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2-03-18 19:09: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热处理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热处理实训总结

篇1

学分制改革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工程实训是一门实践教学为主的基础课,是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基础,必不可少的必修课,高质量完成基本工程训练,培养具有工程素质和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工程实训》课程结合大工程背景下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趋势与高等教育的改革精神,以国家教育部本科课程改革指南为指导。改革实训教学模式,优化实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如何提高热加工实训教学质量,是一个急需研究课题。

我校学分制教学改革,学分制运行一年来,经过工程训练中心热加工实训部一段时间的思考探索研究总结。现将有关做法和经验与大家分享如下:

一、充分利用学校和中心网站做好热加工实训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等各工种实训宣传工作,工程实训的目的

学生在实训前对常见零件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知之甚少,如何更合理、更有效的选课,不仅可以帮助实训学生初步了解机械基础、加工工艺、同一个零件不同的加工方法、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机械制造的目的,而且可以提高实训学生学习兴趣,与工程训练中心和实训教师互动,提高实训学生兴趣,对各种零件加工适用性经济性和创新、创造性思维等。

1.做出常见零件工艺流程图和选课参考图。让学生在实训前初步了解常见零件工艺流程加工工艺,供热加工实训和各实训工种学生实训选课参考,有目的的学习。

例如:车床的主轴、齿轮

(1) 传统加工:设计、原料选择、下料——锻造——预备热处理(退火、正火)——机械粗加工(车、铣)——最终热处理(调质)——机械精加工(精车、磨)——零件——零件组装(钳工)——机器

传统加工:设计,实训学生明确怎样学好《工程制图》的意义。原料选择、下料、锻造材料成型《工程材料》是基础,要学生考虑到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应力。预备热处理(退火、正火)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退、正火方法,其目的是降低金属材料硬度,便于切削加工;消除锻造加工使金属材料变形所带来的内应力,细化加热和热加工变形所带来的金属材料晶粒;为下一步热处理做好组织上的准备;机械粗加工完后进行最终热处理(调质)可获得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在粗加工前和精加工后进行最终热处理;机械精加工完后才能获得真正合格的零件。

现代加工:设计、原料选择、下料——锻造——预备热处理(退火、正火)——机械粗加工(数车、数铣)——最终热处理(调质)——机械精加工(精车、磨)——零件——零件组装(钳工)——机器

现代加工与传统加工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让实训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一个机器是有许多零件组合在一起的。一台机床有七至八千多个零件组成,一辆汽车有二至三万多个零件组成,除了有金属材料外还有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结合大工程背景,除了让实训学生考虑材料性能、工艺方法、加工工艺,还要实训学生考虑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设计出的机械的创新性、经济性、适用性、成本等。最终达到国家所提出的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的。

2.让热加工实训学生先购教材提前通知做好预习、实训后复习的工作。

热加工实训学生在实训各工种前预习各工种教材。使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和要求,全面了解金工实训教学的基本内容,了解实训各工种及其相互联系,使学生有全局概念,防止所学知识支离破碎,并能将实践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使学生掌握安全基本知识,消除安全隐患。让实训教师少一点时间讲理论课,多一点时间给实训学生操作,下一次实训少复习一点已经操作的内容,留多一点时间给实训学生新内容操作。充分利用在下一次实训前的间隙把上一次内容充分消化吸收。进行实践与理论知识交叉互动学习有利于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这也是学分制好处之一。

二、尽快提高热加工实训指导教师的理论和专业水平。培养更多的双师型人才队伍

工程训练中心热加工指导教师既要有较高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和指导能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人才队伍已迫在眉睫。鉴于工程训练中心热加工指导教师有较少学分制指导经验,因而他们的授课内容、进度、采用新旧国标等情况均不统一。为此,需由中心领导和骨干实训教师重新修定学分制教学大纲,教学执行大纲组织实训指导人员讨论大纲内容及实施方法,编写讲稿,规范各时间段实训内容。组织指导教师公开讲课,工程训练中心领导骨干实训教师和其他实习指导教师等到场听课,对授课内容和方法等进行规范化,以提高实训教师的授课水平,相互学习交流。同时举行了工程训练讲课大赛、实训操作演示大赛,对讲课、操作演示水平进行评奖,以增强指导教师的竞争意识,取长补短。经反复多次讲课、操作演示和听课后,再由中心领导和骨干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共同讨论制定实训细则,进而规范每个实训单元应完成的教学内容,尤其是热加工各工种大纲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避免出现单元指导教师不同而出现的实训内容的脱节和不同步现象。不断提高热加工实训教学质量。

请进来、送出去、多交流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中心加大热加工实训教师培训力度,培训储备实训教师,培养一专多能实训教师。让更多一线实训教师在现代企业和兄弟院校工程训练中心多学习、参观、交流、研讨;让更多专家、名师、学者给一线实训教师授课。看看企业发展的方向、兄弟院校工程训练的经验,听听国内外工程实训发展方向。以便使一线实训教师开拓视野、思路,避免闭门造车和师傅带徒弟那种近亲繁殖。稳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三、加强安全教育,防范于未然

热加工实训实行学分制改革后热加工固有的特殊的高温、高电压、高粉尘、高辐射、有毒气体、飞溅物等危害,再加上实训学生一周或几周实训一次,学生安全实训是现在乃至以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整洁的实训环境,完备规范的安全实训制度,实训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遵守;教学管理部门、实训部部长不断督查,查找事故苗头,不断整改,防范于未然、做到警钟长鸣、消除安全隐患。在实训学生中不仅要强调安全实训的重要性,更要加强热加工实训教师实训的安全意识。安全的实训是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学生本人负责,而且在实训教师中强调安全实训的重要性是对实训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责任心业绩重要考核依据。在实训全体学生中签安全承诺书,各班长、学委、学生党员自动成为安全协管员;在实训教师中要求挂牌上岗、建立各工种意见箱、党员示范岗等措施有效的消除安全隐患。安安全全的实训对学校、中心来说也是一种最大的节约成本,作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安全的实训更是学校、中心辐射全国重要声誉之一。

四、抓基础实训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离不开综合培训。创新能力培养关键不是发明创造,而是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能力。学分制改革后积极贯彻工程实训基础,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注重工程基本素质,启迪引导创新意识。抓基础实训质量,抠实训每一个细节 。在有限的实训时间里,让实训学生知识技能弄懂吃透。了解各种零件的加工工艺、工艺流程;各种机械创新大赛、自滑车、无动力小车等为载体。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培养出更多的卓越工程师来。

五、校企联合,敞开大门办学。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

中心一方面要争取学校给中心实训教学经费增加投入,增加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寻找企业合作。学校的投入经费购置的设备永远赶不上企业更新换代的设备。资金和设备是企业优势;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本质。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争取企业支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与企业合作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更多复合创新型人才,也是给社会、企业的反哺。

六、结束语

学分制是一种柔性教学管理制度,它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多层次、多样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它强调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个性达到和谐发展;它对热加工实训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学分制的实行,工程实训应从转变热加工指导教师的思想、进一步提高热加工实训教师的教学质量、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改善实训设施等方面深化工程实训教学的改革,不断提高工程实训教学质量。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志海.机械制造工程实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9.

[2]段海峰.关于如何提高新时代金工实习效果的探讨[N].科技创新导报,2013-06.

篇2

【分类号】:TD353.5

汽车专业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汽车零部件各岗位人员具有的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笔者通过对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的现状分析,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评价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体系运行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对汽车专业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考核和加强。

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构建要点

1.1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点

目前相关院校的汽车专业主要采取传统的汽车专业教学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其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等已不能满足当下汽车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构建过程中,应当着手改善某些环节的弊端,明确新型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评价体系,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汽车专业教师,制定多元、灵活化的汽车专业课程评价方式,并且结合汽车在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编写内容具有科学现代化的汽车教学教材。这对推进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和扩大汽车专业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熟练掌握汽车制造工艺,积极完成汽车热处理材料的实践训练日志,进行工作总结。

1.2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的先进性分析

完善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评价体系,推行模块式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进汽车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汽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与感性认识,实现汽车专业理论与汽车制造工艺实践活动的密切结合。[1]因而对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进行先进性分析,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汽车专业教学内容,还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切合实际地采用不同方法对其进行指导,从而使汽车专业学生自身的汽车制造能力水平和汽车专业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

2.汽车制造工艺体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汽车制造工艺体系专业教学执行力度弱

由于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体系专业学校的精品课程教材在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受汽车专业学科体系教材的影响较大,比如教材编写内容陈旧,与现代的汽车技术与制造工艺的发展相脱节,使得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完全照搬照抄汽车专业教学理论知识,汽车专业学生对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方面课程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较弱,再加上疏于对汽车制造工艺规范的表述,使汽车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执行能力较低,这种以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体系专业学科本位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评价体系极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倾向,不利于丰富汽车制造专业理论以及扩大指导学生实习的汽车热处理材料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也不利于提高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践转化能力。[2]

2.2汽车制造工艺体系专业教学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由于汽车制造工艺体系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使得该汽车专业的课程评价指标低,评价方式单一化现象突出。比如汽车教学专业学校对同一汽车零部件和热处理材料总成的“故障排除” “制造工艺”和“汽车零部件构造”教学时间不集中,汽车专业技术理论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自成体系,导致汽车制造工艺体系专业的学生对汽车某一热处理材料的理解不透彻,认识不全面,从而使其对汽车专业的学习难以深入和进行透彻理解。[3]汽车教学理论教师和汽车制造工艺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有效沟通,使得他们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相互脱节,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最终导致汽车制造工艺体系专业课程评价指标降低,汽车热处理材料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合理统筹汽车专业教学内容。

2.3汽车制造工艺体系专业教学素质有待提高

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学生在进入汽车制造工艺的实习教学阶段,会出现模糊的汽车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与复杂的汽车实践不相一致的情形,汽车专业学校往往注重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模仿性的操作训练,无法形成汽车专业的系统技能,使得学生汽车专业实践的积极性下降,汽车教学理论和汽车实习教学相融合,汽车专业素质难以得到提高。由于汽车专业学校进行大面积的学生扩招现象,因而汽车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尤其在学习汽车专业知识时缺乏空间想象力,使得学生对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的理论知识、汽车热处理材料与制造技能等基本关系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这十分不利于汽车教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汽车制造工艺时缺乏清晰的思路,仅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经常感到汽车教学专业技术理论枯燥无味且难学易忘,导致其兴趣下降。

3.完善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评价体系运行的解决方案

3.1加强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评价构建和执行力度

为了加强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评价构建和执行力度,汽车专业院校应当建设汽车实训基地,加强学校的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的执行力度,提高学生的汽车技能和汽车制造的兴趣,拓宽汽车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渠道,加大对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此外,还应当建立一些汽车检测中心、汽车制造工艺实训室等多媒体汽车实训的专业教室,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知识,积极参与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汽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3.2丰富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课程的评价方式

为了丰富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课程的评价方式,汽车专业课程的评价主体需要实施模块式的一体化汽车专业教学组织,通过对汽车制造人员的必备技能进行培训,按照学生汽车制造能力的强弱进行细致的归纳和整理。为了保证汽车教学改革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学校需要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有利于为开展“一体化”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

3.3提高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专业教学评价主体的专业素质

汽车院校一方面要引进高水平的、优秀的、有较强汽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以保证汽车专业教学的教学质量,汽车院校应当加大汽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汽车制造工艺的核心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汽车专业专门的定期培训力度,促进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理论与实践指导老师的不断交流,进而提高汽车专业学生对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得汽车专业理论指导与汽车制造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融为一体,促进汽车专业教学活动有规律地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汽车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要求的提高,为了完善汽车专业教学中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体系,汽车专业院校应当明确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基础知识学习和汽车专业实践训练技术,了解热处理材料及制造工艺课程模块系统所包括的机械部件,配合汽车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汽车专业制造工艺实验台的演示过程,同时深化汽车专业教学系统的工作原理,不断创新汽车热处理材料和制造工艺各零部件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37-02

一、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以湖南电气职院机械类专业为例,目前每届学生人数达500人以上,这给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质、用途、工艺特点、热处理以及质量控制等。该课程由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课程内容多、各章节独立性强、专业术语多、应用性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实训教学也难以保证学生能主动完成相关实训。因此,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中“教”的技巧

教”即为教师的“讲”。本课程传统教学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内容较抽象,教师不得不过于详细讲解教学内容,从而占整节课的时间。如何教好该课程,首先要给学习对象“把脉”,结合学院实际办学条件就地“取材”,以取得实效。本校学生主要来自本省,以湘潭及周边地区居多,多数学生的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很多学生的课外时间用在上网或玩手机上。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充分利用职教新干线等相关资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引入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课堂讨论、分析判断,提问、研讨、互提互答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在课堂上成为“学习主体”,把平时表现作为期末考核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企业优质现场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及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要起主导作用,教师要经常阅读相关文献,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和相关课题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中“学”的方法

“学”即为学生的学习反应。课程内容繁杂、概念抽象、理论枯燥等,使得学生难记忆,难理解,教师难讲解。对于本课程的教学,不仅有课堂的理论教学,还要有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该课程相关知识,因此,合理组织教学显得尤为关键。

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材料的性质、成分、热处理方式及其应用领域等通过实例图片或实验视频等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工程材料热处理的“四把火”,从加热、保温到冷却方式等。这种“学”,不仅需要教师拓宽专业知识面,而且要对教学环节进行宏观把握,既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注意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密切注意学生“学”的状况,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否则学生失去对“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带着问题“学”,让学生归纳总结。学生若能抓住“学”的主线,理顺课堂讲授的重点、难点,就能保证在“学”的环节上获得材料选择、正确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学”,如采用互联网、图书馆、职教新干线网络教学平台等查询相关资料,通过企业生产实习和日常生活中接触例子,获取材料应用知识。

四、课程中“做”的学问

“做”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手做实验、实训。实验、实训是材料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实验、实训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常用材料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材料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和热处理方法等。除了课堂上传统教学以外,可利用仪器展示、实验演示、动画模拟,企业生产现场观摩等,以达到教学效果。有些实验可能无法安排学生“做”,例如有色合金、非金属材料实验和材料表面热处理等,也可利用以上方法,这样既可节约教学资源,又可达到学习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机械零件、刀具材料等相关图片到课堂中去,学生通过对实物信息的获取,提高感性认识,鼓励学生思考,并设置一些创新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项目等措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做”,教师应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做实验并参与工程实践,丰富自己的动手能力,成为“能工巧匠”,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做”。

五、课程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既是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又是学生对学生方式的一种尝试。对职业教育而言,无论是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颇深的德国模式,还是美国的“欧林工学院”模式,都是世纪大工程背景下“教学做”的成功案例。坚持“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达到“做”的核心。在设置学习情境时,通过项目化工作任务,按照认识学生规律、职业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使学生由学生主体向职业人角色的逐步转变。

总之,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和积极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都具有独特的作用与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迎.《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03).

篇4

《金属工艺学》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普遍反映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中职学校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层次不齐,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教学效果肯定不佳。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入了比较实用的项目教学法,根据教学大纲把教材划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作为一个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践课程设计学习过程,在实践情景中开展学习。

一、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及熔点导电性

《金属工艺学》的开始部分主要讲解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判别材料性能好坏的依据。我们把这部分内容作为一个项目,选择几种常用的金属材料,如铜铝铁铅及45、20CrMnTi、W18Cr4V、HT150 QT700—2等,制成相同的式样,根据式样的多少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一种式样,由各组学生分别放到拉伸试验机上测量各自的强度和塑性。根据测得的各组数据,由学生自己阐述不同材料抵抗载荷及变形能力的差别,并引导学生明白材料性能,什么时候要强度高而什么时候要强度低;在不同硬度试验机上测定同种材料并对不同标尺进行比较,由学生自己得出同材料不同数据的结论,分组讨论原因最后导出硬度不同标尺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结论;在冲击及疲劳试验机上测定各种材料的韧性及疲劳指标,使学生重点注意在冲击中的高度差及疲劳试验中断裂的突然性;再测量上述材料的熔点、导电性、热导率等指标,比较其不同,并引导出熔点、导电性、热导率等指标对材料使用场合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将测得的数据填制成表格,各种常见材料机械性能一目了然,增强学生的记忆深度。

二、晶体结构的差别造成机械性能及熔点导电性等物理化学性能不同

这部分内容包含许多抽象难理解的概念,如晶体结构、晶胞、晶粒、晶界等,体积非常微小,用1/10纳米尺度来衡量,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理解。

如果这个项目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先制作一个混沌状态的原子海洋来表达晶体,随后这个原子海洋将快速变化,整个空间不断扩大而原子不断缩小,出现许多线条穿过原子中心使原子串成行和列,最后采用时空穿梭手法将整个框架聚焦到一个晶胞并将之放大。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生动形象的立体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转贴于

三、非合金钢、合金钢铸铁及有色金属

这部分内容是日常生活可能接触到的零件的材料。先准备不同的材料然后标上材料类型,用实例介绍不同材料的性能及用途。学生分组后,不同组别排定不同任务,例如,A组选Q235-A-F、10、45、45Mn、50、T8,分别测出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利用测得数据比较随着含碳量及含锰量的变化性能发生的变化;B组选40、40Cr、60、60Si2Mn、T12.W18Cr4V,分别测出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利用测得数据比较随着加入合金元素变化其性能发生的变化;C组选20、50、HT150、QT700-2、KTH330-06,分别测出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利用测得数据比较钢与铸铁的性能差别;D组选纯铜、纯铝、纯钛,分别测出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利用测得数据比较不同有色金属性能的差别;E组对预备好的齿轮、键、销子、轴、螺母、螺钉、螺纹等零件进行区分,并记录什么材料可以生产什么零件,并查阅课本和机械手册写出为什么选这种材料。然后,五个小组轮换进行,最后将数据列表和机械手册比较,增强学生的记忆。

篇5

2当前在校生的特点

因为我院属于高职高专类,所以学生在入校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础稍差,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有一部分同学是在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的情况下无奈选择专科,要求掌握一门技术,即实践性的课程要多。

3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信息量大、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同时内容很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刚刚从高中上来,对于机床设备、夹具、量具和一些复杂的加工工艺路线连见都没有见过,更别提实践操作了,再加上抽象的概念,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所以,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

4对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五章钢的热处理、第六章合金钢、第七章铸铁、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以及第九章非金属材料这几章的内容和先修的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有雷同的部分,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带有复习性的讲课,而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是技术专家的一个工具,同时又是学习后几章钢的热处理、合金钢以及铸铁的理论基础,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必须重点讲解。而典型机床的简介和切削加工以及数控加工这几章应放在一起讲解,这样学生对机床的认知才会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解。

5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1)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启发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站在上面教,学生坐在下面听,老师不管下面的学生到底听没有听、能听懂多少,自顾自地在上面讲,结果,下面呼呼睡倒一片。所以,对传统的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应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以帮助、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比如在讲到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时,学生都觉得太难掌握了,根本就看不懂,这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横坐标表示的是含碳量,纵坐标表示的是温度,横坐标有几个关键点:0.0218%、0.77%、2.11%、4.3%和6.69%,先引导学生,含碳量小于等于0.0218%的叫工业纯铁,那同学们想一想工业纯铁很软,有没有用处又在哪些地方用呢?根据生活实际,工业纯铁用得很少,几乎没有用处,只是在实验室里用。那么含碳量在0.0218%和2.11%之间的称为钢,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俗称“钢铁”,那么“钢”和“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学生自然会回答是含碳量不一样。所以,通过运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教会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本身很单调乏味,如果课堂气氛再沉闷,老师讲课不生动,那么,学生的听课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堂气氛,可以通过现场提问、课堂讨论等等方式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的气氛当中。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联系起来,或者是把课堂教学搬进车间和实验实训室,这样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钢的热处理”当中的普通热处理“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时,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课本给学生讲,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我们可以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车间里“四把火”的热处理工艺,讲完之后,我们在实地上车间参观一遍,感受一下“四把火”,再让学生找出“四把火”的工艺方法、特点和区别。在现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让学生实际观察零件的加工过程,分析加工工艺,使一些难讲的、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很容易理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欲望,提高了兴趣。

(3)运用“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中抽象的概念较多,如果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那不但没有理解反而很快会忘记。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焊接”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制造业是焊接应用最广的行业之一。汽车的车身大约有焊点4000-6000个,那么汽车车身有这么的焊点,首先采用的什么焊接方法呢?它是不是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的一手拿焊条一手拿面罩的焊接方法呢?那是最原始的焊接方法焊条电弧焊。我们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理论联系了实际,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4)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知识点多,但是内容很枯燥单调,所以讲授这门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同时查找资料为本节课的讲课内容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讨论,并由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最后,由老师总结,带着问题讲解之后,给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让学生再次讨论答案与自己答案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查漏补缺,找出差距,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参与其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6对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手段上的改革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达,教学设备也在逐步更新,现在我院每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原来教师上课都采用板书的形式,不但效率低而且费时又费力,表达方式不直观,有很多图形在黑板上是画不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动画图形视频表达准确生动直观、文字表达清楚、信息量大、互动性效果好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学不直观、很多抽象问题不理解等问题,所以,科技的发达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把信息和知识都融入到课件当中,同时也要求课件制作的美观。比如在讲到铸造和锻压时,不管老师讲的如何生动学生没有见过就是很难理解,有了多媒体之后,放一段铸造和锻压的车间视频,学生能直观地感觉到生产车间的环境和流程,即使没有去过车间,看了视频和讲解之后,也仿佛身临其境,所以,利用多媒体仿真教学,学生对知识能很容易去理解,同时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增多了,眼界也开阔了。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里面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实验实训,学生从高中刚刚过来,原来在高中学到的都是文化课,没有接触到专业课,也没有上工厂实训过,所以一接触到专业课很难接受,学生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况且课本上讲到的概念很专业很抽象,学生没有实践的话就不认识,更不可能去理解,所以每学期安排的有金工实习,金工实习就是对铸造、锻压、焊接及热处理还有车削、钻削、镗削、刨削、插削、拉削和铣削以及磨削加工的认识实训,是直接完成机械制造的实践过程,实践需要有理论做基础,而该课程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机械制造实践过程,所以,金工实习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两个教学环节同时开展,避免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篇6

引言: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既要求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也要求有较高的表达能力、协作精神、纪律观念、工作态度等综合能力。由于钳工实训教学内容陈旧、单调,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使钳工实训无法正常教学,然而钳工基本功技能又是机械类、机电类、家电维修类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之一,可以提高学生看图能力,提高测量技术,可以应用钳工技术对零件进行钳加工,使学生初步掌握零件加工工艺,对专业工种实训有很大帮助。我校钳工实训课程自试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以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

1. 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特点 所谓一体化课程教学,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把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完好衔接和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做”融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针对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突出以技能为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设计多个学习任务完成实训课程,把有关的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等内容分别融合到各个学习任务中,通过开展多个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应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不会造成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通过精心设计的各个学习任务完成本专业各项技能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学生参与设计、编制工艺、加工、评价等各个环节,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被动学习局面,创造了以学生为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2. 钳工基本功内容及学习路径

2.1 钳工基本功学习主要内容

钳工主要分为装配钳工、机修钳工、工具钳工,尽管他们分工不同,但无论哪一类钳工,都应当掌握扎实的钳工基本功,包括: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扩孔、锪孔、铰孔、攻螺纹、套螺纹、矫正、弯曲、铆接、刮削、研磨、基本测量和简单的热处理等。

2.2 钳工基本功学习路径

钳工基本功学习要有方法和路径,其中“划线”主要学习平面划线、立体划线,对于非钳工专业的学生通过划规划能划出φ8直径的圆和利用高度尺划出尺寸界线即可,钳工专业必须学习立体划线,懂得借料和纠正技术即可;“錾削” 主要学习錾削平面、錾削键槽、利用錾子切断金属薄板、刃磨錾子、錾子热处理,对于非钳工专业的学生能利用錾子切断金属薄板即可;“锯削”最终目的是锯出准确尺寸,主要通过学习纠正来得到这一成果,锯削纠正的最高境界是能把约12毫米厚的铁板锯成正面呈直线,背面呈曲线的效果;“锉削” 最终目的是锉出尺寸和形位公差较高的平面和圆弧,锉削的最高境界是只利用一把锉刀就能把3毫米以上厚度,20毫米以上长度的铁板锉成中间底的效果;“钻孔” 主要学习钻床使用、尺寸控制和麻花钻刃磨,通过起钻时的纠正来达到钻准的目的,通过学习用手感应出钻穿来防止事故;“攻、套螺纹” 主要学习一些螺纹底孔直径计算,丝锥选用、攻套丝方法和小螺纹的攻丝技巧;矫正与弯曲要学习双向矫正与弯曲技术;基本测量就是常用量具测量,机械制造类学生必须学会用百分表测量尺寸和角度,非机械专业只要学会游标尺和千分尺即可;简单的热处理包括淬火、回火,在錾削时学习效果最佳。

3. 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策划

3.1 学习任务的设计

学习任务的设计是钳工实训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最重要任务,通过学习各个任务,把钳工各项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全部学到。学习任务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和趣味性,并根据各专业特点来设计,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小铁锤制作” 学习任务,通过学习制作小铁锤,可完成设计、编写工艺、划线、锯削、锉削平面和斜面及圆弧、钻孔及倒角、攻螺纹、套螺纹、基本测量和简单的热处理的钳工基本功学习。通过学习“色扣制作”或“小汽车制作”,完成设计、编写工艺、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矫正、弯曲、铆接、基本测量等钳工基本功学习。通过学习“微型平口钳制作”,完成设计、编写工艺、錾键槽、锯削、锉削、钻孔、锪孔、攻螺纹、套螺纹、铆接、基本测量、装配等钳工基本功学习。通过学习“V型铁制作”, 完成刮削、研磨、测量等钳工基本功学习。

3.2 学习活动的策划

教师在学习活动的策划中,要有始有终,例如“小铁锤制作” 这个学习任务,由以下5个学习活动组成:

学习活动1“小铁锤的设计”,学生分组设计,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设计一个新颖的产品,然后通过评比,选择最优秀的作品来加工制造。

学习活动2“工艺分析”, 学生分组制定工艺,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工艺,然后通过评比,选择最合理最先进的工艺。

学习活动3“小铁锤加工制作”, 学生按所制定的工艺来加工完成制作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加工,纠正学生的错误。

学习活动4“测量和误差分析”, 学生各自根据图纸测量自己制作出来产品,并填写检测表,教师观察和指导学生的测量。

学习活动5“工作总结与评价”,学生写工作总结,做自我评价并打分,小组对各成员做评价并打分,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并做教学总结和分别给学生评分。

在选择学习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选择,例如机电、家电维修类的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制造小铁锤、色扣这两个学习任务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而且加工出来的产品可以在他们的专业实训中使用,更有效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汽车维修类的学生,他们重点学习矫正、弯曲、铆接等钣金技术和基本测量,其次是学习刮削、研磨、钻孔、攻套螺纹等日常修理技能,可选择制造小汽车、色扣等学习任务来完成这些基本功的学习。对于数控加工类的学生,他们重点学习测量、编写工艺、钻孔、铰孔攻螺纹、套螺纹等技能,可以考虑一些偏向于锉配类的如“微型平口钳制作”的学习任务。对于与钳工接近的如模具制造专业、装配钳工专业的学生,则要全面学习完所有钳工基本功内容。

4. 一体化课程教学师资的培养 要顺利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就要培养一体化课程教师,一体化课程教师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操作技能,也要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组织能力,教师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提升主要在校内培训,通过自学和“老带新”活动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其次是通过上级部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班来提高教学水平。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必须了解如何获得本专业各项基本技能最高境界的学习途径,懂得获取这些技能的最佳方法,教师的技能要真正达到本工种高级工以上水平。

教师要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先进工艺,了解相应工种各岗位对工人综合能力的要求,为此每年必须到企业锻炼,主要是了解企业文化及各类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了解各种先进工艺、先进工装及各种工作流程,了解各岗位对工人综合能力的要求等,因为这些知识是在校内和书本中都学不到的,只有到企业调研和通过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培训教师,才能使教师真正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总的来说,一名合格的一体化课程教师,必须了解本专业应掌握的理论课知识,具有本专业过硬的操作技能,熟悉企业用人的要求和工作流程。

5. 结束语 当然,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如果有理想的学习环境和设备必定事半功倍,提高一体化课程教学效果。在现代工业突飞猛进的时代,以培养生产、服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学校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应对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出现的厌学现象,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一体化课程教学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最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将再接再厉,不断总结和创新,一定会使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得到完善和推广,逐步在全校、全国推广使用,成为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推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篇7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技能与知识与我们的现实实际生活密不可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专业的技术学习,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选择材料,为学生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所学技术而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实用性的人才,但是,因为中职技工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大多初中毕业,对热处理与金属材料的专业知识的认识还是模糊的。为了避免学生感到学习难度高、产生厌学的情绪,中职教育工作者以促进教学为目的,积极探讨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分析课程中的难点

因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课程实践性强、知识的涉及面广、名词概念较抽象、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机构严密、相关理论系统性强、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理论性强、内容杂等,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就难于突破课程知识的重点、难点,达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失去教学意义。例如:课程的前三章是金属学的基础知识,如果没有学好这部分基础知识,对后面所要学习的常用金属材料和钢的热处理的知识就会一知半解,因为金属学的基础知识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它对合金和金属的晶体结构及铁碳合金相图的建立等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和介绍,是掌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课程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内容综合化

在课堂上,教师应少讲,甚至不讲在实际工作应用较少或根本用不到的内容。而且,对于不同的专业,其讲解的侧重点也应不同。例如:车工工具为硬质合金或高速钢;钳工的工具为低合金工具钢或碳素工具钢;车工钳工应侧重优质碳素钢;焊工应侧重普通碳素钢等。不同的材料,应用范围也不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的理论与实际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对学生讲解生产中的实际事例,应做到从理论角度分析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能够找出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超市出售的菜刀中,有一部分刀具虽然很锋利,却非常容易断裂,原因在于这类菜刀的脆性太大,没有对其进行低温回火,而只是进行淬火处理。按照课程要求,综合教学内容,并融入教学实践,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准备刀具、弹簧、连杆等工具作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认识回火的概念及其应用与分类,让学生知道这些工具所需要的力学性能是不相同的,刀具需要有很高的硬度;弹簧需要有良好的弹性;而连杆则需要具备综合的力学性能。要使这些工具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就必须在淬火之后进行不相同的回火。通过这种讲解,学生认识到高温回火、中温回火及低温回火的概念和应用。

3.针对课程特点采用有效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的应用来进行有效教学。它通过提供的具体案例,根据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需要,引导学生表达、讨论、分析,使他们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际的案例中灵活运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的理论知识。教师还要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结合学生的兴趣来选择案例,把有效的案例应用于教学中。例如:让学生针对不同材料,按照硬度试验法来选择相应的硬度测试的方法。再如:学生可以按照所学的合金刃具钢针对不同的刀具选择适当的材料。这些方法,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所学知识,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在实际条件的允许下,可以通过校方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的机会,这就加强了教学的实践性,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体会。让学生多参与机械制造的实际操作,在机械厂实习能够使他们熟练掌握热处理工艺。与此同时,在企业文化强有力的感染下,学生受到基础的技能训练,真实体会到职业环境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的长足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锻炼他们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使他们形成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

4.教学环境的改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间仅仅占了全部教学时间的1/5,而理论教学却占据4/5,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现代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加强了对实习试验的应用,教学时间一半用于理论的教学,另一半则用于实践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只停留在理论上的极端的状态,增强了学生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的能力,满足了学生实训与实验的学习要求。例如:在对学生讲解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做有关于冲击韧性、硬度、压缩、拉伸等的试验,让学生通过动手亲手体会学习后,写出试验报告。这样,机械教条的教学转变成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灵活机动教学,教学的质量必然获得极大提升。

5.结语

篇8

金属学与热处理涉及金属学基础板块、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板块和常用工程材料三个板块,是材料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吃力,甚至对课程失去学习信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非常重要。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结构脉络清晰

金属学与热处理这门课程内容庞杂抽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以前学习的课程在学习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异。虽然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在前几章有些显得知识点多而且难以理解,但全书结构脉络,其顺序为基础原理―工艺原理―材料应用,使得各章节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如图1)。

实际教学要将各章节联系到一起时可从学生已经进行的认识实习入手,在学生对工厂生产零件有了一定直观认识基础上,提出一些巧妙的问题,让学生理清问题与所学知识的关系,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使用的零件材料一般是在铁中添加一定量的碳形成碳钢学习铁碳合金是认识零件材料的基础了解铁碳合金应先学元合金实际使用的钢材中还会含有其他元素应利用三元相图来解决相关问题零件所用材料一般需进行熔炼得到熔炼其实是金属的结晶过程零件的性能由晶体结构和缺陷决定成品铸锭热加工后使用经过塑性变形同时产生加工硬化需进行回复和再结晶方便加工提高某方面性能可添加特定的合金元素或同时进行热处理。从常见的零件入手,既能让学生体会原理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又能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工艺改变性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二、透彻讲解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准确地把握理解概念,才能深刻地认识事物。对于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来讲涉及很多零散的概念,如δ-Fe、γ-Fe、α-Fe、F(铁素体)、A(奥氏体)、M(马氏体)等,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概念整合,并且真正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进行归纳和总结。δ-Fe、γ-Fe、α-Fe是铁元素在不同温度下的同素异构体,如果碳溶入不同晶体结构的铁中将形成不同的产物,如碳溶到δ-Fe形成高温铁素体,碳溶到γ-Fe形成奥氏体,碳溶到α-Fe形成铁素体,而碳溶到α-Fe的过饱和固溶体则会形成马氏体。这样总结就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掌握同时方便其记忆。

三、重点突出

重点应从整本教材和每节课内容上分别进行把握。对于教材重点掌握是建立在基本理论的理解之上,如一般认为铁碳合金这一章节是全书的重点,而对铁碳相图的掌握又是重中之重,对于今后的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铁碳相图实际上是对二元合金相图(包晶相图、共晶相图和共析相图)的综合应用,想要真正理解掌握铁碳相图,就必须完全理解二元合金相图的含义。通过对学生掌握情况分析发现,二元合金相图没有掌握的学生在学习铁碳相图时一知半解,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可见掌握基本知识的重要性。

本门课程内容复杂,备课时应吃透教材,按照逻辑连接理清思路,重点难点突出,对于课程中的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要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重复。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还应在每节课开始时复习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下课前留出时间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安排相应的习题课,方便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其辅导。如讲完铁碳合金一章后,及时安排习题课,选取不同含碳量碳钢,让学生分析研究其组织及性能的变化,反复训练真正理解和掌握杠杆定理、组织以及性能的变化规律。

四、组织课堂讨论

一味的采取讲授方式进行教学会产生很多的弊端,如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教师讲什么就接受什么,没有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也不能及时反馈,甚至一直不理解,学习会厌学。通过安排讨论课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对讨论问题的异同之处,通过教师的指导明确所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讨论中了解学生的想法,为今后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了解学生薄弱环节,在今后教学中有意识的着重讲解,让课程常讲常新更加有针对性,把讲课当成一种研究、一种学习、一种提高,才能有所创新。只有课程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跟着一起提高。如讲完热处理工艺后安排一次讨论课,讨论钢的退火和淬火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如何确定,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发现确定参数的依据是铁碳相图,知道钢的含碳量,那么钢的退火和淬火的临界点温度可以根据铁碳相图大致确定。学习后面的知识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引导学生总结前面学习内容,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丰富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金属学与热处理“金属的晶体结构”的内容需要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然而,让建立起的空间发生变化就显得更加的困难,为帮助学生理解可利用多媒体、教具、模型、挂图等手段辅助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讲解晶体结构时,关于金属典型晶格的原子排列可利用模型加以演示,方便学生观察;学习“晶体中原子的堆垛方式”时, 可利用教具进行讲解,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将教具发到学生手中,让其亲身体验“原子的不同堆垛方式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晶体缺陷时,需要原子在空间上发生变化,尤其线缺陷中的位错难以理解,可借助多媒体利用Flash等软件实现动画效果,让学生可以直观看到原子的移动方式。应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既攻克了教学难点和重点,又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注重实践教学

本门课程中热处理部分是针对工件的加工工艺,需要学生对工厂情况和零件生产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在讲本门课程前应安排进厂认识实习。同时考虑到实际生产和实验设备不同,在实训基地讲解实验设备时应对比工厂所用设备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生产过程。为培养学生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能力,安排了3个实验共6个学时。为了提高实验效果,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准备,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和教材中有关实验的章节进行实验前的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实验老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讲解实验目的和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学生按照实验要求,独立完成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并根据记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在此过程中,实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提出问题,启发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此外,为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实验室对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到实验室,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进行动手操作,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结语

提高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授课质量,教师应优化和整合教学计划,多采用多媒体、教具、模型、挂图等多种教学手段,为理解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为适应社会需求应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应面较宽和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32-020引言

高职教育新的办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1]。职业能力是决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评价高职院校办学效果与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此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重点是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

现有高职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以基础理论为主,与学生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相联系的技术应用型知识内容很少,缺乏职业核心能力的要素,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十分突出,达不到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实验教学应有的对学生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始终未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意义重大。

1金属学与热处理实验教学现状

金属学与热处理这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属专业基础课。目前高职院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还是在原有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办学特点进行适当的删减,理论教学的学时明显减少,教学内容的安排仍然是按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实验教学方面各学校都在增加实验课学时,提高实验教学比重,但实验内容方面的改革还不够深入,单一知识点的验证性实验偏多,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我校教以往的金属学与热处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基本操作步。

该课程通常设置以下几个实验项目:实验一:盐类结晶过程观察;实验二:金相试样的制备;实验三: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实验四:钢的热处理;实验五:铁碳合金不平衡组织观察。实验内容基本上是验证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实验要求只是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具体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实验原理;②实验目的;③实验仪器;④实验步骤;⑤实验记录;⑥实验结果;⑦误差分析。

每个实验项目有专门的实验指导书,同一实验项目全体同学均使用相同的实验仪器,依据相同的实验原理,按照同一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仅是对所需理论的验证,与工程实践联系不够密切。实验过程中学生没有选择余地,只能按步就班地跟踪老师进行。学生的实验报告往往千人一面,其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往往应付了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这样不利于对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效果不够理想。为此对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十分必要。

2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在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坚持以职业活动为起点,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创新为目的,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科学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优化经典的传统实验项目,去掉验证性实验,开发综合模拟实验训练项目。

2.2 模拟综合实验训练项目的设计改变传统的实验课程随理论课具体内容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实验的内容仅限于刚学过的理论,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实验性能单一,学生的实验知识过于狭窄,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由于“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因而必须使学生在未来的技术工作中,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工艺因素、过程检测与监控方法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而单个的专业实验显然达不到这个目的。针对这些问题,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增设模拟综合实训内容。“模拟综合实验训练”项目的开设,可使学生在金属材料的选材、性能和组织结构、影响产品质量的工艺因素、过程检测与监控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完整、连续和综合性的实验训练。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模拟实验项目的设计以材料系学生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背景,将几个相互关联的基础性实验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模拟实验训练项目源于材料生产、加工、制造及其热处理等工艺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实验项目内容上充分体现多个知识点的相互交融,综合应用,并非单一知识点就能完成的。在具体内容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合理安排难度梯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让能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有充分创新与的探索空间,同时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所收获。完成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

本实验课初步设计如下五个模拟综合实验训练项目:项目一:某电厂购进的5根20G钢管中混入一根45号钢管,请设计实验将45号钢管挑出;项目二:“轴磨损原因分析”。已知条件:

完成试验项目具体要求如下:①制定实验方案和操作要点;②写出实验原理;③选择实验设备;④实验过程中的安全要点;⑤编写实验报告;⑥总结与评价。

上述模拟实验项目的设计,采用模拟工作任务的方式,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即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也是完成模拟工作任务的过程。对每个具体模拟实验训练项目,对应的实验方案是多样性的,即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特点,利用不同实验条件,确定相应的实验方案,选择所需的实验仪器,充分考虑实验方案的适用条件,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可操作性。学生通过对不同实验方案所用知识点的分析比较,对实验精度、实验的难易程度和工程上的实用性进行分析比较,从中优选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最佳实验方案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2.3 应用实例分析在我校08级金属材料专业两个教学班的《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综合模拟实验训练项目的教学实践,同时探索新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下面以模拟综合试验训练项目一即“混料处理”为例进行分析,这个项目考核学生对45号钢和20G两种材料的组织性能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同时也是金属材料组织性能关系基本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完成该模拟实验有四种方法,第一种直接进行化学成份分析,第二种进行金相组织分析,第三种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第四种进行硬度测试。每种实验方案对应各自不同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所选实验仪器、检验监测标准等均不相同。四种实验方案的测试精度不同,其中前三种实验测试精度较高,所需实验设备相对复杂,实验操作过程相对繁琐,涉及到试样制备、取样位置的选取、实验方法、实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试验步骤较多,实验周期长,实验成本高,适合在材料试验室内进行,实验测试结果精度高,可作为仲裁结论的依据。第四种方法试验精度相对较低,容易出现误差,但试验操作简单,所用仪器单一(硬度计)而其不需特殊制样,对工件不进行任何破坏,在实际工程中容易实现,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其测量精度能满足解决“混料”这一工程实际问题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对解决模拟综合实训项目一所述的“混料”这一工程实际中的问题效果最好。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即把学生推到实验课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实验结束时教师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不同实验方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模拟试验题目的知识内容,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特点,自主选择试验方案,制定相应实验步骤,查阅相关试验标准,选用相应实验仪器。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加上教师对不同实验方案进行点评,可使学生同时掌握几种实验方案的不同特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相当于同时完成几次试验,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不仅可提高学生对相关行业和国家标准的理解与运用水平,而且能促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与自身原有知识进行内化整理,将其与职业要素基本要求相整合,也是一个相关职业的经验性知识的生成与积累过程。通过模拟实验训练,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可得到快速提升。

在上述综合模拟实验训练项目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创新精神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验课中,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与智慧,体验成功的快乐。经过一个学期的模拟综合实验训练,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3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金属学与热处理试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效果显著。这样的试验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而且要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对学生就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有深入了解。要求教师要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去,实时掌握行业发展的新技术,不断步优化完善模拟试验项目的具体内容,使其行业发展同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时俱进。保持良好的就业竞争力。

篇10

2对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五章钢的热处理、第六章合金钢、第七章铸铁、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以及第九章非金属材料这几章的内容和先修的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有雷同的部分,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带有复习性的讲课,而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是技术专家的一个工具,同时又是学习后几章钢的热处理、合金钢以及铸铁的理论基础,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必须重点讲解。而典型机床的简介和切削加工以及数控加工这几章应放在一起讲解,这样学生对机床的认知才会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解。

3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1)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站在上面教,学生坐在下面听,老师不管下面的学生到底听没有听、能听懂多少,自顾自地在上面讲,结果,下面呼呼睡倒一片。所以,对传统的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应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以帮助、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比如在讲到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时,学生都觉得太难掌握了,根本就看不懂,这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横坐标表示的是含碳量,纵坐标表示的是温度,横坐标有几个关键点:0.0218%、0.77%、2.11%、4.3%和6.69%,先引导学生,含碳量小于等于0.0218%的叫工业纯铁,那同学们想一想工业纯铁很软,有没有用处又在哪些地方用呢?根据生活实际,工业纯铁用得很少,几乎没有用处,只是在实验室里用。那么含碳量在0.0218%和2.11%之间的称为钢,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俗称“钢铁”,那么“钢”和“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学生自然会回答是含碳量不一样。所以,通过运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教会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动力。(2)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本身很单调乏味,如果课堂气氛再沉闷,老师讲课不生动,那么,学生的听课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堂气氛,可以通过现场提问、课堂讨论等等方式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的气氛当中。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联系起来,或者是把课堂教学搬进车间和实验实训室,这样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钢的热处理”当中的普通热处理“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时,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课本给学生讲,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我们可以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车间里“四把火”的热处理工艺,讲完之后,我们在实地上车间参观一遍,感受一下“四把火”,再让学生找出“四把火”的工艺方法、特点和区别。在现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让学生实际观察零件的加工过程,分析加工工艺,使一些难讲的、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很容易理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欲望,提高了兴趣。(3)运用“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中抽象的概念较多,如果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那不但没有理解反而很快会忘记。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焊接”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制造业是焊接应用最广的行业之一。汽车的车身大约有焊点4000-6000个,那么汽车车身有这么的焊点,首先采用的什么焊接方法呢?它是不是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的一手拿焊条一手拿面罩的焊接方法呢?那是最原始的焊接方法焊条电弧焊。我们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理论联系了实际,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4)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知识点多,但是内容很枯燥单调,所以讲授这门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同时查找资料为本节课的讲课内容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讨论,并由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最后,由老师总结,带着问题讲解之后,给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让学生再次讨论答案与自己答案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查漏补缺,找出差距,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参与其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4对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手段上的改革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达,教学设备也在逐步更新,现在我院每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原来教师上课都采用板书的形式,不但效率低而且费时又费力,表达方式不直观,有很多图形在黑板上是画不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动画图形视频表达准确生动直观、文字表达清楚、信息量大、互动性效果好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学不直观、很多抽象问题不理解等问题,所以,科技的发达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把信息和知识都融入到课件当中,同时也要求课件制作的美观。比如在讲到铸造和锻压时,不管老师讲的如何生动学生没有见过就是很难理解,有了多媒体之后,放一段铸造和锻压的车间视频,学生能直观地感觉到生产车间的环境和流程,即使没有去过车间,看了视频和讲解之后,也仿佛身临其境,所以,利用多媒体仿真教学,学生对知识能很容易去理解,同时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增多了,眼界也开阔了。(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里面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实验实训,学生从高中刚刚过来,原来在高中学到的都是文化课,没有接触到专业课,也没有上工厂实训过,所以一接触到专业课很难接受,学生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况且课本上讲到的概念很专业很抽象,学生没有实践的话就不认识,更不可能去理解,所以每学期安排的有金工实习,金工实习就是对铸造、锻压、焊接及热处理还有车削、钻削、镗削、刨削、插削、拉削和铣削以及磨削加工的认识实训,是直接完成机械制造的实践过程,实践需要有理论做基础,而该课程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机械制造实践过程,所以,金工实习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两个教学环节同时开展,避免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篇11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不断再学习,时刻接受继续教育,必须坚持“学高”这一准则。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因此,学习一年来,我坚持进行品德修养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从小事做起,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玩手机、认真听讲,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搞特殊化。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学习名校名师的言行举止,积极向老师请教上课技巧,学习教学经验,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篇12

近年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高标准需求。全国各职业院校都在进行着一体化教学改革,大部分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简单的拼凑在一起,缺乏自己的内涵和创新。本文以车削双线梯形螺纹丝杆为例,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等三方面探讨如何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学习目标的一体化

学习目标实例:阅读生产任务单,按照加工数量等要求,明确工时,领取生产任务;能列举多个多线梯形螺纹丝杆的应用场合;根据实物测绘图样,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计算,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绘制工艺草图);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更深入的市场调查,填写市场调查表,并能进行简单的成本核算,填写成本核算对比表(如购买成品与加工制造的成本对比、采用不同加工方法的成本对比等),选择合理方案;能根据加工要求正确刃磨多线外梯形螺纹车刀;能根据线数的不同正确选择多线螺纹分线方法;能测量外梯形螺纹并进行数据记录处理;能深入了解不同作用、不同材料丝杆的一些特殊热处理方法;能按车间5S管理和产品工艺流程的要求,正确放置丝杆零件并进行质量检验和确认;能按车间要求,规范填写交接班记录表;能主动获取有效信息,展示工作成果,对学习与工作进行反思总结,并能与他人开展良好合作,进行有效的沟通。

设计目的:现阶段各学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都局限于将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简单的合并,为了一体化而“一体化”,没有考虑到一体化的真正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目标。在实训课堂上,除了要培养学生车削双线梯形螺纹丝杆的专业能力以外,还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也作为学习的重点(如资料的查阅、工艺的制定、工作中与他人的合作等)。

二、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工作情境描述实例:本校医务室的一批医疗床丝杆出现损坏,为节约成本,学院决定利用现有生产条件自行加工一批医疗床丝杆,数量为30件,工期为2周,包工包料,零件尺寸见图样,由本班承担完成加工任务。

设计目的: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确定学习任务,这里以学校医疗床的丝杆损坏这个可以真实模拟的任务为情境,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做的事(学习车削双线梯形螺纹丝杆)是件有意义的事,而不是那种无聊的重复的操作练习。

学习过程描述实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院设备资产处领取医疗床丝杆制作任务书及资金,签字确认;根据实物进行测绘,制定适合本校现有条件的工艺规程文件,并结合交接班记录,制定各岗位加工计划;各小组通过市场调查,进行成本核算,确定购买材料的种类以及三家以上商家的产品价格对照,确定并购买材料;准备工量夹具及车床,按车床安全操作规程,装夹刀具和工件;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和切削液,按工艺和图样要求切削加工工件及对工件进行热处理等,加工过程中要适时检测并进行质量分析确保产品质量;加工完毕后规范存放零件,送检并签字确认;按照规范清理场地、归置物品、保养设备并填写保养记录,下班前填写交接班记录;制作PPT或VCR展示产品制作学习过程,小组互评、成果汇报,教师总结点评。

设计目的:学者加芬科尔曾说过:“每一种职业归根结底都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学会,这与职业的种类无关,数学家如此,卡车司机也是如此。”因此,在设计学习过程的时候,要将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小的工作载体,在工作情境中遵循“收集资料――计划――决策――实施――检测――评估“的工作步骤,从学习伊始就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计划、实施和检查的能力,并学会用这些方法独立解决学习中(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

另外,在学习双线梯形螺纹丝杆加工的过程中,还涉及到很多的相关专业知识,在这里也需进行一体化的处理,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将涉及到的知识都进行教学处理,例如,在以前的学习中没能完全掌握理解的,可以在这里重点讲解或引导;这次的车削双线梯形螺纹丝杆没能掌握或理解的知识,也可以在下一个任务中继续通过实际应用去掌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以够用、学以能用”。

三、评价的一体化

评价要求实例:任务书及资金的领取,资金是否规范;测绘方法是否正确,有无不规范操作,图样绘制的正确性,有无原则性错误;能否根据本校现有条件制定合适的双线螺纹丝杆工艺规程文件;市场调查、成本核算过程中与人沟通的能力、与小组合作的能力及节约资源能力;车床操作的熟练程度,准备是否充分,加工过程中应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5S的执行情况,交接班记录是否规范;自我总结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赞扬与自我赞扬是否能做到实事求是;成果汇报与展示能力。

设计目的: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方式,是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主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来实现。形成性评价包括学习过程、资料收集等,终结性评价包括综合知识、专业能力等。在车削双线梯形螺纹丝杆的教学中,不能等到零件结束了才进行简单的尺寸测量,要在每一个小的工作载体结束时评价,如有必要在过程中就可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做到按时和切实评价。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也可进行评价,在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与信任的同时,也可就实训时遇到的共同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以车削双线梯形螺纹丝杆为例,推荐了一个大方向上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现阶段还存在着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其优点是使学生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使其具备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需的本领,实现了个人职业成长和个性发展,促进了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