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0: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图书馆管理学年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重视图书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为了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图书室的图书情况,我加大了宣传的力度,利用博客不断地向老师和孩子推荐新书和一些名人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把老师们吸引到图书室里来,壮大了宣传队伍,教研室的教研员们人人参与“图书室”图书宣传,班级图书管理员在班上每月宣传,通过竞赛、发动全体学生参与宣传活动,这样,一支强大的宣传队伍为图书宣传提供了有力保障;宣传内容更贴近师生,有新书介绍、介绍推荐优秀书刊,有老师们的教学资讯,教学理论、学习方法,了解“图书室”工作,了解师生借阅,谈谈读书心得;保证宣传时间,不定期地推出信息专栏;完善了宣传制度,每次宣传工作后及时作好记录,包括时间,宣传内容、形式及责任人等。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各种信息纷沓而来,图书馆以其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精神食粮,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当前,我们学校图书馆不断开拓进取,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引进了很多关于的爱国主义、理想教育和正能量的书籍,为学生的成长轨道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我们学校通过一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读、写、讲以及读后感征文比赛,觉地把五爱贯穿于学校图书馆建设的始终,收到了卓有成效的收获。本文从小学图书馆建设对学生的成长建设以及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一、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器
1.丰富小学生的业余生活
当前的图书馆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有益的书籍,在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的业余生活不仅仅停留在回味课间十分钟的追逐和游戏里,使很多学生回归到了自我学习的轨道上来。
2.引导小学生识别精华与糟粕,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小学图书馆是学生储存知识的粮仓,就好比人的大脑一样,是学校的中枢系统,储藏了大量人文艺术科学精华,是学校的信息中心。只有通过老师的正确的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从书中感受他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通过阅读。逐步识别精华与糟粕,从而为今后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为学校承载化精神价值的载体
校园文化的建设包含了软件和硬件,文化是传播的桥梁。一个学校的文化表现在学校的整体风貌上,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力形成一股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氛围。通过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培养老师的管理的能力,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在校园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行为习惯,产生持久的渗透作用,为学校承载化精神价值的载体。
4.推动高效的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图书馆通过延伸的阅读让学生全方位的接触文学和艺术已经人文科普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图书馆软硬件建设
1.学校图书馆领导重视,加大图书宣传力度,增加经费投入,为学校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制定详细的规划。针对学校的办学条件,有计划的增加学校的藏书,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2.严控采购渠道,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学校一定要将图书馆的采购置于阳光下,坚持公开招标,杜绝权力的暗箱操作。采购国家正式刊号,具备双刊号的正规刊物。通过板报或者意见箱设立相关推荐书籍栏目,筛选思想健康,内容具体,针对性强,科学性突出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和推荐优秀读物。
3.对图书进行分类归档。藏书的新旧书的比例、学科比例、要进行归档。学校要投入必要的经费对图书馆的馆舍、藏书和阅览室等硬件设施进行建设,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提高培训也要作详细的长远规划蓝图。
三、图书馆软件建设
现在的图书馆建设均是高标准,现在学校办公基本都实行了计算机管理,因此加大为图书馆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学校图书的硬件建设迫在眉睫。
1.领导重视
知识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怎样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队伍,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肯定。要利用各种机会向学校行政领导班子积极宣传图书馆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教师中宣传强调学校图书馆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让广大教师支持学校图书馆的工作,让领导和教师充分的认识到小学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中心必须优先发展。
2.内强素质
图书管理员要爱岗敬业,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岗位意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责任,承担的是一份崇高的事业心。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和热情的服务,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担负起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够进一步推动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3.计算机分类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在客观上推动了图书管理工作的信息数字化,当前我校图书馆要想在今后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努力实现信息数字化。我校图书馆建设由于缺少上级政府和学校的支持,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的信息化建设。因此作为图书管理员,应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要求或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
四、指导学生阅读,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中小学图书馆规程》规定:图书馆要配合学科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并开展图书情报教育课、图书和图书馆知识介绍、工具书使用方法、图书的选择和读书以及读书卫生知识等方面的指导。学校应开设阅读指导课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电子阅览指导课,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电子阅读系统。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多如烟海,可见书之于人类的重要性。培根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培养思辨的精神,引导人积极进取,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的书籍不但能够增长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还能够净化人的灵魂。小学阶段是人生接受知识的起始阶段,是承载知识的集中地,学生是图书馆阅读的对象。加强学生图书的阅读指导,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和正确的阅读价值取向以及图书馆各项事业的开展。加强图书馆阅读指导,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及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分门别类地开展阅读指导,找到适合学生阅读的方法,推进图书阅读健康向上积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莱.《图书在现代阅读中的作用》介绍[J].图书馆.2013年02期
[分类号]G250
中国图书馆学的近代化过程,始终包含着本土化的探索。近代的中国学人和图书馆学家,如梁启超、杜定友、沈祖荣、刘国均等人都注意到了图书馆学的本土化问题,其中,沈祖荣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图书馆学本土化理念,并进行了积极实践。回顾沈祖荣对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思考和实践,对当前中国图书馆学本土化的讨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对中国图书馆现状的调查
众所周知,中国图书馆学的本土化,是一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掌握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对中国图书馆的具体现状有深入了解。沈祖荣的图书馆学本土化探索,正是从调查中国图书馆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始的。
1918―1933年期间,沈祖荣用调查研究法对我国图书馆现状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先后发表了《中国全国图书馆调查表》(1918年)、《民国十年之图书馆》(1923年)、《中国图书馆及图书馆教育调查报告》(1933年)等多份学术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报告,详细考察了当时中国图书馆的类型、馆藏、借阅、目录编定、经费以及图书馆管理等实际情况,并作了分析研究,指出中国图书馆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在图书分类编目方面,各省图书馆或沿用旧的四部分类法(变革者也至多在四部之外,别增目录以补不备),或新旧分类法混用(即中文书籍多用四部分类法,西文书籍多用杜威的十类法),没有统一的分类法统贯中西新旧图书;②在图书收集和选择方面,各省馆内所藏之书,古籍书和大学参考书占了大多数,其“万轴牙签,多非实用之书籍”,而适合一般民众阅读需要及反映现实问题的书籍极少;③在图书装订方面,“中国书壳,纸张绵薄,不耐摩擦;出入频繁,最易破坏。书头虽可注书名卷数,层累堆集,碍难检查……此中书装订所宜改良也”。由于中式装订图书不能立排在书架上,而平放又不便查找和取放,影响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④各地图书馆专业人才缺乏,绝大部分图书馆人员没有接受过图书馆专业的教育和学习,专业知识欠缺,极大地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沈祖荣认为,上述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置中国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于不顾,盲目仿照西方图书馆所造成的。为了解决图书馆的种种弊端,他认为必须要对此进行“改良”,以建立符合中国本土情况的图书馆,为此沈祖荣开始倡导图书馆学的本土化。
2 “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提出和倡导
沈祖荣图书馆学本土化理念的萌芽较早,在他留美期间发表的《中国能够采用美国图书馆制度吗》一文,就表达了他反对盲目照搬美国图书馆制度的思想,可以说,这是沈祖荣图书馆学本土化理念的滥觞。这一理念的明确提出,见于《我国图书馆事业之改进》(1933年)一文。他在文中谈到,中国新式图书馆学术事业,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国外引进和试办阶段,但却是一个无计划的阶段,其成效不敢过多期许;今后,要进入有计划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计划之一,就是要办成“中国式的图书馆”,而“中国式的图书馆,应有纯粹的中国色彩,合乎中国人情,合乎中国书刊出版物的字形与装帧式样。我们虽然取用了人家的科学管理方法,但应在具体工作上变为中国化的图书馆。如分类、编目、存储和使用设备等,都以代表中国文化的姿态,从图书馆里体现出来”。这里所谓“中国式的图书馆”,就是要把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和中国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
沈祖荣认为,图书馆学的本土化,必须继承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优秀遗产。他说:“我国现代图书馆,是接受固有图书馆遗留产业的机关。对数千年来的文献的收藏、保护、汇集、处理、传布、应用等一切遗规旧范,都曾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应予以有分析有批判地继承。……这种承先启后的工作,如果专靠新方法,还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新方法只能使其供应便利,对于古书罕本,极难收藏”。即要继承中国古代在书籍的收藏、整理、保护、分类编目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并结合现代图书馆学的管理方法加以改进,才能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图书馆学。为此,沈祖荣在全国各地呼吁、倡议图书馆学本土化,引起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赞扬和呼应。抗战以后,沈祖荣仍热情不减,继续倡导图书馆学本土化,如他谈到:“抗战以来,图书馆界在技术上有许多地方仍墨守着西洋的旧方法,未能因时制宜,其流弊还不是与守旧的国粹保存派的作法相等吗?”“他认为,”图书馆的规制,当然要采用欧美各国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决不可一味盲从,而要事前有慎重的选择和严肃的批判。要顾到我们的习惯和风俗,切合我们实用。”沈祖荣提醒中国图书馆界:“今后办理图书馆要同时注意现代化与中国化”。这里的“中国化”,其实就是“本土化”。他认为中国今后的图书馆建设,要现代化与本土化同时进行,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观点。
3 本土化的实践
沈祖荣不仅在理念上倡导图书馆学本土化,而且在图书馆实践中积极推动本土化,其图书馆学本土化的实践集中体现在图书分类法、编目、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等方面。
3.1 分类法本土化
在图书分类法的本土化方面,沈祖荣主要是对《杜威十进分类法》(以下简称《杜威法》)进行了改造。正如前面所说,当时中国的图书馆在分类法上面临中西新旧糅杂参差,无一完善目录可供应用的困境,因为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已不能容纳西书和新书,而《杜威法》又无法容纳中国的旧书和古籍。为统一中西、新旧书籍,沈祖荣与胡庆生合著了《仿杜威书目十类法》(1917年)一书,该书以《杜威法》为参照,吸取了其编制原则和技术方法,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经调整、修改和增设,形成一部新的分类法。
《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共分000经部及类书、100哲学宗教、200社会学与教育、300政治经济、400医学、500科学、600工艺、700美术、800文学及语言学、900历史等十大类,全表共700多个类目。其创新之处如下:①为了容纳我国古籍,在《杜威法》的“000总类”中并入了四部分类法中的经部和类书,例如010经解,050类书,071抄本、善本;②将《杜威法》中的哲学和宗教合并为一类,并把四部中的子部并入其中;③在《杜威法》的“800文学”中并入四部分类法中的集部,例如830词赋、戏曲,840诏令;④在《杜威法》中的“900历史地理”中并人四部分类法中的史部,例如940年表、年谱、姓氏,970省府县志;⑤把《杜威法》的“300社会科学”中的经济、政治、法律提升为一大类,以增加经济政法类目的容量。《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只采用了《杜
威法》的十进制原则及数字记号的形式,其类目表的内容与杜威类目表已完全不同。由此可见,沈祖荣并没有照搬西方的《杜威法》,而是结合中国学术发展和古籍分类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式的十进分类法。可以说,《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就是《杜威法》的本土化。这种分类法,一方面,把中国古籍书纳入现代分类体系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旧书籍在书目上无法统一的难题;另一方面,把经济、政治、医学提升为一大类,适应了当时中国急需经济、医学、政法类知识的实际情况。
《仿杜威书目十类法》是为中国书籍编写的一部新图书分类法,虽然其分类表比较简单,有些大类存在轻重失当之嫌,但它继承了四库分类法的合理内容,并将其融合到杜威图书分类体系中。因此,该分类法是图书分类本土化的先声,具有划时代意义,其一经问世便被图书馆界所瞩目,仿效者甚多。之后,杜定友、王云五、刘国均、皮高品等人,都各自发明了以《杜威法》为参照的新型分类法。正如蒋元卿说:“此法既系开山之书,较之近人著作,自为简略,然其所设类名,后之师之者,颇不乏人……此足见其影响于吾国图书分类改进之功,实未可泯也”。沈祖荣的分类法,为后来者开辟了新道路,迈出了中国图书分类法本土化的第一步。
3.2 编目本土化
沈祖荣重视图书编目工作的本土化,从1920年创办文华图书科起,沈祖荣一直主讲图书编目的课程,并编译了《简明图书馆编目法》(1929年)和《标题总录》(1937年)等著作,系统地介绍西方现代编目方法。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和图书管理实践中,他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编目方法,先后发表了《中国图书馆目录应采书本式抑卡片式》、《图书馆编目之管测》等文章,对中国图书的编目提出了两大原则:①图书编目应以卡片式目录和书本式目录相结合。沈祖荣说,“目录古今异宜,东西异式”,古代中国采用书本式目录,而现代西方采用卡片式目录。随着目录种类和出版物类型的增多,他认为旧的目录方式亟待改进,但不可完全抛弃,因为传统的书本式目录不仅有利于对古籍的整理和检索,而且有利于人们把握图书馆藏书的全貌及有价值的部分。因此,只有吸收卡片式目录和书本式目录两者之长,才能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目录类型。沈祖荣明确主张,“国立省立图书馆,或经济充裕之图书馆,自宜二者兼备,不可偏废”。②不能照搬西方的编目规则。沈祖荣认为,应该采用西方常用的著者目录、书名目录和件名目录(即“主题目录”)的规则,但不能一味的盲目遵守,必须结合我们的经验,找到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编目规则。如在著者目录中,针对中国人名“常有一人数名,如张之洞、张南皮、张香涛之类,编目员若不认定一名为准,势必把一人所著几种书分列多处,其结果必至紊乱。若读者只知著者名,不知其他,就不能供他的需要,那就失了著者目录的功用。……中国古书,有用谥号的,应把爵名同谥号,存记在正名以后”。又如在书名目录方面,针对中国一书多名,如“石头记”、“金玉缘”、“红楼梦”等;而同一书名又有加批、详注、增像、钦定及御纂之别;版本上又有殿版、宋版等不同,凡此种种,要求编目员要酌量增减、加以详细记录或应注明。总之,沈祖荣从中国图书和学术的实际情况出发加以创新,从而解决了中国书籍在编目上的难题,增强了编目技术的可操作性、科学性。
3.3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本土化
推动图书馆学的专业教育,是图书馆学本土化的关键环节。沈祖荣深知专门人才对发展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性,他认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非一蹴所能致,必先培养图书馆管理人才,研究专门学识,庶能办理得法,有条不紊。”而图书馆人才的培养,不能专靠海外留学,因为“海外留学,所费不赀,远涉重洋,谈何容易?纵令虚往实归,而桔枳变异,势所必然;所学各件,在外国虽称合法,在中国不能完全采用。由是言之,欲推广图书馆事业,务须在中国组织建立培养人才之机关,使学生将来学业有成,可以供图书馆之任用”。因此,他极力倡导图书馆专业教育,努力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1920年,沈祖荣与韦棣华等人一起创办了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1929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改名为“私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这是我国最早的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也是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自1929年起至以后的20多年里,沈祖荣一直担任该校校长与教授之职,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图书馆学专门人才,因而被誉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
在沈祖荣的倡导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文华图专”)在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本土化的有效尝试。他说:“图书馆学课程,……如图书馆经营法、图书馆行政,大体说来,中外可说是一例的。但我国图书馆事业,自有其特征。我们国家人民所要求于图书馆的,也有其特征。这样,我们要讲授图书馆的组织、管理、行政、方法等等,自然不得不特为适应这种种需要了。至于目录学、编目法、分类法、参考法、书籍选择、图书馆史等,我们的课程不成问题,自然也要中西兼备的。再如外国语、如德、法、日文等以及经规定一般学校必须设置的几项课程,在外国图书馆学校里是没有的,而我们却应当有。又再如与图书馆相关的课目,如档案管理、序列法、索引法、古器物学等等,和图书馆员亟应补充学习的课目,如图书馆应用簿记会计等等,我们想到也必不可少”。文华图专的课程设置,正是在参照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图书馆的工作需要,加入了诸如中国目录学、中文参考书举要、中文书籍编目学、中文书籍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史略等课程,同时还补充诸如档案管理、序列法、索引法、古器物学以及图书馆应用簿记会计等课程,做到了中西融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沈祖荣还将西方图书馆的组织、管理、行政、方法等内容,进行某种改造和转化,以适应我国图书馆的具体情况。正是由于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的本土化改造,文华图专自建校以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图书馆高级专门人才,可谓成效显著。
[分类号]G251.6
1. 引言
Jame D.Hart曾说过:“大学不可能伟大,除非这所大学有一个伟大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已成为服务大学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信息与知识中心,在高校的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与支撑作用。时下现代图书馆理念蓬勃发展,业已融入到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理念作为一种图书馆意识(理论、学说、观念)是图书馆制度的精神底蕴与文化形态的基础。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地区、每个高校的图书馆制度都是以一定的图书馆理念为设计蓝图而构建起来的。反过来,只有洞见并掌握现代图书馆理念,才能透彻地理解图书馆制度和保证图书馆制度的合理创设与实现。当下,图书馆学界对学科馆员的讨论如火如荼,身为图书馆实践工作者如何理性客观地认识与理解学科馆员这一“时尚”题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框架”等内容,以期为学科馆员制度化和科学化运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向。
2. 关于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与加拿大,而我国最先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是1998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随着图书馆理念深化和学科馆员实践的不断拓展,学科馆员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历了由“被动性单向度的参考咨询服务”到“辅助式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的质化转变,继而又迈向“主动嵌入式多元互动的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崭新阶段。
2.1 学科馆员制度与图书馆理念的价值关联
图书馆理念是图书馆从业者应该秉持的价值取向与职业“意识形态”。正确的图书馆理念能够指引图书馆服务实践和图书馆制度变革与前进。一所大学有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图书馆文化,而这种图书馆文化决定了它蕴含着什么样的图书馆理念。由此,笔者认为现代高校图书馆理念主要包括大学精神、平等获取、知识自由、自主性教育、专业等内涵。正是由于大学精神与图书馆理念的关联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如果将“被动性单向度的参考咨询服务”视为“前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话,那么可以将“辅助式”与“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作为该项制度发展的两个典型阶段。高校图书馆理念对学科馆员的价值融入与制度影响,主要体现在“辅助式”向“嵌入式”阶段迈进过程中学科馆员文化建设与制度内容的变革与创新。这种“理念与制度的关联性”具体表现在不同阶段学科馆员制度的逻辑形式、逻辑依托以及服务责任等方面的变化,如表1所示: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用户需求牵引”是图书馆理念延伸的根本导向和学科馆员制度创设的逻辑起点。学科馆员作为一种主动式专业性的知识服务,其正确的价值定位直接影响着该制度的创制与发展。
2.2 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
学科馆员是一种服务理念/模式、一项图书馆制度设置,更是现代图书馆理念的具体化与制度化的现实体证。作为高校图书馆理念延伸与服务机制深化的时代产物,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和制度选择两个方面。申言之,学科馆员作为一种服务理念/模式,它表征着现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由文献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向,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延伸、服务范围的拓展以及服务层次的深化。作为一种制度设置,它反映了高校用户对文献信息需求层次的提升和对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制度化诉求,同时也显示出高校图书馆员专业素质和人才知识结构的大幅提升,并且为知识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知识与文化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学科馆员的服务职能效度决定了该项制度的价值合理性,即只有服务职能最大效度地发挥、用户的信息/知识需求得到满足之时,才能深刻地反映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继而彰显现代图书馆理念与文化精神。
3. 建设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根据观点,学科馆员制度在一所高校的实施程度与功用效度,总是决定于这种制度的创设与践行满足这所学校的需要程度。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源于高校文化建设的需求牵引,随着高校知识与文化需求的发展而深化,其具体表现在:
3.1 满足用户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随着信息环境复杂性、学科资源专业性与交叉性的日益增强,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用户获取信息过程中的要求越发趋向便捷性、高效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应该主动了解用户的个性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知识服务,实现图书馆的深层次服务或嵌入式服务。换言之,它需要图书馆员采取积极主动方式介入到科学信息/知识交流和传播过程之中发挥作用,即要求学科馆员在知识发生链条中有一定的角色担当与服务质效。
3.2 高校学科与科研建设需求
随着高教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证实一所高校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直接影响着该校基础教育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与程度。与学科和科研建设发展休戚相关的图书馆渐为高校的研究人员、教师与学生所重视,其工作性质也从“名义上的教辅机构”转变为高校的“信息、知识支撑与保障中心”。一所高校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精神决定了该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走向,这使得学科馆员制度创设必然受其所服务大学类型(如研究型、教学型等)的深刻影响,正像其在研究型大学中孕育生成一样。在此背景下,现代高校图书馆日益成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训基地和科研创新的信息资源库。
3.3 图书馆自身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图书馆的文献与数字信息资源建设面临全新挑战,如现有资源设置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问题,图书馆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问题,图书馆知识与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问题等。申言之,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关于现代图书馆资源(包括文献和数字资源、人、技术及设备等)的“活化程度”与“质效发挥”问题。图书馆理念往往是切合时代要求的,但现实中人们更需要的是“价值回归”与“务实创新”,即需要现实的制度创新来有机整合与深层挖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文化制度等资源内在效能来回应时代的要求,于是学科馆员制度应运而生。
3.4 促进馆员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才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其整体呈现高学历、多方向、年轻化等特
点。如何让馆员在图书馆服务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并使其在工作中寻求深层意义,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课题。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恰恰为高层次、高素质的馆员提供了一个业务创新与学术交流的平台,并且为知识型图书馆文化建设开拓了新的空间。
4. 图书馆理念下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学科馆员制度作为高校知识需求与图书馆理念发展的现实结果,其理论产生与制度设置都需要一定的认知基础和图书馆文化环境。实践表明,成功的学科馆员制度创设往往遵循这样一条逻辑脉络,即“为什么建设(实施必要性)它是什么怎样设置与运作如何评估怎样调整如何使之深化并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厘定为环境要素、建设原则、组织模式、绩效评估及实施策略五个基本要素。
4.1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主要由工作职责与职业素养、关联性制度措置、图书馆公关影响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等部分构成。各部分彼此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4.1.1 工作职责与职业素养 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与职业素养是该制度建设的文化要素与环境基础。通过对我国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等重点高校学科馆员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笔者发现现行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内容主要是按“主动联系――熟悉需求――参与合作――定向培训――沟通对话――业务深化――持续保障”的逻辑建构的。因而,其工作职责决定学科馆员应具备的一定职业素养或职业资格,例如:有良好的学习品性与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专业科研能力,且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熟练掌握图书情报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熟悉某一对口专业的学科知识;具备专业程度的信息技能;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公关能力;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等。
4.1.2 关联性制度设置 客观上,学科馆员并不是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而存在,它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关联性制度的辅助与支撑。这些关联性制度,既包括图书馆内部相关配套的规程,又涉及各院系对口学科专业的制度措置。正是由于这种关联性的存在,才为学科馆员的实施创造了必要的制度环境和基础流平台,如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教师顾问制度、南开大学的信息教授制度等。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笔者认为学科馆员关联性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①加强馆藏资源科学化与合理化建设;②参与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发展;③形成学科化服务的制度对接与信息交互;④建立各院系的信息专家库,深化服务质效,等。
4.1.3 图书馆公关影响力 学科馆员制度创设与发展既有客观必然性,又受主观倾向性因素制约。后者往往反映在高校图书馆的公关影响力上,直接关系到该项制度能否顺利展开。图书馆公关影响力主要表现在:①领导对图书馆的认知、印象与重视度,主要是学校领导的支持与馆领导及各部系领导的重视;②与各职能部门、教学院系之间的关系度;③与读者(教职员工、学生及其他)的联系度;④与校外图书馆及文献机构的资源建设共享与合作度,等。
4.1.4 图书馆的文化软实力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举措,又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立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深受图书馆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图书馆文化软环境休戚相关,如图书馆理念、图书馆伦理等。这种关联性主要表现在:①图书馆文化软环境为学科馆员制度创建提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空间;②学科馆员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图书馆软文化的必要理论支撑;③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文化软实力延伸的一种产物,表征着一种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走向具体化与学科化。
4.2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原则
有些高校在创设学科馆员制度的过程中往往陷入一定的认知误区。如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忽视对制度的全面了解和根本性认知,缺乏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盲目追求不切实际条件的服务创新等。这些误区极易导致学科馆员制度变为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流于形式或是短暂夭折,严重损害图书馆的信度和形象,影响图书馆自身的服务创新与发展。因此,在选择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2.1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该原则是指图书馆创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否具备充分条件,它究竟服务哪类读者,能提供怎样的图书馆服务。设立学科馆员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一种趋势的同时,也是一种制度选择的结果。因此,就制度生长而言,既要从现实出发,又要立足发展。
4.2.2 扎实理论,务实创新 任何一项制度设置,都依托于一定的理论支持。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前提之一就是在理论基础上,结合本馆工作实际,进行可行性论证;并且在制度开展过程中,还应不断完善其理论基础,为实际的工作需要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向。此外,着眼未来要求制度本身要务实创新,即理论要紧密联系实践,服务现实。
4.2.3 服务实践,稳步推进 服务实践是学科馆员制度的内在属性和价值基础。学科服务的质效是学科馆员的价值体证,也是该制度建设的重要评估依据。事实表明,在该制度践行过程中,即深入开展学科服务的同时,图书馆要及时收集、获取与制度建设相关的反馈信息,并加以重视与利用,稳步建设,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学科馆员制度。
4.3 学科馆员制度的组织模式
学科馆员工作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使得该制度的组织模式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样态。本文系统介绍一下目前较为典型的“组织集中――人员分散”模式。
4.3.1 组织定位 图书馆要建立“学科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优选各部门的人力资源作为学科馆员,实行以参考咨询制度为依托的集中组织,建构一支组织高效、“跨部门、虚拟的学科服务团队”。其主要举措有:①明确中心与部门问的“调度”关系,强化部门与部门间的“协同”关系,以发挥图书馆内学科服务管理职能的最大效度;②在优化管理成本的前提下,“中心”要有效地调度与整合馆内的技术、信息以及人力资源,最大程度地为学科服务提供资源保障与智力支持。
4.3.2 机构设置 依据学科服务具体职能与分工,“中心”下设“文档与评估组”、“学科资源建设组”、“检索与培训组”以及“学科服务组”(见图1)。
・文档与评估组。建立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信息库,“负责学科服务工作的文件归档、计量统计”,跟踪、监管受理课题、问题的服务进展情况,并对学科服务流程及学科馆员进行绩效评估。
・学科资源建设组。对本馆所藏有关学科资源及网络专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组织、整理、发掘,形成动态序化的专业学科资源库,提升馆藏资源“知识浓度”;根据反馈有关馆藏建设的数据信息,连通其他图书馆资源及文献信息中心与之合作共建共享,调节相关学科资源建设方向,满足用户的专业化、高层次需求。
・检索与培训组。该组职能是建立在参考咨询业务基础上,提供专业资源的定题检索、主题追踪、信息推送以及专业信息检索培训等深层学科信息服务,
以保障教学科研的信息/知识诉求。
・学科服务组。该组是专业学科对口院系联络人员的集合,主要负责对院系的学科需求进行调研与整理,建立专门的用户库,有针对性将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前沿信息以及馆藏专业资源更新状况、特色数据库等推送至用户。此外,还负责及时收集图情教授反馈的关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信息,提交至“中心”的文档与评估组,以指导学科服务建设的内容与方向。
4.4 学科馆员制度的质效评估
该要素是指通过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及程序,对学科馆员制度所关涉的制度环境、资源配置、人员素质以及服务效能等结构要素进行价值判断,以引导学科馆员制度的良性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引入“全面质量管理”(TOM)、“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尝试对学科馆员制度进行质量评估,如学者廉立军利用“AHP”提出了“包括3层次、7大项、28个指标”的高校学科馆员服务质量的层次评价体系。实践证明,质效评估之意义在于:①衡量学科馆员的信息服务工作,深化服务层次;②规范服务行为,明确服务目标;③保证制度有效展开与深化发展;④拓宽服务领域,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影响力,等。
4.5 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策略
4.5.1 认知策略 学科馆员制度作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项目之一,是建立在“理念共识、有效沟通、团队协作、机制保障”条件的基础上的服务模式。在实施该制度之前,图书馆要深入馆内与对口院系,充分做好制度可行性调研工作,以确保制度为需求所牵引,对制度理念与组织架构认知清晰。申言之,要结合学校教学、科研状况,制定稳步推进、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
4.5.2 目标策略 它包括图书馆要明确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设定学科服务对象、按阶段定制目标计划并展开实施以及确立学科馆员绩效评估的价值依据等。
4.5.3 运作策略 在制度运行过程中,要利用馆内已有资源、考虑现有环境与承受力,充分发挥资源效能;合理推行学科服务的各项业务,分步骤、分阶段运作;有效协调、处理服务中的各种关系,降低制度成本,为读者节约时间;鼓励学科馆员积极参加学术科研活动,提升其学科服务的业务水平;注重服务宣传、突出工作重点,等。
4.5.4 评估策略 对该制度进行质效评估需要采取一定的原则与方法,以实现评估效能的最大化。如实施可行性――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导向性原则、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原则、馆内与对口院系评价相结合原则等。
5. 结语
诚然,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与制度建设依托于现代图书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由学校文化与现实知识需求所决定的学科馆员制度的确立与实施,展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多元化、深层化走向,同时也昭示着现代图书馆理念的现实回归。学科馆员制度是现代图书馆员的知识能力与知识结构、图书馆理念与图书馆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图书馆作为信息与知识文献中心开展学科化、个性化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有效的学科馆员制度预示高校图书馆服务价值的升位,这将有助于高校图书馆职能角色从“教辅单位”向“教研单位”的转变,并且在一定程度凸显了现代高校图书馆“教辅建馆――文化兴馆――知识立馆”的渐进式服务与教学的战略办馆理念。
参考文献:
[1]凯恩,图书馆这一行,凤仪知识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编译组,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353―360.
[2]蒋永福,图书馆学通论,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37.
[3]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2010-10-01].http://lib.tsinghua.省略/service/sub-iibrarian.htmI.
[4]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2010-10-01].http://lib.nankai.省略/tsfw/xkgy.htm.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知识开始。”低年级儿童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占优势的阶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数学生动鲜明的形象之中,就容易引起儿童强烈的注意和极大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因此在低年级数学课本中出了大量的直观图,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明白算理。为了发挥直观图的作用,我来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从画中引出兴趣
低年级儿童认识客观世界还比较片面,他们总是对自己喜欢和经常遇到的东西发生兴趣,因而直观图中常常出现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熟悉的东西。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如“从卡片上剪下有关图形,按下图拼一拼。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苹果、梨、小鸡、小鸭等插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对这些东西进行思维。又如:课本在需要思考的题目旁,安排一只小猫、小猴或者一只小兔等,这是小朋友们喜欢的小动物,它们作出动脑筋的样子,教师就激励小朋友们也像他们这样开动脑筋。再如:九年义务教育第二册第18页做一做。图上小鹿吹了一些泡泡,并且部分泡泡上标了号数,小朋友们要根据这些数的排列顺序,给剩下的泡泡标号数,看着这只可爱的小鹿,小朋友们谁会不愿意帮她的忙呢?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直观图练习,既增添了童趣,有学到了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从画中思之有序
课本中的直观图常常是用实物或几何图形表示的,这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图中的实物、几何图形有序的排列着,使学生通过观察,很快从中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另一方面,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如:十几减6的做一做中一幅蘑菇图,图上的蘑菇一一对应的排列着,左边的5对和右边的3个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别表示出10和3,使学生很快看出这里有13个蘑菇,虚线中框去的3对是左边5对中的,也就是6个,表示从13里去掉6,即先从10里去掉6,这里运用了“凑十法”的方法,为“想加法算减法”提供了直观依据。这样排列有序的画面,不仅使学生能很快明白题意,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有序的思维力。因此,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说图以及据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基本功,也是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插图中上、下两排图形一一对应部分,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从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三、从画中明白算理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直观图的最大特点是用图示取代了单纯的数学概念,算理的理论描述,使学生很快的从直观形象中对概念和算理加深理解。如:第一册教材9加几的进位加法,例题的直观图有2个集体图,大集合圈表示把左边的9根小棒与右边的3根合起来,也就是求9+3。小集合圈把左边的9根小棒先和右边中的1根小棒合起来凑成10根,也就是9+1=10,这样很清楚的得出小集合圈里的10根小棒与大集合圈里剩下的2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小棒。这幅图让学生明白,要算9+3,先把3拆成1和2,用9+1=10,在用10+2=12,即9+3=12。再如第2册教材第48页“进位加”中的例3:34+28,在用小棒图演示了算理,十位数与十位数对齐,个位数与个位数对齐,虚线方框中表示个位数相加满10根,箭头指向把这10根捆成一捆,成1个10,加到十位数上,这样十位数上变成6即6个10,而右边还剩2根合起来是62。
四、从画中感受数学美
1 引言
近10年来,中国大学图书馆一直在资源建设、馆舍环境与设施等各方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力度加快建设,但是量与规模的高速扩张并没有真正扭转图书馆在大学校园里的被动局面。面对多元化的读者需求及外部竞争压力,“十二五”期间,图书馆需要对其组织进行全面的由内而外的剖析与反思,重新认识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正确了解与把握其发展机遇与危机,进而重新定义其组织愿景与组织架构,并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真正渗透到每一个业务流程之中,切实融入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实践之中,通过完成自身再造的战略转型,使得“大学心脏”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2 图书馆再造理论提出的背景
2.1 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理论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背景。2O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西方国家经济的长期低增长又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①顾客(customer)对各种产品和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市场竞争使得顾客能从容地选择其所需要的商品。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运用价格战来获得竞争(competition)优势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企业在不断改进竞争方式和手段的同时,更加关注企业内涵,关注企业的战略目标的调整。③变化(change)每天都在发生,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服务系统经常变化,全球化经济使得市场处于快速变化之中,而信息技术又使得这种变化在很短时间内传播到全球。因此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的市场变化,需及时作出准确的决策。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1993年,迈克尔•哈默与CSC Index顾问公司执行官詹姆斯•钱匹联名出版了《企业再造》,以福特、IBM及贝尔公司的案例及相关成功经验为基础,提出了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思想,之后BPR理论席卷欧美并带来管理革命新浪潮。企业再造理论彻底改变了200年来企业以遵循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构建企业管理模式的观念。1995年,迈克尔•哈默与史蒂文•斯坦顿(Steven Stanton)合作推出《再造革命》,进一步阐述其理论。1997年,哈默推出《超越再造》,对企业再造的得失做了总结,并澄清了管理实践中的混乱概念。2001年,哈默推出《企业行动纲领》,将研究的焦点更多地关注到企业管理中的人文因素和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2.2 图书馆再造思想简述
1995年吴建中先生在《图书馆杂志》上发表《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在与科林•史蒂尔的对话中,吴先生指出“图书馆正经历着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图书馆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构成图书馆的三要素即资料、人员和馆舍现在看来都要重新定义”[1]。1996年张晓林先生在《图书馆》上发表《走向虚拟,走向辉煌──试论现代信息网络对图书馆的挑战》,提出“只有跳出传统的图书馆概念,才能把它从固有的物理载体、工作过程和场所中解放出来,才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环境的条件和机遇”[2]。1998年缪其浩先生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了《“业务流程重组(BPR)”与图书馆改革》,指出“通过查找《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文摘》(LISA ) 和因特网就可发现,业务流程重组虽然源于企业管理,但很快进入了国际图书馆和信息管理领域。Hammer 等人的著作发表于1993 年,《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文摘》在1994 年就已将该术语用作主题词”[3]。缪先生以上海图书馆实践为例,对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进行探究。2000年范并思先生在《图书馆》上发表了《论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学的影响》,更为明确地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图书馆事业。100年前基本成型的传统图书馆形态已面目全非,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新的工作方式与服务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国内图书馆也一直进行着机构调整,如情报检索的发展,设立情报部门;在图书馆引进计算机后,设立负责计算机系统管理的自动化部门等,这些调整主要是出自于内部管理的需要,按经验进行。因此管理中非常需要有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当前的组织结构调整”[4]。范并思先生在国内图书馆学界较早提出了图书馆面对信息技术的冲击,不能按内部管理需求,按传统思维模式去调整组织架构,而是需要系统的、科学的重新设计组织架构。2000年以后,图书馆界“再造”研究一直成为图书馆实践者及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200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打破传统图书馆组织架构,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将原来13个部室整合为3个部室,再一次引发国内图书馆界的剧烈震动。
2.3 发现并诊断问题
2.3.1 图书馆再造是由外部环境巨变引起的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国未来10年内,深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强化特色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而扩大开放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未来10年内,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将围绕《规划纲要》所勾画的发展道路与基本思路,全面推进改革与发展,作为高等院校的心脏,中国大学图书馆必将根据《规划纲要》及具体所在学校的战略部署,逐步深化改革。
上海高等教育改革:以上海财经大学教育改革为例 上海版《规划纲要》明确了上海要把深入推进高校内涵建设作为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着眼点,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重要突破口,并力争在以下四个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高素质学生;建立和建设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加快中外合作办学进程,推动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的国际化;加大留学生教育工作力度,建设一批国际化的品牌学科专业和课程。
近年来,上海财经大学围绕建设有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框架的多科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开创“常任轨”教师制度 等方面不断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先后聘任7名海外知名学者担任经济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的院长,通过他们形成学科带头人团队,与学校一起共同搭建海外优秀人才管理的长效机制,积极参考国外著名大学教师的管理办法,形成富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人才选拔、培育及考核制度。学校的超常规发展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注定要将图书馆的改革推到学校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因为在国外图书馆已经成为大学知识创新价值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国内大学图书馆仍然受困于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
图书馆行业:新技术、新载体已经动摇了大学图书馆诸多概念的根基,新的信息生态环境对于大学图书馆传统的文献收藏、交流功能、服务环境、信息使命、外部竞争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许多图书馆都意识到须要脱离陈旧的思维模式、颠覆陈旧的管理程序、抛弃陈旧的价值观[5],在一个全新的战略环境中,以一种远远超出现有资源及能力的魄力去构思未来愿景,定义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重新整合现有及未来一切能够整合的资源。
2.3.2 图书馆再造需要由内而外的剖析 近年来,图书馆一直不断通过改善图书馆空间环境、大幅增加文献资源以及开展“文明窗口”、“文明岗”等一系列举措,努力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但是缺乏内涵深度的服务使得图书馆终究远离学校教学科研主战场。随着网络技术及网络搜索引擎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内读者尤其是研究型读者在检索其教学科研过程中所需的文献信息时,对图书馆资源及服务的依赖程度依然在下降!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以下一系列问题:①大学图书馆这一社会组织机构与其他社会上的信息服务机构相比,是否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或者只是具有潜在的竞争优势?而这一比较必须是从全球视野角度,站在战略高度,由内而外,突破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重新认识、重新定义图书馆的使命。②假设我们已经明白未来的使命,能否调动图书馆馆员的主动性,挖掘其智慧潜能则是随之而来的关键问题,如何依托图书馆战略转型及战略目标的实现为馆员个人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如何平衡馆员个人发展与团队整体乃至整个图书馆发展之间的矛盾?图书馆文化或者图书馆精神在战略转型过程中究竟可以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都关系到图书馆的改革能否可持续发展。③以往的实践已经证明,大学图书馆历次重大变革过程中,技术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然而技术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关键!技术高速发展同样使得图书馆必须面对海量信息,最为致命的是淹没在信息海洋中大量的有用信息未被图书馆精准收藏,即使是收藏了,也难以作合理的有序化加工,图书馆的知识导航及学问门径作用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不具内涵深度,从而无法被学校学者们认同。如果技术只是工具、手段,那么什么是关键?或者是什么阻碍了技术与使命的有机融合 [6] ?
2.4 我们的基本判断
与2O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样,图书馆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以其3C框架对比而言,图书馆也面临以下问题:①越来越多的读者通常选择图书馆以外的渠道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料与信息,而只把图书馆当作借书、还书或者自修的地方;②作为公益性的图书馆开始被迫面对市场,除了需要如同企业一般去培养自己的客户(读者)群,还须与各类数据商、软件商、集成商及合作外包商进行谈判博弈,以降低成本;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读者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图书馆无法及时、精准地把握这些需求的变化,而作出灵活、快速的反应。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结合近10年来图书馆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判断:①近10年来,大学图书馆经历了一轮馆舍空间升级、服务规模升级和技术应用升级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在传统组织惯性的作用下,以往大部分的努力都是在固有思维模式下进行简单重复的外延式扩展,馆舍面积与馆藏文献规模的激增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图书馆摆脱困境,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变化的读者需求和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大学图书馆有必要以“再造”的魄力和胆识将传统的“优势”扬弃,重新确立新的核心竞争优势与竞争能力。②近10年来,大学图书馆一直不断地通过改革来适应形势的变化,但是由于一直没有以一种“颠覆”性创新思维来指导具体的变革,因此这些改革都是零碎的、被动的,缺乏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及理念指导,因此有必要重新学习并借鉴“企业再造”的思维和实践经验,将那些原本有着关联的变革片段,整合为一个系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拓展其理论内涵,重新确立符合实际需求的理论研究体系。③近10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速率不断加快,图书馆信息化的压力,已经不仅仅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使信息技术应用促成应用对象领域在业务模式、组织架构乃至发展战略上的全面变革,也就是图书馆必须从被动的引进技术,发展到将技术有机融合于其使命之中,并最终达到参与并引领技术发展的最高境界。
3 图书馆再造的含义
图书馆再造的实质就是依靠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经营管理的传统观念,变革传统运作模式,在读者、图书馆员、图书馆事业管理层、学校领导层乃至整个社会,对图书馆价值观念上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带来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经营环境、经营范围的深刻变化,重塑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精神,使图书馆经营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7]。
图书馆再造分为广义的图书馆再造和狭义的图书馆再造。前者是指图书馆行业联盟再造,其目的是加速图书馆行业的资源、技术、空间及服务的整合,促使每一个图书馆都向多元化、国际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在全国建立起一个崭新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机制;后者是指图书馆根据服务对象的个性化与多元化需求,依托新技术,创建新的服务与管理机制,构架新的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图书馆再造的关键不是优化某个具体任务的效率,而是通过优化流程,让每一位图书馆员的热情被激发起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新的核心价值认同与确立的过程。图书馆再造的核心是功能再造,这个过程也就是图书馆新的核心价值被发现、被认同、被社会环境确立的过程。其中组织再造是瓶颈,因为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再造,更重要的是在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再造。这种再造要求图书馆扬弃过去那种按职能进行分工,然后组合经营的管理方法。
4 图书馆再造的四个核心关键词
4.1 基本(fundamental)
基本的含义是:首先解决图书馆到底要做什么(先不关心如何做)?
4.1.1 重新认识大学图书馆在校园内的核心价值 对于大学图书馆在校园内的核心价值是存在分歧的。有些观点认为,传统的应试类教育机制导致相当数量的学习型读者即使来到图书馆,也是利用图书馆良好的读书氛围和环境自习,大学图书馆已经沦为一个大的学习场所,急需改变。而有些观点则认为在信息社会,图书馆本身就是应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大的学习空间,读者来到图书馆并非只是为了借还图书、读书,也可以讨论、演讲甚至一个人默默静思,这些都是不同类型读者以各自方式享用图书馆,无可厚非。有一个问题对我们而言是致命的,关键是在大学图书馆提高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的馆员发挥了什么作用,如果撇开馆员的价值,那么图书馆就与大学校园内任何一个自习场所毫无区别。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通过每一位馆员的服务来体现的,因此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然而思考的前提是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读者需求,仔细研究读者需求的新特征,通过对读者需求类型细分,形成不同的服务认识与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大学图书馆在校园内的核心价值,这是再造的基础,也是关键。
4.1.2 重新认识大学图书馆在社区内的核心价值 这个问题以前讨论不多,但是《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上海地方特色,结合《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提出围绕以人为本,推进全面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促进教育公平,追求教育卓越,率先推进基本教育公共均等化,推动高等教育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知识创新基地和知识服务中心。上海版的《规划纲要》赋予了大学更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为此,在未来10年内,大学图书馆如何围绕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于所在的区域民众继续教育,如何在大学图书馆之间、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共同打造社会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必将成为每一所公立大学图书馆的共同目标。
总之,大学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应该围绕整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与规划,将自身的使命与所在大学的战略目标与规划紧密结合,成为一体,使图书馆的全部工作成为大学全校使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图书馆才有可能成为大学校园中与其他学术部门平等的合作伙伴,图书馆的专业性才能得到校园认可。追求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功能的单一,恰恰相反,图书馆应该从多个角度剖析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过程,甚至是整个社会公民终身教育的过程,并嵌入其中,大学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就是体现在帮助学校乃至社会实现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之中,这个过程也就是再造的过程。
4.2 流程(process)
流程的含义是:基于对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而非简单的任务分配,强调的是流程的每一个环节的运作都是基于对图书馆核心价值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合作开展的。
面对未来10年图书馆所要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图书馆目前合作的范围与深度显然达不到支撑图书馆满足多元化服务的战略目标的要求。为此,图书馆再造的关键就是对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设计,建立更加灵活和柔性的运营流程,着力提高内部效率,使服务前台与后台之间有效衔接,让越来越多的馆员能够深入到服务的对象之中,深入到大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实时地、有效地收集、分析读者需求,并通过图书馆信息反馈机制,按不同的需求,组织相应的团队进行系统、深入的统计与分析,将每一位员工的价值通过各种流程体现到、融入到或者嵌入到读者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以实现图书馆对读者多元化需求及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流程再造是组织再造的前提,由于每一个大学图书馆所服务的对象需求不同,因此不同的流程设计支撑并构成了不同的组织架构形式,但其本质是存在共性的。不同的业务流程首先是能与图书馆外部环境(校园、行业、区域)形成对接,其次这种对接应该是尽可能地基于校园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及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之上。
4.3 彻底(radical)
彻底的含义是:假设我们已经认识到图书馆的使命,那么为了完成使命,组织内部还存在什么最致命的瓶颈问题?
4.3.1 馆员再造是图书馆再造的关键点 面对馆藏形态、读者需求、读者获取文献方式等一系列变化,馆员过分依赖技术,同时又因以往的成功而过于自信,这使得他们服务的主动性及智慧难以充分发挥,越来越多的馆员迷失了未来方向。另一方面,图书馆多元化的战略目标对大学图书馆馆员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馆员是变革过程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如何让每一位馆员能够在这巨变的过程中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如何平衡馆员个人发展与团队整体乃至整个图书馆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让馆员凝聚图书馆文化及图书馆精神,使之在这巨变过程中起到融合剂与催化剂的作用,并能及时化解变革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这些是图书馆再造的关键所在。
4.3.2 组织再造是图书馆再造的瓶颈难点 面对巨变,图书馆显然已经意识到了危机与压力,但是传统的图书馆组织架构已经难以再为大学图书馆实施多元化的战略目标提供组织保障,传统的分工机制、业务流程设置及评估机制也因难以对未来多元化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每一位图书馆员的贡献程度与质量得不到客观、有效地评估而成为再造的障碍。既然变革日显迫切,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变革?
近年来,图书馆界非常关注技术,但是技术无法直接帮助图书馆重建核心竞争优势,更难以重塑核心价值。技术是双刃剑,在不断提升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效率的同时,技术同样给图书馆行业带来了无穷的压力。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图书馆显然难以招架,无法及时将技术所带来的优势与便利及时地、准确地、系统地融入到日常的管理与服务创新之中,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越发暴露出现有组织架构与制度严重影响图书馆战略目标实施这一问题。2000年以来,图书馆界一直在关注组织再造及流程再造,例如2002年陆宝益,郑建明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合作发表了《关于我国图书馆实施BPR的思考》,文章指出“图书馆部门重组,应充分运用BPR理论,尽可能地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打破常规、彻底创新,将层级化的组织结构扁平化,创建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络型部门组织模式”[9]。2005年牛书东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上发表了《图书馆的再造──从BPR到知识管理》,提出“只有将知识管理思想融入到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中,着力于实现知识的共享,激发馆员把分散在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形成图书馆的集体智慧,才能增强图书馆整体的创新能力,从容应对新世纪的挑战”[10]。从具体的实践而言,有两个问题是需要引起关注的,它们直接决定了再造是否彻底。
其一,机构重组、流程再造、制度创新都将涉及到对现有利益的重新分配,因为在组织的变革中,不同流程的工作团队都会被相应赋予“人财物”等诸多方面的自主管理权,各种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因此组织透明度是关键,尤其是当公共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发生撞车,小团队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候,需要有一种协商制度,而所有达成的共识,都需要转化为制度,制度必须细分到各个细节,并分级公之于众,这是变革是否彻底的重要指标。
其二,图书馆在追求校园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应该以馆员价值最大化为基础。只有馆员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服务内涵的提升才是真正有保障的[8]。因此组织的包容性是图书馆再造难以回避的敏感问题之一,新的组织能否包容团队的多元化、专业化发展,是变革是否彻底的关键指标。
4.4 显著(dramatic)
显著的含义是:当图书馆面对原本无法承受的压力时,通过彻底的变革重新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并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重要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同时,在校园内、行业内、社会知识创新链中发现并确立图书馆核心能力、核心竞争优势及核心价值。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并提出了发展思路与措施。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都加紧凝练各自的办学理念,通过结构性调整办出学校特色,与此同时,很多高校也加紧拓展国际化合作渠道,通过扩大开放,努力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在2010年3月31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上海高校在校生中的留学生比例2008年为5.9%,根据上海版《规划纲要》2012年要达到12%,2015年要达到13%,2020年要达到15%,10余年接近翻三倍。按此目标,上海将接纳15万名留学生,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因此,仅以面对国际化办学给图书馆带来的资源服务保障压力为例,几乎每一所图书馆都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经费下,最大程度地整合文献信息资源,优化馆藏结构,提升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保障能力。与此同时,每一位馆长也都在思考如何在编制有限的馆员队伍之中,培育不同类型,能够胜任多元化服务重任的馆员队伍,以满足校内外读者的需求。上述两个问题已成为大学图书馆界面临的共同难题。
所谓的显著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而是面对读者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精准把握,理性分析,并据此不断细分服务,分层评估,形成全新的图书馆经营理念与服务品牌,最终使图书馆能够具备引领需求的核心能力。与此同时,在大学校园内,进而在全社会范围内,使图书馆核心能力运用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得到最大认同。范并思先生在《图书馆杂志》2001年理论年刊上发表了《从数字图书馆热看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指出“尽管现代社会中有许多图书馆表现出相当强的竞争力,但最近几十年来图书馆总体表现不佳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当人类大步进入信息时代之际,图书馆这一最古老的信息服务机构却不能向社会公众充分展示它们在信息服务方面的特有能力”[11]。重新构建图书馆核心能力,探索、发现并再次确立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图书馆再造是否成功的重要而且关键的指标。
5 基于图书馆再造的战略转型
图书馆再造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图书馆变革,图书馆再造的最终目标是将图书馆管理由过去的纵向的职能导向型转变为平面的流程导向型。其中信息化技术与图书馆使命的融合是核心内容,但是它又与以往轰轰烈烈的自动化建设不同,而是发现并促使图书馆价值的回归,从最基本的原点重新出发,以流程为中心,让每一位参与者的价值都体现在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发现与确立的过程之中,图书馆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不同的流程,在每一个流程背后是团队,不存在刚性的部门,甚至流程本身也不是刚性的,因而团队是随着读者需求的变化可以随时增减改变的。再造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就是图书馆能否嵌入学校教学科研主战场,为读者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提供增值服务。图书馆再造的过程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由传统到现代图书馆的战略转型过程。
参考文献:
[1] 吴建中,科林•史蒂尔.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 图书馆杂志,1995(3):32-34.
[2] 张晓林.走向虚拟,走向辉煌──试论现代信息网络对图书馆的挑战.图书馆,1996(1):12-15.
[3] 缪其浩.“业务流程重组(BPR)”与图书馆改革.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2):15-19.
[4] 范并思,胡小菁.论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学的影响. 图书馆,2000(1):12-17.
[5] 陈骁.准确定位 改变战略 重新设计: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的三个关键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2):63-66,70.
[6] 陈骁.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认识与管理问题再思考:重新设计与组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增刊):294-298.
[7] 陈骁.巨变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生存之道.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0(3):10-14.
[8] 李笑野.巨变中的图书馆对馆员的挑战――现状思考与未来展望.财经高教研究,2010(2):47-51.
[9] 陆宝益,郑建明. 关于我国图书馆实施BPR的思考.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2):63-66,70.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新馆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业界共识。大连医科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在建设及建成使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新馆的功能、布局、设施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服务模式的选择,都充分考虑到人的意愿与习惯,并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富有亲和力的、舒适方便的人性化环境。
1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设理念
“以人为本”,即一切要围绕人的需求而展开。读者是图书馆真正的主人,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设施装备与服务运营,均以读者的要求为中心,同时兼顾馆员而不应是以书为本,或以管理或技术为中心,也不应以领导的意志为转移。
1.1功能布局体现以人为本
现代图书馆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即以读者为本、以馆员为本。图书馆功能区域的划分应该以方便读者为原则,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平面布局,提供多种形态的阅览空间。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在平面布局时,不仅重视读者的阅览环境,也充分考虑读者交流、活动和休闲的需求。因此在新馆布局时,读者阅览空间大都设在朝阳、通风、采光、风景俱佳的位置,同时在各楼层都设计了不同的休闲空间。新馆采用了无障碍设计,所有的阅览区域对全体读者开放,充分体现了为所有读者提供平等服务的图书馆思想。
图书馆内实行人本管理,强调对馆员的关心与尊重。不但要尊重馆员的个性,关心馆员的事业发展,还应该为馆员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新馆的行政办公区、业务工作区的设计体现了以馆员为本的理念。工作人员较多并且人员流动少的书刊采访、编目、计算机网络中心的工作间均面向南,阳光充足、通风良好。而工作人员少或人员流动性强的,如期刊送装等工作间设在西侧,中心机房、基藏书库位于北侧。中心机房和馆员工作间有一定间隔,避免噪音对馆员的影响。考虑到新校区距市区较远,新馆还设计了两个馆员休息室,有单独使用的卫生间和楼梯。
1.2环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新馆追求自然、馆舍和人三者的和谐。图书馆采用自然光,以自然通风为主。窗户的大小高矮设计适宜,便于工作人员、读者开启关闭。阅览区除自然通风外,还辅助采用大型换气设备进行换气,确保馆内的空气清新。动静区分开,阅览区置于无噪声区一侧,阅览区外部设专门的交流空间,有颜色清新、样式迥异的桌椅、沙发,给读者以家的感觉。在书架密集区域的适当位置安放圆形沙发,方便读者就近阅览。
现代图书馆建设注重绿色生态环境设计,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已从单纯强调效率性的物用功能,逐渐转向关注读者情绪与心理需求。除了必备的实用功能外,读者阅览环境的舒适性、室内外布局的艺术性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绿色、生态、环保的图书馆环境设计不仅给予读者舒适优美的阅读环境,更能起到规范和引导读者行为、净化心灵的作用。
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衬托建筑物,增加艺术效果,而且可以净化室内空气,调节气温。读者在长时间阅览、学习后观赏植物,可以缓解疲劳,得到放松,消除阅读学习中的枯燥和单调感。工作人员还专门设计了漂亮的标签挂在花木上,介绍花木的品种、习性和观赏特征,集养花、赏花、小憩于一体,为读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优美、健康的学习氛围。
背景音乐在图书馆环境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舒缓的音乐可以为读者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同时得到美的享受。新馆启用后,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了优美的乐曲,在闭馆前15分钟播放,提醒读者在闭馆前完成借书手续。在下午上课前20分钟播放,以便提醒读者上课的时间。在紧急情况下馆内广播系统可通知和报警。
1.3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与图书馆建筑有密切的关系。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不仅是建筑和环境的设计,更是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选择和设计。藏、借、阅、查询一体化的大开放管理服务模式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自由、宽敞明亮、人性化的读书学习空间。其思想基础和逻辑基础是尊重读者的客观需求,尊重读者公平使用图书馆的权益,提高书刊利用率。这也是新建图书馆的共同选择。而大开间、大平面的设计是这种管理服务模式对图书馆建筑的基本要求。读者阅览空间没有房间的分隔,只有不同阅览区的划分,各阅览区域通过地面的颜色与不同的家具摆放来划分。大平面的布局使图书馆能够将文献的典藏、读者阅览、信息查阅和咨询检索集中在一起,形成信息共享服务的空间。读者通过图书馆设在大门的门禁监控系统,进行身份认证后,可以携带自己的学习资料和物品自由进入各个阅览区,自主地阅览或自习。在一楼大厅设置了总服务台和总咨询台,办理图书借还手续和进行咨询服务。在各服务区也设置了咨询台,随时给予读者帮助。图书馆的电子阅览设备采用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布置,除了在总服务台附近设置了20台公共目录检索终端,还在各阅览区域内分散放置了计算机,供读者进行目录检索和信息查询。图书馆实现了每天连续开放13小时的读者服务,自助借还系统提供全天候的文献借阅服务。
2新馆设计理念与服务模式实现的基础
新馆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多方面合作。图书馆的建设需要设计师与图书馆沟通与合作,需要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图书馆建成后的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全体馆员对图书馆建设理念的充分理解和认可。
2.1图书馆的参与是基础
大连医科大学自2002年启动新校区建设计划,图书馆就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文献和网络调研、了解图书馆建筑的有关知识。馆领导积极参加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环境设计和家具方面的研讨会和学习班,汲取先进图书馆建筑的理念和经验。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参观国内外各类图书馆,学习科学的管理经验,深刻理解现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通过学习和参观,馆领导在图书馆建筑理念、未来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选择上产生共识,从而形成了目标清晰、内容明确的图书馆建设规划,最后形成内容完善的新馆建筑工程设计任务书。
2.2与设计师的融洽合作是保证
大连医科大学新校区设计采取了国际招标的方式,最后由日本三井住友建筑公司完成新校园的整体设计和全部建筑单体的建筑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虽然设计师没有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经验,但他们仔细研究图书馆设计任务书,与图书馆充分沟通,了解图书馆的功能需求,同时实地考察和参观国内外图书馆建设成功范例。图书馆与设计师密切合作,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提出建设的设想。设计师在平面布局和室内环境设计上尊重和满足图书馆功能需求的同时,对建筑风格进行整体把握。特别是在室内环境设计和家具的配置上,图书馆从功能需要上提出设想,由设计师对整体风格和色彩搭配进行把关,共同选定家具的颜色、式样,从而保证图书馆内部环境整体风格的协调一致。
2.3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至为关键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由校领导说了算,基建办一手操办,不听图书馆方面的意见要求,不让图书馆员参与。闭门造车的结果往往是功能不到位,不适用,不好管理,遗留一大堆问题。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该馆在规划之初就主动参与,积极提建议,并邀请主管新校园建设的学校领导参加图书馆建筑学习班,从而赢得领导的信任与理解。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积极与学校基建部门协调,和设计师共同讨论图书馆的设计方案。并邀请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的领导参加图书馆环境设计和家具的研讨会,让他们了解现代图书馆家具设备的发展趋势,从而理解图书馆提出的家具设备的要求。
2.4馆员是最终的实践者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50-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职教育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进步和重大转折。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教育界探索并肯定了人本教育,即顺应人的天赋,挖掘人的潜力,促使人全面地发展,弥补了素质教育上的局限性。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一书,注重学生个性、精神和潜力的开发,强调特色教育和营造书香校园,建设理想课堂,最终达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些富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理念改变着我国教育,也影响了学校图书馆建设的服务理念。
近年来,中职学校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馆藏图书,实现标准化科学管理,完善流通服务机制,给广大师生推荐好书指导阅读。然而,由于网络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等信息渠道的增加,图书馆的读者群在逐渐流失。在新教育理念下,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图书馆的内涵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健全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远景工程。只有创建新的服务方式,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单一向多元、由内部向远程等转变,中职学校图书馆才能在激烈的信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中职学校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缺乏、信息滞后、管理落后等方面。
(一)资金缺乏,馆藏资源建设问题突出,导致图书利用率低。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育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图书是师生的精神食粮,缺乏图书,学校的教育将不全面。然而,很多中职学校由于生源压力,需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各项建设中,作为教学辅助部门的学校图书馆建设得到的投入资金很少,难以购入新书,导致图书馆建设几乎停滞不前,处于萎缩状态。经调查,广西较好的几所中职学校其藏书量都没到达5万册(不包括过刊成册),很多图书是过时教材和老师捐赠的图书,藏书质量不高,工具书缺乏,破损图书补了又补。为保图书量,学校剔旧工作难以开展,藏书结构比例失调,文艺类超过科普类,在校师生没有利用图书馆开展学习的积极性。
(二)信息滞后,图书馆辅教功能被削弱。每个中职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桂林工业学校的品牌专业是高分子材料和橡胶专业。为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图书馆在采购中需要注意收集相关专业知识的信息资源。富裕的采购经费是前提,前几年桂林工业学校申请到一笔政府采购经费,但要在指定书店指定时间购书,指定书店里的专业图书不多,高分子材料和橡胶专业图书更难寻踪迹,相关的计算机、数控、经济、旅游等专业图书纸张虽好但贵,有限的经费买不了多少新书。知识的快速更新和信息资源的滞后,削弱了学校图书馆的辅教作用。
(三)管理落后,图书馆队伍建设缺失,导致管理不科学。知识管理和人员素质和谐发展是实现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保证,图书馆人才知识结构决定着图书馆建设中的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中职学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学科专业水平低严重妨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效益的提高,很多工作人员是改行而来,不懂图书馆业务,学校对他们的培训也不是很重视,未在学历、职称、工作能力等方面作出严格的要求。有的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1~2名,兼管教材,甚至连电脑都不配备,阅览室在很多时候处于关闭状态。落后消极的低水平管理,已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化趋势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亟须由资源管理和技术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型,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
二、加强中职图书馆建设的策略
(一)更新思想观念,使图书馆成为“读书乐园”。图书馆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活动场所,图书馆的阅读效应能使学生获得一种主动阅读的乐趣,这是网络媒介所不能代替的。在“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理念下,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营造学校浓厚的书香氛围,提升学校全体师生的精、气、神,用读书带动教育教学改革。为此,图书馆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创造阅读环境和氛围,建立文化长廊,写板报和读书警句;定期推荐书目指导师生开展读书活动;根据各班专业特色,要求写读书日记,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创建书香班和书香家庭;每年9月25日举办阅读节活动;研究利用网络开展阅读,成立“书香俱乐部”;在“世界读书日”和中国曝书节组织大型读书交流活动,启动校内读书志愿者带动更多学生参加,打造学习型校园。
(二)建立高质量、有特色的图书馆藏书管理体系。图书馆应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一切”的理念,创新服务体系,将先进理念和技术运用于藏书管理中,建立高质量、有特色的图书馆藏书管理体系。中职学校图书馆是通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来体现自身价值的,合理的藏书结构和质量是保证师生需求的物质基础。因此,图书馆有限的经费应尽量用来购置适应本校专业特色技能的培训用书和师生教学需要用书,文艺类以经典名著为主,科普类的比例要高出文学艺术类为宜。
(三)建设数字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和开放获取知识的今天,图书馆资源建设只有向数字知识建设发展,才能获得将来发展的立足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指标评估体系”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开展信息化建设,学校建有校园网……图书馆藏书6万册以上(含电子图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图书馆有识之士就已提出管际互借,资源共享。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必须将有价值的图书搜集、分类、整理、加工并数值化,多增加电子书刊收藏,运用电子阅读器阅读,如kindle、IPad,通过medalink平台进行资源共享服务,远程访问,建立开放式网络数字图书馆。学校校园网提供网上服务,师生还可用手机上网,立刻分享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流,既培养了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又能实现中职图书馆特色化发展,建设学习型数字图书馆。
(四)建立教育督导评估制度,保证图书馆和谐健康发展。设立督导部门,犹如工厂里有了“质检员”,学校里有了“教育警察”,其既对学校管理、招生、师资队伍、学生管理等进行督导,又时时听取大家对教育的建议。监督与指导并重,推行督学责任区制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将使学校形成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引人第三方评价机制是发达国家教育的成熟经验,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环境里,充分发挥学术组织、质量监督、评估评价作用,拓宽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渠道,能更好地处理政府、社会、学校、图书馆等各项问题,保证图书馆建设能健康和谐地发展。中职学校图书馆可参考和借鉴高校图书馆好的经验和做法,如学习电子科大图书馆设立的版面“互通园地”,使图书馆与读者相互沟通,或让“教育警察”负责监管和评估依据。
(五)开展入馆教育,培养新生图书馆意识和信息素养,加强参考咨询服务的教育功能。关注读者、方便读者体现了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人文关怀。中职新生入校后,根据自己特长爱好确立了新目标和专业定位,作为第二课堂和知识乐园的图书馆,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入馆教育,以增强图书馆和信息知识意识。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Authorware或演示软件PowerPoint编制课件进行图书馆基础教育,了解图书馆布局、藏书分布、规章制度、借阅流程等各方面服务内容;在实地参观图书馆中,讲解图书分类及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尽快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和终身学习能力,较早形成“信息观念势场”激发信息需求与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参考咨询服务工作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灵魂”、“心脏”,是衡量现代图书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在为师生解答利用图书馆产生的问题时,可以传递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影响力。信息时代的数字图书馆,通过电脑网络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业务之一,实现真正的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2001年的IFLA会议上就提出深入发展数字参考服务,在美国大多数图书馆还建立了单独的参考咨询部,帮助读者利用图书馆寻找资料。国内一般高校和大型公共图书馆都设有数字参考咨询,为更好地做好它,中职图书馆可向高校借鉴和研究学习。
(六)创新服务模式,发挥中职学校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值周班”、“协管队”。树立人本理念,建立灵活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服务与育人协调发展,是图书馆功能的核心内容。在学校里通过班主任通知每班学生报名,录用责任心强、爱读书、乐意服务和体验实际工作的学生,组建成“值周班”和“协管队”进行培训,参与到图书馆工作,满足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桂林工业学校经过试用,效果很好,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一种途径和机会,既拓宽了教育功能,又加强了图书馆建设,使服务与育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之,在社会对创新型技能人才大量需求的今天,我们必须探索适合中职学校和图书馆发展的、与技能人才培养相一致的思想观念和方法举措,结合本校实际现状,在新教育理念下,为实现最终的理想教育和图书馆建设创新发展提供新视野和新动力,进而推动学校全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张力.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政策要点[N].中国教育报,2013-11-26
[3]蒋萌.职教体系构建与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J].新世纪图,2013(11)
[4]林松溪.中专比大学更重要[J].大众科技,2013 (7B)
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1-0135-03
梁启超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民国”十八年(1929),祖籍广东新会,别号饮冰室主人,是我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世人对梁启超的印象一般都停留于戊戌变化这一层面。殊不知梁启超自幼饱读诗书,学富五车,还是一个通古论今的大学者。梁启超在我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界占有重要地位。他撰写的论著至今为止还具有较大的思想价值、实用价值,在学术研究界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这足以说明梁启超在我国近代学术界的卓越地位。可是对于梁启超的饮冰室藏书以及图书馆学理论世人却知之甚少,梁启超的饮冰室藏书特点鲜明、与众不同,并助其形成创新型图书理念,推动了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大力发展。
1饮冰室藏书的特点
1.1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我国近代藏书承袭宋朝之风,喜好精装,而对常用文献或有关科学技术的书籍颇不重视。而梁启超则因好学而好书,与一般藏书家专于鉴赏古本不同,抛却陈风陋习,对那些注重外在包装,却忽视内容实用价值的藏书方式极为鄙视【1】。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梁启超的饮冰室藏书与世俗藏书迥然不同,不刻意追求刻印精美的古籍,而是注重收藏文本的实用性。因此,饮冰室藏书虽达十余万卷,大多皆是清咸同光宣及民国初期的通行本,甚少有明朝的精品刻板,宋元本则未有入藏。文献内容皆是与近代社会发展形势以及科技有着密切关系。此外,饮冰室藏书还收集了大量的实用外文书籍,以日文书居多,且多为具有实效性的改革创新之作。可见,其藏书目的既没有崇尚注重外在包装的精品书籍,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集中外实用之书,和传统的藏书目的有着天壤之别,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藏书原则以及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1.2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治学”藏书文化特色
梁启超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与其饮冰室藏书资源的丰富、种类的齐全有着很大关系。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文献资源对梁启超撰写论著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每当梁启超才思涌泉想就某一问题进行专项研究时,饮冰室藏书的资源皆能满足其写作需要,令其在论著撰写中左右逢源、自由驰骋,撰写速度之快令人甚为惊叹。譬如梁启超撰写《欧洲战役史论》一书,充分利用饮冰室藏书的丰富资源,仅用十天时间即定稿成书,撰写之快令人叹为观止。深究其因,饮冰室藏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梁启超一生在学术研究界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史学、诸子百家、佛学、清代学术研究四个领域,因此在饮冰室藏书中上述文献较多,这不但反映了梁启超对饮冰室藏书的充分运用,而且也突出体现了饮冰室藏书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
1.3藏书中旧藏珍本、获赠之书颇多
我国历代藏书家喜好收集前人旧藏,而饮冰室藏书也充分继承了这一特点。譬如梁启超甚为崇拜力主新式学风的晚清学者陈沣,并自称为其弟子,在教学期间力荐学生阅读陈沣的论著《东塾读书记》。而收藏在饮冰室中的著作《梦溪笔谈》也是陈沣的旧藏,对此书籍梁启超视其为珍宝【2】;再如饮冰室收藏的《绝妙好词笺》(宋朝周密辑)也是陈沣早年之旧藏,而梁氏得之深感幸运;还有藏书中的《路史》(宋朝罗泌辑)也乃清朝汉学家惠栋之旧藏,且该书中每册都印有惠栋的姓名,并整书界被圈点,其中有手批条注一百六十条,校补注释十三条。得此珍本梁氏彻夜难眠。饮冰室藏书不但旧藏居多,而且赠书颇丰。梁氏曾在讲学期间曾听得欧阳竟无有关佛学的讲座,深有心得,并就佛学问题向竟翁请教,深得欧阳竟无好感,随之竟翁乃赠梁氏颇多佛学珍本,被藏之于饮冰室。譬如饮冰室中的《解深密经疏》、《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品》皆是欧阳竟无所赠。
黄琦琨:梁启超饮冰室藏书及其图书馆学理念研究综述
2梁启超的图书学理念
梁启超通过独具特色的饮冰室藏书,不但丰富了学识,而且还令其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图书学理念,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2.1对文献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启超的图书学理念是以精准、实效、齐全作为根基,其重点是为学术研究者撰写论文提供文献资料参考,最终形成完整齐备的中国图书馆学。梁启超通过苦心经营饮冰室藏书令其在写作论著时妙笔生花,思想深邃,此外更对其创新型图书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长期的藏书实践中,梁启超开天辟地地提出“文献学”这一词语【3】。文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并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而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献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即使从孔夫子整理四书五经开始,迄今为止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是却只有梁启超于一九二年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开创性地使用了“文献学”这一词语。三载之后,梁启超又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再次提到“文献学”一词,并进一步指出广义的史学就是“文献学”。而梁启超的这一创新观点也被后代诸多学者认同,即“文献学”是探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依据,具体的工作即是校对勘正、解释文句;除去杂质、留取精华;除掉虚假、抓住事实等,为各学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并非是一门具体的学科。梁氏的这一观点不但对文献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推动了近代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
2.2积极倡导建设“中国图书馆学”
通过饮冰室藏书的文化积淀,使梁启超在图书学理念上走在时代的前端。一九二五年梁启超在“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大会上率先指出:本协会成立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梁启超认为我国图书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西方国家的文献书籍有着很大差异,具体表现在文献历史、文献性质上【4】。此外,我国的读者和西方国家的读者在文化涵养以及文化理念上也不同。对此他认为我国图书馆须用现代化的理念去整理,并在图书馆学中形成一个独立的新学科,梁启超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提出“中国图书馆学”理念的学者。此后,他在《图书馆学季刊》中进一步指出:虽然图书馆学理论具有相通之处,可是我国图书却有着和西方不同的特点,因此我国图书馆学的构建必须在通用原则上结合具体国情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图书管理模式【5】。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梁启超试图构建具有民族文化意蕴的图书馆学校,让校馆融为一体,使学生既能学习图书馆学的理论,又能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最终让图书馆学校把中国式的图书馆学理念不断发扬光大。虽然他的这一设想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实现,但他的这一理念却被后人所继承并付诸实践,而梁启超在当时却能高瞻远瞩地预料到我国图书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足见其在图书馆学理念上的超前性。
2.3促使目录学获得突破性发展
梁启超经过在饮冰室藏书中多年的实践不断完善其图书馆学理念,并让目录学从附属工具性的地位中独立发展成一门完善的系统学科。梁启超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多翻译欧美科技方面的书籍;青少年要形成独立自主的创新观念,须多读欧美励志方面的书籍。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梁启超开始针对外来翻译书籍大力开展宣传、编目、评论介绍等各项工作【6】。其中主要的论著有《西学书目表》、《西学提要》、《读西书法》等。梁启超在继承我国传统目录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深入阐释了在论著撰写、学术研究中目录学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目录在深入了解古今中外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工具作用。梁启超认为世间文献资源犹如烟波浩渺之大海,个人受精力和时间的限制无法悉数阅读。而浏览书目便可了解古今中外论著之梗概,达到通古论今之境界。(2)目录是论证文献丢失与否、勘察时代治学态度的重要工具。梁启超指出目录可以对某一古代文献的存亡情况据实考证,同时又能通过某类书在某个时代的多寡而辨别那一时代的治学态度。(3)目录能为读者访求书籍提供方便、并加快文献流通的速度。在梁启超的心中,任何珍稀书籍但凡通过目录皆能满足访求者的需要,而且还能促进文献资料的流通。(4)目录能从微观角度区分不同专业的书籍。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研究的类别日益微观化,各类专业书籍也日益增多,无形中给人们查找专业性的参考资料增加了难度,但是目录的运用则能让人们迅速区分各类专业书籍,辨析流别,迅速定位至所需文献,可谓方便之极。
2.4构建了新的图书分类体系
梁启超在饮冰室藏书中的长期实践让其对图书文献资料的分类以及著录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对古代到近代的图书目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分析,认为古代传统的图书分类形式(根据经史子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集的分类)缺乏一定的严谨性 ,且认为这种书目分类方式过于泛化,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对此,他进一步指出文献资料的分类与学术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对古代各种图书目录的分类情况从微观角度进行了仔细的探究,提出了创新式的书目
分类理论和方法。而这一新颖的分类理论在他翻译的欧美书籍以及日本书籍的分类上有着尤为明显的体现。一八九六年,梁启超撰写了《西学书目表》一书,在该书中他把当时那个年代翻译的欧美书籍写了一个总的图书目录,但这个书目和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完全不一样,他别出一格的把所有欧美书籍分为学术、政治、宗教三个大的类别,并从微观角度将其分为二十八个小类。这种从宏观与微观角度设置大小书目的分类方式是建立在各学科、各门类内在联系的基础之上的,完全符合图书分类发展的趋势,表现出较强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此外为了有效防止在书目的分类过程中出现分歧,梁启超经常给各类书目进行明确的定义,对多主题文献书籍的归类问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分编方法与原则。凡是某一书籍能归为两类,他则按“因其所重”的原则对其分类;对某些多主题并行的书籍倘若按重点主题的原则无法归类的,他也确定了归类的方法,并阐述了理由。譬如对于《色相留真》一书,他就强调了该书只能归于工艺类别,不能归于光学类别,并阐释了分类的缘由。纵观梁启超“因其所重”的图书分类原则究其本质则是某一书籍倘若牵涉到两类学科,一般皆是按其内部的重点关系区分,至今为止这种图书分类观点还在当代图书分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梁启超却在那一年代能提出如此超前性的观念,实属不易。
3结语
总之,梁启超饮冰室藏书正是因为具有标新立异的个性化特色、较强的实用性、浓郁的民族文化意蕴才在中国图书馆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梁启超也正因在饮冰室藏书的文化底蕴中形成了超前的图书馆学理念,为我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吴雨.梁启超饮冰室藏书开拓性之探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
[2]金性尧.梁启超饮冰室藏书之探究[J].读书,2010(8).
[3]彭树欣.梁启超的“文献学”概念的历史地位和影响[J].图书馆论坛,2010(6).
[4]朱苏南.梁启超图书馆学理念发展的探索及其意义[J].铁道师院学报,2009(3).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84
Abstract Choosing the faculty libraries of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he School of Management, the Institute of General Motors and the School of Science as the main research subjects, this paper aims to research the current state of faculty library's utilization rate. Through this research, it is clear that there are two main problems existing at present: one is the limited number of libraries' collection of books, and the other is the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libraries. As to the problems mentioned, this essay makes a thorough the analysis of school advertising, updating resources, books' classification, library facilities,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effective suggestions are also made to help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upgrade themselves and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ies as a whole.
Keywords college library; resource utilization ratio; borrowing nee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ment and suggestions
1 院系图书馆的建设、利用与需求现状
1.1 院系图书馆建设现状
我们在实地考察中,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对4个具有代表性学院的调查,我们发现,学院每年都在院系图书馆的建设中投入巨额资金。其中,外国语学院平均每年投入10万元,汽车学院5万元,管理学院8万元,理学院7万元。经过对院长等行政人员的走访调查,我们得知,行政部门通过拨款等方式参与和重视院系图书馆的建设与投入,然而由于图书馆管理方与图书使用方的师生之间没有良好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有限的产出不成正比。
1.2 院系图书馆利用率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48.90%的同学几乎没有去过院系图书馆;在经常前往院系图书馆的学生中,33.82%的同学对图书馆的使用低于1个小时,71.14%的同学对图书的借阅不足2本。通过实地考察和图书系统数据查阅,我得知,在2015.1.1―2015.12.31期间,理学院共计借书4167册,管理学院575册,外国语学院1055册,汽车学院1858册。在此期间,理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计1898人次,管理学院3755人次,外国语学院925人次,汽车学院2558人次(因中途转专业、退学和研究生毕业等因素,该数据存在小范围误差)。统计可得,理学院平均每学年借阅图书2.20本,管理学院0.15本(因管理学院图书馆搬迁,该数据不能完全体现管理学院的正常借阅水平),外国语学院1.14本,汽车学院0.73本。
1.3 学生对院系图书馆的需求现状
无论文科、理科、工科还是商科的学生,都对与其专业相关性较强的书籍有很强的需求性,例如外国语学院学生对外文原版书籍和期刊的需求,经管学院对国内外经济杂志、文献的需求,理工课学院对汽车模型杂志、重大理论研究文献的需求等,都需要针对性和专业性更强的院系图书馆予以满足。然而院系图书馆的馆藏图书有限、图书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的存在,迫使各专业的同学不得不寻求公共图书馆或网络数据文献等的帮助,使得同学们对专业书籍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理工课学院的人文社科类书籍的欠缺,又使得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同学难以获取相关知识。供应和需求之间不能良好匹配,导致广大师生对图书资源的需要难以得到回应。
2 院系图书馆的现有问题分析
通过对高校具有代表性学院图书馆的实地考察,与对同学们分年级发放的问卷调查,经数据整理,图标对比,分析总结之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并将导致院系图书馆图书资源浪费,利用率不足,学生前往院系图书馆借阅书籍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院系图书馆宣传不到位,学院不够重视。调查发现,多数大一新生对院系图书馆没有了解甚至从未听说。在开学之初带领大一新生熟悉校园的路线行程中也没有考虑到院系图书馆,因而造成学生对院系图书馆了解甚少,图书馆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2)院系图书馆开放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院系图书馆开放时间与上课时间基本相同,上午8点到中午12点,下午2点到6点,而这正是学生们课程集中的时间。相反,中午午休与下午6点之后学生没有课程的时间段内图书馆不予开放。导致时间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院系图书馆员工数量不足,难以延长开放时间。进而导致图书馆利用率低下,学生前往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3)院系图书馆图书资源更新不足。据了解,高校各学院每年对院系图书馆投资巨大,但成效甚微。问卷调查中同学们集中反映图书资源更新不足,尤其是报刊杂志等注重时效性的书刊。多数书籍老旧,且种类不足,学生往往不能在图书馆中找到所需的书籍,无法满足同学们的阅读需要。图书的需求不能直接准确地反映到院系图书馆,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到学院图书馆的更新与建设中来,是导致图书馆利用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4)院系图书馆图书资源存在学科门类缺失的问题。院系图书馆相比于公共图书馆的优势在于更加注重学院相关专业的书籍,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但过于关注院系图书馆的这一特点也会带来学科门类缺失的问题,从而减少同学们前往院系图书馆借书的次数。
(5)院系图书馆距离学生生活区较远,通勤不便。出于方便同学借阅图书的目的,院系图书馆多设立于学院教学楼,院系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与大多数学生的上课时间冲突,而周末,中午等课余时间不予开放。造成同学需在没有课程的时间内由宿舍往返图书馆,距离较远,校车数量不足,通勤相对不便,导致同学们前往院系图书馆借阅书籍的积极性不高。
(6)院系图书馆硬件设施落后,空间不足。院系图书馆的基础设施不足,如没有饮水机,冬天不提供热水,对于有意向长期在图书馆学习或自习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此外,图书馆空间不足,多数同学在图书馆只可借书,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同学们在院系图书馆内阅读。
(7)院系图书馆图书分类不明晰,检索不方便。通过问卷查,实地考察,与现场采访,同学们普遍反映院系图书馆内部的图书分类不系统,不清晰,缺乏电子检索等相关设备支持,学生在检索相关书籍时往往需要花费不必要的时间。
(8)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图书馆造成一定威胁。当今社会,电子科技飞速发展,网络上图书资源也日益丰富,足不出户就可以下载到所需的电子书。此外,电子书电子阅览器还同时兼备笔记本,电子词典与单词本等功能,与传统的纸质书相比更加方便携带,还省去了同学们的舟车之苦,深受大学生的青睐。
3 针对院系图书馆现有问题的意见建议
3.1 提高学生对院系图书馆的知晓与了解程度
首先,对于大一新生,我们应当在其入校参观的日程中插入与参观了解院系图书馆相关的活动。其次,可以试图仿效西方高等教育的方式,布置与阅读专业图书相关的作业,并告知学生在院系图书馆中应当参阅的书目。最后,应试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培养阅读兴趣。学院可适当在图书馆内组织一些阅读竞赛或写作竞赛活动,读书交流会等,并通过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在学生阅读兴趣被激发之后,他们才会在阅读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并在阅读中自觉地、主动地去尝试、体验、实践与思考。
3.2 丰富馆藏图书的种类,期刊及时更新
首先,在学校政策层面,近年来我校立足于学校现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以文促理”的强校之路。因此应在理工科学院的图书馆内购置足够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并在原有专业书籍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其次,应当积极建立起联系学院图书馆购置新书与该院学生需求的机制。定期收集同学们对书籍的需求并反馈于院图书馆,以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建立院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3.3 扩大院系图书馆规模,完善基础设施
首先,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60%以上的学生去院系图书馆的目的是为了自习,因此我们认为学院图书馆可以适当优化或扩大图书阅览区为学生提供便利。其次,大多数院系图书馆进行图书检索时并没有相应的检索仪器,而是以旧的方式进行图书分类,老的方式虽可行,但若引进索书机则可大大提升学生寻找图书的效率。
3.4 对于院系图书馆进行数字化管理
随着当代电子科技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群选择阅读电子期刊,与此同时,纸质图书的不便性与高成本性则日益凸显。将网络电子技术运用在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中,是将传统图书馆过渡到现代电子图书馆的重要方式。对于以上的观点,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首先,对传统图书进行整理、分类、统计以方便学生查阅。其次,升级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所需的设备,并聘请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帮助,设计所需要的软件,以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与无纸化速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院系图书馆的建设,切实提高院系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需要各大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将资金的投入与具体改造建设过程充分结合,使院系图书馆真正物尽其用;其次,学院领导对院系图书馆建设情况的积极跟进,对图书馆的改进和完善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院方应在图书管理者和师生使用方之间建立起良好有效的沟通渠道,广泛采纳师生的意见建议,力求供给充分满足需求;最后,广大应积极配合学校和学院的建设工作,充分利用院系图书馆并及时反馈,将现代化科技发展与传统的经典书籍及纸质文献等充分结合,将碎片化阅读与院系图书馆的R低际樽试聪嘟岷希积极提高自身精神文化素养,为高校发展和师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职的扩招,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的陡增不成比例,出现工作人员相对不足,高职贫困生问题凸显,而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我院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刚刚开展不久,深感其意义和作用的重大,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要使勤工助学工作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建立健全的管理运作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1 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意义
1.1 减轻了贫困生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
到我院图书馆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大部分是贫困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经济压力较大,易产生自卑和焦虑心理,精神负担沉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图书馆勤工助学可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通过勤工助学获得相应的报酬,既解决了生活上的经济负担,又减轻了因贫困带来的心理压力,树立了自信心,把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和活动中。[3]例如:我院就读的俩姐妹,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每学年交完学费后,生活费所剩无几,姐姐在学校实验中心勤工助学,妹妹在图书馆流通书库勤工助学。通过勤工助学,姐妹俩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在欢送勤工助学毕业生座谈会上,妹妹发言时说:“参加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不但增长了我的文化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解决了我在生活上的经济困难,使我更能安心学习,也让我感受到挣钱的不容易,更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这就是大部分勤工助学学生的心声。
1.2 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实现
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们,在图书管理人员的指导与帮助下,他们认真学习图书知识,能够任劳任怨、脚踏实地、服务热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读者提供了优质地服务,广受读者好评,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在工作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树立了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树立了艰苦奋斗、勤于实践的作风,对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3 增强利用图书馆的能力
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其主要工作为协助工作人员管理和服务读者。在此过程中,他们可以熟悉图书馆的内部机构和馆藏分布情况及功能,对藏书情况了解的同时,也熟悉了图书分类法。参与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问题或者读者提出要求,可以直接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指导,日积月累,利用图书馆的能力提高了。学院图书馆每学期均有三十多名勤工助学的学生,分别被分配到流通库、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和基藏库等直接面对读者的岗位上。在这些岗位上,他们不仅要积极配合工作人员,还要根据读者需求及时帮助读者查找或推荐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料,这样他们不仅熟悉了图书馆的馆藏布局,而且更灵活地运用图书馆的专业知识查找他们所需的文献。
2 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作用
2.1 缓解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学院图书馆于2011年搬入新图书信息大楼。大楼面积10078.3m2,有1727.73m2能容纳上架图书40万册的借阅一体化书库;1165.96m2的阅览室,阅览室的座位数可达780余个;1070.01m2的电子阅览室,可供120名读者同时上网查找文献资料。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目前学院图书馆在岗人员只有10人,基本上是一个工作人员管理一个部门,人员严重不足。加上读者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便的变化,图书馆需要不断增加新的服务项目,延长开放时间,2012年以来,学院图书馆由每周开馆时间78小时增加到84小时,读者人数由每天100人次增加到230人次,时间的延长和读者人数的增加,使工作人员压力增大,勤工助学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缓解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也给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2 加强了读者的信息反馈,推动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深入开展
作为学校的信息中心,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二课堂,高职图书馆要想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必须充分听取读者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参加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是读者,来到图书馆后又充当工作人员,双重身份使他们能及时反馈读者意见,又能将图书馆的运行情况告诉读者。学院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担负着收集读者建议和反馈读者意见的任务,如读者反映图书馆的开馆时间短、图书陈旧、学生借阅期限短等问题,勤工助学学生及时将读者反馈情况报告图书馆工作人员,让图书馆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工作,强化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同时增进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从而更有效地、重点地、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也为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就业上增分夺彩。
3 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1 健全管理组织机构
必须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对勤工助学活动进行管理,具体负责勤工助学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调解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协调勤工助学报酬的发放等,创造一个良好的运作机制,保证勤工助学工作长期、健康地发展。我校的勤工助学工作由主管副校长负责,学生资助中心具体负责人员的审定、劳动报酬的支付,以及对勤工助学活动实施监督等。图书馆馆长及各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分别负责岗位的设定、人员的培训、试用等工作。受聘学生到图书馆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试用后,能够胜任工作的,正式上岗,这就保证了勤工助学工作在图书馆的顺利开展。
3.2 规范化管理的工作模式
3.2.1 带证上岗
勤工助学应佩带工作证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既明确了其作为学生管理者进行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的身份,增强了其职业荣誉感,也随时起到督促其本人履行工作职责的作用。勤工助学学生带证上岗,表明了作为学生管理者,其工作随时接受全体读者的公开监督。[3]
3.2.2 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关键。如:我馆制订了《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管理实施办法》、《勤工助学各岗位成员职责》和《勤工助学奖惩制度》等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的制定由各库工作人员负责,根据各室的工作要求,只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不至于因分工不明而贻误工作,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效率。奖惩制度的设立对完成工作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我馆在制定奖惩制度时,首先以奖励为主,比如不无故缺旷、工作表现好、热心服务读者的学生,在学期结束时有物质奖励,同时还向他所在的系上请求给他加操情分;但对表现不好或违反纪律的学生,及时指出,批评教育,甚至解聘。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而且使其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3.3 岗前培训是前提
到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初次上岗,上岗前的培训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包括思想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训等。思想道德培训着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工作热情以及责任感的培养,使他们热爱图书馆工作,遵守劳动纪律,树立爱岗敬业、不怕吃苦的工作精神。职业技能的培训应包括岗位技能、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培训,这项培训应具体到各室,由各室和各岗位老师来负责。比如:采编部要熟悉图书的分类编目、数据录入、贴条码、装磁条等;流通部要熟悉图书的分类、排架、书库的整理上架、排架以及卫生清洁等工作;期刊阅览室要解答读者咨询,以及期刊的上架、排架、录入等。[2]只有做好这些岗前培训工作,才能保证各岗位的工作顺利开展。
3.4 重视人文关怀
对待来馆勤工助学的学生,如果工作人员都以老师自居,只顾发号施令,该学生干和不该学生干的都让他们干,而自己坐着聊天或干私活,却指点学生干这干那。这会伤害师生的感情,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也有损为人师表的形象,打击了学生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虽然每个学生只在此工作一、二个学期,但是工作人员应把他们看作自己的同事、朋友,甚至看作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的生活,支持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帮助中轻松和快乐地工作。[2]我馆领导每学期会抽出一定的时间看望勤工助学的学生,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情况,还时常组织勤工助学学生召开座谈会,便于随时了解学生的要求.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馆里的老师也不时的关心和体贴学生,每逢过节和放假送吃的、穿的给学生。使学生知道他们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有很多人在身边关心着他。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对勤工助学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5,4.
[2]梁克可.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49—52.
[3]任通顺.高校图书馆聘用特困生勤工助学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73—75.
广东省梅县东山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校园环境特色,并为国家输送了不少栋梁之材。如:、曾宪梓等知名度极高的各行各业名人、专家。梅州市政府为发展梅州教育事业,决定在梅州市梅江区东山片建成东山教育城,作为梅州市培养、输送人才的教育园区。东山中学新校区作为东山教育城的龙头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行政楼、图书馆、宿舍楼作为东山中学新校区的一部分,本着传承文脉、整合功能、强化特色、绿色校园整体布局的设计理念以新校区建设为教育城的龙头,旧校区的延续,顺应地形地貌,善待环境的基础上,建筑倚山而建,地势则由西南向东北升高,并向梅江敞开,整个新校区形成了逐步上升之势,喻意了学校的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并以梅江河为景观主轴作为起点,把行政楼、图书馆、宿舍楼等几组建筑围合成由低到高的中心广场,形成了精巧的景观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