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13 07:27: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发展农村经济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发展农村经济论文

篇1

1.1.1全市经济总量增长较快。

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5.0亿元,比上年增长7.1%,是“十一五”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农业产值366.6亿元,增长7.9%;牧业产值364.2亿元,增长6.5%;林业、渔业和服务业产值为23.0亿元、15.7亿元和15.5亿元,分别增长4.6%、4.8%和6.3%。

1.1.2粮食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从“十一五”时期的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连续三年突破100亿公斤,2010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25.9亿公斤,比2005年增长35.4%。

1.1.3畜牧业生产增势加快。

全市大牲畜、生猪、家禽存栏分别达到203.4万头、397.7万头、5914.1万只,同比分别增长4.1%、7.7%、6.2%,分别高于“十一五”。肉类、禽蛋和奶类产量分别达到75.0万吨、34.5万吨、143.1万吨,奶类低于“十一五”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1.1.4县域经济贡献率提高。

我市10县(市)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4.7亿元,10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到2.9%,比“十五”末期提高0.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3%,比“十五”末期提高4.6个百分点。

1.1.5农民人均收入增加较快。

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达到8020元,同比增长18.4%,增幅高于“十一五”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1.1.6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及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

全市农业经济总量占全省份额的1/3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多居全省前列。2010年我市肉类、奶类产量居全省十三地(市)和农垦之首,粮食产量、禽蛋产量位居农垦之后。在有资料的14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粮食产量、牛奶产量始终居首位,牧业中肉类总产量位于长春、成都和沈阳之后排在第4位,禽蛋产量位于沈阳、长春和济南之后排第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高于西安和长春排在第12位。

1.2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2.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10年初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两改”工程,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上半年,县域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8.7亿元,同比增长7.9%,对县域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3%,拉动县域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

1.2.2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各县(市)抢抓“强县”发展机遇,不断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县域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6.1亿元,同比增长19.6%,高于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5.6个百分点,对县域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0%,拉动县域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

1.2.3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

今年以来,各县(市)加快实施民生工程,以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上半年,县域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9.7亿元,同比增长10.8%,对县域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7%,拉动县域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

1.2.4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上半年,我市县域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124.2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市固定资产总额的23.5%。投资额超10亿元的县(市)有六个,分别为宾县、五常、尚志、双城、巴彦、通河,其中宾县、五常投资额超20亿元。

1.2.5消费市场繁荣兴旺。

全市消费品市场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及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拉动,全市县域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83.1亿元,同比增长17.1%。从绝对值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前三位的是尚志、双城和五常,分别实现零售额33.3亿元、31亿元、29.6亿元。从增速看,零售额增速高于县域平均水平的分别是依兰、五常和尚志,增速分别为20.6%、18.8%、18.7%。

2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从水利基础设施情况看,我市属于缺水较重城市,全市水资源中3/4以上为地表水且多为过境水。二是土地流转规模不大,形式单一,流转规模是以中小型为主,流转的土地主要集中在种植业。

2.2畜牧业生产规模不高

一是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我市畜牧业规模化程度逐年提高,但与省外部分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缺少牵动力较强龙头企业。

2.3农业产业化规模小,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较小。辐射牵动作用不够。二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多以粗加工为主,产业链短,精、深加工品种少,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率低。三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2.4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偏弱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二是结构调整滞后。三是强县地位弱化。

3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意见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水利发展为契机,加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围绕5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加快建设高标准良田、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机装备和深松整地补贴力度,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加强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3.2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加强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产业链条;引进知名企业落户我市,培育扶持本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打造“哈尔滨食品”大品牌。

篇2

二、当前晋江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晋江市政府的领导下,农村金融机构一直处于变革状态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弱化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金融工具单一,缺乏创新力

晋江是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仍落后于城市金融市场。例如金融交易手段单一,农村农户很难接触到诸如股票、金融债券、国库券等金融工具,而且他们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意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下,农村经济结构呈现出货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新特征、新趋势,这就要求农村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也应随之发生改变,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但是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大多只有单一的存贷及结算业务,缺乏创新力,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民间融资扰乱金融秩序

合会、抬会、摇会等民间金融形式是晋江民间融资的主要渠道,在政府金融机构自身局限性的限制下,民间融资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由于民间融资的利率往往高于银行贷款的利率,受利益的驱使,人们就会积极参与,这时极易诱发高利贷以及非法集资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机构的存款额度,增加资金的组织难度,扰乱了金融秩序。另外民间融资往往不受政府部门的监管,自身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其只能局限于有效的范围内展开,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丧失优势,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信用意识淡薄,信用环境差

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量的农村中小企业和数量巨大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这些对象地域高度分散,并且大多数贷款无抵押品。在信息相对封闭的农村里,一些农户和企业信用意识淡薄,总以为向银行贷款,钱是国家的,不贷白不贷,也不用急着还钱。这是一种潜意识,致使大多数人只想贷款,不想还钱,进而引发了违约、赖账、逃废债务等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金融市场就会陷入银行“难贷款”,群众“贷款难”的恶性循环的困境中。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信用意识,营造出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难题,促进农村产业的生产和发展。

(四)金融服务积极性不高

据了解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的金融机构对农户所提供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户多数小额贷款,大额贷款又缺乏应有的抵押物;二是农户所能提供的贷款手续不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金融机构埋下风险;三是按照国家政策执行较低利率,加之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因此,仅从成本和风险来考虑,金融机构都不太愿意进行放贷行为,以降低自身的成本与风险。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正逐渐减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部分资金流向城市,使农村融资陷入困境中,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晋江市政府应对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探索科学的、有效的金融支持策略,加大农村金融供给,解决农村贷款难题,使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注重创新,服务产品多样化

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里,保守只能落后,唯有创新才能突破,才能成功,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高效地解决目前农村金融工具单一的难题。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都要积极引导员工紧紧围绕“以客户为中心”进行工作创新,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农业信息和农户、企业的金融需求,创新储蓄并帮助农户制定合理的理财计划,对理财产品如股票、金融债券、国库券等金融工具做好传、帮、代的工作,让农户了解这些金融工具的特性和作用,了解经济大潮的发展趋势,进而合理投资,保持收益。这些工作的量很大,需要员工付出辛勤的汗水,然而就长远而言,却能够实实在在帮助农户解决融资的难题,还能够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平,塑造银行的品牌形象,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例如近年来,晋江农商银行坚持改制不改向,更加注重“三农”的服务,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经验做法,特别是在阳光信贷、进村入户、富民惠农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据统计,目前该行在全市共有101个营业网点,自助设备区106处,布设小额支付便民点249个,福农通自助终端1990台,POS机具442台,金融服务网络遍布城乡。截至2012年4月末,该行共发放涉农贷款金额99.22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97.25%,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压力。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因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具活力的因素,特别是人特有的能动性,决定了其不同于其他的生产力要素,在具体的工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这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人力资源也是机构经营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金融机构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对机构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金融机构当务之急就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利用院校的师资队伍、重点学科、科研手段等优势,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创新工作持续推行,满足市场的需求。另外,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竞聘上岗等方式引进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团队,通过互相合作和交流,取长补短,拓展视野和思路,使其能够突破自身的专业限制,不断进步,进而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如为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晋江农商银行根据深沪渔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了“信用船”贷款项目,为符合条件的渔民提供合理的授信额度,帮助渔民扩大生产、技术改造提供资金,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据了解,该行至今共评定200多艘“信用船”、授信额度4亿多元,大大促进了深沪渔业的发展。

(三)健全传统民间金融形式,并加强监管

“合会”“、抬会”“、摇会”等民间融资形式在晋江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这些民间金融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和风险控制,它们在解决农村融资问题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政府应对这些民间金融加以引导,使它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同时政府还要根据晋江的实际,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立法工作的研究,逐步建立以银监会监管为主、以行业自律管理为辅的农村民间金融监督和管理体制,将这些民间融资形式纳入政府金融监管的范围之中,促使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和规范的运作,有效规避风险,进而充分发挥出它们互助合作的积极作用。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积极性

当前,农村金融不断外流,吸血不造血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信用社的去农化倾向严重、各商业银行的城市中心战略将在农村吸收的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投入到回报率高的非农业领域,以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致使农村金融出现供给与需求失衡的局面。为缓解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不利局面,政府必须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积极作用,既要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强化金融机构支农功能,还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使支农工作顺利开展,解决农村资金短缺难题。政府根据实际制定、实行税收的优惠政策,通过对支农的贷款实行减免税收、对参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商业金融机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积极性。另外政府也可以根据金融机构在农村发放农业贷款或在农村设置金融网点予以一定的补贴,促使和引导机构资金流向农村,从而帮助农户走出资金困境。

(五)建立健全农村保险体系,解决后顾之忧

建立健全的农村保险体系,有利于解决农户生产的后顾之忧,这对于保障农户的利益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的意义。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最大的天敌,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自然灾害只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当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农户将可能颗粒无收,损失惨重,那么银行的贷款也将无法偿还,因此,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保险体系,这在当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为鼓励农村保险的发展,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和加大补贴等方式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我国是农业大国,需要有庞大的资金支持,仅仅依靠政府做农业保险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农业保险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所以地方政府还应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村保险体系,让商业性的金融保险机构参与进来。这样既能够帮助政府解决资金难题,还可以解决农户们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

(六)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建设,营造信用氛围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目前农村农户法律意识淡薄,以至于出现农户只想借款,而对于还贷却不积极的现象。这既损害了金融机构的经济利益,也造成了社会的信任危机;既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应尽快建立并普及与农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使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能够有效避免行政干预追逐利润等造成的不规范、不合理现象,促使服务工作紧紧围绕着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宗旨展开,提高金融支农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信用意识,营造出良好的信用环境。这样才能够约束贷款农户的还贷行为,增强他们的还贷意识,按时偿还银行贷款,从而有效制止违约、赖账、逃废债务等现象的发生,使借贷步入良性循环中,营造出良好的信用社会氛围。

篇3

农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农民消费水平的到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摆脱出口依赖型。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必须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一般是狭义的消费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意程度。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消费品数量,而且要求不断增加提高消费质量。因此,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会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消费环境的质量等等,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意程度。

1.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济增长依靠的是社会需求的拉动,必须通过调节社会需求以调节社会生产而达到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现在政府正不断的出台种种方案来刺激内需增长,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农民消费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2.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变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消费品生产结构和相关产业链上附属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农村,农民消费的提高势必带来消费质量的提高,促使文化教育消费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和知识文化中的比重,提高消费质量,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力,从而可以促进消费力和生产力之间、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弗里德曼认为,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是决定其消费的重要因素,没有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我国现在还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水平还没有升级、消费结构没有优化,消费水平还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抑制消费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配套尚处在低级水平,农民购物难、用点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较高;二是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交通道路建设有待完善。

3.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农民储蓄倾向较强。现在农村的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迫的大幅增长,医疗保健费用已成为农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现时消费,抑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4.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流通渠道不畅

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的流通渠道也不畅,农民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许多商品在城市处于过剩状态,而在农村却难买到;另一方面,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由于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交易成本大,农产品难以适时卖出,不能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入,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5.消费环境不佳,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当前的消费环境不乐观,制约了居民需求扩大,造成了居民消费不安全和对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勇气,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影响居民消费力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方法

1.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国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力。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有效购买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扩展农民的消费能力;建立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的信息,把握市场动向,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农村的电力、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设的力度;还要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在农村增加消费者投诉网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其次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消除后顾之忧,敢大胆消费;第三是要加大农村救助帮困力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农民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4.健全流通体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必须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流通格局,搞活农村市场,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农村消费直接相关的零售业。

5.大力发展农村消费服务业,增加消费热点

农村消费服务业是带动农村消费提高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农村消费水平升级的重要方式。首先鼓励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和设计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特点以及消费环境的产品系列;二是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拓宽农村消费领域,刺激农村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篇4

2、要着眼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发展农村经济,当务之急是教育农民、改造农民。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要发挥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组织农民学习法律法规。二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要充分发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乡镇事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大力发展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通过专家讲座、科技致富典型引带、专业技术培训和组织农民参观典型现场等手段,强化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三是要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要引导农民舍得投入,购置必备的通讯和网络设备,善于通过电话、互联网等媒体捕捉市场信息。四是要增强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县乡人大、组织和民政部门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善村民代表议事会管理机制,提高“一事一议”成效,鼓励农民出资出劳,大力兴办公益事业。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最后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4、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机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促进各项工作的法制化。农经部门要重视法制建设工作,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要使已有的法律成为相应管理工作的依据,同时也要善于把握时机,使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规范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通过建立和完善农经法规制度体系,逐步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成为农经工作的主要方式,推动工作发展。

5、盘活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首先必须盘活土地资源。要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尤其是后备资源的有序流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开发效益。盘活土地资源,一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是盘活的前提,只有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期延长 30 年不变的政策,才能尽可能地调动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消除短期行为和掠夺性经营现象。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流转机制。鼓励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入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户、向能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6、必须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

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就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瞬息万变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纽带,分散生产和销售,很难形成规模和优势,即便是形成了规模生产,也会因为分散销售抢市场而出现互相压价、相互残杀的现象,加大了农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要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突破性发展产业龙头企业,靠龙头将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要走出政论办企业、管企业的误区。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先发展扶持谁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龙头企业。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经营必须兼顾公司、农户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现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只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才能切实起到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

7、确保党的农村政策落实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历来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把贯彻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保证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按照“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落实“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确保党的方针和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篇5

凯里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以苗族为主的聚居城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巴拉河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所在地,其苗寨农家风情游发展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区位优势等为观光立架西瓜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礼品西瓜以其形体美观小巧、肉质细嫩、汁味甜、品质极佳、生育期短、携带方便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适合现代家庭消费和市场发展的要求。城郊农家乐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无限商机,也为礼品西瓜提供了一个新的消费市场,两者的有机结合为双方发展起到了互助的推动作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新途径。

1立架礼品西瓜生产概况

2007年,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巴拉河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梦里水乡苗寨休闲娱乐山庄种植了礼西瓜,面积7344m2,每公顷产量为32175kg,总产量2.36万kg;每公顷产值8.04万元,总产值5.9万元礼品西瓜种植有红小玉、黄小玉、金福、小凤仙、礼品3号5个早熟西瓜品种.通过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立架引蔓、网袋吊瓜等栽培技术,西瓜产量、产值得到了很大提高。

2西瓜上架促进苗寨农家乐风情游发展的原因分析

2.1种植新颖,吸引游人观光立架礼品西瓜与人们常见的爬地西瓜不同,西瓜悬浮于空中,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开阔眼界,实现观赏品尝的需心。前来游玩的城市游人90%以上是第1次见到吊挂悬空的西瓜,对他们很有吸引力。新颖的栽培方式能吸引更多的游人来欣赏苗寨风情和观赏园风光。

2.2提高景区知名度观光立架礼西瓜与旅游业相结合、交叉后形成了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打破了产业界限,既能提高当地礼品西瓜知名度,打响礼品西瓜旅游品牌,促进产品销售,拓展产品增值空间。实现产品增效;并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动当地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必兴旺发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又能为苗寨农家乐推波助澜现在到巴拉拉河游玩的游客80%以上都知道梦里水乡苗寨休闲山庄有礼品西瓜,到山庄游玩的每个游人都会带上几个礼品西瓜给家人或朋友品尝,既提高了苗寨的知名度,又实现子西瓜的增效。

篇6

2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整体增长有着极强的正比例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步伐的加快,关于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探索在学术界掀起了极其激烈的浪潮,相关的讨论声音此消彼长,但大多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比例的关系,即一个固定区域的经济增长越迅速,其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越良好,反之亦然。经研究,也可以发现,我国农村的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保持正相关。

2.1农村储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储蓄与农村经济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早期国外的经济学者就通过科学的理论分析对二者做以明确的论证,采用了农村居民人均储蓄额度与人均纯收入作为农村居民储蓄—收入关系的变量,从而得出农村储蓄与农村经济发展间正比例关系的结论。并且,基于这一点,对国家经济环境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政策建议。农村储蓄量增长了,金融机构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将其资本投入到农村生产过程当中,促进农村相关基础建设行业的发展,令农村资本得到有效利用。

篇7

现阶段黑龙江省内除了农业银行外的其他商业银行,都逐渐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取缔了县镇级支行,缩小其规模,降级后的商业银行变为了储蓄所,并且已经不具备放贷的权限。

(二)政策性质的金融组织

农村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指的就是农业发展银行,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起初只是简单地对粮食进行收购和贷款业务,近些年,已经开始逐步向有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实行以贷款为主,其他农副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到2007年初,全省共有近百家农业发展银行,员工近2500人。

(三)新型金融组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指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建立的民间金融机构,黑龙江省第一家村镇银行就是在黑龙江省各级相关部分的共同协助下建立起的金融机构—东宁远东村镇银行。

(四)民间金融组织

民间金融机构在黑龙江省金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其中包括基金会,民间借贷组织和扶贫社等一些准民间金融机构。但这些民间的金融组织可能有些已经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从作用上看,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农民提供资金上的帮助,其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二、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一)农村合作信用社融资渠道单一

农信社遍及黑龙江省的各个乡镇,是黑龙江省正轨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在黑龙江省的所有乡镇,都设有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也成为黑龙江省正轨金融组织的主力军,其发展也逐渐倾向“三农”倾斜。但是,农信社受到自身规模的影响,融资渠道显得十分简单,致使其资金来源有限,直接影响其存款的年增长率。在省内某些地区,农信社发展畸形,已经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大中城市中,利用吸收的农村存款,投放在城市的项目中,造成农村现有资金短缺,大量资金外流。

(二)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脱离民众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它的数量在黑龙江各个乡镇中基本保持不变。但从全省整体角度看,其总量并不能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业务集中在政策性的收购和金融业务,很少与农民直接发生金融借贷关系。导致农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及其有限,对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农业发展银行严重阻碍了外部资金的涌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黑龙江省内除了农行外,其他商业银行已经把工作服务的重心由农村逐渐向城市转移了。单从省内各区县农村的农业银行的数量来看,每年都在减少,很多农业银行的网点都已经撤出农村,省内农村现有的农业银行因数量有限,很难实现规模性的发展,严重有悖于为“三农”经济服务的理念,没有利用县城优势资源,筹集资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靠资金支持。

(四)民间金融机构缺乏规范性

民间金融机构包括基金会,民间借贷组织和扶贫社等一些准民间金融机构。在黑龙江省内的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虽然这些民间金融机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缓解现有的资金供求矛盾,但是,这些民间金融机构在借贷过程中大多程序简单,缺乏规范性的操作流程。由于这些民间金融机构都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在放贷中过于看重经济效益,具有盲目性的特性。甚至有些金融机构已经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民间金融机构虽然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弥补其他金融形式的不足,但其操作规范的严重缺失以及高利率的特点将给农村借贷活动带来不良后果。

三、探析黑龙江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增强农村信用社融资渠道与信用社改革

针对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农村信用社业务的问题,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大范围扶持力度,一定要切实依据农民实际的承受度,灵活的对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进行调整,或增加或降低,这样不仅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实际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还提高了农村信用社在吸收外界存款方面的能力,大大的降低了农信社的经营成本费用,将其中的“营业税”和“所得税”进行减免。同时还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成功向中央银行进行借款。具体来说,首先,要改革产权,将“自主经营发展以及自我约束和承担风险的原则”切实落实,将产权模式进一步的健全,将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其二,农信社要开发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将金融产品的种类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农信社的电子服务各方面的功能。其三,对农信社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进而对其进行工作上的指导和监督批评管理。

(二)加强政策支农力度,将服务联系民众

一般来说,只有农业发展银行在金融方面建立了健全的政策,才能对“粮棉油”在资金上进行大力的扶持,农业发展银行要切实依据“现代银行”的实际运作能力以及具体的要求,根据地方银行的发展状况以及在业务开展方面的情况合理的划分分支机构,充分将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发挥到最大。在整顿改善的同时可以扩大其业务的开展范围,建设多元化的政策性的金融业务,例如大力推广农业科技金融业务、开发综合的农业资源金融业务、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金融业务等等。改变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重点,将支持农产品流通转变为支持农业生产方面。对于那些比较基础的业务例如“农业基础建设”、“农业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开发综合”和“农业扶贫”等也要同时支持,将农业发展的脚步进一步推进。当然还要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大力的信贷扶持,彻底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真正的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加强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就农业银行来说,其改革方向为“必须立足三农”,要将城市和农村联合起来,对“三农”金融产品的服务当做是农业银行未来工作中的重点。当然农业银行还要将这项工作的重点放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将传统定位农村低端金融市场转变为定位农村高端金融市场。农业银行还打大力响应商业化改革的号召,将农业中的龙头企业当成支持的重点,并且大力支持一些乡镇中比较优秀的、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第二次的再创业和再发展,与农村信用社进行良好的市场“交叉定位”。农业银行还要将一些运作比较良好、资金运转灵活、具有较高商业化的龙头企业以及具备村镇化基础建设的大型工商企业作为支持的重点对象。积极的鼓励农业银行大力的进行改革和发展,依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通过有效的市场化方法将农村的农业发展做好做大,同时还要将农业银行中多余的一些从业人员或者是机构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可以改制为农信社或者是改制为小额贷款单位等等。

(四)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

就目前来说,要大力鼓励那些多种多样的经济主体去投资农村金融机构或者是兴办这样的机构,比如“农村相关小额信贷机构”和“农村中型或者小型民营单位”,还要对“农村个体经营人员”和“农村一些小企业”依据相关规定和其自身经营资本结构发放相应的贷款。将完善制度以及政策作为基础着手,推进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有效的、良好的运行下去。同时还可以提高“准备金的利率”以及“资金的充足利率”,将农村市场严格规范起来,实行相应的“风险责任制”等方法。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以及类似一些合作银行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进行合法化。使其走向更加规范、更加有序的道路上。

篇8

1.1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农村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1.2资源因素制约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村级集体资源的再分配,如今村级集体组织掌握的可支配资源越来越少,特别是失去了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和使用权利。因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很难地村里落地建设,而村级经济发展、留用地开发等缺乏财税、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企业入村却得不到实惠,村集体积极性不高。村干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一方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已有很大的工作压力,而一方面来自村民利益的要求很高,村干部难以达到两全,普遍存在“守摊头”思想,缺乏内在动力。

1.3农业资金缺乏。一些农民在上级部门的引导下,逐步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寻找到了一些致富项目,但就是手头缺乏资金,很难实施发展规划,失去了致富机遇。

1.4增收项目少,增收方式单一。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加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国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群众收入得到稳步增加。但是,增收幅度缓慢,主要原因:除了农业生产和部分从事经营服务,外出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

1.5农业技术水平有待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许多农民还是靠天吃饭,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损失惨重。一些基层单位农技员较少,很多还兼职其他工作。尽管上级有关部门会到镇村举办一些如科普之冬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但实践性缺乏,农民真正能听进去的课程不多。

2.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策措施

2.1因地制宜,发展项目

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壮大发展农村经济,“项目”发展是关键,要把项目作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载体。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和项目。在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继续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民自愿、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我镇要始终抓住花椒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专合组织的作用,集中力量、夯实基础、持续推进、务求增效。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重点探索以资源、场地、资金等入股的机制,增强集体经济活力,提高集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2.2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乡镇和村委会要成立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领导小组,落实专门人员、明确责任部门负责抓本乡镇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要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和监督,盘活、用足现有的村集体资金,防止集体资金和资产的流失、闲置、贬值,严禁对集体经济实行一次性收取承包费和拍卖,杜绝再次成为空壳村。开展好“村帐乡(镇)管”工作,严格控制开支,加强债权、债务清理,强化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对村财务实行收入年度审计和领导离任审计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2.3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有偿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有偿转让,进一步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要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探索试行“订单式”农业,即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协议,农户负责按照订单生产,公司负责产品收购;探索试行“公司+农户”式农业,即将整个农业项目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公司自行负责生产经营管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农户仅以雇工形式受聘于公司进行生产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农副产品质量和农业产出效益的提高。

2.4提高农业产品信息服务

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加大对农资产品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的收集,及时宣传推广极具市场竟争优势的品种。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服务渠道,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支持。通过农业信息化取得经济效益,改变广大农民传统的销售方式和销售观念,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以及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篇9

2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机制。农村金融发展会对金融系统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增强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性,从而能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效果。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繁荣,使得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变得更完备,金融工具的种类逐渐增多,金融功能更加齐全。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金融行业的繁荣,会吸引外界储蓄的不断流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效开发农村金融资源,能够促进农村储蓄率的提升,加大农村储蓄份额,无形拉动了农村的投资。但农村金融的发展同样可能导致储蓄率的下降。金融的发展减轻了流动性的约束,促使金融风险得到分散,储蓄户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可以随时从金融中介机构获取资金。流动性的减轻,使储蓄户没有较多预防性储蓄的存入,从而导致了储蓄率的降低。利率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也很重要。利率水平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通常会随之提高,利率的提高会带来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同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会影响利率,从而影响储蓄率,所以储蓄率的上升还是下降是不确定的。虽然是不确定的,但金融发展的确会给储蓄率带来不小的影响,同时给经济的增长也带来影响。

农村金融发展通过“转化率”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转化率”是指金融储蓄向金融投资方向的转化。通常情况下,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使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也提高。在金融体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金融体系要对一部分资源进行吸收,主要体现在:交易成本的发生,主要是金融机构从分散的储蓄户那里吸收储蓄时带来的;信息成本的发生,金融机构为了能够让储蓄户放弃积蓄控制权时会付出信息成本;金融中介机构必然会从中获取利润。因此,金融体系对部分资源的吸收,会使部分资源不能形成投资。它们会以存贷差的方式流入金融机构以及以佣金的方式向交易商与证券经纪商处流入。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会极大提高金融运作效率,使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得到降低。例如,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会使手续费用或者佣金费用等发生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降低对农村金融的行政干预,会让农村金融市场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促进经济的提高。

篇10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是以人为本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最根本的体现。要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广开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求出路,又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开辟新的增收途径;既要立足当前采取尽快见效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动力。

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要使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体现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过程。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维护农民的经营自,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维护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管理参与权。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农业、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农。当前特别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培育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

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农业、振兴农村的希望所在,是减少农民、使农民富裕起来的关键所在。要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能力。

坚持统筹协调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统筹协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关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强化农业发展基础,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深刻领会“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着力消除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城乡之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形成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体制,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要为农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医疗机会和待遇。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公平化。引导各类资源与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完善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要全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增强农业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调整和优化支持“三农”发展的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扩大农业补贴规模。探索建立农业投入的补贴机制,积极推动农业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尽快形成完整的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

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六小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搞好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发展综合服务体系。按照项目构建工程、工程支撑体系、体系保障发展的原则,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等重点工程,着力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有机结合。

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高优势农产品的集中度和优质专用农产品的比重。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产优质水产养殖。推动乡镇企业产品、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粮食加工业,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强化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促进农产品流通业健康发展。

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人增、地减、水缺,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地节水。要加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推行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努力培肥和提高地力。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型农业。

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永续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发展生物质经济,支持农业副产品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生态富民家园计划,加快农村沼气发展步伐。发挥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秸秆产业。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实现增值增效。

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为目标,利用人、生物和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及生物循环的规律,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促进农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环境优良化。按照“提高认识、依法监管、加大投入、防治并举”的要求,加大农业污染的防治力度,减少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全面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推进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富民家园计划,加快规模养殖场粪便净化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扩大退牧还草工程规模,加强鼠虫害防治,不断改善草原生态环境,逐步建立草原生态修复的长效机制。

坚持科技进步理念,强化农业发展的战略基点,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重大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是农业发展的战略基点。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必须把科技进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创新、集成技术创新及应用转化的能力,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农业科技发展的着力点要实现由注重增加产量向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研究向研究、应用、推广和普及并重转变,由注重常规技术向常规技术集成和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并重转变。大力发展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的技术、标准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建立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关键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核心是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要扩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与配套技术开发。重点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应用范围。

坚持改革创新理念,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和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改革面临的任务仍很艰巨,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积极推进,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建立健全农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要加快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立法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土地补偿费,推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国有农场农业用地保护和占用的监督管理。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的服务能力。

探索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和扶持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进程,保护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立起农民与市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免征农业税步伐,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动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试点,探索解决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加快国有农场农业税费改革。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搞好兽医管理体制、农垦管理体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改革。

坚持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要把工业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经营思想、管理方法、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等,导入和应用到农业领域,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运用现代工业成果改造传统农业。要把现代工业发展的成果逐步运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推进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结合,拓宽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采用工程、生物、农艺等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农用工业,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篇11

凯里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以苗族为主的聚居城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巴拉河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所在地,其苗寨农家风情游发展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区位优势等为观光立架西瓜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礼品西瓜以其形体美观小巧、肉质细嫩、汁味甜、品质极佳、生育期短、携带方便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适合现代家庭消费和市场发展的要求。城郊农家乐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无限商机,也为礼品西瓜提供了一个新的消费市场,两者的有机结合为双方发展起到了互助的推动作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新途径。

1立架礼品西瓜生产概况

2007年,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巴拉河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梦里水乡苗寨休闲娱乐山庄种植了礼西瓜,面积7344m2,每公顷产量为32175kg,总产量2.36万kg;每公顷产值8.04万元,总产值5.9万元礼品西瓜种植有红小玉、黄小玉、金福、小凤仙、礼品3号5个早熟西瓜品种.通过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立架引蔓、网袋吊瓜等栽培技术,西瓜产量、产值得到了很大提高。

2西瓜上架促进苗寨农家乐风情游发展的原因分析

2.1种植新颖,吸引游人观光立架礼品西瓜与人们常见的爬地西瓜不同,西瓜悬浮于空中,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开阔眼界,实现观赏品尝的需心。前来游玩的城市游人90%以上是第1次见到吊挂悬空的西瓜,对他们很有吸引力。新颖的栽培方式能吸引更多的游人来欣赏苗寨风情和观赏园风光。

2.2提高景区知名度观光立架礼西瓜与旅游业相结合、交叉后形成了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打破了产业界限,既能提高当地礼品西瓜知名度,打响礼品西瓜旅游品牌,促进产品销售,拓展产品增值空间。实现产品增效;并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动当地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必兴旺发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又能为苗寨农家乐推波助澜现在到巴拉拉河游玩的游客80%以上都知道梦里水乡苗寨休闲山庄有礼品西瓜,到山庄游玩的每个游人都会带上几个礼品西瓜给家人或朋友品尝,既提高了苗寨的知名度,又实现子西瓜的增效。

篇12

2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整体增长有着极强的正比例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步伐的加快,关于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探索在学术界掀起了极其激烈的浪潮,相关的讨论声音此消彼长,但大多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比例的关系,即一个固定区域的经济增长越迅速,其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越良好,反之亦然。经研究,也可以发现,我国农村的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保持正相关。

2.1农村储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储蓄与农村经济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早期国外的经济学者就通过科学的理论分析对二者做以明确的论证,采用了农村居民人均储蓄额度与人均纯收入作为农村居民储蓄—收入关系的变量,从而得出农村储蓄与农村经济发展间正比例关系的结论。并且,基于这一点,对国家经济环境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政策建议。农村储蓄量增长了,金融机构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将其资本投入到农村生产过程当中,促进农村相关基础建设行业的发展,令农村资本得到有效利用。

2.2农村金融机构利率的调整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利率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正比例关系。农村金融机构利率的变化能够改变农村投资总量,使得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或者加快。以来安县为例:当县里的信用合作社受到了国家利率调整指示的影响时,对县里的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当降低贷款利率时,县里当地的某些私人企业为求快速发展,积极进行融资,将其投入到企业的基础建设中去,进而令企业的生产效益得到提升,促进县里的经济发展。

2.3农村借贷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最初时,我国正处在资金短缺时期,农村生产效率停滞不前,传统农业生产遇到了瓶颈。与此同时,农村环境内部呈现出了部分资本流动的趋势,一方面,可以令农村手中限制的本金得到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正好为当时农业生产资金短缺的状况做以解围,农村经济对于资本金的需求极大,农村借贷的出现弥补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对于资本流动性控制的缺失。经一段时期的验证表明,农村借贷频率的加快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令农村资本全面投入到农业的生产进程中。

2.4农村金融环境的转好使得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向好

金融市场具有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能效。一般情况下,采用合理的金融机制可以平滑经济波动幅度,从而减免经济周期性的波动效应,对农村经济环境十分有益。一个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可以令农村经济的发展稳步提升,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干扰减弱,这对于农村经济体制这一本就不强势的体系来说,就减少了经济振荡与危机的可能性。

3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经济学家与相关学者一直未停止思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作用机理,并且将很多经典论断应用在国家政策的制定上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收益。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而经济增长效率是影响金融发展步伐节奏快慢的重要条件,二者间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农村环境中的极其细微之处。相反,如果农村经济增长止步不前,就会对农村金融发展极其不利。近年来,在我国农村,整体的金融环境日趋成熟,经济发展也在国家支持“三农”问题后有着质的飞跃,今日农村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同时,农村的各行业及经济的发展势头也为金融业务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这对于农村金融来讲,无疑是一种挑战和机遇。意味着在未来农村的金融环境与经济环境之间,有着极其微妙的关联,令二者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与发展。而且,这与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相关政策的导向性密不可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