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7 11:08: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历史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历史学习计划

篇1

《初中历史新课标》要求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技术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自主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历史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依据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人的学校生涯有期而人的学习生涯无期。随着终身教育观念为人们所接受,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以使走出校门的学生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在工作中自我学习,是学校教育所研究的热门课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独立的需要。即使是幼儿也需要独立,想自己爬,自己跑,想竭力摆脱大人的控制。同样学生在学习中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析,而要自己尝试与各种材料打交道,即使失败也不灰心。但传统的教学显然忽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总怕学生“独立”后失败,总觉得教师不讲学生是学不懂,也不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特别的想法或超越教材的需要。久而久之,学生错将学习当作教师的要求,是教师“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阻碍了学习的主动性。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并将这些知识经验转化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所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选择加工具有很大的能动性,并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选择性,把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其结果必然能使学生独立不密闭的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大大减少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散失,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

(一)组织学习活动能力,包括能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考核学习效果等四项基本能力。它反映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和把这种认识运用于组织自己独立学习的实践,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阅读能力,包括能自己看书,学会全面阅读,初步熟悉资料,抓住书本中主要内容;能从教材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能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评价。

(三)搜集和使用资料能力,包括:通过目录、图书、索引、手册选择参考书;使用参考书和参考资料;根据问题搜集资料,能根据需要对资料进行分类,能用资料论证或阐述自己观点等能力。这是适应终身教育体制的关键性能力,将使他们终身受用。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为了寻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摸索,我主要采取如下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能让学生在对人类漫长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的探究中,学到许多知识,懂得许多道理,学会怎样做人,还能学会怎样思考、分析、处理问题。另外,学习历史还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求知心向环境

思维的诱发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斯托利亚尔认为:“知识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我们依据教学内容,常常通过设疑问、设障碍,布迷局,揭矛盾,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质询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种情景,能引起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高度注意,投入积极探索之中,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学习的主体。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前提,是激活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多征求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关心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就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篇2

例题:增塑剂,又称塑化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但有不法商家为了增加饮料流动的黏稠性,让饮料看起来很黏稠,有果胶的饮料质感而向其中超标添加塑化剂,但这会对人体造成危害。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是其中的主要品种之一。根据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分子式______;

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水解,1mol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可以消耗_______mol的NaOH,并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3.写出丁醇的所有同分异构体_____,并推算因虚框外的原子团异构形成的异构体有________种;

4.若检测饮料中是否含有塑化剂,可以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分析仪。推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中显示有_____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5.写出邻二甲苯和乙烯为原料制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及反应类型。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提示:已知两个醛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身加成,并发生如下转化:

分析:研究近年来的高考化学有机试题可知,关于有机化学知识的考查,其发展趋势,是更加重视对考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考查,侧重于对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考查。基于新信息题能够满足上述要求,故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中对有机化学内容的考查以这类题型为主。这类题的背景是考生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新原理、新知识或新方法,要求考生通过自学,迅速接受新信息,运用新信息,还必须迁移已有知识来解答新问题。这一类题提供的背景材料主要有三种:一是有机化学新成就(新发现、新产品、新材料);二是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有关知识;三是环境、健康、能源等应用性知识。解这种试题,考生必须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篇3

二、实习学生人数

级护理学专业人,女生人,男生人。

三、实习周期

**年月日—**年月日(共36周,不包括返校2周),可根据各医院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四、实习时间分配

建议:1、内科护理学实习8周:心血管内科实习3周,呼吸内科实习3周,消化内科实习2周。

2、外科护理学实习8周:普通外科实习4周,骨外科实习2周,神经外科实习2周。

3、妇产科护理学实习4周:产科病房2周,产房1周,妇科病房1周。

4、儿科护理学实习4周:新生儿病房2周,儿科病房2周。

5、实习时间分配,可根据各医院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五、实习组织领导

1、在实习医院和学校双重领导下(以医院为主),成立实习医院领导小组。

2、组织计划的实施和定期检查实习质量。

3、对学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

4、审批学生请假事宜等。

5、各科实习结束前夕,进行出科考核。其内容和方法见《毕业实习指导》。《毕业实习鉴定表》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填写,学生负责填写的内容应规范、真实,鉴定栏由带教老师填写,《临床实习表现考核表》出科前由各科考核组填写。实习结束后,由实习队队长收集交学校存档。

六、对学生要求

1、服从医院领导,尊重带教老师和医院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社会风尚。

2、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工作时要仪表端正,衣冠整洁。

3、在实习期间,遵照各科室的实习计划,完成实习任务,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轮科实习,不得擅离工作岗位。

4、爱护医院财产,如有损坏,应按医院规定赔偿。

5、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爱护关心病友,全心全意为病友服务,杜绝医疗事故发生。

6、实习期间一般不得请假,如有特别情况需要请假者,三天以内由实习医院领导小组批准,三天以上要经实习医院领导小组签示意见,报学校批准后,方可离开实习医院,否则以旷课论处。

7、凡在实习期间因病、因事请假累计超过2个月者应予休学或退学,凡旷课累计一周者,给予纪律处分。

七、对实习医院要求

1、实习同学进入实习医院时,请医院领导、各实习科室主管人员介绍本院、本科的现行组织制度,工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篇4

一、实习工作指导思想

艰苦奋斗,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务实创新

二、教育实习意义和目的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应达到如下目的:

1.使实习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有关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使实习生在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时间中向优秀教师学习,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3.通过实习,全面检查我校教育质量,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4、通过实习加强我校与各中学的联系,共同研究解决新时期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广现代化教育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推动我校和中等教育稳定发展。

三、工作分配与人员安排

1、关于工作分配:

队长(杨志敏)

主管全面,负责日常管理以及统筹工作

队会的组织主持 与实习学校的沟通

写工作日记以及实习学校的基本情况

考勤:上课、会议、集体活动等出席情况

副队(林远清)

教学工作的考勤,如早读、晚修、按时值班等。

教学方面:组织队员备课、听课、试讲、评课等,安排公开课和第二课堂活动,统计队员上课情况并及时做好宣传、通知工作,还有其他与教学相关的工作。

副队(梁燕婕)

财务管理:包括来回车费、实习经费、资料费和活动经费等。

文娱安排:校内娱乐(可以很多文体活动,比如篮球赛、跳舞、健身操、球类运动等)、第二课堂宣传、

会议记录:轮流负责制

文字撰写:李佳穗、常婷婷

博客负责人:梁燕婕、林远清

摄影:陈雄、陈静娟

教育调研负责人:杨志敏

四、 教育实习的计划与安排

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教育调查三个方面。以下是进度计划与安排:

9月11日由实习队长到实习学校,协助实习学校安排好全体队员到实习学校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实习队与学校领导老师见面时间和方式;确定各队友所带班级及指导老师见面及交流形式;做好16日听课安排。

见习阶段(9月15至19日)

一、教学实习

1. 多听指导老师的课,利用课余时间多听听其他年级的课,积极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多找指导老师沟通,获得更多现实教学的经验;

2. 了解各科目上课的进度,准备上课教案,进行队内试讲、评课;

3. 各队友把握任课班级成绩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教学计划。

二、班主任实习

1. 与学生见面,了解学生情况,在原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制订班主任工作计划,要求1周内完成;

2. 针对班里学生的特点,计划班会课的方案,以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3. 用3天至5天时间记住当所带班级的学生名字,召开班委会;

4. 确定一名待进生,注意该生各方面特点,了解该生的背景,从各方面帮助此生,有计划地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5. 协助原班主任监督早读、晚修、抓好班级卫生、迟到情况。

三、教育调查

1. 9月前确定单独调查、团队调查的人员名单,确定好分工。

2. 确定各调查主题,查找资料,阅读资料,做好笔记,思考问题。

建议:团队的调查围绕新课标来研究,如:新课标与教师角色转变、新课标与学生发展等。

国庆假期安排:

一、教学实习

总结见习心得,自由备课。

二、班主任实习

1.自由思考、准备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如:主题班会方案、第二课堂活动等;

2.协助原班主任为班级参加学校校庆活动;

三、教育调查

开展调查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初步拟订问卷调查的题目,收集整理资料,为做好总结作准备。

实习阶段:(9月22日至11月2日)

一、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教育实习的中心任务,目的是使实习生初步掌握中等学校所实习学科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教学实习在原科任教师指导下进行,主要要求是:

1. 以多上课为宜。讲授新课10节以上(不包括重复课),其中6节独立课争取早上课、多上课,同科组的同学增加一条是:轮流负责,集体备课;

2. 必须认真钻研所实习学科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

3. 在试教课开始后,组员进行各种课前准备,如:写教案、预讲等。争取10月下旬上公开课;

4. 认真批改作业和下班辅导,认真研究作业的正确答案。疑难问题,要作出正确答案;作业批改后,应先对普遍错误集体辅导,个别错,个别当面改;应对中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5. 都要组织和指导中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应用本学科知识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或知识讲座、文学、艺术、体育等课外读物。 

二、班主任实习

1. 配合指导老师做好班主任常规工作,独立处理班上问题,经常与指导老师沟通;

2. 及时批改作业,了解教学效果;

3. 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做好问题学生思想转化工作;

4. 提出主题班会方案,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5. 设计一次第二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形式多样、情趣高尚的课余活动

三、教育调查

1.进一步修改问卷;

2.利用自习课等时间进行调查,请求实习学校配合,保证不影响实习学校师生教学工作;

3.做好问卷的整理、统计工作;

4.写好调查报告的提纲,着手开始调查报告的写作。

总结阶段(11月3日至8日,可视具体情况适当减少总结时间)

一、教学实习

1、找相关的科组制导老师进行座谈,致以真诚的敬意与谢意。

2、请指导老师写好实习生鉴定,请指导老师指出有点、不足。

二、班主任实习

1. 与指导老师座谈,致以敬意和谢意。

2. 请指导老师写好鉴定班主任工作。

三、教育调查

分析调查的数据,写成论文。

11月8日:向实习学校递交感谢信,准备回校。

五、队务管理

一)国庆前阶段

1. 制定队规,进行日常管理,正副队长按分工工作。

2. 熟悉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

3. 实习队正常运作。

二)国庆回来至总结阶段

1. 坚持每周例会,每日按时坐班,周末自由活动。

2. 正副队长分工合作,发挥民主,注重沟通,团结队员。

3. 把握好“师生”尺度,对所有老师点头问好,对学生注重老师形象。

三)作好回校准备

1. 归还所借用一切物资。

篇5

现阶段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机械记忆来掌握相关知识,他们普遍认为“背”是学习的法宝。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是规范的教材内容。这种学习方式虽然也可以学到东西,但手段单一,对知识的掌握也主要停留在教材和教辅资料上,就总体来说这种学习方式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第一,使学生对历史提不起兴趣,对考试也是讨厌至极。四十五分钟的历史课对高中生来说几乎就是一种煎熬。第二,学生靠死记硬背记住的历史知识,往往会因复杂的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背得快、忘得更快。第三,被动学习的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第四,这种学习方式长时间运用会让学生形成“唯书至上”的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必须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高中历史学习方式的优化策略

1.运用科学性学习方式进行优化。

高中历史的学习是让学生认识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由来、现状和趋势,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基本的历史意识。因此,我们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合理、有序地建立起清晰的知识体系。科学性是优化历史学习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运用科学的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引导学生自觉调整和转变历史学习方式。

这里学生一定要明确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自己的事,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机械性记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想要适应今天的社会就应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要主动参与到历史的学习中,要以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去。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发现历史其实并不难学,而且还很有意思,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不断增强、学习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3.用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影响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众多因素中,教学方式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历史教师按照课本照本宣科地教学,课堂提问以课本标准答案为主,考试以闭卷方式进行考核,那么学生也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从这个意义来说,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要重视教学方式的优化。

三、利用历史活动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利用历史活动课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历史活动课是让书面上的历史上“活”起来,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表现出“我想学,我要学”。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自己为什么学习、要学到什么、要怎么去学等问题能主动思考,即在每堂课前,学生自己就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做好学习的准备,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利用历史活动课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首先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想往下探究的欲望。这就必须选择学生较感兴趣的题目开展活动。探究应从发现问题开始,然后多方面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会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才智。由此可见,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转变那种坐等答案的学习方式。

篇6

高中历史在高中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促进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素质全面发展的平台,那么高中生就需要提高对这一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身的历史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更新历史学习方法,构建完善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体系,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以及学习的主人。下面就高中生如何展开高中历史的自主学习展开探讨,以期为其他同学提供方法借鉴。

一、注重看书

勤看书是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一种主要手段,更是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的基础方法,在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历史涉及到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多样,所需的阅读量极大,因此高中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看书计划,带着一定的计划来自主学习和阅读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保障自学效果。在制定看书计划时,可以以周为单位,根据自己的时间规划以及历史学习需要来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先看薄弱的部分,接下来再循序渐进地逐步攻克难关。

二、强化做题

作为一名高中生,往往难以回避题海,因为历史学习的结果如何还需要通过具体练习的方式来进行检验,同时也需要在做题当中强化对知识点和历史内涵的深入认知。而且如果是高明的水手,也就是掌握正确做题方法的高中生是不会回避大海的,而且能够在大海当中如鱼得水的畅游。另外,成功的高中生不会一味的坚持题海战术,也不会在题海当中随波逐流,丧失方向,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自主努力和学习劈波斩浪,顺利到达目的地,达成高中历史知识学习的目标。因此,高中生需要将做题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必须要学会聪明地做题,坚持举一反三的原则。

第一,掌握自主选题的方法。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筛选能力,那么在选择高中历史题目的过程中完全具备自主选题的能力,而且只有高中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弱项,那么结合自身薄弱环节来有针对性的自主选题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目的性,掌握更加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例如,针对历史主观题丢分严重的问题,在平时训练中可以加强对主观题的自主学习,但是其他的选择题也要兼顾,避免顾此失彼。第二,加强对典型历史题的分析和研究。自主研究典型的历史试题能够针对其中的一个题型总结出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历史材料题,能够通过自主研究典型试题的方法来找到做题的思路,掌握挖掘信息和联系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二,在做题当中总结答题方法,自主养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在做题时不能边看书边做题,注意审清题意,在答题时注意规范和条理等。

三、加强反思

高中生在历史课程的自主学习当中,除了要将看书以及做题结合起来以外还必须要做好自主学习之后的反思工作,能够客观全面地思考自己在自主看书和做题当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在今后的自主学习当中能够明确方向,提高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主学习后的反思能够起到指南针的作用,对于高中生未来的历史学习以及历史综合素质的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必须要秉持谦逊的态度以及乐学的心态,善于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扫清障碍,无往不克,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将在做题当中的错题整合起来,并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到最为主要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来帮助自己提高。可以根据错题的原因进行一定的项目分类,如完全没有涉猎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记忆不牢固、马虎错误、审题不清、知识掌握不全面等项目,这样就能够通过总结统计的方式来找到最为主要的薄弱领域。这样在今后的这种学习当中会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地减少错题的数量,从而出色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技能。第二,认真分析错题的真实原因,抓住现象看本质。很多时候审题不清有可能是做题时自己太过粗心,也可能是心理过度紧张,又或是思维定势的影响。那么通过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原因,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实到今后的自主学习环节。

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经历知识沉淀的过程,而且需要在具体的学习实践当中进行反思和总结,逐步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历史自主学习方法,牢牢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深刻理解历史内涵,提高历史素养。作为一名高中生,在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要善于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薄弱环节,坚持从实际出发,有效应用看书、做题、反思等历史自主学习方法来完善历史学习能力和促进自身历史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自主学习[J].新课程,2015,(07).

篇7

一、企业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工资差距。一是岗位工资的差距。岗位工资虽然设置的岗位等级有13个,但不同岗位的工人档次却没有拉开。两个相邻的岗位等级之间相差很小。这样员工即使努力干好工作,好不容易升了一个岗位等级,却只有十几块而已,失去了岗位工资的真正内涵。二是技能工资的差距。该企业的技能工资按照制度规定,最大的差距为30元,然后依次为28元、26元、24元等等,最小差距为10元。两年进行一次技能考核,根据考核内容进行升级或降级,并决定级数的多少。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并不按原先规定进行考核,固定的两年升一次技能工资,每次升三级。这样一来,导致职工会认为不论实际工作能力如何,只要在该企业工作足够的时间,同样可以取得很高的技能工资。所以就有部分员工有了“混日子”的想法,而不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也就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三是浮动工资的差距。浮动工资比例小是该企业的一个问题,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组成的基本工资占员工拿到的实际工资的约80%左右,浮动工资约占20%。(2)薪资透明度问题。薪资是否应该透明,一直是困扰管理者的一个难题。不公开的话员工无法准确自己的薪资在市场上处于什么水平,缺乏对员工的激励。透明的话也不能保证支付薪水时做到绝对公平。

二、生产工人薪酬方案设计

(1)设计原则。一是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制定薪酬系统首要考虑的重要原则,因为这是一个心理原则,也是一个感受原则。为了保证薪酬体系的内部公平性,应在新的薪酬体系中引入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二是竞争原则。企业想要获得和保持优秀的技术工人,必须要制定出一套对人才具有吸引力并在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系统。三是激励原则。对一般企业来说,通过薪酬系统来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是最常见和最常运用的方法。一个科学合理的薪酬系统对员工的激励是最持久也是最根本的激励。(2)薪酬制度的总体设计思想。西安化学试剂厂从前的岗位技能工资制没有充分体现岗位价值的重要作用,对岗位任职者没有给予充分的激励。因此,在吸取现行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和奖金分配的经验基础上,进行薪点工资制的初步设计,再根据企业实际的状况进行浮动工资的方案设计。(3)薪点工资的设计。一是劳动点的确定。岗位劳动点是反映职工岗位劳动差别的薪点。由于企业岗位比较多,从管理成本角度来看,只能采取将相近岗位进行归并归级,这就会形成同岗位级别内也存在劳动差别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企业就在同一等级内,优化分档次。这样就呈现了一个越往上差距就相对大一些的趋势,激发了员工的进取意识和技术优秀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技能素质点的确定。技能素质点是体现职工实际操作技能和潜在劳动素质的薪点。对于车间的操作工人来说,这是其薪点工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由技能等级点,学历点组成。职工技术等级点着重体现职工实际的操作技能,按职工原技能工资,对照技能等级标准折合成技能等级点。对于工人来说,工作技能是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因此技能素质点相对的比例就要大一些。学历点是对具有初中以上学历职工增加的薪点,但是也应体现出高学历的优势所在。三是积累贡献点的确定。积累贡献点是反映职工过去劳动所作贡献的薪点,具体由工龄点、考评升级点和奖励晋级点所组成。工龄点是对连续工龄满5年的职工,按连续工龄年限一年折合为5点,今后每年在12月份统一调整工龄点。考评升级点是对绩效考评中成绩优秀的职工岗位工资可升一个等级,升级面控制在职工人数的5%~10%。奖励晋级点是对突出贡献的职工增加的薪点,经厂内推荐,由厂部批准,一般奖励10~20个薪点。考评升级点和奖励晋级点相对于奖金来说较为固定,并且范围要小一些,着重奖励那些有突出贡献和业绩特别优秀的员工,作为生产部门的典范。(4)浮动工资方案。一是奖金总额的核算。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企业实际经营效果和实际支付的人工成本两因素决定奖金的支付。其计算公式如下:奖金总额=(销售总量×标准人工成本费用-实际支付工人工资总额)×计奖比率,计奖比率应由企业根据实际经营状况制定,一般应该留够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购买原材料、周转资金等。二是奖金分配办法。对于生产工人来说,经常性的奖项,一般采用计分法来分配。无定额的雇员根据完成任务的程度进行综合评分,最后按照奖金总分求出每位雇员奖金的分值。个人奖金总额=(企业奖金总额/各人考核总得分)×个人考核得分。那么,根据奖励指标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就是奖金分配的基础。

篇8

①给盛有液体的烧瓶加热时,需要加碎瓷片或沸石 ②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小于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一 ③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 ④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慢慢沿器壁流入水中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③

解析:在化学实验操作中首先要注意实验安全,①中加碎瓷片或沸石是防止液体暴沸,②和③是防止爆炸,④是防止液滴飞溅伤人。故选A。

小结:实验操作需“五防”

1.防止火灾

化学药品中有很多是易燃物,在使用时若不注意可能酿成火灾。所以,对易燃物:(1)必须妥善保管,放在专柜中,远离火源。易燃品、强氧化剂、钾、钠、钙等强还原剂要妥善保管;(2)使用易挥发可燃物,如乙醇、乙醚、汽油等应防止蒸气逸散,添加易燃品一定要远离火源;(3)进行加热或燃烧实验时要严格操作规程和仪器选用,如蒸馏时要用冷凝器等;(4)易燃物质用后若有剩余,绝不能随意丢弃,如残留的金属钠应用乙醇处理,白磷应放在冷水中浸泡等。

2.防止爆炸

各种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都有一定的爆炸极限,点燃气体前,一定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特别是氢气,在点燃氢气或加热与氢气反应的物质前,都必须检验其纯度。

3.防止倒吸引起爆裂

加热制备气体并将气体通入溶液中的实验,要防止因反应容器内压强锐减而造成液体倒吸入热的反应容器内。玻璃的膨胀系数比较小,冷热不均会造成玻璃容器爆裂,甚至溅伤实验人员。

4.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

有毒气体,如Cl2、HCl、H2S、SO2、NO2等酸性气体,用强碱溶液吸收(通常用浓NaOH溶液);CO点燃除掉;NO先与足量空气混合后再通入碱溶液中;H2和其他可燃性气体,如,气态烃虽无毒性,应当点燃除掉;制备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5.防止暴沸

加热液体时,由于它们的沸点一般比较低,一旦温度过高,液体局部过热,会形成暴沸现象,反应溶液甚至冲开橡皮塞溅伤实验者,所以,在反应容器中要放一些碎瓷片。

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例2.为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提供正确的方法:

(1)除去食盐水中的泥沙 ;

(2)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

(3)分离四氯化碳(沸点为76.75 ℃)和甲苯(有机溶剂,与CCl4互溶。沸点为110.6 ℃)的混合 ;

(4)从食盐水中提取氯化钠 。

解析:若要正确解答此题则必须清楚各种分离方法依据的原理。答案(1)过滤。(2)分液。(3)蒸馏。(4)蒸发。

小结:

1.常见的物质分离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过滤:过滤是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方法。操作时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一贴”即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中间不留有气泡(操作时要用手压住,用水润湿);“二低”即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体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即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蒸发:蒸发是利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溶剂不断挥发而析出溶质(晶体)的过程。蒸发时要注意:(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3)当加热至(大量)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4)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石棉网。(5)坩埚钳用于夹持蒸发皿。

3.蒸馏:蒸馏除了可以把互溶但沸点不同的物质从液态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以外,还可以将溶解在液体里的非挥发性杂质(例如无机盐)除去。例如,将离子含量较高的水加热至沸腾,使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出来,然后将水蒸气冷凝,使其成为液态水,从而将不挥发的物质留下来与水分离,制得纯净的蒸馏水。蒸馏操作的注意事项如下:

(1)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加热时,不得将液体全部蒸干。

(2)测量馏出物沸点的温度计,其水银球与蒸馏烧瓶的支管下沿平齐,这样所测得的沸点较准。

(3)冷凝器中冷凝水水流的方向,应是进水管口在下,出水管口在上,水流速度不必太快,只要能使蒸气在通过冷凝器后全部转化为液体即可。

(4)冷凝下来的液体须用牛角管导入细口的锥形瓶内,不可用烧杯等广口容器承接。

特别提醒:

①若需提纯的物质达到沸点时就会分解,则应采用减压蒸馏。

②一般情况下,烧瓶中所盛物质全部为液体时,易暴沸,此时需向其中加几块洁净的沸石或碎瓷片,可起防暴沸作用。

4.萃取:萃取是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的方法。萃取操作的注意事项:(1)萃取所用的萃取剂(即溶质在其中溶解度较大的溶剂)必须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2)为了使萃取剂与原溶液充分混合,应该用力振荡。塞紧上口玻璃塞,右手压住分液漏斗上口部塞子,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3)放出下层液体时,绝不可将上层液体一同放出,即使已经将下层液体收集好,上层液体也不能由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只能由上口倒出。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96-01

在全面推进新课改,完善素质教育的今天,学困生的转化是关系学生发展、高考质量和教育整体发展的大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困生对历史学习缺乏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导致恶性循环,学习成绩难以提高,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现将高三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1.对高三历史学习的特点认识不够,缺少复习计划,以被动学习为主

高三历史复习,具有知识范围容量大、节奏快等特点,需要学生不断进行归纳总结,但很多学生的认识仍停留在新授课的学习特点上。学习中对教师依赖性强,课前没有提前准备的习惯,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以被动学习为主,带有较大盲目性,忙于追赶教师的教学进度。

2.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遗漏现象严重,不注重总结反思

学困生一般通史意识较弱,缺乏整体史观,不具备把握历史时代特征、知识衔接和迁移能力。高考历史复习中,教师大多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困生又不能做到课后及时复习、总结反思,考试中学困生难以把试卷中给定的新材料、创设的新情境同高中所学知识相结合,难以灵活应用,严重影响答题的准确率。

3.学困生自身素质差,学习动机不足,不求上进

学困生由于各方面较差,故受到批评较多,面对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教师的"另眼相看",他们多自卑,感觉低人一等,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进而自暴自弃。学困生由于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远大的志向和动力,大多表现为课前不预习,上课睡觉或不专心,课后不复习,不认真做作业,对考试无所谓等。

4.教师教学策略匮乏,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调动不起学困生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缺乏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则很难给学习上疏于用心的学生以有效的指导,进而导致学困生的产生。教学内容上的照本宣科或是面面俱到,使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机会。教学方法不能照顾学困生的兴趣和个别差异情况,也会导致学困生学习兴趣不{或学习效果低下。

就目前高三历史学困生所占比例来看,制定适合高三历史学困生的复习策略,这一直是教师、学校和家长心中的一大难题。重视对学困生的帮助和关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保证高三学困生高考成功的关键因素。

4.1 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强化高三历史学困生的学习动机。高三历史教师的教学策略,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态度,而且影响到高考历史成绩的好坏。教学策略是指那些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各种技巧,诸如提高讲课效果的技巧、指导学习时间安排的技巧、帮助学生保持注意的技巧、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技巧等。教师应掌握这些教学策略,激励学困生不断克服学习困难,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比如,利用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向学生提供一个个可望而可及的"适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体验克服学习困难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一次次成功的体验能强有力地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增加学困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4.2 夯实学习基础,帮助学困生制定科学有序的复习计划。学习基础的好坏是历史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认真研读高考的相关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取舍,框定基础知识的范围,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的框架,凸显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使繁琐的知识变得简单易学。高三历史复习时间非常紧,要全盘考虑,遵循"因生制宜"的原则,根据学困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具体的校情和学情等因素,制定出适合本校学困生的复习计划,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4.3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训练学困生有效的复习方法。高三历史复习中,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困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困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分析、讨论,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在复习课中,要有意识地让学困生把有争议的知识、模棱两可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4.4 精选习题,以练促学,帮助学困生及时总结反思。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训练和指导,这是历史复习的关键。高考历史复习中,学困生怎么将知识、方法和能力变成自己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头脑,不断总结反思,掌握主干知识,这些能力的掌握是通过习题练习获得的,高考复习中可以利用课堂限时训练、课后作业、考试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方法技巧。特别是对那些稍有进步的学困生,从试卷中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在讲评时给予适当的表扬,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因素,激发其潜力的挖掘和能力的发挥。

4.5 指导学困生应试技巧,发挥最佳水平的应试策略。在高考中怎样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理想成绩,这是每个高三学生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历史学困生,要想在高考时取得好成绩,除了要巩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应试策略也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高考是紧张的思维活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上考场,是高考能够正常发挥的前提,需要做到心态平和,自信从容,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顾此失彼等现象,整体把握,合理取舍,从而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总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奋战于教育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渗透于日常教学的点滴之中。加强对历史学困生的关心和督促,尽可能的协调各方面力量,发挥教育和家庭、社会的综合作用,促进高三历史学困生的成绩可以大幅度提高。当然,学困生的形成非一天之事,且学困生大多意志力薄弱,所以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高三历史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篇10

笔者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借鉴同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践,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设计,应突出以下这几个特点:

1.开放性。开放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它体现为:布置作业内容的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作业形式的开放,改变原有的书面作业模式;作业结果答案的开放,不再是单一刻板的;评价方式的开放,实行多样化的评价。开放题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按照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封闭题主要引起认识结构的同化,而开放题则引起认知结构的顺应,一般而言,开放题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较大。台湾著名历史教育专家张元先生,曾在新竹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中做过作业改革的实验,他设计了一道关于汉武帝与匈奴战争的题目,要求学生每人写一封寄自疆场的家书,提供的背景材料是:“汉武帝时代有一位中级军官,参加征伐匈奴的重大战役,在战事告一段落后,他写了一封信,托人带回给家人,他在信中述说了所见到的事物,也写了一些感想,现在经由历史想象你就是这位军官,请你尽量按照当时的情景来写这封信。”该题要求学生尽量去理解过去人们的观念和思想,驰骋想象,深入其境,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

2.差异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够建构出相同的结果,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作业,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笔者在每节课后都设计AB两组练习题或者增加自由选做题。A组题是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B组题或自由选做题是较高的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前者题型主要有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制表等等,主要目的是掌握、巩固历史课本知识,后者题型多种多样,内容有史料的辨析,课文内容的整理,有指导学生查阅辞典,讲故事,开展历史问题的讨论,有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这些习题都与有关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都不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出直接的现成的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不少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看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趣味性。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地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章,笔者提供给学生两枚1962年发行的纪念蔡伦的邮票,并说明其中一张是错票,发现后立即停止发行,要求学生观察后分辨出哪一枚是错票?是什么错误?这道题富有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趣味性作业以理解为特点,以兴趣刺激学生探究的欲望,一旦学生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其学业成绩就会大幅度提高,对以后的发展也大有好处。

4.实践性。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有句名言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做得好。参观、考察历史遗存,历史调查,撰写历史习作,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让知识始终在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得到运用、验证。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地完成适合自己水平和生活的作业,而这些贴近生活、重在实践行动的作业,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很有效果。

篇11

作为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同时,加强和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优势也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传统的物理教学习惯于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但我认为应打破界限,尤其是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备材料制作学具,老师自备材料制作教具,使学生实验丰富多彩。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和感悟,真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对物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课外实验,把物理课堂延伸的课外,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一、重视演示实验

初中学生因其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能力差,成功的演示实验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成功率,教师在备课环节要下足功夫,不要怕麻烦,要弄清实验原理、方法,熟练掌握各种器材的操作。

演示实验要注意忌唱独角戏。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完全没有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的被推导出来,还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做实验,让学生成为演示实验的主角,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班里的“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分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力气小的女生来拉,却能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两者对比,说明大气压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学生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加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高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见的方法。例如:演示接不同功率的用电器,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不同时,为增加实验可见度,利用实物投影的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现象。避免只有前排学生可以看到,后排学生产生老师厚此薄彼的印象,进而影响其学习兴趣。演示“真空不能传声”时,为使效果更好,把玻璃罩内的电铃换成音乐卡中带有红色发光二极管的电子发声器,音乐响时,伴有二极管红光闪烁,用两面胶通过细线把发声体悬吊在玻璃罩顶部,减小固体传声的干扰。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兴趣又很好的完成了实验。再比如学生连接串并联电路的实验,如果只是让两个学生到讲桌上动手连接,那么其他同学肯定看不见,严重影响实验效果。利用实物投影效果也不太好而且好多学校并没有这个设备。这节课我利用两个小黑板把实验器材固定上去再把小黑板悬挂起来让学生上来做实验,其他同学可以方便清楚的看到连接的全过程,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优化学生实验

在传统的学生实验课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前按要求预习好实验内容,写好实验报告,将实验操作步骤、程序、可能发生的问题等事先进行一些熟知和了解,然后根据课本中的内容“照方抓药”, 直到最后完成实验。在操作中,学生获得与所学知识相同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这种方式的学生实验是一种机械地操作,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学习,做实验只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导致学生实验中应该有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对学生实验稍作改进和优化。那么它产生的效果可能就大为不同。例如:测盐水密度实验,先让学生测空烧杯的质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烧杯中盐水的体积,求盐水的密度;再让学生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盐水的体积、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求盐水的密度。学生会发现两次密度不同,请学生分析原因。通过这两次实验,学生最终掌握了测量液体密度的步骤和方法。同时实验中有的学生提出还可以这样做,测空量筒的质量、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盐水的体积,求盐水的密度,并感觉更方便。这时教师再告诉学生因为量筒细而高,不易放在晃动地太平上。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测量液体密度的最佳方法,同时又掌握了相关的技能。这样的实验设计促使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反常现象,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开展课外实验

实验即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也应该是物理作业的重要形式。课外实验作业相对于枯燥的计算和文字作业,学生更有兴趣去完成。现在的物理教材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资源,尽可能引导学生由物理回到社会、回到生活,为设计实验作业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家庭中的器具,甚至生活中的废品作为实验材料来进行实验。例如:借助电视机遥控器研究红外线的传播,设计实验比较糖水、盐水、纯净水的凝固点是否相同,盐水凝固点和盐水浓度的关系,制作针孔相机、潜望镜,利用注射器和小药瓶制作潜水艇模型等等,利用喷雾器制造彩虹。由于课外实验没有现成的仪器,没有教师的亲临指导,在某种意义上,课外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开发智力、激发兴趣。

总之,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应该在物理实验上多下功夫。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篇12

国内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学生人数众多。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学把经济学原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给全校新生开课。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有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订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在我国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1]。

从教学内容、所占学时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来看,西方经济学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国外曾有个笑话,大意是调侃经济系的学生毕业后只记得“供给”、“需求”等少数名词。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为康奈尔大学弗兰克教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3》作推荐序时,曾经感慨:“在经济金融相关课程和课题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读了四年经济学本科的学生,甚至已经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当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隔靴搔痒?为何一些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政策却受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为何那些专业学习的学生们往往只能把基本的经济原理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里?”[2]

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以及有限观察,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许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学完充满大量“可怕的”图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一阶导数的初级与中级经济学之后,确实也许还能记住“供给”、“需求”、“边际效用”、“通货膨胀”等少数词,但没有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深度分析社会问题。

本科生的各类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虽然比较成熟和完善,不少知识也并不晦涩深奥,但是教学上依然需要创造性。现实状况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改善西方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曾观摩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发现大家尽量将生动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或将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专业课,激发学生兴趣等。这些给了笔者很大启发,我们尝试将挑选的日常生活事例、学术笑话引入西方经济学教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学术性,改进教学效果。以下介绍初步思考与做法,抛砖引玉。

一、生活事例与经济学基本概念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其精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经济语言、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而对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力[3]。笔者非常认同这些理念与做法。道不远人,经济学应直面现实,从现实生活与日常体验中获取教学灵感。以下是与“理性人”假设相关的一些例子。

经济学在一般情况下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具有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组合进行打分或排序,这一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理性的偏好具备完备性与可传递性两个特点。笔者举的例子是:

如果张三同学下课后到食堂吃饭,假设选项有三项:叉烧饭、烧鸭饭、切鸡饭。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应该能给这三项排序。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叉烧饭更好,还是烧鸭饭更好,或者是两者无差异,张三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排序,这就是偏好的完备性假设。如果张三认为叉烧饭比烧鸭饭好,烧鸭饭比切鸡饭好,那么张三应该认为叉烧饭比切鸡饭好,这才满足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否则就不满足。

笔者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如果一个消费者的偏好不满足可传递性假设,其行为会有什么特点?一个骗子如何利用这一点从中获利?儿童是否有可能出现不满足偏好可传递的行为?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感觉例子很生动,问题也比较别致。通过例子加深了对“理性偏好”的理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