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9 12:01: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程师晋级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相对于中心地理论所构建的城市体系,在城市群这种城市体系结构下,城市不再是均匀的分布,城市的地理分布集中,城市间的空间距离较短,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每个城市不存在市场的六边形分割,即所有的城市都面临城市群范围内的共同市场,体现出城乡互动和区域一体的发展特征;城市间的分工日益密切,互相提供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因此中心地理论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缺乏解释力,这就需要进一步用理论来探索诠释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机理。来源于/
一、分工理论的演进
斯密(A.Smith)[2]在《国富论》中对企业分工作了充分的论述,并将它看作国民财富增长的基本原因。斯密强调,不仅在各个不同的生产活动或部门中都存在分工,而且在各种工作中,乃至同一个工作中,也都存在专业化分工。他认为分工有三个好处: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第二,节约时间,否则会损失从一个工种到另一个工种的转移时间;第三,机器的发明帮助工人简化了劳动、节省了时间。斯密视技术进步源自于劳动分工的发展。他在第一章开篇就指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运作或应用中所体现的技能、熟练和判断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紧接着用制针业的故事加以说明。斯密认为分工与城镇的形成有直接的联系:“农民常常需要锻工、木匠、轮匠、砖匠、皮革匠、鞋匠和缝匠的服务。这类工匠,一方面因为要互相帮助,另一方面又因为不必要像农民那样有固定地址,所以自然而然地聚居一地,结果就形成了一种小市镇”。
如果说斯密对分工与空间集聚联系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直观、朴素层次上,马歇尔则是直接提出分工的“外部性”原理,并将它视为产业区形成的主要原因。马歇尔一方面开创了新古典研究程序并集其大成,另一方面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系统的动态性质,试图在其一般均衡框架之中处理报酬递增现象,从而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思想。马歇尔对分工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报酬递增与工业组织上,将分工的网络描述成了经济组织,他认为,有机体的发展,无论社会的和物质的,一方面包含它的各分离部分之间功能的子分工的增加,另一方面包含它们之间更紧密的联系。每一部分越来越少自给自足,它的福利越来越依赖于其他部分。马歇尔[3]首次提出了“产业区”概念,他认为在这种产业区内集中了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企业,他们规模经济较低,但专业化程度较高,联系十分密切。“产业区”导致的生产集中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条件。
杨格重新阐述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的思想,他第一次论证了市场规模(范围)与迂回生产、产业间分工相互作用、自我演进的机制,从而第一次超越了斯密关于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杨格关于“内涵的市场规模”累积扩大的论述真正使劳动分工“动态化”了。杨格认为:第一,只考察单个厂商和一个特定行业的规模变化效果时,递增报酬机制可能被误解。因为累进的行业分工和专业化才是实现报酬递增过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把整个产业的经营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第二,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的主要经济是以迂回或间接方式使用劳动所取得的经济。劳动分工水平的大小是由个人专业化水平、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及此链条上每个环节中产品的种类数综合决定的;第三,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第四,需求和供给是劳动分工的两个侧面,每个人的需求都是由其供给决定的,杨格称之为“倒数需求律”。杨格关于劳动分工水平与市场规模互相决定、自我演进的思想被称为“杨格定理”,而市场的形成和规模的扩大又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4]。以杨小凯[5]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将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和分工的网络大小内生化,扩展了杨格的思想。他们在阐述内生分工与报酬递增形成的过程中巧妙地回避了市场结构难题,通过“消费者—生产者”一分法的假设保证了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报酬递增与市场竞争均衡相容。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分工是一个自发演进的过程,交易效率是交易规模的增函数。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对各种生产活动都没有经验,生产率低,人们付不起交易费用,只好选择自给自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慢慢地在各种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或人力资本,能够付得起一定的交易费用,于是选择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市场的择业自由和自由价格,这些自利决策的相互作用会使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上升,市场也因此出现。由于升高的专业化水过来加速了人力资本或经验的积累,使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从而人们能够支付得起更高的交易费用,反过来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专业化和分工水平。杨小凯利用超边际和边际分析的方法对城市最优科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量化,认为最优城市结构的层次数是分工水平的增函数,是城市规模收益、城市间的距离和每单位商品运输效率的减函数。当分工水平上升时,城市的分层结构层次增加。而当城市规模收益越显著时,层次数会减少,这意味每个城市的最优规模会上升。当运输效率改进时,层次数也会减少。
二、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的城市群的形成
(一)分工演进与城市的形成
城市群是城市的集合体,对城市群的研究需要从单一的城市开始。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综合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不同的城市形成的原因可能不同,这其中有一些特殊的甚至偶然性的因素在起作用。例如有的城市主要产生于政治因素(行政中心),有的城市主要产生于战争的需要(要塞),有的城市产生于地理因素(渡口),但就本质而言,城市的出现乃是经济活动在一定的空间聚集的过程,而人类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又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和城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单一的生产群体分化为互相独立而又互相依赖的部门。人类在从蒙昧向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每一次社会大分工都为城市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是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得农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的交换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直接导致了固定交换场所的出现,这就是人类社会集市的萌芽;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是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不仅形成了与农业相互依存的原始制造业,也大大提高了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供交换的产品大量增加,从而使得产品交换的频率增加和范围扩展,也扩大了交换场所的规模。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集市与城郭相结合的趋势。商业和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的分离是人类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出现,使人类在生产之外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活动领域—流通领域,这是早期城市形成的重要条件和标志。正如马克思[6]所说的:“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商业劳动和农业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早在商代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专门的交易市场和手工作坊,因此有学者就以此为依据论断我国的古代城市产生于商代。
现代城市的产生是在工业大革命以后,社会大分工的深化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又促进了现代城市的形成。使得行业日益增多,随着分工的增加,交易次数的增多,交易费用会上升,交易效率会下降;各个行业的企业将面对更大更复杂的市场,企业买卖的伙伴关系日益扩大,企业买卖的产品在品种、花色和数量上日益增多。在本区域交易的产品和到外地交易的产品,花费的交易费用显然是不同的。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共享公共设施,减少不确定性风险,企业的自利决策行为,有本能地聚集在一起的偏好,以降低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当分工发展到专业化程度时,交易集中在同一地点要比在多个地点进行多个双边交易有效率,此时就出现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会雇用大量的工人,工人及其家庭为了节约通勤费用和通勤时间会选择在企业的附近集中居住。为工人及其家庭服务的交通运输业、文化娱乐业和教育业也会应运而生,这些行业又要雇用工人,生产和人口会进一步的集中,从而标志着现代城市的产生。
(二)产业链的区域分工与城市群的形成
产业在同一个地区集聚后,将产生以下三种市场效应,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价格竞争效应。地区产业集聚水平越高,则销往本地区的产品运输成本越少,该地区的名义工资率也就越高,即为本地市场效应。同时产业集聚区内不需要运输成本即可获得的中间和最终产品种类就越多,从而降低了整体价格指数,提高了实际工资率,即为价格指数效应。而这两个效应使得制造业中心具备高于其他地区的工资水平以吸引劳动力并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然而,随着中心地区制造业份额的进一步增加,传统理论描述的不可移动要素价格上升(如土地价格、拥挤成本等),被概括为价格竞争效应。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构成了城市的向心力,价格竞争效应构成了城市的离心力。当价格竞争效应大于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即由于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引起了土地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交通拥挤和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带来的聚集不经济大于产业聚集给企业带来的正的外部性时,就会出现产业扩散。
产业扩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整体迁移,另一类是企业分蘖[7]。所谓企业分蘖,是在保持企业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将企业的具体运营组织机构(总部、研发、管理、采购、生产和销售机构)进行分设,在地区和空间上进行重新分布,大部分的产业扩散都是以企业分蘖的方式进行的。企业将知识密集型环节例如总部、研发和销售部门布局在城市中心,因为知识密集型生产环节对土地的需求量较小,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对其影响不大,而该环节从城市产业聚集产生的知识和技术外溢中的受益很高。而企业的生产环节需要建立大型的工厂,使用大量的土地,城市内土地价格的上涨无疑将大量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会将其生产环节布局到城市以外的地区。以北京市内的企业为例,大多数企业的总部和管理、销售部门都设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等中心城区,研发机构则设在海淀区和朝阳区,而生产部门则设在通州、石景山、顺义等周边地区。来源于/
企业分蘖会推动产业链的区域分工[8],即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分布在其拥有其所需要素条件较好的地区中,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企业分蘖是产业链区域分工的微观基础,产业链的区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组织形式和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产业链区域分工的结果就是在城市周围形成若干个城市亚中心,这些城市亚中心和中心城市存在着密切的产业关联。产业扩散有就近扩散、跳跃式扩散等表现形式,产业扩散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城市亚中心在地理位置上的不规律分布。就近扩散是企业、人口和资源由聚集地区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一般而言,与聚集地区相邻的地区有着相似的外部环境,并且与聚集地区联系方便,有利于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以及信息的获取。产业的就近扩散会导致城市亚中心和主城区紧密相连。跳跃式扩散是产业从聚集地区越过周围的地区而直接扩散到其他地区。导致跳跃式扩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接受扩散的地区虽然与聚集地区在空间不相邻,但是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具备接受扩散所需的良好条件,因而就能对聚集地区的企业、人口和资源产生吸引力,吸引他们直接进入到本地区。二是接受扩散的地区存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机遇或潜力,在众多的地区中成为聚集地区进行扩散的优选对象。产业的跳跃式扩散会导致城市亚中心离主城区距离较远。如美国洛杉矶的28个城市次中心,距离洛杉矶市中心最近的仅4.9公里,最远的为40.7公里[9]。城市亚中心与主城区形成的产业链区域分工吸引着拥有不同素质的人口和资源在主城区和城市亚中心之间不断的分化和聚集,这种分化和聚集不断强化的结果就是城市亚中心和主城区之间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使城市亚中心和主城区在不同的产业链环节上形成各自的产业聚集。城市亚中心的产业聚集又会导致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这种循环累积因果效用的作用下,城市亚中心演变为边缘城市,与中心城市一起共同构成了城市群。
(三)城市群促进分工的发展
城市群打破了地区分割和行政垄断,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鼓励要素合理流动,逐步形成统一的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和完善的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市场,市场范围从单一城市扩大到城市群及其周边区域,市场范围的扩大又要求更广阔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继续推动分工的深化。
城市群加快了城际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降低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成本,加快了城市与城市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要素流动,满足了资源的共享、知识的扩散和产业链上的相互需求,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从而推动了分工的发展。
1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的推动下,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而经济的繁荣局面,必定会为各大领域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建筑行业就有很大突破。随着每年新开工的建筑项目越来越多,对建筑施工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施工质量、施工进程、施工控制、资金管理等,在整个工程进度管理中,不仅要保证资金的合理性,同时要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但现阶段在施工进度管理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工程进度的实际问题,将会对工程项目管理的顺利实施造成阻碍。因此,在工程项目中做好工程进度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2工程进度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进度管理主要包括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工程进度控制以及工程进度调整三个方面。其中编制工程计划是按照原有合同的要求,使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整体工程的施工进度,并对原计划所规定的施工要点实施具体措施,以保证工程项目满足合同上的要求。而工程进度控制是对工程进度进行预见性分析,也就是先明确工程进度是否能够按照编制的工程进度顺利进行,如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调整现场施工布局来完善施工进度,使得施工进度能够按照计划有序进行。由于工程项目是一项耗时且耗力的复杂程序,在施工过程中,随时受到自然灾害、气候环境以及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而停滞不前,导致工程周期延后,这时就需要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对工程进度进行调整。可见,这三者之间紧密相连,工程进度要想顺利进行就必须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因此完善工程进度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3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有诸多因素影响着其他环节的进程,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影响环环相扣,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对整个工程项目造成严重影响。例如:自身的管理水平、劳动力整体状况、施工现场环境、资金运作等等,其中任何一项出现纰漏都会导致工程进度无法顺利进行。而现阶段的工程单位并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因此,在出现问题时不能正确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工程的整体进度,这也是工程进度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之一。3.2缺乏灵活性的施工计划。工程在施工前会给监理局提供一份工程施工的总进度计划,在监理部门认可后方可进行工程建设。而承包单位为了顺利通过审批,往往会在进度上过于严格,导致工程建设缺乏灵活性的施工计划。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资金不足、自然灾害以及气候环境等情况,就会与原计划中的进度出现偏差,导致现实工程与原计划工程进度脱节,甚至部分承包单位为了追赶进程而随意更改原定材料以及使用劣质材料等,这些因素的产生不仅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甚至威胁人们生命安全。3.3不能较好地协调施工顺序。要想完成一项合格的工程项目,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和时间,越是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其消耗值越大。由于工程项目本身就非常复杂且烦琐,因此涉及的单位也很多,如原料供应商、施工单位、采购部门、监管部门等等,这些都是工程项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原料供应商不能按照工程原定计划按时供应材料,就会导致施工现场停工现象,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此外,工程建设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资金断裂现象,导致采购部门无法正常采购,这也是影响工程总体进度的原因之一。因此,工程进度是否顺利进行,承包单位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非常重要。
4解决工程进度管理中实际问题的相关建议
4.1建立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先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并定时组织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召开有关工程进度的例会,确保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顺利实施。如有特殊情况,也可以通过例会方式及时应对各种问题。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进度管理体系,并加强各施工单位间的沟通及合作,以做到彼此间的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这也是进一步优化工程进度的有效举措。一级计划指的是总控制进度计划,各项分工程计划需严格按照总控制进度计划制定,同时各项分计划之间的逻辑关系、各分项工程的路线需以总控制计划为依据。二级计划指的是阶段性工期计划或各分部工程计划。二级计划以一级计划为依据而制定,二级计划是对一级计划的落实,二级计划需明确阶段性工程的目的,并完成与工程承包商的协作。三级计划是周计划,是对二级计划的落实,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操作计划,又是工程进度得以保证的关键步骤。4.2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任何一项工程的建设都需要强大的团队作支撑,加强工程进度管理亦是如此。工程进度要想顺利完成,必须要加强团队建设,以项目经理为进度目标责任中心,对进度目标合理分解,使责任分配到个人,同时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对成员进行有效激励,通过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通过激励措施带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科学管理体系,进而提高工程进度整体管理水平。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进行的伟大工程,其牵扯的范围极其广泛,要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工程进度,就必须根据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以分析,有效把握问题的关键,从加强进度管理的基础工作着手,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为提高施工项目管理水平打下扎实基础。
作者:吴治敏 单位:中铁二十局地铁四号线项目部
参考文献
[1]庄筱棣.试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6).
一、建筑设计中的暖通工程
我国现阶段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也发展迅速。为了适应不断扩张的人口对生产生活空间的需要,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尤其近几年来,高层建筑工程的建设量激增。建筑暖通工程作为建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定建筑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暖通主要包括采暖、空气调节以及通风三方面,又被称为暖通空调。
建筑是人们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上的产物,工程暖通是人们为了提升生活舒适度,采用物理方法对局部气候条件的调节。我国现代化起步较晚,数据显示,与其他一些和我国气候条件较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平方米建筑采暖的能耗大约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但是我们的建筑的舒适程度却落后于他们。因此,在我国建筑的暖通工程需要投入更多精力。
二、高层建筑工程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尤其是高层建筑工程暖通的设计我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标准规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以下简称《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以下简称《高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以下简称《制图标准》)、《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以下简称《设计深度规定》)等从理论以及数据标准上规定了暖通工程的设计。
由于当前我国的建筑结构比较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暖通工程的施工难度。造成了各种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影响到了建筑暖通工程的质量,也对建筑暖通工程的性能造成影响。高层建筑工程暖通设计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 设计图纸数据不够完善
暖通空调的设计图纸是在工程主体结构基础上对空调风管的布置,出风口的定点,各楼层之间的风系统平面图及立体图。
设计图纸是工程设计理念的书面成果也是工程建设的指导。对于暖通安装工程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图纸的指导,将无法顺利施工。在暖通工程图纸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往往与建筑施工人员独立施工。会因为没有深入了解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造成设计的图纸和规划使用的材料与实际的施工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施工会因为图纸的误差而延误,工程一旦返工会造成极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2. 空调系统选择不合理
我国暖通工程的应用已经有了比较长的时间,但是高层建筑的蓬勃发展也是近几年的现象。由于建筑功能的多样化,对供暖系统也存在比较复杂的要求。对于一些有特定温度湿度要求的房间,就很有可能要从整个建筑的空调系统中分离出单独的一个支路,这就会增加暖通工程的施工量,加大后期维护的难度,造成了更大的能耗,增加了日常生产生活的成本。
3.供暖管理的落后
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一项工程的建设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之后,必须对使用和运行的过程中进行配套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建筑的暖通工程的维护管理因为管道的隐蔽性,导致难度加大。在高层建筑中,为了适应不同的业主的需要,会对建筑结构加以改变,固有的一些暖通工程也会随之改变,旧式的供暖管理方式难以满足需要。
4.采暖能耗大,效率低
我国国土辽阔,气候类型以季风气候为主,冬夏两季温差大。我国普遍实行节能50%的标准,即使执行节能65%的标准,耗热量指标高出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平均水平50%以上。冬季,我国既有建筑采暖能耗较大,效率低。
三、暖通设计问题的改进措施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因此人们在对建筑工程的功能提出更多样的需求的同时,对配套的建筑暖通工程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1.规范设计图纸
鉴于图纸对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须严格规范设计图纸。从图纸中数据的准确性到图纸的保存使用都必须有完善的程序。暖通工程图纸设计人员应该加强与建筑工程设计人员的沟通联系,深入工程施工现场,准确把握各项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施工前要可以再次对图纸进行校核,发现图纸中存在的与现实施工条件不符的地方,避免返工和延期。现场安装施工人员是图纸的执行者,在施工前和过程中要认真阅读图纸,深入掌握,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调整。
2.合理选择空调系统
空调系统是人们对室内外气候的调解,它的应用的合理与否影响到了建筑内部人员的活动,高层建筑空间较为封闭,内部人员数量较大,人们的活动影响到了室内的温度,空气质量,暖通工程中的空调系统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状况。
空调在一个建筑中可能是"中央空调系统",也可能是"中央空调与独立空调的混合系统",也可能全部是"独立空调的系统"。对于高层建筑一般采用中央空调系统,但是在使用者对于一些特定温度湿度房间的需求时,可以在中央空调基础上混合独立空调,降低工程改装难度,降低成本的同时给人们营造更舒适的空间环境。
3.加强暖通工程的管理与维护
暖通工程尤其是暖通空调由于我国气候的季节性特征,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工程的管理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针对高层建筑业主对建筑结构的改变,暖通工程设计人员应在建筑改造前期对暖通工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适应建筑的变化,从而发挥良好的暖通效果。对于改造之后的图纸,暖通工程人员也应该仔细研究,妥善保管。确保各项后期暖通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开展。
4.降低能耗,提高供暖效率
与一些暖通工程较为先进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材料、产品、技术上都有极大的落后性。要改变这种状态降低供暖能耗,必须多管齐下。对于建筑物本身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在暖通的设计上选择先进的材料、产品及比较先进的技术。
暖通工程是建筑节能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论是暖通工程的设计还是施工都直接关系到节能建筑的耗能的程度和建筑入住的舒适度,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暖通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在提高供暖效率的同时推进建筑的节能工作。
小结
当今社会,人们对住宅办公等建筑场所的要求在最开始的实用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强调美观和舒适度。因此,建筑设计者都必须重视通暖工程在整个建筑中的位置,不仅要保证最后建设出来的暖通工程美观与舒适并存,更具有强大的实用性。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建筑行业和暖通工程也都有着更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乐乐. 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1:170.
[2]林广都. 探讨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科技资讯,2013,14:50-51.
[3]王国龙,李洪霖. 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 科技与企业,2013,20:248.
造价管理是施工单位获得经济利益的根本,也是降低施工成本的主要措施。但受到思想观念、管理经验、人员控制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成效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存在了多方面的问题,使得项目成本资金的使用不科学,对于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1、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面临的问题
1.1招标制度方面
招标是建筑工程正式施工的前期阶段,在招标期间可以确定此项工程的造价情况,为施工单位的成本控制提供借鉴指导。但建设单位的招标制度具有明显的缺陷,如:没有推行设计招标、优选设计方案的工程项目,没有全面采取限额设计,没有重视设计方案的审核。大多数单位仅关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经济效益,对初期的招标管理工作没有采取控制措施。少数承包单位故意在编制标底或投标报价的时恶意减小造价金额或扩大成本金额,导致工程项目招标活动难以顺利进行。
1.2造价确定方面
现行的造价管理大多是处于阶段性的管理模式,缺乏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沟通的机制,工程监理单位往往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很少也无法介入投资决策分析。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做了工程概算和预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容易造成设计保守、投资偏高;另外,大部分施工单位在承接项目之前都会进行一系列的预算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了预算工程完成建设需要的成本投资。然而,早期的预算模式中采用的是定额换算方式,如:建筑施工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预算造价的方式具有不稳定性,早期的定额消耗量是以一、二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对于现代建筑施工状况难以正常反应。
1.3施工阶段方面
工程项目要通过严峻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额度的审批程序,只要恰当的在工程建设实施的各阶段组织实施、严格监控,工程造价的实际发生额度在批准限额的范围内。建设单位有时急于开工,但没有准备好,有些方面还没有把好关,比如说对投资额度、建设标准、设计深度的要求和审查、承包合同的完善程度,于是就一边施工一边做更改,对正在施工的工程想改就改,没有对更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很好的监督,对更改所造成的损失缺乏有效的责任制约。
2、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措施
2.1决策阶段
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与决策阶段对项目投资阶段存在最大的影响。核实建设项目的规模、质量、用途等就在这一阶段,对拟建项目进行仔细调查分析和比较,运用科学论证,从而做出经济技术评论,使项目的投资决策有据可依。为这一阶段编制高质量的投资预算,强化其准确性,不留任何缺口,由于误差使项目决策失误,为项目以后的造价控制和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2.2设计阶段
工程方案设计是控制成本的首要环节,如果设计时缺乏科学的造价控制方案,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成本控制作用。设计师通过对工程方案的优化改造,可以让工程施工作业的秩序得到优化改进,简化施工步骤的同时也降低而来成本投资,这些都是设计阶段控制造成的主要策略。结合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投资估计控制初步设计或者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造价的作用。
2.3投标阶段
(1)审查工作。招标是建筑工程的必经环节,在招标文件中可以对具体的要求详细说明。为了避免投标阶段出现造价失控问题,必须要对对清单的内容和招标文件详细审查,避免在价格上出现误差。(2)评标工作。在评标期间要参照相关的标准规定,对评标流程规划调整。参照审查工作程量对投标文件审查,从而有效控制多算、错算、漏算等问题的发生;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带来的不便,需要选择逐步计算工作,保证每个环节的审核不会出现差错。(3)准备器材。作为投标人,在参与竞争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相应的材料与设备,这样才能保证施工期间的作业安排,让每一个施工工序都能按照预期的结果运行,防止在投标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导致成本造价过高。
2.4施工阶段
(1)图纸。图纸是施工阶段的主要参考,建筑工程图纸出现问题后不仅会造成施工难度增加,也会因此而增大工程施工成本。因而,施工阶段必须要搞好图纸审核工作,避免因图纸问题引起造价过高。建筑工程施工前期,需由设计、业主、施工方开展图纸会审,确保工程各项作业秩序都能顺利实施。通常,建材、设备费用在工程造价中的比例超过60%,而材料价差在工程价款调整中占有较大比重,因而在采购过程中控制好造价成本,对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有重要的意义。(2)管理。对于工程造价管理也要采取先进的策略,不仅要在造价方案上采取有效的控制,也需要定期更新管理方案。在分析成本造价时应该注意对造价方案预算的控制,充分发挥建设单位的主导作用,让技术人员、造价人员之间能够互相配合起来,这样才能从多个方面控制造价。对工程进度款要严格把关,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支付,不超付、不早付,及时扣回预付款,发挥资金的时间价值。(3)审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检查工程成本,确保每一笔项目资金的正常使用,避免出现资金流失或浪费。在工程跟踪审计中,审计内容是设计变更方案的选择及工程量、预算的确定,洽商的合理性及其工程量、材料认价进度款有无早付、超付现象等。通过对工程总造价调整的细节上的监管,避免浪费和造价的增加,这些都是控制造价的方法。
2.5工程预算阶段
要根据工程预算环节比较混乱的实际,切实加强对工程预算的指导,做好工程预算及定额、取费标准、设备及材料价格的管理。按照经济法规,对报批的预算严格进行审查,对已批复的工程投资及工程实施中的经济活动进行跟踪监控。随着市场调节的大幅增加,物料、原材料、人工费、场地费、机械设备运输管理费用的上涨,我们应及时的把握市场动向,对预算定额做动态、实时的变更,使之缩短与其他行业的差距。要定期有关预算编制的各种信息,以满足预算编制和管理的要求,要把预算管理作为建筑工程项目执法监察的重点,经常组织工程预算的监督检查。
2.6 竣工结算阶段
竣工结算阶段是如实反映建设项目的产品价格,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的终点站。实行基建部门初审和审计部门终审,对工程决算的真实、可靠、合理进行审查,可避免不应列入基建支出的费用混入建筑成本。在总决算中,要注意变更、洽商、签证、招投标中分部分项交叉时,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要重视对决算编制依据进行审查,包括施工合同及协议、套用定额、价差计算方法、工程价款调整方式、变更洽商签证以及是否与相关的工程量计算相对应、决算的取费标准等内容。应加强合同管理,实行合同逐项审查制度,使工程造价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得以确认和控制;此外,在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要进行项目后评价,根据原来的规则,分析比较工程范围、进度和造价的变化情况,总结经验,并将造价资料整理好记录存档,以便以后使用。
3、结语
综上所言,建筑工程施工期间的造价控制是很重要的工作,其不仅影响了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关系着项目建设的收益状况。建筑行业是目前市场上较为热门的行业之一,其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搞好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林颖波.试论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
1、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
1.1 野外勘探工作
(1) 勘探点布设:基础形式及结构形式不同,勘探深度不同。如:一般5~6层砖混结构住宅,勘探孔深15m基本可满足要求,而5层框架结构商场由于柱网的柱荷载大,基础面积大甚至可能采用桩基,则勘探孔深度15m一般不够。地层工程地质性质不同,勘探深度不同。
(2) 野外地层的划分:野外地层的正确划分是室内资料整理的关键因素,对较大型的工程,由于施工多采取多钻机平行作业形式,技术人员较多,各勘探班组往往各行其是,最后资料汇总后难以统一,给室内整理带来很大困难,为避免这种问题应将所有技术人员首先集中到一起共同勘探一到两个钻孔,统一编录形式,并派专人现场负责勘探区域整体野外分层连线,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勘探质量。
(3) 原位测试:原位测试应严格按规范进行,在施工中常会出现一些所谓“捷径”:静力触探按规定应定深调零以减少零漂,有时图省事不按要求调零,造成数据采集不准,尤其在气温与地温相差较大冬天、夏天触探指标相差更大。标准贯入试验不按规定进行杆长和孔深校正,在缩径和孔底有残留时,不能及时发现标贯器没落至应测试孔底位置,造成标贯数据严重失真。
1.2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 地基均匀性评价
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之规定进行,但对一般建筑,GB50021-2001规定要求进行地基均匀性评价,但没有给出相应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许多单位参考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
(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我国幅员辽阔,土质条件各异,用查表法按GBJ7-89规范确定地基土承载力值在大多数地区可能适合或保守,也可能在某些地区会不安全,故GB5007-2002取消了按表格查取承载力的办法,但大多地区仍在采用,因为很多地区的经验不足,没有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成熟经验,基本上仍是各勘察单位各自为政,沿用89规范,更有甚者,故意利用所谓地区经验,逃避责任,降低承载力指标,造成工程浪费。
(3) 地震效应问题
对丙类建筑可依据地层f值估算场地地层剪切波速,但对重要建筑必须进行波速测试。但有的勘察单位用一句“根据地区经验”来确定覆盖层厚度,判定场地类别,这将对工程的抗震造价有很大的影响。
(4) 基础方案的选择
在基础方案的选择上,勘察人员应同设计人共同分析研究,从多个可行方案中选取既经济又合理的方案。
2、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勘察市场不规范
《建筑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第五条、第六条对勘察收费和承揽业务有明确规定。但勘察单位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标准,互相压价,互相竞争,中标的勘察费很低,致使勘察工作粗糙,勘察手段选择不合理和布孔不规范,岩土工程勘察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没有真正达到规范的要求。
2.2 权责不明确
《建筑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第十六条对观测员、试验员、记录员、机长等现场作业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方可上岗的规定。但目前勘察单位大量雇佣农民工,而这些人员又不懂勘察,又未经过专业培训和教育,就承担起开钻机、取样、测试、量测地下水位,甚至还做起了野外对土层鉴定与记录等重要工作。
2.3 缺乏岩土工程专业人才
专业的技术人才是对岩土工程正确分析评价的关键。未经专业培训和教育的人搞勘察,就会导致地基评价力度不足,基础设计参数偏于保守,造成工程的浪费。因此勘察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国家也应划定门槛,让真正懂行的人员担当,这样才能提高勘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工程勘察质量。
2.4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落后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野外勘测中勘测点的合理布设问题、地质界面划分问题、岩土参数和地基承载力的确定问题、对勘察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问题。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岩土工程勘查人员没有掌握先进的勘察技术, 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归纳总结的能力,无法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3、岩土工程勘察改进的几点措施
3.1 加强岩土工程勘察的体制化建设和人员培训
(1) 严格执行建设程序、规范市场行为、推行全程化监理
科学的建设程序应当遵循“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不按原则办事,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一方面必须仰仗政府主管部门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项目招投标和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行工程监理全程化,采用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 保证勘察质量和投资效益最大化。
(2) 严格市场准入,加强相关人员培训
经过近年勘察设计资质换证,对勘察设计单位进行了一定的清理整顿,对规范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勘察资质门槛很低,尤其是打破行业壁垒后不同行业间的衔接过渡尚未完成,以高级工程师的数量来衡量技术水平不能如实反映勘察企业的技术实力。通过采用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质双重控制来规范勘察市场、促进勘察技术水平的提高。
(3) 加强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认证, 健全质量管理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确立了以过程模式作为标准的结构。勘察设计企业应通过有效应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运用过程方法, 采用PDCA循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实施和管理,持续改进。提高勘察设计的能力,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
3.2 采用先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在健全上述体制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使用先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提高岩土工程的勘察水平,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技术:
(1) 在岩土工程勘测中,为了避免勘探点布置的随意性,可使用克里格法。
(2) 在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中,为提高精确度,可使用多道瞬态面波勘探技术和高密度点法。
(3) 岩土工程勘测中,为了准确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使用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优化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日渐紧张,大型建筑、高层建筑近年来不断增加。这些建筑在施工难度、施工工序等方面都较传统建筑要繁琐很多。在这种行业形势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组织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组织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混乱现象,加快施工建设的进程,进而缩短施工周期,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有序化的组织管理,能够使施工的各项工序,按照施工设计的指标和设计图纸的规范严格进行,进而提高了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水平。此外,高质量的建筑项目组织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避免施工过程中危险作业的交叉进行,减少了施工过程安全事故的发生。
2 目前建筑施工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质量的组织管理不到位
目前,国内许多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施工质量方面的组织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切实落实好施工过程中一些重大项目的质量审核工作,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比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许多管理者没有切实对施工人员的施工状况进行严格审查,没有及时发现实际施工中与理论设计的差异,造成工程项目达不到理论设计的标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项目和工序较多,许多管理者有时会忽略一些重点项目的施工质量技术交底工作,致使许多施工人员对于施工建设的一些规范和注意事项不明确,影响最终的施工质量水平;此外,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实际施工条件的要求,有时需要对原有的施工的规划和设计做出一定的调整。对于调整工作,企业的组织管理者应当把调整计划让相关工程项目专家进行审核,通过后才能批准施工的进行。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这方面的组织管理不到位,往往忽略这个流程,极易影响最终的工程质量。
2.2 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不到位
近年来,建筑工程的项目的施工难度加大,施工周期加长。为了保证施工建筑的整个过程中的有序化、高效化,科学、完善的施工人员组织管理工作十分必要。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现场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工作并不到位。许多施工人员并没有充分明确各自的分工,没有明确自身施工项目在整个工程建设的作用,经常使项目建设达不到预期的标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对现场施工人员组织管理不到位,经常使得施工的无序化,多种危险施工交叉作业等情况的发生。这不仅使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也给工程建设带来诸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施工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相关企业组织管理人员要切实、有效的加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工作。
2.3 新型施工材料组织管理不到位
近年来,随着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许多新型的材料被引入到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这些新型材料如果能够有效的运用到施工建设过程中,不仅会提高建筑的整体外观质量和实用性能,而且能够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有时这些新型材料使用不当或者材料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将会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国内一些建筑企业,经常发生引入新型材料后造成的建筑质量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建筑施工企业对于材料的组织管理不到位。相关企业管理人员没有对这些新型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查,使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投入建设中,影响建筑的质量。
3 优化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的措施
3.1 优化施工质量组织管理的有效措施
为了切实、有效的保证城市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水平,在施工的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质量的组织管理工作。由于工程项目施工期间,许多项目会同时进行施工,施工组织管理人员,要提早介入、认真规划,有效的加强建设过程中各个项目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切实保障工程的建设工序按照设计阶段的标准进行。同时,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组织管理人员要加强一些重点项目的图纸审核、技术交底工作。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施工工序或施工难点,要及时与建设方沟通,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切实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此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组织管理人员要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案的质量审核力度。尤其是对于需要变更的一些施工工序,都要把调整规划交予相关专家进行质量审核。新的调整计划在确定没有问题后,才能批准继续进行施工建设。某商务楼施工过程中,公司严格按企业标准及企业OA系统进行质量组织的管理。加大了工程管理效率,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如下图)
3.2 优化施工人员组织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工程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为了充分落实好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工作,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工程的规模、工程的进度以及其它一些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工程任务的分配。通过合理的任务规划和分配,并推行质量目标的责任化制度,使每个施工人员都能成为工程质量的控制主体,从而提高施工质量。加强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进行科学的职责分工,可以有效的把复杂的建筑工程有层次的分解,把任务分配到个人身上,使每项工作都能够高效、保质的完成。此外,为了更好的落实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工作,使施工人员更好的完成好工程任务,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采取一些组织管理方面的培训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使施工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多种机械的使用技巧等,来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施工质量。
3.3 优化新型施工材料组织管理的有效措施
随着建筑施工过程中,新型材料使用的不断增多,加强新型施工材料组织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建筑周转材料的管理,提高周转材料的利用率,如下图所示,项目部将主体工程使用结束的方木材料有序堆放,合理保护,在下个工程中仍可继续使用,节约工程的成本。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新型材料时,相关组织人员要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并确定施工技术的一些必要保证措施;同时,相关组织管理人员要加强新型材料的质量检测工作,对新型材料进行必要的试化验,并把试验结果呈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充分做好材料质量的监管工作。材料是建筑项目的物质基础,是工程项目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企业相关组织管理人员务必要对施工现场准备阶段所需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做好材料质量把关,进而保证工程项目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外墙保温技术的特点及常见问题
(1)节能保温墙体施工技术主要分为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两大类。外墙内保温施工,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做保温层。内保温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灵活,可以保证施工进度。且应用时间较长,技术成熟,施工技术及检验标准是比较完善的。内保温技术有以下几种:增强石膏复合聚苯保温板、聚合物砂浆复合聚苯保温板、增强水泥复合聚苯保温板、内墙贴聚苯板抹粉刷石膏及抹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加抗裂砂浆压入网格布的做法。外墙外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外保温技术合理,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使用同样规格、同样尺寸和性能的保温材料,外保温比内保温的效果好。外墙保温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外挂式外保温;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浇注成型;聚苯颗粒保温料浆等。
(2)外墙保温技术优点众多:避免外墙受冷时结露、可延长建筑结构的整体使用寿命、可避免“热桥”现象的出现、可大幅度的减少温度应力、不会占据很多的使用面积等。
(3)外墙外保温的防火设计要求 对于墙体外保温的防火设计要求为:首先,对常规粘贴式聚苯板的使用必须具备防火设计。对于墙外保温的防火设计通常会采用一些防火涂料,也就是吸水性和不透水性比较适宜的涂料。
2、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的具体施工方法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中现在比较广泛的施工方法是:在完成钢筋砼骨架后在它的外侧覆盖一层保温板,然后再进行常规的支模和浇注砼程序,可以使钢筋砼、保温板的符合结构在完成拆模工序时与外墙体融合为一,最后再对保温板进行常规的外墙装饰步骤。其具体的步骤为: 1)根据具体的建筑施工要求设计并加工出外墙所需求的钢筋砼外墙拼接成各种所需求规格的保温板,有对接需求的地方必须加工成企口板,并对其进行细致的编号,方便施工过程的进行。将施工中所要涉及的部位进行基层清洁。 2) 根据外墙墙体的模板进行保温板的安装 所有的保温板对接处必须用胶粘进行密实处理,防止缝隙出现,其中当保温板进行拼接时要注意锚固;当进行锚固时,如出现锚筋伸出钢筋砼墙体外的情况时,一定要记得对外延部分补刷防锈涂层;其中当钢筋砼外砼浇筑到建筑顶层标高时,要在墙体外侧留出与楼板厚度相同的企口;其中在各规格模板安装的过程中要注意模板的校准工作,以保证模板拼接的坚固性和紧密性,在此过程中切忌保温板与模板的相互压靠。 3) 进行钢筋砼浇筑时要注意层次 要做到分期,均匀,连续,每一层浇注时不可过薄或过厚(常规浇筑厚度范围为80cm~1m);钢筋砼浇筑下料时要从两侧同时进行,并保证下料的高度在同一水平线。当浇筑高度达到设计要求时将上表面进行平齐处理,浇筑完成后进行监测当砼强度达到标准时(如掺杂防冻剂时注意砼强度的规范增量)可进行拆模步骤,由外而内,要注意对边、角等部位的修整工作。如出现部分保温板材的掉落或缺失,则要及时的用相应的保温材料进行添补。 4) 湿度监测及质量检测 当拆模步骤完成后,要对抽样点进行定时的湿度监测并记录,如果湿度过低则要进行喷水处理。最后要进行质量监管,砼表面必须平实滑润,不可出现掉渣、露筋、凹凸不平、孔洞频繁等情况。 3、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要求 (1)保温材料的要求:首先是对所选用做保温层的聚合物材料的要求,常规的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选用的聚合物材料大多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粉末状的,这类聚合物在施工现场直接按相应的比例放入水,然后进行充分的搅拌便可以使用;第二种是由部分粉末和液态胶体组成的,使用时用水泥按比例的混合粉末以及液态胶体成分,再进行充分的搅拌就可以使用;第三种是由石英沙,水泥以及供应商提供的悬浊液组成,将这三者按比例进行融合搅拌即可。其次,网装编织物的选择。通常在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选用的网状编织物,是由防水聚合物和耐碱纤维编织混合而成的,它具有增强墙体外保温强度及增强其抗裂能力的作用。最后,锚固件的选择,在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锚固件是用来固定保温板进行拼接的,常选用的有塑胶钉和有防腐蚀涂层的金属钉。 (2)施工要求 第一,出于对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后裂缝产生情况因素的考虑,要避免施工作业墙表温度过高,切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第二,进行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前必须要保证建筑物的消防系统、各种管线(水、电、天然气等)、墙体中必须的的各种埋件、门/窗口均以施工完毕并经过检验。 第三,对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的基墙要求,必须保证其表面光滑,无凸凹;保证其与找平层粘连牢固无“脱层”现象和“空鼓”现象的存在;同时基墙墙体湿度应达标,过干或过湿都会影响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的进行。 第四,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相关粘贴技术要求:在施工前要进行聚合物胶的调配进行找平处理,其粘稠度以不流淌,黏度适中为宜。
4、结语
目前我国外墙保温技术发展很快,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与节能材料的革新是密不可分的,建筑节能必须以发展新型节能材料为前提,必须有足够的保温绝热材料做基础。节能材料的发展又必须与外墙保温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正是由于节能材料的不断革新,外墙保温技术的优越性才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所以在大力推广外墙保温技术的同时,要加强新型节能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从而真正地实现建筑节能。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03-03
一、金程物流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金程物流有限公司是面向生产制造型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为核心的运输服务企业。公司设董事会等十二个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公司的员工招聘、培训、考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在招聘、培训等方面,人力资源部与其他部门有决策权(招聘高层管理、技术、营销人员除外),公司总经理事后审核,但在岗位设计、考核方案或考核指标的设计、薪酬设计方面人力资源部仅仅有建议权,上述方案通常是总经理直接下达行政命令,由人力资源部门传达并与相关部门一同直接执行。
金程物流定期对一线员工开展培训工作,每周一由公司的内设培训讲师会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与工作技能培训,一线员工的薪水基本上是按员工工作时间、行车里程、客服工作来设计,在推行绩效考核前,薪酬水平处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中层管理人员的考核基本上是公司总理根据印象加以评价。
2006年年底公司经济效益下滑,为摆脱公司困境,人力资源部推出了新的绩效管理方案。第一,加强对一线员工的培训工作,对一线员工培训由每周一次,改为一周两次,培训内容多是教育员工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第二,将原来对中层主管的“面对面”考核、固定工资改为由总经理拟定考核方案发放薪水;第三,设立了员工申诉系统,允许对考核方案、结果提出异议;第四,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对公司绩效管理进展情况进行总结。
公司从实施绩效管理工作,推行近一年多时间,效果十分不理想,不但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反而导致员工大量流失。
二、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经济指标的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工作,忽视了整个管理过程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是孤立的,绩效管理实施后是否能产生绩效,不仅仅与绩效管理本身的设计、执行有关,而且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规划、薪酬设计、培训与开发等相关模块紧密关联。绩效管理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考评阶段、应用开发阶段,考核只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但公司将绩效管理视同为绩效考核,只重视最后的考核结果,不重视过程。考核缺乏必要的培训与沟通。只重视对以往员工表现的评价,忽略了对将来绩效改进的引导,更多的是将绩效当做一种兑现奖惩的手段。金程物流的一线员工经常将货交叉发错地点。主管除了按考核方案扣分(扣钱)外,并没有指导员工如何避免发错。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其他模块存在弊端
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岗位设计、薪酬设计直接影响到绩效管理工作,公司岗位设计、薪酬设计不合理,所以考核结果不理 想。
表现一:中层管理人员的岗位设计不合理,岗位职责重叠,导致多头领导,难以统一考核标准。
公司招聘了一名总经理助理,但工作内容实质上仍是与行政经理一样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权限仅相当于行政主管,两者的岗位职责基本重叠。同样一个员工的行为,经两个上级考核出两种结果,使员工无所适从。设置这样的岗位,不但考核无法顺利进行,而且人为制造两者的矛盾,导致“总经理助理”跳槽走人。
表现二:一线员工的薪酬设计不科学、不合理,经过考核后,一线员工平均薪酬中公司当月产值指标占工资的比例过高。
公司将一线员工的考核指标定为基本工资与公司效益相结合,明显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公司的产值多少要影响公司一线员工的收入,占到员工收入的30%,不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司效益不好时,使一线员工的薪酬远低于市场薪酬,导致驾驶员集体跳槽。
3.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考核流于形式
公司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的绩效考核,由公司总经理直接设计考核指标,打破原来的固定工资制,体现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但执行过程中,总经理经常忙于处理事务,不重视考评。考评不能坚持原则,打分随心所欲。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未能执行。对中层的考核流于形式,仍然回到仅靠老板一时主观臆断评定中层管理人员的情况。这样做丧失了考核本身的公信力,人为破坏考核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制造员工间的矛盾。
4.绩效考核评审、申诉系统形同虚设
公司对员工的考核虽设立了评审、申诉系统,员工对考核方案及考核结果有意见,可以越级直接找总经理反映。但当一线员工提出公司产值的多少,对员工基本工资影响太大,希望相应减少时,该意见未被采纳,评审、申诉系统形同虚设。
三、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
1.企业的经营理念决定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
公司老板有句名言:“我只要效益,不管方法、手段。”企业形成了以“结果”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弊端会逐渐显露出来。公司高层有这样的认识,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推行绩效管理自然不会重视过程了。
2.公司高层过多干预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如油价上涨、同行竞争企业过多等原因,造成企业效益下滑,企业给员工提供的薪酬对外没有竞争力,公司在招聘行政主管时,经过几次招聘,均未成功。最后公司高层将这个岗位名称提升为总经理助理,目的是通过在不提高员工待遇的情况下,通过“封官”来笼络人才。人才引进后,岗位职责、薪酬、考核等全部是按照基层主管来对待,所以就出现了上文所述的行政部多头领导,考核无法进行的情况。
公司将产值作为考核一线员工的主要指标,表面上是将员工与组织结合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组织与员工共同发展。真实目的是分担经营风险,降低人工成本。这必然会扭曲股东利益最大化,只顾眼前利益,看不到绩效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好处。
3.公司中层管理者的薪酬低于市场水平,存在骨干流失的风险
公司的中层人员由三类人员组成,一类是随老板共同打天下的,是公司的核心成员,如各级主管等。对其考核同样与公司的产值相结合。公司效益下滑,其薪酬将远低于往年水平,甚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导致公司骨干流失。老板通过暗中的补贴来平衡。另一类是家族成员,考核结果对他们基本上没有影响。最后一类是新进公司的人员,考核基本上是只考核他们。出现了对中层的考核基本上是流于形式。
4.绩效管理评审、申诉系统只是为了改进一线员工的操作流程
绩效管理的考评阶段有两个系统,分别是“员工绩效评审系统”和“员工绩效申诉系统”,主要功能是监督部门领导考核员工,研究并解决绩效管理中的问题,保证考评的公正性,允许员工提出异议,减少矛盾。公司设置的上述两个系统,并没有考虑到上述系统的功能,设计这两系统只是为了改进操作流程中存在的不足,公司高层对员工提出的改进工作流程的建议通常会接受,但是,对涉及“动钱”这一敏感事项时,基本上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论公司董事会,还是公司高层,对此态度十分坚决,这不属于与员工讨论的范围。造成这两个系统形同虚设。
四、改进金程物流绩效管理的方案
1.重视管理过程
改变高层管理人员“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经营观念,认清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以增强企业的核心力,只有改变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才有可能获得绩效管理的成功。中层管理人员要加强培训,加强主管和员工的沟通。加强对员工的思想培训,让员工融入到整个绩效管理体系中来。参与绩效管理制度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全过程,使他们对绩效管理制度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同。针对经常出现交叉发错货的现象,应先分析原因,然后教会员工如何避免错误。发错货的关键原因是一线员工知识水平不高,不认识货物包装上印刷的外文单词。如果是有两票进仓发向国外不同城市的货,外包装如果很相近,员工通常就会犯错误,避免错误的方法很简单,贴上不同颜色的标签,并用中文注明发货地点,此外,凡是有此类货物,均由外语水平较好的员工在发货前做最后一次检查。
2.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合理公平的考核指标
绩效管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绩效管理需要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模块的支持。事实证明公司人为打乱原有的人力资源体系,改变薪酬结构、用考核来降低员工薪酬、用“封官”来笼络人才,这些“非常规方法”都不可行。这就要求企业高层在推行绩效管理时,一步一个脚印,按照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个工作,建立并完善岗位设计、薪酬等相关模块。重新整合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提高绩效考核的效果。
要重点培训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让高层管理人员接受必要的培训,转变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绩效管理顺利进行。
在设计一线员工关键考核指标时,剔除考核中不合理的指标(产值等),同时还考虑金程物流中存在许多高风险岗位,按行驶里程、货物运送量、油耗、安全记录及差错率等考核指标,并设一定的权重来执行。
3.打破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中层员工的考核一视同仁
金程物流是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影响公司发展或有要调动资源的岗位基本上由股东的亲戚控制,未能做到人尽其才。在推行绩效管理时,应打破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做到人尽其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股东按股权享有利益,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应按公司对外招聘方案执行;②为了避免掌握核心业务的员工难于管理,考核后员工离职,岗位空缺,可采取关键岗位“轮岗”的方式来让更多员工管理人员掌握公司的核心业务;③制定切实有效的考核标准,对公司员工一视同仁地考核。将金程物流的考核指标加以书面化,由人力资源部结合公司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按照定量准确、先进合理、突出特点、简洁扼要的原则设计中层人员的考核指标。
4.利用绩效考核的申诉与评审两个系统,提升企业核心力
通过外聘培训讲师对管理层进行强化培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从公司长远的利益来看,将员工视为企业的“成员”真正去关心和爱护他们;改革绩效考核存在的弊端,调动职工积极性;真正采纳员工合理意见,增加企业的核心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推行绩效管理体系,摆脱公司目前的困境。
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红卫,徐时红.绩效考核的方法及关键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J].经济师,2002,(5):15-19.
1、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1.1、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项目建议书阶段,通常由建设单位向公司投资计划部提出投资估算,内容相当简单往往造成漏项。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编制投资估算,该投资估算经审批后将作为此项目工程造价的最高限额。但由于本阶段以经济分析和方案为主,工程量不明确,所以设计院本阶段的投资估算,准确性较差,同时由于建设单位通常不是投资估算和造价控制的内行,而且对工艺流程和方案缺乏认真研究;有时建设单位为了所报项目能被批准,要求设计单位在投资估算时有意低估,搞“钓鱼工程”,增加了估算的不准确性。
1.2、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1.2.1、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保证详实、准确
要做好项目的投资预测,需要很多资料,如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现有已建类似工程资料,对于做经济评价的项目还要收集更多资料。造价人员要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
1.2.2、认真做好市场研究,是论证项目建设必要性的关键
市场研究就是指对拟建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可能性分析。包括国内外市场在项目计算期内对拟建产品的需求状况;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发展趋势等。要做好市场研究,技术经济人员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3、做好方案优化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据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在项目前期方案优化过程中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为80%左右,所以,要真正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就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前期工作上,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遵循"效益至上"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通过方案优化,使工艺流程尽量简单,设备选型更加合理,从而节约大量资金。
1.2.4、合理确定评价价格和基准参数是做好经济效益的基础
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下,计算项目范围内的效益和费用,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考察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在财务评价中,评价价格的选用是项目经济评价的关键,直接影响评价的质量。
2、项目设计阶段
2.1、项目设计阶段目前存在的问题
2.1.1、技术和经济的结合不够
长期以来,在工程建设领域,工程设计和投资控制工作联系不够紧密是一种普遍现象。一提到设计,大家必然想到那是设计人员的责任;一提到造价控制,想当然的是造价人员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是设计人员根据设计委托进行现场调查,选择方案,进行设计,不同阶段向造价人员提供条件,进行估价或预算。造价人员对工程概况、现场情况了解很少,无法将各种影响因素考虑全面。
2.1.2、设计中成本控制认识不足,影响竞争能力
设计人员在设计中一般都比较注重设计产品安全实用,技术先进,强调设计的产值,而对设计产品的经济性不够重视,不抓设计中的经济指标和成本控制工作。
2.1.3、造价控制环节脱节
目前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管理部门都采取分段式的管理方法,与之相适应的估算、概算、预算和结算也是分段编制的。设计单位一般负责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但结算一般都不参与,造成投资控制的脱节。现在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更新,价格不断变化,定额调整滞后,对工程造价的约束力降低,预算和结算差距不断增大,如果设计单位没有机会了解实际发生的工程成本,做不到评价前阶段造价控制质量如何,缺乏信息反馈,无法进行事后分析,积累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不能有所突破,不能进一步提高造价工作的质量。
2.2、项目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2.2.1、设计阶段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造成失误和浪费
限额设计是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所确定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为依据,在投资估算限额范围内进行工程设计,以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另外,从业主的角度讲,业主的资金是有限的,他的目的是通过项目建设实现经济效益,设计的任务就是利用业主的有限资金,合理确定工程标准、规模,确保项目的实施完成,保护业主的经济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设计更是业主所关心的。
3、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
3.1、招投标、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些建设单位为了减少建设资金,利用"僧多粥少"这一现象,在招标工程中任意压价,导致工程造价严重失真。使得个别施工单位通过低价中标,而在施工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加现场签证及技术变更,以获得额外收入,或干脆偷工减料,在材料上以次充好来蒙混过关,留下质量隐患。
3.2、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的控制
3.2.1、做好工程造价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要做好工程造价资料的收集这里工作,应该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建立造价资料积累制度,实现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管理系统化。造价人员每负责一个项目,在完成后都要及时将该项目造价资料按统一的格式录入微机管理系统,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信息。
3.2.2、加强工程招投标,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一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对招投标的监督;二是不断提高标底的编制质量和评标人员的业务素质,切实防止压标或低价抢标;三是严格禁止招标人利用施工企业"找活"心切的特点,人为地要求施工企业压价让利和提出垫资施工等条件;四是标底的确定原则上应使招投标双方都有利可图,达到双赢的目的。
3.2.3、加强施工管理,科学组织施工,严格控制工程造价
关键施工阶段控制造价的特点是可控制的周期长、控制面广、费用支付划分点多、造价是动态控制等。
4、竣工结算阶段
4、1、目前存在问题
竣工结算、后评估阶段存在的问题:施工单位编制工程结算书普遍存在冒算多算、高套定额单价、高套取费标准等提高工程造价的现象,调查资料显示,对施工单位的结算审查核减率一般在15%~25%。
4、2、改进建议
在竣工阶段,按有关规定编制竣工结算,计算确定整个项目从筹建到全部竣工的实际费用。
中图分类号: E271 文献标识码: A
基于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职称评审在企业人才培养、员工激励、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公司的职称评审机构也在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严格审查程序等措施,不断加大职称评审的工作,但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学历专业不符合要求、任职年限不符合条件、论文质量差、论文抄袭、论文与个人简历和工作业绩不相符等,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进行了认真梳理分析,结合职称评审在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有效措施,以期在促进职称评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方面有所贡献。
一、近三年中、高级职称评审情况
2011-2013年,30人参加高级工程师评审,5人未通过,不通过率13%;183人参加工程师评审,22人未通过,未通过率12%。其中因学历问题未通过2人,论文质量差15人,论文抄袭8人,论文与个人从事工作不符2人。
二、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参评人员对职称评审不够重视,上报材料不规范
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符合职称参评条件,但本人认为待遇提高不多,参评比较麻烦,以各种理由推辞,放弃参评机会。公司多次催促才草草上报,上报材料不齐全,资料填写不规范,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
2、论文水平呈下降趋势
目前优秀的论文越来越少,论文质量差,有些技术人员平时在施工组织中不善于总结,临近职称评审了东拼西凑,照搬工艺和工法,论文质量一般,文不对题,有的在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上出现低级致命错误,甚至个别人员借用、抄袭别人的论文,助长了不良风气。
3、职称与本人业务水平不相符
一部分人凭学历和年限,评聘了职称,职称与本人业务水平不相符,同样级别的职称,水平差别比较大,并且缺少常态化考核。还有部分人员技术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表现突出,但由于学历原因,无法晋升高一级职称。
4、部分评委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
公司成立了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委员会,初评会前将论文发给各位评委评阅。部分评委投入时间、精力有限,审阅论文时不够认真,有的简单写几句评语了事,甚至连抄袭的论文也未能核实。
二、做好职称评审的主要对策
1、注重提高论文质量,严把抄袭关
在论方写作的内容、格式、技巧方面,要求参评人员加强与现场实际工作的联系,严格按照参评论文格式要求,加强提升论文写作水平,注重提高论文质量。初评会评委对论文提出意见让参评人员修改完善,对部分无工程实例泛泛空谈及大而全的论文或者直接照搬照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规范、技术交底及作业指导书的,初评会评审时不予通过,取消当年评审资格。
在论文抄袭方面,加大对参评论文的审查力度,今后打算各专业由一个评委总负责,避免公司内部之间抄袭。所有参评论文将采取抄袭网上查证,发现抄袭者,一经核实,将取消其后三年度的参评资格。
2、认真落实评审条件、严格审核评审材料和考核工作业绩。
严格按评审条件要求,从学历、任职年限、专业技术成果和工作岗位等方面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评审。对毕业证、资格证书、任职时间、获奖材料进行审核,采用本人档案、历年人力资源部人事文件、网上学历查询系统相结合的办法,对个人上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材料真实准确。
公平公正地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作业绩考核,职评前,组织公司的各职能部门中层干部对参评人员的工作成绩、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测评,并要求参评人员所在单位领导对参评人员进行业务水平、能力的鉴定。
3、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评审前的组织工作。
由于参评人员较多,为促进评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评审前召开会议对评审工作进行布属,提前组织报名、填表工作。对申报人员进行条件、资历、继续教育等情况的评审前把关,对申报人填报的材料逐项进行检查指导;对业绩材料提出具体要求。由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忙,投入较大的精力对参评人员进行逐人指导,到填写规范、上报材料齐全。
4、建立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业绩档案,对因审查不严造成三人次评审重大偏差的委员,将取消初评委资格。对调离技术管理岗位或责任心不强、不称职的评委及时进行调整。
5、积极搭建职称评审交流平台,加强沟通
由于工程分散,导致参评人员很少有机会沟通、交流,建立了员工职称评审QQ交流群、初评会评委交流群,QQ群的建立,方便了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联系,取长补短、齐头并进,共性问题可在群中讨论,也可以及时将公司政策及动态信息传达到施工一线。各位评委有好的建议或者方法,在群中分享,互相学习,极大地方便了职称评审工作。
6、提高有职称人员的待遇,并适当提高技术津贴的标准。
为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参评职称的积极性,在职务晋升、工资待遇、岗位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并提高在施工技术、经营、科技管理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补贴。
7、专业技术资格实行评聘分开,聘约管理。
对评审通过的人员,在聘任前把人员的相关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提交公司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对待岗超过三个月、擅自离岗、不服从公司安排、违纪或者有异议的员工,不予聘任。按照受聘的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人员从聘任之日起享受相关待遇。
8、大力抓好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考评,强化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学校青蓝工程分为两级。备课组为第一级,由备课组长负责,安排组内学科骨干教师担任师傅,新聘教师为徒弟,采取一徒一师制,责任到人进行帮扶,师傅与徒弟进行捆绑式评价,徒弟的进步和工作成绩计入师傅年终考评积分权重。安排课表时,采取师傅的课在前,徒弟的课在后,徒弟先听师傅的课,师傅后听徒弟的课,师徒之间是互帮互学的关系。随听随评,师傅评课着重于徒弟的优点,鼓励徒弟以满腔热情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创造性开展工作。同时,从徒弟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细节入手,向徒弟传送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出徒弟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帮助徒弟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徒弟在评课中着重于谈自己听课后的感受与体会,特别是师傅在教学细节中的好习惯、好经验和好做法。
年级教研中心为青蓝工程第二级。分管年级学校领导、中层领导、年级组长每人承担至少两位新聘教师的师傅任务,具体到人。师傅除进教室听徒弟课、评课外,每个星期与徒弟个别谈心一次,徒弟向师傅汇报自己一周来的工作和思想w会,师傅从徒弟一周来的工作和行为表现出发,对徒弟做出鼓励性评价,指出缺点与不足,帮助徒弟提高认识,明确进步的方向,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习惯。领导担任师傅,和徒弟面对面谈心,使新聘教师和领导之间无拘无束的平等交流,打消了新聘教师思想顾虑,为他们在工作初期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习惯打下坚实基础,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教育人生方向,成长为优秀教师。
二、名师团队把脉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
对新聘教师来说,三年的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只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梯,出师使他们站在了新的成长阶梯上。重点高中拥有一大批优师名师,这是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宝库。同时,老教师也是学校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充分发挥名优教师和老教师在青年教师成长中的价值和作用,对于加快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把青年教师成长的核心组织基地建立在年级组实体上。由国家和省市级优秀教师、名教师、老教师分文理两大学科组成名师团队(一般十人左右),年级组内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青蓝工程徒弟除外)作为工作对象。名师团队成员每周听青年教师课不少于三节,记录要具体,评课要有针对性,评课内容要求发在校园网名师团队博客上。名师团队成员听课由学校统一给予补贴,由年级教研中心每月考评一次,当月兑现。每月召开一次名师团队和青年教师参加的座谈会,由名师团队成员为青年教师会诊、把脉,开方。教研处将座谈会内容收集整理,装订成册,保存资料。电子稿发在校园网名师团队博客中,在全校青年教师中学习交流。名师团队为青年教师成长把脉,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学校人力资源在课程资源中的外延,丰富了优秀课程资源宝库,积淀了学校优秀文化。这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第二个阶梯。
三、创设写课、独立思考和反思生态,积淀青年教师丰厚教学文化底蕴
青年教师成长的核心路径,在于青年教师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独立思考可以使青年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反思能够对所发现的问题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把握问题的实质,站在更高的观点上认识和解决问题。创设以写课、独立思考和不断反思的生态,积淀青年教师个体丰厚教育教学文化底蕴,是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第三个阶梯。
教后反思是写课、独立思考和反思的基础。把教后反思作为青年教师备课教案的基本环节,每讲一节课后,对自己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写在教案上,学校检查教案时,无教后反思为不合格教案。通过写教后反思促使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研究教学工作中的常规问题。
每个年级每年举行两次青年教师高效课堂探索课(示范课)。每次活动结束后,教研处将讲课教师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反思,备课组长讲评(写课稿)收集,编辑出版一期校刊,发到全校青年教师手中,进行学习交流。
学校每年举办两次校本教研优秀作品评选活动,发表彰决定文件和荣誉证书,计入年终考评积分,在绩效工资、升职晋级、评优树模中占有权重。对获奖教师的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研论文等,由教研处收集,出版两期校刊,发给全校青年教师学习交流。
与省教育出版社建立长期联系,每年申报一个书号,在青年教师中征集个性化高效课堂论文,编印成书。给在市省教研部门征集的论文评奖活动中获奖的教师发奖金,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写课、独立思考和反思,在论文评奖中拿奖,促进青年教师在思考中成长。
第一条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技能精湛、专业配套、门类齐全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增强队伍的核心竞争实力,满足公司内外部市场开发的需要,全面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公司持续发展总体部署和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实施方案,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选聘的范围及限额
第二条公司的技术专家从钻井工程(包括钻井工程、质量、定向、钻井液)、地质、机械、电气、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中选聘。
第三条公司岗位操作能手从钻井司钻、钻井液工、电气、柴油机、机械大班、安装工、特种车型驾驶、电气焊、汽车、拖拉机修理工、钻机修理、机加等工种的操作岗位人员中选聘。
第四条公司副科级(包括责任工程师、责任地质师)以上干部不参加选聘。
第五条技术专家总数限定在每届15人左右,岗位操作能手总数限定在每届25人左右(不包括在各级别技术比赛获奖者中,被直接聘任为岗位操作能手的人数)。
第三章选聘的条件及标准
第六条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作风端正。技术专家应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大专以上学历,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岗位操作能手应具备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高中以上文化,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特别优秀的可破格参评。
第七条技术专家在具备第六条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且在近两年内专业技术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有较强业务理论水平,精通本岗位专业技术知识,并熟悉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近两年内,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过两篇以上有较重大科学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
(二)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公司级以上科技项目的主要完成者;
(三)是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形成一套局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先进技术措施或管理方法,对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取得1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或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上解决了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难题。
第八条在近两年内被评为公司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英才创新奖获得者,且在公司技术专家选聘条件范围内的,可直接聘为公司技术专家。
第九条岗位操作能手在具备第六条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参评:
(一)精通本岗位技术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原理,具有高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能独立或带头解决关键性各类操作技术问题,效果显著的。
(二)近两年内,立足本职岗位开展科技攻关,取得公司级技术成果三等奖以上、QC成果一等奖,或在技术改造、技术攻关、技术革新中创造较大经济效益的。
(三)有娴熟的岗位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做到本岗精,多岗通,全岗能。在公司的技术比赛中获得本工种第一
名、局级前六名,集团公司以上前十名,并积极搞好技术传帮带的。
第十条近两年内创造出的绝活、绝技得到局内同行业专家认可的或创造出先进操作法在局同行业推广的的;近两年内在公司技术大赛中获得本办法第三条所列出工种中的钻井司钻、钻井液工,井队电工、井队柴油机工、井队机械大班、电气焊工等六个工种个人第一名的,近两年内以上六个工种在局技术大赛前三名获得者及近两年内以上六个工种在集团公司或集团公司以上技术大赛前六名获得者,且在公司岗位操作能手选聘条件范围内的,可直接聘为公司岗位操作能手。
第四章选聘程序
第十一条采取个人申请、基层逐级考核推荐、部门审核、选聘工作专业评审组评审、公司领导集体讨论审批的程序进行。
(一)信息
评聘前公司将技术专家、岗位操作能手的数量、条件标准等情况进行公布。选聘技术专家和岗位操作能手向全公司职工信息。
(二)名额分配。
根据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构成及岗位分布情况,按专业或工种下达选聘指标的分配。
(三)基层推荐
申请参加选聘的人员,填写选聘申请表,提交资格证书、学历证书、获奖证书、论文等能反映自身条件和资格的证件、资料,
技术专家各分公司级单位进行提名推荐。岗位操作能手由小队级单位量化评议后向分公司级单位推荐,分公司级单位进行业绩考核后择优向公司推荐,
(四)部门考核
公司对分公司推荐的人选及其业绩成果进行审核。
(五)评议审查
由公司技术专家、岗位操作能手选聘专业评审组对推荐人选进行业绩评审,技术专家通过评审直接确定拟任人选。岗位操作能手通过基层逐级考核推荐,公司选聘专业评审组对基层小队、分公司级单位推荐结果进行初审,根据初审情况,按下达指标的1:2比例确定初步人选。对确定的初步人选,评审组进行民主测评、组织谈话、获奖成果和理论、技能(考核细则根据岗位实际由公司选聘评审组相关部室成员牵头另行制定)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内容分为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业务理论、操作技能、解决关键问题能力、相关知识、群众公论等.整个考核采取百分制,民主测评占10,业绩考核占10,获奖成果占15,操作技能笔试占最后得分15、岗位实际操作能力测试占最后得分的50。根据得分情况确定拟聘任人选。
(六)讨论审批
公司党政领导联席会讨论审批,办理聘任手续。
第五章管理和使用
第十二条公司技术专家、公司岗位操作能手每两年选聘一次,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三条公司对技术专家建立考绩
档案,每年考核一次,对其学识水平、业绩成果及政治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表现平平的进行诫勉、两年内无重大成果的不再参加下届选聘,取消相关待遇。若取得了新成果,业绩突出,可以连选连任,享受相关待遇;公司对岗位操作能手每年考核一次,对操作技能无提高的进行诫勉,对两年内不能适应新设备操作需要,没有进行实践经验总结和推广的,不再参加下届岗位操作能手选聘,取消相关待遇。对工作成绩突出、确实能够起带头作用的,可继续连选连任,享受相关待遇。第十四条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再纳入公司级技术专家、岗位操作能手管理:
(一)调离本公司工作的;
(二)技术专家调离专业技术岗位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岗位操作能手调离原从事的操作岗位的;
(三)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工作表现差,不能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不履行聘约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
(四)因本人失误造成责任事故的;
(五)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受到党纪国法处治,或违反单位规章制度受行政处分的。
第十五条根据技术专家的业务专长,安排他们到钻井生产和专业技术的关键岗位工作,鼓励他们充分施展才能。
(一)在公司重大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对外合作项目或重点生产项目的关键技术岗位上,承担重大或开拓性的工作;
(二)参加公司的重大技术、经济决策的咨询、可行性论证,以及科学技术等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
(三)作为公司某一专业领域或项目的代表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与有关方面举行业务洽谈,或到省内外进行学术交流及考察等;
(四)参加公司级重大科研成果评审和鉴定,培养公司青年技术骨干。
第十六条根据岗位能手的技能专长与岗位能手签订聘约,明确岗位能手的权利和义务
(一)参与对公司岗位责任制的制订和修改工作;
(二)在规范公司本岗位操作标准,创造先进岗位操作法、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使用的研究等工作中担负责任;
(三)参加公司青年岗位能手、职工技术大赛的评审工作,并可直接代表公司参加局以上本岗位职工技术大赛;
(四)负责公司本岗位操作技能的推广,在公司同岗位职工的技能培训中担任教师工作;
(五)在岗位竞争中优先使用,保持其岗位的相对稳定,要带头承担本单位的技术技能传帮带,每年至少帮带一名徒弟,保证帮带效果。
第六章待遇
第十七条技术专家和岗位操作能手评聘后次月开始,每月技术专家享有***元的岗位津贴,岗位操作能手享有***元的岗位津贴。对于公司级以上核心专业技术人才、核心操作人才,以及技师、高级技师等享受专项技术类津贴人员,又被选聘为公司技术专家和岗位操作能手的,不重复享受津贴待遇,津贴待遇择高执行。
第十八条对在科研攻关、岗位操作等实际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司级优秀技术专家和岗位操作能手,根据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由公司专项奖励基金进行奖励,对符合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晋级条件的,可优先推荐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晋级。
第十九条优先为他们提供进修和培训深造的机会,为他们参加各种学术、技能经验交流、发表学术技术、岗位操作论文和科研及工作成果创造条件;
第二十条优先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技术专家和岗位操作能手享受副科级体检、疗养和通讯费待遇。
第七章组织管理
第二十一条公司人力资源部是技术专家、岗位操作能手选聘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制订技术专家、岗位操作能手的管理办法及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公司技术专家、岗位操作能手选聘专业评审组由公司领导和机关部室等有关人员组成,按照公开民主、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选拔聘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