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0: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硕士毕业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硕士毕业总结

篇1

教育部批准了北京大学等64所高校,在法律硕士等15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共资助改革试点2360万元。武汉大学的法律硕士、工程硕士(测绘工程)、工商管理硕士以及湖北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参加了试点。

篇2

作者简介:周伟(1974-),男,甘肃会宁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曹银贵(1982-),男,湖南津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国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27-02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涉及管理学、资源环境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学科,[1]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更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2]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来自于社会需求,中国人多地少及现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社会、政府、专家学者对土地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从而呈现出全方位研究土地问题的态势。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外因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不无关系,1998年以来,土地资源管理赋予了更多的公共管理内涵。[3]面对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如何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培养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显得尤为重要。[4]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直以来都活跃在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整治、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第一线。[5]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接近尾声,同时全国大学生就业数量猛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竞争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无论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同样面临着竞争压力加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要强于本科生,尤其是具有工科背景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因为在研究生期间参与了科研及生产项目,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

一、研究背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授管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该专业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随着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六大研究方向:土地产权产籍管理、土地整治与生态恢复、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与管理、3S技术及应用和土地制度与政策,并且该专业在2010年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资格。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国土资源管理专门人才。

开展此次研究主要是从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分析2007~2011年各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检验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分析目前培养方案所培养研究生的竞争力。本研究第一有利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第二有利于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调整招生方案和培养方案;第三有利于指导硕士研究生成功就业。

二、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所利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我校就业中心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涵盖了2007~2011年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的就业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政治面貌、籍贯、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地、单位性质等。这些信息有利于全面了解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

三、就业情况分析

1.毕业生人数

从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规模来看,其数量相对比较稳定,2007~2011年间,基本上保持在20人左右。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7~2009年间,该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是在增加的,随后又有所减少。2004年地矿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28人,(卞正富,2008)从2007年的就业数据来看,2007年我校该专业硕士毕业生是19人,表明2004年我校该专业招生人数占地矿院校招生的大多数。另外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占学院硕士毕业生的比例来看,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73.08%降低到2011年的34.62%,一方面是由于该专业招生门槛高,很多考生报考该专业都没有成功,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优势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学院相关特色型专业的发展。

2.就业率情况

就业率是评估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业率分为一次性就业率和传统就业率。就业率是指某一时点已经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人数与毕业总人数的比。一次性就业率是指广义的就业率,其中已落实毕业去向主要包括签订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考研录取、出国申请成功。传统就业率是指狭义的就业率,其中已落实毕业去向主要包括签订三方协议、考研录取。这样,一次性就业率就要高于传统就业率。

篇3

再次,查阅曹操的生平资料,联系曹操生活的时代、曹操的生平思想,深入理解曹操诗歌古直悲涼的基本内涵。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曹操政治家的身份使得他有关注民生的天然情怀,因此他的诗多写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民生的苦难、自己渴慕人才及自己的雄心壮志。曹操本人不喜浮华,语言多不修饰,喜用四言、乐府体,因此显得古直。由此可见,在曹操作品的分析中,通过文献检索法,检索与曹操有关的所有资料,在研究其文学作品的时候,通过文学与文论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曹操诗歌的基本特点,之后又通过文史结合的方法,联系曹操的生平思想、时代文学思潮深入理解曹操诗歌特点的内涵与成因。

最后,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如曹操与曹丕、曹植的比较能进一步凸显他的诗歌特色。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都有共同点:文学风格都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但是也有不同: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有英雄气;曹丕的诗偏娟婉约,有文人气;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才子气。这与他们的作品内容、生平思想密不可分。

(二)古代文献课上的训练

如上所述,撰写古代文学硕士毕业论文,搜集文献资料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中有电子文献的搜索,也有纸质文献的搜索。古代文献教师在讲述文献课时,有理论讲述,也有课堂实践。

比如教师以“欧阳修的词”为题进行课堂练习,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查阅馆藏目录,指导学生写欧阳修的词的版本源流,辨别欧阳修词集的最佳版本,为撰写欧阳修词准备了最核心、最基本的研究资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与有关文集,指导学生写交游考,为理解作者的思想与部分作品内涵打下基础。

如上所说,除了纸质文献还有电子文献,指导学生查阅电子文献也是必要的。

(三)古代文论课上的训练

古代文学的研究离不开古代文论的辅助,因此教师在古代文论课上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写作技巧也是必要的。古代文论课上有关宏观的文学观点、文学思潮体现对于具体的文学研究有一定意义,但有关文章写作构思的方法更值得借鉴。《文心雕龙》在论写作方法和技巧时提出“三准”的原则:

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为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

设情:是指根据所表现的情志来安排确定通篇的体制。酌事取类:指根据所要体现的事物来选取有关的材料。撮辞举要:运用精要的语言树立文骨。“三准”确定后,再敷设文采,运用骈偶、比喻、夸张等手段做文章。

在古代文论的讲析中可以以硕士毕业论文为例。如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柳宗元的贬谪诗》,根据设情的原则,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判断文章所要体现的内容,并得出其体制是学术论文,明白学术论文的特点。其次就是酌事取类,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用讨论的方法搜集有关的资料,得出结论搜集的有关资料,包括柳宗元诗的研究现状、柳宗元的贬谪诗、柳宗元的生平资料、柳宗元诗歌的古今文论评价、柳宗元风格相近的诗人诗歌资料等。最后就是措辞举要,明确使学生知道措辞举要就是列提纲。

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学生不但理解了什么是“三准”,还初步理解了硕士毕业论文的体制特点、资料搜集的方法、列提纲与运用材料佐证论点的方法,对于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课堂教学有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的特点,这同样可以运用到论文中。论文也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果把这个难点集中到四年级解决,无形之中增加了论文的写作难度。因此,建议在硕士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撰写学期论文。其方式是按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进程,学期末布置需要撰写的学期论文。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接触古代文学,能力有限,可以布置单篇篇目,让学生围绕有关作家的作品、某类文学体裁或某个作品集的特点分析作品,进行鉴赏。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一般是就篇章而谈篇章,不涉及其他资料的引用与论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篇章分析能力。

第二学期仍然是单篇篇目分析的练习,只不过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有关该篇目的评析、论证资料,并学会在分析单篇篇目时,综合利用这些材料并对之加以简单的评价。如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要求学生在分析单篇的基础上,搜集关于该篇的所有资料,甄别之后,并加以利用以论证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篇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英语作为一门热门学科和专业,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后,其国际地位及影响力稳步提升。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呈逐年增长态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学术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这些都从客观上形成“英语热”现象。然而随着全球金融风暴、国际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等影响,我们不得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性就业形势。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99万,同比2012年增加了19万,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近15倍。受其影响,2013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达到创纪录的60.8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53.9万,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6.9万。面对史上最难的“毕业季”与“就业潮”,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让人担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及社会满意度如何,如何在此基础上调整与修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以适应当前市场化需求等等,成为了我们亟待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针对河北省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状况调查研究为基础,重点调查和分析了河北联合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设计共包括四部分内容,即个人信息;对工作的期待;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在求职或就业中的感受;对所学专业教学及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建议。本次问卷调查是于2013年4月初进行的,主要的调查对象是近两年我校(河北联合大学)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的研究生,其中包括已毕业的2009级硕士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的2010级硕士研究生。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为48份,总有效率为96%。

除了问卷,利用访谈总结出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要求,了解采访已就业学生的工作情况与工作心得。调查结果结合当前国家的就业政策以及当前的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对比英语专业研究生对未来就业发展的期望分析,以及就业单位和用人单位对所需求人才要求之间关系的差异。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技能提升、推动创新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建议,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进一步的认清新形势、找准定位,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期待选择及现状对比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比较倾向的单位是党政机关(24%),金融单位(18%),国企(18%),之后是科研高校与三资企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0%,后面的选择其他教学单位占3%。为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就业期望和现实存在的情况之间的差距与差异,笔者对他们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已经毕业后就业的河北联合大学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中,在国企和金融单位就业的比例为17%和18%,在科研高校和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为10%和9%,在党政机关就业的比例仅为5%,这与之前调查中所期待的24%相差甚远。另外,有37%的硕士毕业生分布在其它的私企、民营等单位。此外,之前有10%的学生选择为自主创业,但就业时真正选择的为0%。(见表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省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流向还是政府机关、国企、高校和三资企业等,而且进入国企和三资企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势头,特别是选择金融业单位的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逐渐增多,这就说明近年来,社会对英语或其他专业研究生的需求与方向,由学术研究型向社会实用型的过渡转变。特别是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近几年的世界经济走势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严重。对外贸易出口、外商合作等企业减少,甚至倒闭,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另外,有很多银行业、金融业、外资商务业等其员工也面临着削减或失业的危及,更谈不上对其他别的专业需求了。一部分需要外语专业人才的单位更是为了节省成本,会聘任一些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非专业的本科生或职业院校学生,这使得本已严峻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堪重负。

二、阻碍和制约我省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因素及影响

1、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与培养方法的欠缺

当前,绝大多数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单位一直采用传统的“语言+文学”型学术性教学培养模式。以我省高校为例,在仅有的5所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单位中,有4所只设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而且,从专业方向分析来看,大部分课程设置侧重于语言学和文学理论,多为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初级应用型教学法等,学科应用、学科创新等课程较少。这就会造成学生步入社会后,用人单位与学校培养的人才之间的需求矛盾越发凸显。另外,在培养方法上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特点、个性和自我发展空间,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得不到积极调动,以至于在求职市场中没有竞争力。

2、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背景限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人们对学习英语的意识逐渐提高。现在的英语教育已普及到千家万户,成为热门的公共教育。学习英语也成为了幼儿的启蒙教育,其热门程度甚至超过了之前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而且很多幼儿园或早教机构都开始教授启蒙英语,这使得学习英语的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现在的英语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一种时代需求的技能,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自如地应用。以我省高校来说,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导致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运用技能及实践能力高于英语专业学生。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工作而言,英语是一种工具也是一项技能需求,其目的是辅助主要工作及方法,与对外资源交流、谈判、合作,达成需求目的和效益,来实现共赢。就这些用人单位而言,如在所学专业基础上再熟练掌握英语的实用技能,可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之作用。所以,这使一些用人单位对实用英语要求较高,能满足工作需求就可以。这就导致公司对纯粹学习英语、研究英语的人才需求量大幅减少,从而促使当前英语专业研究生就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3、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的择业观差异

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在择业观的对比上也有很大差异。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普遍对就业常持有一种高期望的心态,有时甚至固执,可谓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一心只想寻求与自己专业对口、薪水高、发展前景广阔、各项待遇优厚的单位。殊不知,经验与经历是无形的财富。一蹴而就的心态只能换来就业的失败与苦恼。

本次调查显示,选择收入高低的比例最大占35%,其次是选择发展前景的比例为30%,选择个人兴趣的为12%,选择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离家远近的分别占8%与6%,选择其他的占9%。根据调查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的择业观差异和居高不下的就业预期与不容乐观的就业现实形成了巨大发差。这也是当前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就业中面临的供需失调的根本问题所在。

三、解决办法与对策研究

1、实行宏观调控,推进就业宏观经济政策,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作为政府应实行宏观调控,制定和推行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促进就业继续增长的主体平稳。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协调疏通各种就业渠道,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就业政策。另外,各类用人单位应认清形势,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可行的积极化解各种消极因素给就业工作带来的影响,根据实际,科学有效地制定人员聘用方法及规则,坚决杜绝性别歧视和人才高消费。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改进培养方法,逐步完善体制保障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知识结构单一、培养目标及方法滞后,导致高校的教学质量呈下滑趋势,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再具备优势。作为就业前景并不看好的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观念,从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创新技能、提供对口兼职工作等多层面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强竞争能力。另外,培养单位还应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改进培养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鼓励创新型培养模式,逐步完善体制保障,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拓宽知识领域和专业功底,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更新就业观念,科学合理择业,积极改善调整职业定位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被选择者,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突出。因此要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科学合理择业。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应积极改善和调整职业定位,放下高期望与高眼光,脚踏实地的从实际出发,树立科学有效地就业意识与方法。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就业意愿转变的重要性,可以考虑从门槛低、综合要求较为宽松的单位或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和实现更高价值的岗位;要认识到获得就业才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特点的综合因素考虑择业,将有助于谋划理想职业。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