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教案范文

时间:2022-02-22 01:31: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马过河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马过河教案

篇1

二、时间:

1.3月30日(周六)下午:4:00——6:00

2.3月31日(周日)下午:4:00——6:00

三、地点:待定(根据报名人数决定)

四、活动程序:

1.主持人开场。

2.家长按顺序进行读书分享。每人时长10分钟—30分钟。

3.家庭教育交流讨论。

4.汪校点评总结。

五、活动要求:

1.提前读书,认真准备,做出高质量的读书分享。

2.提前一周在群里报名参加分享。3月23日开始在群里报名接龙。

3.无特殊情况,尽量都参加。

六、组织:

1.总指挥:汪校长

2.负责人:宋学峰

3.主持人:周丽杰

4.会  务:闫校长、赵校长

5.评  委:待定

七、推荐分享书籍:

1.《正面管教》

2.《心理营养》

3.《新父母学校》

4.《50个教育法》

5.《孩子挑战》

6.《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篇2

【关键词】小儿全麻 氯胺酮 芬太尼 丙泊酚

全麻是小儿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式,通过全面能够消除患儿的疼痛,减少精神创伤,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但由于小儿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生理调节功能低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1]。加之现在的社会以独生子女为主,小儿是家里全部的希望,在面对手术时,家长常对全面存在多种顾虑,担心对小儿的智力发育有影响。因此,合理的选择物成为提高全麻手术安全性的关键,为此笔者特对小儿全面常使用的物进行比较,旨在提高麻醉安全性。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组40例患儿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采用全麻进行手术的病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12岁。其中疝气14例,唇裂10例,骨折14例,包茎2例,将其分为1组和2组,各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的患儿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术前一日开放外周静脉,术前半小时给予肌注阿托品0.01mg/kg,苯巴比妥钠2 mg/kg,进入手术后建立静脉通道。

1组:先用丙泊酚1.0 mg/kg静脉给予作为麻醉诱导,并以50-100ug/kg.min维持,绕后静脉给予氯胺酮0.5-1 mg/kg,辅以50-100ug/kg.min持续泵如输注。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在麻醉及手术过程中给予全程心电监护,并记录生命体征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平均动脉压、术后完全苏醒时间等。

1.4 统计数据处理

篇3

资料与方法

2009~2010年收治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0~60岁,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分级为1~3级无心血管病史肝肾功能正常术前电解质平衡。现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组(P)和咪唑安定组(M)。

麻醉方法:两组均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通道,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氧饱和度。面罩给氧去氮3分钟后开始诱导。M组麻醉诱导静注咪达唑仑0.2mg/kg、瑞芬太尼2μg/kg、和维库溴胺0.1mg/kg。P组麻醉诱导静注丙泊酚0.2mg/kg,瑞芬太尼2μg/kg,和维库溴胺0.1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经面罩纯氧吸入3分钟后行气管内插管,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呼吸频率12~15次/分,吸呼比1:2,潮气量8~10ml/kg。P组麻醉维持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分)、丙泊酚50μg/(kg・分),术中间断追加维库溴胺维持肌松,术毕停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M组麻醉维持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分)、咪达唑仑50μg/(kg・小时),术中间断追加维库溴胺维持肌松,手术结束前60分钟停用咪达唑仑,结束时停用瑞芬太尼。如术中心率<55次/分给予阿托品0.25mg,收缩压<90mmHg时给予麻黄素10mg,如出现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时给予甲磺酸酚妥拉明5mg/次。当患者对刺激有反应自主呼吸好,呼吸频率>12次/分,潮气量在8~10ml/kg,吞咽、咳嗽反射良好即可拔出气管导管。如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可酌情给予止吐药甲氧氯复安。

监测指标术中持续监测无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电图(ECG)、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术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插管后、切皮、颅内操作期、术毕时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

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术中颅内压控制良好,生命体征平稳无术中知晓,术后苏醒时间短,呛咳、躁动无明显差异。拔管后没出现呼吸再抑制现象。M组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多于P组。

一般情况:P组和M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手术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血液动力学变化分析:两组诱导后气管插管前的SBP、DBP和HR与术前值比较均下降,经计算P组和M组诱导后气管插管和基础值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各时点与术前基础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种类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且停药至拔管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讨 论

咪达唑仑是一种新型的目前唯一用于临床的水溶性的苯二氮卓类的静脉,该药起效快作用时间长,苏醒快而平稳,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咪唑安定是具有作用迅速、不良反应少、排泄快、无蓄积作用、无残留效应、安全限宽。咪达唑仑对静脉无刺激,能同时与多种药物配伍使用,适合持续输注。而丙泊酚属非巴比妥类静脉是一种起效迅速诱导平稳、无肌肉不自主运动、咳嗽、呃逆等不良反应的短效静脉,苏醒快而完全,没有兴奋现象,持续输注后不易蓄积。可降低脑血流量、脑氧代谢率和颅内压,亦有降低眼内压、止吐抗氧化剂作用。目前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镇静及麻醉维持。同时瑞芬太尼(REM)是一种具有独特药物动力学特征的μ受体激动剂,起效快,分布容积小,清除速率快,多数学者认为瑞芬太尼麻醉术后患者恢复快,拔管早。

瑞芬太尼(RF)伍用咪达唑仑全凭静脉麻醉和瑞芬太尼伍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其麻醉效果确切、安全,两组经过分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两者均可用于安全有效的用于颅脑手术。再者全凭静脉麻醉技术通过调节阿片类镇痛药的剂量和输注速度可以有效地针对手术刺激控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同时静脉麻醉对呼吸道无刺激,诱导迅速、苏醒快、患者舒适度好,适用于神经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篇4

瑞芬太尼属于阿片类镇痛麻醉剂,具有起效快、无蓄积作用,不通过肝肾代谢等特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于维持麻醉。但该药物术后诱导的痛觉过敏现象较为显著,给患者造成急性疼痛伤害[1]。本文章旨在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小剂量氯胺酮在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后痛觉过敏的疗效,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75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ASAI-II级,其中男43例,女32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9.0±11.25)岁,体重在50~75kg,其中行骨盆手术16例,肱骨手术9例,髋关节置换术10例,股骨手术22例,胫腓骨手术18例。患者在知情下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0.8mg/kg氯胺酮组(RK组)、瑞芬太尼+0.4μg/kg右美托咪定组(RD1组)、瑞芬太尼+0.6μg/kg右美托咪定组(RD2组)及瑞芬太尼+0.8μg/kg右美托咪定组(RD3组),各组15例。五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在术前30min给予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入手术室后监测HR、BP、SPO2等。五组均给予丙泊酚2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以及瑞芬太尼1ug/kg麻醉诱导,然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麻醉诱导后RD1组、RD2组、RD3组分别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定0.4、0.6、0.8μg/kg;RK组给予0.8mg/kg氯胺酮,10min内完成滴注。麻醉维持:五组均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复合丙泊酚4~12mg/(kg・h)。术中应调整丙泊酚速率维持BP在基础值得20%,BIS维持在40~50,PetCO2维持在38-42mmHg。手术结束后立即停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术后给予阿托品0.5mg、新斯的明1mg拮抗,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并维持PetCO2在正常范围,SPO2>95%,拔出气管插管,给予鼻导管吸氧,在PACU观察2h后送回病房。

1.3观察指标 对比五组拔管后改良OAA/S评分和术后30min、2、6、12、24h VAS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所用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分析,采用t、χ2检验,P

2 结果

2.1对比各组OAA/S评分 R组、RK组、RD1组、RD2组拔管后OAA/S评分1级例数明显增加、2级例数明显减少,与RD3组相比P

2.2对比五组术后VAS评分 五组术后30min、2、6、12、24h VAS评分均下降,其他四组下降程度高于R组(P

3 讨论

瑞芬太尼(RF)发生机制主要是多因子、多通路共同作用的结构,依据其发生机制,通过多靶点、多路径联合治疗可有效预防治疗痛觉过敏[2]。RF术后苏醒一旦停用,代谢生成的无生物活性的瑞芬太尼酸,引发痛觉过敏。通过研究发现,RF通过调整cAMP通路,从而激活大量NMDA受体,促使炎性因子的分泌,增加神经细胞的灵敏性,最终导致痛觉过敏[3]。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新型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痛镇静双重作用,可有效抑制有害刺激激发的应激反应,同时有研究发现,右美托咪定可抑制NMDA受体介导的突触后电位,从而预防RF诱导的痛觉过敏[4,5]。氯胺酮本身就是NMDA受体阻断剂,可预防术后痛觉敏感,两种药物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可有效缓解痛觉敏感。本研究结果显示,R组、RK组、RD1组、RD2组拔管后改良OAA/S评分1级例数明显增加、2级例数明显减少,而RD3组术后OAA/S评分2级有所增加,这说明给予0.8μg/kg的右美托咪定会影响患者术后清醒。五组患者术后30min、2、6、12、24h VA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其他四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R组(P

由此可知,对骨科创伤患者采用中等剂量右美托咪定或小剂量氯胺酮均可预防瑞芬太尼诱导的术后痛觉过敏,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汪芳俊,万勇,刘萍,等.雷米芬太尼导致术后痛觉过敏的剂量依赖关系[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11):937-93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