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0: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理学导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心理学导论论文

篇1

二、如何将心理学切实的使用到舞蹈教学过程中去

1.积极学习舞蹈教学的心理学理论

与舞蹈教学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众多,如何切实的将其联系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就需要教师不断去学习舞蹈教学的心理学理论,结合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将其运用到课程上去。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学理论:其一,态度改变理论,从改变学生对待舞蹈教学的态度做起,倡导先苦后甜的舞蹈态度,促进学生舞蹈学习态度的端正;其二,罗森塔尔效应,不断调整教师自我对于学生的期望,以此去感染学生的舞蹈学习,从而使得学生恢复信心,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

2.不断提高舞蹈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学习的过程界定为信息加工的过程,元认知是指个体对于自我认知活动的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等的自我调节和规划。将其运用到舞蹈教学过程中去,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其一,积极鼓励学生养成课下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实现对于舞蹈动作的回忆;其二,强化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和其他学生认知过程的领会,实现其对于舞蹈动作的自我理解;其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实现监控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动作的协调性;其四,切实抓好教学重点,积极传授给学生学习技巧,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其五,不要过多的干预到学生的自己的观点中去,教师应该积极做好引导者和聆听者的身份。

3.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学生意志力培养

冰山理论认为,意志力是无形的人性锻炼,处于水面下部分,而水面上的部分始于物化的教学过程。这就揭示了舞蹈教学具备意志力培养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有效措施实现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其一,实时的在舞蹈课程中加强节奏,延长时间,增加学生的体力消耗,以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忍耐力;其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舞蹈演出活动,在此过程中尝试失利的滋味,以培养学生的性格。

4.注重舞蹈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舞蹈专业培养目标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比较重要的,这往往需要舞蹈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创作潜力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其一,积极鼓励学生接触更多关于舞蹈方面的知识,扩宽其涉猎领域,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其二,鼓励学生做一位热爱生活,喜欢观察,乐于体验,善于捕捉现象的人,为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打下基础;其三,积极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实现其实践经验的积累,以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其四,避免单方面的关注于某一种舞蹈,可以积极去了解不同类型的舞蹈作品,为开展思路,实现创新奠定素材基础;其五,坚持逆反原则,移植原则和群体原则,实现学生创作能力的全面培养。

5.将合作意识纳入到舞蹈教学过程中

合作,无论是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是与同学之间的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此过程中,不仅仅能够实现学生意见和建议的融合,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各种,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开展信任联系,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其二,严格控制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避免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其三,注重激励学生的团队荣誉感,进一步激发起合作意识,使得形成合力,以最大化的发挥合作团队的创意。

篇2

体会“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区别,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是“要我学”。升入高中后,高一年级的学生面临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习惯依赖的套用“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这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单元小结和及时改错,把有优秀学习习惯的同学树为榜样,让同学借鉴。

2.重视基础发展健全的人格

改变“一听就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习误区。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如二次函数、参变量问题、三角分式的运用、空间与平面、实际运用问题等都是初中教材都不用的脱节内容,需要高中补救,查缺补漏,否则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训练,不去认真演算书写,重量轻质,到正规作业时或考试时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教学,帮助学生体会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的区别。多用“问”、“想”、“做”、“评”的教学模式,鼓励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发展健全的人格。

3.抓好学习中的各个重要环节

①预习——高中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综合性较强,这就给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这些知识带来了困难。预习对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预习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根据自己的时间、能力,每次预习应该有计划和明确的进度;其次预习要仔细认真,并结合课本例题和习题反思,加深对预习内容的理解。最后对预习的内容整理出条理性的框架,明确知识结构。

②课堂学习——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数学。所以要在课堂上学好数学知识,数学教学观念的更新才是使之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而听课是学习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广度与深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会听课。会听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带着预习时未懂的问题听课,全神贯注,尽可能把疑点在听课的过程中解决:其次,对于在预习中认为弄懂了的问题,主要听老师的讲解是否和自己的理解一致,纠正自己在预习中对一些知识的片面理解或错误理解。在预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通过老师讲懂了或还有疑问,要在课堂上把关键的地方记下来。凡是在听课时发现预习中自己理解片面或错误的地方,或是理解深度不够的地方,都应作出简单的标记,课后要及时进行清理,完善对这些问题的新的理解。第三,注意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设问、提问,或自己在预习中、作业中、课外阅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都应积极思考,并记住,然后加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发现与之相关的问题或更深入一层的问题,再思考。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捕捉与解决的过程,正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

篇3

(一)培养方式的可行性。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对于舞蹈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舞蹈的编排、音乐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置、教学目标的制定等,而这些内容的制定,都需要以足够的可行性作为前提。

(二)遵循舞蹈教学的规律。舞蹈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对于教学节奏的把握,也是保证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舞蹈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开展,务必要和相应的舞蹈教学理论挂钩,遵循舞蹈教学的规律。那种盲目求快、一味加量的舞蹈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资料来看,那样的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不利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对于舞蹈学习的反感,甚至埋没学生的创新才能。

(三)重视学生的个性。在舞蹈教学中,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一些学生表演能力强而创造能力欠缺,一些学生则恰恰相反,创造能力强而表演能力有待提高。舞蹈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做到充分尊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能力,弥补学生的不足。重视学生的个性,要求舞蹈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要多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个性,掌握学生优点和不足,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方案,来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舞蹈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给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四)提升学生舞蹈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兴趣浓厚,自然学习效果就会好,而相反,如果学生缺乏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那么学习的效果也会事倍功半。舞蹈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采取适宜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有利于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目前,舞蹈课堂中舞蹈教师的教学工作偏重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由于教师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对于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造成的,也反映了舞蹈教师教学能力不够和教学思想落后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能力高低,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必须重视起来。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要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然后对教师进行一些先进的舞蹈教学方法的培训,帮助教师提升其综合舞蹈教学能力。另外,应当加强对于舞蹈教师教学实效的考核,考核的内容中增加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考核,使考核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舞蹈课堂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果。

(二)创造学生主导的教学氛围。传统的舞蹈课堂偏重于老师对于学生舞蹈动作的指导,而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舞蹈自由发挥的空间,因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在改进舞蹈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展示,强化学生舞蹈弱项。具体来说,可以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舞蹈自由展示时间,让学生在自由随性的舞蹈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教师在舞蹈课堂教学中,也应当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创新,来源于自身对于舞蹈动作的熟悉和掌握,也来源于对于其他人的舞蹈动作的欣赏、观察和模仿。在舞蹈课堂教学中,舞蹈教师应当强调学生的观察力,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其他人舞蹈动作的细心观察,可以让学生心中积累更为丰富的舞蹈动作,使学生在不同的舞蹈动作的结合、运用过程中更容易进行舞蹈动作的创新。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室非常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工具。舞蹈教师在平常的舞蹈教学中,应当对观察力强的学生多表扬,对观察力较弱的学生多鼓励、多帮助,力求通过适当的方法,实现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提升。

篇4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学习效果如何,与这些心理活动的发展水平有关。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化学教学中如何依据教育心理规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呢?

一、为自主而育——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还是主动积极、独立性强,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的成效。”可见,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前提。

1、激发主动性,消除被动状态。学习主动性是学习动机的外部表现,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首要条件。激发主动性,可以侧重于下面几点:强化学习目的教育,把学好化学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起来,激发间接动机;讲究导语艺术,巧设悬念,组织讨论,开放实验室,激发探究兴趣;采用目标教学,在讲新课前提出学习目标,并阐明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本章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乃至对将来学习的影响及其用途,激发求知欲。

2、培养独立性,消除依赖习惯。独立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从个性发展来说,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代替学生由依赖向独立转化。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养成遇到问题要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精练,善于启发,注重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辅导要得法,对学生自主校对或互相校对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转化过程。

3、锻炼坚韧性,消除脆弱心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处处充满困难和挫折,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惧、沮丧、退缩、逃避,学习也就半途而废。化学教学中应注意遇到困难的时候(如化学用语的记忆及运用),及时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并指导学生运用适当方法,采用分散记忆,联想记忆,做到符号、名称、实物及现象等的相互同一,赋予抽象符号一些生动形象内容,多写多用,直到完成任务为止,从而锻炼学生的坚韧性,消除脆弱心态,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

二、为积累而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与应用,而迁移与应用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他的经验背景就必须扩大。”只有积累的经验越丰富,迁移和应用才越有可能实现,而阅读、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引导学生多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多做实验,多做多练,读中悟法,练中巩固,实验中验证,积累解题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1、抽象,使知识概括化。只有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才可以完成从一种情景到另一种情景的迁移,才能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化学教学应在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比较法、归纳推理法、联想法、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等方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基本的规律和解题方法。如学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引导学生对比制取两中气体的反应原理,反应装置及收集方法,可概括出如下规律:凡固体与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气体,都可用制氧气的反应装置;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气体,都可用制氢气的反应装置,进一步总结出:反应原理决定反应装置,气体性质决定收集方法这一原则,为学习实验室制取其他气体作好了知识迁移准备。

2、例证,使知识具体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只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原则本身,学生就可能认为只有这个例子适用于这个原则,其他结果就只有很少的迁移效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同学只知道空气是混合物,当问到由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的物质是否混合物时就不知道了。这除了没有理解或不完全理解概念的原因外,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来解释“混合物”这一概念的例子太少的缘故。因此,化学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新知识去印证已学的概念或一概括出来的规律与方法,使概括化的知识返回到具体实践中去,以求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为迁移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为积累而读不应机械重复,应根据保持与遗忘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记忆方式(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部分记忆与整体记忆相结合、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相结合),在“正确理解”与“高效保持”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经验的厚积。

三、为迁移而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是个别精选出来的教材,而是学习如何把它更有效地迁移到其他有关的学习中去。然而迁移不是自动的,所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迁移。只有在广泛的不同内容的教学中,慎重地进行迁移教学,学生才会使已理解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得到广泛的迁移。这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1、分析,使知识类化。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论指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改变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但是,即使两种情境之间有同一性,还不能保证迁移的出现。只有这个同一性被学生所感知,对他有清楚的认识,迁移才能有可能实现。因此,化学教学中(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应引导学生对新出现的知识或习题进行分析,再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比较,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如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同点在反应原理上都是固体与液体反应,所以反应装置相同)以便找到相应知识的关联点,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使新知识类化,使知识迁移。

2、联想,使旧知识再现。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类属联想,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现同类事物的有关知识,使在某一情景中学到的知识能迁移到新的情景中。比如,教学氢气的物理性质要让学生回忆氧气的物理性质,教学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要让学生回忆氢气和炭单质的化学性质……,由旧促新,促进迁移。

3、顿悟,使旧知识迁移。格式塔关系理论指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凭借着经验去捕捉瞬间即逝的“灵感”,选择某一概念或原理去解释某一现象,或解决某一问题,使已学知识迁移到新学内容或新的问题中。

四、为创造而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虽然说主要是通过模仿来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但是这些人类发现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新颖生疏的。学生每获得点滴知识,都必须在模仿中经历前人的创造之路,而且只有创造性高、创造力强的人,才会高效地迁移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培养创造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1、提问指导法,练思维广度。化学教学中,仅是单纯的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的做法是不够的,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模仿课文的练习题目,抓住重点知识,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相互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导思考方法,练思维灵活性。如:指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认识同一物质及其属性,训练发散思维;指导学生从多种物质及其属性可能具有的相似性的思考进行思维集中训练,指导学生从结论出发思考解决问题,训练逆向思维,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等等。

3、导提要方法,练逻辑思维。化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编拟实验步骤、实验方案等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4、导评价方法,练思维批判性。化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优劣、解题方法的繁间以及学生答题的正误进行评价,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5、导想象方法,练思维的独创性。如:针对有些学生易把氧气具有助燃性误记为可燃性,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氧气可以燃烧,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又如,在实验过程中,针对某一装置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不要这一装置将会出现什么结果?或加上某一装置是否更合理等,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篇5

贯彻认同性原则应切实做好以下三点:(1)育人是学校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要依据学校教育目标制定出管理目标,并分解成各部门的子目标,分别和班子各分管成员达成心理契合,从而起到统一认识、鼓舞斗志的作用。(2)每一位领导成员要有整体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处处从整体利益出发,置个人名利得失于度外,把个人分工负责与集体领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下好一盘棋”。(3)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采取正确的方法消除分歧,不断提高各成员的认识水平,逐步形成共同的信念。

2.平等性原则。平等性是指班子成员必须用平等的观点处理相互关系,坚持上下左右之间在政治上、人格上的平等,特别是“班长”,对各成员要一视同仁,即对成员可以有职务上的、工作上的区分度,但切不可有感情上的亲疏,更不能培植“心腹”。要秉公办事,一碗水端平,与下属保持等距离接触,搞大团结,不能搞小圈子,做到“公事以外才是朋友”。

3.和谐性原则。和谐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心情舒畅、配合默契的特征。和谐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具有两极特性,决定了人在工作和交往中的积极或消极的心态。

贯彻和谐性原则应做到:(1)要充分认识和谐的情感是“下好一盘棋”的前提。“以情感人”是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中的“高级投资”,“班长”要带头用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去影响他人,陶冶他人。同时,班子中其他成员也要不断强化情感的纽带作用,促使整个班子人际关系的和谐化。(2)要充分认识到培养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是每一位称职的管理者应有的能力。班子各成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对人公正,处事公平;与人相处思想境界要高一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大局出发,为了整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不居功,不自傲,甘做铺路石,不断培养积极情感。对消极情感要进行适当的调控,变消极为积极,以形成团结有力的战斗集体。

4.相容性原则。相容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容纳、气氛融洽的心理状态。它能创造一种愉悦的心理气氛,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从而促进团结,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提高管理效能。

贯彻相容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要胸怀坦荡,宽容大度,有容人之量,能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和批评。(2)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徐”。(3)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要有自知之明,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清楚自己的短处,摆正自己在班子中的位置。评价他人不能凭老印象,也不能遇问题往坏处想,专挑毛病和缺点,要多看他人的长处。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协调关系。

5.互补性原则。互补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密切合作的心理状态。为尽可能发挥班子中各成员的优点和特长,组合成最优化的群体状态,取得管理的最佳效能,必须进行心理上的互补性建设。

贯彻互补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树立全局观点,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每位成员都要从整体出发看待自己的工作,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关心、支持他人的工作,甚至随时提醒他人将要懈怠或疏忽的工作,做到在工作上互相补充,分工不分家,彼此建立起风雨同舟的亲密关系。(2)每位成员应根据学校的管理目标和班子动态,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修正自己的言行,使班子始终处于高效运转的平衡状态。

二、学校领导班子心理建设的基本途径。

1.通过领导班子会议进行。会议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的信息传递和行政协调活动,通过会议及时对班子成员进行心理调适,对班子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促使各成员团结协作、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帮助,是使学校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

2.通过个别谈心活动进行。谈心是进行平等、诚恳、和谐的思想交流的好形式,通过个别谈心,可以消除误解和思想隔阂,达到相互理解,增进团结,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进行谈心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场所,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要直率坦诚,谦虚谨慎,有理有节,耐心细微;要事先构思,讲究技巧,言语要朴实自然,以情感人,来取得双方共鸣,达到调适心理的目的。

3.通过媒介进行。这里的媒介是指充当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中介的人。当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个体之间由于发生冲突而难以进行情感交流时,发挥媒介的作用是最佳途径。

作为媒介应做到:(1)要具有高尚的品质,善于调查研究,讲究技巧,把握火候,有的放矢。(2)要加强感情联络,以取得冲突双方的信任。(3)与冲突每一方交流时,要做到信息准确,传递和反馈的信息要适时、适量,有弹性。

4.通过娱乐活动进行。有意识安排娱乐活动,在活动中相互谦让,交流情感,从而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成见、误解和隔阂

三、学校领导班子心理建设的基本方法。

1.自我修养法。自我修养法是班子成员自觉地修身养性,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方法。通过自我修养,个体承受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高。这也有利于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情绪、情感源于人的需要,所以,修养者首先要修自己的“需要观”。如要分清哪些需要是正当的,哪些是不正当的;哪些需要是可以满足的,哪些是眼下不能满足的。不正当、不能满足的需要应果断放弃;即使是正当的、可以满足的需要,也要衡量一下主客观条件是否符合,以便集中精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次是修自己的涵养,即锻炼自己控制感情的功夫。作为领导成员,要做到心底无私,宽容大度,遇事冷静。而情绪冲动,动辄发怒,言词过激,或狂喊乱叫,大声训斥,只能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不能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2.情感沟通法。沟通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混合交流,它是群体生命的要害。要维持领导群体的动态平衡,沿着既定的目标迈进,就要通过健全的灵敏的沟通结构来实现。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理想的沟通结构应为混合多向型,这种结构既注重沟通上下级之间的纵向联系,义重视沟通同级之间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保持上下级之间的政令畅通,行动一致,还能促进同级之间互相关心,互相谅解,互相照顾,联系密切,协调配合。

3.角色心理位置互换法。善于换位思考,是调节人际关系角色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当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上下级之间或同级之间发生冲突时,如果冲突双方能进行心理位置互换,各自站到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彼此之间就能相互谅解,双方关系亦可趋于改善,从而达到团结和谐的目的。

篇6

二、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的作用

1.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对什么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所学内容具备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对舞蹈的美的向往,认识到对舞蹈的学习不只是一种枯燥的模仿,舞者可以为他人更为自己带来的美的欣赏。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学生可以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舞蹈中的个体意识的自由性

即通过在舞蹈教学中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如果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只是一味的模仿,不注重创新,那么这种舞蹈就称不上是艺术。2学生都处于知识的学习阶段,在舞蹈教学中把创新意识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更美的艺术。

3.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以教学大纲为中心,教导学生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思路,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舞蹈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并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学习,这些都与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4.协调师生关系,树立教师威信

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有效帮助调节师生关系。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缺点要找准时机,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指出,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去学习。教师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甚至生活中困难,积极运用心理暗示,同时,教师的威信也得到了提升。

三、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对教师的要求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提高。舞蹈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只有对工作充满激情,喜欢学生,以自身行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才能够以自身品质对学生形成积极有利的影响。

2.意志坚强,善于支配感情

这点是教师在舞蹈专业教学中练就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长期的过程,教师只有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毅力、耐心、决心,合理支配情感,才能给学生以正面影响。

3.思维灵活,善于表达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合理的语言表达,对学生传递出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灵活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与学生增强沟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并且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4.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只有对学生全面了解,才有可能在舞蹈教学中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

四、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对学生的要求

1.消除负能量

学习的过程与其说是一个脑力活动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情绪过程。在学习中,积极向上的情绪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消极低下的情绪则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见情绪对学习的重要性。在舞蹈教学中,同一堂课上,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接受能力强弱等特点,总会有不同的情绪,这些情绪一旦积累,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学生此时可以转移注意力,多多发现自身优点,保持乐观的心态,及时消除不良情绪。

2.自我想象暗示

自我想象暗示即通过暗示的指导,学习者脑海中反复重复某一动作或者步骤,从而控制情绪,以加强对此动作的学习。通过学习者自我想象暗示,学生可以对自身的信心加强,对所学舞蹈的熟练程度加深,促使学生达到最佳表演状态。

3.分阶段任务

对于舞蹈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长期的过程,如果没有合理的目标与计划,学习者将会对舞蹈的学习产生恐惧甚至是厌恶的情绪,更有甚者会中断对舞蹈的学习。所以,学习者要把对舞蹈的学习分阶段来进行,每个阶段制定合适的计划,围绕这一计划而努力,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

4.自我心灵沟通

也就是个体自身心灵深处的对话,对话内容可以是积极向上的、也可以是消极落后的。在自我心灵沟通的同时,舞蹈学习者要取出积极的成分,增强自身正能量。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表演之前,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

5.自我松弛在我们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紧张情绪。当情绪过于紧张时,人体全身细胞都会绷紧,身体发寒,导致本来记忆很熟悉的内容完全忘掉,而当放松时,不需要提

篇7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6]。而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篇8

一、舞蹈教学理念分析

类推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灵活教学,越发显得重要极了。笔者认为,所谓因人而异,乃指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天赋、智力等等,一切皆从实际出发,具体的学生须具体对待,如分别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方式,进而针对学生优长,科学认真地判断学生的发展趋向,兴许能够事半功倍,势必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想说,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值得提倡,开放教学思维咋看益处多多,我们不能再自以为是,放下身段才是我们赢得舞蹈教学李理想效果的绝佳路径。舞蹈界同仁知道,舞蹈教学有其他自身的规律性、特殊性,尤其招收学生,一定要严把质量关。按说我们的要求已经够苛刻了,如“三长一小”,以及学生的上半身要比下半身长出12厘米等严格的标准等等。每每招生,为数不少的学子都是望而却步。即便是被选中的学生,我们也还是觉得不尽人意,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纠结遗憾,更不敢说随之时间推移,有的学生渐渐失去了当初仅有的优势条件,反之,那些当初优势不太明显的学生,却反倒优势突然凸显了,甚至还成了十分看好的佼佼者。此后,我们就对最初招收的学生对号入座。首先是通过有意对比每个学生的优势、特点,牢牢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譬如,我们把条件较好、善于展现自我的学生,故意安排在较为显眼的位置,以便更加细心地观察其艺术潜质。然而到在第二学年,我们大幅度改变教学计划和方法,再将条件相对弱势的学生,一对一地“开小灶”,尤其对那些实在赶不上的,采取循循善诱的教学规则,对其进行课后单独加课、补课,同时还不断激励学生“勤能补拙!”,鼓励其增强自信,意在不让差生感觉到老师在有意偏爱“尖子生”。这样一来,先是避免了教育的不公平,再者对于那些后进学生,我们也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因材施教”,由此也使得优生、差生共同进步,一道提升。当下不少院校的办学理念依然显得单调单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多有雷同,教师备课也一律千篇,教学内容更是少有更新。事实表明:这届学生走,那届学生来,依旧是老教材,教学还是老办法,周而复始,僵硬死板,老师没有了积极性,学生多也厌学心烦。学生只知道拼命苦练,到头来稀里糊涂,学业成就一般般。一旦走向社会,咋觉无所适从,就业更是重重困难。一句话,还是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着瓶颈障碍。因此说,尽快改变舞蹈教学的陈旧理念,势在必行,迫在眼前。我想再次提醒同行:舞蹈教育亟待创新,课堂教学必须灵活多变。单从教学理念讲,若想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精尖舞蹈人才,必须下狠心革除旧的教学圈圈,真该改进舞蹈教学实践了,别在错误地认为专业课好就一好百好,切不可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积累与追求,不能在盲目地满足乐观,只要舞蹈跳得好,那样就是舞蹈艺术家了。这对学生来讲,无疑是大大的误区。我们不妨看看,而今多少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纷纷自觉地加入到了学习舞蹈中来,要得知道,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有学外语、数学的,有学法律、农业的等等。再看他们的业余舞蹈学习,还有他们的舞台呈现,他们与舞蹈专业的同学相比,真的不差上下!这样无形中对我们学习舞蹈专业的师生们,实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不言而喻,特别是从事专业教学舞蹈的老师,我们也真该静心、认真思考了。我们在传授单纯舞蹈技能教学当中,务必得考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在学好自身专业的同时,有意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更多学科以外方方面面的有用知识。再说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因教而学”与“因材施教”的互为关联关系。作为“教”者,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其自身的舞蹈求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创造性,进而转换由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由生硬照搬为善思好学,力求营造求新求美的多于思维型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即兴的舞蹈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引领学生养成乐于求学的还习惯,比如让学生善于自觉体验、自我发现等等,使其在体验中能辨别美与丑,发现中能自然增强自信心等等。我们不难发现“,教”与“学”相辅相成,“学”与“教”相得益彰,时代需要舞蹈“全新美”,培养高素质舞蹈人才,亟待倡导创新性教育,舞蹈界教师同仁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新力,不失为舞蹈教学的出发点及归宿,二者还须娴熟结合,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不愁没有舞蹈精品,就不愁培养不出大批的复合型舞蹈精尖人才。言而总之,舞蹈“教学者”不能再单纯看学生的自然条件而异,一定要探究崭新的舞蹈教学模式,尤其作为专业舞蹈教师,一定要用心开掘学生的隐性优势,虚心倾听学生难得的创造性建议,我们必须放下架子、拉下面子,刻意收回教师的“权威性”,更多地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创造,使其“教”与“学”完美结合,“学”与“教”密切融合,那样势必事半功倍,舞蹈的前景令人欣慰。

二、结语

除此之外,作为专业的舞蹈教师,我们切不能忘记“为人师表”。必须得注重自身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知识,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及方法,更得坚持不懈地探究最为前沿的教学之道。同仁们,我国的舞蹈教育有着泱泱几千年历史,谁人不赞美国粹艺术!身为新时期的舞蹈教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勤于动脑,潜心研究,不遗余力地求新、求变、求真、求美,义无反顾地为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繁荣,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同时也为舞蹈事业的人才辈出,出力流汗,探究不止。

作者:吴敏 单位:渑池县文化馆

篇9

彰显权威性。权威、公正、理性、负责是主流媒体的特质。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正确的引导力、强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有效影响受众、引领社会舆论,通过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和引导艺术来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赢得受众,赢得市场,体现权威。一是主题宣传要用创新的表达方式感染受众。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时代感。要注重大题材与普通人之间的关联,实行大主题,小切口,新视角,深挖掘,做到立意高、形式活、有创意,努力提高宣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在进行典型人物报道时,为避免人为的拔高,可以通过还原典型人物的生活本质,去捕捉和发现生活细节,使典型宣传具有感召力和人情味,也更真实,让人信服。要坚持以合为势,形成关注度,在重大题材和重要报道中,要整合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资源,立体式、全方位、大范围的集中宣传,形成舆论强势,展示规模传播效应。二是突发事件要有时效正确导向受众。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重大事件的判断能力和引导能力。特别是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没有预期性,具有明显的冲突性和敏感性,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而人们受到事件的刺激会产生惊异感,引起恐慌和思虑,激起众说纷纭,使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到事件中,不断引起形式各异的社会骚动。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应该是从受众利益的角度考虑,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和判断能力,用正确的、健康的观念去强化受众头脑中原有的那些积极认识,同时驱除和驳斥那些错误的、模糊的、落后的认识。三是舆论监督要用效果来引导受众。按照“着眼建设性,务求真实性,保持平衡性,确保合法性”的原则,着眼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维护稳定的要求正确地开展舆论监督,使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相互呼应、互为补充。第一,坚持服务中心。要坚持“党政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原则,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的呼声统一起来,不猎奇,不炒作,抓主流,抓大题材。第二,坚持建设性的立场。新闻工作必须紧紧服务和服从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决不能凭借新闻从业人员个人的情绪爱好或服从部门的利益进行开展新闻报道,进行舆论监督。要坚持“用事实说话、用过程说话、用当事人说话”,通过舆论监督,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第三,坚持给公众信心。新闻媒体要重视舆论监督的效果和刊播后的反馈,对一些重大题材,要进行实地回访,制作节目播出。对认真整改的,要报道整改成效;对曝光后仍然坚持错误的,要跟踪报道,直到问题解决。

篇10

(一)教师的态度:

对普高生来说,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舞蹈老师的一举一动,如一个表情、一个微笑、一句话对课堂氛围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有着多种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担任着导师的角色,同时也是学生的“伙伴”,老师要将自己的热情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

一个愉快的课堂氛围取决于舞蹈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在舞蹈课堂中,教师可适当地转换角色,改变角色的单一性与权威性,亲近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当学生有了进步和出现积极情绪时,要马上予以鼓励,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活跃、更具有创造力、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

(三)课程内容的开发: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中应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心理学可以挖掘学生对舞蹈的原始兴趣,老师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将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体验融入课程中。以剧目课为例,在排练舞蹈前,老师带学生们观察剧目中的形象,亲身感受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且还可以观看电影与书籍,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看不到的、经历不到的事物,并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用这种观察和体验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使学生在舞蹈表演中很好的融入角色当中。

篇11

1.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提高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思想

爱因斯坦说:“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表至高无比的秘方。”新教改的全新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鲜知识的能力,并且还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过程。

1.1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1.1要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了解学生就无法从教,这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性格、兴趣、能力和身世,要掌握学生先天生理造就和后天环境培养中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才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因需而教;

1.1.2要民主的平等的对待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师生是学校里的伙伴,学习中的益友,生活上的知己的良好观念,为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精神奠定基础。

1.2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1.2.1教师要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只在课外了解掌握和评价学生,还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接受课程内容的程度,创设境界,积极诱发,适时补救。

1.2.2教师要引导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扩展程度和空间想象能力;

1.2.3教师要强调关注学生的合作关系:经验认为,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是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最成功的方法。

1.3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是以学校为督导的思想

学校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园地,而学校以领导为核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一定的督导作用,新教改的成就在于学校领导监督指导、在于一线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在于接受教育的学生的创新和提高,所有这些都必须在理论指导下,才能全面地提高素质教育效果。

2.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思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因为课堂教学是具有变化的,做一个机智的教育者必须要懂得把握和处理教学过程中随时出现的细节。

2.1注重常规细节的预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高效:在教学中,为实现预定的目标,或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突破重难点,我们有必要进行教学设计,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的思考;由于事先在备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预设思考,在每节的课堂里,都将会创造出教学互动的亮点,也就提高课堂的高效生成。

2.2关注个性细节的创设,演绎精彩课堂教学魅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细节;

2.2.1创设精彩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前,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精心打造导入细节,创设适当的导入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

2.2.2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思考与探究:对答如流的喧哗课堂并不是有效成功的课堂,静思沉默的时刻也许是知识生成的关键时候;在教学中,只有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才能拓展思维,弘扬个性,达到不教是为了比教更好的效果;

2.2.3捕捉突发的教学细节,点缀精彩的教学课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

2.3重视课堂教学细节,显现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一声问候,一个抚摸,一句赞美,一次沟通,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看似无意而又寻常的举动背后,却真实地体现着教师的爱,蕴涵着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2.4教学互动实施,加强高效意识激发课堂氛围:新课改“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它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应该焕发生命的活力,这个活力表现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平等中的首席,自身必须是满怀热情的,能够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够和学生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奠定小学语文作文基础的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语文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更进一步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抓好作文的写作,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语文文化,提高写作水平。

3.1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性:“兴趣是比责任更好的老师。”诚然,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3.1.1从小学生的心理入手:小学学生都有爱听故事、爱看动画、爱读日记的兴趣,再通过故事、动画、日记的听看读过程中,因势利导提出写作的过程和方法,采取专门培养和无意引导的手段,施以技巧;

3.1.2从小学生的认识入手:小学生认识的范围主要有故事寓言书,电视动画节目,自己所学的课本,巧妙运用、综合思考、及时引导,采取循环渐进潜移默化地方法;

3.1.3从小学生的环境入手: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接触的人主要是父母和老师,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父母,既给予信息提示,又指导空间思考。

3.2促进学生写作的想象力: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使之运用在写作中,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也是目的之一,具体方法是:

3.2.1利用讲授美文机会适时提问和引导;

3.2.2借助信息图像设置实施提醒而激发;

3.2.3采取作文评改选优方式实施讲解而促进。

3.3增强学生写作的成就感:在指导方法上下功夫,让学生写出规范性和理性的好作文。

篇12

要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学生、教材和教法,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以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在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的积极状态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新颖的导入,以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力量。而课堂教学的新颖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说:“每节课的导入都要让学生的心灵震撼,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通过新颖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我们针对课文内容与学生的感知范围差距较大的现状,启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的媒体素材,以关于南沙群岛的精彩视频导入新课。当学生在屏幕上看到绵延无尽的海滩,清澈明亮的海水,五彩缤纷的龙虾、燕鱼和海龟以及汹涌的海潮托起的一团团、一簇簇洁白的浪花时,无不为之所感,为之所叹。这样导入新课就使原本略显枯燥的语言文字呈现出新奇和动感,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推动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二、艺术的授新,以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授新。艺术的授新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关键。教师要明确小学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快乐地学习语文。首先,教师要把微笑、信任和关怀带进课堂,追求教学语言的亲切、幽默,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处理,密切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实现知识的互联互通。如在教学《》时,可联系思品与社会中的相关内容,降低教学的梯度和难度。第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尽量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示语文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将课文与PPT课件的同步展示结合起来,避免了语文学习的单调与枯燥。第四,积极启发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就具体教学问题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用探究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增强课堂活跃度。如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我们就组织学生就“妈妈、托利亚在传递雨衣的同时还传递着什么?”“为什么萨沙自豪地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表现出怎样的美好童心?”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自主掌握知识、发现真谛。第五,挖掘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自主演绎课文,延伸课文内容。如在学习了《负荆请罪》后,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补充阅读,设计编写独幕剧,并以小组合作表演独幕剧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三、精巧的练习,以训练优化课堂教学

必要的语文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经常性实践活动。练习在精而不在多,精巧的构思和布置语文练习,既能够满足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也能够避免单一的、机械性重复,使学生摆脱课业过重的负担。小学语文课堂练习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比如将练习题设计成“欢乐大比拼”“夺冠abc”“智力123”等竞赛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实现学习目标。练习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相应的梯度和层次,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在其中找到成功的乐趣。语文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随机的问答,特别要注重练习的实践性,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练习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完善的评价,以激励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定,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都有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发展兴趣、巩固知识、强化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遵循欣赏、发现和激励的原则,从情感的维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评价语言,多给学生几把标尺,多给学生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从多个角度做出艺术性的、有针对性的、贴近学生心灵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找到超越的自我,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出坚实的自信。使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得到更完美的发挥。

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是摆在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新课程理论,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鲜活、精彩、灵动,让学生在不断优化的语文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