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0: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竞争中,首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竞争。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也特别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为创造而教学"将成为教师的重要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创造思维能力,也已成为所有历史教师的共识。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信息和以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 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加以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 进展的思维活动。"(参见卢明森《思维奥秘探索》)调查研究表明: "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让他们具备创新素质。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 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 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篇2

一、历史教学的意义和现状

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对新课改的肤浅理解,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中为了教学方便而一课课的分节分章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历史课的内容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中有着属于历史的内在的关系,历史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传统教学割断了这种天然的联系,把历史教学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大大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二、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2.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英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3.“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学生心目中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这些都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困惑与失落。

三、教学反思

1.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2.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篇3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念和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发现、表征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其实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对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则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中英之间商品贸易的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中国贫穷落后,国力不强,而这个时候英国急需扩大对华贸易,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不利局面。问题在于一般英国货品很难在中国市场上打开销路,于是英国就选择了鸦片这种东西,既能为大英帝国赢得中国市场,又能麻痹中国人的意志,未亡其国先亡其志。鸦片贸易开始不久,即遭到了清廷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干官员的反对,于是林则徐上书光绪帝,要求查禁鸦片。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了鸦片。英国即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挑起。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一次我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复习公开课,课后市里的部分教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通过点评我发现,可以用日本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两条线索把这一单元的知识串连起来。这样学生就能更清楚地掌握日本怎样一步步侵华,中国人民又怎样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教师应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篇4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必须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能够使用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教学活动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教学反思对中学历史教学作用意义重大,通过教学反思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认识你自己”,一直以来,我把它当作一句哲学名言。但仔细想来,的确对我们的工作和学有益处。认识自己的途径就是不断的反思和实践,在反思中不断的成长,那么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呢?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一、历史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让学生对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有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还需改进的地方。

篇5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而言,网络技术的影响力也是随处可见的,可以说网络环境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加高效地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1)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历史教材是我们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一些经过筛选和整编的内容,虽然教材内容都是精华,但如果历史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这样难免会桎梏学生的知识面。然而,课堂教学毕竟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就会与教学时间发生矛盾,最后恐怕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怎样才能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呢?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教学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编制,制作成教学课件,到了课堂上,教师只需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这些事先整理的材料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对历史教材进行一定的补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同时这种信息化的资料展示也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2)网络技术的交互特征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互性是网络技术的一大重要特征,而这一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进行交互而实现目的的活动,而网络技术的这一交互性特征刚好与教学活动的本质相符。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往往不敢当面向教师提出问题,不善于发现问题,使得教与学常常发生脱离。而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技术交互性的特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我们可以在校园网的BBS上设置一个历史专区,就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如,在“五四”青年节之际,可以让学生就“五四”精神进行探讨。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可以让学生围绕着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以及它对今天的影响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等等。如果把这些课题放在现实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可能就不会那么积极参与,但放在网络环境下,很多学生更愿意畅所欲言,所以说,相较于传统的环境,网络交流平台更能够激发学生讨论和交流的主动性,强化师生、生生的互动。

(3)网络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历史时空限制。历史学科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研究的对象都是在过去的时空所发生的事情,生活在当今的学生要想了解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往往就会在时空观念上发生一定的矛盾,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或者不能理解。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地利用网络技术,把一些过去的历史场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用声音、图像等方式还原出来,让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曾经出现的历史人物、曾经存在的历史事物重新出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例如,在讲到近代屈辱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的纪录片,《甲午风云》《》等影视作品。通过网媒体,可以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重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出了一个更有利于品味和把握历史的环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在很多教师看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地位不再那么重要了,于是有些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开始扮演起了隐形人的角色。例如,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上采用放电影的方式给学生播放一个个教学课件,或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段材料和几个问题,剩下就不闻不问,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这种完全忽视教师作用的教学方式,当然出现很多弊端。要知道,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经验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无论在什么形式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如果教师过度放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偏离方向或者流于形式,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即使是在网络环境下,即使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教师,也要扮演好自己教学主导者的角色,积极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篇6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第三,要树立国际意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以《》的教学为例,如果不把它置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国际大背景之下,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工业革命促进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为满足资产阶级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而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世界历史知识,就无法理解:地理距离相隔万里的中英两国为何会在此时发生这场战争?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运动》一课的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创新之路的艰难险阻,只有那些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的人,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可谓数不胜数。

四、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首先,要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如果说“旧”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 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新教育理念,应当更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即重视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和谐活跃氛围;师生关系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的互动关系,在互助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的来说,新教育理念就是教师要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7

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把少数人的意见当作“真理”,甚至于出现为翻案,为等问题,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对历史教材产生迷惘,不信任的态度。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产生错误的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二、片面追求探究合作式教学,强调教学形式。

合作探究已成为当下课堂教学时尚。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探究式教学,既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适用于探究,似乎一提到历史新课程,就是探究式教学。在实践中,还有一些教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不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当成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的工具,致使学生不会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一言不发,有些小组各说各的、互不相干,有些小组一人做题、其他成员等待结果等等,这样的讨论,听起来叽叽喳喳,实际却空洞无物,毫无价值。这严重背离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初衷,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无疑是纸上谈兵的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从根本上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其实,探究式教学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彼此应取长补短,不可偏废。我们既要看到探究式教学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又要看到这是一种受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制约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不能普遍适用于任何内容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有效地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表面的形式而缺乏实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三、片面强调课堂教学氛围,忽视了教学本质。

篇8

教师的工作是对单调重复的,所以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很少对已成习惯的工作活动进行反思。很多教师即使教龄十年、二十年,真正的工作经验也就相当于一两年的程度,因为他们只是把一两年的工作经验重复运用了。杜威曾指出,教育工作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重组,从而不断提高经验的意义。不善于反思的教师,只是整日不断重复地完成教学工作,并不断完善教学结论。而善于反思的教师是不仅寻求他们在的教学结论,还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提炼出其中的意义。杜威为我们认识反思教学提供了历史与思想基础,他的观点成为我们理解反思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对反思性教学有如下理解:教师在多变的教学环境中,以自身拥有的教学原则为指导,以不断更新的教学实践为参考的主要对象,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理论基础,并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复周密的思考,这样便能赋予教学实践具体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作者从反思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开始论述,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一定层面的阐述,本文交代了反思性教学的应用方法与应用原则,势必会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工作起到相当的意义。本文的论述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参考,同时也为历史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实践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改变陈旧传统的讲授理念,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体现出创新性,逐步使自己转变成为具有反思精神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反思性教学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机械复制式的教学思路,进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促进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最终转型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合格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反思性教学这一课题的探讨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为改进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工作的效率具有相当高的实际意义。

三、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1.总结反思法

简单的说,反思教学法的意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自己或者他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教师在工作中可以反思的内容相当广泛:首先,教师可以总结反思教材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其次,可以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学生和同事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可以对其他教师在教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或他人工作中存在的失误进行总结反思;还可以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突出成功或者存在的失误。当教师对这些事件进行反思的时候就会把在所得的经验进行全面的记录,方便自己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查看反思记录,以便在自己将来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状态和工作能力。

2.录像反思法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出来,以便自己事后观看,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也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录像,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录像中的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录像反思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录像。

(2)课堂教学结束后观看录像,比较课前的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3)针对教学录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

(4)根据教学录像的评价内容,对自己的以后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最佳的反思性总结效果。

3.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心得的交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方法。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几名初中历史教师围绕某个历史专题进行研讨。

(2)针对研讨的结果总结出重点,并在授课中体现出这些重点,让其他几名教师听课。

(3)课后教学实践教师与听课教师进行的交流研讨,共同反思是否存在问题。

(4)将共同的反思结果应用于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4.档案袋法

教师可以运用档案袋把自己对教学工作的反思结果分类归纳,建立专题性的分类反思档案用以促进教师的反思活动的不断提升。教师可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反思的专题分类,如可以分为:课程开发类、教育创新类、学生接受类等。建立专题后,教师一定要对每个专题下保存的结果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升。

四、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原则

运用反思性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工作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

反思性教学的应用,一定要在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完成。如果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要根据在的反思结果来自我纠正,重新设定教学策略;如果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则要根据对合理教学过程的反思来自我完善,实现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

2.循环性

反思性教学一定要做到良性循环,这样具体的循环过程才可以转化为一组真实反映教育活动的论述。当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被教育实践否定时,具体的循环过程应该是:出现问题――设想解决这个问题――想象中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出现,应当这样循环才是反思性教学的最佳循环方式。

3.深刻性

现在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还比较浅显,仅仅局限于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经验进行思考总结,实际上反思的核心问题并不局限于“思”。更重要的是在于“反”。“反”字的一层意思在于“返回去”寻找问题所在,另一层意思在于“跳出来”思考自己的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

五、结语

随着教育届对反思性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更多的一线历史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平台上,通过对自己的分析,为教学实践工作积累了相当多的宝贵经验,从而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使教学工作更有效率。此外,教学过程的不断反思,既是对教学实践工作的得与失的分析,又是对自身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2]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发展历史[J].外国教育资料,2001,(1).

篇9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历史教师与新课程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篇10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曾经总结出教师成长的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要想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和成功,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经之路。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立足于自我教学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情境的能力。

笔者从事了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深刻地感受到初中历史教学的任重而道远,这是真正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进步的今天,面对生龙活虎、思维敏捷、知识面不断扩大的青少年,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才能更高效地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二、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前,初中的历史课教学都是为了应试教育,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仅仅是听众。根据考试的内容画出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点,这样的历史课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想打瞌睡。而新课程实施后,初中的历史课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是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极大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

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1.通过对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这使我之后对新课导入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自身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互相讨论的时间增多了,但是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会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同事或专家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

篇11

反思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对学生指导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要反思学生是否能够真正通过历史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量,反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参与了进来。新课标规定,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反思性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进行反思,还需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反思性教学使得自身的反思能力提升起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来进行反思,最后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梳理知识脉络,提高课堂效率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是说在进行课程开始的时候,为了能够激发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气质的欲望,这样才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一方面就是要对旧的知识点来进行回忆,另一方面就是要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启发,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在两部分的知识点之间形成衔接,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在进行新的课程讲解之前,教师就引导学生来对旧的知识点来进行回忆,从到这段时间里面,分别经历了(农民的抗争)、(守旧派的抗争)、维新变法(革新派的抗争)这三段的历史,但是有没有成功,因此就需要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对于近代史的知识脉络就会很清晰,然后在进行新课的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讲解的时候,要让学生去历史的思维来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比如像,尽管通过革命造成了少部分的伤亡,但是对于整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来说却是有极大的好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当时的历史事件中来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对历史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合作,全面思考问题

在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来进行反思。学生在对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一定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还需要注重自己在进行具体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反思,需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养成合作的精神和习惯,通过合作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深刻,而且学生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主动来向别的同学来进行请教,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历史水平的不断提高。

比如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就可以让合作来寻找有关的资料。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是比较表面浅显的内容,而学生通过合作查找资料就能够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比如有的学生对中涉及到的地点背景来进行查询,有的同学来对相关的人物背景来进行查询,而有的学生来查找后人对评价的资料,最后学生将自己找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每个人对于知识又有新的理解,这样学生对于的理解就会比较透彻,在遇到开放性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也能够按照要求来进行回答。总而言之,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来进行反思,使得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不仅是能够掌握知识性的内容,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将这种能力迁移出去,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善于进行总结,改善学习方法

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的时候,还需要对总结的过程来进行反思。尽管历史教学以事实性的教学为主,看似事情的发生有随机性,但是从整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来考虑,事件与事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并没有发现这样的事件逻辑,这就需要通过总结过程来进行完成。在总结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对事件的逻辑进行把握,这样就能够从整体上对知识点有所了解,学生在总结反思过程中也会获得成功的快乐。

比如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刚开始进行学习时候,对于该事件的理解只是一次革命事件而已,并没有与前面的运动、以及维新变法联系起来,因此让学生来谈一谈为什么会发生的时候,学生往往不能够正确分析。因此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对于近代史的事件的发生顺序来进行梳理,这样学生在分析为什么会发生,的局限性的时候,学生也都能够正确分析。比如在对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分析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具备一种全面思考的思维,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要看到事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事件不好的一面。通过这样的分析,然后再讲解后面的“”的发生的时候,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该事件会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对自己教学的总结过程来进行反思,也让学生对自己的总结水平来进行反思,然后不断加强学生的总结训练,使得学生的总结能力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反思性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变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学生也需要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改变学习方法和态度,从而实现对知识全面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崔凯.关于历史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调查及实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篇12

历史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发展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更好发展。但是,我们必须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认识。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重视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却忘记了注重历史教学的实质,这样一来,就会使历史课堂中出现一些假象。下文是笔者对初中七八年级人教版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分析。

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在尊重学生历史基础的前提之上开展,在发展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着重促进他们综合情感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比如,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有教师在讲述“春秋战国纷争”这部分知识时,要求学生把课本里的成语故事或历史典故,如“烽火戏诸侯”“围魏救赵”等用自己最简洁的方式进行表达,可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历史基础知识不够,他们对于故事的表达往往不够完整。

我个人认为,要想帮助学生学好初中历史知识,必须从夯实他们的历史基础知识入手。学生只有对历史发展、线索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才会对整个历史知识体系有一定的认知度,从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产生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的态度,还具备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所以,注重历史基础知识,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才是培养初中七八年级历史课程的新目标。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只走形式

历史教师在改善教学方法的同时,不但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要经常组织一些有创新色彩的教学活动,力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比如,一些课堂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组织的历史知识竞赛等方式,这对学习历史更有帮助。在活动当中,学生也可以跟教师调换位置,体验一下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学到更多的历史相关知识。

可是,很多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比如,历史课本剧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课堂表现形式,但教师在对这些活动指导的过程中,没有想到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也没有想到学生参加这个活动从中得到了什么,只是享受在活动中的那一份快乐,活动的内容表演得也比较简单,而且很单一。所以,想要实现课堂教学多样化,就不能只走形式,要将教学计划和目标落到实处。

三、遵循师生互利的同时定要维持好课堂秩序

在新教育观点上,教学遵循的是师生互相学习。在初中历史课程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观点都在不断更新,也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不管是在历史学习上,还是在其他问题上,都是遵循着师生互利的原则。可是在师生学习的同时,我们还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有些混乱,没了秩序,学生自己说自己的,似乎与历史课堂探讨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且这种问题不光是在历史课堂中出现,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也会经常出现。对于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秩序、规则尤为重要,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在历史课堂学习当中探讨问题是避免不了的,可是这个探讨的内容一定要注意,是跟课堂内容有关的,教师在秩序、规则上一定要加大管理力度。

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入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在初中七八年级历史课程开发当中,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越来越突出,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例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点来创设一些比较富有情趣的情境,还要提供一些真实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这对学生的历史思维的形成也有一定帮助。

可是,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却走入了误区,也就是说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不难发现,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教师将视频、音频、图片等各种材料都运用在了教学中,学生很被动地、不加思考地接受这些事物,换句话说,学生是在被教师强硬地灌输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表面看着很有成效,其实效果并不是那么明显,这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很被动,也容易形成审美疲劳。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不是无所不能的,对于目前状况来说,它只是一种比较普通的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要在多媒体辅助的同时,还要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出理想效果,不能只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忽略了多媒体教学所处的位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