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0: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家乡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家乡文化论文

篇1

正文: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一、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全国各地的画像石,雕刻技法最丰富的是山东、苏北地区。而在山东、苏北地区,济宁、枣庄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种类最多,式样也最全。目前,对济宁、枣庄地区画像石雕刻技法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虽然不多,而综合考察山东或全国画像石雕刻技法的论述中,引用的资料却无不以济宁、枣庄地区为重点。纵观的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六种:

(一)、阴线刻。不管石面光滑或粗糙,图像全部用阴刻线条来表现。多数还在物象轮廓内施刻麻点、虚线或鳞纹,以突出物象质感。例如邹城龙水,枣庄大洼、滕州岗头、兖州农机学校等画像石。也有少数画像石线刻物象内不再刻点、线、纹,例如薛城南常乡画像石和邹城龙水的部分画面。

(二)、凹面线刻。物象轮廓内雕成凹面,物象轮廓用阴线刻成。嘉祥五老洼、邹城师专、济宁师专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用此刻法。物象外石面有的光滑,有的则刻成竖线纹。

(三)、减地平面线刻。物象轮廓外减地(有深有浅),凸出的物象轮廓平面上再刻阴线或用朱线墨线勾绘,表现物象细部。如嘉祥宋山、邹城野店、梁山后集、泗水陈村、滕州西户口等地,都出土过这种画像石。其中又因对减地方式、深浅和对物像细部表现形式的不同,又分为下列四种:

1、凿纹减地平面线刻:指在图像轮廓外减地留下平行细密的凿纹。

2、铲地平面线刻:指在图像轮廓外减地留下不规则的铲印。

3、深剔地平面线刻:和上述2者不同的是,以上两者凿纹与铲纹极浅。而此技法在图像的轮廓外剔地较深,一般来说约有1到2公分。图像较密集,轮廓外面积也较小。

4、剔地平面线刻:指在图像的轮廓外剔地,而在图像内部细部上,施以朱、墨线条表现,不加刀刻。

(四)浅浮雕。物象轮廓以外减地,物象凸出呈弧面,在物象上按需要刻出不同的弧面,以表现物体各部位的立体效果,有些细部或再施阴线处理。微山两城、邹城郭里、滕州东寺院、台儿庄李庄等地,皆出土过此类画像石。

(五)、高浮雕,减地后物像弧面浮起较高,细部起伏明显,有较强的立体感,如山东安丘墓门额的卧鹿像。

(六)、透雕,把物像的某些部分刻透镂空,使之类似立体的圆雕,如安丘墓中柱的人物像。

因素。

济宁、枣庄的画像石雕刻技法基本涵盖了我国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的所见种类,而在此区域中又以济宁嘉祥和枣庄滕州的画像石最为精彩。嘉祥武梁祠的汉画像是我国的艺术之宝,多次被收录历史文献之中。

二、嘉祥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及艺术特色:

嘉祥汉画像石以其精美的雕刻闻名于世,特别是以武梁祠的最为突出。纵观嘉祥地区画像石其雕刻技法主要有四类:

(一)、减地平面阴线刻。这种雕刻技法在嘉祥地区使用的较为广泛。嘉祥武梁祠、宋山、齐山、甸子、南武山等地,都出土过这种画像石。以武梁祠、宋山一批居多。嘉祥地区的减地平面线刻画像石主要是凿纹减地平面线刻。

在制作时先把石面打磨光滑平整,凿纹一般采用较为细密的竖凿纹(徐村有斜纹处理),凿纹一般较浅,图像突出的幅度不大。在图像的刻画上外轮廓线清晰严谨,用线婉转流畅,视觉上较为突出,与皮影和剪纸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作者的雕刻技法精湛娴熟。画像石的创作虽然以刀作笔,以石为纸。但工匠们对线条的运用却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需要,或婉转流畅,或刚直豪,。或粗壮有力,在坚硬的石块上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历史教科书中的《荆轲刺秦王》一图便是来源于嘉祥武梁祠的汉画像。

(二)、凹面阴线刻。嘉祥五老洼、吴家村、花林村、刘村洪福院、蔡氏园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用此刻法,其中五老洼较有代表性。此种技法图像的雕刻低于平面,制作时先将石头用竖阴阳刻线加工,再在石面上画上图像,然后把图像部分减低于石面,图像的细部一般用阴刻线表现。嘉祥所见的减地较浅,视觉上感觉像是阴模,给观者一种错觉,作者自认为不如图像突出平面的形式感强。这也是画像石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平面浅浮雕。宋山第二批有一例。此种技法是在减地平面刻的基础上的一种延伸,与减地平面刻相比减地更深一些,一般1-2公分左右,在突起的部分作者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把突起的形体轮廓的边线处理成弧形。此种技法在表现上加进了浮雕的雕刻技法,形体饱满生动,视觉效果也更加突出。宋山所见的一石减地较浅,弧面起伏不大,有减地平面线刻的影子,估计是两种技法转型时期之作。

(四)、平面阴线刻。此种技法的制作过程是先把石面打磨光滑平整,然后直接用阴线刻出图像。嘉祥仅见红山一石是阴线刻。这种形式在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是绘画性最强的一种。

四种雕刻技法中,阴线刻是以刀,用线条表现物象内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法。雕凿的线条,肯定比描绘的线条要简单、拙朴,若在轮廓内补以麻点或虚线,物象便被凸现出来。对表现物象来说,这种做法比单施阴线的效果要好得多。但在粗糙的石面上,物象内外都是斑斑点点,即使这样做,效果也不是很好。于是,工匠们使用类似绘画中线条轮廓内填彩的做法,将物象轮廓雕成凹平面;或者将物象轮廓外的地子减去,视觉效果就比单纯的阴线刻要醒目、强烈得多。

减地平面阴线刻和凹面阴线刻在形式上比单纯的阴线刻更进一层,是阴线刻向浮雕过渡的一个阶段。这两种技法所刻的图像的轮廓线和细部的线条刻画的非常流畅纤细,技巧灵活娴熟,表现也夸张大胆,能够很生动的表现刻画对象的形象特点。这两种技法是嘉祥地区出现较多的表现形式,也是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的的典范。

浅浮雕技法当是借鉴了圆雕工艺之法,它将减地平面线刻发展成弧面,弧面取代了外轮廓线,因此立体感更加强烈。在雕刻工艺上,这与阴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有本质的不同。前三者是以线为主的平面表现,而此是以面为主的立体表现。西汉文、景至武帝末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皆为阴线刻。线条朴拙,甚至有些塞滞之感。物象内或有麻点,但都是粗糙不规矩。画像内容也单调,多为树、房、璧纹一类的图案。很显然,这时的画像石艺术还处在孕育期。

每种技法因时间、地域之别,又存在着一种差异。不同的技法是决定画像石艺术风重要

30年代时,滕固在《南阳汉画石刻之历史的及风格的考察》一文中,就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做了根本区别。他说:“对于中国的石刻画像,也想大别为两种:其一是拟浮雕的,南阳石刻属于这一类。其二是拟绘画的,孝堂山武梁祠的产品是属于这一类。”这种分类看似简单,却是抓住了实质。

三、嘉祥汉画像石的发展趋势和区域性特征

(一)发展趋势:昭、宣时期至西汉末,画像石数量大增,内容也丰富起来。雕刻技法主要是阴线刻并施麻点或虚线,另外还出现了凹面线刻。前者如邹城南落陵画像石,线条生动、洗练而准确,麻点和虚线的衬刻讲究位置和视觉效果;后者如金乡香城堌堆、济宁师专、微山岛沟南村画像石,凹面较浅,而且很少再衬刻阴线,物象比例也有些失调。

东汉早期是凹面线刻最盛行的时期,凹面深浅适度,外轮廓线清晰,根据不同需要而衬刻在轮廓内的点、线,既简练又准确;物象比例适当,尤其注意表现动物、人物的姿态和动作,嘉祥五老洼画像石是其代表。这个时期仍然存在阴线刻,例如邹城师专画像石,内容布局、物象比例与同类题材的凹面线刻极似,只是没有凹入剔平物象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减地平面线刻开始使用,微山两城、台儿庄邳庄、滕州大郭都曾有出土。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减地较浅且不光滑,物象上的阴线也较简单。

东汉中、晚期是汉画像石最辉煌的时期,各种雕刻技法均已齐全,并走向成熟。线刻、凹面线刻单独出现的不多,与其它刻法配合使用的作品还存在着。减地平面线刻快速发展,并很快成为本阶段的主要刻法之一。它与阴线的配合,不单是在凸起的物象内,物象外也经常配以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胡须、车马的绳索或武器的细部。此类作品以嘉祥齐山、宋山所出及武氏祠作品为典型。本阶段新出现的另一种基本刻法是浅浮雕,数量最多,技艺也最精湛,邹城郭里、微山两城、滕州龙阳店等地常见此种刻法。浅浮雕常配以线刻来表现细部,邹城大故村出土的两块画像石,浅浮雕的大树下,人物手持的弓箭就用线刻来表现。这一多种技艺配合雕凿的方法,更加充分地把物体展示出来,达到了单种技法难以表现的艺术效果。由

此可见,嘉祥地区的汉画像石最早可追溯道昭、宣时期至西汉末,由嘉祥洪山一石的阴线刻发可知,但也存在时间偏后的可能性,因为阴线刻法到后期都有使用的记录。东汉早期嘉祥的汉画像进一步的发展,范围有所扩大,而且技法上也逐渐成熟。东汉早期具有代表性的刻法即为凹面阴线刻,嘉祥的五老洼士其代表之作。属于这一时期的还有宋山第二批的部分画像石。嘉祥武氏祠、齐山及宋山一批的画像石应该是东汉中晚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汉画像已经达到辉煌时期,嘉祥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的刻法比较全面各种技法都有出现,但减地平面线刻较为突出。到东汉晚期汉画像的雕刻技法有进一步发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相继出现,而这几种技法目前在嘉祥地区却没有大量出现,由此可以猜想或许嘉祥此时的经济文化方面有所减退,豪强地主或达官贵人在嘉祥的地位下降,以至于在汉画像上没能体现出来。

(二)区域性特征:嘉祥周边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作风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别,除画面的构图风格外,主要是雕刻技法的不同。以微山湖为界,湖之西,嘉祥—济宁区盛行凹面线刻和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除见于喻屯城南张出土的一批外,别处皆未发现。减地平面线刻与浅浮雕技法共存,这里人大概不喜欢把物象的凸面凿成弧面。

湖之东,两城—邹城及曲阜城区,西汉时流行线刻,东汉初盛行凹面线刻,兼有线刻,东汉中晚期盛行浅浮雕。嘉祥常见的减地平面线刻,这里很少有。曲阜旧县出土的几块减地平面线刻作品,作风不仅与嘉祥迥异,与其它小区也不一样,一眼便能看出,此乃临沂地区东汉中、晚期常见的风格。

由此从嘉祥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可以略窥一斑,能构简单推断出嘉祥地区当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以及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的发展趋势,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文化艺术提供一些佐证。

注释:《嘉祥汉画像石》朱锡禄山东美术出版社

篇2

1 象山概况

1.1 荆门的象山,在南宋陆九渊知荆门军前叫蒙山

蒙山的蒙,源于《易经》64卦之第4卦,“蒙以养正,圣功也”。意为蒙昧的人而能培养正确的人,是圣人的劳绩。陆九渊在知荆门军任上去世后,人们将蒙山更名为象山,以纪念这位心学大师。“巍巍象山,夫子之英。混混清泉,夫子之灵。道气所蕴,百世如新。构此堂庑,以彰见闻。徘徊其下者,思其人而念其有功于民。”这是清顺治已亥16年(1695),荆门知州薛继岩《重修陆文安公祠》时祭奠象山先生的挽歌。当时距陆九渊去世已经500多年。这位州官和荆门的百姓还在深切怀念象山先生有功于民的功德。

象山先生陆九渊在知荆门军的任上,不馑有功于荆门的百姓,短短的1年又3个月,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荆门之政。这位哲人的心学思想更是给荆门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究其陆九渊的心学理论,核心是“人皆具是心,心皆具此理,心即理也”。“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如果人人都有一颗善良之心,为正之心,就可求天下之同心。在天理中寻找做人的位置,从人本有的道德良心中体味做人的道理。

象山先生死后800多年来,荆门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在荆门历史上的州官有百余人,唯有陆九渊享受了专祠的纪念。除此,人们还以“象山”命名,衍生出许多含有象山思想的文化。象山中学、象山小学、象山大道、象山市场、象山社区……在荆门中心城区,绝能看到象山的印迹。正是由于有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陆九渊在荆门军任上的功绩,才逐渐在荆门这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的城市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象山文化。

荆门市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象山文化建设。拨专款重修了陆夫子祠,成立了陆九渊研究会。陆研会成立后,对陆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讨。发挥象山文化在经济、社会、思想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勤政廉政建设方面,以陆九渊这位贤哲为古镜,修建了名宦陈列室和乡贤馆,作为廉政教育、传统教育的基地,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理论研讨方面,填补了陆学研究的一些空白。陆研会对象山文化进行了论证、概括和提炼,即象山文化之所以能在荆门产生和发展,是由于有陆九渊心学理论的指导和荆门人民的早期实践。象山文化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平民思想的哲学。其核心是:“以宇宙为参照,以天下为己任,昂扬主体意识,存养善良本心、自强不息、克难奋进、以道济世、鞠躬尽瘁”。由此而衍生的象山文化在荆门城区不断提升,特别是在象山景区,这种文化的生命力更加彰显。

1.2 象山,在荆门中心城区的西部,紧靠象山大道

这里风景如画,景色宜人。象山脚下的“四泉”――蒙泉、惠泉、龙泉、顺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涌出,注入文明湖,千百年来,没见其断过流。泉水经竹皮河而东流归汉江,滋润着数万生灵。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到过这里,留下了不少宝贵的遗存。大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蒙泉”碑刻立在蒙泉旁,鄱阳张垓书写的“蒙泉”巨碑为陆九渊所立,嵌在山岩中,并修有半亭。“三苏”父子先后游过象山。1060年正月初五,苏氏父子3人经江陵北上至荆门。在荆门期间,游览了荆门的名胜古迹,写了《荆门惠泉》等著名诗章五首。苏轼在其诗中写道:“泉源从高来,飞下随万脉……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经惠泉往南,沿着山崖都有不少石刻,这些石刻反映了不同时期游人的感怀。再往南就是陆夫子祠了,这座纪念象山先生的祠堂,虽然经过了历史的沧桑,有文字可考的9次废圮,9次重修。而今的陆夫子祠,青瓦白墙,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祠的匾额为当代书法家米南阳题写,祠的大厅供俸百世大儒陆九渊的坐姿铜像。祠内陈列《陆九渊文集》和后人研究陆学的成果,每天都有游人来到这里感悟大师的心学。祠堂2楼是名宦陈列室,两侧配殿左侧是乡贤馆,右侧是纪念馆。在祠后的半山坡修有仰止亭,亭基的山岩上刻有“讲经台”斗大的3个字,这里是当年象山先生曾经讲过学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他,修仰止亭景仰这位先哲思想和他的人品。

1.3 象山文化发源于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形成于陆九渊在荆门军任上的事功,滋润着荆门这方沃土

对于荆门来说,这是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可以经过打造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景观,使之更好地教化人、激励人、昂扬人的主体精神,创造更多的财富。

2 如何打造象山文化在象山景区的架构

2.1 建设“象山之魂”主题雕像广场

在游览区东门入口西侧,规划出一片广场,广场上竖立一尊“象山之魂”陆九渊的全身大型雕像。雕像为陆九渊正在讲学――讲解《荆门军上元设厅皇极讲义》的状态神情,正合象山先生“听讼于此,讲学于此”之意,表现百世大儒(士史之师)的风采,彰显象山文化在象山景区的由来及文化品位,给人以高大磅礴的气势。

篇3

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当其他古老文明早已进入历史的长河中时,只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延续下来。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古文、诗、词、曲、赋、音乐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寓言、神话、小说、传统节日、中医、武术、占卜等各个方面。从根本上说,包含了五千年积聚的一切人文思想文化。在众多传统文化中,有关“家庭”的文化内容从古至今都深深的影响着先人和我们的生活,促进家庭的繁衍生息、推动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例如,单是成语典故中记载的涉及“家”的就有近400条,比如“成家立业”、“家长里短”、“如数家珍”、“万家灯火”、“家常便饭”等等,这就足以说明了“家”这一概念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何其之重,而这里的“家”绝大多数指的就是“家庭”,本文即对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影响的几个方面做以阐述。

一、节日文化对促进家庭和谐的影响

从促进家庭团圆的角度来说,春节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传统文化节日。它是农历的岁首,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每到年终岁尾,回家过节几乎为华夏亿万子孙所期盼和憧憬。每到农历年三十前后,自家亲人便热热闹闹聚在一起,贴春联、吃饺子、放烟花,好不热闹;很多因为在外工作导致一两年都没能相见的亲人,因为春节团圆可以彼此相见。

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的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每到这一节日,便有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团圆美满、家和万事兴,已经成为炎黄子孙注入血脉中的精神品质。

再比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就是教育子女尊敬老人的一种重要形式。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是写的这个节日。这经典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家里亲人的思念之情,体现了诗人爱“家”的情怀。更为重要的是,现如今,当这个节日到来时,各地也都积极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将小家引申为大家,由对自己家人老人的尊重,上升到全民对老人的尊重。而且随着国家的不断强化重视,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必将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常态化氛围。

二、家书、家训文化对家庭育的影响

中华民族历来对家庭教育子女非常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的家风,时刻都在影响着个人的品格,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而这种家风、这种文化在家训、家书中得意传承。比如诸葛亮在给儿子的最后一封家书《诫子书》中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就是在告诉孩子,要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真正的志向,不摒除干扰就无法完成远大的目标。学习要静心专一,才干要源于学习。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留有著名的《家书》。在家书中,始终强调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唯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除了生活上勤俭,在立事方面,他则经常告诫子女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种思想到现在都被很多国内外诸如比尔盖茨这样的富商所推崇。

此外,《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家书家训的名篇,对后世起着积极的影响。

篇4

1.儒家思想文化以仁爱为本

这种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正确处理产生的各种矛盾。仁爱也是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精神境界。当人与人相处时,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对于人们的立身处世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儒家文化注重伦理道德中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有责任抚养自己的子女,当父母老了之后子女也有义务照顾他们。这些都是伦理道德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生活中依旧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儒家思想文化重视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其思想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应该是跟随自己的心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而在精神追求当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追求。以一种高标准的理想道德来要求自己,对于培养自己的良好情操起到巨大的作用。

4.儒家文化强调对自身的道德修养

儒家文化把道德修养和教育连成一个整体,达到知行合一。儒家文化重视培养人的信念和人格,并立志向善。这些对于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很大帮忙。

二、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我们现在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内容上来看它属于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方法上来看,它通过对人的不断引导教育使其全面发展。儒家文化自古以来就一直对人们进行熏陶以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人们养成伟大的仁爱精神。儒家文化的这些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儒家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刚好实现了古为今用。这种结合方式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回望,同时也是对古人带给我们的这些优秀成果的一种尊敬和佩服。

1.儒家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一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报道中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国民教育系统必须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任,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应当而且必须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主载体、主阵地、主渠道。根据儒家文化能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陶冶一个人的个性品德。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开办了很多私塾,让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儒家一直秉承教书育人的宗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深厚传统,这也形成了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基和源泉。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现在也有愈来愈多的国家开始拥护自己的文化,积极培养人们的文化意识。这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等,从而激发起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儒家教育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针对这种现实差异,正确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发扬儒家精神。儒家文化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包含了传统道德和核心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儒家文化出发,充分吸收其所体现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唤醒人们内心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道德,给国家的发展提供动力。

2.儒家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提升

步入21世纪以来,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也迫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回到我们的身边。纵观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珍视,例如美国、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现代化新时期,我们应该把儒家文化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信念,避免文化教育上的失误。中国文化教育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环境因素的各种影响。这使得中国文化教育慢慢地淡化变弱甚至失去了原有的风格理念,也让更多的本土人对本国的文化感悟知之甚少。儒家文化凭借其几千年的文化根源,刚好可以提供一个方向标。这对于当前情况下确立一种文化主题,加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重要作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些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很欠缺,这就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儒家文化的思想分析其道德文化的迷失,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和处世态度。将儒家文化拉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很多高校开设有《诗经》《论语》和《周易》等传统文化课程。这让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明白其中的价值意义,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加强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因为其中就蕴含有许多的民族精神和处世态度,同时对我们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