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0: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内涵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概念
对于学校心理辅导的界定,见仁见智,不同学者的表述不同,角度也不同。著名学者陈家麟对学校心理辅导的界定:“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做出正确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还有任华良学者给出如下定义: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及其相关的知识,通过语言、文字、音乐、行为等方法,辅导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给予帮助、启发,解决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的保持身心健康。
通过对许多学者的给出的概念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学校心理辅导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运用的知识和方法主要是心理学及相关方面;2、学校心理辅导是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行为;3、学校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保持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
对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具体目标,笔者在这儿借助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师协会在1997年通过的《学校心理辅导计划的国家标准》,认为学校心理辅导要促进学生在学习、职业与社会化三个方面的发展,具体如下:
1、学习发展
习得有助于在学校及整个一生中有效学习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完成必要的学习准备,以便能在面临众多选择时能做出决定,包括升学;理解学习与工作、家庭及社区生活的关系。
2、生涯发展
获得研究世界与自我认知之间关系的技能,及做出明智的生涯决策的技能;运用一定的策略来获得成功的和令人满意的生涯目标;理解个人素质、教育、训练及工作之间的关系。
3、社会化发展
获得理解和尊重自我、他人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能够做出决定、设定目标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达到目标;获得社会安全和生存的技能。
简单概括,学校心理辅导的三大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学习和发展。
二、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当代社会大学生已经不是当年稀缺的宝贝,而变得非常普遍,在当代社会中要承受众多的压力,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压力与疾病。通过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压力普遍增加,且引起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很多,大体可以概括为:经济方面的压力、竞争造成的压力,就业压力及社会负面影响导致的压力等。
(一)经济方面的压力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市场经济使得部分人先赋予起来,但是大部分人才刚刚脱贫,而大学教育一般是收费教育,学生的年学费一般不低于4000元,有些学校的部分专业甚至一年上万,这比起20年前,费用增加了20多倍,但是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只增长了不到5倍,农村收入增长更加缓慢。一个农村家庭要面对每年几千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显然有很大压力,而且当今高校中人际关系交往经济化,学生之间喜欢盲目片比,这就使得他们会产生很大的压力。
(二)竞争压力
最近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又将高材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尖浪口,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在校生不断增加,大学生开始在学校就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年有几百万学生走入大学,这些天之娇子在进入梦想中的象牙塔之后发现自己和别人相比也没有太大的优势,他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而进人大学成为众多压力的开始,高考时一般只会考虑学业压力,而入学后要面对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等,由此引发了很多大学生心理问题,而且全国因心理问题发生人身事故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
(三)就业压力
更大的压力是担心毕业即失业。人社保公布的2009届及2010届毕业生最终就业率分别是87%和90.7%,这两年麦可思的调查结果则分别为86.6%与89.6%,差别不大,2011年麦可思公布的最终就业率是82.1%。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是总体就业率为90.6%,相差8%个百分点。不管具体的原因为何,我们可以看出有一大批学生毕业后就失业了,按照基数为700万计算,17.9%的人数是125万,这么庞大的未就业人数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就业压力。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每年高校普通毕业生数量还在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压力也成为大学生面临的最主要压力。
(四)社会负面影响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西方思想不断涌入中国,市场经济也开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及诱惑,这也使得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环境收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很多学生收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因素的而影响而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可自拔,这些都是社会负面的影响造成的大学生心理压力。
平常还存在更多类似的压力源,比如必须面对的冲突、被老师批评、即将到来的考试等,都会让学生产生身体和情绪上的压迫感,造成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压力和困惑,导致心理发展不健康。为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现代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排除压力,维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人生主要的过渡时期,大学生正在从心理不成熟向着成熟过渡,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及人格的完善阶段,一般会存在理想与现实、情绪与理智、独立与依赖等种种矛盾。这个阶段中,他们需要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转变,开始面对人生的一些抉择,比如学业、恋爱、生存等等,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心理不适应这种环境的情况下。近年来,大学校园时常发生一些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正因如此,国家教育部专门强调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工作,在2011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列为必修课。虽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教育部及学校都做出了相应的举措,但是整体效果并不明显。
(一)心理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
大学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心理教育的主要方式,其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辅导及心理适应力把握,同时还有对自我意识、情绪的调节,对挫折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应对等等,这门课程一般是采用理论讲述的方式进行,这就导致这些理论仅仅停留在课堂层面,实际训练极少。心理教育类课程应该仅仅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必须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显然和课程的开设方式格格不入,这就导致了虽然开设了此类课程,但是对学生并没有太大帮助。
(二)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识不足
除了课堂教学,心理辅导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我国的心理咨询比欧洲起步晚,很多大学虽然设置了心理辅导办公室,但是形同虚设。大部分大学生根本不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甚至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对其思想工作的汇报,更为偏激的认为只有“精神病”才需要所谓的心理咨询,因此很少有学生主动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但是实际上大学生30%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逐渐增多,这种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不正确的思想认识,阻碍了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另外在中国,心理咨询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参差不齐,大学中从事心理辅导咨询工作的人员缺少专业的严格训练,这也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一种阻碍。
四、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对策
高校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时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普遍推广个性差异式教育,即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这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要想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首先需要学生对心理辅导形成正确的认识,为此要对心理辅导进行普及宣传,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要宣传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解析心理现象,让大学生了解到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与表现,然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处理。这种宣传普及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坚持预防为主,发展为辅,不仅要发现和解决问题,更要普及、宣传、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才是心理辅导要达到的最有效结果。
(二)学校应为心理辅导提供必要的软件硬件资源
学校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的筛选,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要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在专业、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要合理安排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心理辅导老师的积极性。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场地、设施和经费是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基础,在“寝室一公寓一学校”心理辅导体系中,要保证公寓心理辅导的场地、设施和经费。比如,在公寓中建立心理宣传栏,建立公寓心理咨询室,有条件的公寓应该配备心理活动室,播放心理电影,进行团体辅导,开展心理文娱活动。学校应保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活动的经费,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经费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心理辅导从“专职”变“兼职”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200×××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200×××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0×××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0×××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20*-20*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0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200*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200*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0*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0*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20*-20*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0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面临着学习及就业压力,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了许多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值得全社会给予关注。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众多高校建立了以学院为主导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充分发挥了二级院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适合本院系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意义及优势
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是指在高校原有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由院系设立的致力于本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院系二级辅导站的建立有以下优势:第一,协助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各项工作,还能充分发挥院系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尤其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面,让广大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只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对多数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即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问题,预防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第二,学生对院系辅导站的辅导者和辅导地点较为熟悉,更容易吐露自己的心声,辅导者也便于对本院系学生进行跟踪教育。第三,二级辅导站的设立有助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通过对班主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班级宿舍心理委员的系统培训,让更多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1]第四,二级辅导站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心理预期,能够将心理工作开展的更具有实效性。
2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覆盖面广,在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少、资金紧缺的状况下尤为适用,它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受益面,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不良的思想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把团体辅导应用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既照顾到学生思想问题中的点,也照顾到了面,又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松自然,这就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3 二级心理辅导站利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将教育学和心理学更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近年来,团体辅导已经在高校中受到重视并开始应用,以团体辅导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方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趋势。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团体辅导的优势对学生班级建设、人际交往、压力管理等方面进行影响。
3.1 团体辅导对大学班级建设的影响
建设和谐班级是高校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团体心理辅导能促成班级内部和谐,使班级个体和整体处于和谐的状态,同时也能通过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促进班级的外部环境和谐,为学生顺利实现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学生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2]。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将团体辅导运用在和谐班级建设中,我们需注意一方面要正视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在班级建设中答案尝试团体辅导的方法,另一方面要不断总结经验与创新,为采取团体心理辅导法促进和谐班级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3.2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不能及时有效得到缓解释放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甚至生命都会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压力及其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目前的学业压力、生活压力更多的反应在班级层面,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的定期反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3]。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可针对性的对专业或者年级存在的类似问题,制定针对性强的团体辅导方案,招募同质性团体成员,在较便捷的时间和地点展开阶段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及时、有效缓解学生当下心理压力。
3.3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之一,人际沟通的水平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状况,也是为大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据相关调查表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中,人际关系困扰所占比例为47.8%,而有32.1%的大学生表现出轻度的人际交往困扰;15.7%的大学生表现出严重的人际交往[4]。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背景下,可依托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对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认清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观念,掌握更多有效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团体辅导可以更好地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促进人际技能的提升。
4 结语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既是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机构,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向深层次延伸的重要载体。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利用团体辅导的优势,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关注度、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扎实、做牢固,致力于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曼.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145-14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08-02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地位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扮演着多重的角色,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班级学生事务服务者,是心理辅导咨询顾问,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是国家和地方党政后背干部的重要来源。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相当重要。
(一)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占据优势
辅导员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因人而异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服务,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集体活动最大程度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天赋、潜能,增加大学生的阅历,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激励大学生的精神,领导大学生的党团班级班级建设。所以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占据相当的优势。
(二)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辅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它对心理辅导有很强的影响。具体说来,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可以分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不同的信仰、认识、兴趣和利益决定了不同的政治立场,所以辅导员应具备明确的政治立场,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以及较高的政治觉悟;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较强的学习、工作、沟通以及管理能力;此外,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决定了辅导员需要具备爱心、责任心、诚信意识等道德素质。所以,辅导员具备了职业素质容易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甚至可以触发学生的创造性,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三)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影响力
辅导员在面对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明显增强,面对学习、就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等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工作,这些都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辅导员要针对这些特点,准确把握学生的问题,并且从生活上开导,学习上指导,人际关系上疏导,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更广更大的舞台,提高大学生的自主、自强的意识。所以,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利用心理辅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或发展性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存在,因此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疏导,高校辅导员利用的主要方法有:团体心理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及心理辅导技术引入大学生主题班会等方式。辅导员利用以上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行为等特点,再结合他们丰富的思想教育工作经验,对于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给予解决或帮助,达到最佳效果
(一)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或解决他们共同的心理问题的一种形式。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由一位或两位咨询员指导者主持,多个团体成员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以聚会的形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通过几次或十几次团体聚会、活动,参加成员相互交往,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支持鼓励,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
团体心理辅导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使其工作、生活的充实,内心世界丰富,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团体心理辅导能充分地利用现有具备的资源,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二)班级心理辅导
班级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的理论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为基础,以班级为单位、以解决班级心理辅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主题内容,开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活动。它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动性,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组织相应有意义的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活跃度,使他们在班级心理辅导中更好地展现自己,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敞开。这种活动方式打破了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固有模式,增强了班级心理辅导的参与性。其中,在活动中精心穿插的活动形式如班级内部辩论赛、课堂教学等是成功的关键。班级心理辅导需要促成一种气氛,让每一个学生在此次活动中都有话说。班级心理辅导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对老师的意见作出评价并能通过最后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对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产生影响,对促进班级的凝聚力有重要作用,并且让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更利于相互间交流。
(三)心理辅导技术引入大学生主题班会
高校主题班会是辅导员或班团干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策划的围绕一定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用来指导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如何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开展教育,最大限度地对大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来提高大学生主题班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各种原因,有的班级变成了一个松散的组织,班集体的观念逐渐淡化,这不利于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三观的培养。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来培养同学间的集体观念以及一些品性的扭曲。心理辅导理念引入大学生主题班会,强调通过相互交流、自我反省、师生互动等方式,巧妙地将对大学生的诸多期望和要求变成他们的内在需要,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健全人格、人际交往、恋爱心理等方面心理健康知识的提升,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将思政教育的内容真正地融入他们的内心。例如,主题班会的目的是将我们所希望的想法通过此次班会变成从学生的口讲出来他们内心所需要的,大学生们通过听报告、辩论、自由发言等方式,促进了班级内部的交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健康完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起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重任。在竞争激烈的今天,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地应付能力尤为重要。心理辅导工作者以积极的工作态度管理学生,以进取的精神状态影响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以真挚的内心情感关爱学生,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激励,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服务,圆满完成多种又多样的岗位而努力,把他们真正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黄远春.论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和渗透[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杨能山.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修课[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增多,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和学业受挫群体等特殊情况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毋庸置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界定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这每一方面里,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重要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问题、家庭贫困问题、情感问题、考研就业问题等日益凸显,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着“中国梦”民族复兴大任的完成。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被抽样调查的12.8万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者高达20.2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高校辅导员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大家长”,最亲密的老师,更应该担负起心理辅导者这一角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熟悉大学生心理咨询手段、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者,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密切,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功能和独特的优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不可替代的,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效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沟通优势。辅导员比学生年龄稍长,自身也经历过大学阶段,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具备资源优势。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这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相比,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要陪伴学生走完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是大学里“任课”时间最长的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即使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老师,在正式上岗工作之前,都参加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有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种学历和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完善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
1.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界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辅导,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2.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不断更新自身心理学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要正确对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通过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心理咨询中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任静.浅论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09.
一、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优势
为了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国高校普遍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一级网络由班级心理卫生委员等学生干部组成,二级网络则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和院系党总支书记,主要起着跟踪辅导、早期预防的作用;三级网络则由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专职教师及聘请的专家教授组成,其职能主要是制定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计划,并给予一、二级网络一定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给予咨询。辅导员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光是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主力军之一,弥补现有心理辅导的师资不足,他们在大学生心理辅导方面还具备其他高校工作人员无法比拟的优势。
1. 与学生联系紧密,便于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规定》要求,我国高校应按照1:200的师生比设置专职辅导员配备专职辅导员。辅导员对学生情况最熟悉,也更容易发现学生心理状况的异常,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与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帮扶。学生们容易对辅导员产生信任感,遇到心理问题都喜欢向辅导员寻求帮助。心理问题通常都是越早干预效果越明显。许多因心理问题而发生极端行为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前期的征兆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干预而造成的。有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和疏导,可以降低心理问题发生几率。对于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谈话、组织活动等形式进行干预消除,或避免不健康的心态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交际等方面。
2. 具备双重身份优势,有利于推进心理辅导工作。《规定》指出,高校辅导员具备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 这为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提供了便利。他们除了能够提供学生进行单独咨询外,还灵活利用不同场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部分高校辅导员有定期谈话机制,即辅导员定期约见学生个人或某一寝室的学生,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收获或其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利用这样的机会,能及时发现存在于学生中的心理隐患和心理问题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此外,辅导员利用周日例会、班会等场合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等。作为政工干部,辅导员还可以组织和开展系列活动,如心理健康月、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周、团队素拓日等活动来推动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
3. 与学生心理距离较近,有利于提高心理辅导效果。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比较年轻。大多为刚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而且其中大部分人读书期间都担任过不同层次的学生干部,能够较快地接受新兴事物,比较容易理解在校大学生的想法、感受及需求。因此,师生间代沟较小,沟通更方便。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普遍对辅导员比较信任。遇到学习、生活、就业甚至是个人感情方面的困惑往往都比较愿意主动像辅导员寻求支持与帮助。辅导员队伍作为研究生毕业的高学历政工队伍,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心理辅导时也能给与学生较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 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的困境
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高校辅导员履行心理辅导职能的情况并不理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规定》所列出的辅导员工作范围涉及的都是很细致琐屑的工作。而且当前许多高校的辅导员职责不明确, 学校各部门将各种涉及学生的事务,事无巨细都交由辅导员去落实完成。从思政教育、安全维稳、学生宿舍的卫生检查、欠费催缴、奖助学贷等。这使高校辅导员每天忙于应付各种事务, 很难静下心来关注、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实际履行心理辅导的职能很不乐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几率增高,问题也趋多样,处理难度加大。疲于应付各种事物让辅导员难以深入研究学生心理问题的新特征,在处理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2. 辅导员缺乏开展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心理辅导要求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理论、思想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各类心理发展问题的活动,不但要求辅导员有交叉、综合的学科知识, 还要具备相关的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 甚至心理辅导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国内有研究发现,73. 5 %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技能 [2]。尽管辅导员入职前都接受过一些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 但培训多以介绍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主,并没有心理辅导技能的学习和实践。这使许多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时, 将辅导变成了单纯的说教, 并不能向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 辅导员对开展心理辅导信心不足。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心理辅导是一项能够挽救心灵和完善学生心理发展的崇高事业, 但数据表明,大多数辅导员没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学业背景,而且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来自于上岗前的系统专业训练和上岗后的在职培训。这对于心理辅导这项不仅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扎实的技能训练,而且还需要辅导员有很高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工作,大多数辅导员坦言自己难以胜任。
三、 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
心理辅导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她不同于专业教学、行政管理工作,一般性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她带有强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管理的特征。这在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背景下,对于辅导员而言,提高心理辅导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选聘机制。《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搞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不难看出,与专业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相比,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特征不明显,职业岗位定位不高,没有特殊任职资格要求及专门任职条件,招聘过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而心理辅导作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工作者在心理学基础、工作技能以及个人基本素 质方面都有较高要求。通过完善辅导员选聘机制,把握人才引进关,是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心理辅导能力的提升方面容易通过培训而实现和改进的,引进自我认识较高、心理素质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辅导员尤为重要。
2.加强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心理辅导实践。理论学习是开展实践工作的基础。能够成功开展心理辅导的辅导员在知识结构上,除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知识等。同时,还应学习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如《心理咨询理论流派与操作方法》等。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基本心理测量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如《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量技能》等。此外就是了解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区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正确对待不同心理辅导对象,工作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使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我们都知道,扎实的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不断深化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必须克服短期速成的急躁心理,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分享和提高。除了由辅导员自行探索积累工作经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邀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学专家或心理咨询师深入辅导员心理辅导一线,通过结对督导和案例探讨等途径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实践技能, 切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另外,学校可创建平台,组织辅导员群体或辅导员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或典型案例, 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 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提高工作成效。虽然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统一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培养,但是二者在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最应避免心理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心理化,应从思想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 从以“教导”为主转变为以“引导”为主, 从单向劝说转变为双方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转变为帮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倾听,理解学生, 使他们抛开顾虑, 对辅导员产生信赖感,进而掌握学生提供的各种信息使他们的想法更加合理, 对自身问题的理解更加准确, 从而达到其自助的目的。
0 前言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和研究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加强心理品质的提升,为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如何?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总结出围绕高职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八项核心能力,形成“个性与共性、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三融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1.1 面对个别学生的咨询性个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心理辅导(咨询)是单独与咨询师面对面的交流,这种稳定的关系本身就有疗愈的作用。个别辅导(咨询)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问题,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的生活史,现在的主要心理矛盾、心理结构、心理发展阶段、主要防御机制等指导今后咨询的关键点做非常系统的判断和评估。特别是刚开始进行心理咨询时,以个别咨询开始将使来访者较快地获得稳定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在校生达到了15000人。如何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环境,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拥有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潜能,是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学校于1999年就组建了“聆灵心声”心理健康咨询组织,采取信函式的一对一的个别咨询方式。并于2004年正式组建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现有专兼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十名,实行心理咨询师联系院系制度,建立有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咨询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网络制度。新生入学期间,利用SCL90量表和大学生人格问卷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得分高的学生专门建立特异体质学生档案,给予重点关注并提供专门的心理支持服务。
1.2 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辅导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心理问题,但由于世俗的偏见和对心理咨询缺乏了解,使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顾虑并望而却步。一方面,心理普查的结果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大量存在,一方面,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又门可罗雀,少有人问津。如此情形让心理咨询师们也很困惑,是坐在咨询中心等学生来访,还是走出去,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心灵相通呢?面对全体学生,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更能发挥其教育优势。
发展性心理辅导着眼于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与潜能开发,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心理发展历程,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开发其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由于较少提及心理问题和障碍,使广大学生更易接受。此外,团体辅导中更多地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2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基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的优势,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以课题为依托、以校园为实验场所、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性实验研究。
2.1 时附锥
团队成员自课题申报开始就着手前期的准备工作:组建课题小组、整理课题申报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组织教师赴北京大学分期分批进行拓展师资培训学习并取得相关资质、组织教师进行体验式学习模式理论学习和探讨、组织教师进行团体辅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课题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后,团队成员于2009年5月正式启动研究工作,6月份开始设计拓展项目及实施方案。成立学生社团――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协会完成招募实验组成员。
2.2 心理拓展训练阶段
2009年7月召开论证会,进一步明确培养方案和计划、调整成员分工、细化教育内容;9月在医学院新生中招募实验组成员,从268名志愿者中随机分层抽样选择55名同学作为实验组学生,并确定了对照组学生。从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课题组对09级实验组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培养。按照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进行循序渐进设计,分别围绕环境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创新实践核心能力模块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并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全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作对比分析研究,总结实验组中出现的问题,并调整相应的培养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3 任务和项目驱动活动阶段
在设计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在“边研究、边试验、边修改”基础上进行探索,收集效果反馈资料;为了达到“先行后知、知行结合”的目标,特制定出“任务驱动计划”和“项目驱动计划”让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核心能力,通过活动体验与参与得以真正的提高与升华。
“任务驱动计划”是指给实验组学生设定特定的任务,不给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在指定的期限内,让学生们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冲突,最终完成任务。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筹经费拍摄校园情景DV剧并举行全校首映礼、组织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组织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一系列的“任务驱动计划”,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前期心理拓展训练的学习成果。最终,校园情景DV剧《安放青春》在全校成功首映,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都好评如潮。
“项目驱动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第三学期时由实验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的项目组接受不同的挑战,培养深层次的心理品质和创新精神。分别组建:助教组、创业组和科研组。助教组负责协会新成员的纳新及承担新成员部分课程的授课任务。开设“学生大讲堂”,定期面向学校全体师生作专题讲座;创业组学生自由组合,又细分为若干小组,书写创业项目立项书,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调查,建立严格财务及分配制度,组建团队真金白银、自负盈亏进行创业项目活动,各创业小组均取得了较好的战绩;科研组也遵循自由组合和兴趣相投原则,细分若干小组,首先进行文献查新,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法,确立研究方向。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研究进展,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活动,并撰写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
此阶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方式――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学习方式,鼓畈⒅傅伎蒲行∽榈难生分别在《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等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形成了“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三融合的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3 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推广
3.1 学生积极参与高度认同
心理拓展训练虽然都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但学生们却有着高度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每次都提前半小时到达场地等候,分享单中有许多同学写到“期盼一周的活动终于来到了”,“望眼欲穿的团队活动终于开始了”,在轻松、活泼、自在的气氛中,学生们充分地感受着体验式学习的魅力,在“小游戏大道理”中分享着各自的心路成长历程,坚持在每天的感恩簿中记录着点点滴滴的感动。这些都让学生对心理拓展训练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和吸引力。任务、项目驱动主题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对学生践行学习内容和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综合能力和素质,自信心和成就感不断提升,对活动参与度的热情也不断增加。
3.2 学生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34
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改变了以往学生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 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与原动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助人自助”和自我调节能力。本文以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构建独立学院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常规工作体系。
1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广西唯一的一所医药类普通全日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
我校地处西部,招生地域范围北至东三省,南至海南岛,地域差异使独立学院大学生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学习、交友、生活上的适应期,期间难免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另外,独立学院大学生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其心理素质的优劣和入学成绩有关。[1]独立学院组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高校朋辈心理咨询作为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开展心理训练,优化学生心理品质。[2]
2 朋辈心理咨询的概念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的、受过训练的非专业人士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个人或者团队)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 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帮助过程。“朋辈”包含“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是指有过交往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大学生朋辈辅导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通过培 训和督导一批自愿从事心理援助工作的学生,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高校朋辈心理咨询作为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改善了只有少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拓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助人自助”和自我调节能力。
而朋辈心理咨询工作承担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互助的任务,归属于学工处心理咨询中心。一般朋辈心理咨询体系有以下两部分组成:朋辈心理咨询员选拔与培训、指导朋辈心理咨询员开展朋辈心理咨询各项工作。
3 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常规工作
朋辈心理咨询员在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开展各项心理健康自助互助活动,为同学们预约解答有关学习焦虑、情感困扰、人际关系等问题。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本校朋辈心理咨询员主要通过“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开展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平时办心理宣传小报、制作宣传专栏的心理健康知识喷绘、召开心理主题班会、组织班级参加大型的心理团体辅导。
3.2 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咨询中心对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前期培训,保证普查工作顺利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员在录入信息之后,深入各班级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向学生讲明心理健康测评的目的、意义及普查要求,做好普查前期的宣传动员工作,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按时、按质参加普查。普查之后,建立心理档案,便于辅导员、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对学生心理状况全面了解,并对少数较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疏导和个别辅导,也为学校在心理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3 朋辈心理咨询与新生适应
大学新生入学后,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建立、学习模式转变等压力,在心理上产生一些困惑。如许多大学生具有挫折感、孤独感,比较敏感,容易冲动,更容易自我否定。这些困惑若不及时排解,势必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制约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此时,朋辈心理咨询不断提高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在帮助新生适应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3.4 朋辈心理咨询服务
朋辈心理咨询员在心理咨询中心提供服务有朋辈心理咨询热线、个体朋辈心理咨询、团体朋辈心理咨询、网络朋辈心理咨询等。朋辈心理咨询热线,我校设置朋辈心理咨询热线岗位,采取朋辈心理辅导员值班制度,及时有效开展工作。个体朋辈心理咨询主要应用于个别同学的学习动力缺乏、人际交往、恋爱、网络成瘾、焦虑抑郁障碍等心理困惑,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团体朋辈心理咨询主要用于解决小团体的问题,如宿舍人际关系处理,面对同宿舍的数个同学求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引导他们建立小组,进行团体辅导。网络朋辈心理咨询一是代替了大部分的书信咨询,利用心理健康QQ群、飞信、微博等更为同学们喜爱的网络沟通手段;二是在我校的网络心理平台上给予朋辈心理辅导员一定的权限,让他们接受同学们的网络咨询。
4 结语
朋辈心理咨询是受过训练的非专业人士向需要帮助的个人或团体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是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拓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3]我们的实践也证明如此。我们在独立学院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体系的建立和维护上付出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使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深化,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体系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一、大学生心理状况堪忧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某种心理上的严重困境,当事人遭遇超过其承受能力的紧张刺激而陷于极度焦虑、抑郁和失去控制乃至不能自拔的状态。由于情况紧急,既往惯用的应付方法失效,内心的稳定和平衡被打破,所以常常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对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它的目的是随时向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将要发生危险的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总的自杀率为23/100000,其中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0000 。在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首次举行的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方明昭教授曾对北医三院100例自杀事件进行分析,大学生自杀率为73%.远远高出其他人群,由于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感情纠葛、人际关系、经济问题、就业压力及网络迷恋等诸多问题.所以必然产生心理压力。有心理缺陷的学生在高校普遍存在,再加上各高校大量扩招,学生不断增多,寻求心理援助的大学生也在迅速增加。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严峻现实呼唤高校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二、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归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诸如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也是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大学3~4年的学习生活中,多数大学生面临着如学习方法、专业考级、继续升学还是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感受到压力的学生往往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旦失败就无法承受结果,容易走向极端。
其次,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也往往面临情感断奶的失落期。离家进入校园,谈恋爱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约35%的大学生在恋爱中存在情感困惑。大学生恋爱无论是出于青春期的生理冲动,还是出于从众心理,一旦恋爱双方分手,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自尊、自负、虚荣、情感脆弱的特点会使得她们在心理上受到极大伤害,造成心理失调,甚至精神崩溃,从而走向自杀之路。现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和对一切包办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他们任性、自私、漠视他人等特点,一旦在情感上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也会产生强烈逆反心理,甚至以暴力方式进行对抗。
上大学无异于一脚踏入社会,那么经济上的差异就会显得明显。为数可观的学费和生活费使得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面临沉重的心理负担,贫困生无论在生活水平还是消费观念上与富裕家庭的学生都有较大落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这一特性限制了贫困生的人际交往,长期的自卑和压抑若无法获得疏导演极易变为心理偏激行为,如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三、建立完善的高校健康教育机制
在实际的工作中,院校两级心理辅导机制合理、实用,既克服了传统心理辅导机制的不足,又发挥了院校两级各自的优势,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构筑了新的长城。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构建院校两级心理干预机制,一级为朋辈辅导员宿舍班级心理委员,二级为。所谓朋辈辅导员一般是大二学生,与新生年龄相仿、思维方式相近,可迅速了解新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在学生、班主任、学院、学校心理o导中心闻搭建了桥梁;针对班级反映出的问题学生,由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介入。在这一套体系运转之下,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主动、预防在先、点面结合、健康发展。
从目前实施院校两级干预以来,值得推荐的措施如下:
1.给每位新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动态档案。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原始档案,通过档案的建立与充实,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各种适当的干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委员产生于班级,大大方便了问题学生的“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在校生心理问题都能被及时发现,并转介到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或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2.以 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拓展培训。团体拓展培训主要针对班级、贫困生群体、人际关系紧张学生群体、学习差的学生群体、年级学生干部等,内容包括:互助式心理训练、互助式心理激励、互助式心理辅导、互助式心理暗示等,并及时讨论总结。在实际操作中,将心理素质教育的环节渗透到一般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并在评价反馈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这既体现了个体自我发展的心理需要,又遵循了个体心理素质培养的客观规律。
3.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针对大学生学业,就业、情感、两性等困惑,定期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据统计每次参加讲座的学生人数在150人左右,每年可使1500人次接受教育,约占整个学院75%,大大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进程。而具体讲座的内容则来自于每个班级的心理委员对班级心理动态情况的月报制度,讲座形式多样,以沙龙的形式为主,便于与学生互动交流。
除面对广泛学生群体的心理讲座外,也针对朋辈辅导员和心理委员进行专项讲座强化他们的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通过对心理委员的管理,加强心理委员的存在感和归宿感,有效地克服了倦怠等不良情绪,使信息网络畅通无阻。
4.形成研究报告研究和创新是促进心理工作发展基础。组建院校两级心理干预研究性工作团队,对学生心理突出问题进行研究,是提高工作质量的突破口,可促进其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根据研究需要,将不同年级相同专业、同年级不同专业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朋辈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组建成研究团队,对学院学生心理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如开展以“宿舍人际关系”“网络成瘾”“贫困生校园与社会生活”等专题探究方向,形成专门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以提高学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心理危机干预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它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术。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门人才,尤其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辅导的方法、心理危机的干预等。院级心理辅导工作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普及,加强心理学生干部、心理委员的培训,做好心理问题信息机制建设,重在做好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工作。同时,学校应制定培训计划,将心理危机干预的师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重点做好班主任、辅导员、朋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推动校院两级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
当前高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随着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生长与发展的环境日渐复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以前相比更为明显。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减少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需要,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延伸来全面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学科课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程,通过传授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1]。一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两种。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在教学计划之内,通过课堂来开展的正式课程。根据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大学生传授学习、人格、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学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心理健康意识,并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方式。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法有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和心理训练法等[2]。在课内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组织中,可以分为预热过程、教学过程和总结过程三个步骤。预热过程即暖场,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多媒体等手段引出教育主题并澄清课程目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以客观、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引导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团体动力学原理以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总结过程既是对课堂活动的回顾与检讨,也是对未来行动的计划与展望,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感悟,从而指导实际学习生活[3]。课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主要有班级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
2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分为个体咨询与辅导、团体咨询与辅导两种,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近来朋辈辅导也受到重视和推广。
2.1个体咨询与辅导
个体咨询师与辅导是通过咨询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性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一对一咨询、电话咨询、邮件咨询、QQ咨询等。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所产生的一种相对深入、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客观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根据初步分析的结果来拟定辅导方案,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4]。由于个体咨询与辅导能跟学生一对一,因此个体咨询与辅导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导方式。
2.2团体咨询与辅导
团体咨询与辅导也称小组辅导,是指一组学生在辅导教师指导下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处理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团辅人数4-40人不等,其成员可为同专业、同年级或是同部门的学生,并且有相类似的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适合团体咨询与辅导的条件是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有相似性,团体成员愿意在团体中讨论自己的问题。
2.3朋辈辅导
朋辈辅导,是指通过短期的专业培训或具备相关能力的年龄相近者,对身边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朋友进行心理开导和支持的辅导活动。朋辈辅导的最大优点是有助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因为朋辈辅导员也是学生的一员,一般是班级干部或心理委员,他们在寝室、班级活动中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对身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可以及早发现、帮助或向心理辅导教师求助,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朋辈辅导在建立咨询关系上具有其它咨询辅导形式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更倾向于向朋友倾诉,由于同辈之间具有类似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情感体验,往往能够快速良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容易形成信任、稳定的咨询关系,从而达到较好的咨询效果。朋辈辅导的实施更加灵活,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严格限制,只要咨询双方的条件允许,即可实施辅导,个别对话、团体互助、心理沙龙、网络聊天、心理电影赏析等活动都是具有朋辈辅导特点的心理辅导形式。
3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延伸
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其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在网络环境中继续延伸,抢占网络阵地,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网络氛围。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辟网上心理教育网站,生动丰富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通过网络促进学生与社会、学生与教师、家长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性、情感性。此外,运用网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跟踪监控,从而更科学地推进心理教育工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技术和方法,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随着这种理念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获得广泛而普遍的发展,其科技化程度也将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戴兴玉.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实施途径[D].长春:吉林大学,2006.
[2]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及其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2):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