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07:50: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计算机工程导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方向就是会计、出纳、审计、电算化操作员等。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算化课程的工作任务主要为账务处理业务、薪酬管理业务、固定资产管理业务、采购销售业务、编制报表任务等。通过对各项任务所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1.2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目标分析
从具体的工作过程出发,明确会计电算课程的目标。即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备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灵活的应用所学技能,规范学生的操作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举一反三的操作各种会计软件,最终成为一名应用型的优秀会计人才。
1.3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定位分析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定位于解决两个问题,第一,通过真实的企业财务资料,按照会计电算化岗位的一般工作流程进行会计核算,掌握必备的能力;第二,使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整体框架,培养学生全面的处理电算化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各个岗位的职业需求的能力。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时候,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架,为学生搭建会计电算化的具体的工作框架,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处理一个相对简单的微型企业的各项会计电算化核算任务。
2会计电算化内容的具体开发
2.1会计电算化内容的选取
第一,从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的选取根据来说。通过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具体职业行为的分析,确定会计电算化岗位所需的要求,进而确定出该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根据这些具体的教学目标分析出相对应的岗位领域,并将这些岗位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安排学习内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在综合考虑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以及完成具体工作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安排课程内容的。整个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工作流程,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第二,从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来说,中职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工作内容集中于账务管理、出纳管理、报表编制、工作管理、往来业务管理等方面。为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求,也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在构建具体的教学内容时要更加具有针对性。第三,从教学软件和案例的选择来说。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内容体现主要依靠教学软件的帮助,所以选择代表性和实用性强的软件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丰富。在选择主流软件的同时,还要引入真实的业务作为案例进行教学,使该课程真正的体现出会计职业的特色。
2.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开发课程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要引入项目学习法,密切结合主流软件应用技术,在真实的企业背景资料情况下,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采用真实的财务资料,让学生按照具体的工作任务去完成每一项会计电算化工作,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并理解相应的工作原理。
2.3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载体
第一,从具体的教材和实训资料来说,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工作项目的具体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内容分化到各个工作模块之中。通过模块学习强化专理论知识,锻炼职业能力,完善职业素养。第二,从网络资源来说,引入多媒体教学,构建互动式的学习网络。采取动态的资源库承载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共享网络资源。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会计核算的模块化特点,采取真实的财务资料,并按照会计工作的具体岗位,运用案例分析和任务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切实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方式和流程的方法。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建议采取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的技能操作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真实环境进行分组安排,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氛围,并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业务人员,如业务人员、出纳会计、审计会计、记账会计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掌握各个会计岗位职责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更好地适应日后的会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125-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Model for Application-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PENG Huanfeng, XU Jinbao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current Application-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cultivation doesn’t fit the and enterprise requirements, combined with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cultivation experience,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model for application-type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from three aspects: cultivating goal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combined cultivation with enterprises.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model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软件产业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但在软件人才需求方面仍有大量缺口。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为行业输出大量软件工程人才,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程度的脱节[1],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应用能力差、缺乏工程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较差等方面[2]。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富有工程意识的软件工程专门人才,强调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试点专业,并于2012年获批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为解决高校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积极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良好成效。
1 培养目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企业考察、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在用人企业、毕业生及在校生中开展有关人才培养目标的调研活动,进一步明确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从学科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三个方面明确培养目标体系。
学科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 区别于社会IT培训机构,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应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且应更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已有培养经验,面向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备软件开发、系统测试、计算机网络等较宽领域的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南京工程学院倡导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软件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实现工程师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型本科人才注重“厚基础、宽口径”有着明显差别,与高职类人才注重职业能力的技能培养也显著不同。多次组织企业和知名高校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工程能力培养模式进行论证,明确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在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及较强的再学习能力。
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 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是毕业生能否取得职业成就的关键因素,有些素质如人际交流的能力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锻炼,但有些素质和能力需要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包括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信息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及终生学习的能力等方面。
2 课程体系建设
理论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课程设置应体现各种能力的培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强化基础理论与专业能力的模块化培养。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模块、基础编程模块、高级编程模块、核心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能力拓展等五个模块组成。通过这些课程模块的学习,使毕业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师。
专业能力拓展模块包括企业级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库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软件服务外包等五个拓展子模块。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强化具体专业技能,通过对相关专业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应用,拓展就业领域。
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的重要载体[3],通过基础实践、工程认知、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个层次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基础实践层次包括企业参观及相关课程实验,通过企业参观,学生对行业现状及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初步认识,通过相关课程实验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打下基础。专业课程是培养专业技能的核心,因此,通过加强考核力度,强化课程设计的实际训练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程序设计大赛,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参加相关学术报告以提升对新技术的跟踪与认知。通过为期四周的软件开发综合训练、毕业设计、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为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院建立专项基金资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学校层面创建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及在校生自主创业。
3 企业联合培养
为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与企业深入开展合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校企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的一些经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16家,并于2012年与中软国际联合成立中软国际国家级软件工程实践中心。实践“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经过前三年的在校学习,学生具备专业基本知识和初步项目实践经验,第四学年在企业顶岗实习。
双师制度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参加企业组织的高端技术、管理培训,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具有实际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逐年增加。与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课程优化等多层次合作,企业可以参与学校、学院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人才,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教师兼职制度,聘用企业技术专家或具有丰富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开设企业课程,指导学生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及企业实习。
综合实训 针对四年级本科学生进行软件外包综合实训,一般于完成大三学习后的暑假进行,为期一个月。与企业共同设计项目案例,以项目为主导,模拟真实的开发环境,项目组成员3~5人,协同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等软件开发各个阶段的工作。通过高强度的综合实训,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熟悉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的各个阶段,体验企业开发环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对软件开发中的各岗位的认识[4]。综合实训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够为下一阶段的企业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企业培养 企业负责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专业实习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软件项目开发实践,尽量做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环节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承担,工程师负责指导系统的设计开发,学校教师负责指导论文写作,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在企业完成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了解行业现状,并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更加清晰,因此,企业培养可以看作学生正式进入行业工作的良好过渡。
4 结语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坚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效。软件工程专业在校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在就业方面,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近年来,通过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薪酬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今后将继续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中元,雷国华,李军.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0):26-29.
1引言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招生规模最大,培养学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计算机专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计算机科学家和研究员,更多需要的是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教育应以人才市场为的导向,融合在相关学科的知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今天,对基础扎实,具有过硬的技术背景,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有较强市场意识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旺盛。因此,从商科类院校的实际特点出发,探索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突出特色和优势,是值得认真研究和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人才市场需求
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在加快,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进一步增加,从人才就业形势来看,一方面用人单位急需实践能力强,学有所长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又存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掌握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开发和网络编程技术;掌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具备计算机硬件或产品开发的潜力;并且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知识的选修课程模块使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学有所长。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结合现代商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等学科结合,渗透和交叉,培养出特色鲜明并且有竞争优势的学生。
3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理论及应用知识;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在企事业、政府部门、学校等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系统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通过自身已经存在的商科人文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有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应用知识,又有经济和管理的知识背景,使学生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得一些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当然,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该符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学有所长;同时,和其他院校相比又应具有商科知识背景,能够在相关专业领域从事信息技术服务、技术管理和市场开拓工作。使学生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管理。
4商科特色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商科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来实现的。2006年9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提出了4个参考的专业方向,即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适合信息技术方向。
4.1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安排时,即要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突出商科特色,还要注重实用技术与工程开发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满足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学生要熟练掌握软件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及网络设备的配置和使用和计算机硬件系统或产品的开发潜力,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可以从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三类课程入手,构成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在商科特色的培养方面,要注重学生经管、管理知识和理念的培育。通过教学计划设置商科课程,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实际问题,通过讲座或案例,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成功IT企业的案例作为现实教材,使学生在经营、管理和创业等方面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获得一技之长,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缩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距离。
4.1.1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满足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把本学科领域前沿的优秀学术成果增加到教学内容中去。如下表所示。
4.1.2商科特色的建设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商科背景的培养。主要通过六个层次的教学实现,首先,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二门课程;第二,在人文科技选修课中,限制学生选修6个学分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第三,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财税实务、项目分析与策划、行业营销、企业登记运行等专题讲座;第四,在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计算机市场调研、电子及计算机产品营销实践等实习环节;第五,在专业课中,结合学科建设的优势,开设电子商务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第六,鼓励学生参加经济、管理类学术交流活动,辅修经济管理类第二专业;发挥商科类院校的特色。
4.1.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内实验、独立开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创新学分设置等实现。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计算机导论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大学物理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大型数据库系统实验、计算机市场调研、电子及计算机产品营销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验场地可以建设计算机专业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立软件技术校内实习基地,如建立软件技术创新实验室,程序设计基地等。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践需要。构建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5综述
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通过培养方案开设商科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学术交流活动、辅修专业、开设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应用课程等方法,具体落实学生商科背景、经济管理的知识培育,发挥商科院校专业教学、科研优势。
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立软件技术创新校内实习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氛围,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活动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氛围,促进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培养出高水平的具有商科特色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宗礼,王志英,李晓明,孙吉贵,樊晓桠.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0、引言
国际上传统的以计算机装置为信息处理平台的计算机学科(Computer)已上升、发展、凝练为更为宽泛的计算学科(Computing),其五大子学科领域分别为计算机科学(CS)、计算机工程(CE)、软件工程(SE)、信息系统(IS)和信息技术(IT)。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符合计算机科学的能力培养要求,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则分别对应计算机工程和信息系统、信息技术。软件工程作为与计算机科学并列的学科地位,已获得产业和教育界认可,我国也于2011年3月正式将软件工程批准为一级学科(代码0835),这标志着软件工程学科和专业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在此背景下进行专业特质探索和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我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从2001年起陆续在一些综合性重点大学和理工科院校开设,有力地补充了软件开发人才缺口,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师范院校在这方面发展相对迟缓,主要原因是师范院校以教师教育为主,一般以人文和理科专业见长,本身工科发展历史都不长,即使是信息技术类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在1990年代国家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后才普遍设置和发展起来,而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和计算机科学并列的学科专业,必然有其区别于计算机科学的特质和人才内涵要求,因此在师范院校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中如何继承学校在长期教育信息化方面已形成的比较优势,办好、办精该专业,提高学生工程化软件开发能力,努力培养、提高其具有软件工程师素养,系统的研究软件工程专业的特色定位以增强毕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12月31日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国际旅游岛,迫切需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低碳、环保产业,而软件产业正好契合海南走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目前海南生态软件园、三亚创意园、惠普海南项目正进入如火如荼的建设状态,未来预期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软件从业人员。
海南师范大学作为省重点大学,义不容辞地肩负着为本省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后劲足”的各类人才的重任,并率先新办了软件工程专业。如何利用好海南目前以软件开发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外部产业优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该专业发展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抓住专业发展难得的外部产业和人才需求机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和实践实训对接,改革教学模式和核心课程体系设置,着力提供优质的、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教学资源,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软件工程师素质,为本土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提供经验,为生态化、信息化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出高等教育界应有的贡献。
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的软件工程专业研究并不活跃,大多借鉴综合理工科院校的建设经验。目前国内主要有杭州师范大学以软件服务外包为发展方向、沈阳师范大学面向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一四川师范大学结合师范教育特征的教学体系的构建等为数不多的专业建设研究。
因此,师范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定位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教育和产业发展方向,契合时代背景。其实施目的不仅对本省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大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势必对提高师范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指导范本和成熟经验。
1、师范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定位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本专业学生具有其他专业所不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特质,是学生驰骋职场的银弹。从属于计算大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与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把握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国内外对此已有了不少成熟的探索。传统计算机专业侧重于科学的探究计算本质,并利用发现的规律来发明相关技术方法,从而推动社会信息化;而软件工程专业关注采用工程化方法实现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高效、高性价比、高可控、高用户体验质量,核心是标准化的表达方式和规范化的工作步骤。
明白这点后,软件工程专业的特色就必须落脚于工程师素质培养上,关注软件工程三要素的知识学习,即方法、过程和工具。同时,特色定位须传承各个学校的传统优势应用领域,如海南师范大学在教育信息化和旅游信息管理方面已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和产业优势。把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本质要求,结合开办学校已形成的比较优势领域,同时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制订教学计划,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就可以形成该专业的特色,提高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专业特质分析,我们建立以工程素质培养优先的课程体系,并贯穿本科4年的教学。
(1)软件工程师能力素质的核心主要是工程组织能力、需求分析与软件建模能力、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
(2)在参照软件工程本科教学规范制定的主要教学计划基础上,基于我们对上述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上述能力所对应课程的教学实施和学生阶段性能力考核。如工程组织能力主要分布于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导论等课程,知识点主要须掌握以项目为组织形式运作软件的开发、文档(含标书、工作计划)写作、语言沟通交流等。该能力考核应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未合格者将无法进人毕业设计阶段。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能力重点针对计算机软件的本质特征(即构造性与易演化性)展开,培养学生如何设计易扩展、易重构、高灵活性的软件结构及熟练运用常用软件框架进行开发的素质,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考核。
(3)将教育软件开发或旅游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作为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以便学生熟悉所在学校长期擅长的领域,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一定的应用领域基础。
因此,海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定位为:结合海南以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义,传承本校教育信息化学科优势,强化工程组织能力、需求分析与软件建模能力、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的养成,培养具有工程师素养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工程化管理和技术人才。
只有建立专业核心竞争力考量下的软件工程师能力培养观和相应教学安排,抓住专业特质按计划完成各项能力的阶段性考核达标,可基本保证软件工程专业的特色定位培养,使其素质区别于其他信息学科,具有独一无二性,增强职业竞争力,推动专业的良性发展。
2、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有了专业核心素质培养的观念认识,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只有通过课堂实验领会理论知识点、校内实训(课程综合设计)完成能力培养要求、产业实习增强就业体验,三位一体才能完成学生核心专业素质培养任务。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实施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实现软件工程师各项素质培养落地。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考试。软考在规模、内容、实用性上都得到了产业界认同,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所需理论和应用知识,以考促学,同时也为学生职业资质和准入提供条件。
(2)分阶段严格核心能力评价考核,保证学生软件工程师素质达标;改革考试模式,课程考试方式综合采用笔试、独立作业、团队设计、答辩、文档评审等多种形式,通过考试方式强化学生建立工程化问题解决方法。
(3)毕业答辩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取消毕业论文,以设计方案的业界规范化表达、软件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产品的社会需求程度、项目组织质量等作为学生成绩的评判标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4)加强学校特色选修课程的实践,如在教育软件开发课程中,让学生参与学校精品课程平台和数字化协作系统开发,通过实际教育软件实训进一步体会教育理论背景、掌握教学设计等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5)高标准建立校内工程实训室,按业界标准配齐硬件设施,并健全管理制度实行开放式运行,使学生在校内就拥有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6)充分利用海南省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资助海南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加强与惠普、海南生态软件园等企事业的产学研沟通和联系,选拔部分学生参与惠普海南项目的软件服务外包培训与实习工作,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
(7)持续发展与软件企业的校企合作,推动学生软件开发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海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系通过与深圳易思博信息技术公司紧密合作,引进“软酷网”实践教学平台。其中针对2010级软件工程专业的软酷工程实践实施方案,是在软酷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架构下,结合海南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2010级具体工程实践要求,安排160课时的实践活动,主要通过项目实践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并加强运用;采用案例教学,对知识进行补强,进而进行项目开发;学生通过了解项目管理工具,学习软件企业文化,掌握编程工具和框架,了解项目的规划过程、掌握编程的技能,理解UML建模,通过实际的项目开发掌握编码规范、编程调试、测试方法等技能。结合学生开发的实践成果,成功组织2010级软件工程专业见习实训成果汇报大会,学生们在Android系统手机应用开发和PC平台JAVA开发方面的实践成果和创意令人耳目一新,坚定了我们走校企合作、加速培养创新型软件人才的信心。
(8)定期举办科技活动月,以“创新、创意、创业”为主题,通过科技月开展专家讲座、计算机设计大赛、创业创意大赛等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营造出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