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10:13: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艺术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世纪的技校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头脑灵活、个性多样,但也导致他们综合素质较差,再加上青少年特有的逆反心理,使得对中职生进行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如何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共建和谐班级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教育学生的核心问题是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是一门艺术,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也必须努力学习和应用这门艺术,只有掌握好说理的基本功,才能把思想工作做好。下面我就班级管理谈几点体会:
一、说理要平等待人,动之以情。
平等待人就是要爱护、尊重学生。要把自己与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成功教育的基础在于用真情感染学生。情感是通向师生心灵和谐境界的桥梁。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到学生教育时说过,我们的基本原则是永远尽量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尽量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感情投资,善于把情感注入被教育者的心扉,尽量地尊重他们,热爱他们,实现教育目的。
二、榜样示范,导之以行
对学生进行说理,应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他们。其中教师,特别是我们班主任的榜样作用对学生影响最大。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必须坚持不做。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教师就要首先做到按时上下课。这种无声的“身教”,好比丝丝春雨,“润物细无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要不厌其烦地进行诱导、教诲,使学生积极上进,改正缺点。
三、强化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提高学生立足社会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竞争心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将竞争引入到班级,在班集体建设中积极开展健康活泼的竞赛活动也是推进班集体目标管理实施的有效手段,是提高班级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班级应广泛地开展一些大众性的竞赛、评比活动,让全班的同学都能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在我管理的班级中,我与任课老师协商,将我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的好生、差生平均分配,让好生带动差生;每一次测验成绩就为本小组的平均分,这样好生就不会只顾自己做,差生也不好意思拖后腿了,整个班级的学风班风就慢慢好起来了,对于每一次进步的小组,都会有10-15分的奖励分,不管名次,只看进步。现在实施的效果很好,学生的竞争意识慢慢提高了。
四、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 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开展系列教育。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以及重大节日, 结合爱国教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学生自拟题目、自定班会内容, 利用课余时间准备。在校期间,如果条件允许也可组织他们围绕市场经济、环境保护、关心下岗职工等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消费观。平时我也会让学生把矿泉水瓶、废弃书、纸等积攒起来, 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 然后把所得的收入用于班级建设, 既维护了环境卫生, 又创造了经济效益。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是需要注入耐心和道德的过程。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 ,围绕 “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个中心 ,大力组织和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与班风,共建和谐班级。
参考文献:
[1 ]魏旭丽 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
与实践, 2007(S2)
[2] 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毕佐良,王玉香.中学班级管理之我见[J].素质教育论坛
[4] 雷立社.班主任要处理好三种关系[J].班主任在线
[5] 郑志强.做好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2)
[6 ]王志成 浅谈了解中职学生[J]卫生职业教育, 2011(12 )
自从人类开始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管理就一直伴随其中。从历史来看,任何团体,任何组织,任何有组织的活动都需要管理。为什么要管理呢?就是在社会中,完全由一个人完成的事情是不多的,一个人做不成的事情,就需要由一个以上的人来完成,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就需要进行协调,这种协调实际上就是管理。什么是管理?管理从哪儿入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一样。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对管理本身的认识不断地深化的。
国内外的许多管理学家,都阐述过管理的概念,并都试图构建管理理论体系。这些管理理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指出了管理的职能,或者管理的本质。尽管侧重或中心点不同,所解释的职能或本质有差异,但是都符合管理的规律,都从不同的侧面阐明了什么是管理。管理学对管理最简明的表述,就是认为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我们可以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或多个人去协调他人的活动,目的就是达到一个人做不到的这种效果。这就是管理的过程和管理的目的。综合起来看,管理有几个要素。就是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实现管理的有效性。这三个要素是不能少的。
我们国内的管理学理论一般是直接从管理人员的职责入手来论述管理问题,就是管理人员是什么,他的职责是什么。尽管在讨论管理者管理活动中,看法不太一样,但是有一点认识是很一致的,大家都认为管理人员是最终负责协调他人所从事的专门活动,以达到工作的有效性。
从这点出发,一般认为管理人员有以下几项职责。
一是通过预测调研,提出一个管理工作的目标。第二就是制订具体目标、战略、程序,包括经费的预算。第三,任何管理都离不开有效管理组织的控制措施,这个控制措施不是我们一般说的控制什么东西的控制,这种控制实际上是一种协调。协调是有效管理的保证,在制订具体的目标和接下来的程序中,必须通过有效的协调来组织这个部门的工作,通过协调人们的活动来达到目标。协调人们的活动非常重要,我们看管理是不是有效,实际上是看组织是否有效地协调人们的活动。在一个管理的组织之内,要想达到组织长远的目标,或者短期的目标,对人的协调的有效性是第一位的。人都不听指挥,或者人各想各的,各干各的,是不可能实现目标的。所以协调人,把人协调好,是最重要的。第四,就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或者实现这个目标之后,还要提出新的目标。一个组织的管理,不是一件事情的管理,一件事情的管理在事情结束之后也就结束了,而我们谈的管理是一个组织的管理。实现一个目标之后或还在实施这个目标之中,就要想第二个目标要怎么来具体实现,组织总体的目标怎么实现,总体的阶段性目标实施之中或完成之后,又要设想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只有不断地设定目标,组织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第五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达到大家思想的一致,或者是行动的一致。同时,为了大家思想和行动的一致,需要经常地指导和培训下属。指导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地总结经验,创新管理实践。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组织的管理者,并没有完全按照管理学教科书上的规定去进行管理,而他们同样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并不是说书上的理论不可用。成功的管理者懂得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工作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提高管理理论的内涵和深度。这就是创造性。
总的来看,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的本质,第一项是调整人际关系。在一个组织里面,作为管理者或领导者,必须要协调人际关系,这是做好管理的基础。只有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并努力建立起生产性人际关系,以生产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中心,不是庸俗的人际关系,使人们都能愉快地工作,才能使组织的工作更好更快地推进。
第二项是引领组织的工作方向。这指的是对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中的人的愿望的了解、对他们追求的了解、对他们状态的了解。这很重要,管理者必须很准确地掌握这个群体的人的想法,他们的愿望和他们的追求,并对群体的人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这些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管理者必须对他们的这些变化随时能够了解和把握,把它作为组织运行的一个必须环节来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样,才有正确决策的依据。
第三,就是正确决策。管理者必须要决策。在一个组织里面就是要拿主意,要出主意,你是管理者,或者是领导,就靠你来做主要的决策的时候,你没有决策,没有主意,不能提出目标,不能提出怎么做,那当然就不行了。作为一名管理者,在对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工作程序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人和组织发展的进程的一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决策的基础就是管理者清醒的认识和大胆的判断。这三个方面是管理者职责的本质,也是管理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简单地说,管理工作一般就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当然随着对管理认识的深化,对其它职能认识的深化,人、财、物的内涵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如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就是不可见的“物”的资源,而应该受到极大的重视。又如人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的资源的把握,也不是一般地像以前管理一个人,而是增加了许多新的含义。人力资源中的智力资源凸现,其所处的地位远远超出人力资源中的劳动力资源。
管理一般分为五项职能。一是计划。二是组织和人员的配备。第三是指挥和领导。第四是协调。第五是控制。这五项职能所要产生的效果就是管理的有效性。一个管理者,应该时刻追求的,也是管理的最高的一个境界,就是有效性。
管理工作本身的目标,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就在于把管理系统中主要因素的功能协调起来,从总体上予以放大,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就是要取得一个集体的和群体的效能,这就是管理。
管理学又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管理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第二,管理学有两重性,就是它的科学性和它的局限性。第三,管理学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的学科,它有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四,它是一门历史性的学科。所有历史性的学科都是动态的,前面讲的对管理的定义的变化,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结论不同,都说明管理学是一个动态的学科。从古典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到社会系统理论,到全面管理理论,经理角色理论,经验管理学派……都在变化。这个变化过程首先是注重于物,或者注重于把人看成物来管理,然后感到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的主体,从而产生对人的行为,对人自身的需要的关注。第五,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管理注重技巧,注重人,注重物,注重人的精神,人作为主体,从对人的精神了解、把握,从对人的关注到管理有效性的追求。在这些过程中需要人们对管理涉及的其它学科的理论进行掌握,才能对管理学有科学的认识和了解。
在当代,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开始把一个组织或一个机构等看成是一个技术――社会――心理的多元系统,对管理已由单一学科的描述,进化为管理学、科学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导学、社会学、系统学、运筹学、文化学等等多学科的综合。所以美国的管理学者P・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所以,他说,管理是“艺术的艺术。因为它是智慧的组织者”。
在管理学研究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把管理理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研究管理的原理和原则的纯理论(又称领导理论);另一部分是管理艺术,这是在具体的管理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千变万化的具体管理过程中运用技能的生动的艺术。两者研究的对象是同一个,即整体的、系统的、具体的社会管理现象,只是方法不同。一个把研究对象作为原则系统来表现,把管理看作是规律性起作用的领域,另一个则以案例(范例、个例)形式来表现,把管理看作是发挥创造性积极性的领域。其实,两部分反映的是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即以基础理论和实用理论的整体来构成管理理论。
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便是那些已成定论的具有普遍性的管理理论,也不可能永远涵盖当代管理的实践;同时,由于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一下子便十分明晰地透彻地掌握管理这门科学的一切规律,也不可能制定出解决一切复杂问题或具体问题的万应对策。所以,管理又作为一门艺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挥创造性即实践的天地。人们的管理实践是难有止境的,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内涵也很难形成“公认”的定论。
什么是艺术管理
现在要谈到艺术管理。在掌握艺术管理的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是指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不同的手段及物质材料构成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我们给艺术的概念,一般是给它这么一个概念。而管理者为了一定的目的,对艺术创造活动的生产全过程和艺术事业的总体发展所进行的管理就是艺术管理。艺术管理实际上就是协调和组织一个以上的群体,进行艺术生产,这种艺术生产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它主要是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它有它的复杂性,所以艺术管理跟一般的企业和事业管理是不同的。
“艺术管理”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宏观管理就是对艺术事业的总体发展的管理;微观管理主要是指艺术表演团体等的管理。艺术管理这个词一产生的时候,就是专门指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为什么艺术管理专门指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呢?电影及绘画等造型艺术当然都在艺术的范畴之内,但因为电影的制作较之舞台艺术更具商业性,所以人们在研究电影的制作与发行时,是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领域来对待的;而绘画等造型艺术,因为艺术创造中更多的个体性,就管理角度而言,往往是“无为而治”。因之,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主要呈现为协调和组织群体来进行艺术生产,靠任何一个单一的环节都不能完成整体的艺术创造,甚至舞台艺术产品的构成,还包括了观众的要素。在艺术领域中被人们普遍引用的“艺术管理”一词,实际上是专指舞台艺术生产的管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他门类艺术的管理开始不断地推动扩展艺术管理的新领域,使得现在的艺术管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首先,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是从后现代艺术开始延伸发展之后,应该说艺术成为一个扩展的概念。原先传统的艺术形态被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方法有了很大变化。比如,我们现在说的艺术,包括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行为艺术,实际上就是人的表演,但又不同于舞台的表演。它就是在生活中的特定情景中的表演,这样一些构成艺术的媒介和材料及呈现的新形态,扩展了艺术的概念。如此,我们现在看艺术的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观念:过去说什么是艺术,现在则问什么不是艺术。有的艺术家爬到树上去,在树上住十多天,他说这就是一种艺术。所以,现在人们要问什么不是艺术。艺术管理就要首先明确现在的艺术概念,才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作为可以进入市场流通的商品,可以被人们购买。绘画等艺术也主要通过商品的形式,被收藏或者被传播。这样绘画等艺术需要一些像画廊,包括拍卖等的中介,这些中介过程的复杂性,就构成了艺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管理形式。
凡是需要通过协调和组织来完成的艺术创作的过程都需要艺术管理,那个住到树上去的行为艺术也是有组织策划的。所以,新时代环境下的艺术管理不仅是艺术表演团体,其他艺术形态的管理有不少也呈现为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管理。我们要发现因艺术形态的变化而带来的艺术管理的拓展和特殊性,确立艺术管理的整体原则,这是艺术管理学的主旨。
当然传统的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现在仍然是艺术管理的重要领域。为了以明确的指向来论述艺术管理,我今天仍然以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为例来讲艺术管理。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其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方面。宏观管理的主要目标应是为艺术生产创造正常发展的客观条件(即外部环境条件,如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一般来说,宏观管理主要是对艺术事业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以及实施其它间接的协调、控制等手段。艺术管理的微观管理,主要是指对具体的艺术生产过程(包括演出)的有效管理。艺术表演团体管理主要是从事微观管理。
当前,我国艺术管理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共同目标是,尽快确立艺术表演团体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地位。同时,宏观管理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形成主要以文艺方针指导和以实施完备的艺术经济政策等间接手段为主促进艺术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微观管理的目标是形成艺术表演团体依法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觉追求整体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良性机制。
(一) 宏观管理的基本思路
1、 在努力扶植办好代表国家和民族最高艺术水平的优秀表演团体和某些具有实验性、示范性以及具有独特保留价值的艺术表演团体的同时,鼓励大力兴办民营艺术表演团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社会办团。
2、 制定实施完备的艺术经济政策――主要是对国有院团实行基本保障性补贴,包括演职员工资、设备购置、房屋修缮、重点剧目投入等专项费用。同时,对所有艺术表演团体实行政策性(项目性)补贴及奖励性资助。
3、 制定并颁布文艺法和完善、实施保护优秀艺术表演团体和作家的著作权法、版权法。要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健全立法。
这里要特别强调国家对重点院团的经济投入,是实现社会整体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弘扬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同时,从艺术本身发展规律来说,艺术的许多形态要通过市场成长,但却不是所有艺术都听任市场摆布,自生自灭。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学者都指出,对一部分传统文化等就有必要在市场之外创造某种适合其发展的公共环境。我们只有对那些具有独特价值的艺术表演团体和坚持“二为”方向显著的艺术表演团体实行扶助的经济政策,才能使他们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与其它艺术表演团体处在平等的地位。
另一方面,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谈,“艺术是与其它行业同样需要实际投资的产业”。慕尼黑伊福经济研究所对文化、艺术范畴创造经济价值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艺术不是消耗国家资金的部门,而是起重要作用的经济因素。美国约翰・耐斯比特、帕特里夏・阿伯丁所著的《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也曾指出:“艺术既是文化财富,同时又是经济资源。投资艺术将对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产生影响,它有着乘数效应。”所以该书认为发展艺术行业也需要投入,即“艺术是与其它行业同样需要实际投资的产业。”(政府部门不应孤立地看待艺术表演团体的效益问题,要从精神价值和整体经济的角度去认识发挥其作用)
(二)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微观管理)的一般原理
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是指管理者按照预定目标,对有从事艺术表演创造活动兴趣的人所组成的集体(艺术表演团体)中的人、财、物,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即对管理职能因素的实施,围绕艺术生产全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要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必须符合艺术表演团体管理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决不能以主观随意性为之。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即管理的一般原理(如系统整体性原理、要素有用性原理、动态相关性原理、时空变化性原理、信息传递性原理、控制反馈性原理、人的能动性原理、规律效应原理等)和一般原则(机构设置原则、激励原则等等),个性即它涉及到的艺术、经济等方面的个别的规律。只有把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科学化。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艺术性,主要是指管理要体现符合艺术生产规律的管理技巧。艺术表演团体从事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部门相比,虽有共同点:都要有生产者,都要有一个生产过程,都要出产品,并且在艺术产品主要以商品的形式流通方面也与物质产品有共同性;但是,艺术生产更多的并起关键作用的是一种精神生产过程,即艺术创造。演员要以体现剧作家思想感情、愿望、理想的剧作为基础,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体验渗透到艺术形象创造的全过程中,要将自己独特的创造个性和风格体现在产品中,这就决定了艺术产品的独创性、多样性特征及演员创造的自由性。艺术产品最终在舞台上主要是以演员的身体作为物质材料完成,所以马克思说,演员对于自己的企业主来讲,是生产工人,对观众来说,是艺术家,他从事的是一种生产,但“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因此,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主要对象――人,带有这样的特征: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身体进行艺术生产活动。这就决定了这种生产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如主演不能上场全团就要停演)。对这样一种艺术创造活动的管理,决定了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可以说,它是一切管理学中最富有创造性最讲求艺术性的一门专业科学。一位团长曾对我说,剧团管理应让演员的每根神经都兴奋起来,才能演得好。我想,确应如此。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应是每一个从事艺术管理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对艺术表演团体实行科学的管理,首先要科学地确定它的性质与任务。社会主义的艺术表演团体,是由艺术工作者组成的,以从事艺术创作和表演活动为主体,用精神产品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它的方针任务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发挥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努力创作和演出好的剧目、节目,满足人们多方面的艺术爱好及审美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贡献。除此以外,艺术表演团体还担负着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艺术,以及进行国际艺术交流等任务。简单地说,艺术表演团体的任务就是出人出戏,通过演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欣赏需求。
对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应该通过管理职能的实施,最充分地体现它的性质,很好地完成它担负的任务。但是,由于多年来逐渐形成的国家对艺术表演团体统管的体制,实际上艺术表演团体难以充分体现它的性质,难以全面完成它的任务。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往往要求艺术表演团体服从政府管理部门的意志,影响和削弱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特别是在“左”的影响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简单地要求艺术表演团体直接为政治服务,艺术生产密切配合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把本来应是“绝对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更为广阔的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更为广阔的天地”的艺术生产领域扼制得失去生机。本来应是由艺术工作者组成的相对独立的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却成了动力行政化的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团体。管理权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国家手中,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国营艺术表演团体本应是指所有制形式的全民所有,却成了地地道道的“国家经营”。在经济上对艺术表演团体统包统管,没有了竞争和流动,更促成了艺术表演团体运行机制的僵滞。所以,确立艺术表演团体应具有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地位,确立艺术生产者作为以演出经营活动收入为主的、在契约规范下自由流动的艺术从业人员的地位,是实行艺术表演团体科学管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完善管理,艺术表演团体的性质、地位才会得到真正的确认和科学的体现,从而使艺术管理在符合自身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管理是一种与有形的物质资源并存的无形的资源,用于开发管理资源的投资是一种投入少产出多的高效益投资,不仅在现代经济中如此,在艺术生产中也同样如此。只有通过科学的艺术管理,才能把院团中各种活态的和静态的生产力要素联结起来,使可能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强调艺术表演团体出剧(节)目、出人才和效益是对的,但产生剧(节)目、人才和效益的基础是管理。
(三) 艺术表演团体的特点
艺术表演团体有着不同于其它生产部门的特点,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只有符合它的特点和内在客观规律,才能行之有效。
1、从生产方式看,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有不可分割的综合性和集体性。例如戏剧是一种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仅靠某一艺术门类的创造是不够的,需要编剧、导演、表演、舞美、音乐等不同艺术专业的共同协作。戏剧以外的其它艺术形式,如音乐,即便是独奏,也要有它种乐器的协奏配合。舞台表演艺术的综合性,决定了排练和演出都要由群体的人来完成。在当代,离开了集体,任何个人都不能完成舞台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所以,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又是集体性的。认识这种生产的综合性和集体性,才能重视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和艺术素质的提高,才能重视形成全团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从而提高整体的舞台艺术质量。
2、从生产过程的范畴来看,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主体是精神领域的感情活动。但精神领域的创造是通过物质材料体现出来的,而艺术生产依靠的物质材料,除了财、物外,最重要的是表演人员的身体。表演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表演人员形象思维能力的高低和形体表现技巧的高低。因此,首先要为艺术人员精神领域的艺术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保证从内容到形式创造的独特性、自由性、多样性。同时,要为艺术生产寻求和提供必需的财、物等物质材料保证,并采取措施,严格进行演员表演技巧的训练。
3、从艺术产品属性来看,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产品,既是精神产品,同时又具有商品属性。社会主义表演团体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该按照艺术生产本身的规律去创造精神产品。但是,社会效益的实现,首先要有观众通过经济方式与演出见面,艺术产品得到观众的承认,票房是直接媒介。所以票房价值虽然不是衡量艺术产品精神价值的惟一尺度,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艺术生产的一种效果。艺术表演团体要适应观众审美要求的变化,努力开拓演出市场,艺术产品要与市场、与观众紧密结合。
4、从艺术表演团体艺术产品的存在特征看,它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一经产出,即成为另一种区别于原材料存在形态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如茶杯、影碟机),而是依赖于演员的舞台表演而存在。演员一旦停止表演,便不复存在,这个产品就没有了,面对观众的表演存在着,产品就存在着。舞台艺术产品的生产,可以说在全过程中都必须具有创造性。舞台艺术产品的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演员的艺术创造活动对外界如生活、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冲击干扰极为敏感。外来因素的冲击如较强烈时,即通过演员的思想波动而影响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演出质量。
5、从艺术表演团体艺术生产的开放性来看,艺术生产是开放性的,它的开放是面对观众的。排练可以是封闭的,但是真正的演出都是面对观众的,没有不面对观众的生产过程。产品的艺术质量很重要,有远见的团体管理者都把演出质量看作剧团的生命,这样他就重视从每一个生产的环节上提高质量。因为表演的开放性,演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树立也是非常重要的。
6、艺术表演团体进行艺术生产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很大,这样来看,就要重视演员的后顾之忧。有时候上午演出,有时候晚上演出,节假日还要演出,有时一天要演几场。这就需要对演员的生活给予照顾,对他们的辛苦予以理解,尽量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7、从艺术表演团体人员构成的成份来看,艺术表演团体是艺术家占比例很高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每个方面都有专长,或者是表演、导演、编剧、音乐、作曲,或者是舞美专长。但是,他们在艺术方面虽然有专长,而整体的文化基础又不是很全面。这样,就要注意提高他们全面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艺术表演团体的人员,因为他是艺术家,把艺术追求看得高于一切,他们愿意独立思考,坚持己见,富有个性。他们不会原谅一些对管理漫不经心的管理者。这也是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复杂之处。
8、艺术表演团体在社会上、观众中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本团体主要演员的艺术水平和叫得响的剧(节)目;因此,要重视打得出去的拳头产品的创作,重视积累保留剧目,如像北京人艺、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那样。除此以外,我们应该看到,主要演员是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活动和艺术创造的中心,是剧团艺术生产的主体。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都应造就自己的尖子演员。造就,既指培养和使用,也指宣传等扩大社会影响、提高演员知名度的其它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调动和发挥主要演员积极性、创造性,处理好主要演员同艺术表演团体的关系,也是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9、从艺术表演团体生产岗位的劳动量来看,艺术人员的劳动量存在着突出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一台戏的主演和一般演员之间,付出的劳动量有时相差几倍甚至更多;另外,有的演员在一台戏中担任主角,在另一台戏中又可能担任劳动量较少的配角。从演员之间劳动量的突出差异性和一个演员在演出中劳动量的不确定性看,这都不像从事物质生产的职工那样在同类劳动岗位上付出的劳动量差别不大。同时,扮演同一角色的演员,也因艺术造诣的差异,形成艺术创造质量上的高下之分。从按劳取酬的角度着眼,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艺术表演人才成才早,青年时期是舞台艺术创造的高峰期,他们的工资报酬等应同成才早和艺术高峰期短的特点相符合。在艺术表演团体,更应重视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并注意合理安排使用全团人力。
(四)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主要内容
1、人才管理。人才是艺术表演团体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资源,是体现艺术水平的重要保证。人才问题,关系到艺术表演团体的存亡盛衰。对以人为核心的动态系统实现创造最佳效益的整体控制,是现代管理的实质内容。对人才的培养、发现、使用、爱护是管理者第一位的责任。艺术表演团体各类专业人才集中,首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客观物质环境与主观心理环境。前者包括尽一切力量和可能解决他们生活、学习、排练,演出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后者包括对他们的信任、友谊、使用、关心、爱护等等。艺术生产更多的是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艺术人才的感情因素对其发挥艺术创造的作用尤为明显。因此要特别重视创造人才需要的主观心理环境。人才资源的管理是多层次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在可能的范围内通过多种可行的方式,形成人才竞争、人才流动的环境、充满机会的环境、激发创造力的环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管理的目的不是限制而是开发,要把人才管理的重点放到激发人的潜能上。
应强调一点,艺术表演团体人才的开发、使用,除各类艺术专业人才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经营管理人才。随着艺术表演团体成为独立的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选用和培养一大批懂得艺术生产规律、懂得经营管理的艺术管理专家,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把一个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潜力和人才潜力转化为舞台演出的整体优势,从而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艺术经营管理人才往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剧目管理。艺术表演团体在社会上、观众中影响力的大小,除了主要演员的艺术水平外,还取决于叫得响的剧(节)目。艺术表演团体要按照艺术生产的规律创造精神产品。剧(节)目只有被观众接受后,才能产生连动效应。否则,再有思想意义的剧(节)目,观众不理睬,只完成了制作过程而没有完成艺术生产全过程,有什么效益可言?在当今艺术的多元化和观众选择的多样化面前,艺术表演团体选择上演剧(节)目时,首先要把思想、艺术因素与文化市场的制约结合起来考虑。这里关键是要寻求思想、艺术价值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另外,剧(节)目的创作题材领域应当是广阔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可继承传统,又可进行多种形式的现代艺术探索。但具体到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都做到这些又是不大可能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宗旨任务,从本院、团的艺术力量、资财能力的实际出发,创作演出独具特色的适应某一层次观众的剧(节)目,雅俗共赏的作品不是没有,但有一种情况似应引起思考:按照适应多种层次观众的要求去选择上演的剧(节)目,演出时往往是哪一个层次的观众都不欢迎。当然,无论适应何种观众层次,剧(节)目在保证艺术质量上的要求是共同的。艺术质量是艺术表演团体的生命,要从创作、排练、演出的每一个环节落实提高艺术质量的措施。粗制滥造是在断送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发展前程。
一个艺术表演团体,要有一种艺术风格,这应该是艺术表演团体通过上演剧(节)目努力实现的艺术追求。要把艺术表演团体办好,就必须把剧(节)目的开发战略作为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来抓。打得响的剧(节)目不仅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还是使艺术表演团体产生强大凝聚力的最有效手段。
3、演出管理。艺术表演团体经营成败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一点是能否与观众建立最密切的联系及根据观众的欣赏需求作出灵敏的反应。这除了靠剧(节)目的适销对路,还要靠演出市场的开拓。演出管理不再是单纯的联系剧场,坐等观众买票的时代已经过去。想方设法主动争取和扩大观众群,已成为演出管理更主要的工作内容。多年来,在统包统管的体制下,“推销”二字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思维之中,精神产品的圣洁也使我们羞于说“推销”二字。今天是认真思考艺术市场学的内容并付诸演出管理实践的时候了。一台演出从排练之初,就应通过可能的方式进行宣传,利用各种方式组织观众,例如除网络售票外,对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社会团体、村镇上门售票,联系包场,或采用电话、邮寄、委托代售机构预售以及优惠售票等方式,或通过扩大社会联系,如建立经济文化联合体、组织票友协会等手段,开拓演出市场。
各级艺术表演团体都应重视选任和培养演出管理专门人才。他们除担负剧(节)目的演出推销外,还应从观众调查和剧(节)目售票记录入手,分析研究观众的成份、文化、年龄、职业结构及欣赏需求,对上演剧(节)目的反映等,从而为本院、团选择上演剧(节)目及调整演出计划提供决策参考。
4、劳动管理。目前不少艺术表演团体存在人浮于事、纪律松弛、艺术生产效益低的问题,这些都是管理水平低的集中表现。所以,加强劳动管理是建立正常艺术生产秩序的关键。要通过劳动优化组合,院、团内演出团体与非演出实体人员分离及聘任合同制,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以及健全的规章制度,但核心是实行责任制,进一步建立起相应的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人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秩序。
加强劳动管理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加强劳动管理,仅靠强调无条件遵守劳动纪律是不行的,要同思想政治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和改革不合理的体制、制度结合起来。第二,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显然不能用一般劳动管理的手段、方法来管理。管理条例的制定,要注意与其创造性劳动的特点相适应。第三,传统管理是以“事”或“物”为中心的,而现代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的。没有演职员的支持配合,任何严格的管理都难以奏效。要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健全院、团长负责制的体制下,通过演职员代表会议等有效方式,使演职员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变消极的被管理者为自觉主动的管理者。
5、财务管理。首先是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资金的使用。艺术产品要通过商品的形式来流通,因此在排练制作及演出中必须贯彻“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严格艺术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核算,使资金使用合理并产生最大效益。其次,除国家经费补贴的收入外,要根据本院、团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开辟演出收入以外的多种经费来源渠道。
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系统,在实践中应考虑管理的整体性,使以上几个方面的管理协调发展,但不是平面推进,没有重点。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某一时期有所侧重。我要强调,管理中三个核心问题一定要把握好。第一,任何一个团体,必须要有规章制度。第二,就是物质利益原则,要体现物质利益原则。第三,就是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三者是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行的保证。而物质利益原则是激励人们工作的最根本的原则,如果不能很好地体现物质利益原则,这将逐渐演变成为管理中的大问题。同时,物质利益原则也是对人的基本的劳动的尊重。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组织全体成员团结协作的基础。
加强管理,要解决好与改革之间的关系。艺术表演团体的经营管理是直接谋取艺术活动效益的社会实践,改革是为经营管理开辟道路、创造条件的社会实践,改革与管理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变革与稳定之间的矛盾。体制改革与管理机制的完善如同一只鸟的两翼,任何一翼不能扬起,艺术表演团体都不能起飞。企望“改革一抓就灵”,或在不改革体制的情况下去抓管理,都不可能长远解决问题。
艺术表演团体院、团长(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
院、团长能否体现出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实现艺术管理有效性的基础。
现在我们来探讨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长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管理者的素质是他的素养、品质、思想、作风和管理能力的总称。主要包括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先天素质,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个性,或者形成的特性,对于外界刺激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艺术表演团体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政治思想素质。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有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第二,能够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第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正确的敢于坚持,对于错误的敢于批评。第四,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第五,作风民主,密切联系群众。除了政治思想素质,管理者还应具备的品德素质:第一是实干。第二是无私。第三是容忍。第四是勇于承担责任。第五是政治思想过硬。第六就是热情、真诚。第七是坚韧、进取、忍耐。第八就是公正。第九是谦虚。第十,是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
作为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者,还必须具备各种能力。
第一,是经营决策的能力。善于决策的院、团长,通常都是把日常纷繁的行政性的事务,纳入健全的规章制度的范围去解决。这样就把决策的注意力,放在关系到院团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和决策的有效性上。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往往是不做许多决策的,也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决策上。很多决策是体现在工作中,在工作过程中,有时候有很多决策自然就形成了。但是在两种情况之下,必须要慎重而又及时地决策:第一种就是面临生存发展的困境时。你管理这个团体,面临生存发展困境的时候,你再不拿主意,什么时候拿主意呢?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要有决策,要有摆脱困境、走出困境的决策,这个是很重要的。第二种就是面临可能的、新的发展机遇的时候,你必须要决策,就是抓住机遇。你感到这个团体的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时候,必须要做出决策。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决策过程中,要有民主、程序决策的能力。这个决策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你要符合实际,必须是听取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没有完全出自一个人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都是符合实际,都是集思广益,积极采纳各种利益群体的人的意见基础上的决断。将这些集合之后,才能拿出一个适度的决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集思广益的能力。另外,就是在有效决策的实施过程中,面临风险和反对时,绝不妥协和半途而废。你的决策出来之后,要得到实施和贯彻,半途而废是不行的。任何的决策都可能是利益调整的过程,都是要涉及到利益的,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也有。说反对,不是再听一听,再等一等,就是再改一改,这样就把你正确的决策,改得支离破碎,最后一事无成,避免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较少的时间,以最佳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要力求高效率和彻底地解决实际问题。即便是一些不大的问题,也不要推来推去的。有些简单的,可以一次性解决的,就不要进行两次。当然,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事无巨细都要包揽,这里边有一个授权的原则。另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从善于实践表现出来。我们看几乎每一部管理学的书,主要是近20年以来管理学的书,基本上都谈实践的问题,就是管理者怎么做都得有实践,这个“实践”非常重要!
第三,是艺术知觉的能力。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艺术知觉的能力问题。作为一个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长,在剧目的选择和剧目的评价上,必须具有强烈的艺术知觉。一个剧本拿到手中,要凭借敏锐的艺术知觉能力感知和判断。对剧本或剧目的艺术水平和质量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艺术知觉的能力,是做好一个院、团长最重要的前提表现。一个制片人看到一个好剧本,有市场潜力的,他却看着不行,这个就是要误己误事的。艺术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多种感觉相互联系和综合活动的结果。而且这个感觉,又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所以实践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地方,还应该强调一点,虽然说院、团长的艺术知觉能力高低是建立在个人艺术爱好和兴趣上面,而同时,作为一个团体管理者的时候,这种艺术知觉,或者是对业务主体的判断,还要更多地建立在这个团体的实际生产需要方面,个人兴趣和团体的需要两者是结合的。比方说院、团长,可以对一个剧目有个人的看法,但是作为院、团长,你的这种评判,也要从团体本身的职能,或者团体本身的演出,或市场上去判断。要结合起来,不能以个人的审美喜好,代替团体的上演剧目选择。所以,艺术表演团体建立艺术生产的民主决策机制是重要的。
第四,是组织指挥和协调的能力。就是按照效益原则,把人、财、物和艺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协调。使这个单位所有的部门都要在整体的目标下生产、组织活动,能够非常和谐,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能实现最佳的管理绩效了。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就是尽可能地使这个团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能够预见性地尽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一个团体里面,作为管理者,要能够尽早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这个团体经常保持活力。
第五,是用人的能力。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管理知识,都是无限的,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精通每一个专业,这是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在一个需要管理的团体里面,管理者就专业方面,往往不是这个团体里面最突出,最优秀的。何况管理学有一个定义,或者是一个原则,就是在任何团体里面,都有比最高的管理者优秀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必须有这么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人才价值的发现和人才能力的发挥是一个管理者成败的关键。所以,优秀的管理者不在于自己是不是一个精通所有专业的内行,而在于能使组织的人员作用发挥得更大。
第六,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协调、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靠一些规章制度,或者是行政的力量所做不到的,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沟通协调能够做好。
第七,是公关的能力。公关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的管理学家认为,一个团体的绩效,它的效能、效益,这个公共关系的作用能够占到30%,实际上公共关系价值的发挥也可能更大。在某些时候,可能起到一个非常巨大的、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一般地来说,还是团体本身,它的自身能力的发挥是主要的,但是公共关系的能力,作为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何生产,特别是艺术表演团体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和封闭的,所以只要跟社会发生联系的管理,都有公共关系,这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管理需要创造性,需要管理者创新的能力。“创新”实际上就是能够发现资源,同时把这些资源调动和组织起来产生效能。比方说,我们看到路边有一块石头,一般的人可能把它看成一块普通的石头,没有用处。但同样是这块石头,一个内行的专家却能发现,它原来是一块玉石。他为什么能发现呢?他有这个眼光。所以管理者,也需要有一种眼光,如果没有眼光的话,就会把玉石等同于普通的石头而忽视了它的价值,也就是忽视了人才的价值。所以管理者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和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就是能够发现资源的价值。这种价值从管理上来讲,主要是指经济价值。发现它的价值,并且把这种价值组合起来,产生你想达到的那种目标,那种效果,那你就是有创新的能力了。创新的前提是发现,你要是发现不了资源的价值,怎么创新啊?管理就在于创新,真正创新的能力在于发现,发现之后,把那些资源怎么调动和组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文化产业”的灵魂就是“创意”。有一位日本学者说,文化产业就是把“文化”做成品牌,并把它推销出去。这话说得很好。
现代艺术管理的核心就在“创意”,而且随着艺术概念的延伸,带来艺术管理的延伸。很多艺术管理的范畴或者是领域,都需要有一种“创新”和“发现”的眼光去审视。还需要“发现”之后把各种元素有机的组合,成为品牌,或者说达不到品牌的话,成为一种有效益的生产过程。这样之后,管理就有效了。一个社会组织,不仅是艺术表演团体,任何团体的管理,有效性目标的确定都非常重要。有一句话讲“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但只做可能的。”即说明了做事情要追求有效性。
二、要充分信任,传递正能量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宽松氛围,让学生自我约束又自我完善;同时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心情舒畅,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也需要一定的“艺术”。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机制。比如上操该怎么做,早读该完成哪些内容,学校举办的活动怎么完成等等,让学生心中有谱,做事自然不乱。在班主任大的掌控下,把“权利”下放给分管不同任务的班干部,要他们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并且给他们的工作以支持和肯定。要学生管理学生,许多学生间的小争执,上课爱说话,就寝吃零食,去医务看病……就由各个班长负责处理啦,班主任可睁只眼闭只眼,不作深究,既可避免因班长“告状”而引起学生之间的矛盾,也可避免班主任因“看起”班长处理事情不公平而引起师生之间的矛盾,这不是纵容是艺术。但是若遇到不听班干部规劝的,严重违反校规班纪的,我会找他们谈心,纠正他们的错误,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耐心教育,让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加以改正。
三、“无情”决策,“有情”操作
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保护人的自尊。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学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等进行合理配置,使人尽其才,尽可能多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我们班有个男孩子,因吸烟、打架、骂任课教师被校学生处罚,我遵从了学校的决定,通知了孩子的爷爷奶奶(父母离异,各自外出打工),当着孩子爷爷奶奶的面,从换位的角度,对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关心他心灵的爱的缺失,同时也耐心的劝导孩子要经得起人生的挫折,不要自暴自弃。之后的日子里,我进行了两次家访,有空就打电话和孩子沟通,并说老师和他的同学们都等着他早点回校上课。并且我还让和与他玩的比较要好的几个学生在周末找他玩耍、谈心,使这个学生感觉到学校没有抛弃他,班级没有抛弃他,同学们没有忘记他,他还是班集体中的一员。这个孩子回到班里,虽然学习成绩不大好,但以前的坏习惯改了不少,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我很欣慰。
四、要胸襟开阔,“不计前嫌”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一个科学、民主、和谐、进取的优秀班级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社会、学校、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精心培育的结晶。
管理好班级需要班主任有勤恳的工作态度、一视同仁的博爱之心和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方法。这已是共识。但我认为传统班主任工作中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和工作模式已远远落后于素质教育对教育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制度管理与传统的说教,在“人”这个复杂多变的对象面前已失去原有的优势。其对学生志趣、信仰、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忽视,对心理因素疏导、心理动因激发及心理健康防治的漠视,均违背了学生主动、协作、自由、活泼的全面发展需要。更有悖于世界各国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重视学生人格培养和个性、潜能充分发展的共同趋势。这个问题理应引起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警觉与重视。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人在班主任工作中尝试实施“软管理”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这套不算成熟的做法介绍给同仁,希望能为您所用。
“软管理”的提法是与“硬管理”相对的。在人性的认识问题上,硬管理是建立在共性标准的基础上,把学生视为执行一系列程式化制度的主体,以循规蹈矩为参照准则;而软管理则是建立在社会人与复杂人的个性差异上,重点考虑学生的社会需求与心理因素。从管理重点看,硬管理的重点是事,中心是完成任务,不出问题就行;软管理的重点是人,强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其价值观,以此间接完成任务。从适用对象看,硬管理适用于追求层次低、自我认知意识淡薄的低年级学生,而高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标准已很难量化,尤其是其在主动与创造性地学习时,就需要采用软管理的方式。
1 软管理的实施
1.1 建立软性班级组织
不少班主任强调职能分工与操作程序化,由班主任指派成员任职,而后对学生的言行和时间一统到底,纯粹靠“盯、看、压、盘”来实现管理。这种方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信息反馈不及时、管理死板的缺点。软性班级组织则由竞选者发表竞选演说和施政纲领后由学生选举产生,同时定期换届选举的制度能保证组织的健康发展。作为软管理的保障形式,它要求班干和班委会成员的设置要精简、灵活,讲效率而不注重形式,有分工但不古板。只设立几个必要的班干,其他如组长、科代表则由学生自荐产生。
1.2 引导每位学生参与管理
1.2.1 问卷调查查与咨询
学生可对班干和班级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如本人与学生每周就生活、学习、思想上的问题及思考进行一次书信式的对话;班会课上由值日班长通报一周各方面的情况;班委接受学生的质询等。这样便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1.2.2 参与管理
学生有建议权、监督权和一定的决策权。如“对某某同学的违纪的处理方法”,我是按由本人陈述、室长与班干点评,全体表决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在教育这位学生的同时,也使其他学生学会自省,从而自觉地接受舆论的监督。
1.2.3 自主管理
这是参与管理的高级形式。通过选举成立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其对班级一些明文的制度进行共同商讨后具有完全的定夺权,可对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同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讨论,对学法、班级目标、个人缺陷进行一些交流,以实现学生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觉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1.3 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
班级可利用良好的班级形象,如卫生、纪律或大型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催人上进的班级宣言、学习标兵的宣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增强群体的向心力。班主任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在情感上增强了师生、教师与家长间的相互友谊和合作。
1.4 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口号,对学生进行内化控制
高中学生的独立意识、成人意识逐渐增强,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懂得思考生活,从而认清形势,树立远大的志向。如读一本名人传记、制定一个高考目标等。同时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对勤奋、责任心强、上进心足、意志力强的学生典型进行广泛宣扬,使学生自觉按照正确的价值观学习与生活,如若违背了,也会内疚和不安。这是学生自我调适纠正思想和行为偏差的最有效的方式。
2 软管理作为一种特别的管理方式,它的特点是鲜明的
2.1 它是一种潜在的柔性的约束力和驱动力
其有一种双向的作用过程。在班级中,集体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往往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规范性的影响。当制度内化为潜在的需求,便不再成为一种对个性的束缚。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选择,常常会改变自己过去的想法和价值观,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班集体也会通过对当前学生情况实时的调查、分析,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因而,软管理较多地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价值观的认同和心理调适,体现为一种弹性的柔性的约束与驱动。
2.2 软管理是一种客观、持久的影响力
对学生个人来说,班级的精神环境、集体的舆论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它不是完全松散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管理,只不过这种管理是对个人行为的调节要受个人知觉、价值认同等因素的“缓冲”。班级要形成高昂的士气和强大的内聚力,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主要因素,当这种关系协调一致时。软管理就具有持久的、稳定的影响力了。
“软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工作方法,其所主张的是在班级管理中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容、民主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的理念,从根本上讲是关注人的发展,这种关注不仅仅是对学生,同时也是针对教师自身的。这是对师生的一种解放。
歌唱艺术的声与情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但笔者看来,人们对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最缺乏思考。虽然每一个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声情并茂”是歌唱的理想境界,可是在声乐学习与演唱实践中却普遍存在顾此失彼的偏差。有的人重声轻情,声音很严谨规范,音色也很美,技术也过关,可就是未能打动听众的心;有的人重情轻声,在舞台上很会表演,演唱也完全投情于表演之中,但声音缺乏技术上的基本支持,没有发挥出“人声乐器”的特殊优势,也就离开了歌唱艺术的技术标准。所以,在歌唱艺术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中,如何才能正确诠释歌唱的声与情,处理好歌唱的声情关系,达到“声情并茂”的理想状态,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只有演唱者处理好声与情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理论和观念上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才能真正有助于演唱水平的提高。
一、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的审美标准
以情感人是表演艺术的审美基础,美妙的歌声能使人心旷神怡。我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儒学大师孔子就曾发出过“尽美矣,又尽善矣”“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叹,以形容音乐的美好,而春秋时期韩国女韩娥在齐国的歌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更是形容歌唱动人的经典故事。歌唱艺术是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歌唱艺术作为音乐的一个种类,它除了具有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所泛指的音乐特征之外,还有其特殊性,就是歌唱性的语言。可以说,歌唱艺术中的声音训练最终要以表现语言所表述的情感为目的,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美声。
声和情是歌唱艺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艺术的歌唱首先要求声音准确到位。因为出色的声音技巧与完美的情感艺术表现相辅相成、互不可缺。声音是歌唱的基础,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只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使作品蕴含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才能使歌唱艺术达到完美的境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声情并茂”才能够激发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而且“声情并茂”不仅仅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审美标准,还是欣赏者听觉审美标准的最高审美要求。总之,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声音的灵魂。歌唱者只有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歌唱技术技巧,修炼出艺术化的声音,同时用心灵感受并表现出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才真正做到了艺术性的歌唱。
在歌唱艺术二度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声与情是一对矛盾;情感就像一匹野马,不愿受任何限制,而声音技巧则遵循一系列的发音原理和规则,是规范的。情感要冲破声音技巧的束缚去自由伸展,声音技巧的规则又力图驾驭情感,不使其成为破坏规则的因素。另一方面,声音和情感始终保持着互为基础、互为支持、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但又不能相互取代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声乐学习与训练的过程,就是在解决这对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往复中螺旋式前进,逐步达到声音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完美统一、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
二、走出歌唱艺术“声”“情”关系的误区
在歌唱学习与训练中,声与情始终是相伴而生不可分开的统一体。但由于声与情均有着自身的不同特点与规律,因此在学习与训练中,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偏颇,需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方可达到声情并进、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演唱者要达到声情合一的境界,必须避免走入下述常见声情关系的误区。
(一)重声轻情
在歌唱艺术实践中往往存在重视声音技术,忽略情感表现的问题。声音是手段,情感才是目的。常见问题是有些声乐学习者常以炫耀自己的声音技巧成为歌唱的目的,而忘掉声音的情感与思想内涵,致使声情脱节。这在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他们在学唱过程中,必然进行大量声乐技巧训练,久而久之,为追求声音、表现技巧而忘记了情感的基调。歌唱中过多强调了声音的圆润、气息的支持、声区的统一、共鸣的位置等,然而一登上舞台,他们就为声音而紧张,往往这样的歌唱有声无情,甚至僵硬、呆板,演唱缺少艺术感染力。
(二)重声轻字
歌词为歌曲的旋律提供了艺术构思的基础。现代声乐艺术的主要因素是字,而不是音。实际上,歌唱就是通过字的内容和意义表达,最终实现思想感情的表达。因此,字必定是首要的,而音始终只能是音乐的辅助者。卡鲁索是美声学派中第一个废除那种常规的、忽视歌词成为音乐奴隶的传统唱法的歌唱家。他的歌唱,不仅表达了字里行间的内容,更表达音乐的内在感情和意义。他就是通过动人的声音和清晰准确的吐字,使听众懂得和感受到歌曲含义,这也使他成为相比其他声乐家更杰出的艺术家。这都佐证了语言是美好声音的基础,是情感表达的灵魂的观点。与此同时,丰富的情感变化又是形成多样化语言色彩的基础。歌唱就是声乐语言的艺术,是声音和语言的完美结合。如果说重声轻情是歌唱训练中的一大偏颇的话,重声轻字则又是一种常见的偏向。有些歌唱者一味追求声音,忽视咬字吐字及字意的表达,(转第99页)(接第81页)出现“音包字”的现象,使听众听不清歌词内容,也就让听众无从理解歌曲内容及情感,从而失去了歌唱的意义。
(三)重情轻声
在歌唱实践中常见一些歌者盲目追求情感的表现,不重视声音的基本功及艺术规格,凭着嗓音的本钱,激动时声音在喊,弱音时要么是捏着嗓子,要么是漏着气,声音缺乏正确的技术支持及艺术规格,这是难以达到真正的歌唱情感表现的。如果歌唱者缺乏自如运用声音技术的能力,声音没有规范,随意性很强,或僵硬或柔弱,该弱弱不下去,该强也强不起来,甚至声嘶力竭,大喊大叫,上气不接下气,一个长乐句要分成几小句来唱,这样的情感表达也就失去了歌唱艺术的审美价值,即使正确的情感自然也无从抒发。所以,有技术支持及艺术规格的声音才是歌唱艺术表现的手段。富有丰富情感的声音,应该以可控制的正确的发声方法为手段。
(四)声情脱节
在声乐学习与教学中,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先练好声音才能表现情感,把自己的注意力几乎全部倾注到声音的技术技巧训练上,托辞说:“声音没解决,谈不上情感表现”,存在先声后情的倾向。这种倾向较多存在于学院派的教学与学习中。这种声情脱节的现象,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因为,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声情并进,既要有声音同时又要有情感,须臾不得分离。声音和情感结合得越和谐完美,歌唱艺术的表现力越强。只有声和情高度结合,才能使声更好地为情服务,才能使歌唱富有更强的生命力。只有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互相依靠,互相促进,建立正确的声情关系,才能逐步进入声情并茂自由歌唱的艺术境界。
结语
歌唱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最自然、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是人们用以表现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寄托理想希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我国古代音乐专著《乐记》记载,“凡人之起,由人心生也”。可见,歌唱艺术的魅力取决于歌唱的情感表现。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歌唱艺术的本质是抒情,正如捷克歌唱家费尔迪南·曼什坦所言:“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因此,以情感人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是充满激情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以情带生,以声传情,是使声乐艺术具有审美价值的通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缺一不可。所以演唱者既要注意对声音技术技巧的运用,又要讲究音乐语言及情感表达,才能在其歌声里将声与情这两个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演唱才能声情并茂、感人肺腑,扣人心弦,才能将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充分完美地表达出来。此外,歌唱者还在美妙的声音中赋予自己内心深处对艺术作品的感悟,并通过流淌的旋律传达给听众,使听众得到心灵的共鸣,美的陶冶,艺术的享受。所以说“声”是歌唱艺术存在的先决条件和载体,“情”是音乐表达的内核,是歌唱艺术存在的最终目的,歌唱者只有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歌唱技巧,以心灵去感受,表现出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才能二度创造出真正的艺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艺术档案;管理
关于艺术档案的定义各有说法,而《艺术档案管理办法》中关于艺术档案概念的概述,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艺术档案是在艺术创作、演出、研究、教育、交流等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对于个人、院校或者社会具有保存、参考价值的原始性记录。艺术院校档案馆是艺术档案产生和管理及利用的关键机构,艺术档案是艺术学院档案管理的所有档案类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类别。但长期以来,档案界对艺术档案管理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都重视不够,艺术类院校对于艺术档案的管理也不够重视。
一、艺术档案的特点
(一)实时性。艺术档案具有很强的实时性,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的产生和收集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特定地点,错过特定的收集时间,在之后就非常难再次收集齐全。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档案,艺术档案不是产生即存在,存在即归档。艺术院校档案馆要为此制定统一的移交和归档鉴定时间制度。艺术档案在移交院校档案馆之前,需要有安全合适的保管环境进行管理,现场艺术创作产生的影音资料等,无法在活动之后,进行再次的增补工作。
(二)多样性。艺术档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包含了作曲、歌唱、语言、造型、综合等各个方面,每种艺术类别又包含复杂的艺术形式,比如说,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摄影等等。艺术档案的记录手段各异,也是艺术档案多样性的原因,如文字、图片、视频等。除此之外,由于载体的不同,有纸张、胶片、磁性材料等等。
(三)形象性。艺术档案具有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档案的关键性特点。形象是艺术创作的演绎。任何艺术形式的存在都依赖于形象的准确描述,没有形象,艺术也不会存在。因而,客观、真实地记录现实艺术的艺术档案就具有形象性。其次,艺术档案由好几个部分构成,形象是其中之一。照片、绘画等都是作为艺术档案对艺术形象的真实有效记录。最后,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档案,即使形象性的特点表现得不直接,例如:音乐剧本,它会创造出一定的想象空间,令人身临其境,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四)成套性。艺术档案具有成套性。一次艺术活动、艺术创作或者艺术表演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的相关材料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整体,艺术档案的各个艺术要素具有不可分离性,艺术档案反映的是艺术创作者艺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因此说,记录艺术活动的艺术文字材料等等具有成套性特征。
二、加强艺术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科学规范艺术档案归档范围。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文书档案或者其他的专业档案,依据一般的艺术院校档案馆的收集需求和未来发展要求,艺术档案的收集归档范围主要有:各类剧本和乐谱、场记、摄影创作设想、演出录音带、录像带,艺术总结、宣传材料、职员材料、国内外重大艺术活动的文件材料、艺术教育方面的教材,院校学生作品、展览的展册、艺术研究以及其它研究成果的材料等等。
(二)加快建立艺术档案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艺术档案的管理制度。《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对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安全与可用性。艺术档案是专业档案的一类,艺术档案工作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必须保证艺术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使艺术档案更好地为艺术工作服务并得到长久保存。首先,在艺术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文件材料,积累、整理和归档作为考核部分,列出负责人的职责范围。其次,建立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的归档制度,明确制定归档范围、时间和质量要求。只要是院校艺术活动、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中形成的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艺术材料,都应由业务部门整理后及时归档。
(三)建立专业数据库。艺术档案有效管理的价值是为了使档案实现有序化,能真实、客观、有效地保存艺术院校的集体记忆,沉淀学校及学术传统和校园文化。艺术院校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要以学校的重大事件为契机,以丰富的档案馆藏生动展示艺术院校的精神气质和品质,促使艺术档案馆成为一个艺术产品和艺术类的文化、精神的收藏、展示、传承的集中中心。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管理不是简单地保存各类艺术档案实体,而是要深层次地开发艺术档案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专题数据库,包括图片展、系列讲座等等,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艺术院校的发展历程。随着广大教职员工对艺术档案的需求的提高,提供专题查询服务。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馆要关注院校的发展,着眼于艺术院校的未来发展大局,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利用价值的艺术档案材料收集齐全完整,并建立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档案专题数据库。
(四)加强实时性、经常性收集。艺术院校的档案工作人员要做好艺术档案实时的、经常性的收集。一般情况下,艺术院校的档案工作人员都习惯于按照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等其他类别的专业档案的收集思路和方式,定点、定时地收集、整理档案。特别是在当前大多数艺术院校由部门立卷,档案馆人员收集、管理档案的能动性和参与性降低。对于实时产生的艺术档案,不一定要等到年终时收集齐全并归档。从宏观上把握艺术档案的产生时间,深入了解档案产生的数量、类型等等,档案工作人员参与产生的环境中,对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编研、统计等做出更精确的要求。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工作,艺术档案是重要的院校档案类别,也是国家重要的档案资源,在维护文化事业的发展历史和进程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别档案的特征:实时性、多样性、成套性和形象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做好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快艺术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规范艺术档案的归档收集范围,加强实时性、经常性收集,建立具有高校专业特色的专业数据库。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工作者,要跳出档案管理的思维定式,拓宽思路,以艺术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的发展轨迹完整、真实地记录高校的发展,突出艺术高校的文化精神,要争取以活档案的方式发挥艺术档案的文化价值,为艺术院校在艺术发展、文化传播中起到推动作用。
作者:王娟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允嘉.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5):178-179.
[2]李莎.艺术院校艺术档案管理探析[J].艺术科技,2014(12):207+279.
[3]林芳.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档案初探[J].齐鲁艺苑,2014(04):109-112.
[4]王云庆,吴芳.艺术院校艺术档案利用新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03):85-88.
美国耶鲁大学于1966年开办了第一个艺术管理专业,我国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很快的速度在各个大学开办了这一专业。但是,对于艺术管理这一新兴专业,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特别是关于该专业的学科属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艺术管理是艺术属性占第一位,还是管理属性占第一位?它应该是大艺术管理还是具体的小艺术管理?且这种管理是否应该以盈利为目的?等等,这都是该学科属性中所需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艺术管理属于管理
艺术管理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学科?艺术院校的学者则更多倾向于人文学科,强调该学科的精神性、艺术性,强调艺术的神圣和崇高,仿佛艺术管理如果强调其管理性的话,一不小心便会构成对艺术的巨大伤害。
的确,从字面意思上看,艺术管理首先是一个偏正词组,它的落脚点是“管理”,其次才是“艺术”,也就是说它是关于对艺术如何进行管理的学问。虽然它不是纯粹的为管理而管理,纯粹为利益最大化而管理,但是它仍然要通过计划、协调、控制等来实现对艺术行业的最优化组织,否则它的名字就应该是“管理艺术”,或者是“艺术与管理”。艺术管理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卫生管理即使不是平行关系,至少应该是趋向于平行的关系。它是管理学问中众多分支学科之一,尽管有其专业的某种特殊性,但不能以这种特殊性作为抹杀它与管理的某种血缘关系,不能认为沾上“艺术”二字就显得与众不同。带有“艺术”的学问就真的那么特殊吗?殊不知,其他哪个学科门类没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呢?旅游管理在进行常规的项目开发外,不同样也需要思考人文历史因素,难道旅游管理的最终结果也会造成对旅游资源糟蹋,变成一群唯利是图的“水果贩子”吗?笔者不敢苟同。
艺术本身包含了很强的人文成分,这注定艺术管理比起其他管理学科会带有更多的人文性质,但这也只能表明艺术管理是带有很强人文性质的社会学科,而不能否认其专业属性是社会学科,只不过这种社会学科需要更多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艺术品的审美内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众所周知,人文学科是以人的观念、精神、情感、价值以及精神世界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而社会学科是以人类社会及人的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艺术管理自然是研究人在艺术领域里的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它所关心的重点不应该放在艺术家观念、精神世界的层面上,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艺术学”学科所关心的内容。如果把它看作是人文学科的延续,那么管理者、组织者所需要关心的也就仅仅是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创作状态等,而对于其他与之无关的事情都可以无须理会,这肯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管理,而是艺术评论、艺术观察,或是其他什么的!艺术管理除了要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的同时,也需要为艺术家寻找合适的项目、资金、资料、作品销路等相关联的其他事项,而后面的事宜似乎更是艺术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此看来,涉及到项目、资金、销售、策划等系列问题,这已经不单单是艺术家个体性的创作问题,而是群体性的社会问题了。
因此,艺术管理其归属点最终还是管理。无论是宏观性的国家对艺术文化的行政管理,还是微观性的艺术中介管理,管理都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需要通过这种手段来促进艺术事业的繁荣。
二、艺术管理培养“通才”
如今年代大师缺乏,形成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当前整个社会的学术氛围过于功利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学科过分孤立,导致了学生的治学空间狭小。一个只会在自己狭小的专业空间里打转,难以以更广阔的思维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人,怎么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型”大师?如此说来,其他管理也好,艺术管理也好,总局限于具体艺术门类的微观视角,局限于“视觉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或“戏剧艺术管理”的思维,怎么能培养出具有战略眼光、宏观思考能力的艺术管理人才呢?
本科教育是“通才”教育,不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有硕士、博士。学生将来的职业方向可以在行政部门做宏观的艺术管理,也可以在艺术中介部门做综合性管理。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一种能站在艺术学层面看问题的学识和能力,那就失去了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毕业生只能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演出部门或者美工部门工作,将来某一天工作环境变换了,便无法开展工作,笔者认为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肯定是非常无益的。如此看来,高等院校也不需要开办“艺术管理”专业,可以直接开办“美术管理”“音乐管理”“戏剧管理”更符合具体需要,这样也会显得更“专”。但是,作为本科层次的教育,这种划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殊不知,在美国的大学教育中就非常重视学科的交叉和交流,注重“通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综合性大学,许多艺术院校也遵循着这一理念。
美国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前任主席琼·杰夫瑞教授也认为:“艺术管理涉及到的学科门类非常多,但不管涉及到多少门类,最核心的东西是应该统一的,比如要有核心课程,从事艺术管理的教师在学科发展的大方向上要有一定共识,对于这个领域的总体理念要一致;每个人必须有一个大的眼光,然后才能由大及小……”这些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各个不同的院校在培养方案上确实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个院校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育质量上的差别都相当大,都极力强调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这在艺术院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文理的截然分科,艺术类与其他文科的过分分离,所导致的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素养的贯通性弱,就是连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存在着某种缺失。展望大学教育的发展,未来人才素养的综合性是越来越强,艺术管理专业的定位也将是越来越明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艺术管理是为整个艺术门类服务的。
三、艺术管理也需盈利
艺术管理也需盈利,这是无须争论的一个命题。而部分人士却认为艺术管理会导致对利润追求的最大化,(转第18页)(接第6页)最终造成对艺术的践踏。人类文明进程中,历来也都是把艺术与利益相对立,似乎艺术天生就不能与金钱、利益等字眼儿放在一起,放在一起只能是对艺术的不恭。艺术就真的不能盈利?艺术管理盈利最大化会导致对艺术的践踏?事实上,许多能在利益与艺术两方面都能取得成功的好莱坞电影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艺术管理不能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项目,不能为艺术作品寻找一个好的销售渠道,不能使艺术家付出的精神和物质代价得到及时或更大的回报,那么我们还需要艺术管理来做什么?艺术管理不就是要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不就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艺术家所不具备的营销知识、公关知识及法律知识等来实现其作品利润的最大化吗?否则艺术管理存在的理由何在?虽然,利益追求不是衡量艺术管理作用的唯一标准,但是它至少也应该是众多标准中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很难想象连一点利益价值都不能产生的管理在现代社会算是一种成功的管理。
艺术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基本目标是为最广大的普通大众所服务,为最广大的普通大众所接受。如果艺术管理不把好的艺术宣传出去、营销出去,而只是一味地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共鸣者、交流者,这样的艺术管理就是大大降低了其社会存在的价值。而这些艺术最终也只能成为水晶玻璃盒中做摆设的艺术,成为不能与人共享的“孤独艺术”!纵观艺术史,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艺术家当中仅少数是富有的,大多数艺术家都是贫困的,都无法从其创造的作品中去实现利益的回报,这难道仅仅是艺术家的遗憾?或许我们能从艺术历史中悟出些什么。实际上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像散落在乱石沙砾中的珍珠一样,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保护、推广或价值回报,就有可能会消失于茫茫的历史尘埃之中,有的甚至最终被毁坏。许多民间艺术的消亡就是最好的明证。如今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的现象理应不需继续上演下去,而需要通过艺术管理的途径来把优秀的艺术积极推向大众,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只能是走历史的老路!
有些人担心艺术管理者会把艺术作为牟取暴利的对象,成为艺术的贩子。这种担心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把这种情况的出现归结为是艺术管理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像车祸的出现不能归结为是因为汽车的产生而要求要取消汽车一样。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能说明是艺术管理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真正艺术管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是艺术的贩子。
结语
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护理工作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和工作成效,而护理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护理管理的水平、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术能力等诸多因素,其中护理管理是关键[1]。在医院的组织系统中,护士长是最基层的管理者,为使医院的护理管理走向制度化、科学化,护士长的特定位置与工作任务,要求护士长必须具有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领导艺术,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利用。
1.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发挥表率作用,增强凝聚力①护士长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热爱护理专业,具有良好的品质,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心中有目标,胸中有全局;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平等待人,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塑造一个良好的自身形象。这样才能带动全科工作,使全科护理队伍形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②护士长作为一个护理管理者,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科学知识、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及护理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不断钻研业务,掌握新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管理才能,做好护理学科的带头人。③护理管理活动是一种复杂和艰苦的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长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任何时候不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紧要关头保持头脑冷静。胸怀宽容大度,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同或不相同的同志。一个善解人意,知人善用的护士长,必然会使护理群体和睦,成员心情舒畅,护理管理事半功倍;而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护士长,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成员心理失衡,极易引发差错事故或者将这种不正常的心态转嫁给服务对象,造成护患关系恶化。
2.善于运用激励机制,把自己管理的护理组建成团结、和谐、高效的集体①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从而使人产生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待的目标前进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护士长在管理中要知人善用,充分发挥每个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现代化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群体优势,针对每个护士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领导她们。护士长要善于授权和奖励,对工作中表现好,有进步的护士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充分尊重护士的发言权,让他们踊跃参与管理。在分配工作时要考虑每个人的特长,调动积极性。一个人如果长处得到发挥,就会大显身手,自觉热情地参加工作,这样就会增加集体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②从管理艺术上讲,护士长应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随时了解上级主管、同事的想法,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善于扬长避短。在医护、护际以及护患关系中护士长是协调者,面对不同的群体,处理诸多关系,常会遇到很多矛盾,护士长要善于处理好各种不利因素,遇到棘手问题,要多了解问题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善于做好心理诱导工作,切忌对护士有亲有疏,注意创造民主氛围,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与同事、患者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
3.注重影响力的作用护士长的权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职权,二是个人影响。前者是组织赋予的,后者要靠自身奋斗才能实现,并由广大护理人员认可。因此,护士长的领导艺术不仅仅是权力,更主要的是靠树立自我形象。权力性影响力属于强制性影响力,是不稳定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属于自然性影响力,不随执权者的职权地位影响而改变,这种影响力比较稳定持久,是潜移默化地起作用,使被管理者从心理上信服、尊敬、服从和信赖,并改变其行为。非权力性影响产生的效果,应在影响力中占主导地位[2]。
4.注重质量管理,增强经营意识护理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护理效果,还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病人第一的思想,严格管理,强化责任心和法律意识,经常进行质量安全和质量标准的培训及考核,规范管理标准,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对影响质量安全的因素要及时发现、及时分析、及时解决。效益管理要求管理者不能做一个只讲动机不讲效果的“原则领导者”,或忙忙碌碌的“事务工作者”。对医院来说,“服务质量高,费用合理”才能吸引病人,护士长要树立讲工作效益,以勤俭节约为荣,浪费奢侈为耻的观念。合理安排科室卫生材料消耗,做到精打细算、杜绝浪费。总之,护理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只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和改善领导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声乐教学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与处理又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它的实现是靠演唱者对作品正确的理解、准确的表现(二度创作),使其音响化和形象化,其效果应使听众在享受声乐艺术的同时也受到艺术美的感染。另外,歌唱是一种声音艺术,它的旋律不能只停留在乐谱上。我们在听多数学生的演唱时,总感到没有美感,其关键原因就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没有把作品的内涵表现出来。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表现与处理作品的能力,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要培养这种能力,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熟悉作品
首先熟读歌词。在声乐作品中,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是歌唱艺术区别于其他音乐艺术的显著特点。声乐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它比别的音乐形式更能直接地与听众产生交流和共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朗读歌词,掌握其语法特点、辙韵等,最好要求学生背唱。因为只有充分熟悉歌词,学生才会把精力放在歌曲的情感表现和声音的塑造方面。
其次熟悉曲谱。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在掌握歌曲的节奏时,要做到准确稳定且有动感,充满活力。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注意各种节拍的特点。另外,歌曲之所以动人心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有高亢低沉、激越委婉的旋律线。歌曲的旋律线一般分为上行、下行、平行三种,有时还互为结合地出现在歌曲中。
最后注意歌曲的调式、调性。调式、调性在表达歌曲的情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大调式表现明朗或喜悦自信的情绪,小调式表现柔和忧伤或暗淡、悲哀的情绪。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应十分注意。
二、全面了解作品
首先要全面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个性特征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理解歌词内在的含义,掌握歌曲的主题思想。
其次掌握歌曲的演唱风格。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风格,就中国歌曲而言,又可分为西北、东北、西南、客家民歌等风格,外国歌曲又可分为意、法、德、俄罗斯等风格。另外,还有咏叹调、浪漫曲、小夜曲等等。在演唱中,学生对作品风格把握得越准确,表达得就越完美。有很多学生不注意分析作品,只注重声音,其歌唱就不能给听众美的享受。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听众”的歌唱观念,要做到声情并茂,甚至以情带声。当然,声乐教师首先自己应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经验,要很好地做示范,而且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还要督促学生学好音乐史论以及和声、曲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作品的“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指歌唱者在尊重和忠于原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艺术加工,将声乐技巧同歌曲的艺术表现密切结合而演唱的过程。“二度创作”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注意歌曲的速度。每首歌曲都有特定的速度标记,但每种标记都有一个灵活的幅度。如《叫我如何不想他》中“微风吹动了我头发”一句,为了唱出这一句的动感,在演唱时把“微风吹动了我”几个字的速度处理得稍快一点,而“头发”二字可以放慢拉宽一点,这样就可以恰当地表现出作品的音乐形象和主人公的心情。再如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这是一首有引子和尾声的较欢快的分节歌,“鸟儿声声”四个字要采用断开的慢速,然后回原速,这样处理能有效地反衬主人公的欢乐心情。第二小结“啊哩哩”渐快,第三小结恢复原速。此曲是旋律相同的三段歌词,如果同样的速度处理,就显得有些呆板。如果在速度上作上述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了倾听鸟儿歌唱的情景,另一方面在回到原速时,让听众感到更加新鲜、形象。这样处理不但总体的欢快情绪没有改变,反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其次,把握歌曲的语气。声乐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朗诵者的语气对文学作品情感的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演唱者的语气处理也就成了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重要手段。如《海风阵阵愁煞人》中的“风浪它不怜打渔的人”一句,为了使语气更加生动,在指导学生演唱时可以把“不”字声母“B”的语气加重且时值相对缩短,对“打”字的处理,首先要保证与前面气息的贯通,然后对“打”字的声母“D”的阻气要短而有弹性,元音“A”要在哭腔情绪中强力喷出,成型要快。原谱上“打”字的时值是3/4拍,而在实际的演唱处理中,常把它唱为1/2拍,其后留出一个占1/4拍的气口,再接一个1/4拍的“A”母音。这样处理,既能准确表达女主人公珊妹无奈、悲愤的心情和暗含的反抗力量,也会使演唱者的语气和音乐联系更加紧密,表现更加生动。
最后,歌曲的处理。歌曲中表达情感最强烈的地方就是全曲的,其最明显的标志一般是歌曲结尾时的最高音或接近结尾的高音,前者如《长江之歌》,后者如《我爱你,中国》。当然,有的作品没有非常明显的点,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冼星海的《二月里来》等,虽然它们没有非常明显的标志,但不等于没有。这些作品,往往在较为含蓄的旋律下,隐藏着情感的,如《摇篮曲》的最后一句:“妈妈都给你”,《二月里来》中的“多捐些军粮也是抗战”,这都是作品情感的。歌曲的都是作曲家精心设计的,它既是作曲的重点,也是情感表达最强烈的要素。因而,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明确歌曲的所在,合理地运用情绪,注意情感的推进,以最美的声音、最深的情感来表现作品的。
总之,歌曲的艺术表现与处理,每个演唱者都有不同的方法和心得,甚至一个人每一次演唱同一首作品都会有新的感受与处理,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对作品内涵的深刻领悟和高超的演唱技能,但是最基本的仍然是上述几点。所以,声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千万不能只注重技巧而忽视了音乐作品的内涵。
在教学中,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能否充分发挥每一堂课的最大效益,其键就是对课堂实施有效的管理。课堂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他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的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教学的成败。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干扰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课堂违纪行为。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通常是采用惩罚方式,实现学生的顺从,达成课堂的控制。实践证明这是极其低效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课堂的有效管理应该是通过激励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课堂中积极向上的气氛,调动学生专心投入的热情。
一次在物理实验课上,几个调皮的学生故意敲击手中的尺子来捣乱课堂纪律,当时我听了就火冒三丈,真想立即“修理”。但我也明白,这些站起来比我高,开水不怕死水淹的人,其实头脑是很聪明的,使他们变成这样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属于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在外,照顾不到只能通过满足孩子;有的是因为迷上了“网络游戏”;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婚无人管的等等。他们的心事都已不放在学习上了,家里也希望混个毕业证书,在校期间能平安无事就行了。怎么办,这个班是我刚接手的,对他们也不了解,不能轻举妄动,眼看他们越来越嚣张,总不能置之不理吧,得想个办法来“治理”他们,收拢他们才行,要想让他们心服口服动粗的肯定不行。想到这我平息了心中的怒火,温柔地对同学们说:“你们听,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是从哪传出来的呢?”大家齐声答到是尺子发出的声音并涮的一下,一齐朝他们那望去,他们可从没受到过这样的“待遇”,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我又接着问,你们是根据哪方面的知识辨别的呢?――“声音”。是的,他们刚才的一敲,其实是在暗示老师上的课不够精彩,同时也敲开了老师的灵感,这样吧,我们今天就满足他们的要求,来一个游戏比赛怎么样?不上课还有游戏玩,每个人都赞同,大家都乐意接受挑战。我说出了游戏的规则:分小组,就用各自身边的塑料尺子来设计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方面的实验,并能当场验证,(辅助器材可以到仪器室借用),在有限的时间内设计最多的小组有奖励哟!
接下来同生们兴趣盎然、兴致勃勃、七嘴八舌,比赛时,有同学主动承担起主持人的角色,各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动手强的来展示他们组的成果,表达好的当解说员,我和其他同学充当大众评委。比赛的过程是紧张而愉快的,比赛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竟然就是“调皮”的哪小组设计的最多、最有创意,我还亲自为他们颁奖,虽然奖品是每人一张小书签,但他们上台领奖时的深深一鞠躬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就是一把尺子,在大家的努力下,能够设计出这么多的实验。声方面的:声音的产生――敲击出声,声音的三要素: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把尺子发声――响度;将尺子露出桌面不同长度弹奏――音调;敲击钢尺和塑料尺,辨别是哪种――音色;声音的传播――一同学用尺子在桌子一端敲击,另一同学在另一端听。力方面的:尺摔出去还能继续向前运动――由于惯性;尺落下总是落到地面――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弯曲使尺子发生变形――尺子有弹性,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小刀与尺子相互刻画,尺子上有印痕――小刀的硬度比尺子大。光学方面的: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出现尺子的影子――光的直线传播;尺子放在水中弯折――光的折射。电学方面:尺子在头发上摩擦后能吸引事先准备好的小纸屑――摩擦起电,且能吸引轻小物体;将塑料尺接到原来亮的灯泡电路中灯泡会不亮,用钢尺却继续亮――导体与绝缘体。热学方面:塑料尺和钢尺同时放在一杯热水中,一段时间后,钢尺更烫手――钢的导热性能比塑料快……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是学会了总结,学以致用。我的收获更大,收拢了人心:课后这几个学生主动到我办公室坦白从宽,并下决心认真学习;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变浓了,我也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真没想到小小的一堂课能有这么大的改变,退一步有这么大的收获。也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改除“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建立一种尊重、关心、信任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对待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势得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同时我们在进行教学中,要分别为他们设置可行的近期目标,激起他们的信心,特别是对后进生,一丝闪光,也应该给予热情肯定,我们能洞察到他们的点滴进步,用“差中找好”、“错中找对”的辩证艺术,调整他们的心态,排除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变自卑为自信,变落后为先进。
艺术歌曲是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物,是一种专业性、室内性、抒情性相统一的音乐体裁,它是诗、声乐旋律、相对独立的器乐①(钢琴)部分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文学与音乐,人声与器乐高度融合、珠联璧合的艺术形式,它的源头在德奥。
艺术歌曲表现的主体性、抒情性、专业创作的技巧性,器乐(钢琴)部分和声乐旋律的互动融合性,表演形式的室内性以及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性是它独特品格的整体联系,是它定型成规的标志。基于此,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是由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的舒伯特最后确立的。但艺术歌曲并不是舒伯特凭空创造的,它在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真正确立之前经历了比较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欧洲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音乐艺术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声乐艺术开始了向近代过渡,产生了各种体裁、不同风格的声乐形式。特别是16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不仅给整个欧洲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诸领域带来了全面的繁荣与进步,同时对音乐形式的发展变化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个人风格和独创性成为音乐创作的首要原则,使彰显人文主义精神、追求感性自由、富于个性特点的歌曲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德国在宗教改革之前,其音乐只是一个二流的国家,主要模仿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但宗教改革之后,它就逐渐在欧洲音乐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歌曲艺术方面,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几代作曲家的努力后,逐渐发展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的音乐体裁——艺术歌曲。
16世纪末以前,德国的各种歌集大都标明“可唱可奏”,这说明其形式尚未确立。从17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声乐抒情体裁,艺术歌曲的雏形——新“歌体……”(NeueLieder)。就这一体裁的风格来说,曲调大多保留了民间音乐的基本素材,与民歌很接近,伴奏的形式及创作规范也尚未很明确。其代表性的作曲家的作品有很多,如奥佩茨(M.Opitz.1597—1639)的《德语诗歌集》(BuchvonderDeutschenpoeterey),硕爱因(Schoein1586—1639)的《森林音乐》(Jocusnuptialis),克里格尔(A.Krieger1634—1666)的自度曲《新旋律》(NeueArien)等等。
18世纪中叶,伴随器乐创作的“柏林乐派”的兴起,出现了“第一柏林歌曲乐派”,这一现象标志着德国歌曲走上了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从此欧洲各国的歌曲有了创作方法、美学原则和风格上的鲜明区别。可以说,德国艺术歌曲得以产生的社会根源,首先在于启蒙运动对思想的解放,其直接原因则在于市民阶级社会地位的提高,也与普鲁士弗里德里克大帝对艺术的保护政策息息相关。
第一柏林歌曲乐派的理论奠基人是克劳塞(Chr.G.Krause1719—1770),最主要的作曲家是C.P.E·巴赫,他于1758年出版的《宗教颂歌和歌曲》(GeistlichenOdenandLieder),包括了为诗人盖勒特(Chr.Gellert,莱比锡大学文学教授)的54首诗歌谱曲。这些歌曲内容严肃深刻,富于思想性,代表着当时受启蒙运动影响的知识阶层的新思维。作品通常较突出歌词的意义,旋律相对处于服从的地位,其中的谱曲大多是分节歌形式的,引人注目的是,大都写出了完整的伴奏。作曲家表示,他不愿意让“呆板的通奏低音演奏者”去任意想象,其中有些作品的伴奏有相当的独立性。
C.P.E·巴赫的歌曲生前共出版约200余首,其创作实践充分表明了当时键盘伴奏歌曲风格崛起的趋势,从而使第一柏林乐派民歌风的、质朴的歌曲添加了专业创作式键盘音乐的典雅精致;与此同时,依然保持抒情的质朴格调。
另一种趋向与第一柏林乐派质朴风格截然不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突出创作歌曲音乐精致,逻辑严密的一面。如内弗(C.G.Neefe1748—1898)引入并发展了带修饰的分节歌,允许曲调和伴奏随歌词的后续段落作适当改变。他的歌集《歌唱与键琴小夜曲》(Serenatenbeimklavierzusingen1777)提供了范例:作曲家配合歌词变化,对分节歌音乐部分的节奏和结构适当调整,同时对伴奏进行相应改变,对伴奏地位充分加以重视,表明了将伴奏视为歌曲内在要素的重要取向。
第一柏林歌曲乐派的后继者被称为“第二柏林歌曲乐派”,崛起于1770年前后,他们的歌曲曲调更为精致、节奏与和声更复杂,键盘乐器伴奏的作用也更为重要,带修饰的分节歌较之前人更为靠近通谱歌曲(Throughcompose)。其中,三位代表人物是舒尔茨(J.A.P.Schultz1747—1800)、赖夏特(J.F.Reichardt1752—1814)和采尔特(C.H.Zelter1758—1832)。舒尔茨尤其注意采用较为优秀的诗歌为歌词,他的三部歌集都名为《民间音调的歌》(LiederamVolkston),赖夏特出版于1794年的歌集《哥德抒情诗与赖夏特谱曲》在德国颇为流行,其中有著名的《魔王》和《野玫瑰》。采尔特的成就更为突出,他最早的一部歌集是《钢琴伴奏歌曲》(LiederamKlavierzusingen),多数作品调性多样,节拍灵活自由,和声风格多变。他的歌曲对后代作曲家的影响是很大的,例如,他曾教过门德尔松和勒威(C.Loewe),在这两位作曲家的歌曲创作中,就有着采尔特风格的鲜明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德国文学浪漫派的支流——士瓦本派对艺术歌曲的兴起也有重要影响,其中,作曲家楚姆施蒂格(J.K.Zumsteeg1760—1802)的地位尤为重要,他的叙事歌曲创作对舒伯特的早期创作有直接的启发作用。士瓦本派的一位作曲家和理论家舒巴特(C.F.Schubart1739—1791)也影响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著名的《致琴弦》和《鳟鱼》的歌词即选自舒巴特的诗作)。
与舒伯特相对而言,维也纳乐派的大师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在歌曲创作方面只是偶尔旁涉,并未作为重要的音乐创作领域去对待。但莫扎特为哥德诗谱曲的《紫罗兰》(DasVeilchen,K.476),已经预示了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繁荣时期的到来。贝多芬的《致远方的爱人》(AndieferneGeliebte,Op.98,6首),属于艺术歌曲套曲,并且对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创作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在德国“利德”(Lieder)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最初在16世纪,兴起过一种复调形式的“利德”。随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追求感性自由的历史潮流,主调音乐逐渐发展并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样就出现了“有伴奏的单声歌曲”。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伴奏处于陪衬地位,但是历史的发展不断赋予伴奏以重任。18世纪末,德国“利德”歌曲已开始出现浪漫主义迹象,作曲家较注重伴奏声部的写作和设计,这样,钢琴声部(器乐)从单纯的伴奏升级成为人声的伴侣,衬托、说明和加强诗歌的含义,几项任务并重。到19世纪初,“利德”成为了大多数作曲家运用的借以发挥最大才能的工具。舒伯特的天才创造,使“利德”歌曲发展至顶峰。这样艺术歌曲的体裁真正确立下来。从此,这一体裁在以后的音乐历史潮流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在音乐艺术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与奏鸣曲、交响乐一样重要的体裁。
注释:
①艺术歌曲一般都是由钢琴伴奏的,但自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以后,很多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的伴奏由管弦乐队代替了钢琴,如:、理查·施特劳斯等。
参考文献:
[1]白君汉:《论沃尔夫的艺术歌曲》,载《交响》2001年第2—3期
[2]保·朗多尔未:《西方音乐史》,周薇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3月
[3]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等译,杨燕迪校,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4]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1999年
[5]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汪启璋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96年
3700多年前,大禹在洛阳建立都城,此后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立都,从而使洛阳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居住帝王最多的古都,长期以来都占据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悠悠千载的帝王兴替,峥嵘岁月的历史烟云,时光流逝,帝王不再,曾经辉煌的古代文化和历史文明给古都洛阳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洛阳现今除地面尚存的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之外,地下所存历代墓葬以上万计,所出各个时期的各类美术文物数量足以数十万件计。这些分布广泛、数量丰富的洛阳古代美术遗存,作为古代文化传承的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以其特殊的方式延展着中华民族视觉美术前进的足迹,印证着文明发展的步伐,同时也在今天成为洛阳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一、根在河洛与彩陶艺术
在中国人心目中,洛阳自古是“天下之中”,是“中心”。古代所称“中国”即指洛阳一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土中谓洛邑,为天下之中也”;“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襟喉,而魏赵之走集”等等。这些都表达了洛阳为“天下之中”的意思。作为“天下之中”的洛阳是最早跨入文明时代,而且在以后的数千年里,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成为“东方古代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
有一种说法,要了解中国的20年可以到深圳;要了解中国200年可以到上海,要了解中国的500年可以到北京;要了解中国的1000年可以到开封;要了解中国的3000年可以到西安;而要了解中国的5000年,只有到洛阳,正所谓“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生产和生活。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已进入到农业文明时代;当时人们不仅居住地稳定,并且基本脱离了茹毛饮血的生活。随后,在1959年考古工作者通过长期对二里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不少学者认定最早的洛阳城也是夏王朝的都城,这也是我国“七大古都”(洛阳、西安、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中最早诞生的都城。由夏以降,商、西周、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均曾建都洛阳,洛阳由此就有了“九朝故都”(九表示多数)或“十三朝故都”的俗称。
悠久的历史给洛阳带来了浩如烟海的艺术宝藏,考古学家在这里不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制品,也发现了最早的青铜和青铜器,更为著名的是这里所发现的彩陶艺术品,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遗址也在洛阳辖区内发现的。这些早期人类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尽管是先民为了不同的用途而制作,但其质朴简洁的造型,明快绚烂的纹饰所显示出未经磨砺的幼稚和天真,却带给人一种恍若返璞归真的艺术美感。如大庄遗址出土的一件庙底沟文化类型彩绘陶盆,造型坚实挺阔,饰以花瓣纹。其实用与唯美的巧妙结合,体现了河洛先民的聪明智慧与浪漫的气质。1978年在洛阳附近的临汝县问村出土了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件彩陶缸,陶缸腹部彩绘一幅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鹤鸟衔鱼石斧图”,占画面主置的是鹤鸟,体形肥硕,通身灰白,长嚎短尾,延颈直立,口衔一条大鱼,旁侧树立一件有“x”型标志的有柄石斧,这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彩陶绘画,线条构图诡异,具有浓厚神秘氛围,显示了原始先民结构作品的水平和写形状物的能力,成为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这些彩陶艺术作品无论在造型、纹饰、图形和色彩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对后世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二、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墓葬文化与艺术
古人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在“事死如事生”的古人眼中,洛阳盆地北高面水,低山环绕,温暖向阳,洛河、伊河等河流缓缓从盆地中央流过,是典型的避风聚水之地,风水两者兼而有之,故自夏、商、周以来,成为理想的建都之地和上乘的阴宅之所,是他们无比神往的墓葬之地,故而才出现了“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的独特景况。“洛阳为九朝都会,先民遗址,随处皆是,地下宝藏,不知既极。”而古墓中,尤其是皇家墓葬和名人墓葬,所伴随的不计其数的随葬品都是珍贵的古代艺术品,既有堪称古代书法艺术精品的墓志和碑刻,更有显示出中国古代艺术成就的陵墓雕塑、彩陶和墓室壁画。
现今已发现的洛阳地区古墓不计其数,其中已确定有皇陵区8处,名人墓11座,著名壁画墓21座,已发掘各代墓葬五、六千座(包括已发掘西周墓葬总数约800余座,发现东周墓千余座,发掘汉墓近3000座,西晋200座,北朝墓30余座,唐代600多座,其余还发掘有秦、曹魏、北宋墓若干,洛阳市北二、三十座墓冢组成邙山古墓群更是成为了目前洛阳一道独特的古墓人文景观。在这巨大古代墓葬文化中,其艺术价值首先是通过洛阳古代陵墓雕塑来反映的。洛阳古代陵墓雕塑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在邙山的汉陵区,遗留有大量石人、石马、石象等雕塑,这些雕塑既是皇陵石雕的开山之作,同时又从建筑艺术形式本身体现了皇帝的权威,以其高超的石刻工艺增加了陵寝的神秘感。唐孝敬皇帝李弘的恭陵位于河南偃师城南的景山上。恭陵坐南朝北,南门外为神道,神道两侧依次排列石象3对、石马1对、石华表1对。这些石刻雕塑造型硕大生动,雕刻技艺高超精湛,极富盛唐气息,整体效果和气势并不逊于唐代其他皇陵。而在此墓葬群中的宋陵石刻在艺术上更是颇有特点:宋陵武士身躯高大,形象勇猛,雕像甲胄的纹饰细腻传神;宋陵番使深目高鼻,须髯浓厚,酷似唐朝胡人形象;宋陵石虎造型威武雄壮,四肢前立后蹲,张口咆哮,威风凛凛;宋陵石羊则面目清秀,体态修长,静卧于旁,展示了石羊恬静、乖巧的美。这些宋陵雕刻作品人物和兽类造型逼真,装饰花纹细腻,代表了宋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体现出了雕刻艺术精湛和成熟。
最能反映洛阳墓葬艺术价值的还有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和墓葬壁画。唐三彩也被称做“洛阳唐三彩”,这是因为洛阳于唐朝时出产三彩陶器极负盛名,汇成了一种新奇的民族艺术。从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唐代三彩陶器来看,有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器物,如住房、假山、柜橱、牛车等;有各种动物,如马、骆驼、狮、虎、鸡、狗等;也有各色人物,如武士、文吏、贵妇、仕女、牵马胡人等。这些造型浑厚丰满,工整细腻,色彩绚丽,神态逼真,气魄雄伟,刀法简朴,线条流畅,潇洒奇特的唐三彩作品虽然历经一千多年,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从其艺术价值上来说,洛阳唐三彩在人物俑的塑造上,不仅能够展现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物各自不同的鲜明外部整体形象,同时还能准确地捕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对五官部位巧妙地予以夸张,进行精细地刻划,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如天王俑夸张其双目,以显威武;文吏俑微收其双唇,以露其亲和;女侍俑两眼平视,一副顺从的神态。在动物俑的塑造上也同样能够展现出不凡的气势。同时在工艺上,洛阳唐三彩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色彩的绚丽、斑斓,以及我国独有的流串工艺,使得这些陶器作品在造型上生动逼真;在色彩上光彩绚烂、典雅富丽,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难觅的珍品。洛阳墓葬壁画艺术主要体现在此发现的两汉墓葬中,现已发现的完整的两汉壁画墓室已有十数座。这些墓室壁画以数量多、年代跨度大、表现技艺丰富高超而居于我国古代三大墓葬壁画分布区之首。事死如生的汉人在其墓葬壁画上描绘有摊戏、打鬼、羽化登仙、天文星象、历史故事、迎宾拜渴、宴饮歌舞、车骑出行等内容,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及生活意趣。1976年出土的西汉卜千秋墓壁画显示了汉代绘画开阔雄浑的气派,墓室中满绘壁画,主室平脊上所绘著名的“升仙图”以长卷方式描绘了男女墓主夫妇在神仙灵怪的护佑下升入天界的景象,在13块砖上依次绘有女蜗、月亮、持节仙翁、双龙、神豹、聚羊、朱雀、白虎、仙女、玉兔、蟾蜍、墓主夫妇、伏羲、太阳、黄蛇等形象,流动的彩云萦绕其间,气魄深沉雄大,用笔豪放,色彩鲜明,充满了飘动活跃的气氛,为研究汉代的历史和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视觉形象资料。
洛阳作为古代墓葬的“首善之区”,其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举世皆知的,随葬在墓中的艺术作品更是埋藏在地下的艺术宝库,这些艺术作品不仅生动记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是洛阳甚至中国历史的写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其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佛像雕塑与龙门石窟
古都几度兴废,战火几度燃烧。历经悠悠千载的帝王兴替,伴随峥嵘岁月的历史烟云,洛阳地面上的许多古代美术作品都已经灰飞烟灭,至今屹立不倒的龙门石窟终究让我们能够探寻一番洛阳地面美术的过往辉煌。
龙门石窟的建立要归功于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在他迁都洛阳后,笃信佛教的他把佛教也从山西平城一即云冈石窟,转移过来。中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唐、北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建达四、五百年。据统计,龙门现有佛龛2345个,佛像十万余尊,佛塔六十余座,碑刻题记二千八百余品。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佛完如蜂巢般密布于东西两山崖壁,南北绵延达一千多米,蔚为壮观。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龙门石窟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的佛教雕塑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造像术上的较大的进步,相对于云岗石窟造像概括洗练,以整体感取胜而言,龙门石窟的魏窟写实能力大大加强,表现出较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的温和可亲,洞中的释迦面露微笑,衣饰由偏袒右肩和通肩式变成了汉族的胞衣薄带式。进入唐代后,变化则更为明显,唐代的佛像具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形体丰满健壮,雍容华贵,象征着唐代早期的国势的强盛和经济的繁荣。在艺术上,唐代的圆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力士夜叉浑身肌肉突起,肌肤和解剖的原理又适当加以夸张,充满了雄伟的气势和向外进发的力量。再次,龙门继承了云冈的艺术风格,从造像题材来看,云冈石窟以三世佛为主,龙门石窟北魏时期也整体上给予了继承。但是进入唐代后,由于唐代高僧玄奘说过“天见弥勒佛下生”的话,武则天为了加强其统治,宣扬其就是弥勒的化生,于是她在龙门大造弥勒。龙门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体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就是奉先寺的主尊卢舍那大佛,女皇武则天鼎力相助的卢舍那大佛,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身旁有肋侍菩萨两尊,佛弟子、金刚、神王各两尊,这9尊造像或文静质朴,或饱经沧桑,或雍容华贵,或文或武,性格各异,错落有致,这一切都本着一个主题,烘托卢舍那大佛的至尊至上,当然这也就是烘托武则天的至尊至上。最后,龙门石窟由于是北魏进驻中原后才开凿的,它历经多朝多代,直到明朝还有小规模的雕凿,其受到的文化熏陶十分强烈,除了佛像外,还有像龙门二十品和药方洞这种特殊的艺术题材。“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字形端正大方、刚健质朴、既具隶书格调,又有楷书因素,是“魏碑”体的代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四、洛阳古代美术的经济价值
从彩陶艺术到墓葬艺术到佛像雕塑,洛阳古代美术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比重,为洛阳昨日的文化添上了绚烂的一笔,更是今天洛阳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学者指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艺术品和艺术所产生的效应除了知识活动、发展文化和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播外,同时还是一种经济来源这一点是得到普遍承认的。只要想一想那些成群结队去参观那些艺术名城的人们够了,这些名城包括巴黎、威尼斯、罗马、佛罗伦萨等等。”可见,艺术成为了许多人们“慷慨解囊”时不可抗拒的诱惑,艺术与经济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有着密切的关联。从上文可知,洛阳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化的摇篮,其悠久的历史遗存下来了丰富多彩彩陶艺术、墓葬艺术和佛像雕塑艺术构成了洛阳极其绚烂的艺术文化风景线,而这些艺术品的遗址则成为了人们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龙门石窟,每天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成了洛阳最亮的名片;邙山陵墓群、洛阳古墓博物馆,也都成为了国内外游人喜爱的古文化旅游景观。无疑,洛阳古代美术遗迹成为了洛阳旅游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法宝。“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文物资源无疑是主角”。
旅游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有着传统产业不可比拟的优势,许多国家把它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旅游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文物上,创建特色旅游品牌。文物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特有的文化个性,又是不可再生的,这正是特色旅游的优势所在。洛阳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工业,但是如果能够以洛阳古代美术为依托,以“文物搭台、旅游唱戏”把本地旅游搞出特色,也必定有助于拉动洛阳经济的更快增长。从旅游学的角度看,旅游开发涉及到许多学术上和技术上的问题。不言而喻,洛阳的古代墓葬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名”、“古”、“特”、“新”、“奇”、“用”,这几项旅游开发的要素在洛阳古代墓葬资源都具备。“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就是洛阳古代墓葬“名气”的最好例证,这种情况在中国找不出第二家;“古”就是古老的程度,洛阳古代影响比较大的墓葬若从周灵王算起,距今也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周灵王陵是有史可证的第一个帝王级别的陵墓,此种情况,其他地方也没有;“特”即特殊、特别,洛阳古代墓葬时间长,皇家墓葬和名人墓葬多,墓葬形制变化大,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大,确实与众不同;洛阳古代墓葬虽然是古老的文化,但其中蕴涵着许多“新”的东西,如出土的墓志和文物中有许多史籍上没有记载的东西,可以起到补史和佐史的作用,典型的就是洛阳新安县的“千唐志斋”,被称为“石刻的唐史”博物馆;“奇”就是奇特,洛阳古代墓葬乃天下奇观,绵绵二千多年,人们不改初衷,一直把洛阳的北邙当作墓葬的“万吉之地”,邙山之上累累古冢,在无言地诉说着它的神秘和奇特;“用”就是实用价值,如果我们将洛阳古代墓葬看成是文化资源的话,它就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洛阳开始认识到历史文化资源是洛阳最大的优势,旅游经济的发展应作为洛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使旅游经济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旅游经济在拉动需求、刺激消费、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2000年,洛阳借河南省提出的“三点一线”的黄金旅游发展战略,打出“黄河旅游带”品牌的机遇,在发展旅游经济中有更大作为。“三点一线”汇集了龙门石窟、自马寺、关林、小浪底、少林寺、清明上河园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