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9: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司财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15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流上不再是一个投机性的市场。这些变化表现在很多方面,除了发展资本市场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以外,证券经营机构的风险结构、风险源和风险传递机制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除了一些正面的积极作用外,也有一些负面的问题。
上市公司自身的问题中最主要的就是大股东问题。他们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是在资本市场利益主体约束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大股东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的行为扭曲所致。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目标的差异,大股东受自利性驱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然首选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的资本利得是通过上市公司配股、增发,甚至通过账款来获取的私有收益,从而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不惜采取种种手段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恶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就是其手段之一。
大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会造成很多经济后果,不仅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还会阻碍整个国家金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学者们对于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主要手段已有研究,Johnson等人(2000)的研究就表明大股东的这种行为可能是导致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Bertrand等人(2002)则研究了印度公司的情况,发现也普遍存在大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加剧了整个经济的不透明性。
刘峰等人(2004)研究了股权结构与“利益输送”方式的关系,他们认为大股东的终极目的不是上市公司的高业绩、高成长,而是上市公司的现金,即将利润留在上市公司,而让现金流向大股东。李增泉等(2004)通过研究资金占用与所有权结构的关系,发现控股股东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关系,但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表现为严格的负相关关系。另外,控股股东的控制方式以及产权性质也对其资金占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张鸣等(2005)则研究了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济后果,发现大股东资金占用会直接导致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下降,当绩效较差的公司发生资金占用时,公司价值降低。
本文所选取的105家样本公司来源于深沪交易所清欠情况第三号通告,包括三九、迪康药业、龙建股份等,另有ST公司62家。
二、大股东占款对上市公司财务影响的分析
从现有研究结果来看,就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令人信服的结论。不论说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U型相关还是无显著相关性,都是在特定的样本、特定的研究方法下成立的,并不能推而广之。本文选用的样本存在显著的大股东占款行为,大股东控制问题较严重,从以下比较分析中将可以看出大股东控制与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一)大股东占款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衡量其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也是投资人决定其投资去向的依据。此外,盈利能力还是企业组织生产活动、销售活动和财务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它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其他能力的发挥。
从整体样本公司的情况来看,过去三年的平均净利润、净资产收益都为负数,而且与全部A股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另外,其每股收益也连续三年为负,平均每股净资产不及全部A股的16.5%。这说明大股东占款问题的存在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进行盈利能力分析时,人们关注的重点是利润指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上市公司收入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广泛地运用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等来进行,其中包括了很多会计估计,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主观判断。利润的高低并非一定可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因此,仅以利润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有失偏颇,如能结合现金流量表所提供的现金流量信息,则会更客观、更全面一些。
(二)大股东占款对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
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全部的经营活动如筹资、投资和经营活动均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分析的工具主要有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等。这些工具都揭示了财务报表中隐藏的规律,反映了数字之间的关系,能够迅速揭示企业偿债能力方面的许多侧面,但是每个比率都有自己的着重点,仅仅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方面的一个侧面。因此,不能仅仅根据个别分析工具就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妄下结论。
从整体情况来看,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全部A股,是后者的1.8~2.3倍。而流动、速动比率只有后者的60%~80%。这说明样本公司的资产对债权的保障能力和现金支付、应付逆境的能力都弱于全部A股。而且资产负债率一般在75%以下才能说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的情况正常,通过计算可以看出,样本公司连续三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都在99%以上,由此可得出结论,即大股东占款问题与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负相关。
企业还有许多比一两个比率更重要的其他因素,分析时不要一叶障目。总之,这些比率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但是它们只有被深刻了解企业的特点及经营背景的人正确运用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且,这些分析工具都是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取得数据计算得来的,而资产负债是一个静态报表,据其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都是静态属性指标,而且也不考虑现金流量对偿债能力方面的影响,所以还应该结合其他指标进行分析。
(三)大股东占款对公司营运能力的影响
营运能力是指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所反映出来的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它表明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表明企业资金利用的效果越好、效率越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越强。
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三个: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资产周转率。
从S*ST纵横的营运能力分析可以看出,这三个财务指标都明显呈下降趋势,这不得不使人将其与大股东控制问题联系起来。
另外,从总体情况来看,样本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足全部A股的7%,这就说明了大股东占款存在的问题。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损害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相应地也就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多占有的利益就是中小股东损失的利益。而一旦上市公司破产清算,中小股东受害将是最严重的。
(四)大股东占款对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影响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认为,现金决定企业的价值,这是因为企业能够用于生产经营周转,不是净利润,而是实际拥有的现金。只有正确地反映企业现金的净流量,才能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正确信息,因此,西方企业界将现金流量表称为企业经营成果的“测谎器”。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相应的现金流量作保障,资金链断裂,将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甚至会引起财务状况恶化,面临倒闭的危险。2005年以来,资金链断裂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在德隆系、卓京系、鸿仪系、南方高科、科龙等发生断流曾令市场瞠目结舌。
笔者对105家样本公司的现金流进行统计,发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的公司在2005年为46家,比例约占44%。而2005全部A股公司同类指标为15.4%,前者几乎是后者的3倍,这说明大股东占款对上市公司的现金流产生了负面影响。
财务数据分析小结:以上通过对样本公司在过去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比较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样本公司的现金流状况极不理想;三种能力的所有指标不但都达不到正常水平,而且差距甚大。不考虑个别因素(如极大极小值等)对统计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即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主要是大额占款行为)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大股东控制与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除此之外,大股东还通过让上市公司为其提供担保等方式,使上市公司面临潜在风险,加剧了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状况。
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现实看,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后果往往是上市公司的经营受到严重的影响,资金短缺、利润下降,甚至可能被特别处理或被退市。这说明大股东占款对上市公司的绩效有着重大影响。
三、结论
20xx年是xxx发展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是一个充满挑战、机遇与压力的一年。为了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并充分认识和有条不紊地做好财务工作,特定本计划。
一、严格遵守财经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严谨工作作风,严守工作纪律,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当好家理好财,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全面、细致、及时地为公司及相关部门提供翔实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当好领导的参谋。
二、积极参与企业管理。随着财务管理职能的日益显现,财务管理应参与到企业管理的逐个环节,为总体规划制定提供依据,为落实各项工作进行监督,为准确考核工作提供结果。
三、随着单位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不断强化,对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财务管理的特点以及财务管理的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做好日常工作。1、加强规范现金管理,做好日常核算,按照财务制度,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强化资金使用的计划性、预算性、效率性和安全性,尽可能地规避资金风险。2、努力开源节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公司提供财力上的保证。在费用控制方面,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理财作风,将各项费用压到最低限度,倡导人人提高节约的意识。3、加大财务基础工作建设,从粘贴票据、装订凭证、签字齐全、印章保管等工作抓起,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细化财务报账流程。内控与内审结合,每月进行自查、自检工作。做到帐目清楚,帐证、帐实、帐表、帐帐相符,使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化。
四、实行会计电算化。有条件时,首先实现电算化与手工记账同时进行,逐步实现计算机替代手工计账的财务管理模式,解决会计手工核算中的计账不规范和大量重复劳动极易产生的错记、漏计、错算等错误。大量的信息可以准确、及时的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从而使得这些信息快速地转变为能够预测前景的数据,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科学和程序控制,可以避免各种人为的虚假行为,避免在实际工作中违法违规,使其更加正规化、科学化,现代化。
五、参加财务人员每年一度的培训教育,了解新准则体系框架,掌握和领会新准则内容、要点和精髓。全面按新准则的规范要求,进行帐务处理。全面深入的学习财务知识,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学好聚财、生财、用财之道,积极实施财务人才工程,进一步完善财会人员知识结构,及早成为一专多能、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的复合型财会人才,强化财务管理的整体素质。
六、积极向www、zzz争取资金,阐明充分理由,反映真实的情况,并注意及时联系,主动沟通,密切彼此的关系,力争得到更大的支持。
七、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及时、全面、完整地提供客户需要的各种数据与资料,采取各种措施花样繁多的包装好、宣传好xxx,夯实招商基础。对已接触过的客商,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及时传递信息,把握进度,环环相扣,抓准机会,有所突破。
此制度适用范围:
公司体系下所属各部门、学校、店面。
一、期间费用管理及报销流程
1、日常费用管理原则
1.1费用开支直接影响经营利润,必须严格控制,本规定所指费用为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
1.2费用开支实行预算管理。财务部门为费用监督部门,负责费用审核及分析,监督费用预算的执行。
2、费用借款管理
2.1除金额较大外,原则上不允许日常零星开支借款。副总裁以下级别出差借款每次限额2000.00元人民币。
2.2费用借款实行“前帐不清,后款不借”的原则。对于前帐未清者,一律不予借款,因此造成工作不便或损失由本人承担。
2.3对于借款期限超过1个月的欠款,直接从借款者工资中扣除,每月扣除额度以其月工资总额为上限,总扣除额度以欠款总额为限。财务部门应该每三个月对借款进行清理,发现借款存在风险的情况需要立即汇报给公司主管负责人和总部财务经理。
2.4费用借款流程:由借款人提出借款申请,如为工程借款或其他大额费用借款,需要提交必要的项目合同或相关证明。由部门领导、公司分管副总裁以上审批同意后,到财务部门进行账务查询,根据查询情况,由财务负责人签字同意后,方可支付款项。
3、费用报销及流程管理:
3.1费用报销应当在业务发生后由当事人在三个工作日内提交报销审批流程,严禁由其他人代报费用。
3.2费用报销的时间规定:总部每周二、四下午1点到5点为统一的费用报销日期,分校每周一或周二发费用报销邮件到主管会计及财务经理邮箱。
3.3当月费用原则上需要在当月处理完毕,25号以后产生的费用可以延迟到下月报销。不允许将几个月费用合并在一起报销,财务需要核实费用报销的时间,防止重复报销。
3.4报销审批流程需在一个星期内完成,财务部门将报销款项转入到员工工资卡,特殊情况财务部门当事人应向费用报销人说明。
3.5原始票据必须是合法/真实/税务部门认定的正本,不得涂改。信用卡对账单不可报销;无费用明细单的住宿费用不可报销;虚假发票不可报销。如发现票据弄虚作假,财务部门应重新审核报销人以前所有报销单据,除虚报金额不许报销外,另处以1-2倍罚款和行政处分,甚至开除处理,情况严重者需交司法部门处理。
3.6个人丢失票据不可报销,原则上不准许替票。
3.7财务人员审核报销时,必须严格执行公司规定,审核票据的合法性。费用报销时只有相应的财务审批和业务审批通过之后才可以报销,若发现财务违规情况将对相应审核的财务人员给予处罚。
3.8分子公司、学校每月的费用开支实行费用预算制,财务人员要严格控制预算外支出。如公司财务发现不合理支出,有权提出意见,并上报。
3.9费用报销流程:申请人填写相应的费用报销单和支出明细表,注明对应的人和事件及原因,和活动的证明文件(如会议通知等),签名及日期;同时应分类粘贴原始票据,分类计算金额。根据报销人部门负责人部门总监财务部人员分管副总以上的流程对票据签批后,报销费用。
注释:
1、各签字人审核权限及责任:
A.所属部门负责人——确认是否本部门合理必要支出,是否预算内,支出价格是否符合市场价格及公司的要求。
B.总监——确认部门负责人是否签字,支出款项是否在公司整体运营支出范围内,复核是否预算内,支出价格是否符合市场价格及公司的要求。
C.财务负责人——确认部门负责人及总监是否签字,审核票据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财税法规规定,是否符合公司财务制度规定,复核是否预算内,支出价格是否符合市场价格及公司的要求,根据公司财务资金状况给出是否同意支付建议。
D.副总裁以上——确认各级审核人是否审核签字,是否符合公司整体利益及运营要求,复核是否预算内,支出价格是否符合市场价格及公司的要求,根据公司财务负责人给出的建议最终决定是否支付。
E.出纳——确认各级审核人是否审核签字,复核票据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财税法规规定,是否符合公司财务制度规定,复核是否预算内,支出价格是否符合市场价格及公司的要求。进行支付。
2、各级审核人签字确认为对支出承担责任,即为:责任人。
二、差旅费报销制度
为完善公司管理,加强财务监督与控制,提高各类业务人员的办事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1、办理程序
1.1出差人员必须事先填写“出差申请表”,注明出差地点、事由、天数、所需资金及用款计划,经部门经理签署意见、报公司分管副总裁以上批准后方可出差。
1.2出差人员借款需持批准后的“出差申请表”,填写“借款单”,经财务负责人审核,主管副总裁以上级别审批后方可借款。
1.3出差人员回工作所在部门后应在三个工作日内报销,并填写出差报告到相关负责人,差旅费报销时需提供各支出明细表,出差申请表,报销项目对应的正式发票,各项费用分开列明,超标及超范围费用不予报销。凡与原出差申请单规定的地点、天数、人数、交通工具不符的差旅费不予报销,因特殊原因或情况变化需改变路线、天数、人数、交通工具的,需部门经理或公司总经理签署意见后方可报销。
1.4出差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费用(如复印、购买办公用品、宴请送礼、小型会议费等)不属差旅费报销范畴,需另行办理费用报销手续。
1.5
出差时借款,本着“前账不清、后账不借”的原则办理,延误工作责任自负,特殊情况由所属部门经理或公司总经理特批,对各部门违反规定给予借款而造成账务混乱的,追究财务经办人及负责人的责任。
2、费用标准及报销办法
总体原则:对出差人员的补助费、住宿费和市内交通费实行“按章支出,超支不补”。
2.1住宿标准
:
人员\地区
特区
直辖市
省会城市
省辖市
县级市及以下
董事长
实报实销
总裁、总监、高级讲师
210
180
150
130
120
经理、讲师
180
160
140
120
100
其他员工
150
130
110
100
80
详细说明:
A、
出差人员的住宿费实行限额凭据报销的办法,按实际住宿的天数计算报销。报销时需提供住宿水单。
B、
出差人员由接待单位安排住宿或住在亲友家的,一律不予报销住宿费。
C、
出差人员住宿费报销标准原则上按规定标准执行,有新闻媒介采访、会见地方政府官员和知名人士或影响公司整体形象的特殊业务情况,在主管副总裁以上级别允许的前提下,可按实际需要报销。
D、
住宿费标准一般指每天每间,若为同性二人同时出差,按一个房间标准报支,总裁、总监、高级讲师出差,可单独住宿。
2.2伙食补助
地区/人员
特区
直辖市
省会城市
省辖市
县级市及以下
董事长
实报实销
总裁、总监、高级讲师
60
60
50
40
40
经理、讲师
50
50
40
30
30
其他员工
40
40
30
25
25
A、
中午12时前离开工作属地按全天补助;中午12时后离开工作属地按半天补助;中午12时前抵达工作属地按半天补助;中午12时后返抵工作属地按全天补助。
B、
出差人员有新闻媒介采访、会见地方政府官员和知名人士或影响公司整体形象的特殊业务情况,在总经理允许的前提下,可按实际需要报销。
2.3交通费
工具/人员
飞机
火车
轮船
长途汽车
出租车
董事长
实报实销
总裁、总监、高级讲师
预申请
硬卧硬座
二等舱
实报
根据需要核报
经理、讲师
预申请
硬卧硬座
三等舱
实报
根据需要核报
其他员工
预申请
硬卧硬座
三等舱
实报
预申请
A、
旅途中符合乘卧(从晚八时至次日晨七时之间,在车上过夜6小时以上或连续乘车时间超过12小时)而未乘坐卧铺,特快按票价50%,其它列车票价60%予以补助。订票费、退票费原则上不予报销,如遇特殊情况需写书面汇报,报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报销。
B、
对于自带车辆人员,交通补助费予以取消(乘坐出租车办事需经部门经理或分管副总裁以上级别同意)。
C、
出差人员原则上不得乘坐出租车,但下列情况除外:
——出差目的地偏远,没有公共交通工具的;
——携有巨款或重要文件须确保安全的;
——收、发货物笨重,搬运困难或时间紧迫的;
——陪同重要客人外出的;
——执行特殊业务或夜间办事不方便的
以上情况须请示部门经理或分管副总裁以上级别同意后方可报销。
D、
出差人员应按最简便快捷的线路乘坐车船,不得绕行。出差期间经领导批准顺道回家探亲、办事及非工作需要的参观、游览,其绕线多支付的费用均由个人自理,期间按事假考勤。遇有特殊情况的,如春运无法购票的,在请示部门经理或分管副总裁以上级别同意后方可报销。
E、
各分校校长、部门经理及经理以下职务员工,出差交通工具中,若需用高铁、软卧、飞机时,需提前提交书面申请(填写交通工具申请表),经行政及人力资源部经理审核、分管副总裁审批同意后,由行政及人力资源部发申请人、申请人领导、财务主管会计邮箱确认,之后申请人可以乘坐申请的交通工具,否则公司一律按差旅标准予以报销,不再负担因乘坐不合规定的交通工具而额外增加的费用。
2.4通讯费
出差人员(外出学习的除外),每天补助5元通讯费(报销时与餐补写在同一栏),特殊情况需上报总经理批准后报销。
2.5其他
2.5.1在出差过程中因业务工作需要使用招待费的,应事先征得部门经理或分管副总裁以上级别同意并签署意见后财务部方可审核报销。
2.5.2出差人员应保留完整车(船)时间、车次、住宿发票作为计算费用的依据,对于公司代为订票的,应保留复印件作为审核依据。
补充规定
1、二人以上出差人员,在请示部门经理或分管副总裁以上级别允许后,可就随行高一级人员差补标准执行。
2、出差到各分校人员,无餐补。
3、外出参加会议,会议费用中包括食宿时不再享受食住费用,只按规定享受市内交通费。会议费用中不含食宿时,按前述标准予以补助。
4、公司委派外出学习人员,期间住宿交通由行政部按实际情况安排,不享受市内交通费、住宿费包干。
三、本制度自之日起执行,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
1公司财务分析基本程序
1.1确定分析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分析资金结构、风险程度、营利能力、经营成果等。报表的不同使用者,对财务分析内容的要求不完全相同。
公司的债权人关注公司的偿债能力,通过流动性分析,可以了解公司清偿短期债务的能力;投资人更加关注公司的发展趋势,更侧重公司营利能力及资本结构的分析;而公司经营者对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必须了解。此外,作为经营者还必须了解本行业其他竞争者的经营情况,以便今后更好地为本公司销售产品定价。
1.2搜集有关资料
一旦确定了分析内容,需尽快着手搜集有关经济资料,是进行财务分析的基础。分析者要掌握尽量多的资料,包括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等方面的资料。
1.3运用特定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在占有充分的财务资料之后,即可运用特定分析方法来比较分析,以反映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财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进行财务决策,因而,只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方能做出决策或帮助有关部门进行决策。
2公司财务分析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1)百分比分析(2)比率分析(3)图表示意分析。
2.1百分比分析
主要通过分析公司不同年度财务报表同一项目的增减变化,说明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的变动趋势;通过分析公司同一报表不同项目的比例关系,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动,反映公司财务结构及其变动趋势。百分比分析通常采用比较财务报表的方式进行,包括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两种基本方法。
(1)横向分析,是将不同时期财务报表中的同一项目进行比较,列出各个项目变动的金额和百分比。将两个时期的报表进行比较,我们通常把前一个时期的数字作为基数来计算变动的百分比。然而,如果基数为负数(如损益表中的税后利润以负数表示亏损),则不能以百分比来表示变动。当将两个以上时期的报表作横向比较分析时,可以有两种选择基数的办法:把最早一个时期的数字作为基数,其他时期的数字依次与基数比较;把上一个时期的数字定为基数,后一个时期与前一个时期依次进行环比。假设某公司1991、1992、1993三个年度的总资产分别为10000元,15000元和20000元。在第一种方法下,把1991年的10000元定为基数,则1992年比1991年总资产增长了50%,1993年比1991年增长了100%。在第二种方法下,先以1991年的10000元为基数,1992年比1991年总资产增长50%,再以1992年的15000元为基数,1993年比1992年总资产增长33%。
(2)纵向分析:是同一报表的不同项目进行比较。一般是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项目都表示成总资产的百分比,将损益表中的各项目都表示成销售收入百分比。这样,报表使用者可以更加了解这两种主要报表各个项目的结构关系。
2.2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以财务报表为依据,将彼此相关而性质不同的项目进行对比,求其比率。不同的比率,反映不同的内容。通过比率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公司的各种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编制比较财务比率报表,做出不同时期的比较,从而更准确、更科学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按照财务分析的不同内容,比率分析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1)偿债能力(2)资产运用效率(3)营利能力(4)权益性比率。
(1)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比率主要用来衡量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公司的流动负债与资产形成一种对应关系。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付的债务,它一般需要用流动资产来偿还。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公司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关系来判断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性比率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流动比率。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通常用公式表示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在2:1较理想。但一家公司的流动比率要多大才合适,要视其行业特点和流动资产的结构而定。流动比率过高,说明流动资产未能有效利用,太低也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不强。②速动比率。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资产是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后的余额,即指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资产。速动比率的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2)资产运用效率。资产运用效率反映公司资产利用的效率,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反映公司的存货利用情况,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公式中的存货平均余额应以各个月末的存货余额之和除以12求得。但实践中,为求简便经常以年初和年末的数额平均作为全年的存货平均额。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越高,利润额越高,存货占用的资金越少。但存货周转率太高,可能会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一旦出现脱销,给公司的销售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存货周转速度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另外一个衡量存货周转情况的指标是存货平均周转天数。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②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又称收账率,是反映公司应收账款周转情况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这个比率越高,说明应收账款在一个年度里转化为现金的次数越多。但是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率太高,可能会因苛刻的销售条件失去部分客户。另外一个衡量应收账款周转情况的指标是应收账款平均收账期即应收账款平均周转天数。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平均收账期=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③固定资产周转率。是衡量厂房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净值
④总资产周转率。是衡量公司总资产利用情况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
(3)营利能力。衡量一家公司的营利能力,主要通过以下财务比率进行计算:
①销售利税率=利税总额/销售收入
②销售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
③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④每股税后利润=税后利润/发行在外普通股总数
⑤利息税前营业收入率=(利息支出+税前利润)/销售收入
⑥总资产收益率=净收益/总资产
⑦净资产报酬率=净收益/净资产
(4)权益性比率。这类比率衡量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包括以下比率:
①资产负债比率。这一比率反映公司负债经营的情况,由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相比较,可以求出。即:资产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一般认为,公司应该有一定程度的负债经营,才能保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如果公司不负债或很少借债,那它只能凭自有资金来进行经营,经营风险相对较小,但资金成本较高;相反,公司过多负债,则经营风险加大。负债比率的高低由公司的经营策略和所处行业决定。有的公司宁愿冒风险举债发展,以提高自有资金的收益,如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企业。
②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这一比率衡量股东投入对负债资金保障程度,即:负债总额对股东权益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
2.3图表示意分析
百分比分析和比率分析都是通过对数字进行计算比较,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并预示公司的发展趋势。有时为了更直观地反映这种趋势,可以用图表来帮助分析。常见的图表分析有平面坐标分析和雷达图表分析等。
3财务分析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绩,对于评价公司的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帮助制定经济决策,有着显著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财务报表分析及其分析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分析中,应注意这些局限性的影响,以保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1)会计方法及分析方法对可比性的影响。会计核算上,不同的处理方法产生的数据会有差别。
(2)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于财务报表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编制的。在通货膨胀时期,有关数据会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使其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引起报表使用者的误解。
(3)信息的时效性问题。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均是公司过去经济活动的结果和总结。用于预测未来的动态,只有参考价值,并非绝对合理可靠。而且,等报表使用者取得各种报表时,可能离报表编制日已过去多时。
总部对销售分公司会计核算控制模式可以分为独立核算模式和非独立核算模式。
1、独立核算模式。独立核算模式基本特征:各分公司独立核算、向总部报告在一定时期内分公司利润实现情况,编制损益财务报表。独立核算模式多适用于以分公司利润最大化为财务控制目标的分公司核算模式。
2、非独立核算模式。非独立核算的基本特征:销售分公司不核算利润。非独立核算模式多适用于以直接的费用控制为财务控制目标的分公司核算模式。
总部通过对分公司财务核算模式的界定,围绕模式制定相应的财务控制措施,以保证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的主要职能是对组织内成员的管理和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管理。销售分公司组织控制分为对分公司财务人员的管理控制和分公司财务部门与分公司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运行机制控制。
1、财务人员控制。销售分公司财务人员管理模式可分为本地化模式和委派模式。
本地化模式。分公司财务负责人和其他财会人员均属于分公司编制,大多在分公司当地招聘,其工资及人事关系均在分公司。
委派模式。委派模式是财务负责人由总部任命并统一委派的管理办法。委派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及综合统计体系等方面对总部财务部负责。
两种不同的财务人员管理模式,总部对分公司管理形式也有所区别,公司应根据销售结算特点、分公司权责大小、费用成本高低等因素考虑分公司财务人员管理模式,以实现公司组织控制目标。
2、分公司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运行机制。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运行机制也是组织控制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组织运行机制,是实现组织控制的重要保证。通常的运行机制有:
1、授权制约机制。分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负责人应由总部规定相应的权责范围,职责上相互制约,对费用报销、商品出库销售、返利确认、销售合同、广告合同等重要经济事项实施连签制度。分公司所有财会人员的招聘、离职应由总部备案或审核,分公司负责人无权任命或解聘财务人员,增强分公司财务人员的独立性,以利于分公司财务对总部控制政策的独立执行。
2、责任与监督机制。建立实物、资金安全保全第一责任人制度。分公司财务负责人为实物、资金安全、完整的第一责任人,出现问题,分公司财务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加大分公司财务负责人对实物资产、资金安全的监控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建立应收帐款第一责任制度,销售分公司销售人员对应收帐款负有第一责任,加强销售人员对应收帐款的责任。
3、人员风险管理机制。推行分公司人员经济担保制度,分公司人员因过失、渎职等原因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经济担保人负有连带赔偿责任,以加强分公司人员的风险和责任意识。
三、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也是广泛运用于分公司的财务控制方法。预算控制可分为预算制定、预算实施、考核评价三个阶段。
1、预算制定。销售预算与费用预算是分公司预算管理的两项重要内容。
销售预算制定。公司在确定销售计划时要符合实际,对销售人员下达销售指标时应充分听取销售人员的意见,切忌主观臆断,脱离实际将指标定得过高而严重挫伤销售人员的积极性。
费用预算指标制定。常用的销售费用预算方法有以下几种:量入为出法,公司在估量了自己所能承担的能力后安排分公司费用预算;销售百分比法,以一个特定的销售量或销售额的百分比来安排销售费用;竞争对等法,公司按竞争对手的大致费用来决定自己的费用预算;目标任务法,公司或营销人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特定的目标,确达到这一目标所必须完成的任务以及估算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费用,来决定费用预算。费用预算是公司资源的配置过程,无论采用何种费用预算方法,都应根据公司现有资源状况围绕公司战略目标进行。
2、实施控制与考核评价。
分公司财务应积极对归口的预算目标进行定期跟踪、分析、控制,并及时提供给总部预算执行报告。预算管理在为绩效考核提供参照值的同时,总部也可以根据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去不断修正、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考核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真正发挥评价与激励的作用。
四、稽核控制
稽核包括稽查核对。稽查主要是审计,核对包括日常数据核对和定期对帐。
1、审计。总部对分公司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检查,重点审查其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是否符合总公司的规定,发现分公司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审计制度可以促进分公司准确贯彻总部的财务控制政策,防止其走样。
2、财务数据报告。通过建立每日商品进销存报告和资金回笼报告制度,使用erp、notes等远程信息管理工具,使分公司每日销售数据及资金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到总部,保证总部对信息的需求及对销售分公司销售活动的适时监控。
3、定期财务对帐。
总部与分公司定期对帐。总部应定期与分公司核对资金帐、会计科目帐、实物帐等帐目,特别是加强应收应付项目的审核,以便及时发现差异和差错,发现分公司存在的问题。
分公司财务要形成与经销商定期对帐的制度。因产品出现平调、退货、换货;或因客户返利、破损产品货款、广告款终端销售推广费用抵货款等原因会给应收帐款的管理带来困难,因此要制订一套规范的、定期的对帐制度,避免双方财务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而造成呆、死帐现象。
五、“收支两条线”与收入财务控制
1、普遍实施“收支两条线”原则。在分公司设立货款专户,分公司货款帐户只收不支,收入资金一律汇入专门帐户,并通过总部签定银企合作协议,货款快捷划回总部。
2、在分公司推行使用pos机收款等禁止业务人员经手货款的货款管理机制。
3、制作资金日报表并上报公司总部。资金日报反映当日销售收入、当日收款金额、应收金额,累计当月销售收入、累计收款金额、累计应收等销售数据信息。
4、加强应收帐款管理,保障资金安全。实行“谁销谁收”原则,即谁对外承担销售业务,以及谁签定合同,由谁负责货款回收;防止内外结合,将货款私吞。控制发货节奏,降低应收帐款,按照经销商实际的经营情况,建立经销商库存数据库,通过对经销商库存的动态掌握,采用“多批少量”的方法控制应收帐款。实行通路促销政策,可以有效地降低厂家的应收帐款,在年末以年终返利为条件促使重点大客户降低应收帐款也是有效的方法。加强铺货控制,对经销商建立严格有效的资金占用预警及调控机制,设立铺货资金占用评价体系,使铺货的控制完全量化,发出商品占用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设立铺货担保制,经销商在交纳一定现金担保金的基础上,给予经销商一定金额的铺底,为了降低风险,通常一些公司要求分公司负责人或其他责任人为经销商共同担保。
5、通过选择合理结算方式规避应收帐款风险。比如选择银行承兑结算方式,既给经销商提供了一定信用期限,又保证了货款的回收。
6、货款结算尽量通过金融部门进行,不用或尽量少用现金结算。对于以现金结算的,要谨慎,以防销售人员挪作他用或用于个人挥霍;对于大额的现金销售,可以派分公司出纳和销售人员一同前往收款。
六、价格管理财务控制
稳定有序的价格政策是公司市场操作的关键,销售过程中价格体系混乱,就可能扰乱整个市场秩序,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是形成窜货、分公司人员舞弊的重要因素。重要的价格监控措施有:
1、建立价格信息库,及时收集本公司产品价格信息,监督分公司和经销商价格执行情况。其主要监控点:分公司或经销商对外批发价是否低于或高于总部规定的指导批发价;经销商零售标价是否低于或高于总部的建议零售价;分公司或经销商是否有在公众媒体上未经总部批准的非正常价格信息。
3、窜货财务控制主要措施:分公司财务建立销售台帐,详细记录发出商品的机号和发给单位;对产品实行产品代码制,给每个产品编上一个唯一的号码,印在产品内外包装上,一旦在甲地发现乙地产品,便于对窜货作出准确判断和迅速反应;分公司要及时搜集反映其他地区以低价冲击本地区市场的情况并提供确凿依据。
七、特殊费用项目专项控制
返利、补差控制
在返利、补差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舞弊行为有:营销人员将对不同经销商出货拼凑到一个经销商户上,以达到单个经销商量大多返利而中饱私囊的目的;经销商或经销商与销售人员勾结多报库存数量从而虚增补差金额。
一、财产保险公司的特点
财产保险公司是指通过收取保费集中建立保险基金以补偿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约定保险事件发生后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是通过分散风险和补偿损失来保障社会再生产持续进行的经济组织,具有高风险性、保障性、负债性、外部性、高信用依赖性和信息非对称性等特点。
二、财产保险公司所面临风险的特点及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财产保险公司面临风险的特点
财产保险公司会面临战略风险、市场风险、内部管理风险、操作风险、偿付能力风险、承保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并且其风险具有自身的特点:
1.客观性。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与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保险公司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财产保险公司只能通过提高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来降低风险,而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2.可控性。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的客观性并非意味着风险的不可控,企业可以通过业务管理、投资管理、理赔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各种决策和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3.复杂性。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具有复杂性,既要管控自身的经营风险,还要为被保险人管理风险;不仅面临共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还要面对更具挑战性的保险风险。
4.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混合性。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于保费收入和有限的资本金。由于企业承担赔偿责任的期限与会计年度的不一致性,因此,公司需要依据未到期责任提取一定数额的准备金,以准备金为最主要负债的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具有潜伏周期长、反应滞后和危害性严重的特点。
(二)财产保险公司风险产生的原因
1.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负债性与外部性。财产保险公司是负债经营,自有资本只占资产负债的很小部分,并且其净值越小、错误决策导致的公司损失就越小,公司就会越倾向于采用高风险的经营策略。
2.财产保险合同的不完全性。财产保险合同的不完全性使得公司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一方面,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合同交易前后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有限理性主义和事后机会主义,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财产保险市场的不确定性得不到完全解决。
3.财产保险公司的委托关系。财产保险公司内部存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公司经营者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可能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在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和业绩评价机制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经营者更多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谨慎的经营原则。
三、构建科学、完善的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预警系统
(一)建立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是防范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的有效保障,它能在可能危害公司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预先发出警告,及时找到产生风险的关键原因,从而采取有效地措施以避免财务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1.财务风险全方位预警机制。财产保险公司应当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管理、统一监测、分级监控”的全方位财务预警机制,在保监会和各财产保险总公司建立全方位预警部门,以分析公司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及时处理所接收到的预警信息,从而采取防范财务风险的各种决策和措施。
2.财务风险传导预警机制。传导预警机制按照行政区划可以在保监会驻各省(市)的派出机构和财产保险公司的省级分公司建立,并具体负责本辖区财务风险的监测和预警,以及及时传导总公司和分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的各种决策和措施。建立与总公司相衔接的区域性传导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并实行内外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反馈网络,不仅能有效地监督、管理分公司和抵制来自各个不同层次的干预,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导致的损失。
3.财务风险终点预警机制。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终点预警机制是对公司终点活动的监测预警,公司建立财务风险终点预警机制应在各分公司实施组织规划,以稽核部门为核心并由主管、会计和企划等部门联合参加,从而更好的与全方位预警机制和传导预警机制相配合,从而形成一套自上而下、全面有效的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和实现风险监测预警的动态循环,以促进公司财务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建设。
(二)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系统建设
1.组织体系建设。财产保险公司需要成立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功能的实现,并通过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和会计统计检查制度等来确保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
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一般由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组成,还可能包括一定数量的外部管理咨询专家。当预警监测指标处于基本正常或低度危急状态时,预警部门要提供相应的预控方案给决策层,由决策层下达给各职能部门执行,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财务风险预警管理部门由专门行使财务风险管理职能的人员组成,是具体实施监测和预警的牵头组织部门,对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负责。该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公司预警管理战略的要求来传导、落实和执行各项具体的预警措施,即监督和管理预警执行部门各项财务风险决策的实施情况、调查财务风险环境、整理分析财务风险信息,从而向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反映财务风险的具体情况,为财务风险预警决策提供依据。
财务风险预警执行部门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组织架构的基层单位,主要负责制定基本的财务风险预警细则和办法、组织实施本系统的财务风险预警和管理活动,并及时向财务风险预警管理部门反映财务风险的实际状况。财产保险公司的其他管理部门和经营部门必须接受同级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的检查管理,并有义务积极配合其工作以共同促进保险市场的有序发展。
2.信息管理体系建设。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再加工发现异常变动数据,并及时传递到各相关管理部门,从而为财务预警系统提供充分的预警信息数据,使其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以降低财务损失。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子系统资源的共享和功能集成,以保障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
(三)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配套措施的完善
1.预警的财务风险及其采取的对策。预警的财务风险包括误警和漏警,它是预警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在高度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各指标的风险评价结果采取财务风险避免策略、合并或兼并策略和冒险策略等措施;在中度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财务风险抑制策略和分散策略来防范财务风险的进一步恶化;在低度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可有意识的采取财务风险预防战略和适应战略来防止和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在正常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财务风险准备与补偿战略,以增强公司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2.提高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一方面,通过加强公众的财务风险知识和风险意识,为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财产保险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依据信息技术建立上下配套的管理体制,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与内控水平和资金实力的匹配,实行严格的分级授权授信制度和内部稽核以规范经营活动程序,从而实现内控制度与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机结合。
3.保持预警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并适度公示预警系统。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预警系统应在追求相对稳定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可调整性,即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确定每个阶段的重点监测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补充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此外,财产保险公司应适度开放预警系统,从而在公众的监督之下更好的规范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不断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建设,在追求效益的同时有效防范潜在的财务风险。
四、结论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业务结构发展不平衡、风险管理观念比较落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有效防范控制财务风险,从而保障财产保险公司的安全运行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帆,杜志涛,李玲娟.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理论回顾及其评述[J].管理评论.2011(09).
一、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受外部环境改变和内部经营机制转变的双重影响日益明显,财务风险便成为其必然产物。财务风险处理不当是诱发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公司财务预警管理体系尤其必要。
二、财务预警管理的理念、方法
公司财务预警管理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并为经营者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管理活动。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经营资料为依据,根据企业建立的组织体系,利用财务会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各种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方法,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其中所隐藏的问题,及时向经营者示警,并督促经营者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三、实现方法
(一)建立财务预警体系
财务预警体系建立的关键是如何确定预警的指标和判断预警的警戒线。我们以针对性、全面性、动态性、可行性为原则,主要建立以下两种模式:
1、单一模式。单一模式是通过单个财务比率的恶化程度来预测财务风险。我们根据公司经营管理需要和财务活动特点设置以下几方面内容:
(1)财务报表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是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资料,将各期有关指标的实际数值与相同指标的历史数值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变化趋势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趋势分析法通常要编制比较财务报表。通过按绝对数编制和按相对数编制两种方法,评价、预测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演变。
(2)财务比率分析。比率分析法是利用同一时期财务报表中两项(或多项)相关数值的比率,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常用的财务比率可分为相关比率、结构比率和动态比率三类。从多方面详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揭示企业经营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
A、盈利能力分析。主要包括:销售毛利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财务指标。
B、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等财务指标。
C、营运能力分析。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
D、发展能力分析。主要包括: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财务指标。
企业良好的盈利、偿债、营运以及发展能力可以表现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态势。通过行业平均数值和企业历史数值相结合的方式设立各财务指标的警戒数值。当上述指标达到预先设立的警戒值,预警系统便发出警示。不同财务比率的变化趋势必然表示出企业风险的趋势,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评价。
2、综合模式。单独使用某个财务分析指标或财务分析方法,结果直观,但有时会掩盖一些企业经营中的实质性问题,有时不同的财务比率反映的情况相互矛盾,很难作出综合全面的结论,因此,有必要采用多元分析法。
这里介绍一下适合制造业分析的Altman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多元线型函数模型,它以建立5个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综合分析、预测企业风险。
Z=1.2X1+1.4X2+3.3X3+0.6X4+0.99X5
其中:Z一判别函数值; X1一营运资金 / 资产总额;X2一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一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一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该模型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得到一个综合指数。一般认为当Z值大于2.67时,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当Z值小于1.81时,表明企业财务状况堪忧;当Z值介于2.67和1.81之间,说明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这种模式给企业一个参考标准,从总体角度检查企业财务状况,弥补了单一模式的不足。
(二)定期分析,及时预警
建立了预警体系构架,更需要做好实时分析,真正、充分发挥预警作用,为公司决策层及时预报财务经营信息。在实际运作中,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准确把握预警报告的结构和层次。财务预警体系整体上要有相对的固定性,但也会随决策层对信息需求的特点而作相应增减,形成定变结合、适时可调的指标体系。
2、预警分析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公司生产经营情况的了解,提供真实可信的预警信息。
四、管理效果
公司财务预警管理实施以后,可以实现以下效果:
(一)信息收集。通过收集与公司经营相关的各类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是否预警。
第二条公司会计核算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第三条财务监管的基本任务和方法:
(一)筹集资金和有效使用资金,监督资金正常运行,维护资金安全,努力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二)做好财务监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财务监管规定,认真做好财务收支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
(三)加强财务核算的监管,以提高会计资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监督公司财产的购建、保管和使用,配合综合监管部定期进行财产清查。
(五)按期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和财务说明书,做好分析、考核工作。
第四条财务监管是公司经营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司财务监管中心对财务监管工作负有组织、实施、检查的责任,财会人员要认真执行《会计法》,坚决按财务规定办事,并严守公司秘密。
第二章财务监管的基础工作
第五条加强原始凭证监管,做到规定化、规范化。原始凭证是公司发生的每项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书面证明,是会计记录的主要依据。
第六条公司应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帐凭证。记帐凭证的内容必须具备:填制凭证的日期、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会计科目、金额、所附原始凭证张数、填制凭证人员,复核人员、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盖章。收款和付款记帐凭证还应当由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
第七条健全会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会计规定的规定和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帐簿。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爲依据,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保证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後相一致。
第八条做好会计审核工作,经办财会人员应认真审核每项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手续完整性和资料的准确性。编制会计凭证、报表时应经专人复核,重大事项应由财务负责人复核。
第九条会计人员根据不同的帐务内容采用定期对会计帐簿记录的有关数位与库存实物、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往来单位或个人等进行相互核对,保证帐证相符、帐实相符、帐表相符。
第十条建立会计档案,包括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都应建立档案,妥善保管。按《会计档案监管规定》的规定进行保管和销毁。
第十一条会计人员因工作变动或离职,必须将本人所经管的会计工作全部移交给接替人员。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必须有监交人负责监交,交接人员及监交人员应分别在交接清单上签字後,移交人员方可调离或离职。
第三章资本金和负债监管
第十二条资本金是公司经营的核心资本,必须加强资本金监管。公司筹集的资本金必须聘请中国注册会计师验资,根据验资报告向投资者开具出资证明,并据此入帐。
第十三条经公司董事会提议,股东会批准,可以按章程规定增加资本。财务部门应及时调整实收资本。
第十四条公司股东之间可相互转让其全部或部分出资,股东应按公司章程规定,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和购买其他股东转让的出资。财务部门应据实调整。
第十五条公司以负债形式筹集资金,须努力降低筹资成本,同时应按月计提利息支出,并计入成本。
第十六条加强应付帐款和其他应付款的监管,及时核对馀额,保证负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凡一年以上应付而未付的款项应查找原因,对确实无法付出的应付款项报公司总经理批准後处理。
第十七条公司对外担保业务,按公司规定的审批程式报批後,由财务监管中心登记後才能正式对外签发,财务监管中心据此纳入公司或有负债监管,在担保期满後及时督促有关业务部门撤销担保。
第四章流动资产监管
第十八条现金的监管:严格执行人民银行颁布的《现金监管暂行条例》,根据本公司实际需要,合理核实现金的库存限额,超出限额部分要及时送存银行。
第十九条严禁白条抵库和任意挪用现金,出纳人员必须每日结出现金日记帐的帐面馀额,并与库存现金相核对,发现不符要及时查明原因。财务监管中心经理对库存现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以保证现金的安全和完整。公司的一切现金收付都必须有合法的原始凭证。
第二十条银行存款的监管:加强对银行帐户及其他帐户的保密工作,非因业务需要不准外泄,银行帐户印签实行分管、并用制,不得一人统一保管使用。严禁在任何空白合同上加盖银行帐户印签。
第二十一条出纳人员要随时掌握银行存款馀额,不准签发空头支票,不准将银行帐户出借给任何单位和个人办理结算或套取现金。在每月末要做好与银行的对帐工作,并编制银行存款馀额调节表,对未达帐项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并报财务部门负责人。
第二十二条应收帐款的监管:对应收帐款,每季末做一次帐龄和清收情况的分析,并报有关领导和分管业务部门,督促业务部门积极催收,避免形成坏帐。
第二十三条其他应收款的监管:应按户分页记帐,要严格个人借款审批程式,借款的审批程式是:借款人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总经理。借用现金,必须用於现金结算范围内的各种费用专案的支付。
第二十四条短期投资的监管:短期投资是指一年内能够并准备变现的投资,短期投资必须在公司授权范围内进行,按现行财务规定规定记帐、核算收入成本和损益。
第五章长期资产监管
第二十五条长期投资的监管,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分爲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应认真做好可行性分析和认证,按公司审批许可权的规定批准後,由财务监管中心办理入帐手续。公司对被投资单位元没有实际控制权的长期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拥有实际控制权的,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第二十六条固定资产的监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资产应纳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①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和其他与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②不属於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
第二十七条固定资产要做到有帐、有卡,帐实相符。财务部负责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与监管,综合监管部负责实物的记录、保管和卡片登记工作,财务部应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帐。
第二十八条固定资产的购置和调入均按实际成本入帐,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直线法分类计提,分类折旧年限爲:
(一)房屋、营业用房30年
(二)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3年
(三)电子电脑、办公及文字处理设备3年
(四)电器设备、安全保卫设备3年
第二十九条已经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再补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
第三十条对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要进行定期盘点,每年末由综合监管部负责盘点一次,盘点中发现短缺或盈馀,应及时查明原因,并编制盘盈盘亏表,报财务部审核後,经总经理批准後进行帐务处理。
第三十一条无形资产指被公司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无形资产按实际成本入帐,在受益期内或有效期内按不短於10年的期限摊销。
第三十二条递延资产是不能全部计入当期损益,需要在以後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和摊销期限超过一年,金额较大的修理费支出。开办费自营业之日起,分期摊入成本。分摊期不短於5年,以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在有效租赁期内分期摊销。
第六章收入监管
第三十三条公司的营业收入包括手续费收入、其他营业收入等。营业收入要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并认真核实、正确反映,以保证公司损益的真实性。
第三十四条营业收入要按照规定列入相关的收入专案,不得截留到帐外或作其他处理。
第七章成本费用监管
第三十五条公司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与业务有关的支出,按规定计入成本费用。成本费用是监管公司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控制好成本费用,对堵塞监管漏洞、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十六条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包括:利息支出、营业费用、其他营业支出等。
(一)利息支出:指支付以负债形式筹集的资金成本支出。
(二)营业费用包括: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医药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住房公积金、保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摊销费、修理费、监管费、通讯费、交通费、招待费、差旅费、车辆使用费、报刊费、会议费、办公费、劳务费、董事会费、奖励费、各种准备金等其他费用。
(三)固定资产折旧费:指公司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和国家规定的固定资产分类折旧率计算摊销的费用。
(四)摊销费:指递延资产的摊销费用,分摊期不短於5年。
(五)各种准备金:各种准备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金和坏帐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按年末长期投资馀额的1%实行差额提取,坏帐准备金按年末应收帐款馀额的1%提取。
(六)监管费用包括:物业监管费、水电费、职工工作餐费、取暖降温费、全勤奖励费等其他费用。
第三十七条职工福利费按工资总额14%计提,工会经费按工资总额2%计提,教育经费按工资总额3%计提。住房公积金经批准後,由公司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逐月交纳。
第三十八条加强对费用的总额控制,严格制定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和审批许可权,财务人员应认真审核有关支出凭证,未经领导签字或审批手续不全的,不予报销,对违反有关规定规定的行爲应及时向领导反映。
第三十九条公司各项成本费用由财务监管中心负责监管和核算,费用支出的监管实行预算控制,财务监管中心要定期进行成本费用检查、分析、制定降低成本的措施。
第八章利润及利润分配监管
第四十条公司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支出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一)投资收益包括对外投资分得的利润、股利等。
(二)营业外收入是指与公司业务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具体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教育费附加返还款、罚没收入、罚款收入,确实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式经批准的应付款项等。
(三)营业外支出是指与公司业务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具体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和毁损报废净损失、非常损失、公益救济性捐赠、赔偿金、违约金等。
第四十一条公司利润总额按国家有关规定作相应调整後,依照缴纳所得税,缴-
纳所得税後的利润,按以下顺序分配:
(一)被没收的财物损失,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
(二)弭补公司以前年度亏损;
(三)提取法定盈馀公积金,法定盈馀公积金按照税後利润扣除前两项後的10%提取,盈馀公积金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不再提取。
(四)提取公积金、公益金按税後利润的5%计提,主要用於公司的职工集体福利支出。
(五)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根据股东会决议,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第九章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
第四十二条财务报表分月报和年报,月报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年度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营业费用明细表、利润分配表。公司财务月报表应於次月15日内完成,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於次年90日内制作,必要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第四十三条年末还应报送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
(一)业务、经营情况,利润实现情况,资金增减及周转情况,财务收支情况等。
(二)财务会计方法变动情况及原因,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变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资产负债表制表日至报出期之间发生的对公司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爲正确理解财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四条财务分析是公司财务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监管中心应对公司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和考核,通过财务分析促进增收节支,充分发挥资金效能,通过对财务活动不同方案和经济效益的比较,爲领导或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第四十五条总结和评价本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指标包括:①经营状况指标:流动比率、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②经营成果指标:利润率、资本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第十章会计电算化
第四十六条会计电算化硬体设备是指专用於会计电算化的微机及其配套设备,包括伺服器、工作站、网线、印表机、ups电源等。会计电算化硬体设备由财务监管中心统一监管和使用,非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特殊情况确需使用时,应经财务监管中心经理批准,在不影响会计电算化正常工作情况下进行。
第四十七条财务软体是用於完成会计核算、处理会计业务的软体。操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软体的设计功能未能正常实现时,应立即与软体发展商联系,进行修改、调试,完成调试後,应及时检查、核对,以确保相应帐务资料和功能模组的正确性。
第四十八条每月日前对上个月的会计资料进行备份。操作人员运用财务软体必须是通过系统功能表选项进入系统操作,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操作许可权和密码。操作人员对使用的硬体设备的安全负责。下班时,应关闭设备的电源。设备的开啓和关闭应严格按规范程式进行。
第四十九条公司会计电算化未通过财政部门评审之前,采用微机和手工帐并行的规定。每月末,会计核算人员必须将手工帐与微机帐进行核对。保持手工帐与微机帐一致。
第五十条企业银行电子支付系统的监管,严格按照企业银行电子支付程式和许可权规定执行。电子支付密码器、智慧ic卡、帐户密码和操作人员密码是使用企业银行系统的关键要素,应妥善保管,主管卡和操作员卡应按照分管并用的原则,由财务监管中心负责人和操作员分别设制密码,不得一人统管使用。
截至年年年末,项目总共实现销售资金回流6.6亿元,银行按揭签约放款率达100%,建设投入期最大现金流3.17亿元,预计本项目最终实现销售净利润1.25亿元,实现项目投资回报率达20.7%,圆满地完成了集团和实业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考核指标。
二、财务控制管理与财务指标分析
一在实业公司的监管下,财务工作实现了几个突破
1监督与服务
年年初,实业公司实行项目公司目标成本管理监督考核,因此公司要求内部财务管理监督水平需要不断地提升。外部,税务机关及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重点监察、税收政策调整、国家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也相应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难度。在这不平凡的三年里置业公司财务部克服了由于财务专业人员严重短缺、付款审批流程等因素引起的工作量大、事务集中、办理日常财务事务距离远、时间长等多方面困难,在公司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关怀下,使得财务部在职能管理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坚决做好财务审核、监督和服务等各项工作。
2合作银行的选择
在与银行商谈按揭合作条件的过程中,财务部分析了以前开发项目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对项目销售后的资金安全及时回流和开发商承担的连带担保责任以及为配合销售紧密相连的系列增值服务等多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经过反复具体地、探索性地调查讨论和斟酌比较,并屡次与多家内外资银行领导的谈判协商,结合实业公司对香蜜湖项目资金运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寻找适合我们项目的合作伙伴,终于在预定时间内与各合作银行中行、招行、深发展达成一致地针对香蜜湖项目的多项最优惠的政策。
从最初的只能凭合同抵押回执到最终业主按揭合同签定后凭预售买卖合同的复印件即放款,使得我项目巨额现金回流时间至少提前了两个月,开盘销售一周内回流资金近1亿元,最大限度地把控住银行的放款节奏,也使得公司有充足的自由资金运用,这样的操作方式也确保了资金回流的安全及时,同时也保证了后续合同备案和抵押等工作的及时顺畅。
二在连带担保责任方面
我们实现了目前深圳银行业所能给予房地产开发商的最优惠条件:连带担保到办妥楼花抵押登记为止,最早免除开发商担保责任,较房产证办妥并抵押给银行的一般条件至少提前了一年半的时间,同时也免除了数千万相关担保保证金的巨额支出。
三免费合作增值服务
我部与具有多年房地产行业经验的银行达成协议,共同举办盛大的开盘仪式、各类高尚的业主联谊活动,支持网点免费销售宣传、行内网络及刊物宣传、定期楼盘信息、共同开发社区智能卡等一系列增值服务,为保证良好的销售态势创造了机遇。
四为工程、销售部门提供最优秀的服务
项目销售准备及开展期间,营销部与财务部的工作被推向了最前沿。财务部在销售的重要期间扮演着监督管理和服务的角色。
1研究编制销售日报小软件,及时获得销售新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未能使用销售软件的情况下,部门员工做了艰苦的努力,齐力研究并编制和逐渐完善了《销售情况日报表》以弥补因销售信息缺乏和滞后给财务工作带来的种种难题,及时与销售部门的销售日报表进行核对,并对销售计划完成情况、销售政策执行、未收款原因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分析银行、财务及销售等各个单位部门的衔接情况,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加强内部控制,提出有关措施,及时改进。
2我部与深银联及合作银行联系安装了固定和移动两种pos刷卡机,极大的方便了业主交纳定金和首期款,并协议由银行承担深银联刷卡手续费,从而降低了财务费用。
经过上级实业公司和我司各部门的不断努力,原计划项目最大现金流3.61亿元,实际最大现金流为3.17亿元,节约投入资金4400万元。
五编制工程付款台帐,建立部门间审核方式
于2006年1月正式实施的《公司法》(以下简称2006年公司法),是对1993年制订的公司法进行的比较全面的修订,修改范围广泛,涉及内容丰富。《公司法》的修订直接影响到了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对于公司而言,财务会计工作不仅关系到公司经营者的决策,而且还关系到公司债权人、潜在投资者、公司职工以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这些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直接受到公司财务信息的影响,因而公司法的修订使会计信息的获得行为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法律问题。
公司出资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对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有所降低
有限责任公司由原来的按照行业分别限定,转为统一降至3万元。另外,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也由原公司法规定的1000万元降到500万元。公司设立门槛的降低,有利于公司在创立期的筹资活动。而原《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额规定过高,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创业的欲望,也使公司在创立期的筹资较困难。
(二)允许企业分期出资
原公司法中要求的注册资本为实缴出资额或实收股本总额,而2006年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5年内缴足注册资本,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方式设立的首次认缴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其余部分在以后两年内缴足即可。因此,在财务会计上要区分“认缴出资额”和“实收资本”的区别。另外,企业对于未缴纳的资本额要进行催缴,必然会引起费用的产生,这部分的会计处理给财务会计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
(三)出资的形式更加随意
原《公司法》把出资形式明确限定在货币、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五种财产形式。而修订后的《公司法》不仅包含实物资产,还包括非货币资产、债权、股权,均可以作为出资形式,使出资形式概念的涵盖范围更加宽泛。另外还规定非货币资产的出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70%,既鼓励闲置资产的再投入,又激励了技术人员的投资热情。而这一点必然会引起对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劳务、商誉、信用等资产的禁止性规定,又在实践中带来了新的问题。
(四)对筹资管理的影响
2006年《公司法》中规定:“国务院可以对公司发行本法规定以外的其他种类的股份,另行做出规定。”这在理论上为股份公司发行优先股提供支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同股同权,从来没有发行过优先股。依据2006年《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可发行优先股,利用优先股股东一般不能在中途向公司要求退股,对股份公司的重大经营无投票权等优势来筹资。
(五)扩大可发行公司债券主体范围对债券筹资的影响
2006年《公司法》关于发行主体的规定,修改了“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可以依照本法发行公司债券”的规定,只要符合证券法、公司债券发行办法规定条件,均可以发行债券。这意味着现在只要符合2006年《公司法》规定的公司,都有可能成为发行公司债券的主体。发行主体的扩大,有利于体现市场的公平竞争,对公司发行债券筹资带来一定的便利,使得筹资的方式更加多样化,选择性也得到增强。
公司投资管理的相关问题
投资限额的修改对公司对外投资的影响。2006年《公司法》删除了原来投资额不得超过净资产50%的限制,留给公司章程自行规定。在保护交易相对人的利益、维护交易安全的前提下,有利于公司的投资活动,使得公司投资自主决策的空间增加了。
投资对象的修改对公司投资活动的影响。2006年《公司法》第十五条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修改了原公司法“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规定。这一修改条款放宽了公司的投资对象,使公司的投资范围得以扩大。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2006公司法要求公司对外投资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
新增设立一人公司的修改对公司投资活动的有利影响。原《公司法》不允许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公司法》则规定:“本法所称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者法人独资,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这表明,公司可以单独投资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但本身是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除外。而对于公司的对外投资,《公司法》修改后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方向可考虑,尤其对那些投资创办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后希望完全控股的公司来说,这是一种不错的投资选择。
公司的股利分配问题
修订后的《公司法》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但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公司分配红利时,应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或约定比例分配股利。在股利分配的规定上,贯彻“无盈不分”的原则,即公司当年无盈利时,原则上不得分配股利,否则,股东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给公司。
至于股利分配的比例,2006年《公司法》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自治权,规定中允许股利分配比例与出资比例不同,认可股东之间的协议安排。因而投资者收益的确认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以股份比例为准,二是以约定比例为准。
2006年《公司法》股利分配条款的变化,给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编报带来影响,与此对应的企业财务通则、会计准则相关方面也会相应的做出改变,合并财务会计报表的范围将会扩大。
关于利润分配问题
(一)法定公益金不再提取
2006年公司法取消了公司按税后利润5%~10%的比例提取公益金的规定。与此相适应的财务会计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应调整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方法,取消了“利润分配——提取法定公益金”和“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科目;另一个是对于过去若干年来累计形成的法定公益金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即对于公司原计提的法定公益金应该采用追溯调整法冲销原来计提的法定公益金。
(二)进一步明确资本公积的使用范围
新的《公司法》第169条对资本公积金弥补公司亏损做出了禁止性的规定,规定公司不能将资本公积作为弥补亏损的来源,杜绝了公司操纵盈余管理的漏洞。其理由是资本公积不同于盈余公积,其来源是公司股票发行的溢价款、接受捐赠等收入,而非公司的利润或盈余,因此,从理论上讲,资本公积不应用于弥补公司亏损。一般只作转增资本之用,相应的会计处理也会有所改变。
从会计角度看,公积金包括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两部分。新的公司法明确资本公积不得用于弥补亏损,限制了亏损弥补的资金来源,规范了弥补亏损的会计处理,也解决了实务中对公积金弥补亏损的词义游移。
(三)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不得参与利润分配
投资者投资公司获利的途径包括,溢价转让股份或者股票;按期收取股利。股东所获得的股利作为投资收益肯定需要支付企业所得税或者个人所得税。
中国证监会了《关于更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其中提高了上市公司申请再融资时的现金分红标准,由要求“最近3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20%”,更改为“最近3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这个规定能否抑制无利益的公司高管提升为股东分红的要求,实际效果尚需实证证明。这就要求希望获得投资收益并且关注投资税收成本的投资者,要对所准备投资的公司有一个全方位的考量。
对其他财务管理活动的影响
(一)对公司担保行为加以规范修改后的影响
由于对外投资给公司带来经营风险,对外担保可能增加公司负债,滥投资或滥担保将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为此2006年公司法对投资和担保的决策程序做出严格的要求,在第16条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担保总额及单项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而原《公司法》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在日常的财务会计处理中,如涉及公司对外投资和担保问题的,尚需关注其决策程序的合规性。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问题,在法律法规上有更加严格的限定。新的《公司法》第122条规定,上市公司在一年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的,应当由股东大会做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二)保障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修改后的影响
2006年《公司法》170条规定:“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依照公司章程规定,必须由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作出决议”。第171条规定:“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议凭证、会计账册、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而原《公司法》没有这方面的规定。由于实践中存在公司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操纵会计师事务所现象,影响了外部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了保障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真正发挥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公司法》对此作出规定,使得公司在处理会计资料和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时有法可依。
(三)股份回购问题修改后的影响
2006年《公司法》143条规定中,增加了公司可以收购本公司股票的两种情形,分别为实行公司员工股权激励机制,解决公司合并、分立中异议股东权利保护问题提供了条件。考虑到公司收购本公司股票,毕竟属于公司资本制度中的特例,容易滋生弊端,因此,在增加回购情形的同时,又做出一些限制性规定。如为了将股份奖励给公司员工而收购公司股票的,不得超过本公司已经发行股份总额的5%。这一规定,引发了两个财务问题。一是用于奖励员工的股份,其收购资金在公司的税后利润中开支与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不一;二是会计处理问题。
综上,公司的财务管理与《公司法》的修改有密切联系。《公司法》是财务管理最重要的强制性规范,一旦违反相关规定,其成本巨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市场化阶段的转型,此时将面对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与市场化要求之间剧烈的矛盾与冲突。唯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制度,才有助于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前进中逐步化解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然而,目前已经“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基本上是惨淡经营,有的已铩羽而归。经验乏善可陈,教训比比皆是。无论销售额、利润,还是现金流,海外公司对母公司的贡献无几,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鸡肋。因此必须采取果敢措施,整顿、重构海外公司财务。
在讨论海外公司的财务重整前,应先对目前海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和海外公司面对的理财环境有所认识。
海外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特点是:主要体现国家主导意愿,大手笔的基本为国有企业;产品/服务档次低,难以进入东道国主流市场;FDI的区域分布主要为开曼群岛、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部分资金又回流国内;投资方式以境外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轻工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为主,其次为制造业,服务业较少,科技、高端产业比重偏低;对发达国家投资的某些产业,体现为国际产业的逆向转移,如TCL收购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由这些特点所决定,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存在以下问题:
1.海外投资项目先天不足
(1)投资动机政治化,缺乏明确的海外发展战略。在海外投资结构中,国有企业占有绝对比重。为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号召,国有企业基本上不进行详尽的考察、分析、论证,项目就草草上马。非商业化动机的投资,一开始就注定了海外企业命运多舛。
(2)自有资金少,海外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债务负担沉重。资本实力是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核心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经营的恶化、财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就是资金支付能力不足。稳健的财务策略是日后投资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国企业往往不顾自身实力,心比天高,从联想的蛇吞象就可见一斑。在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支持其从事海外投资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贷款。
资金短缺导致投资项目建设期长,资本化时间延长,将本应作为收益性支出的费用进行资本化,致使资产虚增,此外因拖延投产而丧失的机会成本高。
(3)海外投资理念落后,布局落点不当:
相信与政界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市场研究少;重视享受初始投资的优惠政策(如税赋减免,用工政策);比较看重基础设施等硬件,但对市场准入、劳工教育水平、产业聚焦和供应链效率、政府官僚体制运作效率及廉洁度、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软环境较少重视。
选择投资区域时,重利轻弊。经济发达国家有着比较完善的法律与监管框架,资本市场比较成熟,宏观经济与社会政治相对稳定,国家风险系数比较低,但竞争激烈,违规代价巨大;发展中国家市场成长较快,但政治/经济动荡,法规不健全,商业贿赂、社会秩序不稳定常有发生,国家风险系数比较高,缺乏安全感。
2.身患病症,虚弱不堪
(1)盈利模式问题。母公司国内赖以成功的核心竞争元素难以复制到海外,竞争手段单一,把低价作为惯用的竞争手段,产品进入不了当地主流市场,海外公司只顾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
(2)产品问题:
销售渠道少、产品无品牌。海外分销渠道和服务网络的缺乏,以及推广和广告专业知识的欠缺,使公司的产品进入不了当地主流市场。
技术创新及研发能力差,产品多为大路货。技术含量低、差异化程度低,产品缺乏创意、想象力,不够人性化。
(3)财务问题:
销售乏力,开工率低,无法摊薄固定成本。
信用控制两极分化,未能探索出符合当地特色的信用管理办法。多数海外企业过度放账,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账损失较多。
资产负债率偏高,流动性不足,潜伏着债务危机。
盈利面少,亏损面大;盈利企业的盈利额低;亏损企业的亏损额高。
部分公司从事高风险的投机业务,损失惨重。
夸大经营业绩、小金库、虚盈实亏等财务舞弊情况较为突出。
董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经营者决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不同国家/地区的海外企业会计信息不可比,业绩计量缺乏统一的参考尺度。
财务部门作茧自缚,忙于根据母公司的要求,在三张基本报表外,附加许多报表。如按照六要素填报至每一个明细科目,且反映明细科目的月初余额、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月末余额。报表间勾稽关系正确,数据精确到人民币分。至于季报、半年报的报表就更多,遑论年报。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月复一月地做报表,堆砌数据,然后在数据上进行眼花缭乱的组合,耗费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无暇顾及经营中的决策与控制。
由于外派财务负责人不懂当地语言,海外企业多以中文、当地文记两套账,平添了大量工作。中方人员按照中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做中文账,当地人员按照当地的会计准则做当地语言账,年报审计系以当地语言账为基础的,故两套账存有差异,日积月累,差异较大且无法知其原因。
(4)财务人才及队伍问题。不同国家的会计政策、商业环境、税收、法律环境完全不同,这对派出的财务负责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遗憾的是,派出的财务负责人在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敏感性、外语、沟通能力等专业方面距离要求相差甚远,财务部班底几乎由国内人员派驻,当地人员所占比重极小、工作岗位低。
(5)工会问题。在解聘、加班、请假、加薪、计酬方式、工作环境与条件等涉及工会会员重大利益方面,海外公司的工会组织代表劳方,与中方管理层进行谈判。动辄停工,甚至让企业陷于瘫痪,致使营运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用工成本节节攀升。
(6)沟通问题。由于语言及文化差异,海外企业行单影吊,与东道国的政府、供应商、客户/消费者、雇员、媒体、社区、行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难以顺畅地沟通,本土员工缺乏归属感,流动比率高。
3.股权存在法律瑕疵
(1)海外企业股东存在名义出资人和实际出资人不一致的情况,根据中国商务部要求,名义出资人应作出放弃权利的承诺,并在当地公证。但个别企业未办理该手续,留有重大隐患。
(2)由于海外企业的股份涉及转让,个别海外企业存在中国商务部批复的境内出资人与国外登记注册的出资人不一致的情况。
(3)海外投资成功与否固然与客观条件、经营管理水平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走出国门后,见之于无形的国人陋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海外项目的成败:
缺乏远见与耐心,好急功近利,有输不起心态。
崇尚事半功倍,好走捷径。
讲人治,经常破坏制度,不按规则办事。
个人利益导向,对公司长远发展很少考虑。
海外公司的理财环境
与国内公司不同,由于所处的政治、文化、技术、规模、地理位置和管理风格迥异,海外公司理财环境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三大特点。稍有不慎,公司就会麻烦缠身。笔者不讨论无法企及的政治、技术等因素,仅列举当前海外公司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1.政策的透明度、合理性与执行力
经营海外企业,不能以国人的思维、眼光对待东道国政策。不妨换位思考,以跨国投资者的眼光看中国政策,会觉得象雾里看花。国内一些政府部门紧握审批、审核权,制定的政策较为粗放,透明度较低(内部有掌握标准),政策制定从严、从高(让企业难以企及),但执行从宽,因企业而异,令企业经营风险很大。内资企业习惯成自然,应付起来游刃有余,但初来乍到的外资企业就难以适应。东道国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问题。
2.跨国界的监管
中国人寿因国家审计署披露财务舞弊而在美国被,道出了跨国界的监管难题。中国人寿在大陆经营,在香港上市,有美国人买了中国人寿股票,若财务造假属实,究竟由哪一方监管?按何地的法律来制裁?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3.会计环境差异
会计准则所面临的会计环境差异非常大,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商法、外汇管制、税法、民俗习惯等都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所以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
诸如国内学术界提出的统一母子公司的会计政策,对海外公司而言,既无必要,又难以执行。首先东道国是否认可执行IAS,而中国的会计准则仅为与IAS趋同,并非一致;其次会计政策的制定并非财务部门闭门造车,还需要考虑海外企业的实际状况、会计环境等诸多因素。
4.文化差异
霍夫斯泰德对IBM投资的64个国家的8万名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将文化差异归结为四个维度:权力差距;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女性化,指的是在多大程度上,人们更强调确定性和物资主义(男性化),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人们更强调对人的关怀和生活质量(女性化)。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文化日益趋同,差异越来越为人们所理解并逐渐缩小。
5.工会组织的影响力
国内工会与海外工会的定位、影响与作用完全不一样。一般而言,国外的工会组织是劳方自愿成立的,工会会费与工会会员的薪酬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在提供每年一定比例的加薪/福利、每周工作时数的限制、社会福利费用、假期、计酬方式、工作环境与条件等涉及雇员利益的很多方面,工会都可以带薪出面与资方谈判,一旦谈判破裂,就可以罢工、企业。
6.其他
(1)对利润的限制政策:
一些国家要求将税前利润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奖金发放给员工。
利润畸高,容易被竞争对手以违反市场竞争规则、用不正当手段获取暴利而。
对汇回利润设限。
(2)汇率风险,包括折算风险、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
(3)时差及地域差,降低了沟通效率,提高了沟通成本,给日常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重构海外公司财务
在对海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和海外公司理财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重构海外公司财务应按照以下指导思想进行:
化繁为简,简单即是美。
风筝高飞,细线在手,既要保持适度的控制力,更要提供强大的支持力,在保证统一性的前提下,又要保证海外公司具体业务操作的便捷性。
借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成功战略。
汲取海外投资的教训,避免重复犯同样错误。
抛弃思维定式,勇于否定自我。
具体来说,重构海外公司财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因时而异,确定分阶段财务战略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财务战略并不相同。财务部门应平衡发展目标与财务资源,专注于资源的获取能力、评估企业现有能力和应该具备的能力、平衡财务杠杆以及资源的配置能力,不可急于求成,违背发展规律。
创业维艰,在创业阶段必须警惕以下现象:
(1)海外公司刚刚进入营运期,母公司就要收回投资额中超出资本金部分。由于此时海外公司尚无造血能力,就被抽血,必然陷入困境。
(2)创设阶段没有建立一套基础管理体制,一方面集权、分权不清,海外公司一开始就不守家训,为日后埋下后患;另一方面基础不牢,起点较低,日后重建工作艰巨。
(3)母公司过分注重短期财务成果,缺乏中长期的整体发展战略,往往鞭打快牛。
(4)眼大喉咙小,还未站稳脚跟,就急于扩充产能,投入大额广告营销费用。
3.行成于思,炼造盈利模式
虽然行业有平均利润率,但如果从价值链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盈利高的行业,仍然有亏损企业。戴尔、太阳城马戏团、高盛公司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善于挖掘价值链中高端部分,创建了独特的盈利模式。没有赚钱的行业,只有赚钱的模式。海外公司必须通过对所在行业的深度分析,知己知彼,度身定制盈利模式:
经营的外部环境:东道国的产业政策走向,行业发展趋势,影响产品销售、成本结构的主要因素等。
行业的集中度:有哪些主要竞争对手,它们在规模、能力、竞争优势、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以及知识产权方面都有哪些特点。
竞争行为:是激烈竞争还是相互合作?竞争对手是谁?在哪些方面与海外公司有比较竞争优势。
业绩:行业和业内主要厂商的财务状况怎样?在盈利还是亏损?行业利润是怎样分配和转移的?
4.角色转型,母公司实施财务变革
对海外企业的财务管理,除一般性的战略计划、预算编制、授权经营、预算差异分析与报告、业绩衡量和管理报酬、利润分配等基本职能外,还需结合海外企业特点,有所取舍。
(1)使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和统一的会计科目,精简财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制定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分层次的标准化报告体系。BP公司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推行标准化,减少了财务工作的复杂性,使之保持单线管理,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透明度。与此同时,采用当地语言记账,只设一套账,摒弃中文账。
(2)母公司资金部门负责全球范围内的资金管理工作。它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融资政策、选择及管理银行合作伙伴,通过利率管理、头寸管理、外汇管理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资金调拨。
由于国内实行外汇管制,不能自由兑换,且政府对外债实行逐笔登记制度,所以海外公司的资金和外汇集中管理策略不能得到有效地实施,但可以走曲线救国的道路。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没有外汇管制,赋税较轻,具有地缘上的优势,母公司不妨将司库中心设在香港,负责所有海外企业的现金管理。
(3)海外子公司虽然融资渠道多、利率较低(一般在LIBOR的基础上上浮),但相应的银行中间费用和要求的抵押比例都比较高,在国内各大银行普遍上市且海外有分支机构的情况下,母公司可以在国内统一向总行申请授信,在国外发放贷款给海外公司,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4)常规交易集约化。日常的交易、收付款、管理应收应付账款之类的常规、简单而具体的业务,不一定必须在其所发生的国家进行。可以放在信息发达、用工成本低、专业化程度高的国家,以集中处理所有海外企业的类似业务。
(5)研究汇率变化,锁定外汇汇率变动风险。
(6)策划关联交易,制定转移支付价格,确保母公司整体收益最大化。
(7)建立研发中心,研究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母公司掌控新技术、专利的许可使用。近年来,跨国公司被指在华进行利润转移。但涉及新技术、专利,因无公允价,国人可能指责无据,德国大众收取上海大众汽车一款车型的授权使用费就高达上亿元人民币。
(8)搭建畅通的信息沟通平台,解决因地域及时间的差异给管理带来的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做以下工作:
设立海外公司财务部门的公用邮箱(包括基本邮箱和备用邮箱)和个人邮箱,公用邮箱对部门大部分人员开放,必须传真的重要资料经扫描后通过邮件形式发送,减少传真容易发生的卡纸、墨迹不清晰、费时和易泄密等问题。
利用MSN、QQ、OA平台进行网上沟通和交流,电话交流成为辅助手段。
海外企业必须每天登陆OA,查询母公司的信息。
(9)母公司的角色转型,要求母公司的财务部门适时调整财务岗位,提高对海外公司管控的能力。默克多的海外传媒集团财务岗位设置就值得国内借鉴:
管理会计师:提交内部预算、经营管理报告。
项目经理:对新项目、业务进行分析论证。
司库经理:负责现金管理。
注册会计师:按照会计准则、监管部门要求提供会计报表。
系统会计师:对ERP、OA等管理提供支持。
税务经理:纳税筹划,进行国际转移定价等纳税规划。
5.海外公司需突出核心业务,创造盈利模式,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1)专注于核心能力的培育,加大外包业务比重。一改国内企业大而全、一切靠自力更生的习惯,对IT、记账、税务、人事、后勤服务均可以考虑外包。调整财务部门内部作业时间比重,降低会计、融资及监督业务所占时间比重,将财务部门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决策支持和控制方面。
(2)学会借力,与强者联盟。可以在股权、营销渠道、供应链、技术与特许权等方面与东道国企业合作,减少失败机率。美国柯达、德国汉高公司进军中国市场,在开始阶段,都是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试水,一旦时机成熟,就通过增持股权、扩大投资、铺设营销网络、建立独立的供应链等方式,取得市场统治权。
(3)推行管理信息化,提高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能力。现在海外企业基本上使用了财务软件,然而部分企业物流、预算、销售、生产、质量、成本、人力资源、顾客关系管理等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尚未构建,导致数据时断时续,效率较低,无法整合资源。
(4)深度挖掘信息,提高财务分析的价值。根据分析的目的不同,内部财务分析报告的种类比较多:基于战略管理与分析的;基于不同产品(产业)经营状况、获利能力的;基于不同SBU(战略经营单位)或地区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的;基于作业与经营环节分析的(采购、生产、营销、服务、研发);基于业绩考评的;基于资本投资决策分析和控制分析的;基于风险识别与控制的(如信用风险控制报告);基于公司与同行业(或标竿公司)竞争地位分析的;基于供应商和顾客价值分析的;基于组织和不同类型责任中心的(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费用中心);基于现金流量控制与平衡分析的。
6.减少非增值活动支出,增加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增值活动投入
由于经营状况欠佳,许多海外企业节衣缩食,视降低成本为公司生存的法宝,牺牲了企业的未来价值。对质量、研发、促销几无投入,甚至连产品的包装材料都不愿改进,产品衣不蔽体,导致顾客经常投诉。
全部企业支出可以分为三类,如图2。
7.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公司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风险分为四类:监管风险、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又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规划风险,此类风险会影响公司的长期目标,由高级主管监控;其次是运营风险,此类风险会导致经营中断的严重后果;最后在风险金字塔底部的是流程风险,此类风险来源于员工的日常工作。风险管理存在于每个细节,依靠所有人的努力。跨国公司通常的做法是设立法务部,有的设立风险管理部,由熟悉企业运作管理的资深法律人士组成。
法务部的职能包括:保证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活动不仅符合东道国法律法规,而且遵守相关国际和海外法律法规;为公司管理层的投资决策和对所投资企业的治理提供法律意见及必要的协助;制定和监督公司授权制度,以明晰权责关系;参与项目和合同的前置审查和事后跟踪,以防范和降低经营风险;参与制定公司经营活动相关文件管理制度,保护公司商业机密,确保公司核心竞争力;提供培训和法律工具。
8.建立符合东道国特色并融入国际化的道德规范
《萨――奥法案》生效后,对上市公司的内部调查活动更频繁了。调查活动主要与安全、财务欺诈、招聘、歧视、员工监守自盗等问题有关,给海外公司敲响了警钟。海外公司应在《员工手册》中列举了可能遇到的诚信、操守、公司价值观的例子,国内司空见惯的商业贿赂、不合理的招待/送礼、财务舞弊/欺诈、种族/性别歧视、不尊重当地习俗均视作不能逾越的。
9.实施本土化战略
由于东道国政府招商引资所提供的优惠政策皆有所图,海外公司只顾自己的利益,是不能立脚的。海外公司必须对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所贡献,以赢得所在国政府和公众的好感与支持,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地位,达到双赢、多赢的目的。
本土化战略一般包括销售本土化,即在所在国销售产品;采购本土化,即在生产中提高使用当地原材料、各部件的比重;资本本土化,即在当地筹资,利润投资于当地;员工本土化,即招募当地人员,进而把部分人培养成为中高层管理人员;研究开发本土化,即在所在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设计当地市场所需的产品。日产公司设在西班牙的伊比利亚汽车公司,生产、销售和财务等部门的主管人员都是当地职工,该公司在当地采购零部件的比例高达80%,日本公司还将自己所拥有的股份主动由90%降至67%。
在“四化”中,员工的本土化尤为重要。据日本学者安室宪一的调查,日本海外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外派遣人员过多,工资成本过高。而据中国学者调查,跨国公司派遣一个管理人员到中国,年费用高达30―50万美元,而聘请一个同级别的当地人,费用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笔者观察,如果比较海外公司的盈利状况和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国内母公司派往海外公司的中高层薪水可达到甚至超过东道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绝非如外界揣测之低。
本地人才对当地文化、民俗习性、东道国及地方政府的税务、审计、银行、法律等方面较为熟悉,海外公司应提供同等的机会。
至于操作工人、从事一般性事务的管理人员,没有必要向中国驻外使馆、东道国移民局申请多多益善的指标,完全可以在当地招聘。
提高员工的敬业度,一直被我国企业所忽视。海外企业应在工作挑战性、职业发展机会、薪酬福利、培训、资源支持、工作认可等方面,给予本土员工更多的平等地位及人文关怀。
实现员工的本土化,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劳工关系,减少员工流失率,总体上降低用工成本,稳定产品质量。
10.发挥对东道国政策制定的影响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不同国家的法律逐渐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趋同或一致。海外公司必须学会结纳、融入东道国的利益集团,通过利益集团向东道国立法动议、批准机构进行公关、游说,申张自己的权益,以此影响东道国政策制定的走向。
这里我们还想着重讨论一下深度挖掘信息、提高财务分析价值的问题。就制造/服务企业来讲,应主要侧重于对现金、销售收入、顾客、产品、质量、营运效率、成本费用、竞争对手的分析。限于篇幅,以下仅就销售收入、产品、顾客、营运效率四个重要的方面进行细致分析。
1.销售收入
在企业年终海外经济工作盘点会上,有三个似有规律的现象:
(1)销售收入与预算出现较大差异的单位,经济考核的目标值与考核值必然相差悬殊,否则可能存在财务舞弊行为。
(2)当实际销售额高于预算值时,海外高管汇报时神采飞扬,将销售增长功劳归为已有;但当低于预算值时,大叹苦经,将罪过归结为市场萎靡。
(3)销售收入的预测建立在往年历史数据之上,而没有依据经营战略、产品定位、市场分析、行业比较及竞争策略,所以几乎绝大多数海外企业的销售预算脱离实际。
年复一年的预算中,也许没有比销售收入的准确预测更难的了。大多数海外公司销售额偏低,销售增长缓慢,的确令人沮丧。但是我们是否应该反思:销售预算的依据是什么?市场是真的萎缩了吗?有无待开发的领域?客户流失的原因是什么?新产品的研发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和节奏?按照市场区域、业务单位或产品线分类能否解释销售的原因?一句话,尽管海外市场千差万别,海外公司必须能明明白白地解释销售收入增长、减少的原因,而不能简单地以“市场原因“一个理由加以搪塞。
通过销售收入增减因素的分析,为产品销售策略的制定及收入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据此可以发现差距与潜力。如图3所示。
2.聚焦核心产品,调整产品结构
(1)产品利润贡献分析。运用波士顿矩形图,对产品的毛利率、毛利额进行分析,以确定不同产品的发展策略。
(2)定价及销量趋势分析。产品价格走势图反映了公司的议价能力及产品价格为市场的接受度,销量走势图反映了产品的成长性,据此可以制定不同产品的销售策略。两者之间的组合较多,以下仅列举重点关注的几类趋势:销量、价格均为上升通道;价升量升,价跌量跌;价升量跌,价降量升;价格回落,销量急速减少。
3.客户分析
(1)根据地区、客户、产品、销售员对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实现三维的综合分析。
(2)对同一客户不同产品、不同客户同一产品的销量、销售额、利润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外便于售后服务及定期访问。
(3)客户信用管理,确定授信额度及时限。
(4)对品种、内外销、地区销售情况的历史及现状的分析。
(5)提供销售毛利表、产品增长分析表、产品流向分析表等各类管理报表。
(6)分析客户的销售趋势和购买习惯。
4.营运效率
营运效率主要体现在存货和应收账款两个指标上,国际上通用周转天数,而非国内的周转率(周转率的分母简单加权平均,很不科学),计算的方式也不一样。
(1)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原美国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钱顺江先生介绍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计算方法,非常富有新意,较国内常用的计算方法更为符合实际,为便于说明该指标的计算,举例如下:
某公司2004年3月31日的应收账款余额为8601万元,其中1月份销售额为3652万元(不含税,下同),2月份销售额为2585万元,3月份销售额为2546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则如表1。
(2)存货周转天数。由于各时点的存货连接起来并非呈平稳曲线,故国内习惯使用的以期初与期末存货的加权平均计算存货周转天数,并不一定有道理。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计算方法,先分解:
原材料回转周期(月数)=原材料年末存货额÷(年材料费÷12)
在制品回转周期(月数)=在制品年末存货额÷【(年材料费+年总生产费用)÷24】
产成品回转周期(月数)=产成品年末存货额÷(年销售成本÷12)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以变通计算三类某月份存货的回转天数,三类存货的回转天数相加,即为存货周转天数。
(3)库存保障倍数。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试图揭示库存的呆滞程度,觉得库存保障倍数是个非常好的指标,库存保障倍数=月均销量÷月底库存量,它反映了库存的安全程度。库存保障倍数越高,说明库存的流动性越强,积压的可能性越小。
政策建议
政府要转变思路,转变职能,审批不是工作的全部,更要为海外公司提供公共服务,制定一些有利于海外公司发展的政策,以提高海外投资项目的成功率。
1.税收方面
(1)实行税收饶让办法,无论是否缔结双边、多边友好协议,对境外投资的所得收益一律抵、免按国内税法计算应补缴的各类税金,如境内投资方获得的境外股权转让收益、分摊给境外的各类费用等(如管理费、专利/专有技术使用费、品牌使用费)。
(2)考虑到境外工作人员的家庭必需支出及个人社会统筹金的缴纳,对在境外工作日超过183天/年的人员,由派出单位和境外企业两头发薪,不合并缴纳个人所得税,仅就国内发放薪水计缴个人所得税。
(3)取消因全资和非全资投资导致计算方法不一致的规定,根据持有的目的和期限长短,区别对待。对创设、并购、境外债务人抵偿债务等以长期拥有为目的而取得的投资性质的股权,其分回的红利、股息等收益,按现有方法处理;对不以长期拥有为目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带有投机性目的的投资,其获得的收益/亏损按抵扣率计缴所得税。
(4)取消分国不分项抵扣法,对投资性收益统一采取定率抵扣法,抵扣率提高至现行税率(33%),也可按产业政策分档。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东道国/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与我国不同,导致在抵扣项目的定义、内容上不尽相同,而且会计政策、税收政策迥异,投资主体涉税人员没有能力区分差异,建议简化抵扣方法。
(5)对投资性收益实行先行收回投资法。对境外企业实际分回的投资性收益,首先冲减投资成本,视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待投资成本全部收回后,按照抵扣定率计缴所得税。
(6)由于东道国法律法规对我国国有企业设立独资企业的限制,出现了名义出资人和实际出资人不一致的情况,名义出资人的投资全部由实际出资人支付,由此会引起投资收益归属及所得税征管问题。建议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名义出资人所享有的收益/亏损由实际出资人享有/承担,来自于境外所得计征的所得税由实际出资人承担。
(7)对境外投资取得的投资性项目、投机性项目的盈亏,应允许项目内相互弥补,但投资性与投机性项目之间不能相互弥补。
2.金融方面
(1)延长国内金融机构对境外投资中长期贷款的贷款期限,期限为5―10年不等,对国家鼓励性投资项目可适当放长贷款期限。
(2)实行普惠、特惠相结合的贴息政策。对一般性项目实行普惠制,贴息年限暂定为5年;对符合国家鼓励的项目,实行特惠制,贴息年限暂定为8-10年;对国家限制投资及投机性项目,一律不享受普惠和特惠政策。
(3)降低境内企业为境外提供担保、委托贷款的门槛。
(4)鼓励境内投资方通过境内金融机构发放对境外企业的委托贷款。
3.外汇管理方面
(1)除资本性项目外,凡经常性和非经常性项目,允许投资方与境外子公司相互调剂资金,实行备案制。
(2)对境外投资较多的企业,允许设立区域性离岸财务中心。
(3)简化境内企业为境外提供担保、委托贷款的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
一、引言
公司特别处理的规
定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公司法。《公司法》第157、158条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在限期内未能消除,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1998年3月1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要求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根据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对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包括财务状况异常或其他状况异常的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即公司股票日涨跌限制为5%,中期报告必须经过审计,股票的行情显示有特别提示。如出现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即暂停上市。暂停上市后在第一个半年公司仍未扭亏,证券交易所将直接做出终止其上市的决定。如果公司实现盈利,则可以按程序申请恢复上市。1999年7月9日起,依据《公司法》第134条有关“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持有的股票可以依法转让”的规定,深、沪交易所对暂停上市的股票开始提供“特别转让服务”。2001年2月24日,证监会颁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其中规定,暂停上市的公司在宽限期(通常为12个月)内第一个会计年度继续亏损的,由中国证监会作出其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ST制度实施以来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如何?理论界和实务界以及广大投资者对它的评价怎样?如何对它进行完善?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展开研究。
二、ST公司——处于风雨之中的诺亚方舟
ST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司群体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ST公司数量快速增多。截至2003年12月16日,深、沪两市共有136只戴有ST帽子的股票,涉及119家上市公司,其中116家是A股公司,同比增长了80%。ST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有些是由于利润追溯调整后最近两年连续亏损,如*ST星源、*ST江纸等;有些是由于不实资产扣除后,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如ST东方、ST金泰等;有些则是因为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ST麦科特、ST珠峰等;有些是ST公司虽然扭亏但没有满足撤销特别处理的条件而遗留下来的公司,如ST吉发、ST南摩等;有些是由于出现资产遭受重大损失、银行账号被冻结等重大经营及财务异常情况而被ST,如ST信联、ST啤酒花等。针对目前我国被ST公司的情况,陈瑜(2000)对此专门做了一个统计分析。截止1999年底,我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中曾被宣布为ST的共有67只股票(包括A股和B股),58家上市公司(以下称为“ST公司”),其中,1998年27家,1999年31家,具体被ST的情况见下表:
*
三、ST公司的会计行为和会计政策选择——来自经济人假设的分析
1.经济人假设和会计行为的关系。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按照这种假设,人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权衡和计算来追求最大利益的人,而“这种私利就其狭义而言是由预测或预期的纯财富状况来衡量的”(布坎南,1983)。AdamSmith(1776)指出人是有理性的,利已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们的基本行为方式是在既定的约束与限制其追求自身的福利,当面对能够带来不同福利效果的种种方案的选择时,人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方案,而不是相反。我们认为经济人假设同样适用于法人的研究,所以ST公司的会计行为同样也离不开经济人假设的影响。
2.ST公司面临的现实及选择。ST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要在证监会更严格的监控下,努力改善公司生产经营状况,以求摘去“ST”的帽子,恢复为正常上市公司;否则,将可能踏进更为沉重的“PT”家庭,进而面临摘牌的厄运。为此,ST公司只能有两种选择,即要么进行公司改革,要么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对前一种,企业常用的方法是资产置换、债务剥离等债务重组措施,但从目前的运行看收效甚微;对后一种,公司主要进行会计政策变更,但由于变更空间有限,企业难以达到目的。
3.ST公司进行会计包装——合理但不合法的选择。WilliamR.Scott认为会计信息生产具有私人动力和契约性动力。基于证券市场的法规政策压力,一些己亏损一年的上市公司为避免被特别处理,或是己连续亏损两年的公司为避免被停牌,在当年实际扭亏无望的情况下便产生了通过盈余操纵“扭亏为盈”,以逃避监管政策所规定的惩罚的心理。我国学者陆建桥(1999)针对亏损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果显
示我国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做出了能显著调增收益的操纵性应计会计处理,推迟出现账面亏损并因此而陷入困境的时间。”并且,为了避免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管制与处罚,亏损公司在亏损及前后年份普遍存在着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操纵行为。而且为了达到摘去“ST”帽子的目的,ST公司往往采用各种合法及非法的手段进行包装,如:虚增收入(提前确认收入制造收入);虚减费用(递延确认费用、费用资本化、潜亏挂帐);关联交易(关联购销业务、转嫁费用负担、转让置换资产、计收资金占用费、托管经营);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改变存货计价方法、改变折旧政策、改变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等);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处置资产损益、股权转让损益、债务重组收益、费用减免、税收减免、利息减免、地方财政补贴和返还等等);除此以外,我国一些企业还常常通过亏损平滑的办法来逃避被特别处理或摘牌的惩罚。亏损平滑指在已经发生亏损的情况下,公司会在某一亏损年度将以后年度还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前确认,在一年内将亏损做大,从而间接为下一年的扭亏为盈提供基础。
四、对ST公司管理的缺陷——对现有制度和方法的反思
证券市场的相关制度安排不完善是不公正会计行为的外在诱因。不公正会计行为是上市公司、审计机构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所以我们在分析ST公司的上述会计行为不当时一定要结合现行的法规制度的缺陷进行展开。
1.指标规定的缺陷。当前被戴上ST帽子的公司主要是根据公司是否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其他状况异常,其中财务状况异常指公司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或公司净资产低于公司股票面值。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公司的经营从理论上说最终的结果有三种情况,即亏损、保本和盈利,但实际上只可能有两种——亏损和盈利发生。而亏损和盈利本身就是一个不太精确的值,既盈亏临界点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推导的产物。从计算的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多步式利润表对会计盈(亏)的计算为:销售收入-销售调整额-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外收益-营业外损失)-利息费用=净利润(或亏损)。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只要公式左边的任何一项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右边的结论是错误的。而一个上市公司,其涉及左边的事项可以说是相当复杂和庞大的,所以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出盈利(或亏损)的答案是无法确保准确的。从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上述公式计算的结果用符号表示只有两种,如果是号即为盈利,如果-号即为亏损(当然等号为保本,在此,不考虑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出盈利(或亏损)的
答案是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2.时间标准的不科学。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或公司净资产低于公司股票面值将被戴上ST帽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年就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用两年有什么依据,为何不用一年或三年?而且我们有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对该公司的影响。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品从最初投放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都存在一个有效生命的过程。各个过程可分为投放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所以我们在进行判断时一定要考虑该公司是处于成长期,还是衰退期的情况。如果是前者,也许盈利的曙光就在前面,也许再过一个月企业就会盈利,但就在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下,却由于连续两年微亏被戴上ST帽子,结果是本来马上就要迎来盈利的企业,却被一顶ST帽子推向了万丈深渊。当面临这样的结局时,任何一个理性的公司决策人都会要求会计进行财务报表的包装。
五、相关理论的分析——来自财务预警理论的启示
出现ST就意味着上市公司的财务已经出现警情。所以必须用财务预警理论来对之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确定警兆,即要明确警情发生变化时的先兆。警兆包括警气警兆和动向警兆。在财务预警系统中,反映财务风险状况的一般属于警气警兆,而导致财务风险的经营风险状况属于动向警兆。当财务风险处于发作期时,其警兆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财务警兆,如资不抵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出现负数;过度依赖短期借款;累计经营性亏损数额巨大;存在大额的逾期未付利润;无法履行借款合同中的有关条款;存在大量不良资产;重要子公司无法持续经营且未做处理;无法获得供应商的正常商业信用;难以获得开发新产品及其配套投资所需资金。二是业务警兆,如主导产品属于夕阳产业的产品;已失去主要市场、特许权或主要供应商;人力资源短缺。三是或有事项警兆,如贴现;担保;抵押借款;未决诉讼;其他数额巨大的或有损失。如果上述警兆出现后,相应的警情也就会发生。警情的级别程度就叫警度。财务预警的警度一般分为五种: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和巨警。在财务风险“发作期”时警兆及评分标准为:有财务预警,则其组成项目各为3分,无财务预警为0分;有业务预警,则其组成项目各为4分,无为0分;有或有事项预警,则其组成项目各为1分,无为0分。如果警兆指标得分为0,则为无警;如果警兆指标0
所以,我们在分析ST公司的风险程度时一定要按照财务预警的理论来进行。正如葛家澍教授(2000)指出的那样“单个汇总的数据不能够充分传递一个主体的财务信息,必须根据项目的不同性质加以适当分类”。结合ST公司的特点,我们认为在对ST公司进行评判时也要进行综合考虑。
六、当前国内外财务会计报告综合分析的评述——为构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寻求理论支持
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杜邦
财务系统以所有者权益报酬率为核心指标,将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层层分解,逐步深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系统,全面、系统、直观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其分解式为:权益报酬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通过以上几种主要的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杜邦财务分析系统面向外部,以提供综合信息为主,是一种有效的财务综合分析方法。但是,它分别单独观察各指标的变动情况,不能将各指标联系起来分析它们对总指标的影响程度,并不能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
2.沃尔评分法。美国财务学家亚历山大.沃尔于本世纪初在《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首次提出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沃尔选用流动比率、净资产/负债、资产/固定资产、销售成本/存货、销售额/应收帐款、销售额/固定资产、销售额/净资产七个比率指标,并分别给以权重25%、25%、15%、10%、10%、10%和5%,按确定指标标准比率和实际比率计算相对比率,然后与其权数相乘即可确定企业信用总评分,以此评价企业综合财务状况。沃尔评分法的主要缺陷在于:无法从理论上证明指标选择数量的缘由、赋予权重大小的依据、某些指标异常变动时如何处理等问题。
3.z计分模型法(Z-scoreModel)。“Z计分模型”(Z-scoreModel)是美国人爱德华.阿尔曼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用以预测企业破产的一个模型。“Z计分模型”的模型是:Z=1.2X11.4X23.3X30.6X40.999X5。其中:Z——判别函数值;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该模型中的五个变量分别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X1、X4)、获利能力(X2、X3)和营运能力(X5),五个变量汇总反映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大小。一般地说,Z值越低破产的可能性越大,阿尔曼根据美国1970~1973年的计算资料得出:如果z值小于1.81,企业出现破产的先兆,破产的可能性极大;反之,如果z值大于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破产的可能性很小;如果Z值在1.81~2.675之间,则是在阿尔曼所称的“灰色地带”,企业的财务状况很不稳定。“Z计分模型”比起我国当前判断企业是否进行ST的做法,应该说要科学合理得多。它综合考虑了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力能力和营运能力。这个模型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它没有考虑企业未来的成长能力,同时它完全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但企业的许多具体情况完全用定量分析是不能实现的。
4.我国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我国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有三套:一是1995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1997年颁布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体系;三是财政部于近期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我国于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企业总评、评价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
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金利润率、营业收入利税率、成本费用率等”。财政部于1995年也提出了一套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它包括:销售利税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在这三套体系中,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无论是评价方法、指标内容、还是评价用途均优于前两套体系。但由于该指标主要侧重于国有资本金的效绩评价,同时还存在有待充实、完善的地方。
对此,钱爱民(2003)提出从目前我国来看,有关方面尚未制定出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指标,理论界在这方面结合中国国情的研究尚属空白。
七、重新构建ST公司的财务分析框架——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针对ST公司的特点,我们在考虑设计它的评价指标时要注重其评价指标内涵的多维性,包括:广度维指标(将评价的视觉扩散到投资人、债权人、员工、市场及社会等诸多方面)、深度维指标(在评价的层次上,由表面业绩向内部经营挖掘)、远度维指标(就是在评价的时域上,由短期向长期,由现实成绩向未来发展潜力渗透)。
1.建立ST公司综合效益评价。由于投资者对ST公司最关注的是他们的投资是否能够得到保值和增值,所以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是很有必要的。综合效益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按照“客观、公正、综合、规范、科学、全面”的原则,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营运、财务收益、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经营成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2.综合效益评价的思路、方法和对象。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客观公正、操作简便、针对性强”的基本思路制定,以发展能力为核心,采用多层次指标体系和采取多因素逐项修正的方法,运用系统论、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实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综合效益评价的对象主要是那些连续两年发生亏损,即将被戴上ST帽子的公司。如果评价后,认为该公司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同时经营风险不大的话,则可以将这个公司列人观测公司的行列,可以给其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发展。当然,如果经过评价,认为这个公司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经营风险又大的话,则可以对其进行ST,并可以根据上述财务预警的警兆指标计算方法进行警情、警度计算。
3.综合效益评价的内容和指标设计。综合效益评价的内容和指标设计一定要考虑ST公司的特殊性,即ST公司的投资者的关注域和其他公司的不同之处。将公司的资产安全状况、发展能力状况、资产营运状况、资产流动状况、财务效益状况、偿债能力状况作为综合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
4.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由评价指标和评议指标两部分组成,评价指标包括三层次的指标,其中资产安全
状况、发展能力状况、资产营运状况、资产流动性、财务效益状况、偿债能力状况组成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分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反映效益评价的基本情况,可以形成企业评价的基本结论;二级指标下再分若干个三级指标——三级指标是依据公司有关实际情况对二级指标评价结果再进行逐一补充,以此形成公司效益评价的定量分析结论。评议指标是指对影响公司经营效益的非定性因素进行判断,以此形成公司效益评价的定性分析结论。在具体进行计算时可根据上述指标在ST公司的判断中所占的重要性确定分值,评价指标占80%,评议指标占20%,评价指标满分100分。根据各个一级指标在其中所占的重要性再进行分配,如确定发展能力评价为23分,它所属的两个二级指标可分别定为销售增长率13分,资本积累率10分,在二级指标下面还可以分出三级指标,总资产增长率7分,固定资产成新率6分,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10分。按同样的思路可将评议指标进行相应的划分和配予分数。
5.综合效益评价的评价报告和结果运用。通过采取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定性分析为辅助,实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互校正,以此形成企业效益评价的综合结论。该报告是由评价工作组完成全部评价工作后,对被评价的公司在评价年度内资产安全状况、资产营运状况、资产流动状况、财务效益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客观判断形成的综合结论的文本文件。它可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组成。正文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描述、主要指标对比分析、评价结论、评价依据和评价方法等。报告附录包括有关评价工作的基础文件和数据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陈瑜.2000.对我国证券市场ST公司预测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6
陆建桥.1999.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9
葛家澍.2000.论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会计之友,8
李安定等.2004.上市公司财务失败预警研究,理财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