使我市等级学校数量占学校总数的66.6%,特别是优质学位增幅较大,提高了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各区都加大投入,重点建设。目前,全市己有400多所学校建成校园网,80%学校实现了“校校通”,学生人机比例达到9:1,居于全省前列。

⒉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各区、镇把创建教育强区作为推动教育创新的契机,深化教育改革。一是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撤并规模小的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规模效益。据统计,今年撤并中小学达90所。各区还抓好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扩大优质高中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二是创新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多元投入的办学模式。采取了“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三是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校长、教师队伍。各区、镇都出台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如南海区全面开展了校长竞争上岗和教师全员聘任工作,三水区白坭镇也改革了教师聘任制度。实践证明,通过改革,校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⒊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各校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改革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教学,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进网络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创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学会学习。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计算机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四是加强教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课改,坚持教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五是突出英语、艺术、科技、信息技术教育等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

⒋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师队伍是关键。各区、镇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一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加强骨干教师、名教师和名校长的培养。三是开辟“绿色通道”,引进高水平教师,优化队伍结构。四是坚持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采取多途径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目前,全市教师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㈢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

创“强”工作,重在创建过程,重在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优化育人环境,逐步建立社区教育体系,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⒈“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得到较好的落实。部分区、镇教师工资待遇有所提高,镇属学校与区属学校差距逐步缩小。

⒉营造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各学校不仅重视学校的绿化、净化和美化,而且还注重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文体、艺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⒊促进社区教育体系的形成。各区、镇以创“强”为抓手,在抓好布局调整、资源整合、统筹发展的同时,重视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区、镇(街)都建有成人教育机构(没有的镇正在建立)、社区文化广场、青少年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站,开办多门类、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

㈣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创“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些区、镇教育投入困难不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及学校上等级工作受到制约;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比较突出;教师队伍结构、水平、能力、流动机制、待遇、管理、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够协调;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落实等。

对于上述问题,市教育局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各区教育局局长会议,提出了推进教育强市建设进程和重点解决突出问题的新措施。

二、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2004年9月23日,我市召开全市教学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今年我市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对我市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完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一年来,我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健全教学、教科研管理等规章制度,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完善了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我们出台了《佛山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的《关于加快发展优质基础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英语教学新跨越工程”的实施意见》等。这些规划和意见,对于我们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端正教育教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㈡教学质量在改革中再上新台阶

⒈教学工作在不断创新中取得丰硕成果。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与课改一同成长,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与学生在国家和省级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教师在全国及省级学科教改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观摩活动、新教材教学课例、网络课件及多媒体课件等评比中,有154人获全国一等奖,248人获全国二等奖,616人获全国三等奖。在全国“新课程经验交流与成果评价大会”上,我市获一等奖9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8项,市教研室获“优秀指导组织奖”。我市中小学生在英语、化学、物理、生物、数学等全国竞赛中,有1181人获全国一等奖,1968人获全国二等奖;568人获全国三等奖。

⒉教育特色在实践中逐步凸显。今年,我市信息技术和英语教育成绩突出。教育信息化有两个突出成果:一是“网络教育应用‘全面解决技术方案’开发与应用”、“支持新课改的学科群教育资源网及其应用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入选2004年度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计划;有9件作品的作者获邀参加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占全省参加面试作品数的43%,其中8件作品获全国一等奖,占全省的80%;1件作品获全国二等奖;今年8月,我市还代表省在“第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论坛”上作经验介绍。二是我市出台了《关于“英语教学新跨越工程”的实施意见》。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部分试验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一些幼儿园也开始尝试开设幼儿英语课程。率先在全省采用“人机对话”模式进行中考英语口试试点,定期选派英语教师到国外进修,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⒊高考成绩在连年提高的基础上又有新突破。⑴上线总人数及上线率再创新高。今年,我市26958人参加高考,上线总人数23251人,上线率86.25%,比去年增加4112人,增幅达21.48%。其中第三批A线以上人数达15389人,占考生总人数的57.09%,高出省12.3个百分点,以极小差距位居全省第2位。⑵高分层人数、重点线和本科线上线人数有较大增长。今年高考,全市总分800分以上的考生33人,700分以上650人,比去年增加了48人,其中佛山一中叶树蓁、柳昕同学的语文,南海石门中学欧阳尚夫同学的综合科荣获广东省高考单科状元。全市考生上重点线人数3277人,比去年增加1152人,增幅高达54.21%;上本科线以上人数7416人,比去年增加1505人,增幅达25.48%,创历年增幅最高水平。⑶美术、音乐、体育类考生上线人数有新突破。全市美术、音乐、体育类考生上线总人数1968人,比去年增加680人,其中本科线以上775人,比去年同批增加了188人;上第三批线1193人,比去年增加了492人。美术类上线1343人,比去年增加489人;音乐类237人,比去年增加83人;体育类432人,比去年增加91人,成为高考新的增长点。

㈢教育科研成果显著

⒈科研力量增强。2004年申报立项课题399项,课题研究从纵向、横向拓展,队伍不断壮大。

⒉科研课题等级高。近年来立项的课题,有全国“十五”科研规划课题与其子课题、省与省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课题13项,全国和省其他有关部门的子课题、实验校课题30多项。2004年获得立项的课题中,重点规划课题35项,一般规划课题339项,备案课题25项。

⒊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立项课题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围绕发展优质教育、区域素质教育模式、新课程实验、主体性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与应用模式等开展研究。结集出版了《探索、求实、创新》、《区域教育新追求》两本优秀教育论文集和一本教育课题研究优秀成果集《理念、探索、求真、创新》以及教育科研专题课题成果编著《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

㈣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初显成效

课改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七大变化:一是教师角色的变化。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中的参与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二是教学行为的变化。由以往的孤军作战过渡到团队的紧密合作;由素质单向型教师过渡到素质综合型教师;由拘泥于教材过渡到开发课程资源。三是教学方法的变化。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多样化趋势,教师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四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五是探索教育教学新思路。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坛等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思路层出不穷。六是课堂的变化。课堂氛围变活了,以教材知识为教学中心的现象减少了,教学面拓宽了,师生关系平等了,师生感情融洽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七是考试制度与教学评价的变化。发展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的改进。

㈤招生考试工作进展顺利

我们坚持“依法治考”,“依法治招”,营造了公平、公正的考试和招生环境。一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安全保密工作万无一失。二是考风考纪宣传教育落实到位,涉考人员工作责任制有效防止了违纪作弊行为的发生。三是逐步推行网上巡考工作,推进考场建设。四是高中阶段学校扩大面向全市招生规模,首次实行网上报名、填报志愿和录取,实现档案电子化,开展英语口语考试和信息技术考试试点工作,实行了计算机辅助考试(即“人机对话”),首次启用中考网上指挥系统,确保了考试过程中考试信息的及时传递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五是小学、初中的入学办法以居住地为依据,遵循属地管理、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在户籍所属区的范围内升学。同时制定了相关的照顾和优惠政策。

三、举办了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系列活动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二十个教师节,我局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㈠活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我局制定了《佛山市教育系统2004年教师节庆祝活动方案》,围绕“安教乐教,丰硕人生”的主题,按照“隆重、热烈、高雅、务实、简朴”的原则,精心策划了第二十个教师节庆祝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教师节表彰大会,有教师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有慰问活动,有文艺汇演,有教师代表座谈会,有教育行政机关篮球比赛等。例如,9月6日至8日,由我市近年来获得国家或省、市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的9名优秀教师组成的佛山市教育系统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优秀教师事迹报告团,先后赴各区作报告。9名教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感人事迹和“教书育人”的心得体会,每场报告会的听众均达1000多人。9月7日,我们分别召开了来自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和市直大、中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阻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共商教育改革发展大计。

㈡活动组织规格高,气氛隆重

为开展好今年教师节系列庆祝活动,我局特别重视提高活动的组织规格,确保活动隆重展开。首先,成立了佛山市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冯彦荣任组长,副局长杨晓勤、苏年福以及局纪检组组长吕宝生、局助理调研员陈瑞虹任副组长,各区教育局局长和市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任组员。在活动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和精心组织下,各项活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二,注重以政府名义开展活动,使活动定位较高,气氛浓重而富有影响力。如9月8日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以市政府名义组织召开,广东省委常委、佛山市委书记、佛山市人大主任黄龙云带领市五套班子领导出席了大会。会议由副市长杨锡基主持,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绍棠作了重要讲话。五套班子领导还分别为今年被评为佛山市教育系统的50个先进单位、300名优秀教师和200名先进教育工作者颁了奖。9月6日,组织有关人员分两个组分别赴各区慰问生病住院治疗的教师代表。这次慰问,有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教育局的领导参加,体现党委、政府对教师的尊重与关怀。

㈢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基于上述认识,我市把今年教师节庆祝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在各项活动中,省、市各家新闻媒体纷纷跟踪报道,使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不少群众和教师评价说,今年教师节活动内容如此丰富、组织规格如此之高,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教育,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发展教育。同时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使全市广大人民教师不断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们表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下,今后将继续团结一致,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建设教育强市,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而作出更大贡献。

四、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国家教育部决定,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作为我国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按照国家、省的部署和要求,我局精心筹备、周密部署、大力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㈠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稳步推进课改实验工作

顺德、南海、禅城区在认真总结义务教育课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秋季,高中一年级又进入课改实验;三水、高明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也于今年秋季开始全面进入课改实验。要求教师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㈡积极开展课程创新,开发地方课程

我市从实际出发编写了各具特色的南海、顺德、佛山三套信息技术地方教材。南海区还开发了小学和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知识产权教育读本》等地方课程教材。

㈢加强网络环境建设,构建支持课改的创新平台

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学科、深入课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网上教学系统和网上教研系统,实现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高度共享,使一大批既有出色的学科能力、又有过硬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型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运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展示学科内容的丰富世界,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㈣大胆探索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评价,夯实课改基础我们注意加强研究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关系,在评价的方式上重视创新。在完善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学习成长记录袋的同时,还进行了学生作业评价的改革,学生测验与考试的改革。不但关注教学中是否让学生感受到理解、信任,而且意识到测试中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重要性。随着教师对评价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少学校开始尝试以人文化的测试来评定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努力做到让学生测试前轻松自信,卷面设计富有人文色彩,题目要求活泼有趣,测试内容注重整合,测试成绩重在激励。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激励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热忱。

在世纪之交进行的这场新一轮课程改革,必将使基础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鲜明地反映时代特征。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对于推动我市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持续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市已全面进入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阶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都把课改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取得了初步成效。

五、“一费制”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是切实治理学校乱收费,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项重大举措。“一费制”的推行,不仅有利于规范学校收费管理,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有利于落实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推进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两年多来,我市在实行“一费制”过程中,一方面坚决狠抓治理乱收费,一方面不断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齐抓共管以及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一费制”工作不断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按省的部署,从2002年秋季开始,我市中小学全面实行“一费制”收费,义务教育阶段收取书杂费,高中收取学杂费。全市中小学收费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实行教育收费公示,统一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统一亮证(广东省教育收费许可证)收费,统一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中小学收费票据,统一实行中小学收费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实行“银行代收,学校给票,财政返拨,教育监管”的模式。

2003年底,按省“一费制”以外收费的有关通知精神,我市教育、物价、财政、纠风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规范我市中小学“一费制”以外收费的通知》,经市政府批准下发执行。我市中小学“一费制”以外收费采取由市定项目、各区定标准的办法,解决了我市实行“一费制”以后出现的新问题,使我市教育收费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目前我市“一费制”收费项目,一是“一费制”: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高中学杂费。二是“一费制”以外收费项目:⒈可统一管理收费项目(省定项目):住宿费、高中阶段的择校生择校费、城镇中小学生体检费、高中阶段会考费(毕业考试费)、军训(或实践活动)发生的食宿费、城镇中小学校服费等6个项目。⒉可选择性收费项目(市定项目):小学午休和课后托管费;补课费;代订杂志、教学资料费;校外活动费;膳食费;校车接送交通费;节假日兴趣活动费等7个项目。

在落实“一费制”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广泛宣传教育,提高执行“一费制”的自觉性。我市各级政府、学校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宣传栏、板报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国家、省、市的“一费制”政策,使“一费制”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群众监督的社会氛围。

二是领导重视,齐抓共管,确保“一费制”工作得到落实。我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实行“一费制”作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工作来抓。⒈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由市纠风办牵头,成立了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项工作小组,并成立了治理乱收费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⒉统筹安排、专题研究工作。⒊市教育、纠风、物价、财政等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

三是积极筹措经费,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市实行“一费制”收费后,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但学校每学期约少收入1.08亿元。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正常运作,各级财政加大了投入。如顺德区2003年财政增拨教育经费2.1589亿元,解决了教育经费及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问题;南海区平洲街道办2003年从财政增拨教育经费40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所属学校经费不足问题。

四是加大对贫困生扶持力度,建立扶贫助学制度。我市特别重视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2003年全市中小学减免了特困学生22815人,累计减免书(学)杂费1252.91万元(其中省补80.6万元),保证了每一个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五是完善教育收费制度和健全监督机制。我市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加强对实行“一费制”的监管,有效地遏制了自立收费项目、擅提收费标准等违规收费行为,使教育收费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⒈落实收费管理责任制。各中小学校均有收费责任人,使教育收费管理责任制得到落实。强化了责任追究,有效地抵制乱收费行为的发生。⒉坚持开学初(春、秋季)的教育收费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违规违纪收费现象消灭于萌芽之中。⒊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全市各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落实了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增强了收费的透明度。⒋市、区两级审计局、教育局都能适时对学校的收费进行专项审计,通过审计加大监管力度。⒌设立收费监督举报电话。市、区已建立了群众举报制度,加快了电话举报、来信来访的处理速度,化解各种矛盾,稳定了社会大局。

当然,在实行“一费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如“一费制”标准搞“一刀切”不尽合理。目前,全省“一费制”是以三类地区划分标准(广州、深圳、其他市),这与我市经济水平相比,显得相对偏低;以我市为例,虽属一类地区,但高明、三水与南海、顺德的经济条件有明显的差别,也划分为一个收费标准,显然不够科学合理。小学的书杂费各年级差异甚大,但按一个标准收费;初中各年级的学习科目也有很大的差异,也按一个标准收费,这显然不合理。再如,“一费制”标准偏低。⒈书杂费最高限价定位偏低。由于“一费制”书杂费包含了课本费、练习本费,而且收费标准比实行“一费制”以前有所降低。据禅城区统计,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前后对比,实行“一费制”一年减少收入约1000万元,由此造成学校公用经费不足。⒉“一费制”的书杂费未能考虑到计算机、英语教学和目前开设的新课程改革的课本资料增价等因素,这无形中减少了学校的公用经费的开支。⒊课本费、练习本费应按实际发生数核支。现在的做法,主次不清,书费杂费不分,既容易出现书费杂费混用、互侵互占的现象,也不利于财务的管理和监督。

⒋练习本属于个人消费,使用多少因人而异,“一费制”中涵盖了练习本费是不合理的。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脱离学校实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亟待研究解决。

六、开展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

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校教育公平、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市根据国家、省、市的要求,结合本地高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资助规定和办法,完善了各种配套措施,保证了不少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随着高学的扩招、市外生源及B线学生的招收,我市高校贫困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目前已建立起相应的高校“奖、助、贷、补、减”多元化的扶贫助学体系,如设立奖学金、推行学生贷款、开展勤工助学、实施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等制度,还开辟了“绿色通道”制度和“学校从所收的学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制度。经过实践探索,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了巨大作用。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在校贫困大学生1792人,受资助的贫困生1785人,占贫困生总数的99.6%,扶贫助学资金共214.19万元。其中,有276人申请和办理了助学贷款245.5万元;89人了减免学费,总金额为13.45万元;158人享受助学金,总金额为10.37万元;有794位贫困生领取了奖学金,共73.74万元;有2784人次参加了勤工助学,学校支付勤工助学资金117.9万元。另外,有244人办理了缓交学费手续,缓缴学费76.32万元。顺德高职院助学贷款工作做得比较好,2002年助学贷款资金为23.63万元,2003年为117万元,预计2004年助学贷款资金将超过210万元。

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扶贫助学工作,结合我市实际,我局最近制定了《佛山市实施教育扶贫助学工程指导意见》,已报市政府审批,待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七、成立国家公务员及工作人员服务行为考核小组

为切实抓好局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工作人员服务行为考核工作,我局8月份成立了局机关国家公务员及工作人员服务行为考核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彦荣任组长,副局长、局纪检组组长、局助理调研员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任组员。考核小组日常工作由组织人事科负责。考核小组还向社会公开了局机关国家公务员及工作人员服务行为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此举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了局机关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

八、出台《佛山市教育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提高对突发事件处置的应变能力,迅速有效地处理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将突发事件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局7月出台了《佛山市教育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篇3

一、淮安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状况

1、信息化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淮安市加大了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推进、协调平衡和规范管理,以公众信息网、有线电视网为核心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形成了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的数字传输网络,整体水平保持与全省同步。到2009年底,市区宽带IP城域网基本建成,公共通信网已联通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移动通信网实现全区无缝隙覆盖,全市程控交换机1000万门,固定电话容量达356万门,互联网出口带宽达15.5G,分别是2000年底的8.3倍、5.9倍、125倍,主线普及率70%;本地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330万、195万,分别是2000年的3.9倍、4.2倍。有线电视加速数字化进程,广电光缆行政村通达率达到80%,有线电视用户数95.8万户,是2000年6倍[1]。

2、企业信息化不断加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得到普及应用,85%大中型企业建有信息系统,企业上网已超过1.5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上网率达90%。淮阴卷烟厂、金湖石油机械公司等一批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取得显著的综合效益,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方兴未艾,城乡居民对信息消费的依赖度不断提高,

3、政府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市信息化的龙头和示范

“中国淮安”政府门户网站运行良好,丰富内容、完善功能,影响不断扩大,8个县区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网站。市直机关80%建成内部局域网,办公电脑普及率达到60%,部分单位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政府上网工程进展迅速,一批专业应用系统和政务信息数据库相继建成,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金盾、金税、金审、金财等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从整体上整合、推进市级机关信息化的市电子政务平台一期工程已全面启动。行业信息化成效显著,教育系统“校校通”工程已联通全市36%的中小学,市级医保信息系统、城市公交IC卡系统、供电自动抄表系统、联网缴费系统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金融同城结算系统、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供电生产管理系统、银行国库联网支付系统等均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

4、在江苏省内信息化水平排名相对靠后

江苏13个地区信息化总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可见淮安市在全省的信息化总指数中所居位子比较靠后,与全省的信息化平均水平比较还比较低。目前,信息化综合指数为57.1,比全省平均指数68.3低11.2个百分点[1]。

二、淮安市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淮安市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和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困难,因此必须总结经验教训:

(1)思想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是新生事物,还有不少人对它认识不够,了解不多。一部分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形势和信息化的巨大作用缺乏足够认识;有些人把信息化工作神秘化,认为信息化是高、精、尖的东西,淮安没到搞信息化的时候;有些人又把信息化工作以及信息产业简单化,认为信息化就是上上网、打打字、出出材料,而信息产业就是单纯的电子产品制造业。

(2)电子政务建设的龙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领域窄,网上审批和办事少,部门间进展参差不齐,网络和系统建设各自为政,信息共享困难,存在“信息孤岛”、“资源垄断”现象,少数部门过于强调自身业务的系统性和特殊性,不愿互联互通,电子政务建设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带动作用不高。

(3)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规划、引导不够,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部分企业信息化意识不强、投入力度不大;家庭上网的基数还不够大;电子商务规模还很小,配套环境也不完善;县区和农村信息化进程滞后,推进力度和资金投入都不足,城乡之间“数字鸿沟”逐步拉大。

(4)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信息产业规模偏小,企业数量少、个头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结构比较单一,核心产品、有带动性的整机产品几乎没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5)信息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工作体系还不够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安全存在隐患;财政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还比较分散,没有发挥出对社会资金投向的引导作用;政务与公共服务类信息化项目管理的统筹机制仍须强化,信息化知识宣传普及、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进一步加快淮安市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坚持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跟踪国内信息化基础建设最新进展,应用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充分发挥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基础网络的积极性,加快建设超大容量、技术先进、灵活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础网络,提高信息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覆盖率和应用普及率,适时启动建设基于IPv6协议的下一代互联网(NGN)。

积极建设以光缆为主体的本地传输网,提高网络的带宽与速率,优化网络结构和配置,提高网络性能,加强网络的自愈保护能力。大力推进方便可靠的接入网建设,扩大无线接入(WLAN)区域和范围,提高视频、数据、语音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着力解决“最后一百米”瓶颈。按少局所、大容量的原则合理设置综合交换端局,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推动公众电话网向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数字化、分组化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优化网络结构,扩大网络覆盖,提高通信质量,及时、平稳地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过渡[3]。

2、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淮安市的信息化与发达地区相比,资金和人力的投入都严重不足。信息化建设涉及公共利益,国家应加大开发扶持力度,在财政、金融、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尽可能多地提供帮助、支持,提高扶贫及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地方政府应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各地最重要、最优先的公共投资领域,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在财政方面,要给予充分保证,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提高相应比例。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利用各种政策的引导来加快信息化发展,通过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发展信息经济的开放政策和宽松环境。

3、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

在资金筹措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外资,积极争取国内外优惠贷款,借助市场力量,吸收各种社会资金,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各信息化部门也可以通过财政预算支出、启动市场运作进行引资合办、争取上级政府的专项建设资金或科研经费等多形式、多渠道的筹措资金,保证建设资金的落实、到位。在解决人力投入方面,通过形成良好的人才吸引机制,解决机构、编制、待遇方面的困难和信息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在设置机构时,对于公共管理部门,还要注意给予信息化机构一定的行政职能,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管理。在配备人员时,注意配备政治素质高、业务熟、技术能力强的信息化人员。

4、统一规划,整合资源

淮安市的信息化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在资金投入有限、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就更需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规范。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就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提高共享程度这一核心,眼光要远,落脚要实,必须明确信息化工作思路,确定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远景,科学进行总体设计,协调统一,注重信息的质量及标准化建设,避免分散、重复建设。既要发挥各行业系统的积极性,又要克服各地区、各系统、各部门在信息系统的网络建设中互相分割的倾向,加快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共享,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地制定具体实施的可行性方案,加强部门间和地区间的相互沟通,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搞信息化,确保各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达到信息资源的传输、利用和共享的最终目的。

目前,淮安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有取得重要进展,但是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初级阶段,还需提供公共上网设施,并降低上网费用。信息化的推进中,还要加强数据库建库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数据资源要达到标准化,在管理上确保数据资源的时效性、连续性和永久性。

5、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

淮安市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信息化建设就要走一条相同的发展道路。淮安市在经济基础条件的制约下,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就十分有限。因此,把握好“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这一原则非常重要。

首先,准备建一个什么样的系统,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什么为抓手去有重点地建,是确立建设目标的关键。淮安市必须坚持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出发,根据地区特点有重点地推进信息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变淮安市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扎扎实实地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信息化的实质是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而信息基础设施是推进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化得以实现的物质平台,也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硬件设备的更新、淘汰速度又较快。因此,应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充分考虑产品的实用价值和投入、产出比;可以适度提高标准,使建设成果不仅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还能为今后的扩展和更新预留一定的空间,以一种超前的意识、创新的精神来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应用,打破以往“重建设,轻应用”的局面,抓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信息化建设与本行业、本系统、本部门的业务工作和核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需求为动力,以应用促发展,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各项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工作,通过系统应用的成果不断推进系统建设的深入发展[4]。

6、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信息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长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化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运行管理体系,以应用服务为核心,以信息服务对象为中心,拓宽信息服务范围,集成服务,提高网络利用价值和信息服务能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要加快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制定必要的信息技术标准、应用标准、管理标准和各种为信息化服务的质量检测标准。要加强信息化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依据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快制定信息化政策性规定和规范性文件,重点研究制定吸引外部资金加入地区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信息网络工程建设规范、评估、监理、验收等方面管理办法。增强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管理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安全是重要的基础保障。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推进信息化建设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并重,不断提高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水平。一方面,要按照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信息安全标准开展建设。运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建立可靠的安全运行机制,完善应用服务、信息内容、技术设施保障体系,提高防护、预警、监测、应急、恢复等能力,切实提高信息数据、应用网络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规定和安全素质培训教育机制,增强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确保信息化建设、使用、管理等过程的整体安全。

参考文献:

[1]宋宁华.江苏省各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统计年鉴[Z].2010.

[2]李朝.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J].情报科学,2001(6).

篇4

一、充分认识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7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特色农业发展迅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三化”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我们依托资源优势,理出了牧、果、林、烟、菜、菌、药、蚕等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特色农业优势凸显,全市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畜牧业实现了防控和生产双发展,果品业实现了发展和效益双提高,林业实现了生态和规模双跨越,烟草、蔬菜、食用菌、桑蚕等产业实现了质量和数量双丰收。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33.04元,增长17.4%,已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从发展现代农业获得收入1898.2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07%;从发展劳务经济中获得工资性收入1413.79元,比上年增长20.3%;从政策性补贴中人均获得收入80.5元,比上年增长1.3倍。

——农业“三化”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家,其中有13家进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全市从事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70%以上。创汇农业长足发展,浓缩果汁加工异军突起,成为全国浓缩果汁主产区。农业信息化保持全国领先,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之一,荣获“中国农业信息化领先地区”、“全国新农村建设信息化示范市”等荣誉称号。农业标准化快速发展,在全省率先建起了高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规模都有了较大提高,果品、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卢氏连翘、木耳、卢氏鸡、灵宝苹果、大枣、杜仲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我市成为全国拥有地理标志产品最多的地级市。

——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六有、六通、六化、四好、四确保”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六有”就是村有支柱产业、文化大院、卫生室、学校、体育设施,户有致富项目;“六通”就是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宽带;“六化”就是道路硬化、水源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养殖小区化(或户建沼气池);“四好”就是班子好、制度好、风气好、规划好;“四确保”就是确保农村人人参加医保、适龄儿童人人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困难群体人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青壮年人人具备科技致富本领。目前,50个市县级示范村已逐步发展为工业企业富村、特色农业强村、生态家园建村、旅游产业兴村、专合组织带村和商贸流通活村的典型,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50个示范村中有3个国家级文明村、5个省级文明村、25个市级文明村。全市有11个单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有19人被授予先进个人,有40人被授予省级致富能手光荣称号。

二、全面完成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各项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发展战略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十分重大。按照中央、省、市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8年我市“三农”工作要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围绕果、牧、林、烟等优势主导产业,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加快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和“一村一品”产业群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形成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加工基地,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今年年底,全市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果品生产,要抓住果品加工业迅速发展的大好机遇,以加工促发展,强力实施栽植科学化、发展规模化、管理标准化、加工龙头化、销售品牌化“五化”战略,力争到2010年,全市新栽苹果40万亩,实现农村人口人均1亩苹果园,实现苹果单产三年翻番,亩均达到1500公斤以上。畜牧生产,抓住国家扶持生猪、奶业生产的大好机遇,一手抓规模扩张,一手抓疫病防控,促进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以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新建养殖小区25个,使全市总量达到140个以上,入区农户人均牧业收入4000元,力争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有新的提高。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落实,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林业生产,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用材林和经济林等特色基地,结合我市果品优势,扩大果树面积,不断发展壮大林业经济。突出“三区”(山区、丘陵区、黄土沟壑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综合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力争3年内使6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林业生态县标准,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市,为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烟叶生产,要强化烟叶质量管理,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新技术推广步伐,确保完成烟叶种植面积25.5万亩,收购烟叶60万担,烟农总收入超过3亿元,实现烟叶税收6000万元以上。蔬菜生产,积极发展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开展“万棚亿元”创建活动,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中药材面积发展到22万亩,年产各类药材5800万公斤。食用菌力争全年鲜品总产12万吨,逐步把我市建成河南省重点代料香菇、黑木耳生产基地。积极抓好桑蚕、水产等新兴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渠道。

认真落实中央扶持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稳定面积,改善品质,主攻单产,提高效益,重点抓好5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0万亩优质玉米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实施优质专用小麦补贴项目,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大力推广水、肥、农药高效利用技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2400万元,解决6万人的饮水安全。窄口水库除险加固要完成投资2700万元,确保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城市引水工程要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向第三水厂正常供水;卫家磨水库复建工程要完成扫尾工作,确保顺利下闸蓄水;增加农村沼气投入,今年市财政将安排*万元沼气建设资金,用于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和建池补贴,各县(市、区)也要继续加大投入,投入资金不低于去年。要将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旧村改造、畜牧养殖等相结合,积极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全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万户,建池农户配套搞好“一池三改”。建立区域沼气服务点30个,沼气示范村20个,推广苹果、蔬菜、桑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5.2万亩。抓好河道治理、黄河防汛、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和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力争三门峡库区河道基本理顺、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抓好烟水配套工程,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支持,提高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防灾减灾应急平台体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切实服务农业生产。

(三)强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根据村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用3年时间,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在继续开展“抓试点、争致富、办实事”三项活动的基础上,重点是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和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分类实施、整体推进,使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有显著改观,实现一类村庄上水平,二类村庄上台阶,三类村庄变新貌。具体来讲,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的一类村庄,重点是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实施统一的垃圾处理、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绿化和环境美化,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村庄区划科学合理、村内建筑美观有序,绿化美化水平较高,居住环境良好,村庄管理水平较高,成为农村新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人均收入3000-5000元的二类村庄,重点是培育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硬化村中道路,搞好村庄周围、庭院和通道绿化,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加快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村庄布局基本合理,建筑整齐有序,绿化水平较高,环境卫生状况较好、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建成饮水安全、能源清洁、村庄绿化、街道明亮、环境整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三类村庄,重点是理清发展思路,积极开辟致富门路,继续推进开发扶贫和搬迁扶贫,实现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配套,使基础设施状况整体明显改善,土地利用节约合理,绿化、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村庄管理加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今年解决和巩固贫困人口温饱1.5万人,完成搬迁824户、3328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快推进村镇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确保年底前1/3的村按规划标准完成建设和整治任务。市里还将重点抓好义马市整体推进、50个市县级示范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各县(市、区)在抓好原有示范村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分类指导,按要求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要大力实施“扩大开放,依托提升,优化结构,项目带动,科学发展”战略,依托牧、果、林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尽快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落实中央、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强化果品加工优势,加快果品加工行业资源整合,提升果品深加工的规模和水平。重点培育1-2个产值超亿元的畜牧加工龙头企业,巩固、提升康裕10万只蛋鸡场和卢氏鸡扩繁场,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继续开展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竞赛活动,力争全市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5个以上。注重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合同契约、资产参与、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加强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力争浓缩果汁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以上,供港肉牛、生猪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大力宣传和全面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合作社依法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深入开展“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竞赛活动,到今年年底,全市每个乡镇至少有1家运行规范、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五)实施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广泛开展科技讲座、培训、示范等科技下乡活动,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果实套袋、畜禽品种改良、无公害生产等农业先进技术,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先进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广测土施肥,全年测土施肥面积达到160万亩。围绕“市级抓提升,县级抓巩固,乡镇抓服务,村组抓延伸”的要求,着力建设和完善“三电合一”信息服务系统、推广农业专家视频教育系统、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系统、推行农业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数字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现代农业信息化五大系统,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信息网络体系上下畅通、反应敏捷、服务全面的现代农业信息化运作模式,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使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继续保持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90%的行政村建起信息服务室。进一步健全“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建成果品、蔬菜标准化示范区10个、面积达到10万亩,提升我市优势产业的标准化水平。以市区蔬菜市场准入为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力度,培育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的开发应用,拓展农机作业和服务领域,在重点农时季节组织开展跨区域的机耕、机播、机收服务。大力实施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确保旱作农业增产增收。

(六)抓好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提高民营经济的产品档次和总体规模,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方,集中找准突破口,挖掘资源优势,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激发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新建投资100万元以上非公有制企业180个,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0个,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小城镇聚集,完善城镇功能,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重点小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增强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和对农村经济的带动能力。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以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农村流通网络。鼓励批发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建设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生产、组建农产品采购和物流中心等方式,建立起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快捷流通渠道。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的政策。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有关政策,努力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积极发展多元化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物流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打造“农家店”,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七)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训一批实用技术骨干,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建立特色培训基地,实行“订单培训”,定向安置,要根据市场需求、打造我市劳务品牌,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项目,带动全市培训农民工10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5亿元。搞好劳动力转移信息中介服务,准确掌握国内外用工信息、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资源分布、就业状况和转移意向等第一手资料,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提高外出务工的组织化水平。进一步健全劳动保护机制,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八)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充实工程,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和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问题。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制度健全、相互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救助水平。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逐步将农村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完善扶持农村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全年修建农村公路300公里。加快培育农村文化市场,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消费水平。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确保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实施面达到100%。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土地征用办法和补偿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集体林权、流通体制、金融体制、供销合作社和水管体制等改革。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九)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个明显高于”、“三个调整”、“三个继续加大”、“三个提高”和“三个大幅度”的支农惠农政策,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8年,财政支农投入增长15%以上,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推行“家电下乡补贴”,对在国家规定范围内购置彩电、冰箱、手机的农民给予13%的补贴。农行、农发行、农信办等金融部门要继续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规模,积极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三、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一是提高认识。党的十七大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认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和干部配备等方面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和从事“三农”工作的干部要加强学习,适应农业农村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努力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改善农村民生等方面办成几件大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