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10-31 00:16: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诗词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诗词教学论文

篇1

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对历史过程和事件的叙述大多比较概括,很难用更多的材料支撑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历史事实,故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侧面再现相关史实,加深学生对相关史实的理解。比如讲唐朝历史,我们都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是封建社会发展繁荣阶段的高峰。唐朝的强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当时便利的交通有密切的联系的。唐人重视驿道,这是发展交通必有的设置。重要的道路沿途都设有驿站。驿道之旁置有店肆,备有驿驴,所谓“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1]41,来往方便。唐朝规定三十里一驿,若地势险阻及须依水草的,也不必拘泥于三十里的常数。当时全国共设驿站1639所,这些驿站为来往客商提供了极大方便。河南地区因地处中原,大运河及唐朝经济生命线的“河汴之路”通过此地,加之是东都所在地,故河南的内外交通均十分发达,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东部以汴州为转折点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所以,在讲到唐朝的有关历史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河汴之路”与唐朝经济发达状况的关系,教师亦可利用唐诗来表现此交通路线的繁荣与兴盛。唐朝时期,由长安东经虢、陕二州,洛阳,郑,汴直达东南各地的这条道路,横贯河南地区,是唐朝最为重要和繁忙的交通线。高宗时曾把长安和洛阳作为他的东西二宅,经常往来于两都之间。此道的繁忙之状,唐诗中多有记载,如: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两京大道多游客,每遇词人战一场。”杜牧《汴舟行答张祐》:“千万长河共使船。”祖咏《过郑曲》:“路向荥川谷,晴来望尽通。细烟生水上,圆月在舟中。岸势迷行客,秋声乱草虫。旅怀劳,淅淅有凉风。”王建《汴路即事》:“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这些都是描写此道的繁忙之状。大量的文人墨客往来于此道之上,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可以称之为典型的唐代文学之路”[2]60。当然,全国各地的商船亦是川流不息,“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3]137;“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商旅往还,船乘不绝”[4]2483。通过引用、讲解这些诗词,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这条道路的重要性与当时唐朝经济的繁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解这条通道与唐朝灭亡的关系,即唐朝后期,这条经济生命线经常被割据的藩镇阻断,进而威胁到唐朝政权的稳定,以致唐朝最后灭亡。

三、了解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当今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借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包括个人梦在内的中国梦而奋发努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选择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大量歌颂吟咏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的诗词,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激励和鼓舞学生的士气,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比如讲到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时,就可以利用岳飞那首脍炙人口、气势磅礴的《满江红》,通过讲解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绍兴六年(1136),岳飞率军从襄阳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近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退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5]1246这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奔涌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使学生热血沸腾,爱国热情强烈地迸发出来。除了岳飞本人留下的佳作之外,后人亦有很多诗词歌咏其人其事,这些诗词亦可从侧面丰富学生对岳飞的认识,使岳飞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胡铨的《题岳忠武王庙》:“匹马吴江谁著鞭,惟公攘臂独争先。张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堪悯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石头城下听舆议,万姓颦眉亦可怜。”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岳飞之死的惋惜之情,同时,一个扬鞭策马、奋勇当先、带领兵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亦跃然纸上。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讲解,学生感到历史人物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一个个符号,而成为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形象屹立在自己面前。列宁曾经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英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如此方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觉悟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恰当引用历史人物所写的诗词,不仅可以起到揭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在加强对相关历史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历史人物的事迹也可以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供研究历史问题的新角度

高师院校历史教学的目标,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升华认识,为将来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储备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进一步深造扩展眼界,提高学术能力。过去的历史研究,大多以传统的古籍文献为基础来进行,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考古资料、田野调查资料、方志等资料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对长期被认为文学色彩较浓的诗词相对重视不够。诚然,古诗词有其艺术夸张和不实之处,但有些内容是可以指实的,如一些诗词当中涉及的地名或道路交通线等就完全可以为我们进行相关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尤其是对于研究历史地理问题更是如此。[6]比如讲到唐代大诗人王维,其晚年由于政局变化无常,隐居于陕西的终南山之中,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此期间与好友裴迪交往甚多,但当时的具体情况、其所居的生活环境到底如何,历史均无记载。

篇2

二、论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习积极性

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意思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实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比如课堂一开始,巧妙地设计导语,以贴近生活、形象的事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一个好的开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万里长江进行描述的同时,追忆了三国时期功业非凡的英雄俊杰。在教学中可以用“三国人物中,哪位才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作为导语,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三国时期人物,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他心中英雄的描写,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更能吸引学生学习。

(二)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多层次朗读

古诗词富有节奏、韵律轻快,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会读,更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例如,对曹操《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曹操以宏伟的气势,充沛的感情,抒发其作为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也有对岁月蹉跎、时光短促的感慨。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竞赛,集体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曹操诗中的意境,以充沛的情感进行朗读,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课堂学习气氛更加热烈。

(三)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趣味性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结合多种学科、多种教学方法,增加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趣味性。如引入音乐教学,古诗词在节奏与音调上有独特的韵律美与节奏美,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铃》等都有现代音乐谱曲,教师可以播放相关乐曲,再加以引导,使学生更迅速地进入角色,生动地感受到课文情境。另外还可引入绘画教学,教师选取一些绘画作品,点拨学生组织所学古诗词对画题诗,给画配上诗意,更能引导学生思考与领悟。如选取一幅大海涨潮的图片,教师对大海的气势与意境进行引导,学生联想到《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结合绘画将有更深的感触。通过此类教学方法的不断发掘,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四)注重课外延伸,巩固学习效果

教师不仅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古诗词教学,更要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使学生知识掌握更丰富,学习效果更牢固。例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前,可布置学生自己寻找资料,通过网络搜索、翻阅书籍等途径,了解即将学习的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灵感。以《过零丁洋》为例,文天祥“零丁洋里叹零丁”时南宋即将灭亡,诗人被押解逼迫招降,抑郁无力报国才发出此国破家亡感慨。学生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后对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历史名句将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引出其他感叹国家兴亡的诗词,对诗词中的情感及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对比,不仅能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能扩展掌握更多的诗词,逐步锻炼学生的鉴赏水平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

篇3

2.运用教学道具的方式建立教学情境。一般而言,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对较为简单,直观思维相对较为明显。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教学道具也能够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运用例如模型、图画等道具开展教学,最大限度的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根据模型或者图画编写对话,并进行表演,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对英语语言的运用环境能够切身体验,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量以及运用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的目的。

3.运用教学活动的方式建立教学情境。在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倘若简单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对词汇进行死记硬背,则其教学效果往往较不理想。因而,在现今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得词汇能够融入到学生熟悉且喜爱的情境之中,增加学生对相关词汇的理解程度,从而能够提升词汇教学的效果。所以,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在开展词汇教学期间,应对本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其中包括学生对词汇认知规律的了解,学生思维方式的了解,学生的心里特点等。

在此基础之上,组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就一话题开展对话、演绎对话等。从而能够使得学生了解所学词汇的运用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对所学词汇的记忆效果。在讲到初中词汇方面的时候,大多数的名词都可以表示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但是动词中有一些却是比较抽象,例如find、can、could、please、must、love、do等,其他的也表示比较具体行为例如watch、ask、jump等。

篇4

例如,在讲到物体的运动的一些概念时,可用诗词《送瘟神》中的诗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由此引入运动是绝对的概念,我们脚下的地球永不停止地在运动。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一首名为《襄邑道中》的诗中写道:

“飞花两岸照晚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从后两句诗中,可引入静止是相对的概念。在这里船与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

又如陶渊明的“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可以引入运动的一些概念。

这些诗词生动、形象、有趣。这样引入物理概念,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诗词理解物理概念,可使学生思维流畅,印象深刻。

在理解特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读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

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

青云有路通。”

并作受力分析,效果极好。

又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时,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又教明月送将来。”

再如,讲到色散时,可用《菩萨蛮·大柏地》的诗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三、利用物理知识欣赏中国诗词,使学生学有所用。

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对李白的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地上霜”三字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那气势磅礴的瀑布,在诗人眼中化作银河落九天。如果没有光学知识,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太深。

再如通过学习物理,同学们知道一些时空的概念,我们再重温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人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东到江陵,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在阵阵的猿鸣声中,随着轻舟所处位置的变化,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好不令人心弛神往。朝辞白帝,暮抵江陵,这种空间运动也不照供伴随着“一日”的时间变迁吗?

四、利用物理知识鉴别中国诗词,使不徨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学习了“物态变化”一章,插入张继的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碲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篇5

二、实验方法

1.数据来源新生入学后,笔者所在的高校根据新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实行分级教学。高考英语成绩在120分以上的进入高级班学习;100分以上的进入中级班学习;100分以下的进入基础班学习,基础班的学生人数是600多人。我们对基础班的学生进行了摸底测试,发现他们在词汇这一部分得分很低。这意味着词汇量小、一词多义的用法不知道。在高中阶段,单词都是一词一义,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阅读理解、听力和写作的水平,直接导致高考的英语成绩低。为了让他们的英语水平尽快赶上来,我们必须要打破常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依托网络优势,配合教学特点,大幅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加强他们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让学生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地提高。2.研究内容在教学中,除了所使用的教材外,我们还使用和教材配套的相应的音频视频课件,此外还编撰出适合本教材的语料库。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第一学期学生学习词汇的重点是词义辨析、习惯搭配、惯用法。按照大纲对学生各学期的要求,我们将第一学期的教学重点定义为:(1)一词多义。大一的学生在高中所接触的词汇大多是一词一义,词性比较单一,词的使用范围也比较小。。但进入大学后,一词一义逐渐被一词多义所代替,词性不再单一,词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所以,我们在教单词时不仅要教词的基本意义,还要让学生掌握它在上下文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词性。在学一个新词时,我们要列出所学词汇的同义词、反义词、形近词、同音词等。还要根据教学大纲给出某些词的固定搭配和固定句型。利用网络提供的背景和资料,布置造句练习,通过上下文来记单词。(2)词族循环记忆法。第二学期,根据大纲的要求学习单词的重点是词义辨析、习惯搭配、惯用法。在完成了第一学期的词汇教学任务外,第二学期我们强调的是词族循环记忆法。这种方法就是针对直接英语词汇教学而研究的一种比较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词族”主要指运用现代英语词汇学和认知语义学领域的相关原理对大学英语大纲中所列词汇进行科学分类组合。“循环”主要指运用词汇半开放、半闭合性质以及重复记忆原理对按词族分类的大纲词汇进行多次重复记忆。再附以网络课件中对有些重点词反复的练习,和每个单元提供的套题,让学生一周做一套以检验实际掌握的情况。实践证明,词族循环记忆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诸多难题,证实了直接英语词汇教学的可实施性和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越性。(3)学以致用。到了第三学期,大纲中所规定的要掌握的词汇重点是在应用中记单词,掌握单词实际用法。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调整教学方法,就是针对具体情况突出每个单元的重点词,配合网络提供的视频课件,反复强化这些词的练习。每个单元的题库中都有大量的词汇习题,我们要求任课教师每周给学生布置一套题让学生课下在网上做,不用老师批卷,学生做完点击提交,网上会自动显示学生的分数。这样坚持做下来,学生都知道要掌握哪些词,效果好于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在我们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82%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非常有效,3%的学生更喜欢传统的教学方法,15%的学生赞成网络的自主学习,完全摆脱课堂授课的约束。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67%的学生表示能很快接受和适应新的教学方法,28%的学生认为对新的教学方法能逐渐适应,还有5%的人有一定困难。而这部分学生大部分来自新疆和地区。可见,实施网络教学改革,把它应用到构词模式的教学中基本不存在学生难以适应的问题。传统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都是以“教”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教师对学生实行“全程控制”,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结果是学生死记硬背的多,领悟理解的少;被动应付学习的多,自主创新学习的少。而网络教学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不再受课堂教学时空的束缚,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借助电脑、光盘课件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遇到语言难点还可反复学习,直到弄懂为止。学习的时间机动,可长可短,由自己灵活掌握;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实际情况从自主练习中选择不同级别的学习内容,可有所侧重地学。学生还可以通过每个单元的测试软件提供的测验,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如期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篇6

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些新要求正是情感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而作为语言艺术集大成者的古诗词,一方面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养分,另一方面通过精美又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巩固情感教育,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真正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反复吟诵,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朱自清说:“吟诵是欣赏的必然步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诵读等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渐渐理解整篇诗词的大意,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为进一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诗词中富有情感和艺术性的语言,在真情实感的朗读中体会和升华学生的情感。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朗读形式的有效采用中,体会和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意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中的叠词现象,如文章最后的两组叠词“盈盈”、“脉脉”,从叠词声音与节奏的角度,朗读起来本身就有一种隐秘的哀痛之感,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可以初步体会出织女的相思之愁。而“盈盈”指水波清澈透明,“脉脉”又从人物描写角度将织女凝视河水思念牛郎的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学生在朗读中,不自觉地就进入织女的形象世界,感受她的哀伤与思念,最终升华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推敲字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本质上讲,古诗词是对文字和语言的高度凝练,以表现出最为深邃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环节中对诗词中的句子或者字词的推敲,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深入诗词丰富的意蕴中。

有人说,古诗词常因为一字使用精妙而神采顿现。在抓住某个字或词进行推敲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替换法,通过换一个意思相近的字词,让学生体会原字词的传神之处,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如在学习辛弃疾《破阵子》一词时,学生对词人渴望重返战场、杀敌报国的情感是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更深入地体会“可怜白发生”的悲壮情绪,这种情绪才是词人更深沉与真实的情感表达。在“醉里挑灯看剑”一句中“挑”字就很需要推敲。首先在字音上它是一个多音字,这里应该是第一声还是第三声?结合意思这里应是把蜡挑一下,使其更明亮,而非用肩膀挑着烛灯。在学生理解“挑”字的意思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替换字词的方法,体会“挑”字与“拿”、“举”等意思相近的字的比较。在这句词中,抒情主人公喝得酩酊大醉,但是他并没有休息,深夜来到书房小心翼翼地挑拨着烛火,为的是再看一眼曾陪他征战沙场的宝剑。“挑”这个字结合“醉”、“看剑”这一系列的动作,更生动、贴切地表现主人公郁郁寡欢、壮志未酬的形象。而如果换成“拿”、“举”等字,虽然从意思上是相近的,但是从情感上讲,远没有“挑”字来得生动形象和情真意切。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提高其审美能力已经成为新的教学理念。而情感教育正是旨在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发挥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基于两者的共通与联系,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情境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学生从古诗词表面描绘的景物进行观赏,继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寄情于景,对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更有深度和内涵的感受。

以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为例,诗中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经典的写景诗句。洞庭湖水把东南两地分裂成吴国与楚国,天地万物都随着波涛起伏飘荡。这一句诗在描写湖水这个客观景物时,极言其波澜壮阔的气势。如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杜甫所感受到的画面?这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大意,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将这幅景色描写出来,使其丰富、充实。学生在想象中,仿佛化身为诗人,在贴近诗中意象的同时,渐渐感受到作者隐藏在景物之中的更深的情愫。而要真切地感受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就必须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境地。为了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可结合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时“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漂泊”。学生在了解作者处境的同时,也能更全面、真切地进入诗人的内心感受。浩瀚的洞庭水此时有了更深的含义,世界如此广阔,诗人却在一叶扁舟上漂泊无依,大与小的对照,更凸显诗人的凄凉落寞。这是对于自身处境的一种私情,而此诗更想言说的是对国家与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哀痛与不甘。李渔在《窥词管见》写道:“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说情。”通过对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行欣赏,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实现诗歌感情的深层次鉴赏,也就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

参考文献:

[1]吕运理.初中语文古诗词浅析.学周刊,2015,01.

篇7

在读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确实要注重多读,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

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用通俗的语言叙事,一组可用议论性的语言阐述议论;指导一组学生用叙事语气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学生用议论性语气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最后,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探究作者的情感,当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时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朗读,此时要求他们读出感情,便是水到渠成。又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密州出猎》后,可以安排学生齐读整首诗,然后留下思考问题:读出哪些诗句是写其“狂”的?能带有感情地读出来。这样,学生在齐读时便可以同时感悟重点语句,之后会很自然地读出来,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能用相应的语气表达出来,以此再次加深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再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教师可以按照相应的顺序指导学生背诵,如教师根据需要给予学生恰当的提醒,本诗是以“春行”二字为线索的,先写的是春行之起点的句子是什么,接着写春行所见之动物是什么,再写春行所见之植物是什么,最后写春行之结点是什么。以此对本诗的顺序再做一次清晰的梳理,让学生感到思路更加清晰,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背诵。背诵起来非常简单,多数学生能达到当堂成诵。

二、注重诗意理解,感受诗句美感

理解诗意顾名思义就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但有别于文言文的翻译。重要的是要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所表现的美。

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到美呢?

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感,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千万不要简单地将诗歌翻译成白话文,解来解去,便舍弃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下面简单介绍两种方法,以便引导学生感受到诗句的美:

1.入情入境,再次品析。

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运用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以画的形式展现。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也可以有其他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表达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祥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入情入境,他们真正理解了内涵,才得以表演得如此逼真。这样看来学生能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和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篇8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常吟古诗,可以陶;台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编了数十首古诗,由此可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任何一首古诗,都有及其丰富的“背景”资源: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古诗的“背景”,体验古诗的内容、情感、思想。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古诗中去,去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奇妙意境。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柳宗元是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

1 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都应批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2 解意,读懂诗文内涵

解意,主要是解释字意,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句的大意。古诗语言含蓄凝炼,思想隽永,情感细腻,只有正确理解,才能领略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美、内涵美。首先,是理解字义。除了要准确理解基本的字词含义外,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殊的语法现象,让学生懂得古今汉语的一些变化,避免望文生义。①注意一词多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②注意单音节词,有些单音节词现在已经发展成双音节词,如“飞入黄花无处寻”的“寻”,理解字义的时候需要注意;③注意双音节词,有些双音节词现在仍然使用但意思有了变化,如“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妻子”,现在就是指一个人――妻,但在古语中妻是妻,子是子;④注意通假字,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五是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春夜喜雨》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春雨比拟得惟妙惟肖,煞是喜人。然后,是理解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译法,一种是意译法。到底使用何种方法,也要灵活运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翻译,比较一下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合适,就选用哪种方法来理解全诗,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领悟。

3 悟境,领略诗意境界

古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古诗讲究的是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创造意境。小学教材中收录的古诗凝练优美,往往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但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不多,情感体验相对较少,古诗中的语境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可从补充材料、反复诵读、情景再现、联想对比、借助多媒体课件等多个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文,领会意境,通过多读、多想、多听、多看,还原描绘的形象,从而由表及里,品味特有的意境,领会蕴含道理,促进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升华。

4 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那么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我们要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来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9

Abstract:Metaphorisanaturalphenomenoninlanguage.It’salsoawayofhumanlifebeingrootedinlanguagethinkingandculture.Metaphorisonekindofmeanstomaketheabstractideaconcretizeinvocabularyteaching.Itcanbreakthebottleneckoftraditionalvocabularylearningifstartedwithmetaphor,sometaphorcanhelpstudentsstudyvocabularybetter.

Keywords:metaphor;conceptualmetaphor;vocabularylearning

一、引言

Richards指出:隐喻是人类无处不在的原理,人类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有一个隐喻[1]。Derrida也将其视为整个语言系统的象征,把隐喻看做一种普遍的认知活动和表达活动,哪里有文字哪里就有隐喻[2]。所以隐喻无处不在。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论修辞》。在传统理论中,隐喻仅被认为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是修辞格的一种。随着人们对隐喻认识研究的深入和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的发展、隐喻已从狭义的理论转变为从人类认知高度出发的隐喻认知理论。Lakoff&Johnson的著作《MetaphorWeLiveby》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的界限,进入了认知研究的领域。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其工作机制是将源域(sourcedomain)中我们较熟悉的具体的经验或概念的语义特征映射(mapping)到目标域(targetdomain)中较陌生抽象的概念上[3]。映射反映的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如“他不买账”是将“商品交易”的模式投射到“社会交易”的目标域来理解。隐喻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形成不同概念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能形成一个系统一致的整体。普通语言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来自隐喻概念,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隐喻将理性与想象结合,是人们理解不能理解的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这一角度出发,隐喻应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使所学词汇意象化和具体化也是当今词汇教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二、现状分析

传统的词汇教学法受到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对词语认知理据的观察与讲解。受此影响大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英语词汇。很多学生抱怨英语词汇太多,且无规律可循。还有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存在误区,喜欢背一些偏难生僻的单词。有的甚至将整本的单词背下,但当口语交流或写作时就词穷,所以词汇学习一直都是学生学习英语难以突破的瓶颈。目前常用的词汇学习法有词缀法、典型例句法、循环记忆法、扩大阅读法等,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对单词的记忆都起到了作用。但这些词汇记忆法都没有深入到词汇内部,词汇的记忆是孤立的、二维的、机械的和缺乏意象,由此导致学生学习事倍功半。根据文秋芳的调查结果,我国大学生“往往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而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隐喻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有学者认为学生需发展其隐喻能力(metaphoriccompetence),即对隐喻的意识与理解、掌握运用隐喻的策略,掌握词项的扩展意义(metaphoricextensionsofmeaning)是学习词汇的重要方法[5]。从上述各个角度出发,隐喻都应被视为我国外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词汇都是由一些基本词汇演变而来,据统计显示,绝大多数隐喻词不仅是实体喻词,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用法。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隐喻,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范畴词的隐喻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如“theater”因其形状或功能的相似映射到其他实体域“阶梯教室,手术室”和抽象域“戏剧文学,戏剧效果”等。概念隐喻在英语中大量存在,了解概念隐喻有助于学生对词汇意义的深层把握。

1.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多义词教学

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式及隐喻、转喻引申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类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这是因为人类思维源于人的生活本质,躯体经验和生活环境的自然状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的意象图式,再通过隐喻和转喻模式,物理空间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结构中去。于是,其他本无空间内容的概念也被赋予了一种空间结构,一个词的意义具有了用于不同的认知域的不同的而又有联系的义项。支配着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即这种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比如英语中的at,从物理空间影射到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从而形成at的多义网络:atthestation(处所),atfiveo''''clock(时间),atwar(状态),aimat(方向),athighspeed(方式)等。Beyond一词也有空间概念产生其他比喻意义:

Thehouseisbeyondthebridge.

Buyingacarisbeyondourmeans.

Hiswordsarebeyondmyunderstanding.

Shepushedpatiencebeyondthelimit.

比如balance一词,不仅指天平两端的平衡,还可以说“心理平衡”、“社会发展平衡”、“经济均衡发展”等等。人们用同一个词表示多个意义,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自同一个深层的意象图式、图式变体及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隐喻影射[6]。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推动词汇以有理的方式演变,是理解一词多义和语义转移的钥匙。因此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讲明,多义现象是通过隐喻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语义延伸机制,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义项之间的隐喻性关系,向学生指出人类这种隐喻性思维的特征。

英语中的多义词辅义作为中心意思的拓展许多是有理据的,有据可查。许多我们现在认定的中心意思也多源于隐喻,只是由于频繁使用,人们渐渐淡忘了其隐喻意义,而变成普通的词汇。因此多义词乃至中心词义的隐喻讲解是语言教学的重中之重。

以对金钱的态度为例,英语中的表达方式为spendmoneylikewater,在汉语中却表达为“挥金如土”,中西民族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我们对多义词的意义即可对此有清楚的认识,bank最基本的意思是“堤,岸”,和银行有什么关系呢?堤岸储水(water),银行存钱(money);河水中的水流为current,银行流通为currency;水可流动(flow),与之对应的moneyflow表示“货币流量、资金流量”;melt可表示冰的融化,也可表示“换成现金”;水可冻结(freeze),资金账户同样也可冻结(frozencapital,frozenaccount);水的沉淀(deposit)对应于银行的资金沉淀——存款。故runningaccount表示流水账。所以银行和堤岸在功能上并无太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功能是储蓄,作为该功能的进一步延伸bank还可表示“聚合体,组合,库”,memorybank(内存体),databank(数据库)bloodbank(血库),eyebank(眼库),foodbank(救济食品发放中心)等。

2.重视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人群和人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之间尚存在差异,更何况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间的人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喻往往打着民族文化的烙印。

作为重要的认知手段,隐喻体现人类思维的共性。隐喻的认知共性表现在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运用隐喻认知和理解隐喻语言。隐喻作为一种各民族共有的认知方式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心理基础。在词汇教学中对词汇文化内涵的介绍,一方面引导学生恰当利用母语正迁移,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类似的词汇,还要通过文化内涵差异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隐喻思维的差异。从认知的角度看,了解目标语的文化就是了解目标语民族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好一门语言。

例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世界领先,英语中因此有大量与航海与捕鱼有关的传统隐喻,如把原来水手的话overheadandears(淹过头部和耳朵)应用到其他领域,就创造了其他有趣的隐喻:overheadandearsindebt(债台高筑);overheadandearsinlove(深坠情网);overheadandearsinwork(埋头工作)。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国,所以我们的许多谚语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如中国位于东半球,属季风性气候,当东风登临大地时,它带来的是春天的气息,因此汉语中的东风常用来象征新的生机。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因此雪莱的《西风颂》正是迎春之歌。

英语文化起源于希腊和罗马文明,因此英语中有不少来源于希腊和罗马神话的传统隐喻,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riddleofSphinx(难解之谜)。英语中还有很多来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统隐喻,如burnone’sboat(起源于罗马皇帝恺撒征服不列颠的故事,喻指断绝后路,斗争到底),Dutchcourage(起源于历史上英国人与荷兰人斗争,喻指酒后之勇)。此外一些源于文学典故的隐喻,如:DonJuan(喻风流人士)和Pickwick(喻憨直之人)等,同样有着浓郁的英语文化特色,很难为非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掌握。中国历史悠久,出自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的传统隐喻更是数不胜数,如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完璧归赵等等;出自神话传说、经典文学作品的隐喻也是极其丰富,如:八仙过海、世外桃源等等。

四、结语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隐喻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研究教学,使我们认识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隐喻思维能力。

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新词含义、多义词以及词汇运用的理解。在隐喻基础上学习英语词汇,使得词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化难为易,生动有趣,具体形象,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它不仅培养学生隐喻思考技能,更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是有益的探索。

从认知角度出发的隐喻理论必将对词汇的教学有深远的影响。与传统方法相比,隐喻方法更有助于改善和发展学习者的词汇能力,有助于他们触类旁通地领悟和应用词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词汇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组合搭配进行准确合理地挖掘、提炼和引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Richards[KG*2]IA.ThePrincipleofRhetoric[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36:12.

[2]Derrida.MarginsofPhilosopl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2:31.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0:20-25.

篇10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小学时学过的这些古诗,我至今仍能熟练地背出来。这些古诗要么描述祖国的大好河山,要么抒发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思,要么表现一种奇妙的美景,无论哪一种诗境,都能让我们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意境。这些诗词就像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一条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少年时期学习到的东西往往是终生难忘的,就像是一处宝藏,任何时候都可以从中取出光彩夺目的珍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古诗词,背诵古诗词,尽可能多地储备些“珠宝”。

但是,小学生初接触诗词,理解有些难度,我们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增强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下面本人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点体会。

一、问题导入法

小学生初学古诗,对古诗没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来读来背,学生势必一头雾水。这时,最好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口,这个问题要适合古诗的情境,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离开爸爸妈妈时会想念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又问:“如果想他们又见不到,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沉默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看照片。”我接着问:“古时候的人,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也会远离家人,也会想念家人,那时候又没有照片,他们会怎么办呢?”这下,学生开始思考了,我便顺势提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找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古诗的情境,边读边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们从生活中去体会。在这首诗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我的导入是先导入了情感,呼唤起他们对亲人的情感,尽管思念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无论是看照片还是登高望远,其对家人的情感则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他们在理解上就没有了障碍,同样的思念还能拉近他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二、运用诵读教学法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不是要求老师逐字逐句去解释古诗,而是通过有情感的朗读,使学生们感受到古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古诗都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学生背诵熟记。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感性的,善于记忆,就算他们并不懂得诗词的意思,但只要读的熟了,同样能够背诵下来。原来很多作家都提到他们在上私塾的时候,那个时候根本读不懂,但是也按照要求背诵了下来,等到渐渐长大,他们也就逐渐懂得了那些诗文中的深刻含义。

当学生熟读成诵时,再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或所抒的情感,稍加点拨,便可以体会诗中的含义与感情。另外,朗读,还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意境便会在头脑中形成。可见,有情感的朗读是让学生感悟古诗内涵的最佳途径。

朗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要读出诗词的音韵美,用音乐的美打动学生,让他们忘我地朗读,反复地朗读,从而背诵下来。还有一点要提到,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毕竟是一种需要吃苦精神的活动,所以也要让学生们懂得学习就是要吃些苦,不能够给学生学习只有享乐没有艰辛的错觉。

三、运用图片教学法

有些古诗的意境比较深远,学生难以想象出,这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放映一些画面。如在学“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时,由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对大山没有什么概念,不能理解山间小路无人踪迹的景象,于是,我给学生们放映了两幅图画,画面上,山高路远,到处是白皑皑的山,山上小路时隐时现,没有飞鸟,也没有其他的人,只有诗人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舟中遥望。这样一来,不仅古诗中深远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诗人的情感也凸显了出来。我们的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出诗的意境,通过视觉辅助,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同时,美丽的画面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1

初、高中语文课堂中离不开古典诗词教学,但是通过对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课堂进行仔细研究和比较之后,就会发现初中和高中阶段虽然都进行古典诗词教学,但是教学的侧重点和重难点等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初中教师还是高中教师,只有明确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差异性,才能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让古典诗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真正的价值光芒。

一、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进行差异分析的必要性

(一)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衔接的需要

初中和高中的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古典诗词循序渐进性的熏陶,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古典诗词学习的真谛,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分析诗词。因此,语文教师只有把握住古典诗词在初高中教学的差异性,才能够让古典诗词的学习从初中到高中实现完美的衔接。初中阶段的古典诗词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能体会诗词的感情、节奏韵律,重点在读读背背,了解诗词内容,而对于品味诗词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等方面则不需要重点掌握。而高中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则不仅要分析意象、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还要鉴赏古典诗词的象征等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更要求学生能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培养审美能力。

(二)提高古典诗词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在初、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重理性而轻意境;诗词分析程度不适宜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差异性,从而在课堂上笼统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程式化地进行古典诗词教学。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其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达不到原有的教学目标。可见,要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对初高中诗词教学中差异性的探究和理解。

二、导致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一)初、高中学生理解能力不同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当初、高中生学习这样底蕴厚重的知识点时,离不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参与。然而,初高中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生的感知能力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但没有高中生感知能力的深刻。从思维能力上看,初中生具有了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不强;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的思维开始成熟,越来越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总之,对于古典诗词而言,高中生的理解力比初中生的理解力要好,并且高中生对古典诗词问题的分析和探究的程度也要强于初中生。

(二)初、高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同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集哲学思想、人生经验与审美意蕴于一体的瑰宝。古典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初中生还很难理解和体会古典诗词中的深层含义。因为古典诗词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更易对眼前的可知可感的事物或是具有超前理念的新奇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虽然,很多古典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由于缺乏探究古典诗词深层次之美的好奇心加上初中生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比较模糊,因而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并不浓厚。不过,高中时期的学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评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提高了,能够比较客观、全面、主动地分析问题。当高中生们面对古典诗词这样有富有诗意和美感的作品时,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陶醉于古典诗词中那特有的意境之中。可见,初高中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不同也是不同学段诗词教学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

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成熟,适合理解简单的古典诗词,对于意蕴丰富的诗词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古典诗词存在着理解障碍。然而,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来说心理发展水平提高,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个性品质趋于成熟,情绪体验更加深刻,自我评价的能力开始成熟。对于古典诗词的分析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鉴于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教授古典诗词时要考虑到初高中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差异性表现

(一)初中重在“诵读”,高中重在“理解”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古典诗词教学注重诵读,教师既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搜集名家的朗诵来作为范读的版本,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也可以自己给学生范读,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富含感情,根据诗词内容抑或温柔低沉,抑或嘹亮激昂,带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美丽殿堂。相信初中生经过耳濡目染也会激起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细节方面加以指导,教给学生有关诗词的节奏、停顿、音律方面简单地知识,更好地完成诵读教学。

然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古典诗词方面的教学则应该是积累性学习向鉴赏性学习的转变,教学重难点侧重于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及情感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词的背景介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对高中生读懂并理解诗作有重要意义。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解读文本。对于高中诗词课堂而言,对每一首诗词的理解都必须立足于“知人论世”。总之,初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在诵读,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理解。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把握住初高中教学的差异,从而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完美衔接。

(二)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意象、意境分析的程度不同

初中学生也学习有关意象、意境方面的知识,但不需要很深入的讲解和分析诗歌。只需要对意象意境有个初步地了解即可。例如:杨柳、梅花等意象多代表送别;梧桐、明月为思乡的代名词;丁香、猿猴多为愁怨类诗歌的意象。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了幽清明净的意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深远绵邈的意境。初中生只需要对一些常见意象、意境熟悉即可,从而进行零散的知识积累。高中教学对于意象的分析则不像初中只重视零散的意象积累,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系统性地积累。同时,在意象的积累过程中还要注意多重意象的掌握,意象具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目的不同

初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希望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提高赏析古典诗词的水平,为今后的诗词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加强诗歌体验,阅读优秀的古典诗词,品味文学语言,感受古典诗词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帮助学生培养古代诗歌的语感,提高思维层次。在古典文学名著的熏陶下积极探索个人价值,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与思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篇12

二、角色体验,在共鸣中感悟意象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氛围中,以诗词中相应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作品所传送的情感。如执教李白的《送友人》,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全诗进行创新性扩展,并且选派两名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和李白的友人,从而让学生置身于当时别离的情境中: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郊,环绕小城的河水恰似一条白练汩汩东流。李白与挚友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即使到了城外,还是依然难分难舍。但送君千里,终有离别一刻,此时两匹骏马也仿佛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苍天,萧萧长鸣,犹如各自的主人一样感慨万千。当挚友走远了,李白依然站在那里,马的悲鸣声,似乎还在空中回荡,既长留在作者心中,又伴送着挚友的万里行程,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如此的场景和学生感同身受的角色体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效率显著提高。

三、借助情境,在实景中体会意象

诗词是作者情感的再现,在丰富多彩的物象背后,既勾勒出悲欢离合的画面,也展示了治国平天下的夙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可以饱含情感地描绘一幅清新动人的山间秋景图。大部分学生情随意迁,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切身感悟在秋雨洗过的山谷中散步,尽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松脂、竹叶及荷花香味扑鼻而来,仿佛看到波光粼粼的涟漪和滚动着晶莹水珠的莲叶,目睹浣纱女舒心欢悦的笑声和山泉潺潺的声响,于是完全陶醉在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中,领略山川的壮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中小学校园里得到普及,而巧妙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感悟诗词的意象。譬如在执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针对作品比较低沉而凄切的意境,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比较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并展示出相应的画面:一个夜晚,秋风萧瑟,诗人、明月、孤舟、江水构成了一个无比冷清的画面,学生在凄冷的画面和哀伤的乐曲氛围中深刻感悟了作品的意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