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学范文

时间:2022-12-24 17:12: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校本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校本教学

篇1

主体间性是主体性发挥的最高境界。校本教研是自我反思、同事合作及专业引领三方面的集合体。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个体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固然必不可少,但仅有这一点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个体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对问题的认识也会存有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很多时候,为了达到对问题的深入、全面地把握,教师与教师须形成研究共同体开展合作研究,就某一问题或专题展开交流、讨论。教师们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激发灵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是在自我反思基础上的升华,是教师群体主体性和创造性地体现。另外,教师长期处于教学实践的前沿,富于实践知识。但长期囿于教学的樊笼中,与教育研究的长期隔离导致教师理论知识匮乏,在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等方面需得到专业研究者的引导,专业研究者理论知识的富足正好可以弥补教师理论知识不足的缺陷。这样,教师与专业研究者在合作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进一步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地位。

二、从研究的价值取向或目的看,校本教研打破了传统教研之理论构建或验证之目的,代之以对实践的“改进”。

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生活,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连接起来。[1]校本教研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期望通过这种根植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探究,达到教学效益提高与实践改进之目的。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研究的主体。在自身已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积极反思与探究,可形成问题解决的独创性见解,这不仅会增进教师对教学过程与本质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会尽显教师的创造个性,使教师的教学主人翁地位发挥至极致。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科学概括出来的知识,并不能直接的指导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特定情境中的实践者能都对自己的情境有真正的理解,并作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2]这里提到的启蒙过程就是教学实践主体--教师对实践的反思与探究过程。以上观点反映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教育研究,要想真正的让实践中的教师走上预定的轨道,单靠外在的指手画脚是没有用的,如果没有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主动的研究和反省,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就会难以保障,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就会沦为空谈。

三、从研究对象看,校本教研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这与传统教研不同。

与传统教研相比,校本教研对教师主体性有着更多的重视。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教师具有问题选择、分析与解决的主动权。校本研究的问题直接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教育问题会随着受教育对象的不同和外在教育政策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使得教学实践从必然王国中走出,走向一种不确定性,同时要求教师走出教学实践的必然性,走向对教学实践的理性反思。[8]要在不确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就不能遵守既定的模式,不能全凭过去的经验来分析、处理当前的问题,而必然的要主动地探索发现种种教育教学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教学问题之所以产生的根源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并且试图发现此问题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教育教学问题做出尽可能全面而又恰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实践问题做出分析、探讨与解决。继而,校本教研的研究结果还要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评判。使校本教研沿着发现、研究、改进、再发现、再研究、再改进的螺旋式道路不断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校本教研这样一种对实践的理性思考的方式就决定了发挥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重要。

四、从研究的过程看,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是发挥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校本教研的过程是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其进行分析与审视,从而增进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过程。[3]一般来讲,校本教研包括反思、确定问题、制定计划、采取行动、进行考察、再反思等六个基本环节。在反思阶段,教师要梳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自身教学实践做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肯定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评价就离不开教师主体的反思。由于反思没有可供参考的固定的模式,故反思者对研究问题的发现离不开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反思发现问题之后,校本教研就进入了确定问题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从发现的问题中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仍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反思。这不仅是研究者确定问题的关键,而且选择问题的着眼点可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制定研究方案是研究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教师在制定研究方案时,要对问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价值与意义、方法与步骤以及问题研究的预期的目的等方面做出阐释,这些都要求教师深系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在继承与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采取行动是校本教研的重心环节,是指实施计划或者说按照目的行动。考察主要是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再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在校本教研中,采取行动、进行考察及再反思三个环节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师对研究过程的调控,对研究方案的及时调整,对研究过程中突发状况的处理,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后的改进以及对研究结果进行再反思基础上的更高层次上的发现问题都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相关的理论,需要与研究共同体保持不断的交流与对话,需要不断地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在研究不断得以改造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伯康,周耀威.《塑造教师新形象--教师成为研究者之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P5.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110-02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对先行教学教研机制进行调整和改进,而校本教研就是对这种教研机制系统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一种新型教研方式,它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情境中实际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育教学研究。在这种新型教学研究的理论指导下,我们进行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应以新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导方向,以实际语文教学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语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并在研究和探索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力求有所创新。

当然,在开展语文校本教研之时,我们首先应当真正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标准,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来进行实际教学,增强教学的目的性与主动性,避免随意增加超标准的内容和不分轻重主次的教学现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对语文教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应简单地把它看做是学生必须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应把它看做是一种引导学生发展认知、提高能力和完善人格的范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遵循语文教材的进度来安排教学活动;更要用灵活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语文教材,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情和学情,进行适当地筛选、增补和创新,才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

切实地开展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自身的教研能力,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语文的校本教研过程是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自我扬弃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它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进度及研究如何教好语文教材;更应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好语文教材,如何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在自主学习中获取对知识的掌握和创新,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因此,为了强化语文课改教学,落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 认真研究教学现状,分析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学情,明确校本教研的方向

可以说,校本教研的重要目标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努力寻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是校本教研的关键所在。在认真学习语文课改的“新标准”后,我们发现,单独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我们发现,这一全新的课型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和开展,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对综合性学习这一课型认识不够,认为它是语文教学的附属产品,可上可不上,因此在教学中显得过于随意,缺乏计划性。(2)认为综合性学习浪费了太多的语文教学时间,怕耽误学生学习的正常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3)没有真正认清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和重要性,只是简单地把它当成是课本教学。于是,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只是做了些简单搜集资料或积累素材之类的事等。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应及时进行校本教研专题研讨,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到这个问题的研究中来,让教师们不仅明白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还要在实践教学中自觉探索出有效的方法来,从而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 转变教研观念,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实施校本教研,应努力淡化由上而下的教研管理职能,强化以课程、教学和教研为中心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积极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及教学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学校应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制定开展校本教研的工作思路,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使教研工作真正做到服务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实践。当然,我们应清楚,校本教研的真正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教研工作才能富有实效。所以,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可将评价激励机制引入校本教研活动中。如可以是荣誉的激励,把它作为评选科研、教研积极分子的主要条件;也可以是物质激励,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振教师的精神;当然还可以参评发表,把老师的优秀成果送到上级部门参评或投递发表。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让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去对待教学工作,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顺利展开,能更好地提高校本的教学研究成效,同时也能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

三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培训,使教师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

学校在积极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努力打造“教、学、研”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应以教师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为主,以校本培训为中介,让校本教研作为整合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和纽带,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从实践中体会和完成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再通过培训促进教师的学习和提高,实现很好地参与教研活动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目标。这种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行动教研”,已成为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语文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而由于校本教学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语文教师就应自觉地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 根据教师工作的经验和水平的不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这些活动形式可以包括:(1)作为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自觉地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认真地写好学习的随笔、心得、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等,并在学习和反思中,实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尽快成长。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在每上一节课后主动写好教学反思,认真总结每节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方法。让这种自我反思伴随我们的教师在课改中成长,能使教师对新课程的自我实践有更清晰的认识。可以说,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参与校本教研的第一步。这应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种习惯。(2)可以采用不同层次的多元互动,进行经验交流。在语文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学校之间进行互相听课、评课、研讨和交流,也是开展语文校本教研的又一有效途径。例如,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可以说是老师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从小就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十分有必要。此外,各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同样不可忽视,如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可以邀请体音美教研组的教师,参与语文组指导学生制作手抄报,这能使学生的手抄报更生动。(3)在大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应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规范研究程序,明确研究目标,有秩序、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可是,由于有些课题研究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或研究的时间跨度较大,所以对一些课堂上的具体问题可能一时难以解决。因此,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校各学科正在参与的课题研究,积极主动地针对发生在自己实际教学中的小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明确问题所在,组织开展阶段性的专题研究,切实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校以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能较好地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也能充分挖掘各具潜能的教师,扬长避短,让其人事相宜,人岗相适,使每位语文教师都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五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探究做了大量的工作,语文课堂较过去更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教师上不好语文课,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老师没有信心教,学生更没有兴趣学,影响了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可否认,一直以来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所以首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发现学生喜欢语文老师,才有可能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课才有可能学好语文。而一个老师让学生喜欢的重要因素不一定是他渊博的学识或是敬业精神,而可能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发自内心的热情和亲和力。一些教师上不好语文课,很多时候可能不是教师的水平不高,也不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够,而是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自身性格的原因、家庭的原因等。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中,我们可以渗入相应的人文关怀元素,通过校本教研培训,引导教师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和生活,使一些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重塑。可以说,学校依托校本教研活动这一平台,使教师在人文关怀中,铸造健康的心理,并用他们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这种立足于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师具体工作的校本研讨,对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六 深入课堂抓教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骨干教师是中坚力量,他们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所以,在落实语文校本教研时,应始终把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摆在教研的主置,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新课标》的理论知识,并积极组织参加校际之间的教研活动,运用讲座、研讨会、送信息进课堂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培训语文骨干教师,让他们在学习和交流中,深入教改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打造出一批语文校本教研的强势群体,从而推动语文校本教研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清楚,骨干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和举足轻重的,所以,骨干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和挑战自我,在新课改的现代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做出更骄人的业绩。

总之,语文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能提高全体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由传授型、经验型逐渐向科研型、反思型转变,同时也能有效地推动语文课改的进程。一路走来,我们坚信:只有坚持走教研之路,才能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宁波.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J].教育科学,2005

篇3

我国当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崭新的挑战。不少研究者提出:应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实施反思型教学,以此为途径,提高学校校本教研实效性,有效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一、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

校本教研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教师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可以为教师理解课程改革,总结得失,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校本教研对新课程创造性实施要求教师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成为反思型教师。其一,在处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反思型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与批判。能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事物,易于接纳新的思想,不断对教学进行思考。他们既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和构建者。其二,在教学决策方面,反思型教师能利用新的根据或信息,思考既定的教学决策。他们既关注教学结果,更关注教学过程,能够对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进行积极的反思。其三,在教学方法上,反思型教师关注探究与发展的方法,而不仅仅依赖讲授和练习,能建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符合思维规律的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模式。

二、反思型的教师是校本教研助力器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以教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反思为研究对象。所以校本教研需要的是具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新型的反思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具有如下特点。

1.积极性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始终有着积极负责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都能认真的思考,全心全意地执著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开放、民主、关怀的环境,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教学目的、行为、结果。

2.关注性

关注是“反思型”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活动别关注教学的目的和结果是否有效达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其次关注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反应,关注课堂气氛并及时调控,加强师生互动并关注个体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以实现教学目标。

3.探究性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智能活动,教师应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通过思考探究变得睿智而成熟。反思型教师要求具备课堂探究的能力,以支持其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教学探究能力主要指收集教学信息的能力、分析教学信息的能力和评价教学信息的能力。这三种探究能力的基本形式,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并成长为反思型教师。探究不囿于既定的教学模式,它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4.批判性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反思型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特征。他们不盲从,不迷信,不跟风,批判那种盲目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的教学方法,批判那种死套理论的教条主义做法,能根据具体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然批判性并非“唱反调”,更不是盲目否定,它是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实践经验和理论修养而作出的专业判断。

5.合作性

反思型教师应该是个善于交流与合作的教师。传统型的教师仅依赖个人的知识与经验,很少与外界发生互动合作。这样,教师之间不能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也很难发挥教师的团体力量共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个人的成长也相当缓慢。反思型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及实践水平是互相增进的。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时,教师成长的进程就更快,个人教学的价值就更大,个人与团队的作用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以教学反思为依托,开展校本教研

1.理论思考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传统教学依赖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而缺乏理论性,常规教研则重在根据某种教学理论去操作而缺乏批判反思性。校本教研中的教学反思则将理论与实践通过不断检讨和反思有机结合起来。反思型教师既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又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究者。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依托于实际的教学情境,针对原有的教学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究,即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2.观摩与讨论相结合

篇4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开展好校本教研工作,有利于调整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保证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那么,如何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师通过认真努力,从校本教研中得到收益呢?

一、紧抓备课活动,促进校本教研

备课活动是教师熟悉教材、理清教材思路、明确上课思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抓好备课活动的研究与指导,是校本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1.明确备课要求,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备课

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的备课方式是就课论课,断章取义,课标对学科的具体要求、对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等与备课息息相关的要点都被忽视,这就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教一辈子对教材却钻研不透,只能是教书匠却不能成为教育教学专家的一个根本原因。结合课改精神和新课标要求,我们重新制定了备课模式,具体要求如下:首先,要有课标对学科的理念要求;其次,是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随后是本册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接着是课时备课。在课时备课中要有:(1)教学目标;(2)教学重点;(3)教学难点;(4)教学方法;(5)教具使用;(6)课时安排;(7)教学过程。规范了备课模式,使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得不去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在一学期一学期的潜移默化中,理论水平得到提升,钻研能力得到锻炼。

2.尝试多种备课方式,力求使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教师工作的纷繁复杂使教师每天忙忙碌碌,很多时候备课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相当一部分教师备课的方式就是抄写教案书。如何让教师真正从备课中受益,使备课能真正去指导课堂教学,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以年级组为单位,将每学期教材平均分配进行备课后,再同伴之间相互交换备课,利用年级组活动时间交流各自备课心得,修改各自的备课,补充同伴的备课。

(2)在第一学年,每人将自己的备课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备课模式完成;第二学年时,重新执教者在已有备课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修改。

(3)开展备课三部曲活动。对于长期依靠抄写教案书进行备课的教师,开展备课三部曲活动能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具体操作为:先由各教师在不参阅教学用书的条件下,研读文本,确定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过程;第二步,参考教学用书,对已经设计好的教学过程用红笔进行批改,完善教学思路,改进教学环节,形成比较完善、比较科学的教学设计;第三步,对自己教学设计的思路及特点进行小结和反思。

这些尝试,实现了备课与教课的有机衔接,使备课真正成为提高教师解读文本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紧抓课堂教学,促进校本教研

课堂教学是教师落实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形成能力的主渠道。但是,面对每天都要进行的课堂教学,教师们往往产生倦怠思想,对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为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脉式诊课”活动的开展

有些教师在从教7~10年以后,就会遇到“瓶颈”问题: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但教学水平总是处于一个相对停滞状态,没有新的飞跃。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瓶颈”问题的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把脉式诊课”活动帮助其解决,具体操作如下:先由“瓶颈”教师上一节课,教研组其他教师进行听课,每位听课教师着重记载本堂课中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提问次数、提问的有效性、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时间、练习设计的层次性、课堂语言的准确性……课后教研组全体成员就自己记载的方面,针对课堂病根,对症下药,对“瓶颈”教师做以反馈和分析,使教师在不断地调整中成长。

2.“观课议课”活动的开展

对初入教坛的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帮助其步入教学正轨。此活动的开展,先由年轻教师在教研组内上课,组内其他成员依据?新课程标准?,围绕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其修正课堂教学。执教者根据组内成员建议形成书面反思后,重新备课,经过调整后再进行教学。一般同一节课最少上3次,修改3次。然后将较成熟的课在全校展示,全体教师参与观课议课。此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学校出现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师师互动的好局面,对优化教师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地在短期内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3.“录课”活动的开展

每学期,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发一盒空白录音带,我们要求所有教师每学期自己随堂录制一节课,然后放给自己听。在听录音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如一些口头禅、课堂大量的无效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组织教学的不得当,等等。在自我发现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三、紧抓常规教研活动,促进校本教研

1.开展分层次拜师活动,促进教师发展

本着“一般教师抓过关,骨干教师上水平,尖子教师出特色”的思想,每学期开学初,学校根据教师的业务状况开展分层次拜师活动:教学新手拜骨干教师为师,要求师傅要切实起到帮、扶、导、领的作用,多听课指导(一学期不少于10节课),并协助徒弟在期末上一节汇报课。徒弟多向师傅学习,一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要有听课记录)。骨干教师拜校内学科带头人及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为师。有的教师是双层身份,在校内是师傅,在校外又是徒弟。在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传授的过程中,教师的业务水平飞速提高。

2.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组活动,提高教研水平

针对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的现象,每学期初,学校给每位教师发放《教学问题积累表》,教导处对《教学问题积累表》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筛选出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确定为学校本学期的研究专题,制定教研活动计划,下发给各教研组。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教研计划,制定出各组的教研活动安排,每次教研活动时要求就研究的专题要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讨论要有理有据。每次活动时,由中心发言人做具体阐述,组内其他成员补充。每次活动学校都要录像,并制成光盘,组织各组观看,使教师从中学经验、找差距,通过相互学习来提高本组的教研水平。学期末,组内交流汇总专题内容,再到学校举办讲座。学校根据活动的开展和取得的成绩,评选出优秀教研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