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7 11:09: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重修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重修学习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212-03

我校自2006年实行学年学分制,对考试课程不及格的学生给与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及格的课程须通过重修方能获得该课程学分。除了课程不及格的学生申请重修外,也有部分学生为了提高学分绩点,对于已及格的课程申请提分重修。由于学校的学位授予对学分绩点有一定的要求,这部分重修的学生占了一定的比例,使得每个学期均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申请重修。重修已成为常规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重修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受到它所具有的分散性、零散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又导致重修管理往往成为教学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如何加强对重修的针对性管理,保障重修质量,从而提升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已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和关注。

1 重修现状

1.1 重修总体情况

在对2010、2011、2012三学年申请重修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校重修学生总比例比较高(占学生总数5%左右),每学年重修学生的绝对数量近千人,学生来源涉及到全校所有专业,重修课程涉及到全校70%以上的课程,因而重修教学管理涉及到教务处及全校所有的二级学院,重修管理已成为常规教学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2 重修年级分布

在对2010、2011、2012三学年申请重修学生的年级分布进行统计的数据显示如下特点:(1)二、三年级的重修比例远远高于一、四年级;(2)二年级的重修比例高于三年级;(3)2012学年一年级学生的重修比例,远远低于其他两学年相应年级学生的重修比例。

1.3 重修课程类型

在对2010、2011、2012三学年申请重修学生的文理科分布以及申请重修的重修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统计数据显示:理工科学生重修比例是文科学生2倍以上;重修课程主要集中在考试课程(占83%以上),而且从2010学年到2012学年考查课程的重修比例在明显下降。

2 重修原因分析

2.1 学生对大学学习目标性不强

由1.2可见,一年级学生刚进校,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较为重视,态度认真,对自己成绩满意度较高,重修比例低;二年级第一学期很可能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转折点,开始慢慢自我放松,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下降,另一方面,课程难度加大,若再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导致重修比例大幅上升。

由于高中教育更多强调的是考大学这个目标,至于考上大学后该如何发展高中教育无暇顾及,很多学生升入大学后认为已实现了人生重要目标,如果再缺乏及时的指导和引导,学习目的性普遍不强,再加上大学管理的特殊性,学生自加大,空余时间增多而约束监控减少,更容易自我放松与懈怠,这是造成重修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大学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

随着高等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发生了根本转变,在研究或采用某种课程体系时,必须从建立本校的特色出发。然而时隔50多年,前苏联大学的课程体系一直在包括地方本科院校在内的大部分高校,沿袭到现在,它是以培养专门化人才为目的,以专业知识为主线而构成的课程体系[1],相应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多的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强调“学科性”,而忽视了生源结构的变化及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校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很多课程是“为知识而传授”,而非面向应用所设,难以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应用取向”,在学生求职过程中,所设课程的显性作用很难体现,给学生造成一种“学了没用”的错觉,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教师参与教改的热情不高,课堂教学仍沿袭多年的“传授―接受”的传统模式。教师单项灌输多,照本宣科多,学生互动少,查阅参考书少。教学中如果教师对他施教对象缺乏了解和研究,缺乏学生的互动和响应,只凭一厢情愿的传授,必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 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对于2012级之前的学生,重修管理可以用“三无”来概括:一无次数限制,在培养方案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可以无限次申请重修,也可以说是“重修机会无限”,学生不会珍惜;二无收费要求,学生重修无须缴纳任何费用,产生的所有教学、管理工作量由学校全额承担,学生缺乏责任意识;三无纪律约束,学生申请重修主动性普遍不高,重修变成了“请客吃饭”,有的即使申请了,旷课的、甚至旷考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管理制度中对重修缺乏有效的惩戒性措施,学生不予重视。目前的学籍管理制度和学分制实施办法对重修亦没有任何约束,重修课程的成绩和绩点据实记载,甚至可以不反映重修的痕迹,也造成了学生对重修的不在乎心里。

3 重修管理现状

3.1 目前重修形式

目前重修方式有三种:跟班重修、自学重修和编班重修。

跟班重修:按规定申请办理有关手续后,跟班听课,并参加期末考核,考试不合格者可于下学期初参加补考。自学重修:因课表时间冲突等客观原因不能跟班重修的学生,可申请自学重修,经学院审核通过后,办理有关手续,不跟班听课,只随班参加课程考试。编班重修:同一门课程申请重修人数达到20人以上,单独开设重修班。

3.2 目前重修管理中存在的困难

3.2.1 选课难度大

由于目前尚未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用于自主选课的时间段很少,要想达到教师、课程、时间三者完全不冲突很难,所以很难实现真正跟班重修,一部分无法跟班的学生只有选择自学重修,而对于大部分重修学生的自学能力欠佳,自学重修过关率很低,导致有一部分学生有的课程甚至从大一重修到大四,学习负担加重。从有利于管理来说,编班重修目前是最理想方式,但仍存在如下困难:一是,教师资源有限,编班重修必然带来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加大;二是,很大一部分重修课程学生数只有几个,编班成本太高;三是,从以往编班重修来看,教师往往会从心理上对这部分学生降低要求,有失考核成绩的公平公正,同时滋长重修学生的惰性和侥幸心理,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养成。目前我校的重修方式是三者并存,而三者均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3.2.2 管理复杂化

一个学生的重修包括了教务员老师查询、统计、通知、学生申请、网上选课指导、汇总、考试组织、成绩录入与管理等若干环节,哪一环节疏忽了都有可能影响到重修甚至正常毕业。这其中较为复杂的环节要数通知报名、网上选课与考试组织了,重修课程大多是学生陈年老账,这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普遍不强,而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又缺乏对重修的提醒功能,所以学生重修的办理绝大部分依赖教务员老师的提醒和组织,平增了教务员许多工作量,另外,在每学期末的考试安排时,有的课程甚至会涉及到大一到大四年级学生,涉及两个年级以上学生的考试课程亦较为普遍,在时间安排上很容易造成冲突,重修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给常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3.2.3 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监控

从学生层面,自身不重视,有一大部分尤其是低年级重修生抱着碰碰运气思想,能过则过,不能过还有下次机会;从教师层面,一部分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往往会把重修学生视为“编外人员”而疏于管理,学生更觉得有机可趁;从学校层面还没有真正意识到重修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对承担重修教学任务的教师的激励机制,和对重修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机制,重修教学常常游离于常规教学监控之外。

4 加强重修管理的思考

4.1 加强思想教育,注重专业引导,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

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抓住入学教育等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学习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刚进校就能明确四年每一年要做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该怎么做,四年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确定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制定详细学习计划与职业规划,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和学习目的性。

4.2 更新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紧紧围绕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为主线而构成,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兼顾“学科化、体系化”;迫切需要转型教学模式,变知识灌输为教学科研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变灌输知识的讲授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讲授[2],只有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3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约束机制,引导学生慎重对待重修

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对学生重修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经省物价局、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从2012级开始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意味着重修由原先的免费变成为收费重修,使得2012学年一年级学生的重修比例远远低于其他两学年一年级学生(见1.2)。另外,对重修尝试着实行分类管理,对于课程不及格重修的,及时给与学业警告,加强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督促,并在学生评优、评奖等方面给与一定限制;对于申请提分重修的应有一定的次数限制;同时加强对重修的管理力度,旷课、旷考的及时给与相应纪律处分直至取消重修资格。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和学位授予细则,在学位授予审核时,不仅要看最终学分绩点,也要能够与学习过程相关联,比如,不及格课程重修的门次规定最高限等,制度上加以约束,促使学生慎重对待课程的初次考试与重修。

4.4 改革管理模式,突出以人为本,提高重修效果

4.4.1 不断完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现有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已做到了能查成绩、也能查课、选课,但这些功能都是相对独立,功能之间相互关联不够。例如,学生补考后,自己查成绩,发现不及格后,要自己想到应该重修才会去申请,报名重修时,要重新查看重修课上课安排,稍有疏忽,很容易就错过了报名时间。如果把这种原先对学生思维上主动联想的要求,转化为系统的功能,也就是要求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实现学生查看成绩与重修提醒相关联,重修提醒与修课安排相关联,重修课安排与报名相关联,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教务员老师工作量,还能大幅降低学生漏选、漏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管理自动化,通过流程再造向管理要效益[3]。

4.4.2 改革考试的组织形式

学生重修课程考试需跟班进行,带来的困难是考试时间很容易与本年级正常考试安排相冲突。以往处理办法大多是让这部分重修学生跟着下学期开学初的补考安排,可是这样无形中使重修学生失去了一次补考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改革考试的组织形式,采用相对灵活的考试方式,允许提前结束的课程提前安排结业考试;变各年级集中考试为分年级、分时间段安排考试;设立独立的公共课程考试周等。

4.4.3 丰富重修方式

开辟网络教学平台,推进网络化教学建设,为学生重修提供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和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地点和开课学期的限制,灵活性强,而且可实现与教师、与学生的同步与异步交流,学生可得到个性化学习指导和帮助,非常适合重修这个群体需求,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重修质量。

4.4.5 加强重修的监控与管理

随着学分制的推进,重修教学已成为正常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重修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风与学风建设,因而重修教学的监控应作为常规教学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忽略,反而应给予特别的、富有针对性地关注。学校要制定相应的重修管理和监控条例,使之在教师选任、教师工作量认定、教学过程管理、课程考核、教务管理等方面有章可循,确保重修质量不低于正常修读的质量。

5 结语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进一步完善,重修制度作为其衍生的教育形式逐步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重视[4]。高校要从研究重修群体出发,客观分析重修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和指导,尽可能减少课程不及格重修比例,鼓励学有余力学生提分重修和超修,让重修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高校要转变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重修管理模式,不断完善重修制度,真正体现管理的“人本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5-9.

篇2

学分制从引入我国到历经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学分制的推行对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给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为应对这种改革带来的挑战,学校、院系教务管理都将要制订相应的对策,配合学分制改革,将高等教育改革推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学分制的概念和发展

学分制是随选修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最早实行选课制的是德国,将这一制度得以改进和发展的是美国。我国学分制的发展应该从北京大学的选课制谈起,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其中就引进了选科制,修改了学习期限,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分制在经历了民国时期的缓慢发展,建国后的几次大的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一个新的。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和改进,中国高校学分制逐步形成气候。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学分制在我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学年学分制,这是以学年为基础,给每门课程规定相应的学分,不能提前毕业,也不能推迟毕业,这在本质上其实还是属于学年制,现在很多高校也还是这种形式的学分制。二是完全学分制,就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和教师,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决定自己毕业时间,累计学分,不受修业期限的限制,只要修满学分即可毕业,这在美国的高校比较普遍,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也在逐步向这种学分制靠拢。三是弹性学分制,就是学制一般是四年,学习期限一般是3~6年,在这一期限内获取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即可毕业,允许提前或滞后毕业。

北京工商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现有的学分制其实还是属于学年学分制,笔者所要谈的是弹性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二、弹性学分制下教务管理职能转变

弹性学分制的实行,无论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管理、考试手段、学籍管理上都会不同于现在的学年学分制,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必然会要进行一系列的改变,才能符合学分制发展的要求。

1.教学管理由行政管理向人性管理转变(方式)

现有的教学管理更多的是院系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政策,按部就班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行政管理方式显得尤为明显。学分制的推行,目的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选课制度,使得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学习设计,面对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将逐渐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模式转变。

2.教学管理由刚性管理向弹性管理转变(制度)

学年学分制对学制的规定是硬性的,而弹性学分制下的学习期限具有灵活性,规定学生在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后即可毕业,使学生提前毕业成为可能。学生考试不及格后的重修制使得学生在毕业前还有机会为之前的学习失误进行补救,尤其是对有学业警示的学生,只要能通过重修完成警示课程学习,达到合格就能继续学习。这些管理都比之前的完全按教学计划完成学业等规定都要显得更具弹性。

3.教学管理由一致管理向个性管理转变(目的)

学年学分制管理强调一致性和整体性,但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如果过分强调一致性就会与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发展相悖,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学分制尊重学生主体,突显学生个性特征,自主选科、自主选课、自主选择教师和上课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好每一位学生大学四年的发展方向,形成一个个特征鲜明的具有个性的培养计划,这些能充分展现学生的特异性,为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奠定基础。

4.教学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发展)

现有学年学分制相对稳定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形式使得教学管理呈现一种较为静态的常规管理。学分制需要大容量的课程设置,这样才能满足学生选课需要,课程设置需要教师开设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课程,需要教师开设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些在教学任务的设置上都是动态的。学生的课程成绩也不只是由期末来定分数,学生可能有多次重修,对成绩的记载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三、弹性学分制下校院二级教务管理的具体实施

弹性学分制的推行给使得教务管理内容发生很大的变化,笔者从课程管理、考试管理、学籍管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教务管理的具体做法。

1.课程管理系统化

课程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管理,教学计划如何实现合理的模块分割,这需要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论证,本文仅从教务管理的角度谈谈课程管理的几个重要问题,即选课和重修课程。

(1)选课管理。学分制改革,选课是核心。每学期都有上万人次按照学校的总课程表进行选课,预选之后还有正选和改退选的问题。应该有一个适合学校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完成排课、选课、成绩录入与查询、网上评价、辅修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这可以归属于负责全校选课的选课服务中心,它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学校教学资源的全部信息,学生可以完成自己的选课课表,教师可以及时拿到一份详细的学生名单和上课课表。

安排好选课时间和程序。选课时间一般在期中之后就可以宣传准备,为了保证学生都能顺利选课,应该印发选课指南,包括选课办法、选课程序、课程表等,可以培训一批学生干部熟悉选课系统,然后在学生中进行宣讲、引导,这会极大地减少教务人员去解答这方面问题的麻烦。

选课的相关规定:1)规定学期的选课量,学生每学期应该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学期可以超修一定学分,一般也不超过规定学分的10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允许缓修一定学分,但一学期总修学分不能低于14学分(注:按照我校大多数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学分平均接近170个学分,然后分12个学期平均下来的数字)。2)有严格先修后续要求的课程,应按顺序修读,对于需要连续修读才能完成的课程,如数学类、物理类、外语类等,应连续选课学习。3)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考虑到对选修课程还不太了解和第一学期主要是基础课程的缘故,一般按指导性教学计划开课,由学校统一安排,自第二学期起,学生就可以上网选课了。4)选上的课程因上课时间局部冲突的,可由学生向院系提出申请免听部分冲突课程,征得任课教师同意后并经院系同意批准后,可以免听部分冲突课程,但不得减免专业必修课和实践类课程。

选课程序:1)学生应通过校园网了解选课的相关规定,主动查询每学期关于课程的开设情况,确定自己需要修读的课程计划。2)按时选课,选课一般分为预选、正选、补退选三个阶段,每学期期中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学校的总课程表,在网上进行下学期课程的预选,期末就让学生上网正式选定自己的课程,开课学期开学后前2周办理少数学生的改退补选问题。

(2)重修课程管理。必修课考核不及格的学生需要重修。重修的学生需要参加正常选课,完成所有该课程的教学环节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第一,重修的开班问题。公共类课程重修人数多需要新开课,新开班级。这在教学任务上就要求相关院系要有计划预留出教师,学校在资源配置上如教室安排等方面要到位。重修人数较少的专业课达不到开班的情况,可以采取跟班听课或个别辅导的情况处理。

第二,重修课程设置问题。学生重修一般是跟随下一年级进行,但如果公共课程学生人数较多的话可以安排滚动开课,满足学生的重修需要。

第三,重修次数问题。国内一些高校有不同的做法,有不限重修次数的,有仅仅允许重修两次的。笔者认为既然是按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优异程度,又实行重修缴费制度,可以允许学生多次重修。

2.考试管理规范化

学生应当参加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课程的考核,所有考核成绩均要计入本人成绩册。考试可以分为考试和考查,必修课必须是考试,选修课可以选择考试,也可以选择考查。学分制实施后,要求考试管理更加规范、公正,应该做到教考分离,建立题库。

(1)教考分离。学分制以获取学分多少来衡量学生学习所达到的目标要求,以平均学分绩点来衡量学习优异程度,那么考试的公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国内不少人认为,要彰显学分制的公平性就应该采取教考分离的形式,不由任课教师出题,统一建立题库,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题库的建立。题库要在学校统一的指导思想下,成立各专业专门的命题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实效的题库。题库的建设涉及到题量达到多少才合适的问题以及要考虑学科差异性的问题。题量不是越多越好,这得考虑学科差异,像数学的计算题、选择题、填空题等出个四五十倍的题量不成问题,但有些学科的论述题、案例分析题要出50倍的题就不一定好出了,即使能凑成,但是不是符合考试大纲的需要,是否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就不一定能把握好。根据现有的经验和有些高校的做法,应至少不能少于30倍的题量。

第二,题库的管理方式。题库建立后,可以由学校教务部门考试管理中心具体负责。考试管理中心负责与考试有关的日常工作,如试卷命题的形成、印刷、保管、保密等事项。

第三,题库的更新。题库建好之后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题库的内容只是当前一些重点知识的概括,有些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像金融学、会计中的一些数字,法律中的一些条款的解释等等都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课程的考试大纲、课程重点也会有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会有差异,同一套题在5年前可能有80%的学生能合格,但5年后可能就只有60%甚至更低的合格率,当然,也有可能达到90%或以上的合格率。这就要求及时更新题库的难易、题量,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试题库的建设能很好地配合学分制的推行,确保教考分离,保证考试结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试题库建设的完善,它也将成为一种考查学分制教学效果的有效机制。 转贴于

(2)补考与重考。实行学分制后是否还允许有补考,这主要是针对必修课,选修课的通行做法是可以重修,也可以另选其他课程。对这个问题,国内高校中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还允许补考,主要考虑到两个原因,一是部分学生的非人为因素,如考前生病或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耽误了考试的;二是考虑到部分学生因考试状态问题等一些潜在的干扰因素影响了考试成绩的,一般允许在下一学期开学后安排时间补考。另一种是必修课考核不及格一律不补考,必须重修,参加重修后的考试,考试合格才能获取学分;还有一种是第二种的延伸,就是一些非人为因素影响的学生可以不重修,直接跟随重修的学生或是下一学期该课程的考试。

笔者认为,学分制推行后可以同时废止补考,实行缴费重修制,给学生一定的经济压力,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奠定好的校风、学风。

3.学籍管理科学化

学籍管理工作是对学生从一入学到毕业整个大学四年学习情况的一个记载,学籍信息包括学生的入学注册、成绩记载、升(留)级、休、停、复、转、退学、毕业资格审核等综合信息。下面谈谈与学分制息息相关的学习期限、成绩、转专业、学业警示、毕业审核等问题。

(1)学制与学习期限。现在的本科学制是4年制,学分制推行后学习期限可以设为3~6年。学分制实施后,学生提前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要求和其他毕业要求可以提前毕业,而有学生因为身体或经济原因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可能推迟完成学业要求,那也是允许的。延期毕业的期限,国内高校一般是延长两年,美国一些大学往往不设期限,什么时候完成了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都可以毕业。我国的实际情况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学生不能无限期占用公共教育资源,所以还是有一个期限要求,一般设两年。等以后条件成熟了也可以不设期限,只要学生什么时候完成了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

(2)成绩考核与记载。每学期所有开设的课程都需要进行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一般必修课统一考试,选修课可以考查也可以考试。考核成绩记入成绩册,并归入本人档案。成绩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30%~40%不等。成绩多少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毕业和评优,在处理学生成绩的时候一定要细致周到。

1)重修成绩,学生第一次考核没有通过后,参加该课程的重修,考核过了再录入成绩,这个成绩按正常考试评阅试卷,登录成绩,核算学分绩点。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为了提高学分绩点参加重修的,成绩录入一律按重修成绩记载,并以最高成绩作为其成绩单的最终成绩。

2)学生所有参加考试的课程必须是通过网上正常选课的,否则其考试成绩应视为无效,这主要是为了选课管理的规范化。选课后,不参加正常考试的应将其成绩记为0分,参加学分绩点核算,记入成绩册。平时成绩占到了一定的比例,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平时成绩的规定评定学生成绩,并在期末的时候对平时成绩进行公示,以示公平。期末成绩统一由任课教师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录入,要求在期末结束后两周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否则会影响学生的选课、重修等问题。一个班级可能会有很多门课程的成绩需要录入,教务管理人员需要督促教师将成绩及时录入,对学生提出疑问的成绩尽快处理。

(3)转专业。学分制实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个性自由的综合素质人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选课自由、选科自由,这就谈及到转专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生转专业相对来说自由度还是不够的,一般只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开放,并且是第一年之后办理转专业的手续。在美国,学生选专业的自由度是很大的,并且到了三年级还允许转专业。

根据现在的整体情况,考虑到各专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虽然不能像美国那样开放转专业的口子,但也应该对不适合某个专业学习的学生开放转专业的途径,让其符合自己意愿去发展。例如,有些学生逻辑思维不太好,硬是要他学数学肯定有点勉为其难,这部分学生谈不上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动力也没有,要是考试不及格,还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其大学四年肯定就会荒废。再如,外语专业有的学生口吃,其自身学习的基本条件都欠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打击挫折,不仅谈不上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还有可能造成学生一定的心理智障。面对这样的情况,在为学生设置转专业的条件时能否多元化?不只是面向优秀的学生开放,还应该面对不适合某些专业的学生,或是有一定比例地开放,让确实有某些特长的学生去学他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会大大提高。

学分制实施后,转专业的比例可能相对来说会有所提高,为了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可以设置专业咨询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对转专业的学生进行评审,符合条件的满足其转专业的需要。在转专业后的课程认定上需要建立一个替代关系,哪些课程是可以替代的,哪些课程还需要重新修读,得有一个具体的原则。在转专业的时候就把这些课程互换的问题解决好,省去毕业审核的复杂手续。

(4)学业警示。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能力自由选择修读多少课程,但还是应该有个基本的规定,如果一学期低于14学分,就该给其学业警示。第一次学业警示后,学生可以继续跟班试读一年,如果在这一年里完成了计划要求的学分,并且还取得了之前需要重修的学分,平均学分高于14学分的可以不试读,继续跟班学习。如果没有达到这一要求的就必须退学。这就是按照学业警示—试读—退学(续读)的办法处理,对学生起到一个鞭策作用。在学分制下,为防止学生放松学习,要实行淘汰制,宽进严出,把好质量关。

现在国内有些高校的做法更加人性化,就是学生已经达到了退学的条件,但还是给予学生申请自费试读的机会,如果成绩全部合格,则给予恢复学籍,跟下一年级重修之前不及格的课程,同时还修读原年级的课程,成绩合格者取消之前的警示,重回原年级学习,这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柔性管理。

篇3

作者简介:胡慧芳(1972-),女,山西长治人,山西省长治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2-0015-04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的标准计量单位,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和每个学生必须获得的总学分,把学生取得的总学分作为获得毕业文凭或达到某个级别的依据的教学管理制度。最早见于美国的高等教育,它是哈佛大学校长艾里奥特(C.W.Eliot)首先确立和实施的,是配合选课制而产生的,其目的是便于对选课制学校学生学习的课程及学习进度进行管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审查入学、转学、毕业等情况。

教育部于2004年8月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许多中、高等职业学校相继开始研究和试行。目前,我国多数高职学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学年制和学分制结合叫学年学分制),而弹性学分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结合叫弹性学分制)还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相比,弹性学分制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师和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可构建职业教育和其它各类教育沟通的平台;是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更适合高职的发展。本文将对近几年在高职院校实行弹性学分制研究和试行的相关情况进行系统综述,以促进其完善和推广。

一、适合高职院校的学分及学分制

(一)学分及学分的确定

学分是学生学习量的度量。学分的确定以课程时数为依据。某理论课程在一学期内每周完成一个学时一般记为一个学分,考试合格可以获得一个学分。实践课程的学分,实训一周获得1个学分。有关公益劳动、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的学分折算办法在2001年9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都有规定,可作参考。

(二)三元学分制

这是适合在高职院校推行的学分制。它是将原来单一的学分形式分解为理论知识学分、专业技能学分和综合素质学分三类。三类学分间有一定的比例,每类学分有一定的课时要求和评价考核方式,学生在每类学分选修中拥有一定的自,在达规定的学分总数后即可毕业。肖炎根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元学分制”模块化课程体系中提出:理论知识学分和专业技能学分,综合素质学分三者分别为70、60、20学分。

(三)绩点制和标准分的引入

绩点制和标准分的引入是对三元学分制的充实和完善。学生只要及格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体现不出学生学习分数和质量的高低,为此可考虑引入绩点制。用学分来评价学生的量,用绩点来评价学生的质。学生成绩和绩点的换算见下表:

平均学分绩点=∑(课程学分数×绩点)/(课程学分数)

它可作为学生获得奖学金、评优和就业的重要依据。

为进一步考虑不同课程之间的难易程度,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可采用标准分。

标准分=(原始分数-总体平均分)/总体标准差。

二、适合高职的弹性学制和主辅修制

(一)弹性学分制

弹性学制是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基本学习年限为参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提前或推后修满学分毕业。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习期限多为三年,而弹性学制下可定为2-5年。既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多选课程,提前修满教学规定的学分,二年毕业;也允许部分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分阶段完成学业,可以工学交替,但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应修的最低和最高学分12-27学分。

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就是弹性学分制。推行弹性学分制,既能满足学生因个体差异而需自主学习的要求,又能保证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学质量,与学年学分制相比,虽然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但是适合在我国高职院校推行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主辅修制

在学分制下,允许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同时修读另一专业。修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合格者,由学院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

三、高职实行弹性学分制的几个关键环节的研究

高职实施弹性学分制的几个关键的环节有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选课制和导师制、学籍管理和考试管理等几个方面。

(一)弹性学分制下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体系的核心。精心设计的专业教学计划是保证弹性学分制实行的先决条件,其核心是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与学分制相匹配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是高职学分制得以实行的必要条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依据的前提下,依专业大类重新制定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重新整合和构建课程体系。其基本特征是: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在行业分析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2.课程体系的平台化设计。就是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不同课程按照其功能和适用性设计为若干可以相互支持并能够灵活组装的课程组合(平台),以达到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的目的。它有利于增强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兼容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基本不需要重复学习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不同专业之间的转换;同时还有利于设置不同专业方向及不同专业深度的专业限选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同一专业内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或不同层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如束剑华在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时,将课程体系设计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公共选修课5个平台。其中文化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全院所有学生相同,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前者一般为必修或限选,后者为任选,但都必须达到规定学分的要求。专业大类基础课是学习某一大类专业的各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组课程,一般为必修课,学生学完这组课程后,可在基本不需要重复学习的情况下实现在专业大类不同专业之间的转换;专业基础课是某一专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生学习了这组课程后,可自组选择该专业内设置的各专业方向;专业方向课是满足同一专业内不同职业岗位群而开设的若干组课程,学生选择了一组课程实际上是选择了一个专业方向。学校可根据当地主导产业的特点,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专业招生人数的多少,及时调整(增加或减少)专业方向。

3.课程比例的合理化设置。在弹性教学计划里,根据课程的重要性将其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任选和限选)。既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提供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全方面的素养,也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份有足够选择余地,既包含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又有科学、技术和专项技能培训的知识能力教育课程的选修课目录,并有条件实施它,是保证弹性学分制教育的前提。所以,除了开设必修课外,应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一般必修与选修的比例为7:3。根据课程的性质分理论课、实践课和综合素质课。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条件。肖炎根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元学分制”模块化课程体系中提到将学分分解为综合素质学分、理论知识学分、专业技能学分,其各自分值为20:70:60,可作为参考。

4.课程名称和编码的规范:规范课程名称和编码,便于教学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可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便于疏通专业、系部、全院课程体系的联系渠道,建立正常的增加课程、更改课程名称、修订课程的申报和审批制度、规范课程信息公布的程序,逐步完善教学管理。

(二)弹性学分制下的选课制

选课制是实行弹性学分制的核心内容,可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现大众化的高职教育。目前,已建立的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选课信息的:即学校负责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选课信息渠道和课程菜单,实现学生自主选课。如:导师指导、发放选课指导手册、举办与选课相关的讲座、网上。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的相关信息,包括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教学与培训要求以及任课教师的背景资料等,依此制定个人的学业计划,保证学生选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选课原则:学生应以指导性教学计划,个人学业计划为依据,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每学期所选的课程和学分。

3.选课程序:学生在前一学期的期末(17-19周)按指导性教学计划到指定地点选课,由教务部门公布选课的最终结果,并将选课学生的名单送交任课教师,学生确定所选课后一般不得更改。

4.选课的方式:包括手工和网选。传统的手工选课效率低,工作量大,操作复杂。网上选课具有许多的优点,是急需普及的选课方式。它可以提高选课的效率,可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程监控,能保证学生选课的准确性,便于规范成绩管理,减轻教务人员的劳动强度。目前,个别学校已经研发出基于web环境下的网上选课系统。如:曾瑞的基于web环境下的网上选课系统的设计。(见图1)

(三)弹性学分制下的导师制

在弹性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可实现对学生学业的有效指导。实行弹性学分制后,原来统一的教学班被打乱,一个学生一张课程表,不可能再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管理,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专业、选课都需要有人给予科学的指导。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指导,最有效的是实行导师负责制。关于导师制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导师的选用标准:要选观念新、业务强、素质高的教师或聘任相关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导师。

导师的选用原则:学生和导师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依学生的自愿,兼顾导师承受负荷的能力。

导师的职责:要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其他情况,帮助其确定其专业发展方向,向学习者及时提供课程信息和相关服务,包括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教学与培训要求以及任课教师的背景资料等,指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条件和社会需要,选择课程和培训项目,并对学生课程的修读和学习进展进行系统的指导和监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四)弹性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

在弹性学分制下,对传统学籍管理的改革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退学:由于纯粹的学习原因,只要学生主观愿意学习,实际操作时学生不予退学。

休学:由于家庭经济、健康状况等原因,可以申请休学。

转学:一是学生在本校内转专业,由本人直接向学校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即可实施;二是在本地区内学校间转学,只须经转出和转入学校批准,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即可。三是跨地区转学,经转出学校和转入学校批准,并报转出和转入学校的上级行政部门备案即可。

(五)弹性学分制下的考试管理

一般来讲,学生每学期修读的所有课程都必须按时参加考核,考核成绩合格才能获得学分。考试课以百分制计,成绩达60分及以上为合格,取得相应的学分,否则不计学分。考查课以五级分制计,成绩及格及以上取得相应的学分,否则不计学分。实行弹性学分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考试管理。

免修: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的课程,本人在开课学期开始时提出免修考核申请,考核成绩合格,即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准予免修。对于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可以折合成相应的学分,并允许免修相应课程。在课程开始两周内提出申请,完成课程实验和作业的前提下,可参加统考,成绩合格,即获学分。对于高中阶段其它类型学校或培训机构转入的学习者,对于具有其它层次学历或职业实践经历的学习者,在出示有效证明或通过测试后,应承认其经历并折合成相应的学分,允许免修相应的课程。但政治理论课、体育课以及实践课不得申请免修。

重修:考试不及格的必修课,须重修重考;不及格的选修课应重修或改选;同一门课可以多次重修,记载最高一次重修成绩。无故缺课累计超过课程教学时数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该课程的考核,成绩以0分计,须交费重修。实训、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得不到学分者须重修。有跟班重修,组班重修。教务部门负责组建重修班次,授课学时大约为原学时的三分之二,授课的时间安排在双休日或假期。重修学生须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考试。

补考:取消补考和留级制。

此外,积极推进试题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四、尚待研究的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分制下选课制

弹性学分制下选课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跨校选课的效果不太好。跨校选课可增进不同学校的学生相互交流,开阔视野。学校应主动推出各自的特色课和精品课,制定适合外校学生选课的方案。其次,进一步完善选课的程序。由于学生在入学时的文化基础不同,可考虑在学生入学初期的文化课学习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文化基础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课程。其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依据个人的职业目标、兴趣爱好、市场和社会需要,制定个人的学业计划,选择专业大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等。

(二)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分制下导师制

关于对导师的管理和考核还未见报道,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强导师的管理并给予一定的待遇,如何对导师的考核做到奖惩分明,提高导师的责任心和工作效果等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进一步探索弹性学分制下开展学生思想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实行弹性学分制,原有的学年学分制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探索弹性学分制下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四)加紧研发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软件

实行弹性学分制,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迫切需要开发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方便快捷的教学管理软件。包括学籍管理、选课管理、教师教学测评、考试管理、教材管理等各个方面。

(五)深入探讨弹性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

实行弹性学制,学分互认机制,加大了教师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控的难度。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和监控思想,教学质量评价要看职业教育是否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毕业就业率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学质量监控要遵循教学规律,突出职业院校特色,学校自身监控与社会监控相结合,制度化、规范化监控与灵活监控相结合。

(六)加紧构建弹性学分制下学分互认机制

教育部于2004年8月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提出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分互认机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四点建议。关于这方面的探讨,仅见陈曦萌的《构建职业学校学分互认机制的政策分析与建议》一文,关于学分互认和折算中遇到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如:有关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竞赛的奖励学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学生工学交替所获得的生产经验如何折算为学生的学分,是否增设课外或创新学分,如凡在省级以上技能比赛中获奖的,或在省级以上正式出版学术刊物上的,或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得到省级以上部门鉴定认可的,根据成果的价值,经所在系和教务处的认定,奖励其适当的学分。

参考文献

[1]李春红.我国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3,28:38-40.

[2]肖炎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元学分制”模块化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20-21.

[3]龚景毅.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初探[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6,9:6-7.

[4]束剑华,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和途径探讨[J].职教论坛,2006,2:8-10.

[5]陈曦萌.构建职业学校学分互认机制的政策分析和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19-21.

[6]教育部颁发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9:5-13.

[7]吴荣叶.浅谈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J].卫生职业教育,2006,7:20-22.

[8]倪成伟.对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3,3:98.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3(a)-0134-04

Current situation reflection of school register change and research of manage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YANG Bingyou1 DU Xiaowei1 XIE Hailong1 XIA Yonggang2 LU Chen1 WANG Xueting1 LIU Yuan1 HAN Xueyan3

1.College of Pharmac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40,China; 2.Graduate School,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40,China; 3.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panding of university scales,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The number of school register change students keeps increasing and this brings great pressure to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s. Based on the specific data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school register change students, finds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daily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proposes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such as measures of perfect system, psychological service, performance warning, plan well and so 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situation of school register change.

[Key words] School register change; Cause; Preventive countermeasure; Realistic problem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教育”逐步转变,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院校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加之“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推行,许多高校学籍异动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籍管理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务管理部门一项繁复且非常重要的常规性工作,包括对学生从入学注册到修业合格毕业整个过程的学习动态进行质量考核和管理[1]。其中,针对学籍异动学生的学籍管理又是学籍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所谓学籍异动,即学生在学籍管理层面进行的非程序化变动,主要包括转专业、休学、复学、留降级、退学、转学、提前毕业、延长学制、出国以及参军保留学籍等[2]。本文着重对学籍异动中的学生留降级、休学、复学、退学以及保留学籍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在深入调研学生学籍异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学生档案,对学生学习动态进行跟踪调查,总结出目前高校在学籍异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学籍异动学生人数增多产生的原因,并以“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为出发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1 我校近几年学籍异动现状分析

为深入了解高等学校学生学籍异动人数逐年递增的原因,本文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近几年学生学籍异动的原始数据资料、相关材料为依据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

1.1 2012~2016学年学生学籍异动概况

我校2012~2016学年中留降级的学生人数在学校整个学籍异动人数中占相当大比重,提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留降级学生的问题不容忽视。见表1。

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以了解,我校2012~2016学年留降级学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各种类型的学籍异动学生人数也都有所提高。近4学年的学籍异动学生人数共计607人,其中2015~2016学年学籍异动人数更是高达195人。在学校年招生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2015~2016学年的异动率是2012~2013学年的近2倍。

另一方面,结合我校近4学年学生学籍异动情况也不难发现,虽然在2012~2013学年,因累计补考或重修的科目较多而留、降级学生人数占该学年学籍异动学生人数比例的38.4%,但在随后的各学年中,这一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一些学生因身体健康问题、出国留学深造、家庭因素不能按原计划完成学业选择休学、退学,一些因响应国家征兵号召参军入伍要求保留学籍等类型的学籍异动情况逐年增加。2012~2016学年,以上类型学籍异动情况在各学年整个学籍异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2 学生学籍异动时所处年级情况

对2012~2016学年226名学生学籍异动时所在年级进行分析,大学一年级占总人数的45.6%,大学二年级占总人数的31.4%,留降级学生人数较多,大学四年级留降级学生人数较少。见表2。

结合表2发现,由于新生刚入学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学习方式不能适应,加之对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不够了解,在低年级时发生了较多留降级的情况。在近4学年226名留降级学生中,大一、大二学生比例较大,有77%的学生是在大学一年级或者是二年级的时候因课业成绩不合格、重修科目达到一定数量而出现留级、降级的情况。随着年级的不断增高,留、降级导致的学生学籍异动的情况也随之减少。

2 学籍异动的根源分析

为了便于学校、社会、家庭各方对学籍异动生进行管理,笔者将学籍异动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类分析,发现学籍异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校管理制度不够切合学生发展实际

就现阶段教育发展趋势而言,大学教育已逐渐由先前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教育管理的个性化程度低,授课方式也大多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互动交流较少,对学生的考察中考试测验的成绩占70%~80%,能力综合素质考察仅占20%~30%,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3]。另一方面,大学彻底摒除了中学“填鸭式”教学模式,而是注重自主学习和自觉学习,很多学生习惯“听话学习”,没能很快形成新的学习习惯,迷失方向,致使学籍异动生人数逐年增多。

2.2 学生的自我管控力不够抵抗外界诱惑

学生步入象牙塔以后,不再被高中紧张、快速的生活和学习节奏束缚,逐渐进入了轻松、缓慢的生活状态,远离父母老师的督促,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加之现在社会上形形的娱乐诱惑,学生定力不足便会受之吸引,甚至沉迷[4]。从最初上课迟到、早退到旷课逃学,从课堂开小差、玩手机到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从成绩下滑到不及格挂科,甚至缺考、旷考,周而复始,学习动力丧失,进入了恶性怪圈,无法自拔。

2.3 学生所学专业与选择不符影响学习兴趣

根据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为保证顺利步入大学校门,92%以上的学生都选择服从学校专业调剂,因此,有的学生在高考中分数与预期差别较大,虽然进入了大学校门,但不能参与自己钟爱专业的学习[5]。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领会行行出状元、优秀即人才、入门再深造的真谛,有的学生却消极面对,抵触专业学习。这类学生中,18%的学生在入学伊始便选择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坚持自己最初所x;72%的学生不愿选择复读,勉强接受但始终不能投入,课程频频亮红灯,引发成绩危机,导致留级、降级。

2.4 多项发展选择致使学生中途转弯另辟蹊径

伴随着教育理念多元化、经济水平提升、改革开放多元化,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已经不是适龄青年人的唯一选择。出国成为了家庭条件较好、思想开放程度较高学生的重要选择[6]。另外,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包括征兵入伍和自主创业。

2.5 个人及家庭的突况引发中途退学

少数学生因为身体健康或者是心理问题不再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提出休学的请求,个别休学也不能坚持完成学业的便申请退学。有的学生因为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如父母去世、离异、生病无人照料申请休学或退学[7]。还有极少数的学生因为贫困,实在难以支持其继续读书申请退学,从而引发学籍异动。

3 防范措施

3.1 建立学习成绩预警机制

学籍异动学生中比重最大的就是因成绩不合格而降级的学生。针对此种情况可以建立成绩预警机制[8],在学生不及格科目数距离降级还差1~2科时,加强对该生的跟踪督促、辅导工作。另外,还有一部分平时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可能因突发原因(开始迷恋游戏、对学习突然失去兴趣、家庭变故等)在一学期考试中发生较多科目不及格而降级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随时检测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状况,及时采取措施。

3.2 建立学生健康状况监控机制

学籍异动学生中还有一种较常见的情况是因病休学。学生的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方面,其中,身体健康方面,可以在每个寝室设立健康联络员,发现本寝室有出现健康问题的同学及时汇报,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检查、治疗工作,将疾病治愈或尽量控制在早期,不要因此影响学业[9];心理健康方面最为棘手,一旦发现学生有发病倾向,应立即指派专人随时监测,教师、同学以及家庭共同发力,争取将疾病治愈或控制在萌芽状态,以防影响学业[10]。

3.3 加强专业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学籍异动学生中有一少部分是因转专业造成的,俗语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历史及未来发展[11],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12]。教育学生成功的关键不在所学的专业,而在于付出的努力以及做事的态度、方式方法等因素,使学生坚守住原专业的选择。

4 存在的问题

4.1 学生的日常管理

4.1.1 与学生沟通较少 学籍异动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于这些学生,辅导员及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应该付出超出普通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来关照,才能使他们逐渐走出困境。但大多数情况下,老师重新适应学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能很快找到与之沟通的切入点,对于这类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有所欠缺[13]。同时,有的辅导员指导的学生过多,也不能完全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动态了如指掌,疏于指导,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4.1.2 帮扶制度不完善 在部分高校虽然每个班级都有“一对一”的帮扶制度,但大多流于形式,结成对子的学生有的不能形成良好的关系,督促帮助有始无终;有的相互包庇,对于缺勤旷课不及时给予对方警告,反成“望风人”“小喇叭”,有制度无监督,收效甚微。

4.1.3 管理系统不健全 学籍异动的学生课程安排与跟读班级有所差别,管理应呈现特殊性、个别性,但在实际的管理中,辅导员通常以班级为一个管理单位,忽视了学籍异动生的特殊性,管理系统存在的漏洞,对学籍异动生的考勤、学业警示不能达到严格、准确、及时。

4.1.4 家校互联不同步 引导学籍异动生不断向上,必须要家校一体互通互联,但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宠爱信任,加之空间距离较远,不能和管理教师保持长期有效的沟通,对于辅导员在家长网络群里的信息不管不问,甚至回避辅导员的主永吹纾这样不仅不能和老师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保持同步,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错误选择。

4.2 学生的教学管理

4.2.1 成绩管理方面 学籍异动学生经历了一次由高年级向低年级过渡的过程,在成绩管理方面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部分成绩取得时间归属不规范,在教学计划中同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学籍异动后这些课程的成绩可能存在在多个学期获得的情况,情况较复杂,不利于成绩的规范管理[14];二是同一门课程出现多条成绩信息,这种情况在因成绩而降级的学生中尤为普遍,这些学生因部分课程学习吃力而导致降级,可能补修过很多次,而且补修的时间也非常分散,这些复杂情况导致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成绩梳理变得很困难。

4.2.2 授课管理方面 在日常授课管理方面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很多学生是选定了选修课之后,产生了学籍异动,这样就导致选修课学生信息变动,涉及教师授课学生名单和教务管理系统[15]等多方面的信息更正,甚至部分学生还会因学籍异动而进行部分选修课变更或重新选定的工作。二是在必修课方面学生学籍异动至低年级后可能当前班级部分课程该生已经修完并取得合格成绩,不需要同新班级同学一并上课,教学上不利于统一管理;另一方面部分学籍异动学生还要同其他年级学生补修一些课程,而且成绩也要单独录入[16],这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不便。

5 学籍异动生的引导和对策

5.1 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帮扶管理体制

加强对学籍异动生的管理与帮扶,健全制度是前提。首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一帮一”帮扶制度,择取性格外向、成绩优异,并且最好是同寝室的班级干部与其结成帮扶对子,便于辅导员老师进行出勤、考试、活动各方面的督查。其次,完善学籍异动学生管理系统,管理系统除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应该增加课程信息、家庭信息、考试信息等内容,全面覆盖学籍异动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再次,建立家校一体化沟通平台,将与家长沟通常态化、长效化[17]。

5.2 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自主走出困境

学籍异动生的心理状态不一,而且往往比较敏感,要针对不同学生做好心理测评,进而根据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进行专门辅导[18]。疏解学生的心理障碍,解答心理困惑,走出异动窘境。选择较为防松的环境,在校园、寝室等生活环境下,与学生进行沟通,走进学生内心。

5.3 创建学生动态化学业档案,强化成绩管理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籍异动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结合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动态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学业档案,让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计划以及学习进度。一方面,对于学籍不良异动学生,如留、降级等情况学籍异动学生,二级学院教务管理部门务必为每名学生建立有针对性地学习成绩跟踪档案,对学籍异动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核查,统计该生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成绩是否有效[19]。另一方面,为每名学生建立动态的学业档案,可以对成绩不够理想处于留、降级边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警示,防患于未然。

5.4 制订学生学习计划,凸显课程管理

结合不同学籍异动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完成情况,设计合理的学生学习、选课计划,加强课程监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全面提高学籍异动学生学业自我管理能力的水平。针对休学、当兵回来需要复学的学生,教学管理人员要耐心指导学生仔细核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参照转入新专业后的培养方案,查找是否存在遗漏或是休学当兵前尚未获得相应学分以及培养方案改变等情况,如若发现此类情况,认真指导学生办理相关手续,补选、补修相关课程。针对部分留、降级学生学习能动性不高、自我管理能力差的情况,管理人员应第一时间对此类学籍异动学生培养方案进行梳理,查看该生需要重修、免修、补修学分的课程,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课表,协同学生辅导人员将学生送至课堂[20]。

本研究分析了学生学籍异动的现状,并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异动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为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管理和加强高等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参考,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对于高等学校学生常规管理和教务日常管理来说,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晓欢.浅析如何做好学籍异动学生的学业管理工作[J].群文天地,2012(6):196.

[2] 陈琳,王巍,陈翠微.新建本科院校学籍异动学生学业自我管理问题及其对策[J].武夷学院学报,2016,35(5):82-85.

[3] 吴辰君.大学生学籍异动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1(7):264-265.

[4] 李洪涛,于长伟.高校学籍异动学生的现状与教育[J].教育理论研究,2010(35):231-232.

[5] 岳超,强国民,白雪.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2):65-69.

[6] 孙红丹.试析高校大学生学籍移动中的退学原因及其对策引导[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85-860.

[7] 姚莉,苗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异动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赤子:中旬,2013(11):73-74

[8] 赵子云,陈明选.信息化h境下学生成绩预警系统的设计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3):119-122.

[9] 戴霞,朱琳,谢红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效能的反思与优化―大学生体质健康预警机制的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3):75-82.

[10] 彭文英.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50-53.

[11] 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12] 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0):43-46.

[13] 姚春雷,侯蔚.全纳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学籍异动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江苏高教,2013(4):120-121.

[14] 林晓欢.浅议如何做好学籍异动学生的学业管理工作[J].文化教育,2012(6):196.

[15] 陈春华,赵华丽,施书威,等.基于Web工作流的学籍异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63-64.

[16] 刘强B.关于高校留降级学生再培养问题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5(11):146-147.

[17] 张布,左树强,孙戌旺.高等农业院校学业预警制度及其学籍管理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569-573.

篇5

    2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的几点做法

    中国高校之间的个性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决定了不同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改革实践中的不同创新和闪光之点。这些创新和闪光点,高校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能照搬。以下就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作一归纳、总结。

    2.1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时间以来,教育界就一直存在“专才”与“通才”之争。本文认为,从终身教育角度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宜以“通才”为主,着力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从各种专门职位都有专门分工角度讲,又要求高等教育给受教育者以一定的工商管理专门知识。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重庆文理学院慎重地选择了培养“职业经理胜任力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为了落实这一理念,从2003年起,重新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分一课堂教学计划、二课堂教学计划和第三课堂。一课堂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二课堂以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教授小助手、企业经济调查、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及学生社团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等为主;三课堂就是到企业一线去见习、顶岗实习。一课堂由教务处、教学院(系)组织实施,二课堂由部分专业教师和导师组织实施,第三课堂由学工部组织实施,如在创业孵化园创办微型企业,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为本地中小企业进行策划与指导。为了强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使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出和实施了工商管理教学,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与地方工商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原则,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立足地方工商企业现状,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为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众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确保培养质量,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工商管理从业人员,具备工商管理人员从业资格,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另外,通过对社会需求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区域工商企业的发展趋势,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的指导思想,推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和两个实施办法。一个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两个实施办法,其一是按文理工商进行大类培养,其二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上述原则,学院一改过去由教研室单方面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式。首先,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四年制本科教育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600学时,并规定各类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含选修课):(1)公共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2)专业技术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3)专业技能课组合占40%左右,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公共任意选修课,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职业意向在全校跨专业、跨院系选课进行辅修,全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基本框架,大力度改革了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保证了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和技术基础知识模块的厚度,削减专业课模块的深度,扩大专业知识的广度。此外,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还分两个模块方向:一是涉外企业管理方向;二是中小企业管理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就业意向在某个方面进行深化学习,这对学生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给宽口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成长开渠放水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问题的高度综合性增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受到广泛的关注。重庆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性多科性高等院校,如何让复合型、应用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成长,让部分自身条件好、愿意更大范围拓宽知识面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规划设计,已成为学校高层管理者思考的热点。重庆文理学院与全国若干兄弟院校一样,推出主辅修和创意、创业培训制度。主辅修制,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开凿出的一条通往获取复合型知识的渠道。而创意、创意培训则主要是为有特殊才能和一些特殊偏才学生加以专门培养和指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2003年,在学校学规划指导下,正式推出了主辅修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凡学习成绩达到优良程度的学生均可申请选修学校已开设的另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如管理类可以选择经济类、工程类、文学类等;(2)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在制定本专业主修教学计划的同时,都必须制定出以本专业为核心的辅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即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必须主辅修配套。在实践过程中,又推出了第二专业计划,让对辅修仍不满足的学生再走一步。于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辅修制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其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保证自己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另一专业为辅修专业,完成规定教学计划(一般30学分左右)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其二,学生在选择辅修专业学习后,因各种原因(如学习压力大等),不能全部完成辅修专业规定课程者,通过的课程学分数作为任选课学分计入本人主修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学籍管理,未通过的课程不计学分,也不作学籍处理;其三,对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仍有余力余兴者,可将此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继续深造(一般60学分左右),全部完成者,由学校颁发第二专业证书,跨学科的可申请第二学士学位。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考研。渠道打开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以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型本科学历人才。据调查,在最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是凭借辅修专业应聘到各类工商企业工作和考取跨专业、学科研究生的,有主修专业毕业证,同时持有辅修专业证的毕业生,在人才招聘市场受到普遍欢迎。重庆文理学院从全国高校就业60强上升为50强就是明证。若干事实已充分证明,主辅修制是本科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良好模式,有必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篇6

[作者简介]吕智娟,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系副主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201-03

学分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一种教育制度,也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人才激烈竞争的今天,实行学分制是十分必要的,它必将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顺利进行和师资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推进我国人才培养的速度和人才质量的提高,使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实行学分制的优势与劣势

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特点、志向等个体因素,自主掌握学习时间,选择任课教师,提高学习效率,营造一种更加灵活、更多思考、全方位研究的氛围。然而,实行学分制有其优势也有劣势。

(一)实行学分制的优势

1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性,所以,实行学分制可以在一定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实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个性发展。在学分制下,学生既可以按教学计划要求选课,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专长、兴趣、爱好来选修课程;既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发挥潜能丰富自己,多选修课程,提前毕业,从而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可以使学习困难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或延长学习年限来获得规定的学分,完成学业。通过选修课程,使各类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真正学有所好、学有所成。

2 有利于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完成学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切工作都纳入了市场经济竞争的轨道。实行学分制后,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统筹安排时间,以灵活的方式进行学习。学分制收费对缓解当前贫困生学费难题有积极的意义。贫困生可以通过延长毕业期限、适当少修学分、半工半读的办法,来缓解学费负担。

3 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制,可以打破原来的专业壁垒,给学生以学习的自,学生在学习上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上课时间和学习进程,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分对学生实行目标管理,可为学生创造比较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专业上对有关课程,既可以纵向选择,也可以跨学科和跨专业进行横向拓展,这样可以促进学科门类的交叉和渗透,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4 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更新。学分制以选课为特点,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发展相接轨,这就促进了教师努力开出更多更好的各种选修课,特别是要把新技术、新知识、新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学内容。至于开课的内容和质量,也会像市场经济中的产品一样优胜劣汰。

5 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实行学分制后,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会出现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过去学年制的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而且教学管理手段无法适应学分制管理要求。学分制将改变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下教育教学资源部门所有的状况,使师资、图书、实验设备和教室等一切教育资源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不仅可以跨院系和跨学科使用,而且在高职院校集中的地区还可以跨学校共享,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6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学分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自主地选择学习的课程、选择授课教师,这从客观上要求和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专长,及时把学科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潜力和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如果教师的课讲得好,学生就会选,反之,学生就不会选,这就必然促使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成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行学分制的劣势

1 易使系统的知识割裂化。由于学分制是以选修制为前提,势必要削减原来相当一部分必修课,以大幅度增设选修课,这样会导致课程划分过细。如果指导不到位,学生选课时往往会目的性不强,只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容易得学分的课程,从而使系统的知识割裂化。

2 易产生忽视学习质量的倾向。实行学分制,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如果缺乏必要的制约,会使一些学生以取够学分为目的,专挑容易拿的学分课程。如果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往往会产生只想拿学分而忽视学习质量的倾向。

3 教学管理难度增大。由于学分制实行选修、重修、缓修、免修等制度,学生要按自己的课表选课,学校要接受学生的退选和改选,使指导选课、排课、安排教室、班级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增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4 教师资源缺乏。学分制的选课制度势必造成教学资源的分散。随着多年的扩招,学生和班级数量成倍增加,很多教师变成了上课机器,用于科研、教改和充实知识的时间很少。教师长期在某个专业教学,无法讲授多门课程,使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课程明显不足,所需要的大量优质师资无法得到满足。

二、完善高职院校学分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由于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生源条件、个性、智力的差异以及外部环境基本要求,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因而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

(一)树立复合型人才培养观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一直以来是人们办学思考的问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以知识为中心向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多样化教育质量观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转变;把培养“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向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创新人才教育价值观转变。只有培养出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过硬、满足市场需求、行业满意,我们的办学才算是成功的办学。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分制课程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分制课程体系,必须处理好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设置好“前修课程”与“后修课程”的衔接关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尽量减少必修课的比重,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课程设置要分层次、模块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创造条件。要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需要的必选课和自选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只有课程中选修课比例大,选课自由度大,学分制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三)增强教学计划的弹性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注意综合、突出创新”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分制的特点是弹性学习,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知识能力特点,合理确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构、比例以及毕业所需的总学分。要进一步压缩课内总学时,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在最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就业意愿选择相关的选修模块。为就业作准备。要克服重必修、轻选修的状况。选修课应有能够反映本门学科最新发展动向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以满足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择教师的需要。教学计划要定期修订,每学期要微调。一段时间后要全面考察是否有过时的、新增的课程,以便及时调整。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结合本专业突出高职特点,在注重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实践性课时比重,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专业发展前景、职业教育的特点,重视人才的引进,尤其要重视实验(实习)实训教师的引进,如把一些有一技之长、有很强职业技能而长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注意采取有效的手段多渠道培养在岗教师,鼓励教师学历与技能进修,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对青年教师敬业精神、业务能力、教学艺术、创新意识和为人师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双师”素质,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采取专兼职结合等方式,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加强校企合作,企业要全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在师资培养、提供学生实习场所等方面给予支持,努力达到学校企业双赢局面。通过加大对师资的管理力度,从而达到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

(五)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离不开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学分制的具体实施,因而,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专业队伍,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管理水平的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要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积极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参与教育类、管理类科研项目,提高学术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发挥其将教学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及时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面临很大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每学期既要接受学生的选课,又要接受学生的退选和改选,教学秩序较难控制,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增强高度的服务意识。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要有合理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是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才能发挥教学管理个体的积极性和管理队伍的整体优势。

(六)加强学业导师制

高职生学业导师应具备高尚师德和较强的敬业精神,熟悉教育规律,热爱学生工作,具有一定的本专业实际工作阅历和实践经验,具有讲师、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等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由专业任课教师担任。新生人学后,要加强学业导师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培养目标和专业结构,制定合理可行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就业方向,要为学生跨系选课、跨年级选课做好学习安排。导师要负责指导学生制定学年学习计划,选择和确定每学期修读课程,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自学能力,建议和确定其是否选修、免听或免修某门课程。学分制下要充分发挥学业导师的作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

篇7

[关键词] 学籍管理学分制优势问题措施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是指学校依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法规,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所进行的质量考核及管理。它包括学生的学生入学报到与学籍注册、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学籍异动(转学、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奖励与处分、毕业资格学位资格的审核及证书发放等。学籍管理是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学校的运行和管理,对人才培养具有约束、保障、激励的作用。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自主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的需要。它是以选课为前提, 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学习量,以修满专业所要求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它使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安排学习计划,改变了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一、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学籍管理的优势

1.培养模式多样化

进入21世纪,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同步加剧,知识化与信息化的全面展开。这一时代特征促使各高校突破传统培养模式,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制定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复合型、应用型、技术型、实用型、通用型等等。

2.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更优化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除了规定的必修课外,还要求有相当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课,从而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3.学制弹性化

学生毕业不再受“四年制”限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前毕,特殊情况或创业等原因需要暂时中断学业的,允许其延长学习年限等等,弹性学制让学生充分掌握主动权。

4.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合理化

在学年制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决定其升留级,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做出学籍处理。而学分制下,取消了留降级制度,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全部必修课和经过注册的选修课程,参加考试,成绩及格即可取得学分,对于考试不及格或缺考的课程,可以重修。对教学计划中规定的部分课程,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自学可以掌握者,经申请批准可以免听。允许免听的学生可以只通过考试来取得学分。同时,为了区分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对所有必修、选修课均计算平均学分绩,平均学分绩计算公式为:平均学分绩=∑(课程成绩×课程学分×难度系数)÷∑课程学分,平均学分绩的高低决定学生能否取得学位。

5.利用计算机进行学籍管理高效化

在学分制管理中,繁琐复杂地学分记载和统计,相当规模的排课选课,历届学生的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以往陈旧的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工作。因此,各高校采用微机化的学籍管理,尤其是借助校园网来实现全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校园网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情况反馈迅速、及时,数据统计可靠、准确,信息搜集全面、客观,增强了学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实施学分制下学籍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2005年9月1日教育部新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全国高校陆续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但在实行学分制学籍管理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1.课程体系方面

问题主要表现在选修课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如果没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选修课,学分制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要减少必修课比重,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要增加课程门类,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所区别,比如,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设置上要保证课程门类丰富、内容新颖,同时还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2.选课制度方面

在选课时,学生会因为选课人数已满或不足、教师数量缺乏、与已选课程冲突等原因不能选上课;也有些学生盲目选课,选而不修,造成教室资源浪费;还有学生选修简单的课程,躲避难度大的课程,不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平衡性。

针对上述问题,课程设置上要尽量多的设置重复课、选修课,方便学生选课,避免课程冲突,为学生提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课程;建立完善的选课系统,制订课程简介、选课指南;建立和完善导师制,指导学生正确地修读课程,保证学生选课及学习质量,避免选课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顺利完成学业。

3.弹性学制方面

因选课时,每学期选修学分总数受限制,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受限制,从而影响优秀学生无法提前选修高年级的课程。再有,学生若有不及格课程,只能等到下一年级开课时再去旁听(可能因上课时间冲突而无法旁听),随下一年级参加考试,即大三的学生某门课不及格要等到上大四的时候随下一年级考试,因此要做到提前毕业很困难。

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修订管理规定,制定实施细则,为弹性学制的实行创造条件。诸如,为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安排课表时,除了午休与晚饭时间,实行全天候排课,在不同学期或同一学期的不同时段都能开出部分重复课程,进一步优化教务管理系统,完善免听制度,使学生在时间、空间及任课教师的选择上有余地,并且对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可以有比较多的选择机会,使学生“提前毕业”成为现实。

4.教师队伍方面

由于学分制是近些年各高校新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许多任教教师更熟悉学年制的教学管理规定,对学分制不是很了解,但是教师又是学生主要接触的对象之一,当学生问及考试、成绩记载等一些问题时,教师不能准确按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解释。教学上,学生选课时,授课教师一般由学校教务部门安排,并不能完全自主选择教师,所以教师的竞争上岗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从而学分制下的竞争机制也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首先要加强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高校可以通过布告栏、校园网等途径让教师了解学籍管理制度,还可以给教师发《学生手册》,让其了解学籍管理规定。其次,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使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数量与岗位津贴挂钩,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师的教学之中,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优胜劣汰,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师队伍的优化。同时,学校通过建立教学检查制度、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学籍管理队伍方面

随着各高校从学年制学籍管理制度逐步向学分制过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必将导致学籍管理工作量加大,工作性质更复杂,工作难度增强。同年教育部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开通了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这都对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各高校普遍存在学籍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学历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人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等问题。

学籍管理是贯穿整个教学始终的工作,各高校领导要改变思想认识,重视学籍管理工作。学籍管理人员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要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规律,总结新经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使学籍管理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除此以外,学籍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及学历证书毕业生电子注册系统,并熟悉有关学籍管理的政策与办法。

三、结束语

总之,学分制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管理的必然趋势,而学籍管理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是维护高等学校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因此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发展我们的学分制学籍管理,采用高效率的学籍管理手段,使学分制学籍管理工作更加适应时代要求,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学生自主管理学习教务管理质量教学服务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 国家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开展, 包括浙江大学等在内的普通高校, 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 不同程度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直接或间接发展自己的直接或间接学习中心, 因此,远程业余教育不断扩招, 人数不断扩大。因此, “林子大了, 什么鸟都有”, 不能单纯地按照以前的简单电话等模式来管理, 对大量的、各专业的、各层次的远程业余学生的教学服务和教务管理的模式, 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提高千百万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科学水平, 培育具有现代化科技文化知识的知识分子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 新生代的素质水平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保证。高等远程教育能保证在职人才的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 从而促使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知识智能型人才成为决定国力竞争和组织竞争的关键。远程高等教育正日益培养着在职高素质人才, 其在社会教育事业中的新兴作用也越来越为突出, 它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具体而言, 应采取的改革创新方式有:

一、强化远程业余学生自主管理学习自主统筹安排学习是真正人才学习的终南捷径。高等远程教育在原来规模较小时, 可以依赖学习中心的电话等各项传统服务来完成每学期的学业, 但是随着规模的急速膨胀, 专业培训过的管理教师增加速度相对滞后, 因此, 必须改革远程教育的教务管理平台和毕业论文等教学服务流程, 让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学习,采用“总学分+学位课程学分绩点”的办法评定学士学位。每个专业控制学位课学分占总学分的50%—60%,要求学位课必须涵盖各专业的主干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如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防止学生平均用力, 确保教学质量。从教务管理部门来看, 现实的解决了在学生规模人数快速扩大后, 导致专业层次批次等复杂化的形势下, 教务管理抓好“骨骼”, 整体运转高效,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到位, 从而保证把远教无面授的弊端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从学生自身角度看, 大部分的课程学习计划, 由自己根据生活工作的时间安排, 因人而异的不同学期选课预约考试等, 这样, 真正发挥了远程教育的学制灵活优势, 从而根本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不仅是应付考试, 保证了教育的质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统筹规划加强, 教务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的改变角色, 从而真正达到在远程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新形势下, 既能发挥出远程高等教育的规模社会效益, 又能保证教育质量的不下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