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9: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除湿和制冷的区别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院作为向人们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专门机构,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产业的不断进步,医院的数量与日俱增,这极大的缓解了我国医疗机构数量不足的弊病,解决了看病难的社会问题。医院作为向人们提供医疗服务的特殊机构,其在建筑设计时对室内温度和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类似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病房等很多区域都要求保证恒温恒湿,对空调及净化系统更是有着极高的要求。做好医院净化系统冷热源供应方式的设计,不仅是医院相关医疗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还是实现医院节能减排的关键。
一、 医院净化系统冷热源供应的总体特点
1、医院净化区冷热源需要与非净化区有较大区别
医院的净化区为了保证无菌或者少菌的环境,净化区普遍是相对密闭的空间,由于密闭材料大多保温性能较好,因此净化区冷热源是净化区温度和湿度调节的主要途径。为了保证净化区温度和湿度的恒定,医院净化区在夏季制冷的时间相比于非净化区要长,由于空间相对比较封闭,且墙体材料保温性能好,因而在冬季制热的时间相比于非净化区会短一些。因此,医院净化区的冷热源供应与非净化去的冷热源供应并不同步,其工作设计要求与非净化区也有较大的区别。
2、 医院净化区在设计冷热源时需要考虑到湿度控制
医院净化区不仅需要相对洁净的室内环境,还要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能够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为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优质的环境基础。医院净化系统对湿度的控制一般为40%~60%RH,在夏天普遍要进行降温除湿处理。非净化去对空调的制冷制热的温度有要求,而对湿度要求不严格,因此对冷冻水的供水温度要求不高,一般都按照普通空调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这种施工方法对供水温度要求较低,因此在夏季会出现结雾气现象,影响室内的湿度。净化区在夏季制冷时,一般采用表冷器进行降温除湿处理,一般情况下表冷器供水温度和表冷器处理后空气温度的最小温差为 5℃左右,即普通的 7℃进水、12℃回水的空调冷冻水在理想状态下仅能将空气温度处理到 12℃;而室内空气状态在 23℃、50% RH 时其露点温度在 12~13℃,因此冷冻水的供水温度就必须保持在 8℃左右,否则净化室内湿度很可能要超标。
3、 净化区的空间区域较小
医院净化区与非净化区相比,空间较小,因而冷热源管道距离也较小。在医院净化系统的冷热源设计时,一定要避免将冷热源合并输送,这样会导致冷热源的输送损失增大,增加医院空调系统的能耗。为此,在进行医院净化系统冷热源供应方式的设计和选择时,一定要保证冷热源供应方式的选择合理,避免冷热源合并输送,并在此基础上尽量保证冷热源输送管道不会对净化区空间过多的占用。
二、 常用的医院净化系统冷热源供应存在的问题
1、与医院整体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合并设计
这种设计方式是将净化区的冷热源作为整个大楼冷热源设计的附属项目,在进行医院整体的中央空调设计时将净化区和非净化区的冷热源进行合并设计。由于医院非净化区的中央空调仅在夏季和冬季运行,为了保证净化区的制冷需求则会在春秋季节设计专门的热泵机组和单独管道。这种设计方法能够极大的节约工程建设资金,并为满足净化区全年对制冷和供热的需求。
这种设计方法由于经济性较好,且设计和施工比较简单,被很多医院所采用,然而这种设计方法在使用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由于中央空调在夏季运行时冷冻水的供水温度较高,因此很难在夏季对净化区的湿度进行控制,想要保证净化区的湿度符合要求则需要采取其他方法降低净化区的湿度。其次,由于医院非净化区的面积较大,夏季的制冷和冬季的供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管理人员为了降低医院整体的空调系统能耗,必然会采用提高中央空调系统供水温度的方法,实现医院整体空调系统的节能降耗。而这种方式无疑会导致净化区的湿度和温度无法有效控制,影响了净化区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最后,由于净化区要保持室内温度的恒定,其在夏季需要24h不间断的供冷才能避免室内温度过高,然而医院非净化区在夏季的夜晚却不需要制冷,因此为了保证净化区的温度恒定,必然会在夏季保证中央空调的24h不间断运行,这无疑极大的增加了医院的能耗,给医院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2、独立设计净化区的冷热源供应系统
另外一种医院用于净化系统冷热源供应的方式是将医院净化区的冷热源系统独立设计,使其与医院整体的中央空调系统分属两个系统,从而实现对净化区空调系统的单独控制。这种设计方式能够以较低的能耗为医院净化区提供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并且其运行于中央空调系统不冲突,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
这种设计目前也被许多大型医院所采用,然而由于医院的净化区分布较散,而且很多净化区的面积比较小,因此这种需要单独设计冷热源供应管道的方法无疑大大的增加了前期的成本投资。很多医院在使用这种方法设计时,仅仅对手术室、ICU、产房等重点净化区布置单独的冷热源供应管道,对其他小块的净化区采用增加风冷或热泵的方式单独控制,然而这种方法由于缺乏规划,却存在管理混乱,无法保证部分净化区室内温度和湿度恒定的弊病。
三、 医院净化系统冷热源供应的优化设计
由上述分析可见,想要实现对医院净化系统冷热源供应的优化设计,需要在医院设计之初综合医院的内部结构以及空调、通风系统进行综合化设计,才能保证医院冷热源供应系统为净化区提供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并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在进行医院净化系统冷热源设计时,可以遵循以下几点设计原则。
第一,将全年供应和非全年供应的冷热源系统分开设计,并实现分管道输送管理。这种设计方法能够保证医院需要全年冷热源供应的净化区和其他特殊区域在全年都获得充足的冷热源供应,并且医院非净化区则可以根据舒适性原则对空调系统的制冷和供热进行动态调节,以保证净化区冷热源供应的基础上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第二,对不同水温要求的系统分开设计,管道施工工艺要求可以区别对待。这样既可以有效控制管道输送的能量损失,也便于医院整个空调设备的运行管理和节能控制,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实现超低温冷冻水供应,有助于更加节能的空气处理模式,即"新风解决室内湿负荷"模式的实现,进一步降低医院整体能耗。
第三,净化系统的冷热源独立集中设计,这就要求医院在总体布局和设计时,就能够将净化区尽量靠近,避免净化区过于分散,以模块化设计理念为原则,配合合理的管道选型和医院空间布局,对医院的净化系统和净化区进行综合设计,保证医院的净化区都覆盖在净化系统冷热源供应模块内,在实现对医院净化系统冷热源供应的同时,降低前期的资金投入。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医院发展越来越综合化、大型化,医院的净化系统冷热源供应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医院净化系统的冷热源供应方式进行合理设计,不仅是医院净化区室内环境控制的要求,也是医院实现节能降耗的重点工作。
地源热泵 天津地区 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地源热泵简介
众所周知地下2-3米以下的土壤、河水、地下水温度常年基本恒定,始终保持在13℃-26℃,地源热泵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把专用管道埋入地下深处或地表水(河、湖)等处,通过与地下土壤或河水等进行热量交换。而传统中央空调利用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但空气的温度变化很大,夏季一般达到32℃-36℃,空调机组为了换热就要耗费更大的能量,相当于在低温的环境中提取冷量比在36℃的环境要容易的多,实际节能效果达30%-50%。
二、地源热泵系统分类及其优缺点
1、水平式地源热泵
通过水平埋置于地表面2-4米以下的闭合换热系统,它与土壤进行冷热交换。此种系统适合于制冷供暖面积较小的建筑,如别墅和小型单体楼。
优点:初投资较小,施工费用相对较低;缺点:占地面积较大。
2、垂直式地源热泵
通过垂直钻孔将闭合换热系统埋置在50M~400M深的岩土体与土壤进行冷热交换。此种系统适合于制冷供暖面积较大的建筑物,周围有一定的空地,如别墅和写字楼等。
优点:运行及维护费用低;占地面积较小;冬季无需辅助热源,不产生任何污染,节能效果明显;缺点:初投资费用稍高,施工难度较大
3、地表水式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机组通过布置在水底的闭合换热系统与江河、湖泊、海水等进行冷热交换。此种系统适合于中小制冷供暖面积,临近水边的建筑物。利用池水或湖水下稳定的温度和显著的散热性,不需钻井挖沟,初投资最小。但需要建筑物周围有较深、较大的河流或水域。
优点:运行及维护费用低,无需占用土地,室外施工费用低,不产生任何污染;缺点:需临近较大面积水域,系统效率低于其他方式。
4、地下水式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机组通过机组内闭式循环系统经过换热器与由水泵抽取的深层地下水进行冷热交换。地下水排回或通过加压式泵注入地下水层中。此系统适合建筑面积大,周围空地面积有限的大型单体建筑和小型建筑群落。
优点:运行及维护费用低,室外施工费用较低,冬季无需辅助热源,建筑周围环境影响小,不产生任何污染,换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明显;缺点:打井受政策限制,系统易受地下水源状况影响。
三、天津地区地源热泵适应性
天津地处温带地区,冬季供热负荷和夏季制冷负荷相差不大,容易平衡,不会导致地下积聚过多的热量和冷量。缺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天津地区地层条件复杂,咸水埋深较浅。建设地埋管式土壤源热泵项目极易造成咸淡水串层,导致地下水污染,对打井工艺要求很高。况且,国内的设备材质、生产工艺水平与国外尚有一定差距,在设计和施工时应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2、土壤源热泵还存在着初投资大、施工困难、埋地换热器受土壤物性影响较大、连续运行时热泵的冷凝温度或蒸发温度受土壤温度的影响而发生波动及土壤导热系数小而导致埋地换热器的面积较大等不足之处。
3、大面积埋管的大型工程中往往导致地下换热器系统的实际换热能力与装机容量、建筑物排入土壤的瞬时冷/热负荷和积累量不匹配,使得地温逐年升高或者下降,系统的供热供冷能力因而逐年下降。这在潜层地下水流速偏低的地区、埋管数量大的、冷热负荷差别大的项目中问题尤其突出。另外,施工前期测试方法不正确,测得的原始地温与土壤层导热系数不准确,也是导致设计埋管长度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土壤源热泵局限性
1、埋地换热器受土壤性能影响较大
土壤的热工性能、能量平衡、土壤中的传热与传湿对传热有较大影响,连续运行时热泵的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受土壤温度的变化发生波动,土壤导热系数较小,换热量较小。已有的经验表明,其持续吸热速率一般为25W/,所以当供热量一定时,换热盘管占地面积较大,埋管的敷设无论是水平开挖布置还是钻孔垂直安装,都会增加土建费用。地源供暖技术对地能资源的收集,主要集中在100米以内的浅地层。土壤换热器的性能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差别较大。理想的地质条件是较高的导热系数、热容量高、较高的土壤含水率及迁移速度。一般各类岩石的导热系数最大,砂土次之,黏土最小,但是由于岩石孔隙率低导致含水量低,因此岩石用于土壤换热器的持久性最差,黏土次之,砂土最好。
2、土壤源热泵适用范围
土壤源热泵较适合的建筑物类型是负荷波动小,使用稳定的中等规模住宅、酒店、办公楼、别墅等,不适宜用于负荷使用随机性高或负荷较大的会堂、剧院、高负荷密度的、大型的公共建筑,集合住宅小区,只适用于低密度的独栋住宅,以及有足够场地的小型公共建筑。某些工程项目由于埋管数量受限,导致夏季相当长的时间管内水温达到30℃以上,跟冷却塔没有区别,这样的项目就是没有意义的,增加了初投资。对于我国严寒和寒冷地区不得不采用不平衡系统的情况,应该保证换热器彼此平均间距在25m以上,故适用于超低容积率的、独栋小负荷建筑群(如别墅、边远山区加油站)或独立建筑。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规模不宜过大或过小,每个系统在3000-50000比较适宜。系统过大因地埋管换热器水系统距离过远,输送能耗增大,水力难以平衡;过小则相对初投资过高,系统利用率较低。土壤源热泵系统不适用于高能耗建筑,因为土壤源热泵系统比常规系统初投资大大增加,比常规热泵机组增加了土壤换热器部分,对于有洁净要求、高除湿要求或较低(高)设定温度等要求的高负荷建筑物采用地源热泵是不经济的,较多的土壤换热器也会给布置带来困难。因此对于有洁净要求、高除湿要求或较低(高)设定温度的高负荷建筑,采用土壤源热泵是不经济的。
五、国内住宅现状
欧美国家,土壤源热泵系统多用于低容积率、低负荷密度的建筑,单个系统垂直埋管数量多数不超过120根。即便是较大规模的建筑群,也一定要分成多个系统,每个系统的埋管位置也尽可能分散。而目前在我国,土壤源热泵被大量用于高容积率的住宅小区以及高负荷密度的公共建筑。由于可利用土地面积有限,井孔不得不密集布置,严重制约了地层的热恢复能力,使得系统的实际供热供冷能力低于期望值。由于住宅建筑的冷热负荷明显属于间歇性的负荷,特别是冷负荷的间歇特征尤为显著,只要有少数居民在家系统就必须供冷或供热,连续供热供冷必然导致额外大量的水泵和风机电耗,并增加了建筑的实际耗冷量或耗热量。所以采用土壤源热泵系统做成集中供热供冷不适用于我国的集合住宅建筑。
土壤源热泵节能,但适用范围有限,不适合集中住宅,适用于超低容积率的小负荷建筑或有足够场地的小型公共建筑。因此在选择地源热泵时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可靠性、投资的大小、区域的地址特性、运行费用的高低以及维护保养的难易程度等,还要考虑国家能源政策及相关要求。在决策之前应详细考察各个方面的情况,通过技术经济和可行性分析,选择合理的方案。
参考文献:
[1]万仁里,谈地源热泵,全国热泵和空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01.10
引言
毛细管辐射式空调末端系统是德国科学家根据仿生学原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明的一种新型空调末端系统形式。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有:高舒适性、安静、没有冷凝水盘、不存在细菌滋生源、较强的白调节平衡能力、没有吹风感等,有利于创造健康的室内环境。
一、毛细管材料及生产、施工技术现状
(一)、毛细管网加工工艺的特殊性
在暖通空调或给排水等领域中,塑料管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塑料管道的连接都是端与端的连接,是两根塑料管道的端口通过直通、弯头、三通等连接管件以热熔、胶粘或机械方式连接。
毛细管网的加工工艺实现了一根主管通过侧面同时与若干根支管的直接连接,传统塑料管道连接方式的局限性:
(1)、所用的管件多,连接工艺复杂,容易发生漏水事故。
(2)、连接方式限制了1根整体的管道与至少3根管道同时连接。
(3)、管道壁厚受限制。依据现有国家标准《热塑性塑料管材通用壁厚表》(GB 10798.89)和《JBJ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B.1.3》规定以热熔方式连接的热塑性塑料管道壁厚不得小于1.9mm,才能保证热熔连接的可靠性,这样就限制了可热熔的塑料管道向小管径和微小管径方向的发展,小管径管道的壁厚会远远超过满足所需压力等级的壁厚要求,不但造成原材料的浪费,壁厚过大也降低了塑料管材的柔韧性,降低了导热性能。
(二)、毛细管网的主要特点
1、结构特点。毛细管网是集分水式结构,具有换热面积大、壁薄导热性好、换热均匀、水力损失小的特点,决定管网是一种高效的换热器。“面大壁薄”是毛细管网用于热交换的核心优点。
2、材料特点。制作毛细管网的原料是PP―R、PE―RT等可热塑性塑料,可热熔成型,绿色环保,同时具有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的特点,因此有广泛的推广应用领域,是理想的高效换热器。
3、使用特点。毛细管网薄、柔、轻,安装方便、覆盖层可以薄,铺装面积可以大,因此,可以有效利用低品位能源,实现节能和舒适效果。
(三)、毛细管网加工工艺的技术创新
提供了一种塑料管道之间不用加设直通、弯头、三通等传统连接管件直接连接的连接方式。实现了一根整体管道通过侧面开孔方式同时和若干管道直接连接。提供端面连接的小管管道壁厚不受焊接要求的限制,为细小、微小管径的管道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二、毛细管辐射式空调末端与传统风机盘管末端的对比
(一)、温湿度处理
风机盘管系统是温度和湿度混合处理系统,对于“温度”的处理方法是:夏季采用7℃冷水降温,冬季利用55℃ 或更高温度热水加温。毛细管网辐射系统是温度和湿度分开处理,对于温度的处理方式,夏季18~C高温冷水降温,冬季35~C冷水采暖,毛细管网末端对于温度的要求使得热泵机组的效率(COP)大大提升(可提升至6),系统节能性显著提高。
(二)、传热方式
风机盘管利用空气对流的热传递形式达到采暖和供冷的目的,毛细管网主要利用热辐射的形式进行采暖和供冷,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从人体热舒适性角度分析,夏季采用对流方式供冷,室内温度保持26℃时的人体舒适度,与采用辐射供冷,室内温度维持28℃ 时的人体舒适性是一样的。这个道理就像在冬季,两个外部条件完全相同的房间,一个采用地板采暖,一个采用普通散热器供暖,当两个房间室内温度都是2O℃ 时,地板采暖房间人裸身时并不感觉寒冷,而在安装了普通散热器房间裸身却感觉很冷是一样的道理。
可以这样说,利用毛细管网作为辐射末端,室内温度夏季28℃ ,冬季l8℃;利用散热器和传统空调为末端,室内温度夏季26℃ ,冬季20℃ ,这两种情况下人的热舒适性是相同的。所以说达到同样的热舒适性,采用辐射供冷热比采用对流供冷热单位建筑面积要求的负荷要小,这也正是《地板采暖设计规范》中室内设计温度比传统采暖方式规范中设计温度低2℃ 的原因。所以,以辐射方式供冷、热为主的系统更节能。
(三)、室内空气品质分析
风机盘管系统是温湿度混合处理空气调节方式,靠对流来传导能量,空气的流动带来的气流组织不均、噪声污染、病菌滋生、空调病等,一直是空调行业无法克服的难题。温湿度独立处理空调技术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空调的这些弊病,被人们一致认为是舒适节能型空调发展的方向,而毛细管网是热湿分开处理空调技术的理想选择,毛细管网辐射采暖制冷配合湿度控制、新风系统,达到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的生态空调要求。
毛细管网安装在顶棚、地面或墙面,均匀散布能量,就像皮肤中的毛继血管一样柔和地调节室温,不会出现局部区域过热或过冷,无噪声和强风感,无灰尘、细菌污染,不会口干舌燥,避免引起病态建筑综合症,同时省去了空调清洗带来的大笔额外维护费用。
(四)、利用低品位能源
毛细管网对于温度的处理:夏季18℃高温冷水供冷,冬季35~C冷水采暖的特性,更为直接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活污水、热电厂和炼钢厂等工业废水的余热以及地热能等,高效回收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低品位能源。
能源系统采用水源热泵或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在中小型冷热双源空调系统,可减少系统投资。
(五)、系统寿命长
系统采用无动力,无机械末端,材料采用了防腐热塑性工程塑料,最大程度的提高使用寿命,可以说使用寿命等于材料寿命。
(六)、节能经济
系统温度的处理的特性:夏季18℃高温冷水供冷,冬季35~C冷水采暖,使得系统有耗散低的节能特性。如有峰谷电价的地区,运行费用经济。
三、毛细管辐射末端空调系统应用的局限性
毛细管辐射供冷系统仅适用于夏季冷负荷不高的节能建筑。由于辐射供冷存在结露的问题,故夏季其供水温度必定不会很低,一般为16~20*C,在此供水温度下,其辐射供冷量是有限的,约为60~70W/m , 由于房间可供铺设毛细管的面积往往有限,故房间的单位面积冷指标最好不超过50W /m2, 这就要求建筑必须是节能建筑,最好能达到三步节能的标准,否则供冷就必定需要有辅助供冷设施。这种辅助供冷设施往往是风机盘管或者是低温送风系统。
四、毛细管辐射末端空调系统应用常见的问题
(一)、房间凝露问题
毛细管辐射式空调末端系统要求建筑必须配备高效率的新风系统。新风系统在此系统中的功能除了常规的供人体健康的新风功能外,还承担着为室内除湿的功能,若新风量不足,除湿量达不到要求,房间夏季结露问题很难解决。所以在常规空调系统中可有可无的新风系统在本套系统中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新风系统对均匀送风的要求很高,需要有高效的新风系统。
冷辐射面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就可能发生凝露。要采取措施控制冷辐射面温度高于露点可防止凝露。可采取如下措施:
1、高温冷水制冷。让供水温度尽量低, 以满足制冷需要,但又要以确保冷辐射表面温度高于空气露点,不会发生凝露为前提。
2、湿度控制。通过冷凝或吸附等手段,控制湿度, 降低空气的露点,避免发生凝露。
3、露点控制器。露点控制器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及时感应计算出即时的露点,可以根据预设定把信号在发生凝露危险时发送信号切断冷水或加大除湿能力,确保万无一失,不会发生冷辐射面凝露。
(二)、关于安装毛细管网的壁面开裂问题
毛细管网水温一般供冷时不低于l8℃ 、供暖时不高于38℃ ,壁面温度终年在20~30℃之问,温差l0℃ 以内,热胀冷缩量很小,原则上造成面层开裂的几率很小。开裂问题多是因面层下安装了毛细管网,粗装层施工不到位发生空鼓引起,遇到此问题可采取以下施工措施:
1、将界面剂喷射到安装了毛细管网的壁面,直到完全均匀覆盖,干燥凝固。
2、把柔性聚合物砂浆或石膏等按比例和匀,抹在安装毛细管网的壁面上,把毛细管网薄薄覆盖。
1.建筑工程内空调负荷的组成
建筑物内热量的获取因素很多,了消除这些热量,并维持室内一定的舒适温度,建筑内设置空调系统,空调负荷考虑如下诸多得热量:(1)人体的散热量。(2)通过护结构层传入房间内的热量。(3)透过外窗进人室内的太阳辐射热量,也是占得热量较大比例的热量。(4}照明散热量.(5)设备、家用电器或房间其他热源所散出的热量。(6)在加工食品或物料时散发的热量。(7)沿门窗渗透和外门开启进入室内的热量。
空调节能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减少空调负荷,通过对产热源的控制减少空调负荷是主动性节能,选择节能型空调设备、采用节能型空调运行方式属于被动型节能。
2空调系统节能措施
2.1主动性节能措施
从空调系统负荷得热的路径我们可以看出:透过外窗进人室内的太阳辐射热量,也是占得热量较大比例的热量。在空调系统分析时需要整体性进行节能设置,首先要从减少太阳辐射得热上考虑,太阳辐射特设中阳光是由于太阳发生热核聚变反应产生的强烈光辐射或电磁辐射。其中99.9%的能量集中在红外区、可见光区和紫外区。在全部辐射能中,波长在0.15~4μm之间的占99%以上,且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前者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约50%,后者占约43%,紫外区的太阳辐射能很少,只占总量的约7%。所以阳光的主要成分就是可见光和近红外光。但是作为人类活动需求,在减少辐射得热中对可见光的需求不能影响,因此如何减少近红外光就成了减少辐射得热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发展和原材料价格的降低,目前在工程建设领域采用纳米材料的隔热膜成为了减少近红外光辐射得热的最佳方式,隔热膜以纳米高阻隔粒子以及高分子树脂为主体材料,通过特殊研磨工艺获得稳定的纳米粒子分散液,均匀分布在G-PVB树脂中,通过流延,制备出高效隔热PVB薄膜,实现在透光率大于80%的技术上,阻隔90%以上红外线,特别是人体敏感的近红外线达到95%的阻隔效果。同时通过对红外阻隔纳米粒子表面进行惰性化处理,实质均匀分散在与PVB膜中,有效解决常规PVB膜的色差、降解问题。
通过主动性节能措施,在减少空调系统规模的同时,同步带来电气设备装机容量减少、设备占地空间的减少、辅助设置投资的减少等一系列节能,因此主动性节能措施对于空调系统的节能设置至关重要。
2.2 合理的设计方案
建筑工程内不同的区域对于空调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根据使用区域的特征,选择合理的空调方式及合理的室内设计参数,对于空调系统的节能而言至关重要。空调系统的设置有以下原则:(1)严寒地区不宜用空调系统进行冬季采暖。(2)在当地政策、法规许可的条件下,通过技术经济因素比较合理时,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3)根据建筑规模、所在地区地质条件、政策、环保等要求,通过技术经济因素比较合理时,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尤其是寒冷和严寒地区,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可冬夏两用。(4)空调室内设计冬夏季设定值,除公共部分外,冬季不宜高于20℃,夏季不宜低于26℃。(5)空调系统新风量设置[m3/(h・p)]:根据使用区域的不同区别设置。(6)空调系统不应采用电热锅炉作为冬季供热热源,等等。以上的原则只是空调系统设置原则的小部分,总之空调系统的设置需要因地制宜的结合能源构成以及建筑功能设计特点整体考虑,在设计中应注重节能效果,结合工程的科学客观情况,从节能角度出发、科学经济分析后选择出最佳设计方案。
2. 3采用合理的冷热源
空调系统被动性节能措施根据使用系统的不同,有很多关注点,首先合理配置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是节能的首要关注。常见的冷热源如下:1)空气源:就是对空气加热和放热。常见的各种家用空调就属于空气源的。2)地源:包括直接对泥土的,还有利用地下自然水系热能的(类似水源的其实是地源的),地热井的、火上热的等。3)水源的:包括自然水源的江河湖泊海洋水库;利用工业系统的尾水热能的;4)其他:一般都是利用工业系统余热的。根据建筑物的属性及周边自然特性,在法规允许的条件下合理的使用天然冷热源是系统选择的首选,尤其是废热利用,将废热处理转变为废热利用,既减少处理投资还可以变废为宝,在工业领域越发体现出重要性,比如在电厂周边可以广泛采用废热使用热水溴化锂制冷系统,即减少热损耗,还减少制冷耗电。在大江湖泊周边采用水源热泵技术,实现能量的自然传递。在空调系统设计时充分分析当地气象、水文、电价政策,对于冷热源的选择至关重要。
2.4采用冰蓄冷系统
冰蓄冷空调是利用夜间低谷负荷电力制冰储存在蓄冰装置中,白天融冰将所储存冷量释放出来,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用电负荷及空调系统装机容量,它代表着当今世界中央空调的发展方向。蓄冷空调有以下优势:(1)节省电费。(2)节省电力设备费用与用电困扰。(3)蓄冷空调效率高。(4)节省冷水设备费用。(5)节省空调箱设备费用。(6)除湿效果良好。(7)断电时利用一般功率发电机仍可保持室内空调运行。(8)可快速达到冷却效果 。(9)节省空调及电力设备的保养成本。(10)降低噪乱冷水流量与循环风上减少,即水泵与空调机组运转振动及噪音降低。(11)使用寿命长。也有以下缺点1)增加了蓄冷设备费用及其占用的空间。(2)增加水管和风管的保温费用。(3)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制冷主机性能系数(COP)要下降。蓄冷系统的工作模式分为:(1)机组制冰模式(2)制冰同时供冷模式(3)单制冷机供冷模式(4)单融冰供冷模式(5)制冷机与融冰同时供冷。蓄冷空调系统无论是采用部分蓄冷还是全部蓄冷,其初期投资通常均比常规空调系统高,这就要求设计者正确掌握建筑物空调负荷的时间变化特性,确定合理的蓄冷设备及其系统配置,制定系统的运转策略,准确地作出经济分析,以便投资者可以在短时间里以节省电费的形式收回多出的投资.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已设计好的蓄冷系统中可以以单位可利用蓄冷量所需的费用来衡量蓄冷设备。另外,蓄冷系统的配置也影响蓄冷设备的大小。在选择冰蓄冷系统时要充分分析使用区域的供冷负荷特征,采用合理的运行策略,根据电价及供能需求选择合理的制冰、融冰时段,合理调节各项设备,实现系统的节能运行。蓄冷技术的使用在工业生产领域需要灵活应用,在制药领域可以根据工艺的需求灵活使用冰球蓄冷、冰盘蓄冷、絮状冰直接供冷等技术,在满足节能运行时,可以对工艺生产实现快速供冷,弥补水供冷的载体过大的问题。
2.5采用变频应用系统
空调系统中变频技术的运用是一种必然趋势,这对改善空调系统自身的一些不足缺陷是一种极大进步,同时对能耗的降低、费用的减少都是大有裨益的。空调采用变频技术的主要原因有: 1)建筑物的空调负荷需求随着室外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空调系统需要根据的负荷变化进行调整,变频技术可以很好地支撑此类变化。2)空调设备选型时会根据系统的特征考虑一定的富裕,而设备一般很少在全负荷状态下运行,在部分负荷运行时段,空调系统需要进行降频运行。3)在空调制冷系统中,采用的变频技术,可以避免空调主机在部分负荷时段频繁启动主机制冷,提高了主机的寿命,另外通过降频,可以有效的降低主机运行噪音,使系统运行更加平稳。
2.6采用空调物联智能控制系统
空调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概念的设计,以健康、时尚、节能为理念,根据人体对温度的感知模糊理论和智能系统集成技术相结合,通过智能优化单元,改变并优化空调压缩机的运行曲线,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能耗,提高利用效率,延长空调使用寿命的目的。
利用人体对温度的模糊感知理论,来达到节能效果。具体来说,在26°C和28°C之间,人体几乎感觉不出温度的变化,一旦温度超过了28°C,人体对温度的变化就会特别敏感。利用这个原理,在不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情况下,空调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拉长空调压缩机启动的时间,以达到节能的效果。
空调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采用可编程智能化自动控制,可以实现各个空调的实时远程控制,随时掌握空调的运行状态。
空调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关注压缩机的运行曲线,系统采用无功补偿技术,防止空调启动时大电流的冲击,延长空调的使用寿命,同时延长了压缩机的启动时间,优化了压缩机的运行曲线。
空调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充分利用室内制冷或制热的余量,当空调压缩机停止运转之后,室内各个地方的温度已经达到了相同及平衡的水平,压缩机停止运转之后,风机仍以小功率继续工作,促进室内空气的轻微流动,从而使室内的冷/热空气得到充分的利用,达到制冷/热的效果。
空调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的智能识别和调控功能能够把周围的环境控制在对人体适宜的范围内,从而避免了人们对空调使用的不良习惯造成的浪费,避免过度制冷或制热及空载现象的发生。
工矿企业是众所周知的耗能耗材型企业,对于此类企业而言,如何最大程度的节约能源消耗是企业最关注也最为头疼的问题。通过对空调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工矿企业可达到综合节能30%以上;同时,由于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与应用,无须人工实时监控操作,相应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人工成本;空调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的编程化智能控制,可应用于对设备的保护,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空调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智能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负离子含量,保证办公场所的正常健康指数与舒适度,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
4结语
空调节能新技术是建筑节能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对暖通空调的利用率极高,空调系统的节能对地区的能源有效利用产生大的影响。合理合适的节能技术将影响空调设备的发展;在能源日益枯竭的今日,合适的空调节能技术的应用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摘要】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各类的商场建设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消费环境,例如百货商场就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商场的大量兴建也为在设施上不断地进行完善。作为当今建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暖通空调在建筑物中越来越高。但是在进行暖通空调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等方面来进行考虑。
关键词 百货商场;空调设计;设计原则
Consider the department stor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design parameters
Sun Li-chao
(Spring of Hebe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HandanHebei056000)
【Abstract】Rising standards in our economy today, the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shopping centers to people´s lives provides a convenient environment for consumption, such as department stores to enrich the quality of life. Meanwhile, a large shopping mall built on a facility for constantly improving. As of today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building, HVAC in buildings is increasing. However, during HVAC design, the need to respect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such buildings to be considered.
【Key words】Design principles;Department stores;Air-conditioning design
1. 百货商场空调设计的特点
百货商场空调设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平面建筑空间大,负荷较小。百货商场的平面建筑空间较大,为吸引顾客的注意力,使之停留在室内琳琅满目的商品上,除广告橱窗外,商场的外围结构大都被设计成封闭式(即使是玻璃幕墙),故围护结构的传热及辐射负荷相对较小。
(2)冷负荷所占比重大。为保证百货商场的采光和广告效应,商场使用的各式照明设备较多且发热值高(如投射灯、卤素灯等),尤其是针对一些特殊商品(如首饰),故由照明产生的冷负荷占空调室内负荷的较大部分。
(3)人员和新风负荷大。百货商场的人员密度高,故人员负荷及新风负荷均较大,而且室内空气的品质好坏完全依赖于空调的新风系统。
(4)空调设备具有灵活性。百货商场的部分格局会随季节或需求不同而变动,故要求空调设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 暖通空调设计原则
(1)商业建筑供暖系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位于严寒或寒冷地区没有空调系统的商场要设置供暖系统,这种情况属于全负荷供暖系统;另一种情况是位于严寒或寒冷地区并设有空调系统的商场,其周边房间或有外围结构的商场,宜设置值班供暖系统,这种系统只担负室内值班温度下的热负荷。
(2)采用散热器的供暖系统其管道均为钢管时,热媒宜使用95℃ /70℃热水;采用散热器的供暖系统其含有PEX、PPR等非金属管道时,热媒宜使用80℃ /60℃热水;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散的供暖系统,其热媒宜使用60℃ /50℃热水。
(3)散热器宜设置在外窗、外墙和门口附近,距外围护结构6m以外的内区,不应布置散热器、地板加热盘管等散热设备,以防内区过热。
(4)系统自动排气阀不宜设在商品货架上;散热器应选择安全可靠、不易漏水的产品;为了防止对流热空气影响商品的存放,散热器不宜设置在商品货架下。
(5)大门处宜采用热风幕。
(6)条件允许时,宜采用低温地面辐射供暖,以其较好地解决在营业厅中难以布置散热设备的问题,但最好在地面上标出地面内加热盘管的位置、走向,以防止二次装修时破坏盘管。
(7)商场一般为框架结构,柱间多为通窗,因此散热器供暖系统宜采用集中立管的水平串联系统,集中供回水立管以每个大房间为一组,如果集中立管之间有多个房间,应采用带三通温控调节阀的跨越式水平串联系统。
(8)一般商场均设有排风系统,应考虑补进商场新风的热负荷,但只考虑正常换气量的负荷,非经常性排风不予考虑。
(9)冬季商场营业场所的室内计算温度不宜过高,既要满足商场售货员和工作人员的舒适要求,又要考虑到顾客冬季穿着较多的因素,还要采用适于商品保存的温度。
(10)设有自动扶梯或共享空间的商场,热压作用较大,应注意加强上部结构的气密性,并应在底层出入口处设置门斗或旋转门等减少冷空气渗入的措施。同时这种空间容易造成上热下冷的现象,在设计时应使系统有竖向调节的措施。
3. 空调设计
3.1商业建筑空调冷负荷的特点。
(1)商场内区较大,人员多、照明的灯具多,人体散热负荷、新风负荷、照明负荷占冷负荷的绝大部分;内区具有常年不变的冷负荷;而建筑围护结构负荷占比例很小,并且一年四季和一天内各时刻都在变化;商场湿负荷较大,因此热湿比较小。
(2)人员密度的取值大小是直接影响到设计冷负荷的重要因素,设计中可参考建筑设计规范分层取值,但是要考虑到大、中、小城市人流密度的区别。大城市商场人员密度可取0.7~1.2人/m2,中小城市可取0.2~0.7 人/m2,一层最大,一层以上或地下层依次递减。人员密度还要考虑经营品种的不同和商业建筑在城区内地理位置的不同。比如服装、百货商场客流较多,工艺品、珠宝首饰、钟表、文教体育用品、精品、高档商品商场客流较少。
(3)空调冷负荷中灯光负荷也占有较大的比例,目前在国家实行建筑节能政策的背景下,所用灯具普遍采用高效、节能型光源,照明功率密度在逐渐减小。设计中应按电气专业提供的照明功率分布统计。商场的电器设备主要有冷藏柜、营业用计算机及其他使用插座的设备,不包括自动扶梯、电梯等大型设备。
3.2空调系统的选择。
(1)大空间宜首选集中式全空气空调系统。商业建筑空间大,装饰要求高,湿负荷大,室内污染物较多,应首选集中式全空气系统。其优点是: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可以有较大的空气去湿和过滤能力,并可以进行多功能调节,满足空调精度要求;过渡季可以充分利用室外新风实现大新风比或全新风运行;不会因冷水管道表面结露而污染顶棚和商品;顶棚内的风管道维修量很小。缺点是需要有较规范的机房,占用商场的营业面积。采用全空气系统时可将首层的空调机房放在地下层或二层。
(2)较小的或低标准营业厅可选吊挂式或柜式空调机组。较小的或低标准营业厅当不具备集中空调系统条件时,可采用吊挂式或柜式空调机组,这种系统不设专用机房,可以不占或少占营业面积,也没有管道结露问题。其缺点是:过渡季不能加大新风;空气过滤能力低;一般没有冬季加湿设施。如果采用这种系统,应增设初、中效过滤,机组要配置6~8排盘管。在寒冷地区,全年空调系统应设独立的新风系统,以免冬季直接引入室外新风时冻坏盘管。同上,供暖地区应增设散热器或地板辐射值班供暖系统。
(3)风机盘管的应用。在建筑空间不允许敷设大尺寸空气管道的情况下,才选择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一般的风机盘管系统有以下缺点:过渡季不能加大新风量以实现节能目的;风机盘管的除湿能力较低,不能满足大量的除湿需要;风机盘管无空气过滤器或只有过滤网,不能满足商场空气的净化需要;风机盘管的制冷量很小,需要台数很多,管理和维修很不方便;冷水管道保温不良时会产生结露现象而污染顶棚和商品。当用于客流量少、发湿量小的商场时,可以采
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的风机盘管系统。
(4)商场的周边区与内区的系统应分开设置。有内区的商场,其周边区与内区的系统应分开设置,以便冬季可以同时实现内区供冷、局边区供热,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室外空气的自然冷源。
3.3空气处理过程及室内计算参数。
按照我国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及有关标准,商场夏季的室温为24~28℃,相对湿度为40% ~65%,商场人员多,湿负荷较大,热湿比小,要达到规范要求,应采取全空气一次回风再热系统来处理空气。但是大多数商场的全空气系统都采取露点送风方式,而不设再加热器,目的是为了节能和省去夏季供热设备的运行费用,这就使室内空气状态点右移,湿度偏大,使得大多数商场在夏季都感觉到潮湿。因此,如果采用露点送风方式,就要适当降低空温,以改善室内的热舒适状态,建议室温不超过25℃。对于风机盘管系统、吊挂式或柜式机组系统更是无法解决大量除湿和再热问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百货商场空调设计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例如商场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流量的情况等,通过这些实际情况计算出真实的数据,并以此作为设计方案的参考,从而真正意义上满足百货商场对暖通空调的需求。
参考文献
建筑的生态优化策略设计目的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针对建筑的地域、气候、环境及使用功能,考虑投资及经济性,进行设计方法的选择及各项技术的集成,是常规建筑设计的前奏。
1.建筑的生态优化策略设计
建筑的生态优化策略设计是从建筑师的角度帮助建筑师开始思考,并着手建筑生态的设计,实现建筑的优化功能,其设计方法与建筑师目前习惯的方法有差异。建筑的生态优化策略设计主要是主动式设计与被动式设计。
建筑的主动式设计即通过各种高效集成的技术手段,实现建筑的功能。被动式是在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对其潜能通过设计灵活应用,即根据符合地域气候的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来控制能量、光、空气等流动,在减少地球环境负荷的同时,考虑获得舒适的室内环境的设计方法,并用机械设施,即技术手段补充不足部分。被动式设计能够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健康性、也能获得综合考虑了地区、风土的设计构思。
建筑的生态优化策略设计就是在开始具体建筑设计之前,基于建筑外环境,针对建筑生态不同的子系统,分别考虑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再从系统角度集成,通盘考虑哪些是建筑生态可用的设计方法,哪些是可以集成的技术手段及其经济性、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如何。
建筑的子系统包括建筑生态必须具备的能源、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植物系统、绿色建筑材料系统等要素。在这些要素中,能源特别是绿色能源是首当其中的。
2.建筑能源的生态优化策略设计
建筑的能源系统是建筑的核心,也是建筑生态策略设计的重要部分,从城市到建筑生态单再到建筑生态室内,体现在建筑生态的规划阶段、单体建筑设计阶段。建筑之外的城市能源系统对城市节能来说极为重要,能源规划是对能源资源、生产消费历史、现状调研以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需求以及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情况,制定能源能源发展(包括节能)的长远规划(至少4-5年或10-20年)。能源规划可以形成良好的建筑能源外环境。
2.1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主要指使建筑充分利用阳光照明,通过中庭、玻璃幕墙、通窗等手段使室内光线充足,改善建筑采光质量以及在建筑物中设置日光反射器、反射板等装置,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结合智能控制实现对日光的引入。这项技术对控制和改善室内光环境,减少因人工照明所导致的能耗有积极作用,在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2.2智能化遮阳系统
主要是指建筑设计利用智能控制技术使建筑的遮阳系统对阳光的变化采取措施,做到互动平衡,以达到室内光环境照度均匀或塑造特殊光线效果的目的,目前发达国家采用较多。
2.3改善隔热保温性能
改革墙体和屋面,加强住宅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无论是采用被动式还是主动式环境策略,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性能都是很重要的系统控制指标。如对热桥采取特殊措施,房间的保温百叶和双层隔热玻璃系统是实现这一设计目标广为采用的技术。
2.4充分的自然通风
有无充分利用气候条件使用建筑物自然通风或利用建筑智能控制技术改善建筑通风状况,维护建筑内空气流通,是智能生态建筑与一般性建筑项目的明显区别。自动风挡在智能控制下对建筑空气流通实施有组织调整是实现此目标的常用技术。
2.5采取降温隔热措施
有效降温隔热多与当地气候特点研究(如热带地区)密切结合考虑并引入建筑设计领域。利用智能控制的窗帘、水幕、挑檐板等构件有效控制阳光辐射对室内温、湿度的影响,以低消耗甚至零能耗创造恒温恒湿的宜人室内温、湿度。
2.6隔离噪声的干扰
建筑物的声环境是重要的环境指标之一,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多与噪声的相关研究结合在一起。有效的隔离或控制噪声的技术措施包括设置可控吸声挡板、吸声墙等。
2.7太阳能发电材料的应用
利用光电技术生产的光电电池板作为外墙和屋顶材料已经开始应用于满足建筑物自身能源策略的设计实例中,但技术要求较高且造价相对昂贵,目前还处于局部试用阶段。
2.8利用压力、温差的作用
自然条件下或设计中通过智能控制实现的原因、温差作用,是进行热量传递,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对建筑物内部微环境进行控制和改善是智能生态建筑的重要能源策略和设计方法。
3.建筑植物系统的生态优化策略设计
植物与建筑等生态要素组成的建筑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建筑生态建造成本和运行成本低,综合效益高,对环境的不有影响小,因此,它需要在生态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规划设计,依照建筑生态系统与整个城市的生态安全框架的关系和生态功能分区的要求,充分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同时注重发挥植物系统的景观及其他服务功能。
建筑植物生态系统设计要充分尊重植物学、生态学和景观学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系统原则
依据生态系统学基本理论,要考虑建筑生态系统与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注重植物系统在建筑生态系统各个层面功能的发挥。在建筑场地的组织与设计、护结构方面、室内环境中,注重植物系统与建筑生态的和谐与统一,注重系统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把建筑生态系统看作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强调系统的经济原则,降低从外界环境的能量输入和物质投入;通过内部有限土地等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植物系统的优化配置,强调生态系统的循环与再生;通过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为动物栖息、觅食与迁徙提供良好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发挥植物系统最大的服务功能,实现系统的高效使用。对建筑生态系统进行系统评估时,应注重系统的总量控制指标即建筑生态绿容率指标。
3.2适地适树的原则
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使得几乎建筑生态系统的种类生境都有不同的植物生长。建筑生态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区需求,植物系统具有综合功能也具有独特的功能,要求不同的功能分区,配置适宜的植物系统,发挥植物系统的最大功能。
3.3主导因子原则与主要功能和综合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功能,建筑生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对植物功能的需求是综合的。比如清新空气、适宜的温度、优美的景观,但由于所处环境的主导因子不同,比如在医院周围和有一定污染的工厂附近,对植物系统的主要功能也就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建筑生态植物系统设计时,要根据由主导园子决定的各个功能分区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植物设计合理的植物系统,充分实现植物系统的最佳功能,它是对适地适树具体原则的有益的补充。此外,还要注意主导因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4.建筑水环境系统的生态优化策略设计
4.1水环境与建筑规划
(1)建筑性质与规划。
建筑区域的建筑功能、设计人口数量或设计生产性质与规模直接影响供水需求量和污水的排放量,以及相应的供水与排水管线、构筑物等的规模。如考虑建筑污水再生为杂用水,则污水的再生处理构筑物及设备装置规模由设计再生水量决定。
(2)建筑用地规划。
小区建筑规划需要考虑自来水、污水与雨水,还可能包括直饮水、市政再生水、地下水或地表水等的引入、输送、排放和处理等。建筑区域内如设置水处理构筑物,其规划和位置也需要与整个建筑规划相配合。
雨水的收集、利用、排放与建筑生态规划密切相关。如建筑区域屋面、绿地、道路等占地面积与其表面铺装材料直接影响雨水径流量与下渗量,若以增加雨水下渗量为目的则势必要选择透水性较好的路面、广场等铺装材料,改善绿地基质,增加其蓄水量。屋面绿化也会蓄留部分降雨,减小屋面雨水的径流量,径流系数可以从0.9降低到0.3左右。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和绿地、景观水体往往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3)建筑区域高程关系
在场地水景中,因降雨、补水、蒸发、渗漏等原因会造成水位上下起伏,因此水景设计需要考虑不同水位情况的景观效果以及水景溢流排放。特别是在利用雨水资源补充场地水景用水时,雨水的自然汇集与净化、水景需水量、调蓄空间与雨水汇流区域需要合理考虑,汇流区域内的地热应尽可能坡向水景。
绿地有蓄积雨水增加雨水下渗量、截流雨水污染物的作用,因此,绿色建筑中绿地地势应尽量设计低于道路、广场等以便于更好地发挥绿地功能和综合效益。
(4)道路与停车场
建筑物外的污水与雨水管线还需要与场地道路规划相统一,以便于管道的开挖与日后维修。道路与停车场雨水径流水质较差,雨水收集时需要考虑合适的截污措施,如抵势绿地、生态滞留系统等。
4.2水环境与与园林景观环境
水景常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水景往往是建筑水环境包含的一个小环境,自身即为一个小生态系统,对建筑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当水景规模较大时。水景直接影响到建筑环境与效果,也关系到建筑水环境的水量保障问题,还需要考虑其自身水质保障问题,需要有综合的思路与技术以保证其景观效果。
4.3水环境与建筑结构
建筑屋顶设计影响到屋面雨水的径流量与水质情况,如沥青屋面比瓦质等屋面的雨水污染严重;有屋顶花园时,屋面种植层对雨水的蓄积、截污作用可收集雨水,减小雨水径流量并净化雨水水质。屋顶花园、绿色屋面材料等对建筑结构、建筑效果、热岛效应等也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建筑师应结合以上因素认真考虑建筑屋面的设计。
建筑内的供水管线系统、排水管线系统需要与建筑结构相配合。管线的布置与建筑各用水点的设置直接相关,同时管道的设置也需要考虑不破坏建筑内的景观效果与建筑功能的发挥。
4.4场地水环境与建筑的关系
场地水环境除了雨污水排放或收集、处理利用系统外,水景池通常也是一种主要的形式,它们都需要考虑并妥善处理与建筑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水景设计跟建筑设计有更密切的关系,而且需要与建筑设计中的各系统相配合,除了水景形式和景观效果上需要与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外,还需要妥善解决水景环境与建筑、园林、道路、给排水等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合理设计水景的形式、位置、规模、水量与水质保障等。
5.建筑风环境的生态优化策略设计
5.1充分发挥风对建筑热环境的影响
不同环境地区以及不同季节中建筑对风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是因时因地而变化的。如在湿热地区的夏季加强风的利用对建筑环境质量是至着重发的,它可以降温、除湿、改善人体的舒适度;在干寒地区的冬季,强风会降低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加速热能的损失,冷风渗透能降低人的舒适度,而室内空气卫生标准要求必须要有新鲜空气的补充,所以此时通风应该是可以控制的。我国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是处于夏热冬冷的气候区内,建筑既要考虑夏季的隔热和降湿,又要适应冬季的保温和保湿的卫生要求,这就要求建筑的通风设计应具有很强的可调性。
(1)选择合适的风速区域布置建筑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周围的风环境,风速越大,热交换也就越强烈,因此,如果想减小建筑与外界的热交换,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就应该选择避风的场所;反之,如果想加速建筑与外界的热交换,特别是希望利用通风来加快建筑散热降温,就应设法提高建筑周围的风速,这就是建筑通风设计的基本原则。
(2)注意风环境对围护结构的影响
风速的大小会影响建筑围护结构的热交换速率,风渗透或通风会带走(或带来)热量,使建筑内部空气温度发生改变。因此,在失热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建筑的体形系统。但是,即使是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对通风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通过合理的建筑和细部设计来控制通风的所流流量、流速和流场,满足不同的需求,这就是建筑通风设计的目的。
5.2利用风对建筑形态的影响进行设计
建筑生态风环境的被动式设计对建筑的规划设计布局形态影响很大,尤其对大型公共建筑、办公、会展等。对建筑体形及内部空间进行设计,可以实现良好的建筑通风。
5.3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取代空调制冷技术
采用自然通风取代空调制冷技术至少具有峡谷方面的意文:一是实现了被动式制冷,自然通风可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污浊的空气,改善室内热环境;二是可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5.4建筑风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方法
建筑外部风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建筑通风的质量和效果,如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空气卫生质量等。为达到舒适的室内风速,在年平均风速较低地区和有利风向应尽量避免对风的遮挡;年平均风速高且处于不利风向时,应有所遮挡和分流。
6.建筑光环境的生态优化策略设计
建筑的光环境
光作为万物之源,除了给建筑带来热工作性能外,还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光环境包括自然光环境和人工光环境。它满足人的需求,给人带来可见度、作业功效、视觉舒适、社会交往、心情和气氛、健康、安全和愉悦和美的鉴赏,影响建筑形式、构图、风格。良好的光建筑环境可取得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对人工光环境,即照明质量的要求可概括为三个层次:明亮、舒适、有艺术表现力,三者融为一体的照明是最佳的照明。
建筑生态环境的生态策略设计,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而言有三个基本宗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促进健康。
6.1注重建筑光环境的被动式设计
建筑生态光环境的被动式设计是创造全新建筑形象和形态的重要设计方法,直接影响建筑的外观设计。如建筑围护结构的开窗方式,受光环境的影响,直接形成全新的建筑外观。
6.2发挥建筑光环境设计的节能、环保和健康作用
近年特别关注照明造成的负面影响:眩光、光污染和光干扰、因此,应充分发挥建筑生态光环境的节能、环保和健康作用。
6.3进行绿色照明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手法的革新
对照明质量的全面理解与照明新技术的涌现促成了设计观念和手法的革新,包括以人为本,个性化的设计——普及照明调控,关怀个人对光的不同需求,追求个性化的照明风格;注重光色的选择,用光营造情调和氛围,满足人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追求;非均匀照明,动态照明,在需要光的时间,把适量的光送到需要的地点;室内、室外照明手法的互补和交叉等。
6.4加强照明设计师与建筑师之间的沟通与密切合作
加强照明设计师与建筑师之间的沟通与密切合作,使“光”成为建筑和室内外空间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7.建筑声环境的生态优化策略设计
7.1建筑声环境生态策略设计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节约并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前提下,运用科技发展的成果,从人的角度出发,消除和抑制人不喜欢的声音,保留和制造使人愉快的声音,营造健康舒适的声环境。
7.2建筑声环境营造模式
(1)采取主动的方式,充分利用自然的声音,将自然声引入环境中,满足人们作为自然人的属性;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人为地使用在种类环境中,满足人们作为社会人的属性。
(2)考虑声音和其他环境要素的关系。
规划设计时,环境和建筑的热工、通风、采光也存在联系。例如,保温材料也多可用作隔声材料,利于采光但不利于隔热的玻璃也同时不利于隔声,自然通风孔及空调送风口也是室内外噪声的重要来源。
7.3建筑声环境生态策略设计要点
(1)适应气候;
(2)利用地形地貌;
(3)合理组织功能分区;
(4)营造自然声以及电声。
8.建筑生态交通道路系统的优化策略设计
生态交通道路系统又可以称为生态型道路系统,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交通运输系统。它以环保、安全和高效为目标,从观念、技术、政策上协调出行需求,交通设施供应、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型道路系统也是一体化与智能化的交通体系。一体化强调区域和城市各种交通方式与交通体系在规划、建设和管理层面的协调;智能化强调通过现代交通工程、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提供面向公众、以人和生态为本的交通服务。
8.1生态策略设计
城市是一个有机动态的大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出行需求显著增长。然而轿车的大量发展加速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严重污染城市环境。由于各种规划及生态策略设计不够完善,造成交通的阻塞,加剧了城市交通的污染。交通道路系统的生态策略设计,正是针对这种“城市病”的一种有效策略。
现代的交通道路系统生态策略设计基本上可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因素,从宏观、综合角度,通过生态策略设计将道路人工系统内的尾气、粉尘、噪音等污染降至最低,并协调经济、交通、土地利用、环境、能源消费、道路建设、污染消纳、自然资源利用与再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为实现整体效益的协调统一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环境。
8.2空间及景观策略设计
生态交通系统理念框架下的道路空间设计包括道路的功能性设施、空间规划组织、自然景观的营造、人文景观及社区可识别性。生态道路空间及景观的策略设计即是结合生态规划,从人性化角度入手,着眼于绿化的构筑、空间组织、功能型设施规划,营造生态道路交通系统,使道路交通网络成为城市中的绿色体系,串联整个城市人居活动空间,成为真正的生态化道路。
8.3交通出行及管理策略设计
交通规划和管理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交通出行及管理策略,通过绿色出行策略发送地区交通结构并结合一系列的交通抑制措施降低穿越交通量,改善道路交通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道路系统及科学的交通出行理念。
绿色出行策略包括鼓励自行车交通、同车共乘、错峰出行、公交优先等绿色交通理念,交通抑制策略包括对场地道路系统进行特别的设计,通过改变路面物理条件和道路设计构造,减少不必要的交通进入,保证行人及沿街住户路权的优先。这样的道路不仅承担了传统的交通出入的功能,还提供了一个充实的生活空间供孩童嬉戏,居民闲聊。这种不严格区别道路与生活空间,既不威胁行人与居民生活功能,又允许车辆通告的道路系统即是人车共存的生活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