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9: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 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 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1:西气东输
路线:一线:轮南—上海。二线: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附2: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2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30°N)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
1.自然环境:①地貌类型齐全,千姿百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和湿润;
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
2.自然资源: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全流域);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中游);③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上游);④旅游资源丰富(全流域)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
3.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4.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
5.经济发展: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经济区
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1.上游地区
(1)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三峡主要任务为:防洪
(3)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主要问题为水土流失。
(4)治理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5)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③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2.中游地区
(1)优势:①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②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发展商品农业和制造业为重点。
(2)问题:洪水
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减少;B.围湖造田,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3)整治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琥珀;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 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洪水季节蓄水
3.下游地区
(1)优势:①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发展农村经济和综合性工业基地为重点。
(2)问题: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4)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3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自然环境(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东部。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
(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南北温差大
南部为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3.土地资源丰富:(1)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
(2)宜农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 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展 ③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④气候温和湿润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⑥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发展畜牧业 ⑦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发展 ⑧林地面积广,既保护生态又可发展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 ④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二、农业生产与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2)地位:①全国重要的商品粮 ②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农业布局:A: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B:具体表现: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 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
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黑土的开发
A.存在问题: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B.措施: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保护
A.存在问题: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4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发展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①地形:面积广大,平原广阔 ②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③水源:河流交错纵横
(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①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②历史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
③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 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4、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商品农业基地。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城市化发展
2.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
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问题:人地矛盾加剧;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
措施: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5第一节 认识区域
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 “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2)差异性
3.我国的区域差异
一、扎实个性化备课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个性化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个性化备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在一体化讲义基础上的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即时反思与总结。其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是前提,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是关键,教学反思是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保证。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明晰。在备课的过程中,由于重难点经常是一起提及,所以在分析时往往把两者混淆在一起。但是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在上课过程中是有区别的,我理解为是重点中的难点,更讲究方法和技巧。
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主要包括旧知督查、知识建构等环节。旧知督查,重点在于迁移性试题的设计,把对知识点的直接考察转换为联系实际的试题。知识建构重点是引领学生思考活动题的设计,对整个课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训练反馈重点在于针对学生的易错知识点,通过检查反馈能真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总结归纳的重点是知识模型的搭建和思维方法的总结,以期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反思与总结的实施。反思与总结的环节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包括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时反映出来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灵感思路,整堂课的表现与效率,课后学生的询问情况等,整个知识体系的融合。反思与总结要即时也要有延展。
二、提高学习地理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能持续的保持,对于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很大益处。个性化地理课堂是基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做了以下的思考和实践。
1.用小实验模拟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中有很多实验可模拟,一方面,自然地理的部分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例如,地球自转、公转、大气运动。有的教师用乒乓球做模型,有的拿地球仪做模版,在地球自转部分很实用。我的地球公转的模型设计是:用铁丝将三个不同大小的球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动态模拟地球绕日公转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效果良好。
我在教学人口、城市知识点时,师生互动建立了一个区域模型。将学生分为小组(6—8人),制作完成模型的不同部分。在模型中设置城市、乡村、过渡带;农业、工业等产业活动;交通线路网、绿化带等,设置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必修二和必修三知识讲解时,既形象生动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
2.用地图和图片承载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载体。地理试卷大多是以图形和图片作为载体,结合地理知识点来考察。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从各种资料、媒体中搜索收集地图资料,既让学习有了新的载体也刺激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地图册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初中地理教材中就有很多地图形象生动,如中国干湿区分布图、广东珠三角的基塘农业实例等,还有很多实事材料、如神九等。将这些材料都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打造个性化地理课堂
新课改的初期阶段,课堂模式在不断创新。某一阶段,教学主管部门要求课堂应该按照某种固定模式开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形成个性化风格课堂,但是这样的模式不一定与自己适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研究与时间,我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
1.以有效载体为教学前提的新授课模式
新授课的内容不同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借助教育载体。一个好的载体肩负着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更有对课堂承上启下起主线的作用。运用最多的载体是地图册,在这里我更提倡让学生收集资料,不管是湘教版、人教版还是鲁教版,每个版本上都有设置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题,鉴于课时和安全考虑这样的活动题大多都没有实施,但是这样的省略却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学生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所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果只是坐在教室中进行就变得纸上谈兵,这样的高校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只停留在理论角度,所以教师经常会感叹出“现在的学生能力太差”的结论。地理学科也应该建立实验室,包括室内实验和课外实验,实验的运用尤其是在自然地理知识讲授中多用。比如,大气圈、天气、气候等等。单纯的用PPT演示,图片丰富多样,学生缺少了实践感知,题目会做了,原理不能真正的弄透,使学习缺少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实验既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感性认识也对理性认识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并为大学输送会学习地理的人才,真正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以知识建构为主的复习课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复习阶段知识的建构很重要。例如,必修一模型的四章,每章小结会将知识网络呈现出来,在掌握的基础上把每节的内容小结充实进去。必修二、必修三按照此方法同样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内容的具体填充。新课是微观学习的过程,复习的过程更注重对知识的宏观把控,有助于学生领会教材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必修二的人文地理都是必修三地理知识的载体,在区域的基础上将自然和人文知识结合的方法。
知识的运用是建立在掌握的基础上,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制的,那么通过适当的读与练还是有效的办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地理复习时的真理。记忆是浅层面的方法,通过记忆的理解才能有效的学习。
课堂练习的选择上要注意,在课时很紧的阶段用优题带动知识点的滚动,既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又能巩固知识,见效很快。
在高中新课标中,乡土主要指中学所在的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乡土地理主要指中学所在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的地理知识,例如位置、地形地貌、矿物质、气候、植被、交通和产业分布等知识。
与初中基础理论相比较,高中地理知识与理论更复杂深入,许多高一新生还不适应全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尽管教材中有设定具体的案例帮助其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然而这些案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十分有必要。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乡土地理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兼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新型教学方式。首先,它需要教师进行周密的策划与准备,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从而通过小组成员与小组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再次,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散思维。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课堂讨论进行分析总结,并做好必要点评与补充。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新课改要求自主学习部分内容,再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全面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有关我市的自然地理各要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和气候等特征,从而总结出以上诸要素之间的显性与隐性关系,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材料为载体,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的符合新课改思想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肯定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采用科学的分析办法,探讨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教学步骤是: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数据分析。再次,教师要安排学生做好最后的总结活动。例如,在上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了解必要的基础内容,再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我市区的人口分布、市区规划与经济增长值等数据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区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等总结性信息,从而得知以上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促进学生对人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
(三)实地考察法
高中地理作为文科的一门重要学科,往往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其难度较大,往往被许多文科生认定为自己高考路上最大的“绊脚石”。高中地理的考试范围往往较广,因此需要学生的基础知识必须十分扎实,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学生能够发散思维,从更广的知识层面上进行地理知识的分析。相比于高中政治和高中历史,高中地理的逻辑性更强,难度更高,在高考文综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也最大。
高中地理在试卷中的考查点往往不仅是地理知识,还需要学生联想到其他方面,例如人类的生产生活、全球的环境问题,甚至有些题的解答还需要学生结合时事新闻进行分析。高中地理的难度较大,复习起来较为困难,但是越是困难的科目越需要学生花心思复习,尤其是容易拉开差距的高中地理这门学科,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绩。
一、建立知识体系,扎实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庞杂,复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学生将地理知识归类,分模块建立知识大纲,这样的知识大纲条理更加清楚,复习和阅读起来更加直观。学生可以按照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顺序依次进行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也可以按照学习内容进行分类。例如,学生可以总结出日照这部分的知识,将日照这一大模块的知识独立出来,然后“切碎”成影响日照长短的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程度的因素等等。
常考的知识点学生需要重点归纳作为复习的重点,例如河流的洪涝灾害这一部分,通常会被出成综合大题,因此学生在整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需要格外用心,要将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知识体系的建立对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是十分有必要的,至于知识体系的排布方式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来制定,怎么整理有助于自己理解和复习就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整理。
二、分析题型,总结出题目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于我们高中地理的考试来说也是十分贴切的,我们要想攻克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获得高分,就需要对高中地理考试的题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地理试卷中的第一大题往往是选择题,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较细,而且综合性较强,因此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和耐心。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法。这类方法适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的学生,可以从答案中选择正确选项。2.排除法。如果在考试的时候,选择题的答案中地理现象罗列的较多,学生可以采用排除法可以将确认错误的选项排除,重点分析剩余选项。这一类方法应用范围较广,不仅可以用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还可以运用到别的学科。3.对比法。如果单选题有多个选项都正确,那么学生需要重新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重点词,将答案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出最合理的答案选项。
高中地理的试卷中还有一种题型就是综合题,其考查形式往往是给出一段材料,然后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作答,这一部分题目也是学生丢分最严重的题目。综合题通常可以分为描述题、措施题、评价题等等,描述题通常是让学生描述某一位置的自然地理特征,或者是某一位置的地理成因,这类问题的解答往往需要学生记忆和背诵,需要答题者能够尽可能全面地将问题描述出来;措施题是指问题设置为针对某一地理现象,应提出什么样的治理措施。
例如,措施类题目最常询问的就是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生态不平衡的治理措施等。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题目,找出造成这一地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次从技术角度加以分析,提出治理这一类地理现象的具体措施,最后,如果是资源短缺类题目,学生可以从开源节流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评价类题目通常是要学生写出这一类地理现象的作用、意义、影响等,这一类题目的解答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环境方面、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其次,如果题目具有两面性,学生需要从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两个方面进行叙述,最后,学生还可以从人类活动方面进行分析。
三、总结答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我们在熟悉了题型和一般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之后,更需要注意答题的一般步骤,将答案能够更加有条理、更加系统地表达在题目中。一般我们认为,在解题的时候需要注重答案的条理性,最好能够将要回答的几个方面分类、分点描述,一句一段,这样的答题方式往往会让答案更加直观,阅卷老师在批改题目的时候也会更容易找到答案的重点。同时,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也需要具有分明的层次,最好将答案排版成层层递进的形式,将最浅层次的答案放到最开始的位置,之后层层递进,将最精彩、最有内涵的答案放到压轴的位置。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层次分明更容易找到自己遗漏的知识点,还能够给阅卷老师留下思维清晰的好印象。
(一)确立主题内容
教师在进行主题内容的确立时,应该尽量具体,避免给学生空洞之感,抓不住地理学习的重点。湘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每一小结都会有较为鲜明的主题,教师在确定主题内容的时候,可以参考教材。比如,教师在讲述湘教版地理教材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这一课程时,可以在正式讲述课程内容前为学生讲述一些比较有名的灾难电影,让学生的兴趣被引发,同时还能够使范围较大的内容知识被概括为具体的主题,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确立主题形式
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以前,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与叫许额目的,对地理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在确立形式的时候应该具有创意性,巧妙的将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个人情感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比如,在讲述湘教版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二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坡》等歌曲,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和家乡热爱的情感,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你个知识的学习。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力也能更加的深刻。
(三)确立主题结构
在确立主题结构的是偶必须具备可渲染性,不能运用较为枯燥乏味的主题形式,必须突出知识的重点,使得教学结构能够更加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在讲述湘教版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二章实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这一课程时,教师应该合理确定主题结构,以保护为主,以开发为辅,让学生明白现实情况下保护现有资源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做法,在给学生讲述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是学生建立起湿地保护的意识。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下,发挥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明确教学主题
主题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设置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一种环环相扣的状态,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较为明晰的联系,想要更加有效的应用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做到教学主题的突出,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教学内容的设计,创建情景教学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和实际生活,对教学主题充分了解,明确主题的意义,更好的为课程的展开打下基础,使得教学过程突出重点,具有秩序性。
(二)抓住教学重点
地理教师在应用主题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的时候,首先应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详尽的了解,使得教学能够牢牢扣住地理知识相关内容展开,把握教学主题的方向,不能单纯的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而出现严重偏离主题的现象。同时,教师应该合理的将地理知识、学习技能以及学生情感很好的融合起来,更好的推动主题教学的展开。使得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使得学生学习的潜能被激发,提升教学效果。
(三)注重课堂总结
在地理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该重视课程的总结和收尾工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主题教学方法给他们带来的感悟和收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改进课堂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可以自主进行探究和思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使得学生本身具有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通过课堂总结,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使得学生既能够对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很好的掌握,同时也能够将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入高中文科学习以来,地理便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它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双重性质,所以其学习既不同于理、化等理科课程,也与政史等文科课程迥异。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学”就是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从个人的地理教学学习经验出发,我就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成几个方面,希望能够对读者的地理学习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一、注重地理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因此,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不少同学的父母会把地图压在学习桌的玻璃板底下,这一方法十分奏效。因此,为了培养兴趣,建议大家把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挂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地图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潜移默化刻入我们脑中。
二、做好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
高中课程较紧,且相对初中知识来说,知识量增加了很多,单单只靠学生上课听讲并不能完全消化当堂课的知识,甚至会出现,学生还没有理解知识点老师就已经讲完了的局面,就会使得学生仍然停留在上一个知识点,影响以下知识的学习。例如地球运动这一节,很多知识都比较难理解,学生在一个知识点弄不懂时就会影响以下知识的学习,所以就需要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总体的把握,对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做出标记,这样,在老师上课时就可以更加专注去解决此难点,加快学生的反应速度,能够尽快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的复习,可以巩固知识,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复习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首先就是要看书,先对本节课的所以知识进行回忆,加强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其次就是家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会运用知识,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做练习题的方式进行复习,加强知识点的运用。如气候的相关知识,各个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影响因素容易弄混,我们就可以通过练习题的方式来加强记忆。熟能生巧,只要练的多了自然就会记住。
三、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解决高中地理问题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不忽视初中地理的知识的学习。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才能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同时,要想学习好这一学科,建议大家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与思路,达到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境界,获得天马行空,恣肆的效果。我在平时学习时,经常会去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或者是上一些地理网站,通过这些,我了解了更多的地理背景、原理。书本知识由此得到深化、升华。在试题中引入新的知识背景时,往往就能够做到轻车熟路,进而迅速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而不至于一头雾水紧张害怕。
四、地理学习必须重视图文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等,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 能事半功倍。
二、趣味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
1.竞赛式教学
对于趣味游戏的教学一定少不了的就是竞赛式教学,这样的游戏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能激发学生想挑战的欲望,我在教学中就经常采用竞赛式教学,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我国的省份和省会的时候,就会采用竞赛式教学。我会将学生分为三组,并把三组的学生都标上相应的号码,在我说一个省份的时候,就会从一组开始,叫一个号码,这个同学来回答它的省份,如我说:“山西省,一组3号同学来回答”,那么这个同学就要说出正确的答案。接下来我会再叫二组的同学回答,每组我所叫的号码是随机的。每个小组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就会给小组加上一分。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们的参与度提高了,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出现了,并且对于知识点记得更加迅速,更加扎实和牢固了,因此多采用竞赛式游戏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这就是趣味游戏在地理课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模拟实验游戏教学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有很多比较复杂的知识点,由于学生立体思维不够强等原因,他们很难直观的快速的理解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会利用模拟实验游戏进行教学,例如我在讲到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时候,很多同学会搞不清楚地球、太阳和月球之间运动的轨迹。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根据左西右东的地图方向标,我会让一个同学演地球,从左到右逆时针转动,另外再找两个同学分别担当月球和太阳,让他们分别按照自己的轨迹运动,地球不但会有自传,还会围着太阳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直观的表现了地球运动的路线。我还会安排学生自行分组,每三个一组,进行地球自转的模拟实验。学生们在这堂课中很开心,并且很容易就理解了知识点。还有一个例子,也是通过模拟实验游戏完成的,在我讲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时候,我会准备一个大玻璃容器,里面乘满水,这就是我模拟的海洋。我会给同学们讲述大洋环流的基本知识,然后通过搅拌棒对容器里的水进行拨动,使容器里的水动起来,这个时候,放进去一片树叶,或者一只小纸船,它就会随着水流的方向运动。这就是大洋环流会将各种污染物带到每一个国家的原因。通过模拟实验的游戏,学生们了解了更多关于海水运动的知识,还增加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97
1 前言
对于学生来说,高中地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它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但是,由于与大多数的学科教学一样,教师在进行知识的讲解时偏重于知识本身的讲解,忽视了它在生活中的表现,导致知识理论化,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强调在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地理的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对未来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个人在发展时能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追求自身的价值,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同时,人文精神还需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品格,在生活中要尊重他人,维护自身的尊严,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地理学科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在地理课堂上构建地理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更主动的学习和认识地理原理,提升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
2 人文精神在地理教学应用的意义
人文精神的关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学习必修二系列人文地理知识中,会深切感受到当今紧张的人地关系,自然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日益枯竭、气候变暖等现象不断发生,最终都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无不显示出人文精神的缺失给社会与自然带来的伤害,所以人类急需树立人文精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调节人地关系,从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人文素质的提高,需要从学生时代构建起来。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环境息息相关,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讲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应该将人文知识贯彻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做到爱好自身、爱护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能够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在未来,发挥人文精神的作用,促进我国社会更好的进步与发展,人地和谐发展。在学生人文精神构建的同时,学生对地理学科原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学习动力和应用地理能力也会提升,这样教师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升。
3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3.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倡导人地和谐
在高中必修二的课程中,不管是人口、城市,还是工业、农业、交通等内容,人地关系是贯穿整个课程的主要线索。在课程的最后更是系统阐明: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类要想长期的发展就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这些都是教育学生最好的材料。高中地理课堂上要树立人文精神,要实现人地协调,首先就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它是人文精神的基础,能够保证地理环境良好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来越严重,它不仅会影响到生态环境,严重时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主要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主义观念。比如上世纪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中国今年年初的雾霾事件,无不显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教师在进行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的讲解时,要注意构建学生人文素养,渗透正确的人地观念,应该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例如在讲解环境资源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讨论如何保护自然资源、怎么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哪些能源是新型能源,这些新型能源又有什么优点等。学生通过学习讨论能够认识到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等。
3.2 尊重世界文化地域性,建立科学地域观念
地理存在地域性,在人文地理中,人类的所有活动,不管是人口分布,还是工农业的区位布局等都有典型的区域化烙印,所以地理文化也就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师讲解地理知识时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知识的讲解,让他们树立区域多元化意识,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树立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意识。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与生活习惯,所以地域上的差异也就逐步演变为文化上的差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就是要尊重不同民族的习惯与风俗。高中地理课堂上的人文主义精神能够教会学生认识到世界地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能够理解各地区域文化和发展的不同,建立科学地域观念,理解世界的发展是区域化、多元化的。建立了科学地域观念,对于提升地理学习效果将是非常有利的。
3.3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用于生活
高中地理课堂是一个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课堂,所以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会感到枯燥和乏味。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即便是地理学科的考试,也强调要考察学生运用人文地理的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分析中国为什么主要是硫酸性的酸雨,学生就可以通过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主要能源为煤炭,它所排出的气体为二氧化硫,这些气体与水结合后就会形成酸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环境化学实验,通过实践来得出相应的结论。中学生在学习地理时,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将地理知识转化成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需要教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实践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内心认同建立和谐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4 人文精神构建对提升地理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构建,不仅能够更加便捷地找到人文教育的切入点,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果,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4.1 让学生高度理解地理科学思想的精髓
高中地理是一门兼跨文理的科目,其中分为人文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部分建立于自然地理部分的基础之上,人文地理也是自然地理的最终落脚点,而必修二就是这个落脚点。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看高中地理,其中每个知识点都能结合起来,进而便于地理学科中人与自然的教育。只要能充分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和谐人地关系的深刻内涵,就能把握地理科学思想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去融会贯通各方面的地理知识,去实际解决各种地理问题自然就得心应手了,学生的地理能力就会有了质的提高!
4.2 增强学生学科知识体系整合的能力
高中地理是一个系统的教学知识结构,课堂上人文教育渗透于每一个小节的内容,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体会生活环境同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成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架构。学生也在学习和整理中得到了提高。学生能够有效整合学科知识体系,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4.3 让学生把握对未来发展有用的道理
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发展性,贯彻人文精神教育能够将这种发展性转化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过程。很多地理问题都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在课堂之上也应当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象、总结地理原理的能力,使之最终获得对其未来发展有用的道理。例如人地关系的各阶段认识都是呈现不断实践进步的过程,真理是在实践中慢慢接近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这种发展的知识更能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推动自身发展。
5 总结
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蕴涵极为丰富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因素。然而受教育功利思潮和教学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的目标往往集中于对学生考试成绩或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当程度上被忽视了。但教学要更有效发展,需要相关方面相辅相成的共同作用。因此,作为当代的地理教师,要明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世界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学生能够提高自我,用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人文精神与地理发展相结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两者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探求地理知识过程中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而且可以将地理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系,促进地理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地理学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从而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优秀人才,这也是地理教育所应达到的最高境地。
参考文献:
[1]朱小勇.中学地理教学中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渗透:必要与实现[J].教育科学论坛,2010,3(8):6-7.
[2]刘瑞栋.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10(5):29-30.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中的运用
在运用思维导图的时候,高中地理老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准确的定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的了解教材,把握好教材和思维导图的契合点,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思维导图基本模式。比如,在进行地球和大气运动,气候变化和气候分类的学习中时,考虑到这部分知识整体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要求较高,整体学习难度较大这一特点,老师就可以巧妙的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总结时,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合理的选择框架结构进行教学总结,同时在课后的练习和测试中,老师也可以适当的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而在人口,城市,农村和工农业教学知识的学习中,这部分知识整体上比较简单,知识点多为记忆性的东西,所以这部分知识要是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将不能很好的发挥思维导图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逐渐的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掌握放射性思维学习和构建框架图,进而理解和记忆高中地理知识的主干和分支。这样才能更加牢固的记忆高中地理知识。使用思维导图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的建立。老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疑惑点进行简单的统计和了解,然后把这些疑惑点作为思维导图的主干。这样老师不但了解到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能够帮助老师把握好这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工作。在把握好“因材施教”原则的同时,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眼,手,脑,耳,使其协调工作,调查统计,思维导图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大大的缩短了学生的做笔记的时间,这样就实现了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传统高三地理复习应用最多的是根据课本知识结构逐章复习,使用专题模式可以完成某项知识系统、综合地复习。应用专题模式对地理知识系统整合,划分不同的小专题完成复习。这种复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找到薄弱知识环节及时修补。
一、专题模式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要求与应用
(1)专题模式对高三学生的要求。专题复习对高三学生来说,虽然有诸多好处,但并非全无害处。所以,需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上课前要把知识复习一遍,上课才能听得更明白,紧跟老师的步伐。上课老师会提出各种案例,学生根据老师的案例教学掌握知识点,并学会活学活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上课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及时标记,下课后及时询问老师或者同学。课后要对当天所学内容及时复习与总结,寻找专题知识考题进行自我测试练习,从而巩固知识点,实现知识的迁移,更好地理解专题的模式和应用。例如,要确定某地是不是盆地,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就要了解河流是否朝中部进行汇集,才能明白该地势是否中间低,而四周高。要了解河流的流向,就要知道从海拔高处往低处流,是否发育在河谷地区,而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的方向是否相反。
(2)专题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专题复习对地理教师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教师要了解所有复习知识系统,对系统知识可以进行案例的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设计出专题复习的过程与题型。由于专题复习的综合强度大,教师一定要由浅至深,从综合性小题目过渡至综合性大题型。在题目的选择上也要尽量精炼,尽量选择典型案例题目发给学生,题目要具有综合性、层次性、深度性和思考性。教师讲解题目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由多方面考虑题目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做好归纳和总结。例如:对地形类型的判断,教师要通过鲁教版高三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激发学生思维,了解已知的条件。可从等高线的形状分析,如果等高线平直,可能为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如果等高线闭合,就有可能为丘陵或者山地、盆地;从等高线注记来分析,平直等高线注记在200米以下地形就可能是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地形就可能是高原。
(3)专题模型对教学方法的要求。专题复习容量大、进度快,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所以,要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寻找能够适应大容量教学的手段。例如,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能使常规教学与课件结合在一起,很多地理知识用语言与平面图不能将知识点准确表达时,就可以使用课件辅助完成教学。使用电脑投影、PPT等对地理知识进行扩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学会使用多媒体系统,使用软件进行专题复习课件的制作,做好地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还要组织培训教师进行多媒体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力,使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从根本上改变地理难学的现状。
二、建立专题复习的解题模式
高三地理很多知识难度大,有的学生复习多次仍然不能熟练掌握知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缺少有效的复习解题的模式。教师需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地理专题知识进行解题模式的建立,通过综合和总结,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利用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复习更实用,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等压线的判断,可以从高压与低压中心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等压线上数值从中心朝四周变小就会形成高压中心,而等压线数值从中心朝四周变大就会形成低压中心。由等压线水平方向判断出气压的高低:高压下沉气流时天气比较晴朗,而低压区出现上升气流,多表现为阴雨的天气。由等压线垂直方向,分析出近地面的气压高,而高空的气压低,在地势高的地区气压低,而地势低的地区气压高。这些问题学生大多觉得很难,找不到解题的方法,这些知识点大多会综合大量知识点。不过,题型的变化终归离不开基础知识。
要想顺利解题,关键在于建立通用的解题模式。例如有这样的试题: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具有哪些优势?海南文昌的卫星发射中心有哪些优势?由这两处卫星发射基地,分析卫星发射基地需要具备的条件。这一题联系现实情况,看似复杂。可结合鲁教版高三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地理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我国酒泉发射基地位于沙漠绿洲中,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干燥而少雨,大气能见度较高,比较适合发射的天数较多。海南文昌的卫星发射基地纬度较低,且具备很好的海上运输条件,便于火箭航区与残骸降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由以上内容进行综合整理,就可以得出卫星发射需要具备的条件:人烟稀少、晴天多且空气能见度要高、地形要平坦开阔。
综上所述,地理教师应用专题模式为高三学生进行综合性复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专题复习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高三学生如何适应专题复习模式,专题复习如何巩固知识。只有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高三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超宇.如何上好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课[J].新课程学习,2012(7).
[2]米清.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上好高中地理复习课[J].人力资
源管理,2013(9).
一、新课改对高一区域地理知识的新要求
进一步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学业水平考试已由浙江省考试院主管,教育考试院明确指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高中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也是高等院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与以往地理会考条目要求不同,下表三个认识,是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新增的内容和要求
根据《学业水平测试条目》,新增区域地理知识中有一个a考试要求的条目,即识记美国的地理位置、首都,在地图上识别美国的领土组成。如《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41题的第(1)题为识记类型。题目具体如下:
4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五个b要求,即简述、比较地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特点(包括分布、结构、演变、成因等)。如41题第(4)小题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区域农业专门化为此类要求。
两个d要求,“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为综合要求,可分解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亚洲地形特点是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气候特点是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水系特点是呈放射状。第二部分是相互关系的梳理,亚洲地形总特点是地势高、地表起伏大,中高周低导致河流呈现放射状向外流,地形决定河流流向,河流流向反映地势高低。复杂地形决定气候类型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认识欧洲》中“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求学生了解欧洲西部以平原地形为主,冰川地形广布,理解深受大西洋影响温和湿润气候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将气候各要素联结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认识。如下题:右图为欧洲西部大不列颠岛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
23.图中所示风带是
A.东北信风带 B.盛行西风带
C.东南信风带 D.极地东风带
24.M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是
A.市场广阔 B.光照充足
C.海上交通便利 D.气候温和湿润
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体系中,必修Ⅰ和必修Ⅱ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通过两册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有良好的人地观,在此基础上学业水平测试新增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我们有些老师对区域内容比较排斥,认为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察的重点都是必修Ⅰ和必修Ⅱ的内容,从2013年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卷来看,新增区域地理知识部分考点分值达10分。补充区域地理知识,是为了提高高一学生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具体区域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重要参考的需要。
二、高一区域地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1.高一学生面临区域地理知识断层的问题
我省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综合课程,分别开设了属于理科综合的《科学》和文科综合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并没有安排专门的地理课程,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散于《科学》与《历史与社会》两门综合学科中。《科学》中安排少量自然地理知识,《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在教材的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第二单元安排了少量的区域地理及人文地理知识,以上两门学科中都没有系统安排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进入高中,高一地理课程在必修Ⅲ中涉及世界地理中的德国、美国,我国西北地区、洞庭湖、珠江三角洲等内容,可见区域地理知识并没有被编排进相应的教材,教材体系的衔接问题导致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断层。
2.缺少适合高一学生用的区域地理针对性教材
新课程改革后,“一标多本”即目前高中地理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目前我们使用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依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湘教版的区域地理知识补充教材,又有不同版本,由于今年是教材改版的第一年,必修三的课本没有作相应的改动,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就我们身边就有多套区域地理知识教本,如北斗系列王树声地理教学研究室《区域地理》,吴祖良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的《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高考必备知识读本》等,每套各有千秋,令人眼花缭乱,但高一学生恐怕都难选择,针对性不强。
3.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与系统地理知识缺少有机整合
初中的课程设置,使我省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相当缺乏(比以前初中时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社会》教材时更加缺乏),这给高中地理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地理教师都知道,区域地理与高中系统地理本身是融为一体的,是难以分割,但初中系统地理知识却分散在《科学》教学中,而科学老师是没有受过专业系统地理熏陶的,造成学生系统地理原理、规律的掌握碎片化、不系统。
三、高一区域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1.利用主要经纬线,进行区域宏观定位
区域定位方法包括经纬线定位,相对定位和区域典型特征定位。从学生反馈的信息表明,认识区域时,学生不知图示和区域的位置,加上高一很多是从高三轮转下来的老师,习惯于知识点的挖掘,教学目标随意加大难度,个人觉得区域定位不宜过难过细,高一同学的定位能力知道有赤道、回归线和极圈5条特殊纬线,经线有本初子午线、60°E、90°E、120°E、150°E、180°、知道亚洲南起赤道北至北极圈、西起60°E,东边150°E,脑海里有四条经纬线亚洲大部分在框内了,与欧洲经线相关的主要有0°、30°E、60°E和北美洲的经线90°W、120°W,如60°E经过乌拉尔山,120°E经过杭州,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河口在30°N附近,以他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这三个大洲的定位是为气候服务的,整个高一,气候这部分知识始终比较尴尬,在教材中没有完整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分布的教学内容安排,但在后面许多内容中有涉及,如大气运动中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中分析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的自然带分异规律,需结合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分布判断就需要经纬线定位。必修Ⅲ要学习亚洲、欧洲西部及美国,三个区域都有气候特征、分布、成因的教学要求。当然还可以利用海陆轮廓形状、河流、湖泊、人文建筑进行定位。代表性的如巴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埃及金字塔,美国自由女神像,意大利轮廓想靴子,阿根廷的轮廓像踢足球的脚弓;五大湖、中国青海湖都有自己的轮廓特征;河流的源地、形状、注入的海洋等特点确定区域地理位置。
要想提高学生定位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读图、填图,培养地理空间的整体定位意识和能力,综合考虑经纬度、区域轮廓、相对地理位置、特殊地理事物等信息加以判断。
2.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抓住区域知识各种联系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而且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区域的纬度位置一般影响该地区的热量;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该地区的降水;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该区域的水文特征、作物种类分布;气候、地质条件影响该区域水热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资源的分布又与工业分布又有一定联系。如对欧洲西部这一区域的研究(右图:欧洲西部地区),可以从以下几个联系中加以把握。
(1)理解区域地理事物因果联系,即这种地理事物或现象为什么在那里的问题。欧洲西部为什么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分布区?因为该区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又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理解区域地理事物时间上的联系,即从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把握欧洲西部以平原地形为主特点。教学时首先呈现新生代冰期大陆冰川覆盖欧洲大范围、遭受侵蚀,后进入温暖期冰川融化,冰碛物堆积,波状平原由此形成。
(3)理解人类与区域地理环境的联系,即辩证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怎样使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西欧农业生产活动中,种植业不占重要地位,原因是西欧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但利于牧草生长,加上地形平坦,发展乳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知识联系到什么样的程度,毕竟是学业水平测试,基本知识掌握,不追求难度。
3.善用区域比较法,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
比较法就是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范围上可以是总体的比较也可以是某一要素或现象之间的比较。根据学科指导意见:“要求学生不再局限于区域特征的描述,而是能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基本特征进行比较”。
如必修Ⅲ“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属于学业水平最高的综合要求,即“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将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及地理事实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结起来,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教材是以德国鲁尔区的兴衰作为教学案例的,主要考查的是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应用到生活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在教学中我采用比较分析法。第一步:结合地图册《鲁尔区地理环境》和《鲁尔区工业区位》两幅地图,自主探究,归纳得出德国鲁尔区兴盛的区位因素,第二步:呈现19世纪鲁尔区鼎盛时的图片和20世纪50年代鲁尔衰败不堪的图片,形成强烈的对比,且呈现背景材料,由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总结出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第三步: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鲁尔人”,请献计献策,提出整改的措施;通过这三个环节学生培养了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中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但应用能力呢?第四步:这是最关键的,推而广之,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它的问题,措施都有其典型性,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把传统工业区的兴衰治理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区中的辽中南地区(参阅必修Ⅲ63页)列表比较:
作为知识的深化。通过以上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学生区域知识落实、区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过程,虽然上述教学实践可以提高高一学生解决区域问题能力,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下仍需进行多方位的教学探索。
四、实践后的反思
1.如何抓住区域社会热点,挖掘地理原理
从2013年浙江学业水平测试来看,试卷不容易,整张试卷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的题目多达15个题,彰显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学生只关注课本知识,且现在大多是是寄宿制学校,限制了学生信息来源,因此老师对于社会热点的选择,如何挖掘与教材知识联系点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2.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部分同学课外知识丰富,对区域知识非常感兴趣,老师补充区域知识正是想求知的内容,但对于必修Ⅰ和必修Ⅱ学习困难的同学(未来可能高二分班时学习文科的同学),老师补充区域知识,加重了负担,地理怎么又增加三个认识区域考点,心理已经蒙上了阴影。
3.如何合理安排课时开展区域地理教学
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一节认识大洲5课时,第二节认识地区4课时,第三节4课时。我们学校三块认识区域的大致安排: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3课时,认识地区――以欧洲西部为例3课时,认识国家――以美国为例3课时,第二学期的长假和学校各项考试会对这个课时安排有冲击,课时不能保证。
当前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学业水平考试刚起步的形势下,认识区域、区域基本知识有点“散”,但我们老师不能“乱”,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帮助学生加强对区域的认识,掌握区域地理研究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版;
[2]《地理教学》――关注区域分析与综合培养地理空间与综合思维能力2013第16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034-02
现在高中地理课改的实施,让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有教师占据主导的模式,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性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由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仅是初步发展,所以,现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一)板书图形教学
高中地理是图形结合理论分析的一门综合课程,教师在讲解时需要对所讲内容进行图形讲解,比如说锋面雨、地理位置标注或是热力环流的循环方式。利用这些图形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表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这种能力十分强调地理老师的作图能力和地理知识的专业能力,需要能够清楚地知道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边界形状、气流循环等,并能够准确地画出来,所以要求地理老师具有开阔的思维,会融合多方面知识进行讲课,对于课堂上学生的临时提问能够变通地回答。
(二)学生合作探究性加强
随着新课改的到来,高中课堂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强调减少老师的理论教学,多增加学生的实践讨论。这种方式目前应用于所有学科,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会针对特定问题对学生提问,学生被分成不同小组,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以此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习惯性地刨根问底,自主找到答案。比如通过划分小组,让学生共同讨论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发展现状等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知识面的延伸,而且加强了学生的互动学习,从其他同学身上学习新知识。
并且新课改的实施,使高中地理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向探究性和实践性发展,比如计算题型结合实际倾向于对各种时差、经纬度的计算,还有对GPS定位、交通发展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型。这些都促使学生必须加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好地理,更好的在实践中应用。
(三)运用多种科学记忆方法
由于高中地理涵盖了地形、海洋、交通等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所以十分复杂,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会采用多种科学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住细致的知识点,比如口诀法、地图记忆、类比法等。根据不同的题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地理知识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对于各国领土面积的记忆,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记住,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是英国的38倍,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致知道其他国家的领土面积,便于记忆。
采用多种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地理课堂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点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
二、高中地理课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讨论效果不明显
新课改后,课堂教学越来越倾向学生占据主导、老师引导的教学模式,所以不断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自主学习是推行新课改的重要手段。
高中地理课堂现状就是以这种教学模式为主,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这种课堂讨论的教学形式质量并不明显,学生也未有长进。比如在讲解地理问题时,教师会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但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基本都是在聊天,根本不注重问题内容,或者讨论,也是让成绩好的同学来说,缺乏课堂讨论的普遍学习性。
(二)知识点杂乱,缺乏整理
高中地理在课改后知识点更加注重实践性、科学性,必修一主要以天体和海洋知识为主,二是以产业经济发展为主,三是以陆地有关知识为主,独立学习时会感觉知识点很清晰,很轻松的学习。但是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进度讲解,知识点并非按照同类知识归纳整理,而且地理题型知识需要用多方面地理思维回答,并非专注针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点,一旦相结合学习,学生就会陷入迷茫,不知道一道题中涵盖了哪些知识点,只能依靠经验作答,不能保证准确性。比如:分析松花江河流成因,不能单单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全部写上,还需要分析经纬度、植被供给、地形地势带来的影响,这就不能仅从经验来说,需要发散思维,想到地理学习中的全部内容。
并且课改后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发挥学生自我总结知识能力,但是地理理论与题型相结合后,知识点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学生总结能力低,很难自行总结规律和相同点,所以,课改后的内容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三)教师与学生互动性差
地理老师在讲课时主要讲解理论知识,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打下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深层次的知识点。但是教师虽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是课堂与学生的互动性差,学生不敢提出问题,而老师又不知学生的基础薄弱环节在哪,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听完不能完全理解甚至记不住。这就使得学生上一章基础知识还未掌握,又进入到了下一章的学习,各方面知识只懂一点却又不会融会贯通,所以教学质量差,学生不理解的现象频频发生。比如在讲解农业时,教师会讲解多地农业的发展状况,澳大利亚、中国、加拿大等,对于这些农业的分析,学生容易将各地区主要作物、土壤、科技水平等方面混淆,但是对于这些固定的知识点,教师不会反复讲解,而学生混乱记忆却又不知道错在哪里,双方缺乏交流导致教学质量差。
(四)学生参与度低
新课改后,翻转课堂的形式越来越受推崇,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发现,学生占据主导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因为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参与程度极低。地理教学本身理论知识浓,对于同一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学生占据主导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本无法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点融合应用,所以面对问题时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自己的疑惑或问题。而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也不敢随便回答,当老师得不到回应时,也不会强迫学生一定要对此问题掌握,而是耐心给学生讲解,可是学生的听课状态也不能有老师进行掌控。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多媒体应用
地理题中有大量的运用图形分析的知识,以往教师通过自身板书作图给学生讲解,这种方式虽然效果好,但是板书作图一是耗费课堂时间,二是黑板太小无法满足大型图片。所以,针对此问题,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计算机一是通过网络连接可以随时在网上寻找相关知识点的图形,二是多媒体屏幕大、图形是立体的,可以多方向展示各个部分的知识点。比如:澳大利亚地理知识的讲解,利用多媒体可以先看到澳大利亚立体的地形地势情况,标注动态的环流结构,精确的经纬度和季风区的分布,然后再指定某一地点(如墨尔本)分析其矿产分布或是其他资源的发展情况,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完整的搜索找到,方便了老师的课堂教学,而且也能让学生看到完整的立体图形,更加容易记忆。
(二)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高中地理知识点多而杂乱,学生自主学习无法保证知识点的总结完整和应用得当,如果出错会影响学生的答题思路,所以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即老师总结经验和知识点,学生记住后通过做题来验证理论的学习方法。比如:问某地旱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老师可以先总结影响旱涝灾害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当地地势、河流、水文特征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再引导其他学生说出人为破坏的影响。如此先总结经验,然后将经验运用到实际题型中,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自我总结。
(三)对课堂严格管理,增强互动调动气氛
有些老师认为高中生已经成年,有自控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不加约束,导致学生课堂纪律涣散,不听讲已是常态,针对此问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严格管理,避免让学生出现睡觉、聊天、吃东西的现象,这不仅对课堂不尊重,而且会影响其他听讲的同学。老师应该多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采取课堂走动演讲的形式,不应该一直站在讲台上,一方面可以掌控后面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克制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并且走进学生可以更方便互动,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一对一进行指导,可以更直观、更细致。
(四)课堂讨论小组成员提出不同观点
课堂讨论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一是学生没有学习欲望,二是学生缺乏知识理解,三是小组讨论被好同学掌控。所以,要提升小组讨论的质量就需要改变小组结构,首先小组人员的设置最好在4~6人之间;其次小组内形成竞争,不论成绩好坏,组内成员不要有一致观点,要有不同观点进行阐述,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才能学会将知识融汇应用;最后每日每个小组提出一个问题,全班进行讨论总结,学生之所以地理知识掌握不全,就是因为不会设置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实例,所以,每日小组讨论一个不会解决的问题,不仅可以带动全班的想象空间,也可以增强讨论的趣味性。
从大体上讲,高中地理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已然有所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由于课堂的不稳定性和学生思维的跳跃性,可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全程掌握,致使降低教学质量。所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进需要针对课堂的性质随时变换,不要只用经验进行教学。对于课堂中的问题学会总结,与其他老师深层探讨,找到引导学生思维的正确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谭丽.广西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慕湘.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4
[4]吕颜海.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教学方法与实施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刘小燕.如何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策略探析[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07)
[6]李亚茹.解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