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2 02:34: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师读书笔记大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U448.21+4 文献标识码: A
一、悬臂浇筑法
悬臂浇筑法又称无支架平衡伸臂法、挂篮法、吊篮法。它是以已经完成的墩顶段为起点,通过悬吊的挂篮从立模、浇筑混凝土、张拉预应力钢筋、逐段对称的向两侧跨中合拢,形成整桥。悬臂浇筑法施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具有如下特点:
(1)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结构受力状态有利于悬臂施工,即悬臂施工时的受力与成桥后的结构受力较为接近。施工时的预应力筋张拉既是施工时的临时需要,又是成桥后的结构受力筋;
(2)作为无支架施工,有利于通航河流建桥、有利于深山峡谷之间建桥、有利于城市立交建桥,不妨碍桥下净空,不影响桥下交通;
(3)有利于节省施工费用,降低工程造价。因为挂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逐段浇筑混凝土无需大型吊装设备;
(4)有利于施工作业,加快施工进度。每个节段施工(包括立模,钢筋绑扎,管道定位混凝土浇注,预应力张拉,管道压浆等)均在挂篮内进行,挂篮可设顶棚和养生设备,施工较少受环境影响,可以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同时每墩至少有两个工作面平行作业,几个墩可同时施工,各作业面互不干扰,施工速度较快,施工进度有保证;
(5)有利于变高度箱梁施工。由于采用分段施工,便于梁体设计成变高度梁,可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结构布置呈千姿百态,能设计出各种轻巧、飘逸、美观的桥梁。
悬臂浇筑施工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设计和施工时需要特别注意:
(1)要保证施工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为在节段施工中容易出现偏载或因风力而产生不平衡弯矩,因此,在施工中往往除将桥墩临时固结外,还有在桥墩或墩旁加设临时支撑,以承受不平衡弯矩,必须保证施工中双悬臂体系的稳定性;
(2)要切实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因为悬臂浇筑施工法高空作业工作量大,工作面小,施工周期受混凝土养生,脱模的限制,节段循环作业中遗留有内部接缝等,因此必须从设计和施工全面考虑保证节段混凝土的现浇质量;
(3)要严格控制梁体的几何位置。悬臂浇筑施工法虽然要比悬臂拼装法容易控制变形,因为逐段浇筑施工可以逐节段调整挂篮标高,但是由于逐段浇筑混凝土龄期不同,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而产生的变形和次内力是复杂的,合拢时需进行体系转换,因此必须精心设计,精细施工。
悬臂浇筑法施工适合于梁的上翼缘承受拉应力的桥梁形式,除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以外,预应力混凝土悬臂梁,连续刚构,斜拉桥及拱桥等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桥梁施工控制内容
(一)结构线形控制
桥梁结构线形控制是施工控制的基本要求,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收到结构自重、混凝土收缩徐变、预加应力、温度应力等的影响总会产生变形,再加上施工过程中各种误差的积累,容易使桥梁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标高与理论值偏离。因此悬臂施工过程中,桥梁的监控至关重要。通过不断调整符合现场实际的影响参数,把实际与理论的偏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结构应力控制
结构应力控制A好坏,在外观检查时,不像线形监控时那么明显。但是如果结构应力控制不好,发生突变,将会给结构带来巨大的危害,甚至比结构变形大的多。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施加预应力结构的应力控制一般规定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结构自重应力(误差5%以内);
(2)结构在施工荷载下的应力(误差5%以内);
(3)预应力钢材用应力控制张拉法时(除实施双控),需以应力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量与理论伸长值之差控制在±6%以内,还需考虑管道摩阻影响;
(4)张拉机具与锚具应在进场后及时进行检查并校验是否符合要求。千斤顶与压力表检验的时候必须配套,以此来保证张拉机具与压力表读数之间的关系曲线的准确性。所采用的压力表的精度最好高于1. 5级;校验千斤顶用的试验机或测力计的精度大于等于±2%;
(5)施工过程中,用到的对桥梁施工安全有影响的支架、挂篮等在结构上产生的应力;
(6)温度应力;
(7)其他应力:诸如基础变位等产生的应力。
(三)结构稳定控制
悬臂施工过程中,桥梁通过临时固结,形成T构。但是随着施工过程的进行,外部荷载越来越多,当外部荷载达到某一个限值时,体系将从稳定平衡状态转入不稳定平衡状态,造成结构失稳。特别是桥梁施工到最大悬臂端或者桥梁合龙过程中,桥梁最容易失稳破坏。但是目前国内各种材料、各种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最小稳定系数还没有相关规范详细列出,在该领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结构安全控制
结构安全控制,是上述施工控制的综合体,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现场实际,制定详细的安全防范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悬臂梁混凝土浇筑中的变形控制
为了施工中结构的安全、和结构形成后的外形和内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分段浇筑施工过程中;根据检测的以浇筑梁段的变形和受力情况,对计算成果进行误差分析,预测下一阶段的立模标高并进行调整,是施工控制的重要内容。目前连续梁施工控制中桥梁结构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正装计算法、倒装计算法和无应力计算法。本文重点介绍正装计算法、倒装计算法。
(一)正装计算法
正装计算法是按施工阶段前后次序进行的结构分析方法。随着施工阶段的推进,改变各阶段外界条件,最终求得各个施工阶段的位移和受力状态。
正装分析首先确定结构的初始状态,砌筑桥墩及0#块并确定本阶段的几何形状和受力状态,对称的悬臂浇筑剩余各节段,每一节段计算均以上一节段结束时结构的几何形状为基础,确定悬臂浇筑后的几何形状和受力状态,全桥合龙后计算成桥状态下结构的变形和内力,桥面铺装完成后计算二期恒载作用下结构的变形和内力。
1、正装计算法的特点
(1)要想准确得到连续梁施工阶段或最终成桥阶段的的实际变形和受力状态,需要在结构计算前制定好详细的施工方案,并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中的施工顺序进行桥梁结构分析。(2)把达到设计要求的实际施工状态作为桥梁结构分析的最初状态。(3)现阶段的机构分析建立在前一阶段计算结果的基础之上。(4)施工过程中,分阶段逐步计入由混凝土徐变、收缩等的时差效应。(5)结构几何非线性效应必须严格计入到连续梁施工分析过程中。
2、正装计算法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1)正装计算法中结构几何非线性问题。(2)正装计算法中混凝土材料非线性问题。(3)正装计算法中混凝土收缩、徐变问题。
(二)倒装计算法
为了桥梁施工完成后能够满足线形要求,通常在施工过程中设置预拱度。但是光靠正装计算法难以解决这个问题,而倒装计算法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它的基本思想:假设在t=t。时刻桥梁结构内力分布满足前面正装计算t。时刻的结果,线形满足设计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把正装计算的过程进行倒推,对桥梁结构进行倒拆分析,分析每次拆除一个施工节段后,桥梁剩余结构发生的变化。一个阶段桥梁结构施工的理想状态便是在该阶段分析得出结构位移、内力状态。倒装法计算中需考虑的问题:(1)倒装计算法中结构几何非线性问题。(2)倒装计算法中混凝土收缩、徐变问题。
结语
随着交通事业发展的需要,桥梁建设任务将更加艰巨,施工难度越来越大。任何桥梁施工,特别是大跨径桥梁的施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桥梁施工是桥梁建设的关键环节,桥梁施工技术的高低则直接影响桥梁建设的发展,而施工控制是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始终贯穿于桥梁施工中。
参考文献
普希金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教育部也早在2003年4月新制订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的全新阅读教学理念。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高中三年将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是必须努力寻求的。为此,我做过很多尝试,比较成功的是今年5月份开的一堂读书报告会。
学期初,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比较好的课外读物,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了读书报告会。会前,我对本学期同学们读的书做了一个统计:全班共读了26本书,有《美的历程》、《周国平散文》、《谈人生——鲁迅》、《巴黎圣母院》、《麦田里的守望者》、《觅渡、觅渡、渡何处》、《长恨歌》、《病隙笔记》、《文化苦旅》、《呼兰河传》、《傲慢与偏见》、《浮生十记》、《千年一叹》、《骆驼祥子》、《名人传》、《围城》、《百年孤独》、《双城记》、《复活》、《贾平凹散文集》、《刘墉作品集》、《林清玄散文集》、《盗墓笔记》、《三重门》、《帝国的惆怅》。这些书籍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有美文、哲理散文、文化散文、经典小说、流行文学等。相对集中是《周国平散文》、《文化苦旅》、《三重门》、《围城》。
老实说,因为大家读的书比较杂,对这次读书报告会我期望值不是太高,也只定位于学生能向大家推荐自己读的并认为可以值得一读的书。但同学们的表现还是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很积极地用各种形式纷纷表达自己阅读后的体会:有学生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书编写成对联介绍给大家;有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贾平凹散文集》的精彩章节;有学生用话剧的形式来表演《骆驼祥子》中经典情节;有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有学生用图画来描绘《盗墓笔记》中的情景;还有学生整理了自己的读书心得,自己制作了一些PPT,比如殷嘉曼同学把《文化苦旅》中余秋雨走过的一处处令人流忘返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激起了同学们极高的兴致。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鞠亚星、王彬、马骥、姚奕、季节、赵鹏飞等同学对《周国平散文》中孤独这一境界的热议。至今这些智慧的语言还时常在我脑海浮现: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身的超越性的突破。凭着他思考者的身份,他可以随意逡巡于任何国度的思想界,穿梭古今,吞吐千年,与尼采,与苏格拉底、斯宾诺莎,与柏拉图、帕斯卡尔完成心与心的对晤。
最后,把整节课推上的是80后作家韩寒呼喊出他们心声的《三重门》同学们讨论中国当代的教育制度,品读了韩寒幽默的经典的语录,甚至将《围城》中的经典语录做了比较,还就韩寒和钱钟书进行了辩论。这节课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很多同学下课后恨不得立即把这几本书找来,当时听课的老师也用了叹为观止来给以高度评价。
惊叹之余,面对一群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也引发了更多思考。
一.要不要读
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听讲更重要。事实上,活跃在读书报告会上的同学都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总是如饥似渴地读我们介绍的书籍,还喜欢刨根问底地探究文章内容,并有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分享阅读的乐趣。我们也常常发现有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条件的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正如吕叔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个人以为,课外阅读不仅要读,还要做到像所说的“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那样。
二.什么时候读
多年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语文学习也带上了功利色彩,甚至有些学校打上语文教学理科化的旗号,特别是到了高三,语文教学就陷入了学生做题,老师批改、评讲,学生再做,老师再改、讲,学生越考不好越要考得怪圈。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有些学生在家进行阅读,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影响教学成绩,一票否决。长此以往,学生能阅读时间几乎为零。渐渐地,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课本以外的书都是“闲书”。
所以我认为,什么时候读根本不是问题。不是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点阅读时间,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者是功利语文的理念而已。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是转变我们的固有思维,教师、家长要联手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正如郭沫若所言:“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我想,剩下的顶多也就是坚持的问题了。
三.读什么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狄慈根在他的《辩证法的逻辑》中也有这样的言论: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我以为学生读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时正确把握要领、体会内涵、理解意图,进而提高阅读效果,也就是下面要说的怎么读的问题了。
四.怎么读
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情感的体验。因此,阅读成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有获,他们才能有兴趣读,主动读,课外阅读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呢?
朱熹在《训学斋规》一文中提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甚至在《朱子语类大全》中有这样精彩的描述: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这些残酷的现实,使我陷入了沉思,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是所有学科中最受外界非议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争论最多,这个马拉松式的过程,造就了一大批写论文的高手和名家,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一线上的语文老师更是无所适从。我一直喜欢看语文教学杂志,但看着看着,就感到非常困惑,觉得不知道该信谁的话。
于是静下心来,认真读读《语文课程标准》。它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宪法”吧,于是就看到了这个要求,虽然不是茅塞顿开,却也有很大的收获。
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的初中生,语文的课外阅读量微乎其微。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做练习,应付无休无止的考试。从小学到初中,一个模式下来。我们了解了这个事实,就应该清楚,为什么讨论了这么久。改革了这么久,而学生仍然收效甚微,争论改革发展的最大收益者是那些理论家和语文老师,而我们的学生从争论中,从改革中获得了什么,提高了什么?也许,课堂从填鸭式变为启发式、讨论式。气氛热烈了,课堂活跃了,学生高兴了。但这就是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吗?很多选入课本中的文章,用得着这么启发讨论吗?一学期五六个月,学一本语文教材(大部分学校《课外自渎课本》学生根本不读),这本身就是荒唐!无论教师采用何种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这么长时间就让学生读一本书,这本书学生读得再透彻,考试考得再好,这样的语文教学也是没有出路的,是非法的,是伪语文教学。它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帮助。《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得到提高。没有“量”,何来“质”?没有大量的阅读,哪来的情感体验,哪来的积累,哪来的语感?
教师要使教材成为港口和指南,引导学生走出课本的小天地,遨游于浩瀚的认知空间。教师要做有心人,有预见性、计划性、针对性地制订阅读计划,按年级顺序,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确定名家书目,建立阅读书目列表,做到“心中有书,导读有数”。教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让童话、诗歌、寓言、名人传记以及《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适合少儿阅读的书目,润物细无声般地来到孩子视野里。
二、以篇带本,适时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时代感强。教师在教材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理解、体验、积累语言的同时,经受着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心灵的震撼,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文字阅读的魅力,借此教师可以相机推荐与文本教材语言特点或主人公精神相关联的整本的书。一学期如果向学生推荐两本著作,再加上寒暑假,小学阶段最少可阅读相关名著几十本。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这反复揣摩阅读几十本书的经历,学生的精神世界该多么充实、丰富;语言表达功底该会多么厚实;阅读习惯的养成,兴趣的培养更是不言而喻。教学中可以广泛开发课外阅读资源,如:低年级学习《狐狸和乌鸦》时,学生从中感悟到故事很有趣,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也轻松地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在学生兴趣盎然时,老师随机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是从《伊索寓言》这本书选来的。《伊索寓言》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你们可以尝试读拼音版的《伊索寓言》。童话故事对于儿童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教师在讲到相关内容时,可以讲一两个童话故事或半个故事,然后简单地介绍童话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产生渴望阅读的内动力,促进学生去寻找童话故事书籍阅读。中高年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读什么书,有时也很模糊,往往需要借助课堂上的展示、感悟,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望。
三、营造氛围,注重检查
教师如果只是单一地向学生推荐书目,而不落到实处,让学生自由翻读,这往往达不到预定效果。在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巧妙引导,甚至需要老师以身作则,参与其中。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任教四年级语文时,我照例推荐阅读书目,学生也读了,但常发现多数同学是流于形式,纯属应付差事,交流时,往往只是几位老面孔。经留心观察、分析,学生还缺乏一定的阅读兴趣,不能静心走进主人公角色中,只是三分钟热度,翻翻而已。在推荐《三国演义》一书时,我也特地从图书馆中借一本,每天中午陪学生一起静静地阅读,我担心学生只有粗读没有精读,这样读再多的书也难以形成语文能力。在读书时,我有时告诉他们阅读方法,精彩之处可采用精读法,情节平淡的可略读,有时特地安排学生读精彩片段,从实例中明白该精读的内容,对学生读书起到导向作用。如今,每天清晨、中午教室内总出现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个个神情专注地遨游于书海。
四、搭建平台,着眼激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只通过交流汇报,做做读书笔记等简单的形式,来评估学生的阅读收获,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长期下去将会产生懈怠心理,读书热情逐渐会被冲淡,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要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真正达到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还应当适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热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开展藏书活动,激励学生阅读
班级设立图书角,可将自认为值得阅读的书籍提供给大家欣赏,这样也解决部分学生无书读的难题,同时也让好动的学生视线中有书的踪影,能受到感染。在图书角处,张贴学生拥有的图书目录表,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开通“点播”热线,激起阅读热望
书读进去,还要能说出来,说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晨会课、周会课,让学生通过“你点我播”的形式,将冗长的书本内容,通过“成语天地”“故事集锦”“歇后语大全”“乐哈哈”等栏目,在轻松作答或简要复述故事中,勾起学生美好回忆,激发学生将阅读融入自己的生活。
3.开展朗诵活动,激发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