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0: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关于虎的吉祥成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011-01
就目前来看,机械设备在工程施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工程质量以及进度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而在机械设备正式运行的阶段,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影响,导致机械设备的性能不能很好发挥,因此,需要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加强重视,提高机械性能,更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机械管理维护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力量不足
在实际施工的时候,工程项目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机械设备以及人员之间的调动十分频繁。而很多管理部分由于对实际情况考察不到位,对一些机械设备管理机构进行盲目增减,或者是将这些管理机构的职能和其他部门进行兼容,导致实际操作层与管理层之间产生脱节。这样的情况,集中表现为企业中机械设备的管理力量不足。
(二)保养制度落实度不够
很多企业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机械轻维护种使用,导致机械设备经常出现各种故障,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1]。很多企业虽然在内部实行了定人定机制度,但是对于机械制度的落实却造成了忽视,导致维护工作开展力度不够。操作人员在使用的时候,只注重使用,对于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及时解决[2]。
二、做好工程机械管理维护工作的途径
(一)选择正确的故障诊断方法
要想能够保证机械管理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能够利用知识细化分解让所有的数值都通过记录来表示,利用所建立的知识单元整体、不同局部的E―R模型来确定创建的表格。
首先,在E―R模型中的所有实体都是通过表来表示,其属性所对应的字段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联系作用属性为联系实体的字段;其次,原型单元实体以及扩充单元实体所具有的属性名称相同,在对表格进行创建时,可以创建为类似的表格,其中包括单元结构属性的实际说明,其表名称为faultree。其创建的表格基本SQL语句如下所示:
CREATE TABLE fdbo].[faulttree】(
[nodename]【nvarchar](50)NOT NULL,
【fathername】【nvarchar](50)NOT NULL,
[stair]【inq NULL,
[childnum][int]NULL,
[nodetype][char](1 0)NULL,
[modelname】[nvarchar】(50)NULL
)
ON[PRIMARY】
Go
(二)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要想获得较大的经营效益,就需要对设备的管理成本进行进一步降低,进而使得经济效益提高[3]。但是,由于机械设备在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需要做好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降低机械设备的故障发生率。还可以在企业内部开展绩效制度,对于维修人员以及操作人员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对于机械设备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图1为修理维护工作时的顺序图。
(三)严格落实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
在机械设备运行期间,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是保证机械设备正常运行的主要手段。保养的好坏也是影响机械设备运行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实际运行期间需要对机械设备的保养以及维护工作严格按照要求进行[4]。根据机械的结构以及液压系统在其中的分布,将机械划分为左右输料系统、左右行走系统、发电机系统、分料系统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细分,直至分解到具体部件。图2即为诊断对象的分解示意图。
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设备的管理以及维护工作属于一种系统工程。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维护的时候,需要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另外,机械设备保养、管理水平与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有着直接的关系,还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5]。因此,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是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推动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 贺新刚.关于工程机械管理维护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4:103.
[2] 张保卫.对当前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要点的几点思考[J].科技风,2016,02:214-215.
中图分类号:TU712.3 F2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此编号投稿时为空)
引 言
在过去十年中,随着全球化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行业增长速度的减缓和价格竞争的压力,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是提高客户满意度[1]。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许多企业努力寻求先进的方法提高其产品和服务质量。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也面临同样的挑战。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为了提高业主(客户)的满意度,企业必须认真理解项目的业主需求和期望,确保业主从可获得的建筑成果中获取最大的价值。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2JK0058);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1KRM13);西部建筑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0KF04);西安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2011QDJ024)
通讯作者:凤亚红 (1973-),女,陕西岐山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由于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的建设需要许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多次设计变更,业主需求很容易被偏离和忽略,加之项目管理是以建设过程为对象,跨越不同的过程且在物理上相互分隔的各专业工作分别由项目不同参与主体实施,使得项目过程之间缺乏协同,造成管理的不连续性和在过程界面处产生很多问题[2]。这样,到项目最终完成时很难令业主满意。因此,在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识别和优化业主需求,以及如何通过项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协同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业主需求。
本文研究目的有两个:一是探讨质量功能配置(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方法在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适用性;二是在常规QFD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模糊集合理论,采用模糊质量功能配置(Fuzzy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FQFD)方法处理工程项目开发中的模糊信息,提出有助于在项目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满足业主需求的基于模糊QFD的工程项目过程协同管理模型。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文章首先将回顾和讨论QFD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框架以及模糊集合理论,其次是分析工程项目的开发过程和各参与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的角色,最后,提出基于FQFD的工程项目过程协同管理模型。
1 模糊质量功能配置方法
1.1质量功能配置方法及其主要优点
QFD是一种立足于在产品开发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的系统化质量保证方法。20世纪60年代,为了设计和生产能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赤尾洋二和水野滋两位教授将其作为一项质量管理的系统方法首先提出。他们对质量功能配置的定义是:“将客户需求转变为质量特性,通过系统地配置这些需求和特性之间的关系确保产品的质量。这一过程从配置每一产品功能的质量开始,然后扩展到各部件的质量和工序质量,整个产品的质量通过这些相互关系的网络来实现” [3]。在客户需求被配置的过程中,采用了质量屋( House of Quality,HOQ) 。HOQ是QFD 方法实施的核心,以一种类似房子的矩阵框架形式,给以输入信息,通过分析评价获得输出信息,从而实现一种需求转换,为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规划和协调手段,其基本原理见图1。
项目目标集矩阵:假设将不同级别上的客户需求定义为广义的项目目标集。则最初级别的项目目标集是指确定的初始客户需求,其它级别项目目标集是指上一级QFD质量屋的技术方法集。
项目目标集权重矩阵:表示客户对各项目目标的重视程度或各项目目标的相对重要性。
技术方法集矩阵:表示满足和实现相应目标所采用的技术方法集。在QFD的逐步配置过程中,下一层质量屋的目标集往往是上一层质量屋的技术方法集。
竞争性评价矩阵:表示技术方法集中每一项技术方法对实现项目目标的贡献程度。
相关矩阵:描述了所对应的技术方法之间的自相关关系。通常情况下,相关性程度分为:强正相关、正相关、负相关和强负相关。
关系矩阵:矩阵中的每一项元素描述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使对应的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它表征了技术方法集和目标集的关联程度。
可以看出,QFD是基于客户需求驱动的产品开发方法,是系统工程思想在产品设计和开发全过程的具体应用,通过QFD可以实现市场、创新、设计与开发、制造和客户满意的综合集成[4,5]。QFD的核心思想是:注重产品从开始的可行研究到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所有的活动都是由客户的期望、需求与偏好所驱动;借助“客户需要什么”和“我们如何做”,把客户的期望、需求、偏好,转化成产品开发的管理者、设计者、制造工艺部门等诸多部门有关决策人员能够理解执行的具体信息,以此来保证最终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符合客户需求。QFD方法为产品开发的每个阶段提供了将客户需求转换为相应技术要求的方法,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增强产品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和缩短生产周期的有效方法。
严格地说,QFD只是一种系统思想,一种在产品生命周期开发管理中保证质量的系统方法论。实施QFD的关键是将客户需求分解到产品形成的各个过程,即将客户需求转换成产品开发过程具体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要求,通过对这些技术和质量控制要求的实现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如何将客户需求一步一步地分解和配置到产品开发的各个过程中,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分解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目的按照不同模式进行分解和配置。目前最常用的是ASI提出的四阶段模式,即客户需求经过产品规划、零件设计、工艺计划和生产计划被逐步配置为工程特性、零件特性、工艺流程和制造要求,如图2所示[6]。该模式充分体现了QFD的实质,且有助于人们理解上游的决策是如何影响下游的活动与资源配置,因而成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和企业实际应用的主要模式。
与制造业相比,建筑业产品(工程项目)的生产是一种生产过程相似,但产品种类截然不同的典型的订单式生产活动[7,8]。在建筑行业中,通常是对业主(客户)的需求缺乏系统地管理,即使在设计阶段开始之前收集了相应的业主需求,但是随着项目实施过程的进行,业主需求往往被忽略直至最终消失。例如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对业主的需求/期望以及相应的质量标准等有明确的定义,由于实施项目的各参与主体之间缺乏协同,缺乏持续地关注客户需求的系统方法,诸如不满足可建造性、不完整的设计产生的工期延误、客户需求的误解和返工等问题就产生了。一些研究者发现,QFD在建筑业的应用对于减少控制问题有许多潜在的好处:如强化了业主需求和反馈,完善了施工计划,极大地减少了重复设计,加强了项目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消除返工和设计上的缺陷,减少不确定性和效率低下等问题[9,10]。
1.2改进的模糊质量功能配置方法
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存在大量本质上模糊的、不确定的信息,在许多情况下表现为人的认识、判断和评估。如客户通常采用 “费用低”“质量好”和“可建造”等一些模糊的语言来表达对工程项目的综合要求和期望;在描述“客户需求”等广义项目目标与“设计指标”“工艺技术”等广义技术方法间关系密切程度时,常采用“强”“中”和“弱”等语言术语。这些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在传统的QFD方法中通常用精确的数字量来处理,显然无法确切地表达其真实含义。而模糊集合理论却能够对主观的、模糊的和不确定信息进行定量化处理。为此,本文将模糊集合理论应用到传统QFD方法中,提出将改进的模糊QFD方法引入到工程项目的过程协同管理中。
改进的模糊质量功能配置方法(Fuzzy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FQFD)在形式上与传统QFD方法相似,HOQ仍为其核心基础和手段,但采用模糊集合理论处理客户需求、客户需求等项目目标与具体实现技术方法二者间联系密切程度等主观的和模糊的语言信息。这不同于传统QFD方法采用离散标度赋予某一具体数值来确定项目目标与技术方法二者间联系的方法。在FQFD中,将传统QFD方法中的各种输入变量(最初层次输入变量——业主需求、各层次项目目标集与技术方法集二者联系密切程度评估)看成语言变量,分别建立各语言变量的模糊语言术语集,并给出语言变量的模糊数分布形式及其隶属函数。客户或相关决策人员采用已经定义好的语言术语表达他们对客户需求重要性、技术方法能够实现相应目标的满足程度等问题的认识,然后运用有关模糊数四则运算对模糊信息进行处理。与传统QFD相比,FQFD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获得反映人的主观认识的表征客户需求以及客户需求等项目目标与技术方法间的联系密切程度的信息。
2 基于FQFD的工程项目过程协同管理模型
Love指出,参与项目不同过程阶段的企业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11]。随着项目实施过程的进行,企业的角色从某一阶段的客户转变为下一阶段的供应商。为了便于区分,我们称参与项目不同过程阶段的客户和供应商为阶段客户和阶段供应商。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客户与项目的最终客户(业主)并不相同,项目最终客户通常是项目所提供的产品的使用者或所提供服务的对象,他们间接为项目开发费用提供支付。如果一个项目的实施不能满足最终客户的期望要求,这就意味着最终客户会放弃该项目所提供的服务。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该项目实施组织将会因为开发一个不受欢迎的项目而遭受巨大损失。因此,理解项目最终客户的需求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然而,由于项目每一实施过程的阶段客户是根据相应阶段的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提供支付价格,阶段供应商往往仅考虑相应阶段客户的需求能否满足,而不会考虑最终客户的需求能否满足。因此,在项目整个开发过程中,项目实施组织除了应正确分析和识别每一项目实施阶段的阶段客户的模糊需求并根据其需求选择适宜的技术方法,更应该采取措施确保最终客户需求能得到有效满足。
由上文的分析得知,改进的FQFD方法以其特有的多层次递阶的质量功能配置结构不仅可以帮助决策人员全面跟踪和理解客户的需求并将其反映到其决策过程中,而且由于在FQFD执行过程中,多层次递阶质量屋中下一级质量屋的项目指标集是上一级质量屋的方法集,下一级质量屋中项目指标集的权重均采用上一级质量屋方法集的竟争性评价矩阵,可提供加强工程项目过程界面相互渗透、相互协同的途径。为此,本文将改进的FQFD方法作为工程项目过程协同的系统手段和方法。
根据我国工程项目开发的一般程序和做法,研究中将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即决策阶段、概念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其中每一个过程阶段涉及不同的客户和供应商之间交易,并产生明确的交付。基于ASI的四阶段模式,建立工程项目过程协同管理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的基本假定前提是,FQFD方法可与项目各实施过程阶段并行使用,以提高项目每个实施阶段的输出质量。模型的左边是项目的开发过程,右边是FQFD的执行流程。必须指出的是, FQFD只是一个系统规划工具,并不是要代替项目每一实施阶段的主要目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主要依赖于工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在每一个项目实施阶段并行采用模糊FQFD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各阶段的交付质量。
从图3中可以看出,该模型从最终客户(业主)需求开始,两个分开的箭头分别进入决策与规划阶段和模糊FQFD第一层级的客户需求部分,以此为基础,相同的信息分别流入两个并行的过程:工程项目的开发过程和FQFD执行过程。工程项目过程协同是以最终客户(业主)需求作为过程协同的主要协同目标集,伴随着项目实施过程的进行,由业主需求经由FQFD技术所产生的工程特性、组件特性、施工工艺参数等作为过程协同指标集纳入到项目过程管理中。根据FQFD的执行流程,不仅相邻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输入输出关系,即后一阶段或过程(质量屋)的“输入”作为该阶段的主要协同指标集,必然是前一阶段或过程(质量屋)的“输出”——即过程协同指标集,相应的每一阶段协同指标集的权重必然是上一阶段过程协同指标集权重,这确保了项目最终的客户需求被跟踪并反映到各阶段决策中。而且项目前期过程的实施主体在决策时,通过引入客户评价这一协同分析形式,将后期项目过程的实施主体的需求及相应的重要性也考虑进去。其中虚线箭头表示项目阶段规划的主要输出不满足后续阶段客户需求时的循环过程,如果差异是非显著的,则直接对相应阶段进行重新规划,反之,如果差异是显著的,则应返回到上一项目实施阶段重新规划。具体实施过程中,判断阶段输出是否对后续客户需求的满足有显著差异主要取决于对项目的质量、成本、进度及风险等影响。
改进的FQFD方法能将业主需求与工程项目决策阶段、概念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及施工阶段自然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加强工程项目各过程实施主体的有效沟通与协同。其中,最初客户(业主)需求及其重要性的确定、每一层次质量屋中客户需求与工程特性之间关系矩阵的构建是工程项目过程协同中FQFD方法应用的关键问题。
3 结论
本文在回顾和讨论QFD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其在建筑业的应用的基础上,针对传统QFD方法的局限性,引入模糊集合理论建立了改进的FQFD;探讨了FQFD在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将FQFD方法与工程项目开发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基于FQFD的工程项目过程协同管理模型。该模型中FQFD不仅为工程项目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导航路线图,始终保持和跟踪业主的需求和期望,而且为克服项目参与者之间的沟通障碍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工具,有助于实现工程项目的过程协同管理。
参 考 文 献
[1] M. D. Johnson and C. Fornell, “ A framework for compar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across individuals and product categories,” J. Economic Psychology. vol. 12, 1991, pp. 267-286.
[2] Briscoe G & Dainty A R J.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n elusive goal?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5, 10(3-4):319-326.
[3] Y. Akao,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integrating customer requirements into product design”, Productiv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1992.
[4] 刘鸿恩, 张列平. 质量功能展开(QFD)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综述[J]. 系统工程, 2000, 18(2): 1-5.
[5] Sakao I. A QFD-centered design methodology for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product design[J].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7, 45(18): 4143-4162.
[6] Hauser J R, Clausing D. The house of qual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8, 66(3): 67-73.
[7] Crowley A. Construction as a manufacturing process[C]. In Kumar B and Retik A, editors. Information Representation and Delivery in Civi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Design, Civil-Comp, Press, Edinburgh, 1996: 85-91.
[8] Vrijhoef R & Koskela L. The four role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00, 6(34): 169-178.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34-02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与此同时,无标底招标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实施已经多年,建筑产品的工程造价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在决策时关注的中心。然而,我国的建筑市场体系有待健全。定额计价和取费指标一直是国内建筑企业的传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标取胜,必须改变这一习惯,并提高工程造价预测的准确性。因此,探讨工程造价预测,研究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的关系变得十分迫切。
一、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关系研究的意义
在欧美发达国家,工程造价预测受到重视,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家设有专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它们擅长积累和分析历史资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程造价资料整合制度,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十分健全。而在我国,定额和取费指标是造价管理机构长期使用的工作方法,工程造价预测研究并未真正展开。与之对应的是,依据固定定额完成的工程造价预测也成为了业主、承包商和工程咨询机构的依赖,价格变更则通常是指令行为。
近年来,我国工程咨询机构越来越多,但其存在的不足较多,如价格信息失真状况时有发生。在理论界,关于从建筑产品投入品价格指数研究对建筑工程造价的预测和控制的探讨较多,对项目本身特征外的其他影响工程造价因素的研究较少。工程造价预测离不开对价格信息的搜集和使用,而价格信息与宏观经济形势,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可分割,因此,掌握宏观经济变化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它可以为计算工程造价提供重要依据。
二、宏观经济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一)国内生产总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许多体现经济社会状况的因素,例如GDP、恩格尔系数等,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建筑产品的需求状况,并进一步左右其价格,即所谓的工程造价。若GDP上涨,或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时候,表明可供人们消费的总值正在增加,当人们解决了自身的基本温饱问题后,人们的需求则会转向精神方面,这其中就包括了对舒适度的较高要求,例如住宅,人们对建筑产品需求会逐渐增长,一旦需求大于供给,会有更多资金不断流入建筑行业,这时便会对工程造价构成影响。
(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众所周知,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建设成本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人材机等物价浮动的影响,即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费、运输费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意义在于,它是某时间段里商品零售价格变动状况的反映,包括程度的变动和趋势的变动,在工程造价方面则主要指建筑材料价格,例如建筑装潢材料、燃料等。因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体现着物价波动,其波动必然会对建筑工程造价带来或多或少地影响。
(三)失业率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失业率与建筑a品需求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下降,建筑产品需求增大;失业率上升,建筑产品需求减小。在建筑产品存量固定这一前提下,如果需求逐渐减小的话,那么根据市场规律,租金会有所降低。这一结果会间接影响到资产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建筑产品的价格,建筑工程造价也会随之压缩。失业率上升会直接影响人的心态以及对经济的预期,多数人会丧失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人们对此后房地产资产安全性、可靠性表示怀疑,甚至是建筑产品资产,都会遭到更多的风险损失的质疑。在此情况下,房地产和建筑产品保值力将不像以往那样令人信赖。这一现象会反映在房地产价格上,表现为其价格的下降,实际建筑工程造价也将最终遭受其影响。另一方面,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金融机构便会采取措施,提高利率,使信贷规模收缩,建筑行业会遭受巨大冲击,其开发成本会大幅增长。开发成本增加会直接带来建筑工程造价上涨这一结果,或者出现项目开发建设减少的状况,物业市场上存量会有所降低,存量供给降低则必然导致租金的增加,建筑工程造价会因此而被推高。此外,失业率与劳动力供给直接相关,失业率的增长必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大于求。而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程造价的相当一部分属于人工费,当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时候,人工费会有所减少,这对工程造价的降低十分有利。
(四)通货膨胀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比较复杂,但通常来说,经济泡沫的增大是其中主要原因。通货膨胀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会改变着建筑行业的生存环境。例如,原材料的价格、机械设备的价格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尽管这些影响要小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所受的影响。这时候,工程造价会随着相关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属于一种虚假繁荣,它使高经济增长率徒有其表。如果在工程造价中使用通货膨胀下的原材料价格,那么必然会导致工程项目造价的偏差,使其与真实造价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计算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必须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在内,根据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确定要不要剔除或者在合同中约定通货膨胀的风险归属。此外,通货紧缩与之是相同的道理,都应在工程造价中进行深入探究。
三、工程造价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效应分析
(一)供给冲击效应
从总供给视角出发,工程造价会对宏观经济形成一定的供给冲击效应。当建筑工程交易价格增加的时候,投资环节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定数量的资产能够可投入的项目数量会有所降低,能源、材料、劳动力等开发商所需要的资源会相应地减少,这时候劳动生产率以及总产出会明显降低。当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如果劳动力过剩,那么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受到影响,会有明显下降,然而考虑到名义工资的向下黏性,减少劳动需求成为多数承包商或开发商的选择,此时会抑制产出,GDP减少,失业率上升。当工程交易价格增长时,最终消费品价格也会随之上升,也就是说,最终消费者不得不承受部分建筑成本的转嫁,这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不利的,因其净损失会有所上升;间接地,消费者对建筑产品有效需求会随之不断降低,宏观经济发展会因此而遭受打击。
(二)消费传导效应
按照财富效应相关观点,人们所占据的财富会随着建筑工程造价上升而增加,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社会消费品生产的火热。当社会消费品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其直接影响是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率升高,居民收入增长,这对刺激消费具有积极作用。与之类似,对于打算购买建筑产品的人而言,建筑工程造价的增长会使消费者的购买力有所降低,这会使消费有所减少,社会总消费会随之不断减少。总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总消费的减少会抑制生产,这有损于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就业状况也会遭受其不利影响。当失业率增大时,居民收入相应地减少,消费会受到抑制。因此,建筑工程造价的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复杂多面的,这主要表现在其对消费和失业率的正、负两类叠加影响。
(三)投资效应
经济学理论认为,投资取决于多种因素,通常能够对企业或个人是否投资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项目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二者之间的比值。当二者的比值大于1时,即项目市场价值高于重置成本的时候,多数决策者会积极投资新建项目。众所周知,在新建项目投资中,建筑工程造价通常占有较高比例,如果建筑工程造价增加,经济趋势发展向好,人们对市场保持乐观,认为项目资产市值会增加,外部资金成本降低。社会投资较为繁荣,必然会刺激市场需求,就业率会随之升高。
(四)成本效应
工程造价是房屋建筑中住房成本的主要构成,与此同时,住房成本决定居民的生活成本,是其生活成本的主要部分。根据美国商务研究协会的相关研究,在各城市生活成本指数里,住房成本指数占有较大比例,为29%,企业的工资成本则受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很大,而住房成本对工资成本的影响亦不容小觑。从普通居民的角度看,生活成本会随着房价的上升而变大,无住房的流动劳动力更愿意迁出,劳动力规模会有所减小,失业率降低;与之类似,而房价上涨会给企业施加压力,使企业不得不增加员工工资,即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更愿意退出该市场,转移施工地区。企业的变动会牵动就业市场,其迁出会使劳动力需求下降,减少当地就业机会,居民就业、收入、生活水平会发生变化。
(五)转移效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会受到建筑工程造价波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工程造价增加的情况下,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有效投资会有所降低,可开发项目减少,这会抑制部分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力需求,尤其是材料生产单位和机械生产单位,其他行业或其他部门会成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新的归宿,而以租用或购买建筑产品的单位为代表的行业、部分与之不同,对资本的需求逐渐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转行的过程中,专业技工需要承担更多成本,而短期内不同部门间资本重置并不容易,失业率由此会不断增大,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经济衰退的可能性由此增大。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较多,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对其的影响不容忽视。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相互之间能够产生复杂的、多重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建筑市场、建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资等都会影响工程造价;反之,建筑工程的长期性和造价的大额性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各行业发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宏观经济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 赵田,查京民.宏观经济变量对工程造价影响的动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3):23-24.
[2] 徐辉,梁娜.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66-6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诊治的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患者30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4.16±6.72)岁;对照组患者30例,年龄56-86岁,平均年龄(64.12±6.8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症情况等基数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症状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炎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签署相关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书;无应用相关药物的禁忌症。排除标准:呼吸道感染患者;不配合护理方案实施者;资料不完整者[1]。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定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纠正体内水电解质紊乱情况,维持酸碱平衡并予以营养支持[2]。研究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全程护理干预,强调和监督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的依从性;对新进、实习、进修的医护人员进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知识的培训,进行专项的考核;常规抬高床头30-45°,保持患者卧半卧位;尽早的采用肠内营养,用营养泵进行肠内营养剂的输注,输注过程中需严密监测有无胃内容物潴留、返流、误吸的发生;口腔护理每天4-6次;使用一次性的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管路有污染及时更换;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使用声门下吸引导管,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加强气囊的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医嘱准确用药;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对患者进行妥当的约束,给清醒患者进行充分的健康教育,教导患者气管插管的作用与重要性,防止患者自行拔管导致非计划性拔管。
1.4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情况,记录机械通气、入住ICU、住院时间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3]。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标准差(x±s)表示数据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情况对比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情况、护理中非计划性拔管情况与死亡情况,比较结果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护理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情况对比[n(%)]
2.2两组患者护理后机械通气、入住ICU与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机械通气、入住ICU与住院时间情况,比较结果研究组各项时间明显缩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护理后机械通气、入住ICU与住院时间对比(x±s,d)
3讨论