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1 14:30: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地理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日
期:___________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的地理教学工作,一学期下来,我收获颇丰,有经验,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最大的体会是老师间的竞争合作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也体会到学生的学习任务要实到位才能保证他们的成绩,要教好一个学生不难,但是要教好整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就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在思想上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恪守良好的师风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要想在学生心目树立自己的威信,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以已服人。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虚心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首先是做好备课工作,新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贴近生活,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对此我每学期都订阅了地理教学参考,通过认真阅读研究和经常上网了解相关的学科信息,还___每天的新闻时事等,通过这样可以说经常可以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新鲜元素。当然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我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了解和测验了解他们的原有基础,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考虑教法,包括如何___教材和安排活动,备教材,也备学生。
再者,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是关键。在课堂上老师要合理___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作好课堂的引导者和___者,___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信息反馈,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不能让学生过于活跃,否则不利于控制课堂纪律,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我觉得对于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对学生不能放任自由,所以我选择传统与自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也是我的一个心得体会,把主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然后采取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来分析解决问题,最后评出优胜组,此法颇受学生欢迎。
还有,适量适时的练习、作业和测验也是必要的。课后通过对学生的作业、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测验中总结学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强调订正。让学生改正后告诉我___,确保他们真正懂,使知识真正得到理解巩固。
最后,为了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要对学生分层次进行适当的培优扶差。对于中等生,主要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对后进生,要进行思想补差和知识补差,二者不可偏废。坚持对差生进行分类补差,采取___和个引辅导的方式,逐人逐科落实。
当然,在工作上我还是存在许多不足。譬如,课堂上不能及时地___到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因为教的班级多,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落实到位等等。因此经常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使我长进不少。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初中地理老师个人总结(二)
回首这一学期的工作,忙中有乐,忙中有得。本学期我主要承担八年级___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这里我要感谢各位领导一学期来给我的帮助和关怀,感谢各位班主任老师和各位同仁给我工作上的支持和鼓励。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归纳如下:
一、认认真真付出,踏踏实实工作,开开心心学习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教学工作是本学期工作中的重点,因此我本学期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教学工作这一中心工作服务的。
首先,我们地理小组每次都认真的完成___备课,认真钻研新教材的体系、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的特点,备课时便想好每一个环节用什么方法去创设情境。在本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地理趣味性的功能,从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教风,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因此,每次课堂下来,我都有种充实的感觉,同学们开心的笑容是我最大的鼓励与快乐。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对地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学生们开始重视地理学科这位新朋友,最后快快乐乐的完成本学期的地理学习。
其次,本学期在自己备好课,上好课的同时,为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经常听课,还积极参加了学校___的优质课竞赛。这些课对我来说都是受益匪浅,共计这学期我听了___节课,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再次,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本学期坚持认真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一种责任,在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学习策略:基本理论笃学;本职业务深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知识先学。
二、坚持教学策略,向___分钟要质量。
上好一堂课,前提还在于备课的质量好与坏。“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离不开认真研究教材及学生、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为上好一堂课竭尽所能,我付出了许多的精力,也为课堂良好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上课时我注重提高课堂质量。上课时注重分层次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中我会穿插各种地理小趣闻来吸引大家的学习兴趣。每节新课下课前___分钟左右都要对本节课进行复习巩固和测查。尤其是尖子学生做到课前提问,巩固练习时还要提问。在上课过程中还注意兼顾中等学生和较差的学生,有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让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来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有些班,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我就经常___他,多找他们聊聊天,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就是我在地理教学方面的些许认识和做法,我相信地理知识取之不尽,地理资源用之不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用我全部的智慧,打造自己的地理教学一方蔚蓝的天空。
初中地理老师个人总结(三)
本学年我担任八年级的地理课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教导处计划、学科组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___,有步骤地开展并积极完成了本学年的教学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___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轻视地理学习,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配套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玉树“地震”,火山,___探月,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___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尽力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2.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应用。
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推理能力就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得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过程的活动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高低最重要的标志。地理推理能力,是将地理判断以适当的方式联系起来,利用已有地理判断推导出新的地理判断的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中较高层次的主要能力之一。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千变万化,异中有似,似中有异,因此,进行地理推理时要小心谨慎,但又要大胆进行。地理推理能力对于压缩地理记忆的信息量,对于认识大量难以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地理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练习地理推理的机会,并指导学生形成地理推理能力。
一、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归纳能力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漂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地理归纳能力是地理推理能力之一,是从多个地理个别案例中推导出地理一般规律的能力。在教学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都有大量的地理素材、地理案例,单独学习和记忆存在困难,而通过地理归纳,就可轻松应对。例如,通过田纳西河、长江等河流综合开发的学习,总结归纳,提取共性,上升为一般规律和一般知识结构。流域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区位、流域气候特征、生物资源优势、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概况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各个方面。
二、在知识应用中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演绎是与归纳相逆的推理过程,即从一般地理规律推导出个别地理事例的过程。由于地理同类知识的知识点多,加上地理新教材注重演绎式内容体系,地理演绎能力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常用。因而地理知识的恰当合理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例如,从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机械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发展方向(从改进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可以演绎到美国和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等。这样,既可避免学生在回答有关农业问题时缺乏答题方向,又可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又如,如伦敦,虽然有严重的空气污染,但缺乏高温和强光条件,就可推知伦敦不会产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再比如江西南昌,在7、8月份常有伏旱天气,易形成高温和强光,如果再有严重的空气污染,就很有可能产生“光化学烟雾”。
三、在新旧知识联系中培养类比推理能力
自学探究包括初步感知,发现疑难,尝试解惑,准备质疑四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学探究,学生不仅增长了学习兴趣,还由感知引发思维,增强了感知的选择性,理解性和整体性:同时,也使学生在主动地探究和实践中,提高了语言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接收到学生自学情况的反馈信息,为以后各步骤的实施提供了准确的指导依据,从而增强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的针对性。
1.初步感知
首先,由学生自读(或听)课文,初步感知语言材料;然后,完成由教师设计的自读检测练习,对课文进行表层理解,把握课文整体大意。对于完成练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辅导。
2.发现质疑
由初步感知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自学,采取“边读,边想,边圈划”的方法,寻找疑难问题,如:生词,生句等语言点,把握不准的语言现象,以及影响理解的词语,句子或句群等,然后对圈划的内容分类,写出自学笔记,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3.尝试解惑
该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课本,音像教材,工具书,其他相关资料以及已有知识,能力储备,尝试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同时完成以下自学作业:
⑴完成生词,短语的初步认识,掌握生词的音,形,了解词汇的基本用法。
⑵熟读课文。
⑶完成由教师选编的课文阅读理解练习。
⑷弄清课文篇章结果,找出各段的主题句。
4.准备质疑
学生通过自学,经历了初步感知——发现问题——尝试解题几个环节,其中一些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对有些问题仍然把握不准或不知如何来解决。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对语言材料再思考的基础上,对自学笔记进行再整理,并结合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写出质疑方案,并交教师批阅。
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己订阅的报纸如《学英语报》。以Marty’s Story这篇文章为例,可以让学生们先自主完成以下预习任务要求,然后小组讨论核对,能够很好的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Task 1: Read the text on pages 2-3 of Student’s Book 7 and fill in the blanks.
Title Marty’s story
At an early age He lived a_____life
Like other children He could do all kinds of _____,like swimming and climbing trees.
His greatest dream was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football player.
At primary school He got a disease in his
_____,causing much
Trouble to him He got out of breath when he ran or climbed stairs.
He always felt too______.
He would be _____by his classmates.
He missed a lot of lessons.
At high school His life has become
Much easier and
_______ Others students arte getting on well with him.
He becomes very interested in writing and computer football game
He is fond of raising______.
His expecttions If you are a_____person, don’t feel sorry for your fate ,face it bravely and lead a rich and full life.
Healthy people should _____and accept the disabled.
Task2: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with proper words.
1.In my opinion, this present is not_______(合适的)for a little boy.
2.His _______ (残疾)prevents him from applying for the job.
3.The worker attributed his success to his friend’s _____(鼓励)。
4.The little girl is _____(笨拙的)in her movements.
5.It’s well-known that keeping the body in shape is b______to mental health.
Task3.Fill in the blanks with proper propositions or adverbs.
1.Now that you have come here, you should adapt yourself ___ the new environment.
2.It is necessary for you to cut___ the paragraphs unnecessary for the essay.
3.Mr. Leighton will be in charge_______ my absence.
4.From then on, he helped me a lot ___many ways.
5.It’s bad manners to make fun ___the blind.
第二步: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包括小组交流,小组质疑,全班交流三个环节。这一阶段课堂组织形式以分组为主。小组的组成一般要有各层次的学生。教师的指导在这一阶段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有效的解决疑难,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指导点拨。这种点拨,首先不要讲问题本身,而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点拨解决思路课方法。当学生对问题已基本解决或接近解决时,教师再画龙点睛地讲解问题的本身,帮助学生对问题的最终解决。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少儿精。教师还应特别注意点拨艺术,如,点拨的时机,点拨的层次等问题。教师对学生交流活动要做到“放”,“控”结合,这就是说,在给学生比较大的空间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围绕教学目的,有序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轨道运行,保证交流活动的方向和效果。
1.小组交流
这一环节中,各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首先按各自质疑方案,向全组提出质疑,然后全组对质疑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交流,共同探索解决。因各组分布着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细小问题和一般性问题可能会得到较好地解决,同时差生也得到了帮助和辅导。
2.小组质疑
各小组根据交流情况,对本组交流的疑难问题进行筛选;对本组不准或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加以整理,制定出本组质疑方案,准备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该环节中,各组首先向全班提出质疑方案,然后全班讨论,各组可由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见解,根据交流情况,教师随时给予确定或引导。对个别重,难点问题,教师应重点加以引导,促进全班重点讨论。
对学生为涉及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引导方式,启发学生再质疑或由教师直接补充质疑,以供全班交流,对全班交流后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应引导性讲解,以求问题的圆满解决。
第三步:演练巩固
这里的演练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语言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听,说,读,写训练;二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训练。这种演练实质上是在学生经过自学,交流之后,自觉的巩固新知,灵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新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际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各种心理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课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课学生须经过反复有效的实际演练才能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动力。在演练之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有关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自学情况,设计好演练项目和内容,引导帮组学生深入学习。从程度上来讲,演练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同时还应符合英语教学的延续性和循环性原则;从数量上来讲,演练应注重听,说,读,写四能并举的原则。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演练得 设计和组织上。教师通过只做个别指导,除非发现学生存在着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时,教师才偶尔进行整体辅导。
合作交流和演练巩固在阅读课中运用非常广泛,以Anne’s Best Friend这篇短文为例子,可以开展下面这一系列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语言技能的教学要求的同时又对语言材料进行了巩固。
Step 1: Before the students begin to learn the text, ask the students to work in groups and discuss: Does a friend always have to be a person? What else can be your friend?
所采取的活动方式:小组讨论。
所涉及的语言技能:培养说的能力。
所完成的教学要求:初步学习用英语表达赞成与反对、表达同意和不同意以及表达个人的观点、态度的方法;了解朋友不仅限于人类之间。
Step 2: Listen to the tape of the text, Anne’s Best Friend, and try to find out: Who or what is Anne’s best friend?
所采取的活动方式:各自听录音和寻找答案,然后小组讨论答案。
所涉及的语言技能:培养听的能力。
所完成的教学要求:了解朋友不仅限于人类之间。
Step 3: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finish Exx.1-2 in Comprehending.
所采取的活动方式:各自阅读文章和寻找答案,然后小组讨论确定答案。
所涉及的语言技能:培养读的能力。
所完成的教学要求:学习用英语写日记和书信的一些基本知识,为养成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打下基础。
Step 4: Based on the text, 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a dairy about opinions on non-human friends. Then share the dairies and discuss non-human friends.
所采取的活动方式:各自写日记,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所涉及的语言技能:培养读和说的能力。
所完成的教学要求: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初步学习用英语表达赞成与反对、表达同意和不同意以及表达个人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第四步:整理加工
这一阶段要使学生达到全面,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使技能进一步综合化,规律化。它包括三项内容。
1.对课本内容进行整理加工。学生通过前几阶段的学习,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进行课文研究,进一步加深印象,深化理解并对课文的内容,精彩片段,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和文章欣赏能力的培养。
2.对语言知识进行整理加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发现知识掌握缺陷,及时提出疑问,或通过进一步自学或通过教师,同学的帮助辅导,修正错误的或含糊不清的结论;其二,分清重点内容,次重点内容以及非重点内容,使重点更突出,掌握更准确;其三,强化,引申一般性结论,使其更好地通过同化,概括,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
3.对学生情感进行总结调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确立并发扬积极的情感因素,发现并调整消极情感因素。
第五步:迁移创新
经过以上五个步骤,学生完成了对知识的认知,梳理和吸纳,也获得了运用新知识的基本技能。这就为迁移创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为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它需要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支持。迁移创新实际上是学生运用技能从自己知识体系中搜索,选择,调出知识并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过程,这需要学生采取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对已学内容在思考,再学习,再运用,具体环节如下:
1.复述课文,然后对课文进行自由地,独立地概括复述,复述中要体现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有改造,有创新。
2.对课文有关内容进行创造性得评价,对人物,观点,事件等,并提出个人创见或创造性的质疑。
阅读教师选编的课外读物,写出摘要,或进行缩写,改写。
同样以Marty’s Story这篇文章为例,根据课文内容用合适的单词填空。
Marty Fielding suffered from muscle ______ when he was 10, which sometimes made him ______ and drop things or bump into furniture. The doctors don’t know exactly what is wrong with him, so they don’t know ___ to make him better. But he has to learn to _____ to his disability. When some people cannot accept him for who he is, he doesn’t get _______ . He just ______ them.
All __all, he has a good life. His ________is to work in the computer ________when he grows up. He has a very happy life and doesn’t have time to sit around ______ sorry for himself. He is ______to have found many things he can do really well.
In many ways his disability has made him grow stronger and more ___________. He has had to work hard to live a _______ life, but it has been _____ it. From him, we can learn more: Just having a________ doesn’t mean your life is not ________.So don’t feel sorry for the _______ or make ___ of them and don’t ignore them either. Just accept them for who they are, and give them ______________to live as rich and full a life __ you do.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课外准备辩论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形式化,真正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Do you think disabled people can live a happy life as normal people now?
(布置任务)A free debate
For: Disabled people can live a happy life as normal people now.
中图分类号:G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80-02
依据课程教学标准新的要求,在从事教学中,要让各级学生能够掌握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能力,为建设现代化国家而培养各类人才[1]。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需求,使在教学中的每一位学生尽可能掌握发展和锻炼的基础知识。新疆区内初中班是自治区加快新疆地区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培养民语与汉语兼通的新疆杰出人才,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期望区内初中班学生将来能够成为建设新疆现代化的主要力量[2-3]。
在多元智力教学理论中,主要倡导的是要积极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提高每位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得到全面进步[4-6],多元智力教育理论在很多教育观点理念上与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借鉴多元智力教育理论的观点应用在我们的教学中。但究竟怎样将多元智力教育理论及其教育观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并能结合实际课堂的教学现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昌吉地区的回民中学区内初中班中的民考民班学生,分析了这些学生的多元智力特点、结构共性及形成的原因,以便使在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1.1 研究对象的学生情况
研究对象为昌吉地区的回民中学区内初中班中的民考民班学生(以下简称内初班)。调研中实际发放调查问卷合计190份,其中回收了186份的有效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7.9%。
1.2 调研测量工具
根据加德纳研制的智力核查表和内初班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构成了该研究所采用的问卷调查表。加德纳原核查表共计有80道题,根据内初班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情况,依据美国Surfaquarium咨询公司所研制的多元智力教育调查问卷,经过修改和局部完善了加德纳原核查表。为了确保调查问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并尽可能早些发现调查问卷等存在的问题,在进行正式测试之前,首先进行了相应有关方面的预测试;根据预测试的结果,进而再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完善。最终正式使用的调查问卷信度为0.743。该调查问卷合计有40题,试题采用五级记分法计分。共从不同的八个维度考察内初班学生的多元智力的分布情况及特点,每个测试的维度有5道题,该问卷测试根据学生们回答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统计,通过分析能够获得学生们的多元智力情况和特点,如学生的智力哪些是强项及哪些弱项等,授课教师也可通过调查分析的情况和特点进行改进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1.3 测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采用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集体测试,首先由测试人向学生们读取测试问卷的要求,等待学生们基本全部理解要求,然后再示意学生进行答题。在进行具体的y试的过程中,学生在做题时遇到不容易理解的问题或其它困难时, 可以随时举手询问测试人。为了有效减少测试学生的担忧和获得测试数据的真实有效性,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答题,一般15―20分钟学生即可完成问卷的测试,问卷现场收回。然后统计数据,将有效问卷的原始数据依次录入电脑,依次对统计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2 新疆内初班学生多元智力情况及特点
根据对内初班学生多元智力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各维度的特点见表1。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可知:(1)按学生多元智力的平均值排列顺序,学生自我内省智力值最高,其次是逻辑―数理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值最低。(2)在八个维度多元智力中,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相对比较大是音乐―节奏智力,平均值的相对离散程度最小的是逻辑―数理智力。可见在内初班的学生在音乐―节奏智力方面的相对差异还是较大的,相对差异比较小是在逻辑―数理智力方面。
3 新疆内初班学生分布特点成因分析
在多元智力各个维度方面,内初班学生相对比较强的是在自我内省和逻辑―数理智力方面,而表现最弱的则是在人际交往方面。
3.1 内初班学生表现为较强的自我内省智力
自我内省智力是指对本身自我的认知及其在认知的基础之上而做出相应行为的能力。它可使个人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以及处理个人问题;该方面智力较强的学生一般都会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在哪些方面有所得,哪些方面有所失。因此该智力方面较强的学生会比较注重学习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能够积极主动的结合具有的问题,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去安排、制定学习计划,因此学生一般都能够保持比较强烈的学习意识。
学生在进入内初班以后,他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可能一年有三百多天将要在学校里慢慢度过;因此,针对刚入校的内初班新生的出现的各种不适应的有关现象,学校都会去积极的引导学生,充分去发挥学生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深挖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的潜质,达到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目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主要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采取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新生等活动。学校通过组织部分高年级的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的亲身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经历,来帮助和引导刚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们,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因为高年级的学生说的比较具体的事情和内容,而且都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也起到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二是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组织,例如学生会及共青团的组织建设,使学生会及社团等学生组织机构能在学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中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能够起到连接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通过学校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幅度的提高了内初班学生的独立意识、生活及学习的自理能力。
在比较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内初班学生在逐渐成长,不断走向成熟。因此,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及自我认识更加具体和深刻,使学生们的自主意识同时也在不断得到强化和提高;他们逐渐意识到必须发挥自己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对所看到的事物能够进行仔细和主动地去观察,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复杂新鲜事物和新的问题也不再是人云亦云,而是学会了以批判的态度从多方位和多角度去看待新的问题。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不断强化,在内初班学生身上自我内省智力就表现的相对比较突出和优秀。
3.2 逻辑――数理智力表现较强
依据多元智力的基本理论,人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对其智力的发展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哪一种智力得到了鼓励,学生个体的智力发展就有可能向那方面倾斜。内初班学生在逻辑―数理智力方面表现为比较发达,原因是我国的测试及教育导向产生的影响,与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较大关系。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比较重视逻辑――数理智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采取的考试方法选拔内初班学生在逻辑――数理智力等方面具有比较高的区分度,因此具备该方面特长的学生才可能有机会被选拔到内初班。
3.3 人际交往智力表现较弱
主要包括来自环境和教育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赖以产生、存在和进行发展的基础保证的前提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了社会文化。从自治区整个大的环境来考虑,地理位置是在我的西北部,位于亚欧大陆的腹地。而且这里高山环绕,大多数的人口均集中在被高山、沙漠和戈壁切割而成的绿洲上,自然气候环境相对比较恶劣,交通多有不便,因此导致信息闭塞。相对封闭的环境条件也容易造成人们保守和封闭的心理。对于内初班学生来说,主要招收的都是乡镇及村级小学的应届毕业生。相对城市来说,新疆的农村更加封闭,因此对人际交往观念的认知也相对比较落后。第二各方面来自教育的影响。内初班学生在上小学时,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师资水平、教学方法及教师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学生的人际交往智力往往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和开发;而且教师在讲授各门课程时,没有重视对学生之间的互动及交流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有限;学生在考入内初班以后,学校全部采取的是寄宿制和全日制教育方式, 导致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内初班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新疆内高班培养优秀的生源,因而每个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很大,没有其它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
4 结语
多元智力教育理论主要提倡学生要全面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的综合素质。可以学习和借鉴多元智力的基本理论,将多元智力的基本理论与新疆内初班的实际教学现状相结合,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多元智力,使每个学生的多元智力在已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亚妮.新课标背景下运用教育技术推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4):114-116+120.
[2] 武金峰,刘军.新疆区内初中班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5,26(1):85-88.
[3] 赵霞.新疆区内初中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市师范学校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117-124.
[4] Howard.Gardner著.霍力岩、房阳洋等译.智能的重构―21 世纪的多元智能[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在步入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师有了更多的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自。因此,在继承传统体育教材优势、全面地理解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安排教学内容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特点,并采用多种多样的、生活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获得强烈兴趣和新鲜感,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初中体育是学校体育是小学体育的更高层次和阶段,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我们应从教育、体育、社会、生物、心理等多方面发挥高校体育的功能和效益,使大学生在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之后,仍能从事有效的体育锻炼,乃至将之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这样就从社会生活的高度把握了体育教育的真谛。
拓宽课程设置
1.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因为学生从思想上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上懂得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将易产生参与意识,调动他们锻炼身体的热情与积极性,这也是加速体育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2.在课程设置上,原来教学大纲规定的是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的“拼盘式”体育课教材,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对学生的身心缺乏认识,因此学生对所学的体育项目既难掌握又难激发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的体育教育思想,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运动与、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为目标的新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是通过第一学期健康体适能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改善身体形态和机能,增进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第二、三、四学期开设选项课,通过选项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2—3项健身运动的方法和运动技能,还能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一技之长,成为一名体育积极分子和体育骨干,去带动和组织身边的人群,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去享受运动的快乐,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基本上能够体现因材施教,分别对待的原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教育学生的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在教学中,要戒出粗俗的语言和散漫的工作作风,经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教态。当学生有缺点错误时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形式,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启发自觉。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肯定他们的成绩,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育作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态度。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诚心、热心、关心、耐心和爱心。不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不体罚学生。教学中注意使用术语和文明语言,不使用土语、方言和大粗话。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思想教育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把思想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一、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几点做法
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内容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几代人实践总结出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以传统的教材为框架,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取舍、组合,改变过去那种纯粹为学习某项技术动作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大家都有体会,传统的田径教学学生最害怕,教学效果不理想,是不是就此将其删除呢?基本的跑、跳、投就舍弃呢?这显然是不行的,我们只能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将一些竞技性、成人化的项目内容简化其方法、规则,降低难度要求,使之适合儿童特点。如足球扩大球门,篮球降低篮板高度,跳远按实丈量成绩等。将正规化的动作进行变形,将简单的游戏变复杂,变得更有趣。
对现有教学内容的进行延伸、拓展,使学炼内容生活化。延伸和拓展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指学生从单一的技能、技巧学习向提高综合运动能力和实际生活所需要能力方向发展。如跳高中直线助跑、斜线助跑、弧线助跑;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联想生活实际模拟实效动作,如跌倒后的滚动;在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动脑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学生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
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内容,发展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也是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对一些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就可以直接引入运用,如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等;对一些基本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改编后再运用,如跳竹竿等;把这些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不仅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时代文化注入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中再回归社会。
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民间通俗教学内容,如空的饮料瓶装上水或沙可以做投掷物用,装上五颜六色的水可以做标志物用,旧报纸可以做成纸棒、纸球、纸飞机等做投掷练习,利用这些简易、安全、实用的器材资源,一物多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教学内容选择还要注意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如流行和时尚的街舞、芭啦芭啦舞、独轮车、滑板、健美操等竞技和休闲运动项目都可以引进课堂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当然引进这些新兴运动项目不能盲目,不能为了求新鲜、赶时髦,一哄而上,也要根据学校的条件、教师的能力、学生的兴趣适量选择。
二、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建议
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新课标提倡淡化技术教学,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但学生不掌握最基本运动技能,不具备基本的跑、跳、投能力和身体素质,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吃力,对体育课便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日后就不可能在体育学习、锻炼中挑战新的运动项目,因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运动都要以一定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作保障,因此,教学内容虽千变万化,始终要注意其选择的基础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反映了学生主体的呼唤和需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成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
教学内容选择要注意学生的运动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体育教学主体是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喜好,要精选既受学生喜爱,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有专长,并能加以运用,可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等条件,确定一些教学内容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生自己喜欢了就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从而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发展个性,奠定终身体育基础。
正确理解和处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教材是有别于教学内容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作为教师有权利并也有义务进行安排,把教学内容由过去的死性变活性,进行合理科学的选择,把握好继承与发扬、创新与升华的关系。发扬是建立在继承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是在原有创新内容基础上进行提高,这样建立起来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比较牢固。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校的硬件设施相结合。新课标突出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而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是客观存在的因素,每个学校的条件各不相同,加上学生的信息面来之较广,所选择的内容往往超过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对学校这些硬件条件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或者让学生根据内容所需要的器材,尽量让学生去发明、制作简易的器材来代替条件限制的器材,这样所选择的内容学习起来更有效果,教学意义更加深远。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的,选择教学内容要更多地研究它的功能和价值,既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也能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有效地将自己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使体育课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体育教育的理想目标——既育体又育人。
三关于体育教学的几点看法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教材处理创造性上,其次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学方法创造性上,再次体现在个性化教学风格上。纵观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善于抒情,上课感情充沛,形象感人,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中受到教育;有的教师擅长训练,上课时,传授方法、指导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有的教师注重思维,上课时,巧设情境,启发引导,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增长聪明才智;有的教师追求生动,讲解、示范,引人入胜,出神入化,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并掌握技能……新课程标准与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并避免成人化、竞技化、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要实现自我超越,努力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就需要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积累,总结提高。
(一)实行教学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情感体验。教学中实行教学民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创设性的学习与锻炼,其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实践表明,主动参与学习比消极学习有效得多。当学生以自我评判和自我评价为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发展。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学生提一些新奇、古怪的问题。对此我们不能视作离谱,而应积极鼓励他们质疑,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学、自练,提高自评、互评能力,使他们在自己的观察、思考、想像、模仿、设计等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释放智慧潜能。教师在安排教材内容、选择教法时应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应考虑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自主学习,构建能激发创造思维的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成功体育教育”“自主探究学习”“小团体教学”“情境教学”“发现探讨”等等。
(二)开发课程资源,挖掘创新因素
开发与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现有体育器材与设施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充分利用体育信息资源,是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效益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应结合本地区、学校的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开设体育选修课,根据大纲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任选教材和高中任选教材比重。②加大学生任选教学项目的比重,初中以上年级增加自选学习内容。③重视体育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开阔视野和更新课程内容。④进行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或自制器材。⑤引入和推广新兴运动项目,可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软式排球、轮滑、简易保龄球、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⑥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如少数民族舞蹈、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⑦加强课外、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在校内充分利用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在校外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各种体育俱乐部活动。⑧合理利用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开展日光浴、有氧操、游泳、爬山、滑冰等活动。也可以利用体育游戏这种特殊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并由师生共同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智力因素,即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与培养,也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即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气质与性格的发展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勤奋、刻苦、进取精神,并不是直接来自教科书,而是来自教师的精心培养。一个人的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在智力相同的条件下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与其他学科既有一致性,又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科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特有的、广阔而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空间,而且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对培养与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掌握现在和将来乃至终身体育需要的健体知识、技术和技能,必要的体育文化素养,表现出很强的优势。因此,要注意创设一个使学生敢于质疑的宽松环境,全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初步建立创新思维模式,初步形成创新意识。
(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创设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特长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实践中的创新成果。这种展现又推动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研究改进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涉及方方面面,要把宏观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并变成可操作性的内容,逐渐缩短理念和行为的差距。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把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教与学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保持他们质疑问难的积极性,逐步培养他们应用证据和逻辑进行理性批判、反驳、提出新假设以及倾听不同学术观点的能力。另外可通过综合课程、核心课程以及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他们从多学科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跨学科学习、研究能力,初步掌握跨学科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曹可强.体育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之比较研究[M].上海:体育科研,2005.
[2]符谦.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3]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姜丽.我国体育教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M].人民教育出社,2003.
Abstract:ThegeneralthreedimensionalconceptsofcivicscientificliteracyandrelatedtestitemsfromJonMillerandOECD’sPISAarereviewed.Itispointedoutthattherearestillalotoftheoreticalandpracticalproblemstobeconsidered,thatthebasicframeworkinvolvedshouldcomefromsciencestudies,andthatChinashouldsetupitsownmeasurementandexplanationsystemtocopewiththeseriousasymmetryofitslocalsocialandeducationaldevelopment.Theproblemsfoundinthetestpartlyrevealthelimitsof“deficientmodel”inthe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
KeyWords:civicscientificliteracy,the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sciencecommunication
公民科学素养(civicscientificliteracy)是公民文化素养(culturalliteracy)的子集,是指一个社会中成年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常指最低要求。它有4方面的问题:①它指的是什么?即如何定义它?②它是干什么的?即用这个术语要做什么事情?③我们如何测度它?即如何设计指标体系实际测量它?④如何解释调查得到的数据?据了解,我国只有中国科普研究所、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少数研究人员在一定程度上研究过科学素养及其测试问题,其中李大光等人做了大量先驱性的工作[1-4]。现在看来,国内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当不足(国际上研究得也不充分,只是近些年研究的人员才多起来),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讨论科学素养问题,广义的科技传播是一个良好的框架,《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一书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合适的语境[5]。无疑,科学素养问题只涉及科技传播学中极小的一部分。
一、公民科学素养的含义
乔治??梅森大学物理系的JamesTrefil教授给出的定义为:“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科学背景,以应付其日常生活中所涉事物的科学成份,则他或她就具备科学素养。”[6]由于我国城乡差别极大,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生产和生活方式差别很大,人们的“日常生活”很不相同,其中关注的自然科学问题也有相当的差别。科学素养是文化素养的一个部分,而后者可以形象地比作一个庞大的知识母体(alargematrixofknowledge)。此知识母体具有马太效应,基础越好就越容易增添新内容,基础越不好就越不容易补充新内容。这里“知识”一词要做广义的理解,包括事实、术语、方法、技能、观念、哲学、历史等等,并且它们彼此紧密交叉、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于是,“科学素养由一系列事实、概念、历史、哲学和观念组成,它们彼此通过逻辑纽带联系在一起。有科学素养的人关于宇宙运行的方式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得到那些知识的。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处理进入他或她视野中的科学和技术事务,就如同他或她应付经济、法律或政府事务一样熟练。注意,在此科学素养定义中,我没有包括做科学(doscience)的能力。当我去听一场音乐会,我不希望在前厅中被拦住并被要求展示对小提琴具有精湛技巧,方能进入音乐大厅。同样我认为不应当要求人们会做科学,方能算作具备科学素养。”[6]
科学素养与科普、科学传播(SC)及科学教育关系甚密,近些年国内许多部门都不断地谈起这个概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引入并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到目前为止已于1992,1994,1996,2001,2003共5次开展公众(18~69岁)科学素养的全国性调查。5次调查均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等单位组织实施,功劳巨大。
1992年米勒在《公众理解科学》杂志第1卷第1期上著文《通向对“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一种科学理解》,较全面地总结了此前10多年的研究进展[7,8],当时他为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的主任,此中心隶属于芝加哥科学院。米勒指出,对公众理解科学的经验研究始于1957年由美国科学作家协会(NASW)和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一次全美成人调查。此调查的目的是想了解科学写作的读者规模及需求,样本为1900个美国成人,问卷中只有一小部分内容涉及科学技术问题。1972年,美国科学委员会(NationalScienceBoard)决定出版双年度《科学指标》(ScienceIndicators,后来名称略有改变,加上了“工程”,成了科学与工程指标),以反映美国的科技状况,其中有一章是关于公众对科技的态度的,并在全国实施了问卷调查。1972,1974,1976年的《科学指标》所开展的研究属于第一阶段。米勒讲,这一阶段被认为没有很好地利用社会科学方面的资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开始征集新方案,米勒与普莱维特(KennethPrewitt)拟定的一项建议被选中,于是开启了《科学指标》系列出版物的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1979年的《科学指标》具体反映了新阶段的调查设计。正是在1979年的研究中米勒第一次实施了他所拟定的科学素养问卷调查,他把科学素养定义为一种三维建构物,具体包括:(1)科学术语和科学概念的基本词汇;(2)对科学过程的理解;(3)知道科学和技术对个体和对社会的影响。[6]实际上这一指标骨架依据的是米勒于1983年发表在《代达罗斯》(Daedalus)杂志上的文章《科学素养:概念评论与经验评论》。
1985,1988,1990,2000年上述三维测度方案又有所修订。1988年英国的调查研究采用了米勒的体系,1989年加拿大的研究、1989年欧盟的研究及1990年新西兰的研究,均采用米勒的三维体系。
20世纪90年代后,米勒的体系进一步流传,同时多国的比较研究方兴未艾,针对特殊群体的科学素养调查研究也纷纷开展起来,如针对在校某一年龄段学生的调查研究。
到了2000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了著名的PISA项目(三个一轮:2000年,2003年,2006年。现在2003年的报告已经出版),32个国家(其中28个是OECD成员国)共有25万学生参与了科学素养调查(另有13个国家准备加入,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如此重视科教的中国反而不加入),有趣的是年龄一律限定在15岁。为什么选在15岁呢?因为对于多数OECD成员国,15岁的学生马上就要结束义务教育了,选择这个时期进行测试能够对义务教育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PISA测试范围较广,包括3大类: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其中只有后者与米勒的测试有直接关系。
PISA科学素养测试仍然采用了与米勒类似的三维结构体系,但阐述得更为清楚。PISA报告指出:科学素养是指,在科学技术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的条件下,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素养包括理解科学概念并运用科学观念的能力[7]。
第一维:科学概念(scientificconcepts)。指为了理解自然界及其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的变化,学生们需要掌握一系列基本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学科。
第二维:科学过程(scientificprocesses)。PISA考察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及对科学过程的了解。要求学生有获取证据、解释证据和运用证据的能力。具体讲,考察5个方面的过程:①辨识科学问题;②识别证据;③得出结论;④交流或传播这些结论;⑤用演示表明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除了最后一条,其余几条并不直接要求具体的科学知识。当然,其他过程严格说也不是与“科学”内容无关的。
第三维:科学境况(scientificsituations)。科学素养测试想了解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科技问题或科技事务与人们的关系。2000年的测试主要涉及3个方面:生活与健康中的科学;地球与环境中的科学;技术中的科学[7]。
二、公民科学素养的测试
以一种方便有效的办法真正测试这三维,是相当困难的,问卷极难设计,特别是针对后两维。据我们考察,米勒在实际测试的问卷上也没有真正反映他的理论构想,中国历次的测试中针对后两维的试题设计也有明显不足。OECD的实际测试采用的主要是塞麦尔维斯(IgnazSemmelweis,1818~1865)日记中的段落,而采用这个例子大概受到了著名科学哲学家亨普尔的《自然科学的哲学》一书的影响,亨普尔讲述那个例子主要根据的是辛克莱的《塞麦尔维斯:他的生活和学说》(1909)一书。OECD1999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测度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一个新的评估框架》详细阐述了PISA科学素养评估的潜在概念框架。
现有的测试方案对于科学的社会运作(涉及后两维),并没有给出很好的测试题目。这方面的测试应当主要考察人们对“大科学”时代“同行评议”、“科学激励机制”等制度安排的了解,这也是未来科学传播的重点。基于此,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科学素养体系及相关的测试方案,重点加强科学社会学的内容,更好地反映科学—社会—个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初步的设想仍然是三维:①科学概念维;②科学(内在)过程维(对应科学哲学);③科学(外在)运作维(对应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学等)。这需要一系列经过良好试测的试题作为支持。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涉及许多学科,其中的知识可以说是海量的,终生也学不完。但是,这些知识中有一些是基本的、对每个人差不多都是重要的,或者说应当知道的。
对第一维的测度,应当把握一个基本原则:不是多多益善。大量科学知识是相当专门化的;大量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即现在看来很准确,不久后就会过时甚至成为谬误;拥有更多的知识,在相当程度上不说明问题,还要看这些知识的时空分布状况等。对于测试而言,要求公众掌握的是有一定时效性的、通用的、各学科均有分布的、难度适当的知识(包括事实、原理)。
科学素养包括许多内容,一般来说不容易简单地概括为几个方面。《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认为,“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互相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9]在这种理解中,采用了科学的广义用法,科学一词包含数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等,而狭义的用法中科学只指自然科学。在OECD的PISA项目中,科学也只指自然科学,在那里分别考虑数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
无论按广义的理解还是狭义的理解,科学都是十分复杂的,科学素养也都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方面。自米勒始,为了测试方便,人们常常将科学素养简化为三个维度。但是这三个维数与数学上的三维是不同的。数学上讲的三维,彼此是独立的,而这里仅仅是借用“维度”的概念,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科学素养的三维之间有着内在的复杂关联。
在通常的认识中,三维素养呈现正相关变化,即第一维测试的数值越高,则第二维第三维测试的数值也高,反之亦然。笼统讲,这不算太错,但不准确。细致分析,其中会存在反相关的情况。假定测试结果大致反映了实际的情况,针对不同的人群或者个体,完全有可能对于第一维测试的数值高,而对于第二第三维反而很低,也可能存在另一种情况,即第二第三维数值高,而第一维相对较低。这种可能性特别值得指出来。它的含义是,对科学事实的了解,不等于对科学过程、科学本性、科学的社会与境的了解。
随着科学本身的复杂化,科学传播过程日益复杂化。三个维度的科学传播之间可能还存在一种新情况:即相互冲突。英国科学技术办公室(OST)与威尔康信托基金(WT)2001年报告指出,科学传播系统中的不同主体(players)之间,关于向公众传播什么、为什么传播和怎么传播等,会存在一定的张力。试图传播关于科学的确定的“事实”的欲望,与试图传播科学之运作过程的需求之间,可能相互冲突[10]。前者力图提供相对简化而明确的科学信息,而后者试图让公众明白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接连不断地提问题的过程,即关于科学本身也要不断地问为什么。前者强调信,后者强调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过程是重要的,如果非科学家试图搞明白被接受的理解如何可能被过高估计,以及新的解释和结果是如何领先的。这样,当新发现被宣布时,可以防止科学和科学家受到冷落,也会防止所谓的新发现产生误导作用[10]。
这就自然引出科学传播的两类不同模型。一类是传统的欠缺模型(deficientmodel,也译作缺失模型),它是自上而下向群众教授科学的模型(这个模型相当有效,但也有一些问题);另一类是介入模型、与境模型、民主模型、对话模型(这个模型听起来十分动听,但操作起来有相当的困难)等。
威尔康信托基金1998年的研究表明,非专家不需要了解一大堆科学的细节才能够讨论科学的社会与伦理问题[10]。因为科学是高度分科的,就某一学科或者专门问题,确实存在专家与非专家之严格分界,但就整个科学而言,很难说谁是专家谁是非专家。比如,院士是科学家,是在某一专门领域有很高成就的科学家。通常人们以为他们对于科学的任何事物都是专家,即不仅仅是在他擅长的那个领域是专家而且也是其他领域的专家。这当然是没有根据的,虽然一些院士知识面很广,但仍然得不出院士比普通人对其他学科了解得更多。比如陈景润是数学中数论领域的专家,他对物理学、对社会科学可能就比较外行,甚至不如普通的文科大学生及普通市民。这也非常正常。
在科学的社会与境一维,更多涉及情感和价值观。公众与科学家更站在几乎相近的平台上。科学家群体可能更倾向于维护科学共同体的利益,而公众可能更关心自身的利益,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可能相差很远,也不能简单地称科学家的判断更客观、更合理。这时需要对“合理性”制定标准,而这个标准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不同也会有变化。
三、现有测试方案关于第二和第三维的处理及其问题
科学素养定义中包括了非常广泛的内容,也因而给进一步的界定和实际的测度带来了一系列复杂问题,其中包括若干理论问题没有解决。米勒的三维体系谈论起来非常合理,但极难测试,实际上各国在测试中也都做了灵活处理,包括米勒本人所做的测试。第一维涉及的主要是科学事实和原理,基本没有问题,但第二第三维问题很多。
宏观上讲,第一维涉及的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第二维涉及的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第三维涉及的是科学社会学和STS等。对于普通公众,对于第一维可能还算容易掌握,但对于第二和第三维就显得相当困难了。即使对于专门学习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别,一方面属于较难掌握,另一方面这些学科、问题仍然处于广泛讨论、争论之中,很难给出唯一能让大家认可的选择。
米勒对科学素养的理论和实践贡献很大,但是因为他不是专门从事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工作的,他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后两维测试的困难。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1)对第二维的出题,显得过于简单,甚至文不对题,即所出题目并不能实际反映对所声称的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测试。
(2)第三维干脆不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不直接计入科学素养综合指标的计算。这相当于说由原来的三维简化为二维,而两维也不够全面,实际上目前世界各国所做的测试只做了一个半维,即第一维加上第二维的一半。
RichardCarrier坦率地道出了公众拥有科学素养的困难性,他于2001年指出:“你可能很吃惊,科学素养很难获取也颇难传播。毕竟,科学是一种极为复杂而且精致的事物,只有博闻察验、深思熟虑才能真正理解科学。人类文明用了数千年才算明白了它的道理,也许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掌握它。最近的一些著作已经揭示了科学的非同寻常、反直觉和极其麻烦的本性,拒斥了天真的启蒙观点,启蒙观点认为科学不过是学科化了(disciplined)的常识。”[11]
RichardCarrier指出:“在我的研究和随后的测试中,‘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不是指科学的内容(content),而是指科学的本性(nature)。科学内容会铺天盖地地涌向公众。许多科学事实是常识:现在大街上的普通人也比古代最有学识的人知道更多的科学事实。”[11]
的确,这能说明什么呢?能说明现在的普通人,也比古时的学者更理性、更懂得思考、探索?绝对不是这么回事。另外,如今电视上播出的所谓科学知识“闯关答题竞赛”,测试的只是记忆力和条件反射速度。如果让一位实验室里成熟的科学家与一位初中生同台对阵,按现在的标准,很可能那个初中生获胜,这能说明他更懂科学、更懂科学方法,更具有科学素养吗?一些电视台以科学的名义所做的东西,一定程度上有令观众弱智化的倾向,对一个问题所提供的标准答案,实际上是对科学问题做了极端的简化,在不列出前提条件的情况下鲁莽地下结论。以那种方式传播科学,实际上等于歪曲科学,是提高真正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反向作用,即它甚至能够降低人们本来可能具有的一点点本能的怀疑精神、探索求证精神,即降低原有的科学素养,对科学产生更大的误解。
科学的本性,是科学哲学专门探讨的问题,也很难理解的。根据Carrier,自然科学的本性有许多方面,但至少包括如下7个方面:①科学的结论是暂时性的;②科学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信念(ScienceisanEmpirical“Faith”);③科学不是指某种单一的方法;④实验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科学观察形式;⑤科学理论是对科学事实的说明;⑥科学定律是对自然行为的描述;⑦科学是一种创造性事业。[11]
现在许多国家采用的测试中,有两道测试科学方法的试题,实际上它们是推理题。
“208.科学家想知道一种治疗高血压的新药是否有疗效。在以下的方法中,您认为哪一种方法最正确?1.给10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有多少人血压有所下降。2.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不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的血压有所下降。3.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无效无害、外形相同的安慰剂,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的血压有所下降。4.不清楚。”[3]
这是一个改进后的试题。原来的试题选项中意欲的答案是2,当时没有选项3,也没有选项4。应当说,这一改进是必要的。但是,这类医药检验方面的试题仍然可以找到许多不严格的地方。这类题从正面补充,总是很难自圆其说。但是,公众科学素养测试并非要求只从正面测试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正如,逻辑经验论者从正面证明科学的合理性、寻求科学划界问题的解答通常不成功,但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波普尔不是从证实而是从证伪的角度考虑,模棱两可的情况就好办一些。
“H02某药厂欲测试两种感冒药的疗效,3个患感冒者自愿测试。第1个人只吃A药,第2个人只吃B药,第3个人只吃一种安慰剂C。经过3天的吃药测试,第2个人痊愈,另两个则仍然处于感冒状态。请问下面的陈述哪个结论是较合理的?1.第2个人身体素质好。(1分)2.A疗效好。(0分)3.B疗效好。(3分)4.无法判断。(10分)5.不知道。(0分)”
这里,选项4是意欲中的答案,因为样本数太少,如此简单的测试不能说明关于医药疗效方面如此复杂的问题,实际的情况可能是:A可能比B好,B也可能比A好,两者也可能都无效,甚至两者都可能有反作用。这道题当然设置了陷阱,3选项好像是正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通常是这样判断的,比如比较两种感冒药的好坏。某次家人吃A,很快就好了,某次吃B,好久也没好。于是得出A比B好。其实很难说,情况可能非常复杂。特别是感冒病毒几乎每次都不同,人们患病程度也可能不同。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对待药物的态度,可能不够科学,此题恰好可以测试出其间的差别。此题给分也可以模糊处理,比如选择1给1分,选择2和5给0分,选择3给3分,选择4给10分。注意,试题中用语是“哪个结论是较合理的”,没有问“哪个结论是科学的”。回答1或3是不科学的,但现实中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可以给一定的分数。选项1虽然无法直接推出,但有相当的合理性,给1分。选项2虽然在科学意义上有成立的可能性,但现实中这种回答是荒唐的,无法从题目中直接推出,因此给0分。选项3,似乎直接可从题目中推出、现实中多数人也会如此推断,但不够科学,给3分。
之所以给错误的“回答3”以还算高的分数3,有这样的考虑:①它与题目中的条件相符,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虽然是科学上错误的;②它比其它回答毕竟有相当大的差别;③这是一个陷阱题,有的人细心考虑可能会选择4,但由于不小心或者不了解命题者的动机,可能误选了3,为避免与选择4所得分数相差太多,故给3一定的分值;④减少因为用纯逻辑推断手法而选择4所造成的不真实所带来的分值差。有的人可能善于分析命题者的动机,从分析5个选项角度,有可能故意选择4。
但是值得说明一下的是,经常采用的两个测试题本身并不真正涉及“经验科学”的内容,即不直接属于经验科学。所谓的经验科学就是指人们平时所讲的狭义的自然科学。“经验科学”与“形式科学”合起来共同构成我们平时讲的广义的“科学”。如果要测试科学方法的话,更重要的是测试经验科学的方法。现有的测试中的不足之处也在这个地方。OECD的测试采用了塞麦尔维斯的案例,同时设计了一组问题[12]。这样做确实反映了实际的科学发现过程、对科学数据的理解等。应当说OECD关于科学方法的测试要明显优于米勒的做法。OECD此测试题的缺点是,叙述较复杂,答题者需要耐心和判断力。OECD测试的对象是在校的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15岁的学生,他们的素质平均起来应当是较好的。这也提出一个问题:对于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如何测试其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程度?
第三维测试的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看法。这方面的内容显得越来越重要,是未来此类调查中最核心的部分,因为此类调查一方面想了解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想知道公众对当前的科技有什么样的看法。后者更显得关键,这些看法对于制定公共政策有重要参考意义,也是从事科普、科学传播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于第三维,中国科协的测试中设计了一个大题,大题下面包括许多有趣的小题,题目尚好。但据说,在中国的实际计算中,这道题的得分并不计入实际的平均科学素养值的计算。因为历次调查均没有详细说明平均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与每道小题的关系如何,人们也就无法作进一步的评论。其实,具体的算法应当是透明的,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核对其计算的准确性,其他人才能够也做类似的调查并作对比研究。特别是由国家公共资金资助的调研项目,应当以某种形式公开、部分公开或者通过内部报告发表其调研的具体方法、计算方法和程序。
此道题的优点是多方面的,不必再专门讲述。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在宏观层面上大致反映出当代大科学的社会运行。公民理解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现代条件下,科学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它们日常是如何运作的,科学成果是如何发表和确认的,科学家是如何申请和运用研究基金的。在此一系列过程中,“同行评议”是十分关键的。中国大量的“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出现,就与此有关。据我们了解,社会公众普遍不了解科学是如何运作的。对此方面的不了解程度要甚于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甚至也不如对科学方法的了解。
四、细致分析大科学时代科学的本性是做好公民科学素养测试的前提
科学早已不是二战前或19世纪以前的那种小科学。当代科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建制,是与国家行为、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庞大事业,与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其中渗透了社会的各个因素。在当前时代,仅仅从认知的角度理解科学,是显然不够的。对国家、对每一个人,科学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但是依据传统的科学观,人们习惯于只从认知的角度理解科学,这种想法也在公民科学素养测试过程中有所表现。一项反映时代状况的有水准的测试,应当反映学术研究在半个多世纪内的重大进展,把其中的一部分吸收过来,因此科学史的一些新结果和新理论、科学哲学在20世纪后半叶的进展(关于观察与理论、科学事实的建构性,科学说明、科学还原与统合等)、科学社会学(经典学派与SSK)的新探索等,都应当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即使不直接体现出来,也要对此有所关注,正视这些学术的进展。但可惜的,无论我国的工作还是米勒的工作,都显得对这些进展比较麻木,这也许与当事人的背景有关。作为初始尝试,这些都没有太大关系,事情总得启动起来,再一步一步改进。问题是,多年过去了,研究工作没有跟上去。
公民科学素养测试题要反映当代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的进展,充分利用它们的成果,通过专项研究,提供一套或多套合格的测试题。此工作是相当复杂的,其复杂性在于:①摘取知识中的核心知识涉及一定的价值判断和随意性;②学术界关于许多重要论题长期以来就在争论,如何从争论中提取大家共同认可的观念?③如何把学术性的内容通俗化,变成可用于测试的具体题目,同时还保持了叙述的准确性?这三个环节在目前的测试实践中均没有认真考虑,国际上也如此。
中国的科学素养测试要坚定地吸收米勒开创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简化的测试方案。具体讲有如下基本设想:
(1)公民科学素养测试是想通过一系列试题,了解中国公众对科学的了解程度。(2)这种了解包括3个大的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过程;科学的社会运作及影响。上述3个方面同等重要,在测试题的分值安排上基本上做到1﹕1﹕1。(3)测试题总量不宜过大或者过小,而且要方便被测者答题。题目应当均为正误判断题,共计60小题,每题基本上是一句话的篇幅。(4)此难度需要反复试验,要与中国国情联系在一起,在各地做一些试验性测试。试题要有一定的稳定性,要与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科学的整体趋势相一致。至少10年不要做根本性的改变。试题应当有良好的区分度,能够反映中国公众各个层次之间有差异。
有几点附带的说明:①测试的难点在于,对于后两维,很难出题。②试题的形式要整齐,不必与国际的做法完全一样。国际对比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国内自身对比。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不妨同时做两套调查,一套严格按国际规范,一套按中国国情做,两者可以不直接相关(总的趋势相关,但侧重点、区分度肯定不同)。③为便于统计,为使算法简明,各地方各部门可自行进行局部调查,试题形式统一,分值统一。④试题需要反复做试验性的测试,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经费。
公民科学素养测试的理论基础是科学传播第二阶段“公众理解科学”框架下的“缺失模型”,许多测试困难也与此模型的局限有关[13-16]。从广义的科学传播角度看以及从当代科学日益分化的局势看,不但存在公众理解科学的问题,也广泛存在科学家理解科学甚至院士理解科学的问题。著名学者哈丁甚至提出第二种“科盲”(scientificilliteracy)的概念[17]。许多科学家固然不是第一意义上的科盲,却是第二种意义上的科盲。于是,谁最了解科学成了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没有简明的答案。专家通常只对科学的某一个局部细节非常了解,而对横向上的其他学科非常陌生,对科学的历史进程及社会运作也可能不甚了解。这也透露了科学传播的一种发展思路,通向“对话模型”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是民主的要求,也是客观现实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大光.科学素养的不同观点和研究方法,见“无用”的科学[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29-144.
[2]张晓芳.PUS研究的两种思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7):55-60,93.
[3]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培训资料[Z].中国科普研究所,2003.
[4]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5]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6]TrefilJ.Scientificliteracy,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inflightfromscienceandreason[C],editedbyPaulR.Gross,N.Levitt&M.W.Lewis,1996(775):543-550.
[7]MillerJD.Towardascientificunderstandingofthe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andtechnology[J].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1992(1):22-26.
[8]MillerJD.ThemeasurementofcivicscientificLiteracy[J].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1998,7:203-223.
[9]美国科学促进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10]Office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theWellcomeTrust.Scienceandthepublic:areviewofsciencecommunicationandpublicattitudestowardscienceinBritain[J].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2001,10:315-330.
[11]CarrierR.Testyourscientificliteracy[EB/OL].(2001)[2005-11].
[12]OECD.Knowledgeandskillsforlife:firstresultsformtheOECD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PISA)2000[R].PrintedinFrance,2001.
[13]BodmerW,WilkinsJ.Researchtoimprovepublicunderstandingprogrammes[J].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1992,1:07-10.
[14]LewensteinBV.Editorial:adecadeofpublicunderstanding[J].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2002,11:1-4.
科学素养与科普、科学传播(SC)及科学教育关系甚密,近些年国内许多部门都不断地谈起这个概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引入并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到目前为止已于1992,1994,1996,2001,2003共5次开展公众(18~69岁)科学素养的全国性调查。5次调查均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等单位组织实施,功劳巨大。
1992年米勒在《公众理解科学》杂志第1卷第1期上著文《通向对“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一种科学理解》,较全面地总结了此前10多年的研究进展[7,8],当时他为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的主任,此中心隶属于芝加哥科学院。米勒指出,对公众理解科学的经验研究始于1957年由美国科学作家协会(NASW)和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一次全美成人调查。此调查的目的是想了解科学写作的读者规模及需求,样本为1900个美国成人,问卷中只有一小部分内容涉及科学技术问题。1972年,美国科学委员会(NationalScienceBoard)决定出版双年度《科学指标》(ScienceIndicators,后来名称略有改变,加上了“工程”,成了科学与工程指标),以反映美国的科技状况,其中有一章是关于公众对科技的态度的,并在全国实施了问卷调查。1972,1974,1976年的《科学指标》所开展的研究属于第一阶段。米勒讲,这一阶段被认为没有很好地利用社会科学方面的资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开始征集新方案,米勒与普莱维特(KennethPrewitt)拟定的一项建议被选中,于是开启了《科学指标》系列出版物的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1979年的《科学指标》具体反映了新阶段的调查设计。正是在1979年的研究中米勒第一次实施了他所拟定的科学素养问卷调查,他把科学素养定义为一种三维建构物,具体包括:(1)科学术语和科学概念的基本词汇;(2)对科学过程的理解;(3)知道科学和技术对个体和对社会的影响。[6]实际上这一指标骨架依据的是米勒于1983年发表在《代达罗斯》(Daedalus)杂志上的文章《科学素养:概念评论与经验评论》。
1985,1988,1990,2000年上述三维测度方案又有所修订。1988年英国的调查研究采用了米勒的体系,1989年加拿大的研究、1989年欧盟的研究及1990年新西兰的研究,均采用米勒的三维体系。
20世纪90年代后,米勒的体系进一步流传,同时多国的比较研究方兴未艾,针对特殊群体的科学素养调查研究也纷纷开展起来,如针对在校某一年龄段学生的调查研究。
到了2000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了著名的PISA项目(三个一轮:2000年,2003年,2006年。现在2003年的报告已经出版),32个国家(其中28个是OECD成员国)共有25万学生参与了科学素养调查(另有13个国家准备加入,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如此重视科教的中国反而不加入),有趣的是年龄一律限定在15岁。为什么选在15岁呢?因为对于多数OECD成员国,15岁的学生马上就要结束义务教育了,选择这个时期进行测试能够对义务教育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PISA测试范围较广,包括3大类: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其中只有后者与米勒的测试有直接关系。
PISA科学素养测试仍然采用了与米勒类似的三维结构体系,但阐述得更为清楚。PISA报告指出:科学素养是指,在科学技术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的条件下,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素养包括理解科学概念并运用科学观念的能力[7]。
第一维:科学概念(scientificconcepts)。指为了理解自然界及其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的变化,学生们需要掌握一系列基本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学科。
第二维:科学过程(scientificprocesses)。PISA考察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及对科学过程的了解。要求学生有获取证据、解释证据和运用证据的能力。具体讲,考察5个方面的过程:①辨识科学问题;②识别证据;③得出结论;④交流或传播这些结论;⑤用演示表明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除了最后一条,其余几条并不直接要求具体的科学知识。当然,其他过程严格说也不是与“科学”内容无关的。
第三维:科学境况(scientificsituations)。科学素养测试想了解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科技问题或科技事务与人们的关系。2000年的测试主要涉及3个方面:生活与健康中的科学;地球与环境中的科学;技术中的科学[7]。
二、公民科学素养的测试
以一种方便有效的办法真正测试这三维,是相当困难的,问卷极难设计,特别是针对后两维。据我们考察,米勒在实际测试的问卷上也没有真正反映他的理论构想,中国历次的测试中针对后两维的试题设计也有明显不足。OECD的实际测试采用的主要是塞麦尔维斯(IgnazSemmelweis,1818~1865)日记中的段落,而采用这个例子大概受到了著名科学哲学家亨普尔的《自然科学的哲学》一书的影响,亨普尔讲述那个例子主要根据的是辛克莱的《塞麦尔维斯:他的生活和学说》(1909)一书。OECD1999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测度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一个新的评估框架》详细阐述了PISA科学素养评估的潜在概念框架。
现有的测试方案对于科学的社会运作(涉及后两维),并没有给出很好的测试题目。这方面的测试应当主要考察人们对“大科学”时代“同行评议”、“科学激励机制”等制度安排的了解,这也是未来科学传播的重点。基于此,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科学素养体系及相关的测试方案,重点加强科学社会学的内容,更好地反映科学—社会—个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初步的设想仍然是三维:①科学概念维;②科学(内在)过程维(对应科学哲学);③科学(外在)运作维(对应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学等)。这需要一系列经过良好试测的试题作为支持。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涉及许多学科,其中的知识可以说是海量的,终生也学不完。但是,这些知识中有一些是基本的、对每个人差不多都是重要的,或者说应当知道的。
对第一维的测度,应当把握一个基本原则:不是多多益善。大量科学知识是相当专门化的;大量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即现在看来很准确,不久后就会过时甚至成为谬误;拥有更多的知识,在相当程度上不说明问题,还要看这些知识的时空分布状况等。对于测试而言,要求公众掌握的是有一定时效性的、通用的、各学科均有分布的、难度适当的知识(包括事实、原理)。
科学素养包括许多内容,一般来说不容易简单地概括为几个方面。《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认为,“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互相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9]在这种理解中,采用了科学的广义用法,科学一词包含数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等,而狭义的用法中科学只指自然科学。在OECD的PISA项目中,科学也只指自然科学,在那里分别考虑数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
无论按广义的理解还是狭义的理解,科学都是十分复杂的,科学素养也都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方面。自米勒始,为了测试方便,人们常常将科学素养简化为三个维度。但是这三个维数与数学上的三维是不同的。数学上讲的三维,彼此是独立的,而这里仅仅是借用“维度”的概念,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科学素养的三维之间有着内在的复杂关联。
在通常的认识中,三维素养呈现正相关变化,即第一维测试的数值越高,则第二维第三维测试的数值也高,反之亦然。笼统讲,这不算太错,但不准确。细致分析,其中会存在反相关的情况。假定测试结果大致反映了实际的情况,针对不同的人群或者个体,完全有可能对于第一维测试的数值高,而对于第二第三维反而很低,也可能存在另一种情况,即第二第三维数值高,而第一维相对较低。这种可能性特别值得指出来。它的含义是,对科学事实的了解,不等于对科学过程、科学本性、科学的社会与境的了解。
随着科学本身的复杂化,科学传播过程日益复杂化。三个维度的科学传播之间可能还存在一种新情况:即相互冲突。英国科学技术办公室(OST)与威尔康信托基金(WT)2001年报告指出,科学传播系统中的不同主体(players)之间,关于向公众传播什么、为什么传播和怎么传播等,会存在一定的张力。试图传播关于科学的确定的“事实”的欲望,与试图传播科学之运作过程的需求之间,可能相互冲突[10]。前者力图提供相对简化而明确的科学信息,而后者试图让公众明白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接连不断地提问题的过程,即关于科学本身也要不断地问为什么。前者强调信,后者强调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过程是重要的,如果非科学家试图搞明白被接受的理解如何可能被过高估计,以及新的解释和结果是如何领先的。这样,当新发现被宣布时,可以防止科学和科学家受到冷落,也会防止所谓的新发现产生误导作用[10]。
这就自然引出科学传播的两类不同模型。一类是传统的欠缺模型(deficientmodel,也译作缺失模型),它是自上而下向群众教授科学的模型(这个模型相当有效,但也有一些问题);另一类是介入模型、与境模型、民主模型、对话模型(这个模型听起来十分动听,但操作起来有相当的困难)等。
威尔康信托基金1998年的研究表明,非专家不需要了解一大堆科学的细节才能够讨论科学的社会与伦理问题[10]。因为科学是高度分科的,就某一学科或者专门问题,确实存在专家与非专家之严格分界,但就整个科学而言,很难说谁是专家谁是非专家。比如,院士是科学家,是在某一专门领域有很高成就的科学家。通常人们以为他们对于科学的任何事物都是专家,即不仅仅是在他擅长的那个领域是专家而且也是其他领域的专家。这当然是没有根据的,虽然一些院士知识面很广,但仍然得不出院士比普通人对其他学科了解得更多。比如陈景润是数学中数论领域的专家,他对物理学、对社会科学可能就比较外行,甚至不如普通的文科大学生及普通市民。这也非常正常。
在科学的社会与境一维,更多涉及情感和价值观。公众与科学家更站在几乎相近的平台上。科学家群体可能更倾向于维护科学共同体的利益,而公众可能更关心自身的利益,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可能相差很远,也不能简单地称科学家的判断更客观、更合理。这时需要对“合理性”制定标准,而这个标准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不同也会有变化。
三、现有测试方案关于第二和第三维的处理及其问题
科学素养定义中包括了非常广泛的内容,也因而给进一步的界定和实际的测度带来了一系列复杂问题,其中包括若干理论问题没有解决。米勒的三维体系谈论起来非常合理,但极难测试,实际上各国在测试中也都做了灵活处理,包括米勒本人所做的测试。第一维涉及的主要是科学事实和原理,基本没有问题,但第二第三维问题很多。
宏观上讲,第一维涉及的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第二维涉及的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第三维涉及的是科学社会学和STS等。对于普通公众,对于第一维可能还算容易掌握,但对于第二和第三维就显得相当困难了。即使对于专门学习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别,一方面属于较难掌握,另一方面这些学科、问题仍然处于广泛讨论、争论之中,很难给出唯一能让大家认可的选择。
米勒对科学素养的理论和实践贡献很大,但是因为他不是专门从事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工作的,他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后两维测试的困难。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1)对第二维的出题,显得过于简单,甚至文不对题,即所出题目并不能实际反映对所声称的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测试。
(2)第三维干脆不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不直接计入科学素养综合指标的计算。这相当于说由原来的三维简化为二维,而两维也不够全面,实际上目前世界各国所做的测试只做了一个半维,即第一维加上第二维的一半。
RichardCarrier坦率地道出了公众拥有科学素养的困难性,他于2001年指出:“你可能很吃惊,科学素养很难获取也颇难传播。毕竟,科学是一种极为复杂而且精致的事物,只有博闻察验、深思熟虑才能真正理解科学。人类文明用了数千年才算明白了它的道理,也许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掌握它。最近的一些著作已经揭示了科学的非同寻常、反直觉和极其麻烦的本性,拒斥了天真的启蒙观点,启蒙观点认为科学不过是学科化了(disciplined)的常识。”[11]
RichardCarrier指出:“在我的研究和随后的测试中,‘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不是指科学的内容(content),而是指科学的本性(nature)。科学内容会铺天盖地地涌向公众。许多科学事实是常识:现在大街上的普通人也比古代最有学识的人知道更多的科学事实。”[11]
的确,这能说明什么呢?能说明现在的普通人,也比古时的学者更理性、更懂得思考、探索?绝对不是这么回事。另外,如今电视上播出的所谓科学知识“闯关答题竞赛”,测试的只是记忆力和条件反射速度。如果让一位实验室里成熟的科学家与一位初中生同台对阵,按现在的标准,很可能那个初中生获胜,这能说明他更懂科学、更懂科学方法,更具有科学素养吗?一些电视台以科学的名义所做的东西,一定程度上有令观众弱智化的倾向,对一个问题所提供的标准答案,实际上是对科学问题做了极端的简化,在不列出前提条件的情况下鲁莽地下结论。以那种方式传播科学,实际上等于歪曲科学,是提高真正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反向作用,即它甚至能够降低人们本来可能具有的一点点本能的怀疑精神、探索求证精神,即降低原有的科学素养,对科学产生更大的误解。
科学的本性,是科学哲学专门探讨的问题,也很难理解的。根据Carrier,自然科学的本性有许多方面,但至少包括如下7个方面:①科学的结论是暂时性的;②科学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信念(ScienceisanEmpirical“Faith”);③科学不是指某种单一的方法;④实验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科学观察形式;⑤科学理论是对科学事实的说明;⑥科学定律是对自然行为的描述;⑦科学是一种创造性事业。[11]
现在许多国家采用的测试中,有两道测试科学方法的试题,实际上它们是推理题。
“208.科学家想知道一种治疗高血压的新药是否有疗效。在以下的方法中,您认为哪一种方法最正确?1.给10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有多少人血压有所下降。2.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不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的血压有所下降。3.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无效无害、外形相同的安慰剂,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的血压有所下降。4.不清楚。”[3]
这是一个改进后的试题。原来的试题选项中意欲的答案是2,当时没有选项3,也没有选项4。应当说,这一改进是必要的。但是,这类医药检验方面的试题仍然可以找到许多不严格的地方。这类题从正面补充,总是很难自圆其说。但是,公众科学素养测试并非要求只从正面测试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正如,逻辑经验论者从正面证明科学的合理性、寻求科学划界问题的解答通常不成功,但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波普尔不是从证实而是从证伪的角度考虑,模棱两可的情况就好办一些。
“H02某药厂欲测试两种感冒药的疗效,3个患感冒者自愿测试。第1个人只吃A药,第2个人只吃B药,第3个人只吃一种安慰剂C。经过3天的吃药测试,第2个人痊愈,另两个则仍然处于感冒状态。请问下面的陈述哪个结论是较合理的?1.第2个人身体素质好。(1分)2.A疗效好。(0分)3.B疗效好。(3分)4.无法判断。(10分)5.不知道。(0分)”
这里,选项4是意欲中的答案,因为样本数太少,如此简单的测试不能说明关于医药疗效方面如此复杂的问题,实际的情况可能是:A可能比B好,B也可能比A好,两者也可能都无效,甚至两者都可能有反作用。这道题当然设置了陷阱,3选项好像是正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通常是这样判断的,比如比较两种感冒药的好坏。某次家人吃A,很快就好了,某次吃B,好久也没好。于是得出A比B好。其实很难说,情况可能非常复杂。特别是感冒病毒几乎每次都不同,人们患病程度也可能不同。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对待药物的态度,可能不够科学,此题恰好可以测试出其间的差别。此题给分也可以模糊处理,比如选择1给1分,选择2和5给0分,选择3给3分,选择4给10分。注意,试题中用语是“哪个结论是较合理的”,没有问“哪个结论是科学的”。回答1或3是不科学的,但现实中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可以给一定的分数。选项1虽然无法直接推出,但有相当的合理性,给1分。选项2虽然在科学意义上有成立的可能性,但现实中这种回答是荒唐的,无法从题目中直接推出,因此给0分。选项3,似乎直接可从题目中推出、现实中多数人也会如此推断,但不够科学,给3分。
之所以给错误的“回答3”以还算高的分数3,有这样的考虑:①它与题目中的条件相符,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虽然是科学上错误的;②它比其它回答毕竟有相当大的差别;③这是一个陷阱题,有的人细心考虑可能会选择4,但由于不小心或者不了解命题者的动机,可能误选了3,为避免与选择4所得分数相差太多,故给3一定的分值;④减少因为用纯逻辑推断手法而选择4所造成的不真实所带来的分值差。有的人可能善于分析命题者的动机,从分析5个选项角度,有可能故意选择4。
但是值得说明一下的是,经常采用的两个测试题本身并不真正涉及“经验科学”的内容,即不直接属于经验科学。所谓的经验科学就是指人们平时所讲的狭义的自然科学。“经验科学”与“形式科学”合起来共同构成我们平时讲的广义的“科学”。如果要测试科学方法的话,更重要的是测试经验科学的方法。现有的测试中的不足之处也在这个地方。OECD的测试采用了塞麦尔维斯的案例,同时设计了一组问题[12]。这样做确实反映了实际的科学发现过程、对科学数据的理解等。应当说OECD关于科学方法的测试要明显优于米勒的做法。OECD此测试题的缺点是,叙述较复杂,答题者需要耐心和判断力。OECD测试的对象是在校的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15岁的学生,他们的素质平均起来应当是较好的。这也提出一个问题:对于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如何测试其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程度?
第三维测试的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看法。这方面的内容显得越来越重要,是未来此类调查中最核心的部分,因为此类调查一方面想了解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想知道公众对当前的科技有什么样的看法。后者更显得关键,这些看法对于制定公共政策有重要参考意义,也是从事科普、科学传播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于第三维,中国科协的测试中设计了一个大题,大题下面包括许多有趣的小题,题目尚好。但据说,在中国的实际计算中,这道题的得分并不计入实际的平均科学素养值的计算。因为历次调查均没有详细说明平均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与每道小题的关系如何,人们也就无法作进一步的评论。其实,具体的算法应当是透明的,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核对其计算的准确性,其他人才能够也做类似的调查并作对比研究。特别是由国家公共资金资助的调研项目,应当以某种形式公开、部分公开或者通过内部报告发表其调研的具体方法、计算方法和程序。
此道题的优点是多方面的,不必再专门讲述。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在宏观层面上大致反映出当代大科学的社会运行。公民理解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现代条件下,科学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它们日常是如何运作的,科学成果是如何发表和确认的,科学家是如何申请和运用研究基金的。在此一系列过程中,“同行评议”是十分关键的。中国大量的“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出现,就与此有关。据我们了解,社会公众普遍不了解科学是如何运作的。对此方面的不了解程度要甚于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甚至也不如对科学方法的了解。
四、细致分析大科学时代科学的本性是做好公民科学素养测试的前提
科学早已不是二战前或19世纪以前的那种小科学。当代科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建制,是与国家行为、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庞大事业,与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其中渗透了社会的各个因素。在当前时代,仅仅从认知的角度理解科学,是显然不够的。对国家、对每一个人,科学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但是依据传统的科学观,人们习惯于只从认知的角度理解科学,这种想法也在公民科学素养测试过程中有所表现。一项反映时代状况的有水准的测试,应当反映学术研究在半个多世纪内的重大进展,把其中的一部分吸收过来,因此科学史的一些新结果和新理论、科学哲学在20世纪后半叶的进展(关于观察与理论、科学事实的建构性,科学说明、科学还原与统合等)、科学社会学(经典学派与SSK)的新探索等,都应当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即使不直接体现出来,也要对此有所关注,正视这些学术的进展。但可惜的,无论我国的工作还是米勒的工作,都显得对这些进展比较麻木,这也许与当事人的背景有关。作为初始尝试,这些都没有太大关系,事情总得启动起来,再一步一步改进。问题是,多年过去了,研究工作没有跟上去。
公民科学素养测试题要反映当代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的进展,充分利用它们的成果,通过专项研究,提供一套或多套合格的测试题。此工作是相当复杂的,其复杂性在于:①摘取知识中的核心知识涉及一定的价值判断和随意性;②学术界关于许多重要论题长期以来就在争论,如何从争论中提取大家共同认可的观念?③如何把学术性的内容通俗化,变成可用于测试的具体题目,同时还保持了叙述的准确性?这三个环节在目前的测试实践中均没有认真考虑,国际上也如此。
中国的科学素养测试要坚定地吸收米勒开创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简化的测试方案。具体讲有如下基本设想:
(1)公民科学素养测试是想通过一系列试题,了解中国公众对科学的了解程度。(2)这种了解包括3个大的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过程;科学的社会运作及影响。上述3个方面同等重要,在测试题的分值安排上基本上做到1﹕1﹕1。(3)测试题总量不宜过大或者过小,而且要方便被测者答题。题目应当均为正误判断题,共计60小题,每题基本上是一句话的篇幅。(4)此难度需要反复试验,要与中国国情联系在一起,在各地做一些试验性测试。试题要有一定的稳定性,要与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科学的整体趋势相一致。至少10年不要做根本性的改变。试题应当有良好的区分度,能够反映中国公众各个层次之间有差异。
有几点附带的说明:①测试的难点在于,对于后两维,很难出题。②试题的形式要整齐,不必与国际的做法完全一样。国际对比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国内自身对比。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不妨同时做两套调查,一套严格按国际规范,一套按中国国情做,两者可以不直接相关(总的趋势相关,但侧重点、区分度肯定不同)。③为便于统计,为使算法简明,各地方各部门可自行进行局部调查,试题形式统一,分值统一。④试题需要反复做试验性的测试,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经费。
公民科学素养测试的理论基础是科学传播第二阶段“公众理解科学”框架下的“缺失模型”,许多测试困难也与此模型的局限有关[13-16]。从广义的科学传播角度看以及从当代科学日益分化的局势看,不但存在公众理解科学的问题,也广泛存在科学家理解科学甚至院士理解科学的问题。著名学者哈丁甚至提出第二种“科盲”(scientificilliteracy)的概念[17]。许多科学家固然不是第一意义上的科盲,却是第二种意义上的科盲。于是,谁最了解科学成了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没有简明的答案。专家通常只对科学的某一个局部细节非常了解,而对横向上的其他学科非常陌生,对科学的历史进程及社会运作也可能不甚了解。这也透露了科学传播的一种发展思路,通向“对话模型”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是民主的要求,也是客观现实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大光.科学素养的不同观点和研究方法,见“无用”的科学[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29-144.
[2]张晓芳.PUS研究的两种思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7):55-60,93.
[3]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培训资料[Z].中国科普研究所,2003.
[4]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5]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6]TrefilJ.Scientificliteracy,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inflightfromscienceandreason[C],editedbyPaulR.Gross,N.Levitt&M.W.Lewis,1996(775):543-550.
[7]MillerJD.Towardascientificunderstandingofthe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andtechnology[J].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1992(1):22-26.
[8]MillerJD.ThemeasurementofcivicscientificLiteracy[J].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1998,7:203-223.
[9]美国科学促进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10]Office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theWellcomeTrust.Scienceandthepublic:areviewofsciencecommunicationandpublicattitudestowardscienceinBritain[J].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2001,10:315-330.
[11]CarrierR.Testyourscientificliteracy[EB/OL].(2001)[2005-11]./library/modern/richard_carrier/SciLit.html.
[12]OECD.Knowledgeandskillsforlife:firstresultsformtheOECD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PISA)2000[R].PrintedinFrance,2001.
[13]BodmerW,WilkinsJ.Researchtoimprovepublicunderstandingprogrammes[J].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1992,1:07-10.
[14]LewensteinBV.Editorial:adecadeofpublicunderstanding[J].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2002,11:1-4.
[15]LockeS.Sociologyandthe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fromrationalizationtothetoric[J].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2001,52(1):1-18.
[16]WynneB.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inhandbookof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C],SagePublications,1995:36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