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0: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教育论文

篇1

(一)多元化的教育格局

近代农业教育机构呈现多元化格局,既有官办各级农务学堂、农业留学教育、大学堂农科教育,也有教会学校中的农业教育和民间农业教育机构。

1.各级农务学堂

各级农务学堂是清末农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早在维新变法之前各省就出现了农务学堂,创立于1896年的江西高安蚕桑学堂一直被视为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开端。期间,时人认为中国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乡民务农,而不知农之有学。”[5](上册P135)张之洞上奏光绪:“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三事,而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6](外篇《农工商学第九》P156)改变之法只有开办新式农业教育学堂,“化学非农夫所能解,机器非农家所能办,宜设农务学堂。外县士人,各考其乡之物产,以告于学堂,堂中为之考求新法新器。而各县乡绅有望者,富室多田者,试办以为之倡,行而有效,民自从之。”[7](第一章P41)光绪颁布上谕,要求各省“以农为体,以工为用……兼采中西各法,讲求利弊,有能创新法者,必特立予优奖……所有颁行农学章程,及制造新器新艺,专利给奖”,并且要求各省仿效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的做法设立农务学堂。在政府推动下,各地出现了设立农务学堂的。1898年杭州蚕学馆、湖北农务学堂先后成立,1901年江西蚕桑学堂设立,1902年山西农林学堂、直隶农务学堂先后设立,1903年湖南农务工艺学堂设立。1904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规范地方农业教育办学,冀鄂两省先后把当地农务学堂改为高等农务学堂,鲁晋苏浙省份也纷纷开办高等农务学堂。除此之外,各省还设有大量的初、中等农务学堂和专门性讲习所。至1908年全国共开设高等农务学堂4所,中等农务学堂25所,初等农务学堂22所,1909年时又新增加高等农务学堂1所,中等农务学堂6所,初等农务学堂37所。兴办新式农业教育成效比较显著的有鄂湘冀鲁桂晋等省份,学堂数量最多当属湖北省,到1910时,湖北各级新式农业教育机构共48所,其中高等农务学堂1所,中等农务学堂6所,初等农务学堂40所,农业教员讲习所1所。

2.农业留学教育

清政府在兴办新式农务学堂的同时还向西方国家派遣农科留学生,学习农业技术教育和农业管理以缩短与西方差距。早在1889年,浙江就向法国派出留学生专门学习养蚕技术。甲午之后,留学西方习农科受到政府的重视。对于留学生的派遣目的地,朝中大多数官员倾向于日本,张之洞认为:“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谴;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日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一、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6](外篇《游学第二》P96)因此,甲午之后,中国以日本为学习对象,不仅开设新式农务学堂,而且从学堂中选拔优秀学员派往日本官款留学。1896年清政府向日本派出留学生13人,其中1人学习农科,学成归国后被授予农科进士;1897年浙江先后官派3人赴日留学农科;1903年31名留日学生中有2人学习农科;1905年更是派出40人去日本专门学习农科。据不完全统计到民国成立前清政府共向日本派出200多名农科留学生。庚款留学施行后,清政府又开始向美国派遣留学生学习农业教育,到民国成立前,清政府先后派出28人留美学习农科,13人赴欧洲习农科。[8]他们留学归来后,为中国农业科学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其中就有竺可桢、邹秉文等人。尽管清政府被之前派出的农科留学生数量不多,但这些留学生在外开阔了视野,归国后大都成为近代中国农业科技的中流砥柱。

3.大学堂农科教育

大学堂农科教育和农科大学是清末农业教育的最高形式。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实现国强民富。光绪帝诏令开农工总商局、设农会、刊印农报、译西方农学书籍,并开设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成立后,遵循“中体西用”原则,强调“中西并重”,二者“会通”,缺一不可。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类似必修课)和专门学科(类似选修课),普通学科为经学、理学、诸子、格致、初等算学等10科,专门学科包括农矿、工程、商学、卫生学、高等算学、地理等科目。1902年张百熙制定《钦定大学堂章程》对京师大学堂进行改革,章程强调大学堂师生必须遵圣谕广训,“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章程把大学堂分为预备科、大学专门分科和大学院三级。预科分政、艺两科,其中艺科设有农学,毕业后可升入大学专门分科,并给予农科举人出身资格。专门分科开设农业学科,毕业后可升入大学院深造,并给予农科进士出身。[9](第二章《壬寅癸卯学制的酝酿、制定和修订》P235-252)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对钦定大学堂章程作出修订,制定出新的奏定学堂章程,新章程继续遵圣谕广训,命各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开设农工商实业学堂,如“富于海错之区,宜设水产学堂”。新章程把大学堂分为经学、政法、农科等八科,其中农科又分为农学门、林学门、农艺化学门、兽医学门。[9](第二章《壬寅癸卯学制的酝酿、制定和修订》P328-339)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开始筹建,1910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正式成立,这是清末农业教育规格最高,课程设置最全,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和师资队伍最专业的农业教育机构,是为中国现代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的发源。

4.教会学校农业教育和民间教育机构

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唐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景教”。此后一千多年中,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大多受到官方打压和民众冷遇,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直至后,清政府被迫允许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传教,基督教才在中国获得历史机遇,欧洲传教士纷纷派遣前往中国传播“福音”。传教士最初在中国往往开办慈善机构传教,如行医、开设孤儿院等。在传教过程中他们意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中国大约80%,而且农民多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因此,要想基督化中国,必须先基督化占中国人口80%比例的农民,占领农村这个根据地。所以对农民进行近代农业教育、传播农业生产技术成为了西方传教士的首选。1904年,美国传教士琼斯在上海开办文纪女塾,教授园艺技术。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农业教育,它开启了西方近代农学通过教育的方式进入中国的先河。清末时期,教会学校农业教育成绩最突出的当属后来的岭南学堂。1908年美国农业硕士高鲁甫任职于岭南学堂,他召集一些对农业感兴趣的学生到学校农场劳动,给每人平分一块田地种植蔬菜,并亲自教授他们如何播种、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他带领学生反复在农田进行化肥实验,研究适合土壤的化肥。1912年高鲁甫在岭南学堂开设初级农业课程,并引进西方农作物品种在校进行选育和改良,为后来的岭南大学的高等农业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除了政府开办农务学堂,西方教会开设农业教育外,民间也举办农业培训机构。1904年张謇在上海兴办水产学堂,1907年山东渔业公司在烟台举办初等水产小学堂,宣统元年广东农林试验场开设农林讲习所,次年天津直隶水产讲习所开设。这些民间农业教育机构层次不一,是为政府农务学堂外的农业教育形式。

(二)近代化的教育方式

1.教育理念和学制规范化

与传统的农业教育不同的是,清末农业教育有了明确清晰的办学层次和学习年限规定。1898年,浙江蚕学馆成立,年招生30人,学制三年,专门传授蚕桑养殖技术。1902年,直隶总督举办直隶农务学堂,分速成科、预备科,速成科学习一年,预备科学习五年。是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规定京师大学堂分为预科、专门分科和大学院三级,其中预科、专门的农科教育学习期限各为三年,大学堂学习期限不限。次年清政府修订章程,明确规定农业学堂分为初、中、高等与大学四级。其中初等农业学堂学制三年,学生在校学习最基本的农业知识技能,卒业后能从事简单农事;中等农业学堂学制预科两年,本科三年,学生在校学习农业生产中必备的知识技能,卒业后能胜任农业生产;高等农业学堂学习期限为预科一年,森林、兽医各为三年,本科农学四年,以培养近代农业管理人才和各学堂师资人才为目标。农科大学三年卒业。[7]((乙编《清末学堂》P24)此外,新章程还对讲习所、补习所学习年限和理念进行了统一规定,讲习所学制两年,以培养普通补习所师资力量为宗旨,补习所学制学制三年,以学习简易农业知识技能和小学普通教育知识为目标。不难看出,清末农业教育理念和学制规定逐渐由地方性参差不齐走向全国的统一化、规范化。

2.学科和课程设置系统化

庚子国变后,清政府大兴农学。1902年,张百熙在钦定学堂章程中对学科和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规定。章程中设农科,下设农艺学、兽医学、森林学、农业化学等,后又完善。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全面合理且实践性强。全部课程设置可以划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以专业为例,高等农业学堂农艺学基础文化课有国文、修身、算学、格致等;专业课程有农学、园艺学、昆虫学、土壤学、气象学、地质学、岩石学、肥料学、水产学、植物病理学、农业工程学、农艺化学等,实践课主要有农具使用法、耕牛使役法、干草法、家畜饲养法、农具构造、排水及开垦法、农用手工、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法等各种实用技术。[10]以学校为例,山东高等农务学堂中除设置国文、伦理、外语体操外,农艺学设置专业课20门,实习课20门,森林学专业课25门,实习课4门,兽医学23门,实习课8门。[11]总体上看,清末农业教育专业科目设置详细,实习技术科目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显示出对农业教育的重视。与传统农业教育相比,清末农业教育既有专业学理,又有实践技能操作,融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于一体。

3.师资队伍专业化业生、农科归国留学生、传统教育出身者、外教。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任用教员章程。章程明确规定,高等农务学堂教员须有本国大学堂毕业文凭,中等农务学堂由实业教育优秀毕业生暂时充任,初等农务学堂教员由农务讲习所和中等农务学堂毕业生担任。其中新式农务学堂毕业生是清末农业教育师资力量的主力军,且在师资队伍比例上逐年增加。以湖北高等农务学堂为例,该校先后有11人在此教育体制下毕业后留校担任农林桑等副教员。农科归国留学毕业生也是清末农务学堂师资主要来源,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凡是官派留学归国者须做专门教员五年,且期内不得调为其他差役。因此,官派农科留学者归国后多从事农业科研教学任务,为中国农业教育近代化做出了贡献。由于清末农业近代教育处于发轫期,因此,师资力量不足成为了制约农务学堂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为缓解这一难题,多数农务学堂只得招聘接受传统教育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技师担负教学任务,如张之洞多次从浙江招聘经验丰富的技师到湖北高等农务学堂传授蚕桑技艺。福建蚕桑公学也“雇浙江桑工,料理桑园,并教授接桑等事。”聘请外国教习也是清政府为缓解师资力量不足采取的主要措施。1903年,清政府在奏定任用教员章程规定,“高等实业学堂正教员……暂时除延访有各科学程度相当之华员充选外,余均择聘外国教师充选。”[9](第二章《壬寅癸卯学制的酝酿、制定和修订》P434)1904年之前,多延请欧美教习人员,之后多为日本教习。外来教习在学堂一般担任外语人才和农业专门技术传授,在清末农业教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中国近代农业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篇2

南京农业大学现有教职员工2726人,专任教师1501人,其中59.8%具有博士学位,57.3%具有高级职务,23.9%具有正高职称;4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6.7%。2010年,埃格顿大学共招生10001人,其中纳库鲁校区1966人,主校区恩杰罗校区8035人。同年,埃格顿大学共有教职员工2165人,其中1-4级(中级以上职称)818人,5-10级(中级职称)610人,11-18级(讲师以上)737人。埃格顿大学能够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数值偏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有培训教师的学院,参加中非高校合作计划的中国高校也在师资、管理人员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南京农业大学自1994年起与埃格顿大学合作,包括学生、学术、师资的交流。师资力量差异也为两校开展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藏书规模

2014年,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总馆馆藏书籍总数是埃格顿大学主图书馆书籍总数的18.2倍。埃格顿大学主图书馆大多数书籍由英美国家作者编写并出版,价格昂贵,还有一部分是由美国援助机构(USAID)等国外机构捐赠。书籍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以自然科学居多。也有肯尼亚出版(如macmillan)由肯尼亚作者编写的书籍,价格相对较低,但数量极少,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3.课程设置

中国农业院校学生在第一、二学年的基础阶段需修习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和政治理论等课程。南京农业大学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共4分(思想政治理论类14学分,英语类12学分,计算机类5学分,军事体育类7学分),专业基础课16.5学分,专业核心课16学分,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18学分,拓展教育26学分。英语是肯尼亚的官方语言,也是高等院校的教学语言,因此肯尼亚高校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埃格顿大学与农业相关的学院有农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理学院等学院。学生要取得学士学位需完成4学年8个学期的课程,每学期6-10门课,每门课约3个学分,一学期修满18-25学分。以农业经济管理系本科课程为例,第一学年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重,既要掌握数理化等理科基础知识,又要学习专业知识。从第二学年开始,以专业课程知识学习为主,所开设的课程与专业密切相关,而且非常重视实践,如田间实习、农场管理等。第三、四学年仍以专业知识为主,但逐渐设立论文写作等以研究为导向的科目。

南京农业大学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验相结合。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各省地理条件差异大,动物类型多样,课程设置无法体现某一地区的特色。

埃格顿大学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以专业知识为主,注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而且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专业课程。如动物科学系开设的骆驼生产、马管理、养蜂、养蚕等课程与肯尼亚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适应,而且分科细致,对于动物生产的知识细化到到奶牛、生猪、山羊等具体的动物。

4.评价体系

(1)考核方式多样化

学业评价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南京农业大学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习、实验、学期论文和期末考试等,实验和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较大。很多科目最终成绩包括平时10%,实验30%,期末考试60%。埃格顿大学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色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为主,注重平时表现,包括作业、实习、平时小测验、论文等。该校的主要专业实践性强,因此学业评价不仅遵守形成性评价原则,同时注重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实践。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植物学、园艺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实践课、实验课考核占总分的比例有所提高。南京农业大学和埃格顿大学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核方式不拘一格,以平时表现、实习、论文、笔试等评价方式督促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2)笔试题型差异大

南京农业大学各学科的及格线均为60分。《埃格顿大学校规》第27条“学生事务”规定“一名学生在任何一个学期内超过两周未注册或未上课,则取消其考试资格。如果未能提交延期申请,则取消其学籍。”从制度上来看,该校对于具备参加考试资格的学生的要求尚属严格。该校规定,除了医学学位和文凭外,其他学士学位和文凭的考核总分为100分,考分高于(或等于)40分的即算合格。学校对于取得医学学位和文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于(或等于)50分的通过考试,低于50分的考生需重修该课程,而对于核心课程,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修的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如果有一门低于40分,则该学生作留级处理。南京农业大学各专业期末考试一般由主观题和客观题构成。例如,2014年“猪禽生产学”期末笔试分为猪生产学和禽生产学两部分,各占50分。猪生产学包括选择20分,判断10分,简答10分,问答10分。禽生产学包括名词解释15分,填空5分,简答15分,问答10分。由此可见,此份试卷客观题占总分的30%,主观题占70%。埃格顿大学各院系专业每一门科目的期末考试都只有主观题,以2013年1月的“植物病理学”期末笔试为例,在2小时内学生要完成5题名词解释,6道填空题,4道简答题,4道画图解释名词题,3道讨论题。为防止教师对学生有偏向,答卷上严禁书写学生姓名,仅有学号。两校的专业课主客观题所占总分比例差异较大,且合格线相差20分,但对于两校学生来说要在2小时内完成各自的期末笔试题并符合正确答案的要求并非易事。

篇3

荷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主要体现在国家有着成片的农场,如经营温室蔬菜的农场多达4400个,经营花卉的农场大约有1100个[5]。荷兰现代农业的集约化主要表现在高生产力水平、高效益的农业结构和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上。荷兰现代农业的市场化主要表现在市场与每个农户相关联,围绕农产品加工增值来进出口,建立了高效完善的农产品营销体系,使得荷兰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更具有的竞争力。

2.高度发达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

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即荷兰著名的“OVO三位一体”体系,指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系统三者协同发展,这三者已经成为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的3个支柱。荷兰政府对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都十分的重视,与其相关事项均由农业部统一负责。“OVO三位一体”体系以农民为核心、以实际为依据,通过研究获得知识,通过教育传播知识,再通过推广将所得知识转变成实际应用的技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要,荷兰政府从1996年开始对农业知识创新体系进行了改革,将传统农业知识创新体系中科技创新的费用由政府职能部门承担转变为公共和私人资金结合共同承担,以此分散创新带来的风险。

3.互利互惠的农业组织合作模式

在荷兰,农民为了在竞争中生存,自发地组织起一种最为适合的、经济的农户组织———农业合作社。这个组织具备完善的立法,不受政府的干预,其主要形式有:①采购合作社。农民通过采购合作社订购种子、肥料等,这些合作社占有肥料供应的61%。②信用合作社。荷兰共有935个信用合作社,3000余家分支架构,90%的农民贷款都由这些信用社提供。③销售合作社。其最重要的形式就是拍卖市场,荷兰大约有41个水果蔬菜拍卖市场、12个鲜花拍卖市场,分别拍卖荷兰85%的蔬菜、水果和95%的鲜花。④服务合作社。其由不同的机构提供保险、仓储、救济、管理和辅导等服务[6]。这些农业组织合作模式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4.完善的农业人才科技培训与教育体系

依据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荷兰的农业人才科技培训与教育体系已经十分完善,该体系是由初等农业职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3个教育层次构成。除此之外,还有农业成人教育以及技术培训等。荷兰特别重视对农业人才的培训与教育,因此拥有世界一流的农民,他们普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一部分还有硕士和博士学历,所以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十分强大。

二、荷兰高等农业教育发展与特点

荷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农业大国的地位,这主要得益于荷兰政府对农业教育,特别是对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视。荷兰的农业教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形成一个有效的、层次清晰、门类齐全的涉及从初级到大学程度的完整体系。其中,高等农业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荷兰的高等教育因其优质的教学质量和国际化的学习环境而闻名世界,它实行的是双轨制教育,学生可以选择研究型大学和应用科技型大学。另外,还有一种是国际教育学院,主要针对留学生就读。目前,荷兰共有18所政府资助的研究型大学、42所政府资助的应用科技型大学。荷兰的高等农业教育模式是“二元结构”模式,由12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与5所地方农学院构成[7]。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国内唯一的一所由单纯设置农科专业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农业大学———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主要由瓦赫宁根大学、9个研究所组成,它拥有一支数量庞大且科研能力极强的高级农业人才队伍,主要有5个学科团队,可以说是国内乃至整个欧洲的一流农业院校。瓦赫宁根大学共开设20个本科专业、33个硕士专业和7类博士研究生院所,本科学制是3年、硕士学制是2年、博士学制是4年[8]。学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立足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准,所设专业覆盖面广,可以满足农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学校还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仅为学生提供校内的实习平台,也提供校外的实习机会。目前,荷兰大多数农业科研机构都聚集在瓦赫宁根大学周围,这一区域已成为荷兰农业科技研究和教育中心。同时,瓦赫宁根大学还承担着为世界各地设计不同的温室系统任务,为世界各地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瓦赫宁根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的考察、总结与分析,可以看出荷兰的高等农业教育突显以下特色与特点。

1.高校专业设置面宽,课程设置合理荷兰高

校的专业设置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面,因此高校对本科生的第一学年进行基础的通才教育,第二学年再开始专业教育和大量的选修课程。专业设置可以说涉及了方方面面,如农业机械化、系统与控制工程、园艺经济与创新以及基因与育种等,由于专业覆盖面比较广,荷兰高校设置的课程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是有所侧重。至于哪门课程有所偏重,则取决于社会需求。各个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要而随时调整课程和专业,有一定的自,这就使得所设的课程紧跟社会形势,在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多种技术,十分合理。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荷兰的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方式很灵活,但是为了使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更重视实践性教学。荷兰的高校基本上所有的专业课程的学生实践环节都占有很大比例,甚至占到课程的40%。学校为学生设置一年的实习期,学生都要在校内及校外的实习基地实习,有的还要去国外实习。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最后阶段必须到农村或公司参加生产实践,参与完成某一课题才算完成学校实践要求,这样才能获得专业证书和毕业文凭。这种实践性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并掌握国内外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与应用。

3.教学与科研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勇于开拓创新

由于荷兰高校具有高度的自,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设置的专业、课程以及科研课题等都以实际需求为调整依据,积极调整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同时,为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同需求,荷兰高等农业院校还主动为农民提供各项短期的教育培训,并根据农民的特殊需求进行特色教育培训。另外,荷兰的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其选题也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为推动荷兰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荷兰除了拥有完善健全的农业知识网络外,还勇于开拓创新,如创立了独具一格的农业教育培训基金会、创新与实践培训中心等机构,十分注意整合农业资源,充分发挥荷兰高等农业教育在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

篇4

二、《河大农刊》、《河北农学丛刊》:研究农学,促进农业改良

1921年2月,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河北大学,改称农科。1928年7月,河北大学农科创设推广部,专事推行农业新法于乡间,12月,推广部发行半月刊《河大农刊》。至1929年8月共出刊14期,现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见藏2~10期。刊物不分具体栏目,每期刊登6~10篇文章,内容以论说、方法技术、成绩报告、校闻为主。如:“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方法———农家副业”、“甘薯之收益增进法”、“作物病之普通预防法”、“果品贮藏之要诀”、“劝各县提倡农民施用肥田粉”、“农场简章”、“气象观测月报”等等。在多期农刊扉页上刊有学校森林苗木价目表、农场售品所出卖物品价目表。其中,森林苗木包括合欢、侧柏、黄金树、美国白杨、橡树等19个不同年份的品种;种子包括果树、森林、花草、蚕种、桑种等60多个品种;所售农产制造品有番茄酱油、葡萄酒、果酱等。《河北农学丛刊》是河北大学农科农学研究会(当时共有会员68名)于1929年12月创办,系不定期刊物。内容分论著、译述、调查、讲演报告、质问应答、会事记载等。第一期见藏于南京图书馆,八开本140多页。任孟龄在发刊词中写到:“欲依照各种学理,体察本地情形,一一研究实验,俾渴望新学理新方法之农民,将此研究应用于实地,而对于农校之意义,亦不至于终于误解”[5]。在第一期刊物“论著”中刊登“人造肥料之研究”、“白僵病菌在蚕体内寄生之状态及组织病变之研究”、“蜂群屋外越冬法”等7篇文章,还配有照片和画图,论述详尽;“调查报告”刊登“定县东乡普通作物之调查报告”等3篇报告;“专载”中刊登“省政府令建设厅颁布的农业推广规程”、“农场工作摘录”等;“问讯”中登载了答复2个农友的一封信。

三、《河北通俗农刊》、《农民须知》:叙述科学事实,介绍农林技术

1931年9月,河北大学停办,农科改组为河北省立农学院。《河北通俗农刊》创刊于1934年12月,为季刊。院长薛培元在发刊词中写到:“叙述科学的事实和理论,以期促进农林科学常识;介绍科学的农林技术,以期普遍采用;披露农业现状,藉贡蒭议”[6]。现在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一卷1~4期。刊物不分具体栏目,每期刊登文章14篇左右。现存4期刊物刊登的文章篇幅较长,见地深刻,不乏当时在全国很有名气的农学大家。如:当时被称为全国园艺三杰、园艺系主任谌克终教授先后发表“谈我国的园艺”、“果树漫谈”、“河北省果树的重要害虫及有效防除方法”等文章;农学系主任孙醒东、林学系主任邵维坤、育种专家杨允奎、化学专家余兰园等都纷纷撰文。每期《河北通俗农刊》上均刊有学校管理、行政类内容,现存4期中,分别刊登有:省政府委员梁子青在学院大礼堂的讲演稿———“河北省立农学院之使命”、“本院史略”、“本院过去3年度之经常支出决算报告表”和“本院暑期学生实习规程”。1936年6月,省立农学院《农民须知》社开始编发《农民须知》半月刊,免费发送、交流。以“增加农民知识,促进农业改良”为宗旨[7]。至1937年6月,共编发4卷24期,现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二、三、四卷计17期。《农民须知》为32开本,每期20多页,主要刊登一些实用技术,文章短小精悍,深受农民和交流单位欢迎。如:江苏吴江县图书馆在回函中写到:“惠赠定期刊物《农民须知》,深纫厚意,当即陈列阅览,深得阅者赞许”[8]。当时,政府官员、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题词,宋哲元题词:图绘幽风;魏书香题词:稼穑领师;李书华题词:稼穑先声。《农民须知》也刊登学院杂闻类内容,包括院长的新年致辞等。同时《农民须知》社还在刊物上刊登启事,开展一些服务项目,包括:介绍简明农业知识;解答一切农事问题;代购优良苗木种子;代购各种农具;代购优良鸡种、猪种、蜂种;代购各种杀虫药剂;代购各种化学肥料,等等。

四、《气象季刊》、《河北农林学刊》、《园艺季刊》:研讨问题,相互砥砺

1932年3月,河北省立农学院气象观测所创办《气象季刊》,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见藏1932—1936年出版的第一至五卷计20期。院长薛培元在弁言中写到:“保定有气象观测之记载自民国二年始。任斯役者,即本院前身之农业专门学校……本学院成立继续前功,以普及农用及增高效率为旨,以每日观测所得,刊印成册,汇为季刊”[9]。1913年气象观测仅有气压、温度、风向、雨量、湿度5项,1924年观测事项增至10多项,报青岛气象台、济南建设厅和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其总结果以年刊宣布。1933年始,《气象季刊》既刊有保定每月天气概况,又有详细记载每天各项气象数据的月报,并形成各要素变迁图,以利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1935年5月,河北省立农学院出版委员会创办《河北农林学刊》,不定期出版。现在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一卷(创刊号)。学刊没有发刊词,主要发表学术著作,如:第一期发表了孙醒东教授撰写的“华斗花不孕情形之新发现”,杨允奎撰写的“对于平均数之偏差法一新公式建议”、“论数种测算试验误差方法之应用”,华兴鼐翻译的“棉及其亲属细胞之探讨”,路保青翻译的“雏鸡先天颤抖之遗传研究”等理论文章。1937年3月,河北省立农学院园艺系同学会创办《园艺季刊》,现在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一卷第1期(创刊号)和第2期。园艺系主任谌克终在发刊词中写到:“以师生素日研究译辑之所得,汇刊成册,公诸社会,从此相互砥砺。俾资贡献,庶不致有负国人之殷望也”[10]。季刊16开本,每期130~160页,创刊号配有11幅园艺作物新品种插图,形象生动。主要刊登园艺科学研究、调查、报告和译著文章。在刊物封底还在有书、刊讯息,如:在第一期刊登了谌克终教授著作———《果树园艺学》、《果树剪定》的书讯。

篇5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探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把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摘要:

1.把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探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探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目前状况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和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和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非凡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非凡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使之和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和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熟悉,把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把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练习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篇6

2、在第二课堂中渗透农业教育

农业教育不仅在课内有机渗透,而且要发挥课外活动这个主阵地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外学到课内学不到的一些实践本领与基本知识技能。我们建立了几个专题调查小组,如:选种调查小组、栽培调查小组、杂草控制小组、病虫害防治小组、无公害调查小组等。通过进店调查和访问农艺师,实地考查等多种途径,让学生适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和技能。如在考查选种方法时,要求学生了解选种要求。学生回馈如下信息:要求种子颗粒饱满,无昆虫叮咬、当年新发种子等。例如,历年来小麦病虫害发生严重,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形成如下报告:(l)持续几年的秸杆禁烧避免了空气污染,但也使一些病虫害有了滋生之地,致使连年病虫害逞上升趋势。(2)近几年很多地块没有进行深耕细作,只是耙了二至三遍,造成耕作层过浅,小麦的根不能深扎,抗病力明显降低。(3)冬季到来年春季天气过于干旱,使土壤中的厌氧菌大量繁殖,毁坏小麦根系。(4)多数农民重视虫害,轻视病害。每年春季农民都要打2一3次杀虫剂,却没打过一次杀菌剂。而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和赤霉病等病害,一旦发现症状就错过了防治时期。又如,病虫害防治小组通过调查和访问,将农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做了简单归纳,以黑板报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l)深耕细作。一定要深耕,增加耕作层的深度,以便小麦根系发达,增强抗病力。如果实在没有条件深耕,也可以撒施土壤调理剂,以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土壤疏松耕作层增加。(2)适时浇水。由于秸秆还田,土壤蓬松,过f透气,不能保墒,根系无法得到充足的水分,致使根系不旺。适时浇水可以弥补不足。(3)专业拌种。不能只图便宜,要使用专业拌种剂,特别要选用有针对性的拌种剂,才能起到防治目的。(4)一喷三防。春季喷撒农药时,除了杀虫剂,还应加人杀菌剂、营养剂和生长调节剂,综合防治,防患与未然。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也锻炼了毅力,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和兴趣。同时这也成了课堂最有效的补充,让学生热爱农业,热爱生物学,为将来从事各项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篇7

(二)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给学生讲解理论原理、描述实验现象、枚举工程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对于水力学来说,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切身领会理论知识和实验现象。此外,通过实验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融会贯通的运用能力,而且还能增加学生对水力学课程的兴趣。因此,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结合学校水力学开放实验室条件,笔者随机抽取一个学生小组,单独进行全程提问讨论的水力学实验考核。例如,在管道突然扩大局部水头损失系数测定实验中,实验管路系统上安置了多根测压管,实验过程中随机提问学生,应该读取哪些测压管的读数才能正确计算出对应的水头损失,并说明原因;在雷诺试验中结合紊流形成的原因,提问学生水箱中的水如果静置一段时间和不静置立即进行雷诺试验,结果会有什么区别并加以解释;在实用堰流实验中,结合下游尾门的调节,提问学生水跃的移动与下游渠道水深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实验指导书中每一个水力学实验之后都有若干相关思考题,有的思考题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才能给出答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给出思考题的答案,这样既可以考查他们的课堂理解能力,也可以考核其动手能力。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不再仅仅是机械重复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步骤,而是真正理解实验所蕴含的水力学原理,并且能结合之前学过的水力学知识,让课本中的知识点不再孤立,从而达到将前后知识相联系并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专题学习及查阅文献能力的考核针对水力学课程的理论应用部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行查阅包括期刊在内的各类专业文献。例如下游建筑物的消能与衔接这一章,主要介绍的是水利工程中主要的消能方式及其计算。目前在工程中实际应用的消能衔接方式远不止教材介绍的那几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还会出现新型消能工,例如孔板式、宽尾墩、阶梯式、竖井旋流消能等等。针对不同的专题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并撰写报告,然后随机抽取若干学生进行PPT汇报和共同讨论。实践表明,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章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还能开拓学生思维,使其不受书本的禁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在汇报和讨论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为今后的毕业答辩甚至工作打下基础。

(四)结合生产项目进行案例式教学水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论都来源于物理实验,尤其是重要的水利工程大多数都需要进行物理模型试验。教师们除教学工作外,一般还承担多项实际工程的物理模型试验工作。因此,可结合各类水工及水力学模型试验开展案例式教学,为学生真正接触水力学实际问题提供机会。例如结合倒虹吸管水工模型试验,可以让学生分辨正虹吸与倒虹吸的区别,了解实际工程中有压管道的计算和模拟等;通过引水枢纽模型试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弯道水流现象、工程泥沙的初步知识以及闸孔出流的计算等;通过泄水陡坡模型试验,可以让学生了解明渠水流的特征、泄水建筑物下游的消能衔接与计算。在案例式教学中,书本上抽象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变得形象和生动,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教学与实际工程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水力学课程考核及教学方式改革的成效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学生来说,每一章的知识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巩固和强化,而对教师来说,则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发现课堂讲授的疏忽,或者学生容易困惑和出错的知识点,并及时纠正,因此,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对学生和教师都是有益的。教学改革之初,学生课堂测验和随堂提问考核的及格率只有30%—40%,到第二学期,及格率已升至80%左右。案例式教学和组织学生课外撰写小论文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明显提高,以往学生在进行水力学实验时,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布置的实验任务来操作,学生就完成什么,学习上很被动;而现在学生对实验室内的各种水工模型,以及教师正在进行的水利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都表现出相当的兴趣,并愿意动手去做,这充分说明授课形式的改革是成功的。

篇8

2.提供经费支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直接拨款。如美国,政府出台的每一部有关职业教育的法案,几乎都有一部分内容规定配套专项经费的数额。1965年,为开发经济教育水平落后的阿巴拉契亚地区,政府通过了《地方重新开发法》,在这一地区实施了上千个职业教育项目,拨款达3.3亿美元。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约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50%。新西兰大约70%的职教经费来自政府。二是通过政府促使企业投入。如法国法律规定企业完成各项缴税义务后必须承担至少两项支出:即按上一年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继续教育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的在职职业培训;按一上年职工工资0.5%的比例缴纳“学习税”,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3.实行并强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国家干预职业教育的基本策略之一。目前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及新近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都颁布并实施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澳大利亚从90年代开始逐步对各行业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标准,颁发统一的资格证书。英国1986年由国家资格委员会创设了全国职业技术教育文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几乎覆盖了英国所有的职业领域,在英国境内都得到承认。1992年又实施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该资格既可作为就业的依据,又可作为升大学的依据,使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更具灵活性。在法国,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学制和专业不同,法国大学以下有五种证书:农业徒工证书、农业专业能力证书、农业专业技术员证书、职业教育证书、农业高中证书(准备上大学)。

4.实行普职分流英国的义务教育是到16岁,义务教育阶段后实行普教与职教分流,据1993?1994年统计,普教职教就学人数分别为42%和58%。法国的义务教育也是到16岁,义务教育阶段后普教职教是在16~19岁这4年逐年分流.重点是在16岁分流,据1993?1994年统计,普教职教就学人数比例分别为47%和53%。

二、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上述国家和地区,除国家举办职业教育外,还积极鼓励各部门、行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在西德,许多大型企业把执行职业教育法作为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尽的义务,企业提供的职教经费达155亿马克,是各级政府支付额的7倍多。日本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有正规学校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企业内部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机构的职业训练。还有一些欧洲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冬长夏短,学生不能在漫长的冬季进行农田作业,在短暂的夏季为了抓紧农田作业,就不安排课堂教学,而采用季节制;农村职业中学以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年为对象,利用2~3个冬季,每季有4个月的时间进行教学;为便于农民子弟就近上学,这些学校的位置都距家近,学校规模小但分布广。

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也都十分重视多主体举办职业教育,私立学校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美国培养技术人员的五年制高等专门学校有23%是私立学校,韩国这一类的学校甚至超过90%。可以说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是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重视对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过程的改革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逐步超越了传统的“为经济服务的”的思想,而被认为是实现人们“在就业、地位和个人发展上创造公平机会”的途径。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突破了传统狭隘的职业教育观,而逐步确立了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观,并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观念主导下,职业教育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革。

1.增强受教育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止受训者狭隘的专业化,德国要求获得某一职业资格的受训者熟悉7~8个工种所要求的岗位技能。

2.调整专业设置一是针对与农业相关的职业的不断出现,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开设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和与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专业,如装潢园艺、农业供应、农业机械、农业设备、农业市场等;二是打破行业、企业界限,以“通用工种”为标准,对工业职业教育相关的专业进行合并,组成新的综合化专业。如德国已将12种工业电子专业的职业学徒培训合并为4种。

3.改革课程内容一是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在强调能力本位的同时,普遍强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共性知识,为学习者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效能,以及升入高等学校提供更广泛的准备;三是强调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把这方面的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看待;四是更加关注外语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受训者更有效地运用对外交往的工具。目前,德国、法国、英国等正采取拓宽专业的措施,重新安排培训内容,编制“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为受训者提供更宽的知识面和职业能力。

4.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类型和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如韩国从1945年到60年代初,主要是个农业国,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扫盲和基础教育上,职业教育发展较慢且以农业职业教育为主。1960年,全国职业高中279所,其中农业高中129所,占46.2%。60年代初期韩国开始进入工业化阶段,职业高中由279所增加到1970年的479所。其中,农业高中减少到123所,而工商等其他职业高中达356所,占74.3%。70~80年代是韩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经济形态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逐步实现在技术密集型基础上的工业和科技升级。因此,该国在持续稳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以专科学校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专科学校在校生人数1970年还是零,1980年增到16.5万人,1990年增到32.3万人。90年代后,为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同时满足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要求,韩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调整。一是调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学生比例,从1990年的68∶32调整到1995年的50∶50,并通过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课程等多形式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二是大力发展专科学校和开放大学,1995年这两类学校学生数为1990年的1.84倍。三是鼓励高等专科学校招收在职人员,灵活办学,对劳动者进行更广泛的继续培训。四是在中等教育阶段开设升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根据学生的成绩与爱好提供多种选择。

四、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一些国家为加强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制定了保护毕业生就业的法规。如英国1948年通过立法规定了学校对毕业生实施就业服务有四项任务:一是传递工作信息;二是给予工作选择指导;三是毕业生职业安置;四是保持与离校但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联系。日本对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制订了《就业保障法》,使招工过程成为一个在法律保护下有序的教育竞争过程。通过竟争,企业招到了满意的人才,学校做好了就业服务,学生树立了刻苦的学风,国家收到了职教的投资效益。

五、保护农业职业教育一些国家和地区尽管农业劳动力和农产品产值所占比重很小,但为了满足本国、本地区居民的农产品需求,扩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把农业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保护。

1.明确提出培养新一代农民的目标如韩国政府1981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工程,政府的支持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选拔,通过宣传教育,父母的劝导,让农村青年报名,再通过一定程序公开、公平、公正选拔录取;第二步是培养,对选拔录取的对象,通过农业院校或职业中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农渔民后继者。我国台湾地区,70年代初期以培养农业经营者为目标,制定了培养8万“核心农民”的计划,先后在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和农业专科学校试办农场经营管理科。

篇9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信息以多样化、非线性的形式加以呈现,其具有以下特点:①在知识结构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人类思维方法组织教学信息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需要和学习能力来安排自己的学习。由于传统教育结构是线性化的,因此,它根本无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获得知识信息,而且无法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来完成学习。②在认知过程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阶梯式发展过程;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由于对理论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熟练掌握运用,不利于于阶梯式发展过程的形成。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很好地将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运用知识的递进式学习过程中。

1.2可个性化自主学习,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有互动教学环节,但只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被动地互动教学,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呈现多元化,既有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课堂互动,又有课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跨越时空的互动,也有同学之间的无限制的自由交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和机器之间的人机互动,这些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有这些显然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完成的。

1.3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发展,丰富了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声、文、图像和动画集于一体,能够将抽象、晦涩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将复杂的物体通过动画及虚拟现实技术变得简单易懂;能够超越现实空间和时间,生动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能够将现实世界难以完成试验、操作过程等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很好的实现,并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些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占有的时间不断扩大,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

2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由于现在的学生年龄小,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实践,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根本无法学生理解及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但由于受到时间、地域及季节的限制,农业生产机械化化的实践教学受到诸多的限制,有一些实践教学根本无法完成或只是部分完成,这些也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2.1学生的重视的程度不够,与教师互动性不强

实践教学虽然是教学的一部分,能够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许多同学对实践课没有兴趣,认识程度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由于生产单位条件比较苦,部分学生怕苦怕累,致使实习无法完成;教师在进行实践课讲解时,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与老师进行互动,从不主动提出问题,课下与老师之间更是基本零互动,影响了教学效果。

2.2学校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编制不同的作业机组来满足不同机器的作业工艺,如耕地、整地、播种、田间作业工艺和收获等。这需要很多与本地域农业生产相关的动力机和作业机,并且要求学生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会熟练运用和操作这些机械。但由于学校的经费限制,不可能全部购买这些农业机器用于实践教学,虽然学生也参加过春播实习、秋收实习,但这些实习只是参观实习,学生也没有动手的机会,无法增加对这些内容的感性认识。

2.3由于季节性限制,实习生产单位不愿意提供实习地点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无论是春播还是秋收都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到生产单位实习,势必影响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因此许多生产单位都不愿意接纳前来实习的学生,有的生产单位碍于情面,虽然同意学生实习,但由于现在农业生产单位的农业机械都属于私人所有,怕影响生产和出现安全事故,不让学生实际操作这些机械,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

3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下农业生产机械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及设想

3.1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涉及音频技术、图形与图像处理、计算机动画技术、计算机视频技术、多媒体著作工具以及多媒体软件开发技术等。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所要实践的内容以动画、视频或者其他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要求学生课下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去获得所讲授部分的多媒体内容,并要求学生将所找到的相关多媒体的内容用QQ或E-mail发给教师,作为给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2以互联网为中心,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互动教学法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课堂上的互动不仅能够使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下互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思考课堂讲授的内容和预习新知识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课下互动可以采取给老师打电话方式,也可以采取一些联系工具(如QQ、E-mail和微信等)同老师联系。对于经常与教师主动互动的学生,也作为给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

3.3以3D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中心,建立虚拟农机实验室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在现实世界比较困难完成和不能完成的试验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得以完成。虚拟农机实验室主要包括农机配备虚拟实验室、农机作业虚拟实验室。虚拟农机实验室里的动力机和作业机都是根据实际的农机通过3D建模建立起来的模型,模型具有的功能与真实的机器具有的功能一样。机器类型既有传统的机器,也有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多的现代化机器。在农机配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单位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参数就能够自动从虚拟动力机库和作业机库设计出几种机组的配备方案,最后根据实际需要再确定出机组。在虚拟农机作业实验室,学生坐在虚拟操作台上,对农业作业机组进行操作,就如同亲临现场一样。如耕地作业是采用内翻法还是外翻法,学生根据选择进行确定,然后根据选择的行走方式,学生就像亲自驾驶真实的农机一样,在田间耕作,当行走路线发生错误时,电脑会发出提醒;当耕作完成后,电脑会根据你操作的好坏,给出一个成绩,并自动记录到该学生的记录下。教师根据每次操作的成绩作为给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学生将耕地、整地、播种、田间作业工艺方法和收获的方法等在虚拟农机实验室操作熟练之后,再到实习单位去现场实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没有条件到现场实习的院校,通过虚拟农机实验室的训练,也基本能够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且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

篇10

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农村广大求业人员所进行的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既指农村中的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发展服务,也指城市中的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功能;而且,农村职业教育还应着力于培养大量能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人才,追求类别和层次的多样化。

一、传统观念束缚

长久以来,人们已习惯把普通教育视为“正统教育”;而把农村职业教育称为“次等教育”,视为那些“升学无望”的“弱势人群”、“边缘人群”的“社会救济”,是在无法继续接受普通教育的情况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

职业教育发展遇到这种问题是一种必然,这种结果可归因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重商轻农,重工轻农”、“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及“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文化的渗透,对重视动手技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存在着忽视甚至鄙视。这种文化影响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再加之城乡差距过大的“二元结构”,让许多人从心里看不起农民,多数农民内心充满自卑感,这使得脱离农村、接近城市、走进城市成为许多农民的愿望。因此对子女接受教育这件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夹杂着离农心态和长期生活方式养成的务实心理让他们更多地选择让子女通过普通教育升大学,毕业后留在城里这一途径,认为这是彻底改变子女身份、摆脱农村乃至家庭命运的唯一出路。正是这种陈旧的观念导致社会上人们从内心深处鄙视技能和技术的学习,轻视现代意义上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也使得以培养劳动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的职业教育陷入困境。

破除这种观念束缚,首先,可以通过电视、网络与报纸等大众媒介宣传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让公众了解农村职业教育在劳动力转移及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农村职业学校塑造新的形象,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并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对人才需要的多层性、多样性和客观现实性。其次,利用实证研究的结果教育人们。不同教育类型的中等教育毕业生在收入和就业层次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明显短于普通教育毕业生。通过这些方式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

二、师资力量薄弱

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办学历史不长,其师资队伍多由原来的普通院校的普通教师构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认识上的偏见,职业教育常常被看成低等教育,待遇较低,许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不愿意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也难以引进高水平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到农村职业学校做兼职教师,这使得职业学校的教师比较紧张。甚至不少学校开了专业,却没有专业教师,名不副实。2005年全国农村职业中学的专业课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6.7%,实习指导教师仅占2.7%,教师总体学历达标率仅为37.42%(含城市职业高中)。以上种种情况表明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资源总量不足,师资队伍的结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专业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要使职业教育的学生具有竞争能力,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抓住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让教师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让他们的知识、技能得到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其次要开辟多种渠道,加大对骨干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人才引进不能只局限于普通院校毕业生,也可以给优秀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留校任教的机会,或聘请企事业单位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到学校任教。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不断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对教师的工资要按时足额发放,决不能以任何理由拖欠,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安心执教,从而逐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稳定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办学模式“普通化”

当前农村职业学校中有不少是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成,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基本上源于普通中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方式,甚至教学内容都是多年一贯制。在专业设置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上,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基础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材上,内容陈旧,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在管理上,依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来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计划;在教学评估上,忽视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只注重学生知识多少,忽视学生能力高低。这种融“教堂式”、“填鸭式”、“守株待兔式”为一体的传统的办学模式是不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劳动者数量、质量、类型、层次、结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使得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较差,难以满足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而也导致了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吸引力。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专业布局和更新课程结构。在教材建设上,要改变目前“少、空、旧”的局面,建立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全新教材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另外,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用技能,开展灵活多样的专业技术培训,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在培养目标上,调整过去单纯针对职业岗位、学生职业技能过于单一的培养方向,将其扩展到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适应岗位变换的能力。其次,要优化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并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品牌化。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瞄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路径,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努力开发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专业,培养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技术人才。

四、生源质量差

“生源质量”是一个包含“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全面质量标准体系。但是,这种全面的质量观在衡量“生源质量”时几乎是不可操作的。因此,人们普遍用考分来衡量生源质量。当前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无需中考分数,对学生来者不拒,成了零门槛,无竞争入学。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农村职业学校不断降低生源要求就像市场上的产品不断降低价格一样,在一定的范围内,能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但当这种价格降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不仅不能增加需求,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反而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危害。这种无竞争入学会使农村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大大降低,从而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也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给用人单位带来对职业教育学生素质的偏见。另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毕业生的总体质量严重下降,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困难又反过来影响学生入学的积极性,致使“马太效应”出现。这种效应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越来越低,并被冠以“次等教育”,导致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产生“本能”的抵触。这种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尽管学校的老师上门去动员学生来上学,学生也不愿意来。很多学校就把招生任务分配给教职工,发动全校教职工四处奔走,并制定各种奖罚措施调动教职工的招生宣传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艰苦性与繁杂性,并影响了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还有不少学校为了多招生,把原本应该在教学环节上竞争的主战场前移到招生环节,在招生宣传上做文章,把商场上的惯用手段用在了招生上。在本地招不来学生,就到外市县靠夸大的招生宣传来招生。这就迫使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另一个恶性循环中,这种“变脸”的职业教育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职业学校的监督和管理。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要对农村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监控,建立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办学条件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其次学校要积极打造农村职业教育的品牌、推介农村职业教育典型,探索农村职业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以质量和特色求得新发展,例如:实施新的以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树立品牌意识。再次,把农村职业教育真正办成传播文化知识的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让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主力军,这样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声誉,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春生,王虹.农村职业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2:1-111.

[2] 张力跃.多重视域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8,(26):22.

[3] 聂伟,罗明丽,杜侦.从教育供求角度分析我国中职教育

篇11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整体滑坡,这其中有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原因,但长期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办学形式单一,办学效益不高,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农村职业院校为寻求新的发展,采取了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来改变目前的困境。在全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了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三大转变,切实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校企、校乡、校县、校会、校站所、校校、中外7种全新的联合办学模式,办出了特色和水平。

一、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按照“订单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创造办学条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由双方共同确定:企业负责承担部分办学经费,并负责向学校提供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提供实习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通过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双重熏陶和两种不同教学场景的培养,学生一毕业就成为熟练的企业员工,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校企联合,企业为学校注入经济活力,提供就业岗位,而学校为企业带来知识和人力资源,使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比翼双飞,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教生命力的源泉。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条件,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二是创造了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之路,三是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教学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直接面向企业,面对社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校乡联合

校乡联合办学模式是以一乡、一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下移,直接为基层定向培养人才。这种办学采取灵活学制,农闲进行理论教学,农忙开展生产实习,“理论和实践不脱节,学习和生产两不误”,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科技致富带头人。依托县农职学校专业优势,在县乡、村、户之间形成辐射网络,构建起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坚持以县、乡农村职成学校为基地,以科技实用项目为内容,以农村初中毕业生和农民为对象,以科技示范户为骨干,从而达到学一技之长,帮一户脱贫,带一村致富;培养一批能人、形成一个农民服务组织、推广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开办不同的培训班,如农业技术培训、农村管理干部培训、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及人力资源的优化提供服务。安徽省泾县高级职业中学,从1996年起,与泾县太园、云岭等乡镇实行联合办学,派专业课教师下到各行政村任科技副村长,实施“111工程”,做到一个教师扶持10个农户,带动100个农户共同致富。学校根据乡镇经济规划,提出“一村一品、一片一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总体要求,学校给每位挂职教师分任务。教师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送科技下乡。学校立足本地办学,服务经济建设,知名度大了,口碑好了,为学校招生、就业及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校县联合

校县联合模式是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开展院校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合作。根据县里对人才的需求,职校与有关部门进行联合培训或学历教育。贵州省道真职业高中与县交通局、人民武装部、县委组织部、县劳动局、烟草公司等单位联合办学,面向在职于部、农民、复员军人、下岗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先后培训学员一万余名,提高了人员素质,为复员军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有利保证。新疆昌吉畜牧学院就是由大型畜牧龙头企业的董事长任理事长、州畜牧局长任院长、学校参股的新体制实体。昌吉畜牧学院的建立是办学体制的一次创新,它构建了一个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教、多方受益、互惠多赢的平台。它第一次把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紧密结合了起来,让政府、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十一家龙头企业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实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愿望,使“订单教育”变成了现实。企业在联合办学中有了发言权,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企业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要求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学生而言,通过订单办学这种全新模式,一脚跨进校门,就等于另一只脚跨进了企业,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加明确了,从根本上解决了就业问题。如今,学院先后与昌吉市、福海县等签订了全方位合作协议,为“科教兴县”、“人才兴县”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四、校会联合

校会联合是指学校、专业协会、农户互动的办学模式。即由职业学校牵头,以专业教师和毕业生为主体,组织专业协会,再通过专业协会把农户组织起来,参加科技培训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就把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紧密地置于专业协会和农户的互动之中,使职业教育直接有效地为农服务。牡丹江、齐齐哈尔等地由农职学校牵头组建成的农村各类专业协会遍布各乡镇。例如,宁安兰岗职成学校的西瓜协会、讷河职成学校的马铃薯协会,已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当地农民也因此脱贫致富。

五、校站、所联合

农村职成学校结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横联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站、水利站、农机站、畜牧站等为农服务站点,上挂专业科研院所,共同研究科技项目的开发和实用技术推广,使产学研结合起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动力。这种范式有效地解决了科研院所的实验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也使职业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孵化科研项目过程中,找到了自身为农服务的位置。黑龙江省采用校站、所联合模式,2003年开展推广种植业科研成果120项,畜牧业科研成果105项。

六、校校联合

篇12

改革开放20年来,农业职业教育呈现了开放搞活和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职业教育全面走向市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遇到许多新困难、新问题、新挑战。

一、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盐城市农业职业学校目前主要有四家: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建湖二职中、东台二职中。

1、盐城农业学校建于1952年,是一所知名度较高的省部级重点学校,长期开设果树、农学专业、2004年3月,盐城农校升格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类职业中学,江苏省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83年,设有13个专业,50个教学班,师生员工3000多人。

3、江苏省建湖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省级重一皇职业中学,学校化于建湖县东郊钟庄镇,学校设有现代农业、园林等专业,为学生成才就业创造优越的条件。

4、苏省东台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创建1968年,是一所省级(国标)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学校拥有多种经营、半自动化鸡场等20多个文习场地和多种经营等专业实验室。

二、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1、盐城农校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农校培养的是实用技术人才,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农业生产所需的实用技术.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2、射阳职业高级中学培养人才模式

盐城市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盐城市的四所农业职业高中之一。教学的组织模式和盐城农校是一样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学制为二至三年,但是它的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三、盐城市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盐城市农业学校办学方向不明晰

随着盐城丁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许多农业职校把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纷纷停办原来的涉农专业,改办而向城市的机械、电子等专业,农林专业规模相当小,2008年盐城中职招生中涉农专业仅占2.2%,且多为参加汀苏对口单招升学班,加入应试行列。许多农业职校没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思想相当严重。

2、盐城市中等农业学校生源下滑

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7—2000年盐城市农业巾专经历了历史性转折和困境,前:年基本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但到2000年,农业中专招生人数严重下滑四所不同层次的农业类学校学生培养米看,都存在着在招生规模不断扩的同时,农、啦类学生招生比例不断下降的明显反差。

3、生源基础素质差

从盐城农校近十年录取学生的平均成绩统计(见表)可以看出.并轨前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较高,但并轨后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呈逐年下降趋势,到了2004年以后,入校学生的平均成绩还不到300分。这是由于招生困难,中等农业学校为了维持办学,文化基础再差的学生只要愿意读农校,还得招收进来培养。

4、办学经费不足

农业学校的建设起点普遍较低,财政投入少,收费低,基础设施差,实验设备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装备不足,实习基地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较低。

5、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严重缺乏专业教师,所以中等农业学校不得不从校外聘请专业人员从事专业课教学,有的外骋人员甚至只会操作不会讲,有的只是为了一些课时费而上课,责任心不强。

6、农业学校办学模式封闭

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于是出现了“教室里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对于适用性很强的农学教育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已经严重的不能适府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7、毕业生就业难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农业中专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一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基本满编,甚至趟编。农科类毕业生对口从业率不足20%。许多毕业生走上外出务工的路子。

四、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盐城农业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存在不少的问题。经过分析现阶段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笔者提出发展盐城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前途、相对于其他职业学校,积极“投身科教兴农主战场,坚持为‘三农’服务”,必须贯穿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

2、实行农业专业优惠政策

当前盐城要通过招生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职教意识加快盐城农业职教免费的步伐,可以以职教券的形式实行减免费政策.实施农贫同学生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政策辅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费减免、校内赞助等措施。超级秘书网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直接感受“大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开展科学研究,把研究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上来,小断更新知识。并积极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4、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

突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长期单一部门办学的管理格局,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5、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盐城市应加大农业职教师资培养力度,从以下几方面蕾手培养农业职业教师:一是要依托1-2所高职院校人力培养巾职师资;二二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和聘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6、改进办学模式

农业职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按照“产教结合”的教育思想,根据学习需要,自己从电脑网络中查询信息、最新资料等;图书馆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随时查阅或复印材料,使用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活”教材。

7、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