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形体礼仪范文

时间:2023-02-27 11:09: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少儿形体礼仪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少儿形体礼仪

篇1

从另一角度看,进入上世纪90年代,高血压、体重过重或肥胖、缺乏身体活动等成为大量发病和死亡的致命危险因素,大量的经费被用于治疗这些疾病。卫生部的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仅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总费用约达二百亿元人民币。提高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身体素质已迫在眉睫,每位校长和家长责无旁贷。

从有效性和组织工作的便利性出发,长跑是最好的选择。长跑可以增强心脏的泵血、肺的气体交换功能,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人的抗疲劳能力。长跑不需要装备,不需要器械,对场地没有特殊要求;游泳、自行车、球类运动当然也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从我国学校的整体条件和组织方式看,还没有哪一项运动可以超越长跑的这些优势。

有些家长担心:“我的孩子身体太差,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有些教育者也认为:“长跑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因为作为学校要求的长跑,并不是为了拿名次的竞赛。竞赛需要竭尽全力,是大运动量的剧烈运动;而学校的长跑,是一种健身长跑,其运动量只是在个体身体基础上的适当的运动刺激。

对于长跑太枯燥的问题,有的学校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或以不同节奏的音乐伴随,或不断进行队列队形的变化,或呼喊振奋精神的口号;还有的学校,为长跑赋予了一定的主题,如“与奥运同行”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根据儿童少年心理生理特点,我认为,进行儿童少年耐力训练时,应注意如下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加强思想教育

当今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中的宠儿,一般均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而耐力训练的本身较为艰苦,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对儿童少年的耐力训练要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思想教育,启发自觉训练的积极性,培养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刻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注意选择良好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心理上对儿童少年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减少疲劳;同时,发展耐力素质,最主要是保证机体供氧充分,如在河边、树林、公园或在氧气充分的露天场地等进行训练练习, 就能充分保证机体供氧,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成绩。在训练时,也要注意尽量不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等。如果长期在硬地面练习,就会使下肢骨的骨化点受到过大、频繁的刺激,易引起过早的骨化或骺软骨的损伤,从而影响骨的正常发育。所以,选择良好环境场地进行训练和练习是不可忽视的。

三、注意呼吸方法

在进行耐力训练时,由于儿童少年的大脑皮层对呼吸的调节机能较差,不注意呼吸的节奏,呼吸与动作往 往不协调,特别在速度加快时更为时显。所以,要教会他们采用科学的呼吸方法。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强调采用 “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四、注意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

有氧耐力是指心血管耐力而言的。由于儿童少年的心脏血管正处在发育之中,与成人相比,他们心脏的心肌纤维短而细,弹性纤维分布较少,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心脏的容积、重量都比成年人小,从而心脏收缩力较弱,心脏的每搏次出量和每分搏出量都比成年人小。根据儿童少年心血管系统这一特点,耐力训练应发展以有氧耐力为主的训练,用以改进氧气输送系统和肌肉代谢系统的功能,发展心血管系统功能,逐步提高运动成绩。 训练中不宜过早过多地进行无氧耐力训练,以免使儿童少年心脏的心肌壁增厚、心肌增强。这样短时间内成绩会提高很快,但心腔较小,会缩短运动寿命,拔苗助长,训练应从长远观念考虑。

篇2

首先来看电视台一个相关报道:目前社会关注的两大问题,一个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个是今年农民工许多都留在本地工作,城市出现用工荒。这就意味着城市需要大量的一线技术人才。从高校建设来看就是扩招和学科建设不平衡带来的现实问题,所以说现在教育也在扭转思路,把眼球放在了职业教育上,而对职业院校来说就是一种机遇。但如何实现“职业”两个字,就是要我们转变思想,在教学模式上明显区别于学术型大学。

针对于高职院校的艺术课程教学,我们应努力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以及考试模式的实践性上进行改革创新,逐渐形成一套符合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从备课开始

因为非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音乐基础较为薄弱,所以艺术课程教学工作中容易出现学生有依赖性心理,独立创新的能力不足、学习浮躁、没有自信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师备课环节就要做好准备:

1.备教材:结合教学计划进度,吃透教材(包括光盘等影像资料),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发展需要,选出难易适当,循序渐进的,在培养技能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来教给学生,并根据教学内容逐渐渗透德育、美育教育。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引导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学,主动去学,并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外作业。

2.备学生:“备”就是要有精心的准备。在备课过程中,要对学生好、中、差的整体学习水平进行分析,对不同班级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教师要把“对自己提问题”做为备课的习惯,备出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教学游刃有余。

3.备补充知识: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要有一条流动的河流。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含量,要广泛搜集相关教学材料。如琴法教学:除基本的乐曲教学外,教师要补充许多包括即兴伴奏、音乐常识、音乐游戏的设计等教材以外的知识;形体课程教学需要穿行礼仪方面的训练。这些内容与课堂教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常规课堂教学起到积极地补充引导作用。

另外,根据教学实践,要认真写好教学后记,及时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来,特别是教学效果,作为下次课或以后教学的借鉴。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化

针对学生艺术素质基础较为薄弱,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将以训练专业技能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转向基础型、互动型、实践型的课堂模式。课堂教学可以在对每一位同学指导的基础上,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展示、互动的机会。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个人展示、小组展示、音乐情景表演等。

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课程教学。针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教学对学生就业后实用性并不大,很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感觉所学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同时从用人单位角度来说,毕业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幼儿教育中的能力还很欠缺,不知怎样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去教育孩子。探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机会较少。幼儿音乐教学需要培养的恰恰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很好的转化成音乐游戏的方式教给学生的能力。比如说在讲乐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堂琴法课中,当学生掌握乐曲的弹奏技能后,可以在全班进行分组音乐情景模拟表演,要求每组同学以这首乐曲为主题进行创作,通过一个童话小故事运用演奏、唱歌、舞蹈、对话等多种形式进行表演。通过实践,整个课堂气氛很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每组都有自己的创新特色,而且整个过程也是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

又如:形体课教学,除进行软开度、身韵、基训、舞蹈等常规形体教学外,可以穿行礼仪实践教学。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礼仪常识,结合实践练习,使学生在外形气质得到塑造的同时,更好的掌握了礼仪服务内容,这为同学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好的亮相增加了砝码。音乐课程教学,突破原有的以音乐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尝试车间式实境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每学唱一首歌曲后,教师将列出表演题目,由学生自己进行创编,以表演唱的形式进行展示。舞蹈课教学,让学生养成做舞蹈课笔记的习惯,一学期下来,学生已留下了厚厚的舞蹈学习资料,这为舞蹈创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舞蹈教学内容在开设常规的基训、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可以开设实用性较强的少儿舞蹈、舞蹈创编等内容。

三、考试工作突出实践性

篇3

一、拉丁舞与中小学校园素质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与积极意义

(一)开展拉丁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形体美

中小学的学生正处于少儿期或者青少年期,但是不论是少儿期或者青少年期都是人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人体运动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拉丁舞作为一项健身类有氧运动恰好能改善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调节呼吸系统及人体神经系统等,能够有效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塑造形体等。

(二)开展拉丁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拉丁舞独有的风格特点就是双人舞蹈,在动作完成过程中需要配合,在拉丁集体舞或者团体舞动作完成过程中需要动作协调一致、整齐划一。所以,参加拉丁舞学习的学生易形成与他人通力合作的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欢快的音乐伴奏,与同学尽情地享受拉丁舞带来的快乐,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开展拉丁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拉丁舞是集音乐美、服饰美、姿态美、动作美和气质美于一体的运动项目。通过拉丁舞的学习可以开阔艺术视野,培养高尚的情操、文明的礼仪和优雅的举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协调性、乐感和表演能力,改善了良好的气质形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美、服饰美、动作美、姿态美和气质美的鉴赏能力,增强艺术修养。

二、实施拉丁舞兴趣课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生对拉丁舞的兴趣度

通过对重庆市涪陵主城区的54所中小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都很希望开设拉丁舞课程。此外,笔者还对主城区的23所有关拉丁舞培训机构的学生人数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有王家席拉丁舞培训学校、钟鸣拉丁舞学校、舞年华舞蹈学校,都接近上千人,可见学生对拉丁舞有很大兴趣度。通过对学生家长的访谈了解到家长很希望孩子学习拉丁舞,它给孩子们带来了轻松、奔放、洒脱和高雅的艺术时尚运动,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拉丁舞课对校园资源投入低,学生受益大

1.场地与器材的设备。拉丁舞只需要普通教室大小的房间、地面为木质地板、墙体镜子、多媒体功放设备。

2.师资力量。引进专业的拉丁舞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提到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舞蹈课教师的示范能力,所优质的师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在中小学开展拉丁舞兴趣课的可行性对策

(一)加大相关教育部门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校领导执行力

拉丁舞是新兴的体育项目,对拉丁舞舞蹈文化的普及以达到增强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学校相关责任人领导应争取资金的扶持力,运用专项资金给予拉丁舞课程开设予以保障。这对学校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多样化

传统的艺术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希望下一代人向着阳光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向发展。拉丁舞作为优秀的文化精华,恰好满足了这一目标。为学校的素质教育增添了活力。

(三)加强师资的引进和培训

篇4

礼仪,是现代人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新世纪扩大改革开放的精神财富。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在提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继承与发扬“礼仪之邦”的道德风范,礼仪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而体育教学,正是强化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体育教学与礼仪教育的许多方面是有机结合与自然渗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基本动作训练、形体训练、仪态仪表训练、健美操训练等等,每一个细节都有严格要求、严格规范。它与礼仪教育中的举止礼仪、品貌礼仪、形体礼仪自然对口吻合。另一方面,在礼仪教育中要求学生“精神饱满,举止文雅,站有站相,坐有坐样”。即“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等等,这些又正是体育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与启蒙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乃是“花开并蒂、天作之合”。

体育教学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空间广阔。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比一般文化课多,时而活动在一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谈笑风生,亲密无间。既有利于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又容易暴露一些问题,有利于及时劝解,及时疏导。就象在竞赛活动中,有的为了指责对方,就粗言脏语,甚至动手伤人;有的内部互相埋怨,百般指责,巧语伤情;有的借口裁判不公,不甘失败,甚至侮辱老师、裁判等等。这些问题的暴露,正有利于教师抓住时机,广泛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礼仪教育,使他们懂得“言为心声,语为人镜”,人际之间要“以礼相待,以礼为荣,以礼为乐”。做到“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不伤害于人”,高高举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光辉旗帜。

2.体育教学对学生顽强意志的培养具有内在的驱动力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人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遇到挫折的承受能力逐渐降低,面对艰难困苦,容易知难而退。因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这正是体育教学“以德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无数事实证明:勤于锻炼,则弱者转强;惰于锻炼,则强者转弱。这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实践证明,强化身体练习,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课程教学的显著特点。学生掌握了某项运动技术和基本理论之后,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身体练习。如学习游泳,除了在岸上掌握其动作技术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下水练习,不下水,永远也学不会游泳。游泳这个项目是这样,其它的运动项目也是这样。要掌握好一项动动技术,都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使动作达到高度的准确性,达到动作自由化的程度,这样就要付出很大的体能和体力,并且还会在练习过程中产生许许多多生理感受,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同时还会伴随着产生许多心理感觉,如:怕苦、怕累、怕痛、怕伤等心理障碍。面对生理感受的痛苦与心理感受的畏惧,作为教师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用顽强的意志去迎难而进,迎难而上,坚信“毛铁久炼成钢”,“技能久炼成巧”。如:中长跑教学,有些意志不坚强的学生,每当跑到生理上出现“极点”的时候,就会马上停顿下来。偶然一次不足为怪,但如果这些学生每次都是这样,那么,他们的中长跑成绩决不可能达到目标,他们的意志品质就经不起实践的考验,以后遇到中长跑这个项目就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作为教师,就要适当的利用中长跑这个项目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克服困难,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劳累、磨难等令人不快不舒适的外界剌激,才能锻炼人对自然、社会的挫折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不但为学生掌握运动技术,锻炼身体提供了条件,更是为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为适应未来艰苦创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体育教学对学生组织纪律观念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有目标,教有常规,赛有规则,练有纪律,比有风格。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为了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使肌体能受到适当刺激,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提出不同的训练标准,采取不同的组织教法,激励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如在速度、耐力练习过程中,就对参跑的距离、次数、速度、姿态等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运动能力,锻炼顽强拼搏精神。这种精神,日积月累,就成为一种催人奋进的人格力量。又如,体育竞赛为了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事先要精心设计制定好有关的比赛规则,耐心进行赛前道德教育,以防止运动员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并养成运动员自觉遵守规则,听从指挥,服从裁决的良好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长期参加这种规范的、严格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就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从而懂得:在学校要做一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好学生,出校后,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真正树立起二十一世纪青年的美好形象。

4.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竞争意识和团结奋进精神的重要支柱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它在历史发展和进步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体育与爱国主义精神在其本质的内涵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光辉成就,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特别是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凝集力。这部“强我民族,壮我国威”的“历史记录”,正是我们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科书”,百讲不烦、百学不厌。

现代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变化莫测,竞争激烈,因而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体育活动大都是竞赛性很强的活动,为了达到训练的预订目的,争取优胜成绩,就需要进行千百次的单项练习,磨练意志克服来自主观或客观上的各种困难,特别是学校体育活动的评比、竞赛,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有强烈的群体性、组合性,都抱着有为集体争取荣誉的目的。因而在集体竞赛项目中,参与者容易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与能量的发挥程度,将直接关系到集体的荣誉。学生心理上的这种重压,就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学、互相保护、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5.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独特功能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体育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首先体育运动能调节人的生理机能,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从而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生理准备;其次,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心理,使人精神焕发,充满活力,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心理准备;第三,各种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的追求新的目标,思考新的动作,把握新的技能技巧,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与健康的心理品质。各种体育比赛的竞争性也决定了体育运动必须“推陈出新”,不断地进行技术变更和战术调整。体育运动的瞬时性和复杂性,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出在平常情况下无法设想的高难度动作。

我校以务实的态度狠抓体育工作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致力打造教师队伍,扎扎实实开展适合本校特色的各类体育活动,使学校体育工作有一定的发展。

我们提出了“提高要求、强化学习、注重研培”的体育教师队伍打造途径,力求探索一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谐发展之路,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提高要求

我们要求老师们首先自己要尊重自己,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以积极的心态正视客观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我们还向老师们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高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一名高素质体育教师的真本事。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让学生们掌握跑、跳、球类等运动技能,老师当然首先要能准确地演示。如果连体育教师自己都不会,还怎么指望我们的学生掌握、进而借此锻炼自己并不强壮的身体?另外,对于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学生,教师的行为规范是他们最好的榜样。要求我们的老师做真正的专业化的体育老师,应具有本专业独有的职业水准,做有底蕴、有底气、自信的老师,应该展示出体育教师应有的精气神。

2.强化学习

当今,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样,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从而引起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趋势,其来势之猛,进展之快,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的改革。它不再是在传统体育教学框架内的教学内容、组织教法的局部改革,而是从教学理念,到教材内容、方法,直至评价体系的整体改革。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引导体育教师要主动参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加强学习,边学习边实践,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尤其要学习现代教育论,教学论和课程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领会“课标”和“课改”的新理念,新的教材体系,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新的评价理论。

3、注重研培

(1)组织体育教师认真开展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每周安排半天固定时间,进行听课、研讨、交流,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通过学习型学校、学校型团队活动的推进,在体育教师中形成伙伴合作式教研氛围,促使体育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合作、勇于探究、开拓创新,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思想水平、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3)组织观课活动,为体育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校内外的教学交流提高教师看课、评课的能力,从而改变教师“重看轻评”的习惯。

篇5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141-02

青少年人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是未来的建设者,加强对青少年的阅读培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是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面对青少年多样化,动态化的阅读需求,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作为新形势下的图书馆,加大对青少年的服务力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五彩童年,与爱成长”的小海螺阅读拓展系列活动,激发的青少年阅读热情,让阅读热情更有持久力,使阅读逐渐成为青少年的一种习惯。

1小海螺阅读拓展活动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引导青少年正确阅读,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拓展多元化的阅读空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五彩童年,与爱成长”的小海螺阅读拓展系列活动,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增长知识,愉悦身心,让孩子在活动中收获快乐,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力,从而爱上少儿图书馆,爱上阅读。

1.1 小海螺阅读拓展活动之一:小海螺周未故事会

固定每周六上午在馆内大厅举办,故事的主题分别是利用本馆图书资源讲述书中故事,邀请外教讲述英汉双语故事, 邀请专家讲述北海历史文化故事,志愿者讲述科普知识专题故事,如“我爱飞鸟”、“海洋生物”等,故事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爱讲故事的孩子和喜欢听故事的孩子,有一个相互交流分享的机会,孩子们在故事会中,学会做人做事,获得一些生活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走入阅读世界。

1.2 小海螺阅读拓展活动之二:推广制作绘本、电子书活动

绘本画面精美,富有内涵,能给孩子美的熏陶,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染到美学,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还可培养孩子的逻辑思考、预测推理能力。我们通过举办“双语儿童故事会暨阅读绘本”大赛和创意阅读绘本展示活动,把最优秀的绘本介绍给孩子和父母,让孩子们在优秀的绘本故事中找到阅读的乐趣,找到阅读的意义。

为了迎合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利用电子书制作工坊的资源优势,通过组织电子书制作大赛,让孩子在体验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以外,自己动脑动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并放在网上图书馆里,与其他孩子进行分享交流。

1.3 小海螺阅读拓展活动之三:小小图书管理员志愿者活动

少年儿童图书馆主要的服务群体是孩子,能让孩子对图书馆有归属感,对于孩子的自身学习和成长以及图书馆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通过招募假期小小图书管理员志愿者活动,是让孩子亲身参与到少儿图书馆的工作和管理中,参加的小小图书管理员志愿者在我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会图书管理的方法,培养孩子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学会一门图书管理的技巧。让孩子真正成为图书馆的小主人,自由发挥其潜在的能力。

1.4 小海螺阅读拓展活动之四:暑期阅读嘉年华系列阅读拓展活动

孩子们结束学校生活,告别书本和课堂,该怎样度过一个有意义而快乐的暑假?为丰富全市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北海市少儿图书馆为全市青少年奉上的三重好礼,即“学习”礼、“实践”礼、 “娱乐”礼,举办了书法、绘画、摄影、英语等公开课;开展影视欣赏、音乐欣赏、舞蹈欣赏、形体气质讲坛、礼仪礼节讲坛等讲座;开展电子书制作、种植、摄影等实践课;明星宝贝计划:现代舞、小歌手、模特走秀等培训;还特别为孩子们播放假日电影。使孩子在读书活动中开阔视野,延伸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扩展孩子的学习范围,增长知识,在暑假期间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

2 小海螺阅读拓展活动成效

2.1 培养实践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他还主张“六大解放”,其中一项是解放孩子的双手。实践对于孩子的发展十分关键,它关系到孩子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我馆开展了一些培养孩子实践能力的课程活动,让孩子走出学校课程之余,增强动手能力,积累更多的经验。

1)摄影实践:通过邀请知名摄影家上公开课的形式,开办为孩子们讲授摄影技巧、摄影方法等一系列详细的课程,带领孩子到馆内、户外进行实地实践。孩子们在系统的学习后进行动手操作,提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快速有效地学会摄影,一些优秀作品还参加了2013年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的摄影大赛。

2)种植和养殖的实践。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一些城市里的儿童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现在的儿童不认识禾苗,分不清麦苗和小草,所以在暑假期间,我馆开展了种植养殖的实践课程,由老师指导种植和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给参加的每个孩子发一些简单的植物的种子或者容易养的动物,每天做好记录,拍照。展示成果的当天,每个孩子说说自己的种植或者养殖过程和解释记录,展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照片,讲述自己的种植心得体会,最后以当场画画方式,表达了自己自然的感情,互相交流。科学活动是发展儿童智力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孩子积累种植和饲养的经验,同时也培养他们环保意识和亲近自然的情感。

2.2 培养艺术和审美能力

我馆不仅仅是未成年人阅读的天地,还是他们培养情愫的小天地。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我馆发挥利用现有资源,举办书法、美术培训班艺术欣赏讲座、礼仪讲座和形体气质的讲座,这些利于孩子发展的活动,能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审美和艺术修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调动他们的潜能。给孩子讲授一些形体塑造和内在气质提升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生活实例,让孩子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2.3 学习和娱乐能力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社会,图书馆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发展多载体、多样化和多功能的图书馆,让孩子在走出学校之余,能够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知识大殿堂里,学习更多在学校里没有遇到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学习经验。暑假期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知识讲座,通过救护和逃生知识的讲座、英语沙龙大派对、棋艺大比拼等,让孩子们和老师、同伴一起,以一种不同于课堂的方式,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通过一些小游戏和小竞赛,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学习,学习到了很多领域的知识。

3 结论

“五彩童年,与爱成长” 小海螺阅读拓展系列活动的举办是北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就如何更好地推广和引导青少年正确阅读方面进行探索的创新举措,是根据本馆实际,尽可能地拓宽领域、多角度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通过拓展阅读空间来推动社会阅读,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精品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发挥了其社会教育职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8-0005-04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它是我们的民族魂、民族根,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发展的精神力量。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更是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传统文化之基。

相国庙街小学(以下简称“相小”)创建于1904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一直坚持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尊老爱幼、善良朴实、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它依然散发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凝结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宝贵财富。历届校领导均把这笔财富作为立校之本,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为了深入发掘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近年来,相小领导班子经过精心研究后,确定了以“生命教育”为主旋律的教育理念和“继承传统,创新未来”的办学特色,特别开展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书写师生幸福人生”的主题实践活动,并制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确定了教师及学生的诵读书目,全方位积极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高品质教育。

一、融入校园,让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相小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仁义礼智信,情善精美和”的统领下,充分利用校园空间,精心布置每一面校园文化墙,用心打造每一间文化室,让每一片土地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气息。

当你走入相小这所拥有百年历史文化而又绿树成荫的校园时,就会目不暇接,你也许还没来得及欣赏那绽放的花朵,那一面面会说话的墙壁就会向你点头,那一间间别具匠心的教室就会向你招手。

学生们在校园休息、嬉戏之余,到处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墙面上有《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百家姓》,学生张口就可诵读;中国书法历史简介,学生随时可以了解中国书法发展史;环保、交通安全标识,学生看后可开阔视野;国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民族英雄像及简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课外活动时,学生还可以步入“教育展馆”和“相小史馆”,了解相小的历史,感受相小的发展,展望相小的未来;也可以走入“书画室”,欣赏学生的书法作品和美术作品;还可以来到“小提琴学习室”,学习小提琴的技法并奏出美妙动人的旋律。

进入校园沿着甬道向前走,你可以看到小门洞两边写着:“一字一画修身学艺,一身一世求真做人”,横批是“育德寓艺”。这里是艺术园,也是欢乐园,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各年级学生在这里展示才艺。走进乐园,左边是静苑,造型各异的花池里种植着花草树木,摆放着一排排长椅,每当春夏来临,这里绿树环抱,鲜花盛开,课余师生来到这里品读美文,无限惬意;右边是种植园,在这里学生体味着春种秋收的喜悦。枣树种植区是早(枣)成园,杏树种植区是诚信(杏)园,预祝着每一个在相小读书的孩子早日成才,做诚信之人。

走遍相小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孕育着浓郁的书香文化氛围,这氛围浸润着整个校园,让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成就着一个个富有书香气息的孩子。

二、融入课堂,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

相小始终坚把持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同时兼顾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历练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可谓德育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一)以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相小始终把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与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相融合,组织开展与节日相关的活动,如查阅这些节日的由来,收集历史上文人墨客描述传统节日的诗歌、散文,开展清明颂先烈演讲、纪念诞辰诗词朗诵比赛、童话剧、书画展等系列活动。

(二)以特色活动为亮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每年五月的最后一周,相小无论工作再忙,都会秉承“寓德于艺”的思想、按部就班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分年级才艺展示。小选手们在作了充分的准备后,个个精神饱满地表演唱歌、舞蹈、乐器、现场书法作画、相声、三句半等节目。节目表演后,学校会给他们颁发奖状,给予肯定和鼓励。届时学校也会邀请学生家长来观看,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看着家长们合不拢的嘴、使劲鼓掌的手,听着他们情不自禁的夸赞,师生们都忘记了疲劳,心里爽极啦!(2)每年9月的最后一周,是学校“一路书香一路歌” 读书节汇报周。其中的9月29日是相小的建校日,在这周学校要举办大型读书汇报演出,诵读经典美文、读书演讲、讲读书故事、剧本表演、开图书交易市场、表彰“读书之星”、“书香班级”等丰富生动的校园读书活动,在全校掀起好读书,读好书的热潮,让校园飘满书香,让学生享受文化大餐。读书节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读书乐趣,让书香洋溢出生命的魅力。

(三)以诵读经典为常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相小把诵读经典作为学校的常规教育。晨读课前放学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晨读时间、课前一两分钟时间,进行诵读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每天中午放学时,让孩子们背着古诗出校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在纪律上减少了学生的吵闹,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与德育活动相融,让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一)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

思品课:以教材为载体,教师引领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语文课:教师诵读古诗文是最好的语文教育,诗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诗文的内涵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读课,平时还要指导学生的诵读活动。

美术课: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著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书法与中华民族精神浑然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鉴于书法教育的优势,我校在2009年,把书法教育渗透到写字课堂。一至四年级以软笔书法为主,五六年级以硬笔书法为主。课上注重书法知识的讲解,并鼓励学生一笔一画写好中国字,做正直的中国人。学生的书法水平提高很快,尤其是单嘉琪、路淑琪两位学生表现突出,学校为他们提供笔墨纸砚,并让他们在书画室展示自己的作品。许多学生参加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也获得各级奖励,成果丰硕。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校本课程

我们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把经典诵读设为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分别以一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二年级诵读《论语》;三年级诵读《老子》;四年级诵读唐诗;五年级诵读宋词;六年级诵读《小学生必备古诗80首》等经典书籍为主。为了能上好经典诵读课,校领导带头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并且学习了经典诗词,确定了诵读书目。之后,教师利用晨读和课余时间诵读经典,理解其内涵,提升了自身素养,为上好校本课奠定基础。通过诵读经典,孩子们的识字量增加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进步很大。在市区的各类写作比赛中,相小的多名学生荣获了各类奖项。另外,相小还把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围棋和象棋引进三、四年级课堂,以棋启智,以棋育心。2010年,在张家口市围棋比赛中,相小学生均获得全市男女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陶冶了孩子们的思想品行,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素养,使孩子们领略了中华瑰宝的风采,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改变的是潮流,不变的是传承。无论教学形式如何改变,教学内容如何丰富,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要与之相随,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四、与养成教育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生根开花”

加强养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相小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从良好的行为习惯抓起,让学生从小学会谦虚礼让,诚实守信,勤劳节俭,遵纪守法,让传统文化“生根开花”。

相小本着以人为本,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把礼仪教育贯穿始终,从细微处着眼,从学生在校生活的点滴中做起,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具体说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礼仪教育。第一、教师率先垂范,把礼仪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第二、找准礼仪教育的关键期。我们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文明礼仪推广周,尤其针对九月份新生入学,利用学生开学之际,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形体姿态和常用礼节的规范要求,能够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能够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使学生明白“知礼、明礼、善礼”的重要性,教给学生关于文明礼仪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觉践行文明礼仪的意识,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第三、抓好学生的礼仪行为训练。学校成立文明礼仪操巡演组,由他们利用课堂、活动、集会对学生“课堂礼仪、行进礼仪、问好礼仪、集会礼仪”等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规范的指导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举止。(如课前课后起立,见到老师行鞠躬礼,进入办公室称谓等)。第四、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文明礼仪手抄报大赛以及每学期末各班评选一名文明礼仪之星参评学校文明礼仪之星等。第五、家校合作,共同努力。

篇7

二、职业学院舞蹈教育需注重技能

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当今社会,不仅需要普通高校毕业的高层次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也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职业学院的舞蹈教育,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地域性、多样性等特点,应当适应现代社会对于舞蹈表演、编创、培训等方面的需要,必须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要求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对接。舞蹈教学的课程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学习内容与未来工作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业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活动做好准备,为实现学生的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当前社会对舞蹈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市场调查显示,社会需要有舞蹈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主要舞种的分析方法和一般技术;了解相关艺术学科的基本常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有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和舞蹈表演的基本能力,能够在艺术团体、文化部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进行舞蹈教学、舞蹈编排和舞蹈表演相关工作,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舞蹈教育,注重吸收古今中外关于舞蹈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注重舞蹈与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对接,使舞蹈教学知识化、动态化、形象化、多元化。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笔者要求教师在舞蹈教学模式上,着重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强化舞蹈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积极设置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数字化教学。以舞蹈系针对社会需求专门开设的礼仪文秘与流行音舞专业为例,就是从培养学生掌握公关礼仪常规所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时尚舞蹈艺术表演和节目策划能力,适应公职人员市场、时尚表演与编创、培训等行业的一线需要量身定做的。在此专业的教学课程中,有一项是表演素质训练,这是主持与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比如人们的站姿、坐相,这些从表面上看都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却与舞蹈形体基本功的训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在工作生活中,无论是主持节目,还是主持会议,其言谈举止能否给人一种具有感染力、亲和力的形象,直接影响到这些活动的效果。所以,笔者在舞蹈教学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举手、投足、站立、挺胸、收腹等形体训练,培养学生外在的绅士风度和儒雅气质,这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环节。

三、职业学院舞蹈教师的知识结构

舞蹈是用动作书写诗情画意,让人们通过舞蹈感受情感美的魅力,而懂得如何启发学生才是教师最大的本领。也就是说,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实践,向技能型人才发展才是硬道理。笔者在2011年创作的女子群舞《书情》,是编舞课教学中的一个命题作业。笔者在《新闻联播》中,看到有位热心人支援贫困山区儿童读书的信息后,紧紧围绕一个校长、两个青年教师,以及一群想读书却没有书的偏远山区儿童为主线展开。舞蹈表现了学生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和得到图书的激动欢乐场景,一是通过递进式的抒情肢体语言,表达山区儿童对读书的强烈需求;二是在动作设计上,当书送到山里,学生们欢呼雀跃;三是手捧书本回归到享受读书中的幸福畅想,将舞蹈推向。该舞蹈在创作中运用全新的理念构思舞蹈布局,在深刻挖掘人类内心世界美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善、美视觉体验的同时,让学生认识舞蹈、了解舞蹈、掌握舞蹈创作的基本要素。由师生之间交流碰撞而成的舞蹈作品《书情》,在创作过程中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也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中提高了舞蹈创作能力,还拉近了舞蹈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的距离,同时也拓展了实践教学环节,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真正达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该舞蹈荣获了第六届广东省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之“红彩飞扬舞爱中华”广东大学生舞蹈大赛三等奖;荣获了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2011年“龙业杯”文艺汇演三等奖。

由笔者指导的男子独舞《墨海孤雁》在2013年荣获全国职业高职高专技能舞蹈大赛广东赛区一等奖。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职业的精神和哲学的原理,我们的工作的要求就是如此,为了给学生一颗知识的火星,教师应当从整个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笔者认为,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传递,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达生命的气息。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言传身教,把舞蹈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舞蹈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艺术,也是一种风格独特的视觉技术,它可以通过立体多元的舞蹈语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生活、工作等内容,同时也可以折射出舞蹈艺术的时代风采。舞蹈创作是编者把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新生事物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场景,进行艺术的改造加工,组合成具有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舞蹈作品。作为职业学院的舞蹈教师,自己在教学工作之余,创作的舞蹈作品《奔流》,荣获广东省“舞势界”广东大学生舞蹈大赛广州高职高专赛区一等奖、专业组二等奖。这个舞蹈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编舞课的教学。笔者在作品中运用现代舞的手法,以肆意的畅想,表现大海的复杂性,让舞者意会在人们看不见的波浪下面所存在的动力因素。在作品的编排上始终贯穿着流动性,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形体动作,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地表现舞蹈艺术的动态美,让学生犹如大海的浪花,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奔流向前,仿佛是舞者在用形体语言,描绘自己的美好未来。通过舞蹈作品的创作,加深了学生对舞蹈本体特质的认识,使其在当代社会中更加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起到健康人的体魄、美化人的心灵的重要作用。

四、职业学院舞蹈教育需深耕细作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舞蹈同样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与人类社会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的艺术形式。从古到今,舞蹈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与人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因为舞蹈是以人类自身的动作形态为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和创新方式,舞蹈也是人类自身表达语言情感的工具,舞蹈还是人类生命活动宣泄抒发创造的手段,其本质决定了舞蹈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也决定了舞蹈这个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自娱自乐抒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增强体质延长青春、欣赏愉悦陶冶情操、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宣传教化团结鼓劲等功能,最重要的是舞蹈以其自身的独特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舞蹈教育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舞蹈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增加气质魅力的才艺,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通过一系列动作节奏韵律,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优雅与自信。笔者在舞蹈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舞蹈艺术的各种功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感悟,在做中学,在做中教,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对高职类学生来讲,编舞课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舞蹈技术、舞蹈表现、舞蹈创作等综合能力。高职类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数都是面对大众文艺爱好者,面对各行各业的商业演出策划等,这些工作项目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能力和舞蹈创作能力。

篇8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高新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的创新能力,职业教育能否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将职业教育和社会的整体教育相结合,培养出既能适应时展,又能适应未来就业市场激烈竞争,并且具有独特品质的技能型人才,成为许多职业学院争相探讨研究的热门课题。职业学院对舞蹈人才的培养,把学生由自然人转化为职业人的有效方式,已经成为许多职业学院舞蹈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职业学院舞蹈教育需因时而变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不乏关注度的热门话题,它因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而牵动着众人的目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虽然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型不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为宽广知识面、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的技术型人才。无论是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还是教育部2000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及2006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是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实用性和实践性特征也越来越突出,它促使职业教育从重视知识存储逐渐转变为重视知识应用的掌握。①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必须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重点是专业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社会对于某些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随之发生变化。比如以前只有在艺术院校才开设的舞蹈专业,如今已经是全国许多综合性大学和职业学院的主要专业,这是因为在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集表演、音乐、戏曲身段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的舞蹈,已成为社会发展和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前身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在应知基础上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学院。无论是成立于解放初期的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还是1985年更名为华南文艺业余大学,或是1996年改名为华南文艺成人学院,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和“二为”方向,从严治校,精心育人,充分依靠社会力量,走社会办学道路,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文艺人才,有的已经成为当今广东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专家。作为全国文联系统唯一的由广东省文联主办的公办综合性多学科的艺术类高等院校,在2004年转制为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实现了由成人办学模式向普通高校办学模式的跨越。身为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舞蹈教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今天,究竟怎样才能在发挥学院优良传统,汲取前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是笔者在舞蹈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二、职业学院舞蹈教育需准确定位

教育的本意是要培养人们的本领和能力,如果要使一个人有本领有能力,就要发展他的耳目心思手足不可。②职业学院的舞蹈教育,需要靠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技能,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深化教学质量,实施精品战略,加强教师自身建设为着眼点;不断提升舞蹈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具备的专业水平。因为职业的内涵所涉及的技能、知识和价值观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无论什么类型的教育,其核心要素是课程设置。其实一门学科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需求和基础,③在职业学院的舞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以掌握基本技能为目的。作为职业学院的舞蹈教师,其舞蹈教学的课程也必须根据社会的动态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变革,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实践能力、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的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师手把手的传授,学会知识、技能。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舞蹈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面向不同地区群众文化馆站、少儿培训、演艺公司、健身培训等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舞蹈表演、培训、编排、形体设计等多技能工作的专门人才。

针对现代社会对于不同文化人才类型的需求,舞蹈系开设了舞蹈表演、礼仪文秘与流行音舞两个专业,同时还增加了爵士舞、交谊舞、公关礼仪表演技巧、办公室职员技能、舞蹈创作编导及演讲与口才等时尚热门课程。其中丰富的舞蹈表演专业主要有芭蕾舞基础训练、舞蹈基础训练、舞蹈剧目、现代舞技术、舞蹈赏析、舞蹈编创、国标舞等课程。对于舞蹈教师而言,必须集教学、创作、表演于一身,既有舞蹈表演实践,又有舞蹈教学经验,才能将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创造课堂项目化、项目技能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多种与舞蹈相关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培养实用性舞蹈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始终坚持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教学紧跟时代,课程贴近社会,既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技巧,又重视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如果系统整体中的各要素之间是有机把握的,那么系统的整体功能应当大于各功能之和。笔者认为,职业学院的舞蹈教育必须对舞蹈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找准需求和培养的方式,把与舞蹈艺术相关的人文知识不断扩展与外延,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对舞蹈创作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舞蹈表演的创新力,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情景教学体验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职业学院舞蹈教育需注重技能

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④当今社会,不仅需要普通高校毕业的高层次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也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职业学院的舞蹈教育,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地域性、多样性等特点,应当适应现代社会对于舞蹈表演、编创、培训等方面的需要,必须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要求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对接。舞蹈教学的课程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学习内容与未来工作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业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活动做好准备,为实现学生的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当前社会对舞蹈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市场调查显示,社会需要有舞蹈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主要舞种的分析方法和一般技术;了解相关艺术学科的基本常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有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和舞蹈表演的基本能力,能够在艺术团体、文化部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进行舞蹈教学、舞蹈编排和舞蹈表演相关工作,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因此,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舞蹈教育,注重吸收古今中外关于舞蹈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注重舞蹈与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对接,使舞蹈教学知识化、动态化、形象化、多元化。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笔者要求教师在舞蹈教学模式上,着重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强化舞蹈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积极设置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数字化教学。以舞蹈系针对社会需求专门开设的礼仪文秘与流行音舞专业为例,就是从培养学生掌握公关礼仪常规所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时尚舞蹈艺术表演和节目策划能力,适应公职人员市场、时尚表演与编创、培训等行业的一线需要量身定做的。在此专业的教学课程中,有一项是表演素质训练,这是主持与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比如人们的站姿、坐相,这些从表面上看都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却与舞蹈形体基本功的训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在工作生活中,无论是主持节目,还是主持会议,其言谈举止能否给人一种具有感染力、亲和力的形象,直接影响到这些活动的效果。所以,笔者在舞蹈教学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举手、投足、站立、挺胸、收腹等形体训练,培养学生外在的绅士风度和儒雅气质,这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环节。

四、职业学院舞蹈教师的知识结构

我国舞蹈家吴晓邦曾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舞蹈是用动作书写诗情画意,让人们通过舞蹈感受情感美的魅力,而懂得如何启发学生才是教师最大的本领。也就是说,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实践,向技能型人才发展才是硬道理。笔者在2011年创作的女子群舞《书情》,是编舞课教学中的一个命题作业。笔者在《新闻联播》中,看到有位热心人支援贫困山区儿童读书的信息后,紧紧围绕一个校长、两个青年教师,以及一群想读书却没有书的偏远山区儿童为主线展开。舞蹈表现了学生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和得到图书的激动欢乐场景,一是通过递进式的抒情肢体语言,表达山区儿童对读书的强烈需求;二是在动作设计上,当书送到山里,学生们欢呼雀跃;三是手捧书本回归到享受读书中的幸福畅想,将舞蹈推向。该舞蹈在创作中运用全新的理念构思舞蹈布局,在深刻挖掘人类内心世界美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善、美视觉体验的同时,让学生认识舞蹈、了解舞蹈、掌握舞蹈创作的基本要素。由师生之间交流碰撞而成的舞蹈作品《书情》,在创作过程中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也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中提高了舞蹈创作能力,还拉近了舞蹈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的距离,同时也拓展了实践教学环节,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真正达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该舞蹈荣获了第六届广东省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之“红彩飞扬舞爱中华”广东大学生舞蹈大赛三等奖;荣获了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2011年“龙业杯”文艺汇演三等奖。由笔者指导的男子独舞《墨海孤雁》在2013年荣获全国职业高职高专技能舞蹈大赛广东赛区一等奖。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职业的精神和哲学的原理,我们的工作的要求就是如此,为了给学生一颗知识的火星,教师应当从整个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⑤笔者认为,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传递,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达生命的气息。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言传身教,把舞蹈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舞蹈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艺术,也是一种风格独特的视觉技术,它可以通过立体多元的舞蹈语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生活、工作等内容,同时也可以折射出舞蹈艺术的时代风采。舞蹈创作是编者把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新生事物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场景,进行艺术的改造加工,组合成具有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舞蹈作品。作为职业学院的舞蹈教师,自己在教学工作之余,创作的舞蹈作品《奔流》,荣获广东省“舞势界”广东大学生舞蹈大赛广州高职高专赛区一等奖、专业组二等奖。这个舞蹈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编舞课的教学。笔者在作品中运用现代舞的手法,以肆意的畅想,表现大海的复杂性,让舞者意会在人们看不见的波浪下面所存在的动力因素。在作品的编排上始终贯穿着流动性,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形体动作,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地表现舞蹈艺术的动态美,让学生犹如大海的浪花,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奔流向前,仿佛是舞者在用形体语言,描绘自己的美好未来。通过舞蹈作品的创作,加深了学生对舞蹈本体特质的认识,使其在当代社会中更加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起到健康人的体魄、美化人的心灵的重要作用。⑥

五、职业学院舞蹈教育需深耕细作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舞蹈同样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与人类社会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的艺术形式。从古到今,舞蹈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与人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因为舞蹈是以人类自身的动作形态为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和创新方式,舞蹈也是人类自身表达语言情感的工具,舞蹈还是人类生命活动宣泄抒发创造的手段,其本质决定了舞蹈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也决定了舞蹈这个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自娱自乐抒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增强体质延长青春、欣赏愉悦陶冶情操、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宣传教化团结鼓劲等功能,⑦最重要的是舞蹈以其自身的独特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舞蹈教育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舞蹈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增加气质魅力的才艺,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通过一系列动作节奏韵律,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优雅与自信。

笔者在舞蹈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舞蹈艺术的各种功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感悟,在做中学,在做中教,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对高职类学生来讲,(转第页)

(接第页)编舞课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舞蹈技术、舞蹈表现、舞蹈创作等综合能力。高职类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数都是面对大众文艺爱好者,面对各行各业的商业演出策划等,这些工作项目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能力和舞蹈创作能力。因为舞蹈是用人的身体加之以有节奏的动作,以及内心的思想感情来塑造时间、空间的动态艺术,仅仅看舞蹈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欣赏舞蹈、体会舞蹈,获得舞蹈所传达的宇宙造化的信息。⑧所以编舞课程的前提条件,就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引导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当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独立思考,这才是学生开启想象力、催生创造力的第一步。在编舞课教学中,笔者以现代舞创作为切入点,强调舞蹈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强调以自己的真实感受为依据,去追求创新甚至是标新立异,⑨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抒发人的真实情感,以动态的直观的方式将国内外许多优秀的现代舞作品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对现代舞的表演创作产生兴趣。

在舞蹈创作中,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能产生共鸣?这是每个编舞者应思考的问题。正如人们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正因为我们存在其中,往往看不清或看不透,但就舞蹈创作本身而言,敏锐的观察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捕捉生活细节的敏感力,都是必须具备的创作要素。从舞蹈教学的实际出发,笔者要求教师的编舞课教案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启发性、艺术性和借鉴性,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舞蹈编创的基本要素。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但真正做到,就需要每天用心感受生活、聆听生活、感知生活,这样才有感觉触觉的印象,从而产生创作的欲望。在编舞技法中,笔者更倾向于现代舞的创作方式,贴近生活、方式多元、动态自由,最重要的是寻找到适合表现作品的动作语汇,通过这些新颖、表现力强的舞蹈语汇,释放出舞蹈作品的内在力量,让舞蹈作品游刃有余地展示出现代人的精神风貌。特别是职业学院的舞蹈教育,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对于舞蹈专业的准确定位,笔者所在的舞蹈系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广东各地宣传文化单位的专业骨干。

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笔者认为智慧不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还存在于运用之中,职业学院的舞蹈教学,犹如智慧之火,不只是教人不懂的知识,而是举出实例,让学生掌握舞蹈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具有一定的舞蹈表演、编排实践能力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注释:

①姜大源.以哲学的思维看高职教育[J].教育与出版,2013(4):23.

②梁漱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M].北京:开明书店,1945:108.

③陈永明. 教师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④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57.

⑤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4.

⑥资华筠.中国的舞蹈艺术[J].艺术百家,2010(3):17.

⑦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42—46.

篇9

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仪式可以让人们对所在意的事情怀有敬畏之心。中国之所以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是因为我们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而完整规范的仪式则是这些文明的承载。

“三礼”教育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开笔礼、成长礼、毕业礼这些庄严的仪式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最终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学生的理想人格,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7周年,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我校举行了“开笔添智・人生始立”为主题的一年级开笔礼。通过端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茶敬亲师、祭拜孔子等七个环节,让孩子领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迈出孝亲尊师的第一步:“端正衣冠”让孩子知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朱砂启智”请家长在孩子额头上点红痣寄托美好的愿望,希望孩子从此眼明心亮,好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击鼓鸣志”让孩子敲鼓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启蒙描红”则是老师教学生握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带领新生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人”,并告诉孩子们“人”字虽然笔画简单,但意义深远,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是最为重要的,这“人”字结构是由一撇一捺组成的,这两个笔画相互支撑,也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能构成和谐社会;孩子用“茶敬父母”以示感恩之心,“祭拜孔子”分为三拜,先拜孔子,再拜启蒙老师,最后拜父母。

本次活动成了孩子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更是为孩子们迈开学习的第一步、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指明了方向。一位家长参加开笔礼后兴奋地说:“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有意义而又新鲜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师重教,而且教育他们学会做人,要孝敬父母、互相帮助,代替了对孩子进行简单抽象的说教,效果非常好,希望学校每年都能开展类似的教育活动。”

无论是开笔礼还是成长礼、毕业礼,举行典礼之前,学校、师生、家长都要作精心准备,典礼时大家都要穿着正装、礼服,在经历颁发毕业证书、朱砂开智、过成长门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环节中,学生产生了一种仪式感――衣着具有仪式感,过程具有仪式感,内容同样具有仪式感。我们就是通过这种仪式将重知识、爱学习、懂感恩、有理想等美好的传统信念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凸显“三礼”教育系统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向高逐级发展的。正所谓“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学校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制定“三礼”教育工作目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

(一)一年级新生开笔礼。俗称“破蒙”,在古代是极为隆重的典礼,也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我校通过此项活动开展启蒙教育,让新入学的孩子感受读书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引导孩子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教孩子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四年级学生十岁成长礼。成长礼是由古代成人礼演绎而来,这一仪式是告诉参加典礼的青少年应当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承担、负责任的人。我校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了成长礼,仪式包括过成长门、家长送祝福、向老师和家长行感恩礼等环节。活动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三)六年级学生毕业礼。毕业礼是个“舶来品”,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术荣誉感和责任感,告诉毕业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小学也可以通过毕业典礼,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我校“毕业礼”遵循这样一个基本流程:首先主持人宣布毕业典礼开始,接着升国旗、校旗,然后是仪式的主体部分,包括难忘母校、难忘恩师、梦想启航三个篇章。传统文化教育只有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建立起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既有理想、更具现实的目标体系,才能落到实处。

注重“三礼”教育持续性

开笔礼、成长礼、毕业礼不是三个孤立的仪式,而是三个鲜明的节点,连接这三个点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德育之线,将整个小学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串起来,构成了我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三步曲。“三礼”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更大的效应,就必须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并融入到课程与教材体系中,实现持续性与长效性。

(一)与书法教育相结合――翰墨飘香传书道

一年级新生参加开笔礼之后就要开始硬笔书法的学习,四年级学生参加成长礼之后就要开始毛笔书法的学习。近年来,我校以书法教育为突破口,充分挖掘中华书法艺术的育人功能,确立了“以书育德、以书启智、以书益美、以书健体”的指导思想,于2012年秋率先在全区把书法课作为校本课程,分层有序推进,每周开设2节书法课,并在各学科教育中全方位加强写字教育。每天二十分钟的“天天练”,让学生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每周一个书法小故事,培养学生学习书法家勤学苦练、孜孜以求的学习品质;每月一节名作欣赏课,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书法之美,汉字之美,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锻炼意志,启迪思维,提升品格;每年一次义务写春联,让学生走上街头写字送春联,感受成功、发展自我、升华人格。

(二)与经典诵读相衔接――书雅润心能致远

开展美文诵读活动和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是我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让学生“与经典美文同行,在诵读浸润中成长”。学校挖掘经典文化中的育人元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编》和学校的校本教材《书山之乐》为蓝本,引导低年级学生诵读《千字文》《三字经》,中年级学生诵读《百家姓》《孝经》与《千家诗》,高年级学生诵读《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不仅让学生养成一种阅读习惯,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儒雅气质,熏陶审美情操,践行传统美德。

为了让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我们坚持做好经典诵读的“六个一”,即每天一次经典晨读(20分钟),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学期一次经典诵读节,每学期一次经典诵读研讨,每年一次“亲子诵读”活动,每年一届传统文化艺术节。当“三礼”教育与书法教学、经典诵读等课程有机整合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开始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由此在每一名学生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篇10

新版《红楼梦》选角规模宏大且一波三折,演员一再更换。但由于新版《红楼梦》对演员古典气质的重视和美术指导叶锦添对昆曲元素造型的钟爱,因此,即使再经历一次,相信李沁还是会脱颖而出。因为,她活脱脱就是一个有着昆曲味道的薛宝钗。

李沁1990年出生在昆曲的故乡昆山,从小学习昆曲的她,骨子里便渗透了戏剧的韵味,李少红说她“天生就很红楼梦”。天资聪颖的李沁10岁便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小小年纪便打起背包离家到上海学习昆曲。凭借天赋与勤奋,13岁时就以昆曲《牡丹亭•游园》中的出色表演,获得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金花奖。如若没有《红楼梦》,李沁必然踩着戏中的鼓点,婀娜着身段,一路在昆曲中走下去。

但是,李沁遇见了《红楼梦》,注定将经历一番别样的人生。

相比其他演员入选《红楼梦》剧组的波折,李沁是幸运的。副导演早在戏校“侦察”时就已暗暗“盯”上这个秀外慧中的曼妙女孩,不久,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与戏剧大师梅葆玖同台演出《大唐贵妃》时,清秀机灵、稳重古典、裙袂翩翩中带着一股沁人心扉的江南山水气息的李沁,打动了在台下“暗访”的李少红等人。导演们在台下指指点点,搞得李沁在台上紧张莫名,还以为自己哪里演错了。经过试角,李沁顺利地进入剧组,接受拍摄前的技能培训。懵懵懂懂地连闯三关,谁也没想到,面对这个被万千影视科班演员觊觎的拍摄机会,李沁竟然会考虑放弃。

其实,这一切,“成”也昆曲,“败”也昆曲。由于昆曲,李沁进入《红楼梦》的大门,出于对昆曲的热爱,李沁下决心离开。

原来,李沁就读的上海戏校昆曲班,20年才招收一个班,目前是第五届,它为上海昆剧团定向培养昆曲演员,为昆曲,这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艺术缔造传人,为此,“昆五班”的主教老师几乎囊括了目前昆曲界的顶尖艺术家。现有的60名学生也是在全国4000多名应考者中选的,他们将接受为期十年的严格训练,传承昆曲艺术的衣钵。李沁作为一名优秀的“闺门旦”(戏曲行当之一,指剧中还未出嫁的少女角色,如崔莺莺、祝英台、杜丽娘等人物)苗子,前途无量,老师们自然舍不得她放弃昆曲,进入“浮躁”的影视圈。

李沁说:“当时,学校老师多次打电话做工作,一方面是难得的参演《红楼梦》的机会,另一方面是自己从小就热爱的昆曲,和学校每学期的剧目学习和演出计划,如若拍戏,就要休学放弃。我是天秤座,很难抉择,左右摇摆不定。后来,老师亲自到剧组找到我,‘动员’我离开。当时我已经倾向于要回学校,多亏了蒋梦婕(剧中林黛玉饰演者),在最关键的时刻拉住了我。”

说起来,真是戏剧性的一幕。蒋梦婕与李沁同住一个宿舍,两人宛若姐妹,十分要好,机灵的梦婕感受到了李沁的纠结。当戏校老师出现在宿舍时,蒋梦婕十分紧张,趁着李沁去卫生间,把她堵在里面不让出来。李沁吃惊地问她干什么,蒋梦婕说你等一会儿,就一会儿,还把草莓放在她面前,说,你先吃草莓,然后就锁住了门,赶紧打电话给导演。

接到“间谍”蒋梦婕的报告,导演、副导演都来了,与李沁做了一次长谈,最终,李沁下决心留在剧组。李少红后来说:“我永远都忘不了她当时的样子,李沁紧张得手里一直攥着一管小牙膏。也正是从这个事件中,我发现她想问题很周全,平衡事物的能力很强,她决定要走的时候,完全是被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打动了,如果她休学,学校的演出就要调整,因此她决心为照顾学校牺牲自己。这些都特别像薛宝钗,宝钗就是很温和、处事周到的人,因此,我决定让她来饰演少年宝钗。”

戏曲与影视,双面美人更动人

的确,李沁很像薛宝钗,精致的五官,举手投足间透出江南女子的含蓄和娴静,像极了品行端庄、容貌美丽的宝钗。平日里,顽皮的“小宝玉”于小彤和笑呵呵的“黛玉”蒋梦婕闹作一团,而李沁只是在旁边浅笑静观,俨然一副宝钗姐姐的样子。

拍摄中,李沁虚心请教导演,认真揣摩人物,演绎出了一个与自己浑然天成的小宝钗。李沁说:“我是本色演出,我觉得我就是宝钗。我性格跟她一样,喜欢做事认真,凡事都照顾到,得体一些。我并不认为她是个反面人物,相反,她是个了不起的女子,在封建社会,适者生存,她努力地顺应时事,不过是想博得一个更好的人生。虽然城府了些,但也很单纯,她对宝玉的感情就很真,从头到尾演下来,我会为她感动。”

戏曲的出身对李沁演戏有很大的帮助,对她而言,古典的礼仪已成习惯,优雅的形体语言更是胜人一筹。剧中,女子们都长裙曳地,走来如行云流水一般,非常舒畅,特别是李沁,多年的戏剧功底让她的云步摇曳生姿,为此,李少红专门为李沁和学越剧出身的“袭人”李艳走动时的裙边拍特写,为戏增色不少。

戏剧和影视并不冲突,在戏剧功底为影视加分的同时,戏校的老师也评价李沁拍戏后,昆曲比以前表演得更好了。除了在拍戏之余不忘练习基本功,还因李沁将艺术融会贯通,对昆曲人物把握更深入了。另外,李沁频频亮相,华丽唯美的唱段也引得观众对昆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观众说,“听小沁吟唱一二,觉得此生不看一次昆剧,听一次昆曲,真是遗憾。”

红楼梦,就像一个梦

在《红楼梦》剧组,李沁度过了难忘的两年时光。

2009年9月9日9点9分,李少红宣布新版《红楼梦》杀青了。兴奋过后,大家都哭了起来。李沁有些怅然,感觉两年的时间过得好慢,又感觉很快,仿佛选演员还是昨天的事情。仿佛昨天才试妆,不知道自己演什么,今天就要离开剧组。红楼梦,就像一个梦,那么美,却那么真。

篇11

一、从课堂教学管理入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该校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校管理的主阵地,树立“管理即服务,管理即引导”的理念,构建有效的课堂,使教与学得到和谐发展。实现有效管理,必须分工合作,校长是课堂教学管理第一责任人。学校各级领导走进课堂,研究课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和指导。推行制度管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常规检查,落实三级备课制度、教案签阅制度、听课制度、作业批改制度、课后反思制度、考试评价制度。执行计划管理:各职能部门、教研组学期初要制定工作计划,计划要求实事求是,目标明确,任务清楚 ,操作性强。落实质量管理:全体教师要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意识,扎扎实实地抓好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抓好基础教研:建立由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组成的课题小组,制订学校教研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以教育科研促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促课堂教学改革,实行学校大课题与年级教研组子课题的研究探讨相结合,提倡教师的教研能力实现由参与型向自主型研究的转变。

二、建立多元目标,实施分层培养

学校领导坚持听课、评课,把听课和评课当作最重要的工作。校长看重课堂,教导主任和教师就会更加重视课堂研究。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教师德高、才大、学广、识多。校长走进课堂才能充分了解教师,校长了解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培养他们。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制定了合理、科学的分层专业发展目标,让每一位教师都行动起来。

新教师――学校要求尽快熟悉教材,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以实践为主线,熟悉学校教育,教学常规,从而具备良好的教学实践能力,达到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的转换,上好一节汇报课,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五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学校要求能驾驭教材,教法灵活,学法指导得当,具有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智慧,加强对实践经验的反思,上好一节展示课,使其逐步形成富有自己个性的教学特色,尽快从合格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

老教师――学校要求能娴熟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教学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并善于开展教学研究,上好一节优质课,把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大量的案例、行之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年轻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市区级教学新秀和骨干教师――学校以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重点,帮助他们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求他们将自己多年通过实践、探索出的经验和最前沿的教育专题、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上好一节示范引领课,由“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转化,逐步培养出学校自己的名师队伍。

三、扎实推进课题研究,为深化素质教育注入营养

在充分研究、讨论的基础上依据校情分别确定了学校的主课题――《有效开展分层教学》和《营造书香校园,培养师生人文素养》,各教研组根据自己学科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了本组研究子课题,各组再从不同的切入点,围绕一个专题开展研究和学习,将确立好的课题落实到年级、教研组和个人,形成层层推进,彼此映照的教科研网络。

学校在进行课题研究时,不仅重视整体目标的完成,而且注重教师个体目标的完成。例如:对于研究能力强的教师,鼓励他们探索更深、更新、更广的研究领域,进行高层次的课题研究;对一般教师,则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开展个案研究,逐步使自己的教研能力有所提高;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以及能力较弱的教师,则要求他们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实践,尝试他人研究成果的甜头,从而自觉投身到教育科研工作中来。

教师们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促进了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例如:省级重点教研课题《营造书香校园,培养师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就以创建学习型校园为契机,开辟了校园读书随笔专版、开展学习型教研组、学习型班级、学习型教师、读书小能手等评比活动,以及校园广播的《好书介绍》栏目、学生 “读书周”活动,开展了论坛、座谈会、读书征文、演讲比赛、论文评比、知识竞赛、技能比武、心得交流等活动。丰富的学习形式,营造了学习氛围,搭建了师生读书交流的平台,使大家分享了读书的乐趣、真正体会到了“读书快乐 快乐读书”的意义。又如:省级课题《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探索与研究》就如何巧妙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了探索研究;这正是探求数学活动课与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关系的实践性极强的一个课题;再如:在省级课题《学校校本教研方式的研究》中,该课题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结合学校校情、学情,对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成效,逐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提出了科学研究。

学校明确了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力求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素质的和谐、平衡发展,使学生在行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最终目的就是造就品行良好,人格健全的人。

1.更新观念、德美并重

学校在认真落实《小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基础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争做“五好小公民”、“诚信”教育为基础活动,实现“德育生活化,生活主题化” ,促进少先队员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 “手拉手、献爱心”活动、“生活技能我能行”活动,还有 “礼仪之星”、“雏鹰争章”、“雏鹰假日小队”、“革命故事演讲赛”等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系列德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开展了诸如:“民族精神代代传”、“廉政教育进校园、进家庭”和“家校教育平台”等系列德育活动和 “校园心理咨询”活动,同时开展“假如我是市长”、“二十年后的我”、“我心中的好老师”等征文演讲活动。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探索人生,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了。

2.开展美育活动、德美结合

学校加强素质教育观下的小学美育教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寓教于乐,在美感中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感悟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的奉献。

篇12

音乐剧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它是一门以戏剧结构为基础,以音乐、歌唱、舞蹈形式为手段,以戏剧表演为中心,通过戏剧行动过程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舞美等多艺术元素融为一体的高度综合的、新兴的舞台艺术,被称为20世纪璀璨的艺术瑰宝。

相对于歌剧培养“会演戏的歌唱家”,舞剧培养“会表演的舞蹈家”,话剧培养“语言艺术表演家”而言,音乐剧表演培养的是能歌善舞会演戏的“全能型”的表演家。这位“全能表演家”仅仅表演课程就必须涉及素质训练课、创作技巧课、形象创作课等;声乐课程必须涉及声乐基础课、声乐技巧课、独唱课和合唱课等;音乐理论课必须涉及视唱练耳、基本乐理、音乐剧作品赏析等;台词课必须包括台词基础课与台词技巧等;形体课必须涉及芭蕾舞、爵士舞、踢踏舞、现代舞以及中外代表性舞蹈与礼仪,每一门课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学习内容。这一艺术精品横跨流行与古典两大领域,歌、舞、剧、场景、舞美、灯光、音响等等丰富、创新要素的完美综合,不断冲击每个学习者的感官,对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所谓学习需要动机,产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音乐剧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给了笔者很多的启发,联想到笔者目前执教学校――五年制高师的音乐教学现状,不禁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

一、现状分析

五年制高师是未来小学、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学校,教育对象是处于15至17岁左右的初中毕业生,通过高师五年的职前教育,使其毕业后能够胜任小学或幼儿园教学工作。出于对音乐教育的高度重视,也由于幼儿园及小学存在着教育科目综合性强,教师经常跨学科教学等问题,所以师范学校音乐课程的安排比较多,也比较细。音乐系除了必不可少的文化课之外,其他的课程自然都是音乐专业科目,如:声乐、钢琴、舞蹈、理论、合唱……幼师专业除了文化课程及幼儿教学法之外,每周也有五节音乐课,分类也较细:声乐、钢琴、舞蹈、理论和视唱。即便是普通(文理、英语)师范班,每周也有两节音乐课(视唱、唱歌与欣赏)。然而,这种看似丰富的课程安排,在笔者看来,却并未如的预期的那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最明显的表现是:每年要在音乐专业班学生中选拔、排练优秀节目,常常觉得十分困难。事实上,学生对各音乐科目的学习兴趣平淡,平时的自觉练习不多,更谈不上刻苦训练、研究创新。仔细分析,除去生源状况的不理想,现行的音乐教育模式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与时代脱节: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取向的变化,旋律优美、语言质朴、贴近心灵、亲切随意、通俗易懂、音乐表现形式独特而丰富的流行音乐,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毕竟,歌者最终是用时代的唱法,唱时代的歌,为时代歌唱。进入高师,一个个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正值青春活泼、对一切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之际。可一般学校的教学特点往往是:不论哪种声音条件,不论哪种兴趣取向,教师只能根据大纲和教材,教授美声和民族唱法、芭蕾和民族舞蹈。尽管近年来,教材曲目一改再改,但还是远没有跟上当代音乐的发展速度。笔者认为,古典唱法要学,民族舞蹈要学,但优秀的经典流行音乐、风趣时尚的舞蹈作品也不可或缺。笔者希望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正是想把学生从流行带入经典,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2、与教改脱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从社会生活、学习经验中构建智慧、技能,是遵从了学生认知的规律;过分强调学科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生活经验,是违反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于是,设置“儿童音乐剧” 综合艺术实践课的崭新理念被提了出来。笔者之所以在这里提及这一纲要中的新理念,缘于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清醒地知道,我们的学生将来在为谁服务?他们正在为将来的工作做着相应的学习准备吗?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同样涉及音乐(声乐、器乐、音效)、舞蹈(中外、民族、现代)、美术(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戏剧(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文学(剧本、语言、朗诵)、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早在二十年代,我国现代儿童歌舞剧作家黎锦晖先生就创作了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以及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等十三部儿童歌舞剧。这些剧目语言生动、明快,词曲通俗易懂、采用当时流行的民歌音调,深受少年儿童喜欢,多少年来影响、教育了几代人。这一综合艺术形式至今仍因其“人文精神”而富有教育意义,值得继承和发展。这一教改新要求的提出,进一步证明了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的必要性。

3、各学科脱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偏好声乐、偏好舞蹈、偏好器乐的学生大多比较注重本专业自身表现力的训练,不太注重综合表演和表现能力的训练。因此,往往喜爱声乐的学生缺乏形体和表演的训练,喜爱舞蹈的学生缺少歌唱表达能力的锻炼……所以,寻找一种合适的教学实践载体使得高师音乐、幼师专业类学生能够获得综合的训练,对他们自身的素质提高和将来所从事的教学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

4、与实践脱节:基于对学前及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目的认识,以及对幼儿、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了解,可以想象,高师音乐专业及幼师专业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教学对象还不具备学习专业声乐、专业舞蹈的能力,他们如果能通过巧妙设计的“综合艺术实践课”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少儿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就是音乐艺术课的最大成功了。但目前高师的音乐课程设置,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脱节,往往令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无从入手,在综合性极强的教学岗位面前显得能量不足。

二、客观优势

“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这一想法是否真具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实施这一做法,高师至少具备两大优越条件。

1、时间充裕:根据“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笔者认为音乐专业班与幼儿师范班可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原因是:以上两个学科的音乐专业课程多于其他文化类课程,因此,用于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课程的自修课时安排就比较多。因此,学生完全可以从自修课中拿出两课时的时间,用作音乐剧表演课。

2、系科齐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音乐系中就有二十名优秀的不同专长的教师,至于其他音乐剧表演的要素,如英文、台词、舞美等,都有相应系科(如:外文系、中文系、美术系等等)的教师给予帮助指导。齐备的系科、优异的师资为音乐剧表演的教学指导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三、教学实践

为了证明自己构想的可行性, 2008年9月份,笔者在幼师三年级某班跨出了实践的第一步。4个月后的2009元旦晚会上,我指导的小型音乐剧《白雪公主》诞生了,并在校园取得了“轰动效应”,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尽管现在再来回顾当时的表演,可以发现很多的缺憾,但在这次实践过程中,在剧目一点一滴的成型过程中,笔者初步验证了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的构想的可行性,并梳理了教学、排演中的一些重要环节:

1、构建新的整合教学模式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的教学模式。音乐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因此,音乐剧表演课程的教学就属于一种整合教学。由于五年制师范培养的是未来的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教学模式就必然与专门培养音乐剧演员的戏剧学院或音乐学院有所不同。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将高师的音乐剧表演教学模式称为“临时整合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又分为纵向整合教学与横向整合教学。纵向整合是指声乐、舞蹈、表演等要素的整合;横向整合是指台词、舞美、场景等要素的整合。所谓“临时整合教学”模式,也就是不独立成立自己的“音乐剧表演系”,而是依据教学计划,轮到纵向整合课或者横向整合课,就由各自相关的教师进行排练指导。教师们平时依然属于自己的专业系科,轮到哪一种整合方式,就安排相对应的专业教师前去指导。然而,不论纵向整合课还是横向整合课,都离不开平时所有专业教师之间的教研活动,否则是不可能齐心协力排演出一出剧目的。由此,又可看出这一课程的设立,对各系科间、各教师间的教研合作同样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2、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剧目

设置了课程,就要安排教学内容,由简到难,从理论到实践,选定观摩研习剧目与舞台排演剧目。在这里,笔者主要谈一谈如何确定排演剧目?排演剧目,导演(教师)可以照搬经典音乐剧作品,即所谓的“描红”,也可以自己编创新题材。“描红”不一定代表排演过程就简单轻松,“自创”也不一定就表示排演过程复杂困难。选择音乐剧剧目,导演(教师)首先要冷静审视自己的团队,你的团队成员都是专业音乐剧演员还是业余音乐剧表演爱好者?他们能否胜任剧中角色?能否圆满完成剧中歌唱、舞蹈、表演、台词等等方面的任务?其次,导演(教师)还要考虑到当前具备的排演条件、受众的喜好等等因素。简单说来,就是你的团队的编创能力如何?舞美、场景等制作能力如何?演出受众是热爱音乐剧的成人爱好者还是对音乐剧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以笔者此次的剧本选择为例:当时考虑,“描红”虽然相对轻松,但照搬《音乐之声》、《猫》等音乐剧中的经典段落,一是没有新意;二是在技术层面上,学生也达不到要求;三是想尽量排演适合学生表演的题材。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大胆决定,自编自导音乐童话剧《白雪公主》。在查阅了多个版本的儿童读物,观看了真人版和动画版的电影《白雪公主》之后,师生共同选择了童话中大家熟知的几个典型情节,精编了我们自己的剧本,尽管有些方面不够“专业”,但饱含着师生的心血。

3、制作有个性的剧目音乐

制作剧目音乐是一项大工程,它有照搬经典剧目音乐、创作新音乐或选择现有音乐三种方式。导演(教师)要根据客观条件,选择恰当的操作方式。以我们这次学生的排演为例:虽然是自己创编的新剧本,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邀请专业音乐人为剧本创作音乐,也更没有能力自己创作,于是我们只能寻找现成的音乐和歌曲为剧情配乐。为了能尽量找到最切合剧情的音乐,我们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例如:白雪公主出场时,背景音乐设计了北欧歌手空灵、飘渺、纯净的哼唱声,宛若仙女降临凡间;恶毒的皇后在准备残害白雪公主时,突然响起了陈小春“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毒毒……”的歌声,并在其间用电脑叠加了恐怖的打雷声,现场演出时,笑声、掌声、惊叹声响成一片;七个小矮人出场时,配上了一段木琴演奏的乐曲片段,凸显出小矮人滑稽可爱、单纯善良的特点……以上所举例子只是全剧中的几个片段,整部音乐剧的音乐选择和电脑合成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4、有“纵”有“横”整合排练

这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环节,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导演(教师)根据学生的音色、性格、体态等等特点合理分配角色,然后就进入了实质性的排练阶段。

所谓纵向排练:即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表演要求,每天接受声乐、舞蹈、表演等专业教师的教学指导;所谓横向排练:即每周一次,到设计布置好的舞台上,分章节进行集体彩排。由导演(教师)和其他各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台词、走位、化妆、服装等进行指导。至于演出前连续几天的整合连排,所有的指导教师必须到场。每一个学生的唱歌、跳舞、表演、台词、走位、化妆、服装,包括舞台灯光、场景变化等等细节都在一群专业教师的仔细审视、认真指导之下不断完善。最后呈现给大家的就是一部通过集体努力,充满智慧、充满爱的音乐剧作。

四、教学效果

演出结束后,笔者趁热打铁,立即组织学生进行了学习反思,学生们反响热烈,纷纷踊跃发言。综合学生的反映和自己的思考,笔者对音乐剧课程的教学效果做出如下的评估:

1、歌唱理念更完善:这是令学生大有收获的部分,也是笔者作为声乐教师最满意的部分。其一、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往往只注重高音的发声练习,忽视了中低音区的训练,导致中低音区声音发虚或完全没有声音。在音乐剧中,歌唱音区的跨度较大,但其中更多用到的是自然声区的演唱,学生由此发现,打好中低声区的发声基础极为重要。通过这次排演及排演前对经典音乐剧的观摩学习,学生还明白了一个歌唱的道理,即:歌唱不是为唱而唱,也不是为华彩技巧的展示而唱,是为情感的表达而唱。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的角度去说明。我要说的乃是感动听众的才能。如果歌唱者仅仅是把声音唱出来,那么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技工匠而已。”所以,这次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自己重视了自然声区的练习,注重了歌唱基本功的练习,也明白了理解作品深刻内涵的重要性。其二、学生通过表演实践,真正理解了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提出的“一种唱法多种风格”的教学理念。同一个演员,在同一部剧中,会使用到古典唱法与流行唱法。要胜任这项工作,就得苦练内功,拥有科学的、自然的、畅通的歌唱通道,并随着不同风格作品的表达要求,,恰当地微调自己各个发声器官的状态。其三、为适应音乐剧表演的需要(如:边跳边唱、边演边唱),在这四个月里,一向不太喜欢运动的音乐专业的学生,也终于听从了笔者的建议,每天自觉安排一定的时间,加强体力、耐力方面的训练。令他们惊喜的是,一段时间后,果然体能有了变化,肺活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歌唱时气息的控制、运用也更加得心应手。

2、学习态度更积极: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在剧中分配到了角色,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活干,每个人都为了塑造好角色而努力着。学生在整个学习、排演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兴奋度与专注度。

3、艺术素养更全面:除了声乐、舞蹈这一类专业必修课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书籍、创作实践,对台词、表演、服装、化妆、灯光、舞美等学生原本涉猎不多,或完全陌生的艺术相关领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灵活了思路。

4、师生感情更融洽:在学习、排演的四个月里,师生几乎每天都要抽时间在一起研究剧本,切磋表演。彼此间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我相信,随着大家对现代音乐的理解和接纳,随着大家与音乐剧更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随着每一位音乐教师的学习和实践,笔者的构想最终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 金铁霖 邹爱舒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