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读书心得范文

时间:2023-02-27 11:08: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名著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篇2

偶然间,看到网络上网友发起的“心灵话语漂流活动”,一本精致的日记,经过全国多个网友对传递,几个月后又重新回到了发起人的手中,只是日记中多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与美丽的图片。这本小小的日记,不仅流过了许多人的手,留下了许多人的足迹,更把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心人联系在了一起。网友这个温暖的创意敲动了我心灵中最温情的角落——让名著与读书心得在学生中漂流,让名著走近千万个学生,让心得本上留下心灵的足迹,是一件多么温馨、浪漫的故事!一直以来,我们靠借书证借书,挤出零花钱买书,我们可不让书记“流动”起来呢?

(二)别开生面的仪式

为此,我悄悄地在班级开展了名著漂流活动,从几个学生开始,让他们带来几本名著,老师给名著加上了一个漂流精致的盒子,在盒子里面放上了一本精致的读书心得记录本、两片月季花的花瓣,盒子面上留下了签名的地方,一个有着生命活力的、长着翅膀的“美丽天使”诞生了。一周后,我们的教室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仪式,老师把几本精致的名著放在讲台上,在黑板的旁边挂上了一幅彩色的漂流图,上面预留了几个名著漂流的基本线路图,预留了很多签名的方框。老师让几位名著的主人上台介绍自己阅读名著的心得,然后让几位主人尊重地把手中的名著传递给下一个同学,漂流开始了。

(三)心灵的表达

从此,每周我们举行一次仪式,让学生介绍心得,转接名著,同时更多的名著加入到了漂流的队伍,孩子们争着贡献自己的图书,抢着说出自己的心得,想着把漂流心得笔记本身的心得写得最好,想着把自己的签名写得更加漂亮,又的同学让签名带上漂亮的蝴蝶,有的同学在签名后面画上了笑脸。学生多彩的心灵话语在这里得到了展现。一下课,教室漂流图旁总是围满同学,大家兴奋地谈着下一位传书者,寻找着自己想要的图书传递者;午休,孩子们静静地在书卷中徜徉,或低头摘录点什么;课件,总能听到他们谈论着漂流的故事。

二.名著,让我们思考

(一)看看想想,让思维灵动

名著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时代的浓缩,是情感的结晶。智慧就在书籍之中,书籍的漂流就是一份份美味佳肴的展示。为此,我们为了让漂流的图书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开展了很多活动。每次阅读,老师常常对不同的名著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一些思考。阅读前,让学生猜一猜:这本书中的题目中你能够看到作者要写什么?看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评价书中的角色;读书后,问学生:你从中想到了什么?这本书写的好吗?你最欣赏的地方在哪里?……名著是一本本深邃的宝库,其中很多的智慧需要我们去发掘,去引导才能让学生发现,我们通过“问题阅读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阅读,让学生走进名著中,让思想漂流;让名著走进学生的思维中,让思维闪动;让学生与作家的心灵对话,进行感情的共鸣。这就是阅读的智慧与魅力。

(二)写写画画,让思想闪光

写一写。徐特立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与写作是如影相随的,让学生在阅读中书写就是让学生中阅读中思考,这对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开展了写一写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珍重地用铅笔在名著的页边上写上自己的批注,圈上自己认为这本书中最好的句子。在个人私藏的笔录上摘抄下一段美丽的文字。在我们的流动心得笔记上,留下自己阅读的智慧与情感,签上自己个性的签名。这些个性的足迹将永远留在这本名著与心得笔记上,让所有人欣赏,向全班级展示,让心灵交流的范围扩大,让学生不仅仅与名著交流,更实现了与同学之间的笔墨交流。名著不是用来收藏的,名著是用来思考与学习的,一本名著经过了很多人的手,留下了很多让的足迹,这是它价值的更高体现。

(三)讲讲评评,让智慧升华

说一说。学生有了想法就会有话可讲,阅读与思考是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定期,我们举办班级学生读书沙龙活动,让学生准备自己的读书心得,展示给全班欣赏;让学生就同一本名著的问题进行分析辩论。课堂上,我们及时结合一些名著,让读过这本名著的学生提供一些知识介绍与观点分析。这些活动,让课堂教学更加灵动,让学生更加精彩,让阅读更加富有魅力。定期,我们举行名著名言比赛,给学生一个主题如“名著中勤奋的楷模与故事”,让学生从名著中寻找对象并阐释理由,让学生学会把名著的人物及思想与自己的社会生活结合,与今天的社会价值观结合,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活动。评一评。教师的评价是学生成就之一,是学生成就感的动力之一。每次,在沙龙活动中,在读书漂流的总结中,在班会课中,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没有忘记通过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老师的话语就像是漂流中智者的箴言,阅读漂流中的航标。

三.漂流,使我们合作

(一)漂流中的合作

篇3

1、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不断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2、转变教育理念,登高望远,高屋建瓴,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进行教育创新。

3、使自己成为新课程方面的学者型老师。

4、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读书具体措施安排:

1、利用一切时间积极自学,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修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并根据所学认真备课,体现出新颖、大胆、有效的教学风格,课后再以所学理论知识为指导写出反思和随笔。

2、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利用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的时间,积极和其他老师交流好书,感悟读书心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先读、精读,政治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略读、速读。

3、每天确保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读书时间。每周整理读书笔记,保证读书的效果。每月及时上交读书笔记,争取在教师会上交流总结。

4、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

篇4

【关键词】读书;书香;成长;名著;方法;兴趣;快乐;读书;笔记

有人说,古人读书的目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加官进爵,以便拥有崇高的地位,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也有少部分人是为了报效国民,以施展远大的抱负如范仲淹,如陆游等;还有极少数人为了陶冶性情,来增加生活的趣味如李煜,如晏殊等……

那么今天,我们读书,为了什么?对于学生来说,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对于阅读,有的人甚至有的教师认为,一切都可以应付了事。果真是这样吗?

记得余秋雨说过:“阅读,最大的理由是使思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而我自己则在边教学,边思考;边思考,边读书;边读书,边思考:对于名著阅读,我们应该对学生提出怎样的阅读要求?阅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语文教学大纲是这样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也就是说,对于名著,学生是喜欢读也要读,不喜欢读也要读。那么,我们能否揭开应试面纱,认清读书的真面目,引领学生把读书融进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伴随书香茁壮成长?能否让学生追随着作者的思想,捕捉作者智慧的火花,从中,得到精神的熏陶、得到心灵的安慰、得到素养的涵养,在源源不断的阅读过程中,源源不断的收获作者的思想,也将源源不断的激发自己的思想,以致使自己成为感情丰富的人,也让自己变得成熟呢?下面是我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1 合理安排好阅读名著的时间及内容

一个学期需要阅读多少本名著,在语文课本中有明确的规定,在开学第一节课就要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名著阅读任务,让学生知道阅读名著的时间主要靠课外。当然,每个星期能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名著,教师巡查指导,那是最好不过了,而且,这也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可是,鉴于时间有限,名著阅读必须安排到课外去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多为学生着想。每天可安排的抄写作业可以很多,各教师可根据各自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意识地删减部分这样的书面作业,让学生每日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双休日还可以再多看一些内容,阅读时间还可以更长一些。教师还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一本一本地阅读,不能漫无目的地东翻西看,因为这样读书将会导致毫无收获,徒劳无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生每个学期要阅读的名著并不多,只有两三本。所以,要合理安排好阅读的时间及内容并不难,只要老师稍微动一下脑就可以完成好。

2 联系课本的名著导读知识,引导学生把握名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把握阅读名著的方法

人教版的语文课本每一册书都安排有相对应的名著导读,教师和学生都应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本里的导读内容,先大致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我经常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本的导读知识,在默读过程中划出概括作品思想内容的语句,圈点概括人物性格特征的重点词语。然后把这些重要的内容朗读一下,先从大致上粗略地去把握一下作品的思想与人物。

然后,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作品。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时,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①“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1]”,“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2]”,可是,后来是什么使他变成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3]”?②作品究竟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故事来表现祥子的变化的?又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为什么说祥子与虎妞的婚姻为什么注定是一出悲剧?③“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受车厂的盘剥。[4]”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很简单的要求,为什么“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5]”?④虎妞的性格是大胆泼辣的,可为什么她会有点变态呢?

每次布置学生阅读作品之前,我都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指导学生去把握一定的方向去阅读,同时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我告诉学生,阅读作品不能只为追求情节而阅读,这样的话,阅读的收获就小了。作为学生,更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就是说,我们不能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而读书,聪明的人会懂得从阅读中吸取作品中的营养,使自己得感情变得更丰富,视野更开阔,理想更远大,使自己在阅读中慢慢成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自信,更坚强,更富有同情心也更有内涵等等!

我常常这样想,如果作为老师,都能这样去指导学生阅读,学生肯定会有收获的,而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效果是不错的,收获当然也是令人欣喜的!

转贴于

3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都能亲历阅读的快乐

怎样才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这确实是一个让老师有点伤脑筋的问题。

我想,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应该是很多的。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我经常把自己阅读的体会告诉学生。我告诉学生,我很喜欢阅读,这是在中学时代就养成了的习惯,直到现在,无论多忙,我都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慨叹他们的悲欢离合,在被感染中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如果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阅读是快乐的,那学生又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我的学生大多数愿意相信自己的老师。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激起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学校的图书馆、教室都可以成为阅读的重要阵地,在教室内挂设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当然,创设良好的环境,只在图书馆和教室阅读都是不够的,因为阅读名著是一项磨炼人的精神意志的活动,因此,电脑室也常常列入我们的读书阵地,伴着优美的音乐,学生阅读时非常投入,常常听不到下课的铃声。至于课余时间的阅读,如在家里,我同样鼓励学生各自创造良好的环境,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在悲欢离合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莫名的快乐,学生的兴趣不就有了吗?到了痴迷的程度,学生们对于名著怕是爱不释手了吧?

另外,在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作家的生平、著作、成就以及作品的精彩片段等,也是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的手段之一。

4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的习惯

阅读名著,不能只追求情节,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例如勤做摘抄,写一些读书笔记,写一写读书心得等。

4.1 勤做摘抄,写一些简单的读书笔记。

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如好词、好句摘抄分类摘抄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是对每天阅读的整理巩固。教师可做不定期检查摘抄,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 摘抄的形式有很多,如:语录式摘抄,可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等;内容提要式摘抄,可概括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内容赏析式摘抄,可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等等。

4.2 写一些读书心得,以便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如果说摘抄和简单的读书笔记是一些比较零散的东西,那么,读书心得则可以是一些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感想。是读者在对作品有了比较深刻印象之后的情感体验。学生只要是认真读阅读过原著,就总有话要说,这种情感的体验也许会很容易引起大家都共鸣,也许有人会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去读书,那无疑是值得称道的!让读书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让学生伴随着书香一起成长,让书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读书!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老舍:《骆驼祥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注]

[1]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2]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篇5

一、名著阅读的意义

当代散文大家刘白羽先生说:“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俄国作家赫尔岑在《给儿子的信》中说:“莎士比亚和歌德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①由此可见,文学名著可以带给读者广阔的视野、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情趣。

李镇西老师一直坚持给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他认为长期坚持为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多方面的意义——有助于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时代和社会;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让他们自觉抵御不良读物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②孙绍振教授回忆自己中学时代学语文的经历,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读中学时,是语文科代表,上课从来不听,可是语文成绩永远是第一。因为课外的时间很多,可以乱看乱写……如痴如醉地阅读和写作完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③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仅靠课堂上几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名著阅读现状

名著阅读如此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状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初中三年,能把课标推荐的文学名著全部看完的学生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如下:

1.多种传播媒体的强烈冲击让学生忽视了阅读的功效。在收音机、电视机、网络等视听媒体得以广泛普及前,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径是阅读书籍和报纸杂志。学生课余的重要文化生活内容就是读书看报。今天,因特网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学生花费在读书看报上的课余时间更是大大减少,这一现状给名著阅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日本臼井嘉一教授强调:“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千万不要忽略了读书能力的培养。阅读书籍和阅读因特网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读书的效用和意义。因为‘不读书籍,便没有教养’。”④⑤

2.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失去了阅读的自由。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繁重的学业负担、巨大的升学压力,让学生困于题海,难以挤出阅读时间。读小说成为“读闲书”,是要被家长没收的。再者,阅读名著只是为了应试,故而学生只读简缩本、导读之类的名著资料,以练代读是常有的事,这远离了我们希望学生阅读名著的初衷。

3.课标的笼统建议让学生迷失了阅读的方向。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只是笼统、简单地罗列出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篇目,并未针对各学龄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分阶段地具体安排。这样推荐作品就没有了明确的阶梯性和阶段性要求。其次,中国现当代长篇文学名著推荐不多,仅明确推荐了两部,而初中生的长篇文学名著阅读当以中国文学为首选对象。再次,“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⑥的笼统提法,势必令教师不好把握,难以操作。没有具体的篇目,只是白说。

4.艰苦的条件让学生痛失了阅读的机会。许多学校和学生,特别是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根本没有购买名著的能力。贫困、闭塞不仅使他们买书难,还使他们借书难。缺少了书籍,学生的名著阅读从何谈起?另外,教师对名著阅读无指导或指导不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名著阅读的评价

中高考名著类试题的引入,对于改善名著阅读教学现状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可是只要稍微认真分析近几年中考中的名著类试题,不难发现中考试题内容滞后的现状。

1.内容浅易。大部分名著类试题只在文学常识考查的老路上兜圈子。如此低水平的考查势必会带来浅尝辄止的不良阅读导向。课标中“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⑦的阅读要求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可遇而不可求。

2.范围狭小。从2005年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至今,名著类试题考查走过了一个由宽泛分散到狭窄聚焦的发展过程。前期的中考名著类试题,范围宽泛分散,内容浅显,形式单一。近几年的中考名著类试题,考查范围相对集中在课标推荐的作品上,数量一般在6部左右,题材多以小说为主,形式相对灵活,但是考查范围太小,体裁过于集中,会给学生这样一种暗示——挑几本重要的看看,应付考试。这样,“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课标精神就无从落实。

3.形式单一。大多数名著类试题的形式还停留在填空、简答的单一形式上。这种考查形式比较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欲望,比较难以让他们充分表达阅读的真实感受。其实,诸如比较阅读、多项选择、辨析改错及拟写对联、颁奖词、辩论词、开场白、荐书理由、阅读心语等都是不错的考查形式。再者,名著类试题还可以与探究性学习、语言综合运用、诗歌赏析、阅读理解等题型结合起来考查。形式多了,考查的面就广了,答题能力的要求就高了,押题的机会也就少了,学生就会静下心来阅读原著。

4.机械重复。只要细心分析近几年各地的中考名著类试题,就可以发现大多数中考名著类试题总是在那几个类似的题目上换来换去,换汤不换药,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这样机械重复的考查,很容易猜中、押中试题。有空查查网友们收集、汇编的名著复习材料,定会惊奇地发现2013年全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名著类试题早已被他们猜中了。如果莘莘学子平时不读原著,只想靠考前背些材料,做些练习应付考试,那么,课外名著阅读的前景可想而知。

总之,中考试卷应增加名著阅读考查的力度和难度,建议增加考查的分量,可将名著片段阅读赏析归入阅读考查的范围。用增加考查分量的方式提高名著类试题在整份试卷中的地位,从而让广大师生深刻地认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再者,命题应注意向阅读的纵深处发掘,更多地从挖掘作品内涵,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方面入手,以此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充分表达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而不应只停留在对名著常识和故事梗概的识记和了解层面上。这样的命题才能达到强调阅读方法指导、强调阅读能力培养、强调个性情感体验和强调思想情操熏陶的目的。

四、对策

1.达成家校间的默契与共识。每次迎来初一新学生,我们都会给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阅读名著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其间还穿插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莎士比亚等中外名人关于名著阅读的议论,并附上《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及今后三年的名著阅读计划。

2.创建属于自己的“大图书馆”。健全图书馆制度,全面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借到适合自己的图书。每个班级建立一个书橱,由学生每人自带五本书,在这里互相交换阅读。每半学期,班与班之间更换交流。这样,学校就成了一个大图书馆,每个学生都成了图书馆的主人。

3.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课前抽出五分钟时间,安排一个学生上台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他学生评议。此举一举两得,既可以校正学生名著阅读中的理解错误,借学生的口扩大其他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胆量。

4.设立课外阅读课。每周一次,课型有方法指导、名著推荐、阅读欣赏、读写互动、阅读汇报等。课后充分发挥阅读课的辐射作用,让每个学生切实做到包中有杂志,床头有名著,培养他们“见缝插针读杂志,加班加点看长篇”的良好阅读习惯。

5.打造快乐阅读季。每次的寒暑作业应以阅读为核心,精心制订阅读计划,从杂志类型到长篇篇目,从圈点批注到阅读心得,从阅读笔记到读书征文,从篇幅规模到质量要求,细细罗列,让学生可以简单直观地对照落实,从而把每一个假期打造成属于学生的快乐阅读季。

6.营造读书交流的快乐氛围。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相互分享阅读的心得和喜悦,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交流心得、分享快乐、展示才华的平台。如名著推荐会、故事大王赛、朗诵会、名著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等。

7.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培养学生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我们特地编印了名著阅读读书笔记本。读书笔记本由“日积月累”、“我的评点”、“我思我得”、“每周一记”、“我的地盘”等部分组成。另外,我们还举行一学期一度的优秀读书笔记展。

8.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功效。名著阅读评价,我们坚持注重评价多样化、过程评价、评价激励三原则。让学生做整个评价过程的主人,倾向于对阅读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绝不以阅读成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我们还开展了“最佳问题奖”、“最具探索奖”、“最有创意奖”、“最佳合作奖”等一系列评选活动,用阅读评价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

课外名著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补充和提高,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出谋划策、拓宽渠道、保驾护航,以便学生在书海中更自由地徜徉、更尽情地获取知识。

注释:

①赫尔岑论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35.

②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6.5:342-344.

③孙绍振.中国基础教育的危机.语文世界,2001,5.

④钟启泉.我国的中小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素养——与日本教育学者臼井嘉一教授的对话.课程·教材·教法,2002.4.

篇6

一、 课外阅读活动的现状分析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约占30%,得之于课外阅读的约占70%。语文学科功在平时,功在课外,需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然而,如今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阅读的通俗性、功利性、休闲性和大众化,使学生的阅读重心发生了转移,也使名著阅读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危机。最近,我们对初一级497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阅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余时学生比较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消遣性的书刊的阅读而非中外名著。有53.9%的学生选择周六日看消遣式的书刊,有17.5%的学生在吃饭前后、睡前看消遣式的书刊,有6.1%的学生在自修看消遣式的书刊。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引导。

二、有效引导,精读名著

名著是人类思想、智慧、情感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语言知识的积淀。它具有永恒的价值,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历久弥新,以其深厚的思想,丰富的内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因此,课堂上开展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活动,采取有关策略,有效地引导学生精读名著,吸收营养。下面,以《朝花夕拾》名著推荐与阅读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引导,精读名著。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朝花夕拾》的小引部分,结合鲁迅的写作背景去阅读;阅读《父亲的病》《藤野先生》等篇目,就要知道鲁迅的生平经历。

(二)了解内容概要

我们对教材规定的课外书目采用阅读考级法来评价:在班内设立读书俱乐部,每个学生都是俱乐部的会员。会长由语文老师任命,负责考查同学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同学们看完某一本名著,就必须到会长处考级,概述名著内容概要。会长根据作品主题提出5至10条问题,会员能回答正确的就可以顺利通过名著考级,获得加分奖励。

考级以后,将优秀的读书活动成果展示在班级里或在校园网站的书香校园网页里。把奖励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奖励每一个学生,使课外阅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还要搭建学生交流的平台,确保学生有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适当的时候安排时间开展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精彩片段朗诵会、书评展示、编辑手抄报、组织文学社团活动等多种课外活动,让学生与他人分享阅读的乐趣。这有利于激发全体同学持久的阅读兴趣,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和效果。

(三)阅读专题指导

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精读中明规律,在略读中练本领,得法于精读,得力于略读。”教师可安排时间着重对略读、浏览、速读和扫读进行训练指导,以提高阅读的效率。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自主读书,动笔勾画、批注,写读书笔记,交流感受,培养了自主读书的能力。进行阅读专题指导,七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八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九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细心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做好简要评点。

(四)结合课内阅读有意延伸拓展。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首先,应在课内训练精读、细读和跳读等阅读方法。其次,教师应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对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上。例如,在《朝花夕拾》名著推荐与阅读课上,本人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中学习对修辞句的批注、人物描写句作批注的方法。然后精读《五猖会》,让学生学以致用,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的情感等某一方面,对人物描写的句子作批注,完成阅读题。课后,学生阅读《父亲的病》,巩固对人物描写的句子作批注的方法。

(五)积累名言警句。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笔记摘要交流法就是在充分自主的阅读基础上,认真作读书笔记或摘录内容提要,或摘抄优美语句,或摘抄原文题目及文章出处,或撰写心得体会,然后互相交流,向大家推荐自己阅读过的最佳段落或文章。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指导学生对精彩处圈点勾画写批注;写摘录笔记,做好积累工作;写读书心得。这是使学生读就要有感悟,有收获的好办法,能启发学生读书认真思考,用心感悟。

篇7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据调查研究,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来语文教学经验,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行如下尝试。

一、课内课外超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巧借课文,以点带面

叶圣陶曾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名著导读课,抛砖为引玉

人教版7-9年语文课本每册都安排有《名著导读》,由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贵州教育报》、《黔西南日报》、《兴仁报》、《初中辅导》、《读者》、《课堂内外》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2、创建班级图书库

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书非借不爱读,很多的学生往往对家中藏书束之高阁,而对在班级书库中所借之书看得津津有味。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学生的读书热情倍增。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年暑假,我班都会开展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既可以是老师根据教材推荐书目的读书征文竞赛,如“《名人传》读书征文比赛”、“《三国演义》读书征文竞赛”等,也可以根据上级要求的读书征文比赛,如“《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赛”、“‘祖国好?家乡美’读书征文大赛”等。学生在比赛中获奖,获得了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身体力行,勇于创新,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措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使之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品位,为推进素质教育尽一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36-02

一、落实课程标准,强化课外阅读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达到此标准,教师要进行外部强化,要依据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为学生制定三年的阅读计划,要求学生读整本名著,每天至少阅读5000字,每天向组长汇报阅读章节内容,小组长做好书面记录。通过强化,让学生走进名著。

二、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在名著影视作品与原著的比较中,享受原著特有的艺术魅力。读图时代,学生对电视、网络感兴趣。我们可以运用影视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学习名著推荐与阅读时,可选择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阅读,从而感受名著的精彩之处。小说讲究文字描绘的形象化;影视作品讲究人物的行动化和视觉化。因此,读小说要将文字转化为“意象”,这是一种积极的再现过程,需要进入身临其境的氛围,需要联想、想象,需要心灵体验。这样在与主人公的对话、交流中,陶冶情操,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获得难以名状的读书愉悦,享受阅读名著的兴趣。

2.以课内名著节选为基点,向阅读大师原著延伸。语文课本节选有大量的中外名著精,在教学时,要把对作者及原著的介绍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如教学《童年的回忆》,文章节选自高尔基的《童年》。教学时,先介绍高尔基——他出身贫寒,忍受磨难,在书籍中找到了自己的天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大仲马、巴尔扎克、福楼拜、普希金等文学大师的各类作品,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这些关于“书”的格言,被千千万万各种肤色的人传颂至今。再介绍作品《童年》,激发学生阅读整部原著的内驱力。

3.以课内经典美文的精读,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及现代美文拓展。经典美文,唯美、清新、智慧,发人深省,充满生活情趣,宣扬理性哲思,追求简单中的精致与典雅,解读平凡中的意趣与智慧。学生对经典美文的阅读更感兴趣。教学要向外拓展,让学生阅读名家的更多名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应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让学生在美的慰藉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三、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课外阅读

好多学生读书是“跑马观花”,要让学生爱阅读而且会阅读,就必须对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扫读。扫读的特点就是快,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将要读的东西全部“扫”一遍,即“一目十行”法。运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选择书籍。一本书拿到手,先看书的标题和作者,阅读编者的话和关于作者的说明;然后,浏览目录,阅读内容提要、前言或后记;最后再以扫读的方式翻阅全书。这样,自己就能基本了解这本书的内容,然后再决定是否值得花时间去读。

2.指导学生制作读书卡片。学生刚开始阅读大都是浏览,要把学生引进文学的殿堂,就必须提高浏览质量。我的做法是指导学生将阅读中自己认为优美的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等进行分门别类地制作成读书卡片,并进行索引编码存储,以便写作时信手拈来。这样,学生在应用中品尝到阅读的效果。

3.指导学生学会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经典中的精彩片段,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对人生具有深刻的启迪,对于这样的片段,仅仅让学生去“读”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学会“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把一段话好在哪里?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的批注写在这段话的旁边。这样全身心投入,读书就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富有情趣的对话过程。与书中的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在对话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品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4.指导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读一本书,真能够提炼出几句有用的话,就算没有白读。把读书与写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不仅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四、搭建成果展示平台,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只有为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评选“周阅读之星”,肯定阅读成绩。利用周一课外活动课时间,对学生上一周课外阅读的读书卡片、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客观量化,综合各项阅读成绩,班级前2名学生荣获“周阅读之星”称号,并在班级显眼位置张榜公示。读得到承认,好得到表彰,内心有成就感。

篇9

高中生阅读现状难以令人满意,学校的忽视、家长的漠视是很重要的原因。学校、家长是功利的,他们关注的是分数、排名。所以,打动他们得从功利人手,从分数谈起。随着江苏省高考方案的变化,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新高考中,语文试卷分值已增加到160—200分,绝对分值增加了,相对分值增加得更多,语文分值已由原来占总分值的五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一强,文科更是占五分之二强。试卷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科类考生直接考名著阅读的分值在15分以上。这种形势的变化,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传达给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关注,改变他们对语文学科尤其是名著阅读的轻视态度,获得他们对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的支持。

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经典名著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高中三年的统筹规划。结合高中生的实际、《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和江苏省《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我们给学生做了三年一贯的规划。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利用每天中的时间。我们的口号是“事情做完就看书”,无论什么时候,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就看书,给自己规定每天读书的量,比如一天读20页。2.设立早读、午读制度,保证一周中有不少于两次的课外阅读时间。3.课上时间。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课,每星期抽出课表中的一至二节课,专门用于课外书的阅读、指导、活动。4.双休日、寒暑假时间。每学期读书不少于2本。

三、兴趣激发,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太过功利。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它初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读书的功用主要在于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因此,必须淡化课外阅读目标要求的功利性,让学生自由地读书。

1.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书习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当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让学生阅读兴趣持久而浓厚,避于媚俗追求典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2.选择适合学生的作家作品。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只有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

3.指导读书的方法。多读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但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须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读的积极性有了,还存在一个怎么读的问题。学生喜欢读书,但多数学生并不会读书,有不少学生仅仅追求一个情节,有的读了不少书但收益并不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我们对学生要少一点方法论,多教给他们一点“渗透术”。要致力于整体领会,通过阅读充实学生心灵,让他们心无旁骛,在内容情理、语言艺术上多领悟。大致的方法如下:

(1)浏览了解。先看看作者是谁,写作的背景如何,再读读序文以及跋语,了解一下名家对该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评价。然后通读一遍作品,感知作品的故事以及人物的命运。(2)宏观阅读。俯瞰作品全貌,把握作品的叙事技术与结构布局或者叫写作模式。(3)微观精读。细读文字,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和写人画物的各种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4)随时进行勾画摘抄。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要标出精彩词句、语段,课余进行诵读,这是一个直接积累知识的过程。(5)做好读书批注,制作卡片。(6)写评论文章或者读书随笔。学生可以在习作里评价作者、分析作品,也可以引发联想、提出观点。(7)集中阅读与广泛阅读相结合。在专门阅读自己喜欢的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后,要广泛阅读一些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专门阅读可能受益比较大,较明显地接受其风格与思想的影响,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以快速提高。广泛阅读,可以了解多种写作风格,从中吸收更多有益的东西,便于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健全机构,丰富内涵

1.健全学校课外阅读的组织机构,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主抓教学的行政领导担任副组长,并设立相应的组员。课外阅读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步骤地进行。

2.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品味。如建立古诗长廊、读书园、读书角等。全力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寝室”,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3.设立班级图书箱,每年尽可能多补充新书。班内设置图书角,制定具体的借书、换书、捐书制度,以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

4.教师要加入到读书活动中,与学生一起看书,定期交流读书心得等。

5.学校、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做好家长工作。要求家长积极支持子女的课外阅读,陪子女多逛书店、多买书,常谈论书本内容、交流读书体会。

6.让学生制作“读书卡”,记录阅读过程。“读书卡”的内容包括:书名、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日期、读完整本书时的日期、推荐这本书给同学阅读的理由、家长签名;背面记录哪一天从哪一页读到哪一页。“读书卡”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性材料”。学生可以把它作为书签用,教师又可以把它作为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凭据。学生读完一本书就可以交一张“读书卡”,负责收“读书卡”的学生会及时将书名登记在“本学期已读书目”的表格上。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82-02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而阅读能力成为现代人一项极重要的能力。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还在附录部分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建议”;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也兴师动众营造“书香校园”,这些都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网络、电子等各种信息工具的年代,我们的学生如果不是守着电视机,就是伺候着电脑,或者抱着游戏机、手机,上QQ,玩微信和各类游戏,学生与课外阅读越来越疏远。另一方面,由于名著教学本身难以操作,缺少一个可依的“范”;而教师对提高自身素质需求的缺失,对中考急功近利思想作祟,导致了名著阅读教学处于“放羊”的状态:教师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力度不够,学生缺乏阅读名著的兴趣,中考评卷中,“名著阅读”成为失分较严重的一个板块。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头疼的现状,还名著阅读一片蓝天呢?近十年来,许多语文老师在不断思考、交流、探索、总结着。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奏效甚微,推广不起来。近年来在许多老师频频发出“名著阅读指导课该怎么上”的疑问与求助声中,我们抓住了“名著阅读指导课”这个突破口,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强化学生阅读方法指导的针对性和如何保证其常态性、长效性等方面,总结归纳了一些有效方法进行推广实验。以下介绍的就是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一、用心预热,做好阅读前的鼓动宣传工作,激发学生走进名著的兴趣,为名著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做好铺垫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只有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才能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带进名著阅读的天地中去。鼓劲激趣的方法很多,比较有效的方法有:

1. 利用自习课或特别安排相应的时间,按年级人数分批组织学生看相关的由名著改编的电影,再组织学生“说电影”,教师可以根据电影“粗略”和文学作品描写细致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如何欣赏电影,如何品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走进文学作品去了解更多细致内容的兴趣,自觉地在电影的影响下,完成名著阅读的学习任务。

2. 利用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时间,开展“好书我推荐”活动,从学生的视角欣赏文学作品。教师对“好书我推荐”活动要做明确指导,以便更好地达成目标。如作品主要写了什么?你认为值得去品读的是什么?最触动你心灵的情节(事件)是什么?等,再用同伴的力量指引学生阅读的方向。这样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由于是同学之间的交流、研讨,撇开了老师的“指手划脚”,学生会觉得更直接、更贴切、更真诚,当然他们也更乐意接受,并自觉去尝试、探究。

3.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办班际“名著阅读手抄报”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展现学生初读名著的感受与见解,在交流学习中,互相补充知识养分,纠正认识的偏差,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完成对作品比较全面的把握。

二、教师先把名著读“薄”读“厚”,再进行分班教学:精心预设侧重方法指导,大班小班教学相辅相成

平日里,老师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一经过考试检验,往往出现指导了还是考不好的结果。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课堂教学,在“名著阅读指导”课这里,发现了可以逆转的玄机。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教;自能作文,不用老师改。”还告诫我们:“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 名著阅读指导”课,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掌握阅读的方法,自觉主动地进行名著阅读活动,自主完成对“名著”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名著阅读方法,再把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这样才能达成“指导”课的目的。为此,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

1. 教师分组合作,共同研读一部名著。教师选择一部所教年级必读名著,三两人一组进行研读,先读“薄”,再读“厚”。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读书要领,积累经验,筛选有效方法。备课组老师分别把年级必读名著分摊消化,作为集体备课资源备案,以便学科组教师都能分享教育教学资源。

2. 分班教学,将阅读指导与落实消化的功效放大,充分发挥“名著阅读指导”课的领航作用。将“名著阅读指导”课分为大班课和小班课两种形式来设计:大班课可以视场地大小确定2-3个班一起上课,小班课即回到自然行政班课室由科任老师主持。上大班课的老师即是负责某部名著专题研究的老师(负责整个年级该名著的大班授课任务),上课的内容由专题研究小组的老师共同策划、设计,着重突出阅读方法的指导;小班课的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尝试用大班课上老师教的阅读方法,完成大班课上布置的延伸作业,检验学生是否落实了该名著阅读的要求。

3. 多种阅读方法指导并行,指导学生把名著先读“薄”,再读“厚”。许多老师会教给学生根据阅读的需要,选择浏览、略读或精读的阅读“三读法”,尽管老师反复强调了这些方法很重要,却常因缺少针对性和具体的范例,学生接受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从小学所习得的做读书卡片、摘抄好词好句等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读书方法,有良好读书习惯的学生,都会保持这个习惯。但到了中学,对学生的名著阅读要求高了,这些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了,要求教师要相应地补充更多的阅读方法指导。在对学生已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普及、强化的基础上,还可以做以下的尝试:

首先要教给学生的是根据作品的体裁、特点来选取阅读的方法,不可生搬硬套一刀切。落实到名著阅读,再具体到某部名著的阅读方法,其实应该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着重体现同中有异的方式与要求。

其次是教给学生把名著先读“薄”,再读“厚”的方法。

古人有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的读书法。读“薄”就是取其精华,知其要点;读“厚”就是反复吟咏,含英咀华。名著阅读指导的大班课上,我们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把名著先读“薄”再读“厚”,最终把名著啃下来。比如,指导学生在读“薄”的过程中,如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介绍采用做读书卡片的方法,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展示小组中的优秀作品,最后进行明确点评,让学生清楚该怎么做,并给机会学生课后自我完善。指导学生在读“厚”的过程中,如何反复吟咏、批注及积累,可以向学生特别介绍“批注阅读法”。文字批注法一般有这几种方式:

(1)质疑式批注,即在阅读中针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2)赏析式批注,即从语言表达角度的分析认知。

(3)评价式批注,即对书中人物的评价,及对某事的看法等。

(4)感想式批注,即就文章内容所展开的想象和联想方面的文字表述。而在名著阅读指导小班课上,教师则需要在学生交流、探讨名著阅读情况和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反馈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如何运用所学方法,达成学习的目标。

第三是陶行知先生在“八位顾问”这首歌里,就告诉我们学习时要联系八个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的兄弟,多提几个问题问问自己,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我们也应该向学生强调在我们的阅读理解中,多和这八个姓“何”的兄弟交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达成我们的阅读目标。

三、课内外兼顾学以致用,多元生成落实于活动

要让学生对名著阅读保持长久的兴趣,要让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素养,就必须想方设法为师生创造展示自我学习力的机会,搭建展示师生风采的平台。从多年的摸索、实验与总结来看,近年来我们所推广的几种做法还是比较有效的。

1. 创建班刊:“名著阅读经典回顾”。每个学生把自己在阅读必读名著中最有感触的事件(情节)、人物加以分析点评,并把内容制作成一张唯美的A4纸(简单易做),按学号或内容、形式的分类编辑、装订成册,让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审美”精彩的同时,都能欣赏到别人和别人眼中、心里最精彩的一页。为了这个“经典”的精彩,学生会尽心尽力去打造自己的那一页。坚持做下去,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欣赏等多方面的能力。

2. 每学期重点组织好一、两项学生的读书专题展示活动。关于读书专题的学生活动展示方式有很多,比如讲故事比赛、辩论比赛、写读书笔记的比赛等,学生比较感兴趣并易于推行的有这两种:

读书百题知识竞赛。建立学校读书百题知识库,可由学生、班级自行命题,提交到备课组、科组,还可以统一提交到有关教研部门,建立区域性知识库;再由年级、学校或教研部门命制题目,根据需要采用口头或卷面答题的方式进行比赛(口头比赛适用于精英赛,卷面比赛适用于每个学生都参与的普及活动)。试题每年都有改变,而命题权交给学生和老师,这样的命题知识面广,既帮助教师完成了名著阅读有关知识的检查,又不脱离学生所读之书的范畴,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好奇心和挑战自我的斗志,是比较受师生青睐的竞赛活动。

3. “读书杂谈”演讲比赛。学生在阅读名著过程中,会有许多感想和体悟,他们希望能把自己的思想与大家分享。通过“读书杂谈”这个途径,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名著之于自我成长的重要,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丰富自己的心灵、思想,传递读书的正能量。

4. 关注名著阅读中师生都是“读者”的事实,组织好两个评比活动,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促进师生的教学相长。

(1)每年(有条件的话每学期)组织一次“名著阅读指导教学设计评比”。在学校开展“名著阅读指导”专题研究,并通过这一评比促使老师更深入地研读名著,对所研读的名著有更深的体悟,使其所承上的“名著阅读指导”课(大班课)能越上越好,以保证课堂的高效。

(2)开展“寒(暑)假师生同读一本书”征文比赛活动。用征文活动促学生在假期能自觉走进名著,主动去完成这一自由的寒(暑)假作业;用“师生同读一本书”激发老师的斗志,用心读名著,写出更高水平的读书心得。

条条大路通罗马。改善学生名著阅读状况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们可以探索、选择更有效的捷径来走。同时,一定要牢记:“不管采用怎样的方法学,都要注意把‘思’放在重要的位置。学思结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一切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一切服务于师生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注:本文获珠海市2013年度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2YQJK158”。

篇11

1.设置图书角

在教室后边设置图书角,学生将各自的优质图书或报刊集中存放在这里,部分图书来源于图书馆,由学生自己管理,图书定期更换,班级之间可以相互对调以便于学生阅读更多书目,提高流通量,扩大阅读视野,也能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2.开设板报橱窗

利用板报、橱窗推荐优秀书目、指导阅读方法,进行交流阅读体会、书评影评、观后感、阅读评比等活动,及时宣传、张贴名人故事、名人名言等,比如在橱窗上张贴“此时睡觉你将做梦,此时读书你将圆梦”,以激励学生阅读。这些措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3.开放网络教室

为使学生接触更多信息,学校电子阅览室向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在自习时间或课下在电子阅览室,登陆电子图书馆,尽享阅读的快乐,还可以随时发帖,撰写读书心得,表明自己的观点,真正实现互动阅读。

二、开展读书活动,实现活动育人

1.每学期至少读两本课外读物

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向学生推荐国内外一些教育名家、名著。这些读物可以是教师推荐的,也可以是学生或家长推荐的,只要是可读性强的书都可以作为推荐目录。如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读物(含四大名著),中外历史名人故事系列丛书、心灵读本、励志丛书、学法指导等书籍。倡导不动笔头不读书,边读书边做笔记,每阅读完一本图书及时撰写读书心得可在作文课上相互交流学习。

2.开展演讲、征文比赛活动

盘活社会教育资源,活动主题围绕节日、纪念日的教育内容,并与学校班团队活动相吻合,广泛开展阅读活动,通过活动来教育、感染学生。如学雷锋演讲赛,国庆诗词朗诵会、环境保护演讲赛、迎奥运征文比赛等。

3.定期组织阅读知识竞赛

考查内容主要是新课标要求的课内外必读书目上的内容,突出体现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理解文本能力,写作能力等。如文学常识,对中外名著的理解等,通过竞赛激励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综合阅读,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大教学观,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开设阅读课,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水平

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周一节阅读课的制度,做到阅读教学不脱节,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首先让学生熟悉图书馆、熟悉图书,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图书情报,有选择的阅读,学会科学的阅读,指导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图书馆和网络的技能。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感悟,学会拓展延伸,学会鉴赏,学会写作等,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开办班级小报、个人报,创建微博、QQ群,实现网络互动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语文素养,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笔者在教学时开展了班级小报、个人报创作活动,有条件的学生建立个人微博、开通QQ空间等网络平台,为随时随地进行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提供网络支撑。班报、个人报每两周发行一期,收录学生优秀读写作品。作品可以是读书心得、教学有感、书评影评等。通过报刊投稿,网上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

四、开展特色阅读活动,创造性地发挥图书馆的载体作用

为充分发挥图书网络资源作用,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尝试开展“实验研究、实践探究”的专向读书活动,真正使图书成为师生进行实验探究的智力支撑。

为把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我们在学生中间开展了“利用电子读物、纸质图书、网络资源进行科技创新”的专项读书活动,让学生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借助科普图书、文献信息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服务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如我班学生针对小造纸厂废水造成溪水断流,沿岸气味难闻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查阅了相关的科技书籍,走访相关科技人员,最终撰写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的支持》的调查报告,在学校引起了很大反响,唤起了人们心中久违的“环保意识”。这类专项阅读活动,盘活了教育资源,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综合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利用图书网络资源进行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通过实践感觉效果不错,但在加强图书馆资源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力度上还不够,在利用图书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们会继续探索图书网络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新思路,为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保驾护航。

篇12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让学生明白读书好,真正地与书交上朋友,实现朱永新先生所说的"与人类崇高精神的对话。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读书兴趣呢?

一 创设良好氛围,热爱阅读

1、在班里建立起一个小的读书区,在读书区里,有孩子专用的书架,有属于自己的图书,这些书必须是孩子喜欢的,适应学生的读书能力。利用家长会培训家长,使他们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家长在家中摆满各种有趣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顺手拿来翻看与欣赏。要使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要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需要身教。如若父母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父母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对待书报总是兴趣盎然,孩子会觉得读书很有趣,对书籍充满着好奇。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下,可以安排一小段时间,与孩子一起读几分钟书。可在外出时,带上一两本书,在公园里,在郊外,在河边,在清新的空气下,在鸟语花香的环境里,与孩子一起读上几段书。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图书世界,使读书成为孩子的消遣活动。

2、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声情并茂的叙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学生对听故事是乐于接受的,家长、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看书,推荐书目,达到激发兴趣,扩大阅读量的目的。

3、以课文为范例,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给学生作个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欲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作为学生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的任务。

4、结合电视读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均已拍成电视上演过。看完了画面美丽的电视,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易懂,更有趣。四大名著有连环画,有儿童版本,还有自话文,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一学期能读一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再适当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讲讲这类故事,一定能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5天天背诵古诗,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古诗是祖国古文化的精髓。小学生记忆力强,利用这一时期经常背古诗,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古文化,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所以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背诵古诗,周一早自习互相检查。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看谁上台背得最多。

6"放任自读"任其读。课外阅读应是自主、自愿的阅读,该读什么或不该读什么应由学生兴趣决定,只要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所谓感兴趣,就是好些熟悉的或不很熟悉,不知道或知道的不清楚的东西,这样的文章和书籍读起来很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精神很愉快。对刚接触书籍的孩子来说,激发其兴趣,"放任自读"是最合适不过的,不要管他读什么书,就算是幽默笑话也任其读之。教师的这种"放任"态度是宽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享受阅读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7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家长、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就能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林语堂在谈读书说道:"读书须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这可作为我们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面镜子。

1.培养查阅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以认识、理解的字、词、句及查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如有辅助资料应尽量参照、查阅、以加强理解。

2.培养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也作特定的标识,以备忘却,必要时还可用几个简单的词进行旁注。

3.培养做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4.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

5.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交流可以使模糊的问题清晰,可以触发出新思想的火花,交流心得可以领悟整体、体味局部,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