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复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7 11:09: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效复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效复习计划

篇1

高效学习时间表

6:00-7:30对于高三的我们来讲,睡懒觉这一年是和自己无关的事了,一日之际在于晨,这个时候是头脑最清醒且体力最充沛的时间,也是学习和锻炼的黄金时间,这个时间安排全所有功课的全面复习,尤其是记忆力的课程(比如英语单词、文科类科目等)。

7:30-8:00早餐时间,专心吃饭,半小时的吃饭时间足够了。

8:00-9:00实验结果表明,这个时候人的耐力是最好的,是可以接受一些“考验”,所以像逻辑性的、难度大的课程可安排在这个时间。比如数学。

9:00-11:00这个时间段的短期记忆力效果比较好,对于即将要考核的东西可以进行“突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00-12:00接近午饭时间,一上午的复习容易产生疲劳,这个时间可以进行一些常规的练习题复习,达到巩固的目的。

12:00-13:00午饭时间,可以听一些轻音乐来舒缓紧张了一上午的神经,让脑子进行一定的休息。

13:00-14:00这个时间段容易出现饭后疲劳,所以建议稍作休息调整下,如果要午睡的话,半小时就差不多,睡太多与睡太少都不利于下午学习。

15:00-16:00这个时间段的长期记忆效果最好,可安排记忆一些需要永久记忆的东西。

17:00-18:00这段时间适合做一些复杂的计算和费劲的功课。

19:00点左右晚饭时间,也是休息时间,让脑子得到一定要休息。

晚饭后,可根据个人情况安排复习,可以语数外文理科交替安排复习。晚上定时睡觉,必须赶在12点之前休息,养成一个好习惯,晚上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第二天的充沛精力和状态。

以上这个高三学习时间表,仅供大家参考哟,大家没有必要完全照搬,毕竟这上面的很多时间我们还要上课,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一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表。

状元复习计划

我把高三的复习计划分为三大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学习方法。

第一阶段,是整个高三第一学期时间。

这个阶段时间大约五个月,约占整个高三复习的一半时间左右。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基础复习阶段。学校里每一个科目都在逐册逐章节地进行复习,我们自己也应该和学校的教师步伐一致,进行各科的细致复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五个月,把每一科在高考范围内的每个知识点都逐章逐节、逐篇逐段,甚至逐字逐句地复习到,应做到 毫无遗漏。

这个阶段,复习中切忌急躁、浮躁,要知道“万丈高楼增地起”,只有这时候循序渐进、查缺被漏、巩固基础,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只有这时候把边边沿沿、枝枝杈杈的地方都复习到,才能在今后更多的时间去攻克一些综合性、高难度的题目。

这个阶段,还有一项重要任务,这就是高三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这次考试十分重要,它既可以检验自己一学期来的复习效果,又可以查找自己急待解决的问题漏洞, 还可以向你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我们把它戏称为一次“小高考”。这次考试还有一层特殊的涵义:它是高效招生中保送、推荐、评选市级三好学生的重要依据。我这里,特别提醒学习较好的高三同学,要格外重视这次考试。

第二阶段从寒假至第一次模拟考试前,时间大约四个月。

这 个阶段是复习工作中的最宝贵的时期,堪称复习的“黄金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个时期复习任务最重,也最应该达到高效率的复习。也可以将这个阶段称为 全面复习阶段。我们的任务是把前一个阶段中较为零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找到每科中的一条宏观的线索,提纲挈领,全面复习。这个阶段的复习,直接目的就是第一次模拟考试。第一次模拟教育是高考前最重要的一次学习检验和阅兵,是你选报志愿的重要依据。一模成功,可以使自己信心倍增,但不要沾沾自喜; 一模受挫,也不要恢心丧气,妄自菲薄。应该为一模恰当定位,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

第三阶段从一模结束至高考前,时间大约两个月。

这 是高考前最后的一段复习时间,也可以称为综合复习阶段。随着高考的日益迫近,有些同学可能心理压力会越来越重。因此,这个时期应当以卸包袱为一个重要任务。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放松一下绷得紧紧的神经。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此时,不必复习得太晚,要赶快调整高三一年紧张复习中 形成的不当的生物钟,以保证充沛的精力。

另外,这个时期不必再做过多的过量的习题,更不应死抠难题和偏题,应该做少而精的练习。比如,花些工夫研究研究历年高考的题目,因为这些题目既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品,又是高考命题人意志的直接体现,可谓字字珠玑。在复习中,我们中做题应先易后难,选择题拿不准也不要放弃,选一个最可能的空填上等等。

学习计划

我们在复习中,更重要的是从一点一滴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应该重视日常每天每周的复习安排。

篇2

高校辅导员是连接大学生和学校的桥梁,是最贴近大学生的教师群体, 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主力军,因此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学习、大学生活以及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辅导员个人能力和业务水平也对大学生群体有重要且直接的影响。由于大学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意义,因此现在高校都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和建设。

1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现状

辅导员工作存在着工作对象特殊、工作内容复杂、工作时间无界性和工作价值无限性等特点,并且大学辅导员绩效考核不同于传统人事考核,它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工程,现阶段许多高校在辅导员的绩效管理和考核中仍存在着考核方法过于简单、考核过于定性化、考核指标不合理、缺乏绩效管理过程、重考核轻反馈等问题。许多高校从上至下对辅导员绩效管理缺乏科学认识,没有形成统一全面的绩效观,更没有构建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和体系,没有形成规定或文件性的制度,难以系统开展大学辅导员的绩效管理。

辅导员的绩效管理是辅导员队伍管理中的核心环节,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辅导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成长,但辅导员的绩效管理特别是考核又是高校教师管理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很多高校在辅导员的绩效管理与考评中仍然存在大量问题。

2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受关注的环节,绩效考核体系是否科学健全决定了其绩效管理水平和成效。目前,部分高校存在着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健全的现象,绩效考核体系的不健全体现在很多方面:缺乏考核制度体系,考核随意性大,考核过程不规范,考核结果公正性不够;考核方法不科学,没有根据组织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考核方法,导致绩效考核适得其反;考核指标体系不合理,考核指标的选取不科学;考核过于定性化,如写评语、等级评定式的方法,不够客观。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是绩效管理制度的灵魂,缺乏之将严重影响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

2.2 考评体系缺乏有效管理

目前多数大学在绩效管理的概念上还不够清晰,不少高校直接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而忽略了绩效管理过程的其他环节。绩效管理是组织内部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其本身就是组织日常管理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管理过程,它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评、绩效反馈和结果应用等五个坏节,绩效管理的目的是绩效提升,实现组织战略。部分高校只进行单纯的绩效考核,忽略绩效管理的其他环节,使绩效考核陷入孤立的位置,没有其他环节作支撑,考核难以达到既定目标,更难以实现绩效提升。

2.3 缺乏科学管理理念

高校由于缺乏对科学绩效管理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使辅导员普遍难以形成科学的绩效观,部分辅导员对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有抵触情绪,对其过程和结果持质疑态度,认为考核会破坏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和谐关系,更不愿直面自身工作的不足,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大学辅导员绩效考评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收到应有的成效。

3 优化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的对策

3.1 梳理和提炼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

对辅导员岗位进行工作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工作分析工具和方法对辅导员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根据大学辅导员岗位说明书,梳理和提炼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建立大学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库;确定辅导员绩效考核方法、周期和参与者,选取关键绩效指标,确定绩效考核标准,构建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绩效考核评分表等;根据实际情况对个人绩效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引导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战略相匹配完善绩效管理各个环节的设置和实施。

3.2 收集必要的绩效信息,及时修正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辅导能帮助组织成员在工作过程中实时修正绩效行为,引导其实现绩效提升,而非帮助其事后修补,这与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相吻合。主管领导(或直接上级)应持续定期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辅导,总结其阶段性工作,指出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其工作绩效表现;对辅导员的绩效辅导应列入主管领导(或直接上级)的日常工作内容,并作为学校和院系考核主管领导(或直接上级)的指标;同时,应注重绩效辅导的效率,绩效辅导不是简单的形式化表扬或批评,而是在总结优异绩效的同时,也着重分析存在的问题,与辅导员通过沟通共同商定解决问题,改善绩效的方式方法 ,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3.3 制定明确的绩效体系考评计划

根据绩效管理体系,在绩效考核周期初始,首先应由辅导员的主管领导(或直接上级)和辅导员本人根据所在高校、所在院系的发展战略、办学宗旨、考核周期内(一般以学年为考核周期单位)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等,结合辅导员岗位本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共同制定其绩效计划。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办学宗旨是制定绩效计划的核心原则,是决定高校发展走向,全校教职员工为之努力的方向,是所有绩效计划期望达到的目标,因此绩效计划的制定必须服务于发展战略与办学宗旨。其次,绩效计划必须紧密围绕所在院系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院系的工作目标和计划是学校发展战略、工作总计划的分解,是更为明确和可操作的工作内容,院系层面的工作目标和计划继续分解,形成辅导员个体的绩效计划。

3.4 注重有效的绩效辅导体系

绩效辅导是管理者对组织成员进行绩效沟通和指导,帮助和掌握其绩效表现,根据实际情况对个人绩效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引导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战略相匹配;同时收集必要的绩效信息,为绩效考核做准备。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复杂琐碎,具有不固定性,除了常规工作以外,还需处理大量临时性的工作,辅导员的大部分工作内容并不直接产出可量化的工作成果,但其岗位工作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以上实际情况,现阶段高校辅导员的绩效考核应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主要考核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态度、能力等方面内容,结果考核主要是针对可量化的工作成果及相关量化指标的考核。构建实用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大学辅导员绩效管理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中考核指标的选取确定是重中之重。

3.5 落实考核结果的应用,进行及时的绩效反馈

考核结果如果仅停留在数据上,就失去了管理的意义,也难以达到提升组织和个体绩效的目标,因此对考核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同样非常重要。绩效反馈是将评估考核的结果通过绩效面谈、书面反馈等方式,传递给绩效个体,肯定绩效优良的部分,分析绩效不良的原因并帮助其提出改进措施,指导制定下一个周期的绩效计划。在大学辅导员的管理中,考核周期结束之后,主管领导(或直接上级)根据对辅导员的考核结果,及时对辅导员进行绩效反馈,绩效反馈中应着重注意两点:(下转第131页)(上接第108页)一是紧扣考核结果,就考核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二是反馈须及时,一旦反馈与考核时间相隔太长,则会失去反馈的时效性,也削弱了反馈的作用。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绩效辅导和绩效反馈机制至关重要,这两个环节在现行的绩效管理活动中很容易被忽视,但它们是使绩效管理活起来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绩效考核是手段而非目的,所以考核结果不能束之高阁,更不能流于单纯的考核数据,必须使其充分发挥管理的激励和杠杆作用。绩效考核的结果不仅要应用,而且要及时应用、公平应用,应通过制度或规定的形式形成明确的考核结果应用规则,这是保证考核结果公平应用的基本前提。现在高校对辅导员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大多停留在一次性物质奖励或荣誉奖励的层面,实际上考核结果应与绩效工资、奖金、人动、职业生涯发展、培训开发等多方面紧密挂钩,所以高校和院系应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明确的考核结果应用规则,用制度规范考核结果应用,保证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考核结果须在规定时间内根据相关制度得以应用,及时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杠杆作用,真正实现绩效管理过程效应与结果效应的并行,构建科学、有效的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技术服务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12日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传递方式与传递速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面临着社会上各种信息相关行业或机构的挑战与竞争。图书馆信息服务要想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走个性化信息服务道路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个性化信息服务也称定制服务,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的特定服务,即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或通过对用户个性、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

目前,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所需的支持技术已基本成熟。基于这些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可以逐步实现“用户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即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一、推送技术与个性化信息服务

简单地说,信息推送技术就是把信息自动送到用户面前的技术,即实现“信息找用户”。信息推送具有的优点是:及时性好,信源及时地向用户推送不断更新的动态信息;对用户要求低,普遍适用于广大公众,不要求用户有专门的技术;信息用户主动选择主题,被动接受信息。以推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形成了早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基本框架。目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推送类型有:频道式推送、邮件式推送、网页式样推送。

推送技术是在网络环境下,新兴的高效获取信息的基本手段和方式。然而,由于信息用户对于信息获取的要求差异性很大,网络信息种类繁多数里倍增,需要依靠智能技术的发展来提高作用。

二、基于RSS技术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技术

RSS表示“丰富站点摘要(Rich Site Summary)”,是把索引与的动态内容相连接,并提供了组织单个信息与集合信息的有效结构。对于用户而言,用RSS订阅信息与收取邮件一样简单,用户通过RSS,从网站上获取最新的文章标题、内容提要及全文链接等基本信息(Feeds),并据此进行可取舍的有针对性的快速阅读。RSS的目的是为了给Web上不同端点间提供一种内容交换的机制,RSS技术标准本身就是为这种内容交换而定义的一套规范。因此,Web端点需要要交换的信息首先要满足XML标准的输出格式才能被用户接受。

基于RSS技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机制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信息者需要生成RSS文档。即在一个RSS提要的分发过程中,需根据RSS定义的方式将信息的提要输出到一个标准的XML文件中,该文件在Web上要由一个唯一确定的地址来标识。用户端在得知该XML文件的地址后,将其导入RSS阅读器,作为监测地址。

其次,需要建立RSS主题聚合。RSS聚合是指,利用RSS将互联网上很多不同源的信息以Feeds订阅的方式集中到同一点,“聚合”的优点非常突出,信息用户无需浏览上百个网站,并在每个网站上都花费时间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使用RSS技术则只需到自己订阅的聚合门户更新扫描一次即可,作为信息获取者的个人用户与信息源的整体之间距离极小。利用RSS阅读器进行浏览和阅读的方式,使得建立基于用户的个人信息门户成为可能。由于采用聚合阅读模式,RSS用户进行Web浏览的入口将从以往集中提供信息服务的门户网站改为提供在线RSS订阅服务的内容聚合网站,或者以定义过聚合的RSS阅读器作为阅读入口。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也大大减少了网络传输数据的流量,增加了传输的效率。由于很多网站不断更新内容,当用户需要不同网站对某一主题的报道时就必须时刻关注这些网站的变化。许多门户网站和内容提供商、新闻媒体机构开始朝“聚合”发展,即通过RSS的标准将某一主题的最近更新的内容传送给用户。在传统浏览方式中,用户需要进入导航站点,然后一层层的打开页面才能浏览到信息。而RSS阅读方式,则通过提供信息的外部描述给用户,由用户自由选择,只需通过RSS阅读软件访问RSS聚合站点,便可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及时更新的信息。

第三,扫描更新。RSS阅读器将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频率对所监测的RSS地址进行扫描,查看目标XML文件是否有变动,一旦发现该文件被改动过,就将该XML文件自动下载到本地。被监测的XML文件(RSS地址)中保存着标准RSS格式的提要(Feeds)信息,这些信息用不同的标签来标注。Feeds包含的主要信息有频道名称(用channel来标识)、标题(title)、链接地址(link)、内容摘要(description),语言(language)、时间(Pub Date)、作者(author)、分类(category)等十多种预定义的标记。用户接收到Feeds后,就能在RSS阅读器中看到所有最新文章的标题和每篇文章的内容摘要以及可链接到全文的网页地址供用户选择。假如用户通过对文章标题和内容摘要的浏览产生了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就可以通过Feeds中提供的链接直接找到文章的全文进行详细阅读,极大地增强了用户信息的个性化程度。

三、智能搜索引擎技术与个性化信息服务

智能搜索引擎具有高度的智能化功能和突出的个性化服务优势,它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智能搜索引擎技术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许多不足。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搜索等IT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研究,这一技术要满足个性化服务要求,可做如下几点改进:

1、提高对知识本体论层面的分析与判断能力知识的语义逻辑包括语言层面、本体论层面和常识层面。智能搜索引擎对知识的语言层面、常识层面的语义理解较为准确、全面,而对于本体论层面的判断则显得较为薄弱。因此,需改善知识本体论层面的处理功能,提高对知识概念之间复杂语义关系的分析能力。

2、增设知识库的动态监视和动态更新反应功能。这种反应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智能搜索引擎对知识库搜索的主动性与实时性,完善用户需求的动态跟踪与知识即时推荐服务机制,不断适应“知识树”生长和知识点扩增的需要。

3、强化智能搜索引擎的目标知识搜索功能。元知识作为关于知识的知识,是对领域知识的提炼和抽象,将其机理应用于智能搜索引擎,可较大程度地提高对于数字图书馆知识库的搜索效率,特别是在检准率方面。

4、开辟范围更广、类型更多的知识检索途径。从布尔逻辑检索、全文检索、图像检索到跨知识库检索、跨媒体检索,力争全面、完善地应用各种最新的信息检索技术成果,开辟智能搜索引擎的各种检索途径。随着数字资源的快速增长和网络信息的海量增加,搜索引擎暴露的不足日益明显,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而作为新一代信息检索工具,智能搜索引擎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则更加突出。

主要参考文献:

[1]过仕明,刘岩芳.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3.

篇4

高校的档案工作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某些高校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地认识档案工作与高校管理建设之间的紧密联系,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信息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师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 高校档案服务对象的需求

1. 满足校内师生信息需求

高校档案的服务对象最主要的群体是校内师生。集中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学生的学习、就业等方面的档案信息服务功能。

第一,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服务教学评估。教育部自2003年起确立了周期性教学评估制度,为提高教育质量,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的关键举措。评估的结果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及发展前途,各高校都把教学评估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来抓。档案全面记录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进程,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对于教学评估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档案是评估材料的来源,是专家评价的依据。高校的教学档案可分为规章制度、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活动等资料,完备齐全的收集教学档案,对于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一个学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总体表现。

第二,为教师科研活动提供服务。高校科研档案记录了高校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在科研活动中的科研创意、科研思想、科研方法、科研经验、科研成果,这些都是教师进行科研再活动的依据和参考。一个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研究完成所形成的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科研档案,是科学技术的一种形式,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档案部门组织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对科研档案信息加工和编辑,汇编各种参考资料;采取多种方式提供科研档案信息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

第三,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建设和谐校园文化。高校的文化传统经由一代又一代师生传递下来,高校的历史档案客观、真实的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前辈的拼搏奋斗,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益载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高校档案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档案信息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向学生传递信息,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又有助于激励高校师生员工,激发其自豪感和归宿感,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重塑高校文化传统。

嘉应学院地处世界客都――梅州,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学生中有较大比例也来自于该地区,学校档案信息中收集有众多关于客家文化、习俗、历史等资料,档案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档案资料,开展各式各样的展览、查阅、原文传递等活动,这样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有利于客家文化的保育和传承,真正做到高校服务于地方建设和发展的目的。

第四,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档案,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也给高校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档案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为此,我们有必要专门针对毕业生建立档案,为其就业提供信息服务。首先,档案部门应做好学生的学习档案建设工作,对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成绩、综合测评、学历学位授予等信息进行完备记录和规范管理;其次,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应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及计算机、网络设备对就业信息进行搜集整理,为毕业生提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还应针对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就业进行宏观上的指导与规划。

2. 拓展高校档案信息的社会服务需求

高校档案由于其信息来源的特殊性,对社会服务需求的满足一般包括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咨询和了解,校友对历史资料的查询、复制,个人或团体对特定历史档案资料的查询等,其中,高校档案工作最应重视的一项社会服务是高校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服务。高校是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高校档案部门掌握了许多先进的科研成果资料。档案部门应通过宣传教育、出版编辑,讲座研讨,技术推广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多途径地开发利用这些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信息化对高校档案建设的要求

1. 高校档案信息化要注重信息资源的整合

高校设有多个职能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信息收集和管理,彼此互不相连,造成信息的割裂。在学校的档案信息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个信息系统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2. 高校档案信息建设应充分利用网络提供服务便利

网络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交流渠道,高校档案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加强档案网站建设,利用网络为校内师生、社会群体提供便捷的服务。档案网站建设的服务包括信息的和共享,同时应提供信息的在线咨询服务,注重双向沟通渠道的建设有助于完善档案工作。

3. 高校档案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注意兼顾信息公开共享与信息保密的要求

一方面,高校档案信息中的一部分内容适宜公开,以利于社会进步,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档案部门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信息传递的渠道畅通,以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用。而高校档案中也包含有设计专利、机密或个人隐私等不宜公开的内容,档案部门应注意这部分内容的保密工作,以维护学校和个人的利益不受侵害。

4. 高校档案信息化对档案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信息化工作对档案人才也提出了要求,一是档案馆要增加编制,满足档案工作深入发展和档案规模扩大的需要,二是档案馆要加强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和理念。

参考文献:

1. 吕文花.新时期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功能的拓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8):29

2. 任增伟.浅谈高校档案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理论界》2004(03):34

3. 石秀春.对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几点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4(06):52.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98-01

九年级化学总复习讲究的是全面、周到。因此许多教师采取地毯式轰炸,帮学生梳理一遍知识点,担心漏掉任何一点。我以前也使用这个方法,但总觉得成效不大,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可好像又没到位,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既浪费了时间,效果又不好。那么该如何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呢?结合自己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逐章梳理归类

逐章梳理归类的目的是巩固落实好“双基”,做到“章章通、节节清”。 逐章复习时,除了要对每章的“知识体系,主要实验和重要的知识点及其应用”等方面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外,还要研究每个知识点包含哪些内容,应复习到什么程度,有哪些“生长点”等要素。同时要突出知识与问题的整合,即“以知识引问题”、“以问题带知识”,把“问题意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逐章梳理归类的始终,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例如,梳理过NaOH的化学性质后,问由于NaOH与CO2反应无明显现象,如何检验实验室中一瓶NaOH溶液是否变质,有哪些方法可以检验?先让学生思考、讨论而后进行归纳――可以滴加含Ba2+或Ca2+的可溶性盐、Ca(OH)2溶液、Ba(OH)2溶液或稀酸等,即沉淀法或气体法。这时再问学生:用酚酞试液能否可以检验?学生立即联想到Na2CO3溶液也显碱性。以上问题虽然很浅显,但它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打牢基础知识,也避免了完全由教师“取而代之”的归纳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二、重问题设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中心任务就是设计为一个或一组有价值的问题,教者把教学过程组织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因此,设计的问题首先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只有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兼顾多方面要求,具有足够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如氧气、二氧化碳分别是“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下的两种重要气体,复习时,问题的设计不能仅局限在性质、用途、制备等内容的简单归纳和总结上,而是要重视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以氧气、二氧化碳各自性质为中心,分别构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变化、制法、用途的知识网络;二是通过分析比较氧气、二氧化碳两者之间在组成、用途等方面的差异,在巩固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思想方法的同时,深化对氧气和二氧化碳各部分知识之间关系的认识;三是以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转化反应为切入点,加强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联系,认识空气循环的意义,增强学生对待自然、物质、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中考化学复习中的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不仅是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具有更强的发散性,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往往还具有不同的思维起点,更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再次,设计适读的“挑战型”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如九年级学生对氢气、二氧化碳、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非常熟悉(即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九年级化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引导学生以现有发展水平作为思维生长点,假如到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再顺理成章到甲烷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了。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动脑,大胆设想,积极参与探究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这样的问题设计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果,而是在此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梳理,为构建更完善的知识链创造条件,实现认知水平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三、切实提高学科能力

(一)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对探究题考查的力度日益加大,而且一般都把它放在压轴题的位置,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题的素材要从生活中来、从科技成果中来、从化学史料中来、从社会热点中来、从实验中来等。如,对生活中的“拉拉热”饭盒的奥秘、食品包装袋中“干燥剂”的成分进行探究等。

中考试卷中探究题的素材一般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题型灵活多变,学生没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很难适应中考的要求的。要使学生探究得比较理性、深层,就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其探究能力,在总复习中切实提高其探究能力。

(二)学以致用能力

在复习教学时,要列举与化学有关的实际案例,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增强其应用化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简单的应用中得到“活化”,使所学知识在实践的检验中得到“升华”。

(三)知识迁移能力

近年来,中考化学对知识迁移能力方面的考查频率较高,此类题目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或同类问题。

篇6

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和培养,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充分体现以化学主干知识为载体,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全面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由对知识的考查转向对能力的考查。因此,传统的高三化学课堂就存在了一定的缺陷: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课堂缺少个性,缺少探索,老师灌的多、学生想的少;复习课枯燥乏味,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课外疲惫不堪,倦意不消,承受心理和生理双重压力;填鸭式的复习把知识往学生头脑里塞,学生成了记忆知识的机器,何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呢?这不仅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而且造成了复习效率难以提高的后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呢?我认为,最大的可为空间就是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2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化学内容庞杂,头绪繁多,涉及面宽,如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则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2.1 抓“纲”靠“本”

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才能领会命题思路,把握复习方向,掌握复习要点,提高复习效果。现在的高考“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为此,在选择复习内容时,应以《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为指导,引导学生寻找课本的落脚点及内在联系,使复习内容既全面又深刻、透彻。

2.2 整合课本知识、创新复习

比如在进行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复习时,传统的复习方法是老师先对各池举一个典型的装置图,一个一个分析透彻后,辅以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这种方法可能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生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和提高能力。我在复习时这样设计:自选材料和用品,请大家设计出一个原电池、一个电解池和一个电镀池,并写出各池的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并标出各池的电流方向、电子流动方向和离子运动方向。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就开始忙开了,基础好一点的学生直接就开始设计了,不少学生选择翻课本、翻以前的笔记,边看边设计或者依葫芦画瓢。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他们都真正动起来了。待多数同学任务完成后,再给出了第二个任务:同组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自己的设计,帮同学指出设计中的错误,并讨论错误的原因。任务一布置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都想知道别人做得怎么样。几分钟的激烈讨论后再选出代表以自己的设计为例对这几种池的原理进行讲解,学生互评,老师作适当的点评,并让学生比较这几种池的异同点。经过这样复习后学生对这样的知识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3 精选课堂例题与习题

复习课中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必须精心设计。题目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性、启发性、代表性、综合性。不宜太难,一般以中档题为佳。可精选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可以引申推广的(特别是进几年的一些高考题)题目让学生训练、研究,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一些解题方法、技巧等。

比如在讲练习 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c(Cl-) > c(NH4+) > c(H+) > c(OH-) (B) c(NH4+) > c(Cl-) > c(H+) > c(OH-)

(C) c(Cl-) = c(NH4+) > c(H+) > c(OH-) (D) c(NH4+) = c(Cl-) > c(H+) > c(OH-)

评完这题后我做了如下变换

变题一:100毫升0.1mol/L盐酸与50毫升0.2mol/L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A) c(Cl-) > c(NH4+) > c(H+) > c(OH-) (B) c(NH4+) > c(Cl-) > c(H+) > c(OH-)

(C) c(Cl-) = c(NH4+) > c(H+) > c(OH-) (D) c(NH4+) = c(Cl-) > c(H+) > c(OH-)

变题二: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c(NH4+) >c(Cl-) > c(H+) > c(OH-) (B) c(NH4+) >c(Cl-) > c(OH-) > c(H+)

(C) c(Cl-) > c(NH4+) > c(H+) > c(OH-) (D) c(Cl-) > c(NH4+) > c(OH-) >c(H+)

每变化一次,学生都表现出比较强的思考积极性。学生思考完这几题后及时提出问题,请你总结出解这一类题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分清溶液中存在的物质有哪些,有哪些电离或水解,考虑电离为主还是水解为主。还有学生补充注意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关系。把这几题一变下来,学生参与热情高、启发了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总结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实践证明只要用心设计,习题讲评也一样可以上得很精彩,并提高了课堂效率。

3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

3.1 学案导学,提高复习的高效性

学案导学这一复习模式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地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采取学案导学,正是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的好的教学方法。学案是导学的载体,学案的编写是学案导学教学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案的编写就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进行设计,减少教的成份,同时要以提高兴趣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并进”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案包括复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学法指导、达标训练。每一个学案都写上考试大纲要求,知识内容要紧扣复习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整个高中课本内容增减、合并、重组,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更要注意问题情景的创设,给学生留有创造性学习的空间。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训练,既要有“伸手可摘桃”的基础题,又要有“跳一跳能摘到”的能力题,还要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性习题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操作性习题,以适应各类学生的需要,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学案导学的前提是学生的自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每个学案都要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基础知识部分”要求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自学,对其中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基本知识,教师通过对学案的语系情况的检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上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例如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教师在课堂上就可少讲甚至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己讲。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作好标记,以便在在课堂中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为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在课后完成并上交,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的批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在下一课集体讲解或引导学生讨论,真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3.2 进行学科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

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和培养,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充分体现以化学主干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由对知识的考查转向对能力的考查。因此,传统的高三化学课堂就存在了一定的缺陷: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课堂缺少个性,缺少探索,老师灌得多、学生想得少;复习课枯燥乏味,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缺乏激情,课内外疲惫不堪,倦意不消,承受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填鸭式”的复习把知识往学生大脑里塞,学生成了记忆知识的机器,何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呢?这不仅不能适应新《程课标准》的要求,而且造成了复习效率难以提高的后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化学内容庞杂,头绪繁多,涉及面宽,如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则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首先,抓“纲”靠“本”,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才能领会命题思路,把握复习方向,掌握复习要点,提高复习效果。现在的高考“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为此,在选择复习内容时,应以《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为指导,引导学生寻找课本的落脚点及内在联系,使复习内容既全面又深刻、透彻。 

其次,整合课本知识、创新复习。比如在进行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复习时,传统的复习方法是老师先对各池举一个典型的装置图,一个一个分析透彻后,辅以适当地练习加以巩固。这种方法可能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生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和提高能力。我在复习时是这样设计的:自选材料和用品,请大家设计出一个原电池、一个电解池和一个电镀池,并写出各池的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并标出各池的电流方向、电子流动方向和离子运动方向。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就开始忙了,基础好一点的学生直接就开始设计,不少学生选择翻课本和以前的笔记,边看边设计或者依葫芦画瓢,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他们都真正动起来了。待多数同学任务完成后,再给出第二个任务:同组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自己的设计,帮同学指出设计中的错误,并讨论错误的原因。任务一布置,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都想知道别人做得怎么样。几分钟的激烈讨论后,再选出代表以自己的设计为例,对这几种池的原理进行讲解,学生互评,老师作适当的点评,并让学生比较这几种池的异同点。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 

篇8

一、职业承诺的内涵

职业承诺是职业心理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外国的学者对于职业承诺的内涵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布劳对职业承诺的认识范畴主要集中在职业感情,主要体现于对现职业继续留下从事的愿望和对现从事职业的热爱程度。①伦敦认为,职业承诺涵盖了工作动机、管理动机、职业行为以及与职业动机有关的动机。②梅耶等人则将组织承诺三因素理论拓展应用于职业承诺领域,他认为职业承诺也应具有以下三方面因素:继续承诺——对离职所要承担的代价的认识、规范承诺——对自己职业持有的义务感、情感承诺——对自己职业愿意坚持的强烈意愿。③国内学术界龙立荣等专家则认为职业承诺的内涵是一个人对自身职业的情感依赖度和认同度,对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的投入程度以及在社会规范的内化下所导致的不愿更换职业的程度。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职业承诺当是个人对自身职业的认知,是基于对自身职业的热爱和认同度,并且对其所从事的职业的热爱与认同,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个体能够并且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以便实现自身职业目标。

梅耶与艾伦在20世纪30年代将职业承诺理论首次投入应用于教师队伍的研究。我们国家在20世纪末也开始兴起对于教师的职业承诺研究。一直以来,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定模糊、发展空间狭窄、队伍不稳定、发展后劲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以及高校辅导员自身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在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高学历化的势头强劲,应考虑如何发挥出高学历辅导员队伍深厚的人力资源优势,提高辅导员队伍工作绩效,达到解决高学历辅导员队伍低职业承诺水平问题的目的。

二、辅导员高学历化及其职业承诺状况

高校辅导员是当今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的主要策划执行者,他们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而他们和学生接触最多并且是学生最能产生依赖的人,是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各方面学习的直接引导者、指导者。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学历水平也越来越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某教育部直属211重点大学参与问卷调查的辅导员中有90%是硕士学位;某地方本科高校参与问卷调查的辅导员中有61%的辅导员是硕士学位。

虽然高校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在日益高学历化,但是职业承诺水平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高学历人才的职业期望值往往相当高,也导致了一些人在择业过程中目标功利化倾向加剧。特别是当今高校,很多新进高校的高学历辅导员在工作一定的时间后,多数急于调离辅导员岗位,转而谋求返回原专业从事专业教学研究工作或者在行政部门担任行政管理干部等。

在目前各个高校中,辅导员队伍在职业定位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职业前景不清晰。高校辅导员群体在高校教师行列中一般来说是属于比较年轻的群体,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相对来说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拓展,但目前许多高校为辅导员提供的发展平台少之又少。比如,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采用人事或人才租赁的形式引进的,这就导致了当今许多的辅导员严重缺乏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认同感,始终感觉自己就是“临时工”,也导致了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一个跳板。另外,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因为缺乏参加一些科研项目的机会和精力,往往在评定职称上因为科研成果的问题处于最不利的地位;同时,国家教育部门在辅导员管理方面缺乏实际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保障解决辅导员的出路。现实的问题导致很多辅导员都觉得在这个岗位上看不到未来,所以一有机会就想脱离辅导员岗位,势必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

2.职业倦怠。随着我国社会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社会各界对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同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任务繁杂、工作强度大,既要管理学生,又要给学校各职能部门打杂。而与承担的繁重的工作量相反的却是在职称、福利等方面并没有相应的回报甚至是等同的待遇。问题日积月累,肯定会给辅导员工作情绪带来强烈的困扰,造成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卷调查显示,某教育部直属211重点大学和某地方高校均有20%左右的辅导员对自己这份职业的工作意义产生怀疑,均有20%左右的辅导员对于自己的工作感到身心俱疲,两校的辅导员一致都认为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杂务相对过多,使得辅导员们疲于应对。

这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导致了高学历辅导员在工作中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人力资源优势,甚至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起到相当大的负面作用。所以说当今高校在思考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时,如何引进高学历人才已并非主要问题,关键问题是在如何能够保持队伍的稳定性。

三、高学历辅导员低职业承诺的原因分析

1.职业动机对职业承诺的影响。热爱本职工作并有志于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在当今的高学历辅导员队伍中也大有人在,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些人加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动机不纯。因为近些年高校教师在待遇方面有所提高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职业特点、相对美好的工作环境,使得众多高学历毕业生求职热点转向高校教师。因而导致一些硕士通过应聘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进入高校工作,但在其职业规划中却将辅导员岗位作为通向高校专业教师岗位或其他岗位的跳板。在我们所做的调查中显示,某教育部直属211重点大学和某地方高校均有20%左右的辅导员在从事辅导员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期望有合适的机会就转行或者尽快升迁。所以有部分辅导员把当前工作看作过渡性的工作,甚至在行为上他们对所从事工作也并非尽职尽责,这部分高学历辅导员所持的职业动机使得他们实际上对高校这一组织做出的是机会承诺,而并非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岗位做出自己的职业承诺。

2.对本职工作的心理认同度不够高。梅耶和龙立荣等都认为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和情感是影响职业承诺的重要变量。那么依此来看,高学历辅导员职业承诺较低的原因归根结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其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在心理上的认同度过低,职业情感缺乏。高学历的辅导员心中的就业期望值很高,他们很希望能够通过工作挖掘出自身潜力、发挥出专业特长,以达到自身价值的实现,达到自己成就感的满足。然而社会各界误认为高校辅导员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职业,社会的偏见对其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培养更是起到了很大反作用。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某教育部直属211重点大学和某地方高校均有20%左右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在社会中的受尊敬程度比较低,也正是这些世俗的观念更加导致高校辅导员群体始终处于一个快速分化状态。现在硕士研究生代替过去由专科生或者本科生从事的辅导员工作,这也使得高学历辅导员往往会产生出比较强烈的心理落差,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太多又很难找到职业的成就感。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某地方高校有27%、某教育部直属211重点大学有20%的辅导员认为做辅导员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残酷的现实使得高学历辅导员在工作中很难产生职业认同。

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辅导员职业角色之间的冲突。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长期以来是将研究生培养成能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理论知识,并能够独立地在相关专业领域开展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往往并不是应用型人才。这些硕士、博士在学习期间需要在自己的专业研究工作中合理的。但是高校辅导员工作是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的,各类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数不胜数,使得他们反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

知识型、研究型高学历人才的定位,从事的却是事务性与实践性极强的辅导员职业。所以高学历的辅导员工作后发现自己并不一定能完全胜任本职工作,并且他们在读书期间也缺乏对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经验,进而会影响到工作成效,进而对自身产生职业压力。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某教育部直属211重点大学和某地方高校均有40%左右的辅导员对目前工作的感受是痛苦迷茫。一旦外部的压力达到无法控制的时候,个人心中往往就会滋生非常强烈的离职倾向,因此他们即便留在辅导员岗位,也可能仅仅是因为离职代价太大或者受舆论压力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属于继续承诺以及规范承诺的范畴,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却在于辅导员对本身职业的情感承诺。

四、提升高学历辅导员职业承诺水平的对策

1.了解高学历辅导员真实的职业动机,促使其组织承诺与职业承诺一致。职业动机是一个包括了职业认同、职业洞察力和职业活力的三维结构。高学历辅导员低职业承诺水平的另一原因很大程度在于职业荣誉感不够强,这其中不仅因为社会各界对辅导员职业存在一些偏见,同时也与高校的学生工作始终无法真正意义上获得学校同等重视有很大联系。因此他们自然不会以辅导员职业来给自身定义,更谈不上职业认同感。这就造成了高学历辅导员在入职以后,并不情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

高学历辅导员对高校这个组织的职业承诺水平还是较高的,但对于辅导员岗位的承诺水平却较低,这需要学校将自身的整体发展目标同高学历辅导员的个人目标相统一,使得组织和个人能够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 使得我们的高学历辅导员既有较高的组织承诺水平,同时还有较高的职业承诺水平。比如,对高学历辅导员在职称评定以及职位晋升方面实施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并通过合理的分流措施将部分高学历辅导员安排到相对适合的岗位,使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切实的政策保障和发展空间,以提高其职业承诺水平。如严格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第24号令:“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篇9

一、河南高校创业孵化体系问题动因

(1)政府层面原因。社会环境中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执行存在失范,政策要求得不到落实。就我省大学生创业面对的政策来说执行过程存在着明显的不民主。大学生创业者对当前我国政府的创业服务并不满意,近40%的创业者认为政府服务对其创业行为没有任何创业帮助。政府服务中最不满意的地方分别是:没有为大学生提供优惠政策;政府的服务办事效率差;没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制订的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大都停留在宏观倡导政策的层面,可操作性较低。多数地方政府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政策都是粗线条的,很多措施不具有可操作性,宣传导向与象征意义超过了其实际意义。(2)高校层面原因。高校内部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的有效性不足。首先是高校制订的创业孵化体系支持政策不完善。虽然在某种意义上,高等教育机构由于其不是政府职能部门,其出台的一些规定与措施往往缺乏法律意义上的权威效力,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公共政策,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校期间仍然构成了这些措施或者“政策”的目标群体。而当前由高校制订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支持政策在许多情况下只能起到有效的宣传作用,实际意义不大。我省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自己学校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大都属于创业教育内容,一些则是以模拟实践的方式在校内或者联合企业让大学生体验创业。(3)学生层面原因。一是项目团队组员选择欠妥,因小组成员构成不合理,如同学院同专业的学生组队的情况,导致课时一致,无法分工,专业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创立企业各个岗位的需求。二是对创业理解的偏差,大学生经营者普遍认为学校应该尽量提供业务的机会给他们,而不是考虑去主动联系学校的各个业务主管部门,依靠自身的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主动地开拓业务生意。并且认为效益差的状况对项目营业影响很大。这个观念显然与学校建立创业孵化体系的初衷不相符,学校的意图是通过免费提供创业场所和相应的管理与指导从而培育出“企业家”,而非商店“老板”,坐等生意。三是自信心欠缺。创业信心来自于对风险的认识以及对自身创业能力和创业经验的判断,是创业的决定因素。(4)社会层面原因。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的是启动资金,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寻求“第一桶金”是要面对的第一道难题。目前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就是自己拿着项目,找民营企业老板来投资。因为基本没有其它融资渠道,风险投资在我国被称为“保险投资”,不太看得上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大学生创业项目也很难在银行贷到款。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激情并不缺乏,但他们的创业计划书还是非常稚嫩,很多人的项目都是已经有很多人在做的成熟项目,不少大学生是“一厢情愿”地考虑问题。所以风险投资资金愿意投到大学生创业项目中的很少,公司基本没有做过这方面的投资。有些大学生创业还可以获得市政府的启动资金贷款,但外地生源就没有这项政策。所以目前各高校的创业孵化体系成功的并不多,大多想要创业的学生,都是选择先工作几年,等有了钱以后再考虑去创业。

二、河南高校创业孵化体系的构建对策

(1)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主要是选择运行模式。运行机制问题决定着孵化体系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思路,运行机制不同,孵化体系建设的侧重点也会不同。根据孵化器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采用一校一园发展模式更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采用一校一园模式(如图1所示),以一个经营实体进行运作,实行以高校为主导,政府为支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开放式办园、封闭式管理的运行模式,就能把科技园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协调功能的市场化实体,从而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回报高校和服务地方经济。

(2)以高校为主导。大学创业孵化体系不同于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特征也正在于此,所以必须要以高校为主导。具体讲,在智力资源方面,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方式,以产权为纽带,将学校的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在条件资源方面,学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应主动向科技园开放,在孵企业可以与校内单位及教师同等对待,实行无偿或优惠、优先使用;另一方面,改革高校管理制度,鼓励师生入园创业,通过大学特有的深厚文化底蕴,营造大学科技园的文化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科技园文化。(3)政府积极支持。国家把建设创业孵化体系作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国家大学创业园,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法规。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中,尤其是在大学科技园创建的初期,应该争取政府在优惠政策的落实、建设用地、工商、税务及投融资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为大学科技园营造良好的氛围,树立良好的形象,打造地方经济增长源。对园内企业通过实行政府“一站制”办公,使其享受到真正一流的服务,全心全意从事技术创新。(4)实行开放式办园、封闭式管理。所谓开放型的园区运作机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涵义:首先,要实现园区主体的多元化。目前国内的大学科技园基本上都是高校投资创办,或者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创办,很少有第三方的投资,这样就难以吸纳园区发展所需要的足够资金,影响了园区孵化能力的培育。更重要的是,第三方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更能引入敏锐的市场意识与先进的管理理念,而这正是我国大学科技园存在的普遍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大学科技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其次,开放型的机制要求科技园不仅要对大学开放、对社会企业开放,还要对国外企业和园区开放;要加强园区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要善于利用和借鉴国内外的各种技术资源与管理经验,加强自身实力。(5)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设立科技园管理平台公司。大学科技园要按照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高校及各方之间的产权关系。学校作为投资方,只能按照资金、人才、技术等入股比例获取收益,不能由学校包办企业。完善大学科技园的治理结构,很重要的一点是理顺管委会、公司经理层与公司董事会之间的关系,三者应当做到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科技园有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是科技园的主要执行机构,负责提供包括物业管理、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工作以及园区创业基金的管理和科技园的招商引资、市场策划、资本运营等工作。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核心是董事会,董事会由科技园母体高校以及其它投资者共同组成,高校主要通过董事会影响科技园的运作。

针对我省目前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运作模式选择、各主体优化分工、完善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对策,为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创新能力提供帮助。

参 考 文 献

[1]熊伟.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的构建框架与实施模式[J].陕西教育学院创业教育研究中心.2009(7)

篇10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信息时代被广泛提及的话题,尤其是在科研信息汇集交织的高校图书馆,如何满足高校师生的需要,实现个性化服务,是摆在每一个高校面前的难题。通过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大大拓宽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层次,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健康、创新发展。

一、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1.内涵

个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具有一定的意向性,表现的是一个行为主体的独特性。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指的是信息服务者为信息客户提供的独特的,能够满足不同群体需要的信息服务,是一种信息潮流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种。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一种根据信息客户的行为习惯、爱好和需求而为其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以便来满足其需要。另一种则是在当今科技飞快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作为可以自由接入互联网的个体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在网络上设定自己需要的信息来源、网上功能以及其他服务,从而实现对于网络信息的方便快捷索取,这种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主动权掌握在客户的手中。这两种概念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了个性化信息服务注重的是个人客户的独特需要,这也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然而当前对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的错误。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个性化服务只能在数字化的图书馆中进行。其实这里的信息并不指的是只能在网上传输的信息,同样包括纸质的文献信息。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大多就是一种混合了纸质和电子的双重图书馆,具有当地文献和远程文献的完美融合优势,是一种传统和现代结合的信息处理场所。而传统的信息服务仍然很多,所以在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应该不能忘记传统纸质型的资源。另一方面,个性化信息服务注重的是强调用户个人的信息需要,而忽视了用户自己个性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

个性化信息服务其实是一种早就存在的服务方式,并不是信息时代独有的。比如之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新的资料和期刊到馆的时候,一些老师和学生会亲自来借阅,这显然就是一种个性化服务。但是可以看出这种服务还是很小众的,在广大师生范围内无法普及,故而如果要想做好个性化信息服务,对于网络科技的使用时十分必要的,比如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网络咨询和制定关键词的信息检索、借阅服务,等等。

2.特点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服务方式的个性化,信息化时代的图书馆个方式趋向于多元化发展,而基于此图书馆可以根据每一个客户的喜好、习惯和独特需求来有针对地进行个性化服务。二是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个性化服务是一种对于传统图书馆服务的继承和发展,图书馆的工作可以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来进行,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工作也可以基于师生的需要来开展。三是服务时空的个性化。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使得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不再是传统的模式,而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服务,比如在线的信息咨询、网上借阅和检索等,服务的局限性大大减小。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必要性

1.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的根本途径

在信息时代,网络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每一个用户的年龄、习惯、职业和知识水平不同,其需求当然也是不同的。而随着高校的发展,师生数量越来越多,教学和科研型高校成为主流。很多教师并不是只有教学任务,也有着很多的科研项目。因此师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多,需求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元化,对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图书馆为了满足需求量大、专业性强、内容深奥等具有典型个性化特征的信息需要,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迫在眉睫。

2.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实现信息资源多样化的有效措施

网络大环境下,用户需求的信息往往来自多样化的载体和多样化的渠道,是一种对信息的收集和再整理过程。信息资源的多样化首先需要多样化发展信息的载体,在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纸质型资源不再是主题,而更多的数据光盘、电子文献甚至自建的网络数据库正成为信息的主要载体。还有就是网络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通过网络来连接到其他的图书馆、资源库就可以丰富自身的资源,经过处理之后可大大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供需矛盾

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很快,形成了一个浩瀚的信息库。而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总体来说还是很少的,如何在这么多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往往是令用户很头疼的一件事情,信息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可以根据用户所需,引导其在众多的信息中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大大提高信息查找的时间,更加准确、快捷。

4.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可以完善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服务组织,应该主动服务。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图书馆都是被动服务,等着用户来上门索取服务,没有实现主动提供服务。服务的理念不能是“图书馆提供什么,用户就用什么”,而应该是“用户需要什么,图书馆就提供什么”。图书馆应该树立竞争意识,通过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来巩固自己在信息市场中的地位。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专门的推荐,切实解决用户困难,实现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模式转变。

三、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现

1.提高馆员信息科技素养,建立学科馆员制

信息化时代,个性化信息服务对于信息科技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的馆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才能胜任当下的工作。然而现在很多高校的图书馆中,工作人员多为调动人员,存在一定的关系户,这就使得馆员结构不合理,知识体系不完整,达不到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对图书馆馆员进行一定的培训,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管理技术和电子科技体系知识,提高馆员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应该建立完善的学科馆员制度,来保证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学科馆员除了负责文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之外,还应该对某一个专业领域有所了解,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师生需求,对专业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建立专门的索引和数据库,为不同专业领域的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

2.建立个性化的服务站点

建立个性化的服务站点旨在提高信息服务的技术含量,这也是标志着个性化信息服务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比如很多网站都可以让用户自己来设置,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实现信息的个性设置。比如新闻网站让用户设置感兴趣的领域来实现信息的自动检索;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搜索引擎等等。放到高校图书馆中,这种个性化的服务站点可以是不同专业领域的学术资料整理,将一定的相同领域资料放到一个站点内,用户访问起来将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实现学术研究领域的个性化服务。

3.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经费和人力物力条件,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将繁杂的文献资源分成很多个单独的单元,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设置,建立明目的特色数据库。同时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也是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途径,通过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图书馆和教育机构、图书馆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文献借阅和信息互利,实现完整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构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4.转变信息服务观念,提升服务质量

从根本上来讲,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的组织,应该研究读者的合理需要,来进行专业的服务,善于培养读者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建立高质量的书目和数据库,主动服务,建立主动服务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图书馆不能等读者上门,而应该在任何工作阶段和工作内容下,站在用户需要的基础上,研究他们的需要以及实现的过程。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应该围绕读者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库建立。这是一个树立主动服务意识的过程,需要上级的重视和一定的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每一个用户的差异,对于不同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提供有效的服务。善于收集和整理用户信息,将用户的科研领域和需求建立成为专门的用户数据库,了解用户习惯的检索内容,为其调整服务方式,更新数据库,保证用户能准确及时地获得信息。当然,图书馆也应该对用户进行专门的培训,让用户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和信息检索,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用户所需举办专业性的学术活动,通过两方共同努力,实现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构建工作提供了平台和机遇,而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利用率和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的良好途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重视,加大投入,开发专业性和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圣韬,王彬,刘丽杰等.浅析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1):271.281.

篇11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针对服务区有效运营的经济学分析

(一)形成员工的自觉服务意识

这里主要强调“自觉”二字,这与传统绩效考核机制的作用还有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机制只关注工作结果,却很少关注完成工作的个体。这不仅背离了人本管理原则,也难以形成稳定的员工队伍。而作为自觉服务意识则不同,它是内化为员工的主观意识而积极参与到服务区的运营管理中来。根据机制设计理论可知,若要实现这种自觉服务意识,则需要围绕着“激励兼容”原则来进行绩效管理制度创新。

(二)服务意识驱动下绩效提升

在本文开篇之处就已提到,高速公路服务区不仅关乎高速系统的形象,也成为高速公路利润创造的源泉。因此,通过提升员工的服务意识来增强服务区的运营绩效,便成为落实上述两个要件的基础了。这里着重考察利润创造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将消费者行为理论纳入到对乘客消费偏好的把握上,从而在货品选择上做到有的放矢,最终提高资金循环的速度。这里需要指出,以上经济学分析所得结论未能考虑服务区现状。若要增强优化模式的可操作性,还需要对现状进行反思。

二、分析基础上的目标定位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目标定位。

(一)主体意识方面

从高速公路系统的组织管理来看,服务区并不是主要功能区,而是为高速公路服务的辅助单位。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在员工配备还是员工岗位素养考核上,都不及处于主要功能区岗位上的职员。长此以往,便逐渐使该服务区工作的员工产生一种被边缘化的情绪,这一情绪又内化到个体的思想意识领域。为此,高速公路公司管理层应明确该问题的严肃性,进而在组织文化和激励机制的促进下增强他们的组织归属感。

(二)客体绩效方面

使服务区员工获得组织归属感后,便能有效激化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然而,服务区的社会和经济目标并不一定能由此增强。因此,岗位培训便成为优化措施的重要方面。实践表明,随着自驾车的增多以及旅游产品的多元化,高速公路上的乘客在服务区的消费也逐渐发生演变。但作为起辅助作用的服务区服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一来,将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衍生效应。

三、定位驱动下的优化措施构建

(一)突破传统组织管理的格局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延伸,也意味着今后使用高度路出行的客源和货源会不断增加。在多元目标驱动下,高速公路公司管理层需要重新审视服务区的功能定位,应从目前的起辅助功能定位转换为互补型功能定位。这样一来,在人事制度和薪酬分配体制上便能在现有基础上有所突破。最终,在物质决定意识的辩证关系作用下,不断提升服务区员工的工作自信和岗位自觉。当然,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在面对组织变革时都会遇到障碍,从而遵循先易后难的变革路径。

(二)增强服务区组织文化建设

受到服务区岗位在空间布局的影响,该单位长期围绕着辅助服务来开展工作,而忽视了内部组织文化的建设。组织文化不仅起到凝聚力的功能,还能产生振奋士气的作用。因此,结合当前的践行群众路线活动,单位管理层应充分掌握员工的思想状况,以帮扶作为推手沿着: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路径进发。而这也将为强化员工的岗位培训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

(三)强化针对员工的岗位培训

在目前的绩效考核办法下,服务区员工在工作态度上并不存在太多问题。但这也是上文所指出的,其是在制度压力下而形成的。因此,在员工培训中需要使员工明确自身利益与服务区发展利益的关联性,从而在趋利避害的作用下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自觉。另外,在岗位技能培训上除了应加强外语口语训练外,还应突出一线销售服务人员的营销技巧。

四、实证分析

服务区是高速公路上必不可少的设施,能够为高速公路的使用者提供服务,对保障行车安全、保证运输效率、缓解驾驶员在生理上的过度疲劳和车辆使用上的极限状况十分重要。

2011年5月26日,交通运输部正式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中国高速公路服务区一般都以50公里为标准间距设置,在进行高速公路服务区规划时一般采取成对设置的方法,即道路两侧各设1处服务区。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本文主题还可以从其它方面进行,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五、小结

本文认为,微观经济学强调资源配置效率,将这一思路具体到经济学分析中,可得到两点结论:形成员工的自觉服务意识,以及服务意识驱动下绩效提升。因此,需要在突破传统组织管理的格局、增强服务区组织文化建设,以及强化针对员工的岗位培训等三个方面下功夫。具体而言,高速公路公司管理层需要重新审视服务区的功能定位,应从目前的起辅助功能定位转换为互补型功能定位;以帮扶作为推手沿着: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路径进发;在员工培训中需要使员工明确自身利益与服务区发展利益的关联性,从而在趋利避害的作用下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自觉。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51-01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现代社会对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完善的信息提供能力成为社会信息化服务的关键环节。在无线信息网络和移动信息设备逐渐普及的今天,人们开始期待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样的背景下,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和应用开始得到发展,基于移动图书馆的高校信息社会化问题的研究正在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1 基于移动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建设了一定规模的数字图书馆,已经具有很强的信息化服务能力。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从制度层面规范了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基础。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就是指高等学校图书馆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基于“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社会的理念,将信息资源服务对象拓展到整个社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满足整个社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高校主动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在广大社会读者对信息服务持续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和壮大起来的。第一,社会上广大个人读者对信息服务有着持续的需求。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个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通过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提高能力素质来适应社会竞争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市场需求导向下,个人读者需要持续不断的知识和信息服务的支撑来提高个人素质。第二,社会企业对信息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现代经济社会正在逐步向知识经济的方向转变,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这就不断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开发等多方面持续加大知识投入,不断应用最新的信息资源,将信息力转化成企业发展的动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抢占有利的制高点,企业经营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与信息资源服务已经密不可分。在这样的需求下,许多高校纷纷以数字图书馆的形式开展了针对社会不同层面读者的信息资源服务。但传统的服务模式在快节奏的信息社会下已经开始暴露出局限性,而移动图书馆概念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些不足。

移动图书馆的实现是在无线移动网络通信、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多种便携式移动设备应用非常成熟的基础上提出和实现的。移动图书馆的构建使广大读者真正突破的时间、地点和空间的局限,读者仅需通过手机、手持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设备即可享受到信息查询、浏览和获取资源等图书馆信息服务。从应用的意义上看,移动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补充,通过一系列移动技术的应用,将数字图书馆服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个层面。从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角度看,移动图书馆具有巨大的优势。首先,移动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服务方面更加灵活方便。移动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形式上的移动性符合现代信息社会快节奏的需求,读者可以使用移动设备方便灵活享受信息服务。其次,移动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移动性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应用更加快捷。再次,移动图书馆更加容易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理念。

2 移动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策略

(1)提高思想认识,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开发移动图书馆的特色服务。目前来看,社会各个层次尤其是年轻人对移动阅读的需求以及移动阅读的意愿都在不断增强,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但是面对互联网以及其他资源提供方大量的信息化资源服务,高校移动图书馆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移动图书馆能否在竞争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关键就是在思想认识上是否能够与时俱进。图书馆的决策者必须清楚认识到移动数字图书馆在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应该将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作为重要工程。在信息服务方面大力开展和提供特色服务,真正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开展包括舆情监测、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特色数据库、经济产业信息专题、个性化阅读定制、文献推送等信息服务。

(2)大力引入、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推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移动图书馆发展和应用的创新,其基础就是技术。随着移动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各种新技术将层出不穷,图书馆需要不断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并及时消化吸收,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改善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技术的创新推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创新。

(3)实施资源共建和共享策略,提高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效益。目前来看,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开发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在普及应用方面也面临资源共享和服务互通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实施多馆合作和校地共建等模式,在多方联合的基础上共同提高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效益。多馆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技术上的互用,不但可以充分避免不同图书馆在同一信息资源方面的重复开发,还可以共同建立一站式应用平台,实现多馆间的一证通行,极大的提高信息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另外,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还应该加强与科研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间的联系,在互通信息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自身信息的获取渠道,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增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开展与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形成与地方新兴产业企业间的信息、知识共享平台,促进移动图书馆的开发和应用力度。

3 结语

移动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全新服务,在人们对社会信息服务需求日益增多的背景下,移动图书馆以其灵活方便和个性化、互动式的服务理念开始在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业务领域。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