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广告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0: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跨文化广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跨文化广告

篇1

企业界的跨国跨文化背景自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越发明显,商业领域的理念大战、意识大战,其实质都是文化大战。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成为统一的大市场,世界贸易与世界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的遭遇也越来越多。这个趋势同时也使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挑战日益严峻。广告公司要充分认识到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关键是对广告人员进行培训,将一种新型的文化植根于企业成员之中,实行全员的跨文化管理,真正实现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目的。

一、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含义

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是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跨文化广告传播是指企业在进行广告传播活动时,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传播目标。如中国某一产品要打入国外市场,需在国外作广告宣传,广告如何实现与外国人顺利沟通,便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问题。

二、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的必要性

在世界多元化并存的大背景下,研究跨文化广播传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的产品要走向世界市场,对外进行广告宣传,就必须了解广告地的广告规范、风俗和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不同的文化群体的沟通,有效地传达广告信息,发挥广告的作用,实现广告的目的。反之,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也要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消费者,才能顺利地沟通,有效地占领市场。

这对广告公司,尤其是广告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倘若固守着基于本土文化的传统的广告意识和模式不变,不进行其内部培训与提高,就无法指导全球化广告的创作。所以,对广告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一项不可忽略的任务。

三、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途径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指南。两种不同的文化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家庭、国家、经济制度甚至人本身的不同看法,而这些文化差异必将产生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现象。研究表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失败80%是由于管理者对国际市场和文化的不了解,这种对跨文化管理不重视所导致的代价是沉重的。跨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并做到包容和尊重。广告行业的每一位员工同样应该重视并树立跨文化学习和应用的意识,否则无法创作出适应不同国家文化和消费者心理、能将本国产品打进国外市场的成功广告。跨文化执行力形成的关键在于跨文化意识的强弱,而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管理中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意识培训是企业跨文化培训的基础,只有员工的意识和观念改变了,行为才会随之改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语言与翻译培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语言沟通的桥梁,语言沟通与交流是提高不同文化适应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广告人员扎实的语言功底与翻译能力则是做好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前提条件。除了要使员工掌握中外语言(如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或让员工与来自东道国的留学生和工作人员有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等),还要开设部分语用学课程使其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因为广告文案创作单靠字典释义是不行的,语言文字应地道,能得到当地民族国家的认可。如一般英美人说公鸡用rooster而不用cock,因为cock是脏话。CUE是美国一个牙膏的牌子,而在法语俚语中是“屁股”的意思。“Fit is best”是美国一句对称、有力度和美感的广告词,若翻译成“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就大打折扣了。由此可见,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广告翻译应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选字不俗却顺口易记,灵活变通却务真务实,入乡随俗却不失立场。

3.文化培训

其实,语言与翻译的学习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即广告语言必须反映文化特征。文化培训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人员培训的关键所在。跨文化广告传播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消费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与本土有着巨大的差异,而所有差异中对传播影响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是文化的差异。如果不懂或忽视这些在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差异,广告的可能性和广告传播的效果就可能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这就是有许多产品在国内销路很好,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却遇到了困难,甚至惨遭失败的原因。

文化培训可以从环境关系、价值观念、人的本质、宗教习俗、道德规范以及时间和活动的取向等方面进行。比如,玉兰油和宝洁在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做广告时就采用了不同的命名。而食品广告语则更需要严谨了解当地文化,因为吃喝习惯通常受区域、口味和信仰的约束。这些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饮食习惯也会反映在广告中。麦当劳在携着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的时候,却做到了在不同的国家配有不同的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有果味奶溶,在中国则配有红茶,而印度德里的巨无霸,居然是咖喱鸡做成的,因为印度教不吃牛肉,这充分体现了麦当劳文化融合的能力。再如,“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其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广告人员如果仅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习惯,所做出的判断可能恰好触犯了文化禁忌。因此,能被广告受众接受,适应文化和亚文化的习俗和状况的广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达到促进销售、繁荣市场的目的。

4.政策法规培训

不同国家关于广告实施的政策法令相异,这直接限制影响着跨国广告的进行,广告创作前必须先调查了解清楚。广告公司应对员工此方面进行细致培训,使其牢记异国法规,既达到广告目的,又绕开政策限制。比如许多国家的广告法都禁止在电视广告中使用儿童形象。又如,德国禁播比较式广告文案,意大利广告对广告选词文明度有要求,日本对每则广告的时间有严格限制,而瑞士和美国则相当宽松,等等。

5.跨文化管理能力培训

广告公司面临着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任务,因此广告公司对部门经理除了要要进行意识、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培训,还要加强其跨文化管理和执行能力的培训,培养目光长远、能应对各种文化冲突的经理人员。一般采用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来取得跨文化管理技能。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国内文化熏陶等手段增进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然后通过跨文化团队建设的方式,训练其在多元文化团队中实施管理的技巧。也可以聘请跨文化管理顾问对经理人进行专门指导,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执行力,从而实行积极有效的全员跨文化管理,形成共容的企业文化。

四、培训注意问题

篇2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经济的全球化不仅改变了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同时也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存环境的诸多方面。它意味着,在表层经济形态之下实际上蕴含着一种超乎经济范畴的深层文化机制的运作。

一、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概述

广告文化属性的问题是把广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的基础,也是关系到广告能否参与到跨文化传播中去,是否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基础性问题。同时,广告跨文化传播实际能力的显现期待着理论的研究,激励着学界的不懈探索。

(一)跨文化广告传播释义。“所谓广告文化,是蕴含在广告运动过程中的,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总和,是以广告为载体、推销为动力、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为宗旨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1]。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广告文化传播也受其影响,走向文化多元、文化融合的趋势。

(二)广告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显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原料、资本和消费全球市场的形成,跨文化公司生产、经营的全球化,以及国家民族之间种种交流的增加,跨文化传播的频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以往。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能力也越来越明显。

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过程

(一)广告跨文化传播模式。“广告跨文化传播是以广告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或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不管有意识地用广告进行跨文化传播,还是广告执行超越了文化疆域,其目的都是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超出固有认知模式的限制,准确地理解广告诉求,接受广告传递的信息,收到广告暗示而采取相应行动。”[2]

在模式中,A和B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在它们之间广告跨文化传播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了一般的传播要素:信源、编码、渠道、解码、信宿和反馈。但由于传播过程受到不同文化影响,也带有文化冲突和融合等特点,体现出文化的互动。

因此,广告跨文化传播需要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考察。在文化A中,信源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条件选择传播符号,进行编码,形成传播信息,也就是广告。在这个背景下生成的广告必然带上了文化A独有的文化价值特征。在文化B中,受众通过一定渠道接触广告对广告信息进行解码,选择性地理解广告信息,产生态度和行动。由此可见,传播过程中编码、解码等都收到了两种文化的交互影响,呈现不同文化的相应特点,并由于传播过程中文化产生了交汇和杂糅,又使得它们都具有了第三文化的意味。

(二)影响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因素。首先,文化A和文化B的差异性或可接近性。“霍尔以个人和集体为切入点,将文化分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根据信息传播对环境的依赖性大小,将文化分为强环境文化和弱环境文化。文化形态差异越小、越接近的两种文化之间,广告跨文化传播越容易。”[3]

其次,“本群体”和“民族中心主义”观念也影响广告跨文化传播。对其他文化抱有偏见、成见和歧视,对其他文化了解和理解不够,以至编码和信息失误,甚至触犯其他文化的禁忌,都会极大地影响广告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再次,传播过程的操作和传播因素本身也会影响广告跨文化传播的成功。编码、信息、渠道等要素都能影响传播结果,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态度等也极大地影响着传播效果。

三、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越文化边际的有效沟通是广告传播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何既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游戏规则进行广告传播活动,又能保持民族、本土的文化特色,如何在宣传本土化产品或服务的同时,又能树立起民族文化形象,是广告人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的。

(一)跨文化整合策略。“文化整合,又可以称为文化融合或涵化,是指当两种相异的文化相遇时,互相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并主动了解对方文化的特征,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加双方文化共享性的过程。”

(二)文化中的共性策略。应努力去寻找不同文化中人类的共性,如爱、善、友谊、亲情等。广告对大多数诉求对象来说应该是亲切的、易接受的、易理解的,它应该具有一种跨文化的包容力。

(三)表现形式国际化策略。广告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竞争时代企业实施全球市场战略的需要,是合理的,必然的。但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全球的一模一样化。事实上,要在全球完全相同的广告是很难的,至少语言就是个问题。

(四)实施本土化策略。本土化策略,是指跨文化广告传播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本土资源,根据东道国特殊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文化背景,以适合本土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经营运作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

本土化策略是解决广告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与传播效果的矛盾的有效对策,其核心就是广告计划全球化、实施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表面上是互相矛盾的,但是将跨文化广告传播作为一个连续过程来看,那么计划全球化可以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战略部分,而实施本土化则是信息的战术部分。

参考文献:

[1]陈培爱.广告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3

广告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广告语言不仅在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都独具特色的一种实用文体,而且新颖奇特的方式常吸引顾客的注意,读者不免会停下来加以思索,从而领悟其意境,并参与产品消费。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许多误解和交际障碍并非由于听不懂或不理解对方的语言,而是由于不明白对方的意图造成的。在交际中,一方虽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语法和拼写错误,但操目的语的本族人会宽容对方的错误,因为这些错误相对明显,容易克服。如果一方语言水平很高,却出现语用失误,对方会认为是不礼貌或用心不良。因此,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最大障碍。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广告中避免语用失误显得尤其重要。

Thomas (1983)将跨文化语用失误区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两种,其中,语言语用失误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附加在语言上的语用意义完全不同于操目的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将母语习惯套入目的语都可造成语言语用失误。社会语用失误是因文化差异,在交际中不了解目的语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两类语用失误的区分不是绝对的。

一、语言语用失误

由于交际一方使用歧义词语或措辞不当,使对方没能理解而造成误解,或由于交际一方没能表达清楚“言外之力”导致交际失败都会导致语言语用失误。这是因为习得者把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或将母语的对应词迁移到了目的语。由于其语用意义不同于目的语,结果造成失误。

1.语用规则的迁移

对应词或对应句式结构从母语向目的语迁移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

Guo’s Totally Nutritious Slimming Extract(国氏全营养素).

A Completely New Concept of Scientifically Reducing Fat.

Guo’s Totally Nutritious Sliming Extract在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人看来就觉得有些古怪、难懂。其古怪之处就在于它的结构。在汉语的认知模式中,表示药品性能的修饰词加上药类名称符合汉语的语用规则,就如“全营养”可以成为药物名称的一部分,放在药品类名“素”之前,并成为该药品名称的一部分,如“抗生素”“维生素”等,类似的还有“脑轻松胶囊”,“镇脑宁胶囊”,“气滞胃痛冲剂”,诸多的“……减肥茶”等。这种命名方法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同,可以使消费者对产品留下良好的深刻印象,并且对消费者具有说服作用。

在欧美文化中,英语的认知模式并不认可这样一种产品名称结构,在英美人士看来“Nutritious”,“Slimming”只是该药物的性能和效力,是对药品的褒义评价和宣传,很容易使欧美消费者误解。按照英语的认知模式,药品名称通常只有一个表示药名的单词,不必附加过多的修饰语

2.语用意义的迁移

这也是英文广告中的经常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杭州西湖藕粉”是我国的著名营养食品。以前,当其产品投放到国际市场时,销路上屡屡受挫。其英文对应词“Hangzhou Lotus Roots Starch”不适宜的语用意义迁移正是产品营销策略失败的原因之一。“lotus roots starch”是汉语“藕粉”的对应词。“粉”在汉语字典中被定义为“细末儿”,因此“粉末状”是“粉”在汉语图式示意认知模式中的一个属性。而在英语中,“starch”除指“粉”或“粉末状”的物质外,还是“a white substance that is found in quite large amount in bread, potatoes, etc.”在英语的暗喻认知模式中,“starch”暗示着有长胖和增加重量的危险。因此,汉语“粉”的语用意义和英语“starch”的语用意义迥然不同。

3.泛化语言语用规则

泛化语言语用规则包括不恰当地套用母语的句法和语篇结构,以及因目的语的一词多义与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语义、用法上的差异而造成的失误。这种失误在中译英的广告中屡见不鲜。下面,所例举的广告就是典型例子:

TPIC persists in the principles of“Quality first, reputation supreme, best-quality service and, customers satisfied”and welcome customers of various circles to select and use TPIC products. We hope Angel Brand Printing Ink will be contributive to the world printing trade.”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优质服务,顾客满意,欢迎各位顾客选用TPIC的产品;我们希望天使牌油墨将为世界印刷事业作出贡献。

这种由原文直译过来的英语广告在国内随处可见。看完这则英文广告,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译文,而不是地道的英文广告。首先,这则广告的句子冗长,结构复杂、单调,非常拖沓,没有广告英语句子简洁、优美、多样的特征;其次,文词繁琐、生硬。其中,某些表述有失偏颇,缺少广告英语用词简洁、新颖、独特的优点;再则,这则广告看不到广告英语语篇灵活多样、口语化的影子。这样的广告在英美读者眼里显得乏味、别扭,既无法引起读者的好奇和兴趣,更无法吸引读者参与到其中来。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社会语用失误

1.联想意义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种物体、同一个单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联想。我国生产的“白象”牌电池,大象是最为庞大的动物之一,预示着该电池的容量能像大象一样大,能够持久耐用。但译者直接翻译成“white elephant”,而在英语当中,“white elephant”是累赘,无用的东西,与原意截然相反,目的语消费者无法了解此电池的特性,反倒退而远之。这一主要失误在于忽略了这些品牌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联想,不同的情感意义、内涵意义和映射意义。所以,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引起消者的好感,更别说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社会价值观念的迁移

法国的Opium男用香水,被翻译为“鸦片”推向中国市场,希望该香水像鸦片一样一经适用,永难放弃。但是,该广告招来我国消费者的猛烈抨击。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该公司忽略了鸦片在中国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不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及生活方式也呈巨大差异。面对国外顾客的广告,一定要迎合国外顾客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以上广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跨文化语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与价值、观念、信念有关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失误。可以看出语用失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正如前面所说,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讲本族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法错误,但很难原谅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2.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4

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在广告的传播过程中,各个国家都会有着不同的解读,我们应不断地将各国文化进行融合,在广告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加强各国对其理解的程度。在广告的传播过程中,若其他国家对于该文化理解的程度不够,就会产生误解。而一旦存在误解,就会使其对产品的认同度下降,甚至产生对生产国的文化的误解。本文结合当前跨文化广告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分析。

一、跨文化广告误读的原因及影响

文化认同在各国交流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彼此间没有达到文化认同,那么就可能会存在着文化误读的情况。若在长时间内,对某国的文化都存在着误读现象,那么文化身份就会成国家间交流的障碍,不利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下面主要分析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文化偏见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文化误读之会不会产生,取决于对待其他国家的态度是理解还是误解。成见与偏见,在不同文化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会使得人们对另一文化甚是反感,只看得到对方的缺点,却不能客观地进行评价。种族中心主义也会使人们产生文化的优越感,而俯视其他文化。例如,由于美国对于自身种族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越感,使其对于中国的经济产生了相应的不认同。在此过程中,中国只看到了美国的优越感,长期发展下去,也会对美国产生偏见。由此可见,带着偏见的眼光看广告,会使文化间的认同度降低、矛盾性增大,不利于对广告所传播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以及解读。长此以往,还会产生明显的文化冲突,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二)不对等的广告话语权以及民族意识

广告,就是通过语言从而使得产品的优势得以推广,而话语权在其中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多欧美国家将广告的话语权垄断,成为了广告真正意义上的掌权者。由于没有竞争的存在,其内部的早期伪装便进一步暴露。并且,由于这种不平等长期存在,会使被压迫的国家力图反抗,不利于国际环境的稳定以及跨文化广告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三)不同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

不同文化的背后,其价值观念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从客观上来说,不同文化由于通过大量的个体的使用和传播,使其形成了差异,因此,文化差异与理念差异较类似。因为不同文化产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所以其通过不同文化表现出的广告的知识背景也不相同。由于受到此因素的影响,会使其他国家对其产生第一印象,若这一第一印象没有正确的树立,并且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会产生文化冲突。例如,中古早期,各国实行中央集权制,权力的划分明显,人们各司其职,自律性强。由于美国崇尚自由,则会难以接受中国的文化;而出于美国对地位以及金钱的过分崇拜,无端地将自身高大的形象进行了故意的扭曲,以达到引起关注度的目的。由此可见,我们应注意广告所传达的价值观,减少其他国家对其产生的误读的可能。

二、实现文化认同从而实现跨文化广告的有效传播

文化认同,即人们对于他国文化的认同态度。若想在文化交流中产生文化认同,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文化的适应、整合以及超越。文化认同不仅能使得本国文化得以被他国理解,还能进一步扩大广告的影响力。

(一)文化适应,在文化发展中对于存在的差异进行适应

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能被跨文化者所理解的内容,但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文化被贬值了。在此过程中,跨文化者应加强对其他文化的适应以及理解的程度,从而使别国的文化得到充分的尊重。文化适应的能力,是在不断地对他国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广告的编辑,主要应针对当地的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因此,为了得到各国的认同,就要对不同国家的价值观进行融合,从而找到共同点。

例如,中国和美国两国间的跨文化广告中,只有两国对于彼此间的文化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更深一步地理解该广告的含义。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在中国,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地在可口可乐的广告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印上“福”字以及将亲彩融入其中,更增添了其中的民俗色彩。与此同时,其与美国精神中的可口可乐文化进行了良好的衔接,使两国的文化得以揉合,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于该广告的关注,与此同时,可口可乐的销量也十分可观。

(二)文化整合,在跨国文化传播中采用全新的方式

随着文化在不同国家间的渗透,世界已成为一个整体,而在这个整体之中,又包含着不同国家的文化。长期的文化融合,会产生文化在大体上的一致性,因此,在今后发展中,我们应进一步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整合。而实施文化整合后,不仅能使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更好地融合,还能够减小差异,促进他国对于本国广告含义的良好的理解。

例如,在麦当劳广告中,为提升其亲切感以及加强负责任的态度,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将“爱”作为主题。虽然国家间的文化存在着差异,但对于爱与责任的理解都大致相同,因此,在进行文化整合后,若采用该方法,则可以更好地使广告在跨文化的情况下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文化超越,实现跨文化广告一体化的方式

在国家间的广告竞争中,部分国家为了使自身的商品得到国外的认同,会寻找相应的办法,将本国的文化与外国的文化相比较,从而实现文化的超越,渐渐地改变国外人民的生活习惯,使其慢慢地接受该国的产品。在我国,这种情况大多数表现为外国文化对于中国的文化的超越。

麦式咖啡,起源于西方,但在当前的中国却有着极大的市场。究其原因,就是成功的文化超越。中国是一个习惯喝茶的国家,对于咖啡一开始难以接受。因此,刚开始时,麦式咖啡的市场十分的小。但麦式咖啡从中国人喜欢喝茶的习惯入手,将其列入传统的范畴,而引导喝咖啡成为中国的时尚,从而使市场有所扩大。并且,通过对消费人群的观察,麦式咖啡将广告感性化,与文艺生活挂钩,从而进一步扩展了消费的人群。也使得该国文化侵入中国,不仅使咖啡得到了认同,还打开了中国的咖啡市场。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文化的特性各不相同,因此,为使本国的跨文化广告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及理解,就需要从上述的三方面着手,不断地加强对与他国文化的了解以及文化的超越,从而使本国的跨文化广告达到应有的效果,使相关产品的国际认同度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为北京恒美广告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刘卫星,马晨.西安乱弹“谈西安”――价值共同体构建下的广播广告文化营销[J].中国广播,2012(8).

[2] 潘伟胜.文化营销:纸媒广告经营模式转型初探[J].中国记者,2014(4).

[3] 黄海翔.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营销策略[J].新闻爱好者(上),2010(8).

篇5

广告活动作为一种大众传播行为,通过符号化的运作,赋予商品以意义和价值,成为了商业社会企业竞争和品牌运作的利器。广告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广告在传递信息,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受众的生活方式,广告已然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社会化运行机制。

一、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内涵

每种社会现象都有其文化背景,广告概莫能外。广告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仪式。广告文化主要指的是“蕴含在广告运动过程中的,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总和,是以广告为载体、以推销为动力、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为宗旨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①广告具有文化的属性,它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是广告生存的基础。文化的发展变迁主导着广告的传播水平,广告内容及其表现传达形式中形形的价值观也都根源于文化。当消费者把商品同社会地位、文化品位、生活理想等联系在一起,物质属性的商品就具有了文化的内涵,商品消费也就变成了文化消费。

广告传播文化,同时广告也改变了文化。现今广告已成为创造文化的重要方式。一般而言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广告对这三个层面文化的发展与变迁都有着积极的能动作用。物质层面上,广告传递商品信息,促进商品销售,加速了器物文化的形成和进化。制度层面上,商业广告参与社会经济制度,作用于社会经济秩序;公益广告参与社会制度、作用于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选举广告则参与政治制度,作用于社会民主建设。观念层面上,广告具有明显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等文化观念的导向性,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观。总之,广告传播根源于文化,同时广告传播也在阐释与建构文化。

跨文化广告传播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传播形式,它是一种涉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带有文化差异性的广告文化的传播活动,它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需求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多样性的世界决定了多样性的文化,“文化的多样性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表现”②,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得跨文化传播成为可能和必要。经济全球化在目前已经以时代潮流的方式成为一种普遍的、不可抗拒的主导力量。全球化不仅是资本、产品、服务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通,附着在商品及服务上的文化成分越来越高,文化的全球化流动也日益加强,而广告则是文化全球化流动的重要载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格局多样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商品生产出现了数量激增、品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从最初追求“量”的满足时代,过渡到“质”的满足时代,继而来到“情感”满足的时代。“消费者要求商品不仅具有物质效用,而且还要满足消费者寄托情感、展示个性、愉悦身心等感性的和精神的需要。”③广告的跨文化传播契合了全球化背景下消费者多层次性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了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推销产品,传递品牌理念,争夺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跨文化广告在承担经济角色的同时,也将企业理念、输出国的观念形态与意识形态、输出国的文化传递给了输入国。这其中所具有的输出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深刻的影响着输入国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元素的内涵

何为中国元素?改革开放后,中国元素随着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的本土电影开始重新走出国门。近年来全球范围的“中国元素”热悄然而起,瑞士名表典范Swatch品牌的京剧脸谱腕表、世界知名珠宝制造商法国Cartier的“祝福中国”系列吊坠、意大利时尚品牌Gucci的2008北京奥运限量版中国红单车等,中国元素走向了世界。中国元素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它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它往往以各种文化符号或者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中国元素概念的提出是时展的产物。2006年第13届中国广告节上,上海梅高发起了“中国元素国际创意论坛”,“中国元素”这一概念正式进入国人的视野。2007年的“奥运精神”、2008年的“盛世中国红”、2009年的“中国力量”,中国元素以星火燎原之势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关于中国元素的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梅高董事长高峻认为“中国元素不是一种图案,它是由中国文化派生出来,用于沟通使用的素材,是体现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④广告人朱海良则认为“所谓中国元素,应该是中国独有的,能反映中国,认知中国的东西。除了具象的之外,比如龙、旗袍、长城、书法等图像化或者符号化的东西,更应该包括那些抽象的,如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习俗习惯等。如果来自中国传统的元素是中国元素,那么能够反映现代中国的各种东西也应该是中国元素。”⑤

其实,中国元素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结晶,它一直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元素的强势盛行来自于中国文化的强势,文化的强势需要有先进政治、经济、生活方式的支撑。特别是20世纪末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复兴,中国元素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受到了重新审视。随着国家实力和国家地位的上升,“中国元素”成为展示自我,塑造国家形象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中国元素不能被简简单单地定义为“中国传统”或是“中国符号”,抑或“中国精神”,历史的以及现实中的先进性的中国经济、中国文化、中国思维方式、中国式表达等是形成中国元素的根本。在目前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中,中国元素将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争夺话语权的利器,而“中国元素运动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抗以西方化为主导的全球化的一次文化突围。”⑥

三、跨文化广告传播与中国元素

广告在传递商业信息的同时,也在传达文化信息,构建文化环境。广告传播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折射。最有成效的广告,应该是通过对文化的分析,把握文化的发展趋势,在广告中把文化观念提炼和表现出来。中国的跨文化广告传播要以本土文化为依托,兼容外来文化之精粹,在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融合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的事实是“中国元素”在各个领域广受欢迎,当然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是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实力的增强,这就为中国的文化传播和中国企业世界性品牌的塑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而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充分运用中国元素,利用中国元素唤醒中国文化,重塑中国文化的魅力世界成为了我们必然的选择。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元素在广告跨文化传播中也存在着不小的障碍。

广告跨文化传播是以广告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或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不管有意识地用广告进行跨文化传播,还是广告执行超越了文化疆域,其目的都是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超出固有认知模式的限制,准确地理解广告诉求,接受广告传递的信息。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在符号与所指物间并没有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人们主观赋予的,并且因文化而异。”⑦因而广告跨文化传播需要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考察。

中国元素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其在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的障碍。中国元素作为一种符号存在于广告当中,它需要在一个文化范围内才能够被解读和理解,才能够传递出其中的审美情趣。当中国元素广告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就可能会遇到中国元素形象表意的断裂问题。二是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障碍。假设广告创意表意已经为跨文化受众所理解,但是又会遇到两个问题,即情感认同上的问题和道德观念标准上的接受问题。受众理解了中国元素广告创意之后,会不会接受,能否体会到其中传达出来的情感和价值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元素广告所涉及的事物和观念会否出现不同文化下的道德宗教禁忌也值得注意。

因而,我们要真正发挥中国元素在跨文化传播中应有的作用,就需要克服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的障碍以及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上的障碍,在跨文化广告传播过程中做到一体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实现文化整合。当然,正如有学者所认为的:“‘被建构’了的中国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涉及到权力、利益及其支配下的知识形态被建构的深层问题,成为‘文明的冲突’重要组成和外在表征之一。”⑧我们进行中国元素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前提是要争取中国元素的话语权,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传播明确而又符合现代中国特质的“中国元素”。这种中国元素必须是中国化的,同时又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

参考文献

①陈先红,《关于广告文化的理性思考》,《现代传播》,2003(2)

②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32

③沈晴,《全球化语境中的广告文化》,《新闻爱好者》,2007(11)

④何德珍,《从中国元素看中国式广告的崛起及发展策略》,《学术论坛》,2007(7)

⑤杜向涛,《“中国元素”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⑥吉汉、刘蒙之,《三十年来的中国元素运动》,《新闻知识》,2009(5)

⑦[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7

篇6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18-01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活动迅速地加深,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致力于拓展海外市场,树立国际品牌。于是,广告的翻译需求越来越大,广告翻译的质量问题也越显重要。然而,广告不仅是商品的推介手段,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价值。那么要想实现广告的有效信息传递,翻译的过程中就必须考虑文化这一因素。本文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广告的翻译,试图探索出一种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有效信息传播的广告翻译方法。

一、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受地理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文化在哲学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基本的哲学观念,中华民族坚持一元论;然与中国文化不同,欧美文化历来坚持多元论,强调物质的多样性,自然界的变化与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外,受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中西方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例如,中国人推崇集体主义、权威观念和思乡之情,西方人倾向于个人主义、自我价值和迁徙之好,倡导冒险精神。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其产生的过程和宣传作用的发挥都折射着文化信息的传递。因此,广告的翻译,必须考虑文化因素,从跨文化角度去考虑广告译本接受者的期望和需求,从而实现广告的高质量翻译。

二、从跨文化角度出发,探索广告翻译策略

从跨文化角度谈广告翻译,简言之,就是译者在翻译广告时,考虑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差异,认真研究中西语言、文化、消费心理和审美价值的差异,利用相应手段或策略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文化转换,运用创造性思维,摆脱语言形式的束缚,译出译语文化接受者喜闻乐见的广告,从而实现其市场效应。具体来说,有四种可行的翻译策略:直译,浅译,深译,转译。

(一)直译

直译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文化规范以及不引起消极联想意义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形象,通过利用不同民族在思想、行为或者文化背景方面的共性,直译广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类似的感受。通常,那些原文意义明确,句法简单,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一致的广告适合直译法。

例1:眉笔像花瓣一样柔和。Our eyebrow pencils are as soft as petals.

因为原广告简单明了,直接翻译的译文在译语读者看来,也能清晰明白地了解广告中商品的特性,所以这里采用直译法比较合适。

(二)浅译

浅译法是指以“浅化,轻化,淡化”为原则,将源语言文化中的特殊概念“浅化”为一般性的概念,将原广告中理论性强,抽象不易理解的要素“轻化”为通俗易懂的译语语言,将不适合译语表达习惯和不符合译语读者接受欣赏习惯的成分以“淡化”的原则进行必要的删减或者改写,最终目的是翻译出明白贴切,易于理解,令译语读者喜闻乐见的广告。

例2:本产品是根据中医理论“腰为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及“内病外治”的医理,采用高科技方法研制的保健药品。This product is a new kind of healthcare medicin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CM theory about kidney with the latest high technology.

该译文省略了繁琐的中文医理的描述,简译为TCM theory, 便于外国读者的理解,更容易实现广告宣传的目的。

(三)深译

该译法是指译文不只局限于对原文表层信息的转述,而是对原广告的理解的加深,将深层信息以更加透彻入理的方法或者增添法用译语表达出来。

例3:For the road ahead.(本田汽车广告语)康庄大道本田车。

这里,如果直译的话,广告会显得平淡无奇,无法实现其吸引顾客、促进宣传和销售的目的,译文根据译语读者需求和期望,增添了文化形象,“康庄”富有前途光明、旅途顺利的内涵,这样广告译文便具有了更多的吸引力。

(四)转译

转译法是指用具有相似文化意蕴的译语文化形象来替换原文的文化形象,以便更好地赢取读者之心,实现广告的商业功能。

例4:中国杜康,酒中皇冠。Chinese Bucchus,King of liquors.

为方便西方读者理解,该广告的英文版将原广告的“杜康”转换成为希腊文化中的酒神Bucchus, 两位都是与酒相关的重量级人物,而这一转化可以在译文读者中实现原文读者对广告的理解和定位,便于广告发挥其市场效应。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对广告的理解,对文化差异性的理解,并且将二者结合起来,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但是,对于真正指导广告翻译,本文还比较笼统、概括,还需要更多的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补充。

【参考文献】

篇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符号都蕴涵着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都与文化有关。在文化沟通方面,语言与非语言符号都是习得的,“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象征以及意义是由每一种文化教给它的成员的”②,比如“龙”字,英语通常把“龙”翻译为“dragon”,是一种很可怕的动物,这与中国人心中神圣的图腾“龙”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文化既教我们符号,也教我们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在吸收某种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符号的意义。跨文化传播在语言符号方面的难度就在于“理解任何文化的语言意味着必须超越这种文化的词汇、语法和范畴。扩大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角度而达到一种宏阔的视野。”③

我们在日常进行交流时使用词语好像毫不费力,这是因为我们对词语产生的意义达成了高度的共识。我们的经验背景十分相似,所以给正常交流中使用的大部分语言符号基本上赋予了相同的意义。但是当我们一旦置于一个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国际市场,我们面临着众多的语言文化差异——语言文字的种类、使用范围、使用习惯、语言歧义时,就必然会产生沟通的障碍。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无论是品牌名称,广告文本还是包装及说明,广告语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造成的误译、误读或误解,主要是缺乏对语言差异的深入了解所致。翻译既不是建立在共同的词汇基础上,也缺乏熟悉的指标对象,以至广告想传播什么信息与实际传播了什么信息有时是不一致的。

我国出口的白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各国十分畅销,但在美国市场却无人问津,因为白象的英文“White Elephent”,其意思为累赘无用令人生厌的东西,谁也不喜欢。美国布孚公司在德国宣传该公司的薄棉纸时才发现,“puff”在德语里是“妓院”的意思。CUE作为美国一个牙膏的品牌名,在法语俚语里却是屁股的意思。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完全没有攻击性的品牌名称,对于另一种语言的人们或许就很具有攻击性。语言的差异使得一些信息不是被错误传播就是根本无法传播,即使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文化中都会有完全意想不到的语意。由此可见,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广告传播,语言文字如何得到当地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语言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作深入的了解,精通受众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特色;了解文化造成的词语的直意、隐意的变化,以免产生歧义而影响广告效果。广告中有很多反映各民族事物和观念的语言,它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特定的价值观,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用对等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无论哪个国家、民族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忌讳,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风俗,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尊重,正如ABB总裁阿西·巴尼维克所言:“我们如何能取消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呢?我们没有并不应企图去这么做。但是我们的确需要增进了解。”④不同的社会习俗对广告的影响很大,对于跨文化广告传播来说,只有了解与尊重当地特殊的风俗习惯,有的放矢地传递信息,才能使广告奏效。

尊重风俗习惯意味着广告信息不能触犯当地的禁忌,否则将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受到抵制。比如对性有着特别禁忌的东方国家如泰国和印度,广告一旦涉及到“性”,很可能冒犯风俗。里斯特公司(Lister-ine)试图将它著名的美国电视广告照搬到泰国,该广告表现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手拉着手,一个建议另一个用里斯特治疗其呼吸困难。这一广告没有获得成功,因为在泰国公开地描绘男孩与女孩的关系是无法接受的。后来当广告把人物换成两个女孩后,产品的销售就明显地增加了。

有时“甚至一些无意识使用的颜色、数字、形状、象征物、身体语言等等都可能会潜在地冒犯某种特定的文化习俗,”⑤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数字、颜色、动物形象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百威公司广告中的青蛙形象已深入人心,它的很多广告都是以青蛙为“主人公”,并用青蛙叫出公司品牌。但它在波多黎各却使用一种叫做“coqui”的当地吉祥物,因为波多黎各人把青蛙看作是不干净的。

再如,“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其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很多时候人们经常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习惯,所作出的判断可能恰好触犯了文化禁忌。

三、价值观念

每个人乃至每个民族,都是在价值观的支配下行事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会使同一事物异化,并被拉开距离,使得事物有天壤之别。广告作为商品信息与文化信息的传播载体,必然会融进民族文化特定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当广告从传递有形的产品信息转向传递无形的文化附加值之后,广告中很多反映本民族文化事物和观念的诉求,都再现了各特定文化的价值观。而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就是如何理解不同文化人们价值观的差异,因为价值观所反映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准则、态度等等,实质上代表了社会的意志和广大消费者的意志。所以一旦广告中传递的价值观得不到认同甚或引起反感,那么广告当然会受到排斥。耐克精心打造的广告语“Just do it”(想做就做),以其对自我、个性、叛逆的推崇和张扬而风靡美国,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理念。但是这一广告所宣扬的价值观在香港和泰国等地却没有产生应有的共鸣,该广告被认为有诱导青少年不负责任、干坏事之嫌而屡遭投诉,无奈耐克只得将广告语改为“应做就去做”以平事端。

四、宗教与法律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从消费的角度看,既有精神消费的内容,又有物质消费的成分,能满足人们的双重需求;从传播角度讲,它又是能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注意力元素。因此,把宗教作为广告传播的题材元素,除了能立即引起受众注意外,更有不可低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宗教作为敏感的话题,也容易引起争议,对广告传播而言,这本身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中外广告史上以宗教入题的很多,由于宗教元素运用不当而引发的争议、冲突甚至诉讼在国际广告界也是屡见不鲜的。1989年春,超级巨星麦当娜为百事可乐拍了一部广告片,并作为其新歌《像个祈祷者》的音乐电视。这个耗资500万的广告片在美国及世界40个国家同时上映,场面感人。然而在“百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麦当娜又为同一首歌拍了摇滚版,并在音乐电视台几乎同一时段的黄金档播出。在这部渎圣的音乐电视中,麦当娜在燃烧的十字架前跳来跳去,向人们展现手掌上的圣痕,还和一个黑人圣徒在教堂的长椅上亲热。这部片子立刻激起公愤,“百事”不得不撤下它的广告。

广告被喻为“带着镣铐跳舞”,除了宗教,广告的“镣铐”还有法律。国与国之间对广告内容、形式和传播等方面在法律上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法律层面上对广告控制的日益加强已成为广告业的一个普遍趋势。不同国家有关广告实施的法律、法规、法令、政策各异,它们直接限制、影响着跨国广告的进行。因此,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必须了解各国的法律环境,知晓并遵循各国政府制定的有关广告的法规。一般而言,在法律上各国政府关于广告的各种规定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对某些产品的广告限制。如,2003年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决议,从2005年7月起,禁止在报纸、广播和互联网上刊播烟草广告,也禁止烟草公司赞助一级方程式等国际性体育赛事。此举是为了减少德国、希腊和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居高不下的烟草消费量(但禁止播发烟草广告的范围不包括电视台,因为电视广告受到欧盟其它法律的保护)。

篇8

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学界和业界多热衷于讨论究竟是“全球化”还是“本土化”,是“创意标准化、制作地方化”,还是“全球策略、本土执行”或“全球观感、本土策略”。这些讨论可以简单地归结为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广告受众,应该采取的不同广告策略、广告表现形式。对该问题的探讨,人们习惯于从思维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从广告本身着眼,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广告传播的相同内在逻辑。这个不变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广告必须同消费者特性紧密结合,而不同文化中消费者的复杂多样,只是反映在广告表现形式的多姿多彩。

一、“欲望”及其对广告表现的制约

1、广告的内在逻辑之一:欲望叙事

在现代消费过程中,人与产品的实用关系变得次要了,更重视产品蕴涵的意义,这个意义包括感觉、态度、幻想、体验等等,“平凡与日常的消费品,与奢侈、奇异、美、浪漫日益联系在一起,而它f门原来的用途或功能则越来越难以解码出来”。产品本身是相对固定的,其意义是被赋予的。那么意义是如何从一个抽象的幻影凝聚到具象的产品上去的?广告为它们架起了“欲望之桥”。欲望源于匾乏感所带来的不满足,这种匾乏感是由于现实体验与理想状态之间存在差距,所以,广告中欲望的具体表达方式就在于制造差距。广告不断地展现出让人眼花缭乱的美好景象,不断地拉大现实体验与理想状态的差距,“让人们因为视野扩大而痛感被排除在外并因此而产生匾乏感,(广告)又不断推出消解匾乏的对象,使人们去按照广告形象的指示购买,以缓解僵乏的焦虑”。由匾乏而欲望,由欲望而购买,广告的使命完成了。“欲望”是现代广告的根本话语方式,成为广告的内在逻辑之一。

围绕欲望而进行的广告叙事有两种方式:其一,发现目标消费者的欲望之后,尽量按照受众的动机和欲望来创造广告的形象,在广告中利用各种广告元素的编织与叙述(最终落脚点是产品)对其进行满足。在这里,被满足的欲望应该是真实的欲望。其二,创造出消费者本来没有的或是揭示消费者尚未发现的欲望,然后再由广告继而产品对其进行满足。在此,广告自身完成了一个“造梦—圆梦”的过程。在这里,欲望是虚假的欲望或称深层的无意识需求,广告正是把那些最深层次的欲望通过形象引人到消费中。

2、欲望对广告表现形式的制约

欲望的存在,使广告脱离了单纯的经济功能而具有了社会维度。在跨文化传播中,广告利用欲望进行叙事,就必然要考虑到不同文化因素对广告形式的制约。

广告中所包含的欲望分为真实欲望和虚假欲望,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消费者群体来说,这两种欲望都不尽相同。就真实欲望而言,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因为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水平、生活情境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广告中所含的真实欲望离不开目标消费群体的特点。就虚假欲望或称深层次无意识需求而言,创造出消费者本来没有的欲望,并不是说可以忽略消费者本身的特点而随意制造。有人说广告是“把我们的梦想偷去加以重新包装,然后又高价卖给我们,那么这里的‘梦想’就肯定不是真实的欲望,而是虚假的欲望”,这里的“我们”即指目标消费者。虚假欲望的造梦材料是被消费者自身所限定的,广告所创造的虚假欲望的原初形态是早已存在于消费者内心的,只是广告将其组合、整理、外化、包装,最后展现给原本制造它的人。因此无论真实欲望还是虚假欲望,无论“满足—创造”模式,还是“创造—满足”模式,它们在使用中的具体形态都要因消费者的具体特点而定。

欲望在广告中体现为广告所展示的理想状态优于消费者的现实体验,这其中的变量有二,即消费者的现实体验和理想状态。不同消费者所处环境不同,主观感受不同,因此现实体验千差万别。广告必须了解影响消费者主观感受的文化因素。而广告展示给消费者的理想状态虽不是现实的客观存在,但不能不顾现实、漫无边际,否则就失去了它被应用于广告的意义。总之,理想状态与消费者的自身因素密切相关,欲望永远是关于目标消费者的欲望,永远要以消费者的特性为根据。

二、遵从性心理及其对广告表现的制约

1、广告的内在逻辑之二:利用遵从性心理降低产品的心理成本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产品一旦生产出来,经济成本是一个定量,心理成本是一个变量;降低经济成本的任务由生产厂家完成,降低心理成本的任务由广告来完成;经济成本制约着商品的价格,心理成本则制约着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的难易程度。而群体压力是决定心理成本的重要因素。“只要某一商品的形象是被社会认同了的(比如认定它是某种身份的象征),那么,不管它的经济成本是高还是低,你在购买它时花费的心理成本都别氏的(不存在社会的‘拒绝心理’)。反之,你所花费的心理成本则会很高”。这里的“社会”指的并不是社会学或人口学意义上的社会,而是指群体,因此,广告在考虑心理成本时就不得不考虑“群体”、群体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遵从性心理。

遵从性心理反映在消费活动上,就是消费者倾向于购买群体所认同的产品。广告常常通过展示或告知消费者所在的群体中的所有或大多数成员正在做广告中所宣传的事,从而使消费者感受到群体压力,产生遵从性心理,以此达到降低心理成本、促使购买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那些标榜个性张扬、鼓吹标新立异的广告,其背后所依仗的仍然是遵从性。首先,这个“个性”是广告提供给消费者的。手机的多种彩色外壳,“给你提供个性化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只能在广告(产品)所限定的范围之内进行,于是手段的自由多样性掩盖了目的的强制单一性。其次,“我选择,我喜欢”(安踏运动鞋)之类的广告张扬自我,“喝贝克,听自己的”(德国贝克啤酒)之类的广告标榜不随波逐流,其实,这里面的“我”、“自己”指的都并非具体的消费者个人,而是指该细分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正是对“我”、对“自己”最有影响、最能施加压力的群体。“我”选择,是因为和“我”相似的这一群体中的别人都这样选择;“听自己的”,其实是听和“自己”具有相同特征、爱好、兴趣的“大家”的。表面上个性张显的背后起作用的仍然是无意识的遵从性心理。广告是让消费者忘却他们所选择的个性化产品、个性化理念、个性化生活方式是早已有人为他们限定好了的,而且为他们所属的整个群体共同拥有。消费者也因所属群体的认可而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样一来决定购买产品变得容易,使用产品也变得心安理得了,于是心理成本随之降低。

2、遵从性心理对广告表现的制约

遵从性心理来自群体压力,社会文化的不同决定了群体压力的作用方式也不同。

第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这两个群体都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产生重大影响,都是广告表现的重要元素。初级群体特别是家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家庭耐用消费品,如冰箱、空调、家用汽车等的购买通常由家庭成员共同决定。初级群体在不同社会文化中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功能,对消费者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西方,“初级群体,尤其是家庭,其重要性出现了历史性的下降,而相应地次级群体的重要性在上升”。在中国,虽然家庭结构也从大家庭走向核心家庭,但由于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影响,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间的往来比西方家庭要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家庭整体意见的决定作用都比西方社会要大得多。因此,西方染发剂广告说:“你的朋友都在用它,而你甚至还不知道”,中国大宝SOD蜜广告则说:“我们全家都在用”。

第二,内群体和外群体。群体成员对于他们的内群体都有信任的感觉,而常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外群体。广告在利用消费者这一心理特征时要充分肯定其内群体,以博得消费者对广告的好感;同时还可以反其道而用之,通过对外群体的否定来获取消费者对广告的认同。这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时有体现,国外广告在传播中通常要进行目标地的本土化,消除当地消费者的文化戒心,自然而然地接纳该产品。

第三,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比别的群体更大地影响了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怎样的意识”,因此,广告可利用消费者对参照群体的心理依赖,通过展示参照群体的态度、行为、观念来说服目标消费者。比如目标消费者是处于创业阶段的年轻人,广告就可以成功企业家的形象来推销产品、服务或观念,因为成功企业家正是目标消费者所期望成为的人,也是他们的参照群体。

三、利益及其对广告表现的制约

1、广告的内在逻辑之三:对广告主体利益进行易容

无论现代广告包含了多少经济、社会、文化功能,帮助广告主体获得最大利润是最根本的,是各项功能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点。然而,只要涉及利益,整个问题就变得敏感起来。加之各方利益并不总是和谐一致的,甚至在大多数清况下,利益是冲突的,于是广告就巧妙地将自身利益改头换面,使消费者在“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眩晕中把自己的利益拱手出让了。这就是广告的内在逻辑之三:利益的易容术。利益的易容术通常有3种方式:

第一,转化。在广告中,消费者的利益被扩大,被放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广告自身的利益则被缩小,甚至隐匿于无形,比如,“价格实惠、量又足,我们一直用它”(“大宝”),“天天特价样样动心”(华联超市)。

第二,提升。广告中产品的优势被无限提升、扩大,如洗发水能“美化您的生活”(P&G)、牙膏就能让你“健康清新每一天”(黑妹牙膏)。此时,广告不再做具体利益点的承诺,而是将产品的优势提升到了这种形而上的层面,消费者为了这些无形的东西心甘情愿地付出有形的代价,快快乐乐地接受了广告也接收了它的产品。

第三,涵盖。使广告的利益被更大群体的利益所涵盖,而这个更大群体一定是包含消费者在内的。当传播者的利益同受传者的利益方向一致时,信息更容易被接收,劝服更容易成功。在广告传播中,设法使广告主体与消费者双方利益的方向“看起来”似乎一致,以期消除消费者的拒绝或戒备心理,比如“长虹,以民族昌盛为己任”。

2、利益的易容术对广告表现的制约

或者突出消费者的利益,使广告主体的利益隐而不见,或者通过种种手段使广告主体利益同消费者利益方向一致,从而达到促进购买的目的,这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准确把握目标消费者的利益。不同消费者的利益体现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消费者对同一利益的理解也不同,这既受个人具体状况的制约,也受他所处的文化整体环境的制约。

第一,物质利益是消费者最优先考虑的利益,这些利益既优先于对公正和福利这样的普遍价值的认同,也优先于对于一些非物质利益的追求。因此,在广告中对消费者关心的物质利益点的把握尤为重要。不同消费者关心的具体物质利益点是不同的,这个利益点由其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思维习惯、社会地位、角色身份等决定。很显然,针对工薪阶层提出的“老百姓买得起、用得上的名牌。”(高路华彩电)对高收人阶层并不具诱惑力。

篇9

    二、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广告宣传

    (一)可口可乐中国广告的特点

    1.品牌商标翻译体现中国文化

    在初入中国时,为了能使产品为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可口可乐公司特请在伦敦任教职的精通语言文字、熟谙消费者心理的华裔设计中文译名,苦思良久后译成了经典的“可口可乐”,替代了之前的“蝌蝌啃蜡”。该译名采取了双声叠韵方式,音意俱佳,读来朗朗上口,同时又显示了饮料的功效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这个倍受翻译界人士赞赏的中文名字,甚至被认为是比原名更美的翻译。可口可乐在中国迅速家喻户晓,这个名字功不可没。

    2.运用本土(中国)形象

    在可口可乐的广告中,“明星”是可口可乐永远的题材。进入中国后,可口可乐公司拍摄广告时开始启用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名人明星。先是陈美,“雪碧,冰冰亮,凉透心”;然后是新生代偶像谢霆锋出演的可口可乐“数码精英总动员”。2000年末公司又推出“谢霆锋、林心如、张震岳”三人组的“月亮/滑板”篇。聘请了港台的当红明星陈慧琳、林心如、张惠妹、梁咏琪等,极力体现“活力永远是可口可乐”的基调,走“年轻化”路线。2001年春节之后,跳水明星、三届奥运冠军得主、中国跳水皇后伏明霞与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签约,成为新世纪“雪碧”企业形象在中国的第一位广告代言人,并在年内连续拍摄了两辑广告片。

    3.重视本土(中国)文化

    在产品包装上,可口可乐开始本土化,充分挖掘中国的民族特色。2000年春节,可口可乐公司推出“舞狮篇”。龙是中国传统吉祥物,舞龙更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庆典节目之一,表明,可口可乐开始抛掉“美国味道”,亲近中国传统。2001年新年,可口可乐继“大风车”“舞狮”广告之后又一次专为中国市场推出“新年贺岁广告”。春节可口可乐的泥娃娃阿福贺新年的外包装让人记忆犹新:双双怀抱可口可乐的金童玉女,笑容可掬,在新年热闹的市场上显得十分亲切醒目;而另一款是12生肖的新包装:一套十二生肖的易拉罐(据说是全球首次中国主题的一套纪念品)。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包装,是可口可乐公司首次在全球运用中国文化设计的具有收藏价值的纪念性包装。在一套12听装可口可乐包装上印制了生动可爱的12生肖卡通形象,包括“魔术龙”“正义猫”“柔道狗”等具有个性的生肖形象。作为贺岁之作,可口可乐公司可谓独具匠心。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可口可乐公司迎接新世纪的市场灵感,通过新年吉祥的本土化形象实现了与消费者的进一步沟通。

    4.积极拓展本地(中国)公关

    作为跨国公司,能否得到当地的认可成为其发展与壮大的关键。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展开一系列公关活动,从体育、教育、文娱、环保到树立自己良好积极纳税人形象、促进中国企业改革等等,只要有利于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它都积极地去做,为塑造良好的中国公民形象创造条件。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运动旋风首先从足球开始。可口可乐杯全国青年足球锦标赛为中国选拔了不少足球尖子,并成为中国青年足球最重要的赛事:“可口可乐——临门一脚”足球培训班自1986年在中国开办,十多年来已培训了超过一千名青年足球教练,使近一百万的儿童能得到先进的技术训练。作为奥运会赞助商,可口可乐一直都有赞助中国运动员的活动,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可口可乐公司以一个积极投身于中国建设的团体,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同。

    (二)可口可乐广告语中的中国价值观

    1.体现中庸思想

    深受两千多年儒家思想熏陶,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可口可乐在各种广告中努力渲染和谐氛围。孩子的欢笑嬉闹,家庭的其乐融融,体育盛事的欢欣鼓舞,人与人之间的激励互助,都体现了中国人之间和谐的氛围。“可口可乐的广告并不宣扬美国叛逆开放的文化,而是顺应中国文化的精髓,将代表中国人心声的和谐统一文化作为新的中国的‘可乐文化’。”(林升梁,2011)

    2.注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在中国的可口可乐广告中,基本没有独角戏的上演,个人主义鲜少出现。广告主题或多或少都是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奋力向前。特别是奥运会时期的广告,每个人都激情昂扬,努力为奥运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广告语

    (一)低语境文化中简单直接的诉求方式

    Larry Samovar等人在解释人类学家Edward Hall提出的高-低语境理论(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Orientations)时认为,在北美等低语境文化中,人群之间共同历史文化不多,交流时需要交代更多的背景信息。在高语境文化中,人群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需要交代的背景信息较少,可心领神会。

    可口可乐广告的口号是:“解解渴吧,”接着是“停下来喝一杯,提提神儿”。这个口号重复了多年,当时其他的口号是:“喝点饮料的时间到了”“在红招牌下停下来喝一杯”等,其中“一天700万杯”指的是可口可乐每天的销量。经过不懈的努力,可口可乐策划和进行的空前规模的广告活动,使可口可乐成为美国人心目中赫赫有名的历史名牌,成为美国的一种象征。可口可乐是装在瓶子里的美国之梦,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喝一口可口可乐就是向自己灌输或让自己吸收美国精神。还有“Drink Coca-Cola(请喝可口可乐)”“Delicious and Refreshing(美味又清新)”。分析这两则广告,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广告词通俗易懂,前者运用动宾词组,无主谓结构,读起来轻松自然,有鼓励消费者尽情享受生活的感觉,这正符合可口可乐的宗旨,至今在注册的可口可乐商标上仍保留着“ENJOY”这个单词。后者是一个形容词短语作句子使用,简单明了,语意贴切,使读者尽快得到信息。

    (二)与美国本土文化紧密相联

    1931年,瑞典商业设计师赫顿·新百美以圣诞老人偷喝可口可乐为题材先后为可口可乐公司创作了44幅新年圣诞广告。广告中,圣诞老人的大袍是可口可乐标志的红色,展现出一副浪漫、健康、和蔼可亲的圣诞老人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可口可乐产品内涵,从此风靡全球。这个与可口可乐紧紧相连的圣诞老人每年都会被重印在可乐广告及新包装上共贺圣诞佳节,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三)文化冲击强烈

    美国是个讲求竞争的国家,年轻意味着具有竞争力。2004年,可口可乐的广告语“要爽由自己”更进一步弥补了2003年的“抓住这感觉”的营销策略的不足,同时更好地迎合了青年人的追求自我、勇于面对困难等个性化的特征。让年轻人在接受可口可乐的同时,也接受了它所传递的年轻文化。就像可口可乐的广告语一样“Can't beat the feeling(挡不住的感觉)”。

    四、广告语中体现的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个人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一个人没有归属感,就像一个独自晃荡的幽灵。因此,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中国人找一个集体。“一个中国是英雄,而一群中国人是懦夫。”这意味着一个中国人将尽力解决所遇到的难题,然而,一群中国人只想依赖其他成员。“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Eights heavily a person's duties to family,clan,and state,whereas U.S. culture values the individual personality.(Pan,1994)”西方文化主张人们应该按他们喜欢的方式生活,强调人自身的价值。“个人主义几乎成了西方广告的核心主题”(贺雪飞,2007)。人们只为自己活,而不是为集体,集体是为个人服务的。无论在美国历史、文学、艺术或在美国电影中都对英雄表示敬意。个人英雄主义永远是主题。

    (二)含蓄与张扬

    中国人一向推崇含蓄之美,谦恭有礼才是待人接物最礼貌的表现。太过于张扬与锋芒毕露则会招人记恨,“枪打出头鸟”。“国人在言语上更是坚持含蓄这一传统,无论对情人还是爱人,基本不会展露无遗地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Pan Zhongdang等,1994),因此在广告中出现的感性诉求都是含蓄温婉的。而在西方国家,开放的海洋文明,培养了西方人自由开放的张扬个性。特别是对商人而言,尽全力推销自己的产品,极大地将产品的优点展示在消费者面前才是最有效的推销方式。“U.S.culture tends to be concerned with external experiences and the world of things,wherea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mphasizes inner experiences of meaning and feeling.”(Pan Zhongdang等,1994)

篇10

二、尽量减少因为跨文化因素对商业广告英语翻译产生的影响

通常所说的文化因素指的就是文化背景,和地理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是经过长期的生活才能够形成的一种人文和特有的风俗习惯。在对商业广告英语翻译当中要尽可能地减少跨文化因素带来的影响,必须完全按照商业广告的原本商业目的进行套译、转译、直译,等等。为了做好商业广告英语翻译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扩展视野,努力理解国外文化的内涵

要有开明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不能将与本国文化相悖的文化看作是一种落后的、糟粕的、荒唐的文化,更不能将西方文化作为价值标准贬低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和语言的密切关系[4]。所以,翻译人员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对这种语言的生存文化进行研究。如果只对语言进行学习,不掌握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那么翻译往往很难进行,文化方面出现的错误将会比语言方面出现的错误更加严重。

2.扩展学习渠道,提高自身对文化差异的认知

翻译人员可以通过阅读英语书籍和历史文献,掌握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还可以收听有关知识的讲座。西方文学通常可以提供一些全面、深入、具体、生动的材料,使阅读者能够从中对西方文化进行有血有肉的认知。因为任何文学都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会体现出一定的心理和感情状态。文学作品通常都会涉猎广泛,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阅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融合,就会了解人物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将自己置于作者设计的场景当中,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其社会的文化[5]。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翻译者的文化知识,对翻译工作产生很大的帮助。要多看影视作品。电视剧和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国家的各阶层生活和发展背景,影视作品除了能够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之外,还能够通过人物对话语言、情节场景的设置等手段自然地将文化中的价值观体现出来,还能够通过一些微妙关系,加强对其意识形态和思想的理解。

3.加强自身汉语文化的修养

翻译人员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中国文化的修养。如果只追求看懂英语方面的书籍,将英语方面的语言弄清弄懂,而忽视对中国文化的修养,则会出现翻译工作者理解英语中需要表达的意识,而使用汉语表达却很吃力。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汉语能力。例如:英语中的“Thelandcrackedandthespringsdriedupandthecattlelistlesslynibbleddrytwigs”(地面干裂,泉水枯竭,牛群无精打采地吃着干树枝)。

4.不断积累词汇

知识积累是任何工作人员都需要进行的工作,英汉翻译人员要对这两种语言进行海量阅读,积极获得各个领域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汲取文化元素营养,加快自身成长。如果翻译人员掌握翻译方面足够的知识,就能够进一步保持译文的原味和风格。思维的共同性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超出了不同,就是存在着这种语言的对等使得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成为可能。在商业广告翻译中要做到语义对等,就是说意思上要对等。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另外商业广告翻译还要做到社会文化的对等,只有做到社会文化的对等,才能实现有效沟通。

篇11

虽然20世纪80年代.国际广告就已经进入中国大陆,但只有在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的广告才真正进入全球化传播的时代.跨文化才成为广告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一、问题广告

2003年第12期《汽车之友》杂志刊登的丰田陆地巡洋舰、霸道广告,2004年9月国际广告》杂志刊登的一则名叫”龙篇的立邦漆广告,2004年11月下旬,耐克在央视体育频道和地方电视台播出的”恐惧斗室广告片,2005年6月美国快餐巨头麦当劳在我国播出的”下跪篇电视广告等都引起了很大的广告风波。

这些问题洋广告不符合我们的社会道德规范也不适应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特征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如立邦漆广告拿龙做文章,将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龙滑落成一堆,将其任意解构“霸道”的广告让石狮子向丰田汽车致敬,引发了一种不安的联想:石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古老符号,让石狮子向日本的汽车致敬意味着要中国文化向日本的商业文明俯首称臣石狮子又很容易让人想到卢沟桥于是,霸道的广告就这样被”解读”,从而激发了广泛的愤怒情绪。

二、国际品牌,本土传播

国际广告传播中的问题广告并非只在中国出现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也引起了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广告批评就涉及到了洋广告和广告的崇洋问题,但真正对跨文化广告传播进行研究则在加入WTO之后。对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对跨文化广告的制作模式的研究和介绍第二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中西文化问题。

关于跨文化广告的制作模式.李永、肖建春和陈绚分别做了介绍.他们指出.有三种基本模式:翻译式广告.模板式广告和指导式广告。

翻译式广告是根据在某国使用过的广告,用广告国的语言翻译过来。图像、音乐等部分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广告的原汁原味,而且通过语言上精心的翻译,适合当地的语言特点和美感,更加让人易于接受。例如.可口可乐公司20世纪80年代推出了一个以“Can’tbeatthefeeling“为主题的广告,这一口号在我国翻译成挡不住的感觉“,日文的译文大致为我感觉到Coke”.意大利的译文为独特的感觉“,智利的译文为”生活的感觉“……电视画面同样都是一群青春活泼的男女在跳舞的情景。但是.由于各国语言表达的差异.有时仅仅靠文字的翻译难以把广告的信息准确的表达出来。

模板式(样品式)广告是公司总部根据消费国市场调查发现的共性,设计出一种广告的模式,最终由广告公司根据各地的情况具体制作。如2001年足球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期间,在中国各地电视台上播出的阿迪达斯公司的广告中,画面是两支由世界各国明星组成的足球队在进行激烈比赛.最后射门的任务是由中国的足球明星完成的。其实在不同的国家播出的这则广告,都是由该国的足球明星完成最后的射门动作,而其余的广告画面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广告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牢牢地抓住了当地顾客的消费心理通过某种他们所向往事物的表述引起共鸣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博得了消费者的好感。

指导式广告是由总部对广告的策略、运行.预算及目标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由地区经理或广告公司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这些地区经理和广告公司有很大自由度,他们可以根据总部的要求自主的设计符合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广告,比样品式广告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柯达总公司为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提供一个中心的广告策略,由公司在当地确定媒体,而总公司会一直关注、监视着广告的策划与质量.只是涉及到一些特殊的活动.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时总部才会派人亲自出马。如壳牌石油公司曾要求其广告宣传应围绕”壳牌帮助你””壳牌是驾驶员、摩托车手的好帮手”的主题,各地可以依据当地的情形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广告创意策划、表现。指导式广告为子公司提供了更大余地的自由度,各子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制定出更能适合当地需求的广告,最大限度发挥广告宣传的作用,只要不与总公司制定的广告主题相违背。

上述”创意标准化.表现当地化或国际品牌.本土传播”的广告制作模式考虑到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广告的传播.即它所负载的使命.二是传播的目标地域的相关情况.包括社会道德规范、文化艺术特点和消费者的利益等。因此.这些模式的选择和运用,实际上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如何沟通的问题。

在中国出现的一些问题洋广告,之所以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反感和愤怒,主要是广告和中国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道德不相适应。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国际品牌,本土传播“的传播模式来进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让国际广告能充分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用能表现当地文化特色的表现方法,将国际品牌的标准化创意表现出来,从而突破文化隔绝之屏障,达到广告传播的目的。

三、文化的趋同化与多元化

在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策划和创意中.要充分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和共享性,更好地实施”国际标准.本土传播”的方略。但是在实际的广告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冲突和交流是在所难免的。当代中国的学者们似乎过多地强调了;中突的层面。张殿元《文化宰制辨析一种广告传播的视角》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冲动力”主宰了社会的前进发展.自20世纪初开始的和分期付款、信用消费形式的出现.使享乐主义观念大行其道。他把以消费的行为过程和经验的商品化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全球进行的整编称为文化帝国主义。

霍志坚、夏盼认为文化发展状态的不同,必然导致在文化对话中的强弱关系结构。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差异与差距.国家之间完全平等的对话并不可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显现着一种不平等关系.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知识话语权利.并在以经济和政治为后盾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愈演愈烈。跨国传播中的广告是负载了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图景的文化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文化渗透倾向和攻击性。他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其传播的内容所体现的:其一.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阶段.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众消费社会.培育了与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并通过广告、运用媒体将这种理念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二.发达国家在倾销商业文化的同时也在改变输入国人民原有的生活形态.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生活态度.甚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达到文化渗透与拆解作用。

孙顺化通过对”跨文化传播学”的历史考察指出.在跨文化传播学形成之初.国家权力和利益都是最受关注的.无论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者还是从事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家都受国家权力的影响和操纵。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政治、经济上的强势更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仅把经济触角伸向全球.而且通过文化传播输出西方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孙顺化认为.”恐惧斗室”的广告创意、广告表现有着鲜明的美国特征。基于美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的强势地位.美国人心目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美国要战胜而且能够战胜让它恐惧的所有异类.”恐惧斗室”中勒布朗·詹姆斯的战无不胜即传达了这种观念,由此我们看到隐藏在广告背后的国家权力的作用。

这些对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中突的观念.显然是从文化的角度.特别是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对跨文化广告传播进行的批评。在他们的批评话语可以看到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命运的深深忧虑:西方广告通过媒体的传播,在无形中输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中国的青少年正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个性的张扬、个人主义的思想正在逐步取代中国传统的含蓄和谦逊.青少年正在受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耐克和阿迪达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同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还能剩下多少?还能保持多久?我们是否应该对于西方广告的文化扩张造成的民族文化的流失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回应?

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问题,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否引起全球文化的同质化.能否引起文化殖民化”和”文化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能否消融”民族文化”。

篇12

这种全职业培训也使麦当劳公司的人才流失率很低,部门经理以上层次的人才基本上没有流失。麦当劳认为要想留住人才,薪酬福利很重要,但发展机会更加重要。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一定要与他的发展相结合,应当计划一下他未来的一两年内可能到达什么位置,让员工看到发展的前景。

然而,归根结底,中小企业员工培训要取得成效,真正达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局面,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系统性:根据企业现状及发展目标,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

第二,前瞻性:企业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将来的长远发展。

第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把握好培训的主方向、主目标,不能“漫无目的”地所有项目一起上,一定时期内,还需主题明确、中心突出。

中小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尽快建立学习型组织(团队),除了持续有效开展各类培训外,更主要的是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在企业内部迅速建立起员工自发学习的组织氛围,帮助员工建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员工自我提高的能力,通过员工自身价值的提升,以促使人力资源增值,从而最终实现中小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栋:中小企业管理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伍茂国:赞美的力量——人际传播与企业管理新视点[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美]鲍勃·纳尔逊:1001种奖励员工的方法[M].朱和中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摘要]经济全球化潮流中跨国企业和民族品牌的振兴推动中国广告融入全球,进行跨文化传播成为一种力不可挡的趋势。而通过广告人员内部的跨文化培训带来的改善提高是跨文化广告传播成功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对广告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的一些重要途径及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跨文化广告传播跨文化培训

企业界的跨国跨文化背景自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越发明显,商业领域的理念大战、意识大战,其实质都是文化大战。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成为统一的大市场,世界贸易与世界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的遭遇也越来越多。这个趋势同时也使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挑战日益严峻。广告公司要充分认识到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关键是对广告人员进行培训,将一种新型的文化植根于企业成员之中,实行全员的跨文化管理,真正实现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目的。

一、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含义

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是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跨文化广告传播是指企业在进行广告传播活动时,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传播目标。如中国某一产品要打入国外市场,需在国外作广告宣传,广告如何实现与外国人顺利沟通,便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问题。

二、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的必要性

在世界多元化并存的大背景下,研究跨文化广播传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的产品要走向世界市场,对外进行广告宣传,就必须了解广告地的广告规范、风俗和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不同的文化群体的沟通,有效地传达广告信息,发挥广告的作用,实现广告的目的。反之,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也要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消费者,才能顺利地沟通,有效地占领市场。

这对广告公司,尤其是广告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倘若固守着基于本土文化的传统的广告意识和模式不变,不进行其内部培训与提高,就无法指导全球化广告的创作。所以,对广告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一项不可忽略的任务。

三、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途径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指南。两种不同的文化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家庭、国家、经济制度甚至人本身的不同看法,而这些文化差异必将产生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现象。研究表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失败80%是由于管理者对国际市场和文化的不了解,这种对跨文化管理不重视所导致的代价是沉重的。跨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并做到包容和尊重。广告行业的每一位员工同样应该重视并树立跨文化学习和应用的意识,否则无法创作出适应不同国家文化和消费者心理、能将本国产品打进国外市场的成功广告。跨文化执行力形成的关键在于跨文化意识的强弱,而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管理中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意识培训是企业跨文化培训的基础,只有员工的意识和观念改变了,行为才会随之改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语言与翻译培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语言沟通的桥梁,语言沟通与交流是提高不同文化适应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广告人员扎实的语言功底与翻译能力则是做好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前提条件。除了要使员工掌握中外语言(如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或让员工与来自东道国的留学生和工作人员有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等),还要开设部分语用学课程使其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因为广告文案创作单靠字典释义是不行的,语言文字应地道,能得到当地民族国家的认可。如一般英美人说公鸡用rooster而不用cock,因为cock是脏话。CUE是美国一个牙膏的牌子,而在法语俚语中是“屁股”的意思。“Fitisbest”是美国一句对称、有力度和美感的广告词,若翻译成“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就大打折扣了。由此可见,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广告翻译应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选字不俗却顺口易记,灵活变通却务真务实,入乡随俗却不失立场。

3.文化培训

其实,语言与翻译的学习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即广告语言必须反映文化特征。文化培训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人员培训的关键所在。跨文化广告传播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消费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与本土有着巨大的差异,而所有差异中对传播影响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是文化的差异。如果不懂或忽视这些在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差异,广告的可能性和广告传播的效果就可能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这就是有许多产品在国内销路很好,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却遇到了困难,甚至惨遭失败的原因。文化培训可以从环境关系、价值观念、人的本质、宗教习俗、道德规范以及时间和活动的取向等方面进行。比如,玉兰油和宝洁在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做广告时就采用了不同的命名。而食品广告语则更需要严谨了解当地文化,因为吃喝习惯通常受区域、口味和信仰的约束。这些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饮食习惯也会反映在广告中。麦当劳在携着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的时候,却做到了在不同的国家配有不同的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有果味奶溶,在中国则配有红茶,而印度德里的巨无霸,居然是咖喱鸡做成的,因为印度教不吃牛肉,这充分体现了麦当劳文化融合的能力。再如,“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其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广告人员如果仅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习惯,所做出的判断可能恰好触犯了文化禁忌。因此,能被广告受众接受,适应文化和亚文化的习俗和状况的广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达到促进销售、繁荣市场的目的。

4.政策法规培训

不同国家关于广告实施的政策法令相异,这直接限制影响着跨国广告的进行,广告创作前必须先调查了解清楚。广告公司应对员工此方面进行细致培训,使其牢记异国法规,既达到广告目的,又绕开政策限制。比如许多国家的广告法都禁止在电视广告中使用儿童形象。又如,德国禁播比较式广告文案,意大利广告对广告选词文明度有要求,日本对每则广告的时间有严格限制,而瑞士和美国则相当宽松,等等。

5.跨文化管理能力培训

广告公司面临着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任务,因此广告公司对部门经理除了要要进行意识、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培训,还要加强其跨文化管理和执行能力的培训,培养目光长远、能应对各种文化冲突的经理人员。一般采用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来取得跨文化管理技能。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国内文化熏陶等手段增进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然后通过跨文化团队建设的方式,训练其在多元文化团队中实施管理的技巧。也可以聘请跨文化管理顾问对经理人进行专门指导,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执行力,从而实行积极有效的全员跨文化管理,形成共容的企业文化。

四、培训注意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