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0: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管理学企业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盲目多元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近年来,新创的网络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诞生。新创的网络企业在成长到一定阶段,有的企业就会出现“盲目多元化”现象。具体表现是:企业同时开展了很多项业务,但没有哪项业务能真正产生效益,就像撒胡椒面一样,撒的东西很小很细,撒出去就看不到了;事情作了不少,时间花了不少,钱花了不少,但收益甚微。
例如:某网络企业就出现了上述问题的教训。该企业定位于近年来的热点题材“网络传媒”。但该企业的产品线拉得非常长,其产品包括了四五大类,每个大类下又开展了多种具体业务,共计十多种各类产品。由于各个产品差异很大,可重复利用的资源比较少,所以在经营上每个产品基本都是“各自为站”,经过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处于停滞状态。在老产品停滞不前但又不明确不再经营的情况下,又盲目推出新产品。使得企业经营重点不断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频繁,人力资源不能相对稳定,企业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理想。
1.具体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分散,导致企业每个产品都缺乏竞争力。盲目多元化问题与恰当多元化运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查,迫于无奈使得产品越来越多,产品之间无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的关联,即使企业总体的资源比较充裕,由于产品过多,具体到每个产品的资源非常有限;导致企业资金、人力资源的紧缺。同时由于盲目地运营多个产品,公司管理层对每个产品投入的精力也非常有限,在一些产品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合理决策。而恰当多元化运作,是企业管理者把握好大目标的情况下,相辅相成地开展多项产品,达到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推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赢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每个具体的产品都有数量众多的竞争对手,盲目多元化的产品得不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其结果必然缺乏竞争力。(2)目标分散,导致组织整体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战略的重要性毋庸质疑,而战略传递的重要性也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很多现在很流行的管理工具诸如KPI(核心关键指标);BSC平衡计分卡等等,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向企业员工传递战略目标,让所有员工很清楚自己的具体工作对企业的贡献,并向着企业的战略目标努力。而盲目的开展多项业务使得企业战略变得模糊,负责不同产品的员工目标大不一样,大家都在“各忙各的”,互相之间也缺乏沟通,企业整体战略自然是难以统一。(3)产品更换过快,组织结构不稳定,组织内部人心涣散
为了在短时间内找到能够赢利的产品,企业不断寻找、尝试新的赢利模式,经常会推出新的产品,但产品推出的越多,组织机构变化越频繁,反而增加了新产品日常运营方面的开支,形成了恶性循环。产品推广不力致使企业员工士气低落,人心涣散。
二、从管理者心理学角度分析“盲目多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企业前期资源整合工作非常出色,同时企业管理层都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经营经验,出现盲目多元化问题,应该不是管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而应该考虑的是管理者心理层面的问题。下面简要分析。1.从管理者的决策方式分析。众所周知,决策是管理企业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决策而言有多种方式,其中最涉及管理心理策略的可分为:个人决策、参与决策和集体决策。个人决策毫无疑问是一种专制方式,直接依赖于管理者的本身素质;集体决策方式容易产生三种消极心理现象,即从众思维、小集团意识和某种极端性倾向;参与决策方式比较符合管理心理规律,不仅能激发参与决策者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吸取决策参与者的智慧和增强领导者的群众观点。上例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产品的运作和管理过程中,没有采取以上较好的决策方式。
2.从目标任务的角度分析。管理好一个企业,最中心的原则是目标任务。企业经营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斗的过程,立竿见影,迅速见效的事是极少的。每一个成功的赢利模式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失败和挫折,需要管理者有面对困难的决心,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在确定经营目标之后,就要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下去,纵有千难万险,也不轻易改变初哀,带领员工战胜逆境实现目标。如果没有这份坚持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的搜狐、新浪、腾讯、分众传媒等等大企业。例子中的企业管理者似乎缺乏这份坚持的心理,运作产品过程中没有不断推陈出新坚持到底,而是半途而废节外生枝,造成盲目多元化。
3.从双赢、互利的角度分析。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明确的提出,为了实现企业目标,除了满足明显的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之外,还有许多团体的利益必须得到满足,其中很重要的几个团体就是企业的顾客、企业的合作伙伴和企业的员工。某草根出身的浙江商人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三句话:“对得起合作伙伴,对得起顾客,对得起员工。”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保持与他人合作的心态,坚持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心理尤为重要,是自身产品常胜不败的保证。例子的企业管理者在作决策时恰恰忽略了上述几个利益团体的利益,草率的终止产品是对合作伙伴和顾客的伤害,随意的组织结构变动、频繁辞退员工使得员工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者在应用管理心理学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特别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心理,避免盲目多元化现象的产生。
专业定位包括的内容较多,但是如果从“专业———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二是专业服务面向的定位。从专业培养目标看,很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明显偏高,缺乏针对性。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大多数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一般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备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实际能力和专门技能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这一定位显然与现实有较大程度的背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多地面向企业生产一线,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从用人单位需求,以及现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明显偏高。在“专业———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中,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比如,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育目标定位是: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很明显,这种定位比起笼统的培养“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要具体、清晰得多。专业定位的第二个内容是专业服务面向定位。专业服务面向实际上是指专业服务区域,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是地方高校,属于区域性高校,高校建设必须服务、服从于区域经济发展,其专业建设必须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与产业类型相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在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前,有必要区分两个概念: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很多高校将两者等同看待(从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可以看出),笔者过去也常常不作区分。其实,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的核心,是一个专业与其他专业、特别是相近专业区别的根本标志,只有少数几门课程能列为核心课程(大多数专业的核心课程可能只有一两门)。而专业主干课程是指专业的主要课程,是从核心课程延伸出来的,服务、服从于核心课程的专业课程,可以有多门课程(一般为6-12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培养目标如果定位为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的话,那么专业核心课程就可以确定为企业班组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如果为:培养中小企业基层管理者,那么,可以考虑将企业班组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两门课程确定为核心课程),其专业主干课程就必须要从企业班组管理延伸出来,具体可以设有: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
围绕专业岗位技能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群
二、企业管理视域下,学生干部的培养制度
在企业管理视域下进行学生干部培养,同在企业中进行员工培养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企业中人才管理的模式来制定相应的培养制度,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在学生干部的培养流程中,首先应该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培训策划,包括培养的期限、培养的方式、培养的途径等,据此订立详细的培养策划表。其次,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根据学生现有的素质状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促进学生相关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再次,对培养结果进行评价。对培养结果进行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测试,以了解培训过程是否实现了培训目标。最后,根据评价之后的反馈结果对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进行相应的修改,以更好地实现培训目标,促进学生干部的顺利成长。
三、企业管理视域下,学生干部的管理制度
在企业管理视域下对学生干部进行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干部的成长,因此,就需要对学生干部进行合理的评估,促进学生干部的快速和全面地成长。学生干部评估的内容。明确学生干部评估的内容能够保障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促进学生干部的全面成长。学生干部评估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学生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我们在学校培养学生干部的主要目的,只有确保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尚,才能够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个人能力,只有具备了个人能力,学生才能够凭自己的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学习成绩,学生干部归根结底还是学生,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够在全体学生中形成一种榜样效应,带动全体学生努力学习;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只有坚持不断创新,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对学生干部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为大众服务,在日后才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对学生干部进行评估必须包含以上几个方面,促进学生干部的全面成长。学生干部评估的主体。要想对学生干部进行客观的评估,促进学生干部的快速成长,就必须对学生干部的评估主体有一个明确,确保学生干部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估。而只有保障学生干部评估主体的多样性,才能够摆脱传统的学生干部管理中,单纯地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估造成的有失偏颇的情况。在学生干部的评估中,需要采用多主体的评估模式:上级学生干部的评估,上级干部主要侧重于从学生干部完成任务的情况、成长的情况等来对其进行评估;下级学生干部的评估,下级学生干部主要侧重于从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等对其进行评估;同级学生干部的评估,同级学生干部的评估侧重于从学生干部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方面来对其进行评估;普通学生的评估,普通学生的评估主要侧重于从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水平方面等来对学生干部进行评估;自我评估,自我评估主要侧重于学生干部的内省,这样,就能够形成对学生干部的客观评估,促进学生干部的健康发展。
四、学生干部的激励制度
对学生干部进行激励,是为了让学生干部能够获得成就感,进而能够自发自觉地进行成长。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学生干部激励制度。首先,学生干部激励方式应该多样化,确保学生能够在激励中得到成就感。其次,学生干部激励手段固定化,让学生干部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期,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干部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促进自己的成长。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
1.强调正确的价值观
圣吉在其著作中强调了持续正确的价值观,真诚务实的生活意义,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更要关注组织,在关注支出的同时,更要关注投入。在关注未来生态的同时,更要关注现在的行为习惯。圣吉强调的是一种崇高奋斗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倡导生态的文明持续发展。
2.强调学习的本性论
彼得•圣吉强调每个人的天性都是爱于学习的,学习型理论强调的是学习的人性论。该理论强调学习是人的本性使然,学习型理论只不过是帮助人们提升自己对学习本性的认识,起到帮助人们唤醒学习意识的作用。
3.强调学习形式的丰富性
学习形式不是单一的,在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我们可以将其学习形式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实践性学习,学习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中获取知识、检验知识;二是学习不是个人的学习过程,而是合作学习、组织学习的过程;三是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建构知识的框架;四是学习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五是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达到个体的愿景。学习型知识理论丰富了学习的形式与内涵。
4.强调学习的自愿性
学习型理论是特别强调真实性的理论,强调了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要用真诚的态度,强调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重解决实质性、真实性的问题,强调了学习的目标是为了真实的愿景去学习。
5.强调学习的跨界合作
学习型理论强调的是团队的学习与合作,学习不能够局限在个人的范围内,要将学习的范围建构成真诚学习的平台,在平台上进行组织学习、合作学习、跨界学习。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具体途径
1.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指的是个人固有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心智模式是通过个体的人生经验、生活阅历、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形成的。对心智模式的改善着重于在个体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两个方面。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中表现为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置、实施方式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团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学习,从而将工作模式、思维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培养学生超越自我。意指突破自己的错误或陈腐的观念,将科学先进的知识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实现个体的真实愿望。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中表现为:将课程的专业知识理论与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结合,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行为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够突破自我,勇于突破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
3.建立共同愿景
在集体中建立共同的愿景有助于增强团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实践中,教改团队应该根据社会、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相统一,共同朝向着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4.提倡课程系统性
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所提倡的系统,是贯彻在其所有特征与内容中的,系统性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将系统性运用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时,具体表现为:长远规划的系统性、教学课程组织的系统性。在教改人员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时应该努力做到系统的清晰性,包括重点突出、方法得当、思路明确等。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系统性的原则也会帮助学生清晰的梳理知识条理。
5.提高团队意识
组织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全体成员出于自愿性的,有序的形成共同愿景,在学习过程中系统性、开发性的对知识理解与掌握,全体成员建立共同的愿景,合作学习,这给予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集体的共同愿景、促进集体的团结协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交流,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自身财务制度问题多多,例如会计人员配置不合理,对《企业会计制度》遵照执行不严格、不彻底,导致会计核算运行时档案不全、资料不实,核算不具备规范性、操作性不强。甚至有一些企业内部财会根本没有什么制度不制度的概念,信息化建设更是没有过。大部分企业还沿袭传统模式核算形式,管理上没有什么效率可言、导致资金浪费严重。更严重的是企业从来就没有内部审计。就是有的话,内部审计很难说具有独立性。
(二)没能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管理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特别是财务的管理更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元素。然而我国众多企业没有牢记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根本不注重财务管理,财务管理随心所欲、自由散漫、弊端突出。财务管理上方法落后、漏洞百出,职责不分、信息失灵,资金使用随意性强、资金计划不周、当生产经营急需资金投入时手足无措、其财务陷入困境。
(三)融资困难大
在我国企业生产大部分靠银行信贷进行,据不完全统计,眼下,企业生产运营的资金半数源于银行。负债经营的企业不在少数,并且负债比率较高,那么对债权保证的力度就会减少。这又给企业筹措资金造成了诸多的困难,其从货币市场也好,其他渠道也罢都一样有难度。我国企业融资渠道有三种:其一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其二通过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其三是靠自身资金原始积累。发行债券、股票的门槛很高,许多企业规模资历尚浅只能望洋兴叹。
(四)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财务管理经验不足,会计核算不可信、不合理,也没有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活动做出必要的分析。甚至想分析的话,会计档案资料支离破碎也没有分析的价值。没有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的参谋决策作用
(五)财务管理中现金掌控能力差
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中其现金管理尤其杂乱无章。没有制定现金使用计划,缺乏对应收账款的掌控能力。要么导致资金呆滞、要么就是匆忙决策拼命追求短期效应,往往造成投资失败,一蹶不振。
二、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树立起财务管理观念
树立人性化理财观念。重视对财务人员的人的培训和管理,拓展其发展的空间,为其素质提高、能力增强、业务水平上升提供一个斩新的平台,挖掘财务人员的智力潜能;学会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呵护人才,激活其创新的思想、改革的勇气;使其帮助企业的财务管理更趋向规范化,财务管理制度化。
(二)学会规避财务风险
在激烈的竞争别是在自由市场环境下,企业在生产销售中所得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企业财务管理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是必然的。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要有风险意识。企业要利用财务管理对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预警,并依据预测到风险情形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不容小觑
制度建设是企业集团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制度是成败的关键。制度建设十分重要,特别是企业在财务制度上更是如此。完善的财务制度能提高对各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能,能使企业财产管理良好有序,往来账目明细、清晰,档案资料齐全完整,能为企业制定较好的投资规划,尽量规避风险,为其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添砖加瓦。
(二)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发展的好与坏,与企业员工的作用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实现人本化,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创新性,使企业最大限度的获得利益。目前,世界都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竞争也明显增大,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实现人本管理,可以使公司管理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使员工工作热情提高,企业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利于建立新型社会主义企业我国现代企业需要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创新是关键的因素。注重我国企业的人本管理,不仅可以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带动企业员工全面协调发展。
二、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实现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需要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我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坚持人本管理。其次,用人本管理理念促进企业协调发展。在人本管理之前的企业管理理念是行政命令式的,实行行政命令式管理容易使人厌烦并且会影响工作效率,而实现人本管理,员工的工作热情会大大提升,因此,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最后,在企业管理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员工也是需要关心的,关心员工,可以让管理深入人心,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效益。
二、研究过程
(一)数据获取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及转型的关键时期。软件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对知识管理和学习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创新活动对于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选取大连软件产业作为研究样本,调查对象以创新活动较多的中小软件企业为主,首先在大连软件园内选取5家软件企业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初步验证模型的测量变量。初步调查后将调查问卷在这5家企业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问卷,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拜访、电话、电子邮箱等方式,向大连软件园内的软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软件设计及研发工程师发放调查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177份,剔除21份信息不完整的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44.6%。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及SPSS和Lisrel等统计分析工具,检验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的影响关系。从所回收的调查问卷来看,回收样本以中小软件企业为主,企业规模3-50人、成立时间3-10年的居多,共计59家,约占总样本数的57.84%,这也与本研究的初衷向契合,因为年轻的中小软件企业往往更重视知识管理,更具有创新活力。回收样本中还包括一些成熟的大型软件企业,这些企业成立时间早,在行业内影响较大,企业规模在250人以上,如埃森哲、简柏特、通世泰、思科、花旗数据等跨国企业以及东软、华信、中软、海辉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约占15.69%。此外,人数在50-249人的中等偏大规模企业27家,约占26.47%,说明本研究具有良好的样本结构。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根据所关心的重点不同,信度可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两类,但通常情况下主要考虑内在信度。由表1可以看出除知识更新和市场发展潜力两个测量项目外,其余项目的Scaleifitemdeleted值均大于0.35,剔除这两个测量项目可使问卷信度达到检验要求。对于知识应用过程的Cronbach’sα值未达到0.7的标准值,可能是由于测量样本偏小造成的,但考虑到α值与0.7较为接近,也认为问卷满足了信度检验要求。在剔除知识更新和市场发展潜力两个项目后的信度分析中,知识转化过程的Cronbach’sα值达到0.913,且外部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固化和创新知识创造三个测量项目,对其他变量题项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0.657、0.709;市场绩效的Cronbach’sα值达到0.892,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环境适应度两个测量项目的相关系数为0.697和0.724。指标。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测量项目是以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大都已通过实证检验,可认为问卷满足内容效度检验。结构效度检验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法,主要体现调查问卷反映抽象概念的程度。本文主要进行了KMO和Bartlett’s球形度检验,如表2所示。KMO值为0.874,比较接近于1,说明各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也就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近似卡方值为1097.328,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应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即变量间存在相关性,适合作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正交变换共生成7个因子,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5,累积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86.20%,说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三)模型拟合度检验
本文主要探讨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知识保护,对管理创新的市场绩效和流程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维度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由表3的模型拟合结果可以看出研究模型修正后测量变量的组合信度在0.838-0.932之间,变量平均方差提取系数在0.593-0.784之间,表现出理想的信度水平。所有测量项目的载荷值均大于0.5的显著水平(t值大于15.36),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为1.90,满足小于2.00的理想要求,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另外,GFI和AGFI值分别为0.91和0.90,基本达到0.9的门槛值但相对偏低,而NFI值略低于0.95的门槛值,出现此现象可能是由于知识管理过程的四个维度间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增加知识管理过程间的相互影响路径可能会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
(四)假设的验证
由表4可以清晰地看出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过程、知识转化过程、知识应用过程以及知识保护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关系的协调作用,假设H1和H2得到了部分验证,H3和H4得到了全部验证。H2d和H1-2d两个分假设未得到验证,均涉及到知识保护过程的影响作用,这也说明软件企业虽然属于知识密集度产业,但其知识保护意识还很淡薄,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保护制度或策略,急需培育知识保护的企业氛围。虽然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保护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协调作用,但这种能动作用与企业固有的知识管理观念相比,作用较小。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十七大报告正确地评价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深刻地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基本内核。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相对滞后
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仍带有十分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兼容性。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只重视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的理论还缺乏了解,致使管理观念和方式落后。大多数民营企业摆脱不了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企业以家族成员利益为中心,企业的核心部门都由本家族人士掌管,这种近亲繁殖的形式难以担当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同时使得引进的外来人才得不到重用。
2.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
很多企业缺乏明确而又合理的人力资源长期规划,致使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无法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企业在引进人才以后,重使用,轻培养,甚至对有很好潜质的人才不培养、不敢培养,怕他们流失,进而未能造就一个优化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既不能吸引人才,也不能留住人才。有的企业为了避免人才流失,通过扣押工资等方法来阻止人才流动,挫伤了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人才流失,极大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完备的绩效考核体系和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由于缺乏较完备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操作规程,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多以晋升、加薪和奖金作为激励手段。许多许诺不兑现的失败激励措施,不但挫伤员工继续工作的积极性,并且破坏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领导的信任,这就使人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影响个性的发展。
三、十七大精神中的科学发展观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
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灵魂。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晋升和辞退有完整科学的开发计划,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进行分析和说明,加快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2.转变观念,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企业老板要加大企业资本投入,把企业发展规划与人力资源开发与计划配套,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领导业绩考核重要指标。对于高级管理人员,要实行继续教育,使其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普通员工要实行在岗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3.塑造企业文化
对文化传统的继承,要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对原有文化进行改造,由于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层次各个文化方面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它需要企业员工有正视自我否定痛苦的勇气,需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需要有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营建企业文化,加强职工的理想信念、人生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企业价值观灌输到职工思想行动中,转化为员工价值观,形成企业群体精神,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无形力量。
4.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考核内容方法上可根据企业现状采取适合的考核方法,如采用目标考核、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平稳计分卡等手段。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对各类员工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除了通过待遇留人外,企业对不同需要的员工还可采取信任激励、职务激励、知识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和行为激励等,从而构建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5.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企业要想求得和谐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和合理的长远规划是关键。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既要着眼于近期培养、稳定和吸收高层次人才,还应着眼于长远规划,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确定重点培养对象。
6.对员工进行战略性培训
企业在新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建立全员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应通过企业大学和虚拟培训组织等新型企业培训组织形式,将培训提升到经营战略层次上,为团队提供培训的战略导向,让员工个人在培训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等,以最终达到应对来自市场竞争的各种压力和挑战的目的。
四、结论
2目前《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教学理念以传统的传授理论知识为目的目前大多高职院对于《连锁企业管理》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主要教学平台,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的传统的教学理念,忽略了高职院校关于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导致教学中只有理论,缺乏实践,学生难于理解连锁经营的本质与工作特点,未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缺乏必要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实施方案,学生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连锁企业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
2.2课程教学内容缺乏规范的课程标准《连锁企业管理》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历年来选用的教材如《连锁经营原理与技术》、《企业连锁经营与管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等一些教材内容与《零售学》、《物流管理》等交叉重复过多,又由于每年授课教师的变动,《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地形成一个规范而完整的教学体系。
2.3课程教学手段、方法较单一《连锁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覆盖面广泛、实践性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与社会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上投入不足,理论课堂上没有投影仪和多媒体,任课教师只靠传统黑板、粉笔来讲解,不仅枯燥无味,而且难以表达清楚,而学生之前对连锁经营缺乏必要的认知,理解起来有很困难。
2.4课程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实施连锁经营专业在高职院校院校,目的是培养素质高、技能性强的连锁管理人才,使学生较快的适应性连锁企业的岗位要求与操作流程。而目前的高职高专连锁企业管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性教学环节总体所占比例极小,大部分院校尚未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2.5课程考核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评价目前高职院校该课程的考核,仍以理论教学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中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考试形式比较的单一化,仅仅局限于卷面考试;在成绩评定上,以期末的终结性教学测评为主,忽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评价。
3《连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思路
3.1重塑《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开设理念
《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开设理念,应该符合高职院校对技术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以社会市场需求为核心,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为此,该课程设计上要结合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突出连锁企业管理重点内容的讲解、实训以及实习,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终向市场提供理论基本够用,技能十分娴熟的连锁企业管理人才。
3.2建立和完善连锁经营专业《连锁企业管理》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是关于某一学科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如何实施及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的规定。《连锁企业管理》课程的课程标准建立后,无论教材的变动,还是任课教师的调整,该课程在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方面,始终是一个规范而完整的教学体系。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具体教学内容按90学时(理论+实践)设计如表1本课程标准将《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分三个模块:即连锁经营基础知识篇、连锁企业的技能管理篇、连锁门店综合运营篇,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先理解连锁经营基本原理和知识,并掌握连锁企业需要的各项管理技能,最后结合连锁门店的教学实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大大提高。
3.3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教学效果
(1)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连锁企业管理》课程可以借助现代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课件、Flas、相关音像资料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讲店面设计、商品陈列时,实践教学中学生分组去调研,实地考察,我收集了很多案例图片资料;他们也收集了很多丰富的图片,在班级交流讨论时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工具来展示。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采用,深入浅出地达到让学生学会的目的,使理论教学课堂显得生动而丰富。
(2)现场教学讲解。现场教学是连锁企业管理教学联系实际的另一种特色形式,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我们校内实训基地教育超市、物流中心和其他场所进行现场教学。具体分两种形式:①集中指导教学,即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在实训场所,为学生现场集中介绍、讲解。②分散指导教学,即先把一个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为一个模拟的企业,每个小组设一位组长,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先把相关实训要点交给各组长,由组长讲授知识;其整个实训过程教师起宏观协调和综合指导的作用。该教学方式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人数多规模大的综合实训项目。
(3)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推动教学,把教学任务分解成相互独立而又自成体系的教学单元。把某些典型的教学项目,从实际企业管理活动出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项目要求,学生要完成任务的分解、任务前的准备、任务的开展、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控制,任务完成后的效果评价等。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的理解,还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3.4改善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
(1)投入校内实训室建设。在实训室,学习机相关的操作技能,学生可以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模拟行业业务操作,系统地掌握各业务环节的关系。学生通过仿真的软件操作,既熟悉了与本课程的相关的技能要求,同时缩短了将来适应企业工作的距离。该教学形式和第一种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学生更迅速,更容易把握教学内容。
(2)加大教学实习,增进与校内外企业的合作。连锁企业的教学实习,能有效的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时间,使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连锁企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校要着重与实施连锁经营方式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成立学生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岗位轮换、班次轮换等,使学生解了实习的连锁企业的组织制度,掌握连锁企业店长、收银、理货、盘点等主要作业内容和作业中的技巧和规范,掌握企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
3.5建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该课程综合考核采用项目任务完成、期末笔试及实训操作、实习企业评价等方式进行。
(1)采用项目评价的评价过程。不再采用传统的“一考定终身”单一评价手段,而是注重学生实训、实习的表现的评价,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并侧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由于采取的是“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上,每个任务完成情况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职业素养,各个任务评价成绩之和就是学生的最后成绩。这样,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一、企业管理的高度——构建合适的企业管理哲学
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管理哲学,因为哲学基本上就像一只罗盘,能指引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帮助企业迎接挑战,可以获得职工、消费者、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帮助企业追求成功。“爱的循环”的提倡者吉田忠雄是YKK拉链公司的总裁,YKK拉链公司制造的拉链占世界总产量的35%,他将利润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是以质量较好的产品以及低廉的价格交给消费者;三分之一交给销售我们产品的经销商和商;三分之一用在自己的工厂。“不为别人得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如果我们撒播善的种子,那么,善还会循环归还给我们的,善在我们之间不停的循环运转,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实惠。
企业管理哲学不仅仅关系到企业一般的经营理念,而且涉及到企业对内和对外的一种生存的哲学思考,它关心的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因素,还有企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企业的辨证思维方式,是企业处理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和相关利益群体各种矛盾的方法。不仅在国内可以适用,而且在国外也能大行其道。这也正是我们在跨国经营时代所应强调建设具有很强适应性的企业管理哲学的根本所在。
二、中国企业管理哲学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迅猛发展的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其中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在讨论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关问题时,笔者以为,中国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构建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更应该强调构筑自己的企业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以免被别的国家文化所同化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2.西方企业在中国本土经营的成功启示
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登陆,中国企业面临着全球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和哲学的严峻挑战。加入WTO后,形势更加复杂。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都是具有超强实力的巨型企业,它们有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大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世界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使中国处于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的跨国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挑战是中国的企业在西方多国公司面前是亦步亦趋还是自我崛起,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企业发展高度问题,任何一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好,都会影响中国企业的长久生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鉴西方公司的做法。西方公司不仅愿意采取国际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而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入乡随俗创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比如:把人员流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个不变因素;扩大招聘范围,不只局限于招收名牌大学毕业生,着眼于立足本地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的一贯做法,减少外国经理的数量,多给中国员工晋升的机会,避免中外冲突;与中国的大学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等。这些做法对于中国的企业怎样在本土各地经营以及走出国门开展异地经营都是很好的借鉴。西方公司在中国经营的本土化成功,直接打压着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我们仍一味模仿西方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去做挖掘深层的本土和异域的生存土壤的努力,形成一种更能符合中国本土和国外文化的企业文化和哲学,中国公司的生存、发展道路将会变得比入世前更为艰难。
3.体现赋予本民族文化传统特征的内在要求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首先应该是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能够建立起符合全体国人的企业哲学。中国传统的企业文化,讲求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讲求道德诚信,崇尚美德,而诞生于西方文明下的西式商业精神,在被中国企业照搬进来时,却忽略掉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前提,这使得理念变形的情况比比皆是。况且,即使这种学习不走形,以西式商业精神为视角的亦步亦趋,也很难造就出强大的可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中国企业。盲目照搬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事实上我们有太多的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来构筑企业哲学和文化,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地位和方向,其成效显得非常有限。一个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都缺失的企业,它是不可能在国内立足的,更谈不上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三、企业管理哲学的阶段性构建分析
在讨论怎样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因此,在不同阶段企业应该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价值追求,给它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意义,否则,我们在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发挥不了管理哲学的正确引导作用。
在公司创业初期,重要的是生存与扩张,是产品和市场,所以出现了索尼的开拓、独创精神和松下的饥饿精神,也出现了华为的压强精神。但当一个公司的规模扩展到相当程度,即它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时候,企业文化和哲学的探讨就被赋予更高更新的含义。对内而言,随着企业的扩大和员工的增加,企业领导者迫切需要一个发挥增强企业内聚力、形成企业思维以统一员工思想、确认工作评价标准、确认接班人标准等作用的企业自身价值体系——即企业的文化体系,对外而言,此时,随着企业在业务过程中触及的社会利益日益广泛,人们已从文化的角度评价其合理性和利益的得失,企业文化中的使命与宗旨、服务精神、社会意义等因素凸现出来,文化又成为对外营销问题,部分企业甚至以自身的企业哲学作为营销主要述求点之一,使之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爱的循环精神就为企业的成功获得了国内外的强大哲学支持。:
到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时期,对企业的管理哲学就变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此时的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不仅只是关注国内的可接受问题而且也应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外认同问题。构建一种更具普遍性的体现本土化全球化的实质性的企业管理哲学可以说是事关企业跨国发展时期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世界许多成功的企业发展到跨国公司阶段时都已形成自己能被尽可能多的民族认可的独具特色的“管理哲学”,并发展出一整套“企业理念体系”。如IBM公司“尊重个人、服务、追求卓越”企业哲学;美国麦当劳的“质量、服务、清洁、价值”的理念。那么,中国众多企业面临跨国经营时,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经营哲学呢?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国际大舞台呢?笔者以为结合中国正处于向外发展初期,中国企业的经营哲学应该体现出一种饥饿精神、自主独立的精神和敢于搏强的精神。这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一个企业经营哲学的构建:产品研究与创新性上,追求自主,我们不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专利,而且更要主张自我开发与创新;生产上,要自创品牌,延长自己的生产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能过于满足贴牌生产;营销上,可以借助国外的营销渠道和手段,但不能完全依附,否则,企业的独立性永远难以实现,在国际上仍无法展示自己的身影。总之,反映这种经营态势的企业管理哲学,应该是一种力求自主、拼搏图强的哲学观,而不是一种盲目屈从国外大公司的经营范式。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我们的企业在经营时应该审时度势,及时转变自己的经营指导思路,不惧怕诸强,拼搏挤压,构筑起能反映目前自身经营特点的企业哲学理念,指导本企业打造为世界真正强大的成功大企业。
参考文献:
(二)系统原则虚拟企业是一个系统,要产生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虚拟企业中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分工,就像一盘棋一样,每个棋子都应该有它的用处,缺一不可。虚拟企业工作流程一环套着一环,如果少了一个环节,势必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营下去。
(三)权变原则权变一般是指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一般无法准确预期,领导者就要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改变管理方式,而员工要能适应各种环境,来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教师的一对多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只做到了听与学,没有真正理解,而虚拟企业这种模式,通过团队中不同成员的磨合,面对不同企业之间的问题学习适应,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很强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相对容易的多。
(四)实践原则面对当今社会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实战经验、多元化等特点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学的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虚拟实践让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竞争、就业压力环境等,对企业内部的操作有一定的了解。虚拟企业构建不能仅有形式,更要有内容的安排,每个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要有质有量的要求,学生要带着管理任务去体验与学习。
二、虚拟企业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运作
管理学教师在明确了管理意识与管理职能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目标与要求后,以一定的组建原则,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虚拟企业的构建。通过一学期的虚拟企业的模拟练习,通过企业不同角色的管理者之间的管理活动交流,使同学们的管理意识不断强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教师以组织为初始概念,以构建组织(主要是企业组织)为教学活动出发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虚拟企业,进行产品策划、设置组织结构等模拟企业运作环境,学生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尝试开展虚拟企业经营管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不同的学生所组建的虚拟企业各有特色,以“动感浴室”虚拟企业为例,首先,要进行虚拟企业的命名与使命阐述。“动感浴室”虚拟企业由6名学生自由组合。该团队以满足消费者基本生活需求基础上的享受性需求为切入口,通过讨论决定发展浴室产品一条龙开发,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主要目的。企业要让人记住,命名很重要,企业命名要响亮、新颖、有寓意,更要让人印象深刻。该团队由“动感地带SIM卡”进行大胆联想,在头脑风暴之后,将企业命名为“动感浴室”,寓意像“动感地带”一样闯出一片天地。同时,团队推出“使你一尘不染”的广告语吸引顾客眼球,一尘不染,顾名思义就是让顾客在使用企业的产品后能够干干净净,保持良好的状态,另一深层意义就是希望顾客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无细菌的侵入,这些也成为虚拟企业的最初使命。
其次是虚拟企业的目标设定与产品设计。“动感浴室”虚拟企业的宗旨是让顾客在使用其产品后可以心情愉悦,放松身体,让顾客感受企业产品的独特魅力,打造出国内一流的品牌,这也是“动感浴室”的主要目标。“动感浴室”虚拟企业在开始之际主要生产和销售马桶和浴缸等洗浴产品,同时设计部在原有款式上加以设计,顾客不同的品味设计独特的产品,如顾客还有其他要求,企业会为其提别改动直到顾客满意为主。经过创意大激发,企业决定设计一款从未出现的洗澡机,预计在一年内研发出来,让顾客可以不用动手也可以舒服的沐浴。再次是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角色扮演。为了更好的完成组织任务,就要进行一定的组织安排,进行人员的配置与安排。“动感浴室”选择较为传统的职能部门的组织形式,主要设总经理、财务部经理,设计部经理、采购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和装修部经理等岗位与角色。根据6人的各自特点分配职务,使得“动感浴室”虚拟企业能集合核心能力与能源,使虚拟企业在管理中能正常运作。为了让每个成员能亲身体会到这种仿真企业的氛围,根据教师的情景假设方案,团队创作情景短剧进行情景表演,通过编剧、排练以及最终表演这样的过程,使团队学会随机应变,增强处事和沟通能力,总经理则体会到了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的那种应有的责任感,提高了面对突发事件所应具有的危机处理能力。
最后是虚拟企业的学习管理。“动感浴室”是真实的学习团队,在企业运作之余团队要开展结合实际的理论学习,要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开展团队学习。在创建初始,根据各成员提议“动感浴室”制定以下计划:每学年读完两本管理学名著,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每人准备有关管理理论的寓言故事,增强思考能力;每学期出游两次,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每学期进行一次情景剧表演,增强成员的默契;学期期末由总经理对小组成果进行总结并制成学期报告书。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比如在去参观纪念馆时,由于时间掌握不当,错过第一班车,耽误太多时间,团队及时反思总结,在回来时加强了时间控制。课堂上,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团队成员根据“动感浴室”管理现状,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体悟其中的管理科学与艺术。
三、虚拟企业案例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分析与评价
案例教学法,被广泛运用在管理类课程中,但以学生自行组建的虚拟企业作为教学案例则更具有针对性与趣味性。教师以虚拟企业为教学案例,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与知识分析虚拟企业中的种种管理现象,与学生共同解决管理难题。在对“动感浴室”的分析评价过程中,学生结合组织环境分析方法,对该团队的宏观一般环境、行业环境、目标市场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对企业产品设计与产品价格等进行了评估。学生充分地认识了组织环境对于开展组织管理活动的意义,深刻了解了产品设计与市场开发对于企业应对竞争的意义。虚拟企业构建与运作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进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外,也让学生有信心尝试做更多的事。
以阶段式学习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的教学模块,并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开展相应的模块教学。鄂州职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构建了由通识能力培养阶段、管理能力培养阶段和实践能力培养阶段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能力培养阶段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教育以及校园文化体验。管理能力培养阶段开设有管理能力基础、基础会计、统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实务等七门专业核心课程,这也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技能。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安排学生进行校内综合实训、创业竞赛以及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前面两个阶段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新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组织模式
要求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学习一门课程。教学内容既要符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符合企业的生产实践,需要重新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教学团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全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精减,避免内容的重复,设计了全部课程的能力训练项目和工作任务。
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具体实施
1.教学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上课的时间不同,开设的课程也不一样。每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一般又分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还有校企合作的多家企业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教学。因此,“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需要解决班级、时间、教师、企业等资源的分配和利用问题,以保障教学的顺利实施并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下面以鄂州职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13级大二两个班的学生为例。
(1)课程及时间安排2013级大二时,学生处于管理能力培养的阶段,有四个学期,主要学习7门核心课程。前三学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6门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专项管理技能。第四学期学习企业经营实务,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2)师资安排鄂州职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每门课程都组建了由2至3名校内专任教师和多名校外兼职教师即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既分工又协作。比如教学信息共享,共同制定项目任务书,设计项目任务情景,共同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评价等。校内专任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和实训工作,校外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训、顶岗实习等工作。另外也根据课程需要,组织校外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或者举办专题讲座。
(3)企业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的关系,共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家,基本满足了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有湖北同方泵业有限公司、顾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钢鄂州钢铁公司和武钢华重机械有限公司等4家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学校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以上4家企业进行实训和顶岗实习。
2.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过程分为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训两个部分。校内教学过程分为准备、实施和评价等3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精心设计项目任务情景,拟定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由任务情景、目标、要求、实施步骤、考评方式等内容组成,是学习任务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在实施阶段,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查找资料,学习讨论,撰写文稿,完成任务。成果一般为计划书、方案、问卷、研究报告等形式。在评价阶段,小组推荐学生演讲,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评委会现场打分,或者由校内或校外教师在网上审阅相关成果并评价。评价完毕,学生根据所提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最终任务成果。每完成一个任务或一个项目,学生就掌握了一项技能。接下来是在企业里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学生将在学校学习到的技能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去,使技能得以巩固、提高,形成最终的职业技能。这段时间里,在企业提供的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兼职教师给学生安排实训任务,这些任务要求学生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拿出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实训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锻炼了自己的实践技能。
三、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优势
采用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与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相比,有以下优势:
1.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要同时学习几门课程。改革后的高职教学,课程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每门课程的授课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在课外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样一来,任务多而时间有限,学生出现疲于应付的现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现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只需学习1到2门课程,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工作任务,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真正的培养和提高,职业教育改革的初衷得以实现。
2.企业愿意配合
目前开展的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企业要在场地、岗位、设备器材、指导教师上有一定的投入。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去企业实训的学生并不能给企业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带来直接效益,学生到企业实训一定程度上还会给企业增加负担,这也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瓶颈。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一年可以安排3个、4个甚至更多的学期,有利于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企业的生产作业情况灵活安排教学进程,比如课程的安排可以与企业生产运营流程同步,在企业生产旺季时,安排在校内课堂学习,而在企业生产淡季时,安排在企业内实训。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让企业乐意配合。
3.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有两个特点。一是分段式,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将学生职业能力分为几个能力逐步递进的阶段来培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学生结束一门课程的校内学习后,就被安排到企业开展实训,实训结束后开始另一门课程的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训,如此交替。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逐步递进提高的,另一方面,课堂学习的知识又能通过实践得到锻炼和巩固。这种教学组织模式无疑更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