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2-10-04 01:10: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慈母情深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篇1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感悟品味,体会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二、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学法铺路。

今天上课前老师特地准备了一份礼物,想送给你们,好吗?

(让学生用右手在左手的掌心跟老师一起写“悟”)

(一首舒缓而深情的音乐,安抚了孩子们浮躁的心,更奠定了本节课的情感基调。精心设计的一份礼物:送“悟”,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点明了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

(一)直接导入,扣词质疑。

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慈母情深,“深”体现在哪里?深到什么程度?

(好的问题设计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课上,老师让学生自己提问,最终由“深”归纳出一个辐射全篇的问题,诱使学生用心阅读文本,思索、感悟。)

(二)精读品味,感悟慈母情深。

1.静心默读,品味思考,在文中哪些能体现慈母情深的地方,能打动你的地方,用笔画下来,写上你的感受。

学生静心读书,思考。

2.汇报交流自己的感受、理解(预设)。

(1)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大屏幕出示这句话)

引导学生理解母亲工作的环境非常恶劣。母亲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很不容易。

①板书“震耳欲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当震耳欲聋的声音就在你的耳边响起来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联系语境,通过对比强化感受)你可以赶快离开,可以捂住耳朵,甚至可以调低音量,绕道而行,而母亲不能。

齐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②这震耳欲聋的噪声一刻也没有消失。你从哪里看出来?

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仍然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

齐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④归纳:学语文,不仅要了解作者写了什么,更要领悟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一问一答,一景一情,让学生在学文悟情中,不由自主地将思维聚焦语言的表达上,不仅得言、得意,而且得法。)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大屏幕出示这句话)

①仔细读一读,这段话特别在哪里?

再出示一段话,对比体会: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大屏幕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电影中的特殊镜头,入情入境,想象理解,激感。

②哪一句给你强烈的慢镜头的感觉?

随着镜头的慢慢推近,母亲的形象出来了,你仔细地看,慢慢地看,看到了母亲怎样的背?

③再看,转过身来了,你看到母亲怎样的一张脸?怎样的一双眼睛?

(想象对比)不对呀。不对呀。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亲不是这样的。她的背是强而有力的。她的脸是红润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她的眼睛是那么明亮、清澈,炯炯有神。然而今天,就在这一刻,我突然发现母亲竟变成这个样子。我不敢相信,但又不得不信!什么也不要说,就让我们把这个特写镜头深深地刻在心里。(音乐)

④师生合作读、齐读。

⑤归纳:学语文,光理解句子的意思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体会、感悟这个特殊的句式带给我们别样的语言的味道。

(改变句子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让学生的目光在母亲的每一个神态上停留,再借助教师声情并茂地叙述,今昔对比,让震撼、心痛……刹那间在课堂上弥漫开来。音乐的渲染,师生激情朗读,更将情感不断向前推进。)

(3)如果说刚才的一段是典型的慢镜头的话,那么请从文中找出另外一段相对应的快镜头。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大屏幕出示)

这句话中哪个词给你一种强烈的快镜头的感觉?

①引导学生说出“立刻”的近义词,通过近义词的置换对比,感受四个“立刻”带给人一气呵成、刻不容缓的感觉,体会母亲工作的单调、重复、繁重。

②师生合作读这句话。

③归纳:母亲为了整个家,为了儿子,忘记了自己的疲惫,忘记了自己的憔悴,忘记了自己的苍老。这就是四个“立刻”让我们悟出的语言味道。

(抓住“立刻”,咀嚼品味,首先调取积累,寻找“立刻”的近义词,采取换词的方法,在读中进一步体会四个“立刻”这一特殊的排比句式带来的一气呵成、刻不容缓的气势,感受母亲挣钱的艰辛和不易。)

(4)“我”向母亲要多少钱?

①在作家梁晓声其他作品中,母亲辛辛苦苦、拼死拼活工作一个月30天,只能挣27元钱。这就意味着她一天只能挣9角钱。当你知道母亲挣钱这么辛苦时,你还忍心要钱吗?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大屏幕出示)

②如果说母亲的神态是慢镜头,母亲干活的动作是快镜头的话,那么此刻给钱的动作应该是个特写镜头。注视着这句话,你会把目光聚焦在母亲的哪一个动作上?

③体会动作“塞”字的后面母亲一颗爱儿子坚决的心。

④依据内容归纳:学语文,认真去品、去悟、去咬文嚼字是多么重要。

(紧扣“塞”,在老师和学生看似重复的对话中,伴随着步步紧逼地追问,达到理解“塞”,感悟“塞”的后面母亲一颗坚决的心。)

(三)回顾总结,深化理解。

1.此刻,关于母亲挣钱、给钱的镜头就一一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慈母情深就深在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里,深在母亲的神态里,深在母亲的一言一行里!(联系板书)让我们把这四个特写镜头放到课文当中,一起再来品读、回味。

师生合作,回顾课文……

2.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这一元五角钱,攥着母亲的血汗,攥着母亲的辛劳,攥着母亲对我的爱,对我的希望,攥着母爱的博大精深,跑了出去……一路上,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这似海深情,我何时才能报答得了啊!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生齐诵这句诗。(音乐)

相信这句诗一定让你想起一个人,你想起了谁?(自己的母亲)

4.其实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她们对孩子的爱,情深似海。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充满激情地、大声地把这句诗送给天下的每一个母亲。(全体起立,齐诵这句诗)

(课文内容的盘点回顾,好似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卷在学生心中徐徐打开,古诗的激情吟诵,结尾舒缓深情的音乐,让学生积蓄的情感得以宣泄,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一切皆水到渠成。)

篇2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感知文本的一种基本手段。朗读,特别是感情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更有着独特功能,它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音节、语调、语速乃至轻重缓急的节奏、韵律的感受,还让学生从思想感情进行转化,使文章增色。有效的感情朗读,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文本含意,还可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行于外”的意境。

一、巧授方法,夯实感情朗读的基础

朗读是一种能力,而感情朗读更是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用自己富有感彩的诵读予以体现。既然是一种能力,在学生不能有效表达时,就可以给予巧妙的指导,因为学生还是需要教师必要的“授之以渔”。这样,既让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方法,又能运用该种方法更好地表达文本所要体现的思想情感。如一位教师教学《长城》时,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教师通过抓住重点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后,指名一学生有感情朗读,该生语速较快地朗读了这句话,教师微笑着说:“我感觉长城不过十里长,你能放慢语速,把长城读得再长些吗?”该生放慢了语速朗又读了这句话,教师肯定地说:“这次朗读中的长城长多了,不过还只有千里长,能再放慢语速试试吗?要读出长城的雄伟壮观。”该生第三次语速缓慢地、有感情地读“一万三千里长”一词,其他学生给予热烈掌声。最后教师让全班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特别对于“一万三千里长”一词,学生缓慢的语速,肯定的语调充分表达出长城雄伟壮观。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在执教《慈母情深》时,对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这样巧妙设计的。在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一句,教师先指名学生朗读,并谈谈对这句话的感受。再齐读,找找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我的母亲”一词放在每个分句的后面。然后通过出示正确语序的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把“我的母亲”置后,更能强调母亲的辛劳与疲惫。对于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已深刻理解,但学生朗读时,语速较快,不能用感情朗读很好地表现出来,王老师是这样巧妙授之方法的:“看过电影中的慢镜头吗?哪句应该是慢镜头特写?”学生很快地一致地认为是“我的母亲”一词,王老师就让学生试着读一读。(学生的朗读语速还是有些快)王老师仍不慌不忙地创设情境,“仔细地看,闭上眼,师深沉而缓慢地朗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然后,激动地问道:‘此时,你看到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背?’(悲伤地)‘在我记忆中,母亲的背应该是……’学生发挥想象,畅谈感受后,继续逐句吟诵后面的句子,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想象,更深入感受母亲的辛劳与疲惫。”接着,王老师和学生分句朗读,王老师用低沉、略带凄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朗读“我的母亲”一次,最后,师生轮换,至此,学生对于这一词的朗读才读得有滋有味。正是教师针对不能很好地用感情朗读表达所体会思想感情的问题,巧授方法,才能让学生感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才会将自己的所体验到得情感真挚地释放出来,让感情朗读变得有情有味,让语文课堂变成一种享受。

二、品读悟情,深化感情朗读的作用

作者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对于不断发展、深化的情感,就可以借助于反复朗读,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如王菘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在研读、了解了重点句“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后,王老师并没有满足驻步,而是让学生继续从文本中寻找反映“母亲工作地方噪声很大的句子”。一个学生找出“我大声说出母亲的名字。”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大声说?”在学生述说噪声大的原因后,就是指着大屏幕,大声激动地说:“这就是我的母亲,她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拼命工作的。大声读――”学生也大声而动情朗读重点句――“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相继其他学生纷纷找出其它的句子,教师没有过多的话语,也无须累赘的话语,而是一次又一次,激动地指着的屏幕,让找出句子的学生朗读该重点句。虽然是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学生朗读不但没有疲倦、单一,他们的朗读变得越来越情感投入,对母亲的辛劳与疲惫也愈来愈理解的深刻。

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通过朗读加深情感体验。这样,感情朗读不是枯燥、乏味的重现,而是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内涵以及思想感情的过程。

三、妙设情境,掀起感情朗读的波澜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感悟,逐步深入的过程。苍白的语言,单一的情境会将感情朗读陷入一潭死水,显得僵化、枯燥。这样的感情朗读怎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又怎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与理解?感情朗读着重突出的是“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情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碰撞与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根据文本内容,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引人入胜的感情朗读情境,才能让感情朗读不断升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将内心感受融入感情朗读,激起激动不已的情感。如王自文老师教学《古诗二首――《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通过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感悟北方沦陷区老百姓悲惨、愤怒、绝望和南宋王朝的腐败无能,抓住《题临安邸》中的“醉”字,让学生发挥想象,感悟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与腐败,导读出“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有没有注意到第二个句子是个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谁问谁?

生: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齐声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教师创设不同的质问情境,不仅能很好地将作者陆游强烈的愤怒之情理解与揣摩,而也越来越激起学生的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怒之情。因此,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情感变得越来越强烈,古诗的感情朗读也越变越慷慨激昂,自然掀起了感情朗读的。

四、围绕主旨,升华感情朗读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一般情感性较强的文章,都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学时教师也常常围绕这条情感主线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作为能加深对文本理解的感情朗读,对于它的设计也应牢牢把握好这个主旨。这种感情朗读才不会游离于教学之外,相反,恰到好处的感情朗读,既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感悟,还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富有灵气。如王菘舟老师教学的《慈母情深》,整堂课都围绕“慈母情深”的情感主线,通过抓住重点句“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组织教学。王老师通过创设不同层次的情境进行朗读,并通过寻找反映“母亲工作地方噪声很大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让学生在朗读深刻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前面已陈述)。教师深情地表述着:“这仅仅是今天,昨天的母亲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的?明天的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去年的母亲呢?(情绪越来越激动)明年的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明年的明年呢?”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教师随之回归主题:“所有酸楚集中在一起,我怎能不鼻子一酸?”让学生再读重点句“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此时,学生深刻领悟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难。

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只有让学生掌握合理朗读方法,创设丰满、生动的情境,紧紧扣住情感变化的主线,感情朗读才会变得既富有感情,又有灵气和创新性。更好地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通过到位的感情朗读表达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才使感情朗读走得更远!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联系生活领悟

学生学习是以原有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引导、激活学生的生活库存,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触类旁通,具体感受学习材料的内涵。教学完《惊弓之鸟》一文后,学生对成语“惊弓之鸟”的意思大概了解了,但若要实际运用仍有困难,说明学生还是浅层次理解。此时,教师让学生回忆曾经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特别害怕的事例。学生纷纷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一位学生这样讲:有一次,我作业没做好,偷看电视,被妈妈狠狠打了一顿,以后我看电视总是战战兢兢的。又有一次和妈妈一起看电视,忽然有人敲门,我连忙站起来跑回卧室去写作业,我简直成了惊弓之鸟。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打上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烙印,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使学习材料更有现实感,学生更容易领会词句的意思,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二、展现形象顿悟

学生受知识水平、生活积累的限制,对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难以理解;教师可借助直观事物、模拟情境、具体动作把学习材料内涵化作具体的形象。如教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句时,学生对“暖”和“寒”的内涵难以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言语直观以及录像直观感受“暖”和“寒”的含义。从中感悟到了没有费一枪一弹,智取金沙江后的高兴心情,推测到“暖”字烘托出了巧渡金沙江的喜悦之情,然后播放了《飞夺泸定桥》的画面,学生看着画面上艰难地攀着铁链,桥上是敌人的枪林弹雨,桥下是惊涛骇浪,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向前推进真叫人胆战心惊,“寒”的内涵不解自明。教师提供了这些典型的感性材料,学生心中忽然开启感悟之门。

篇4

教师的引语用得好,语文教学的诸多因素就会朝着良性一面发展,产生诸多利处,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石。最突出的好处有以下两点:一是有利于教师提升专业素养。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的引语,促使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对引语反复“吹毛求疵”,在这样推敲琢磨的过程中,教师的表达能力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与教学智慧得以不断提升,专业成长之路也能走得更加畅快。二是有利于学生提高习文兴趣。小学生的情绪易于波动,他们身上具有活泼天真的一面,渴望求知的一面,需要教师去激发,去引导。好的引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d趣盎然地走进语文的殿堂。

二、管理引语之实施:行政推动+自觉求进

行政推动能体现学校抓课堂教学改革的决心,占领引语研究的制高点。其目的不在于给语文教师套上枷锁,而在于将管理引语做成一种文化,让语文教师从心理上重视对课堂引语的研究,化被动为主动,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行政推动与教师个人追求进步的意愿相结合,将促进课堂教学引语的研究与强化。

一是建立制度。将加强语文课引语研究、规范课堂引语写进学校的工作计划,列入学校的管理章程,定时与不定时地进行督导检查。检查上可以结合“推门听课”或“教案检查”等多种方式,并把督查结果与教师的业绩或绩效相挂钩,使之成为推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一个抓手。

二是竞赛激励。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按学期或学年开展“语文教师课堂引导语设计”竞赛,以竞赛的形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钻研的热情,也构建一个供教师展示风采的舞台。竞赛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片段教学、引导语设计等主题鲜明的竞赛,也可以结合教学设计评比、教学比武等渗透进行。

三是成果展示。学校应针对引语管理活动的推进进程,适时出台相应的成果展示方案。初级阶段的成果展示可以开展“教师优秀引语设计展览活动”,开辟网上引语设计专栏……活动开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时,可以出版教师“引语”设计论文专集,教师“引语”设计案例集锦等,以成果的形式肯定教师的成长。

三、引语研究之导向:评价建构,关注“语用”

要推进“语用”教学背景下引语之研究,必须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引导引语研究向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让“引语”设计有章可循,走上科学有效之路。笔者认为,对“引语”研究的评价必须关注“语用”方向,可试从以下几方面建构。

1. 引导后有生成。课堂生成是千变万化的,有效的引语能够引导课堂向良性的一面发展,能让课堂更加精彩,生成更加自然,更加切合学生。引语可以指向预设的生成。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慈母情深》一课中有一处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用到四个“立刻”,这四个“立刻”其实就是一串连续动作。在品味这一段言词时,如果不急于抛出问题、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画出这四个“立刻”,让他们体会,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其中蕴含的“时间之短、母亲之忙、母爱之深”等几层含义,这种生成就更令学生难忘,学生的收获也更有深度。引语还可以指向偶然的生成。“引语”之引导生成,包括有效地化解课堂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甚至借机创造出更美丽的“生成”。

2. 引导后有质疑。学贵有疑,古人说,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好的“引语”能构建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语”引导下,能够不断地思考,获取知识,产生疑问,学习的激情在不断地追问中得到点燃,又得到释放。例如名师薛法根执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课堂伊始,教者以诙谐却又睿智的引语不断启发学生学会质疑,之后的课堂精彩不断,令人记忆深刻。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正是精彩的课堂引导语动人之处。“引语”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质疑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引导后有反刍。课堂中,常常需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复地追忆、回味、反刍,所谓的温故而知新是也。在这样的时候,教师的引语设计就必须有所讲究。如《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龟裂”意指像龟甲纹状的不规则裂缝,教学完词的意思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龟裂”的手指是什么样的。然后可以设计这样的情节,让学生闭眼静听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紧接着教师追问:“你看到那一卷皱皱的毛票了吗?你看到母亲那‘龟裂’的手指了吗?再看看母亲,你还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对这句话不断地进行品味、反刍,从而感受母亲之苦、之累、之艰辛。指向反刍的引语设计必须意图明确,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体会得到升华,并且让学生的领悟建立在自己的独特感受之上,珍视学生的体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