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4 17:12: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校本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主体间性是主体性发挥的最高境界。校本教研是自我反思、同事合作及专业引领三方面的集合体。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个体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固然必不可少,但仅有这一点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个体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对问题的认识也会存有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很多时候,为了达到对问题的深入、全面地把握,教师与教师须形成研究共同体开展合作研究,就某一问题或专题展开交流、讨论。教师们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激发灵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是在自我反思基础上的升华,是教师群体主体性和创造性地体现。另外,教师长期处于教学实践的前沿,富于实践知识。但长期囿于教学的樊笼中,与教育研究的长期隔离导致教师理论知识匮乏,在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等方面需得到专业研究者的引导,专业研究者理论知识的富足正好可以弥补教师理论知识不足的缺陷。这样,教师与专业研究者在合作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进一步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地位。
二、从研究的价值取向或目的看,校本教研打破了传统教研之理论构建或验证之目的,代之以对实践的“改进”。
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生活,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连接起来。[1]校本教研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期望通过这种根植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探究,达到教学效益提高与实践改进之目的。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研究的主体。在自身已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积极反思与探究,可形成问题解决的独创性见解,这不仅会增进教师对教学过程与本质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会尽显教师的创造个性,使教师的教学主人翁地位发挥至极致。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科学概括出来的知识,并不能直接的指导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特定情境中的实践者能都对自己的情境有真正的理解,并作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2]这里提到的启蒙过程就是教学实践主体--教师对实践的反思与探究过程。以上观点反映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教育研究,要想真正的让实践中的教师走上预定的轨道,单靠外在的指手画脚是没有用的,如果没有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主动的研究和反省,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就会难以保障,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就会沦为空谈。
三、从研究对象看,校本教研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这与传统教研不同。
与传统教研相比,校本教研对教师主体性有着更多的重视。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教师具有问题选择、分析与解决的主动权。校本研究的问题直接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教育问题会随着受教育对象的不同和外在教育政策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使得教学实践从必然王国中走出,走向一种不确定性,同时要求教师走出教学实践的必然性,走向对教学实践的理性反思。[8]要在不确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就不能遵守既定的模式,不能全凭过去的经验来分析、处理当前的问题,而必然的要主动地探索发现种种教育教学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教学问题之所以产生的根源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并且试图发现此问题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教育教学问题做出尽可能全面而又恰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实践问题做出分析、探讨与解决。继而,校本教研的研究结果还要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评判。使校本教研沿着发现、研究、改进、再发现、再研究、再改进的螺旋式道路不断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校本教研这样一种对实践的理性思考的方式就决定了发挥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重要。
四、从研究的过程看,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是发挥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校本教研的过程是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其进行分析与审视,从而增进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过程。[3]一般来讲,校本教研包括反思、确定问题、制定计划、采取行动、进行考察、再反思等六个基本环节。在反思阶段,教师要梳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自身教学实践做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肯定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评价就离不开教师主体的反思。由于反思没有可供参考的固定的模式,故反思者对研究问题的发现离不开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反思发现问题之后,校本教研就进入了确定问题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从发现的问题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仍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反思。这不仅是研究者确定问题的关键,而且选择问题的着眼点可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制定研究方案是研究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教师在制定研究方案时,要对问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价值与意义、方法与步骤以及问题研究的预期的目的等方面做出阐释,这些都要求教师深系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在继承与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采取行动是校本教研的重心环节,是指实施计划或者说按照目的行动。考察主要是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再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在校本教研中,采取行动、进行考察及再反思三个环节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师对研究过程的调控,对研究方案的及时调整,对研究过程中突发状况的处理,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后的改进以及对研究结果进行再反思基础上的更高层次上的发现问题都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相关的理论,需要与研究共同体保持不断的交流与对话,需要不断地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在研究不断得以改造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伯康,周耀威.《塑造教师新形象--教师成为研究者之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P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110-02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对先行教学教研机制进行调整和改进,而校本教研就是对这种教研机制系统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一种新型教研方式,它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情境中实际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育教学研究。在这种新型教学研究的理论指导下,我们进行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应以新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导方向,以实际语文教学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语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并在研究和探索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力求有所创新。
当然,在开展语文校本教研之时,我们首先应当真正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标准,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来进行实际教学,增强教学的目的性与主动性,避免随意增加超标准的内容和不分轻重主次的教学现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对语文教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应简单地把它看做是学生必须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应把它看做是一种引导学生发展认知、提高能力和完善人格的范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遵循语文教材的进度来安排教学活动;更要用灵活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语文教材,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情和学情,进行适当地筛选、增补和创新,才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
切实地开展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自身的教研能力,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语文的校本教研过程是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自我扬弃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它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进度及研究如何教好语文教材;更应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好语文教材,如何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在自主学习中获取对知识的掌握和创新,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因此,为了强化语文课改教学,落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 认真研究教学现状,分析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学情,明确校本教研的方向
可以说,校本教研的重要目标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努力寻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是校本教研的关键所在。在认真学习语文课改的“新标准”后,我们发现,单独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我们发现,这一全新的课型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和开展,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对综合性学习这一课型认识不够,认为它是语文教学的附属产品,可上可不上,因此在教学中显得过于随意,缺乏计划性。(2)认为综合性学习浪费了太多的语文教学时间,怕耽误学生学习的正常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3)没有真正认清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和重要性,只是简单地把它当成是课本教学。于是,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只是做了些简单搜集资料或积累素材之类的事等。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应及时进行校本教研专题研讨,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到这个问题的研究中来,让教师们不仅明白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还要在实践教学中自觉探索出有效的方法来,从而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 转变教研观念,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实施校本教研,应努力淡化由上而下的教研管理职能,强化以课程、教学和教研为中心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积极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及教学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学校应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制定开展校本教研的工作思路,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使教研工作真正做到服务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实践。当然,我们应清楚,校本教研的真正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教研工作才能富有实效。所以,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可将评价激励机制引入校本教研活动中。如可以是荣誉的激励,把它作为评选科研、教研积极分子的主要条件;也可以是物质激励,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振教师的精神;当然还可以参评发表,把老师的优秀成果送到上级部门参评或投递发表。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让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去对待教学工作,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顺利展开,能更好地提高校本的教学研究成效,同时也能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
三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培训,使教师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
学校在积极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努力打造“教、学、研”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应以教师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为主,以校本培训为中介,让校本教研作为整合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和纽带,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从实践中体会和完成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再通过培训促进教师的学习和提高,实现很好地参与教研活动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目标。这种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行动教研”,已成为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语文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而由于校本教学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语文教师就应自觉地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 根据教师工作的经验和水平的不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这些活动形式可以包括:(1)作为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自觉地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认真地写好学习的随笔、心得、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等,并在学习和反思中,实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尽快成长。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在每上一节课后主动写好教学反思,认真总结每节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方法。让这种自我反思伴随我们的教师在课改中成长,能使教师对新课程的自我实践有更清晰的认识。可以说,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参与校本教研的第一步。这应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种习惯。(2)可以采用不同层次的多元互动,进行经验交流。在语文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学校之间进行互相听课、评课、研讨和交流,也是开展语文校本教研的又一有效途径。例如,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可以说是老师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从小就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十分有必要。此外,各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同样不可忽视,如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可以邀请体音美教研组的教师,参与语文组指导学生制作手抄报,这能使学生的手抄报更生动。(3)在大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应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规范研究程序,明确研究目标,有秩序、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可是,由于有些课题研究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或研究的时间跨度较大,所以对一些课堂上的具体问题可能一时难以解决。因此,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校各学科正在参与的课题研究,积极主动地针对发生在自己实际教学中的小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明确问题所在,组织开展阶段性的专题研究,切实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校以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能较好地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也能充分挖掘各具潜能的教师,扬长避短,让其人事相宜,人岗相适,使每位语文教师都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五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探究做了大量的工作,语文课堂较过去更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教师上不好语文课,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老师没有信心教,学生更没有兴趣学,影响了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可否认,一直以来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所以首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发现学生喜欢语文老师,才有可能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课才有可能学好语文。而一个老师让学生喜欢的重要因素不一定是他渊博的学识或是敬业精神,而可能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发自内心的热情和亲和力。一些教师上不好语文课,很多时候可能不是教师的水平不高,也不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够,而是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自身性格的原因、家庭的原因等。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中,我们可以渗入相应的人文关怀元素,通过校本教研培训,引导教师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和生活,使一些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重塑。可以说,学校依托校本教研活动这一平台,使教师在人文关怀中,铸造健康的心理,并用他们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这种立足于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师具体工作的校本研讨,对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六 深入课堂抓教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骨干教师是中坚力量,他们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所以,在落实语文校本教研时,应始终把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摆在教研的主置,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新课标》的理论知识,并积极组织参加校际之间的教研活动,运用讲座、研讨会、送信息进课堂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培训语文骨干教师,让他们在学习和交流中,深入教改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打造出一批语文校本教研的强势群体,从而推动语文校本教研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清楚,骨干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和举足轻重的,所以,骨干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和挑战自我,在新课改的现代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做出更骄人的业绩。
总之,语文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能提高全体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由传授型、经验型逐渐向科研型、反思型转变,同时也能有效地推动语文课改的进程。一路走来,我们坚信:只有坚持走教研之路,才能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宁波.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J].教育科学,2005
我国当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崭新的挑战。不少研究者提出:应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实施反思型教学,以此为途径,提高学校校本教研实效性,有效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一、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
校本教研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教师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可以为教师理解课程改革,总结得失,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校本教研对新课程创造性实施要求教师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成为反思型教师。其一,在处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反思型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与批判。能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事物,易于接纳新的思想,不断对教学进行思考。他们既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和构建者。其二,在教学决策方面,反思型教师能利用新的根据或信息,思考既定的教学决策。他们既关注教学结果,更关注教学过程,能够对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进行积极的反思。其三,在教学方法上,反思型教师关注探究与发展的方法,而不仅仅依赖讲授和练习,能建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符合思维规律的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模式。
二、反思型的教师是校本教研助力器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以教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反思为研究对象。所以校本教研需要的是具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新型的反思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具有如下特点。
1.积极性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始终有着积极负责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都能认真的思考,全心全意地执著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开放、民主、关怀的环境,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教学目的、行为、结果。
2.关注性
关注是“反思型”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活动别关注教学的目的和结果是否有效达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其次关注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反应,关注课堂气氛并及时调控,加强师生互动并关注个体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以实现教学目标。
3.探究性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智能活动,教师应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通过思考探究变得睿智而成熟。反思型教师要求具备课堂探究的能力,以支持其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教学探究能力主要指收集教学信息的能力、分析教学信息的能力和评价教学信息的能力。这三种探究能力的基本形式,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并成长为反思型教师。探究不囿于既定的教学模式,它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4.批判性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反思型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特征。他们不盲从,不迷信,不跟风,批判那种盲目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的教学方法,批判那种死套理论的教条主义做法,能根据具体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然批判性并非“唱反调”,更不是盲目否定,它是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实践经验和理论修养而作出的专业判断。
5.合作性
反思型教师应该是个善于交流与合作的教师。传统型的教师仅依赖个人的知识与经验,很少与外界发生互动合作。这样,教师之间不能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也很难发挥教师的团体力量共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个人的成长也相当缓慢。反思型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及实践水平是互相增进的。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时,教师成长的进程就更快,个人教学的价值就更大,个人与团队的作用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以教学反思为依托,开展校本教研
1.理论思考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传统教学依赖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而缺乏理论性,常规教研则重在根据某种教学理论去操作而缺乏批判反思性。校本教研中的教学反思则将理论与实践通过不断检讨和反思有机结合起来。反思型教师既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又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究者。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依托于实际的教学情境,针对原有的教学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究,即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2.观摩与讨论相结合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开展好校本教研工作,有利于调整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保证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那么,如何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师通过认真努力,从校本教研中得到收益呢?
一、紧抓备课活动,促进校本教研
备课活动是教师熟悉教材、理清教材思路、明确上课思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抓好备课活动的研究与指导,是校本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1.明确备课要求,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备课
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的备课方式是就课论课,断章取义,课标对学科的具体要求、对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等与备课息息相关的要点都被忽视,这就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教一辈子对教材却钻研不透,只能是教书匠却不能成为教育教学专家的一个根本原因。结合课改精神和新课标要求,我们重新制定了备课模式,具体要求如下:首先,要有课标对学科的理念要求;其次,是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随后是本册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接着是课时备课。在课时备课中要有:(1)教学目标;(2)教学重点;(3)教学难点;(4)教学方法;(5)教具使用;(6)课时安排;(7)教学过程。规范了备课模式,使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得不去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在一学期一学期的潜移默化中,理论水平得到提升,钻研能力得到锻炼。
2.尝试多种备课方式,力求使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教师工作的纷繁复杂使教师每天忙忙碌碌,很多时候备课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相当一部分教师备课的方式就是抄写教案书。如何让教师真正从备课中受益,使备课能真正去指导课堂教学,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以年级组为单位,将每学期教材平均分配进行备课后,再同伴之间相互交换备课,利用年级组活动时间交流各自备课心得,修改各自的备课,补充同伴的备课。
(2)在第一学年,每人将自己的备课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备课模式完成;第二学年时,重新执教者在已有备课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修改。
(3)开展备课三部曲活动。对于长期依靠抄写教案书进行备课的教师,开展备课三部曲活动能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具体操作为:先由各教师在不参阅教学用书的条件下,研读文本,确定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过程;第二步,参考教学用书,对已经设计好的教学过程用红笔进行批改,完善教学思路,改进教学环节,形成比较完善、比较科学的教学设计;第三步,对自己教学设计的思路及特点进行小结和反思。
这些尝试,实现了备课与教课的有机衔接,使备课真正成为提高教师解读文本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紧抓课堂教学,促进校本教研
课堂教学是教师落实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形成能力的主渠道。但是,面对每天都要进行的课堂教学,教师们往往产生倦怠思想,对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为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脉式诊课”活动的开展
有些教师在从教7~10年以后,就会遇到“瓶颈”问题: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但教学水平总是处于一个相对停滞状态,没有新的飞跃。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瓶颈”问题的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把脉式诊课”活动帮助其解决,具体操作如下:先由“瓶颈”教师上一节课,教研组其他教师进行听课,每位听课教师着重记载本堂课中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提问次数、提问的有效性、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时间、练习设计的层次性、课堂语言的准确性……课后教研组全体成员就自己记载的方面,针对课堂病根,对症下药,对“瓶颈”教师做以反馈和分析,使教师在不断地调整中成长。
2.“观课议课”活动的开展
对初入教坛的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帮助其步入教学正轨。此活动的开展,先由年轻教师在教研组内上课,组内其他成员依据?新课程标准?,围绕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其修正课堂教学。执教者根据组内成员建议形成书面反思后,重新备课,经过调整后再进行教学。一般同一节课最少上3次,修改3次。然后将较成熟的课在全校展示,全体教师参与观课议课。此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学校出现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师师互动的好局面,对优化教师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地在短期内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3.“录课”活动的开展
每学期,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发一盒空白录音带,我们要求所有教师每学期自己随堂录制一节课,然后放给自己听。在听录音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如一些口头禅、课堂大量的无效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组织教学的不得当,等等。在自我发现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三、紧抓常规教研活动,促进校本教研
1.开展分层次拜师活动,促进教师发展
本着“一般教师抓过关,骨干教师上水平,尖子教师出特色”的思想,每学期开学初,学校根据教师的业务状况开展分层次拜师活动:教学新手拜骨干教师为师,要求师傅要切实起到帮、扶、导、领的作用,多听课指导(一学期不少于10节课),并协助徒弟在期末上一节汇报课。徒弟多向师傅学习,一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要有听课记录)。骨干教师拜校内学科带头人及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为师。有的教师是双层身份,在校内是师傅,在校外又是徒弟。在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传授的过程中,教师的业务水平飞速提高。
2.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组活动,提高教研水平
针对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的现象,每学期初,学校给每位教师发放《教学问题积累表》,教导处对《教学问题积累表》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筛选出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确定为学校本学期的研究专题,制定教研活动计划,下发给各教研组。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教研计划,制定出各组的教研活动安排,每次教研活动时要求就研究的专题要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讨论要有理有据。每次活动时,由中心发言人做具体阐述,组内其他成员补充。每次活动学校都要录像,并制成光盘,组织各组观看,使教师从中学经验、找差距,通过相互学习来提高本组的教研水平。学期末,组内交流汇总专题内容,再到学校举办讲座。学校根据活动的开展和取得的成绩,评选出优秀教研组。
校本教研是一种“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的教育研究,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学校改进为目的,既要解决学校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质量,还要提高教师的饿专业化发展水平。中小学教师参加学校的教育研究有助于促进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和研究型学校的发展。
位于云南西部的龙陵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怒江、龙川江之间,群山连绵,山高谷深,江河纵横,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对于着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民族情况、区位情况,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显得极其重要。
在《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这里提高教师师资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得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政策措施的提出,再次表明了提升教师素质是薄弱学校改造的重要任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这些学校今后的生存与发展。由于我国区域、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各地区教师素质存在较大差距,而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教育质量相对偏低、社会信誉不高、办学条件落后的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更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有一些行之有效的针对边区小学实际的教师培训方式。校本教研无疑是当前龙陵县边区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的选择。校本教研是立足于本校工作实际,根据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锻炼,提高教师专业修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它是着眼于“校本”,即在以校为本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研究”的重要性,力图做到教师、学校、学生发展的协调统一。
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目标,切切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改变边区小学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农村边远山区教师校本教研方式选择的关键。所谓的可行就是必须能够适应农村边远山区财力、物力、人力缺乏的现实状况,并且还要保证校本教研的质量,当前的校本教研方式,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从总体上看,每种方式都有多侧重,又有所区别,体现出了“求同异存”的特点。但是这些方式对于边远山区学校是否有可行性呢?边远山区薄弱学校一般存在教师数量不足、学校分布分有散、交通不便等问题,这就决定了只有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校本教研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健全机制,完善管理
为了增强校本教研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首先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完善了以校为中心,教导处和教研组长为指导,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研组织网络。为保障教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教研制度。
强化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向书本学习,从不同的教育书刊中学习有效的教学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素养。
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坚持开展同伴互助式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逐步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1、 单元集体备课。为了整体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没各教研组规定时间地点,由教研组长负责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个人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同科目的教师集体分单元集中备课,目的是以强代弱,整体把握教材,找准重点,确立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及基本的教学方法。每课确定中心发言人,其他教师补充、质疑、争论,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备出自己的特色。
2、 互相听评课,把每节没有课的教师组织起来,推门听课,要求每位教师认真的备课,不定时的听课,听课的教师要提前熟悉教材,认真听课并写好听课记录,从中找出有价值的课例。
3、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为教师提供完整、可控制的实验经验,让教师有机会思考教学的成败原因,并激励教师不断的反思。具体步骤是:发现问题――提供完整、可控制的实践经验――提供环境――学习、实践、分享、反思教学经验。自我反思对于边远山区学校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切实可行且受益匪浅的方式。边远山区小学教师的培训或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但自我学习的机会相对来说和发达地区的教师是相等的。这种以“自修”为主,专家指导为辅,要求教师不离岗,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位思考对象,进行自我研修,从而来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的专业素养。
4、联片教研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但不是“一校为本”。在边远山区小学,有点村镇只有几名教师,有的年级只有一个班,有的学科只有一个教师,这样的学校如果独立进行校本教研,困难非常大。基于这种现状,可以按照地点就近原则,找一所规模较大,办学水平较高、教研能力较强的学校牵头,几所学校联合,扩大规模,挖掘资源,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这样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支援教育资源匮乏的薄弱学校,促进教师发展,解决一些学校无法顺利进行的校本教研困难,从而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组建校本教研联合学习的时候,还可以联合城市学校,组建城乡联合学校,在校际资源互相支援的基础上,合作共享,平等交流,积极开展多层次的教研活动,从而解决一些学校无法顺利进行校本教研的困难。
5、分段教研
边远山区小区学校教师素养参差不齐是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素质的一大障碍。长期以来,缺乏针对性的教研方式让不少教师产生了抵触心理,很多人参与研修动力不强,只求合格即可,追其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各阶段教师的不同需求。依据教师成长规律,针对不同教师的成长周期,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教师校本教研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新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发展期教师要注重学科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成熟期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更新,增加薪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加强经验总结技能。不同阶段的教师听过不同的校本教研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30-1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实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建设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培训一批有个性的、学者型的教师,如何注重学生差异性和个性化的发展,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接班人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问题,而这正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根本目标。
相对而言,我们传统的教研就是研究教材、大纲,我们怎么教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怎么学?…… 这就要我们以实际为依据,切实做好校本教研以及教研组建设,改革和完善传统教研,使学校教研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课改,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我们怎样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呢,对此我们认识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秩序的确立,是学校文化的重建
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教师教学研究制度;课题规划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学校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学校内部教研的服务制度;学校内部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
它创造的是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创设的是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并且制度要具有规范性、指导性和保障性,要经过教师讨论通过,从学校教研发展的实际出发,逐步健全,逐步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教育要摒除传统教研体制中一味要求老师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一面,全面发挥传统教研的基础作用,传统教研工作中的许多教研内容、方式包含着校本教研的因素。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业务学习、教改课题研究等。并给予继承与创新,补充与完善,二者相辅相成。另外在教案评价方面,教师要改过去统一形式、内容,强调节数、页数为个性教案、活页教案等,给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改变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消除教师对教研的厌烦情绪,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使教师人人爱教研,个个都进步,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最终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把学校建设成有特色的学校。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理论加强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切实领会新课改的中心理念
校本教研有三层基本含义:研究教学,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等。在现今时代,就是研究课程及其实施,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行研究,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学生状况、教师构成,学校历史、现状及其资源环境出发进行研究;教学研究的主体是学校领导、教师。
教师应该正确理解校本教研的含义,校本教研不等同于教研组活动,也不等同于集体备课,更不是单纯的教师的研究。校本教研是自下而上,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即“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模式,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专业发展。它的特征是: 校本性、人本性、牵引性、依托性。深入了解这些,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校本教研,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校本教研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际作用。
三、改变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加强合作,探索更适合于本校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方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不断完善写字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意志毅力、智能素质、审美情操的培养,实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技能以及“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大部分学生经过几年的写字学习,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能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学生的书写工整率还算可以,但入体率不高。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不正确,个别学生的书写比较草,书法基础较差,有待加强。
三、工作重点
1.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特别是各种不同的偏旁或同一偏旁在字形不同位置所占的空间大小及笔画的变化。
2.写字时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5.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学生对汉字书法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书写坐姿。
2、能正确掌握汉字的书写笔顺及间架结构。
3、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字的优美。
4、能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五、具体措施
1.在教学中,适当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汉字起源与发展的知识,介绍一些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采用书法比赛、作品展览等方式鼓励学生好好写字,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写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写字兴趣。
2.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写字指导课,优化写字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做到训练有度,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体验到书写的乐趣,树立信心。
3.重视写字课教学,先讲后练,提示注意点,再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的练习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写字水平。
4.要做到课堂指导和课后练习相结合;处理好写字与识字的关系;处理好写字教学与课外书法活动的关系。
汉语是中国人必须学好的一种语言。中职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汉语呢?怎样才能上好中职语文课呢?中职学校学生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我校根据根据中职学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实现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定位于应用,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我校自己编辑教材,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通俗化、现实化、实用化、生活化的统一。让课文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所学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学生就业做铺垫。和学生所需相结合,以相应的教法做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学生的学习现状,承认学生的水平不同,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应重点培养学生以下两种语文能力。
一、会说话,能说话,愿说话,说好话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和别人沟通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所见所识不多,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沟通这方面的能力训练。语言沟通能力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自信,让学生建立一种愿意和别人沟通、主动和别人沟通、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克服爱溜号、不爱学习、不肯主动回答别人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一马平川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齐读入手,循序渐进,然后个人朗读,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简介、讲自己家庭的故事、背诵古诗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发音,做到吐字清晰、自然流畅、没有地方语言,做到会说话,能说话,愿说话,说好话。
二、能看懂,能听懂,能理解,能执行
一、研什么
1、抓理论学习。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不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为此,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或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一些新理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经验等。
2、抓集体备课。在教师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再组织同年级段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
3、抓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其操作程序大致为:⑴、选择课题。应以问题为中心,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求得问题的解决。⑵、围绕课题搜集材料,选择、整理材料。⑶、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⑷、课题研究结题。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今后进一步进行探讨。
4、抓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等。
5、抓教学反思。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为此,我们强调教师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记录课堂意外收获,做好课后“备课”。教后反思书写形式上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定要有实效性。
6、抓总结提炼。抓总结提炼对教师升华认识很有好处。要求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
二、怎么研
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应做好“三个结合”,即教研与教学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教研与师训相结合,以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1、开展讨论与交流,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开展教育科研的大讨论,转变思想观念,澄清部分教师在校本教研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其实,课堂教学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研究的性质。关键问题在于教师是否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创新。为此我们要立足于平时每一节课教学与研究,把“教学”当作“研究”,勤写教后随笔与反思,大胆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就是校本教研。
2、广泛学习与宣传,形成校本教研的良好氛围。良好的校本教研的氛围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保证。校本教研的氛围主要指观念氛围,我们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的理论,邀请教育科研专家以及市进修校老师到校进行教育科研方面的讲座与指导。引导教师树立三个观念:⑴、明确教研与课改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教研须先行”的观念。⑵、明确教研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向教研要质量”的观念。⑶、明确教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研的主力军”的观念。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能树立“教研先导”,“向教研要质量”的思想观念,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之中。3.加强领导与管理,构建校本教研的管理体系。
教育思想是学校的灵魂,决定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关系到办学的质量与水平。教育科研是教育思想的重心,而校本教研则是教育科研的校本化。实际上,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就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专题,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研究,明确方向,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起因、演变的过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从理论上总结内在的发展规律,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
教研,作为一名教师,是再熟悉不过了。但长期以来,这种教研只是一种常规教研,或者说是一种“传统教研”。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都是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这二者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1、常规教研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校本教研重视教学规律性研究。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教材教法的探讨,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规律的探索,比如教师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阐释、学生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练习。常规教研解决的是单个问题,校本教研解决的是一类问题。比如:教师布置作业,传统教研是针对个别教师的个别章节进行研究的,目的是规范这个教师布置作业的行为;而校本教研是研究一类教师,甚至是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校的教师布置的作业问题,从中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教师布置作业的客观规律。
2、常规教研着眼于一时一事,而校本教研有明确的计划、目的和任务。传统的教研,一般是简单的教材教法研究、简单的作业布置研究、简单的教案设计研究,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简单的说课、评课等。当然,这些问题也很重要,不可忽视。但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不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和过程性。校本教研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专题,制订研究计划,因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是一个调查过程,一个分析过程,一个提高认识过程,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具有动态性。
3、常规教研一般只有教师的参与,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但学生和家长也是重要的参与群体。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的互动性和师生的协作性日渐突出,简单的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比如,在网络教学中,没有教师的指导不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行,没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但活动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学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参评者和发言人,要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不研究学生这一主体角色,不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协作,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在网络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师生的互动?”这样的问题,常规教研是难以完成的。
三、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
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都必须进行选题,对确定的专题进行研究,调查研究后进行分析总结;都要求题目具有操作性,便于调查研究或实验;大多采用问卷、访谈、现场观察记录等调查方法;都必须对数据或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但是,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
1、目的不同。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
2、内容不同。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局限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范畴;而研究性学习面更宽,不管是课堂内外,只要是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相关的问题,一般地说,都可以圈定为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和范围。
3、主体不同。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校本教研中,学生作为参与者的身份,支持和协助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一个指导者、协助者和组织者。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2-0207-03
0引言
信息时代中,各种资源琳琅满目,教学视频资源亦如此。权威调查机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美国有“24%的互联网用户每周至少看一次视频,46%的人每月至少看一次视频”。视频比图像增加了动态性元素,比声音增加了直观性感受,比文字增加了生动性体验,因此它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虽然中小学校的网络资源日益丰富,其实华而不实,大部分视频资源并不适合本校本课程的教学需求,最多只能作为借鉴或参考。因此,建设符合本校本课程的教学视频资源对辅助、促进教学有重要价值。
1概念界定
教学视频资源:能够作用于教学的、承载教学信息的视频载体。教学视频资源是视频资源的衍生概念,当视频资源用于存储和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时则称为教学视频资源,它是教学目标与影视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张思源,2011)。
中小学校本教学视频资源:符合中小学校实情与需求的教学视频资源。中小学校本教学视频资源可以分为校本课堂教学视频资源和校本辅助教学视频资源。
2校本教学视频资源建设需求分析
2.1丰富校园网络资源
为呼应信息时代对数字校园建设的号召,我国许多中学校园已经构建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网络数字校园,其中就包括网络教学资源。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涵盖教学课件、网络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试题库、视频资源库、科研学术资料、学生论坛等。其中,视频资源与其它资源相比具有直观、形象、突破时空的特点。视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动员了所有可以动员的视频元素:图片、声音、动画、文字等。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在自主学习或者课堂学习时对抽象知识及难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备课时,教师可以借鉴优秀的教学视频资源,或者使用相关视频制作软件来自主建设符合本校本课程需求的课堂教学视频,促进教学信息的有效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升了自身的信息素养,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把握。
在学习中利用视频资源,比如优秀的教学公开课、专业学者的讲座等可以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深化对相关教学理论的认识,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本文以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教师为调查对像,发放问卷50份,收回25份有效问卷,对于问题“您通常喜欢用以下哪些类型的资源?”数据统计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显示试题库、文本资源最受教师的欢迎;次之是视频资源、课件、图形图像;案例、文献资料相比前面的少些;最少的是动画与音频。由于传统教学及文本资源本身的价值,文本资源是大多数教师必要的教学资源,文本资源可以包括教材、辅助教学文本等。从图表中可看出教师对教学视频资源的需求很大。
2.3辅助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前线,是核心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学生能否融入课堂是保证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许多客观事物和现象是学生无法亲身接触到的,其中有些现象的发生过程非常缓慢,需要经过长期观察才能掌握其发展规律;有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危险性较强,再现难度较大,学生无法亲眼观察到。在这些方面,视频资源的融入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把这些特殊的现象一一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无限延伸,也可以展示一些超越现实的事物,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2.4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视频资源,能够反复再现教师的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并提高对难点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掌握课堂所学内容的质量。在应用上通过当场演示其它教师执教的优质网络课程,现场解决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难点问题。网络课程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重复播放。学生如果在课堂上还有遗留下来的问题,或者无法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可以接受课后的网络视频辅导,学生可以享用优质教学资源, 提高学业成绩。视频资源的过程性、形象性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在教学视频资源的辅助下,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不仅可以复习巩固课堂中的知识,还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预习新课内容,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笔者也对芜湖二中的学生做了调查,共发放380份问卷,回收374份有效问卷。问卷数据统计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最喜欢视频资源,次之是音频、动画,选择文本、图形图像较前面的少一些,试卷、试题、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这几项选择很少。可以分析,视频资源受欢迎可能是因为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不足,喜欢更直观、更形象、更具有过程性知识说明的视频资源,来帮助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或者在自主学习新课时,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资源来解决学习中难解的、抽象的概念、命题等问题,从而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建设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作用,可以说是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
3教学视频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3.1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匮乏
通过文献分析与调查研究,在我国的许多中学教学资源中,视频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并不理想,甚至有的中学校园网中并没有视频教学资源,更不用说优质的、适合本校教学需求的视频教学资源了。
很多的学校校园网中有许多娱乐性的视频资源,诸如电视、电影、娱乐节目等,对教学的意义很小,反而会因为观看娱乐视频而影响教学,同时会影响校园网速,使得其他教师在下载教学资源时受阻。
也由于我国的考试制度,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符合学校教学实情的网络教学资源有益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复习、预习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因为许多偏远、经济落后的中学并不具备建设教学视频资源的人力、财力、技术支持,限制了教学视频的建设与完善。
因此,利用本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并根据本校的教学实情与需求来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的校本教学视频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2与学校的教学实情不符
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可以带给我们丰富的信息,但建设视频资源需要符合本校的实际水平与需求,否则资源内容的难度过高,又缺乏答疑等支持服务,或者资源不能满足本校教学需求,这两者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只有切身满足本学校要求的教学视频资源才能发挥最好的教学效果。
4校本教学视频资源建设原则
校本视频资源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一定的财力, 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系统的校本教学视频资源建设。这是一个逐渐系统化、完善化的建设过程,由基本建成到建设完整,再逐渐迈向完善。
4.1校领导——职能“最大化”
(1)为形成一定的建设团队机制,学校可以组织一个教学视频资源专业制作的领导小组, 分工负责各个年级、学科的视频资源建设,负责制定视频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方法标准, 积极整合各种资源, 组织合理分工,共同克服困难, 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 为此次视频资源建设做好相关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准备与供给,可以大大节省资源开发成本,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和质量。
(2)为调动建设的积极性,学校领导层可以通过协商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比如组织学科视频资源评比活动、将视频资源建设与教职工职称评比和教职工奖金挂钩、与学生的期末评奖联系等。
(3)学校同时可以建立视频资源建设与利用的培训机制,提高建设与利用的积极性与科学性。通过培训,提高师生对建设教学视频资源意义的认识,并使整个建设团队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为系统的校本教学视频资源系统奠定技术基础。
4.2教师——建设“核心化”
教师是校本教学视频资源建设的核心,也是资源建设与利用的受益者。教师通过参与教学视频资源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丰富了自己的职业素养,还加深了对学科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理解。视频资源供本校教师用户调用、研讨观摩、案例评价等, 为集体教研提供基于相同知识点的多执教版本的视频比较, 为校本教研提供本校视频录像的观摩反思。它有利于提供真实可信的课堂情境, 捕获教学课堂中的大量细节, 能够更好地解释教学事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递共享 (教学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对教学过程、重点、难点等的把握);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教学技能的改进。教师可以通过培训和自学来掌握和提高收集信息、拍摄、制作视频的技能。
教师在建设过程中,通过收集的信息或者将自己已有的隐性教学经验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视频资源,这样的视频资源才切实符合本校、本学科、本校学生的实际教学需要。
4.3学生——建设“效益化”
学生是校本教学视频资源最主要的受益者,学生可以利用视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拓展知识,还能再现课堂,再现本校教师对特定章节知识的讲解。这对复习巩固、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前预习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实践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积极鼓励、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学视频资源,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促使教学视频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当然,学生既可以是用户,也可以是教学视频资源建设的参与者。学生的优秀作品可以作为教学视频资源的素材,如优秀的作文、FLASH 动画设计、PPT作品、作业等。学生也可以辅助教师对视频资源的建设,例如帮助老师收集资源、将文字资源输入电脑等简易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思源.面向中学课堂教学的视频资源设计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2011(8).
[2]白永军.网络课程视频资源建设框架的研究与探讨[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5).
[3]夏建生.以视频案例为支架建设校本教学教研资源库[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5(2).
[4]鲍建生.课堂教学视频案例_校本教学研修的多功能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
[5]陈宗让,李骥平,李晓铭.教学视频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
[6]陈宗让.高校校园网教学视频资源库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
Research on Video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Middle
把自我反思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这也是开展校本教研的首要要求。教学主体(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能使教师更能调动自己去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思考教学方式和策略,也要能反省教学效果的优劣,从而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自我反思,包括:
(一)课前反思。
包括对讲授的内容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的反思。只有经过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课前思考,教师才能形成更加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案,并增加未来教学的效能感,从而增强对语文教学的信心。比如在讲授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文时,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掌握该文的难度,要充分酝酿并考虑如何来呈现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发生的四件事以及其命运发生急转的故事。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人物较多事件多样,学生可能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所以教师还应思考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来全部展示事件,分出开端、发展、、结局四个部分,以线性箭头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前反思越全面,越透彻,教学效果就会越显著。
(二)课中反思。
教师在教学当中如果发现自己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或时机不恰当,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好,或是学生接受状况与自己预想的有很大出入,或是课堂管理或师生互动产生了失误等等,就应对当前的教学进行积极审视,增强课中反思的意识,迅速寻找矫正的方法,及时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课中反思一如航行在大海中轮船,如你能密切注意课堂方向,及时排除授课障碍,就能避免教学的触礁甚至沉没。比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因该文属于文言文,教师如果顾去解释字词翻译句子,课堂就会显得散乱甚至支离破碎;如果不讲解词句单讲文章内容,学生就有可能不理解文章的意思。另外,学生有可能不理解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和叙述自身经历的意图,觉得他不免唠唠叨叨婆婆妈妈了些。教师这时就应观察学生的理解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及时调整讲解的重点,把握一个适宜的度,牢牢抓住文章的要旨,及时规正师生互动的航向和力度,顺利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课中反思教师既是遨游书海的水手,又是统领全军的船长,更是保证航向的舵手。三位一体的责任要求教师必须时时清醒,处处反思,既要活泼,又要严肃。
(三)课后反思。
传统教学中的一种现象是一堂课结束了,一个内容讲授结束后,教师会长长地吁一口气,终于结束了。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并没有结束,这只是表示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告了一个段落,完整的教学活动还应有课后的积极反思,即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建立教学日志或成长记录袋,将教学经验化,以指导未来的教育教学。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如上述提到的对《孔乙已》、《出师表》的教学,课后的反思极为重要。作为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经典文章,学生是不是有了整体的深刻的认识,对作者写作的用意是不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哪些方面掌握得好,哪些地方深入不到,这都值得语文老师仔细反思。
二、同伴互助,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作为知识更新极快、新信息补充极为频繁的科目,语文学科更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更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互相合作、彼此支持和经验共亨,必须打破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阵和孤立无助的状态,必须有效地开展老师之间的合作研究。最近几年,综合性学习走进了语文课堂,话题作文在写作中也方兴未艾,因而语文教师不仅应只在本语文学科内交流、讨论和备课,还应将胸怀向数理化史地等学科开放,与这些学科建立相互尊重自由研讨、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增添本学科的活力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我本人在教学布封的科普说明文《马》时,深深为作者所描述的马的忠诚与剽悍折服。有一教历史的教师知道我在备这一课了以后,主动给我提供了美国一匹参战632次的“玛姬”马和俄罗斯一个义马救主的故事。有一位教生物但热爱文学的教师还给我推荐了作家王小波写的小说《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虽然两位教师提供的信息或许作用不大(特别是后者),但他们对我的友好和帮助使我感到了教师合作的温暖,也深刻体会了同伴互助在校本教研中的灵魂作用。
三、探究合作,促进学生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