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广告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0: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跨文化广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跨文化广告

篇1

企业界的跨国跨文化背景自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越发明显,商业领域的理念大战、意识大战,其实质都是文化大战。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成为统一的大市场,世界贸易与世界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的遭遇也越来越多。这个趋势同时也使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挑战日益严峻。广告公司要充分认识到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关键是对广告人员进行培训,将一种新型的文化植根于企业成员之中,实行全员的跨文化管理,真正实现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目的。

一、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含义

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是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跨文化广告传播是指企业在进行广告传播活动时,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传播目标。如中国某一产品要打入国外市场,需在国外作广告宣传,广告如何实现与外国人顺利沟通,便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问题。

二、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的必要性

在世界多元化并存的大背景下,研究跨文化广播传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的产品要走向世界市场,对外进行广告宣传,就必须了解广告地的广告规范、风俗和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不同的文化群体的沟通,有效地传达广告信息,发挥广告的作用,实现广告的目的。反之,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也要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消费者,才能顺利地沟通,有效地占领市场。

这对广告公司,尤其是广告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倘若固守着基于本土文化的传统的广告意识和模式不变,不进行其内部培训与提高,就无法指导全球化广告的创作。所以,对广告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一项不可忽略的任务。

三、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途径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指南。两种不同的文化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家庭、国家、经济制度甚至人本身的不同看法,而这些文化差异必将产生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现象。研究表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失败80%是由于管理者对国际市场和文化的不了解,这种对跨文化管理不重视所导致的代价是沉重的。跨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并做到包容和尊重。广告行业的每一位员工同样应该重视并树立跨文化学习和应用的意识,否则无法创作出适应不同国家文化和消费者心理、能将本国产品打进国外市场的成功广告。跨文化执行力形成的关键在于跨文化意识的强弱,而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管理中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意识培训是企业跨文化培训的基础,只有员工的意识和观念改变了,行为才会随之改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语言与翻译培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语言沟通的桥梁,语言沟通与交流是提高不同文化适应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广告人员扎实的语言功底与翻译能力则是做好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前提条件。除了要使员工掌握中外语言(如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或让员工与来自东道国的留学生和工作人员有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等),还要开设部分语用学课程使其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因为广告文案创作单靠字典释义是不行的,语言文字应地道,能得到当地民族国家的认可。如一般英美人说公鸡用rooster而不用cock,因为cock是脏话。CUE是美国一个牙膏的牌子,而在法语俚语中是“屁股”的意思。“Fit is best”是美国一句对称、有力度和美感的广告词,若翻译成“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就大打折扣了。由此可见,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广告翻译应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选字不俗却顺口易记,灵活变通却务真务实,入乡随俗却不失立场。

3.文化培训

其实,语言与翻译的学习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即广告语言必须反映文化特征。文化培训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人员培训的关键所在。跨文化广告传播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消费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与本土有着巨大的差异,而所有差异中对传播影响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是文化的差异。如果不懂或忽视这些在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差异,广告的可能性和广告传播的效果就可能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这就是有许多产品在国内销路很好,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却遇到了困难,甚至惨遭失败的原因。

文化培训可以从环境关系、价值观念、人的本质、宗教习俗、道德规范以及时间和活动的取向等方面进行。比如,玉兰油和宝洁在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做广告时就采用了不同的命名。而食品广告语则更需要严谨了解当地文化,因为吃喝习惯通常受区域、口味和信仰的约束。这些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饮食习惯也会反映在广告中。麦当劳在携着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的时候,却做到了在不同的国家配有不同的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有果味奶溶,在中国则配有红茶,而印度德里的巨无霸,居然是咖喱鸡做成的,因为印度教不吃牛肉,这充分体现了麦当劳文化融合的能力。再如,“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其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广告人员如果仅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习惯,所做出的判断可能恰好触犯了文化禁忌。因此,能被广告受众接受,适应文化和亚文化的习俗和状况的广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达到促进销售、繁荣市场的目的。

4.政策法规培训

不同国家关于广告实施的政策法令相异,这直接限制影响着跨国广告的进行,广告创作前必须先调查了解清楚。广告公司应对员工此方面进行细致培训,使其牢记异国法规,既达到广告目的,又绕开政策限制。比如许多国家的广告法都禁止在电视广告中使用儿童形象。又如,德国禁播比较式广告文案,意大利广告对广告选词文明度有要求,日本对每则广告的时间有严格限制,而瑞士和美国则相当宽松,等等。

5.跨文化管理能力培训

广告公司面临着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任务,因此广告公司对部门经理除了要要进行意识、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培训,还要加强其跨文化管理和执行能力的培训,培养目光长远、能应对各种文化冲突的经理人员。一般采用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来取得跨文化管理技能。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国内文化熏陶等手段增进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然后通过跨文化团队建设的方式,训练其在多元文化团队中实施管理的技巧。也可以聘请跨文化管理顾问对经理人进行专门指导,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执行力,从而实行积极有效的全员跨文化管理,形成共容的企业文化。

四、培训注意问题

篇2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经济的全球化不仅改变了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同时也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存环境的诸多方面。它意味着,在表层经济形态之下实际上蕴含着一种超乎经济范畴的深层文化机制的运作。

一、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概述

广告文化属性的问题是把广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的基础,也是关系到广告能否参与到跨文化传播中去,是否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基础性问题。同时,广告跨文化传播实际能力的显现期待着理论的研究,激励着学界的不懈探索。

(一)跨文化广告传播释义。“所谓广告文化,是蕴含在广告运动过程中的,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总和,是以广告为载体、推销为动力、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为宗旨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1]。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广告文化传播也受其影响,走向文化多元、文化融合的趋势。

(二)广告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显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原料、资本和消费全球市场的形成,跨文化公司生产、经营的全球化,以及国家民族之间种种交流的增加,跨文化传播的频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以往。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能力也越来越明显。

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过程

(一)广告跨文化传播模式。“广告跨文化传播是以广告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或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不管有意识地用广告进行跨文化传播,还是广告执行超越了文化疆域,其目的都是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超出固有认知模式的限制,准确地理解广告诉求,接受广告传递的信息,收到广告暗示而采取相应行动。”[2]

在模式中,A和B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在它们之间广告跨文化传播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了一般的传播要素:信源、编码、渠道、解码、信宿和反馈。但由于传播过程受到不同文化影响,也带有文化冲突和融合等特点,体现出文化的互动。

因此,广告跨文化传播需要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考察。在文化A中,信源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条件选择传播符号,进行编码,形成传播信息,也就是广告。在这个背景下生成的广告必然带上了文化A独有的文化价值特征。在文化B中,受众通过一定渠道接触广告对广告信息进行解码,选择性地理解广告信息,产生态度和行动。由此可见,传播过程中编码、解码等都收到了两种文化的交互影响,呈现不同文化的相应特点,并由于传播过程中文化产生了交汇和杂糅,又使得它们都具有了第三文化的意味。

(二)影响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因素。首先,文化A和文化B的差异性或可接近性。“霍尔以个人和集体为切入点,将文化分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根据信息传播对环境的依赖性大小,将文化分为强环境文化和弱环境文化。文化形态差异越小、越接近的两种文化之间,广告跨文化传播越容易。”[3]

其次,“本群体”和“民族中心主义”观念也影响广告跨文化传播。对其他文化抱有偏见、成见和歧视,对其他文化了解和理解不够,以至编码和信息失误,甚至触犯其他文化的禁忌,都会极大地影响广告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再次,传播过程的操作和传播因素本身也会影响广告跨文化传播的成功。编码、信息、渠道等要素都能影响传播结果,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态度等也极大地影响着传播效果。

三、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越文化边际的有效沟通是广告传播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何既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游戏规则进行广告传播活动,又能保持民族、本土的文化特色,如何在宣传本土化产品或服务的同时,又能树立起民族文化形象,是广告人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的。

(一)跨文化整合策略。“文化整合,又可以称为文化融合或涵化,是指当两种相异的文化相遇时,互相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并主动了解对方文化的特征,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加双方文化共享性的过程。”

(二)文化中的共性策略。应努力去寻找不同文化中人类的共性,如爱、善、友谊、亲情等。广告对大多数诉求对象来说应该是亲切的、易接受的、易理解的,它应该具有一种跨文化的包容力。

(三)表现形式国际化策略。广告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竞争时代企业实施全球市场战略的需要,是合理的,必然的。但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全球的一模一样化。事实上,要在全球完全相同的广告是很难的,至少语言就是个问题。

(四)实施本土化策略。本土化策略,是指跨文化广告传播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本土资源,根据东道国特殊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文化背景,以适合本土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经营运作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

本土化策略是解决广告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与传播效果的矛盾的有效对策,其核心就是广告计划全球化、实施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表面上是互相矛盾的,但是将跨文化广告传播作为一个连续过程来看,那么计划全球化可以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战略部分,而实施本土化则是信息的战术部分。

参考文献:

[1]陈培爱.广告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3

广告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广告语言不仅在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都独具特色的一种实用文体,而且新颖奇特的方式常吸引顾客的注意,读者不免会停下来加以思索,从而领悟其意境,并参与产品消费。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许多误解和交际障碍并非由于听不懂或不理解对方的语言,而是由于不明白对方的意图造成的。在交际中,一方虽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语法和拼写错误,但操目的语的本族人会宽容对方的错误,因为这些错误相对明显,容易克服。如果一方语言水平很高,却出现语用失误,对方会认为是不礼貌或用心不良。因此,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最大障碍。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广告中避免语用失误显得尤其重要。

Thomas (1983)将跨文化语用失误区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两种,其中,语言语用失误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附加在语言上的语用意义完全不同于操目的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将母语习惯套入目的语都可造成语言语用失误。社会语用失误是因文化差异,在交际中不了解目的语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两类语用失误的区分不是绝对的。

一、语言语用失误

由于交际一方使用歧义词语或措辞不当,使对方没能理解而造成误解,或由于交际一方没能表达清楚“言外之力”导致交际失败都会导致语言语用失误。这是因为习得者把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或将母语的对应词迁移到了目的语。由于其语用意义不同于目的语,结果造成失误。

1.语用规则的迁移

对应词或对应句式结构从母语向目的语迁移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

Guo’s Totally Nutritious Slimming Extract(国氏全营养素).

A Completely New Concept of Scientifically Reducing Fat.

Guo’s Totally Nutritious Sliming Extract在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人看来就觉得有些古怪、难懂。其古怪之处就在于它的结构。在汉语的认知模式中,表示药品性能的修饰词加上药类名称符合汉语的语用规则,就如“全营养”可以成为药物名称的一部分,放在药品类名“素”之前,并成为该药品名称的一部分,如“抗生素”“维生素”等,类似的还有“脑轻松胶囊”,“镇脑宁胶囊”,“气滞胃痛冲剂”,诸多的“……减肥茶”等。这种命名方法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同,可以使消费者对产品留下良好的深刻印象,并且对消费者具有说服作用。

在欧美文化中,英语的认知模式并不认可这样一种产品名称结构,在英美人士看来“Nutritious”,“Slimming”只是该药物的性能和效力,是对药品的褒义评价和宣传,很容易使欧美消费者误解。按照英语的认知模式,药品名称通常只有一个表示药名的单词,不必附加过多的修饰语

2.语用意义的迁移

这也是英文广告中的经常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杭州西湖藕粉”是我国的著名营养食品。以前,当其产品投放到国际市场时,销路上屡屡受挫。其英文对应词“Hangzhou Lotus Roots Starch”不适宜的语用意义迁移正是产品营销策略失败的原因之一。“lotus roots starch”是汉语“藕粉”的对应词。“粉”在汉语字典中被定义为“细末儿”,因此“粉末状”是“粉”在汉语图式示意认知模式中的一个属性。而在英语中,“starch”除指“粉”或“粉末状”的物质外,还是“a white substance that is found in quite large amount in bread, potatoes, etc.”在英语的暗喻认知模式中,“starch”暗示着有长胖和增加重量的危险。因此,汉语“粉”的语用意义和英语“starch”的语用意义迥然不同。

3.泛化语言语用规则

泛化语言语用规则包括不恰当地套用母语的句法和语篇结构,以及因目的语的一词多义与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语义、用法上的差异而造成的失误。这种失误在中译英的广告中屡见不鲜。下面,所例举的广告就是典型例子:

TPIC persists in the principles of“Quality first, reputation supreme, best-quality service and, customers satisfied”and welcome customers of various circles to select and use TPIC products. We hope Angel Brand Printing Ink will be contributive to the world printing trade.”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优质服务,顾客满意,欢迎各位顾客选用TPIC的产品;我们希望天使牌油墨将为世界印刷事业作出贡献。

这种由原文直译过来的英语广告在国内随处可见。看完这则英文广告,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译文,而不是地道的英文广告。首先,这则广告的句子冗长,结构复杂、单调,非常拖沓,没有广告英语句子简洁、优美、多样的特征;其次,文词繁琐、生硬。其中,某些表述有失偏颇,缺少广告英语用词简洁、新颖、独特的优点;再则,这则广告看不到广告英语语篇灵活多样、口语化的影子。这样的广告在英美读者眼里显得乏味、别扭,既无法引起读者的好奇和兴趣,更无法吸引读者参与到其中来。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社会语用失误

1.联想意义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种物体、同一个单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联想。我国生产的“白象”牌电池,大象是最为庞大的动物之一,预示着该电池的容量能像大象一样大,能够持久耐用。但译者直接翻译成“white elephant”,而在英语当中,“white elephant”是累赘,无用的东西,与原意截然相反,目的语消费者无法了解此电池的特性,反倒退而远之。这一主要失误在于忽略了这些品牌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联想,不同的情感意义、内涵意义和映射意义。所以,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引起消者的好感,更别说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社会价值观念的迁移

法国的Opium男用香水,被翻译为“鸦片”推向中国市场,希望该香水像鸦片一样一经适用,永难放弃。但是,该广告招来我国消费者的猛烈抨击。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该公司忽略了鸦片在中国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不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及生活方式也呈巨大差异。面对国外顾客的广告,一定要迎合国外顾客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以上广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跨文化语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与价值、观念、信念有关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失误。可以看出语用失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正如前面所说,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讲本族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法错误,但很难原谅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2.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4

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在广告的传播过程中,各个国家都会有着不同的解读,我们应不断地将各国文化进行融合,在广告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加强各国对其理解的程度。在广告的传播过程中,若其他国家对于该文化理解的程度不够,就会产生误解。而一旦存在误解,就会使其对产品的认同度下降,甚至产生对生产国的文化的误解。本文结合当前跨文化广告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分析。

一、跨文化广告误读的原因及影响

文化认同在各国交流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彼此间没有达到文化认同,那么就可能会存在着文化误读的情况。若在长时间内,对某国的文化都存在着误读现象,那么文化身份就会成国家间交流的障碍,不利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下面主要分析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文化偏见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文化误读之会不会产生,取决于对待其他国家的态度是理解还是误解。成见与偏见,在不同文化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会使得人们对另一文化甚是反感,只看得到对方的缺点,却不能客观地进行评价。种族中心主义也会使人们产生文化的优越感,而俯视其他文化。例如,由于美国对于自身种族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越感,使其对于中国的经济产生了相应的不认同。在此过程中,中国只看到了美国的优越感,长期发展下去,也会对美国产生偏见。由此可见,带着偏见的眼光看广告,会使文化间的认同度降低、矛盾性增大,不利于对广告所传播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以及解读。长此以往,还会产生明显的文化冲突,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二)不对等的广告话语权以及民族意识

广告,就是通过语言从而使得产品的优势得以推广,而话语权在其中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多欧美国家将广告的话语权垄断,成为了广告真正意义上的掌权者。由于没有竞争的存在,其内部的早期伪装便进一步暴露。并且,由于这种不平等长期存在,会使被压迫的国家力图反抗,不利于国际环境的稳定以及跨文化广告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三)不同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

不同文化的背后,其价值观念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从客观上来说,不同文化由于通过大量的个体的使用和传播,使其形成了差异,因此,文化差异与理念差异较类似。因为不同文化产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所以其通过不同文化表现出的广告的知识背景也不相同。由于受到此因素的影响,会使其他国家对其产生第一印象,若这一第一印象没有正确的树立,并且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会产生文化冲突。例如,中古早期,各国实行中央集权制,权力的划分明显,人们各司其职,自律性强。由于美国崇尚自由,则会难以接受中国的文化;而出于美国对地位以及金钱的过分崇拜,无端地将自身高大的形象进行了故意的扭曲,以达到引起关注度的目的。由此可见,我们应注意广告所传达的价值观,减少其他国家对其产生的误读的可能。

二、实现文化认同从而实现跨文化广告的有效传播

文化认同,即人们对于他国文化的认同态度。若想在文化交流中产生文化认同,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文化的适应、整合以及超越。文化认同不仅能使得本国文化得以被他国理解,还能进一步扩大广告的影响力。

(一)文化适应,在文化发展中对于存在的差异进行适应

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能被跨文化者所理解的内容,但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文化被贬值了。在此过程中,跨文化者应加强对其他文化的适应以及理解的程度,从而使别国的文化得到充分的尊重。文化适应的能力,是在不断地对他国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广告的编辑,主要应针对当地的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因此,为了得到各国的认同,就要对不同国家的价值观进行融合,从而找到共同点。

例如,中国和美国两国间的跨文化广告中,只有两国对于彼此间的文化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更深一步地理解该广告的含义。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在中国,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地在可口可乐的广告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印上“福”字以及将亲彩融入其中,更增添了其中的民俗色彩。与此同时,其与美国精神中的可口可乐文化进行了良好的衔接,使两国的文化得以揉合,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于该广告的关注,与此同时,可口可乐的销量也十分可观。

(二)文化整合,在跨国文化传播中采用全新的方式

随着文化在不同国家间的渗透,世界已成为一个整体,而在这个整体之中,又包含着不同国家的文化。长期的文化融合,会产生文化在大体上的一致性,因此,在今后发展中,我们应进一步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整合。而实施文化整合后,不仅能使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更好地融合,还能够减小差异,促进他国对于本国广告含义的良好的理解。

例如,在麦当劳广告中,为提升其亲切感以及加强负责任的态度,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将“爱”作为主题。虽然国家间的文化存在着差异,但对于爱与责任的理解都大致相同,因此,在进行文化整合后,若采用该方法,则可以更好地使广告在跨文化的情况下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文化超越,实现跨文化广告一体化的方式

在国家间的广告竞争中,部分国家为了使自身的商品得到国外的认同,会寻找相应的办法,将本国的文化与外国的文化相比较,从而实现文化的超越,渐渐地改变国外人民的生活习惯,使其慢慢地接受该国的产品。在我国,这种情况大多数表现为外国文化对于中国的文化的超越。

麦式咖啡,起源于西方,但在当前的中国却有着极大的市场。究其原因,就是成功的文化超越。中国是一个习惯喝茶的国家,对于咖啡一开始难以接受。因此,刚开始时,麦式咖啡的市场十分的小。但麦式咖啡从中国人喜欢喝茶的习惯入手,将其列入传统的范畴,而引导喝咖啡成为中国的时尚,从而使市场有所扩大。并且,通过对消费人群的观察,麦式咖啡将广告感性化,与文艺生活挂钩,从而进一步扩展了消费的人群。也使得该国文化侵入中国,不仅使咖啡得到了认同,还打开了中国的咖啡市场。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文化的特性各不相同,因此,为使本国的跨文化广告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及理解,就需要从上述的三方面着手,不断地加强对与他国文化的了解以及文化的超越,从而使本国的跨文化广告达到应有的效果,使相关产品的国际认同度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为北京恒美广告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刘卫星,马晨.西安乱弹“谈西安”――价值共同体构建下的广播广告文化营销[J].中国广播,2012(8).

[2] 潘伟胜.文化营销:纸媒广告经营模式转型初探[J].中国记者,2014(4).

[3] 黄海翔.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营销策略[J].新闻爱好者(上),2010(8).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