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0: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图书馆管理学年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重视图书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为了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图书室的图书情况,我加大了宣传的力度,利用博客不断地向老师和孩子推荐新书和一些名人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把老师们吸引到图书室里来,壮大了宣传队伍,教研室的教研员们人人参与“图书室”图书宣传,班级图书管理员在班上每月宣传,通过竞赛、发动全体学生参与宣传活动,这样,一支强大的宣传队伍为图书宣传提供了有力保障;宣传内容更贴近师生,有新书介绍、介绍推荐优秀书刊,有老师们的教学资讯,教学理论、学习方法,了解“图书室”工作,了解师生借阅,谈谈读书心得;保证宣传时间,不定期地推出信息专栏;完善了宣传制度,每次宣传工作后及时作好记录,包括时间,宣传内容、形式及责任人等。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各种信息纷沓而来,图书馆以其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精神食粮,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当前,我们学校图书馆不断开拓进取,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引进了很多关于的爱国主义、理想教育和正能量的书籍,为学生的成长轨道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我们学校通过一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读、写、讲以及读后感征文比赛,觉地把五爱贯穿于学校图书馆建设的始终,收到了卓有成效的收获。本文从小学图书馆建设对学生的成长建设以及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一、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器
1.丰富小学生的业余生活
当前的图书馆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有益的书籍,在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的业余生活不仅仅停留在回味课间十分钟的追逐和游戏里,使很多学生回归到了自我学习的轨道上来。
2.引导小学生识别精华与糟粕,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小学图书馆是学生储存知识的粮仓,就好比人的大脑一样,是学校的中枢系统,储藏了大量人文艺术科学精华,是学校的信息中心。只有通过老师的正确的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从书中感受他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通过阅读。逐步识别精华与糟粕,从而为今后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为学校承载化精神价值的载体
校园文化的建设包含了软件和硬件,文化是传播的桥梁。一个学校的文化表现在学校的整体风貌上,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力形成一股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氛围。通过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培养老师的管理的能力,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在校园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行为习惯,产生持久的渗透作用,为学校承载化精神价值的载体。
4.推动高效的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图书馆通过延伸的阅读让学生全方位的接触文学和艺术已经人文科普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图书馆软硬件建设
1.学校图书馆领导重视,加大图书宣传力度,增加经费投入,为学校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制定详细的规划。针对学校的办学条件,有计划的增加学校的藏书,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2.严控采购渠道,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学校一定要将图书馆的采购置于阳光下,坚持公开招标,杜绝权力的暗箱操作。采购国家正式刊号,具备双刊号的正规刊物。通过板报或者意见箱设立相关推荐书籍栏目,筛选思想健康,内容具体,针对性强,科学性突出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和推荐优秀读物。
3.对图书进行分类归档。藏书的新旧书的比例、学科比例、要进行归档。学校要投入必要的经费对图书馆的馆舍、藏书和阅览室等硬件设施进行建设,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提高培训也要作详细的长远规划蓝图。
三、图书馆软件建设
现在的图书馆建设均是高标准,现在学校办公基本都实行了计算机管理,因此加大为图书馆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学校图书的硬件建设迫在眉睫。
1.领导重视
知识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怎样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队伍,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肯定。要利用各种机会向学校行政领导班子积极宣传图书馆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教师中宣传强调学校图书馆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让广大教师支持学校图书馆的工作,让领导和教师充分的认识到小学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中心必须优先发展。
2.内强素质
图书管理员要爱岗敬业,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岗位意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责任,承担的是一份崇高的事业心。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和热情的服务,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担负起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够进一步推动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3.计算机分类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在客观上推动了图书管理工作的信息数字化,当前我校图书馆要想在今后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努力实现信息数字化。我校图书馆建设由于缺少上级政府和学校的支持,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的信息化建设。因此作为图书管理员,应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要求或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
四、指导学生阅读,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中小学图书馆规程》规定:图书馆要配合学科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并开展图书情报教育课、图书和图书馆知识介绍、工具书使用方法、图书的选择和读书以及读书卫生知识等方面的指导。学校应开设阅读指导课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电子阅览指导课,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电子阅读系统。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多如烟海,可见书之于人类的重要性。培根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培养思辨的精神,引导人积极进取,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的书籍不但能够增长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还能够净化人的灵魂。小学阶段是人生接受知识的起始阶段,是承载知识的集中地,学生是图书馆阅读的对象。加强学生图书的阅读指导,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和正确的阅读价值取向以及图书馆各项事业的开展。加强图书馆阅读指导,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及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分门别类地开展阅读指导,找到适合学生阅读的方法,推进图书阅读健康向上积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莱.《图书在现代阅读中的作用》介绍[J].图书馆.2013年02期
[分类号]G250
中国图书馆学的近代化过程,始终包含着本土化的探索。近代的中国学人和图书馆学家,如梁启超、杜定友、沈祖荣、刘国均等人都注意到了图书馆学的本土化问题,其中,沈祖荣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图书馆学本土化理念,并进行了积极实践。回顾沈祖荣对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思考和实践,对当前中国图书馆学本土化的讨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对中国图书馆现状的调查
众所周知,中国图书馆学的本土化,是一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掌握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对中国图书馆的具体现状有深入了解。沈祖荣的图书馆学本土化探索,正是从调查中国图书馆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始的。
1918―1933年期间,沈祖荣用调查研究法对我国图书馆现状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先后发表了《中国全国图书馆调查表》(1918年)、《民国十年之图书馆》(1923年)、《中国图书馆及图书馆教育调查报告》(1933年)等多份学术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报告,详细考察了当时中国图书馆的类型、馆藏、借阅、目录编定、经费以及图书馆管理等实际情况,并作了分析研究,指出中国图书馆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在图书分类编目方面,各省图书馆或沿用旧的四部分类法(变革者也至多在四部之外,别增目录以补不备),或新旧分类法混用(即中文书籍多用四部分类法,西文书籍多用杜威的十类法),没有统一的分类法统贯中西新旧图书;②在图书收集和选择方面,各省馆内所藏之书,古籍书和大学参考书占了大多数,其“万轴牙签,多非实用之书籍”,而适合一般民众阅读需要及反映现实问题的书籍极少;③在图书装订方面,“中国书壳,纸张绵薄,不耐摩擦;出入频繁,最易破坏。书头虽可注书名卷数,层累堆集,碍难检查……此中书装订所宜改良也”。由于中式装订图书不能立排在书架上,而平放又不便查找和取放,影响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④各地图书馆专业人才缺乏,绝大部分图书馆人员没有接受过图书馆专业的教育和学习,专业知识欠缺,极大地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沈祖荣认为,上述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置中国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于不顾,盲目仿照西方图书馆所造成的。为了解决图书馆的种种弊端,他认为必须要对此进行“改良”,以建立符合中国本土情况的图书馆,为此沈祖荣开始倡导图书馆学的本土化。
2 “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提出和倡导
沈祖荣图书馆学本土化理念的萌芽较早,在他留美期间发表的《中国能够采用美国图书馆制度吗》一文,就表达了他反对盲目照搬美国图书馆制度的思想,可以说,这是沈祖荣图书馆学本土化理念的滥觞。这一理念的明确提出,见于《我国图书馆事业之改进》(1933年)一文。他在文中谈到,中国新式图书馆学术事业,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国外引进和试办阶段,但却是一个无计划的阶段,其成效不敢过多期许;今后,要进入有计划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计划之一,就是要办成“中国式的图书馆”,而“中国式的图书馆,应有纯粹的中国色彩,合乎中国人情,合乎中国书刊出版物的字形与装帧式样。我们虽然取用了人家的科学管理方法,但应在具体工作上变为中国化的图书馆。如分类、编目、存储和使用设备等,都以代表中国文化的姿态,从图书馆里体现出来”。这里所谓“中国式的图书馆”,就是要把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和中国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
沈祖荣认为,图书馆学的本土化,必须继承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优秀遗产。他说:“我国现代图书馆,是接受固有图书馆遗留产业的机关。对数千年来的文献的收藏、保护、汇集、处理、传布、应用等一切遗规旧范,都曾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应予以有分析有批判地继承。……这种承先启后的工作,如果专靠新方法,还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新方法只能使其供应便利,对于古书罕本,极难收藏”。即要继承中国古代在书籍的收藏、整理、保护、分类编目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并结合现代图书馆学的管理方法加以改进,才能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图书馆学。为此,沈祖荣在全国各地呼吁、倡议图书馆学本土化,引起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赞扬和呼应。抗战以后,沈祖荣仍热情不减,继续倡导图书馆学本土化,如他谈到:“抗战以来,图书馆界在技术上有许多地方仍墨守着西洋的旧方法,未能因时制宜,其流弊还不是与守旧的国粹保存派的作法相等吗?”“他认为,”图书馆的规制,当然要采用欧美各国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决不可一味盲从,而要事前有慎重的选择和严肃的批判。要顾到我们的习惯和风俗,切合我们实用。”沈祖荣提醒中国图书馆界:“今后办理图书馆要同时注意现代化与中国化”。这里的“中国化”,其实就是“本土化”。他认为中国今后的图书馆建设,要现代化与本土化同时进行,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观点。
3 本土化的实践
沈祖荣不仅在理念上倡导图书馆学本土化,而且在图书馆实践中积极推动本土化,其图书馆学本土化的实践集中体现在图书分类法、编目、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等方面。
3.1 分类法本土化
在图书分类法的本土化方面,沈祖荣主要是对《杜威十进分类法》(以下简称《杜威法》)进行了改造。正如前面所说,当时中国的图书馆在分类法上面临中西新旧糅杂参差,无一完善目录可供应用的困境,因为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已不能容纳西书和新书,而《杜威法》又无法容纳中国的旧书和古籍。为统一中西、新旧书籍,沈祖荣与胡庆生合著了《仿杜威书目十类法》(1917年)一书,该书以《杜威法》为参照,吸取了其编制原则和技术方法,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经调整、修改和增设,形成一部新的分类法。
《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共分000经部及类书、100哲学宗教、200社会学与教育、300政治经济、400医学、500科学、600工艺、700美术、800文学及语言学、900历史等十大类,全表共700多个类目。其创新之处如下:①为了容纳我国古籍,在《杜威法》的“000总类”中并入了四部分类法中的经部和类书,例如010经解,050类书,071抄本、善本;②将《杜威法》中的哲学和宗教合并为一类,并把四部中的子部并入其中;③在《杜威法》的“800文学”中并入四部分类法中的集部,例如830词赋、戏曲,840诏令;④在《杜威法》中的“900历史地理”中并人四部分类法中的史部,例如940年表、年谱、姓氏,970省府县志;⑤把《杜威法》的“300社会科学”中的经济、政治、法律提升为一大类,以增加经济政法类目的容量。《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只采用了《杜
威法》的十进制原则及数字记号的形式,其类目表的内容与杜威类目表已完全不同。由此可见,沈祖荣并没有照搬西方的《杜威法》,而是结合中国学术发展和古籍分类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式的十进分类法。可以说,《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就是《杜威法》的本土化。这种分类法,一方面,把中国古籍书纳入现代分类体系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旧书籍在书目上无法统一的难题;另一方面,把经济、政治、医学提升为一大类,适应了当时中国急需经济、医学、政法类知识的实际情况。
《仿杜威书目十类法》是为中国书籍编写的一部新图书分类法,虽然其分类表比较简单,有些大类存在轻重失当之嫌,但它继承了四库分类法的合理内容,并将其融合到杜威图书分类体系中。因此,该分类法是图书分类本土化的先声,具有划时代意义,其一经问世便被图书馆界所瞩目,仿效者甚多。之后,杜定友、王云五、刘国均、皮高品等人,都各自发明了以《杜威法》为参照的新型分类法。正如蒋元卿说:“此法既系开山之书,较之近人著作,自为简略,然其所设类名,后之师之者,颇不乏人……此足见其影响于吾国图书分类改进之功,实未可泯也”。沈祖荣的分类法,为后来者开辟了新道路,迈出了中国图书分类法本土化的第一步。
3.2 编目本土化
沈祖荣重视图书编目工作的本土化,从1920年创办文华图书科起,沈祖荣一直主讲图书编目的课程,并编译了《简明图书馆编目法》(1929年)和《标题总录》(1937年)等著作,系统地介绍西方现代编目方法。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和图书管理实践中,他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编目方法,先后发表了《中国图书馆目录应采书本式抑卡片式》、《图书馆编目之管测》等文章,对中国图书的编目提出了两大原则:①图书编目应以卡片式目录和书本式目录相结合。沈祖荣说,“目录古今异宜,东西异式”,古代中国采用书本式目录,而现代西方采用卡片式目录。随着目录种类和出版物类型的增多,他认为旧的目录方式亟待改进,但不可完全抛弃,因为传统的书本式目录不仅有利于对古籍的整理和检索,而且有利于人们把握图书馆藏书的全貌及有价值的部分。因此,只有吸收卡片式目录和书本式目录两者之长,才能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目录类型。沈祖荣明确主张,“国立省立图书馆,或经济充裕之图书馆,自宜二者兼备,不可偏废”。②不能照搬西方的编目规则。沈祖荣认为,应该采用西方常用的著者目录、书名目录和件名目录(即“主题目录”)的规则,但不能一味的盲目遵守,必须结合我们的经验,找到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编目规则。如在著者目录中,针对中国人名“常有一人数名,如张之洞、张南皮、张香涛之类,编目员若不认定一名为准,势必把一人所著几种书分列多处,其结果必至紊乱。若读者只知著者名,不知其他,就不能供他的需要,那就失了著者目录的功用。……中国古书,有用谥号的,应把爵名同谥号,存记在正名以后”。又如在书名目录方面,针对中国一书多名,如“石头记”、“金玉缘”、“红楼梦”等;而同一书名又有加批、详注、增像、钦定及御纂之别;版本上又有殿版、宋版等不同,凡此种种,要求编目员要酌量增减、加以详细记录或应注明。总之,沈祖荣从中国图书和学术的实际情况出发加以创新,从而解决了中国书籍在编目上的难题,增强了编目技术的可操作性、科学性。
3.3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本土化
推动图书馆学的专业教育,是图书馆学本土化的关键环节。沈祖荣深知专门人才对发展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性,他认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非一蹴所能致,必先培养图书馆管理人才,研究专门学识,庶能办理得法,有条不紊。”而图书馆人才的培养,不能专靠海外留学,因为“海外留学,所费不赀,远涉重洋,谈何容易?纵令虚往实归,而桔枳变异,势所必然;所学各件,在外国虽称合法,在中国不能完全采用。由是言之,欲推广图书馆事业,务须在中国组织建立培养人才之机关,使学生将来学业有成,可以供图书馆之任用”。因此,他极力倡导图书馆专业教育,努力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1920年,沈祖荣与韦棣华等人一起创办了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1929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改名为“私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这是我国最早的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也是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自1929年起至以后的20多年里,沈祖荣一直担任该校校长与教授之职,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图书馆学专门人才,因而被誉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
在沈祖荣的倡导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文华图专”)在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本土化的有效尝试。他说:“图书馆学课程,……如图书馆经营法、图书馆行政,大体说来,中外可说是一例的。但我国图书馆事业,自有其特征。我们国家人民所要求于图书馆的,也有其特征。这样,我们要讲授图书馆的组织、管理、行政、方法等等,自然不得不特为适应这种种需要了。至于目录学、编目法、分类法、参考法、书籍选择、图书馆史等,我们的课程不成问题,自然也要中西兼备的。再如外国语、如德、法、日文等以及经规定一般学校必须设置的几项课程,在外国图书馆学校里是没有的,而我们却应当有。又再如与图书馆相关的课目,如档案管理、序列法、索引法、古器物学等等,和图书馆员亟应补充学习的课目,如图书馆应用簿记会计等等,我们想到也必不可少”。文华图专的课程设置,正是在参照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图书馆的工作需要,加入了诸如中国目录学、中文参考书举要、中文书籍编目学、中文书籍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史略等课程,同时还补充诸如档案管理、序列法、索引法、古器物学以及图书馆应用簿记会计等课程,做到了中西融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沈祖荣还将西方图书馆的组织、管理、行政、方法等内容,进行某种改造和转化,以适应我国图书馆的具体情况。正是由于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的本土化改造,文华图专自建校以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图书馆高级专门人才,可谓成效显著。
[分类号]G251.6
1. 引言
Jame D.Hart曾说过:“大学不可能伟大,除非这所大学有一个伟大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已成为服务大学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信息与知识中心,在高校的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与支撑作用。时下现代图书馆理念蓬勃发展,业已融入到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理念作为一种图书馆意识(理论、学说、观念)是图书馆制度的精神底蕴与文化形态的基础。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地区、每个高校的图书馆制度都是以一定的图书馆理念为设计蓝图而构建起来的。反过来,只有洞见并掌握现代图书馆理念,才能透彻地理解图书馆制度和保证图书馆制度的合理创设与实现。当下,图书馆学界对学科馆员的讨论如火如荼,身为图书馆实践工作者如何理性客观地认识与理解学科馆员这一“时尚”题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框架”等内容,以期为学科馆员制度化和科学化运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向。
2. 关于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与加拿大,而我国最先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是1998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随着图书馆理念深化和学科馆员实践的不断拓展,学科馆员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历了由“被动性单向度的参考咨询服务”到“辅助式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的质化转变,继而又迈向“主动嵌入式多元互动的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崭新阶段。
2.1 学科馆员制度与图书馆理念的价值关联
图书馆理念是图书馆从业者应该秉持的价值取向与职业“意识形态”。正确的图书馆理念能够指引图书馆服务实践和图书馆制度变革与前进。一所大学有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图书馆文化,而这种图书馆文化决定了它蕴含着什么样的图书馆理念。由此,笔者认为现代高校图书馆理念主要包括大学精神、平等获取、知识自由、自主性教育、专业等内涵。正是由于大学精神与图书馆理念的关联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如果将“被动性单向度的参考咨询服务”视为“前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话,那么可以将“辅助式”与“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作为该项制度发展的两个典型阶段。高校图书馆理念对学科馆员的价值融入与制度影响,主要体现在“辅助式”向“嵌入式”阶段迈进过程中学科馆员文化建设与制度内容的变革与创新。这种“理念与制度的关联性”具体表现在不同阶段学科馆员制度的逻辑形式、逻辑依托以及服务责任等方面的变化,如表1所示: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用户需求牵引”是图书馆理念延伸的根本导向和学科馆员制度创设的逻辑起点。学科馆员作为一种主动式专业性的知识服务,其正确的价值定位直接影响着该制度的创制与发展。
2.2 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
学科馆员是一种服务理念/模式、一项图书馆制度设置,更是现代图书馆理念的具体化与制度化的现实体证。作为高校图书馆理念延伸与服务机制深化的时代产物,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和制度选择两个方面。申言之,学科馆员作为一种服务理念/模式,它表征着现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由文献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向,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延伸、服务范围的拓展以及服务层次的深化。作为一种制度设置,它反映了高校用户对文献信息需求层次的提升和对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制度化诉求,同时也显示出高校图书馆员专业素质和人才知识结构的大幅提升,并且为知识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知识与文化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学科馆员的服务职能效度决定了该项制度的价值合理性,即只有服务职能最大效度地发挥、用户的信息/知识需求得到满足之时,才能深刻地反映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继而彰显现代图书馆理念与文化精神。
3. 建设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根据观点,学科馆员制度在一所高校的实施程度与功用效度,总是决定于这种制度的创设与践行满足这所学校的需要程度。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源于高校文化建设的需求牵引,随着高校知识与文化需求的发展而深化,其具体表现在:
3.1 满足用户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随着信息环境复杂性、学科资源专业性与交叉性的日益增强,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用户获取信息过程中的要求越发趋向便捷性、高效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应该主动了解用户的个性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知识服务,实现图书馆的深层次服务或嵌入式服务。换言之,它需要图书馆员采取积极主动方式介入到科学信息/知识交流和传播过程之中发挥作用,即要求学科馆员在知识发生链条中有一定的角色担当与服务质效。
3.2 高校学科与科研建设需求
随着高教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证实一所高校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直接影响着该校基础教育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与程度。与学科和科研建设发展休戚相关的图书馆渐为高校的研究人员、教师与学生所重视,其工作性质也从“名义上的教辅机构”转变为高校的“信息、知识支撑与保障中心”。一所高校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精神决定了该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走向,这使得学科馆员制度创设必然受其所服务大学类型(如研究型、教学型等)的深刻影响,正像其在研究型大学中孕育生成一样。在此背景下,现代高校图书馆日益成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训基地和科研创新的信息资源库。
3.3 图书馆自身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图书馆的文献与数字信息资源建设面临全新挑战,如现有资源设置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问题,图书馆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问题,图书馆知识与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问题等。申言之,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关于现代图书馆资源(包括文献和数字资源、人、技术及设备等)的“活化程度”与“质效发挥”问题。图书馆理念往往是切合时代要求的,但现实中人们更需要的是“价值回归”与“务实创新”,即需要现实的制度创新来有机整合与深层挖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文化制度等资源内在效能来回应时代的要求,于是学科馆员制度应运而生。
3.4 促进馆员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才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其整体呈现高学历、多方向、年轻化等特
点。如何让馆员在图书馆服务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并使其在工作中寻求深层意义,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课题。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恰恰为高层次、高素质的馆员提供了一个业务创新与学术交流的平台,并且为知识型图书馆文化建设开拓了新的空间。
4. 图书馆理念下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学科馆员制度作为高校知识需求与图书馆理念发展的现实结果,其理论产生与制度设置都需要一定的认知基础和图书馆文化环境。实践表明,成功的学科馆员制度创设往往遵循这样一条逻辑脉络,即“为什么建设(实施必要性)它是什么怎样设置与运作如何评估怎样调整如何使之深化并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厘定为环境要素、建设原则、组织模式、绩效评估及实施策略五个基本要素。
4.1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主要由工作职责与职业素养、关联性制度措置、图书馆公关影响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等部分构成。各部分彼此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4.1.1 工作职责与职业素养 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与职业素养是该制度建设的文化要素与环境基础。通过对我国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等重点高校学科馆员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笔者发现现行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内容主要是按“主动联系――熟悉需求――参与合作――定向培训――沟通对话――业务深化――持续保障”的逻辑建构的。因而,其工作职责决定学科馆员应具备的一定职业素养或职业资格,例如:有良好的学习品性与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专业科研能力,且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熟练掌握图书情报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熟悉某一对口专业的学科知识;具备专业程度的信息技能;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公关能力;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等。
4.1.2 关联性制度设置 客观上,学科馆员并不是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而存在,它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关联性制度的辅助与支撑。这些关联性制度,既包括图书馆内部相关配套的规程,又涉及各院系对口学科专业的制度措置。正是由于这种关联性的存在,才为学科馆员的实施创造了必要的制度环境和基础流平台,如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教师顾问制度、南开大学的信息教授制度等。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笔者认为学科馆员关联性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①加强馆藏资源科学化与合理化建设;②参与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发展;③形成学科化服务的制度对接与信息交互;④建立各院系的信息专家库,深化服务质效,等。
4.1.3 图书馆公关影响力 学科馆员制度创设与发展既有客观必然性,又受主观倾向性因素制约。后者往往反映在高校图书馆的公关影响力上,直接关系到该项制度能否顺利展开。图书馆公关影响力主要表现在:①领导对图书馆的认知、印象与重视度,主要是学校领导的支持与馆领导及各部系领导的重视;②与各职能部门、教学院系之间的关系度;③与读者(教职员工、学生及其他)的联系度;④与校外图书馆及文献机构的资源建设共享与合作度,等。
4.1.4 图书馆的文化软实力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举措,又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立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深受图书馆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图书馆文化软环境休戚相关,如图书馆理念、图书馆伦理等。这种关联性主要表现在:①图书馆文化软环境为学科馆员制度创建提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空间;②学科馆员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图书馆软文化的必要理论支撑;③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文化软实力延伸的一种产物,表征着一种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走向具体化与学科化。
4.2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原则
有些高校在创设学科馆员制度的过程中往往陷入一定的认知误区。如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忽视对制度的全面了解和根本性认知,缺乏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盲目追求不切实际条件的服务创新等。这些误区极易导致学科馆员制度变为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流于形式或是短暂夭折,严重损害图书馆的信度和形象,影响图书馆自身的服务创新与发展。因此,在选择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2.1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该原则是指图书馆创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否具备充分条件,它究竟服务哪类读者,能提供怎样的图书馆服务。设立学科馆员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一种趋势的同时,也是一种制度选择的结果。因此,就制度生长而言,既要从现实出发,又要立足发展。
4.2.2 扎实理论,务实创新 任何一项制度设置,都依托于一定的理论支持。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前提之一就是在理论基础上,结合本馆工作实际,进行可行性论证;并且在制度开展过程中,还应不断完善其理论基础,为实际的工作需要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向。此外,着眼未来要求制度本身要务实创新,即理论要紧密联系实践,服务现实。
4.2.3 服务实践,稳步推进 服务实践是学科馆员制度的内在属性和价值基础。学科服务的质效是学科馆员的价值体证,也是该制度建设的重要评估依据。事实表明,在该制度践行过程中,即深入开展学科服务的同时,图书馆要及时收集、获取与制度建设相关的反馈信息,并加以重视与利用,稳步建设,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学科馆员制度。
4.3 学科馆员制度的组织模式
学科馆员工作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使得该制度的组织模式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样态。本文系统介绍一下目前较为典型的“组织集中――人员分散”模式。
4.3.1 组织定位 图书馆要建立“学科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优选各部门的人力资源作为学科馆员,实行以参考咨询制度为依托的集中组织,建构一支组织高效、“跨部门、虚拟的学科服务团队”。其主要举措有:①明确中心与部门问的“调度”关系,强化部门与部门间的“协同”关系,以发挥图书馆内学科服务管理职能的最大效度;②在优化管理成本的前提下,“中心”要有效地调度与整合馆内的技术、信息以及人力资源,最大程度地为学科服务提供资源保障与智力支持。
4.3.2 机构设置 依据学科服务具体职能与分工,“中心”下设“文档与评估组”、“学科资源建设组”、“检索与培训组”以及“学科服务组”(见图1)。
・文档与评估组。建立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信息库,“负责学科服务工作的文件归档、计量统计”,跟踪、监管受理课题、问题的服务进展情况,并对学科服务流程及学科馆员进行绩效评估。
・学科资源建设组。对本馆所藏有关学科资源及网络专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组织、整理、发掘,形成动态序化的专业学科资源库,提升馆藏资源“知识浓度”;根据反馈有关馆藏建设的数据信息,连通其他图书馆资源及文献信息中心与之合作共建共享,调节相关学科资源建设方向,满足用户的专业化、高层次需求。
・检索与培训组。该组职能是建立在参考咨询业务基础上,提供专业资源的定题检索、主题追踪、信息推送以及专业信息检索培训等深层学科信息服务,
以保障教学科研的信息/知识诉求。
・学科服务组。该组是专业学科对口院系联络人员的集合,主要负责对院系的学科需求进行调研与整理,建立专门的用户库,有针对性将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前沿信息以及馆藏专业资源更新状况、特色数据库等推送至用户。此外,还负责及时收集图情教授反馈的关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信息,提交至“中心”的文档与评估组,以指导学科服务建设的内容与方向。
4.4 学科馆员制度的质效评估
该要素是指通过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及程序,对学科馆员制度所关涉的制度环境、资源配置、人员素质以及服务效能等结构要素进行价值判断,以引导学科馆员制度的良性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引入“全面质量管理”(TOM)、“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尝试对学科馆员制度进行质量评估,如学者廉立军利用“AHP”提出了“包括3层次、7大项、28个指标”的高校学科馆员服务质量的层次评价体系。实践证明,质效评估之意义在于:①衡量学科馆员的信息服务工作,深化服务层次;②规范服务行为,明确服务目标;③保证制度有效展开与深化发展;④拓宽服务领域,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影响力,等。
4.5 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策略
4.5.1 认知策略 学科馆员制度作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项目之一,是建立在“理念共识、有效沟通、团队协作、机制保障”条件的基础上的服务模式。在实施该制度之前,图书馆要深入馆内与对口院系,充分做好制度可行性调研工作,以确保制度为需求所牵引,对制度理念与组织架构认知清晰。申言之,要结合学校教学、科研状况,制定稳步推进、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
4.5.2 目标策略 它包括图书馆要明确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设定学科服务对象、按阶段定制目标计划并展开实施以及确立学科馆员绩效评估的价值依据等。
4.5.3 运作策略 在制度运行过程中,要利用馆内已有资源、考虑现有环境与承受力,充分发挥资源效能;合理推行学科服务的各项业务,分步骤、分阶段运作;有效协调、处理服务中的各种关系,降低制度成本,为读者节约时间;鼓励学科馆员积极参加学术科研活动,提升其学科服务的业务水平;注重服务宣传、突出工作重点,等。
4.5.4 评估策略 对该制度进行质效评估需要采取一定的原则与方法,以实现评估效能的最大化。如实施可行性――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导向性原则、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原则、馆内与对口院系评价相结合原则等。
5. 结语
诚然,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与制度建设依托于现代图书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由学校文化与现实知识需求所决定的学科馆员制度的确立与实施,展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多元化、深层化走向,同时也昭示着现代图书馆理念的现实回归。学科馆员制度是现代图书馆员的知识能力与知识结构、图书馆理念与图书馆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图书馆作为信息与知识文献中心开展学科化、个性化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有效的学科馆员制度预示高校图书馆服务价值的升位,这将有助于高校图书馆职能角色从“教辅单位”向“教研单位”的转变,并且在一定程度凸显了现代高校图书馆“教辅建馆――文化兴馆――知识立馆”的渐进式服务与教学的战略办馆理念。
参考文献:
[1]凯恩,图书馆这一行,凤仪知识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编译组,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353―360.
[2]蒋永福,图书馆学通论,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37.
[3]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2010-10-01].http://lib.tsinghua.省略/service/sub-iibrarian.htmI.
[4]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2010-10-01].http://lib.nankai.省略/tsfw/xkg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