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工程导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11 07:50: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工程导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计算机工程导论论文

篇1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方向就是会计、出纳、审计、电算化操作员等。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算化课程的工作任务主要为账务处理业务、薪酬管理业务、固定资产管理业务、采购销售业务、编制报表任务等。通过对各项任务所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1.2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目标分析

从具体的工作过程出发,明确会计电算课程的目标。即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备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灵活的应用所学技能,规范学生的操作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举一反三的操作各种会计软件,最终成为一名应用型的优秀会计人才。

1.3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定位分析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定位于解决两个问题,第一,通过真实的企业财务资料,按照会计电算化岗位的一般工作流程进行会计核算,掌握必备的能力;第二,使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整体框架,培养学生全面的处理电算化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各个岗位的职业需求的能力。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时候,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架,为学生搭建会计电算化的具体的工作框架,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处理一个相对简单的微型企业的各项会计电算化核算任务。

2会计电算化内容的具体开发

2.1会计电算化内容的选取

第一,从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的选取根据来说。通过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具体职业行为的分析,确定会计电算化岗位所需的要求,进而确定出该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根据这些具体的教学目标分析出相对应的岗位领域,并将这些岗位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安排学习内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在综合考虑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以及完成具体工作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安排课程内容的。整个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工作流程,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第二,从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来说,中职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工作内容集中于账务管理、出纳管理、报表编制、工作管理、往来业务管理等方面。为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求,也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在构建具体的教学内容时要更加具有针对性。第三,从教学软件和案例的选择来说。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内容体现主要依靠教学软件的帮助,所以选择代表性和实用性强的软件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丰富。在选择主流软件的同时,还要引入真实的业务作为案例进行教学,使该课程真正的体现出会计职业的特色。

2.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开发课程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要引入项目学习法,密切结合主流软件应用技术,在真实的企业背景资料情况下,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采用真实的财务资料,让学生按照具体的工作任务去完成每一项会计电算化工作,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并理解相应的工作原理。

2.3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载体

第一,从具体的教材和实训资料来说,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工作项目的具体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内容分化到各个工作模块之中。通过模块学习强化专理论知识,锻炼职业能力,完善职业素养。第二,从网络资源来说,引入多媒体教学,构建互动式的学习网络。采取动态的资源库承载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共享网络资源。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会计核算的模块化特点,采取真实的财务资料,并按照会计工作的具体岗位,运用案例分析和任务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切实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方式和流程的方法。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建议采取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的技能操作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真实环境进行分组安排,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氛围,并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业务人员,如业务人员、出纳会计、审计会计、记账会计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掌握各个会计岗位职责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更好地适应日后的会计工作。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125-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Model for Application-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PENG Huanfeng, XU Jinbao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current Application-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cultivation doesn’t fit the and enterprise requirements, combined with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cultivation experience,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model for application-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from three aspects: cultivating goal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combined cultivation with enterprises.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model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软件产业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但在软件人才需求方面仍有大量缺口。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为行业输出大量软件工程人才,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程度的脱节[1],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应用能力差、缺乏工程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较差等方面[2]。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富有工程意识的软件工程专门人才,强调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试点专业,并于2012年获批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为解决高校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积极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良好成效。

1 培养目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企业考察、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在用人企业、毕业生及在校生中开展有关人才培养目标的调研活动,进一步明确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从学科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三个方面明确培养目标体系。

学科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 区别于社会IT培训机构,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应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且应更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已有培养经验,面向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备软件开发、系统测试、计算机网络等较宽领域的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南京工程学院倡导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软件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实现工程师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型本科人才注重“厚基础、宽口径”有着明显差别,与高职类人才注重职业能力的技能培养也显著不同。多次组织企业和知名高校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工程能力培养模式进行论证,明确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在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及较强的再学习能力。

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 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是毕业生能否取得职业成就的关键因素,有些素质如人际交流的能力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锻炼,但有些素质和能力需要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包括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信息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及终生学习的能力等方面。

2 课程体系建设

理论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课程设置应体现各种能力的培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强化基础理论与专业能力的模块化培养。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模块、基础编程模块、高级编程模块、核心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能力拓展等五个模块组成。通过这些课程模块的学习,使毕业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师。

专业能力拓展模块包括企业级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库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软件服务外包等五个拓展子模块。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强化具体专业技能,通过对相关专业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应用,拓展就业领域。

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的重要载体[3],通过基础实践、工程认知、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个层次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基础实践层次包括企业参观及相关课程实验,通过企业参观,学生对行业现状及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初步认识,通过相关课程实验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打下基础。专业课程是培养专业技能的核心,因此,通过加强考核力度,强化课程设计的实际训练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程序设计大赛,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参加相关学术报告以提升对新技术的跟踪与认知。通过为期四周的软件开发综合训练、毕业设计、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为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院建立专项基金资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学校层面创建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及在校生自主创业。

3 企业联合培养

为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与企业深入开展合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校企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的一些经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16家,并于2012年与中软国际联合成立中软国际国家级软件工程实践中心。实践“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经过前三年的在校学习,学生具备专业基本知识和初步项目实践经验,第四学年在企业顶岗实习。

双师制度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参加企业组织的高端技术、管理培训,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具有实际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逐年增加。与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课程优化等多层次合作,企业可以参与学校、学院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人才,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教师兼职制度,聘用企业技术专家或具有丰富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开设企业课程,指导学生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及企业实习。

综合实训 针对四年级本科学生进行软件外包综合实训,一般于完成大三学习后的暑假进行,为期一个月。与企业共同设计项目案例,以项目为主导,模拟真实的开发环境,项目组成员3~5人,协同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等软件开发各个阶段的工作。通过高强度的综合实训,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熟悉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的各个阶段,体验企业开发环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对软件开发中的各岗位的认识[4]。综合实训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够为下一阶段的企业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企业培养 企业负责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专业实习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软件项目开发实践,尽量做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环节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承担,工程师负责指导系统的设计开发,学校教师负责指导论文写作,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在企业完成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了解行业现状,并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更加清晰,因此,企业培养可以看作学生正式进入行业工作的良好过渡。

4 结语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坚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效。软件工程专业在校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在就业方面,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近年来,通过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薪酬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今后将继续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中元,雷国华,李军.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0):26-29.

篇3

1引言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招生规模最大,培养学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计算机专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计算机科学家和研究员,更多需要的是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教育应以人才市场为的导向,融合在相关学科的知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今天,对基础扎实,具有过硬的技术背景,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有较强市场意识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旺盛。因此,从商科类院校的实际特点出发,探索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突出特色和优势,是值得认真研究和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人才市场需求

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在加快,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进一步增加,从人才就业形势来看,一方面用人单位急需实践能力强,学有所长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又存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掌握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开发和网络编程技术;掌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具备计算机硬件或产品开发的潜力;并且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知识的选修课程模块使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学有所长。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结合现代商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等学科结合,渗透和交叉,培养出特色鲜明并且有竞争优势的学生。

3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理论及应用知识;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在企事业、政府部门、学校等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系统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通过自身已经存在的商科人文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有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应用知识,又有经济和管理的知识背景,使学生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得一些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当然,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该符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学有所长;同时,和其他院校相比又应具有商科知识背景,能够在相关专业领域从事信息技术服务、技术管理和市场开拓工作。使学生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管理。

4商科特色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商科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来实现的。2006年9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提出了4个参考的专业方向,即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适合信息技术方向。

4.1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安排时,即要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突出商科特色,还要注重实用技术与工程开发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满足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学生要熟练掌握软件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及网络设备的配置和使用和计算机硬件系统或产品的开发潜力,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可以从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三类课程入手,构成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在商科特色的培养方面,要注重学生经管、管理知识和理念的培育。通过教学计划设置商科课程,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实际问题,通过讲座或案例,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成功IT企业的案例作为现实教材,使学生在经营、管理和创业等方面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获得一技之长,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缩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距离。

4.1.1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满足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把本学科领域前沿的优秀学术成果增加到教学内容中去。如下表所示。

4.1.2商科特色的建设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商科背景的培养。主要通过六个层次的教学实现,首先,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二门课程;第二,在人文科技选修课中,限制学生选修6个学分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第三,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财税实务、项目分析与策划、行业营销、企业登记运行等专题讲座;第四,在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计算机市场调研、电子及计算机产品营销实践等实习环节;第五,在专业课中,结合学科建设的优势,开设电子商务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第六,鼓励学生参加经济、管理类学术交流活动,辅修经济管理类第二专业;发挥商科类院校的特色。

4.1.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内实验、独立开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创新学分设置等实现。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计算机导论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大学物理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大型数据库系统实验、计算机市场调研、电子及计算机产品营销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验场地可以建设计算机专业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立软件技术校内实习基地,如建立软件技术创新实验室,程序设计基地等。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践需要。构建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5综述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通过培养方案开设商科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学术交流活动、辅修专业、开设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应用课程等方法,具体落实学生商科背景、经济管理的知识培育,发挥商科院校专业教学、科研优势。

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立软件技术创新校内实习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氛围,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活动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氛围,促进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培养出高水平的具有商科特色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宗礼,王志英,李晓明,孙吉贵,樊晓桠.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篇4

0、引言

国际上传统的以计算机装置为信息处理平台的计算机学科(Computer)已上升、发展、凝练为更为宽泛的计算学科(Computing),其五大子学科领域分别为计算机科学(CS)、计算机工程(CE)、软件工程(SE)、信息系统(IS)和信息技术(IT)。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符合计算机科学的能力培养要求,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则分别对应计算机工程和信息系统、信息技术。软件工程作为与计算机科学并列的学科地位,已获得产业和教育界认可,我国也于2011年3月正式将软件工程批准为一级学科(代码0835),这标志着软件工程学科和专业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在此背景下进行专业特质探索和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我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从2001年起陆续在一些综合性重点大学和理工科院校开设,有力地补充了软件开发人才缺口,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师范院校在这方面发展相对迟缓,主要原因是师范院校以教师教育为主,一般以人文和理科专业见长,本身工科发展历史都不长,即使是信息技术类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在1990年代国家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后才普遍设置和发展起来,而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和计算机科学并列的学科专业,必然有其区别于计算机科学的特质和人才内涵要求,因此在师范院校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中如何继承学校在长期教育信息化方面已形成的比较优势,办好、办精该专业,提高学生工程化软件开发能力,努力培养、提高其具有软件工程师素养,系统的研究软件工程专业的特色定位以增强毕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12月31日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国际旅游岛,迫切需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低碳、环保产业,而软件产业正好契合海南走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目前海南生态软件园、三亚创意园、惠普海南项目正进入如火如荼的建设状态,未来预期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软件从业人员。

海南师范大学作为省重点大学,义不容辞地肩负着为本省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后劲足”的各类人才的重任,并率先新办了软件工程专业。如何利用好海南目前以软件开发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外部产业优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该专业发展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抓住专业发展难得的外部产业和人才需求机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和实践实训对接,改革教学模式和核心课程体系设置,着力提供优质的、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教学资源,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软件工程师素质,为本土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提供经验,为生态化、信息化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出高等教育界应有的贡献。

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的软件工程专业研究并不活跃,大多借鉴综合理工科院校的建设经验。目前国内主要有杭州师范大学以软件服务外包为发展方向、沈阳师范大学面向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一四川师范大学结合师范教育特征的教学体系的构建等为数不多的专业建设研究。

因此,师范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定位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教育和产业发展方向,契合时代背景。其实施目的不仅对本省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大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势必对提高师范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指导范本和成熟经验。

1、师范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定位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本专业学生具有其他专业所不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特质,是学生驰骋职场的银弹。从属于计算大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与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把握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国内外对此已有了不少成熟的探索。传统计算机专业侧重于科学的探究计算本质,并利用发现的规律来发明相关技术方法,从而推动社会信息化;而软件工程专业关注采用工程化方法实现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高效、高性价比、高可控、高用户体验质量,核心是标准化的表达方式和规范化的工作步骤。

明白这点后,软件工程专业的特色就必须落脚于工程师素质培养上,关注软件工程三要素的知识学习,即方法、过程和工具。同时,特色定位须传承各个学校的传统优势应用领域,如海南师范大学在教育信息化和旅游信息管理方面已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和产业优势。把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本质要求,结合开办学校已形成的比较优势领域,同时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制订教学计划,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就可以形成该专业的特色,提高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专业特质分析,我们建立以工程素质培养优先的课程体系,并贯穿本科4年的教学。

(1)软件工程师能力素质的核心主要是工程组织能力、需求分析与软件建模能力、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

(2)在参照软件工程本科教学规范制定的主要教学计划基础上,基于我们对上述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上述能力所对应课程的教学实施和学生阶段性能力考核。如工程组织能力主要分布于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导论等课程,知识点主要须掌握以项目为组织形式运作软件的开发、文档(含标书、工作计划)写作、语言沟通交流等。该能力考核应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未合格者将无法进人毕业设计阶段。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能力重点针对计算机软件的本质特征(即构造性与易演化性)展开,培养学生如何设计易扩展、易重构、高灵活性的软件结构及熟练运用常用软件框架进行开发的素质,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考核。

(3)将教育软件开发或旅游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作为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以便学生熟悉所在学校长期擅长的领域,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一定的应用领域基础。

因此,海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定位为:结合海南以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义,传承本校教育信息化学科优势,强化工程组织能力、需求分析与软件建模能力、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的养成,培养具有工程师素养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工程化管理和技术人才。

只有建立专业核心竞争力考量下的软件工程师能力培养观和相应教学安排,抓住专业特质按计划完成各项能力的阶段性考核达标,可基本保证软件工程专业的特色定位培养,使其素质区别于其他信息学科,具有独一无二性,增强职业竞争力,推动专业的良性发展。

2、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有了专业核心素质培养的观念认识,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只有通过课堂实验领会理论知识点、校内实训(课程综合设计)完成能力培养要求、产业实习增强就业体验,三位一体才能完成学生核心专业素质培养任务。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实施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实现软件工程师各项素质培养落地。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考试。软考在规模、内容、实用性上都得到了产业界认同,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所需理论和应用知识,以考促学,同时也为学生职业资质和准入提供条件。

(2)分阶段严格核心能力评价考核,保证学生软件工程师素质达标;改革考试模式,课程考试方式综合采用笔试、独立作业、团队设计、答辩、文档评审等多种形式,通过考试方式强化学生建立工程化问题解决方法。

(3)毕业答辩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取消毕业论文,以设计方案的业界规范化表达、软件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产品的社会需求程度、项目组织质量等作为学生成绩的评判标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4)加强学校特色选修课程的实践,如在教育软件开发课程中,让学生参与学校精品课程平台和数字化协作系统开发,通过实际教育软件实训进一步体会教育理论背景、掌握教学设计等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5)高标准建立校内工程实训室,按业界标准配齐硬件设施,并健全管理制度实行开放式运行,使学生在校内就拥有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6)充分利用海南省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资助海南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加强与惠普、海南生态软件园等企事业的产学研沟通和联系,选拔部分学生参与惠普海南项目的软件服务外包培训与实习工作,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

(7)持续发展与软件企业的校企合作,推动学生软件开发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海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系通过与深圳易思博信息技术公司紧密合作,引进“软酷网”实践教学平台。其中针对2010级软件工程专业的软酷工程实践实施方案,是在软酷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架构下,结合海南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2010级具体工程实践要求,安排160课时的实践活动,主要通过项目实践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并加强运用;采用案例教学,对知识进行补强,进而进行项目开发;学生通过了解项目管理工具,学习软件企业文化,掌握编程工具和框架,了解项目的规划过程、掌握编程的技能,理解UML建模,通过实际的项目开发掌握编码规范、编程调试、测试方法等技能。结合学生开发的实践成果,成功组织2010级软件工程专业见习实训成果汇报大会,学生们在Android系统手机应用开发和PC平台JAVA开发方面的实践成果和创意令人耳目一新,坚定了我们走校企合作、加速培养创新型软件人才的信心。

(8)定期举办科技活动月,以“创新、创意、创业”为主题,通过科技月开展专家讲座、计算机设计大赛、创业创意大赛等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营造出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

篇5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8066-03

伴随着制造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仿真建模在产品制造中的应用也由分散到集成,由局部到全局,并且更加注重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和与用户之间的交互[1]。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为相关装置构造虚拟环境可以摆脱传统仿真培训系统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例如在软件仿真中,主要以图、图表、照片和现场录像等传统多媒体方式为表现手段,真实感和临场感都较为欠缺;而在物理仿真中,系统复杂、庞大难于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场景的沉浸感和真实感。

1 三维虚拟环境框架

虚拟环境的开发涉及了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技术、模式识别、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等技术,还涉及社会学、美学、气象、通信、物理、数学等学科,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虚拟现实要达到实现自然实时交互和逼真的多种感觉的要求,其组成主要应包括几方面:虚拟环境生成系统,产生实时的图像;用以确定参与者位置和动作的定位跟踪系统;提供虚拟空间多用户协同交互功能的网络接口;含有CAVE、PowerWall、立体显示设备的沉浸式显示系统;提供立体声源和判定空间位置的音效系统;提供参与者感知力与压力的反馈的触觉和力反馈系统。

虚拟环境[2]框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首先支持对象的属性和交互的订购,同时提供回调和事件的通知机制,支持HLA的各种时间管理策略,从而达到在全部联邦范围内的对象可以根据已给定的时序和消息传递关系来工作;其次是提供与各种对象定位、创建、删除等相关的服务,并且分类、统一组织管理不同功能和不同性质的仿真实体,即是对虚拟场景的结构和组织管理;最后还可以通过事件驱动和回调函数机制和场景对象组织、仿真对象管理功能集成,沉浸式人机交互设备和接口的集成。

根据软件模块[3]的分层结构,我们把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即用户界面层、交互层和数据服务,虚拟环境和仿真管理层。

界面层提供的用户界面输入可以接收用户对数据的访问请求,然后经环境和仿真层的相关转换成为对数据服务层的访问请求,然后数据服务层将其处理后通过中间层传送给界面层进行最终的输出。

实现虚拟场景的基础是三维图形引擎。现在,开发者较多使用可以提供功能强大模块的较为流行的绘制引擎,例如OpenGVS、CG2公司的Vtree和Multigen公司的Vega等,但是它们也存在很多不足:商业引擎开发缺乏灵活性,因为其一般都不提供底层开发接口,从而限制功能的扩展;商业引擎无法渲染出较为逼真的场景效果,浪费GPU的处理能力从而影响系统实时性;由于其功能繁多,产生冗余代码也多,影响其运行效率。

介于以上图形引擎的诸多不足,OpenSceneGraph(OSG)作为虚拟场景图形引擎,是一个跨平台的、开放源码的、高效的三维图形引擎,目前应用于高性能图形设计领域中,例如虚拟现实、游戏、仿真、科学可视化等。OSG不仅提供基于OpenGL的面向对象的框架,还有加快图形应用开发的附加功能模块和可扩展接口库。

2 基于情景上下文的虚拟交互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机交互在其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虚拟环境和其参与者的人机交互作用赋予了新的内涵。沉浸式虚拟环境[4-5]让用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正是用户与对象之间进行交互的过程,其归根结底要解决如何操作和改造虚拟环境中的对象。

2.1 语义对象与交互行为

“信息透镜”概念指的是界面对象通过视图的不同缩放比例来显示相对应的外观信息,这是Jazz在可伸缩用户界面中提出的早期语义对象的概念;再如“按需提供细节(the mantra of detail.on.demand)”的技术[6]是Ben Shneiderman在信息可视化系统中提出的。

语义对象的定义可以从实现面向语义的高层交互隐喻的目标这个角度来诠释,一个语义对象由交互构件(interaction component)、图形构件(graphics component)、规则构件(rule component)、和应用构件(application component) 行为构件(behavior componen0构成.在虚拟环境中的虚拟对象,它的语义一般包括一系列行为状态和规则事件。换句话说,存在于虚拟环境中为用户所感知的对象或者物体(包含其交互上下文的语义信息和外观几何信息)按照相应的规则反馈和相应所发生的交互事件,继而完成相应任务。

通过我们分析观察的上文所提及的事件, 在人机交互中多由用户所触发,一般分为虚拟场景中用户化身的位置变化即化身位置感应(PositionRps)和用户在虚拟对象[7]上进行各种交互操作的用户手势操作(GestOpt)。语义模型可以很好的解决场景图处理不好交互语义的问题,它是具有特定应用含义和组织形式的场景构成模式,达到易于操作处理用户界面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一般会遇到的例如对象在化身可操作范围内时处于“可操作”状态,离开操作范围后变为“不可操作”状态,或者鼠标的各项操作和三维手势等。

1)规则构件[8]: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有很多操作都会有特定的先后顺序,比如先倒水再喝水,在虚拟世界中我们把它看作是是否响应事件和如何响应事件,规则构件则表达了虚拟对象的交互规则和约束。另外,在现实世界里某些对象具有特定的供给属性,比方说人可以在水里游泳却不可以在陆地上,这就说明了水具有可以游泳的供给,而陆地不具备,所以规则构件还含有某些特定的供给属性,这也同时决定了某些对象的交互特性。

2)图形构件:在某些情况下,当我们需要对图形构件进行更进一步的抽象来实现高层交互语义时,接收的输入内容含有复杂的交互行为指令,这时图形构件就发挥了作用。它包含了虚拟对象的诸如纹理、颜色、材质、形状等属性、语音信息以及动态特征等,方便同一层次中的交互行为。

3)应用构件:当用户和虚拟环境发生交互时,当图形构件提供相应的视听觉方面的线索于反馈时,应用构件表达与之相关的应用任务,并由交互构件触发执行。

4)交互构件:交互构件可以处理基本的交互事件如点击和拖拽等,还可以处理完成给复杂的例如三维手势的交互性操作。它主要做了处理接收和交互分发的工作,处理接收转化用户的交互操作以及语义对象能够相应的交互事件,将其发送给行为构件来执行。为实现复杂的交互操作,分析和推理交互事件通过调用规则构件来进行。

5)行为构件:行为构件反应了虚拟环境中相应对象的各种行为,在人机交互的过程当中,通过调用图形构件的功能来实现执行对象的行为。这些行为描述了语义对象对对象状态变化和语义对象对用户交互动作的响应。行为构件接收交互构件所发来的查询命令,将反馈状态的信息发送给交互构件,交互构件因此来分析判断最终决定执行何种交互行为。

语义对象体系结构[9]中的各个构件之间通过查询规则状态、反馈对象的行为规则及状态或者功能调用来实现它们之间的通信,实现从输入“事件”到输出“反馈”的流程。在虚拟环境中,通过加入交互语义IS=来识别虚拟对象需要执行的交互任务。交互对象为Object,用谓词逻辑演算表达式来描述的触发交互行为的规则为rule,参与者和相应的交互对象所产生的动作为action,交互结果即所执行的交互任务为task,交互产后后的多感知通道级视听觉和触觉等的反馈为feedback。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一张图来说明语义对象解析和响应交互事件的过程:首先,经过系统的分析整合,用户的实际操作封装成交互事件传递给正在交互的虚拟对象;其次,语义动作的生成,通过查询该虚拟对象的语义规则然后将交互事件附上特定的语义属性;最后,系统判断做动作反馈还是进行导航,还是选择、操作或者控制任务,如果是反馈,则包括纹理、材质或颜色等可视化表达信息和旋转平移等几何变换。

如何让用户根据实际感知来和虚拟环境进行交互?通过人机接口系统将虚拟环境中的压力、音响、图像等信息传送到这个封闭回路系统中的重要角色用户的感官,并及时的将用户的行为反应通过传感器进行测试来调整生成的序列。

所以,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人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于虚拟现实系统相对立,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这种观念引导着更加和谐的人与虚拟环境的关系,也让人机交互更加的人性化、真实化。

3 结束语

虚拟现实主要通过使用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生成虚拟环境,并且能够实现对其中的实体进行控制和交互操作。操作者能够很好地融入到虚拟环境中,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它是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人工智能、人机接口等多种高科技为一体的人机交互技术。作为一种高级的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提高系统的构想性、沉浸感、交互性来进行。随着对人类感知系统的不断深入研究,三维图形技术和多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作为一项实用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很多领域,例如娱乐、训练、产品原型设计、教育、医疗、遥控操作等。

虚拟现实研究的热点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为虚拟环境,它是通过计算机生成听、视、触觉等感觉作用于用户,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系统。该文所构建的仿真虚拟环境的沉浸感还不足,可以通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加强,考虑逐步增加其它交互通道。

参考文献:

[1] 王晓伟.虚拟环境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994,16(4):60-63.

[2] 王红兵.虚拟现实技术——回顾与展望[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37(1).

[3] 薛晓明,敬万钧,刘锦德.虚拟环境交互技术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1(S2):549-552.

[4] 雷超,戴国忠.三维交互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38(5):557-562.

[5] 李自力.虚拟现实中基于图形与图象的混合建模技术[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1(1)..

[6] 刘贤梅.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2).

篇6

引言

消费者行为不仅是营销策略的基础,也是目前的热点研究话题之一。国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理念,消费者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20世纪80年代进入个性化营销(微量营销)阶段,开始了以研究消费者行为为主要任务的营销手段。消费者作为“社会人”,其行为除受自身属性的影响外,还受消费行为心理、市场前景和预期效果等的作用。因此,分析不同消费者的属性,总结影响它们的各种因素,揭示消费行为的变化规律,建立购买行为的分类模型,为今后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回归问题奠定基础。

保健品行业发展

我国的保健品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壮大(徐剑锋,2011),“保健”一词深入人心。保健品的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但就人均来看,我国的保健品消费仅为欧洲发达国家的30%左右,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为了减缓竞争程度的加剧,开辟更广的消费途径,保健品进入了新的变革期。

SVM模型构建

支持向量机(SVM)(邓乃杨等,2004)基于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通过核函数实现到高维空间的非线性映射,引入松弛变量和惩罚参数,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或推广能力。其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给定训练集T={(x1,y1),…,(xl,yl)}∈(Rn×y)l,其中xi∈Rn,指样本的各属性指标;yi∈y={1,-1},i=1,…,l,代表分类标签。

第二步:选取合适的核函数K(x,x`)和惩罚参数C>0,引入非负的松弛变量ξi=(ξ1,…, ξl)T,其中ξi用来软化约束条件,获得广义最优超平面的原始最优化问题:

s.t. yi((w·xi)+b)≥1-ξi,i=1,…l,

ξi≥0,i=1,…l,C≥0.

第三步:引入Lagrange函数:,其中α=(α1,…αl)T∈Rl+为Lagrange乘子。

第四步:由KKT条件bL(w,b,α)=0,wL(w,b,α)=0和ξL(w,b,α)=0,得到原始问题的对偶问题即凸二次规划问题:,

,得解α*=(α*1,…α*l)T。

第五步:计算,选取位于开区间(0,c)中的α*的分量α*j,据此计算。

第六步:构造决策函数:,其中符号参数

实例仿真

(一)数据的预处理

原始数据通过问卷的形式获得,问卷主要针对消费者自身的属性(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地、收入状况、职务类别、消费心理(张丽莉,2010)、市场看法等)展开,并将属性特征进行数据化处理(见表2)。

(二)SVM的训练与预测

发放调查问卷55份,收回52份,收回率94.5%;经过合理性选择,得到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约占收回问卷的88.5%,整理得到如表3所示的原始数据。

根据SVM进行分类预测的一般步骤,将表3中编号i=1…35的样本作为训练集,得到相对的最优参数、训练模型;i=36…41作为测试集,用来检测各参数和优化SVM模型;通过预测i=42…46的样本,得到如表4所示的预测结果。

(三)结果分析

本文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选取不同的核函数和合适的参数(李盼池等,2005)实现了对消费者行为的预测,而且预测准确度很高,直观展示了SVM在建立消费者行为模型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模拟实验中,选取RBF核函数会得到比使用其他核函数图像更加平滑,拟合效果更好,在以后的使用中应优先考虑。

结论

指标向量xi的多维性,造成了仿真实验中大量复杂的运算,这时选择合适的核函数至关重要。不同的核函数在解决不同的问题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常见的四个核函数模拟分析,用其构成的SVM模型进行消费者行为预测。实验表明,SVM相对于其他分类算法在真实分类中的不理想效果,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实用性。

在此之前研究消费者行为方面的论文,多是针对单一属性的消费群体进行分析的。本文在小样本条件下,基于支持向量机原理,对影响购买行为的不同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归纳,并将已有的数据与现有的libsvm工具箱等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行SVM分类机仿真建模,得到决策函数,实现对单一消费者进行行为分析和预测,更直接地对保健品的生产、营销和定位提供指导,为企业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营销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尽管如此,本文也存在着一些潜在不足,如问卷的选项设置或有不尽合理的地方;问卷采用网上的方式,其真实性难以保证等。支持向量机在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研究还属于发展阶段,很多工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如何选择更合理的属性特征、更合适的核函数和参数,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或推广能力;怎样建立高精度的消费者购买能力与属性特征的回归模型;如何将支持向量机算法与其他算法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等。

综上所述,支持向量机通过选择适当的核函数和参数,在解决小样本、高维模式和非线性问题上具有很强的优势。在对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中,得到的预测效果将比其他数学模型准确很多,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国正.支持向量机导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徐剑锋.保健品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及其营销探讨[J].时代金融,2011(21)

3.邓乃杨,田英杰著.数据挖掘中的新方法:支持向量机[M].科学出版社,2004

篇7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2-339-02

Application of Fuzzy Sets on the Software Reliability Evaluation

SONG Jin1, JI Xun-sheng2

(1.Nan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6, China; 2.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the fuzzy sets on the software reliability the preferable evaluation effect has been got. Theory of the fuzzy sets and how to evaluate the software reliability by the ambiguity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 evaluation means fully embodies the fuzzy sets merit and is worthy of being put more research by the soft engineers.

Key words: fuzzy set; soft engineering; reliability evaluation

软件质量的评价是一项既具有现实意义又有科学价值的工作,目前常用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分析评定式、指标体系评定式、观察评定式和实验评定式,其中指标体系评定式是目前国内外用得最多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根据相关的指标体系对软件性能特征进行评定,常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本文拟以模糊数学为工具对软件的质量,尤其是软件得可靠性这一重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1 模糊集合与隶属函数

模糊集合的基本思想是将普通集合中的特征函数灵活化,使元素对集合的从属程度从只能取{0,1}中的值扩充到[0,1]中的任一数值,一个元素x和一个集合的关系,不一定是“属于”或者“不属于”关系,有时必须要考虑它属于的程度是多少。

设在论域X上给定了映射μ,定义公式(1)

[0,1](1)

则说μ确定了X上的一个模糊集,记为∈φ(X),μ称为A的隶属函数,记做μ(x)。

对x0∈X,μ(x0)称为元素x0关于的隶属度,它表示元素x0属于的程度。模糊集合完全由其隶属函数所刻划[1]。

隶属函数是模糊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基石。确定隶属函数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模糊统计法、推理确定法、借用已有“客观”尺度的方法、滤波函数法、带信任度的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模糊分布[1-2]。其具体实现过程见参考文献[1]的第一章。

2 软件质量与软件可靠性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的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研制部门、使用单位和设计师系统的广泛关注,但是什么是软件得质量,如何评价软件的质量以及如何保证软件的质量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而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2.1 软件的可靠性因素

软件开发过程是一个包括人、开发工具和应用背景等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在当代社会,软件成为各种系统的非常关键部分,软件失效会导致设计功能无法正常完成,甚至会使整个系统瘫痪。因此,非常有必要调查软件可靠性的影响因素,指导软件得开发过程,并对得到的软件产品的可靠性进行评估。文献[3]对包括AT&T, BellCore,Chrysler, MCI International等13家组织,对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影响软件可靠性的32个主要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其对软件可靠性影响的轻重程度进行排序。其中,软件的复杂性、程序员的技能、测试努力程度、测试覆盖率、测试环境和程序规格说明的改动频率是其中最重要的6个因素,对如何提高软件可靠性起到了指导作用。

2.2 软件质量的模糊属性

软件质量的模糊属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从适用性的角度评判软件质量时并非只有径渭分明的“适用”和“不适用”两种选择[4]。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的可靠性指标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一种适用性指标。假如对于某软件,软件任务书要求软件的失效率应小于5%。那么,按照传统的符合性质量观点,若该软件的失效率大于或等于5%,则该软件为不合格软件;若失效率小于5%,则该软件是否为合格软件呢?从适用性质量观点来看,把失效率等于或略大于5%的软件也视为合格软件似乎也合情合理,因为实际用户不会苛求这细小的差别。为了处理在“合格”与“不合格”之间和在各质量等级之间存在的“渐变”和“过渡”,模糊集合论为我们提供了对这种模糊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工具。

2.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有两种基本方式:总分法和加权法。

对于总分法,若评价对象有m个因素时,这m个因素的评分分别为Si,则评价对象的总得分S为

然后,按S的大小排序评价对象。

对于加权法,若评价对象有m个因素,对这m个因素的评分分别为Si,设Wi为第i个因素的权重,且满足,则评价对象的总得分S为

然后按S的大小排序评价对象。

上述两种方法所得结果都用一个总分值表示,在处理简单问题时容易做到,而多数情况下评价是难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值表示的,这时应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2.4 软件可靠性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在进行模糊软件质量综合评价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 建立待评价软件的因素集U={u1,u2,...,um},因素就是该软件的各种属性或性能,

在有些场合也被称为参数指标或质量指标,它们综合反映了该软件的质量,人们就是根据这些因素来评价该软件的质量;

2) 建立评价集V={v1,v2,...,vn}。例如,软件产品等级的集合;

3) 进行单因素评价,即对每一个单因素Ui∈U而言, 对它的模糊评价用定义在评价

集V上的一个模糊集{ri1/v1,ri2/v2,...,rin/vn}来表示。这样,便可以得到一个对软件质量的评价矩阵R。

(4)

4) 进行综合评价,由于对U中各因素有不同的侧重,需要对每个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它可表示为U上的一个模糊子集W={w1,w2,...,wm},且满足。在R与W求出之后,则综合评价为B=W×R,记B={b1,b2,...,bn},它是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其中,如果评价结果,应对评价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

3 模糊集在软件可靠性评价中的应用

3.1 主要的软件可靠性因素

一般性因素是指那些影响软件可靠性的软件本身的属性和软件开发中的常见因素。具体定义如下:

1)软件的复杂性

软件越复杂,在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也越多,同时在设计中引入错误的可能性也越大。尽管复杂性与软件中的错误数未必呈现出简单的正比关系,但存在这种正相关趋势是肯定无疑的。

2)软件类别

不同的软件类别对软件的可靠性要求不同,实现难度自然也就不同。按照软件的性质和功能,软件可区分为以下类别:支持软件、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测试和维护软件。

3)开发工作量

投入足够多的工作量用于开发可以有效减少软件出错的次数。工作量常用多少人年来衡量。

4)开发难度

开发难度的定义为k/t(人年/年),其中k是开发工作量,t是开发时间量。

5)开发技术水平

开发技术是设计技术、文档化技术、编程技术和开发环境的总和。

6)重用代码的比例

当开发一种新的软件产品或升级软件产品时,可以重用已有的正确代码。

7)编程语言

不同的编程语言具有不同的复杂性和结构。因此,不同的编程语言引入错误的可能性也不同。

3.2 软件可靠性评价实例

现以江南大学某自然科学基金软件项目为例,运用模糊集的方法进行该软件的可靠性评价。在这里,对软件可靠性进行评价时,主要从软件复杂性、软件类别和开发工作量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评价时,每个因素可以用描述的方法将其分为类似于“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因此,待评价软件的因素集为U={u1,u2,...,um}={复杂性,类别,工作量}

评价集为

V={v1,v2,...,vn}={优,亮,中,差}

通过评价专家对软件测试或软件运行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评价矩阵R为

且评价专家为这三个评价因素的权重分配为W=(0.5,0.2,0.3)。则评价结果为B=W*R=(0.5,0.4,0.3,0.3),归一化后得到B=(0.33,0.27,0.2,0.2)。

评价结果:从软件复杂性、软件类别和开发工作量三个方面来看,该软件的可靠性等级应为“优”。

4 结论

模糊性和随机性是客观事物的两大固有属性,本文探讨了将模糊可靠性分析方法用于具有模糊属性的软件可靠性的评价方面。借助专家与工程人员的实践经验,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可以从可接受模型中初步确定一个有效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并结合权重分配最终确定软件的可靠性等级。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如果把模糊方法与传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糅合起来,也不失为解决类似问题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健元.模糊集及其应用[M].宁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王铁江,郦萌.软件可靠性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20):23-24.

篇8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08-0029-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1998年正式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设立了管理学学科门类,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下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根据同时颁发的新旧专业对照表,原来的信息学、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与这一新的专业对应,这是“科技信息,专业名称近二十年来的第一次变革史”。

随着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以及医院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1997年我校开办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连续招生了4届专科层次学生。2001年,我校在国家教育部新本科专业目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下开始招收“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方向本科层次的学生。十年发展历程中,我们就如何办好有医学特色的新专业,在其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由于医学院校开办这一专业普遍比较晚,如何借鉴原来5个专业的学科背景和特点,结合医学信息学发展的过程,系统地设置适合医院信息化建设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办好本专业的基础。这个基础的状况如何,既影响到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又影响到学科、专业的发展。

1 专业发展背景及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前身之一是科技信息专业,再往前是科技情报专业。这一专业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过程

我国科技情报教育始于1958年。当时,中国科技情报所创办了科技情报大学,1959年并入中国科技大学后,改称情报学系。1978年,武汉大学创办了科技情报专业,之后吉林工业大学、北京大学、西安电讯工程学院、南京大学等一批院校相继建立了不同特色的情报专业。1984年,武汉大学成立图书情报学院,设立情报科学系,并开始招收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到1992年,全国共有30多个本科教学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90年代初,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提出与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依赖于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各有关院校及时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1992年9月,国家科委的一次会议作出决定,把“科技情报”更名为“科技信息”,这在全国引起广泛的反响。1993年,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科技情报”调整为“科技信息”。我国情报学教育以改名为契机,向以信息管理为轴心的方向延伸和发展,开始了新的变革。

教育部于1998年7月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将原来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五个专业合而为一,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90年代初那次改革不同的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设置不仅明确了情报学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而且根据信息管理内涵广泛的特点,与其他学科和专业进行了大范围的整合,目前这种整合与重构仍在继续。趋势表明,这种整合应体现专业内在的规律性与本质特征,高效地配置专业资源,顺应社会对复合型信息人才的需求,从而使情报学专业教育在一个全新的视野和起点上重新塑造自身,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组织与管理人才。

1,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发展概况

自1985年白求恩医科大学率先成立医学情报系(本科)以来,我国的医学专业信息教育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开办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多,截至2004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或备案的设立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情况是:2000年以前批准的院校有4个,分别是吉林大学(原白求恩医科大学)(1985)、中国医科大学(1986)、华中科技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1986)、中南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1987);2000年至2004年底,教育部批准的院校有29个。由上述可见,仅仅4年时间,开办医学信息专业的院校从2000年以前的4所迅速增加到2004年的29所,加上其他相关专业,实际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已经超过40所。可见医学信息学教育发展态势十分迅猛。

1,3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要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的行业领域以及能够胜任的专业工作,是一种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培养目标,反映了专业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作用,适应了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总体需求。在这一整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广东省医院信息化发展的,结合我校的性质、专业特点、师资状况和毕业生的就业状态,我校确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系统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能,熟练运用中外文工具和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管理和医学知识以及较强的适应性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够在各类医学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医学信息处理、分析、咨询、开发的医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2 课程体系的架构思路

课程体系是一个随着社会与学科的变迁而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复杂系统,其核心是专业的具体课程设计。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教什么”和“学什么”这一永恒的主题,对于一个面向医学信息管理的新办专业,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1课程设计的基本观点分析

(1)学科及专业取向的观点。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相对应的研究领域,本科阶段的课程设计应该反映本学科及专业的基本知识取向。但由于学科的分类及界定方法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分类会带来不同的体系,而且学科下知识的门类在不断增加,能纳入课程体系的课程又十分有限,因而如何适当地选择课程及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需要慎重研究的问题。

(2)学生取向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学生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主张实行综合化教育,反对知识分科,以学科间综合的方法来传授各科知识,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考虑学习的内容,在课程选择与时间的安排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但这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执行。

(3)社会取向的观点。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最终应为社会服务,因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经过对社会的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这种 观点主张按照社会存在的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塑造,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

综上所述,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既要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尽可能满足本科生较宽范围就业与继续深造的需要。

2,2课程体系的构成

根据以上设想,参考其他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吸收十年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医学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分为数学知识模块、计算机知识模块、医学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5个部分,教学环节可分为4个阶段(图1)。

第一阶段,理工科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技能,包括数理基础、外语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工科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等5个方面。

第二阶段,管理类和医学类基础课。主要以管理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习为主,包括管理学基础、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学、正常人体学、疾病学基础、药理学、诊断学、临床医学概论等。

第三阶段,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这是体现专业特点、培养专业素质所必需的课程。

第四阶段,专业方向选修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同时也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考虑学生今后各方面的发展,设立几组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

2,3具体课程模块的设置

根据前面提出的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上应当具有自身的特征。

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数学和外语基础,具有熟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知识,具有系统的信息管理专业知识,具有管理学科的背景知识和较宽的人文知识。

能力结构:对医学信息的快速准确采集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医学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维护和评价的能力;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汉语的写作表达能力;组织管理协调、公共关系、社会调查及医学信息产品的营销能力。

素质结构: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系统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科研和创造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和责任感。

要达到上述要求,主要依靠在学生四年的修读时间里,通过不同课程的教学来培养他们。下面对几个课程模块的设置作出说明。

(1)数学知识模块。人的素质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认识所具有的悟性潜能,数学教育恰能起到启发人的悟性、挖掘人的潜能的作用。

开设数学课程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能;二是为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三是为今后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些数学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基础数学课和与专业相关的数学课。

其中,基础数学课的设置可以包括:高等数学(150H)、线性代数(30H)、概率论与数理统计(50H)。与专业相关的数学课包括:离散数学(70H)。

(2)计算机知识模块。人们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准计算机专业”,同样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也是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及应用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参照《工科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的有关内容,设置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大类。

计算机必修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36H)、PASCAL语言(72H)、c语言程序设计(72H)、微机原理(含汇编)(80H)、高级软件设计(70H)、操作系统(70H)、数据结构与算法(70H)、数据库原理与应用(70H)、计算机网络与通信(70H)、软件工程(50H)。计算机选修类课程包括:计算机工程与技术(36H)、网页与多媒体技术(36H)、网络数据库开发技术(36H)。

(3)医学知识模块。医学知识模块是医学院校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课程,该模块知识设置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医学信息处理的能力。医学知识模块类课程包括:正常人体学(70H)、疾病学基础(70H)、药理学(30H)、诊断学(50H)、临床医学概论(120H)。

(4)专业知识(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是开展专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必须设置的最低限度的主干课。这些课程及其相关课程承担着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集中体现专业的特点。它们与学科的联系最紧密,专业知识含量大,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原则是:依托专业特点,服务培养目标,紧跟学科发展。根据新专业目录的有关规定,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演变过程的实际情况,采取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方法是稳妥之举。主要专业课程包括:管理学基础(50H)、医院管理学(90H)、病案管理学(40H)、医学信息学(50H)、医学统计学(70H)、医学图像处理(40H)、医院信息系统(70H)。

(5)实践教学模块。根据专业的理论教学模块,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验(539H)、医院实习(16周)、现场实训(8周)和毕业设计(8周)四个环节,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

学生在学校实验室内接受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实验课是实践教学第一环;到医院进行医院信息管理实习,了解熟悉医院信息化环境和要求,掌握医院管理运作流程和医院信息管理具体实施是实践教学第二环;而现场实训,在产学研教学基地,随工程技术人员到各医院承担医院信息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的具体任务,这样的现场训练是实践教学第三环;第四环就是毕业设计,学生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功能模块设计,程序能正常运行并通过论文答辩,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这四个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形成相互渗透、循环上升的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专业核心课程及其相关课程的构成如图2所示。

3 结论

篇9

相关词的自动提示功能(Term Suggestion)在一些常用的网站上可以看到,比如搜索网站谷歌,百度,电子商务网站淘宝,易趣等。相关词的自动提示功能优化了搜索结果,通过系统来猜测检索人需要的搜索词语,为检索人在信息检索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较准确的检索结果。图1显示了百度搜索引擎上相关词的提示功能。从该图我们可以看到,相关词的提示功能即提高了检索书写速度,又延长了检索词的长度,为进一步返回更准确的结果提供条件。

图1 百度上汉语自动提示功能

2 藏文的构成、编码及分词

2.1藏文的构成

藏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可以被看做由基本字符且基本字符通过纵向叠加和横向连接而成[2][3]。藏文字主要由现代藏文和一些梵音转写体和反写体组成。现代藏文是由三十个辅音字母和四个元音字母组成,它是藏文字的主要组成部分。加上梵音的转写体和反转体,藏文共有四十一个辅音字母和十三个元音字母。图2给出了一个藏文字的各组成构件,藏文字看起来虽然复杂,但每一个藏文字并不是随意构成的,它有一套严格的构字规则和文法体系,违犯了构字体系,该字就不能被视为藏文,既不能拼读,也不会有实际意义。

图2 藏文字的组成构件

2.2 藏文编码

由于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的起步较晚,在发展的前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编码,各个公司在开发藏文软件时都使用自己开发的编码系统[4],这必然导致各个藏文软件的不兼容,容易形成乱码。199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了藏文国际编码标准,藏文有了一个统一的编码标准体系。信息检索系统在对检索词进行检索之前,首先要从互联网或本地磁盘系统抓取要被检索的网页或文档,然后对文档进行分析和建立索引,最后文档才被检索。在这个过程中,识别被检索的网页或文档的编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识别正确,返回的检索结果才不会形成乱码。在本系统的开发测试期间,我们的网页和文档主要采用藏文的国际编码标准,即Unicode编码。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具有不同编码的藏文网页或文档进行统一编码,然后再进行文档的分析及索引,这个过程主要涉及到藏文的编码及转换[5],从文献[5]可以看出,通过合适的途径,我们可以把目前不同的藏文编码统一为国际编码。

2.3 藏文分词

藏文词语之间是用分隔符来划分的,类似英文中的空格,横向上又和中文有一定的相似,藏文分词是进行藏文信息处理的一项基本工作,文献[6]提出了基于格助词和接续特征的藏文自动分词方案,该方案参考藏文词语的特点和汉语在分词方面已经做出的一些成绩。在本系统的设计中,藏文分词主要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藏文检索词本身应具有实际意义

在信息检索系统中,用户想要得到的是满足需要的实际内容,所以输入的检索词也必具有实际意义,这样的检索词在语意和构成上应该符合藏文的相关规范。对这样的检索词进行分析、建立索引应该能满足检索系统的要求。

2) 藏文词典是实现相关词提示的一个很好参考模型

在信息检索系统中,词典是进行词句分析的一个参考模型。藏文词典本身就具有良好的藏文分词功能,且能帮助用户纠正检索词输入中的文法错误,结合藏文词典和检索词,可以更好地满足藏文分词需要。

3) 藏文词语的权重是实现相关词提示排序功能的重要指标

词语的权重是实现相关词提示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信息检索的过程中,大家都关心的词可以赋予更高的权重。在藏文相关词提示系统中,依据藏文词语的权重进行排序,权重高的排在前面,以此类推。

3 藏文自动提示功能的实现及测试

3.1 藏文相关词提示的实现

在藏文相关词提示的具体实现中,限于提示词的数目,相关词的提取和排序就变得非常重要。设计合理的相关词提取和排序可以使用户得到更好的体验。

1) 藏文词典排序算法

藏文词典排序算法按照现有藏文词典的排序方法,即所有藏文词语按照藏文基字的先后顺序分组排列,每组中各个词语按第一个音节为独体字、有后缀(后加字和再后加字)、有元音、有下加字、有上加字(逐步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对于具有元音的词语也与前者相同,即从基字加元音、有后缀、有下加字、有上加字的顺序排列[7][8]。排序的一种实现方法是:首先,把所有的藏文词语按照基本辅音字母分类成四十一个组,并保持国际编码标准中辅音字母的先后顺序;然后,在同一个组内,根据该字所具有的构件元素及构件元素之间的优先级来排列藏文词语;其次,每一个构件元素内部的所有字符要有序;最后,整体藏文的优先级最大者先排[9][10]。根据文献[7],藏文词条大约常用的是1.4万余条,那么,怎样从这1.4万余条词语中选取数量有限的相关提示词,选取的这些提示词是否与用户搜索的信息有关联,这是藏文相关提示词设计时要考虑的。考虑到从词典抽取出的一系列相关词本身和用户输入的检索词的相关度并不是很大,所以在本系统的设计中我们只用藏文词典来进行纠错和藏文分词。

2) 基于查询日志的藏语相关词的实现方法

用户通过信息检索系统输入检索词时,检索系统会自动记录用户的查询词和点击的相关文档,记录的文件称为查询日志[11]。通过查询日志,可以清楚地分析出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藏文查询词。通过信息检索中的聚类技术[1],对查询词进行聚类,这样就可以得到相关度较高的一系列藏文相关词了。当用户输入检索词时,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检索词的相关字母,选取其中以同样字母开头的一些权重较高的词组,利用权重的大小,进行排序,最后通过检索系统用户界面,以下拉列表的方式,返回给用户一组相关提示词。其实现框图如图3所示。

图3 藏文相关词提示的实现框图

3.2 测试结果

本系统使用了940篇藏文 文档,为了说明测试结果,只选择了其中的五个藏文词语用于相关词提示,词语及权重如表1所示,本系统的搜索引擎采用开源Lucene系统。通过表 1可以看出,我们选取的藏文词语的第一个字母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本系统的藏文聚类是按照藏文的实际书写顺序,而不是其具体实际语意。

表 1 藏文在不同文档中的权重

图4 显示了输入检索词后具体的实现界面,从该界面可以看出,系统会自动列举权重比较高的5个藏文相关词并根据权重进行排序,且这些相关词具有确切的语意。用户可以从中选取检索的关键词或继续检索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图 4 信息检索系统中藏文相关词提示的实现界面

4 结束语

藏语作为一个民族语言,其信息处理技术起步较晚,但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鉴于藏文文体的复杂性,藏文在信息检索方面的研究与国际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随着网络的发展,更多的研究人员将投入到藏文信息化的领域上来,藏文在信息检索方面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该文相关研究成果获得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藏实施电子政务平台网络信息安全及应急预案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 Christopher D.Manning,Prabhakar Raghavan,Hinrich Schutze.信息检索导论[M].王斌,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 江获,董颖红.藏文信息处理属性统计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1995,9(2):37-44.

[3] 才智杰,才让卓玛.基于语料库的藏文字属性分析系统设计[J].计算机工程,2011,37(22):270-272.

[4] 刘汇丹,芮建武,吴健.藏文网页的编码识别与转换[C].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73-580.

[5] http://tools.ietf.org/html/rfc2781

[6] 陈玉忠,李保利,俞士汶,等.基于格助词和接续特征的藏文自动分词方案[J].语言文字应用,2003,1:75-82.

篇10

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80-05

The Research on the Platform of the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Lv Liyuan (Library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activating business and increasing competitiveness of libraries i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tform. 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the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tform and its features and researched the platform model and their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at home and abroad in hope of comprehending the study situation of the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platform macroscopically, and predicting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formation resources; platform; application technology

CLC number: G250.73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80-05

随着信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参与并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成为图书馆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资源、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是以馆藏和网络数字信息资源为处理对象,以网络为主要传输通道,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自动化设备,集信息存储、管理和服务为一体,建设开放的、动态的、异步式的信息资源平台,向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平台的技术架构和解决方案是信息资源组织形式、共享模式及建设策略研究的技术核心和实现基础。促进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和深入研究,加强资源社会共享,是图书馆扩展业务,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近五年国内外关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以期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的研究现状能够宏观了解,并对其研究和发展趋势加以分析。

1 文献分布情况

1.1 国内文献分布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国内关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相关研究情况,本文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图书馆” and“ 信息资源 ”and “平台”为检索内容进行主题检索(见表1),以期对国内的研究文献分布进行了解。

结果显示:从1998年开始,国内学者的研究论文开始涉及到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关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的研究从1998年至2001年的文献数量呈直线型增长,这段时间该项研究在我国处于萌芽期;从2002年至2010年,相关文献数量以较快的指数型方式增长,研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2006年以来的近五年,文献增长速度明显,这个时期是发展的高峰期(见图1)。文献增长至今未转化为逻辑曲线增长模式,说明这项研究还未发展到成熟时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同时,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选择2006年以来近五年的文献研究发展高峰期为检索和研究的时间范围。

1.2 国外文献分布情况分析

为了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的国外文献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本文选择在Emerald、EBSCO host/LISTA、Elsevier Science、Springer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词定义为“library information platform”,将检索时间范围设定为2006年~2010年。在检索过程中,为了保证查全率和查准率,将检索词的范围尽量设置为题名、摘要和关键词等处,进行比较宽泛的检索(见表2)。

为了便于进行横向比较,观察文献发展趋势,在选择的四种外文数据库中,关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研究,以全文检索的方式,对2006年至2010年期间的学术期刊进行检索和整理(见图2)。结果表明:国外关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研究近五年来呈明显增长的趋势,并且文献增长没有转化为逻辑曲线增长模式,也没有下降的迹象,说明相关研究一直受到关注,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 国内外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应用技术及特点

2.1 国内外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主要技术

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核心动力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以及中间技术等。综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近年来在研究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中提及的主要技术是Web2.0、ASP等(见表3)。

2.2 信息资源平台的应用技术以网站技术为主导

目前,国内外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基本上都以网站的形式提供服务。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多数都考虑应用上述业已成熟的网络技术,ASP、RSS、Wiki等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的网上书目检索、虚拟参考咨询和网络视频点播等实践中,如:上海图书馆的网上联合知识导航()。SaaS是一种软件布局模型,是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创新软件应用模式,也是软件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SaaS与ASP的区别在于:它无需负责维护费用,能支持多种功能的大型图书馆网络平台的运行,不需要本地数据备份或程序升级,能够节省系统采购成本和减少开支。这种模式作为一种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效率,也节约了平台系统的投入成本。大阪市立图书馆应用这种模式,估计节约了高达40%的成本。[29]

4 国内外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研究的特点及展望

4.1 国内外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研究的特点

对国内外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国内外研究者关心的焦点基本一致。分别从平台的核心技术、网络框架、服务运营模式、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把握。美国图书馆界在服务模式和技术领域的理念比较超前,除了本文列举的ARL平台之外,当前图书馆界比较突出的诸如:OCLC推出的WorldCat网络服务平台应用了云计算技术,网络规模级管理服务(Web-scale Management Services)提供了基于SaaS模式的图书馆信息管理平台。

(2)国内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平台都架构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之上。信息技术不仅决定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的服务能力,而且也影响着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我国图书馆界近年来紧跟世界潮流,在新的IT技术应用于图书馆领域的理论研究方面较有成果,实践应用和成熟的平台范例较少。

(3)平台的服务理念不尽相同。受政治、经济、文化、地域、信仰、法制、习俗、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的构建模式和理念各有特色。美英等发达国家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平台在个性化和人性化服务功能的设计方面表现突出。比如:英国的不列颠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了直接通向用户桌面的文献传递服务功能,还设有残疾人专栏。我国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平台在此方面则稍显欠缺。

(4)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比较注重理论,缺少案例与实际数据,研究成果多数是对理论模型的研究和阐释。

4.2 国内外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研究的展望

关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研究处于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理论成果,但在平台的整体构架和技术层面上,研究的视角比较分散,还未形成体系。我国的研究比较重理论,着眼于基本功能和服务的实现方面。因此,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应结合实际,立足于新的信息技术和服务理念,展开应用层面的深入研究。

(1)基于SaaS模式信息资源平台的开发与应用。SaaS的软件布局模型,专为网络交互而设计应用,便于用户通过互联网托管、部署及接入。SaaS的管理模式和解决方案,以其经济、高效、便捷的突出优势,在我国图书馆界将不止应用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建设中也将大显身手。

(2)云存储技术在平台整合、共享与服务模式中的应用。200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在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保存计划中测试云技术对永久保存数字内容的应用。[30]这项成果将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存储技术,整合方案,共享策略,及其提供的服务模式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3)个性化服务功能的延伸。个性化服务一直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的服务范围和能力也将随之强大。近年来,在个性化服务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是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构建。这项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移动计算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的移动服务功能将有望完善和普及。

参考文献:

[1]朱红.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00-201.

[2]Diane L. Schrecker. Using blogs in academic libraries: versatile information platforms[J]. New Library World,2008,109(3-4):117-129.

[3]屈霞等.基于J2EE/MVC Model 2的公共图书管理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20):4651-4657.

[4]陈桂鸿.基于SOA和工作流技术的图书馆集成信息平台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6):24-28.

[5]张勤.网格:图书馆信息技术的新平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8):129-131.

[6]刘媛筠.利用ASP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J].现代情报,2008,(8):95-98.

[7]沈奎林等.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29(6):114-119.

[8]樊会霞.AJAX技术在图书馆网站的应用优势[J].图书馆学刊,2009,(11):109-111.

[9][13][28]Kaisa Hype’n and Antti Impivaara. Read, describe and share! Building an interactive literary web service: an article about Kirjasampo[J]. Collection Building,2011,30(1):61-67.

[10]张树华等.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191-192.

[11][27]Rekha Mittal. The National Union Catalogue of Scientific Serials in India (NUCSSI) on the web[J].Interlending & Document Supply,2011,39(1):53-60.

[12][26]Silvana Mangiaracina, Marta Zaetta, etc. NILDE: developing a new generation tool for document delivery in Italy[J].Interlending & Document Supply,2008,36(3): 167-177.

[14] Joachim Sch?pfel, Jacqueline Gillet. A review of Interlending and Document Supply in France:2010 [J].Inter lending & Duwient Supply,2011,39(2):76-83.

[15]Nguyen Cuong Linh. A survey of the application of Web2.0 in Australasian university libraries[J].Library Hi Tech,2008,26(4):630-653.

[16]鄂丽君,邱晏.CALIS地区中心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0,(12):33-36.

[17]陈兰杰,杨文祥.CASHL模式的主要特色和战略价值[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13-16.

[18]杨坚红.CALIS、CASHL、NSTL系统文献传递服务比较[J].情报科学,2009,(1):83-88.

[19]梁蕙玮,王志庚.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的现状与未来[J].图书馆建设,2010,(1):4-8.

[20]吟荒,金林.关于建立上海市各系统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一卡通”共享平台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2,(11):48-49.

[21]洪跃.读秀学术搜索系统述评[J].新世纪图书馆,2010,(3):76-78,63.

[22]卢倩仪.书生移动图书馆改变知识传播历史[J].中关村,2010,(12):82-83.

[23]魏争光.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网络服务平台信息资源调查和分析[J].现代情报,2004,(11):218-220,71.

[24]David Rapp. Queens Library Launches Its daVinci ILS Platform [J].Library Journal, 2011,136(1):18.

[25]Paul Bevan, Alyson Tyler. An integrated library platform : Wales’ approach to delivering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nationally[J]. Program: 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09,43(1):36-4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