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9: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酒店会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现代酒店在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会计核算贯穿于酒店管理的始终,对于酒店而言,会计核算可以有效保证酒店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财产安全。但会计核算是一种通过会计方式来达到财务控制,以期提升管理的科学方法,其并不能为酒店提供预防的目的。因为会计核算自身存在着局限性,在具体实施中常常会受许多无法预料的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制定会计核算制度时,应当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现代酒店会计核算制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腐败导致核算失效
会计核算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权责发生制原则。实行权责分离,就是为了保证员工之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责任明确。但在许多现代酒店中,由于内部腐败,而产生了会计所得信息的不真实。例如,酒店服务生在收取了费用后,与收银员共同腐败,就会导致二者之间的制约变得形同虚设,在会计核算时所得到的信息来源也并不真实。没有明确真实的信息基础,会计核算的工作也最终也必然只能得到一个不真实的结果。
(二)人为因素导致核算失效
会计核算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因为操作的人为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或有意、或无意的因素影响。以有意来说,如果执行会计核算的高级管理人员、虚报费用、私做报表等,都会导致会计核算从根本上失去了作用。酒店会计核算中,对于会计核算重视程度不高,录用核算人员的门槛过低,导致一些特殊岗位的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在专业问题上出现各种各样的纰漏,再比如无意而言,稽核人员因马虎或出错,或者因为信息不及时等,都会影响会计核算程序失去其原本的效果,导致最终数据的偏差。
(三)会计核查程序本身的局限性
一般而言,会计核查程序是为了那些复杂、频繁的财务管理工作而单独设计的。对于一些会计核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特殊情况,可能有事并没有明显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要设计一个十全十美的程序来应对财务管理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国内现状而言,大多数现代酒店并没有采取一个符合行业特点的专业性会计核查程序来进行管理,这就到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因为采用的是通用的会计核查方法而无法应对具有强烈行业特点的会计工作。这对于酒店财务管理来说,无意是为其会计工作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
三、会计核查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完善核查机构独立性
强化内部监督会计核查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国内外大量实例已经表明,多数是内部财务腐败问题所导致。因此,会计核查控制的首要任务就应当是解决内部监督的问题。另外,在现代酒店管理中,很多酒店的会计核查工作并没有被独立出来,而是依附于财务工作的一部分,甚至在某些酒店中,出现了自理自查现象的发生。这就使得原本对于公司至关重要的会计核查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形式主义,只是流于表面程序,而忽略了其真正的意义,会计核查工作也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现代酒店应当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核查机构,强化其内部监督职能,真正完善会计核查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加强会计核算信息的及时性
由于酒店经营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经营,有其自身资金流转快、人流量大的特点。因此,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也应当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以调整。酒店以某一旅客或某一团体为单位进行接待,随之入住而带来的就是后续的各项服务项目。这些都要求酒店在很短的时间内及时正确的完成。因此,会计核查工作如果依据普通公司企业以月为单位进行展开,必然会导致大量问题的产生。应当编制每日营业报表,简便手续,这就要求酒店管理者及时提供酒店的经营动态,以服务于会计核算信息的来源及时。例如,应当以日为单位,将每日的信息流水编制报表,次日报给有关部门经理。由此可见,酒店的会计核查工作,相较于普通公司企业而言,在时间方面有着更为高的要求。会计核查是酒店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加强会计核查信息的及时性,有利于加强酒店内部的财务控制。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全通用标准化的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会计改革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已成为现实,为实现会计数据信息的高速传递及上报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会计电算化是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一、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这是规范会计工作及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会计改革贯彻新《会计法》,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质量的迫切需要。
会计电算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将严重阻碍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程度不够。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一些人认为。会计电算化为时过早,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编程序的过程,是单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是会计部门的责任等等。另外,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人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导致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再次,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出于使用习惯的制约,人们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2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也存在着阻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另外。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所以,我们必须看到,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毕竟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对此加以有效控制非常必要。
3社会上大部分的会计基础工作也不符合电算化的要求。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部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健全,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
4从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的结构层次来看,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单位的会计人员接受新事物、创新观念的意识较低,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素质较差。只能机械性地使用财务软件。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束手无策。虽然商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做了系统的培训,但是,部分会计人员由于接受能力较差。在上机时经常出现错误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者导致系统崩溃。
5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方面做的也远远不够。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目前软件厂家来说,真正研究数据保密问题的厂家屈指可数。所谓加密,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另外,在进入系统时加上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嚣等限制手段,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不尽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6当前会计电算化涉及范围也存在相当的局限性。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更不是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既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数据同源,管理会计电算化就可以采用财务会计电算化提供的数据,生成管理报表。然而,由于管理会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及财务会计,因此,其在企业推广较难,这就使管理会计软件开发步履蹒跚。虽然有少数软件开发商已涉及到ERP,但其技术还不够成熟,离企业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7在会计电算化审计发展上还不能够与国际接轨。我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指出: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可以采取手工审计方式,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获得审计证据。尽管有这种规定,但是,各类审计组织在审计过程中极少实施计算机辅助技术,大多采用手工方式操作。虽然手工操作取得的审计资料更直观、更具体,但是,影响审计结论的一些重大问题容易疏漏,因而审计风险比较大。导致电算化审计陷入疲软状态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审计人员尚未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仍旧沉湎于传统的手工审计技术;其次是审计软件开发速度慢,由于受利益驱使,许多软件开发商并不看好审计软件的开发,而更热衷于会计软件的开发;三是相关审计准则的制定以及计算机审计实务工作滞后于经济形势。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途径
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动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治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要害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引导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制定出台会计电算化治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引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会计软件市场治理。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培养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
会计电算化怎样才能适应会计改革的要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经济过程的监控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呢,笔者认为可有以下几种途径:
1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账务处理、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基层单位要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各级政府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在摸清本地区、本部门会计电算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规划。
2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要害环节。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目前,要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秩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培训抓起,逐步提高。具体要求是,力争使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级培训,把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技术。
3加强会计核算软件治理。会计核算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环节。我们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开发、应用、推广、服务等环节的治理,推动会计开发研制的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促进会计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推动会计软件的社会化,进一步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加强会计电算化治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治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财务部门要加强会计电算化治理制度建设,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应逐步规范会计电算化的治理工作,指导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会计治理的法制化。
5改革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职能。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把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把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治理知识等,因此,会计电算化将促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向既博又专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电算化会计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显得很不适应,必须进行改变、补充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人员变化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审计对象也更多元,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胜任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
2、审计内容变化的需要。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电算化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诸如手工会计系统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为非法篡改,则电算化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式处理有关的会计事项,错误的结果将不堪设想。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吞没企业的财物。
3、审计技术变化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例如,传统的记账方法是每登记一笔账,便可以从账上看到相应一笔记录,而电子电算化却不能每登记一笔记录就打印一笔记录,供工作人员阅读,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于一个月或一日打印一次。平时,记录输入到电算化以后,在尚未打印以前,若想看这些记录,只能凭借机器阅读,倘若想同时在几笔记录中对照查看,则很难做到。又如,传统的手工记账一般可以从字迹上辨认出登记人,从而明确责任,但是电算化只能提供统一模式的输出资料,没有记录人的笔迹,无法从记录上辨认登记人,这可以使在电算化的记录中建立、更新、消除一切资料而不留半点痕迹。
4、审计标准和准则变化的影响。审计界已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等。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审计标准和准则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电算化会计的审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5、审计线索变化的需要。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由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和磁带取而代之,因此,肉眼所见的线索减少。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电算化,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电算化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甚至消失。传统的查账方法,对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已不完全适用。
6、审计作业手段变化的需要。在手工会计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一般都是手工操作。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如果仍用手工操作的方式来进行审计,是很难达到其审计目标的。
二、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审计
由于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并不太熟悉,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电算化审计准则,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这种现状妨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
1、增加审计审核窗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审计的重点是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应增加审计审核窗口,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同时,为了能够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审计的要求,使系统在处理时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以便审计人员在电算化条件下也能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2、提倡事前系统审计。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电算化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另外,当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后,要对它进行改进,这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代价也要昂贵得多,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除了要对投入使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外,应提倡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
(1)一部分单位没有实行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已使用的部门、单位大多数只停留在简单的应用阶段,如工资的发放、报表的简单汇总等;(2)会计电算与手工核算并存,不具备“甩账”条件;(3)所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的规范性、适用性差,不能满足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4)缺乏既懂会计又能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5)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进展缓慢。总之,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跟不上需要,操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部门管理不够科学、安全,相应的管理措施明显与现实不符,存在漏洞;优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少,性能不完善,使用说明书不规范,不详尽;会计软件之间缺乏兼容性,致使重复开发过多,造成资源浪费;会计软件频繁升级,无法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相对稳定性;当前会计软件无法满足会计数据保密性的要求;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会计电算化中未充分应用,商品化软件开发推广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
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力度不够
对会计电算化认识存在偏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部分财务人员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形式,较为方便,没有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重大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会计软件的使用只局限在核算上,对于其他作用、功能不加以使用推行。其次,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加上目前各项管理都是建立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之上,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方式,有较大难度。再次,是许多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仅把会计电算化认为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标志,把计算机作为主要因素,把财会人员作为次要因素,不重视财会人员的培训;最后,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二)缺乏会计电算化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则相反。要使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2)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几年时间,计算速度提高了几十倍。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大多是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差,只是拿个证书为而已。(3)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培训没有系统性。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不够
会计软件的质量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物质基础,目前财政系统使用的软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财务上的有些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当前大部分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上大伤脑筋,却没有多少软件公司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系统一旦瘫痪,或受病毒侵袭,系统恢复起来比较困难,要恢复原来的数据就更成问题。尤其是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所以,对于新兴的网络财务软件,更应当重视其安全保密性。
三、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逐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法规政策
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同时,对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也应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章,结合单位的实际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
(二)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要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就会形成,必将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三)会计软件信息系统的开发
会计电算化的有序发展离不开会计软件信息系统的开发,由于目前实施电算化还属初级阶段,会计软件的开发应立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尽力开发“傻瓜型”软件,简化操作和去掉不必要的功能。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对用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针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要求对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是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记帐的基本方式。会计电算化以其高效、自动、方便、准确、及时等优点正日益受到广大会计人员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M].北京:财会出版社,2003.
[2]王亚平: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J].现代会计,2006(2)
2.管理型会计软件在时间上跨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有预测、计划、分析、控制和评价等基本功能和决策支持能力。
3.管理型会计软件在空间上,延伸至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系统的操作者和信息使用者也单纯地由财会部门,扩大到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
4.管理型会计软件是一个有较高集成度的新系统。它集核算、控制、预测、决策于一体,从管理层次上它包括车间级、部门缴、企业组乃至集团组在内的各个层次管理功能于一体。从使用数据来看,它除了利用货币性数据以备核算用之外,更注重内部业务和外部业务的非货币性信息。系统各模块之间紧密结合,强调同一数据的单一人口及数据资源共享,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管理型会计软件是一个非常灵活、开放的系统。具有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用户可根据需要对采撷的信息加以处理和利用,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决策人员提供信息服务。
二、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的目标
1.应收账款管理的电算化
财务管理重点是对流动资产的管理。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它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要有增加销售和减少存货的功能。因此,减少收账损失也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收账款日常管理的电算化也是会计电算化的必然趋势,具体做法是建立客户的信用档案,借鉴评估机构的评估等级把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分类。我们借鉴西方企业的做法,在选择赊销客户时~定要择优挑选客户。对于新客户主要采用间接调查法即通过与购货方有业务往来的企业、购货方的开户银行、本企业的推销人员、对方企业的信用等级以及委托社会机构来把握购货方的信用状况这样一种方法等。
2.存货管理中的电算化
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占的比重较大,存贷利用程度好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极大。因此加强存货的规划与控制,使存货保持在最优水平不仅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管理型会计电算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做法是对库存的数量进行ABC分类控制,对占用储备资金量大、采购较难、重要性的A类物资,在订货批量和库存储备方面,实行重点控制。对资金占用少、采购容易,比较次要的C类物资,采用较为简便的方法加以控制。中间的B类物资,则实行一般控制。
3.市场营销管理电算化的目标
市场营销管理电算化的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外部环境数据,行业竞争对手、市场、技术、可利用的资源、产品供求关系等。如收集到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价格和市场占有率和新产品开发等信息,并进行对比分析加工从中可看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制造成本管理电算化的目标
建立一个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结合我国成本管理好的经验,引进国外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如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厂内经济核算、本量利分析、价值工程城本效益分析、成本预测。成本控制、班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手段,力求多角度反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支出。
5.建立财务报表分析模块
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电算化,还必须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电算化。这个模块是在报表模块的基础上增加财务报表分析模块,以评估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进而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为管理者、投资者提供信息。
三、实现会计电算化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调会计和经营管理技术为主并与计算机技术的良好结合。财政部在规范电算会计管理规定时,应对财务和管理人员在开发管理型会计软件方面提出的书面管理需求应得的报酬,作出指导性价格。这样能调动财务和管理人员积极性。这就要求改变原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策略,强调以管理思想为中心,计算机技术只是实现的手段和保证。
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大多以手工为主,这种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在会计保送的教学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而在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这种传统的会计模拟实验显然已经跟不上现代的会计教学要求了。目前许多院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但是许多院校开展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水平和手段却是远远跟不上现代教学的要求,甚至有些院校连一次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都没有进行过。导致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必须构建在一整套具备财政部门软件功能规范的财务软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之上,软、硬件的维护、构建与电算化管理制度的完善需要多个部门与人员的合作配合。不易在短时期内达到效果。以致影响模拟实验的效果。其次,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雷达立在一套完整、科学的会计经济业务以及分工精细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现成的会计电算化经济业务在教学中极少见到,软件文档也仅仅提供了一些非教学内容的说明书。因此,设计一套完整的、适于会计电算化实验的经济业务也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对于会计电算化教师来说又是极繁重、精细的工作。经济业务的选择与设计份质量都会影响到模拟实验的效果。
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入,实现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代会计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因此培养一大批能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加强、提高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地位与质量是符合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同时也是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的关键环节。构建计算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无论是实验流程,还是操作方法,都是相对固定的,而其实验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数据处理要求完整、真实、准确,这一特点决定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实验教学中广泛的应用前景,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无非涉及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对于实验用机,不管是单机还是网络用机均订完全胜任。符合财政部门规范功能的软件更是日新月异,配有学习、演示版的财务软件更易于取得。
三、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三个层次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验中涉及到会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但鉴于中专学生的知识层次与实际情况,本人只对如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用会计软件以实现会计核算谈谈个人的看法。笔者在会计电控化模拟实验的教学中把电算化实验分为三个层次,即:与课程相结合的模拟实验、全真模拟实验和手工与电算化相结合的模拟实验。
(-)与课程相结合的模拟实验
进入电算化专业学习阶段的中专生,已经具备了会计基础知识,相应的课程《基础会计》、《工业会计》也单提较好,但对于会计电算化却还很陌生,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实验,把课堂讲授与上机模拟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经济业务量小,讲授与实验分散、交叉进行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技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使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形成感性认识。因此设计一套简单而相对完整的经济业务教会学生使用财务软件,对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流程形成初步认识。经济业务量如果过于复杂。学生大量的精神都会集中在处理经济业分上,反而不利于方法与技能的单杠,模拟实验不是集中进行,而是分次数与课堂警学目标同步。学时安排上讲授多于实验。(二)全真模拟实验
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第二层次的学习,集中四周的时间,在机房实验室模拟工业企业的实际操作。在实验中,由笔者设计了一套相对完整,难度较大,业务较为复杂的会计经济业务,并且在实验前已经在软件中测试通过。分工细、工作量大、难度较大、人员分工协作、有计划分阶段完成是本层次的主要特点。在全真模拟实验中,笔者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人员分工与岗位轮换。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模拟实验也必须注意管理制度,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对实务的正确认识,并影响实验效果。将48名同学按四人为一组分成12组,相当于12个财务科,组内分工协作,将四人分成系统管理员、数据录人员、数据审核员、数据维护一员。各自设有自己的口令(即密码)和操作权限。教师充当救、硬件维护员,并指导学生实验。
第二,帐套设置。以四人为刊、组,组内合理分工与协作设立一个帐套。帐套名与小组的组号相一致,在计算机中不同的帐套是不能够复制的,因此这样做可以防止小组间的抄袭,完往考核措施,加强管理使模拟实验真正取得成效。
第三,小组长的选择。选择良好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小组长是至关重要的,小组长在权限分工中称为系统管理员,因此只有软、硬件都熟悉的同学才能担当,从而使教师从繁劳的软、硬件故障排除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指导学生实验技术问题。同时有良好组织能力的小组长还可以加强对本组的监督,做好数据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
(三)手工与电算化相结合的模拟实验
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有些甚至消失了。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的,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3.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由此可见,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一、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这关系到系统开发、发展、更新等项目的成败。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对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影响也比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同样对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也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而且领导的授权和认可也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二)符合标准和规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主要由财政部1994年颁布执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各地也颁布各种地方标准,如上海市财政局颁布的《上海市会计电算化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标准。按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使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完善,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
(三)人员培训
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应要求软件制作公司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和时间。在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仅是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应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
(四)系统转换
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在投入使用,替换原有的手工会计系统或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必需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企业应在系统转换之际,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是否优于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不一定比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甚至购买或自行开发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还不如手工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因此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行运行的时间一般至少为三个月。
(五)程序修改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使用中的软件进行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也会发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因此,软件的修改是难以避免的。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一)组织机构设置
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企业可以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等组室;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二)职责划分
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帐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三)上机管理
企业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尽可能是专用的,企业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一般来讲,企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四)档案管理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企业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五)设备管理
对于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硬件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设备所处的环境进行的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控制,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控制,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防止设备用于其他方面等。
三、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是指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日常控制包括经济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一)业务发生控制
业务发生控制又称"程序检查",主要目的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在经济业务发生是,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表示业务发生的有关字符、代码等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经济业务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价格等的变动范围。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以保证计算机的控制程序能正常运行。
(二)数据输入控制
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处理速度非常快,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准确,处理结果就会出现差错,在数据输入时如果存在哪怕是很小的错误数据,一旦输入计算机就可能导致错误的扩大化,影响整个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校验、重复输入校验等。
(三)数据通讯控制
数据通讯控制是企业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如将大量的经济业务划分成小批量传输,数据传输时应顺序编码,传输时要有发送和接收的标识,收到被传输的数据时要有肯定确认的信息反馈,每批数据传输时要有时间、日期记号等等。
(四)数据处理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检查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感染病毒等。
(五)数据输出控制
一、开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的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改变了会计的信息存贮方法、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方式,对审计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①在信息存贮方法上。在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审计是针对这些文字记录而言。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完成,会计信息集中存贮在磁性介质上,只留下肉眼看不见的线索。
②在会计核算形式上。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不一定要遵循手工操作方式下的会计核算方式,而是直接输入数据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得出结果。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式处理有关的会计事项,从而得出错误的结果。
③在内部控制上。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会计部门的内部控制一般表现为对人的控制,强调职责分清、相互牵制,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利用纸面信息进行人工核对与检查。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转变为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且多数情况以计算机内部控制为主。如果计算机内部控制设置不当,没有形成有效的控制,就给人以可乘之机,甚至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给企事业单位招致严重的损失。
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必须要了解和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及其内部控制,以证实其会计事项处理的合法性、结果的正确性及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实施会计电算化审计面临的现状
由于各行业各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用环境大不相同,应用程序也各具特点。从使用的系统来看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1、购置商用会计软件。
目前,商业化会计电算化软件有几百家之多,不同的电算化系统虽然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也有着基本的相同点:①输入、处理、统计、查询、输出及维护功能较完整全面,界面设置较好;②对软件设计过程、程序文本和数据结构采取严格的防范和保密措施,安全性较好;③采用计算机内部控制取代部分手工会计的内部控制,减少了人为因素。这些特点给会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便利。然而由于各种会计软件的数据库千差万别,其防范保密措施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就给审计人员开发通用的审计软件带来困难。
2、自行开发会计软件。
自行开发会计软件,一般是根据企事业单位自身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研制而成的。如我校某些下属单位的会计软件就是由单位提出要求,请计算机人员编制而成。这些软件使得财务会计后台核算,包括从记账到报表输出、统计查询的全过程自动化,一般具有较强的检测排错功能和统计处理功能,实用性强。但在系统安全方面及内部控制方面需要人工予以辅助来加强系统的管理。比如:有的数据库没有加密,可以随时打开修改数据,就要求管理者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
三、审计对策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使得会计系统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与对手工账簿的审计相比,相应在审计内容、方法上也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对购置的会计软件还是对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审计内容上都需要对其系统内控进行审计,以及对其电算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审计方法或措施有所不同。
1、加强对系统内控的审计
对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①对内部控制进行描述: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与被审单位有关人员座谈、实地观察、查阅系统的文档资料等办法,必要时可编制内部控制情况问卷,了解系统的内部控制,将它用图示描述出来。
②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侧重于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合理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系统控制是否已经设立、控制的布局是否合理、有无过多或不必要的控制:A:是否实施了职责分离,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目的。主要包括计算机开发和维护部门以及系统使用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如凭证的输入与审核应由不同人员担任。这种控制不但要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每个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还应在系统中采用密码控制技术,防止越权行为的发生。
B:是否编制了切实可行的开发计划,计划是否经过严格审查、仔细研究和反复调查后才予以实施;在开发过程中是否实施了严格的人员调配;系统的文档资料是否齐全规范,保管制度是否科学等。这项评价适用于自行开发会计软件的单位。
C:是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才能接触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文件及系统文档资料;机房是否具有安全保护措施、设备是否具有保护措施等;数据文件是否具有备份措施等。
D:是否建立正确可靠的硬件及软件平台,保证系统正常运作;尤其是系统软件中是否具有错误处理的功能、文件保护的功能及安全保护的功能。如:系统是否自动建立使用系统的人员和活动记录,以备日后检查;存贮的文件是否实施加密措施,以保证只有掌握密码的人才能打开文件等等。
E:是否采取了严格的输入控制措施,来保证系统输入信息的可靠性。例如:输入凭证的完整性、是否具有凭证的试算平衡控制、凭证的编号是否按顺序设置,有无重复号码、凭证的借贷方金额是否相等、对由计算机发现的错误是否拒绝接受并予以提示,改正错误后重新提交系统并作好错误记录等等。
F:是否采取了适当的处理控制措施,来保证会计数据处理准确性、完整性。例如:是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才能执行登账、对账、结账等会计处理操作;系统是否具有防止或及时发现数据出错的措施;对非正常中断是否具有恢复功能;系统是否具有防止非法篡改的功能等等。
G:是否采取了适当的输出控制措施,来保证系统能完整、准确地输出经处理的会计信息。例如:未经授权批准的人不能接触输出资料,打印输出的资料是否进行登记,并经有关人员检查后签章才能使用或予以保管等。
以上内部控制在系统中由计算机内部控制和手工控制组成。不同的系统中设置的程序化控制也不相同,尤其是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在这方面比较松懈,因此对每个系统都应认真检查是否建立了规章制度,用管理来弥补计算机内部控制的不足。
③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主要是对上条中设置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认真执行而采取的测试。对计算机内部控制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测试,对手工控制则可以采取如观察法、实验法等手工测试方法。
④对内部控制进行总评。主要考虑系统内部控制中有哪些比较满意的措施、是否能够通过符合性测试,符合程度如何、内部控制是否可以信赖等。
2、做好系统电算过程和结果的审计
在系统中,输入的原始数据、处理的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都是以数据文件的形式存贮于电、磁介质或打印输出在纸质账页上,要对系统电算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等进行评价,必须对数据文件进行审计。数据文件审计可以是对打印输出的数据文件进行审计,也可以是对存贮在电、磁介质上数据文件进行审计,前一种数据文件审计与手工会计系统中对凭证、账簿、报表的审计方法与技术相同,后一种数据文件的审计则需要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查。通常,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审计效益和审计质量,采用后一种审计方法。即可直接从系统中取得所需数据。
对于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审计人员可以复制它的数据库,直接用计算机语言或采用计算机语言编制辅助审计程序访问数据库,可对整个数据库或选定的数据进行复核,可有效地执行大量数据的验算、重新分类及汇总工作,可详细地检查数据库的内容,按指定的标准查找记录,总之,根据审计目的进行计算和处理,并按照审计要求输出审计信息。
对于购置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软件公司对其软件的设计过程、数据结构采取严格的防范和保密措施,直接打开其数据库的困难较大。但较完整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一般都建立了查询、对账、统计或财务分析、通用报表等功能,审计人员在对被审系统的数据文件进行审计时,可利用这些功能完成部分审计任务。例如利用被审系统的查询模块,可以按指定的条件查找数据文件中的数据。
在本文讨论到的几个关系中,电算化教学现状和高速发展的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矛盾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其他矛盾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有待更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管理的迅速发展,目前会计信息系统的主流技术趋势已经由以往的单机、单任务的操作系统逐步发展到了目前以WindowsNT系统为代表的局域网络操作系统,并且还在向企业局域网和广域网络操作系统进一步发展。而电算化教学的内容仍然以单机系统为主,缺少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二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和电算化相关的课程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课,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太少,对于电算化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来讲,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支撑基础还欠薄弱;三是教学手段需要完善,用黑板加粉笔的手段来讲述电算化课程,将原来生动和形象变成了呆板的描述,教学效果无法和笔记本电脑加投影仪相比。
二、深度和广度的关系
在财经类专业中,会计专业和计算机学科的结合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紧密的,但安排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时数还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间存在着矛盾,不可能每门课程都讲得很深。加强理论深度的重点应放在会计信息系统设计课上,力争通过设计开发一套系统,对系统设计形成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会计软件操作和计算机类课程,可以以拓宽应用基础,学习实际操作为主。从社会需要情况来看,主持或参与系统开发的毕竟是少数,多数单位还是需要熟悉各种流行软件,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因此在深度和广度相矛盾的情况下,宁可使学生的知识面宽一点,广度优先。可以采取必修课和辅修课结合的方式,根据社会需要,拓宽学科跨度,注重介绍流行技术,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三、传授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关系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为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念和灌述式的讲课方法,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同类化,形成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模式:获取信息幅合思维(即引导学生按教材和教师的既定模式来思考问题)巩固和应用;将知识表现为固定的理论和众多的答案,要求学生先掌握理论,通过不断地反复使用来加深印象;以课堂讲述为主,把上机作为检验理论的手段,来证明讲授内容的正确性;没能抓住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通过教育观念的转变来改变目前的这种不利情况。学校教育的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把今后要用到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比如在会计软件教学中,现在的软件都带有说明、演示、帮助、安装、设置等很多辅助文件,如果教会了学生利用这些文件来学习软件操作的技能,那么他们以后就具备了学习各种软件的能力了。在电算化程序设计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也不是教会学习使用某种语言,而是培养学生进行计算机思维的能力。
四、师资现状和技术发展的关系
目前,中老年教师多数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知识,在青年教师中,也存在着知识老化的问题。去年上海市所做的一个调查显示,教师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总体认知水平不如学生。当然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年轻人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也是教师计算机知识水平低的一个主要原因。从教师个人来讲,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较高的,但缺乏积极引导。学校可以加强在职培训,让所有教师都拿出一段时间来进行有组织的系统学习。教学内容应以文字处理、试题库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检索等实用技术为主。在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组织青年会计专业课教师的计算机培训,腾出一年左右的时间专门学习计算机知识,造就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五、强化实践技能和教学设备不足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设备不足和设备落后,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障碍。虽然许多学校增加了对计算机的投入,但设备因素的解决并非国家财政单方面所能够实现的,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把学校建成会计软件企业的技术培训中心和产品推广中心,吸引企业的资金。另一方面允许和鼓励学生购买计算机,学校可以加强服务和管理。机房要延长开放时间,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尽快的回收资金,这些资金应专项用于增加设备。
六、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计算机软件是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其版本更新的周期比较短,所需投入的资金比较少。计算机硬件是软件运行的物质基础,虽然发展速度也很快,但硬件使用寿命长,占用资金量大,不可能很快淘汰。由于两者更新的不均衡性,造成了目前硬件设备水平落后于软件配置的情况,因而限制了讲授一些较先进的、对硬件配置比较高的软件。关于如何挖掘潜力、增加投资的问题,上文已经谈过,不再重复了。
七、教学内容稳定和改进的关系
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而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地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所以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改进教材内容。首先是内容上要适当超前,主要内容不要以社会上已经普及的软件为主,而应定位于那些刚刚推出不久但有市场潜力的应用软件。其次,推出和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再次,加快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速度。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融入一些新技术。这样教学内容在三四年左右的时间里,既保持相对稳定,又不落后于技术发展水平,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八、校内课程设置和社会等级考试的关系
会计作为一项记录,计算和考核收支的工作,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就出现了。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然后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发展阶段。自从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来,IT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经济时代。面对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的作用,无论是会计实践还是会计理论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阶段,同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是税务会计分支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革新,生产力不断提高,会计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在不断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是会计分支产生的根本原因。
早在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捕获的猎物及生产的谷物等便有了剩余,人们就要算计着食用或进行交换,这样就需要进行简单的记录和计算。随之出现了“绘图记事”,后来发展到“结绳记事”、“刻石记事”等方法。到了近代,15世纪末期,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有关复式记账论著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随着经济活动更加复杂,生产日益社会化,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的情况下,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会计的目标、会计所应用的原则、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并日趋完善,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对会计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现代数学、现代管理科学与会计的结合,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使会计工作的效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扩大了会计信息的范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精确性和极大变化,20世纪中叶,比较完善的现代会计逐步形成。成本会计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以及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的形成和与财务会计相分离而单独成科,是现代会计的开端。
企业税务会计逐渐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分立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会计分支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开始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税务会计被人们当作一门学科加以研究。我国从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税务管理得到加强。增值税凭专用发票抵扣税额方法的实行,使应纳税额的核算逐步走向规范化。对此,各地税务机关试行了在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中培训办税员,指定取得办税员合格证的会计人员办理纳税事项的办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政税收体制逐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逐步规范,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工越来越明确,这对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提出了必然的要求。
二、税务会计的核算范畴与特征
在我国,由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尚未形成现代税制的框架,不具备税务会计成长的沃土。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随着会计改革和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已为税务会计独立成科创建了客观条件并提出了内在要求。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税务会计的核算范畴与特征,通过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就可以非常明确。
总体而言,税务会计账的数据来自财务会计账,从财务会计账上获取税务会计要得到数据。税务会计是在财务会计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大会计分支,目前在西方国家许多国家,税务会计早已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税务会计体系,它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一起成为现代会计的三大支柱。就具体区别总体表现为,财务会计与会计实务相关,是面对企业内部管理层的会计账,数据真实,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为管理者做出决策;管理会计则与财务成本管理相关,着眼于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数据对企业实施内部经营管理,预测计划与控制的学科;而税务会计与税法有关,其职能主要在于向对税局部等政府部门,他所从事的会计账主要是针对政府部门要求而建立上报,反映的会计内容应满足政府部门的要求。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
1、核算目标不同。税务会计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所得税方面的信息,便于税务部门征税。财务会计的目的是向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相关的报表使用者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便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税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是纳税申报。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是提供报表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2、核算规范不同。税务会计的依据是税收法规,按照税法规定计算所得税额并向税务部门申报;财务会计的依据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程序和方法组织会计核算和提供信息。
3、核算基础不同。税务会计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比应收应付标准更加准确,既操作简便,又可防止纳税人偷税漏税行为。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以应收、应付作为确认收入费用的标准,能使收人费用恰当的配比,便于确定各期经营成果,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相关和有用。
4、核算对象不同。税务会计核算的对象是狭义的税务资金运动过程,即从纳税收入产生经营收入开始,到足额上缴税款为止的税务资金运动,而财务会计核算的是企业全部的资金运动。
5、核算程序不同。税务会计按照道理也可遵循这个程序,但没有规范化的要求,企业一般在期末借助于财务会计的数据资料,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调整据以编制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规范化的程序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顺序。凭证、账簿和报表之间有密切的逻辑关系。
6、会计要素不同。税务会计的要素有四项,即应税收入、扣除费用、纳税所得(应税收益)和应纳税额。这里的应税收入、扣除费用和财务会计中的收入、费用不定相同,在确认的范围、时间,计量标准和方法上都可能发生差异。财务会计有六大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会计反映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六要素进行的。
7、对会计上的稳健原则态度不同。税务会计一般不对未来损失和费用进行预计,只有在客观上证据表明已发生的情况下方可确认。财务会计实行稳健原则,一般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而不预计可能的收入,使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被报表使用者误解。当然,在某些方面税务会计也具有稳健的作用,如计提坏账准备和加速折旧等等,这具有对企业宏观引导的功能。
(二)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存在差异,但税务会计的处理结果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因而税务会计的种种处理结果应当与企业的财务会计相协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税务会计的信息以财务会计的信息为基础。从各国税务会计的实践看,大都先以企业的会计利润为基础,再按税法的要求进行调整。
2、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最终将反映在企业对外编制的财务报告上。企业的任何税务会计处理均会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必然反映在财务报告中。例如,在企业所得税会计中,为了处理时间性差异,企业要设置“递延所得税”科目,该科目或作为企业一项“负债”列示,或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列示。与此同时,递延所得税也对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产生影响。
三、税务会计核算模式选择的原因分析
由于各国法律、经济体制、会计职业队伍等等社会环境的不同,世界上各国的税务会计模式是不同的。在英、美、荷等国家,税务会计早就独立于财务会计,而在法、德、日等国家,税务会计则融于财务会计,实际上是财务屈从于税法。在下面世界其他国家的税务会计模式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众多因素中,会计模式是与会计规范、约束法律是息息相关的,即法律环境是导致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是否分离,税务会计模式选择的重要原因。
(一)英美税务会计模式
英美属于普通法系的国家,真正起作用的不是法律条文本身,成文法只是对普通法的补充,适用的法律是经过法院判例予以的解释。作为法律之一的税法也不例外,所以法律对经济的约束较笼统、灵活,而没有系统、完整地对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因此英美的税务会计模式是典型的财税分离模式,允许与税务会计差异的存在,财务会计有充分的独立性,不受税法的约束。纳税人的税务事项由税务会计另行处理,无须通过对财务会计的纳税调整来实现。以股东投资人为导向,税法对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所反映的收入、成本、费用及收益的确定发生直接的影响,各个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等都遵循财务会计准则,期末将会计利润(亏损)依照税法的规定调整为纳税利润(亏损)。与此类似的还有荷兰。
(二)法德税务会计模式
法德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其法律体系的特点是强调成文法的作用,在结构上强调系统化、条理化、法典化和逻辑性。实行该法系的国家政府往往通过完备的法律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法国的企业财务会计的规范化就受到了诸如公司法典、证券法典和税法典的影响,所以,法德的会计与法律的关系十分密切,企业的自受到了很大限制,财务会计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税法的影响。法德的税务会计模式是典型的财税合一模式,不允许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差异的存在,财务会计被认为是面向税务的会计,税务当局是法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税法对会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计准则与税法的要求一致,企业对会计事项的处理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以税收为导向,税法对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所反映的收入、成本、费用和收益的确定发生直接的影响,会计准则与税法(还有商法、公司法等)一致,对会计事项的财务会计处理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由于计算的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一致,无需税务会计调整计算。该模式强调财务会计报告必须符合税法的要求,税务会计当然也就无需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
(三)日本税务会计模式
日本的经济立法全面,近乎大陆法系。就会计规范而言,起重大作用的法规是商法、证券交易法、税法和会计准则。商法、证券交易法不仅仅是法律,而且是会计规范的具体条文,有关会计的核算、会计账户以及会计报告的编制、格式、审计要求等都有规定。会计准则具有一定法律效力,原则性的内容较多,事实上是对商法、证券交易法及税法的补充。所以,日本的会计处理是一种法律规范,但由于税法与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日本的税务会计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纳税调整的形式。日本的税务会计模式既不像英美那样财税分离,也不像法德那样是典型的财税合一,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依据税收法则对财务会计进行协调的会计,也就是说其税务会计是一种纳税调整会计方法体系。
四、结束语
税务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财务会计一样,同属于会计学科范畴。它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来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是对财务会计处理中与现行税法不符的会计事项,或出于税收筹划目的需要调整的事项,按税务会计方法计算、调整,并作调整会计分录,再融于财务会计账簿或报告之中。该办法完善了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是建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的初步探索。目前,我国财政部已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分离,其目的不仅仅是对两种会计进行划分,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使得财务会计工作执行的依据更加明确,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更具规范性,克服了以前会计处理既要符合会计制度又要满足税收制度这种无所适从的情况。
税务会计的建立,会逐渐形成关于纳税活动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如税务会计目标、要素、税务会计凭证、账薄、税务会计核算的基础等,对丰富会计理论、发展会计方法、完善会计学科体系有重要意义。此外,在目前积极推行税务会计的独立可以促进广大会计人员转变观念、拓宽知识、熟知会计、通晓税法,在更高的视野上,为企业理财更好地完成受托责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减少偷逃税款的不法行为。
1、完善会计电算化的法规,确保会计电算化正常运作
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严重阻碍着会计电算化发展。特别是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仅不能起到推动其发展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只有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并通过准则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才能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同时,对那些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也必须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定,结合单位的实际,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做好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要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制度要健全,核算规程要规范,基础数据要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因为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就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也必将遇到重重困难。
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只有这样,电算化会计系统才能正常运行,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效益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会计电算化才能确保正常运作。
2、走全员化管理的道路,促会计电算化工作全面发展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关键是应用,特别是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会计电算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水平。因此,会计电算化工作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走全员化管理的道路。全员化管理就是动员企业内部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的人员,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协同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培养出一大批能从事多种工作的人才。实践证明,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如果企业经济效益好,可以采用全方位全员双向培训。另外,还可以引进一些比较完善的会计软件或软件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这样可以减少软件开发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软件开始使用的周期,提高软件开发工作的效率。
3、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工作要做好
无论是通用的商品软件还是针对本单位定点开发的,亦或是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的会计软件,都具备处理数字信息快捷、准确的特点,这也是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所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在初始化之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准备使用的软件后,便要在符合会计政策、会计原则的前提下,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然后将期初数据录入,这个过程就如同我们选购新房后,在不改变房屋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个人需求、喜好进行内部装修,布局计划,一切就绪后才搬入家具正式入住。在建账之初,会计人员要遵循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选择好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核算体系。另一方面会计科目设置时,除了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和代码设置一级总账科目外,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业务,设置二级科目甚至三级、四级科目,做到名称简洁,编码遵循软件要求,尽可能在初始阶段考虑周全,因为建账以后,有了数据的科目将不能再修改名称和编码。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会计软件的功能,如新的会计科目代码很长,一级总账科目即有四位编码,每增加一级又增加两位编码,不易记忆。但软件本身提供了“助记码”功能,可以使常用的会计科目代码简便易记。
4、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逐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功能
电子商务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企业纷纷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络服务公司,进行电子广告、电子支付结算、电子银行、网上咨询等,以拓展商贸渠道,增加贸易机会。电算化会计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不同的来源和渠道收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所产生会计数据、会计资料,按照经济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予以存储、加工,并生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外部各方面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经营管理、加强财务决策和有效控制经济活动。
在网络时代,电算化会计一定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在实现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向着网络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总趋势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电算化会计必须逐步完善其网络功能,①建立会计系统中心数据库,增强会计数据的共享性。完善会计数据与互联网络的标准接口技术,实现业务数据的交换;②建立与开户银行之间网络的宽带连接,使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与银行的账户管理形成影射,推进网上收支结算的安全性、可靠性;③建立电算化会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交换标准,发挥电算化会计对经济业务监督的适时性、有效性。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