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9: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课程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44-02
1 课程地位和作用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探索职业教育和创客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蓝岛创客空间开发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它是创客教育专门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创客教育专门课程的开发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发掘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而优秀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起源于创新创意的思维。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作为课程的宗旨,通过介绍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阐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并为学生构筑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开发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实践训练为主线,主要通过思维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创新的基本方法,从而激发其对创新的兴趣,助其积累创新的经验,提高创新的能力。教师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陈述、分享为主,穿插知识点为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训练其创新、创造能力。
3 课程纲要
3.1 n程引入
1. 教师自我介绍以及课程简要介绍
2. 分组以及团队破冰
3. 广义创新以及狭义创新概念引入
4. 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引入训练。
5. 游戏环节:一人比划一人猜
6. 分组讨论分享:以元宵为例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对描述元宵的属性稍加改变,思考哪些是市场上没有的且能够商品化的?
7. 课程引入总结:以各式各样的水杯为例
3.2 创新思维方式介绍
1. 创新思维之求同求异求和思维
2. 创新思维之想象思维
3.创新思维之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4.创新思维之联想思维
5.创新思维之直觉思维以及灵感思维
3.3 创新方法的介绍
1.创新方法----缺点(痛点)列举法引入及训练
2.创新方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引入及训练
3.创新方法----组合法引入及训练
4.创新方法----移植法
3 课程评价方式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主要根据课堂讨论发言表现以及课堂中奥斯本检核表、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课堂讨论记录表三张表单来综合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1. 课堂讨论发言表现见表1
2.奥斯本检核表:奥斯本检核表法是指以该技法的发明者奥斯本命名、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像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主要面对9个大问题: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3.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根据多年来对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男女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经理等的个性和品质的研究.设计了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用于测试成年人的创造力。
4.课堂讨论记录表:将课堂的讨论内容制作成课堂讨论记录表,从课堂记录表的内容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情况,简单实用。
4 课程总结
创新思维体现和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营销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思维,产品设计创新思维等,该课程着重点训练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是不存在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自由、开放的态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通过交流及肯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通过脑筋急转、游戏、图片、影视片段等方式引入课程主要内容更受同学们喜爱,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激辩来完成,每个同学的创意成果都需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得到了激发。课程评价方面由于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主要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创意的新鲜程度,这也更加激发学生对于情景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 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跑酷运动起源于法国体育运动,主要是跑酷者自身利用各种姿势以最快的速度通过障碍物,障碍物可以是树木、墙体、栏杆及台阶等任何东西,城市的建造结构符合跑酷运动对障碍物的需求。在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中开设跑酷运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加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还有利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跑酷运动的特性
1.跑酷运动超越自我的挑战性及跑酷场地的随机性
跑酷运动作为极限运动的一种,大学体育课程中开设这一课程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超越自我的精神。跑酷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大学生在跑酷过程中与身边的伙伴相互竞争,提高自身跑酷能力的同时,可以在竞争过程中提高自身认同感,保证大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为今后良好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由于跑酷运动的障碍物可以是任何物品,这也减少了跑酷场地建设所需要的投入,提高了跑酷运动在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中开设的可行性,大学建设也符合跑酷运动对障碍物的需求,为跑酷运动的开设提供了先决条件。
2.跑酷运动的观赏性及危险性
跑酷运动需要跑酷者以各种可能姿势跨越障碍物,跑酷人员在做各种动作娱乐自己、超越自己的同时,也会给路人带来极大的视觉体验,另外跑酷运动本身就是一种运动艺术,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跑酷运动虽然不属于极端危险运动,但在跑酷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跑酷不仅是跑,更要表现的是酷,主要是跑酷者在跑步的同时利用跳跃翻滚等动作翻越障碍物,如果在跑酷过程中出现头脑不灵活或动作难度过大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危险事故,跑酷的危险性还受天气状况、交通环境及跑酷者身体素质等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对这一课程开设时,也要考虑跑酷运动的危险性。
二、在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开设跑酷的价值
以湖北医药学院开设跑酷课程为例,探究在高校中开设跑酷课程的价值。
1.湖北医学院开设跑酷课程的具体步骤
湖北医药学院开设跑酷课程主要包括课程设计与开展、课程评价和课程总结三个步骤。
(1)课程设计与开展。在保证跑酷课程开展安全性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及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将学生的跑酷教学课程设计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跑酷概念及内涵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跑酷,跑酷动作的分析等,并对跑酷过程中突发危险的处理方法进行讲解,提高学生跑酷能力,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学生自身体质的锻炼,如弹跳能力、手部力量、前后空翻等,还要加强对学生平衡力及准确性的锻炼,保证学生翻越障碍的成功率,提高学生跑酷运动的学习效果。
(2)课程评价。在进行跑酷运动教学过程中,增加适度的教学评价工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酷跑运动的教学效率,还能准确的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保证课程总结的准确性。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3)课程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酷跑课程的学习,结合日常评价工作,对学生跑酷运动的学习效果进行最后的总结工作。数据结果显示在大学体育中开设跑酷课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耐力、爆发力和平衡能力等,能过充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2.分析结果探究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中开设跑酷课程的价值
(1)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在大学体育课中开设跑酷运动,可以大幅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跑酷运动本身需要跑酷者具有很好的弹跳能力、力量及平衡力等,大学生在学习跑酷过程中需要加强自身的体能训练,达到跑酷运动对跑酷者身体素质的要求。因此在大学课程中开设跑酷运动可以激发大学生身体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2)品牌竞争价值。跑酷作为一种新的时尚运动,已经被社会及大众接受,而跑酷运动中也蕴含很大的商业价值,这项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青少年,在高校中开设跑酷课程,可以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同时跑酷运动的竞争性,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加自我认同感,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中开设跑酷课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跑酷运动符合大学生学习要求,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其次跑酷课程作为一种新形式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保证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最后高校内部的结构建设符合跑酷运动对障碍物的要求,适合跑酷者的跑酷运动。所以应加强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中跑酷运动的开设,为国家培育全方面人才。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改革教育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衡量大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的指标[1-2]。从资料的检索来看,目前关于大学生学习的研究多集中于现状及大学生适应度等其他方面的研究。与此不同,本研究则集中于探讨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学生个人的内在因素也会对该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甚至学生的这种内在因素会对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些环境并不是太好以及师资力量并未足够强大的学校依旧会有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而在具有良好学习环境以及优秀师资力量的学校中也不排除存在学习兴趣缺乏的学生。基于这些认识,我们编制了《关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并实施了大样本调查,以探究大学生学习兴趣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1实证调查过程
1.1问卷设计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总结学者们提出的量表[3-6],本课题组最终确定了“关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测量指标,主要借助上课认真度、自习时间、逃课情况及学习态1度等维度对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测量,并从自身、学校及社会等角度设置了分类变量,以便对不同群体的学习兴趣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1.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分成调查小组对图书馆、自习室、选修课堂等场所对西南某大学的不同学院的同学进行调查,其中问卷发放20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2份,有效问卷返回率为96%。
1.3数据分析与结果
采用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分析具体内容之前,我们首先对问卷以及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值为0.671,高于临界值0.6,因此,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符合要求,可以继续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1.3.1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所选择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分为两部 分,一是学习兴趣度与课程设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中课程设置分为课程的时间安排和课程的难度两项特征;二是学习兴趣度与学习环境的相关关系,其中学习环境分为自身信心和周边同学的积极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程安排、自身学习自信心以及周围同学的积极带到作用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对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探索性分析。
1.3.2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基于回归分析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由以上回归函数关系可以看出,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周围存在的积极影响,然后是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再次之才是课程的相关特征。这表明,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受外界因素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学校需要注意学校整体学习氛围的培育,以便于从无形中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论与建议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改革教育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衡量大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的指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总结学者们提出的量表,本课题组最终确定了“关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测量指标,并实施了大样本调查。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我们发现:①大多数的同学上课时较不认真或较认真,极认真和极不认真较少,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比较有信心,大多数的同学有上自习的习惯,甚至有很多同学每星期上较多的自习,学习态度较乐观。整体而言,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况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大多数同学对学习比较感兴趣,对学习极不感兴趣的只是少数。②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客观因素中的周围人积极影响成正比,与自身因素中的自信心成正比,与课程的时间安排合理性、相关课程的合理难度也成正比,但是周围存在的积极影响所发挥的决定作用最大。基于以上发现,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学校整体学习氛围的培育,努力形成全校性的浓厚学习氛围,这样有助于从无形中提升每一个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需要注意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包括课程内容、课程难度以及课程的时间安排等因素。学校应当从学生自身的基础出发,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多数学生刚进高校,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以及对相关的专业课程无基础。如果学校直接设计难度较大的课程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的专业由于学期学分的限制,对相关课程设置的时间安排并不合理,例如有些相对基础的课程应当放在专业课程的前面却安排在与专业课相同的学期。在设计课程难度方面,可以将学生的目标、学生希望从课程中的收获以及课程的学时等因素考虑进去。若是课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仅限于了解,课程的学时比较短,教师可以在讲授该课时降低难度,讲得浅显一点,更多的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而非注重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课程所有知识。第三,需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赛事或者活动;教师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起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辅导员方面,可以多进行心理引导。多方共同协作和努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作者:李薇 袁雅琴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晓华,崔琳.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本科教育质量[J].教育探索,2010(3):94-96.
[2]谢庆良.论教学质量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关联性[J].江苏高教,2006(6):91-92.
[3]赵兰兰,汪玲.学习兴趣研究综述[J].首都示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07-112.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SPOC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同时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各高校包括医学院校已然采取各种途径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从大学时期开始做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结合自己的综合素养与社会实际,从而确定自己大学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及职业目标等[1]。对于医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积极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2]。针对医学生培养周期长、专业性强、择业途径较为单一的特点,引导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生的择业及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为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能力,各高校普遍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逐渐被列入了高校必修课的行列[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的是让大学生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找准职业的方向,并提早制订计划,能够先人一步找到理想职业,实现人生梦想。现阶段,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按照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已经产生了抗拒心理,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失去了兴趣,因而忽略了此课程的重要性[4]。在医学院校,结合医学生课业多、专业性强,医学生普遍忽视专业以外知识学习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
3.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分析“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南京医科大学为统一规范本校本科生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学院自行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自2016年起全校统一开设“低年级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纳为本科生必修课。课程面向全体一年级本科生,针对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进行大、中班教学。课程依照《南京医科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求》采取集体备课、授课教师自行拓展的方式进行课程准备。课程内容包含:大学生职业生涯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理论、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专业学业要求和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书写作及课程理论考核。授课教师为具有教学资格的辅导员及相关专业课教师,授课方式为课堂教学。
在完成第一轮教学后,总结授课经验,在肯定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3.1教师资源不足,本课程教学经验不足。
3.1.1课程授课教师主要为辅导员,小部分课程授课为专业课教师及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兼任。备课过程中,校级集体备课进行了两次,各学院集体备课数次,以笔者所在基础医学为例,集体备课四次以上。备课使用教材未能统一,授课教师依据授课内容,自行检索授课参考教材,多数参考教材为数据库数据,出版教材种类多,内容杂,无针对广义医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教材,由此可以看出,授课组织过程及授课教师的准备过程缺乏统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规范”。
3.1.2课程受众为全校2173名大一学生,分布于25个专业,参与教学且具有教学资格的辅导员仅15名,其中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者9人,比例为60%,具有本课程教学资质的高水平专业教师资源不足。
3.1.3在课程班级编排中,由于师资有限,各学院往往采用大、中班编排模式,相比较按专业分小班教学,效果远不如小班教学。另外,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较为繁重,且任教辅导员多为办公室负责人,增加教学任务后,使得任教辅导员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大大增加。
3.2专业众多,不同专业合班教学时,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
以基础医学院为例,其中法医、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四个专业,由于班级规模小,在学生教学班级编排中,将其合为一个教学大班。
在授课过程中,虽然专业学业要求和职业发展为专业课老师任教,但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况这两部分内容仍需辅导员大班教学。由于专业不同,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
3.3纯课堂教学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死板,缺乏互动性。
大班教学模式使得授课过程中教学方式难以改进,例如基础医学院的四个合班课堂在进行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课程教学时,由于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导致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模式、未来择业途径中均不同,教师难以单纯使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课程互动。
3.4课程内容多,课时安排少,课程实用性偏低。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1.建构原则。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构须遵循四大原则:
(1)针对性。
在规定时间范围内促使创业法律教育达到预期结果,促进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修养、能力的增强。
(2)配套性和相对独立
创业法律教育课堂体系在当前各高等院校中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法律课程与其他创业教育课程之间应当相互配套,以便形成完整综合的课程体系,而不应独立于其他课程体系之外。
(3)实践结合知识性。
开设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理解法律知识,为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并通过各类活动让学生逐渐形成各种外显操作行为,帮助学生累积法律知识和能力。
(4)多样性。
高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活动性、综合性特点,直接决定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组织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所以课程体系建构必须具有弹性和选择性。
2.体系建构。
遵循以上四大原则,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分三部分完成:
(1)创业法律能力培养类课程。
创业能力极为特殊,它具有极强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创业能力核心即智力;创业能力是自我谋职能力,是转化自己或他人市场创意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其包括综合性、经营管理和专业性能力。大学生创业所必备能力之一为法律能力。针对以上能力设立相应培养的实践和务实类课程,如法律谈判、企业或商法务实等课程。同时,教授这些课程时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景体验、课文训练以及创业基地参观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思考,促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化接受为探究,发挥出创业法律教育的真正效益来。
(2)创业法律意识增强类课程。
法律意识是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开设的基本目标,其主要培养大学生守法知法、依法办事、尊重交易规则、诚实守信的意识。所以,该类课程教学内容即懂法、知法、守法,主课程以法理学为主,法律方法学、逻辑学等为辅。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法律,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正确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3)创业法律知识了解类课程。
现有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法规都与大学生创业相关,但大学生却并非全部了解。大学生创业选择企业组织形式是首要问题,因此了解企业法是基本,才能帮助其选择与自身实际相符的企业组织形式。按照各种出资人责任形式企业分为公司、独资和合伙三类。自1999年我国《个人独资企业法》正式出台,到2005年和2006年我国分别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进行修订,明确区分出各类企业创建要素的不同,以及《中小企业促进法》等,都是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重要教学内容。企业经营的过程即依法交易办事的过程,所以,大学生创业还需要了解《民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劳动合同法》《会计法》《专利法》《所得税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保险法》《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最后,创业过程避免不了纠纷争议,大学生还应了解《诉讼法》。由于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的庞大,知识内容的繁杂,对于非法学系的学生而言讲解重要概念和制度即可,且介于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践来看,主辅修或双学位形式是解决法律教育现状的较好办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124-02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在不断地提升。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强化心理体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将心理情景剧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成为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一、心理情景剧简介
心理剧是由精神分析学派发展而来的一种治疗方式。20世纪30年代心理剧由精神科医生创立并发展起来。1980年,心理剧传入我国,我国心理咨询与教育心理学领域逐渐了解到这种心理治疗方式。心理剧通过成员角色扮演,模拟某种情景,在固定情境中体验情绪的变化,提高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能力并完善人格特质。
心理剧的情节、主题是围绕着角色人物进行的表演。人的内心矛盾冲突是可以通过心理剧的角色人物来展现的。主要的人物有角色扮演者、观众和心理咨询师。角色扮演者通过展现角色的内心冲突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观众通过体验角色的感受对问题产生共鸣。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剧的导演者和策划者。
二、校园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面对现实中的心理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校园心理情景剧的主要素材。心理情景剧的创作者主要是学生,他们熟悉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了解大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如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心理情景剧取材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旁观的学生,都多少可以通过情景剧的表演者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从而因为共同的问题产生共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出,当人们意识到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后,内心的负面情绪就会有所缓解。心理情景剧提供了很好的方式帮助学生表达心理冲突,宣泄情绪,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课堂设计的水平。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是学生在掌握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将心理技能应用于实践。将理论联系实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途径。把心理情景剧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以使教学增添趣味性,符合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心理情景剧类似于表演话剧的形式。这种形式让学生自己导、自己演,集知识、趣味体验于一体。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导演一部心理情景剧将会面临很多问题,心理情景剧的导演者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因此,教师作为心理情景剧的导演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三)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会影响未来求职工作能力。但是,大学新生往往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因人际冲突引发的校园恶性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校园心理剧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人际互动平台。从心理情景剧的创作、舞台设计、角色分配、排练、场地的安排,所有环节都需要所有成员的通力合作。在心理情景剧的设计、表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冲突,这样就给成员提供了解决人际冲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心理情景剧的排练表演过程中,会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彼此理解宽容,相互鼓励支持。同时,从心理情景剧取材来看,其多数涉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通过情景剧的表演,观众可以客观地观察其他人的人际交往问题,从而重新界定自己的行为,成员通过换位思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另外,心理情景剧中更多的是传递积极的情感,要求学生从正面去表达美好和爱的感受,用行动去传递积极的感情。
(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心理情景剧存在AB剧的表演形式,通过两种截然相反的表达方式展示不同表现形式下的不同反应。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消极的心理品质对比分析。正反面的表演方式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重新诠释,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位,提供积极的个性借鉴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处世方式,完善学生的人格特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校园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有资料表明,心理情景剧目前主要应用于高校的课外活动。2010年以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把心理情景剧作为每年“5.25心理活动月”的活动之一,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将心理情景剧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还是相对较少的。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于2014年开始尝试将心理情景剧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实践教学的方式,π睦砬榫熬缭诳翁媒萄е惺导进行了探索。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心理情景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手段。
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模块教学,如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恋爱心理、学习管理、职业规划等。根据模块教学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第二,按照班级人数进行小组划分。一般每10人一个小组。按照小组成员想法自由选择“AB剧”表演。A剧表演小组进行正面积极取向表演,B剧表演小组进行负面取向表演。当其中一个小组表演时,其余学生作为观众观看。表演结束时所有成员进行总结、评价。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情景剧创作表演。为了避免流于形式的表演,教师要注意在情景剧表演结束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总结,深刻领会情景剧表演所蕴含的心理技术和将此技术迁移到生活的方法等。
四、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学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情景故事成分多而心理层面成分少,过分夸张了情节的曲折跌宕而忽视了对内心活动的描述。学生创作过程中容易忽视心理活动的刻画而重视情节是否有吸引力,这就导致了舍本逐末,达不到心理情景剧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创作心理情景剧时重在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情节展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前后变化,使观众通过多角度的观察理解不同视角下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处境。
(二)心理情景剧创作环节创新性不够。目前现有的心理情景剧剧本取材不够新颖,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点。创作心理情景剧剧本是心理情景剧表演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足,不能够选取身边新颖的题材,很难创作出既有丰富情节又符合心理学教学目标的情景剧剧本。为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着重介绍每个心理情景剧的主题和所要完成的目标,密切注意情景剧的情节设计符合模块目标。教师可以采取征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用化名的方式介绍身边的趣事,将选取的素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三)心理情景剧表演结束后的分享环节讨论不够深刻。心理情景剧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分享环节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心理情景剧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直接传授。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直接将结论公布给学生。在采用心理情景剧教学之后,教师把学生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通过观看心理情景剧,学生思考、讨论、总结,最后形成结论,教师将结论间接地传授给学生。分享阶段是促使学生总结思考的重要阶段,学生最后完成思想意识的升华。目前很多心理情景剧的表演流于形式,学生热闹的表演背后却毫无思想体会,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虽然把分享环节放在最后,但是要对分享环节足够的重视。教师需要留给分享环节充足的时间,使心理情景剧切实达到学生掌握心理技术的目的。
(四)家长的协助参与会增强心理情景剧的实践效果。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因素。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背后都有着家庭教育的影子。学生通过心理情景剧掌握的心理技巧需要在生活中运用,这需要家庭环境的配合。因此,校园心理情景剧的设计、表演可以积极邀请家长的参与和配合。情景剧的设计可以取材于家庭生活,反映学生家庭生活状况。同时,教师将心理情景剧的分享内容反馈给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帮助学生完成所学的心理技巧在生活中的迁移过程。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心理情景剧的表演中,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升表演效果。
总之,将心理情景剧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已经显示出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今后,教师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指导心理情景剧的设计和表演,努力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从生活中捕捉更多有价值的情景剧题材。同时,专业教师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指导和管理心理情景剧表演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韦玉敏.心理剧在高校心理教育课程的应用[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5
[2]邓旭阳.桑正芹.心理剧于心理情景剧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项传军.大学生心理情景剧的践与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9)
[4]周圆.团体辅导:理论、设计与实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周海波(1973-),男,黑龙江肇东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牛国玲(197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工科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LA2012-00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科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佳木斯大学2012年教育科研课题“农业电气化多环节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KC2012-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25-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专业人才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结经验。下面就结合佳木斯大学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加以论述。
一、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工科院校主要是培养聪明的学生,并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成为本专业的人才。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同时又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作为教育部门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的课程安排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高校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因此科学的、合理的科技创新项目驱动型教育才更符合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科学技术创新项目开展思路和具体过程
从国内外的本科专业教育现状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模式。美国大学在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时就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要求:如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术学分,学生在入校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找到专业导师,并投入到相关的科研活动中;国外有的大学为低年级开设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课程,强调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接受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我国在许多院校里设有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使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此外,结合地方建设所需的创新科技项目,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创新科技向生产实际应用的转化。佳木斯大学近年来也通过不同方式开展了形式各异的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结合佳木斯大学开展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的几个阶段进行总结。
1.申报创新项目之初:兴趣为导向,基础最重要
工科一年级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还对专业没有概念。在这期间有必要通过向新生介绍本专业一些已经取得的科技成果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听专家的学术报告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有所了解;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听专业介绍更能使学生树立成为专业人才的信心。通过上述途径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能够有信心成为专业人才。通过专业老师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将本专业用于社会实践的基础知识学好。近几年来,学院为了使学生创新项目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每年都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对刚升入学院的新生进行专业介绍。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产生对本专业的浓厚兴趣,也能使学生在今后三年的学习中更好地学习基础课程。
2.申报创新项目之前:目标为动力,理论需扎实
学生只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实践环节的培养才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工科二年级开设的课程有一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的讲解注重理论,实践内容很少。仅有的实践课程也局限于与理论课程内容一致的实验课。以佳木斯大学农电专业大二的学生为例,大二开设的电路课程配有相关的电路实验课,采用的是一些集成的实验箱来上实验课,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很有局限性。当在大三开设电子元件实习时,学生此时并不能够很好地运用电子元件,甚至有的学生已经淡忘了所学过的电路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电路课程时就能够很好地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就需在开设的实验课上引入目的教学法。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所学的知识更扎实。对于工科二年级的学生,尤其到了下学期,指导教师就要把创新项目开展的意义和申报过程、结题过程介绍给学生。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3.申报创新项目之时:思路要清晰,学识要广泛
经过基础知识的积累,到了大学三年级正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最好时期,专业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创新的。因此,要更新和拓展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1]指导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指导教师的引导选出自己所要申报课题的方向。方向一旦确定就要增加知识储备。此时要有清晰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不断学习了解更有效的解决方法,选出适合于自己申报课题的解决方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逐步完成课题的各项任务,突破难点,最终取得最佳成果。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电专业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就开始投入所选科技创新课题的工作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项目,学生对企业里的实际项目的兴趣非常大,关注的程度和积极性也较高;然后导师把实际项目稍作改型后引入到教学内容上来,导入将要讲的新的内容,介绍新内容的同时,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边讲边做;学生边学边做;新的知识做完、讲完以后,学生分组进行对应新的知识点和内容的综合项目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自己感兴趣的或需要加强学习的内容更注意,这样就能够用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4.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导师严督促,学生要努力
经过大三一年的积累,学生在进行创新项目的研制过程中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经过这几年带学生创新项目,笔者发现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项目刚开始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但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时会有惰性,面对困难不积极克服困难,而是选择逃避、退缩。对于这种情况,作为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在此时最重要的是克服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指导一定要尽心指导,让学生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引导学生解决困难。
5.创新项目结题之时:内容要完整,形式可多样
结题之前,专业指导老师要严格把关,内容一定要完整,要成体系。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反馈意见及实验研究成果等材料。项目专业评估由结题专家组通过对该项目提交的资料、成果以及最终的结题答辩情况进行评定。这个评价反过来可以促使项目组在今后的项目执行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改进。[2]
三、创新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工程类院校进行的大学生科技项目是由在读学生申请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实施完成,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在项目执行中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3]以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业电气化专业近年来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为例,在开展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1.精心组织是关键
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项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学生毕竟是以学习为主,所以组织学生来从事科技创新项目时一定要以保证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本科学习任务为前提,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只能在那些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创新项目感兴趣的学生中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求组织过程中精心安排,合理选题。选题方式主要以自愿为主,学校开展过程是指导教师通过研究探讨后将确立的题目公布出来,学生通过浏览各项目简介,根据项目要求和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同时兼顾学生自主立题的情况,专业指导教师会分析学生所立项目的难易程度,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才可申请。通过学生自主选题或是自主立题后提交申请书,请专家对学生所申请的项目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才准许学生开展具体工作。为了保证本科学生能够完成创新项目,指导教师人员配备和学生团队人员确立很重要。教师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证,要尽早引入导师制工作,从入学就抓起。教师作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引导者、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执行者和科技创新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者,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指导教师一般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求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指导教师是项目主要负责人,应对项目建设全面负责,认真组织学生申报,明确组内分工,细化实验方案。而学生团队人员确定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愿组队。二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别进行分配任务。三是严格把握学生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项目中的学生负责人能够有好的组织能力,并且有很好的学习能力;要求项目分工明确,具体分工合理,队员要团结。同时为了能使学生的创新项目开展顺利,大学各学院的学生管理部门应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验教学项目的实施工作,落实完善实验教学条件。
2.过程管理是根本
在学生创新项目启动之时,有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开展项目所用资金、实验地点、活动教室等。项目负责人应督促各项目按计划高效实施,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加强过程管理,保证项目建设按计划、高质量进行。学生由于在创新项目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有些学生会产生倦怠心理,指导教师要耐心督促,指导学生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农电专业创新项目从开设课题到结题,指导教师全程指导,既要确保项目的完成,也要兼顾学生的安全和承受能力。通过几年来的指导,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学生参与的农业种子烘干控制系统、精密播种机控制系统、滚动式微波烘干机、农业大棚悬挂式液肥喷灌技术等创新项目都使学生在参与课题的同时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曾参于创新项目的学生的就业情况非常好。
3.总结经验要及时
本科学生在校时间一般是四年,所以能够参与创新项目的时间很有限。为了使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更合理化,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创新项目的教师要积极开展项目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完善。创新成果实现的关键是指导教师,而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长效管理机制。[5]每个创新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反馈意见及实验研究成果等材料,在此期间,学生的反馈意见很重要,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及时更改创新项目实施方案。这种反馈会促进创新项目优化高效的开展。通过项目开展过程及时总结,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所得到的经验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的,是最适合于学生的,所以也是决定学生开展创新项目能否高质量完成的关键。
四、结论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信,为将来从事本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能够通过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达到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效果,就要求加强管理方式的创新、加强运行过程的创新,同时也要加强保障机制的创新。这期间不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而且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努力提升学术科研能力,促进了优良学风和学术氛围,也促进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敬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4):202-203.
[2]李军,刘海涛,毕睿华.基于CDIO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7-60.
[3]李臣学,李丹,刘和勇.关注成效——大学生创新的CDIO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90-92.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2007603
① 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
② 参见、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文件。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多学生都会遇到初入大学时的迷茫、人际交往的困惑、恋爱的苦恼以及学习就业的压力等等,其心理负担非常之重。其中,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显得更为突出,他们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一切。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不少,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其中,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模式向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转换成为大家的共识。这种转换就必须要求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以课程为载体,才能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中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具体规定,并明确提出了两种课程开设方式:“1. 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2. 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可以增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①综合考虑高职院校的实际,第二种方式更适合高职院校。第一学期在全院新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再根据高职学生成长的特点,在三年内开设系列心理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本文旨在探讨心理选修课程——《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问题。
一、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开设的意义与作用
大学生一向被称为天之骄子,但当时光进入21世纪的时候,天之骄子头上的光环消失了。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心理负荷很大。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无可否认的是,大学生仍然是我们国家素质最高的群体;大学生的素质在很多时候无法表现出来。归根结底,这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的。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团中央给出了答案: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②。通过拓展训练,让大学生“认识自我价值、找到自我定位、实现自我超越”,最终完成从一个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通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以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充分展现自我。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变化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老师也在借鉴和运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团体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与辅导是在团体的氛围中通过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与情感,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这里没有说服教育,没有深奥艰涩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老师的侃侃而谈和指手画脚,通过形式活泼的体验式参与,大学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在这里都会找到答案,每一个真实的身心体验,都会令参与者思路豁然开朗,精神得到升华。这种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欢迎。
实践证明,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成才需求,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是培养德技双馨高技能人才的保证。有利于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由相对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周 荣,杨 华: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与实施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二、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定位为选修课程,是一门系统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课程。其前导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课,后续课程可开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职业规划、心理学专业知识等有关的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以心理学、教育学、大脑行为学及其他人文科学原理为基础,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借鉴“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依照团体辅导的原理,围绕有关心理素质主题,组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和感悟,并且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促进人的心理成长的一门“体验式、互动式”的心理健康类课程。
课程主旨是使学生将获取的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人的知识,提高适应社会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力,增强其幸福感。依据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心理素质基本要求建构教学内容;依据高职院校性质和学生特点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依据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设计教学过程。通过“一做、二想、三读、四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团体合作、个体成长”的原则,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层面的成熟与发展。一做是依照团体辅导,围绕主题,设计活动;二想是通过有关故事和事例,启发学生思考;三读是提供相应心理学背景知识,适合学生自学;四练是提供适合课后练习和反思的作业\[1\]。 其最终目的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结合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们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探索开发实践了入学适应、职业生涯规划、心灵成长、团队合作、情绪管理、自我超越、人际交往、职场发展、相约成功。
将这些主题单元以公选课的方式,供相应年级的同学选修。运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练一练,通过运用活动互动、体验感悟、同理同情、行为练习、艺术陶冶、案例分析、交流探讨、点评总结等多种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丰富理念、陶冶情操、发展情商、训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和谐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中心”,注重个体学习基础上的集体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并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研究讨论课和实践性课程等层面,而是一种以团队为单位的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并创造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经验和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与互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增强其社会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的竞争力,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培养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高技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现代化人才。
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教学安排与组织
每个单元可根据需要安排2至4个课时。由于是公选课程,一般来说,人数较多,要根据年级或专业分成若干个小班,每班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为宜。教室选择空间较大、桌椅可以移动为好。为不影响其他课程教学,安排在晚上或双休日进行。
其训练组织模式可表述为:活动体验—个人静思感悟—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导师的讲评总结。学生通过做、思、悟、说、练、行等环节,在活动体验中学、在完成任务中学、在团体互动中学习、在愉悦身心状态下进行学习。这样的训练模式会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强化动手实践、表达交流、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实现“零见习”式的毕业上岗,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师资的配备与职责
每个单元最好安排一名老师负责,另一老师配合,可以是专职老师,也可以安排兼职老师或辅导员参与。教师最好具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并拥有良好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上课前,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内容、详细做好教学实施计划,还要准备足相关活动所需要的工具,比如纸、彩笔等等。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当“助手”和“导师”双重角色,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中心”观念,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交流分享、总结讲评等环节,老师又必须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3.学生兴趣的调动与维系
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每节主题单元开始前,可设计相应的热身活动,促进团队成员的相互了解、融合。要鼓励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发言。通过采用旋转木马法、魔盒法、关键词卡片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尤其要注意维系学生继续参与其他单元学习的兴趣,不能因为强调“互动”,而忽略了相关知识的讲授。要尽量让学生不仅能在活动中收获体验,更能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4.相应配套设施与保障
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应保障设施,例如沙盘室、团体辅导室、咨询室、阅览室、多媒体室等等。最好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便于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相应学习和训练。
如有条件,建设户外体验场所,通过户外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
一、指导思想
以邓XX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核心,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育创业意识、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主要形式
(一)每周举行一次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在学校创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每周举办一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印制创业知识宣传简报,邀请有创业经历的毕业学生回校传授创业经验,学校网站开设创业专栏,将各类创业信息和政策及时公布。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服务同学,奉献社会的精神。
(二)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孵化和指导服务平台。为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创新能力,在"创新择优、兴趣驱动、注重过程"的原则下,鼓励成绩优良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或学生团队,在老师的辅导帮助下开展创业项目的策划,经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创业中心论证、学校考核,选择那些目标明确,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的优秀项目,给予资金和场地方面的支持。学校内开辟了创新创业基地,设办公区、商铺区、会议室、洽谈区、文印通讯区等办公场所,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发挥空间。
(三)抓好大学生创业体验项目的试运行。结合学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学校目前开展了四项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分别为:荆半夏读书吧、"博学"教育培训中心 、"酷奇"车行、百草药种植园。学校将以上述试运行项目为契机,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在学校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每年提供20万元的无息贷款,扶持、培育3--5个创新创业项目正常运转。
(四)探索开设《创业基础》等课程。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探索创造出新的创新创业素质模型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规范化。多途径的搭建开放式实践课程,大力推进多元支持的延伸课程建设,从而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养成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科之一,学校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积极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划。选择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教学工作"导师",引导其他教师改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明确创业教师培训要求,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活动步骤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方案从2015年1月开始实施,至2015年12月底结束,具体分为审核宣传、推进实施、半年度总结提升、再推进实施、年度总结提升五个步骤。
(一)审核宣传(1月至3月中旬)。审核学生创业策划案,确定学生创业项目,上报创业明细。印制第一期创业知识简报,组织举办学生创业体验项目论证会,研究部署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施方案。
(二)推进实施(3月中旬至6月底)。根据学校上半年沙龙活动具体安排(详情见附件),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活动。
(三)半年度总结提升(7月至8月)。认真总结上半年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再制定下半年的具体安排。
(四)再推进实施(9月至11月底)。根据学校下半年沙龙活动具体安排(待制定),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活动。
(五)年度总结提升(12月)。认真总结全年度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形成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成果,探索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组织与分工
(一)组织机构
在学校已有的"创业协会"基础上,成立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是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分俱乐部。为保证活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如下:
组 长:熊XX
副组长:杨XX
成 员:刘XX
大学生创业中心负责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教育和业务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负责各项目的日常管理。
(二)组织分工
学校创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活动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审定各类创业项目,招就办根据创业项目确定具体资助和金额的划拨,协调日常管理工作。
所有创新创业项目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应全程跟踪指导,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上报给学校招就办,再由相关业务部门处理。
2015年4月27日
关于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活动方案
各基层团组织、各有关单位:
大学生是人才强市、科教兴市的宝贵资源。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职业发展的理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给有理想、有抱负、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搭建起一座施展才华实现创业梦想的舞台,着力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亮点,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了服务大学生就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岗位,帮助大学生就业"减压",经研究,决定联合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公益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为了使各项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活动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负责人组成,并邀请有关领导担任顾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服务活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成员由主办单位分管领导和承办单位负责人组成。
为了提高培训和指导水平,邀请部分企业负责人担任指导委员会委员。
二、承办单位
XX市联合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
三、服务内容
1、政策宣传和咨询
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宣传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政策咨询,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就业意向进行登记与指导。
2、就业指导
主要是通过就业知识讲授、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前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性格、道德品质、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强化大学生择业的竞争意识,在心理上消除传统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调整就业心态,实现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岗位的对接,促进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完善。
3、创业培训
为有意创业的大学生提供YBC扶持项目、SYB创业培训及创业实训,通过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大学生明确创业目标,选择创业项目,掌握开办企业的程序、方法和创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并由专门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制订创业计划书,直到大学生顺利开办企业。
4、创业项目推介
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为有创业需求而没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推荐创业项目;为社会投资机构推荐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
5、就业招聘信息
捕捉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信息,人才招聘信息,积极为企事业单位和大学生创造"对接"机会。
6、建设创业就业见习基地
选择实力强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创业就业见习基地,为大学生创造勤工俭学平台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实践能力。
7、开展创业就业文化活动
开设大学生创业就业大讲堂、举办大学生创业项目创意设计大赛、开办大学生创业就业论坛等活动。
8、开展其他方面的服务活动
共青团XX市委员会
XX市人事局
XX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共青团XX学院委员会
XX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XX市青年文化研究会
2015年X月X日
主题词: 大学生 创业就业 方案
抄 送:南平团市委,XX市委组织部,XX市政府办,
XX市民政局,XX学院党政办,存 档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实现对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普及,使得大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达到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同步提高以及帮助学生提高防范能力的目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作为国家教委颁布的专门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指导全国高校安全教育作为常态化工作进行开展,《规定》中明确了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防火、防盗、防电等高校易发安全隐患问题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注重防特;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作为安全教育理论的直接体现之一,对于大学生安全意识树立,增强应对安全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含义,不同的学者认识侧重点不同。陈明乐认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1],就是大学生安全教育。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时间比较晚,对于课程设置以及内容的研究资料相应显得比较欠缺。所以,需要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以全新的视角来研究,通过实践不断进行科学论证,真正实现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管理层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协调统一。对于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如何认知并解决?主要是将学校日常安全行为规范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有机统一,在实践中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不断地解决问题并加以构建科学评估体系,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评估体系。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构建
1.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原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11年秋季开始,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规定,在学校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实际的安全教育,并且将此门课程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学期。课程设置安排主要是集中在寒暑假放假前一周以及放假后第一周进行。学时安排,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共计36学时,学时安排分散在各个学期完成,修满该课,可以获得1个学分。师资力量方面,主要是学校保卫处、学工处联合承办,由保卫处专业教师以及经过培训的高校辅导员老师兼职。课程设置当中规定了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以考查的形式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估。2.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使用的教材是由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莫锦荣主编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结合其他高校的安全教育读本。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是依靠教材以及相关现实案例开展,主要包括国家安全、心理安全、人身安全以及财务、交通安全等,对于防灾避险能力以及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重点针对消防安全以及防灾避险等内容,开展消防宣传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模拟疏散演练,在模拟实践练习中,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实践教育内容比较欠缺,因此,进一步地完善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也是当前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显性课程。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课程模块划分为四部分,主要体现如下:第一个部分:安全知识教育。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国家安全、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网络社交安全。对于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安全问题的能力。第二个部分:安全技能培训。从理论讲解到实践训练,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在要求,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主要技能培训包括:自救、互救以及提升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能力。第三个部分:心理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健康人格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挫折教育以及针对人际关系交往开展的教育等。编排此章节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四个部分:安全行为教育。主要是对国家安全法规以及基本的法律常识进行学生规范教育。学习的版块内容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教育”,主要是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或者应对突发性事故。(2)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指的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2]所融入的内容主要是校园文化或者社会教育文化,范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形式或者内容:学校环境、学校保卫、学校规章制度、师生安全意识以及学校的建筑以及活动场所、设施等。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
1.根据显性和隐性的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不断提高安全意识为目的。而最希望取得的效果是“预防为主,防微杜渐”。需要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努力学习安全相关理论知识;二是,培养学生从安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教学内容的编排也应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并且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并且采取相应的形式来开展。2.改变教学方法(1)实践性教学法。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才是最终学习的目的。将所学到的安全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开设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依靠安全知识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在讲解消防安全知识的时候,有条件的可以联合当地消防部门,进行消防知识讲座以及开展演练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具体地了解消防知识。只有亲自参与,才会更加明确自己面对火灾的时候,如何正确自救和逃生。(2)案例教学法。案例学习也是较为直观的感受,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者类似环境下的典型案例进行知识讲解,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授课,让学生从案例中去分析、评价以及总结。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加深同学们对于案例发生的原因分析以及学会如何积极规避类似问题的发生,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意义。(3)多媒体引导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是当代重要的教学方式,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播放相关案例视频、展示图片以及制作漫画的形式,将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转变为直观的感受,更加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囿于条件限制不能够实际操作的,可以通过视频收看专业人员的讲解和示范,可以更好地达到学习安全技能的目的。3.开展课程实操训练(1)常见安全防范能力训练。容易发生在大学校园或者大学生容易受到侵害的安全隐患主要有盗窃、诈骗、抢劫、火灾、触电以及自然灾害等。加强防范以上安全问题,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常规内容。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可以认识到上述隐患发生的状态或者多境,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2)学生自律能力训练。在学生自律方面,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觉。通过学习安全理论知识,加强分辨是非、辨别安全隐患的能力,使得学生自觉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遵纪守法、预防犯罪,大幅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保护能力。(3)应急能力训练。应急能力训练主要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模拟演练,训练学生面对灾害时的心理应急反应能力,强化消防演练以及应急疏散能力演练,提高学生对安全隐患的发现能力、对自然灾害以及火灾避险能力。
四、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评估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以及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评估方法进行效果检查。经常性使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定量评估,以及针对结果的评估、过程评估,综合性评估和单项评估等。为了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估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需要结合以上几种评估方法,对于特定环节单独采用某类方法。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评估,可以注重定性评估,主要操作方法是通过调查学生的上课体验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分析大学生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所取得的成绩或者改变,所讲授的内容是否符合实际,能否真正达到大学生安全能力提升的需求。对于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评估,主要是加强过程评估,从管理的计划、实施以及检查和总结各个阶段都进行评估,对每个环节的价值是否达到预期做出科学判断。
五、结论
根据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针对评估效果,在开展过程中对于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整改和解决,对于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改善和提高。另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达到这种效果,才会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3-0104-05
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而“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放弃被动就业,转而涌向自主创业的大营。创业之路乃三尺之功,首要一步便是选择恰当的创业模式。针对创新创业模式进行研究对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有极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不同的创业模式代表着不同的创业要素及才能素质需求,创业大学生只有因才择业,以自身实际情况契合所选的创业模式才能避免迷失在成功的起跑线上。同时,创业模式研究还可为创业教育提供指向,从创业课程设置、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我国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一、 国内目前创业模式发展现状
在我国创业学研究领域,许多学者都对创业模式的细化、分类做过探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不同分析维度出发,对目前国内创业市场上存在的创业模式进行整合归纳。从大学生创业时机选择角度分析,有兼职创业、休学创业和毕业后创业3种创业模式。万细梅等学者从核心能力、资金来源和企业产权关系等动态因素将大学生主要创业模式划分为积累演进式、连锁复制式、分化拓展式、技术风险式、模拟孵化式、概念创新式6种[1]。黄健柏和李杜以长沙高新区首批留学生创业企业为研究主体,结合团队组成、筹资渠道、企业组织形式等创业要素总结出目前以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为主的长沙大学生创业可选择的主要创业模式:“导师+弟子制”、“个人+公司制”、“个人+投资商制”、“同学合伙制”和“家族合伙制”[2]。这类创业模式分类研究虽选用的划分维度不一,但都以创业所涉及的社会资源作为要点进行分割、剖析。整体而言形态多样,但因素分析过于分散,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往往难以把握如此之多的创业因素来进行选择。另外,不少学者通过分析不同层次上的创业扶助,将地域特色纳入创业模式的创新培育环节,极大丰富了可供选择的大学生创业模式,也为其他高校的创业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彭小媚等专家以分析温州独特社会经济环境为前提,总结出温州现存普遍的单一业主制和合伙制加盟、依托一些公司的客户关系网创业、进驻创业园以技术创业、法人股份制的小型公司这4种创业模式,进一步提出了在加强校园和社会契合这一思路指导下的温州大学所探索出的“0+1”大学生创业工作室这一新型的创业模式[3]。校企联合培育创业人才的典范屡见不鲜,也是各高校不断实践的热点,但此种模式仍存在着政策条件、资源分配、抚育人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对创业者自身的要求和隐性门槛过高。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各地方均涌现了卓有成效的代表性成果。针对基层县市的大学生创业土壤培育发展,浙江省海盐县通过创建“企业大学生创业园”,实行建园准入制和主体参与制,选拔创业“带头人”,辅之宽松的创业氛围和各项优惠引导政策,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海盐之路[4]。政策型导向的创业开拓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近年来的持续热点,但地方要素明显,一般化推广适应性稍有欠缺。
综合我国目前针对大学生创业模式的研究,可见近年来无论是在理论总结、模式划分层面还是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联合实践方面都涌现出了许多可喜的探索性成果。而大学生创业模式所牵涉的资源要素纷繁复杂,且透视维度又各有偏重,绝无此优彼劣之分。且在中国宏观经济质量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更多更新的创业模式将应运而生,硬性归纳出涵盖所有现存的创业模式的框架实属不必。正如本文开篇所提及的,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的价值在于为创业者提供可供选择的基础模式菜单,使其能在面对海量信息资讯和繁杂的创业因素时以清晰的头脑审时度势,做出最为适宜的创业决策。但对于初次试水、缺乏经验的创业者,要其在初始阶段就全面思考各项资源要素、自我能力配比和团队组合拣选,这个起点显得过高,也往往使得大部分心怀创业理想的大学生望而却步。要改善此种情况,为更多大学生铺设切实可行的创业之路不仅需要在整合创业模式时淡化稀缺资源比重,更需要结合高校的创业教育培训机制,铺垫一个综合创业教育与模式选择的立体平台,有效对接创业教育中所强调的能力培养和未来创业实践中的模式选择。
二、 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探索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应重视在创业途中涵纳创新元素。这里所提及的创新创业,是指摒除借助资金后盾开展加盟直营、特许经营复制性创业和继承家族企业的繁衍性创业方式,创业者通过自身能力挖掘,依托资源平台的链接,实现从“无”到“有”的开创性事业。之所以有此一谈,是鉴于这类复制性创业和繁衍性创业都需要较为厚实的资金支持,这恰是多数大学生所匮乏的重要资源,推广及实践难度大,因而该类创业模式难以成为当今国内大学生创业市场上的主流模式。创新创业模式就在于突破这类硬性的瓶颈限制,将大学生所特有的创业活力、能力优势、创意激情借以合适的平台发挥到最大化,使创业走向“平民化”,才能真正达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而限制创业成功率的另一大障碍就是能力,如前文所谈到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将创业教育与创业模式相链接,在培育大学生创业思维和意识的能力提升过程中,融入恰当创业模式对接板块,构建相对应的孵化平台,大大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根据这一思路,本文归纳出目前可实现的3种创新创业模式:
(一) “模拟企划+资金注入”模式
这种创业模式以参赛学生创业方案企划案为创业教育及能力培育平台,多以各个高校或与企业联合举办各类模拟经营、模拟企划大赛为形式,在意趣和竞争的氛围下引导大学生逐步走向创新创业之途。
利用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机会进行创业,可以说是很多大学生迈向创业之路的捷径。要实现这种创业模式,首先需要提出独特的创业构思和意向,并将创业构思概念化,形成发明创造实体产品或技术专利等参赛作品。同时经过一系列的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后,制定出一套具体、可实施性的把产品或服务成功推向市场的商业计划书。在这类大赛中,参与学生多以团队入赛,在成员自由选择、性格与能力磨合过程中相互促进,往往就此形成一个好的创业团队。参加比赛的大学生通过创业大赛熟悉了创业基本程序,储备了相关创业知识,积累了珍贵的创业经验,接触并了解了社会,这正是实施创业的模拟实验。且全国性的大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好的创意方案通过遴选脱颖而出后,便极可能获得有识之士的认可,相关企业便可出资扶助,或者凭借风险投资基金开创新事业。
这类活动在国内并不鲜见。如由、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推出的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就为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提供了极佳的展示平台。自其首届赛事于1999由清华大学承办后,创业计划竞赛便掀起了一股大学生创业风潮。每届创业计划竞赛都有许多获奖成果得到利用,孕育出一批高科技公司。在第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创业企划案中正式签约项目获得的投资金额高达5 760万元。第五届“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赛前便有25家企业与13个参赛项目达成投资意向,获得共5 921.35万元的风险投资。其中来自浙江大学的高科技化工品创业计划更是独占1 100万元风投资金。总体来看,此种创业模式通过创业大赛进程的逐步演进,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能力培养效果显著,可以说将创业教育与创业实施融为一体,经过激烈的竞争和筛选后,实体成果初见雏形,是一套完整、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扶助思路,实践性极强。
(二) “技术导向+园区孵化”模式
大学校园是丰硕的科研成果聚集之地,各高校和各地政府也往往热衷于兴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园。成熟的创业园区的产业往往以市场为导向,涉及电子、化工、生物、信息等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为掌握关键技术及研发成果的大学生指引了正确的探索方向,是一种由政府搭台、学生唱戏、企业参与的优质创业模式。
在这种创业模式引导下,创业大学生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市场潜在价值和前景预测分析,在认真撰写商业计划书、联系组建创业和管理团队的同时及时获取政策扶持信息,以匹配入园条件,申请进入创业园区。顺利成立创业企业后,便可实现经营管理新企业,推出新产品或服务等。建立创业科技园的同时可以达到完善大学生创业培训体系的目的,进而完成创业模式和创业教学的协调配比。创业园区内提供持续性的年度培训计划,专家授课、企业参与、模拟流程实践、头脑风暴讨论与企业实地观摩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参与园区培养计划的创业大学生得以身临其境,真切体验创业实境。同时,由园区聘请的各类创业基金会的导师、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评委、具有丰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或是创业经验人士等担任讲师,使创业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迅速成长,获取各种创业要素和能力拓展的机会。
在此模式下,创业企业的孵化过程可融合多种经营方式,如在大学生进行创业实体化操作的前期,由孵化企业提供资金、技术辅助支持,而创业企业则通过相关业务联系和定期考核经营状况为主要纽带,与孵化企业形成链接。当创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创业企业团队和孵化企业可进行双向选择,孵化企业可选择享有创业企业的部分股份,获取利润回报,也可由社会企业持有创业企业的控股权,而创业团队则掌握部分股份,并得到一定数量的股份回购资金[5]。这种创业模式因其政策指向效果显著,在各地区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浙江海盐大学生创业园区中,浙江吉安纸容器公司大学生创业二期团队完成了30个技术改造项目和10个技术创新项目,为孵化公司增加经济效益1 000多万元,年均为公司节约成本或增加收益1 600多万元[4],真正做到了通过技术改造活动获取公司技术改进和创业大学生迅速成长的双丰收。同济大学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同济分基金,利用“孵化服务和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的新型孵化模式,两年内培育了多达36家完成工商注册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注册资本金约1 900万元[6]。如此丰硕的实践成果也证明了创新创业学生所掌握技术成果只有通过园区有步骤的管理、孵化,有效规避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创业风险,才能造就更为辉煌的成绩。
(三) “创意课程+多渠发展”模式
以上两种创新创业模式的培育平台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各个高校、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推广,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虽然通过竞赛平台和园区孵化取得创业成果的大学生较多,但相比全国数百万的亟待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打造一个涉及学生面更广,创业形式更为多样,孵化门槛更低的创业模式及培育平台。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创意课程纳入大学生教学计划大纲,不仅是从起步阶段宣传了正确、积极的创业价值观,同时更是将创业资源铺设在了最广泛的平台,弥补了创业竞赛或创业园区模式可能造成的稀缺资源配比不均的马太效应。
将创意课程纳入教学体系的实践是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常规步骤,在全国各高校也均有体现。但过分专业、系统化的传统课程体系将知识板块划分得过窄,同时也割裂了学生对创业能力的理解,这显然不符合当代新形势下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更无法保证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输出[7]。因此,在创意课程体系设计当中,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内容,将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贯穿于大学生4年教育的全过程。在该创业模式指导下的创意课程主要分为3个层次。首先,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通识课程体系,作为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基础环节。其次,对于那些在通识课程中体现出极大积极性和有较强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设置专门的培育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头脑风暴讨论等方式,提高其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最后,由创业导师精心设计各类实践活动课程,以相关项目或创业活动为引导,鼓励志同道合的学生组成创业小分队,定期汇报创意方案成果,在教师及同学的交流互动中不断改进磨合,逐步完成可供操作的创业企划。这三大课程板块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结构模型,辅之以多样性的融资渠道,实现创业成果迈向市场的孵化模式。该模式的优势及特点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升大学生潜在的创业素养,是真正的“平民化”创新创业模式。
以上3种创业模式虽各有侧重,平台各异,但在实际运用中可互通变换,弥补模式内自生性的不足。尤其是创意课程及多渠发展模式的孵化阶段,可以选择借用大学生创业模拟竞赛的平台,也可以实现入创业园区接受进一步的哺育培养,与社会企业衔接。这三大创新创业模式的良性互动,定能为国内高校的创业大营培育和输送更高素质的创业大军。
三、 两岸多校数字云端互动教学实践
创业资源的稀缺性和分配不均始终是制约创业模式和创业教育纵深发展的最大障碍,因而借用信息时代数字技术提供的便捷平台,高校以创新创业课程作为桥梁在高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无疑是突破这一难点的重要一步。国内各高校中也不乏先例,华中科技大学的科技创业课程通过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并配合科技创业论坛,为学生提供资料阅读、专家答疑等服务。中国科技大学也推出了与美国北卡大学的全英文联合课程,成功实现了中美高校网络远程互动教学。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高校实现了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联合办学。但由于这种基于网络的开设方式需要稳定的技术后台支持,且高校间沟通协调成本耗费颇大,真正得以持续开设的并不多见。
时至今日,中南大学商学院与台湾中央大学发起的两岸云端网络课堂《网络创意营销》已进入第10年,参与的高校包括台湾中央大学、台湾远东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暨南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中南大学,参与的教授和学生分别为8名和116名。这一海峡两岸间建立起实时互动的创业培育桥梁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数字化教学成功范例之一,也是创意课程结合多渠道发展这一创业模式的有效实践。该课程旨在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实时互动教学和两岸多校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验平台,并通过近10年的发展,对课程中学生产生的创意成果进行跟踪,总结这一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特点并加以推广。本课程在平台搭建上依托台湾太御科技公司所提供软件和行动教室,利用JoinNet软件的独特优势来实现的实时语音、视频和文字传输,提供了本课程可靠的技术支持。基于稳定的后台支持,该软件所提供的虚拟教室不仅是教学的场所,更可以无偿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通过通识性课程将创业教育和创业模式完美相融,这是两岸云端互动教学实践所具有的无法比拟的独特性优势和特点。
目前,《网络创意营销》课程作为参与学校的选修课纳入了正常的教学体系,并经过多年的实践已逐步规范。各校教授、学生借助这个网络平台,进行了热切的交流和沟通。两岸多校学生渗透式分组,参与每周准时开放的虚拟课堂。太御科技为每个小组提供了单独的虚拟会议室,以供两岸多地的学生课后进行方案讨论。由6校8位名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共享自己的网络营销和创业理念等相关知识,在讲解的同时通过讨论版来上传他的资料,每一位同学都能共享并且保存。至课程中后期,要求由各校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创业方案,将具体思路和虚拟会议室的语音串流文件整理上传至每组专属博客。各位老师访问观看,并挑选出较优秀的组别在课上进行方案进程汇报。每期均有数位老师和特邀的自主创业实战家对学生的方案给予多方指导和改进。
多年来通过这个网络创意课程的培养平台,学生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打造了许多新奇有趣的创意方案,如名为“悠游UU”旅游行程规划服务网站,“唯它独宠”这一个针对于宠物市场的大型综合的网络平台,“乐活城邦”实时分享互动网络联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怀老年人幸福的社交网站等等。学生和老师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分享创意与灵感,两岸多地的同学通过一个学期的交流讨论培养起深厚的友情,地域文化的差异碰撞激发出学生们无限的创业热情,相信这些极富创意且借用网络平台得以实现的创业方案将成为这些青年学子实现创业梦想的启程碑。与此同时,随着课程逐步演化,走向成熟,本课程的合作高校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数字化虚拟教学管理经验。乘着数字化浪潮的东风,两岸云端网络课堂将坚定推进,勇为创新,不断地在实践中为现代化教学管理改革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万细梅,朱光喜.我国大学生创业模式探析[J].青年探索,2007(1):2122.
[2] 黄健柏,李 杜.大学生创业合作制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0(3):8994.
[3] 彭小媚,陈祖新.大学生创业模式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3132.
[4] 温金海,翁书林,张功云,等.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海盐模式[J].中国人才,2010(10):3337.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中,明确要求各高校推进实践、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近年来,各省市教育厅在实验室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实验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上海市自2010年以来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支持和投入大大加强[2]。同时,各高校相继进行了实验实践教学的改革,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所占比例逐年加大,形成了适合各自特点的方式、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着手,提出“基于项目学习和实践”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方法,探讨了在微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中实施此方法的具体步骤、考核方式以及取得的效果[3]。其他学者以面向工程、基于项目的形式展开课程改革方法研究,应用在计算机、土木以及交通等工科专业[4-6]。然而面向工程与项目的方法,存在着占用时间过多以及缺乏小组交流等问题。有学者针对计算机方向信息系统专业提出了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课改方法[7]。该文提出面向能力培养的方法,侧重于从相关实验实践分阶段系统性设置的角度出发,缺乏对学生本身兴趣能力提升的考虑。针对教学内容设置,有学者从转变观念、管理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课改分析和探讨[8]。但这种方法缺乏具体可执行的步骤尺度。有学者提出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实验实践课改方法,取得一定效果[9-11]。而PBL方法中师资匹配、管理层支持以及教材大纲匹配等问题均有待解决。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目前高校实践实验教学效果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的现状,采用何种本科实践实验课改模式提升课程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本科教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学生为本,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PBL结合的实践实验课改方法,并结合应用案例分析获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在注重大学生德智体全面提高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时期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尽管我国近几年加大了投入,但与国外高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思维标准化以及知识陈旧无动力是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两大因素,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培养包括意志力、观察力、独立以及富于责任感等人格品质,这些要求恰恰符合高等学校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而本科实践实验教学能够充分利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较好地解决思维标准化与知识陈旧化的弊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此,结合高校自身优势特点,在开设本科实践实验课程内容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大学生自身兴趣驱动与思维意识的转变。大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构建了相应专业领域的知识框架,这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培养锻炼观察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通过参加培训、国内外交流(包括各种专业相关或者兴趣爱好所涉及的大型展会)提升完善自我思维的转变。
(2)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包括学科专业性、社会活动性、组织宣传性等各种有益活动,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拓展平台,总结发现现存问题,并结合专业知识尝试改善现存状态。
(3)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以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为重点,构建省级、市级、校级、班级等多层次多梯度的创新项目研究团队。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升学等各方面因素,形成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
(4)通过产学研平台,实现创新与科研结合。依据学校以及二级学院的产学研平台,引导大学生创新团队及个人与科研方向结合,更好地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土壤。
上述4项工作相辅相成,结合教学引导,能够较好地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PBL理论方法
PBL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教学模式,被称为“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12]。PBL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我国近几年有尝试和报道,但仍处于实验性探索阶段[13,14]。
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 包含非结构化问题、小组与自主学习、学生为中心、教师扮演教练角色、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等几个基本组成要素。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执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2)PBL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运用PBL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将PBL转变成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是不同的,PBL是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案例分析是教师先讲解基础知识,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前提下,再做案例分析。目前在我国实施PBL教学方法,存在师资数量、教材大纲、教学观念以及管理层支持等几方面的问题[12]。
3 基于创新培养与PBL结合的实践课改方法
高校本科实践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践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运用合理方法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因此,在综合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PBL教学法的基础上,应掌握各自的优缺点。为更好地实现实践实验课程对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借鉴两种方式方法的思维模式与理念,提出基于创新性能力培养与PBL结合的课改方法,其基本实施步骤流程如图1所示。
4 实施效果
以我校本科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来源包括物流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工程3个专业,共59名学生。开设的实践课程为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时间为两周,每天8个学时,在开设实践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上课地点为学院公共实验楼机房,学生在两周内学习仿真软件,并以实现综合案例的大作业与总结报告为最终课程考核方式。在实施课程改革之前的教学方法为,第一周教师每天讲授4个学时,学生练习4个学时,在掌握基本软件之后,第二周开始做综合案例大作业。原来教学方法中存在相互依赖性,学生缺乏兴趣与积极性,未能达到实践课程要求的效果。以PBL教学法对实践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实施效果。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1:由于是大三学生,在上课前期,总结调查两专业学生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并分析与实践课程相互关联性,形成构建已有项目信息库,信息中包括参与人员、专业、技术角度、知识基础等。
步骤2:基于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借鉴已有大学生创新项目,并结合教研室与学院现有相关的科研项目,形成多综合案例,建立课程考核备选题库。
步骤3:第一天课程利用2~4个学时为学生讲解主要注意点与自助学习方法,分发课程教学PPT与初级案例,学生自学并完成初级案例,时限为3天,教师适当启发式指导。此阶段为全班级执行,不分组。
步骤4:结合已有创新项目,与学生沟通创新思路。观察初级案例的完成顺序,以前几名为组长,划分组别,分发综合案例题目。
步骤5:组别之间相互讨论,组员问题需组长解决,教师做适当启发式引导,纠正公共错误和注意点。
步骤6:全程观察实施效果,并记录数量变化。完成案例题目答辩和考核。最后填写问卷调查表。
结合PBL教学法,通过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观察实施效果发现:
(1)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已有大学生创新项目,在确定综合案例之前,与学生沟通创新思路,丰富并及时更新课程案例内容,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时效性。
(2)同时对于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学生,一方面完成课程考核,另一方面推动项目的进展,而对于其他研学生,在新思维的激励下更易投入学习与实践中,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显著。
(3)针对学生进行观察,在前3天,以自学为主体现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初级案例定义组长,初级案例完成顺序的前10名作为组长(人数因班级总体人数而定),进一步形成自主学习的组别,组别内部组长记录每天组员的分工与任务完成,有10%的权限为课程考核打分,组别外部各组之间优先完成任务的可以申请提前答辩。现场观察到课堂气氛活跃,组别内部学生相互协作解决各自安排的任务,组别外部形成较好的信息共享沟通以及良性竞争。同时组员之间的问题,由各组长处理解决,大大提升了学生积极性以及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个组长的协作与管理,教师适当启发式指导,克服了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课程结题答辩与总结报告的质量较上届有明显提高。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5 结束语
在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PBL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创新培养与PBL结合的本科实践教改创新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应用分析了所得效果。实际应用效果表明,PBL教学法结合了创新培养与PBL的优点,通过课程综合案例与创新项目、思维结合,培养完善了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并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时效更新;通过初级案例效果划分组长和组别,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克服了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通过课程基础知识自学与自助引导的方式,解决了PBL使用过程中的教材特殊性的要求。PBL教学法较好地实现了本科实践实验课程的改革,获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而无需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管理层的较多支持。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本方法更加适合工科类具有可实施软、硬件环境工具的实践实验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07.
[2] http:///web/search_engine.php.
[3] 王立强,王晓萍,杜立辉.基于项目学习和实践的课程改革创新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114-116.
[4] 左建勇.面向工程的实训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57-161.
[5] 陈宇.基于项目学习模式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1(8):181.
[6] 马万经,杨晓光.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交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 2010,29(3):105-107.
[7] 刘德喜,万常选,廖国琼.面向能力培养的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实践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7):30-34.
[8] 王立忠,张伟亮,张刚.高等学校实验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职业时空,2011,7(10):58.
[9] 高胜利,赵方方.PBL教学模式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5):83-86.
[10] 杜翔云,Anette Komlos,Jette Egelund Holgaard. PBL:大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29-35.
[11] 李丽萍. PBL课程改革中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与思考[J].中 国高教研究,2010(9):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